KR1d0057 禮記集說-宋-衞湜 (WYG)


[150-1a]
欽定四庫全書
 禮記集説卷一百五十   宋 衛湜 撰
 五峯胡氏曰人非生而知之則其所知皆縁事物而
 知故迷於事物流蕩失中無所攸止然所謂事物者
 乃人生所不可無而亦不能掃滅使之無者也故儒
 之道即事即物不厭不棄必身親格之以精其知焉
 格之之道立志以定其本而居敬以持其志志立乎
 事物之表而敬行乎事物之内則物可格而知可精
[150-1b]
 矣宏/
 新安朱氏曰明明徳於天下者使天下之人皆有以
 明其明徳也心者身之所主也誠實也意者心之所
 發也實其心之所發欲其一於善而無所雜也致推
 極也知猶識也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
 格至也物猶事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
 也此八者大學之條目也物格者物理之極處無不
 到也知至者吾心之所知無不盡也知既盡則意可
[150-2a]
 得而實矣意既實則心可得而正矣修身以上明明
 徳之事也齊家以下新民之事也物格知至則知所
 止矣意誠以下則皆得所止之序也壹是一切也正
 心以上皆所以修身也齊家以下則舉此而錯之耳
 其本亂而末治者本謂身也所厚謂家也此兩節結
 上文兩節之意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此傳之五
 章盖釋格物致知之義而今亡矣此特其結語耳程
 氏曰此謂知本衍文也嘗取其義補之曰所謂致知
[150-2b]
 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盖人
 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於理有
 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
 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
 乎其極至於用力之乆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衆物
 之表裏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
 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 或問曰古之欲明明徳
 於天下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
[150-3a]
 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
 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何也曰
 此言大學之序其詳如此盖綱領之條目也格物致
 知誠意正心修身者明明徳之事也齊家治國平天
 下者新民之事也格物致知所以求知至善之所在
 自誠意以至於平天下所以求得夫至善而止之也
 所謂明明徳於天下者自明徳而推以新民使天下
 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徳也人皆有以明其明徳則各
[150-3b]
 誠其意各正其心各修其身各親其親各長其長而
 天下無不平矣然天下之本在國故欲平天下者必
 先有以治其國國之本在家故欲治國者必先有以
 齊其家家之本在身故欲齊家者必先有以修其身
 至於身之主則心也一有不得其本然之正則身無
 所主雖欲勉强以修之亦不可得而修矣故欲修身
 者必先有以正其心心之發則意也一有私欲雜乎
 其中而掩䕶覆藏不能盡去則心為所累雖欲勉强
[150-4a]
 以正之亦不可得而正矣故欲正心者必先有以誠
 其意若夫知則心之神明妙衆理而宰萬物者也人
 莫不有而或不能推而致之使其表裏洞然無所不
 盡則隐㣲之際真妄錯雜雖欲强以誠之亦不可得
 而誠矣故欲誠意者必先有以致其知致者推致之
 謂如喪致乎哀之致言推之而至於盡也至於天下
 之物則必各有所以然之故與其所當然之則所謂
 理也人固莫不知其梗槩然不能即而窮之使其精
[150-4b]
 粗隐顯究極無餘則理所未窮知必有蔽雖然勉强
 以致之亦不可得而致矣故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觀
 理以格夫物物格者極致之謂如格於文祖之格言
 窮之而至其極也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
 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
 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何也曰此覆説上文之
 意也物格者事物之理各有以詣其極而無餘之謂
 也理之在物者既詣其極而無餘則知之在我者亦
[150-5a]
 隨所詣而無不盡矣知無不盡則心之所發可一於
 理而無所雜矣意不自欺則心之本體物不能動而
 無不正矣心得其正則心之所處可不陷於其所偏
 而無不修矣身無不修則推之天下國家亦舉而措
 之耳豈外此而求之知謀功利之末哉 曰自天子
 以至於庻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
 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何也曰
 結上文兩節之意也以身對天下國家而言則身為
[150-5b]
 本而天下國家為末以家對國與天下而言則其理
 雖未嘗不一然其厚薄之分亦不容無等差矣故不
 能格物致知以誠意正心而修其身則本必亂而末
 不可治不親其親不長其長則所厚者薄而無以及
 人之親長此皆必然之理也孟子所謂於所厚者薄
 無所不薄其言盖亦本於此云 曰此經之序自誠
 意以下其義明而傳悉矣獨其所謂格物致知者字
 義不明而傳復闕焉且為最初用力之地而無復上
[150-6a]
 文語緒之可尋也子乃自謂取程子之意以補之然
 則吾子之意亦可得而悉聞之乎曰吾聞之也天道
 流行造化發育凡有聲色貌象而盈於天地之間者
 皆物也既有是物則其所以為是物者莫不各有當
 然之則而自不容己是皆得於天之所賦而非人之
 所能為也今且以其至切而近者言之則心之為物
 實主於身其體則有仁義禮知之性其用則有惻隐
 羞惡㳟敬是非之情渾然在中隨感而應各有攸主
[150-6b]
 而不可亂也次而及於身之所具則有口鼻耳目四
 肢之用又次而及於身之所接則有君臣父子夫婦
 長幼朋友之常是皆必有當然之則而自不容己所
 謂理也外而至於人則人之理不異於己也逺而至
 於物則物之理不異於人也是乃書所謂降𠂻詩所
 謂秉彛劉子所謂天地之中子思所謂天命之性孟
 子所謂仁義之心程子所謂天然自有之中張子所
 謂萬物之一原邵子所謂道之形體者但其氣質有
[150-7a]
 清濁偏正之殊物欲有淺深厚薄之異是以聖之與
 愚人之與物相與懸絶而不能同耳以其理之同故
 以一人之心而於天下萬物之理無不能知以其禀
 之異故於其理或有所不能窮也理有未窮故其知
 有不盡知有不盡則其心之所發必不能純於義理
 而無雜乎物欲之私此其所以意有不誠心有不正
 身有不修而天下國家不可得而治也昔者聖人盖
 有憂之是以於其始教為之小學而使之習於誠敬
[150-7b]
 則所以養其徳性收其放心者已無所不用其至矣
 及其進乎大學則又使之即夫事物之中因其所知
 之理推而究之以到其極則吾之知識亦得以使之
 周遍精切而無不盡也若其用力之方則或考之事
 為之著或察之念慮之㣲或求之文字之中或索之
 講論之際使於身心性情之徳人倫日用之常以至
 天地鬼神之變鳥獸草木之宜莫不有以見其所當
 然而不容己與其所以然而不可易者表裏精粗無
[150-8a]
 所不盡而又益推類以通之至於一日脱然而貫通
 焉則於天下之物皆有以究其義理精微之所極而
 吾之聰明睿知亦皆有以極其心之本體而無不盡
 矣此愚之所以補乎本傳闕文之意雖不能盡用程
 子之言然其指趣要歸則不合者鮮矣讀者其亦深
 考而實識之哉曰然則子之為學不求諸心而求諸
 迹不求之内而求之外吾恐聖賢之學不如是之淺
 近而支離也曰人之所以為學心與理而已矣心雖
[150-8b]
 主乎一身而其體之虚靈足以管乎天下之理理雖
 散在萬物而其用之㣲妙實不外乎一人之心初不
 可以内外精粗而辨也然或不知此心之靈而無以
 存之則昏昧雜擾而無以窮衆理之妙不知衆理之
 妙而無以窮之則偏狹固滯而無以盡此心之全此
 其理勢之相須亦有必然者矣是以聖人設教使人
 黙識此心之靈而存之於端莊静一之中以為窮理
 之本使人知有衆理之妙而窮之於學問思辨之際
[150-9a]
 以致盡心之功巨細相涵動静交養初未嘗有内外
 精粗之擇及其真積力乆而廓然貫通焉則亦有以
 致其渾然一致而果無内外精粗之可言矣今必以
 是為淺近支離而欲藏形匿景别為一種幽深恍惚
 艱難阻絶之論務使學者莾然措其心於文字言語
 之外而曰道必如此然後可以得之則是近世佛學
 詖滛邪遁之尤者而欲移之以亂古人明徳新民之
 實學其亦誤矣 又曰近世大儒有為格物致知之
[150-9b]
 説者曰格猶扞也禦也能扞禦外物而後能知至道
 也又有推其説者曰人生而静其性本無不善而有
 為不善者外物誘之也所謂格物以致其知者亦曰
 扞去外物之誘而本然之善自明耳是其為説不亦
 善乎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則則物之與道固未始相
 離也今曰禦外物而後可以知至道則是絶父子而
 後可以知孝慈離君臣然後可以知仁敬也是安有
 此理哉若曰所謂外物者不善之誘耳非指君臣父
[150-10a]
 子而言也則夫外物之誘大莫甚於飲食男女之欲
 然推其本則固亦莫非人之所當有而不能無者也
 但於其間自有天理人欲之辨而不可以豪釐差耳
 唯其徒有是物而不能察於吾之所以行乎其間者
 孰為天理孰為人欲是以無以致其克復之功而物
 之誘於外者得以奪乎天理之本然耳今不即物以
 窮其原而徒惡物之誘乎己乃欲一切扞而去之則
 是必閉口枵腹然後可以得飲食之正絶滅種類然
[150-10b]
 後可以全夫婦之别也是雖裔戌無君無父之教有
 不能充其説者況乎聖人大中至正之道而得以此
 亂之哉曰自程子以格物為窮理而其學者傳之見
 於文字多矣是亦有以發明其師之說者耶曰程子
 之説切於己而不遺於物本於行事之實而不廢文
 字之功極其大而不畧其小究其精而不忽其粗學
 者循是而用力焉則既不務慱而陷於支離亦不徑
 約而流於狂妄既不舍其積累之漸而其所謂豁然
[150-11a]
 貫通者又非見聞思慮之可及也是於説經之意入
 徳之方其亦可謂反復詳備而無俟於發明矣若其
 門人雖曰祖其師説然以愚考之則恐其皆未足以
 及此也盖有以必窮萬物之理同出於一為格物知
 萬物同出乎一理為知至如合内外之道則天人物
 我為一通晝夜之道則死生幽明為一逹哀樂好惡
 之情則人與鳥獸魚鼈為一求屈伸消長之變則天
 地山川草木為一者似矣然其欲必窮萬物之理而
[150-11b]
 專指外物則於理之在己者有不明矣但求衆物比
 類之同而不究一物性情之異則於理之精㣲者有
 不察矣不欲其異而不免乎四説之異必欲其同而
 未極乎一原之同則徒有牽合之勞而不睹貫通之
 妙矣其於程子之説何如哉又有以為窮理只是尋
 箇是處然必以恕為本而又先其大者則一處理通
 而觸處皆通者其曰尋箇是處者則得矣而曰以恕
 為本則是求仁之方而非窮理之務也又曰先其大
[150-12a]
 者則不若先其近者之切也又曰一處通而一切通
 則又顔子之所不能及程子之所不敢言非若類推
 積累之可以馴而至也又有以為天下之物不可勝
 窮然皆備於我而非從外得也所謂格物亦曰反身
 而誠則天下之物無不在我者是亦似矣然反身而
 誠乃為物格知至以後之事言其窮理之至無所不
 盡故凡天下之理反求諸身而皆有以見其如目視
 耳聼手持足行之畢具於此無毫髪之不實耳固非
[150-12b]
 以是方為格物之事亦不謂但務反求諸身而天下
 之理自然無不誠也中庸之言明善即物格知至之
 事其言誠身即意誠心正之功故不明乎善則有反
 諸身而不誠者其功夫地位固有序而不可誣矣今
 為格物之説又安得而遽以是為言哉又有以今日
 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為非程子之言者則諸家所記
 程子之言此類非一不容皆誤且其為説正中庸學
 問思辨弗得弗措之事無所咈於理者不知何所病
[150-13a]
 而疑也豈其習於持敬之約而厭夫觀理之煩耶抑
 直以己所未聞而不信他人之所聞耶夫持敬觀理
 不可偏廢程子固已言之若以己偶未聞而遂不之
 信則以有子之似聖人而速朽之論猶不能無待於
 子游而後定今又安得遽以一人之所未聞而盡廢
 衆人之所共聞者哉又有以為物物致察而宛轉歸
 己如察天行以自强察地勢以厚徳者亦似矣然其
 曰物物致察則是不察程子所謂不必盡窮天下之
[150-13b]
 物也又曰宛轉歸己則是不察程子所謂物我一理
 纔明彼即曉此之意也又曰察天行以自强察地勢
 以厚徳則是但欲因其已定之名擬其已著之迹而
 未嘗如程子所謂求其所以然與其所以為者之妙
 也獨有所謂即事即物不厭不棄而身親格之以精
 其知者為得致字向裏之意而其曰格之之道必立
 志以定其本居敬以持其志志立乎事物之表敬行
 乎事物之内而知乃可精者又有以合乎所謂未有
[150-14a]
 致知而不在敬者之指但其語意頗傷急廹既不能
 盡其全體規模之大又無以見其從容潛玩積乆貫
 通之功耳嗚呼程子之言其荅問反覆之詳且明也
 如彼而其門人之所以為説乃如此雖或僅有一二
 之合而不免猶有所未盡也是亦不待七十子喪而
 大義已乖矣尚何望其能有所發明哉閒獨惟念昔
 聞延平先生之教以為為學之初且當常存此心勿
 為他事所勝凡遇一事即當且就此事反復推尋以
[150-14b]
 究其理待此一事融釋脱落然後循序少進而别窮
 一事如此既乆積累之多胷中自當有灑然處非文
 字言語之所及也詳味此言雖其規模之大條理之
 宻若不逮於程子然其功夫之漸次意味之深切則
 有非他説所能及者唯嘗實用力於此者為能有以
 識之未易以口舌争也 又曰然則所謂格物致知
 之學與世之所謂博物洽聞者奚以異曰此以反身
 窮理為主彼以狥外逐物為功窮理者知愈博而心
[150-15a]
 愈明逐物者識愈多而心愈窒此正為己為人之所
 以分不可不察也 又曰格物只是就事上理㑹知
 至便是此心透徹格物是零細説致知是全體説
 又曰格物便要閒時理㑹不是要臨事理㑹又曰致
 知格物便是擇善誠意正心修身便是固執 先生
 説大學次序曰致知格物是窮此理誠意正心修身
 是體此理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推此理要做三節看
 又曰外面事要推闡故齊家而後治國平天下是推
[150-15b]
 事切己愈小故先修身正心誠意致知 又曰格物
 致知是求知所止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是求得其所止物格知至是知所止意誠心正身修
 家齊國治天下平是得其所止大學是聖門最初用
 工處格物又是大學最初用工處若理㑹得透徹後
 面便容易 又曰物未格知未至縱有善亦不過是
 不善中之善到得格物知至後或有不善亦已是善
 中未善處格物誠意其事似小然若打不透却是大
[150-16a]
 病痛治國平天下規模雖大然若未到其病却小盖
 前面大本領已自正了 又曰原道中舉大學却不
 説致知在格物一句蘓子由古史論舉中庸不獲乎
 上後却不説不明乎善不誠乎身二句這兩箇好做
 對司馬温公議儀秦處説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
 大道却不説居天下之廣居看得這様底都是箇無
 頭學問 又曰知至意誠是凡聖界分未過此闗雖
 有小善猶是黑中之白已過此闗雖有小過亦是白
[150-16b]
 中之黑過得此闗正好著力進歩也 又曰胡安定
 云知至故能知言意誠故能養氣此語好
 新定顧氏曰人不可不先於致知然知了須是行始
 得某嘗謂致知亦只是為學中一事不可謂知得便
 了人之賢否但判於所行若知而不行却只是幹得
 一件事如做時文做得到好相似其實無益於我
 有問格物之説伊川云物物去格象山云格此大物
 二説如何荅曰只為此却是大學 又曰知與行俱
[150-17a]
 不可相無譬如人知水火能焚溺斷不肯蹈是他知
 得分曉故如此然世間未嘗無溺於水焚於火者非
 不知之罪也少不兢兢則陷罹其中也於此見得亦
 須要行
 新定錢氏曰致知在格物是物也混成無虧範圍無
 外是謂大極是之謂一至精至粹至明至靈至大至
 中而謂之至善者也壹者志壹之壹斷斷乎是無他
 道也以是為本乃知所先
[150-17b]
 龍泉葉氏曰此章極體用而言之也天下一本也堯
 舜文武一人也人之生也固有位天地育萬物之功
 天未嘗私其道於一人也其充之有小大學之有至
 不至而已是故明明徳於天下而要之以堯舜文武
 之功此學者之所當然也然而天下之人悦其外而
 忘其内安其末而不思其本莫知其所以致知者何
 也故斂其用以反其本收其逺而歸於近則明明徳
 於天下者必先治其國治其國者必先齊其家以至
[150-18a]
 於正心誠意斂之無餘力用之無餘功舉天地之大
 萬物之衆而反之於吾一念之頃未有不厭然充足
 者也學至此則堯舜禹湯文武固不得以獨私其道
 而孔子孟子亦未嘗自異於人盖必有推一念之功
 見大道之本循序而不躐體物而不遺者而後古人
 一貫之理可得而識矣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
 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者均是人也其流品之殊賢
 否之異其間等級不啻千萬而卒不能以相一者何
[150-18b]
 也所知之不同也師曠之聰不能為離婁之明造父
 之轡不能為羿之弓所知之異而人與物判焉不能
 以相通也乆矣聖人兼致天下之知而無所不盡於
 萬物之理其逺至於不可歴而止其深至於不可測
 而識是知之用大矣哉今夫人朝夕從事於物也目
 之所視耳之所聼是物未嘗不在也意之所向心之
 所思是物未嘗不具也由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
 焉而人與物盖不相通矣其甚者亂天理恣人欲執
[150-19a]
 一物以害萬物而卒至於忘物是故物不格則知不
 至所謂正心誠意推而行之皆莫得其要矣
 范陽張氏曰夫古之學者其規模逺大初不為一己
 之私將與天下同其公故志則欲通天下之志務則
 欲成天下之務業則欲斷天下之疑豈止為一己之
 私哉其規模如此此所以為聖人也審知此意則欲
 明明徳於天下者可見其用心之逺矣格物者何也
 格言窮物言理也内而一念外而萬事微而萬物理
[150-19b]
 皆在焉吾能一念之間一事之上一物之㣲皆窮其
 始窮其終窮其所由起又窮其所由歸自一念而窮
 之以通天下之念自一事而窮之以通天下之事自
 一物而窮之以通天下之物徃來闔闢顯晦幽明其
 理森然炳然可燭照而數計者此所謂格物而物格
 也格物則一念之㣲一事之㣲一物之㣲有兆於象
 有發於萌者無不黙而識之此之謂知至知至則惡
 念不生惡事不積惡物不滋而吾所趣鄉者所願欲
[150-20a]
 者所思慮者無非在天理中矣此之謂意誠
 山隂陸氏曰誠内也修外也修誠之失也誠無成虧
 也有成有虧而後修之易曰損徳之修也格猶極也
 言致知在極物物極而後知至楊子曰深知器械舟
 車宫室之為則禮由之
 廣漢張氏曰大學之道莫要於格物人者天地之心
 其良知所素具也孩提之童莫不知愛其親及其長
 也莫不知敬其兄則端倪可見矣唯夫物至知知好
[150-20b]
 惡形而無節其良知乃日壅閉而不能自逹是以貴
 夫格物也近而吾身逺而盈於天地之間者皆物也
 天命流行密而無間無乎不存格物所以明天地而
 有諸躬也格之之道在於慮思以潛通之力行以親
 切之無惰於斯須無忽於隐㣲盖思與行互相發也
 優游涵濡而後可以有見大體見大體謂之格物而
 知至可乎未也大極之藴精微深妙無窮極也毫釐
 未瑩則為未完見大體斯有以用其力用其力盖將
[150-21a]
 窮竟萬理而貫於一也思慮力行之功至此宻矣貫
 於一則無一物之不體也斯謂之物格而知至盖良
 知於是為完具而復其初也夫然後可以言意誠心
 正身修家齊國治而天下平若一理未昭則一事有
 滯意有時而不誠矣唯夫萬理無蔽而戰兢以終之
 其顔曾之事乎大學物格而知至是大易知至至之
 而知終者也盖極夫知之事也過此則唯終之而已
 聖之事也 又曰格物猶格於上帝物格猶祖考來
[150-21b]
 格格物與物格不同格物是學者下工夫處物格透
 也人為事物所迷亂而不知其體之所存須是事事
 物物上身親切之要見得此體分明所謂格物也物
 格則㑹萬殊於一理而知我之為我矣得此體然後
 意誠心正身修而家可齊國可治天下可平也
 吳興沈氏曰先儒以格物為窮極物理又以為格去
 外物竊以為窮極物理然後能格去外物不能窮極
 物理則亦不能格去外物也然是二者皆未免於用
[150-22a]
 力若能一切照破則物自無不格矣格若大人能格
 君心之非之格大人之格君非豈用力也哉其充實
 而有光輝之謂大自然照破其非心則不期格而自
 格矣誠能一切照破於物則真知自然至矣仁義禮
 智百行萬善與夫天地萬物之理舉無不知也
 東萊吕氏曰聖賢千言萬句㑹其有極歸其有極皆
 在乎致知致知是見得此理於視聼言動起居食息
 父子夫婦之間深察其所以然識其所以然便當敬
[150-22b]
 以守之 又曰大學固是以致知為本然人之根性
 有利鈍未能致知要須有箇棲泊處敬之一字即是
 建安真氏曰堯典諸書皆自身而推之天下至於先
 之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而後次之以修其身則是
 大學始發前聖未言之藴示學者以從入之端厥功
 大矣 又曰物謂事物也自吾一身以至於萬事萬
 物皆各各有箇道理須要逐件窮究且如此一身是
 從何來須是知天地賦我以此形與我以此性形既
[150-23a]
 與禽獸不同性亦與禽獸絶異何謂性仁義禮智信
 是也惟其有此五者所以方名為人便當力行此五
 者以不負天之所與而所謂仁者是如何義者是如
 何禮智信又是如何一一須要理㑹得分曉此乃窮
 一心之理其次則我為人子事親當如何為人弟事
 兄當如何為人幼事長當如何逐件理㑹如事親須
 知冬便須温夏便須清出便用告反便用面如曲禮
 内則等書所載事親説話都要曉得以至事兄事長
[150-23b]
 等事一一如此窮究此則窮一身之理也心之與身
 乃是最切要處其他世間事物皆用以次考究令其
 一一分明皆所謂格物也格訓至言於事物之理窮
 究到極至處也窮理既到至處則吾心之知識日復
 一日既乆且熟則於天下之理無不通曉故曰物格
 而後知至也此一叚聖人教人最𦂳要處盖天下之
 理能知得一分方能行得一分知得十分方能行得
 十分所以用逐事窮竟也今學者窮理之要全在讀
[150-24a]
 書如讀此一書須窮此一書道理一字一句都用考
 究如未曉了即須咨問師友求其指歸然後又讀一
 書自頭至尾窮究過理㑹既多自然通悟若泛泛讀
 過何縁知得義理透徹胷中見識亦無由進雖窮理
 不止於讀書而其大要却以讀書為本不可不知也
 廬陵胡氏曰格有三義書曰格汝舜緇衣曰民有格
 心來也書曰惟先格王至也語曰有恥且格正也此
 云物格亦謂正也致知明道也明道者必明於物理
[150-24b]
 使一出於正是格物也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
 未之有也堯不敦睦九族而能恊和萬邦無是理也
 新定邵氏曰他書言平天下本於治國治國本於齊
 家齊家本於脩身者有矣言修身本於正心者亦有
 矣若夫推正心之本於誠意誠意之本於致知致知
 之在於格物則他書未之言也六籍之中唯此章而
 已且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者明明徳之事也
 齊家治國平天下者新民之事也記大學者宜曰古
[150-25a]
 之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國否則曰古之欲新民於天
 下者先治其國而顧曰古之欲明明徳於天下者何
 也言吾之自明其明徳者即他日新民之本而所以
 新天下之民者非外立一道以新之即明此徳以逹
 之天下耳 致極也猶喪致乎哀之致格至也猶格
 於上下之格格至於此則知極其致矣然則所謂物
 者何也指斯道而言也伊川先生所謂今人看易皆
 不識得易是何物正此意也是物也堯舜禹相授名
[150-25b]
 之曰中湯亦曰中武王名之曰極夫子名之曰仁又
 名之曰中庸其在易名之曰大極此章名之曰明徳
 又名之曰至善一而已矣其為物也清明廣大無際
 無方天得此而清也地得此而寧也人得此而秀也
 舉萬彚之殊無非得此而生也君子患不能格此大
 物耳能格此物則天地萬物本吾同體意而不誠欲
 欺誰乎心而不正是賊誰乎心苟正矣身不患其不
 修身苟修矣家不患其不齊自家形國自國而推之
[150-26a]
 天下舉而措之盖不可勝用也大學繼此復曰自天
 子至於庻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壹是猶言同此也
 大學之道上下共之明此以南面堯之為君也明此
 以北面舜之為臣也在上則美其政在下則美其俗
 道一而已孰不以修身為本哉盖修身者本也化人
 者末也正已而物自正未有不能正身而能正人者
 也親者所厚也䟽者所薄也能厚其所愛然後能推
 以及其所不愛於所厚者薄將何所徃而不薄哉故
[150-26b]
 曰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
 厚未之有也 此章不曰欲致其知者先格夫物而
 變文曰致知在格物在之一辭所指盖可見矣繼此
 即曰物格而后知至是格此而后知極其至也如必
 待物物格之然後知至則天下事物何可窮盡皓首
 窮年未能遍格夫茍未能遍格是意終無由誠心終
 無由正也其為學也不亦艱乎此子貢以多學而識
 求夫子夫子所以深明其不然也然則欲格此大物
[150-27a]
 者將若之何而格之洪範有云思曰睿睿作聖孟子
 有云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霅川倪氏曰伊川謂新當作親朱氏改新為親鄭康
 成於雜記内子以鞠衣襃衣素沙下註云當在夫人
 狄素沙下爛脱在此其注皆有枕席下云皆沐浴之
 後宜承濡濯弃於坎下亂脱在此朱氏輕改其字鄭
 氏輕改其次孔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
 錢塘吳氏曰格之為義不一唯孟子言大人格君心
[150-27b]
 之非以正為訓於義近之盖致知在正物物正而后
 知至所以孟子論大人之格君終之以一正君而國
 定是以正訓格也然此不言正物而言格物者盖欲
 學者於物交物之際而用其力焉故謂之格物物格
 則正不格則不正所以孟子言耳目之官不思而蔽
 於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引之則大者不立小者奪
 之此心無自而明安能致其知乎是知物交物而不
 為所引者是所謂格物者也且以目之於色耳之於
[150-28a]
 聲言之目物也色亦物也以目視色物交物也目不
 為色所引則物格矣物格則所視者明不唯目正而
 色亦正矣耳物也聲亦物也以耳聼聲物交物也耳
 不為聲所引則物格矣物格則所聼者聰不惟耳正
 而聲亦正此所以不言正物而言格物也詩曰有物
 有則此所謂物在我者也樂記曰感於物而動是所
 謂物在外者也在外者不能不交於我其交於我也
 欲斯形焉若以在外之物皆為私欲一切絶去不惟
[150-28b]
 百物皆廢吾之一身亦無所施其用矣又何格之有
 是知所謂格物之物指兩物相交而言惟其引之則
 惑所以貴乎格也樂記又曰物至知知然後好惡形
 焉於此而不知格則好惡無節於内知誘乎外天理
 滅矣是焉得為知乎此致知所以在格物也易之艮
 止也彖明止義有曰上下敵應不相與也知上下敵
 應不相與之為止則知物交物而不為所引其為格
 物也明矣盖不為物引則止即格物之義也所以大
[150-29a]
 學推明止義為尤詳書言安汝止欽厥止無非格物
 之功用如愚/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
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
見君子而後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
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
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徳
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150-29b]
 鄭氏曰謙讀為慊慊之言厭也厭讀為黶黶閉藏貌
 也嚴乎言可畏敬也胖猶大也富潤屋徳潤身心廣
 體胖三者言有實於内顯見於外
 河南程氏曰人須知自謙之道自謙者無不足也若
 有不足則張子所謂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也伊/
 川/ 又曰孔子言仁只説出門如見大賔使民如承
 大祭看其氣象便須心廣體胖動容周旋中禮惟慎
 獨便是守之法 又曰要持循他這天理則在徳須
[150-30a]
 有不言而信者更難為形狀養之則須直不愧屋漏
 與慎獨這是箇持循氣象也 又曰灑掃應對便是
 形而上者理無大小故也故君子只在慎獨明道/
 藍田吕氏曰誠者天之道也性之徳也非人知之所
 能謀非人力之所能造也見好色則愛之聞惡臭則
 惡之發於心之自然不思不勉者也如知水之寒知
 火之熱知蘗之苦知飴之甘疾痛疴癢心為之感者
 莫非誠也故孟子謂孺子將入井則莫不有怵惕惻
[150-30b]
 隐之心非有内交要譽之偽也見其親死委之於壑
 狐狸食之蠅蚋姑嘬之其顙有泚非為人泚中心逹
 於面目者也由此觀之仁義本出於人之誠心如好
 色惡臭之比則君子之慎其獨者見仁義之本皆吾
 性分之所當然不為人之知不知也不識不知順帝
 之則無所徃而不為善一毫自欺則邈為一物與天
 地不相似矣理義人心之所同然雖小人豈無是心
 哉惟其為形體所梏區區自處於一物之中與萬物
[150-31a]
 以争勝負故喪其良心不與天地相似所以以人為
 可欺而閒居為不善也人猶可欺也心不可欺也故
 見君子則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揜其不善而著
 其善則其良心猶存知不善之為不善故不欲人知
 之也胷中之正不正必見於眸子瞭眊之間辭之多
 寡枝游亦見乎吉躁叛誣之實至於容貌舉止無所
 不見故人之視已如見肺肝誠於中必形於外雖人
 亦不能欺也既不足以自欺又不足以欺人使其良
[150-31b]
 心有愧而不慊浩然之氣從而為之餒則為欺者果
 何益乎夫為善而不出於誠猶不足以入徳況為不
 善乎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徳
 潤身心廣體胖言誠於中形於外充實而有光輝非
 誠不至也故君子必誠其意
 涑水司馬氏曰慊者足於心君子見不善必去之然
 後慊見善必得之然後慊
 新安朱氏曰此傳之六章釋誠意毋者禁止之辭也
[150-32a]
 自欺者知有不善之雜而不能去又掩覆以自安也
 欲自修者先察乎此而禁之則心之所發皆一於善
 而無不實矣如惡惡臭惡之深也如好好色好之切
 也慊快也足也獨者人所不知而已所獨知之地也
 則與誠其意者相去逺矣然其誠偽之判特在於自
 欺自慊毫釐之間耳且其念慮之㣲雖或人所不知
 然既有其實則終不可揜此君子所以重以為戒而
 必慎其獨欲其必自慊而無自欺也閒居獨處也厭
[150-32b]
 然消沮閉藏之貌小人為惡於隐㣲之中而詐善於
 顯明之地其自欺亦甚矣言毋自欺者欲去其惡當
 如惡惡臭欲實其善當如好好色是皆必盡力以求
 快足乎已而非以為人所謂自慊也然慊與不慊其
 㡬甚㣲是乃人所不知已所獨知之地而誠偽之所
 由分也是以君子必於此而致其戒謹省察之功焉
 引曾子所言以明上文深戒自欺之意言雖幽獨之
 中而其善惡不可揜如此可畏之甚也胖安舒也言
[150-33a]
 富則能潤屋矣徳則能潤身矣故心無愧怍則廣大
 寛平而體常舒泰徳之潤身者然也盖善之實於中
 而形於外者如此又以明不自欺而常自慊之騐也
  又曰誠意是萌芽上理㑹正心修身各自就地位
 上理㑹 或問六章之指曰傳文章句其説備矣然
 探其本而言之則其發之實與不實特繫乎心之明
 與不明而欲其盡明則必格物之功有以開之於其
 始欲其常明則必慎獨之助有以養之於其終也盖
[150-33b]
 人之本心至虚至靈衆理畢具其體未嘗不明也使
 人於應物之際好惡取舍皆由此心以發而無所雜
 則好善也必誠好之而自其中以及外無一毫之不
 好其惡惡也必誠惡之而自其中以及外無一毫之
 不惡是以其好之也如好好色求以自快於己之目
 而已非為人而好之也其惡之也如惡惡臭求以自
 足於己之鼻而已非為人而惡之也但以氣稟物欲
 之私有以蔽之而於理之當然有所不盡故其好惡
[150-34a]
 取舍不盡出於本心而或雜於私欲雖或知其不可
 而不敢肆然亦有所畏慕於外而强為之耳非出於
 誠心而有為己之實也是以名為好善而常有不好
 者隐以拒之於内故其好之不能如好好色之真名
 為惡惡而常有不惡者以引之於中故其惡之不能
 如惡惡臭之切中外乖殊首尾衡決不曰自欺而何
 哉然既曰有所蔽而不明矣則非即物窮理不足以
 致其知而復乎其明之初吾己論之於前章矣果能
[150-34b]
 從事於其間而有得焉則本心之體自無所蔽而其
 應物無徃而非至善之發也亦何待於自欺哉然聖
 人之教本末兼舉無所偏廢雖曰本體既明而善端
 自著然亦未嘗不使人慎之於隐㣲之間也盖隐㣲
 之間已所獨見本心之體其在於此者特與物辨而
 最為昭著以故尤為操存之要然以其耳目之所不
 接而常情之所易忽也故凡所謂私意人欲者亦未
 嘗不潛萌而竊伏於其中苟於此焉不有以謹之則
[150-35a]
 失是心之體雖曰己明亦安能保其不昧善端之發
 雖曰己著亦安能保其無雜所以為此傳者於慎獨
 之一言必丁寧反復而重言之欲其謹之又謹無所
 間斷則本心之明得以常明善端之著得以無雜也
 其示諸人之意亦深切矣或曰知雖已至而不可不
 慎其獨則聞命矣抑知未至而欲慎其獨亦何不可
 且若必以致知為先則固有自謂知至而不能慎獨
 者此又何耶曰方此心之未盡也凡其明之所未及
[150-35b]
 既不免夫真妄交拏是非紛糾之患矣及其應於事
 則善端之發又未足以勝夫惡習之强是以於夫隐
 㣲之際雖欲謹之而不能又況私意為主義理為客
 其偷心竊發常必隂為衆惡之地而左右之惟恐夫
 理之勝而失其所好是以於夫隐㣲之際設使力能
 謹之而亦將有所不欲矣故必其心之已明而無毫
 髪之蔽然後由中而發無非義理而視彼私意人欲
 之為吾害者不啻深仇巨怨之不可一日而同處於
[150-36a]
 是乃能慎其獨而誠樂為之不待强心努力而自不
 容已也然則彼有自謂知之已至而不能謹獨者實
 未至而强自名耳知果至矣則何不能慎獨之有哉
 雖然知至以上學問之事也意誠以下自修之事也
 此章上承學問之終而下啓自修之首與夫物格而
 知至者其事若不相謀而實相為用正一篇之樞紐
 而大學之牢闗也誠度此闗則入徳之塗坦然平直
 自可安行必逹而無復有齟齬矣學者可不深考而
[150-36b]
 實用其力也或曰然則慊之為義或以為少又以為
 恨與此不同何也曰慊之為字有作嗛者而字書以
 為口銜物也然則慊亦但為心有所銜之義而其為
 快為足為恨為小則以所銜之異而别之耳孟子所
 謂慊於心樂毅所謂慊於志則以銜其快與足之意
 而言者也孟子所謂吾何慊漢書所謂㗚栗姬則以
 銜其恨與少之意而言者也讀者各隨所指而觀之
 則既並行而不悖矣字書又以其訓快與足者讀與
[150-37a]
 惬同則義愈明而音又異尤不患於無别也
 嚴陵方氏曰惡惡如惡惡臭好善如好好色則其所
 好惡必誠矣此由毋自欺故也厭然者有厭故從新
 之意小人閒居所為皆不善也果然厭故從新則善
 矣然而小人之所厭見君子而後厭然非其誠心也
 姑以揜其不善而著其善而已十目所視言所視者
 多也十手所指言所指者多也
 山隂陸氏曰厭讀如字著未嘗厭也書曰凶人為不
[150-37b]
 善亦惟日不足富潤屋徳潤身雖皆有所潤然屋與
 身孰親哉
 石林葉氏曰在獨而能慎則其在見不必慎之也小
 人在獨不能慎見君子然後揜其不善亦將何益乎
 傳曰莫見乎隐莫顯乎㣲誠於中則隐而㣲形於外
 則顯而見此君子之謹其獨與小人之揜其不善雖
 所主不同而形於外一也人之富足則能潤屋而已
 徳之修則非特潤身而已充實在内則其心也廣輝
[150-38a]
 光在外則其體也胖孟子曰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
 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新定錢氏曰獨非必暗室屋漏之謂雖大庭廣衆而
 一念之動我自知耳於此致謹正是做不自欺功夫
  常人只謂心之隐㣲人不知不見便走作了若於
 此時凛乎其嚴便如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如何敢欺
  一箇毋字三箇必字立詞甚嚴學者所宜深體
 廬陵胡氏曰誠無妄也自欺則妄矣人之惡臭好色
[150-38b]
 根於心非偽為也是誠也凡耳目口鼻之所欲其心
 之所樂豈有異哉謂其好惡與人異者妄也蹈水火
 者之求免於人也彼介於其側者不唯其父兄子弟
 之慈愛然後徃而全之也雖有所憎怨苟不至乎欲
 其死者則將極奔盡氣濡手足焦毛髪救之而不辭
 也若是者何哉其勢誠急而其情誠可悲也吾之救
 之也非有求而然也中心惻怛而其情誠不忍也若
 彼有可救之道而吾終莫之救也尚可以為仁人乎
[150-39a]
 哉猶此觀之誠其意如好色惡臭非由外鑠我也自
 慊自敬也誠生乎謙敬易一謙而四益盖謙敬之大
 也如此小人見君子揜其不善而著其善盖其良心
 猶存知不善之為可羞也是謂人可欺也心可欺乎
 人視已見肺肝則心已露矣其嚴乎嚴猶畏憚也言
 衆所指視不足畏憚唯獨居為不善甚可畏也
 東萊吕氏曰揜不善而著其善此小人之良心猶存
 也由不能充之故其自暴如是如其知萬物一理中
[150-39b]
 外一致作於此者見於彼至隐至㣲之間而有所謂
 昭昭不可欺者則亦知所以反身矣知所以反身者
 知格物之道也居仁/
 龍泉葉氏曰意者始發而未形去心之全體尚未逺
 矣然而有愛惡之别有公私之異端緒之差源流之
 分皆見於此堯舜之為堯舜桀紂之為桀紂天下之
 人終日安焉而不悟皆兆於此故誠其意者所以實
 是理於將發之初也彼其本無不善而異日之成有
[150-40a]
 君子小人之分焉盖始發之際所以自欺而掩抑之
 者衆矣如惡惡臭如好好色中心誠然其堅實而不
 破純一而無所疑者君子與小人同也唯其善惡邪
 正之念泛然徃來於其間二而不一雜而不純然後
 外物乗之奪其至㣲者而為之主此不可以不察也
 自慊者所謂毋自欺也見君子而厭然誰謂之無其
 意哉私意亂於其先用事既乆戕賊已成雖有善意
 之發不足以救其禍而徒足以形其惡人之所以兢
[150-40b]
 兢然畏屋漏如畏宫庭出門閾如嚴賔師髙其閈閎
 設其干櫓學者不可以毫釐犯者懼私意之賊而一
 日之厭然者著於外也此君子之所獨致人安得而
 共之故人莫不有此獨也溺於所同流蕩委靡而其
 所謂獨者敗矣十目所視十手所指人倫之内常見
 此理而人不自覺唯君子畏之為甚嚴也丘山積於
 㣲塵江海聚於涓流此知者之所深察富潤屋徳潤
 身由毫末之㣲積而至於不可掩之效潤字當細玩
[150-41a]
 建安真氏曰自慊是為己言己之所以為善者乃是
 我合當如此若不為善則此心自不快足自不能安
 非是為他人而為善也自欺是為人本無實意為善
 但外面畧假借以欺人欲人稱好而已殊不知人心
 之靈昭如日月何可欺也只是自欺而已
 新定邵氏曰為善之意發於真實之謂誠假於浮虛
 之謂偽誠則篤實輝光人雖潛窺宻察而在我者終
 不可沒也偽則心勞日拙已雖巧覆曲䕶而在人者
[150-41b]
 終不可欺也世之人固有於惡未必真知所惡而陽
 為惡之之狀者矣於善未必真知所好而矯為好之
 之形者矣非所謂誠也必也惡惡如惡惡臭而後其
 惡始真好善如好好色而後其好始實好善惡惡真
 實如此則其舍卑汙而趣髙明也無異雜溷濁而遊
 清都也棄人欲而從天理也無異逺臭腐而襲芝蘭
 也豈不欣乎快所欲而足所願哉此之謂自嗛也
 獨非特孤居獨處之謂也雖與人同堂合席而意藏
[150-42a]
 於中人所不知己所獨知者皆君子致謹之時也能
 謹其獨則能誠其意矣堯舜禹之相傳拳拳乎人心
 道心之分惟精惟一之戒者所以謹此獨也詩人之
 詠文王一則曰不聞亦式不諫亦入二則曰不顯亦
 臨無射亦保者所以謹此獨也竊怪夫世之小人閒
 居之時恣為不善無所不至及見君子乃始厭然閉
 藏揜其不善而著其善其意盖謂衆人為不足恤而
 君子可以矯飾欺也不知念慮僅萌於方寸之㣲識
[150-42b]
 者已得之眉睫之間故目動言肆肝鬲洞見足髙氣
 揚心膂畢露在已雖自謂城府之深而在人已不啻
 肺肝之視如是則人心至靈不可欺也己之為偽祇
 足以自欺而已竟何益哉此足以見實有諸中者無
 閒於善惡必形諸外也此君子所以必謹其獨也
 毎愛東萊吕成公論春秋之公侯卿大夫未嘗致力
 於暗室屋漏之學及㑹盟聘享之際雖欲勉强修飾
 終有時而不能揜㰱血而忘者不自知其忘也受玉
[150-43a]
 而惰者不自知其惰也嗚呼此十目十手之地所以
 為可畏也歟
 霅川倪氏曰自謙注及諸家皆作慊竊謂不必改經
 文只作謙可也謙之彖曰人道惡盈而好謙此好惡
 之正也人能知謙之好惡則公矣又謙者有其實而
 若虛者也不謙之人以虚為實務矜夸以欺人不惟
 欺人又以自欺 又曰誠一也而有善惡之異誠於
 為善誠也誠於為惡亦誠也誠於中必形於外君子
[150-43b]
 與小人皆然君子知其如此故謹其獨而誠於為善
 世有攻人之偽者其人姦惡又甚於所攻而其説曰
 吾所為表裏如一不欺也誠實也此乃敢於為惡者
 爾彼則偽於為善爾乃誠於為惡是小人之無忌憚
 者故誠則若一而有善惡不同不可不辨重言必慎
 其獨申其義而諄誨之也
 延平周氏曰必曰心廣體胖者盖有以根於一心然
 後有以施於四體也
[150-44a]
 長樂陳氏曰人非不知誠之為善欺之為不善而其
 所為毎不免於欺者直以欺之可為也殊不知心不
 可欺人亦不可欺苟知心不可欺人亦不可欺而專
 於誠焉則何所不至哉
 
 
 
 
[150-44b]
 
 
 
 
 
 
 
 禮記集説卷一百五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