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d0057 禮記集說-宋-衞湜 (WYG)


[026-1a]
欽定四庫全書
 禮記集説卷二十六    宋 衛湜 撰
天子之縣内方百里之國九七十里之國二十有一五
十里之國六十有三凡九十三國名山大澤不以朌其
餘以禄士以為閒田
 鄭氏曰縣内夏時所居州界名也殷曰畿詩殷頌曰
 邦畿千里周亦曰畿畿内大國九者三公之田三為
 有致仕者副之為六也其餘三待封王之子弟次國
[026-1b]
 二十一者卿之田六亦為有致仕者副之為十二又
 三為三孤之田其餘六亦待封王之子弟小國六十
 三大夫之田二十七亦為有致仕者副之為五十四
 其餘九亦以待封王之子弟三孤之田不副者以其
 無職佐公論道耳雖其致仕猶可即而謀焉朌讀為
 班
 孔氏曰此經明天子縣内之國數多少及禄士之法
 周禮職方氏千里曰王畿案殷之與周稱畿唐虞稱
[026-2a]
 服無云縣者今特云縣故鄭以為夏制也案鄭註益
 稷云禹㑹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四百國在畿
 内今此畿内惟有九十三國者盖夏代畿内稱縣當
 夏禹之初有四百國至夏之末土地既減故與禹世
 不同未知於時縣内國數多少湯承夏後制為九十
 三國記者言縣明其承夏之餘國數是殷制故與四
 百國不同也三公在朝既有正田今既致仕不可仍
 食三公采邑身又見存不可全無其地故公卿大夫
[026-2b]
 皆有正職之田又有致仕副邑也待封王之子弟如
 禮運云天子有田以處其子孫又周禮有都宗人家
 宗人祭祀皆致福於王是也但王之子弟有同母異
 母親䟽之異親寵者封之與三公同平常者與六卿
 同䟽逺者與大夫同故有三等之差也案周禮三公
 雖無正職猶列於官參六卿之事故司徒云郷老二
 郷則公一人三孤則不列於官故云無職但佐公論
 道在朝在家其事一等雖退致仕猶可就而謀事故
[026-3a]
 無致事之副名山大澤畿外列土諸侯有封建之義
 故云不以封畿内之臣既不世位有朌賜之義故云
 不以朌亦為與民共財不障管也民取其財物亦入
 之玉府周禮山虞澤虞所掌是也其餘以禄士以為
 閒田者謂九十三國之餘則下文云其餘方百里者
 六十四方十里者九十六是也以九十三國封公卿
 大夫故此特云以禄士者謂無地之士給之地以當
 其禄不得為采邑也其實公卿之子父死之後既不
[026-3b]
 世爵得食父禄故下文云大夫不世爵未賜爵視天
 子之元士以君其國則此禄士包之也其不封公卿
 大夫及禄士之外並為閒田則周禮之公邑也不云
 附庸者以縣内無附庸也畿外諸侯有大功徳始有
 附庸故閒田少畿内每須朌賜故閒田多依周禮閒
 田自二百里之外以至五百里其大夫則於二百里
 為采地卿則於三百里為采地公則於五百里為采
 地故載師云以公邑之田任甸地以家邑之田任稍
[026-4a]
 地以小都之田任縣地以大都之田任畺地是也未
 知殷制如何其周之畿内采邑大小未聞則鄭註小
 司徒云百里之國凡四都五十里之國凡四縣二十
 五里之國凡四甸是謂畿内大國百里次國五十里
 小國二十五里也又註大司徒云畿内之制未聞盖
 亦疑而未定耳
 長樂陳氏曰周官有在鄉之縣有在遂之縣有采邑
 之縣有閒田之縣故王畿謂之縣縣内方百里之國
[026-4b]
 九三公所視公侯之地也七十里之國二十有一卿
 所視伯之地也五十里之國六十有三大夫所視子
 男之地也公卿大夫不謂之采邑而謂之國者人臣
 謹度以事上則全於臣道制節以御下則兼於君道
 自臣道而言之雖國亦謂之家孟子千乗稱家是也
 自君道而言之雖邑亦謂之國此采邑稱國是也
 又禮書曰周禮載師宅田任近郊之地家邑小都大
 都之田乃在三百里至五百里之地以近而狹者禄
[026-5a]
 致仕之臣逺而廣者禄公卿大夫及子弟則是致仕
 之臣其禄少公卿大夫及子弟其禄多也鄭氏謂三
 等采邑皆有致仕之田與公卿大夫子弟地相埒恐
 先王之法不然
 馬氏曰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天子之畿内不千
 里則不足以待諸侯盖本大而末小然後可是猶身
 之運臂臂之使指此强幹弱枝之意也天子之縣内
 千里而為方百里者百封方百里之國九此公之國
[026-5b]
 也方七十里之國二十有一此卿之國也方五十里
 之國六十有三此大夫之國也方百里之國九為方
 百里者九也方七十里之國二十有一為方百里者
 十有竒也方五十里之國六十有三為方百里者十
 五有竒也封百里之國為方百里者九則猶餘方百
 里者九十一也又封方七十里之國為方百里者十
 有竒則猶餘方百里者八十有竒也又封方五十里
 之國為方百里者十五有竒則猶餘方百里者六十
[026-6a]
 四有竒也合九十三國而計之則封地方百里者四
 十五有竒則餘方百里者六十四有竒方十里者九
 十六有竒則以為禄士閒田
 山隂陸氏曰周官以大都之田任畺地公所受地在
 焉以小都之田任縣地卿所受地在焉以家邑之田
 任稍地大夫所受地在焉王制所謂縣内舉中言之
 也然則以公邑之田任甸地元士於此受地可知凡
 此其大凡也其地有餘有不足盖有通法存焉雖卿
[026-6b]
 或在畺地雖大夫或在縣地取足於封而已
 廬陵胡氏曰案詩𤣥鳥篇云邦畿千里周官職方云
 千里曰王畿殷周皆稱畿不言縣故鄭以為夏制案
 月令云百縣豈亦夏制乎要之畿縣皆通稱王制大
 概通論三代地制爾先儒乃云夏禹之初有四百國
 末世地減湯承夏末制為九十三國故與四百國不
 同此盖附㑹鄭説也究經意大約記先代之制不必
 指言其代也縣内大國九三公之田三餘六以待朌
[026-7a]
 賜三公之有功者亦或待王之别有所封爾次國二
 十一卿之田六餘十五以待朌賜卿之有功者亦或
 待王之别有所封爾小國六十三大夫之田二十七
 餘三十六以待朌賜大夫之有功者亦或待王之别
 有所封爾故下云名山大澤不以朌則知此九十三
 國不盡為公卿大夫之田盖待上别有所朌也鄭乃
 云為有致仕者副之又其餘以待封王之子弟於經
 何以見之且公卿大夫在位則有定員若致仕則或
[026-7b]
 多或少豈有定數今云公之致仕者三卿之致仕者
 六大夫之致仕者二十七限以員數恐非通論今所
 不取也
 永嘉徐氏曰天子縣内亦百箇百里是方萬里十萬
 里地除了封百里之國九是方九百里為九千里地
 剰了方九千一百里是九萬一千里更將方千二十
 九里封二十一箇七十里之國總前方千九百二十
 九里是一萬九千二百九十里剩方八萬七百一十
[026-8a]
 里又將方千五百七十五里封六十三箇五十里之
 國緫前方三千五百有四里是三萬五千四十里剰
 方六千四百九十六里是餘六萬四千九百六十里
 作禄士閒田 又曰古者金玉之所掌皆出於王官
 而侯國不得擅而有也關譏之所禁皆歸之公上而
 侯國不得擅而私也是以名山大澤畿外不以封列
 土之諸侯畿内不以頒禄仕之王臣皆天子使吏治
 之而納其貢稅故也雖領於王官而富實蔵於郡國
[026-8b]
 財雖同於王民而利實歸之公上諸侯自食田稅之
 外餘不敢過而問焉盖先王不以封之之意所以抑
 制其强而防閑其侈心也攷之周官凡山澤之數司
 書掌之以計吏治山澤之賦大府掌之以待喪紀九
 州之川澤山藪職方氏實掌天下之圖而諸侯無所
 𨽻焉至於伯禽侯于東魯而錫之山川乃天子之加
 賜是固異恩而非可以例觀也又謂周制山林川澤
 有虞衡之官為之厲禁若専利於上則無遺利在民
[026-9a]
 矣攷之山虞令萬民時斬材有期日則未嘗不與民
 共之而有司徒禁其不使戕賊而已澤虞則使人守
 其財物以時入于玉府則實為民守之而王官時以
 其職入於王而已推本先王領於王臣之意盖使侯
 國不得以障管云爾非不與民共財也周徳既衰凡
 王國之所恃者諸侯皆得専利之齊斡山海之蔵晏
 子告齊侯以山澤各有所守不可為也是猶知守王
 法者至於桃林之塞古函谷也而晉實守之郇瑕之
[026-9b]
 地古解池也而晉實有之凡天子之塞邑皆不領於
 王官而惟私意是取春秋之作於鄭不係虎牢於衛
 不係楚丘其類非一盖所以别異天子之重地而侯
 國不得擅而兼之也自秦殫天下之財歸之公上凡
 山澤陂池之賦皆為天子之私蔵而漢制屬之少府
 以供養然初制䟽濶山海之在吴者得以鑄錢煮鹽
 而因以成七國之禍至於武帝之世凡五嶽盡在天
 子之郡而不𨽻侯國而郡國亦置鹽鐡官以𨽻司徒
[026-10a]
 凡郡有川澤之處皆置吏掌之諸侯惟食租稅而已
 是雖抑制諸侯之强而先王不盡利以遺民之意盖
 蕩然不復存矣
 嚴陵方氏曰天子之元士視附庸故於外則曰其餘
 以附庸於内則曰其餘以禄士以為閒田者益諸侯
 以地則取之於此削諸侯以地則歸之於此盖削不
 常有也其視封朌之田為閒而無事故謂之閒田左
 氏傳所謂宋鄭之閒有隙地者是也閒田内外之所
[026-10b]
 同也司勲掌六郷賞地之法鄭氏謂賞地賞田也盖
 有賞亦冝有罰則益削之法亦若外諸侯可知畿内
 之采地亦謂之國者以其廣狹視諸侯而又使家臣
 以治之是以謂之國也故公卿大夫又謂之内諸侯
 者以此
 延平周氏曰封以土言朌以恩言禄士元士之采邑
 也故繼之以天子之元士不與
凡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國天子之元士諸侯之附庸不
[026-11a]

 鄭氏曰不與不在數中也春秋傳曰禹㑹諸侯於塗
 山執玉帛者萬國言執玉帛則是唯謂中國耳中國
 而言萬國則是諸侯之地有方百里有方七十里有
 方五十里者禹承堯舜而然矣要服之内地方七千
 里乃能容之夏末既衰夷狄内侵諸侯相并土地減
 國數少殷湯承之更制中國方三千里之界亦分為
 九州而建此千七百七十三國焉周公復唐虞之舊
[026-11b]
 域分其五服為九其要服之内亦方七千里而因殷
 諸侯之數廣其土増其爵耳孝經說曰周千八百諸
 侯布列五千里内此文改周之法關盛衰之中三七
 之間以爲說也
 孔氏曰此一節總明殷之畿内畿外國數之法前文
 云凡四海之内明殷之畿外諸侯次經云天子縣内
 明殷之畿内國數此經總明畿内外也鄭引春秋傳
 哀七年左傳文知中國執玉帛者覲禮諸侯享王璧
[026-12a]
 以帛是執玉帛也案大行人侯甸男采衛要各以其
 服貢物下云九州之外謂之蕃國各以貴寳為摯鄭
 註貴寳若白狼白鹿是夷狄不執玉帛也言萬國有
 方百里方七十里方五十里者以周之大國方五百
 里而下則不得有萬國案萬國之數鄭註臯陶謨堯
 初制五服禹所弼每服五百里故始有百里之封焉
 猶用要服之内為九州州立十二人為諸侯師盖百
 國一師則州十有二師則每州千二百國也八州九
[026-12b]
 千六百國其餘四百國在畿内盖禹因治水之後徳
 化漸大故中國更廣而有萬國也言要服之内地方
 七千里者案尚書咎繇謨註禹弼成五服去王城五
 百里曰甸服其弼當侯服去王城千里其外五百里
 為侯服當甸服去王城一千五百里其弼當男服去
 王城二千里又其外五百里為綏服當采服去王城
 二千五百里其弼當衛服去王城三千里又其外五
 百里為要服與周要服相當去王城三千五百里四
[026-13a]
 面相距為七千里是九州之内也必知王制之文為
 殷制者正以百里七十里五十里之國與周不同又
 千七百七十三國與禹萬國數復異又虞夏及周皆
 曰牧此經稱伯故知大略皆據殷而言也言周公復
 唐虞舊域謂治水之後舊域也案周禮職方云方千
 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曰甸服又
 其外曰男服又其外曰采服又其外曰衛服又其外
 曰蠻服又其外曰夷服又其外曰鎮服又其外曰藩
[026-13b]
 服皆方五百里蠻服則要服是分其五服為九而要
 服之内方七千里也云周因殷諸侯之數者案洛誥
 傳云天下諸侯來進受命於周者千七百七十三諸
 侯與此數同云廣其土者大司徒公五百里侯四百
 里與此公侯不同也云増其爵者殷爵三等周爵五
 等引孝經說謂孝經緯文千八百國者舉成數其實
 亦千七百七十三諸侯也云此文即孝經緯文改周
 之法謂改周盛時之法盛謂地方七千里衰謂地方
[026-14a]
 三千里故云關盛衰之中三七之間也
 李氏曰禹自平水土之後天下方五千里自王城之
 外五百里甸服即所謂邦畿千里也五百里侯服五
 百里綏服此禹九州之地方三千里也外五百里要
 服五百里荒服此天下方五千里也故云弼成五服
 至于五千殷之有天下亦曰纉禹舊服而已及周公
 斥大九州以夏之要服為蠻服而九州之地始方三
 千五百里矣而九服之地亦不過於五千里盖禹貢
[026-14b]
 言其面周官言其方於面為五百里則於方為千里
 故禹貢所謂五百里甸服者即周千里之王畿也此
 以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國未必皆實數也故春秋之
 世見於經者九十餘國而吴楚與焉疑其無如是之
 多也此說與前經葉氏互/相發明故并録之
 廬陵胡氏曰此經緫明畿内畿外大計地方三千里
 畿外八州州二百一十國八州千六百八十國并畿
 内九十三國計千七百七十三國下云方百里者六
[026-15a]
 十四方十里者九十六則天子之元士也下又云其
 餘方百里者十方十里者六十則諸侯之附庸也不
 在千七百七十三國之數故云不與鄭謂禹承堯舜
 有萬國是則然矣謂湯承夏末之後亦分九州建此
 千七百七十三國似未然也且鄭必以此為殷制然
 下云天子七廟及雜論虞夏殷周四代之制豈専據
 殷哉又洛誥傳云天下諸侯來進受命於周退見文
 武尸者千七百七十三諸侯又孝經說曰周千八百
[026-15b]
 諸侯布列五千里内又異義公羊說殷三千諸侯周
 千八百諸侯則周制正與此千七百七十三國之數
 合鄭不據周而據殷何也且孝經緯及異義公羊說
 固不足盡信今案書武王伐紂三分有二八百諸侯
 則殷諸侯千二百耳與此國數亦自不合鄭又援孝
 經緯不經之書以為據今所不取
 馬氏曰不與者在數之外也凡四海之内九州州二
 百一十國兼天子之縣内合而計之則千七百七十
[026-16a]
 三國天子之元士諸侯之附庸不與鄭氏以為禹㑹
 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其說非也夫號物之數
 謂之萬萬盈數也書曰表正萬邦此言殷也詩曰綏
 萬邦此言周也則是殷周之時皆萬國何獨於夏而
 已夫自堯舜之後其土地之廣必至於七千里然後
 能容之而又以謂中國方三千里者為殷之衰時方
 五千里者為武王滅殷之初其意疑於關盛衰之中
 而以三七之間為說盖非是也
[026-16b]
 長樂劉氏曰天下雖廣賢才不多求其六徳六行六
 藝具備而能飭已用中於民固亦難其人矣則千有
 七百國皆得其賢斯為至治焉是以文武積世累功
 建郷三物以教士民施之於政所以模範其俗也是
 以立屬連卒州之法互相紀綱上至於天子則分天
 下以屬二伯者欲一其道徳以同天下之風俗盖千
 有七百之國未必皆得其人所以然也
 延平周氏曰於縣内既言五十里之國而反謂元士
[026-17a]
 不與者盖五十里之國皆斥王子弟而言也
天子百里之内以共官千里之内以為御
 鄭氏曰謂此地之田稅所給也官謂其文書財用也
 御謂衣食
 孔氏曰此一節論畿内千里之地田稅所共給之事
 百里之内謂去王城百里四面相距則五百里千里
 之内謂四面相距為千里去王城四面五百里二者
 相互云田稅所給恐是周禮口率出泉然周禮大府
[026-17b]
 九賦之泉則口率出泉各有所用也官是官府所須
 故為文書財用御是進御所須故為衣食但官是卑
 䙝故用近物御為尊重故用逺物此為殷法也
 長樂劉氏曰王城之外各以百里是為方百里者四
 而六郷六遂在其内矣官謂王國所禄之士大夫也
 御謂王之卿掌其政教以御天下之諸侯者也言百
 里之内不取以為己利也専以養鄉遂之民而教以
 三物拔其賢能以共王官用起政教以倡天下者也
[026-18a]
 千里之内不取以為己利也専以養天下之大賢大
 能用為王之公卿上大夫以典其六卿之治所以御
 八州諸侯以為治者也
 嚴陵方氏曰以百里所出之少資百官之所共疑若
 不足然卑者所稱不為不足以千里所出之多為一
 人之御疑若有餘然尊者所稱不為有餘且以其近
 者與人則欲其易給而無勞以其逺者奉己則欲其
 難致而有節百里之内非不以為御也要之以共官
[026-18b]
 為主爾千里之内非不以共官也要之以為御為主
 爾御者以卑御尊之稱尊莫尊於天子也故凡天子
 所用之物皆謂之御焉亦見曲禮琴瑟不御解
 馬氏曰官者官爵之所用而其用輕故取百里以近
 地之所出者給之御者天子之所用而其用重故取
 千里以逺地之所出者給之百里之内去王城五十
 里而四面相距則百里也千里之内去王城五百里
 而四面相距則千里也孔頴逹以為百里去王城百
[026-19a]
 里相距為二百里千里之内去王城五百里相距為
 千里其說自相戾也
 山隂陸氏曰官官府所用御御府所用御府天子所
 御者也百里之内以共官若禹貢百里賦納總千里
 之内以為御若禹貢四百里粟五百里米孔氏謂所
 納精者少粗者多
 石林葉氏曰官者天子宗廟社稷賔客燕享有司所
 供也御者乗輿服膳匪頒賜予王所用也君子㢘於
[026-19b]
 奉己嚴於事神人故有司所供主在百里之内王所
 用主在千里之内猶之家造以祭器為先犧賦為次
 養器為後皆以奉己為非急也
 長樂陳氏曰周官大府關市之賦以待王之膳服邦
 中之賦以待賔客四郊之賦以待稍秣家削之賦以
 待匪頒邦甸之賦以待工事邦縣之賦以待幣帛邦
 都之賦以待祭祀山澤之賦以待喪紀或以其地之
 所便或以其地之所宜或以其類之所從然皆未嘗
[026-20a]
 以逺物待乎近以近物待乎逺豈以近者供官逺者
 為御乎又大宰之制國用必合王府之財為之調度
 乃可豈官府之所供止於百里膳服之御必千里乎
 劉氏孟冶/曰天子之官有六大五官六府之衆又有
 府史胥徒之屬百里之内天之所生地之所養不可
 多得也若不足以供百官之求天子之奉有大府以
 掌九賦九功之貳若頒財以式法授之司㑹以八法
 八則均節邦之財用司書以八法八則周知出入百
[026-20b]
 物又有宰夫職内之所稽職嵗職幣之所攷若有常
 限也百里之内何其薄千里之内何其厚邪盖君尊
 如天不厚其奉何以見天子之尊臣卑如地不薄其
 利何以表臣下之卑一尊一卑一厚一薄盖有不可
 得而易者矣
 臨川王氏曰此一說亦不知是何時於他經亦不見
 其有此恐於事亦難如此盖當合王府之財而通其
 調乃可也已
[026-21a]
千里之外設方伯五國以為屬屬有長十國以為連連
有帥三十國以為卒卒有正二百一十國以為州州有
伯八州八伯五十六正百六十八帥三百三十六長八
伯各以其屬屬於天子之老二人分天下以為左右曰
二伯
 鄭氏曰屬連卒州猶聚也伯帥正亦長也凡長皆因
 賢侯為之殷之州長曰伯虞夏及周皆曰牧老謂上
 公周禮曰九命作伯春秋傳曰自陜以東周公主之
[026-21b]
 自陜以西召公主之
 孔氏曰此一節論千里之外設方伯及連帥卒正兼
 二伯之事屬是繫屬連是連接卒是卒伍州是聚居
 故鄭總云聚也伯帥正俱是長但異其名既長諸侯
 非賢不可故因其州内賢侯為之非州外别取州牧
 也舜典曰覲四岳羣牧又云咨十有二牧左傳宣三
 年云夏之方有徳也貢金九牧周禮大宰建其牧故
 鄭云虞夏及周皆曰牧也鄭荅張逸云畿内之州不
[026-22a]
 置伯有郷遂之吏主之伯即牧也故周禮大宰云施
 典于邦國建其牧立其監是畿外邦國有牧畿内不
 置故有八伯也註引周禮大宗伯職文春秋傳隐五
 年公羊傳文
 臨川王氏曰千里之外設方伯方伯連帥固宜有之
 五國十國三十國亦宜或然也但州必二百一十國
 恐不必然也
 長樂陳氏曰古之官有常名有異名内而為比長閭
[026-22b]
 師族師黨正州長郷大夫此常名也及任以師田之
 事則為軍將師帥旅師卒長兩司馬公司馬此異名
 也外而為公侯伯子男此常名也及寓以連屬之法
 則為屬長連帥卒正州伯此異名也屬則繫其人連
 則結其衆以其民之衆足以禦卒然之變故謂之卒
 以其地之廣有以逹於重川之逺故謂之州屬有長
 則足以長五國而已未足以率十國之衆故連有帥
 帥足以率十國而已未足以正三十國之衆故卒有
[026-23a]
 正正足以正三十國而已未足以長二百一十國故
 州有伯則為人長者才也帥人者智也正人者義也
 長人者仁也易曰體仁足以長人則外之八伯内之
 二伯皆以其能體仁故也盖王者有分土無分民建
 萬國所以分其土親諸侯所以合其人不分其土則
 其守不専不合其人則其勢不一王制言凡九州千
 七百七十三國分其土也繼之以方伯連帥之法合
 其人也周官大司馬比小事大以和邦國職方氏凡
[026-23b]
 邦國大小相維者此也古者什五之法於州鄉則聯
 其民於師田則聯其徒於宿衛則聯其官故能以中
 國為一人而無内患為屬連卒州以聯其國為長帥
 正伯以聯其人故能以天下為一家而無外虞然不
 惟其官惟其人則法行而事舉詩曰四國有王郇伯
 勞之是也非其人則法雖存而事廢詩序曰衛侯不
 能修方伯連帥之職公羊傳曰下無賢方伯是也方
 伯連帥之職周道也故書與周禮伯皆稱牧者盖自
[026-24a]
 内言之則屈於二伯故稱牧周官大宗伯八命作牧
 曲禮九州之長入天子之國曰牧是也自外言之則
 伸於諸侯故稱伯王制謂方伯之國是也虞十二州
 則十二牧夏九牧周九州則九伯而王制言八州八
 伯則王畿之内不建伯焉鄭氏以為殷制是也然周
 牧伯之名見於經傳多矣連帥特見於詩序若夫五
 國之屬於經無聞左傳曰晉侯享公公請屬鄫豈周
 所謂連屬歟公羊傳曰自陜以東周公主之自陜以
[026-24b]
 西召公主之書曰畢公率東方諸侯入應門右太保
 率西方諸侯入應門左此所謂九命作伯者也與殷
 所謂天子之老二人一矣周有九伯則畿内盖亦設
 牧而大宰言施典于邦國設其牧者以牧之所設主
 為邦國故也禮書/
 延平周氏曰方州以地言屬連以人言卒以兵言方
 伯長於一方者也屬長長其所屬者也連者結其衆
 帥者率以身其兵足當卒然之變而為其所取正者
[026-25a]
 故曰卒正其地逹乎逺外而為之長者故曰州伯老
 者有成徳而人之所承事者也二伯者有成徳而又
 天子之所承事者也故曰天子之老
 嚴陵方氏曰方伯即州伯也王畿居中八州居外各
 設一方伯焉長言其足以長人也所謂比長之長亦
 若是爾帥言所帥者衆非特長之而已所謂師帥之
 帥亦若是爾正言正於一而止非特帥之而已所謂
 黨正之正亦若是爾伯亦長也必謂之伯則以成徳
[026-25b]
 稱之以其為一州之長非成徳不足以當之故也所
 謂宗伯之伯亦若是爾夫能長人然後能帥衆能帥
 衆然後能正於一能正於一然後其徳成焉故其序
 如此正也帥也長也盖八伯之屬也八伯又二伯之
 屬也故曰八伯各以其屬屬於天子之老二人然二
 伯又謂之老者以其居人臣之極位不特貴乎有其
 徳又貴乎有其年故也國有國老鄉有鄉老皆以是
 而已曲禮言其自稱亦曰天子之老者盖自稱則其
[026-26a]
 義如彼人稱之則其義如此二伯以八伯為之屬亦
 止稱伯者猶之天子諸侯通謂之君而天子則又為
 諸侯之君也亦見曲禮五官之長九州之長解天下
 九州止於八州有伯者以畿内王所自治故不設伯
 也管仲又言五侯九伯者以於九州之諸侯為長故
 曰九耳不必九人亦猶百揆稱百四岳稱四而已明
 堂位謂之九采左氏傳謂之九牧皆以是也
 馬氏曰天子之畿外則有公侯伯子男之異畿内則
[026-26b]
 有公卿大夫之别其内外已備而千里之外則又設
 方伯屬長連帥卒正州伯至于伯則已極矣而屬於
 天子之老盖先王之盛時上下有以相維然後可以
 至於長久連與屬有相維之意也卒與州有相聚之
 意也
 山隂陸氏曰五國以為屬屬以官之六屬制名言大
 事則從其長小事則専逹也十國以為連連以聯制
 名言以授邦職以役國事如聯也三十國以為卒卒
[026-27a]
 以卒制名言以比追胥以令貢賦如卒也長之以仁
 故屬有長帥之以智故連有帥正之以義故卒有正
 至伯則於一州為長其仁可知也其智與義亦可知
 也彼正以下吾驅之而已是故或謂之牧若二伯又
 有大於此者焉能充此任者其殆聖矣乎周公是也
 召公猶有慙徳八州八伯盖天子之縣内不在此數
 鄭氏荅張逸問云畿内之州不置伯誤矣書曰咨十
 有二牧然王制九州而八伯者以方稱二十一十國
[026-27b]
 以為州州有伯天子之縣内不可以入此數也天子
 之縣内凡九十三國
 廬陵胡氏曰屬聯連比卒伍州聚也據左氏州牧得
 征五侯九伯則知周制牧下有二伯侯得為之故詩
 旄丘責衛伯也衛是侯爵而為州伯若伯之賢者亦
 進為牧故周禮宗伯八命作牧謂侯伯有功徳者加
 命得専征伐為牧也鄭乃云殷之州長曰伯虞夏及
 周皆曰牧今案書覲四岳羣牧是虞稱牧也左氏宣
[026-28a]
 三年云夏貢金九牧是夏稱牧也大宰云施典于邦
 國建其牧是周稱牧也然虞雖稱牧而書傳云唯元
 祀廵四岳八伯則亦稱伯周雖稱牧而鄭荅張逸云
 周官畿内之州不置伯牧即伯也則亦稱伯今謂殷
 獨稱伯虞夏周皆稱牧不稱伯者非也
 永嘉徐氏曰先王衆建諸侯而設方伯連帥之職或
 以子男附庸之屬不能専逹於天子故貢賦朝聘之
 數悉使之聴命於牧伯此特其一節耳夫先王舉天
[026-28b]
 下以封建諸侯而闕然無所紀綱於其間則強弱有
 以相吞而大小無以相維甚非經乆長治之䇿也盖
 方伯連帥之設所謂襃表功徳關諸盛衰深根固本
 為不可㧞者也其所係亦大矣自黄帝置左右大監
 監於大國而二伯之職肈端於此堯時羲和掌天地
 之官三公為之實為二伯羲伯司東凡南方事皆配/之和伯司西凡北方事皆
 配/之殷制大而二伯小而八伯繩牽絲聯相維而不亂
 文王嘗為殷西伯矣至周之盛時天下諸侯無慮千
[026-29a]
 八百國周召為東西伯分陜而主之大公封於齊亦
 受五侯九伯専征之命書載顧命畢公大保率東西
 諸侯以入至於蔡仲管叔監牧荆豫荆州牧蔡仲/豫州牧管叔
 陳畢公迭居東郊則大為二伯小為八伯咸出於天
 子之命以綂天下之諸侯方伯連帥設於下而禮樂
 征伐出於上此先王封建之大權也宣王中興此制
 未泯韓侯在韓召虎在淮申伯在荆方叔在齊布在
 諸侯以統萬國復古之業於是乎在延及平王遂無
[026-29b]
 意於紀綱而王制隳壊牧伯弛職東遷之變唯晉鄭
 二國是依而方伯連帥未聞有定王者矣向使平王
 因是二國以振牧伯之任則諸侯尚可為也奈何以
 文侯之賢而歸之於國以鄭伯之功而乃奪之政則
 周之事權於是去矣自是轉相吞滅莫能統紀春秋
 之際可得而考者百有七十餘國而已由是觀之方
 伯之設所係豈不重歟嘗論春秋之初齊僖衛宣雖
 太公唐叔之後當時未嘗見其受命而以牧伯之事
[026-30a]
 考之經傳齊僖公自以為東州之小伯齊東州之/侯出國語
 &KR0058之臣子亦以方伯連帥之職責衛宣公蒲之役二
 國又自相推許而春秋亦記曰胥命桓三/年然則諸侯
 莫適所主而望大國之安靖周室既不以為意齊侯
 自見為牧伯之後而取方伯連帥之權而因以為利
 耳當是時中國盖多故矣此盖其始變也未幾齊桓
 晉文踵其餘迹而牧伯之事始大放肆不出於王命
 而強大得以専行於弱小矣雖然王使召伯賜齊侯
[026-30b]
 以侯伯之命莊二十/七年是猶有待於王之命也晉文致
 天王於踐土而策命諸侯為侯伯君子以為何異於
 要而取之也况於二公之身其親所屠滅者甚衆方
 之古牧伯比小事大之義果何如哉又其甚也郤犫
 為公族大夫以主東諸侯成十/六年將以帥諸侯而使其
 大夫主之安在其為宗諸侯也至秦人廢侯置守其
 勢之所激有自來矣漢初相國下諸侯王御史執法
 下郡守相國主國/御史主郡三公分置郡國於時未置刺史也
[026-31a]
 自武帝置十三刺史古牧伯之任也西京之制御史
 所上案章先下三公參決然後有所黜退此猶有八
 伯屬於天子之老二人之意中興以來矯枉過直刺
 史劾奏不關三府直行退免是時朱浮深以為不然
 夫惟攷於先王設方伯之意與夫春秋霸主擅權之
 故以及於漢人刺史輕重之由可以論世變矣
 眉山孫氏曰或問周召相成王為左右豈置諸左右
 以為近輔如阿衡之左右商王傅說之輔相髙宗邪
[026-31b]
 抑為左右丞相之官如秦之斯與去疾漢之勃與平
 也曰是皆不然王制天子之老二人分天下以為左
 右曰二伯周召相成王為左右則為二伯者也何以
 明之樂記說大武之樂象武王之功五成而分周公
 左召公右是舉其分陜之治也二公當分陜之日實
 為二伯以相武王及武王崩周公攝政行天子事則
 七年之中二伯之任宜乎其缺及成王即政周公復
 辟仍與召公同為二伯是以孔子書之曰相成王為
[026-32a]
 左右盖周公為東伯而召公為西伯也所以知其然
 者畢命載畢公代周公為太師為東伯可推以見也
 成王將崩命召公畢公率諸侯相康王而太保率西
 方諸侯入應門左畢公率東方諸侯入應門右夫天
 子南面嚮明而治太保入應門左則在天子之右西
 方諸侯之伯也畢公入應門右則在天子之左東方
 諸侯之伯也東西二伯相天子為左右經傳甚明特
 學者攷究未之詳也公羊傳曰天子三公者何天子
[026-32b]
 之相也天子之相則何以三自陜而東周公主之自
 陜而西召公主之一相處乎内公羊氏此言亦所以
 論中分天下之二伯也而三代之際固有天子之相
 而不為三公者焉公羊但見三公之官不必備而中
 分天下之二伯多有兼三公者故取三公二伯而并
 言之所謂天子之相則何以三意謂上公雖有三而
 天子之相則何必以三也特有二伯而已因以周召
 分陜而實其說夫三公自三公也二伯自二伯也而
[026-33a]
 公羊并之以為一此其說既已不通又謂二伯為相
 而一相處乎内彼徒見周召分陜之時周公處乎内
 而召公處乎外所謂召伯之教明於南國是也周召
 相成王為左右之時召公處乎内而周公處乎外所
 謂周公初於新邑洛用告商王士是也遂立一定之
 論而曰一相處乎内殊不知召公畢公為二伯以相
 康王之時召公為冢宰畢公為司馬曷嘗不並立於
 王朝乎至康王十有二年命畢公保釐東郊以代君
[026-33b]
 陳於是畢公處乎外而於周公之薨已代為東伯則
 為二伯亦久矣安可謂二伯止有一相處乎内此予
 所以論公羊之說稽考不明不足為信者此也 又
 曰或問舜命九官以伯禹宅百揆伯益作朕虞伯夷
 典三禮孔安國傅謂禹為崇伯於益不言臣名而於
 伯夷以為臣名是三者之義果何如邪荅曰禹代鯀
 為崇伯入為司空故曰伯禹盖以諡配爵追書於虞
 朝之稱也益者大臨之别名也兼字而稱謂之伯益
[026-34a]
 又謂之伯翳音相近而混亂也若夫伯夷之稱伯則
 又非爵非字盖官也案書大傳載堯之事自羲和死
 後分置八伯而伯夷居第一為陽伯是舜未命官之
 前伯夷已為八伯之官矣及命官之際四岳舉伯夷
 以典禮而帝舜為之不名獨曰咨伯汝作秩宗史述
 其辭遜亦曰伯拜稽首讓于䕫龍與衆臣異皆舉其
 官也周禮六卿春官謂之宗伯制名之義盖取諸秩
 宗與陽伯焉且伯之為義其事有四惟公侯伯子男
[026-34b]
 之伯所不必論而至於東西二伯之伯方伯連帥之
 伯以諡配字之伯則雖明智之士猶有所誤而况於
 後生晚學稽考之不詳者邪王制分天下以為左右
 曰二伯則東西二伯之伯也王制二百一十國以為
 州州有伯則方伯連帥之伯也臧僖伯臧哀伯士文
 伯士景伯之類則以諡配字之伯也
 劉氏孟冶/曰古者内外相維大小相屬天下雖逺猶
 一身焉上有所為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無有偏而
[026-35a]
 不舉之患者屬長連帥卒正處之有條而不紊也故
 内之公卿則盡賛襄之力濟濟而相遜外之諸侯則
 盡藩捍之力皇皇而不怠皆上下相繩之法井井有
 序如此方伯即州伯也二百一十國以為州州有伯
 者即千里之方伯是也屬取其有統屬之義連取其
 相聯比之義卒取其能率衆之義此計八州伯正帥
 長之數言之屬於天子之老二人即天子五官之長
 自稱於諸侯曰天子之老是也既取其徳又取其年
[026-35b]
 故以老稱之雖然屬長連帥卒正屬之八伯八伯又
 屬之二伯要之二伯以嵗之成質於天子雖所以總
 天下之大權亦非二伯所敢専也
千里之内曰甸千里之外曰采曰流
 鄭氏曰甸謂服治田出榖稅曰采九州之内地取其
 美物以當榖稅也曰流謂九州之外也夷狄流移或
 貢或不禹貢荒服之外三百里蠻二百里流
 孔氏曰此一節總論畿内畿外九州治田及采取美
[026-36a]
 物并九州之外或貢或不之事案禹貢五百里曰甸
 服下又云百里賦納總二百里納銍及秸粟米之等
 是甸為治田也千里之外謂規方千里之外若於王
 城五百里之外以殷制言之中國方三千里耳采取
 美物故言曰采周則王畿之外面别三千里采取美
 物則大行人六服所貢物是也流謂九州之外殷則
 面别千五百里之外二千五百里之内謂之流周三
 千五百里之外五千里之内為流也
[026-36b]
 延平周氏曰千里之内曰甸即五百里甸服也千里
 言其方五百里言其面於侯服言采則見荒服之有
 蠻也於荒服言流則見侯服之有諸侯也
 長樂陳氏曰甸則禹貢所謂甸服也采則禹貢所謂
 侯服之百里采也流則禹貢所謂荒服之二百里流
 也甸者王之所自治也采者于此有采地公卿大夫
 與王子弟所有是也流者流罪人於此也侯服近故
 舉其内者則凡服之在内者可知荒服逺故舉其外
[026-37a]
 者則凡服之在外者可知周官大司馬千里曰國畿
 其外方五百里曰侯畿以至甸男采衛蠻夷鎮蕃為
 九服其大槩或與禹貢同唯蕃畿則在禹貢之外矣
 尚書之於六服或言侯甸而不及采男衛或言侯甸
 男衛而不及采與此言甸采流同
 清江劉氏曰此據綏服居中而言内千里外千里則
 五服可知采亦當作蔡聲誤也
 馬氏曰流者言其或貢或不流移之無常也天子治
[026-37b]
 近者詳治逺者略近則長之故服治田以出榖稅取
 美物以當榖稅皆責其賦之入也逺則柔之故其或
 貢或不流移之無常而無所責焉然均是畿也而禹
 貢則有納銍納總粟米之異者亦有逺近之節也均
 是采也而周官之於貢有祀嬪器幣之異者亦有逺
 近之差也均是流也而禹貢之荒服則有三百里蠻
 二百里流之辨者亦有輕重之意也
 李氏曰采於侯服為尤近流於荒服為極逺九州舉
[026-38a]
 内以見外四海舉外以包内
 虙氏曰此正夏法也夏之五服而甸服則在王畿之
 内周之九服而甸服則在王畿之外此言千里之内
 曰甸千里之外曰流知其非周也然王制言甸采流
 而不言其餘者亦從閒之辭他無義理
 劉氏孟冶/曰規方千里之外謂之甸服去王城面五
 百里故曰千里之内甸服五百里之外有侯服侯服
 内之百里謂之采服侯服五百里外有綏服綏服五
[026-38b]
 百里外有要服要服五百里外有荒服荒服之内有
 流王制自千里之甸直言及於二千里之流盖言其
 自近及逺皆天子化域之内無有不被其聲教者爾
 眉山孫氏曰禹制天下為五服王畿與焉所謂侯綏
 要荒是也周公分天下為九畿而王畿不與九畿即
 九服也所謂侯甸男采衛蠻夷鎮蕃是也其夷鎮蕃
 三服在九州之外世一見各以其所貴寳為摯雖立
 是法而未嘗責之盖來不拒去不追者也其蠻服在
[026-39a]
 五服之外亦謂之要服以要束為義即後世之羈縻
 也禹之五服相距為方五千里周之九服合王畿相
 距為方萬里是周之地倍於禹豈周公變古之制而
 務廣地邪非也四海九州山川地里萬古不易特政
 教所加有逺近而制有不同爾禹在堯時弼成五服
 其要荒二服亦在九州内而謂之要荒者是其君長
 未能自同於華夏之國故聖人亦不能以待中國之
 道待之也自虞夏以至商周天下之俗日趨於文昔
[026-39b]
 之要服荒服既革其蠻夷之習而自同於華夏之風
 禮樂制度合禀於王朝覲㑹同不失其節則聖人可
 不更為之制而進之於冕服采章之列邦國侯衛之
 閒邪曰采服曰衛服義盖如此其有未忘蠻夷之習
 者則亦以政教縻之而已此九州之地所以外廹四
 海之地所以在禹則為要荒二服在周則為采衛蠻
 三服也泝而上之禹之侯綏二服在周則為侯甸男
 三服也禹之甸服在周則為王畿也㳂而下之周有
[026-40a]
 六服之外又有夷鎮蕃之三服則以武王克商通道
 於九夷八蠻海外之國皆服王化故也或問曰五服
 之制凡五百里而為一服禹制與周制同也予謂禹
 之侯綏二服在周為侯甸男三服禹之要荒二服在
 周為采衛蠻三服豈古之地相距千里者在後世而
 相距千五百里邪何不相侔若是也應之曰里以歩
 計而歩有不等也王制云古者以周尺八尺為歩今
 以周尺六尺四寸為歩鄭註云案禮周以十寸為尺
[026-40b]
 或言周尺八寸則歩更為八八六十四寸以此計之
 古者百里當今百三十五里以王制及鄭氏之言推
 之古之地相距千里者在後世當相距千三百五十
 里然則禹之甸服規方千里者王城在其中是四方
 各五百里也禹之五百里較周之五百里則羡百七
 十五里此甸服一方之所羡百七十有五合侯綏二
 服之所徑千三百有五十是為千五百二十五里是
 以在周得為侯甸男之三服也又要荒二服之所徑
[026-41a]
 在後世亦為千三百五十里而後世九州之界益廣
 則所増奚止於百五十里是為千五百里有竒是以
 在周得為采衛蠻之三服也至於夷鎮蕃之三服在
 九州之外非禹迹所及無庸論也由是言之禹之五
 服王畿與焉相距以為五千里而地不加少周之六
 服合以王畿相距為七千里而地不加多其制雖殊
 其地實一孰謂周公變古之制而廣周地邪問者又
 曰夏周之制然矣有殷之時亦有五服之制乎應之
[026-41b]
 曰以傳考之殷亦有五服特以五百里為一服祭公
 謀父諫穆王之語豈非殷制乎其言曰先王之制邦
 内甸服邦外侯服侯衛賔服蠻夷要服戎狄荒服甸
 服者祭侯服者祀賔服者享要服者貢荒服者王所
 謂甸服侯服因於夏禮也所謂賔服則周五服在其
 中也所謂要荒以四夷去中國逺近為序也非殷五
 服謀父何以得是五者之名乎邦内甸服而詩云邦
 畿千里維民所止荒服者王而詩云自彼氐羌莫敢
[026-42a]
 不來王信矣其為殷制也王制所載曰甸曰采曰流
 是記殷制而不及五服也武成所稱邦甸侯衛駿奔
 走亦謂殷畿内諸侯及賔服之君助祭於周也且祭
 公謀父周公之裔也舉先王之制以諫其君冝若用
 周禮乃以王畿為甸服何也韋昭曰甸古名世俗所
 習也故周襄王謂晉文公曰昔我先王之制有天下
 規方千里以為甸服是也韋氏之說善矣而甸服實
 始於禹其由禹功萬世永賴故歟商頌曰天命多辟
[026-42b]
 設都于禹之績歳事來辟勿予禍適是殷人責諸侯
 朝貢唯以禹績為準周雅曰豐水東注維禹之績四
 方攸同皇王維辟是周人責四方之㑹同唯以禹績
 為先也然則殷五服周六服皆大禹底績之地而弼
 成五服之功故不可不取法於禹也
 
 
 禮記集說卷二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