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d0057 禮記集說-宋-衞湜 (WYG)


[095-1a]
欽定四庫全書
 禮記集説卷九十五    宋 衛湜 撰
大章章之也咸池備矣韶繼也夏大也殷周之樂盡矣
 鄭氏曰大章堯樂名也言堯徳章明周禮闕之或作
 大卷咸池黄帝所作樂名也堯増脩而用之咸皆也
 池之言施也言徳之無不施也周禮曰大咸韶舜樂
 名也韶之言紹也言舜能繼紹堯之徳周禮曰大韶
 夏禹樂名也言禹能大堯舜之徳周禮曰大夏殷周
[095-1b]
 之樂盡矣言盡人事也周禮曰大濩大武
 孔氏曰此論六代之樂咸池備矣言黄帝之徳皆施
 被於天下無不周徧是為備具也咸池雖黄帝之樂
 堯既増改脩治而用之故此文次在大章之下至周
 謂之大咸黄帝之樂堯不増脩者則别立其名則此
 大章是也至周謂之大卷更加以雲門之號故周禮
 雲門大卷在大咸之上此大章在咸池之上故知大
 卷當大章也自夏以前皆以文徳王天下殷周二代
[095-2a]
 唯以武功為民除殘暴民得以生人事道理盡極矣
 石林葉氏曰咸池言備者徳之全也殷周言盡者聲
 之極也
 長樂陳氏曰舜有紹堯之至徳故樂謂之韶禹有中
 國之大功故樂謂之夏由夏而上言樂之名而不言
 代由殷而下則言代而不言樂之名者葢世逺則樂
 之名難明世近則樂之名易知以其難明故詳之以
 其易知故略之也 又樂書曰堯作大章以其煥乎
[095-2b]
 有文章也黄帝作咸池以其咸物而潤澤之也葢五
 帝之樂莫著於黄帝至堯脩而用之然後一代之樂
 備故曰大章章之也咸池備矣舜紹堯之俊徳而以
 后䕫作韶禹成治水之大功而以臯陶作夏成湯能
 䕶民於塗炭故伊尹為之作濩武王以武定禍亂故
 周公為之作武是帝樂莫備於堯舜而王樂至三王
 無復餘藴矣故曰韶繼也夏大也殷周之樂盡矣此
 三代之道所以具異乎堯之所謂備也堯曰大章又
[095-3a]
 曰雲門大卷者雲門樂之體也大章大卷樂之用也
 雲之為物出則散而成章其仁所以顯入則聚而為
 卷其智所以藏堯之俊徳望之如日就之如雲雲門
 之實也其仁如天大章之實也其智如神大卷之實
 也
 延平周氏曰法成於堯而天道備故曰咸池備矣文
 極於殷周而人道盡故曰殷周之樂盡矣
 嚴陵方氏曰大章咸池黄帝堯舜之所以同用也韶
[095-3b]
 謂之九韶九者樂成之數前乎舜則堯非不繼嚳也
 後乎舜則禹非不繼舜也特於舜樂言繼者葢法成
 乎堯者也在嚳之時法猶未成堯雖繼之而可繼之
 事未備舜協于帝在舜之時功為己協禹雖繼之而
 不足為難則可繼之善善繼之功唯舜獨也無不順
 之謂備無有餘之謂盡
 馬氏曰堯徳明於天下故作大章以章之黄帝之徳
 所施者博故作咸池徳之所施者博故曰池民之所
[095-4a]
 順者衆故曰咸湯武所為豈其心之所欲出於不得
 已也葢其人道極於此故曰盡矣
 山隂陸氏曰言章備咸池之樂故大章一名大咸濩
 曰韶濩葢亦以此韶雖禪猶繼也若禹繼舜不足當
 之即付朱均雖繼絶矣夫文反繼為絶葢如此凡樂
 後無所加則備中無所含則盡備猶可也盡甚矣
 延平黄氏曰雲門天徳之象也咸池地徳之象也樂
 之象徳有天而已則簡地堯之樂有咸池則備矣韶
[095-4b]
 夏文樂也濩武武樂也象徳有文而已則缺武商周
 之樂有濩武則盡矣大卷言雲之形大章言雲之象
 慶源輔氏曰大章章之也言帝徳之章著也徳至於
 可名則非其至矣故曰咸池備矣咸池非可以名義
 求也以大章而視咸池則咸池備矣此所以先言大
 章後言咸池也若韶繼也夏大也視大章則又殺矣
 曰濩曰武則又韶夏之次也故曰盡矣言無餘藴而
 不復可繼也由是觀之則樂可知
[095-5a]
 金華邵氏曰樂盡則徳有所不足文王清廟之瑟猶
 有遺聲則徳有餘而樂不能盡也商周之樂盡矣豈
 湯武之征伐有歉於三聖揖遜之盛歟孔子曰武盡
 羙矣未盡善也記者之意或得諸此
天地之道寒暑不時則疾風雨不節則饑敎者民之寒
暑也敎不時則傷世事者民之風雨也事不節則無功
然則先王之為樂也以法治也善則行象徳矣
 鄭氏曰敎謂樂也以法治以樂為治之法行象徳民
[095-5b]
 之行順君之徳也
 孔氏曰此明樂之為善樂得其所則事有功也以法
 治者若樂善則治得其善樂不善則治乖於法前文
 敎不時事不節是也人君敎化美善則民法象君徳
 張氏曰此明施樂須節也既必須節故引譬例寒暑
 天地之氣也若寒暑不時則民多疾疫也風雨飄灑
 淒厲有不時者則榖損民饑也樂以氣和民心如天
 地寒暑以氣生化故謂樂為民之寒暑也風雨之事
[095-6a]
 謂之禮也禮以形敎故曰事也天地之以風雨奮潤
 萬物猶以禮安治萬民故謂禮為萬民之風雨也先
 王為樂必以法制治善則臣下之行皆象君之徳也
 長樂陳氏曰一隂一陽天地之道也運而為四時則
 寒暑相推而嵗成焉散而育萬物則風雨相資而化
 興焉樂道天地之和而其敎與事實體之也葢寒暑
 所以生成萬物而風雨又所以輔成嵗功也敎所以
 化成天下而事又所以輔成治功也寒暑不時而愆
[095-6b]
 伏其能不疾而傷世乎風雨不節而淒若其能不饑
 而無功乎以迹求之春誦夏弦春合舞秋合聲以至
 先王之所著以成敎者孰非法寒暑之時耶凡樂之
 事或以聲展之或以舞正之以至律小大之稱比終
 始之序以象事行孰非法風雨之節耶然則先王為
 樂法寒暑風雨之治敎有時事有節以善民心如此
 則民之行也未有不象上之徳矣在易益之九五上
 則有孚惠心下則有孚惠我徳豈非以法治也善則
[095-7a]
 民之行象徳歟樂書/
 嚴陵方氏曰往來應期之謂時多少得所之謂節寒
 者冬之氣暑者夏之氣故言時風雨則散潤於四時
 之間而已故言節氣所傷為疾食不足為饑氣由寒
 暑而運故不時而疾食由風雨而成故不節則饑敎
 者民之寒暑欲得其時故也事者民之風雨欲適其
 節故也且敎以經世茍或不時何異寒暑之成疾乎
 故曰傷世事以就功茍或不節何異風雨之致饑乎
[095-7b]
 故曰無功敎得其時事適其節莫非和之所致也和
 者樂之道故繼之以先王之為樂焉上所言敎之時
 事之節皆法治之意以樂為法則莫非善法以樂為
 治則莫非善治
 馬氏曰古之為敎者常興於既富之後葢彼為救死
 而恐不贍則奚暇治禮義哉故其序必在於富庶之
 後而使之田足以耕而為之食宅足以桑而為之衣
 元元皆樂於衣食之餘而凍餒之苦不及於父母兄
[095-8a]
 弟然後謹庠序之敎而孝弟得以興於暇日也此敎
 貴得其時也天下之事有小有大而非可以一二言
 之皆不可以無節故農事既畢而麻事隨興野功既
 訖而宫功尋至春蒐夏苖狄獮冬狩而講事在於農
 隙之際此事必冝其節也
 山隂陸氏曰敎無樂則不時事無禮則不節言樂以
 法象其治善則行如其徳若大章章之也韶繼也夏
 大也行可謂不愧於徳矣葢行見於行事固有不能
[095-8b]
 如其徳者也故曰君子恥有其徳而無其行
 延平黄氏曰萬物之生得寒而成得暑而長然而不
 時則邪氣乗物故不時則疾得風而動得雨而潤然
 而不節則淫暴害物故不節則饑敎者先王所以化
 物也故譬則寒暑事者先王所以應物也故譬則風雨因
 時之冝而立敎故不傷世通物之變而用事故有成
 功是以先王之為樂也於天下也法治於己也則行
 象徳然後無不時不節之患
[095-9a]
 慶源輔氏曰寒暑不時風雨不節天地之禮樂失矣
 敎不時事不節人之禮樂失矣敎時事節固禮樂之
 事也天地之道寒暑時而風雨節矣故先王因而作
 樂以象法其治善謂作樂之善也行象徳則如大章
 韶夏是矣若不顧其徳而求備於鐘鼓管磬之間則
 不可謂之善矣
 延平周氏曰有樂而無禮則流故先王之為樂也以
 法治則善善則民之行亦象徳矣
[095-9b]
 金華邵氏曰此又言天下之事必貴乎得其時與節
 先王之禮樂亦不可拂其時與節也故引天地之道
 以言之
夫豢豕為酒非以為禍也而獄訟益繁則酒之流生禍
也是故先王因為酒禮壹獻之禮賔主百拜終日飲酒
而不得醉焉此先王之所以備酒禍也故酒食者所以
合歡也樂者所以象徳也禮者所以綴淫也
 鄭氏曰以榖食犬豕曰豢為作也言豢豕作酒本以
[095-10a]
 享祀養賢而小人飲之善酗以致獄訟也壹獻士飲
 酒之禮百拜以喻多綴猶止也
 孔氏曰自此至著其敎焉明禮樂之設不得其所則
 禍亂興故先王節其禮樂以防淫亂豢養也先王由
 酒之流生禍因為飲酒之禮凡饗禮案大行人云上
 公九獻侯伯七獻子男五獻並依命數其臣介則孤
 同子男卿大夫略為一節俱三獻天子諸侯之士同
 壹獻也故鄭知壹獻為士饗禮所獻酒少從初至末
[095-10b]
 賔主相答而有百拜是意在恭敬示飲而已故不得
 醉也人君作樂以訓民使民法象其徳也制禮以敎
 天下所以綴止淫邪也
 石林葉氏曰獄訟益繁則酒之流生禍易以需受之
 以訟曰飲食必有訟葢原始要終之意如此
 長樂陳氏曰飲酒人之大欲不能不速訟先王知其
 然於書有彛酒之戒羣飲之誅於禮有幾酒之察屬
 飲之禁猶以為未也又寓敎戒之意於器皿之間彛
[095-11a]
 皆有舟其載有量尊皆有罍其鼔有節爵以角觥以
 兕以至傷而為觴單而為觶孤而為觚戔而為醆散
 而為散止而為禁無非備酒禍也一獻之禮非士之
 燕禮士之饗禮而已一獻之禮非不簡也而賔主至
 於百拜終日飲酒非不乆也而不得醉焉然則先王
 為禮以備酒禍可謂至矣言士之饗禮如此則自士
 而上可知也酒食以合歡則禮之所施樂未嘗不有
 以通之也然合歡以為樂非樂其情必以象徳酒食
[095-11b]
 以為禮非淫其徳必以綴淫易之需言君子以飲食
 燕樂酒食合歡之意也豫言先王以作樂崇徳樂以
 象徳之意也曲禮曰冨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禮
 以綴淫之意也樂書/
 嚴陵方氏曰釀黍以為酒固已美矣又加之以豢豕
 焉則美之至也莊子曰以禮飲酒者始乎治常卒乎
 亂非謂是乎一獻之飲酒禮也一獻以見飲之少百
 拜以見儀之多楊子曰賔主百拜而酒三行亦以是
[095-12a]
 而已豢與芻豢之豢同謂養之也酒所以為饗禮食
 所以為食禮饗食之禮凡以通賔主之情合彼此之
 歡也歡既合矣必有樂以和之故繼之樂以象賔主
 之徳以形容於樂故以象言之樂之所樂不能無淫
 必有禮以節之故繼之禮以綴淫淫過也
 馬氏曰書曰天降威我民用大亂喪徳亦罔非酒惟
 行越小大邦用喪亦罔非酒惟辜此皆酒之流生禍
 也然而酒者人情之所不能免先王亦不能絶之因
[095-12b]
 為酒禮以節之而已終日飲酒久矣而不醉焉此先
 王之所以備酒禍而有禮以節之也人心有相得之
 歡無以見則寓於酒食故酒所以合歡徳無形而樂
 有象徳藴於中而無以發則寓於樂故樂以象徳禮
 所以節人心而使之知所止故禮者所以綴淫也
 延平黄氏曰酒之養人猶其敎其事酒之流生禍猶
 其不時不節一獻之禮賔主百拜所以節其流 又
 曰上下之分甚嚴而不至於絶者以其有酒食以合
[095-13a]
 歡甚歡而不至於蕩者以其有樂以象徳有禮以綴
 淫
 慶源輔氏曰物之流生禍者多矣此姑舉其一也亦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故舉以戒焉人固有自然之徳
 所謂和者是也故作樂以象之而使之常不失其自
 然又慮其過也故制禮以綴止之
是故先王有大事必有禮以哀之有大福必有禮以樂
之哀樂之分皆以禮終
[095-13b]
 鄭氏曰大事謂死喪也
 長樂陳氏曰先王之於事之大者必有禮以哀之於
 福之大者必有禮以樂之死亡凶札禍烖天事之大
 者也圍敗冦亂人事之大者也大宗伯皆以凶禮哀
 之所謂有大事必有禮以哀之也以脤膰之禮親兄
 弟之國而與之同福禄以慶賀之禮親異姓之國而
 與之和安樂所謂有大福必有禮以樂之也彼哀而
 我哀之彼樂而我樂之哀樂之分雖異情而皆以禮
[095-14a]
 終則禮逹而分定矣樂書/
 嚴陵方氏曰於吉曰福以知凶之為禍於凶曰事則
 吉無非事分以言其有定分而不可犯也若曽子七
 日水漿不入口則不能以禮節其哀矣魏文侯聽鄭
 衛而不知倦則不能以禮節其樂矣
 馬氏曰大事者言其凶事之大者也大福者言其吉
 事之大者也哀樂之情皆生於中而禮者所以飾之
 也以禮哀之而哀不至於過以禮樂之而樂不至於
[095-14b]
 極哀樂之分皆以禮終此言有禮以節之
 慶源輔氏曰有禮以哀之喪禮是也有禮以樂之嘉
 禮是也皆以禮終則不至於過也
 延平黄氏曰皆以禮終故哀樂中其節
樂也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
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敎焉
 鄭氏曰著猶立也謂立司樂以下使敎國子
 孔氏曰樂本從民心來故感動人深使惡風移改弊
[095-15a]
 俗變易風謂水土之風氣謂舒疾剛柔俗謂君上之
 好惡
 延平周氏曰聖人之所樂則莫非正也發其所樂而
 為樂則莫非和也以其正故可以善民心以其和故
 感人之深有以善之又有以感之則所以移風易俗
 也
 長樂陳氏曰善民心則惻隠羞惡之心達而為仁義
 恭敬是非之心達而為禮智感人深則動蕩血脉流
[095-15b]
 通精神百里不同之風其氣有剛柔千里不同之俗
 其習有善惡樂之善民心感人深則至剛之風可移
 而為柔至惡之俗可移而為善移風而使之化易俗
 而使之變為樂之效如此而先王著之以為敎則一
 道徳同風俗天下為一家中國為一人矣樂書/
 嚴陵方氏曰聖人所以樂其樂者以樂可以善民心
 故耳所以能善民心者以其感人深而移風易俗故
 耳樂之道如此茍非著之以為敎則其道或幾乎息
[095-16a]
 矣故先王著其敎焉上言聖人以見有所樂故作之
 也下言先王以見敎之所由來尚矣君上所化謂之
 風民下所習謂之俗遷此之彼為移更有為無曰易
 馬氏曰樂者人情之所不能免一人之情千萬人之
 情是也人不能無樂而先王亦不能無樂故樂也者
 先王之所樂也先王因其樂而著其敎焉人之善性
 雖皆出於天而風俗則未嘗同先王盛時能同四海
 於一堂之上者以其有樂也故曰移風易俗莫善於
[095-16b]
 樂
 延平黄氏曰衆人所樂者物之盛聖人所樂者徳之
 盛惟樂出於聖人之所樂故能養民心其感民深其
 移風易俗而出於衆人者彼且自荒矣其如民何
 金華應氏曰漢志云其移風易俗自一獻百拜而終
 日不得醉以至大事大福哀樂有分皆以禮終葢因
 事之風雨以謹夫敎之寒暑也百拜以禮綴淫以禮
 哀樂以禮無非禮也而曰著樂之敎葢禮樂初無二
[095-17a]
 理禮有節則樂不流如風雨不爽則寒暑不忒矣著
 謂尊尚而表顯之也
夫民有血氣心知之性而無哀樂喜怒之常應感起物
而動然後心術形焉
 鄭氏曰言在所以感之也術所由也形猶見也
 孔氏曰自此至君子賤之也是樂言之科從此至淫
 亂論人心不同隨樂而變夫樂聲善惡本由民心所
 感而起及合成為樂又感於人善樂感人則人化之
[095-17b]
 為善惡樂感人則人隨之為惡是樂出於人而還以
 感人猶雨出於山而還以雨山火出於木而還以燔
 木也此言人由血氣而有心知其性雖一所感不常
 故云而無喜怒哀樂之常内心應感起於外物謂物
 來感己心遂應之而念慮興動也術謂所由道路也
 以其感物而動故心之所由道路見也
 長樂陳氏曰民生而静有血氣心知之常性應感起
 物而動無哀樂喜怒之常情以有常之性託無常之
[095-18a]
 情則心術之形固非我也實自物而已樂書/
 嚴陵方氏曰心無為也應感起物則其心動矣故其
 術形於外莊子所謂有物揉之而出是也上言血氣
 心知而下止言心者葢别言之雖有血氣心知之異
 合而言之萬化皆本於心而已
 慶源輔氏曰血氣心知民之所不能無也故曰有性
 喜怒哀樂民之所不能一也故曰無常應感起物而
 動猶言感於物而後動應物而感因物而起則有動
[095-18b]
 焉動而後心術形心術猶孟子所謂仁術也
 金華應氏曰喜怒哀樂未發之謂中發而中節之謂
 和此道心惟微也有血氣心知之性而無哀樂喜怒
 之常此人心惟危也扣之則應觸之則感相激相生
 循環無端皆縁物而起物動於内而心形於外也所
 性曰心知心之虚明未嘗不靈也所形曰心術心之
 動則不勝其多事矣
是故志微噍殺之音作而民思憂嘽諧慢易繁文簡節
[095-19a]
之音作而民康樂粗厲猛起奮末廣賁之音作而民剛
毅亷直勁正莊誠之音作而民肅敬寛裕肉好順成和
動之音作而民慈愛流辟邪散狄成滌濫之音作而民
淫亂
 鄭氏曰志㣲意細也吳公子札聽鄭風而曰其細已
 甚民弗堪也簡節少易也奮末動使四肢也賁讀為
 憤憤怒氣充實也春秋傳曰亂氣狡憤肉肥也狄滌
 往來疾貌也濫僭差也此皆民心無常之傚也肉或
[095-19b]
 為潤
 孔氏曰人君志意微細噍殺謂樂聲噍蹙殺小如此
 音作而民感之則悲思憂愁也嘽寛也諧和也慢䟽
 也繁多也康安也君若道徳嘽和䟽易則樂音多文
 采而節奏簡略下民所以安樂也粗厲謂人君性氣
 粗䟽威厲猛起謂武猛發起奮末謂奮動手足廣賁
 謂樂聲廣大憤氣充滿如此音作而民感之則性氣
 剛毅肉言人肉多則體肥肉謂厚重者也君上寛裕
[095-20a]
 厚重則樂音順序而和諧動則民皆應之而慈愛也
 流辟謂君志流移不静邪散謂違辟不正放邪散亂
 狄成滌濫皆謂樂之曲折音聲疾速如此則民感之
 淫亂也此六事皆據君徳及樂音其意易盡者則一
 句四字志微噍殺是也難盡者則兩句八字以結之
 嘽諧慢易繁文簡節之類是也或六字以結之亷直
 勁正莊誠是也
 延平周氏曰心術形然後音作故審其音則其心術
[095-20b]
 知也
 長樂陳氏曰樂以音變音以民變是故志㣲噍殺之
 音作而民思憂哀心所感然也嘽諧慢易繁文簡節
 之音作而民康樂樂心所感然也粗厲猛起奮末廣
 賁之音作而民剛毅怒心所感然也亷直勁正莊誠
 之音作而民肅敬敬心所感然也寛裕肉好順成和
 動之音作而民慈愛愛心所感然也流辟邪散狄成
 滌濫之音作而民淫亂喜心所感然也由前則以心
[095-21a]
 論聲而其辭略由後則以音論民而其辭詳此其序
 所以不同也總而論之其音作而民思憂亡國之音
 也其音作而民康樂治世之音也其音作而民淫亂
 亂世之音也治世之音居亂亡之中者以為世治而
 不知戒不亡則亂矣此記樂者之㣲意也今夫肉倍
 好者璧也好倍肉者瑗也肉好如一旋而不可窮者
 環也肉好之音豈其音旋而不可窮耶樂音謂之狄
 者猶夷狄謂之狄以其無平中之道也順成之音則
[095-21b]
 其音順而治狄成之音則其音逆而亂矣樂/書
 嚴陵方氏曰慢易者非傲慢之慢特言其過耳繁文
 簡節者文雖繁而節則簡也且厲則蹈厲之厲猛則
 所守不中正起則作之而不已末與風淫末疾之末
 同奮末則手舞足蹈之謂也肉好猶璧之有肉好然
 葢璧外謂之肉實而無隙内謂之好則虚而已謂其
 音實而有所養又虚而得所好也狄成言狄强而成
 滌濫言滌而泛濫也
[095-22a]
 馬氏曰論樂之所始則起於心之所感而後發於聲
 音論樂之所成則反以感人心者也是故自哀心感
 者其聲噍以殺至於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此言其
 音起於心之所感也至於所謂志微噍殺之音作而
 民思憂以至於狄成滌濫之音作而民淫亂此言其
 樂之所以感於人心也先王之為樂尤慎其所以感
 之之始
 山隂陸氏曰言志㣲以著嘽諧慢易粗厲猛起廉直
[095-22b]
 勁正寛裕肉好流辟邪散皆志也葢志㣲則噍殺之
 音作噍殺之音作而民思憂嘽諧慢易則繁文簡節
 之音作繁文簡節之音作而民康樂粗厲猛起則奮
 末廣賁之音作奮末廣賁之音作而民剛毅餘放此
 鄭氏謂簡節少易也肉肥也狄濫往來疾貌皆非是
 文繁而節不簡則失之繁節簡而文不繁則失之簡
 肉而無好則失之實好而無肉則失之虚順成言順
 以著逆狄成言狄以著華
[095-23a]
 延平黄氏曰有血氣則有情慾有心志則有意識情
 慾可動意識可感然後喜怒哀樂隨其所遇而變君
 子則不然血氣心智不能淫其性而喜怒哀樂之情
 發而中節故不為憂思淫亂而異其音焉是故君子
 之樂可以善民心可以移風易俗
 慶源輔氏曰慢猶緩也對怱之言易謂和易也平易
 也繁文所以極其盛簡易所以著其誠肉好猶俗言
 美滿也喜心感者易失之流故以其流者言之於其
[095-23b]
 終又有以見上五者亦皆有過焉故下言先王制樂
 使剛氣不怒柔氣不懾
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數制之禮義合生氣之和
道五常之行使之陽而不散隂而不宻剛氣不怒柔氣
不懾四暢交於中而發作於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奪也
 鄭氏曰生氣隂陽氣也五常五行也宻之言閉也懾
 猶恐懼也
 孔氏曰上經既明樂之感人自此至深矣明先王節
[095-24a]
 人情性使之和其律吕親䟽有序男女不亂乃成樂
 也自然謂之性念慮謂之情先王制樂本之情性稽
 考也既得人情考之使合度數裁制之以禮義使合
 生氣之和道達人情以五常之行陽主發動失在流
 散先王敎之使感陽氣者不散隂主幽静失在閉塞
 先王節民情使感隂氣者不塞剛不至暴怒柔不至
 恐懼隂陽剛柔四者通暢於身而發見動作於外隂
 陽剛柔各得其所是安其位也不相侵犯是不相奪
[095-24b]
 也五常之行若木性仁金性義火性禮水性知土性
 信也
 張氏曰前言民隨樂變此言先王制正樂化民也陽
 謂稟陽氣多人也陽氣舒散稟陽多則奢隂氣閉宻
 人稟隂多則縝宻今以樂通二者之性皆使中和故
 陽者不散隂者不宻也
 長樂陳氏曰本之情性而明樂之情稽之度數而明
 樂之文有情有文然後裁之以禮義故能幽合生氣
[095-25a]
 之和明道五常之行幽合生氣之和則和於天明道
 五常之行則同於人和同天人而至於無間故能使
 之陽不散隂不宻剛不怒柔不懾不散者陽中之隂
 不宻者隂中之陽不怒者剛中之柔不懾者柔中之
 剛四者條暢於中而發作於外是以安其位而不相
 奪也 又樂書曰自人有血氣心知之性以至六者
 之音作而民應之無非本之情性也自黄鍾之長而
 以黍累之則别於分忖於寸蒦於尺張於丈信於引
[095-25b]
 而五度審矣自黄鍾之數而以一推之則紀於一恊
 於十長於百大於千衍於萬而五數備矣然度數在
 天下被之於文則乆而必息寓之節奏則乆而必絶
 要在稽之而已稽之則其數足以正其度而音正矣
 百度得數而有常又制之禮義使百體齊運而順正
 其大足以合天地生氣之和而不乖其㣲足以道人
 性五常之行而不悖則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
 矣喜心感者聲發以散哀心感者聲噍以殺是陽易
[095-26a]
 失之散隂易失之宻也怒心感者聲粗以厲愛心感
 者聲和以柔是剛易失之怒柔易失之懾也先王知
 樂之感人如此故合天地生氣之和道人性五常之
 行使之陽氣冝散而不散隂氣冝宻而不宻一適天
 地之和以暢之而已剛氣冝怒而不怒柔氣冝懾而
 不懾一適人性之和以暢之而已周官典同掌六律
 六同之和以辨隂陽之聲陂聲散險聲斂正聲緩陂
 則陽而散斂則隂而宻陽而不至於散隂而不至於
[095-26b]
 宻其正聲之緩乎論隂陽如此則剛柔可知己凡四
 暢交於一體之中而發作於一體之外則隂陽皆安
 其位而陽不奪隂而散隂不奪陽而宻剛柔皆安其
 位而柔不奪剛而懾剛不奪柔而怒夫然則聲相應
 保而為和細大不踰而為平而樂之道歸焉爾書以
 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為舜樂之成詩以笙磬同音以
 籥不僭為周樂之美皆此意歟剛柔言氣而隂陽不
 言者隂陽氣之大者也於氣言剛柔則隂陽舉矣隂
[095-27a]
 陽之氣自得之於天者言之剛柔之氣自得之於地
 者言之
 延平周氏曰樂出於人心故本之情性情性之在物
 者有理故稽之度數惡夫過而淫也又制之禮義如
 此故能幽合生氣之和明道五常之行也合生氣之
 和道五常之行則和而無乖故陽舒而不散隂慘而
 不宻剛不至於過柔不至於不及四者條暢交於中
 而發於外是以皆安其位而不相奪也
[095-27b]
 嚴陵方氏曰黄鍾之律長九寸應鍾之律長四寸此
 樂之度也陽六為律隂六為吕此樂之數也情性由
 乎内故言本度數存乎微故言稽生氣者天地也天
 地之大徳曰生故曰生氣也五常者五行也生氣固
 有和矣唯樂以合其和然後其和不離五常固有行
 矣唯樂以道其行然後其行無礙隂陽兼物言之也
 剛柔指人言之也隂陽不言氣者隂陽不嫌於非氣
 也陽不散隂不宻然後得其暢故曰暢陽不至於散
[095-28a]
 則陽交隂故也隂不至於宻則隂交陽故也故曰交
 其暢也其交也豈非和之所致乎剛柔之氣亦若是
 而己夫然後發之於外足以起事作之於外足以成
 功且皆各安其位而不相奪矣
 馬氏曰樂出於人心故本之情性其文則見於形名
 度數之間故稽之度數當於人心不合於度數合於
 度數而不當於人心皆非所謂善樂然而制之不可
 以不合其冝故制之以禮義人受天地之和而生藴
[095-28b]
 於中則為性發於外則為行故合生氣之和於内而
 道五常之行於外隂陽剛柔之性皆當其位而六通
 四闢和順積於中英華發於外皆當其位而不相奪
 也
 延平黄氏曰本之情性以正樂之徳稽之度數以正
 樂之文制之禮義以正樂之用隂陽為道則剛柔為
 徳隂陽為徳則剛柔為氣剛氣陽徳之發柔氣隂徳
 之發不散不宻隂陽之中也不怒不懾剛柔之中也
[095-29a]
 有中性然後有中徳有中徳然後有中氣樂者本於
 性發於徳而作於氣者也
 慶源輔氏曰喜心感怒心感者是謂情性度數謂律
 吕生氣天地生物絪緼之氣五常謂仁義禮智信凡
 音之起由人心生故本之以情性律吕著天地自然
 之數故稽考使有所合大樂與天地同和道順也順
 夫五常之行使動而不失於流散則陽中有隂静而
 不至於固宻則隂中有陽剛不過於怒則剛中有柔
[095-29b]
 柔不失之懾則柔中有剛舉此四者以總上六者隂
 陽剛柔四者交暢於人之心而發作於外之樂交暢
 於中則作於外者疑於無倫今也各安其位而不相
 陵奪然後為樂之至本之情性則四暢交於中而發
 作於外稽之度數則皆安其位而不相奪
 金華邵氏曰此言著其敎之意先王將以著樂之敎
 必先立其本而後樂可作其本不立則不過聲音器
 數之末何以感人動物故先本之情性使出於天機
[095-30a]
 自動天籟自鳴有非人偽能為者然後稽之度數如
 律吕之損益宫羽之小大制之禮義如用八用六宫
 縣軒縣也夫情性者樂之本然無所養則本喪矣合
 其義之和而使之不乖道其行而使不它適至四者
 條暢交感各得其位則得所養矣
然後立之學等廣其節奏省其文采以繩徳厚律小大
之稱比終始之序以象事行使親䟽貴賤長幼男女之
理皆形見於樂故曰樂觀其深矣
[095-30b]
 鄭氏曰等差也各用其才之差學之廣謂増習之省
 猶審也文采謂節奏合也繩猶度也周禮大司樂以
 樂語樂舞敎國子是也律六律也周禮典同以六律
 六同辨天地四方隂陽之聲以為樂器小大謂髙聲
 正聲之類終始謂始於宫終於羽宗廟黄鍾為宫大
 吕為角太蔟為徴應鍾為羽以象事行宫為君商為
 臣是也皆形見於樂謂同聽之莫不和敬莫不和順
 莫不和親
[095-31a]
 孔氏曰先王欲稽之度數制之禮義非敎不可故立
 之學等使依其才藝等級而敎學之増習寛廣其樂
 之節奏省審其文采文采謂樂之宫商相應若五采
 成文即上聲成文是也繩是度量之物謂度量之以
 道徳仁厚也律小大之稱者謂六律小之與大以為
 樂器使音聲相稱也若黄鍾之律長九寸應鍾之律
 長四寸半强各自倍半為鍾是其小大也鄭民註髙
 聲正聲見周禮典同註此終始之序者五聲始於宫
[095-31b]
 終於羽比五聲終始使有次序也鄭註宗廟黄鍾為
 宫以下大司樂文黄鍾律之最長者應鍾律之最短
 者引以證經之終始使人法象五聲是事行也若宫
 商角徵羽象君臣民事物也先王制樂以化民由樂
 聲調和故親䟽之理見於樂之聲以樂聲有清濁髙
 下故貴賤長幼見於樂以樂聲有隂陽律吕故男女
 之理見於樂也記者引古語言樂觀之益人深矣
 長樂陳氏曰敎不可陵節學不可躐等先王之於樂
[095-32a]
 非獨以善吾身又將以敎人也故始之以中和祗庸
 孝友之樂徳中之以興道諷誦言語之樂語終之以
 二帝三王之樂舞始之以十三舞勺中之以成童舞
 象終之以二十舞大夏其立之學等用其才之差而
 使習之如此抑又使之廣其節奏而不為簡節之音
 省其文采而不為繁文之樂則徳之充實而端厚者
 故足繩之使不淫矣周官小師掌六樂之節鍾師掌
 九夏之奏節奏之辨也樂之止有節其作有奏兩者
[095-32b]
 合而成文則文采而已節奏文采均聲之飾治飾之
 道欲始博而終約始博之節奏不可以不廣終約之
 文采不可以不省以繩徳厚則能使人復性之静而
 不逐物之動又何窮人欲滅天理之有律述此者也
 比輔此者也樂之於天下其體固有小大其用固有
 終始葢難以一隅舉述以小大之稱則大小相成而
 無輕重之不等輔以終始之序則終始相生而無先
 後之不倫以此象乎事行則事容有大小終始矣繩
[095-33a]
 徳厚以為性象事行以為行則越之聲音形之動静
 一逺一近而親䟽之理存焉一上一下而貴賤之理
 存焉一先一後而長幼之理存焉一内一外而男女
 之理存焉能使是理莫不形見於樂豈不原於律小
 大之稱比終始之序耶合生氣之和道五常之行使
 夫隂陽剛柔各安其位所以觀其和之深也立之學
 等廣節奏省文采以繩徳厚所以觀其徳之深也律
 小大之稱比終始之序以象事行所以觀其事之深
[095-33b]
 也親䟽貴賤長幼男女之理皆形於樂所以觀其理
 之深也故曰樂觀其深矣乃若無形無聲則樂深之
 又深載道而與之俱且將不可識況得而觀之乎樂/書
 嚴陵方氏曰立之學所以敎之立之等所以辨之若
 樂師掌國學之政大胥掌學士之版所謂立之學也
 若舞勺舞象所謂立之等也節奏惡其狹故曰廣文
 采惡其雜故曰省凡此皆原其姓之所稟故曰以繩
 徳厚小大有冝事之稱也終始相生事之序也有冝
[095-34a]
 則不可以無稱故律而述之使不易相生則不可以
 無序故比而聨之使不絶若宫音濁而大羽音清而
 小葢律小大之稱也始於黄鍾之初九終於仲吕之
 上六葢比終始之序也凡此皆發於情之所動故曰
 以象事行夫徳本厚或為物所遷則失其厚唯正之
 以樂然後歸厚焉故於徳厚言繩親䟽言其分貴賤
 言其位長幼言其序男女言其情四者皆人之倫也
 莫不各有理焉唯形容於樂乃可得而見故曰樂觀
[095-34b]
 其深矣
 馬氏曰前言樂之道備矣然非廣其敎則不足以𫝊
 後世故立之學等以至於親䟽貴賤皆形見於樂樂
 之作則奏樂之止則節節奏合而成文采而以繩其
 徳厚也人之性雖出於天而非樂則無以成其性故
 曰徳者性之端樂者徳之華徳者性之端所謂徳厚
 也樂者徳之華所以繩徳厚也律述也樂有大有小
 大者不可損小者不可益唯其稱而已樂有始有終
[095-35a]
 而終始之序不可亂也若五音大不過乎宫細不過
 於羽此小大之稱也大師之奏始作翕如至於繹如
 此終始之序也律小大之稱比終始之序皆以象事
 行也清明象天廣大象地終始象四時周還象風雨
 此樂之器所象也先鼓以警戒三歩以見方再始以
 著徃復亂以飭歸此樂之作所象也康成釋律謂之
 六律則其説似非也樂者宫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徴
 為事羽為物歌者在上匏竹在下故親䟽貴賤長幼
[095-35b]
 男女之理皆形見於樂也自本之情性稽之度數以
 至親䟽貴賤長幼男女之理皆形見於樂則觀其樂
 可謂深矣然禮樂政刑其極一也而獨以樂為深者
 葢禮與政刑者皆所以約人於外者也樂者所以和
 人之中者也故孟子曰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
 延平黄氏曰先王以民之喜怒哀樂隨其所遇而變
 則天理滅矣故本諸情性而為之樂焉及以感通之
 則君臣上下同聽之莫不和恭父子兄弟同聽之莫
[095-36a]
 不和親夫恭之於君臣親之於父子天理也而形見
 於樂觀其深矣
 延平周氏曰先王作禮樂天下之理莫不具焉而樂
 為深
 山隂陸氏曰樂觀其深若季札觀樂是也夫樂窮之
 而益逺故孔子為之三月不知肉味
 慶源輔氏曰廣其節奏省其文采即上所謂繁文簡
 節也節奏貴簡濶文采貴繁縟省謂察之恐失之不
[095-36b]
 及也上言先王作樂此言先王以樂寓之學宫而以
 敎人以繩正人固有之徳使不失其厚也事之行也
 必有小大之稱終始之序故先王之於樂亦律而比
 之以象夫事之行焉親䟽貴賤長幼男女之理皆形
 見於樂樂通倫理其是之謂乎觀乎樂則發人者深
 矣
 黄氏曰黄鍾者子之氣陽律之長也而林鍾可謂逺
 矣乃損而下生林鍾者未之氣隂吕之長也而大蔟
[095-37a]
 可謂逺矣乃益而上生此親䟽之理而見其父子相
 繼之禮焉宫有宫覆之義而其尊為君商有商度之
 義而其卑為臣此貴賤之理而見其君臣相濟之禮
 焉黄鍾之管其寸九則所生在先而為始中吕之管
 其寸六則所生在後而有繼此長幼之理而見其兄
 弟相序之禮焉律不能以獨生也必下以求吕吕不
 能以獨成也必上以附律此男女之理而見其夫婦
 相親之禮焉
[095-37b]
 吳興沈氏曰山川草木翕張動静皆樂觀也深言其
 妙而難知觀若大觀在上之觀
土敝則草木不長水煩則魚鼈不大氣衰則生物不遂
世亂則禮慝而樂淫
 鄭氏曰遂猶成也慝穢也
 孔氏曰自此至君子賤之也論作樂不得其所則滅
 和平之徳故君子賤之也敝謂勞敝煩為煩擾隂陽
 之氣衰亂故生物不得遂成慝惡也淫過也世道衰
[095-38a]
 亂上下無序故禮慝男女無節故樂淫以上三事皆
 喻禮慝樂淫也
 馬氏曰土敝也水煩也氣衰也所以喻世亂也土敝
 則草木不長水煩則魚鼈不大氣衰則生物不遂所
 以喻禮慝而樂淫也世亂非無禮樂也禮慝樂淫則
 禮樂之名雖存而其實已亡矣
 慶源輔氏曰氣衰則生物不遂所以總上二語敝謂
 傷敝煩謂勞煩土敝水煩皆隂陽之氣衰息故也物
[095-38b]
 者氣之所生也禮樂者世之所形也慝反善之辭禮
 慝如世俗委巷之禮也禮易失之慝樂易失之淫
 
 
 
 
 
 禮記集説卷九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