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s0006 大藏一覽-明-陳實 (master)


大藏一覽卷第九
寧德優婆塞陳 實 謹編
秀水居士姚舜漁校正重刊


第八門


「 四十九年苦口
 末後一笑收功」



教相品



「 世尊七日作思惟
 大梵三勤而請說」



釋迦譜云。如來菩提樹下成等正覺。於七日中
思惟。我所得法甚深微妙。唯佛與佛乃能知之。
一切眾生愚癡邪見無有智慧。云何能解我所
得法。我今若為轉法輪者。彼必迷惑不能信受。
而生誹謗當墮惡道。我寧默然入般涅槃。爾時
大梵天主。禮足圍繞白言。世尊。久住生死。捨於
國城妻子頭目髓腦。為求法故。今日法海巳滿。
法幢巳立。開導正時。云何涅槃。三請說法。彩字函


「 總十二部修多羅
 別分三藏經律論」



涅槃云。佛說十二部經。謂修多羅。祗夜。受記。伽
陀。優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目多伽。闍陀
伽。毘佛略。阿浮陀達磨。優波提舍。何等名修多
羅經。從如是我聞。至歡喜奉行。何等名祗夜經。
如佛為眾說契經竟。復有眾生後至。佛因本經
以偈頌曰。何等名受記經。如來說時。為諸天人。
受佛記莂。何等名伽陀經。除修多羅。及諸戒律。
其餘有說四句之偈。謂。
「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何等名優陀那經。佛從定起。
無問自說。何等名尼陀那經。知其本末因緣。而
說偈言。何等名阿波陀那經。如戒律中所說譬
喻。何等名伊帝目多伽經。如佛所說。名曰戒經。
[009-0563b]
何等名闍陀伽經。說佛因地修諸苦行。何等名
毘佛略經。大乘方等其義廣大。何等名未曾有
經。說佛初生能行七步。至入天廟令像起禮。何
等名優波提舍經。分別廣說。辯其相貌。一字函第三卷


阿毘曇論。問。修多羅。毘尼。阿毘曇。三藏有何差
別。答曰。或有說者。無有差別。所以者何。皆從一
智海說故。復有說者。亦有差別。為分別心。名修
多羅。為分別戒。名為毘尼。為分別慧。名阿毘曇。
復次為初入法名修多羅。巳入法中。為受持戒
名曰毘尼。巳受戒者。為令正解。名阿毘曇。


○問
曰。迦旃延尊者。以何因緣造作此經。答曰。饒益
他故。若是受持通利憶念。所有煩惱。及諸惡作
不現在前。以此勤修能入法相。譬如有人。欲饒
益他。於黑闇中。然大燈明。為有目者。見種種色。
尊者亦爾。佛亦如是。為饒益他。說十二部經。所
以者何。若是眾生。雖有內因。無外緣者。終不能
修勝進之行。若遇外緣。則能修行。譬如闇室。有
種種物。若無燈照。終不可見。有燈則見。眾生亦
然。雖有內因。若無外緣。終不能修勝進之行。若
遇外緣。則能修習。佛即說偈曰。


「 譬如闇室中
 雖有種種物
 若無燈明照
 有目不能見
 若人雖有智
 不從他聞法
 是人終不能
 分別善惡義」



京字函第一卷


「 ○藏師初判作五乘
 ○長者復分為十教」



合論云。唐藏法師。立五乘教。一小乘教。聲聞緣
覺之學。二大乘始教。三終教。始終二教。並隨地
位。漸次修成。俱為漸教。四頓教。但一念不生。即
[009-0563c]
名為佛。不從地位漸次而說。五圓教。真俗互融
具足圓滿。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無礙法門。


○長
者立十教。


○第一時。說小乘。有教者。為諸凡夫。
繫著世法。以為實有。隨於色塵。作諸不善。以不
善故。墮於惡趣。還將有法。轡勒彼心。以戒防護
制諸不善。故名有教。


○第二時。說般若。破有明
空教者。既說小乘實有。戒其身口意業。令住善
法。方說法空。破彼繫著漸向法身。


○第三時。說
解深密經。為和會空有教者。令彼空有不滯一
邊。為不空不有教。以二乘人滅識證寂。住寂無
知。為回彼故。寄說阿阤那識。為第九純淨識。如
五六七八等識。常依九識以為依止。凡愚不了
妄執為我。如水瀑流不離水體。諸波浪等。以水
為依。五六七八識常以淨識為依。何故安立九
識為淨識者。為二乘人久在生死業種。六七八
識。有怖畏故。恐彼難信。方便於生死種外。別立
淨識。使令悲智漸漸得生。達識成智。


○第四時。
說楞伽經。明假即真教者。直為大乘根堪之者。
頓說第八業種之識。名為如來藏識。明與無明
其性不二。此教雖說無明業種成智。猶希出俗。
未現同廛也。


○第五時。說維摩經。即俗恒真教
者。破前四種教中。聲聞菩薩染淨未融。常忻出
俗。即以淨名俗士。明即俗常真。使三乘眾。淨相
心亡。出俗入廛。平等無礙。方明實德也。


○第六
時。說法華經。引權歸實教者。為羅漢隨空會寂。
緣覺會十二緣。生法。皆無體性。如是二人皆心
識滅三界業滅。智慈不生。又有析法明空。以空
[009-0564a]
破惑。樂生淨土。及留惑潤生。菩薩並不了一切
眾生。無明諸惑皆從一切如來根本智性之所
生。所以見有淨土穢土。自佛他佛若忻若厭。不
稱真理。引此三根。令歸本智故。


○第七說涅槃
經時。令諸三乘。捨權向實教者。以前三乘。慢不
信故。不得成佛。此明一切有情。皆有佛性。與佛
無異。捨權就實相。盡見性之門。


○第八說華嚴
經時。於剎那際。通攝三世圓融教者。性智本無
時故。法界體無礙故。如圓珠無方。如明鏡頓照。
該括始終。一際圓滿。無成無壞。無出無沒。常轉
法輪。


○第九共不共教者。說大乘經。人天三乘
雖是同聞。得益各別。如聲聞在華嚴會上。若盲
若聾。是名共不共教。


○第十不共共教者。華嚴
經中。十方雲集諸來菩薩。方來雖異。共會說法。
是名不共共教。


○如是辨明教相差殊。使始學
之流知其權實也第三卷


「 但原觀色之一法
 隨機立教有多般」



宗鏡云。故知立教。皆為對機。機宜不同。教分多
種。且如觀色一法。五教證入不同。


○初小乘見
是實色。不說性空。


○初教見此色法。從緣所成。
必無自性。即空無所有。如波歸水。


○終教見色
空無礙。以真空不守自性。隨緣成色。即是幻色
虛相無體。是故色即空而常泯。空即色而常存。
要由自盡之色。方是空色。成色之空。乃是真空。
舉體互融。無有障礙。如水入波。


○頓教一色法
無非真理所收。是故此色即真理一味。更無別
法。而可顯說。水波雙絕。


○圓教起即全收。一多
[009-0564b]
互攝。同時成立。一塊圓明。隨舉即色。隨舉即空。
義味自在。隨智取用。何以故。隨舉一門無不顯
現。古德云。皆本一心而貫諸法。車字函第七卷


「 醫王用藥分三品
 如來逗教亦復然」



又云。譬如上醫。以非藥為藥。中醫以藥為藥。下
醫藥成非藥。且非藥為藥者。如云無有一物不
是乎藥。攬草皆成。如行非道而通佛道。即煩惱
而成菩提。以藥為藥者。即應病與藥。隨手痊愈。
附子治風。橘皮消氣之類。如觀根授法。思覺多
者。修數息觀。婬欲多者。修不淨觀之類。藥為非
藥者。不識病源又增其疾。如說法者。不逗其機。
則醍醐上味。為世珍奇。遇斯等人翻成毒藥富字
函第三卷


「 因其中道以辭遙
 遂設化城令暫息」



法華經云。佛告比丘。當知如來方便深入眾生
之性。知其志樂小法。深著五欲。為是等故說於
涅槃。是人若聞則便信受。譬如五百由旬險惡
之處。有一導師。善知險道通塞之相。將導眾人
欲過此難至珍寶處。所將人眾。中道懈退。白導
師言。我等疲極。前路猶遠。今欲退還。導師愍彼。
捨大珍寶。以方便力。於險道中。化作一城。告眾
人言。汝莫退還。今此大城可於中止。是時疲極
之眾。心大歡喜。前入化城。生安隱想。爾時導師。
知此人眾。既得止息無復疲倦。而滅化城。語眾
人言。寶所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
如來導師亦復如是。知諸生死惡道懸遠。若諸
眾生。聞一乘者便作是念。佛道長遠。久受勤苦。
[009-0564c]
乃可得成。佛知怯劣。以方便力。而於中道為上
息故說二涅槃。若眾生生於二地。如來即便為
說。汝等所作未辦。汝所住地。近於佛慧。應當籌
量。所得涅槃。未真實也。但是如來方便之力。於
一佛乘。方便說三。竹字函第三卷


要集云。昔一聚落。去王城五由旬。彼有美水。王
敕日日送水。村人疲苦。悉欲逃移。村主語之。汝
等莫去。我當為汝白王。改五由旬作三由旬。使
汝得近。往來不疲。即往白王。王為改之作三由
旬。眾人聞巳。便大歡喜。世間之人。修行正法。度
於五道向涅槃城。心生疲倦便欲捨離。如來法
王有大方便。於一乘法分別說三。小乘之人聞
之歡喜。以為易行。進德求度。如彼村人。亦復如
是。悵字函第二卷


「 說諸法相分三種
 依他遍計與圓成」



瑜伽論云。如來說諸法相。略有三種。一者遍計
所執相。謂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差別。乃至為
令隨起言說。二者依他起相。謂一切法緣生自
性。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無明緣行。乃
至招集純大苦蘊。三者諸法圓成相。謂一切法
平等真如。漸漸修集乃至菩提。方證圓滿。如眩
翳人眼有翳病。遍計執相。當知亦爾。如眩翳人
青黃等相。差別現前。依他起相。當知亦爾。如淨
眼人離眩翳患。本性所行。無亂境界。圓成實相。
當知亦爾。緣字函第六卷


「 語默視瞬皆為說
 見聞知覺豈非聽」



宗鏡云。語默動靜。無非佛事。如雲臺寶網盡演
[009-0565a]
妙音。毛孔光明皆能說法。香積世界。餐香飯而
三昧顯。極樂國土聽風柯而正念成。絲竹可以
傳心。目擊以之存道。既語默視瞬皆說。則聞見
覺知盡聽。苟能得法契神。何必要因言說。如琴
中傳意於秦王。脫荊軻之手。相如調文君之女。
終獲隨車。帝釋有法樂之臣。馬鳴有和羅之技。
皆絲竹傳心也。目擊道存者。莊子云。夫子欲見
溫伯雪子。久而不見。及見。寂無一言。及出子路
怪而問曰。夫子欲見溫伯雪子久矣。何以寂無
一言。子曰。若斯人者。目擊而道存。亦不可以容
聲者矣。若雲臺。若寶網。若毛孔。若光明。皆能說
法者。華嚴經中可見。富字函第四卷


「 善哉若有聞法人
 由斯無一不成佛」



宗鏡舉法華經偈云。
「 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



昔泥蛤聞法而生天故事見十善品。廄象聽經而悛惡
故事見雜緣品。比丘信受而獲果。女人思惟而悟空故事
見禪定品。○富字函第六卷


「 或因惡境接眾生
 譬若蓮華開烈日」



大乘論云。有時菩薩正居王位。或現種種逼惱
眾生。是以安立於戒律中。


○釋曰。眾生有二種。
或宜歡喜教化。譬如拘物頭花因涼月開敷。或
宜逼惱教化。譬如蓮花因烈日開敷。菩薩亦爾。
如那羅王。及善財童子。或現可愛事。或現可畏
事。安立眾生於善處。與字函第四卷


「 然佛從來平等法
 接物何嘗貴賤分」



大莊嚴論云。佛難波斯匿王。分別出家貴賤。我
不以為貴選擇王賢等。亦度下賤優波離等。我
[009-0565b]
不齊為大富長者須達多等。亦度貧賤須賴多
等。我不齊為大智舍利弗。亦為鈍根周離槃特
等。我不齊為少欲知足摩訶迦葉。亦為多欲婆
難阤等。我不齊為耆舊宿德優樓頻螺迦葉。亦
為幻稚須阤耶等。我不齊為憍慢婆迦賴等。亦
為極惡鴦掘摩羅。我不齊為多智男子而為說
法。亦為淺智女人而為說法。佛告波斯匿王。若
娶婦嫁女。應擇種姓。此佛法中。唯觀宿世善惡
因緣。不擇種姓。唯觀信施。不觀珍寶。索戒清淨。
不索家門清淨。偈曰。


「 佛法無偏黨
 平等示正道
 為一切眾生
 作安隱正路
 譬如大市中
 示買一切物
 我法市亦爾
 不擇其種姓」



君字函第七卷


「 豈是文殊不知者
 俯為眾生故問之」



涅槃經云。佛答文殊。譬如輪寶上下回轉。如來
說法亦復如是。能令下趣諸惡眾生。上生人天。
乃至佛道。是故汝今不應讚言。如來於此更轉
法輪。文殊白佛。我於此義非為不知。所以問者。
為欲利益諸眾生故。一字函第三卷


「 若受如來所說法
 甘投火聚願求聞」



華嚴經云。菩薩勤求佛法。所有珍財。皆無吝惜。
不見有物難得可重。但於能說佛法之人。生難
遭想。是故菩薩於內外財。為求佛法。悉能捨施。
無有恭敬而不能行。無有憍慢而不能捨。無有
承事而不能作。無有勤苦而不能受。若聞一句
未曾聞法。生大歡喜。勝得轉輪王位。若得一偈
未曾聞法。能淨菩薩行。勝得帝釋梵王位。住無
[009-0565c]
量劫。若有人言。我有一句佛所說法。能淨菩薩
行。汝今若能入大火坑。受極大苦。當以相與。菩
薩尒時作如是念。我以一句佛所說法。淨菩薩
行故。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大火滿中。尚欲從於
梵天之上。投身而下。況小火坑。而不能入。然我
今者為求佛法。應受一切地獄眾苦。何況人中
諸小苦惱。菩薩如是求於佛法。如其所聞觀察
修行。非但口言而可清淨。愛字函第五卷


「 聽法之人不宗敬
 如斯之輩莫與談」



菩薩戒經。人在高處。巳身處下。不應說法。除為
病患。心不信者。不應為說。不厭生死者。不應為
說。人在巳前。人覆頭者。求過失者。不應為說。何
以故。諸佛菩薩。恭敬法故。若說法者。尊重於法。
聽法之人。亦生宗敬。至心聽受。不生輕慢。是名
清淨說。賢字函第三卷


「 按教明心指標月
 由文見義色因燈」



圓覺經云。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
所標。畢竟非月。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
亦復如是。


楞伽經云。佛告大慧。善於語義。知語與義。不一
不異。義之與語。亦復如是。若義異語。則不應因
語而顯於義。而因語見義。如燈照色。大慧。譬如
有人持燈照物。知物如是。在如是處。菩薩亦爾。
因語言燈。入離言說。自證境界。四字函第四卷


「 燈雖顯色見由眼
 眼非見性乃由心」



楞嚴經云。佛告阿難。諸盲無眼。唯觀黑暗。與有
眼人。處於暗室。二黑有別。為無有別。如是世尊。
[009-0566a]
此暗中人。與彼群盲。二黑校量曾無有異。阿難。
若無眼人。全見前黑。忽得眼光。還於前塵見種
種色。名眼見者。彼暗中人。全見前黑。忽獲燈光。
亦於前塵見種種色。應名燈見。若燈見者燈能
有見。又則燈觀。何關汝事。是故當知燈能顯色。
如是見者是眼非燈。眼能顯色。如是見性。是心
非眼。染字函第一卷


「 依趣於義不依文
 依趣於智不依識」



寶積經云。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於四依
趣善能具足。所謂依趣於義不依趣文。依趣於
智。不依趣識。依趣於了義經。不依趣不了義經。
依趣於法。不依趣數取趣者。云何名為依趣於
義不依文。所言文者。謂世間法。傳習文詞。所言
義者。謂通達出世間法。乃至如來所演八萬四
千法藏聲教。皆名為文。諸離一切言音文字。理
不可說。是名為義。云何依趣於智。不依趣識。謂
善巧了知諸有言教數取趣義。是名為識。此不
應依。諸有言教。如法性義。即是於智。此應依趣。
云何不依趣不了義經。依趣了義經。若諸經中。
說世俗諦。名不了義。說勝義諦。名為了義。乃至
經中所說厭背生死。欣樂涅槃。名不了義。若有
宣說生死涅槃。二無差別。是名了義。云何依趣
於法。不依趣數取者。若有依止數取之見諸所
緣法。如是之相名數取者。如來依世俗諦為眾
生說。若有眾生於此言教起於執著。如是等類。
不應依趣。何以故。如來欲令於彼正依趣故。說
如是法。汝等依趣諸法實性。無宜依趣彼數取
[009-0566b]
者。何等是為諸法實性。謂無有變異。無有增益。
無作。無不作。不住無根本。如是之相。是名法性。
官字函第二卷


「 攝心歸一魔無便
 如龜藏六狗難傷」



宗鏡舉禪門中云。不怕念起。唯慮覺遲。又云。瞥
起是病。不續是藥。是以初心攝念為先。是入道
之階漸。昔佛在世。有一道人。在河邊樹下學道。
十二年中。貪想不除。目色耳聲。身靜意遊。曾無
寧息。十二年中。不能得道。佛知可度。化作沙門。
往至其所。樹下共宿。須臾月明。有龜從河中出。
來至樹下。復有水狗飢行求食。與龜相逢。便欲
噉龜。龜縮頭尾。及其四腳。藏於甲中。不能得噉。
水狗少遠。復出頭足。行步如故。不能奈何。遂乃
得脫。於是道人問化沙門。此龜有護命之鎧。水
狗不能得其便。化沙門答言。吾念世人。不如此
龜。不知無常。放恣六情。外魔得便。即說偈言。
「 藏如六龜。防意如城。慧與魔戰。勝則無患。」



車字函第八卷


「 四相人我壽眾生
 四病作止并任滅」



附理
事障


金剛經云。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即非菩薩助深記注云。我相謂於自身不計為
我故。人相不計我轉趣。餘趣為人故。眾生相不
計我盛衰苦樂。為眾生故。壽者相不計我。一報
命根不斷。為壽者故。今菩薩既亡四相。巳達身
空。即除我執。又有注云。無我者。則無色受想行
識之見也。無人者。了四大不實。終歸地水火風
也。無眾生者。則無生滅心也。無壽者則我身本
[009-0566c]
空。寧有壽者。四相既空。法眼明矣。


圓覺經云。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一者
作病。有作是言。我於本心作種種行欲求圓覺。
彼圓覺性非作得。故說名為病。二者任病。有作
是言。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
無起滅念。任彼一切。隨諸法性。欲求圓覺。彼圓
覺性非任有。故說名為病。三者止病。有作是言。
我今自心永息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
圓覺。彼圓覺性非止合。故說名為病。四者滅病。
有作是言。我令永斷 切煩惱。身心畢竟空無
所有。何況根塵虛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圓覺。
彼圓覺性非寂相。故說名為病。悉當離之。


○又
云。理事二障。一者理障。礙正知見。二者事障。續
諸生死。若捨貪欲。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
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境界。欲汎如來大
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二障巳伏即能悟
入菩薩境界。若二障巳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
圓覺。


「 有為無為善巧修
 有餘無餘涅槃界」



般若經云。菩薩於一切法。遍攝有為無為應修
善巧。云何名有為。謂妙善身語意行。是名有為。
云何無為。即以如是妙善身語意行。回向於菩
伐若此云一切智是名無為。


○又復有為。即是積集
五到彼岸。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是名有
為。若由般若波羅蜜多。無為智故。則五到彼岸。
如此妙智。及以回向。一切智智。是名無為善巧。
官字函第三卷
[009-0567a]


增一阿含經云。佛告比丘。有二涅槃。有餘涅槃
界。無餘涅槃界。於是滅五下分結。不還此世。是
謂有餘涅槃界。盡有漏。成無漏。意解脫。智慧解
脫。而自遊戲。生死巳盡。梵行巳立。所作巳辦。不
復受有。如實知之。是謂無餘涅槃界。闌字函第七卷


宗鏡舉思益經云。諸佛出世。不為令眾生出生
死入涅槃。但是度生死涅槃之二見。富字函第六卷


「 善財能發菩提心
 彌勒稱揚佛種子」



華嚴經云。彌勒菩薩指善財童子。告大眾言。此
長者子曩於福城受文殊教。展轉經由諸善知
識巳。然後來至我所。發心救護一切眾生。為四
流漂汩者。造大法船。為被見泥沒溺者。立大法
橋。為被癡暗昏迷者。然大智燈。為行生死曠野
者。開示聖道。為嬰煩惱重病者。調和法藥。為遭
生老死苦者。飲以甘露。為入貪恚癡火者。沃以
定水。近惡友者。示其善友。樂凡法者。誨以聖法。
著生死者。令趣智城。此長者子。恒以此行救護
眾生。發菩提心未嘗休息。善男子。餘諸菩薩經
無量劫。乃能滿足。菩薩願行。乃能親近諸佛菩
提。此長者子。於一生內。具足成就。善男子。菩提
心者。猶如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
猶如良田。能長眾生白淨法故。菩提心者。猶如
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菩提心者。猶如淨水。
能洗一切煩惱垢故。菩提心者。猶如大風。普於
世間無所礙故。菩提心者。猶如盛火。能燒一切
諸見薪故。菩提心者。猶如帝王。一切願中得自
在故。菩提心者。猶如虛空。諸妙功德。廣無邊故。
[009-0567b]
菩提心者。猶如蓮華。不染一切世間法故。菩提
心者。如如意珠。周給諸貧乏故。菩提心者。如功
德缾。滿足一切眾生心故。菩提心者。如那羅延。
能摧一切我見敵故。菩提心者。如勇將幢。能伏
一切諸魔軍故。菩提心者。猶如湧泉。生智慧水
無窮盡故。菩提心者。則為所歸。不拒一切來者
故。菩提心者。則為義利。能除一切衰惱事故。菩
提心者。則為妙寶。能令一切心歡喜故。菩提心
者。如大施會。充滿一切眾生心故。菩提心者。如
佛支提。一切世間應供養故。善男子。菩提心者。
成就如是無量功德。舉要言之。三世如來。從菩
提心而出生故。善男子。如人學射。先安其足。後
習其法。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先當安住菩提
之心。然後修行一切佛法。善男子。如人護身。先
護命根。菩薩摩訶薩。護持佛法。亦當先護菩提
之心。善男子。譬如有人命根若斷不能利益父
母宗親。菩薩摩訶薩捨菩提心。不能利益一切
眾生。不能成就諸佛功德。善男子。譬如王子。雖
於臣佐之中。未得自在。巳具王相。不與一切諸
臣佐等。以生處尊勝故。菩薩摩訶薩。雖於一切
業煩惱中。未得自在。然巳具足菩提之相。不與
一切二乘齊等。以種性第一故。善男子。譬如金
剛。雖破不全。一切眾寶。猶不能及。菩提心金剛。
雖復志劣。少有虧損。猶勝一切二乘功德。善男
子。譬如金剛。非凡人之所得。菩提心金剛。非劣
意眾生之所能得。善男子。譬如金剛。不識寶人。
不知其能。不得其用。菩提心金剛。不知法人。不
[009-0567c]
了其能。不得其用。善男子。譬如金剛。餘不能持。
唯金剛之所能持。菩提之心。聲聞緣覺皆不能
持。唯趣薩婆若者。善男子。若有眾生發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則獲如是勝功德法臣字函第
八卷


又善財參彌伽大士。白言。我巳先發菩提心。而
未知云何學菩薩行。彌伽遽即下座。於善財前
散花作禮。讚言善哉。能發菩提心者。則為不斷
一切佛種。則為成熟一切眾生。乃至則為一切
天龍禮敬。如是讚巳。還昇本座。為善財說法首字
函第三卷


「 法界觀通大千卷
 六相義圓無量門」



法界觀云。華嚴大教浩博難明。杜順和尚文殊
應身。以自智見華嚴一真法界。總該萬有即是
一心。其中諸佛眾生。若國土若莊嚴。義境無量。
於無量境集其義類。總舉色空理事為例。束為
三重觀門。一曰。真空法界。二曰。理事無礙。三曰。
周遍含容。若達此三門。則法界重重。縱橫達矣。
第一真空觀理法界也。原其實體但是本心。今簡非虛妄念慮故云真也。簡非形
礙色相故云空也。復開四句。


○一會色歸空以色等本是真如一
心與生滅和會。名阿賴耶識等。變起根身器界。今推之都無其體。歸於真心之空。非斷滅空

二明空即色凡是真空必不異色。真空既不異色。亦不易一切法。以上二觀復開
八門。畢竟不出此理。冗不盡錄。詳見本文。三空色無礙謂色舉體全是盡色之空。
則色盡而空現。空舉體不異全盡空之色。則空即色而空不隱也。若色是實色即礙於空。空是
斷空即礙於色。今既色是幻色故不礙空。空是真空故不礙色。四泯絕無寄所觀
真空不可言即色不即色。亦不可言即空不即空。一切法皆不可。不可亦不可。迥絕無寄。非言
所及

[009-0568a]


第二理事無礙所觀能觀。○前雖說色。是簡情計以成真空。空色無礙
泯絕無寄。唯是真空觀門方為真如之理。至此理事無礙觀門始顯真如之用。一理遍

於事門謂能遍之理性無分限。所遍之事分位差別。一一事中理皆全遍。二事
遍於理門謂能遍之事是有分限。所遍之理要無分限。此有分之事於無分之理全
同。非分同。如全一大海。在一波中。而海非小。如一小波。匝於大海而波非大。同時全遍於諸波
而海非異。俱時各匝於大海而波非一。三依理成事門謂事無別體。要因真
理而得成立。如波要因於水能成立故。四事能顯理門由事攬理。則事虛而
理實。以事虛故全事中之理挺然露現如波相虛水體露現。五以理奪事門

事既攬理遂令事相皆盡。唯一真理平等顯現。如水奪波。波無不盡。六事能隱理
真理隨緣成諸事法。遂令事顯理不顯也。如水成波。動顯靜隱。七真理即事
謂此真理舉體皆事。如水即波。靜而非動。八事法即理門緣起事法必無
自性。無自性故舉體即真。如波即水。動而非靜。九真理非事門即事之理而非
是事。以真妄異故。如即波之水非波。以動濕異故。十事法非理門全理之事。
事恒非理。相性異故。如全水之波非水。以動義非濕故


第三周遍含容觀事如理融。遍攝無礙。交參自在。一理如事門
事法既虛。相無不盡。理性真實。體無不現。二事如理門謂諸事法與理非異。如一
微塵溥遍法界。此一微塵亦如理性。全在一切法中。三事含理門謂諸事法與理
非一。存本一事而能廣容。如一微塵其相不大而能含攝無邊法界。四通局無礙

謂諸事法與理非一即非異。故令此事法不離一處即全遍十方。一切塵內由非異即非
一故全遍十方。而不動一位。即遠即近。即遍即往。無障無礙。五廣陜無礙門

謂事與理非一即非異故。不壞一塵而能廣容十方剎海。六遍容無礙門謂此
一塵望於一切。由溥遍義即是廣容。以鏡燈喻。如四方四維上下各安一鏡。中安一燈。即十鏡
互又。如一鏡遍九鏡。時即容九在一內也。七攝入無礙門謂彼一切望於一法
以入他故。即是攝他一切全入一中之時。即令彼一還復在自一切之內。同時無礙。如九鏡入
彼一鏡中時。即攝彼一鏡還在能入九鏡之內。同時交互故云無礙。八交涉無礙

謂一法望一切。有攝有入。通有四句。一攝一切一入一切一如東鏡
為能攝。一切如九鏡為所攝。一切攝一。一切入一文勢一一反上釋之

[009-0568b]
一攝一。一入一如東鏡攝彼西鏡。入我東鏡中來。即我東鏡便入彼西鏡中去
一切攝一切。一切入一切但以言不頓彰故假前三句。用此句圓滿
。九相在無礙門謂一切望一亦有入有攝。此與前句不同。前但此彼同時
攝入。今則欲入彼時必別攝餘法帶之將入彼中。發起重重無盡之勢也。亦有四句。攝一

入一如東鏡能攝南鏡。帶之將入西鏡之中。即東鏡為能攝能入。南鏡為所攝。西鏡為所
入。此即釋迦攝文殊入普賢中也。攝一切入一如東鏡攝餘入鏡。帶之將入西
鏡中時。即東鏡為能攝能入。八鏡為所攝。西鏡為所入也。則一佛攝一切佛。一切眾生帶之同
入一眾生中。攝一入一切如東鏡攝南鏡。將入八鏡中也。攝一切入

一切此明諸法互相攝入。一時圓滿重重無盡也。但入一燈當中之時。即鏡鏡中一時各
有多多之燈。無先後也。即諸佛菩薩六道眾生不有即巳有。則一剎那中便徹過現未來十方
一切凡聖中也。十溥融無礙門謂一切及一溥皆同時更互相望。一一具前兩
重四句。圓明顯現稱行境界無障無礙。深思之


長者合論。歡喜地中六相義。




此一字中有六相。一切字。一切法。皆
有此六相。若善見者得智無礙總持
門。於諸法不滯。有無斷常等障。可以
離情。照之可見。此六字義。闕一即理智不圓。是
初歡喜地中觀通世間一切法門。故此六字有
三對法。一總別一對。二同異一對。三成壞一對。
總不相離。不可廢一留一。亦不可雙立雙捨。總
是斷常生滅。今以人類之。餘。可准知。


○謂如一
切眾生。名為總相。愚智區分。名為別相。皆同佛
智。名為同相。隨報業異。名為異相。作業受報。名
為成相。心無所依。名為壞相。


○又如人身具足
名為總相。手足眼耳名為別相。一空無體。名為
同相。應用有殊。名為異相。共成一身。名為成相。
無體無相。名為壞相五十七卷
[009-0568c]


又宗鏡云。譬如一舍是總相。椽等是別相。椽等
諸緣和同作舍。故名同相。椽等相望一一不同
故名異相。椽等相成。故名成相。椽等自法。本不
作故。故名壞相。駕字函第六卷


「 但了人空與法空
 便達此岸為彼岸」



金剛經頌。
「 人法俱名執。了即二無為。菩薩能齊證。聲聞離一非。所知煩惱盡。空中無所依。常能作此觀。得聖定無疑。」



宗鏡云。祖佛大意唯說二空。證會一心。如世尊
言。一切法無我。云何一切法。所謂心法。云何二
無我。所謂人無我。法無我。若一切眾生但得人
法俱空。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復更有何異法而
敷演乎。駕字函第五卷


阿含經。云何此岸。云何彼岸。謂此岸者身邪是。
彼岸者身邪滅是。斯字函第六卷


又云。佛告婆羅門。邪見者非彼岸。正見者是彼
岸。川字函第八卷


「 當知實性非空有
 未偶斯文墮斷常」



宗鏡云。真實之性。非一非異。非有非空。此宗鏡
奧旨自在圓融。謂欲一則一。欲異則異。欲存即
存。欲泯便泯。異不礙一。泯不礙存。方為自在。常
一常異。常存常泯。名為圓融。又如弄珠鈴之者。
其珠不住空中。不落地上。不在手裏。既不在三
處。亦不住一處。然不住空中。即喻不住空觀。不
落地上。即喻不住假觀。不在手裏。即喻不住中
觀。既不住三。亦不成一。則非一非三而三而一。
斯為妙矣。未偶斯旨。所有見聞。皆墮斷常車字函第
[009-0569a]
八卷


「 若是真心無滯礙
 宛同水性善炎涼」



宗鏡云。皆同一性。所謂無性。良以心境同一性
故。是以真心不守自性。舉體隨緣。成諸萬法。性
即體也。以諸法唯心所現各無自體。虛假相依
無決定性。以無性故。能隨異緣成立一切。若有
定性。猶如金石。各有堅性。不可令易。今此無性
猶如於水。遇冷成冰。逢火便煖。故中論偈云。
「 集若有定性。先來所不斷。於今云何斷。道若有定性。先來所不修。於今云何修。」



故知若有定性。一
切諸法皆悉不成。若無定性。一切皆成。若眾生
各各有性。自體不移。則永作眾生。無因成佛侈字
函第四卷


「 性空無而且不無
 緣會有而終非有」



又云。萬法從緣。無自體耳。體而無自。故名性空。
性之既空。雖緣會而非有。緣之既會。雖性空而
不無。是以緣會之有。有而非有。性空之無。無而
不無。何者。會則性空。故言非有。空則緣會。故曰
非無。今言不有不無者。非是離有別有一無也。
亦非離無別有一有也。如是則明法非有無故。
以非有非無名耳。不是非有非無。既非有無。又
非非有。非非無也。如是則何獨言語道斷。亦乃
心行處滅也。如是則名體既空。言思自絕。可謂
萬機泯跡。獨朗真心矣。真諦性空之理。空而不
空。俗諦幻有之事。有而不有。不有之有。有不礙
空。不空之空。空不絕有。彼此無寄。遞互相成。若
心內定一法是有。即墮常。若心外執一法是無。
[009-0569b]
即沉斷。俱成見網。不入圓宗。侈字函第二卷


「 心滅諸法以皆滅
 心生萬境以從生」



又云。問。若心滅者。云何相續。若相續者。云何言
滅。答。實然。今言滅者。但心相滅。非心體滅。如水
因風而有動相。以風滅故。動相即滅。非水體滅。
既水體不滅。所以動相相續。釋曰。種種心境。皆
由無明薰習力起。然依因依緣。因是不覺。緣是
妄境者。只謂不覺自心。妄生外境。故知境無自
性。從心而生。和合而起。故云。心生即法生。因滅
則緣滅矣。以水體不滅。動相相續者。此況真心
自體。非動非止。因無明風起。生死動搖。若妄風
息時。心之動相即滅。非心體滅。以心體是所依。
萬法是能依。若無所依。能依非有。故知一心之
體。為群有之依。猶如太虛。作萬象之體。車字函第三卷


又舉。昔東國。元曉義相。二法師。同來唐國尋師。
遇夜宿荒。止於塚內。元曉法師因渴思漿。見一
泓水。掬飲甚美。及至天明。觀是死尸之汁。心惡
吐之。豁然大悟。乃曰。我聞。佛言。三界唯心。萬法
唯識。故知美惡在我。實非水乎。侈字函第一卷


「 凡一切法皆佛法
 總萬行門一心門」



問。如何是一切法皆是佛法。答。一切法唯心。心
即是佛。心即是法。如學人問忠國師。經云。一切
法皆是佛法。殺害還是佛法不。答。一切施為。皆
是佛智之用。如人用火香臭不嫌。亦如其水淨
穢非汙。以表佛智也。是知火無分別。蘭艾俱焚。
水同上德。方圓任器。所以文殊執劍於瞿曇。鴦
掘持刀於釋氏。豈非佛事乎。若心外見法。而生
[009-0569c]
分別。直饒廣作勝妙之事。亦非究竟。侈字函第三卷


夫一心者。萬事之總也。分而為戒定慧。開而為
六度。散而為萬行。萬行未嘗非一心。一心未嘗
違萬行。車字函第七卷


問。法門無量。何故偏讚一心。答。此是起惑之初。
發真之始。故經云。心作天堂。心作地獄。但了一
心。萬法皆寂。如解脫長者告善財言。我若欲見
安樂世界阿彌陀如來。隨意即見。我若欲見栴
檀世界金剛光明如來。乃至十方如來。悉皆即
見。然彼如來不來至此。我身亦不往詣於彼。知
一切佛及與我心悉皆如夢。知一切佛猶如影
像。自心如水。知一切佛所有色相及以自心悉
皆如幻。知一切佛。及以巳心悉皆如響。我如是
知。如是憶念。所見諸佛。皆由自心。善男子。當知
菩薩。修諸佛法。乃至成佛。悉由自心。駕字函第二卷


「 了知法法皆平等
 自然物物非短長」



又云。以齊而齊不齊者。未齊矣。以齊而齊於齊
者。未齊焉。余聞。善齊天下者。以不齊而齊天下
者也。何須夷嶽實淵。然後方平。續鳧截鶴。於焉
始等。故知但了法法皆如。自然平等。則青松綠
蕙。不見短長。鵬翥蜎飛。自忘大小。如肇論舉經
云。諸法不異者。豈曰續鳧截鶴。夷嶽盈壑。然後
無異哉。誠以不異於異。故雖異而不異耳。乃至
經云。般若與諸法。亦不一相。亦不異相。信矣。莊
子南華經云。長者不為有餘。短者不為不足。故
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故性
長非所斷。性短非所續。以明境智雖異而同。不
[009-0570a]
待同而後同也。若能如上了達同異二門。或諸
佛出世不出世。眾生可度。不可度。乃至有無高
下。皆絕疑矣。富字函第三卷


「 無量劫時彈指頃
 十方世界一毛中」



問。悟此心宗。修行之人。得圓滿普賢行不。答。一
切理智。無邊行願。皆不出普賢一毛孔。若實入
華嚴境界。乃至凡聖之身。一一毛孔。皆能圓滿
普賢之行。如海幢比丘入于三昧。從其身分。出
十法界身雲。又如善見比丘。一念之中。一切世
界皆悉現前。又如喜目觀察眾生。夜神。一一毛
孔出無量種變化身雲。又如普賢一一身分。一
一毛孔。悉有三千大千世界風輪。地水火輪。江
海山林。村落城邑。地獄鬼畜。色欲等界。晝夜年
劫。諸佛出世。菩薩眾會。如是等事。悉皆明見。如
見此界。十方世界悉如是見。如見現見十方世
界。前際後際。十方世界亦如是見。各各差別不
相雜亂。如說海幢身分之上。善見一念之中。普
賢毛孔之內。盡十方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凡
聖境界。淨穢國土。靡所不現。無法不含。如卷大
海之波瀾。收歸一滴。撮十方之剎土。指在一塵。
車字函第十卷


又云。須彌納芥子。而無增減亦不迫迮。此義難
解。有師言。神力能爾。有師言。小無小相。大無大
相。故得入也。今謂小是小。大是大。是自性大小。
不得相入也。如華嚴云。一微塵中。大千經卷。今
觀眾生一念無明心。即是如來心。若見此心。則
能以須彌入芥子。無相妨也。
[009-0570b]


「 玄珠有意定難求
 罔象無心而乃得」



又云。法無動念。不可以有念求。又非無念。不可
以無心得。應可玄會耳。如赤水求於玄珠。罔象
而得之。故云。藏於身。不藏於川。在於心。不在乎
水。故莊子云。黃帝遊於赤水之北。登崑崙之丘。
南望還歸。遺其玄珠。使智索之而不得。使离婁
索之。而不得。乃因罔象得之。夫真不可以定求。
故無心以得之。如弄珠吟云。罔象無心卻得珠。
能見能聞是虛偽。然雖不落於見聞。又且非無
覺與知。車字函第七卷


又問。無心者。為當離心是無心。即心得無心。答。
即心得無心。問。即心是有心。云何得無心。答。不
壞心相而無分別。問。豈不辨知也。答。即辨知無
能所。是無心也。豈渾無用始是無心。譬如明鏡
照物。豈有心耶。當知一切眾生。恒自無心。心體
本來常寂。寂而常用。用而常寂。隨境鑒辨。皆是
實性自爾。非是有心。方始用也。罵字函第五卷


又舉寶藏論云。離者無身。微者無心。無身故大
身。無心故大心。大心故則智周萬物。大身故則
應備無窮。是以執身為身者。則失其大應。執心
為心者。則失其大智。故千經萬論。莫不說離身
心。破彼執著。乃入真實。譬如金師銷礦取金方
為器用。若執有身者。則有身礙。有身礙故。則法
身隱於形㲉之中。若有心者。則有心礙。有心礙
故。則真智隱於念慮之中。故大道不通。妙理沉
隱。六神內亂。六境外緣。晝夜惶惶。無有止息矣
同上卷
[009-0570c]


「 求佛不可無念成
 證道安可以功得」



又舉。永嘉云。誰無念。誰無生。若實無生無不生。
喚取機關木人問。求佛施功早晚成。若以息念
歸無念。如同寒木死灰。與木人何別。豈有成佛
之期。然無念者。即念而無念。以念無自性。緣起
即空。又緣起者。皆是真性中緣起。豈屬有無。乃
至即生無生。即滅無滅。亦復如是。故寶藏論云。
若言其生。無狀無形。若言其滅。今古常靈。又云。
是以斬首灰形。其無以損生。金丹玉液。其無以
養生。故真生不滅。真滅不生。可謂常滅。可謂常
生。其有愛生惡滅者。斯不悟常滅。愛滅惡生者。
斯不悟常生。華嚴疏云。生之無生。真性湛然。無
生之生。業果宛然。是知若即念存有念。即是常
見。離生求無生。即是斷見。皆不達實相無生無
滅之理。若正了無生。則無生無不生。豈定執有
生無生二見乎。


○又云。玄道者。不可以設功得。
聖智者。不可以有心知。真諦者。不可以存我會。
至功者。不可以營事為。忘言者可以道合。虛懷
者。可以理通。冥心者。可以真一。遺智者。可以聖
同。雖云道合。無心於合。合者合焉。雖云聖同。不
求於同。同者同焉。無心於合。則無合無散。不求
於同。則無異無同。超非於百非之外。非所不能
非焉。忘是於萬是之前。是所不能是焉。是所不
能是則無是矣。非所不能非。則無非矣。無異無
同。則怨親不二。無非無是。則毀讚常一。是以忘
言者。捨筌蹄也。虛懷者。離取著也。冥心者。不巳
見也。遺智者。泯能證也。若運心合道。則背道。若
[009-0571a]
起念求同則失同。若為是所。是則沒是。若為非
所。非則沉非。但得直下無心。則同異俱空。是非
咸泯。斯泯亦泯。茲空亦空。此猶寄言。因跡對待。
若得絕待。頓悟一心。唯契相應。不俟更說車字函第
七卷


「 雖然迷悟之本同
 爭柰時節之有異」



又云。究之於心。塵勞為菩提之妙用。失之於旨。
常樂作生滅之苦輪。故知染淨非他。得喪在我。
似手反覆。如人醉醒。何者。反亦是手。覆亦是手。
要且反時非覆時。覆時非反時。然俱不離手。醉
亦是人。醒亦是人。要且醉時非醒時。醒時非醉
時。然不離醉有醒。亦不即醉是醒。如迷亦是心。
悟亦是心。要且迷時非悟時。悟時非迷時。然迷
悟非別。即時節有異。唯在般若轉變臨時。一體
匪移。千差自別。迷之枉遭沉沒。念念成凡。悟之
本自圓明。心心證聖。肥字函第五卷


「 先修後悟功生滅
 巳悟方修用不虛」



又云。學人問本淨和尚云。師還修行也無。對云。
我修行與汝別。汝先修而後悟。我先悟而後修。
是以若先修而後悟。斯則有功之功。功歸生滅。
若先悟而後修。此乃無功之功。功不虛棄。若具
智眼之人。豈得妄生叨濫。況似明目之者。終不
墮於溝坑。古人云。一生可辦。豈虛言哉。侈字函第三卷


持誦品



「 為何言教戒休看
 秪恐牛皮遭覷破」



宗鏡。問。若欲明宗。只合純提祖意。何用兼引諸
佛菩薩言教。以為指南。故宗門中云。借蝦為眼。
[009-0571b]
無自巳分。只成文字。聖人。不入祖位。答。從上非
是一向不許看教。恐慮不詳佛語。隨文生解。失
於佛意。以護初心。或若因詮得旨。不作心境對
治。直了佛心。又有何過。只如藥山和尚。一生看
涅槃經。手不釋卷。時有學人問。和尚尋常不許
學人看教。和尚為什麼自看。師云。只為遮眼。問。
學人還看得不。師云。汝若看。牛皮也須穿。且如
西天第一祖師。是釋迦牟尼佛。首傳摩訶迦葉
為初祖。次第相傳迄至此土六祖。皆是佛弟子。
今引本師之語訓示弟子。令因言薦道。見法知
宗。不外馳求。親明佛意。得旨即入祖位。誰論頓
漸之門。見性現證圓通。豈標前後之位。若如是
者。何有相違。且如西天二十八祖。此土六祖。乃
至馬大師。忠國師等。並博通經論。圓悟自心。所
有示徒。皆引誠證。終不出自胸臆。妄有指陳。是
以綿歷歲華。真風不墜。以聖言為定量。邪偽難
移。用至教為指南。依憑有據。故圭峰云。諸宗始
祖。即是釋迦。經是佛語。禪是佛意。諸佛心口。必
不相違。達磨過來。以楞伽經印眾生心。楞伽云。
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心為宗者。即心即佛。
無門為法門者。達本性空。性無有相。亦無有門。
時有禪客問曰。阿那箇是佛心。師曰。牆壁瓦礫。
無情之物。並是佛心。禪客曰。與經大相違也。經
云。離牆壁瓦礫無情之物。名為佛性。今云一切
無情之物。皆是佛心。未審心之與性。為別不別。
師曰。迷人即別。悟人不別。禪客曰。又與經相違
也。經云。善男子。心非佛性。佛性是常。心是無常。
[009-0571c]
今云不別。未審此意如何。師曰。汝自依語不依。
義。譬如寒月結水為冰。及至煖時。釋冰成水。眾
生迷時。結性成心。悟時釋心成性。汝定執無情
之物非心者。經不應言三界唯心。故華嚴經云。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今且問汝。無情之物。
為在三界內。為在三界外。為復是心。不是心。若
非心者。經不應言三界唯心。若是心者。又不應
言無情無佛性。汝自違經。我不違也。


○若欲研
究佛乘。披尋寶藏。一一須消歸自巳。言言使冥
合真心。但莫執義上之文。隨語生見。直須探詮
下之旨。契會本宗。則無師之智現前。天真之道
不昧。如華嚴經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
身。不由他悟。故知教有助道之力。初心安可暫
忘。細詳法利無邊。是乃搜揚纂集。祿字函第一卷


詳夫看教。應驗甚多。山筆海墨。書亦不盡。今
且略引金剛華嚴二典數則。庶使未聞者聞。


「 虛空寫處堪逃雨
 屋宇俱焚不壞經」



益州新繁縣。王李村。隋時有書生荀氏。善工書
而不顯跡。嘗於村東。空中書金剛般若經。乃曰。
此經擬諸天讀誦。人初不覺。後經雷雨。書經之
地。殊無點濕。可有丈許。村人怪之。每雨。樵夫牧
兒。皆逃其中。武德中異僧。謂鄉人曰。此地空中
有金剛經。諸天於上設寶蓋覆之。不可輕犯。自
爾周回欄楯。以防人畜履踐。每至齋日。四遠皆
來。就設佛供。常聞天樂耳。


○唐吳郡陸懷素。貞
觀二十年失火。屋宇並滅。經函乃至標軸亦盡。
唯金剛經字如故。見聞者莫不加額。其異若此。
[009-0572a]


「 ○無當大鬼難親近
 ○力士金剛密護持」



唐王陀。因病斷葷血。發心念金剛經。日日五遍。
後染瘴疾。見群鬼來。陀即急念。鬼聞皆退。遙曰。
王令追汝。且止念經。陀即為歇。鬼得向前。陀乃
昏迷欲絕。又見一鬼來報。念經人。王令權放。既
醒。日夜持誦不息。乃聞空中曰。汝以持經功德。
壽九十矣。竟如其言。


○梁鍾山開善寺沙門智
藏。有野姥工相人。為記吉凶。百不失一。謂藏曰。
命可三十一矣。時年二十有九。聞斯促報。竭誠
修行。探得金剛般若。畢生受持。至所厄暮年。香
湯沐浴。淨室誦經。以待死至。空中告曰。汝往年
三十一者。是報至之期。由般若力。得延倍壽。藏
後出山遇前相者。乃大驚曰。沙門誠不可相。後
壽六十有五。於是江左道俗。普誦此經。


○唐魏
恂。為監門衛大將軍。精持金剛。時京師有蔡策
者。暴亡復蘇。云。初至冥司。怪以追人不得。將撻
其使者。使云。將軍魏恂。持金剛經。善神擁護。追
之不得。即別遣使再追。須臾還報並同。冥官曰。
且罷追。恂聞尤加精進。


「 非特救夫淹巨浪
 也能援子脫深蕃」



宋衎江淮人。為鹽鐵院書手。月雇兩千。通有押
綱者。且不識字。請衎同去。通管簿書。月給八千。
衎謂妻曰。我數月不得八千。苟一月而致。極為
利也。妻楊氏甚賢。勸不令往。曰。舟路險惡。身或
驚危。利亦何救。衎不納而去。殆至其所。果遇暴
風。群船盡沒。唯衎入水。捫得粟稿一束。泛之達
岸。抱稿謝曰。吾之微命。爾所賜也。存歿不捨。負
[009-0572b]
帶而歸。行數里宿一孤姥鬻茶之店。明旦解稿
略曬。於中得一竹筒。開之金剛經也。姥曰。汝妻
自汝來後。誠寫是經。蓬頭禮念。故能救汝。衎感
泣達家。見妻媿謝。驚問何知。詳告始末。楊氏怪
之。衎曰。經為何記。曰。寫時執筆者。誤羅漢數字。
請禪和尚添入。以老目昏。點劃過濃。此十來日。
失不知所。開驗如說。衎嗚咽拜妻。轉加精勤禮
誦。遂遣人致謝河濱之母。詢問此處。何嘗有人
與店。乃神化也。數歲相國鄭公絪。為東都留守。
召衎并妻。問於始末。與其男武職事。月給五千。
因求其經。至今為鄭氏所尊奉敬。


○唐永泰初。
豐州烽子。因陷西蕃。自此有功轉近牙帳。贊普
子。愛其了事。遂令執纛。因與酪肉。悲泣不食。贊
普問之。云。有老母。頻夜夢見。贊普頗仁。聞之悵
然。召帳中語曰。蕃法嚴。無放還例。我與汝馬力
者二匹。於某道縱汝歸。無言我也。烽子得馬。極
騁俱乏死。遂晝潛夜走。為刺傷足。倒於磧中。忽
風吹物。窣窣過其前。輒收裹足。覺不復痛。試走
如故。到家見母尚存。悲且喜曰。自汝一失我。唯
念金剛經以祈相見。今果其誓。因以取經。見斷
數幅。不曉其由。子言。磧中傷足。母令解看。厥瘡
巳愈。所裹瘡紙。正母所失之經。殊聖乃爾。


「 滅於佛法愆深重
 存乎功德福非輕」



隋開皇中。太府寺丞趙文昌。死而復活云。有人
引至閻羅王所。王問。一生以來作何福業。答云。
家貧無力可營功德。唯持金剛般若。王聞合掌
讚言。善哉。功德甚大。即放還生。使人引至南門
[009-0572c]
首。見周武帝。在門側房中。三重鉗鎖。喚昌云。卿
既還家。為吾向隋皇帝說。吾諸罪並欲辯了。唯
滅佛法罪重。未可得竟。為營功德得出地獄。及
出門外。見大糞坑。有人頭髮上出。問引人云。此
是秦將白起。罪猶未了。昌歸得活。遂奏其事。敕
天下為周武帝轉金剛經。設大供。仍入隋史。



唐開元中。敕天下佛堂。小者除拆。功德移入大
寺。不信之徒。望風除毀。有豫州新息令李虛。貪
酒好殺。行事違戾。當時非惜佛屋。偶以醉中限
嚴而怒。故令界內存之。雖存亦不為意。歲餘病
死復生云。閻王未坐。先見階前判官。乃新息吏
也。吏曰。長官平生。唯以殺害為心。不知罪福。今
當受報。將如之何。虛大懼請救之。吏曰。去歲拆
佛堂。長官界內獨存。此功彌天。少頃引虛見王。
王索李明府善惡簿。讀曰。虛曾殺羊割肉。王曰。
何割他肉。虛答。有敕拆佛堂。毀佛像。獨虛界內
存之。可折罪不。王曰。是不。吏覆福簿在天堂。檢
至讀之。果有合折一生中罪延年三十。仍生善
道。言畢罪簿出火燒之殆盡。令人送還。遂蘇以上
九則金剛感應傳


「 既誦華嚴凡冠聖
 因遺盥掌蟻生天」



永徽年中。太白山有兩僧。名道祥。慧悟。祥持涅
槃。悟授華嚴。忽有居士作禮。請一僧齋。僧云。二
人。不知請誰。居士云。請華嚴師。悟乃赴請。於是
居士置悟於衣上坐。令其冥目。只聞耳颼颼風
聲。少頃放地。開目不知到處。唯見屋宇嚴麗。延
悟入堂。禮佛纔畢。忽五百僧。翔空而至。悟遂下
[009-0573a]
坐。居士語曰。此日齋意在師一人。雖五百羅漢。
臨時請耳。師持華嚴。是佛境界。何得於小聖下
坐。引悟坐於聖眾之上。齋罷。居士令一童子送
還。童子請悟開口。飛入口中。悟即騰身空中。謂
祥曰。神仙請齋。遂獲神通。今欲蹔之金闕。昇空
而去。


○昔有三藏梵僧至京。時藏公猶為童子。
頂禮三藏。請受菩薩戒。眾謂三藏曰。此童子誦
得華嚴。兼解其義。三藏驚歎曰。華嚴一乘。是諸
秘藏。尚難遭逢。況通其義。若有人誦得淨行一
品。巳得菩薩淨戒俱足。不復更受。西域傳記。有
人轉華嚴經。以洗手水滴一蟻子。命終生天。而
況人能受持通義。此子後必廣大。饒益眾生。


「 ○積功可救眉鬚厄
 ○一偈能停地獄酸」



天授二年。曾州牧宰。迎請藏公講釋華嚴。因論
邪正。時有小道士在側。歸觀云。講師誹毀道尊。
觀主甚怒。領眾來至講所。面興慍色。口發惡言。
謂藏公曰。但自講經。何故論道門事。藏曰。貧道
自講華嚴。無他論毀。觀主問曰。一切諸法。悉皆
平等耶。藏曰。諸法亦平等。亦不平等。觀主又問。
何法平等。何法不平等。答曰。一切法。不出二種。
一者真諦。二者俗諦。若約真諦。無此無彼。無自
無他。非淨非穢。一切皆離。故平等也。若約俗諦。
有善有惡。有尊有卑。有邪有正。豈得平等。道士
詞窮無對。猶瞋不解。於如來所。生毒害言。歸去
經宿。明朝洗面。眉髮俱落。通身瘡皰。方生悔心。
歸敬三寶。求哀藏公。誓願受持華嚴經一百遍。
猶有十遍未畢。忽感眉髮重生。身瘡頓愈。


○昔
[009-0573b]
京師郭神亮。死去七日。復還云。使者追至平等
王所。問罪福巳。送入地獄。見一僧云。我今救汝。
地獄之苦。教誦一偈。
「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當如是觀。心造諸如來。」



○神亮志心。乃誦
此偈數遍。神亮及同受罪者。數十萬人。皆得離
苦。不入地獄。當知此偈。能破地獄。是時藏法師
云。出在華嚴經十行品。塵律師歎曰。纔聞一偈。
脫千萬人苦。況受持全部。講通深義耶。


「 ○威靈可以降天敵
 ○俗眼那能辨聖凡」



聖曆中有沙彌。名彌伽。雖未受具。身意清淨。專
誦華嚴。一日帝釋遣使迎請。伽曰。未審天帝。何
緣見命。使曰。帝與修羅時戰。欲求法力加被。縱
有羅漢。未辦斯事。唯見法師專持華嚴。可為人
天福田。所以見迎耳。於是受請。閉目俄頃。便至
天宮。延請入殿。誦華嚴經。坐于寶臺。乘空而行。
向其敵所。修羅軍眾。睹此威靈。怖竄藕孔之中。
帝喜。迎師還宮供養。施以七珍異寶。又白師言。
若須長生之藥。當以奉上。師曰。割愛出家。求無
上道。世間珍異。及長生事。非所志焉。帝釋禮謝。
曰。成菩提時。願相救度。遣使送還。


○上元中洛
州敬愛寺。有律僧歸覲。及鄭州界。迫暮投店。次
有僧至。不知其名。並房安泊。其後來僧。謂主人
曰。貧道疲餒。酒酤三升。肉買一斤。飲噉迨盡。律
師怒而訶之。身披法服。恣噉酒肉。不知慚愧。其
僧默而不答。少頃索水嗽口。端身趺坐。緩發梵
音。誦大方廣佛華嚴經。入如是我聞。至寂滅道
場。其僧口角兩邊。俱發光明。透射房舍。洎至三
[009-0573c]
更。猶聞誦經。聲聲不絕。光明轉熾。誦至六帙。即
歇收光。其僧乃臥。天明律師涕泣懺過。輕謗聖
賢。願罪消滅以上六則出華嚴感應傳


「 ○誦持無驗為如何
 ○種植有虧安可得」



妙臂所問經云。行人持誦。不獲成就者。譬如種
子。因地因時。風雨不愆。溉潤無失。乃可生芽。以
至成熟。或種子不以其時。不植於地。使彼芽莖。
無由得生。何況枝葉及果實耶。持誦行人。若不
依法。又不清淨。於諸供養。曾無虔潔。於其所誦
真言文字。或有闕剩。至於呼吸。訛略不正。是以
悉地。而不現前。不獲成就。亦復如是。八字函第二卷


「 ○因甚言教益非益
 ○良為眾生勤不勤」



華嚴經云。文殊師利。問勤首菩薩言。佛教是一。
眾生得見。云何不即悉斷諸煩惱縛。而得出離。
或有利益或無利益。勤首以偈答曰。
「 ○若欲求除滅。無量諸過惡。當於佛法中。勇猛常精進。如鑽燧求火。未出而數息。火勢隨止滅。懈怠者亦然。」



○復問法首菩薩言。如佛所說。若有眾生受
持正法。能斷煩惱。何故受持而不斷者。法首頌
答。
「 ○如人水所漂。懼溺而渴死。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如人數他寶。自無半錢分。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平字函第三卷


「 ○佛法豈非無果證
 ○善根成熟在他生」



智度論。問。若佛法得今世果。何故諸佛弟子。有
無得者。答曰。行者能如佛所說。次第修行。無不
得報。如疾病人。隨良醫教。將和治法。病無不差。
若不隨佛教。不次第行。破戒亂心。故無所得。非
[009-0574a]
法不良也。復次諸未得道。今世雖不得涅槃。後
世得受福樂。若速若遲。當得涅槃。終不虛也建字
函第二卷


「 ○法不受人忘記報
 ○業消誦篲頓明心」



佛說處處經云。朱利槃特學道。經二十四年。得
五言解。何以故。宿見五百佛。悉通眾典。閉藏經
道。不肯教人。後病二十四日。臨死乃悔。呼人教
之。有是一福。故知五言。何況具足教人。得福不
可計。無字函第四卷


又阿含經云。佛弟子朱利槃特。世尊使執掃篲。
汝誦此字。是時槃特。若誦得掃。便忘於篲。若誦
得篲。復忘於掃。誦經數日。以此掃篲。復名除垢。
槃特作念。何者是除。何者是垢。垢者灰土瓦石
也。除者清淨也。世尊以此教我。我今思惟此義。
我身亦有塵垢。我自作喻。縛結是垢。智慧是除。
我今可以智慧之篲。掃此結縛。得解脫智。生死
巳盡。梵行巳立。證阿羅漢。斯字函第一卷


「 ○慚愧螺蚌尚知經
 ○可憫最靈蹉過佛」



真歇禪師。跋金剛經。驗云。昔王待制。船自漢江。
為風浪擊作。危急之甚。遂將平昔所誦金剛經。
投於水中。而風息浪靜。後至鎮江。見舟尾百步
外。似有一物。出入無時。使漁者取之。即無數螺
螄團成一毬。剖之外。濕而內乾。視中。迺昨所投
金剛經毫髮無所損。歎曰。且漢水會于九江。至
南徐動數千里。窮古逮今。舟船往來不可數計。
然未聞有持是經。自彼而至此者。螺螄一見而
不捨。其為名耶。利耶。財耶。色耶。將必求於脫輪
[009-0574b]
回生死也。嗚呼。萬物之中。唯人最靈。其有畢生。
不聞是經。有聞而不見。見而不信。信而為名利
財色蕩沒。不能受持者。尚螺螄之不如。謂之最
靈者。孰與之哉。


懈怠耕者經云。有一耕人。見佛行過。心中雖喜。
不去禮佛。乃云。田耕未竟。種又未下。若要見佛。
須待閑暇。佛難值遇。懈怠如此。巳過六佛。不得
度者。此即非今世也。自釋迦至彌勒。方見二佛。蹉過六佛。不知幾多劫。甚
字函


「 ○當知經書即赦書
 ○可免鐵圍并鐵棒」



佛日禪師普說云。有任觀察。傾心釋氏。遍參知
識。每歎曰。余幸得為人。其形體不全。及不識所
生父母。想前世輕薄於人。招此報應。誓遇休日。
歸私家。絕人事。炷香禮佛。刺血寫華嚴經一部。
每一字禮三拜。願來生識所生父母。忽一日有
客相訪。任出遲。客怒曰。人來相訪。何懈怠如此。
任笑曰。在家中寫一卷赦書。客詢其故。乃露誠
出經示之。曰。此閻老子面前。吞鐵丸喫鐵棒底
赦書。客聞其語。扣頭回舍。亦如任寫經。


「 ○迷誦千章何所益
 ○洞明一句乃成功」



出曜經偈云。
「 雖誦千章。不義何益。寧解一句。聞可得道。」



殿字函第五卷


問曰。作如是說。有看經而不曉理者。徒勞何益。
答曰。看經豈是無益。第恐隨行數墨。只貪遍數
為功。不窮其義。義既不窮。安得成道。問曰。吾佛
談玄說妙。眾生根有利鈍。終竟不能窮其義者。
又作麼生。答曰。義雖未明。其誠若至。足可扶危
[009-0574c]
益筭。亦為入道之初。如今生根鈍不明理趣者。
蓋於前世生中。教典未嘗入手。夙既不覽。今曷
強明。但且隨分看去。下箇最初種子。乃為後世
苗裔。次第結果。成佛有分。豈不見善財龍女。古
今知識。才出頭來。一聞千悟。蓋巳致力於多生。
豈此一旦頓能成辦爾。


「 ○寶闇無燈曷得知
 ○佛法雖慧莫能了」



華嚴經偈云。
「 譬如闇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



平字函第六卷


「 ○古者為法喪形軀
 ○今人何幸現公案」



宗鏡云。仰思曠古。求法之人。釋迦文等。投身大
火。翹足深林。析骨剜身。剝皮刺血。乃至常啼東
請。善財南求。藥上燒手。普明刎頭。皆是知恩報
德之人。為法亡軀之士。今勸後學。生殷重心。勿
得自輕。虛擲光景。車字函第四卷


又云。圓宗罕遇。若芥子投於針鋒。正法難聞。猶
盲龜值於木孔。若非夙熏乘種。久積善根。焉偶
斯文。親得傳受。所以古人重教輕財。則輸金若
市。或亡身為法。則立雪幽庭。且金是身外之浮
財。豈齊至教。命是一期之業報。曷等真詮。富字函第
六卷


「 ○利之至險尚可求
 ○道既在心何難得」



又舉管子云。利之所在。雖在千仞之山。無所不
上。深源之下。無所不入。商人通賈。倍道兼行。夜
以續日。千里不遠。利在前也。漁人入海。海水百
仞。衝波迸流。宿夜不出。利在水也。此乃世間勤
苦。求利之志耳。如或堅求志道。曉夕忘疲。不向
[009-0575a]
外求。虛襟澄慮。密室靜坐。端拱凝神。利在心也。
如利之所在。求無不獲。況道之在心。信無不得
矣。故知訓格之言。不得暫捨。可以鏤於骨。書於
紳。染於神。熏於識。所以楚莊輕千乘之國。而重
申叔一言。范獻賤萬畝之田。以貴舟人片說。此
乃成家立國。尚欽珍重言。況宗鏡中。言下契無
生。聞之成大道。寧容輕慢乎同上


「 ○雖然流出大藏教
 ○爭奈元無一字談」



楞伽經云。大慧白佛。如世尊說。我於某夜。成最
正覺。乃至某夜。當入涅槃。於其中間。不說一字。
亦不巳說。亦不當說。不說是佛說。世尊。依何密
意。作如是語。佛言。大慧。依二密法。故。作如是說。
云何二法。謂自證法。及本住法。云何自證法。謂
諸佛所證。我亦同證。不增不減。證智所行。離言
說相。離分別相。離名字相。云何本住法。謂法本
性。如金在礦。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住法位。法
界法性。皆悉常住。大慧。譬如有人。行曠野中。見
向古城。平坦舊道。即便隨入。止息遊戲。大慧。於
汝意云何。彼作是道。及以城中種種物耶。白言。
不也。佛言。大慧。我及諸佛。所證真如。常住法性
亦復如是。是故說言。始從成佛。乃至涅槃。於其
中間不說一字。重說頌言。
「 某夜成正覺。某夜般涅槃。於此二中間。我都無所說。自證本住法。故作是密語。我及諸如來。無有少差別。」



四字函第四卷


唐梵品



「 ○南無佛陀并菩薩
 ○乃至聲聞八部天」



南無此云歸命。信順故。約法以南為離。離中虛。虛無即明也。表心達虛無之理。即心智明
[009-0575b]
故。出合論。佛此云覺。出合論。婆伽婆亦名薄伽梵。此云成就眾德。皆佛之異稱。出階
字音。釋迦牟尼釋迦此云能也。牟尼此云寂默。即心體本寂。弁字音。彌勒此云
慈氏。即真慈應物。阿彌阤此云無量壽。即真如性無盡故巳上二出富字函。菩

提薩埵薩埵秦言眾生。以求菩提未得故名為菩提薩埵。此方好略即名菩薩。形字函
摩訶薩摩訶此云大。即大菩薩也。立字函。須陀洹此云預流。預聖之流。更七
生天上人中。得盡苦際。斯陀含此云一來。謂一往天上一來人間。便取寂滅。阿

那含此云不還。只此滅度不復更還。阿羅漢有四義。一者殺賊。二者遠惡。三者應
供。四者不生。總言殺煩惱賊。遠離諸惡。堪應供養。更不受三界生也。健達縛亦云乾闥
婆。此云音樂神也。阿素洛亦云阿須倫。此云阿修羅。揭路荼亦云迦樓羅此
云金翅鳥。緊捺洛亦云緊那羅。乃歌神。頭作馬頭。亦言是人非人。牟呼洛亦云
摩睺羅伽。此云腹行蟒神。藥叉又云閱叉。此云夜叉以上十弁字音。苾芻香草具五
德比出家人。日字音。僧伽此云眾。今略稱僧。以和合故。出要覽。優婆塞亦云鄔波
索迦。此云近事男。優婆夷亦云烏波斯迦。此云近事女。謂在俗親近三寶。盡壽持五戒也。日字
。補特伽羅此云數取趣。謂數數往來生死。虞字音。摩納婆此云年少
淨行。翔字音。達絮此云微信佛法人。篾隸車此云全不信人以上二巨字音

闡提此云無善心。火字音。旃荼羅此云執惡屠殺之者。麗字音。補羯娑
擔糞棄死尸之賤類。水字音。剎利種此云守田主。此方國王之稱。婆羅門
亦云梵志。遠離惡法入山求道。居士種在家修業。首阤羅種伎藝生活
以上四種混沌初時總分四姓。履字函


「 ○經具因緣十二分
 ○修證菩提多種門」



修多羅亦云素怛纜。此云契經。祗夜此云重頌。弊迦蘭那此云受記
伽陀此云不重頌。優陀那此云無問自說。尼陀那此云因緣。阿波
陀那此云譬喻。伊帝目多伽此云本事。闍陀伽此云本生。毗佛
此云方廣大乘。阿浮陀達磨此云勝法。優波提舍此云分別廣說
以上十二參殷一兩函。阿毗曇此云無比法。仙字音。摩訶衍摩訶此云大也。
衍此云乘也。弁字函。檀波羅蜜多此云施也。有信有財有福。三事和合破慳能捨。
是名檀也。波羅蜜此云彼岸也。多此云到也。總言施能到彼岸故。尸羅此云清淨戒。亦
[009-0575c]
云毗尼。此云調伏。謂調三業不造惡。故亦名波羅提木叉。此云解脫生死。羼提羼初眼反。
此云安忍。毗梨耶此云精進。禪那此云靜慮。般若此云慧以上六出弁字音

阤羅尼門此云總持門。冬字音。楞嚴此云健行定。孝字音。三昧或云三摩
提。或云三摩地。此云正定。謂任緣一境離諸邪亂也。亦云等持。等者正也。正持心也。持謂持諸
功德也。階字函奢摩他亦云寂靜。此云止息。三摩跋提此云在定。毗婆

舍那此云種種觀察以上三羽字音。三摩缽提此云從幻起行。出圓覺。瑜
此云相應。謂一切乘境行果皆與心相應。一李字音。阿蘭那行此云無諍。翔字
。杜多此云修治。謂修心治行棄貪。夜字音。那羅延此云堅固。弁字音。阿

鞞跋致此云不退地。羽字音。薩婆若若汝者反。此云一切智。夜字音。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耨奴沃反。藐彌略反。阿此云無也。耨多羅此云上也。三藐
正也。三遍也等也。菩提覺也。總言無上正等覺故。弁字音


「 ○涅槃建塔附雜緣
 ○地里時分諸數量」



般涅槃具云般利涅槃那。謂般利普也究竟也。涅出離也。槃那煩惱也。合言普究竟出
支諸煩惱故。弁字音。又云。涅而不生。槃而不滅故。茶毗亦云闍維。此云焚燒。賓字音

設利羅此云舍利。暑字音。宰堵波上蘇沒反。亦云聚相。此云塔。臨字音。支
此云可供養處。亦云靈廟。制底塔廟皆其一也。翔字音。制多此云可供養。巨字音
僧伽藍此云眾園。納字音。精舍息心所棲之處。仙字音娑婆此云堪忍
震旦國或云支那。或云真丹。此翻為思惟。以其國人多所思慮。多所計作。即今漢國是
。因阤羅此云帝以上三弁字音。琰魔或云閻羅。此云雙也。謂苦樂並受。導
字函。捺洛迦捺洛此云人。迦此云惡。惡人生彼故。亦云泥犁。此云無喜樂故。皆地獄之
異名。對字函。薜荔此云餓鬼。服字函。阿賴耶此云根本意識。孝字函。羯

邏藍此云和合。謂和合精血受胎七日。亦名歌羅邏。亦名頞浮阤。參有草二音。薩迦
耶見此云身見。謂於五取蘊隨執為我或為我所故。盡字函。波羅夷罪上云
棄諸善法永無懺悔。其餘輕重罪名突吉羅。等義並見本集持戒品。懺悔懺謂懺摩。此云
請忍。謂請前人忍受我悔罪也。󵉖字音。布薩此云我對說。謂相向說罪也。陛字音。羯

此云作法辦事。納字音。曼阤羅花此云雜色花。瞻蔔花此云黃色
。優缽羅花此云黛色花此云赤蓮花此云白蓮花此云黃白色花。拘物頭花此云地喜花以上七弁字音

[009-0576a]
摩尼寶此云離垢寶。合論。缽和羅飯此云自恣食。納字音。藥石古人
以石為針。今人以鐵。皆謂療病也。陛字音。吽合口鼻中出聲呼。萬字音。歌羅分此云
柝一手為百分中之一分也。或云十六分中之一分也。弁字音。一肘二尺。果字音。一

高七尺。師字音。踰繕那亦云由旬。此方四十里。雲字音。牟呼栗多此云
須臾頃。三十牟呼栗多為一晝夜。洛叉此云萬。俱胝下珍遲反。此云億。那

庾多此云兆。那由他此云京以上五弁字音。垓劫十億曰兆。十兆曰京。
曰垓。乃大數也。階字音。無鞅無盡之數。河字音。阿僧祗阿此云無。僧祗此云
數。合言無數。形字函。亦云僧企耶。翔字音

大藏一覽卷第九
[009-057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