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s0006 大藏一覽-明-陳實 (master)


大藏一覽第三卷
寧德優婆塞陳 實謹編
秀水居士姚舜漁重緝


第四善惡門之餘
姚中啟校


持戒品



「 菩薩大乘三聚品
 梵網十重四八輕」



受菩薩三聚威儀



第一開導



原夫戒者。梵語波羅提木叉。為一切之師。過去
諸佛。因之成道。現在菩薩。以之度生。未來行人。
由之解脫。經云。戒如平地。萬善從生。戒如良醫。
能療眾疾。戒如明珠。能破昏暗。戒如船筏。能渡
苦海。戒如瓔珞。莊嚴法身。有罪者當懺悔。不懺
者。罪益深。一失人身。萬劫不復。今日雖安。明朝
難保。宜持戒法。速度死生。求佛為師。殷勤三請。


第二請師



弟子某甲等一心奉請 釋迦如來。為作和尚。我
依和尚故。得受菩薩戒。慈愍故。三請


弟子某甲
一心奉請 文殊師。為羯磨阿闍梨。 彌勒菩
薩。為教授師。 一切如來。為作尊證。 一切菩
薩摩訶薩。為同學等侶並三請。詞句同前


戒師自言。仰
啟十方一切佛。及諸菩薩僧。此諸佛子。求比丘。
某甲欲從諸佛菩薩。乞受菩薩三聚戒。此諸佛子
能生深信。惟願三寶慈愍故。施與菩薩三聚戒
三說


第三歸依三寶



弟子某甲等。願從今日。盡未來際。歸依佛。兩足尊。
[003-0475b]
歸依法。離欲尊。歸依僧。眾中尊。三說。弟子某甲等。願
從今身。盡未來際。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
竟。三說。從今巳往。稱佛為師。更不歸餘邪魔外道。
惟願三寶慈悲攝受。哀愍故。三說


○第四發十大願



諸佛子歸三寶竟。次當發十大願。我今問汝。如
實而答皆答言能


○佛子。汝從今巳去。能常念佛。親
善知識否。


○佛子。汝從今巳去。能捨一切惡知
識否。


○佛子。汝從今巳去。乃至失命因緣不犯
戒否。


○佛子。汝從今巳去。能讀誦大乘經典。問
甚深義否。


佛子。汝從今巳去。能於無上菩提。
生信心否。


佛子。汝從今巳去。若見眾生受苦
惱時。能救護否。


佛子。汝從今巳去。能隨力供
養三寶否。


佛子。汝從今巳去。能孝順父母教
事善知識否。


佛子。汝從今巳去。能捨諸懈怠。
勤求佛道否。


佛子。汝從今巳去。於五塵上見
煩惱生時。能制伏心否。


第五問七遮



上來發十大願竟。次當問汝無七遮罪。方得受
戒。七遮者。五逆重罪。我今問汝。如實而答皆答言無


佛子。汝不出佛身血否。汝不殺父否。汝
不殺母否。汝不殺和尚否。汝不殺阿闍梨
否。○汝不破羯磨僧倫否。汝不殺聖人否。
若也總無堪受淨戒。


第六請十方三寶證戒



一心奉請十方三世盡虛空界。遍法界中。一切
諸佛。十二部經真如海藏。諸大菩薩。緣覺聲聞。
[003-0475c]
並願普降道場。證明受戒。一心奉請十方法界
二十八天釋梵王等。護法護戒。八部龍神。並願
承三寶力。普降道場。結淨護戒。證明功德。一心
奉請十方法界。六道四生。閻羅天子。泰山府君。
天曹地府。虛空水陸。一切聖眾爰并受戒弟子。
累生父母。內外家先。未解脫者添位隨意並願承三
寶力。盡至道場同沾戒善。


第七懺悔



弟子某甲等。志心懺悔。從無始來。至于今日。未識
佛時。未聞法時。未遇僧時。未知善惡造無間罪。
身三不善。殺盜邪非。口四不善。妄言綺語。惡口
兩舌。意三不善貪瞋邪見。殺害父母。殺阿羅漢。
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壞僧伽藍。焚燒經像。毀謗
正法。作一闡提。一切罪惡無量無邊。今對十方
佛前發露求哀。願乞消滅。


第八四弘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
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三說


第九羯磨



諸佛子。今當三番羯磨之時。翹心傾仰。莫餘思
想。一心諦聽。第一羯磨時。十方法界。妙善戒法。
並欲注於汝等身心。第二羯磨時。此妙戒法。遍
虛空中。集於汝等佛子頂上。第三羯磨時。此妙
戒法。入汝佛子身心清淨。猶如琉璃。內外明潔。
堪受戒法。汝諸佛子。各各合掌諦聽諦聽。


第十受戒



于日則有薩訶世界云云出家在家二眾。今於
[003-0476a]
我所。求受菩薩三聚淨戒。三聚者。攝律儀戒。謂
十波羅夷。即止惡也。攝善法戒。謂八萬四千法
門。即行善也。攝眾生戒。謂慈悲喜捨。利樂有情。
此戒乃諸佛菩薩修行之徑路。過去諸佛巳說。
未來諸佛當說。現在諸佛今說。過去一切菩薩
巳受巳學巳解。巳行巳成。未來一切菩薩當受
當學當解。當行當成。現在一切菩薩今受。今學
今解。今行。當來成佛。


佛子。汝從今身。盡未來
際。於其中間。不得殺生。若有犯。非菩薩行。不得
犯。能持否自此巳下皆答言能


佛子汝從今身。盡未來
際。不得偷盜○邪婬○妄語○沽酒○說在家
出家菩薩罪過○自讚毀他○慳貪○瞋恚○
誹謗三寶皆如上說


第十一讚戒



且菩薩戒者。坐受立破。得無量福。設有毀犯墮
六趣中。為六趣王。受而有犯者勝不受而無犯
者。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受聲聞戒。猶如螢
火。受菩薩戒。喻如日光。又如鵬鳥一舉萬里。此
菩薩戒。趣道疾。故。法華經云。乘此寶乘。直至道
場。


第十二回向



上來戒品所生功德。無限良緣。回向真如實際。
莊嚴無上佛果菩提。四恩廣報。三有均資。法界
冤親同登覺道更欲入辭隨意增減。云云


梵網經云。釋迦牟尼佛始成正覺。普為大眾。宣
說盧舍那佛十無盡藏戒品。一切眾生。本源自
性清淨。初結菩薩十重波羅提木叉至道之法。
[003-0476b]
一切菩薩。應當受持。而說頌言。


「 我今盧舍那
 方坐蓮華臺
 周匝千華上
 復現千釋迦
 一華百億國
 一國一釋迦
 各坐菩提樹
 一時成佛道
 如是千百億
 盧舍那本身
 千百億釋迦
 各接微塵眾
 俱來至我所
 聽我誦佛戒
 甘露門則開
 是時千百億
 還至本道場
 各坐菩提樹
 誦我本師戒
 十重四十八
 戒如明日月
 亦如瓔珞珠
 微塵菩薩眾
 由是成正覺
 是盧舍那誦
 我亦如是誦
 汝新學菩薩
 頂戴受持戒
 受持是戒巳
 轉授諸眾生
 諦聽我正誦
 佛法中戒藏
 波羅提木叉
 大眾心諦信
 汝是當成佛
 我是巳成佛
 常作如是信
 戒品巳具足
 一切有心者
 皆應攝佛戒
 眾生受佛戒
 即入諸佛位
 位同大覺巳
 真是諸佛子
 大眾皆恭敬
 至心聽我誦」



佛告。佛子若自殺。教人殺。方便讚歎殺。見作隨
喜。乃至咒殺。殺業。殺法。殺因。殺緣。乃至一切有
命者。不得故殺。菩薩應起慈悲心救護。而恣意
殺者。是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盜。教人盜。方便
盜。盜業盜法。盜因盜緣。咒盜。乃至鬼神有主物。
劫賊物。一針一草。不得故盜。而菩薩慈悲心。常
助一切人生福生樂。而反盜人物。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婬。教人婬。婬因婬業。婬法婬緣。乃至
畜生女。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婬。而菩薩應淨
法與人。而反起一切人婬。波羅夷罪。


○若佛子
[003-0476c]
自妄語。教人妄語。方便妄語。妄語因。妄語業。妄
語法。妄語緣。菩薩常生正語。而反起一切人邪
語。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
因。酤酒業。酤酒法。酤酒緣。酒是起罪因緣。菩薩
應生一切眾生明達之慧。而反生眾人顛倒心。
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說在家出家菩薩罪過。
教人說罪過。罪過因。罪過業。罪過法。罪過緣。菩
薩聞外道惡人。及二乘惡人。說佛法中。非法非
律。菩薩常生慈悲心。教化是惡人輩。令生大乘
善信。而反自說佛法中罪過。波羅夷罪。


○若佛
子自讚毀他。亦教人自讚毀他。毀他因毀他業。
毀他法。毀他緣。而菩薩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
惡事自向巳。好事與他人。若自揚巳德。隱他人
好事。令他人受毀者。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慳。
教人慳。慳因慳業。慳法慳緣。而菩薩見一切貧
窮人來乞者。一切給與。而菩薩惡心瞋心乃至
不施一錢。一針一草。有求法者。不為說一句一
偈。反更罵辱。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瞋。教人瞋。
瞋因瞋業。瞋法瞋緣。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善
根無諍之事。常生悲心。而反罵辱。加以手足刀
仗。意猶不息。前人求懺。猶瞋不解。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謗三寶。教人謗三寶。謗因謗業。謗法
謗緣。菩薩見人謗佛。如鉾剌心。況口自謗。反助
人謗。波羅夷罪。


○佛說如上十重波羅提木叉
竟。復說四十八輕。謂國王輪王百官受位之時。
應先受菩薩戒。鬼神救護。諸佛歡喜。見和尚阿
闍梨等。不起承迎。禮拜供養。犯輕垢罪。


○復次
[003-0477a]
飲酒者。過失無量。若過酒器與人飲者。五百世
中無手。何況自飲。及教人飲。犯輕垢罪。


○復次
食肉者。斷慈悲性。犯輕垢罪。


○復次持戒佛子。
作是願言。寧以此身投火坑刀山。終不犯佛經
律。及與女人作不淨行。寧以熱鐵纏身。終不以
破戒之身。受檀信衣。寧吞鐵圓。終不以破戒之
口。食檀信食。寧臥猛火。終不以破戒之身。受檀
信床座。寧受鉾剌。終不以破戒之身。受檀信醫
藥。寧投熱鑊。終不以破戒之身。受施屋宅。寧椎
碎身。終不以破戒之身。受人禮拜。寧挑兩目。終
不以破戒心。視他好色。寧錐攙耳。終不以破戒
心。聽好音聲。寧割去鼻。終不以破戒心。貪嗅諸
香。寧斷其舌。終不以破戒心。食人百味。寧斧斫
身。終不以破戒心。貪著好觸。復作是願。願諸眾
生成佛。菩薩。不發是願。犯輕垢罪繁不盡錄。略舉三四。梵網
具明。○剋字函


「 優婆塞夷五八戒
 比丘僧尼一十條」



受五戒文



白衣受戒。先禮三寶。胡跪合掌懺悔三業。然後受之


某甲
今盡壽。歸依佛兩足尊。歸依法。離欲尊。歸依僧。
眾中尊。三說


某甲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
竟。於釋迦牟尼佛法中。樂受五戒。為優婆塞。當
證知。三說


某甲聽是釋迦牟尼佛。為優婆塞。說
五戒。凡優婆塞。當盡壽護持。何等為五。盡壽離
殺生。是優婆塞戒。能持不荅能


盡壽離不與取。
○離邪婬○離妄語○離飲酒問荅如上


受八戒文



某甲巳受三歸竟。從無始生死以來至于今日。
[003-0477b]
身業不善。殺盜婬。口業不善。妄言綺語惡口兩
舌。意業不善。貪欲。瞋恚。愚癡。邪見。如此眾罪。今
向十方諸佛。諸尊菩薩。得道賢聖。現在師僧前。
求哀懺悔。


某甲懺悔巳竟。身業清淨。口業清
淨。意業清淨。是名清淨住。從今至明旦。習學諸
佛不殺。不盜。不婬。不妄語。不飲酒。不坐臥高廣
大床。不著香華瓔珞。香油塗身。不作唱伎樂。故
往觀聽。過中不食三說


某甲巳受八戒竟。以此
功德不求轉輪聖王釋梵諸王人天之樂。願盡
諸煩惱明知一切法得成佛道優婆夷並通用


受十戒文



某甲求大德。為沙彌和尚。願大德。為我某甲作十
戒。和尚我某甲依大德和尚故出家受十戒。如是三說。
戒師應教。我某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出家。是佛婆

伽婆釋迦牟尼出家。我亦隨佛出家。和尚某甲
三說某甲歸依佛。法僧竟。是佛婆伽婆釋迦牟尼
出家。我亦隨佛出家竟。和尚某甲戒師應言汝某甲
聽是佛婆伽婆釋迦牟尼。為沙彌說十戒。


盡壽離殺生。是沙彌戒。汝能持不答能。○盡壽離
不與取○離非梵行○離妄語○離飲酒○離
坐臥高廣大床○離著香華瓔珞香油塗身○
離作唱伎樂。故往觀聽○離受畜金銀錢寶○
離非時食問答如上


○如是沙彌十戒。盡壽不應犯。
當供養三寶。當供養和尚阿闍梨。一切如法教。
不得違逆。勤求方便。學問坐禪誦經。於佛法中。
當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辟支佛道。至大菩提。訓字函第二卷
[003-0477c]


「 戒雖品類有等差
 心或優劣無定限」



智度論云。破戒者。墮三惡道。若下持戒生人間。
中持戒生六欲天。持戒又行四禪四空定生色
無色界。上持戒有三種。下清淨持戒。得阿羅漢。
中清淨持戒。得辟支佛。上清淨持戒。得佛道。德字
函第三卷


佛報恩經云。戒有上中下。五戒是下品。十戒是
中品。具戒是上品。五戒中又分三。如若微品心
受戒。得微品戒。若中品心受戒。得中品戒。若上
品心受戒。得上品戒。十戒具戒亦各三品。如五
戒說。上品心得五戒。是上品戒。中品心。得十戒
是中品戒。下品心得具戒。是下品戒。以是義故。
隨心有上中下。得戒不同無定限也。器字函第六卷


「 立制作為所不應
 互檢持犯之有異」



報恩經云。五戒優婆塞有五不應作。一者不得
販賣畜生。二者不得販賣弓箭刀仗。三者不得
沾酒。四者不得壓油。以天竺麻有蟲故。若無蟲
處。壓油無過。五者不得作五大色染業。外國染
法多殺諸蟲。秦地染青。亦多殺蟲。墮五大染數。
器字函第六卷


優婆塞戒經云。五不應為。不為羅網。不賣毒藥。
不為釀皮。不為樗蒲碁博。不為種種伎樂。又五。
不應遊屠兒。婬女。酒肆。國王。旃陀羅舍。剋字函第三卷


攝大乘論云。戒中或聲聞是處有罪。菩薩於中
無罪。或菩薩是處有罪。聲聞於中無罪。釋曰。如
來制戒。有立二意。一為聲聞自度。故制戒。二為
菩薩自度度他。故制戒。聲聞菩薩。立意受戒亦
[003-0478a]
復如是。故此二人。持戒有異。如聲聞安居中行
則犯戒。不行則不犯。如菩薩遊行而於眾生。則
有利益。不行則犯。行則不犯。與字函第一卷


「 律章輕重有明文
 劫數攸長誠可懼」



僧羯磨云。犯波羅夷者。如斷首巳。不可復起。不
可共住。入字函第一卷


毗尼母云。波羅夷者。棄諸善法。永無懺悔。名僧
殘者。有少可懺之理。若欲清淨。大眾為懺。此罪
可除。殘有少在名為僧殘。偷蘭遮者。於麤惡罪
邊生故。欲起大事不成。波逸提者。非斷善根。乃
枝條罪。波羅提提舍尼者。誤作非故。突吉羅者。
犯身口律儀。猶字函第七卷


戒律輕重經云。比丘輕慢佛法。犯眾學戒。如四
天王壽五百歲墮泥犁中。於人間數。九百千歲。
犯波羅提提舍尼。如三十三天壽千歲墮泥犁
中。於人間數。三億六十千歲。犯波夜提。如夜摩
天壽二千歲墮泥犁中。於人間數。二十億千歲。
犯偷蘭遮。如兜率天壽四千歲墮泥犁中。於人
間數。五十億六十千歲。犯僧伽婆尸沙。如不憍
樂天壽八千歲墮泥犁中。於人間數。二百三十
億四十千歲。犯波羅夷。如他化天壽十六千歲
墮泥犁中。於人間數。九百二十一億六十千歲。
奉字函第十卷


「 一月有六持齋日
 四天王眾察人寰」



墮舍迦經云。一月六日齋。月八日。十四日。十五
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奉持八戒。一日
一夜。福不可計。若賢善人。急欲得阿羅漢道者。
[003-0478b]
若佛道者。若生天者。端其心。一其意。一月十五
日。或二十日齋亦善。若字函第四卷


四天王經云。月六齋日。使者太子。及四天王。自
下觀察眾生。布施持戒孝順父母少者。便上忉
利以啟帝釋。帝釋諸天。心皆不悅。說言。修羅種
多。諸天種少。若布施持戒孝順多者。諸天歡喜。
說言。天眾增益。修羅減損。德字函第三卷


「 莫輕半日微齋力
 可儲六十萬年糧」



雜譬喻經云。昔大檀越請佛僧飯。有一賣酪客
至。因留其飯。勸持齋戒。聽法暮歸。婦言。我朝未
飯。延待至今。強令相伴。敗壞其齋。半齋之福。七
生天上七生人間。一日持齋。有六十萬歲糧。復
有五福。一曰少病。二曰身安。三曰少婬。四曰少
睡。五曰生天識宿命也。圖字函


「 五根無犯一心制
 一飲能令五戒虧」



涅槃教誡經云。佛告比丘。巳能住戒。當制五根。
勿令放入於五欲中。譬牧牛人。執杖視之。無令
縱逸。犯人苗稼。若縱五根。非唯五欲。將無崖畔
不可制也。亦如惡馬無轡。狂象無鉤。猿猴得樹。
騰躍踔躑難可禁制。此五根者。心為其主。無令
放逸。縱此心者。喪人善事。制之一處。無事不辦。
羊字函第五卷


毗婆沙論云。有一鄥波索迦。稟性仁賢。受持五
戒。專精不犯。後於一時。為渴所逼。見一器中。有
酒如水。遂取飲之。爾時便犯飲酒戒。時有鄰雞。
來入其舍。盜殺而噉。復犯殺與盜戒。鄰女尋雞。
來入其室。強逼交通。復犯邪行戒。鄰家告官。訊
[003-0478c]
問拒諱。復犯誑語戒。如是五戒。皆由酒犯。佛告
諸比丘。汝等若稱佛為師者。自今巳往。下至茅
端所霑酒滴。亦不得飲。虧字函第三卷


「 戒瓶全則物隨生
 戒瓶破則物隨失」



雜譬喻經云。持戒之人。無事不得。破戒之人。一
切皆失。譬如有人。常供養天。其人貧窮。四方求
乞。經十二年。奉天不捨。祝願富貴。人心既至。天
即愍之。現身問曰。汝求何等。我求富貴。天與一
器。名曰德瓶。凡所願者。悉從瓶出。客問。汝貧。今
何驟富。答言。我得天瓶出種種物。故如是富。客
借瓶視。其人驕逸。執之不固。失手瓶破。一切諸
物。俱時滅去。持戒之人種種妙好。無願不得。若
毀戒者。驕逸自恣。瓶破物失。亦復如是。寫字函第三卷


「 持戒遠佛乃常親
 破戒親佛而反遠」



諸經要云。波羅脂國有二比丘。來舍衛國。問訊
世尊。中路渴乏。前到一井。一比丘汲水便飲。一
比丘看水見蟲不飲。飲水比丘問伴比丘言。汝
何不飲。答曰。世尊制戒。不得飲於蟲水。飲水比
丘勸言。汝但飲水。勿令渴死不得見佛。答言。我
寧喪身。不毀佛戒。遂即渴死。飲水比丘。往到佛
所。佛知故問。汝自何來。答言。我從波羅脂國而
來。復問。汝有伴不。答曰。二人為伴。道中渴乏。井
水有蟲。我即飲之。因水氣力。得見世尊。彼堅守
戒。不飲渴死。佛言。癡人。汝不見我。謂得見我。彼
死比丘巳先見我。若有比丘。放逸懈怠。不攝諸
根。雖共我住。彼離我遠。彼雖見我。我不見彼。若
有比丘。在海彼岸。能不放逸。精進不懈。歛攝諸
[003-0479a]
根。雖去我遠。我常見彼。彼常近我。悵字函第三卷


「 比丘遠嗅花餘香
 池神剛責渠為盜」



雜阿含經云。時有比丘患眼。師教應嗅缽曇摩
華。比丘遂至彼華池側。迎風而坐嗅之。池神語
比丘。為盜香賊。比丘說偈。
「 不壞亦不奪。遠住隨嗅香。汝今何故言。我是盜香賊。」



天神復答偈
言。
「 不求而自取。世間名為賊。汝今人不與。而自一向取。是則名世間。真實盜香賊。」



時有一士
夫取彼藕根。重負而去。比丘為彼天神說偈。


「 如今彼士夫。斷截芬阤利。拔根重負去。便是奸狡人。汝何故不遮。而言我盜香。」



天神答偈。
「 狂亂奸狡人。猶如乳母衣。何足加其言。且堪與汝語。袈裟汙不現。黑衣墨不汙。奸狡兇惡人。世間不與語。蠅腳汙素帛。明者小過現。如墨點珂貝。雖小悉皆現。常從彼求淨。無結離煩惱。如毛髮之惡。人見如泰山。」



比丘復說偈言。
「 善哉善哉說。以義安慰我。汝與常為我。數數說斯偈。」



天神
答偈。
「 ○我非汝買奴。亦非人與汝。何為常隨汝。數數相告語。汝今自當知。彼彼饒益事。」



比丘聞
巳。專精靜坐。斷諸煩惱。得阿羅漢。不字函第十卷


「 酒實難持辭五戒
 飲之無惡有何愆」



未曾有經云。祗陀太子白佛言。向受五戒。酒戒
難持。畏脫得罪。今欲捨戒。受十善法。佛言。汝飲
酒時有何惡耶。荅曰。國中豪族雖時時相率齎
持酒食共相娛樂。自餘無惡。得酒念戒。不行惡
也。佛言。若如汝者。終身飲酒有何惡哉。


「 假酒方便飲非犯
 發言有益妄無妨」


[003-0479b]


又云。昔波斯匿王。遊獵饑甚。敕斬廚官。名修迦
羅。唯此一人。稱王意者。末利夫人聞之。即具酒
饌往至王所。共飲相樂。王瞋乃歇。輒妄傳命。莫
殺廚官。王至明日。顏色憔悴。夫人問。何患耶。王
言。昨日饑火所逼。怒殺廚官。悔恨愁耳。夫人笑
曰。其人猶在。王大歡喜。王即白佛。末利夫人持
佛五戒。犯此飲酒妄語二戒。其事云何。世尊答
曰。似此犯戒得大功德。無有罪也。莫字函


「 無心行欲何為犯
 有戒雖虧天亦扶」



淨諸業障經云。無垢光比丘。持缽。遇婬女咒術。
因共行欲。歸以自責。投佛。佛問。汝有心耶。曰。我
無心也。佛云。汝既無心。云何言犯。維字函


戒消災經云。印土一家奉佛戒。一兒出外。父母
囑曰。堅持五戒。不得虧犯。至于外國。因遇親友
苦勸遂飲。然後歸家。父母聞之。以謂違教。非孝
子也。遂即趕出。復至他邦。宿噉人鬼婦家。雖破
一戒。尚四戒在。天神護之。鬼不能食。即與鬼婦
父母。說佛戒法。領同見佛。佛云。戒法除一切災。
入字函


「 涓滴油落罪其死
 聲色面前誰敢看」



雜阿含經云。佛告比丘。世間美色在於一處。作
種種歌舞。伎樂戲笑。大眾雲集。若有士夫。不愚
不癡。樂樂皆苦。貪生畏死。有人語言。士夫。汝當
持滿缽油。於彼中過。使一能殺人者。拔刀隨後。
若失一滴油者。即斷其命。而彼士夫。能不念油
缽。及殺人者。觀彼伎女。與大眾不。比丘答言。不
也。所以者何。士夫自見其後有拔刀者。常作是
[003-0479c]
念。我若落油一滴。當截我頭。唯一心繫念油缽。
於世間美色眾中。徐步而過。不敢顧盻。若有沙
門一其心念。不顧聲色。是吾弟子。隨順教者。川字
函第四卷


「 他妻不犯功終易
 自室能持行乃圓」



毗婆沙論。問。何故於非梵行中。惟依離犯他妻。
建立學處。而不依離犯自妻耶。脅尊者曰。法王
律儀。有法能為障礙遮止。有法不為障礙遮止。
有作是說。於他妻等。遠離則易。非於自妻。謂處
居家。妻子圍繞。晝夜習近。恩愛纏心。不能受持。
是故不說。復有說者。此是諸佛善權方便。若佛
為其制自妻者。則諸國王宰官長者。不能棄捨
自妻室故。便白佛言。我不能受如來禁戒。復求
請除離自妻室。我等由斯。得有繼嗣。故佛惟立
離犯他妻。


○又餘師言。於自妻室喜足。能不犯
者。名為純一圓滿清淨梵行。虧字函第三卷


「 夫婦一床分寢寐
 始終全戒沒虧違」



佛本行經云。畢缽羅耶童子。與跋阤羅女為夫
婦。同修梵行。不相染觸。若畢缽羅耶。著於睡眠。
跋阤羅女。即起經行。若跋阤羅女。著於睡眠。畢
缽羅耶。即復經行。如是更互周歷年載。終不同
寢。此女既睡。一手垂地。忽有一蛇。而夫畏彼蛇
螫其手。即衣裹手。擎於婦臂。安放床上。爾時婦
覺。責其夫曰。仁與我誓。同修梵行。今乃何故起
如是心。夫以實情告之。經十二年。同在一室。各
不相觸。後同投佛出家。少欲知足。行於頭阤。乃
長老摩訶迦葉是也。基字函第六卷
[003-0480a]


「 見鵝吞珠告恐殺
 乍死不言誠護伊」



法苑云。昔日有一比丘。次第乞食。至珠師門。時
彼珠師為王穿大摩尼之珠。放珠入去。取食以
施。有鵝見珠映比丘衣。而作赤色。其狀似肉。即
便吞之。珠師持食出來。覓珠不知所在。此珠價
貴。珠師驚駭。語比丘言。得我珠耶。比丘恐彼殺
鵝取珠。不敢以告。珠師言。若不見還。終無相放。
即加棒打。爾時比丘告訴無所。而說偈言。
「 假欲自擁護。會歸於當滅。不如堅持戒。為他護身命。捨此危脆身。以取解脫命。我著糞掃衣。乞食以為業。住止於樹下。以何因緣故。乃當作偷賊。汝宜善觀察。」



珠師責比丘言。何用多語。加以
絞縛。耳眼口鼻。盡皆血出。是時彼鵝。來趣食血。
珠師瞋忿。打鵝即死。比丘見鵝既死。涕泣不樂。
向鵝說偈。
「 ○我受諸苦惱。望使此鵝活。今我命未絕。鵝在我前死。」



○珠師問比丘言。鵝汝何親。
愁惱乃爾。比丘答言。不滿我願。以偈再答。
「 ○菩薩往昔時。捨身以救鴿。我亦作是意。捨身以代鵝。由汝殺鵝故。心願不滿足。」



○比丘具說上因。
珠師即剖鵝腹。既得珠巳。舉聲號哭。語比丘言。
汝護鵝命。不惜於身。使我造此非法之事。即說
偈言。
「 ○南無堅持戒。為鵝身受苦。不作毀缺行。此事實難有。懺悔既巳竟。比丘還所住。」



府字函第三卷


「 遭賊剝掠繫草頭
 守死不忍斷物命」



又云。有諸比丘。曠野中行。為賊劫掠。剝脫衣裳。
賊懼比丘往告聚落。盡欲殺之。賊中一人。先曾
出家。語同伴曰。比丘之法。不得傷草。以草繫之。
[003-0480b]
彼畏傷故。終不能往。即以草縛。捨之而去。諸比
丘等。身無衣服。為日所炙。蚊虻蠅蚤之所唼嬈。
從旦至夜。禽獸交橫。不敢動轉。恐傷草命。唯當
護戒。至死不犯。時彼國王。田獵見之。以偈問曰。
身體極方壯。無病似有力。以何因緣故。草繫不
動搖。為咒所迷惑。為是苦行耶。為自厭患身。願
速說其意。


○比丘偈答。
「 守諸禁戒故。不敢挽頓絕。佛說諸草木。悉是鬼神村。我等不敢違。是以不能絕。我戒為良田。能生諸功德。生天之梯橙。名稱之種子。得聖之橋津。諸利之首目。誰有智慧者。欲壞戒德瓶。」



○王聞偈巳。即為比丘解草
繫縛。復說偈言。
「 ○善哉能堅持。釋師子所說。寧捨巳身命。護物不毀犯。如是顯大法。牟尼解脫尊。堅持禁戒者。我今亦歸命。」



府字函第一卷


「 至死堅心持佛制
 溺流得板讓臘高」



又云。昔有比丘渡海。船壞。時一年少比丘。捉得
片板。上座比丘不得板故。將沒水中。于時上座
語年少言。汝寧不憶佛所制戒。當敬上座。汝所
得板應以與我。年少比丘。即便思惟。我今捨身。
用濟上座。正是其時。而說偈言。
「 ○我今授佛戒。至死必堅持。為順佛語故。奉板遺身命。若不為難事。終不獲難果。我今沒水死。雖死猶名勝。若捨佛所教。失於無上樂。」



○于時海神感其精誠。
即接年少比丘置於岸上。海神合掌。說偈報曰。


「 ○汝是大勝人。能除眾患難。我今當云何。而不加擁護。捨巳所愛命。護持佛教戒。難為而能為。此最為希有。」



府字函第一卷
[003-0480c]


「 父授箕裘傳殺業
 兒臨此境自甘終」



智度論云。如一須阤洹人。生屠殺家。年向成人
應當修其活業。而不肯殺。父母與刀。并羊一口。
閉著屋中。而語之言。若不殺羊。不令汝出得見
日月。兒自思惟。我若殺此一羊。便當終為是業。
豈以身故。為此大罪。即便以刀自殞。父母開戶。
見羊猶活。兒命巳絕。當自殺時。即生天上。是為
不惜壽命。全護淨戒。德字函第三卷


「 一戒有虧禽所罰
 一殺能持魚不傷」



百緣經云。賢劫中。波羅柰國。有一長者。受持五
戒。犯一戒故。生鸚鵡中。餘四完具。今值我出家
得道。漆字函第三卷


法苑云。舍衛國。有大長者。無子。禱祀神祗。感生
一男。後因臨河。兒偶墮水。遭魚所吞。兒福力故。
雖在魚腹。猶復不死。於是下流有一富家。亦無
繼嗣。種種祈求。困不能得。此魚偶遇其奴所捕。
剖之得兒。舉家歡喜。良由有禱。上天與之。父母
聞往實狀告之。願以見還。時富家曰。屢禱天地
報應一兒。君兒落水。有何干涉。紛紜不了。詣王
求斷。二家共養。各為娶婦。二處異居。此婦生子。
即屬此家。彼婦生兒。即屬彼家。兒後長成。俱為
娶婦。供給所須無有乏短。其兒白二父母。聽其
出家。字曰重姓。證阿羅漢。阿難白佛。重姓比丘。
夙何善根魚吞不死。世尊答言。毗婆尸佛會上
說法。時有長者。受三自歸。持不殺戒。復以一錢
施佛。彼之長者。今重姓比丘是也。由施一錢。九
十一劫。恒富錢財。至於今世。二家供給。受不殺
[003-0481a]
戒。魚吞不死。受三自歸。今值於我得阿羅漢。書字
函第二卷


「 王聽譖言弓射后
 后持佛戒箭歸王」



經律異相云。有優填王。正后師佛稟受歸戒得
須陀洹道。王因聽譖。挽弓射后至于百箭。后見
不懼。都不恚怒。一心念佛。愍心向王。比箭既至。
繞后三匝。還住王前。箭箭皆爾。王大恐懼。嚴駕
詣佛。以陳其過。白衣弟子。慈力尚爾。豈況如來
乎。唯願弘慈原赦我罪。舍字函第九卷


「 深幸人倫善可作
 反傷天樂戒難持」



法苑云。目連尊者。以弟子病。上忉利天。問於耆
婆。正值諸天入歡喜園。爾時目連。路側立待。諸
天直過。殊無顧者。唯耆婆後至。顧見目連。向舉
一手。乘車直過。目連自念。此本人間。是我弟子。
今受天福。以著天樂。都失本心。即以神力制車
令住。耆婆下車。禮目連足。目連種種因緣呵責。
耆婆答曰。我為大德弟子。是故舉手問訊。頗見
諸天。有尒者不。於是目連。復誡帝釋。佛世難值。
何不數數相近。諮受正法。帝釋欲解目連意故。
遣使敕一天子。令來反覆三喚。然後方至。帝釋
白目連曰。此天子。唯有一天女。一妓樂。染欲情
深。雖復命重。不能自割。故不肯來。況作天主。種
種宮觀。無數天女。百千妓樂。視東忘西。雖知佛
世難遇。正法難聞。而以染樂纏縛。不得自在。雖
知三塗苦報。無緣得戒。人中唯三天下得戒。北
鬱單越。以福報障。并愚癡故不得戒法。書字函第四卷


「 戒不可得安可著
 人既無犯亦無持」


[003-0481b]


智度論云。戒。持戒。破戒。三事不可得。是名智慧。
人有三種。下人破戒。中人著戒。上人不著戒。是
菩薩思惟。若憎戒。及破戒者。愛戒及持戒者。而
生愛恚。則還受罪業因緣。譬如象浴巳。還以土
坌。是故不應生憎愛。復次一切法。皆屬因緣。無
自在者。諸善法皆因惡生。若因惡生。云何可著。
惡是善因。云何可憎。如是思惟。直入諸法實相
觀。持戒。破戒。皆從因緣生。從因緣生故無自性。
無自性故畢竟空。畢竟空故不著。是名般若波
羅蜜。


「 既無生死之可免
 安有佛戒之可持」



傳燈云。藥師問高沙彌。什麼處去。云。江陵府受
戒法。藥云。受戒圖箇什麼。師云。免生死。藥云。有
一人不受戒。亦無生死可免。汝還知不。師云。汝
麼則佛戒何用也。藥咄云。這饒舌沙彌。猶挂唇
齒在。師因契本心更不受戒。纓字函第四卷


忍辱品



「 歌利無端揮尺劍
 仙人修忍自忘瞋」



法苑云。賢劫中。有王名歌利。與內宮眷。林間娛
樂。王倦少憩。諸女因尋花果。遙見忍辱仙人在
彼林中。端然靜坐。便馳趣之。皆集其所頂禮。而
仙人即為說欲之過。所謂諸欲。皆是不淨臭穢
之法。是可厭患。誰有智者。當習近之。諸姊皆應
厭離。王從睡覺。不見諸女。仗劍求覓。見彼圍遶
仙人而坐。王大瞋怒問之。誰耶。何誘諸女。答曰。
我是仙人。修忍辱道。王念。此人。見我瞋故。便言
修於忍辱。我今試之。汝得非非想處定耶。答言。
[003-0481c]
不得。次第責問。汝得初靜慮耶。答言。不得。王語。
汝是未離欲人。何觀諸女。復言。我是修忍辱人。
王令可伸一臂。試能忍不。仙人便伸。以劍斬之。
再問。何人。答言。我是修忍辱人。復令更伸一臂
斬之。王如前問。仙如前答。如是斬兩足。及兩耳
鼻。王心既止。仙人告言。王今何故自生疲厭。假
使斷我一切身分。猶如芥子。我亦不生一念瞋
忿。所言忍辱。終無有二。復發是願。如汝今日。我
實無辜。我未來世。得菩提時。不待汝請。最初度
脫。當知忍辱仙人者。即今釋迦是。歌利王者。即
今憍陳那是。憍陳那聞巳極懷恥愧。府字函第二卷


「 頓使難陀折貢高
 直感大地為搖動」



普曜經云。佛弟難陀。白佛言。世尊人身難得。佛
法難遇。諸尊貴者。皆棄世榮。我何所貪。惟佛慈
悲。願見救度。許為沙門。佛言。善來比丘。鬚髮自
落。法衣著身。便為沙門。在比丘中。次第作禮。到
優波離。止而不禮。是我家僕。不當設拜。世尊告
難陀言。佛法如海。容納百川。四流歸之。皆同一
味。據戒前後。不在貴賤。四大合故。假名為身。於
中空寂。本無吾我。當思聖法。勿生憍慢。爾時難
陀。去自貢高。禮優波離。大地為之震動。鳴字函第二卷


「 脩羅被縛尚不禮
 帝釋但笑其愚癡」



雜阿含經云。有阿脩羅。與帝釋戰。脩羅不如。遭
五繫縛。將還天宮。輒瞋罵詈。時御者說偈。白帝
釋曰。
「 ○釋今為畏彼。為力不足耶。能忍阿脩羅。面前而罵辱。」



釋答曰。
「 ○不以畏故忍。亦非力不足。何有黠慧人。而與愚夫對。」



御者復曰。
「 若但行
[003-0482a] 忍者。於事則有闕。愚癡者當言。畏怖故行忍。是故當苦治。以智制愚癡。」



釋答曰。
「 我常觀察彼。制彼愚夫者。見愚者瞋盛。智以靜默伏。非力而為力。是彼愚癡力。愚癡違遠法。於道則無有。若使有大力。能忍於劣者。是則為上忍。無力有何忍。於他極罵辱。大力者能忍。」



流字函第十卷


「 眾惡人頭既不售
 我禮福田何必遮」



阿育王經云。亦曰阿恕伽。王見福田僧。不問大
小。悉皆禮拜。耶奢大臣。怪其所作。王。王閻浮。應
當自重。何輕作禮。王因聞之。乃集群臣。不聽殺
生。各仰人人得一種頭。若牛若馬之類。唯敕耶
奢。使得自死人頭。既皆得巳。使貨於市。牛馬諸
頭。皆悉賣盡。唯有人頭。獨不得售。奏王。乃問。一
切物中。何者為貴。答曰。唯人最貴。王言。人貴應
得多價。何以不售。諸臣答言。人生雖貴。死乃最
賤。頭尚可惡。況有買乎。王問。一切人頭皆賤。唯
此頭賤。答言。皆爾。王言。若一切人頭俱賤。今我
頭亦賤耶。爾時耶奢懼不敢對。王令耶奢真實
告我。耶奢答曰。實如王言。王言。我頭與此不異
者。汝何遮我。不使禮拜。汝若是我真善知識者。
應當勸我禮拜。何故我自作禮。汝尚嗤笑。我今
頭有所直。應當敬禮。使我將來得諸天身。賢聖
勝頭。後無所直。行何可用。禽字函第二卷


「 為何打罵不生瞋
 知如影響非實體」



法集經云。何者是菩薩忍辱力。為他所罵。而不
加報。以得如響平等智力故。為他所打。而不加
報。以得鏡像平等智力故。為他所惱。而不加報。
[003-0482b]
以得如幻平等智力故。為他所瞋而不加報。以
得內清淨平等智力故。世間八法。所不能染。以
得世法清淨平等智力故。一切煩惱不能染。不
能勝。以得集因緣平等智力故。是菩薩見一切
染法門。皆是清淨門。欲字函第三卷


莊嚴經論云。尸利鞠多。因設火坑。并毒食害佛
不得。悔過號泣。世尊告言。汝勿憂怖。即說偈言。


「 起我我無瞋。久捨冤親心。右以旃檀塗。左以利刀割。於此二人中。其心等無異。」



白字函第三卷


中阿含云。時諸比丘。數共鬥諍。於是世尊說偈
曰。
「 若以諍止諍。至竟不見止。唯忍能止諍。是法可尊貴。」



夙字函第七卷


「 安受苦忍非加報
 觀察法忍以皆空」



附無
忍生


般若經云。菩薩修二種忍。圓滿無相忍波羅蜜
多。謂安受忍觀察忍。安受忍者。謂諸菩薩。從初
發心。乃至菩提於其中間。假使一切有情之類
竟來呵毀凌辱。復以刀仗加害。是時菩薩為滿
安忍波羅蜜多。不生一念忿恨。亦復不起加報
之心。但作是念。彼諸有情。深可哀憫。增心煩惱
擾動其心。不得自在。於我發起如是惡業。但應
自責。不應瞋彼。觀察忍者。思惟諸行如幻不實。
不得自在。亦如虛空。無我有情。命者。生者。養者。
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見者。
皆不可得。唯是虛妄分別而起。誰呵毀我。誰凌
辱我。誰加害我。誰復受彼凌辱加害。皆是自心
虛妄分別。我今不應橫起執著。如是名觀察忍。
[003-0482c]
崑字函第七卷


又無生法忍。謂令煩惱畢竟不生。及觀諸法畢
竟不起。微妙智慧常無間斷。結字函第六卷


「 達我幻身本非有
 任他揮劍忍何來」



傳燈云。師子尊者。因罽賓國王秉劍於前云。師
得蘊空不。曰。巳得蘊空。曰。既得蘊空。離生死不。
曰。巳離生死。曰。既離生死。就師乞頭。得不。云。身
非我有。豈況於頭。王便斬之。白乳涌高數尺。王
臂自墮。振字函第二卷


精進品



「 浪隨生死骨堆山
 要脫輪迴力學佛」



修行道地經。佛云。自見宿命。從無量劫往反生
死沒。積身骨。過須彌山。其髓塗地可遍天下三
千世界。其血流墮多於古今天下普雨。但欲免
斯生死之患。晝夜精進。求於無為。要字函第八卷


「 稱讚出家求正覺
 良由精進可辦成」



菩薩本行經云。佛在給孤獨園。見諸比丘。身心
懈怠。告阿難言。夫懈怠者。眾行之累。居家懈怠。
則衣食不供。產業不舉。出家懈怠。則不能離生
死之苦。一切眾事。皆由精進而興。在家精進衣
食豐饒。居業益廣。出家精進。道行皆成直至成
佛。皆由精進。而得成辦。器字函下卷


「 彌勒先修四十劫
 釋迦後進一期超」



彌勒所問經。佛語阿難。彌勒發意。先我之前。四
十二劫。我於其後。乃發道意。於此賢劫。以大精
進。超越九劫。得於無上正真之道。一者所有。無
所愛惜。二者珍寶。三者國土。四者妻妾。五者子
[003-0483a]
媳。六者血肉。七者手足。八者頭目。九者髓腦。十
者身命。以此十事。疾得佛道。傳字函第一卷


「 積功因地歷三祗
 翹讚底沙超九劫」



阿毗達磨論云。世尊因地。為菩薩時。初無數劫。
首逢釋迦牟尼佛。我為陶師。於彼佛所。初發淨
心。塗以香油。浴以香水。設供養巳。發弘誓願。願
當作佛。一如世尊。故今如來。一一同彼。第一劫
滿。逢事寶䯻等七萬五千佛。第二劫滿。逢事燃
燈等七萬六千佛。第三劫。逢事勝觀等七萬七
千佛。菩薩精進。於底沙佛時。合十指掌。翹於一
腳。以一伽陀。七日七夜稱歎彼佛。便超九劫。自字
函第四卷


此伽陀曰。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悵字函第四卷


「 海抒令枯取失珠
 神驚勇銳持還彼」



佛本行集經云。佛告諸比丘。昔有商主。入海採
寶。得一貴重摩尼之珠。復墮海中。時彼商主。即
持一杓發勇猛心抒大海水。欲令乾竭取所失
珠。


海神念言。此人愚癡。即說一偈。
「 ○世間多有眾生輩。為貪財利種種為。我今見汝為愚癡。更無有人過汝者。八萬四千由旬海。今欲以杓抒令乾。困乏徒自喪一生。所抒未多命便盡。所抒之水如毛滴。此海廣大而甚深。汝今無志不思惟。耳璫欲取須彌作。」



○爾時商主。復向海神而
說偈言。
「 ○天神此為不善言。乃欲遮我乾竭海。神但定意正觀我。不久抒海當令空。我無價寶墮此中。是故要枯大海水。水若盡底還獲寶。得
[003-0483b] 巳當回歸向家。」



時彼海神。心生恐怖。此人如是
精進勇猛。抒此海水。必當竭盡。即還寶珠而說
偈言。
「 ○凡人須作勇猛心。負檐若疲莫辭倦。我見如是精進力。失寶還得歸向家。」



○爾時世尊
而說偈言。
「 ○精進處處得稱心。懶墮恒常見大苦。是故勤發勇猛意。智人以此成菩提。」



彼商主
者。即我身是。無價寶珠既得復失。以勇猛心。求
之還得。今日亦然。以精進故。得大菩提。所字函第一卷


古德頌云。
「 學道如鑽火。逢煙切莫休。直待金星現。歸家始到頭。」



「 哂他言佛樹下得
 譬子云珠篋裏生」



雜譬喻經云。阿難白佛。佛生王家。坐於樹下。念
道六年得佛。如是易耳。佛告阿難。昔有長者大
富。眾寶備具。惟無赤色真珠。以為不足。即便將
人深入大海。經歷險阻。乃到寶所。刺身出血。油
囊裹之。懸著海底。珠珨聞香。唼而食之。乃得出
蚌。剖蚌出珠。待採三年。方得一珮。還到海邊。同
伴謀心。因行取水。推著井中。覆之而去。後尋孔
出。還到本土。呼其伴曰。卿得吾之一珮。殊無人
知。可密歸還。吾終不言也。其人怖懼。送以歸之。
然後兩兒。著珠共戲。而相問曰。此珠產於何處。
一兒曰。生我囊中。一兒曰。生室甕中。父聞笑之。
婦曰。何笑。答曰。吾取此珠。勤苦乃爾。小兒依而
得之。不識本末。謂生囊甕之中。佛告阿難。汝但
見我成佛。不知我從無數劫之勤苦。至今乃得。
謂之為易。如彼嬰兒謂珠生囊甕矣。寫字函第四卷


「 耳億苦勤何忒傷
 琴絃太急終無調」


[003-0483c]


阿含經云。有尊者。名二十耳億。晝夜修行。精勤
不捨。於欲漏心。不能解脫。而白佛言。沙門甚難。
今欲捨服還作白衣持物廣施。佛問。在家善彈
琴不。對曰。能。佛告。若弦太急響不齊等。音可聽
不。對曰。不也。又問。若絃稍緩。可採聽不。又對。不
也。復問。不急不緩可採聽不。對曰。可聽。世尊告
曰。此亦如是。極精進者。猶如調戲。若懈怠者。此
墮邪見。若在中者。此則上行。如是不久成無漏
人。爾時二十耳億。思惟佛教。在閑靜處。修行其
法。如實知之。證阿羅漢。斯字函第二卷


禪定品



「 坐禪儀式要須知
 淨觀攝心亦當習」



坐禪儀云。學般若菩薩。當起大悲心。發弘誓願
精修三昧。廣度眾生。不為一身獨求解脫。爾乃
放捨諸緣。休息萬事。身心一如動靜無間。量其
飲食不多不少。調其睡眠不節不恣。結跏趺坐。
先以左足安右髀上。右足安左髀上。或半跏趺。
或以左足壓右足。皆可。次以左掌安右掌上。以
兩大拇指面相拄。徐徐舉身良久。復左右搖振。
乃正身端坐。不得左傾右側前躬後仰。令腰脊
頭項骨節相拄狀如浮圖。令耳與肩對。鼻與臍
對。舌拄上齶。唇齒相著。目須微開。免致昏睡。身
相既定。氣息既調。寬放臍腹。一切善惡。都莫思
量。念起即覺。覺之即無。久久忘緣。自成一片。若
得此意。自然四大輕爽。所謂安樂法門也。若巳
發明者。如龍得水。未發明者但辦。肯心。必不相
賺。出定之時。徐徐動身。安詳而起。一切時中。護
[003-0484a]
持定力。如護嬰兒。即定力易成矣。所以探珠宜
浪靜。動水取應難。定水澄清。心珠自現。故圓覺
經云。無礙清淨慧皆因禪定生。是知超凡越聖。
必假靜緣。坐脫立亡。須憑定力。最為急務也。


禪法要解上云。淨觀有三品。或初習行。或巳習
行。或久習行。若初習行。當觀白骨。繫意在觀。不
令外意。外念諸緣。攝之令還。若巳習行。具觀頭
骨。不令外念。外念諸緣。攝之令還。若久習行。繫
意心處。不令外念。外念諸緣。攝之令還。當復觀
心。若心疲極。捨諸外想。注念在緣。譬如獼猴被
繫在柱。終日馳走。鎖常攝還。極乃休息。所緣在
柱。念則如鎖。心喻獼猴。行者觀心。亦復如是。漸
漸制心。令住緣處。若心久住是應禪法。圖字函


「 一心禪定能深造
 五百車聲絕不聞」



泥洹經云。大臣福罽。遙見世尊。諸根寂默。歡喜
前禮。畢住一面。佛問福罽。得何法喜。對曰。比丘
力藍。坐於樹下。時有五百乘車而過。繼次人至。
下車問曰。見前群車過不。答曰。不見。又曰。還聞
車聲。答曰。不聞。曰。時臥耶。言。我不臥。猶在道耳。
其人歎言。車聲㕳㕳。覺而不聞。用心何專。難有
乃爾。深嘉其志。遂得法喜。佛問福罽。汝知雷霆
霹靂。可比五百車聲。對曰。正使千車。疾馳同響。
猶不能暨。佛言。曩昔吾遊阿沉。暴雷霹靂。連煞
四牛。耕者二人。同時怖死。世尊獨不聞乎。定覺
經行。一人作禮。隨我而步。吾問。何匆匆耳。其人
答言。向者霹煞四牛二人。世尊獨不聞乎。吾言。
不聞。曰。時臥耶。答曰。不臥。自三昧耳。其人亦歎。
[003-0484b]
希聞得定。如佛者也。亦得法喜。澄字函第四卷


「 定中兀坐真枯木
 頂上容巢待產雛」



智度經云。釋迦昔為螺髻仙人。名尚闍梨。常行
第四禪。出入息斷。在一樹下。兀坐不動。鳥以謂
木。即於髻中生卵。是菩薩從禪覺。知頂有鳥卵。
即自思惟。若我起動。鳥不復來。卵必盡壞。即還
入定。至鳥生子飛去乃起。德字函第七卷


有偈云。
「 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河沙七寶塔。寶塔畢竟化為塵。一念靜心成正覺。」



「 人若一動彼靜慮
 罪招五百劫非安」



佛說處處經云。有一比丘。坐得定意。復有一優
婆塞。見其坐處不平。牽起示彼安處。優婆塞後
五百劫。不得安穩。何以故。斷道念故。佛告諸弟
子。有說經典。慎莫中斷。斷經罪重不可計無字函第
四卷


「 戲言欺罔傳他法
 靜坐承當證厥功」



雜寶藏經云。昔有比丘。年老昏塞。見少比丘說
四果法。心生羡尚。語少比丘。願以四果。見受於
我。諸少比丘。嗤而語之。我有四果。須得好食。然
後相與。時老比丘歡喜。即辦餚膳待之。既巳。諸
少比丘。弄老比丘。語曰。大德。汝在此舍一角頭
坐。當與汝果。時老比丘歡喜如語。諸少比丘。即
以皮鞠打其頭上。而語之言。此是須陀洹果。老
比丘聞巳。繫念不散。即獲初果。諸少比丘。復弄
之言。汝今雖得須陀洹果。然其故有七生七死。
更移一角。諸少比丘。復以鞠打。而語之言。與汝
斯阤含果。時老比丘。益加專念。即證二果。諸少
[003-0484c]
比丘復弄之言。汝今巳得斯阤含果。猶有往來
生死之難。汝更移坐。諸少比丘。復以鞠打。而語
之言。與汝阿那含果。時老比丘。倍加至心。復證
第三果。諸少比丘。復弄之言。汝今巳得不還果。
故於色無色界。受有漏身。無常遷變。念念是苦。
汝更移坐。諸少比丘。復以鞠打。而語之言。與汝
阿羅漢果。時老比丘證四果巳。心大歡喜。設諸
餚膳。種種香華。請少比丘。報其恩德。與少比丘
共論道品。諸少比丘發言滯塞。時老比丘。方語
之言。我巳證得阿羅漢果。諸少比丘。咸皆懺悔。
戲弄之罪。是故行人若至心者求無不獲。又云。
昔有女人。深信三寶。請一比丘供養既訖。女人
至心。閉目靜坐。求請說法。比丘不解。潛身歸寺。
然此女人。念有為法。無常苦空。不得自在。深心
觀察。獲須阤洹果。既得果巳。向寺求覓。以報其
恩。比丘慚恥。一向藏避。苦求方出。此女具謝。道
果因緣。比丘甚愧。悵字函第二卷


「 眾生為何不見佛
 古鏡埋塵曷睹容」



起信論。問曰。諸佛無邊方便。能於十方利益眾
生。何故眾生。常不見佛。或睹神變。或聞說法。答
曰。如來實有如是方便。但要眾生。其心清淨。乃
為現身。如鏡有垢。色像不現。垢除則現。眾生亦
爾。心未離垢。法身不現。垢離則現。命字函第二卷


「 既心清淨如來現
 譬水虛明日月彰」



入印法門經云。佛告文殊。譬日月輪。於閻浮提。
一切器水清淨不濁。離於障礙。皆悉現見。而日
月輪。本處不動。如來應正遍知。十方世界無障
[003-0485a]
無礙。如是如是。可化眾生。自心清淨皆見如來。
而諸如來。兜率阤天。如本不動。如是十方一切
世界。一切眾生。發起心中。皆悉現前。伏字函第四卷


「 習坐安可得成佛
 駕車欲進在驅牛」



傳燈云。南嶽讓禪師。見馬祖坐禪次。師欲接之。
故將片磚於祖庵前石上。磨之復磨。祖曰。作什
麼。師曰。磨磚作鏡。祖曰。磨磚豈得成鏡。師曰。磨
磚既不成鏡。坐禪豈得成佛。祖曰。如何即是。師
曰。如牛駕車。車若不行。打牛即是。打車即是。祖
無對。師又問。汝學坐禪。為學坐佛。若學坐禪。禪
非坐臥。若學坐佛。佛非定相。於無住法。不應取
捨。汝若坐佛。即是殺佛。若執坐相。非達其理。


永嘉云。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縱遇
鋒刀常坦坦。假饒毒藥也閑閑證道歌


般若品



「 明明照見五蘊空
 了了能度一切苦」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
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
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
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
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
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
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
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
[003-0485b]
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
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
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
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荊字函。仁
王經末


「 我佛親從般若生
 阿誰道是摩耶子」



道神足經云。佛告月天子。般若波羅蜜是諸佛
之母。當學般若波羅蜜便得三十二相。十力四
無畏等。皆來歸之。故不從摩耶生子。被字函第二卷


「 何謂法身無德用
 應如金寶尚泥封」



大乘法界論云。眾生法身。既與功德相應。何故
無有如來德用。應知此如蓮華未開。諸惡見葉
共包裹故。亦如金山。被瞋恚泥所封著故。亦如
虛空。被愚癡雲之所蔽故。總為頌曰。
「 ○如蓮金等未開顯。佛體客塵翳亦然。是時功德不自益。反此則能為大利。」



臨字函第八卷


「 心有惡塵善可淨
 水由象濁珠乃清」



智度論云。若唯有心。而無心法者。不應有垢有
淨。譬如清淨池水。狂象入中。令其混濁。若清水
珠。入水即淨。不得言水外無象無珠。心亦如是。
煩惱入故。能令心濁。諸慈悲等。善法入心。令心
清淨。以是故。不得言煩惱慈悲等法即是心。名字
函第六卷


「 燈光既照暗冥沒
 智慧纔生煩惱無」



正法經云。佛告迦葉。譬如空舍。無其戶牖。經百
千年。無其人物。是室冥暗。忽有天人。於彼舍中。
然其燈明。迦葉。於意云何。如是黑暗。我經百千
[003-0485c]
年住此。我今不去。有此事不。迦葉答言。不也。世
尊。彼黑暗無力。燈光若生。決定須去。佛言。迦葉。
彼業煩惱。亦復如是。經百千劫。住彼識中。或彼
行人。於一晝夜。正觀相應。生彼慧燈。迦葉。如是
聖者。慧根若生。此業煩惱。定無所有。卿字函第三卷


「 我斷生兮死自滅
 師逐人兮塊自息」



般若經云。最勝天王白佛。云何菩薩。於無生法。
而見有生。佛告天王。當知諸法無滅。是故無生。
何以故。性不變故。但由世俗見有生滅。皆是虛
妄。非真實有。若諸菩薩行深般若。即如實知無
明因緣。故生諸行。依行生識。廣說乃至由有故
生。生即有老。老故有死。愁歎苦惱。是故修行。為
斷無明。無明若斷。餘十有支。展轉隨滅。如身若
斷。命則隨滅。天王當知。邪見外道。為求解脫。但
欲斷死。不知斷生。若法不生。即無有滅。譬如有
人塊擲師子。師子逐人。而塊自息。菩薩亦爾。但
斷其生。而死自滅。犬唯逐塊。不知逐人。塊終不
息。外道亦爾。不知斷生。終不離死。菩薩行深般
若。善知因緣。諸法生滅。果字函第九卷


「 即這般若豈可求
 非如金寶力而得」



智度論云。但了波羅蜜相。是為行深般若波羅
蜜。不從十方求。亦無與者。亦非如金銀寶物。力
求而得。立字函第一卷


「 般若無相雖求難
 方便之力應可證」



般若經云。佛告舍利子。所求菩提。方便善巧。乃
能證得。菩薩修般若時。若見有法自性可得。則
應可取。不見有法自性可得。當何所取。所謂不
[003-0486a]
取此是色。此是受等。乃至此是聲聞。此是菩薩。
此是如來。舍利子。菩薩修行般若。如實了知一
切法性。乃至如來。皆不可取。如是不可取波羅
蜜多。即是無障波羅蜜多。如是無障波羅蜜多。
即是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應於中學。於中學
時。尚不得學。況得菩提。何以故。無少法有自性。
於如是無性。為自性法中。何等是異生法。乃至
何等是如來法。如是諸法既不可得。依何等法
可施設。有補特伽羅。補特伽羅既不可得。云何
可說。此是異生。乃至如來。舍利子白佛。若一切
法皆無自性。都非實有。依何等事。而可了知此
是異生法。乃至如來法。佛告舍利子。於意云何。
為實有色受時。如諸愚夫異生執不。舍利子言。
不也。但由顛倒愚夫。有如是執。佛告舍利子。諸
菩薩。修行般若方便善巧。雖觀諸法。皆無自性。
都非實有。而依世俗發趣菩提。為諸有情種種
宣說。令得正解。遠離顛倒。霜字函第一卷


復次善現白佛。何等名為菩薩。菩提資糧。要具。
如是資糧。乃能證得菩提。佛答。一切善法。皆是
菩提資糧。修令圓滿。乃能證得一切智智第五卷


「 因筏至岸宜亡筏
 於法尚離況非法」



阿含經云。譬如有人。縛筏求渡。巳從此岸。得至
彼岸。由於此筏。濟我厄難。苟從有恐之地。得至
無為之處。我今不捨此筏。持用自隨乎。為不能
耶。佛告比丘。善法尚猶可捨。何況非法。如字函第八卷


「 愚智自性本來無
 彼此皆空何得捨」



正法經云。佛告迦葉。譬如燈光。能破一切黑暗。
[003-0486b]
而彼黑暗。從何而去。非東方去。乃至北方去。去
亦非去。來亦非來。迦葉。復次燈光。又亦非我能
破黑暗。若非黑暗。何顯燈光。迦葉。燈光黑暗。本
無自性。此二皆空。無得無捨。迦葉。是故智慧亦
復如是。有智若生。無智即捨。而彼無智。歸於何
去。非從東方至。北方去。去既非去。來亦非來。迦
葉。復次有智若生。無智即捨。非彼有智。能壞無
智。無智本無。有智何顯。迦葉。有智無智。俱無自
性。此二皆空。無得無捨。卿字函第三卷


「 聞空便乃著空無
 猶鹽太過傷鹽美」



智度論云。觀其空人。先有無量布施持戒禪定。
其心柔軟。諸結使薄。然後得真空。邪見之人應
無此事。但以意想分別邪心取空。譬田舍人。初
不識鹽。見人以鹽著種種肉菜之中而食。問言。
何以故爾。與語。此鹽能美物味。他便抄鹽。滿口
食之。鹹苦傷口。遂而問曰。汝何以言鹽能作美。
彼責癡人。此當籌量。得中令美。云何純食。然無
智人聞空解脫門。不修功德。但欲得空。是為邪
見斷諸善根。若人入阿毗曇等三門。則知佛法。
不相違背。能知是事。即是般若波羅蜜力。於一
切法。無所罣礙。若不得般若波羅蜜法。入阿毗
曇門。則墮有中。若入空門。則墮無中。若入昆勒
門。則墮有無中。復次菩薩行般若波羅蜜。雖知
諸法一相。亦能知一切法種種相。雖知諸法種
種。亦能知一切法一相。名為般若波羅蜜德字函第
八卷


「 非無人故名曰空
 但法自空非色滅」


[003-0486c]


寶雲經云。善男子。非無人故。名之曰空。但空自
空。前際後際。中際亦空。但法自空。非色滅空。當
依於空。莫依於人。若以得空。而依於空。佛說是
人。則為退墮。善男子。寧起我見積如須彌。莫以
空見。起增上慢。所以者何。一切諸見以空得脫。
若起空見。則不可治。譬如有人。怖畏虛空。悲號
搥胸。作如是言。卻此虛空。於意云何。如是虛空
可除卻不。不也世尊。如是若畏空法。我說是人。
狂亂失心。所以者何。常行空中。而畏於空木字函第
七卷


「 佛性非色不離色
 盲人說象終歸象」



涅槃經云。一切眾生。不退佛性。名之為有。決定
得故。譬如王者。告一大臣。汝牽一象。以示盲者。
時彼眾盲。各以手觸。王問之曰。象為何類。其觸
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
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
腳者。言象如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
言象如瓮。其觸尾者。言象如繩。善男子。如彼眾
盲。不說象體。亦非不說。若是眾相。悉非象者。離
是之外。更無別象。善男子。王喻如來。正遍知也。
臣喻此經。象喻佛性。盲喻一切無明眾生。是諸
眾生聞佛說巳。或作是言。色是佛性。何以故。是
色雖滅。次第相續。是故獲得如來。三十二相。如
來色常。如來色者。常不斷故。乃至受想行識亦
復如是。善男子。如彼盲人。各各說象。雖不得實。
非不說象。說佛性者。亦復如是。非即六法。不離
六法。是故我說眾生佛性。非色不離色。乃至非
[003-0487a]
我不離我。眾生我者。即是五陰。離陰之外。更無
別我。譬如墻壁草木。合之為舍。離是之外。更無
別舍。率字函第二卷


「 有我無我各一邊
 離有離無名中道」



智度論云。佛為眾生。欲墮斷滅見者。說言有我
受後世罪福。若人欲墮常見者。說言無我無作
者受者。離是五眾假名。更無一法自在者。問曰。
若爾者。何等為實。答言。無我是實。一切法無常。
一切法無我。寂滅是安穩涅槃。名為諸法實相。
若人善根未熟。佛不為說是深無我法。若是為
說。即墮斷滅。問曰。如迦葉問中。佛說我是一邊。
無我是一邊。離此二邊。名為中道。今云何言無
我是實。有我為方便說。答曰。說無我有二種。一
者取無我相著無我。二者破我。不取無我。亦不
著無我。自然捨離。


○復次佛說有我無我。有二
因緣。一用世俗說。故有我。二用第一實相說。故
無我。如是等說。有我無我無咎。佛處處說諸法
有。處處說諸法無。建字函第六卷


「 通達諸法畢竟空
 是行般若波羅蜜」



智度云。須菩提白佛。觀一切空不牢固。是空相
為行般若不。佛言。不也。何以故。若空無有法。云
何行般若。離是空更有法行般若不。佛言。不也。
何以故。若一切法空。無相。無作。云何離空。而更
有法。須菩提。聞空非行般若。離空非行般若。一
切法皆攝在般若中。今但問。般若行般若。不。法
不自行。應以異法行。復問。離般若更有法行般
若不。佛言。不也。何以故。一切法攝在般若中。更
[003-0487b]
無法行般若。復問。若不行。云何得無上道。佛反問。
汝以慧眼見。定有一法行般若不。答言。世尊。不
見有行般若者。復問。汝見是般若行處不。須菩
見言。不見。何以故。般若中一切諸觀滅。若常。若
無常。若生滅等。無一法定相。是般若。云何當說
是般若。復問。若汝以智慧眼不見法。是不見法。
為有為無。答言。無。何以故。佛說慧眼觀不見故
言無。復問。若法無不可得。是法有生不。答言。不
生。是法本自無。畢竟空。佛語須菩提。若菩薩於
生是法中。通達無礙。信力智慧力故。能住是法
中。是名無生忍。是行般若波羅蜜。表字函第七卷


「 色等無二無二分
 清淨無別無斷故」



般若經云。佛告善現。色清淨。即般若波羅蜜多
清淨。般若波羅蜜多清淨。即色清淨。何以故。是
色清淨。與般若波羅蜜多清淨。無二無二分。無
別無斷故。受想行識清淨。即般若波羅蜜多清
淨。般若波羅蜜多清淨。即受想行識清淨。何以
故。是受想行識清淨。與般若波羅蜜多清淨。無
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乃至諸佛無上正等菩
提清淨。即般若波羅蜜多清淨。般若波羅蜜多
清淨。即諸佛無上正等菩提清淨。何以故。是諸
佛無上正等菩提清淨。與般若波羅蜜多清淨。
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暑字函第三卷起。律字函第四卷止


自色受至菩提其間名相。總八十餘科。今具下文。可參此義次第一一推之。從始至末則
般若一部圓融之意備矣


「 集出經中之名相
 直於言下以分疏」



指要錄注出般若名相八十餘科。庶發披閱者
[003-0487c]
智智爾。


○五蘊。色蘊積聚虛假受蘊領納資貪想蘊取像奔馳
行蘊微細遷流識蘊熾然了別


○六根。眼根喜怒視相耳根聽審
相續鼻根愛憎香臭舌根嘗味甘苦身根貪嫌澀滑意根恒審思量



六塵。色塵形顯質礙聲塵反聞成迷香塵薰蕕惑知味塵鹹淡遷怒
觸塵冷暖勞苦法塵萬像紛紜


○六識。眼識玄黃不真耳識苦樂
音異鼻識觀氣旋光舌識辯說邪正身識隨機現儀意識緣慮循空



六觸。眼觸離則明見耳觸遠近全聞鼻觸聞香即知舌觸味合即覺
身觸不合不覺意觸冥契諸相


○六緣。所生眼緣所生受
光非照境耳緣所生受順音分辨鼻緣所生受薰修頓圓舌緣
所生受辛酸何依身緣所生受故逸無逸意緣所生受想念
不忘


○四緣。因緣諸法和合次第緣心心數法所緣緣法無所依
增上緣法無可得


○六大。地大堅凝質礙水大潤下滋愛火大
炎上生瞋風大鼓蘥操動空大不見邊表識大萬法本源


○十二因
緣。無明昏翳真智流注不息妄生愛染名色觀形定實六入根塵
睹對漸生染著納而不執習力成染執之不捨業因成就愛慾
流轉漸覺變異眾苦纏聚捨墮識飛煩悶沉戚鬱快哀悲惡緣
煩現怨害相遇我者起我我所生者如父有子壽者命根成就命者

能舉事故有情者蘊和合生養育者因緣故長眾數者諸法有數
手足能所使作者力能役他起者作後世業使起者亦令他作
苦樂果現使受者厭苦厭樂見者目觀色像知者五識知名


○六
度。布施捨巳惠他淨戒三業無染安忍毀譽風清精進勇猛無怯
妙絕諸緣般若智慧圓徹


○二十空。內空六根無體外空六塵
無相內外空六識無有空空病去藥除大空小乘法無小空四果相無

勝義空功用投現有為空生滅相無無為空無相亦無畢竟空
諸法相盡無際空不見終始散空和合相離無變異空如如智寂
性空法本常無自相空不待彼無共相空自他相盡一切法空
皆不可得不可得空可亦不可無性空假緣即無自性空體本元虛
[003-0488a]
無性自性空俱無亦無


○四諦。苦聖諦世間果相集聖諦
世間因相滅聖諦出世果相道聖諦出世因相真如不變隨緣法界
理事圓融法性常自寂滅不虛妄性本來真實不變異性今古常然
平等性凡聖一致離生性寂爾無形法定諸境常如法住各安自位
實際不立一塵虛空界無有邊量不思議界心言路絕


○四靜
慮。初禪有尋有伺二禪無尋唯伺三禪無尋無伺四禪捨念清淨



四無量。慈無量慈定廣大悲無量悲定含空喜無量喜定周遍
捨無量捨定廓徹


○四無色。空無邊處空定現空識無邊
識定現識無所有處無定是定非非想處無想想定


○八解
脫。觀內有色外亦觀色解脫見內見外觀內無色外
亦觀色解脫見外見內內外諸色解脫有無俱淨空無邊
處解脫緣色同空識無邊處解脫三世識空無所有處解
無色緣無非非想處解脫絕相成妙滅受想定解脫心數
法盡


○八勝處。一勝處淨相超勝二勝處色境超勝三勝處
內外超勝四勝處真空超勝五勝處妙識超勝六勝處空無超勝
勝處非想超勝八勝處想定超勝


○九次第定。一次第定
初禪喜樂二次第定二禪妙生三次第定三禪妙樂四次第定
四禪浮盡五次第定空能普入六次第定識能明了七次第定
無有即有八次第定無想即想九次第定心滅無滅


○十遍處。
一遍處地大周匝二遍處水大周匝三遍處火大周匝四遍處
風大周匝五遍處空大周匝六遍處青色滿空七遍處黃色滿空
遍處赤色滿空九遍處白色滿空十遍處黑色滿空


○四念處。
觀身不淨染緣有故觀受是苦執取增縛觀心無常念念遷滅
觀法無我無有定相


○四正勤。精進根靈苗滋茂精進覺
心心警策精進力毫釐不屈正精進不墮邪習


○四神足。定根
深固幽遠定覺寂而常照定力魔不能動正定入佛三昧


○五根。信
能入法海念根住持不志精進根念茲在茲定根湛寂虛通慧根
[003-0488b]
明辨實諦


○五力。信力一念萬年念力全清絕點精進力塵劫無怠
慧力摧邪顯正定力須彌高固


○七覺支。念覺靈心不昧擇法
微細明了精進覺巳覺求覺喜覺法樂禪悅猗覺所覺無覺定覺
明明了了捨覺離覺所覺


○八聖道支。正語心口相應正業無非
佛事正命結使巳除正思惟斷妄想故正方便不墮無為正念心無
異緣正定超諸神足正見信業報故


○三解脫門。空解脫門
空不見空無相解脫門相不見相無願解脫門願即無願


○菩
薩十地。歡喜地證聖位故離垢地身心清淨發光地智巳主明
燄慧地妙解廓照現前地通達真俗難勝地功行超越遠行地
隨方應化不動地忍智自如善慧地通力自在法雲地大智圓明



五眼。肉眼見內暗外天眼內外俱明慧眼照了諸相法眼觀機設教
佛眼普觀法界


○六通。天眼通徹視大千天耳通洞聽十方
心通悉知種類宿命通達三世事神境通形無質礙如意通任運
自在


○十力。一是處非處如實力善行惡行二知三世
報業力報果分明三知諸禪解脫三昧力明了正定四知
眾生諸根上下力了知界性五知眾生種種欲力知根
所樂六知世間種種性力定不定性七知一切道至力

諸禪定境八得夙命智力古即是今九得天眼能觀一切
不見一法十得漏盡智力薪盡火滅


○四無畏法。無所
作師子吼漏盡無所畏何所屈撓說障道無所畏能破邪惑
說道無所畏決定如是


○四無礙解。詞無礙口海波濤
無礙應作是說法無礙義無不了義無礙法無不通


○四攝法。
大慈廣攝物故大悲廣拔苦故大喜廣與樂故大捨廣施惠故


○十
八不共法。一身無失行無不規二口無失言無不法三意
無失念無不正四無異想正信調直五無不定心動而常靜
無不知巳捨善惡諸法七欲無減不厭小善八精進無減
動靜平常九念無減等心澄湛十慧無減平實明了十一解脫
[003-0488c]
無減縛脫無二十二知見無減遍知普見十三身業隨智慧行
十四口業隨智慧行十五意業隨智慧行十六過去無不
所修所行十七未來無不知所記所報十八現在無不
現受現果無忘失法證無漏性恒住捨性虛礙活寂一切智
無所不了道相智了無所了一切相智了了無一切阤羅尼
總持妙性一切三摩地門正心正受


○四果。預流果須阤
洹也一來果斯阤含也不來果阿那含也無生果阿羅漢也獨覺

菩提自悟本智一切菩薩摩訶。薩行自覺覺他諸佛無上
正等菩提因圓果滿。○奚字函第二卷


「 壞色無常相似說
 達色本空如實言」



出生三法藏般若經云。佛說未來世中。當有人
說相似般若波羅蜜多。帝釋問其云何。佛告帝
釋。未來世中。有諸苾芻。作如是說。色是無常。若
身若心。及戒定慧。悉無所有。離諸所觀。作是說
者。當知是說相似般若波羅蜜多。何以故。彼作
是說。壞色故。觀色無常。壞受想行識故。觀受想
行識無常。若如是求為行般若波羅蜜多。當知
此說。皆得名為相似般若波羅蜜多。帝釋。汝今
當知。不壞色故。觀色無常。不壞受想行識故。觀
受想行識無常。作是說者。是為如實宣說般若
波羅蜜多。若能為人說此義者。得福甚多。宅字函第
五卷


智度論云。何為求佛道者。不說相似般若。善男
子。汝修行般若波羅蜜。莫觀色無常。何以故。色
色性空。是色性非法。若非法。即名為般若波羅
蜜。般若波羅蜜中。色非常。非無常。何以故。是中
色尚不可得。何況常無常。如是說者。是名不說
[003-0489a]
相似般若。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復次說相似般
若者。名字語言同。而心義異。如以著心取相。說
五眾等無常。乃至無生無滅。是相似般若。若以
不著心。不取相。說五眾無常。但為破常顛倒故
不著無常。是真實般若波羅蜜多。形字函第十卷


「 苟捨般若趣餘經
 猶棄根本尋枝葉」



般若經云。佛告善現。棄捨般若經典。求學餘經。
當知是為菩薩魔事。何以故。棄捨一切智智根
本甚深般若。而攀枝葉諸餘經典。終不得佛菩
提。善現白佛。何等餘經。佛荅。若說二乘相應之
法。謂四念住。乃至八聖道支。三解脫門。四諦智
等。於中修學。但得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
覺菩提。不得無上正等菩提。是名餘經。猶如枝
葉。不能引發一切智智。甚深般若。能引智智有
大勢用。猶如樹根。巨字函第九卷


「 無一般若力為護
 則五波羅魔所侵」



般若經云。如有女人。端正巨富。若無強夫所守
護者。是為惡人之所凌辱。布施等五波羅蜜多。
亦復如是。若無般若力所攝護。易為魔壞出字函第
十卷


「 施等如盲前莫達
 般若為目以導之」



般若經云。譬如百千盲眾。無淨目者導之。猶尚
不能近趣正道。況能遠達豐樂大城。施等盲眾
若無般若淨目者導。尚不能趣菩薩正道。況能
得入一切智城。皆由般若。方到彼岸。來字函第二卷


「 修般若何惰何勤
 由因地或進或退」



復次善現白佛。菩薩聞說般若。深生信解。書寫
[003-0489b]
受持。思惟修習。是菩薩從何處沒。來生此間。佛
言。若菩薩聞此般若。不怯不惑。受持讀誦。究竟
通利。當知是菩薩。先世樂聽般若。聞巳受持。精
勤修習。由此善根從人趣沒。還生人中。善現復
白佛言。頗有菩薩。成就如是殊勝功德。供養承
事他方諸佛。沒彼生此。聞是般若。復能讀習。無
懈倦不。佛言。此菩薩無有懈倦。所以者何。先從
他方佛所。聞是般若。彼乘如是善根力故。復有
菩薩。雖於先世得聞般若。亦曾請問深義。而不
能經一日三四五日。隨順修行。今生人中。聞說
般若。設經一日。乃至五日。其心堅固。無能壞者。
若離所聞。尋便退失。何以故。由於先世。雖聞復
問。而不修行。故於今生。或時堅固。或時退失。復
有菩薩。雖於先世。得聞六波羅蜜。而不請問深
義。今生人中。聞說是深般若。其心迷悶。猶豫怯
弱。或生異解。陽字函第一卷


「 持之者獲報殊勝
 謗之者墮罪彌深」



智度云。若聞是深般若波羅蜜。受持讀誦。憶念
不離。薩婆若心。若以毒藥。若以火坑。若以深水。
若欲刀殺。如是眾惡。皆不能傷。般若力故。有此
殊勝。問曰。現有受持讀誦。入於軍陣。刀兵所傷。
其義云何。答曰。有二種業因緣。一者必應受報。
二者不必受報。必應受報者。譬如大逆重罪。應
死之人。雖有強力財寶。不可得免。不必受報者。
如人罪雖入死。理尚可救。用力勢財物。便得濟
命。不救則死。善男子。亦如是。若無必受報罪。雖
有死事來至。讀誦般若。則得濟度。若不讀誦。則
[003-0489c]
不免死。是故不得言般若。無有力勢。問曰。如上
所說。是事可信。今此中不能讀誦。但書寫供養。
云何得是功德。答曰。是人所得功德。亦同於上。
何以故。是人先巳聞師說般若義。深入愛樂。然
不識文字。違離師故。不能讀誦。而不惜財寶。雇
人書寫。盡心種種供養。與誦者同。亦得功德。應字
函第七卷


般若經云。若人書寫般若經典。種種莊嚴。置清
淨處。恭敬供養。十方天龍。常來擁護。不為人非
人等之所惱害。唯除宿世定惡業因。現在應熟。
或轉重惡。現世輕受。巨字函第二卷


金剛經云。受持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
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
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般若經云。若人先世聞說般若。巳曾捨去。今世
聞說。由宿習力。還復捨去。身語及心皆不和合。
由斯造作愚癡惡慧增長。匱正法業。墮大地獄。
經歷百千俱胝那庾多歲。受諸大苦。三災起時。
彼匱法業。猶未畢故。死巳轉生他方世界。遍歷
十方。經無量劫。彼業稍微。從地獄中出。次第受
傍生餓鬼。一一趣中。各經百千俱胝那庾多歲。
至於三災。轉生他方。備受諸苦。餘勢將盡。方生
人中。惡律儀家。六根不具。舍利子白佛。常說罪
重者。五無間。此匱法業為相似耶。佛言。壞正法
業麤重不可以比。謂自謗般若。亦教人謗般若。
自飲毒藥。亦令他飲。水字函第五卷


「 總六度而通福慧
 攝三學以利自他」


[003-0490a]


解脫了義經云。佛告觀世音菩薩。學有六事。所
謂六波羅蜜。施戒忍是增上戒學。禪是增上心
學。般若是增上慧學。精進通一切。觀世音菩薩
白佛。此六事。幾是福德眾具。幾是智慧眾具。佛
言。增上戒學。是福德眾具。增上慧學。是智慧眾
具。禪及精進通一切。觀世音菩薩復白佛言。何
故此謂學事。六種施設。佛答言。有二事。一者三
學攝取眾生。二者三學對治煩惱。於是菩薩。布
施眾具。持戒不害。忍辱饒益。以此三學。攝取眾
生。復次菩薩。進修善業。禪伏煩惱。慧斷諸使。以
此三學。對治煩惱。身字函


「 一持此經六度具
 一修道場六度圓」



不退轉法輪經云。受持此經。為他人說。當知具
足六波羅蜜。有能信解此經典者。具足檀波羅
蜜。於此經典。不生疑惑。具足尸波羅蜜。於此法
中不動。具足羼提波羅蜜。能於此經。心不退沒。
具足毗離耶波羅蜜。信樂此經。心不散亂。具足
禪波羅蜜。諦了此經。無分別想。具足般若波羅
蜜。賴字函第四卷


莊嚴王菩薩經。佛言。行六波羅蜜時。修立道場。
香華供養。名檀波羅蜜。修供養時。身口意業。不
惱眾生。名尸波羅蜜。若有蟲螘。來入道場。安忍
不害。名羼提波羅蜜。善心相續。名毗梨耶波羅
蜜。心不散亂。名禪波羅蜜。方壇圓場。無有偏斜。
名般若波羅蜜。如是一法。隨心變現。景字函


「 不修六度道難成
 雖行六度相不取」



般若經云。菩薩行六波羅蜜時。常作是念。我若
[003-0490b]
不行布施。當生貧賤之家。尚無勢力。何由成熟
有情。嚴淨佛土。況得一切智智。我若不護淨戒。
當生惡趣。尚不能得下賤人身。何由成熟有情。
嚴淨佛土。況得一切智智。我若不修安忍。當生
容貌醜陋。不具菩薩圓滿色相。則不能成熟有
情嚴淨佛土。況得一切智智。我不精進。尚不能
獲菩薩勝道。何由成熟有情。嚴淨佛土。得一切
智。我若心亂不入靜慮。尚不能起菩薩勝定。何
由成熟有情嚴淨佛土。得一切智。我若無智。不
學般若。尚不能得諸巧便慧。超二乘地。何由成
熟有情。嚴淨佛土得一切智。盈字函第二卷


思益梵天經。佛云。我見燃燈佛。即得無生法忍。
授我記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我
於爾時具足六波羅蜜。所以者何。雖布施。不求
果報。雖持戒無所貪著。雖忍辱。知內外空。雖精
進。知無起相。雖禪定無所依止。雖行慧。無所取
相。萬字函第二卷


「 ○至此般若六巳終
 ○加後方便四為伴」



總十
波羅蜜多


解脫了義經云。觀世音菩薩白佛言。何故六波
羅蜜。作如是次第說。答曰。彼上上招引依故。菩
薩棄捨身財。受持淨戒。護戒故忍。忍巳精進。進
巳能禪。禪具足巳。得出世慧。復問。何故施設餘
四波羅蜜。佛言。此等是六波羅蜜伴。於彼方便
波羅蜜。又是三波羅蜜之伴。復告觀世音菩薩。
現法多行煩惱不能堪任。常修習忍。受行少福。
願未來世煩惱微薄。能勤精進。是願波羅蜜。為
[003-0490c]
精進波羅蜜伴。親善知識聽聞善法。希望勝力。
是力波羅蜜為禪波羅蜜伴。於菩薩藏。聞緣修
禪。堪能開引出世間慧。是智波羅蜜為般若波
羅蜜伴。身字函
大藏一覽集卷三


姚敏學校正
[003-049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