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s0006 大藏一覽-明-陳實 (master)



重刻大藏一覽序



佛法自漢入中土初僅四十二章魏晉及
唐西使幾遣東譯無筭由宋至元宗門之
詮著與儒彥之參觀日多
皇明啟運彙為大藏曰經曰律曰論五千
餘卷卷帙浩繁窮年莫竟即耆宿檢閱難
周何況初地雖名剎尊藏不易何論僻所
則一覽之編陳居士實之心良勤矣夫亦
舉要鉤玄上根循之而窺大全勝果妙因
中人聞之而信心勃起也凡為卷十分八
門六十品系以因緣一千一百八十一則
八門次第相承而善惡獨多無非以果報
提醒眾生之愚濁品始于先王終于流通
則又以宣揚敷布使人共得睹聞受持為
報恩第一義蓋有世界必有眾生有眾生
乃成世界而有眾生又因壞世界何也眾
生性皆是佛性眾生性不昧即能見佛故
知山河大地皆心所造天人流轉終歸有
[001-0443b]
漏而必求所以安身立命之處眾生性昧
即不見佛上智以畢世為完修以不朽為
後世名畢竟從名心起念于真性何涉濟
惡不才者遂以恣睢為適性禍淫為不必
然逞欲任情苟逃于目前之罪譴謂兇暴
為得計當世之非笑萬年之罵詈俱不復
顧執此惑見一夫自用萬夫受其慘毒矣
不有佛法以報應之禍福千劫萬劫不得
消磨者喚回醉夢何所底止哉茲編一千
餘則因緣獨於此表揚不巳意在斯乎意
在斯乎世人高明者少而卑暗者多慈祥
者固不乏人而殘忍者尤眾欲引之於性
命必先引之於趨向欲引之于向善而去
惡必先引之于懼禍而求福因果不爽于
窮劫現在可知懺悔可消于無始當下何
難茲編流通世間俾管窺之下士寡陋之
村巷凶頑之結習皆得領其梗概沃其清
冷作大懽喜開大方便所誘化林林總總
[001-0443c]
者豈鮮淺哉廣辯姚居士余外家尊行也
少負才名晚耽禪悅好行其德于所不知
尤加意檀施留心貝葉與其子茂才君復
等共尊三寶三塔大士殿倡眾鳩工重刻
楞伽楞嚴諸經而于茲編念舊刻之漫漶
特捐貲剞劂親自校訂自抒妙解作跋而
令不佞為之序余媿無樂天子瞻之見地
聊即一覽之條貫論次若此惟大善知識
開其固陋云。


萬曆甲寅孟冬翰林院侍讀學士秀水陳
懿典書于學圃軒



大藏一覽目錄




* 第一卷

* 先王品
* 因地品
* 示生品
* 出家品
* 成道品
* 度生品
* 入滅品
* 常住品
* 原道品
* 教興品
* 優劣品
* 究竟品
* 釋疑品
* 證驗品
* 托胎品
* 五蘊品
* 煩惱品
* 第二卷
[001-0444a]

* 三歸品
* 十善品
* 布施品
* 第三卷

* 持戒品
* 忍辱品
* 精進品
* 禪定品
* 般若品
* 第四卷

* 方便品
* 造像品
* 事親品
* 雜緣品
* 十惡品
* 第五卷

* 懺悔品
* 臨終品
* 報應品
* 第六卷

* 賢劫品
* 諸天品
* 四洲品
* 有情品
* 地獄品
* 三災品
* 劫量品
* 大千品
* 第七卷

* 四眾品
* 入道品
* 聲聞品
* 緣覺品
* 菩薩品
* 等覺品
* 第八卷

* 法身品
* 相好品
* 神足品
* 十號品
* 第九卷

* 教相品
* 持誦品
* 唐梵品
* 第十卷

* 宗眼品
* 正傳品
* 傍出品
* 分派品
* 散聖品
* 流通品




大藏一覽目錄
[001-0444b]
大藏一覽第一卷
寧德優婆塞陳 實謹編
秀水居士姚舜漁重緝


第一門



「 首標大覺先容
 俯為眾生作則」



先王品



「 混沌天地以開端
 乃祖始王之統御」



釋迦譜云。劫初天地。大水彌滿。風吹漸減。次第
結沫。化為天宮。乃至山嶽。平陸成洲。深堰成海。
從上至下。依舊建立。光音天人乃飛下來。各有
身光。飛行自在。地味香甘。因食彼故。體重光滅。
復飛不起。日月始生。乃分晝夜。因貪食故。地味
遂滅。復生婆羅。婆羅滅故。復生粳米。長四寸半。
朝割暮生。因食米故。方分男形女相。後貪積聚
割不復生機心一動則物離其真。嘗聞東萊力租而海魚不出。合浦貪珠而璣蚌遠
移。以近代方古。粳米不生未足為異後相侵盜。無能決者。議立一

智者三摩多。為平等王。賞善罰惡。眾共給之。彩字
函第一卷。○混沌詳見三災劫量二品


起世因本經云。是平等王。子孫相承。三十三世
善思王。後乃證轉輪聖王之位。王四天下。直至
師子頰王。凡一百丹一萬五十六王。師子頰生
四子。一名淨飯。二名白飯。三名斛飯。四名甘露
飯。淨飯王生二子。一名悉達多。一名難阤。白飯
二子。一名帝沙。一名難提迦。斛飯二子。一名阿
尼婁馱。一名跋提梨迦。甘露飯二子。一名阿難
阤。一名提婆達多。且悉達多世尊小名一子。名羅睺
羅。映字函第十卷
[001-0444c]


釋迦譜云。昔王遜位與弟。從學於婆羅門。姓曰
瞿曇。而受之言。當解王衣。如吾所服。受瞿曇姓。
謂小瞿曇。既入深山。形殊服異。無能識者。於甘
蔗園以為精舍淨飯遠祖。捨國修行受瞿曇姓。故曰瞿曇氏。居甘蔗園。故稱甘
蔗之苗裔因賊由此。以陷其縱。盜法論之。木貫其身。

立以為標。血流於地。是大瞿曇天眼見之。神足
飛來。我子何罪。酷乃爾乎。取土中血。以泥團之。
持還精舍。左血著於左器之中。其右亦然。大瞿
曇咒願曰。是道士。若志誠。當使血化為人。卻後
十月。左即成男。右即成女。於是姓瞿曇氏。


又懿摩王有四太子。因擯雪山。不數年間。歸德
如市。鬱為強國。懿摩嘆曰。此真釋子釋義齊言能也。因能
命氏。○彩字函第一卷


因地品



「 遠窮三大僧袛因
 最後一生居補處」



毗婆沙論云。過去久遠人百壽時。有佛名釋迦
牟尼。母名摩耶。父名淨飯。子名羅怙。侍者名阿
難阤。佛告侍者。吾今背疾。汝往廣熾陶師之家。
求胡麻油。為吾塗洗。廣熾歡喜辦油。自往為佛
塗洗。釋然除愈。軟音慰諭。廣熾踊躍。即發願言。
願我未來當得作佛。名號眷屬。時處弟子。如今
世尊等無有異。當知彼陶師者。即我釋迦。由本
願故。令名號等。如昔不異。最初逢事釋迦牟尼
等。七萬五千佛。是名初劫。阿僧企耶滿。從此以
後。乃至逢事然燈如來。七萬七千佛。是名第二
劫。阿僧企耶滿。復從此後。乃至逢事勝觀如來。
是名第三劫。阿僧企耶滿。此後復經九十一劫
[001-0445a]
修妙相業。直至逢事迦葉波佛。方得圓滿心字函第
七卷


過現因果經云。至普光佛乃然燈之異名出興于世。爾
時善慧仙人。因與五百外道論議破其異見。時
五百人。求為弟子。各以銀錢一枚上之。善慧聞
佛出興。令燈照王。迎請供養。擊鼓唱令。國內名
花。皆不得買。悉以輪王。善慧聞巳。心大懊惱。欲
訪花所。忽遇瞿夷。持花七莖。畏王制令。藏著瓶
中。善慧至誠感花。踊上。追呼就買。此女答言。當
送內宮。欲以上佛。不可得也。善慧告言。五百銀
錢雇五莖花。瞿夷問曰。欲花何用。善慧答言。欲
以獻佛。瞿夷又問。獻佛何為。善慧答曰。為欲成
就一切種智。度脫眾生。瞿夷念言。令此男子。乃
爾志誠不惜錢寶。即語之曰。我今當以此花相
與。願我生生常為君妻。善慧答言。我修梵行。求
無為道。不得相許生死之緣。瞿夷即言。不從我
願花不可得。善慧又曰。汝若決定不與我花。當
從汝願。我好布施。不逆人意。若使有來從我求
乞頭目髓腦。及與妻子。汝莫生礙壞吾施心。瞿
夷答言。敬從來命。令我女弱。不能得前。併寄二
花以獻於佛。使我生生不失此願。好醜不離。必
置心中。令佛知之。時燈照王領諸官庶。持妙香
花種種供具。出城迎佛。王臣禮敬。散獻名花。花
悉墮地。善慧見諸人眾。供養畢巳。諦觀如來相
好之容。欲滿種智度眾生。故。即散五花。皆住空
中化成花臺。後散二莖。亦止於空。爾時王民。龍
天八部。見此奇特。歎未曾有。於是普光如來讚
[001-0445b]
曰。善哉汝以是行過僧祗劫。當得成佛。號曰釋
迦牟尼。既授記巳。佛經行處。而地濁濕。善慧即
脫所著鹿皮之衣。以用布地。解髮覆之。佛踐而
度。復記之曰。汝後得佛。當於五濁惡世。度諸天
人。不以為難。必如我也。是時善慧投佛出家。白
言世尊。我昨得此五種奇夢。一者夢臥大海。二
者夢枕須彌。三者夢諸眾生入我身內。四者夢
手執日。五者夢手執月。唯願世尊為我解說。普
光答言。夢臥海者。汝在生死大海之中。夢枕須
彌者。出於生死。夢諸眾生入身內者。為彼作歸
依處。夢執日者。智光普照。夢執月者。清涼度生
令離熱惱。此夢因緣。是汝將來成佛之相。善慧
聞巳。不勝踊躍。後至普光如來入滅。善慧比丘
護持正法。滿二萬歲度生莫計。命終上生。為四
天王。化諸天眾。盡彼天壽。下生人間。為轉輪王。
王四天下。七寶具足。一金輪寶。二白象寶。三紺
馬寶。四神珠寶。五玉女寶。六主藏臣寶。七主兵
臣寶。千子具足。皆悉勇健。能伏怨敵。十善化民。
於此壽終。上生忉利。為彼天主。壽終。下生復為
輪王。又昇梵天。上作天帝。下為聖主。各三十六
反。終而復始。其間或為仙人。或為外道六師。或
為婆羅門。或為小王。如是變現。不可稱數。辭字


釋迦譜云。善慧菩薩。功行滿足。位登十地。生兜
率天。一生補處。名聖善白。為諸天師。隨應說法。
期運將至。當下作佛。現五種瑞。一者放大光明。
普照三千大千世界。二者大地十八相動。三者
[001-0445c]
魔宮隱蔽。四者日月無光。五者八部悉皆震動。
告諸天子。當知我於無量劫來。唯此一生。正是
度脫眾生之時。我當應下生閻浮提。其諸天子。
咸共議言。當使菩薩現生何種。或有說言。維提
種摩竭國。其母雖正。其父不真。拘薩大國。父母
宗族。皆不真正。和沙國土。受他節度。維耶離國。
喜諍不和。鏺樹國風舉動虛妄。餘國邊地佛之
至尊。皆不應生。唯有維羅衛國。乃三千大千世
界之中。人民滋茂。植種德本。其淨飯王。種族第
一。性行仁賢。夫人貞良。猶天玉女。護身口意。前
五百世。為菩薩母。應可降神。受彼胞胎。


示生品



「 爰從兜率降來儀
 慶誕毗嵐示色相」



菩薩問諸天子。以何形貌。降神母胎。或言。儒童
形。或言。日月王形。或言。白象形。所以者何。世有
三獸。一兔。二馬。三象。兔之渡水。趣自渡耳。馬雖
差猛猶故不知水之淺深。白象之渡。盡其源底。
聲聞緣覺。其猶兔馬。雖度生死不達法本。菩薩
大乘。譬如白象。解暢三界十二緣起。了之本無。
一切莫不蒙濟。春末夏初不寒不暑。適在時宜。
菩薩以四月八日。化乘白象。冠日之精。因毋晝
寢。以示其夢。從右脅入。夫人夢寤。自知身重。天
獻飲食。自然而至。不復樂於人間之味。菩薩在
胎。母無妨礙。晨朝為色界天說法。日中為欲界
天說法。脯時為諸鬼說法。於夜三時。亦復如是。
成熟利益無量眾生。於是兜率天眾念言。菩薩
巳託淨飯王宮。我等亦當下生人間。菩薩成佛。
[001-0446a]
我得聞法。即更託於諸國王臣。或婆羅門長者
居士等家。凡九十九億。菩薩住胎十月滿足。四
月八日。夫人將諸綵女。遊藍毗尼園。攀無憂樹。
于時樹下。忽出蓮華。大如車輪。菩薩化從夫人
右脅而生。墮彼華上。自行七步。舉其右手。作師
子吼。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時四天王。即以天繒
接太子身。置寶杌上。帝釋執蓋。梵王持拂。左右
侍立。九龍空中吐清淨水。一溫一涼。灌太子身。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普照三千大千
世界。天龍八部滿虛空中。作天伎樂。雨妙香花。
瓔珞天衣。不可稱數。所感瑞應三十有四繁不能錄群生
普利。地獄停酸。同日八大國王。皆生太子。諸釋
種姓。生五百男。國中居士長者。亦悉生男。及八
萬四千廄馬生駒。宮中五百伏藏發現。又諸大
商採寶俱還。即名太子為悉達多漢言頓吉。適生七
日。其母摩耶夫人命終。以懷天師功福大故。上
生忉利。封受自然。太子自知福德威重。無有女
人堪受禮者。故因將終。托之而生。爾時姨母摩
訶波闍波提。乳養太子。如母無異。召諸婆羅門。
占太子相。嘆未曾有。若當出家。成一切智。若在
家者為轉輪王。王聞此語。心大歡喜。婆羅門又
白王言。有一梵仙。名阿私陀。具足五通。在於香
山。彼之善相。可決王疑。王纔作念。彼便遙知。騰
虛而來。既見太子。忽然悲泣。王大憂怖。問仙人
言。子何不祥。仙人答曰。太子具足三十二相。在
家為轉輪王。出家成等正覺。轉大法輪。我今年
巳百二十歲。不久命終。不聞說法。故自悲耳。大
[001-0446b]
子漸長。因王嚴駕。抱謁於大自在天廟。時諸神
象。悉能起拜太子之足。父王驚嘆。我子於天神
中最尊最勝。宜字天中天。年及七歲。當修學時。
遍訪國中。聰明婆羅門。名曰選友。為太子師。太
子問曰。以何書典而相教乎。其師答曰。梵佉留
書。太子曰。其異書者。六十有四。今師何言止有
二種。師問。何名。答曰。梵書婆羅門書。佉留書驢脣仙書。龍
鬼書。犍沓和書香神書。阿須倫書阿修羅書。多不盡錄。略舉四五
書缺二字。太子問師。師不能答。反而問之。此阿
字者。不可壞義。亦是無二正真道義。爾時選友。
深生慚愧。而白王言。太子乃天人師。我安可教
耶。凡諸伎藝。典籍筭射。天文地理。太子悉皆自
然知之。年既長成。王敕太子。與難阤調達。五百
童子。又復擊鼓。唱令萬姓有勇力者。定日集於
戲場捔射。至期調達領眾。先出。有象當門以手
擗倒。次是難阤見象礙路。即以足指挑著路傍。
太子念言。今正現力之時。即便執象擲於空中。
還以手接。不令傷損。眾咸嘆服。既至園巳。摽鼓
射之。調達豎四十里鼓。不能得過。難阤豎六十
里鼓亦莫越。爾。太子豎百里鼓弓力乏折。乃取
祖王鎮庫之弓。古今無能張者。太子既挽聲震
于城。箭中鼓巳。沒入于地。泉水涌出。復透鐵圍
之山。大千剎土。六反震動。大眾悚然。怪未曾有。
太子年及十七。王為娉妃。耶輸阤羅。端正第一。
禮義備舉。即是宿命賣花女也。太子雖納殊無
俗意。久而不接。於靜夜中。但修禪觀。


出家品


[001-0446c]


「 四門遊觀忽警悟
 中夜逾城驟出家」



太子在宮日久前白王言。欲出遊觀。王敕整治
衢道。皆令清淨。并諸官屬。導從太子。出城東門。
觀者如雲。時淨居天。化作老人。頭白背傴拄杖
嬴步。太子問從者言。此何人也。答曰。老人。又問。
何謂老人。答曰。昔乃兒童。次第遷變形枯色衰。
餘命無幾。故謂為老。太子又問。唯此一老。一切
皆然。從者答言。人人悉爾。太子聞巳。生大苦惱。
我雖富貴。豈免此耶。還宮不樂。王亦憂惱。復遊
南門。王敕嚴潔衢陌。百官擁從。時淨居天復化
病人。肉消骨露。喘息呻吟。不能自持。兩人扶腋
在於路傍。太子乃問。此何人也。從者答曰。此病
人乎。又問。何謂為病。答曰。病者百節疼痛。氣力
虛微。復問。此人獨爾。餘皆然耶。答曰。貴賤悉爾。
太子嘆曰。云何世人耽樂不畏。還宮憂惱。王聞
轉愁。問群臣言。太子初出東門。逢見老人不樂。
今出南門。再敕卿等淨治道路。云何病人。又令
見之。群臣奏對。奉王嚴命。無不檢察。不知病人
所從來處。非臣之罪。王聞婆羅門子優阤夷。極
有智辯。召而語曰。太子不樂在世。恐其出家。汝
可為友。善而誘之。太子復求出遊。王不忍拒。敕
嚴道路。乃至園林。香華幡蓋。數倍於前。若有不
祥。遠驅逐之。爾時太子。與優阤夷百僚萬眾。出
城西門。淨居天子念言。先現老病。舉眾皆見。王
責從者。枉及無辜。今化死人。眷屬圍遶號哭送
之。唯令太子。與優阤夷二人獨見。太子問。此何
人。優阤夷以王嚴敕。即不敢答。淨居天力。使不
[001-0447a]
覺言。稱死人也。風刀解形。神識去矣。四體諸根
無復所知。誠可哀也。太子又問優阤夷言。餘人
爾不。答曰。世人皆爾。無一免者。今獻誠言。願不
見責。古今諸王。愛欲樂巳。然後出家。太子云何
永絕不顧。無有棄國而學道者。唯願太子。受於
五欲。令有子息。不絕王嗣。太子答言。誠如所說。
但我不言五欲無樂。以畏老病生死之苦。故於
五欲不取愛著。汝言古者諸王。先經五欲。然後
出家。此諸王等。今在何許。以愛欲故。或在地獄。
或在餓鬼。或在畜生。或在人天。以有如是輪轉
苦故。我欲離此。汝今云何令我受之。時優阤夷
雖竭言辯。勉於太子。終不能回。即便還宮。彌加
憂慼。王問其詳。優阤夷言。出城不遠。逢見死人。
殊不知其自何而來。問諸吏從。皆言不見。王知
天力。非臣之咎。復遊北門。淨居天子。化作比丘
於太子前。太子問曰。汝何等人。答曰。比丘。世間
無常。我修聖道。超於彼岸。作是答巳。騰虛而去。
太子念言。先見老病死苦。為之所恐。今遇比丘
啟悟我心。不勝欣悅。王聞懊惱。太子決定捨家
學道。敕輸阤羅。勿離太子。復增妓女。以娛樂之。
復次太子。前白父王。恩愛必離。聽我出家。王泣
不許。太子復言。王能與此四願。即不出家。一者
不老。二者無病。三者不死。四者不別。王答。此願
世誰得之。相師奏王。太子若不出家。七日之後
得輪王位。七寶自至。王生歡喜即敕群臣。日夜
嚴備。城門開閉。聞四十里。復敕耶輸阤羅。倍加
防察。王告太子。國今無嗣。宜生一子。卻聽出家。
[001-0447b]
太子即指輸阤羅腹。便覺有娠。然後羅睺從天
變沒化生。不由父母合會而育。太子是年十九
出家。時至。二月八夜。諸天下來太子之前。頭面
禮足白太子言。無量劫來。勤苦修行。令之成熟。
出家是宜。太子答言。王敕內外官屬防衛嚴密。
欲出無從。諸天白言。我等方便。使無知者。太子
即敕車匿被犍陟來。四天天王。捧馬四足。并接
車匿。帝釋執蓋。北門自開。不使有聲。出城既畢。
天忽不現。太子至於跋伽仙林。作師子吼。過去
諸佛。為求菩提捨棄飾好。剃除鬚髮。我今亦爾。
便脫寶冠。與瓔珞等。分付車匿回上父王。即以
利劍自剃鬚髮。帝釋接髮上天建塔。次淨居天
化作獵師。身披袈裟。太子以七寶衣貿之而著。
車匿大哭。犍陟悲鳴。緣路而歸。父王姨母。及輸
阤羅等。不見太子。哀號悶絕。舉國悲慕。於是淨
飯王。即選國中豪賢。多子孫者五人。各遣一子。
憍陳如等。追侍太子。太子前詣彼仙住處。見其
或以草葉為衣者。或以樹皮為服者。或食草木
花果。或事水火日月。或倒荊棘之上。或臥水火
之前。或一日一食。或二日一食。苦行如此。太子
問言。欲求何果。仙人答言。為欲生天。太子又問。
諸天雖樂。福盡輪回。終為苦聚。云何修諸苦因。
以求苦報。皆非解脫真正之道。辭而別往。涉山
踰谷。憍陳如等。相從既久。不柰其艱。言。此狂人。
行不擇路。奚可隨之。設委而還。王滅吾家。不如
止此精苦修行。太子次第前詣阿羅邏迦蘭仙
人所。詰其所斷生老病死之法。仙人答言。眾生
[001-0447c]
之始。始於冥初。冥初起於我慢。我慢生於癡心。
癡心生於染愛。染愛生於五微塵氣。五微塵氣
生於五大。五大生於貪欲瞋恚。及諸煩惱。於是
流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太子復問。巳知所說
生死根本。復何方便而能斷之。仙人答言。若欲
斷者。修習禪定。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得初
禪。除覺觀定。生入喜心。得第二禪。捨喜心。得正
念。具根樂。得第三禪。除苦樂。得淨念。入捨根。得
第四禪。獲無想報。離色想。入空處。滅有對想。入
識處。滅無量想。識唯觀識。入無所有處。離於種
種相。入非想非非想處。斯處名為究竟解脫。是
諸學者之彼岸也。太子思惟。其所知見非究竟
處。問曰。非想非非想處。為有我也。為無我也。若
言無我。不應言。非想非非想。若言有我。我為有
知。我為無知。我若無知。則同木石。我若有知。則
有攀緣。既有攀緣則有染著。以染著故。則非解
脫。汝盡麤結。猶細結在。非度彼岸。若能除我。及
以我想。一切盡捨。是則名為真解脫也。太子調
伏是二仙巳。求勝法故遂復前進。


成道品



「 六載雪山修苦行
 一朝道樹悟明星」



太子次至苦行林中。尼連河側安禪靜坐守戒。
日食一麻一米。乃至七日食一麻米。設有乞者
亦以施之。苦行六年。瘦若枯木。我若以此嬴身
而取道者。彼諸外道。當言自餓。是涅槃因。我當
受食。然後成道。既作是念。淨居天子下來。勸彼
林外牧女。難阤波羅。令取乳糜供養太子。受食
[001-0448a]
巳竟。身體光悅。堪受菩提。觀過去佛。以草為座。
帝釋化作凡人。持草以奉。太子問言。汝名何等。
答曰。吉祥。太子喜曰。我破不吉。以成吉祥。坐彼
草褥。閻浮樹下。觀樹思惟。感天動地。演大光明。
覆蔽魔宮。波旬恐怖。令彼四女往詣太子。萬端
妖婬惑之不動。波旬復將八十億眾。故來惱壞。
而作是言。若不起去。擲汝海中。太子答曰。汝先
動我淨瓶。然後可能擲我。八十億眾盡力。不能
令瓶少動。乃至種種作威。若抱石者。不能勝舉。
設能舉者。復不能下。飛刀舞劍。停於空中。雷電
雹雨。成五色花。群魔力盡無復能為。太子是年
三十十二月八夜。結解漏盡。生死巳斷。明星出時。
霍然大悟。成等正覺。普觀三界。無有一樂。是諸
眾生。以何因緣。而有老死。即知老死。以生為本。
若離於生。則無老死。從因緣生。因於欲有。色有
無色有業生。又觀三有業。從四取生。取從愛生。
愛從受生。受從觸生。觸從六入生。六入從名色
生。名色從識生。識從行生。行從無明生。若滅無
明。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乃至老
死憂悲苦惱滅。如是逆順觀十二因緣。具足三
十七助道品。一十八不共法四無所畏。十神通
力。于時大地十八相動。天作伎樂散花燒香。龍
天八部。所設供養。充塞虛空。如來於七日中思
惟。我所得法。甚深難解。唯佛與佛。乃能知之。一
切眾生。為於貪欲瞋恚愚癡。邪見之所覆障。無
有智慧。云何能解我所得法。我今若為轉法輪
者。彼必迷惑不能信受。而生誹謗。當墮惡道。我
[001-0448b]
寧默然。入般涅槃。爾時大梵天主禮足圍繞。白
言。世尊。久住生死。捨於國城妻子。頭目髓腦。為
求法故。今日法海巳滿。法幢巳立。開導正時。云
何涅槃。三請說法。


度生品



「 ○初自鹿苑轉法輪
 ○後止娑羅遺後囑」



是時世尊乃受其請。即詣波羅柰國鹿野苑中。
初轉法輪。世尊思惟。我開甘露法門。誰應在先
而得聞者。阿羅邏與伽蘭二仙。聰慧易悟。知其
各於昨夜命終。世尊復念。憍陳如等五人。悉皆
聰明。又夙有願。先應度之。觀根受道。世有八苦。
謂五盛陰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
憎會苦。求不得苦。如是諸苦。由我為本。應當知
苦。斷集證滅修道。若人不知四聖諦者。不得解
脫。當三轉四諦十二行法輪。時有五百商人。二
為首者。一名提謂。一名波利。經過曠野。天神語
之。有佛興世。汝宜先供。即以蜜[麩-夫+少]上之。則四天
王亦各持缽。奉以盛食。佛皆受之。累置掌上。按
合成一。為應供器。時憍陳如等五人。投佛出家。
世尊喚言。善來比丘。鬚髮自落。袈裟著身。即成
沙門。佛問。汝知色受想行識。為是常。為無常也。
為是苦。為非苦也。為是空。為非空也。為有我為
非我也。五比丘眾。聞五陰法。漏盡意解。成阿羅
漢果。即便答言。色受想行識實是無常。苦空無
我。諸天踊躍。展轉唱言。如來今日。野鹿苑中。轉
大法輪。於是世間。始有三寶。如來大聖。是為佛
寶。四諦法輪。是為法寶。五阿羅漢。是為僧寶。
[001-0448c]
為諸天人第一福田。次度那舍等比丘五十人。
佛告諸比丘眾。宜各遊方。度諸眾生。我今獨往
摩竭提國。彼國優樓頻螺迦葉兄弟。學於仙道
王臣歸信。佛至彼住。日暮求宿。迦葉答言。石室
潔淨。可得相容。內事火龍。其性暴惡。恐相害。爾。
佛言。但借。龍惡不妨。迦葉答言。宜自隨意。佛入
室中。結跏趺坐。惡龍吐火。發燄衝天。石室洄鎔。
世尊即入火光三昧。龍反遭火。藏身無地。輒投
佛缽。迦葉師徒。以謂佛遭毒龍所害。翌朝往看。
佛言。我內清涼。終不為彼外火之焚。君所事龍。
今降缽中。迦葉歎服。未曾有也。復言。雖則沙門
神通。不如我道真。世尊住此。第二夜。四天王眾。
第三夜。帝釋眾。第四夜。大梵眾。各下聽法。身光
洞耀。迦葉問佛。夜夜光現。汝事火耶。佛言。不也。
諸天每夜下來聞法。是其身光。迦葉又言。雖沙
門神妙。不如我道真。迦葉晨朝。燒火不然。怪其
所以。即往白佛。佛令歸去。見火巳然。事畢滅之
又不能滅。復至白佛。佛令歸去。見火巳息。次早
劈薪。斧莫能舉。次斧既舉。又莫能下。皆至佛所。
乃舉乃下。迦葉請佛歸家供養。佛言。先去。我隨
後往。迦葉既去。佛趣閻浮提洲。取果持來。迦葉
未至。佛巳先到。即便問言。從何道來。佛以果示。
而語之曰。過數萬踰闍那。取此果來。汝可噉之。
然後如是三請。佛亦三往。餘三天下。取彼所產
之果。皆於先到。此等神變。凡十八種。迦葉各各
強言。是大沙門。神則神矣。不如我道真也。佛語
迦葉。汝非阿羅漢道。何故虛妄。起大我慢。於是
[001-0449a]
迦葉。自知非真。心怖毛豎。見佛種種神變殊勝。
即與五百弟子。投佛出家。事火之具。悉皆捐棄
尼連禪河。是故迦葉二弟。一名那提迦葉。一名
伽闍迦葉。各有弟子。二百五十。居於下流。忽見
厥兄。所事火器。隨流而下。必不祥也。同奔兄所。
見兄與其眷屬。削髮披緇。愕然咨兄。既大羅漢。
聰慧過人。名聞十方。莫不宗仰。何捨此道。還從
人學。迦葉答言。然我所學。非究竟法。唯佛所說。
能盡生死。既遇此等大聖之尊。而不師彼。則是
無眼。二弟啟言。我等亦願隨兄同學。並領弟子
投佛出家。復次佛念。瓶沙王。於我有約。若成道
者。願先見度。即與迦葉千比丘眾。往王舍城。住
於杖林。時瓶沙王嚴駕。百官導從。千馬萬騎。迎
佛入國。頭面禮足。安坐巳定。觀其根熟。即為說
法。大王當知。此五陰身。以識為本。因於識故。而
生意根。以意根故。而生於色。而此色法。生滅不
住。如是觀者。則能於身善知無常。如此觀身。不
取身相。即能離我。及於我所。若能觀色。離我我
所。即知色生。便是苦生。若知色滅。便是苦滅。如
此觀者。名為解脫。不作斯觀。是名為縛。法本無
我。及以我所。以倒想故。橫計有我。及以我所。無
有實法。若能斷此倒惑想者。即是解脫。王即思
惟。若謂眾生。言有我者。而名為縛。一切眾生。皆
悉無我。既無有我。誰受果報。佛知彼念。即語之
曰。一切眾生。所為善惡。及受果報。皆非我造。亦
非我受。而今見有造作善惡受果報者。當為王
說。但以情塵識合。於境生染。累想滋繁。以是緣
[001-0449b]
故。馳流生死。備受苦報。若是於境無染。息其累
想。即得解脫。以情塵識。三事因緣。共起善惡。及
受果報。更無別我。譬如鑽火。因手轉燧。得有火
生。然彼火性。不從手生。及以燧出。亦復不離手
及燧鑽。彼情塵識。亦復如是。王又思惟。若以情
塵識和合故。而有善惡。受果報者。便為常合。不
應離絕。若不常合。是即為斷。佛知王念。即便答
言。此情塵識。不常不斷。何以故。合故不斷。離故
不常。譬如緣於地水。因彼種子。而生芽葉。種子
既謝。不得名常。生芽葉故。不得名斷。離於斷常。
故名中道。三事因緣。亦復如是。王聞法巳。心開
意解。與八萬那由他婆羅門大臣。九十六萬。那
由他諸天。各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有長者迦陵。
見佛入國。君民敬奉。未有精舍。即捨竹園。王起
堂殿。種種嚴麗。請佛安居。領比丘眾。無量天人。
前後圍繞。入王舍城。佛蹈門閫。城中樂器。不鼓
自鳴。門狹更廣。門下更高。一切丘墟。悉皆平坦。
臭穢塵垢。自然香淨。聾者得聽。啞者能言。盲者
得視。狂者得正。病者皆愈。枯木發花。腐草榮秀。
涸池增瀾。香風清靡。鳳鳥翔集。出和雅音。種種
祥瑞。彼城中有二婆羅門。根利聰明。一名舍利
弗。一名目犍連。二為親友。各百弟子。國人宗仰。
因阿捨婆耆比丘持缽入村。舍利弗。忽逢於路。
見其威儀庠序。問師於誰。演說何法。婆耆答言。
我大師者。天人之尊。智慧神通。無能與等。我既
年幼。學道日淺。豈解宣說。如來妙法。但以所知。
即說偈言。
「 一切諸法本。從緣悉本無。若能反本
[001-0449c] 源。乃名曰沙門。」



舍利弗聞說此偈。即見道跡。心
大踊躍。以所聞偈。歸告目犍連。亦於言下開悟。
於是二人。共將二百弟子。前詣竹園伽藍。以求
出家。佛告大眾。今此二人。於我法中。為上弟子。
舍利弗者。智慧第一。目犍連者。神通無上。如上
凡千二百五十人。各於出家時。世尊呼云。善來
比丘。鬚髮自墮。袈裟著身。成沙門相。佛皆為說
四諦之法。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證阿羅漢。佛告
諸比丘言。然燈如來。出興世時。善慧仙人。豈異
人乎。即我身是。緣路所遇。五百外道。所共論議。
及隨喜者。今此會中。迦葉兄弟。及其眷屬。千比
丘是。賣花女者。今耶輸是。善慧髮布地時。傍有
二人掃佛前地。及二百人隨喜助者。今舍利弗。
大目犍連。并二百弟子是。髮布地時。虛空諸天
而讚歎者。我初得道鹿野苑中。始轉法輪。八萬
天子。及頻婆娑羅王一名瓶沙。所將眷屬八萬那由
他人及九十六萬億那由他天是。汝等當知。過
去所種因緣。經無量劫。終不磨滅。我於往昔。勤
修一切善業。及發大願。心不退轉。故於今日。而
巳成就一切種智。汝等宜應勤修無怠。彩辭二函參用


涅槃經云。世尊四十九年在世。說法三百餘會。
度脫四生六道。其數無量無邊。涅槃時至。告大
眾言。我初成道。於尼連禪河邊。魔王波旬。請般
涅槃。我告未有弟子。是故不得入涅槃者。吾自
初度。五比丘眾漸漸誘進。最後乃至須跋阤羅。
皆入道竟。所作巳辦。能事巳畢。今當入滅。汝等
勤教眾生。勿得放逸。未脫三界。早求出離。一失
[001-0450a]
人身難可追復。大眾聞佛囑付。咸生哀戀。有優
婆塞。名曰純陀。設最後供具足檀度。於是阿難
深切迷悶。猶如死人。阿泥樓逗一名阿那律。安慰阿
難。何為愁苦。如來今日雖有。明旦則無。汝依我
語。諮是四問。佛涅槃後。六群比丘。云何共住。而
得示教。如來在世。以佛為師。既入滅後。以何為
師。如來在世。依之而住。既入滅後。依何而住。如
來滅後結集法藏。一切經初安何等語。阿難依
陳上問。佛告阿難。如汝所問。我涅槃後。六群比
丘云何共住者。依我正法。教示六群。得證上果。
一切眾生。皆因無明起諸愛結。役使身心。不得
自在。若能諦觀十二因緣。究竟無我。深入本淨。
即能遠離三界大火。此是最後付囑。汝當修行。
問佛去後。以何為師者。尸波羅戒。是汝大師。問
佛滅後。依何住者。依四念住。問佛滅後。一切經
初安何語者。當安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某處。而
說是經。阿難。復次白佛茶毗法則。佛答。當依轉
輪聖王。後收舍利。建七寶塔。一切世間。所共瞻
仰。于時帝釋。從佛敬請半身舍利。深心供養。佛
告天帝。如來等視眾生。如羅睺羅。平等利祐。我
今與汝右邊上頷一牙舍利。可於天上起塔。於
是天人悲哀不巳。世尊普告。汝莫愁嘆。何以故。
雖佛涅槃。而有舍利。復有法寶。常住於世。能令
眾生深心歸依。供養舍利。即是佛寶。見佛。即見
法身。見法。即見聖賢。見聖賢故即見四諦。見四
諦故即見涅槃。當知三寶常住無有變易。能為
世間作歸依故。爾時世尊。於師子座。卻僧伽梨。
[001-0450b]
顯紫金身。放大光明。告大眾言。當知如來。為汝
等故。累劫勤苦修行成就菩提。得此金剛不壞
之身。具足三十二相。如優曇花。難可值遇。緣畢
涅槃。汝等誠心。看我金身。當修淨業。於未來世。
得此果報。如是三告。上昇虛空。高七多羅樹。復
從空下。凡二十四反。告諸大眾。是為最後。見於
如來。自此見巳。無復再睹。我今時至。舉身疼痛。
即入初禪。從初禪出。入第二禪。次第至非非想
處。從非非想處出。入滅盡定。從滅盡定出。還入
非非想。次第還入。直至初禪。復入超禪。如是逆
順。展轉二十七反。告大眾言。我以佛眼。遍觀三
界。一切諸法。性本解脫。於十方求了不能得。根
本無故。所因枝葉。皆悉解脫。無明解脫故。乃至
老死。皆得解脫。


入滅品



「 能事既畢入泥洹
 舍利以留為佛事」



世尊是年。七十有九。於二月十五夜。示誨眾巳。
右脅而臥。背東面西。頭北足南。有娑羅樹八根。
合為二株。慘然變白。垂覆如來。十方震動。演出
苦空哀歎之聲。大海涌沸。川流枯涸。日月無光。
黑風鼓扇。草木摧折。諸天哀號。雨天香花。奏天
音樂。唱言。苦哉苦哉。如何一旦慧日滅沒。一切
眾生。喪真慈父。失所敬天。或有隨佛滅者。或有
喪失心者。或大叫搥胸者。或悶絕躄地者。于時
依輪王法。用以棺槨。拘尸城人僉議。力士四人。
請舉佛棺。入城供養。盡其神力。竟不能勝。復八
力士至十六士。舁無少動。樓逗告言。縱傾城人。
[001-0450c]
亦莫能舉。世尊平等。令諸人天。得福無異。棺乃
自舉。昇虛空中。高一多羅樹。從拘尸城。西門而
入。東門而出。復南門入。從北門出。遶城七匝。菩
薩聲聞。帝釋諸天。即持寶臺花蓋。空中隨覆。幢
幡音樂種種供養。地上空中。克塞彌滿。悲泣哀
慟。一七日巳。大眾即扶如來紫磨金身。安庠出
棺。置于寶床。持妙香水。灌洗既巳。內以兜羅綿
褁。外以妙㲲千張。如法纏之。仍舊入棺。滿注香
油。諸天及人。各持無價旃檀沉水。結大香樓。棺
置其上。持炬茶毗。火悉殄滅。大眾號慟。不知如
來何緣未畢。帝釋答言。必待迦葉。迦葉既至。棺
自然開。即現二足。千輻輪相。出于棺外。迦葉見
巳。慟哭作禮。足還收入。於是力士。燭炬爇之。終
竟不然。迦葉告言。大聖寶棺。三界之火。所不能
焚。何況汝力而能燒耶。如來胸中三昧之火。隨
聲而發。迸出棺外。漸漸茶毗。經于七日。香樓乃
盡。時四天王。與江河神。急欲舍利歸去供養。見
火未滅。即以水沃。厥燄轉熾。樓逗語之。一居天
上。一住海中。汝收舍利。各還本處。地居之人。如
何得往。而供養耶。二眾負慚。乃退。偶帝釋天。持
七寶瓶。及供具至。其火頓息。視棺儼存。及其千
㲲纏佛身者。裡外各一張。宛然如來。帝釋白眾。
請佛所許右牙。舍利巳竟。是時八大國王。競爭
舍利。帝釋化一梵志。名曰屯屈。前諫諸王。為民
主者。宜無有諍。舍利均分。令諸國土。皆有塔廟。
開發盲俗。貴知有佛。使普得景福歟。僉曰善哉。
共命屯屈。均為八分。各與一甖。諸王得之。悲喜
[001-0451a]
交集。香華幢幡。迎還本國建塔。尚餘灰炭。莫不
收什。亦謂之灰塔炭塔。以永供養。而為佛事。賓澄
二函參用


泥洹經云。佛涅槃。至慶曆六年丙戍歲。一千九
百九十四年。澄字函第一卷


自慶曆丙戌復至紹興。二十七年。歲次丁丑。通
前凡二千一百丹五年。


常住品



「 ○幻來生亦何嘗生
 幻去滅亦何嘗滅」



宗門統要云。洛京佛光如滿禪師。因唐順宗問。
佛從何方來。滅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
何處。師曰。佛從無為來。滅向無為去。法身等虛
空。常在無心處。有念歸無念。有住歸無住。來為
眾生來。去為眾生去。清淨真如海。湛然體常住。
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慮。帝又問曰。佛向王宮
生。滅向雙林滅。住世四十九。又言無法說。山河
及大海。天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誰知不生滅。
疑情猶若斯。智者善分別。師曰。佛體本無為。迷
情妄分別。法身等虛空。未曾有生滅。有緣佛出
世。無緣佛入滅。處處化眾生。猶如水中月。非常
亦非斷。非生亦非滅。生亦未曾生。滅亦未曾滅。
了見無心處。自然無法說。


第二門



「 ○次辯教門究竟
 庶使學者知歸」



原道品



「 道無彼此元來一
 教有權漸方設三」



金剛經云。佛告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
[001-0451b]
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又華嚴經云。如來普觀法界。一切眾生。具有如
來智慧德相。愚癡迷惑。不知不見。我當教以聖
道。令其永離妄想執著。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
大智慧。與佛無異。黎字函第五卷


辯正論云。太昊本應聲。大士。仲尼即儒童菩薩。
先遊茲土。權行漸化。愍濟五濁。宣布五常。明字函第一卷


破邪論云。佛遣三弟子。震旦教化。儒童菩薩。彼
稱孔丘。光淨菩薩。彼稱顏回。摩訶迦葉。彼稱老
子。既字函上卷


「 三歸宛爾同三畏
 五戒何曾異五常」



破邪論云。修道階次。心行非一。皆緣淺以至深。
藉微以為著。其始修心。則依佛法僧受三歸也。
三歸。如君子之三畏。而又五戒。斷殺盜婬妄語
飲酒。與仁義禮智信同。既字函上卷


弘明集云。仁者。不殺之戒也。義者。不盜之戒也。
禮者。不邪之戒也。智者。不醉之戒也。信者。不妄
之戒也。典字函第三卷


教興品



「 吾佛下生光及處
 此方千載教來時」



破邪論云。周昭王即位二十四年。四月八日。江
河泉池。忽然泛漲。大地震動。夜五色光。入貫太
微。遍于西方。作青紅色。昭王問太史蘇由曰。是
何祥也。由對曰。有大聖人。生於西方。故現此瑞。
昭王曰。於天下何如。由曰。即時無他。一千年外。
聲教被及此土。此時佛初生也。至穆王即位。五
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暴風忽起。林木傷折。大地
[001-0451c]
震動。西方有白虹十二道。南北通過。連夜不滅。
穆王問太史扈多曰。是何徵也。對曰。西方有大
聖人。滅度衰相現耳。此時佛涅槃也。


「 金容入夢教西傳
 舍利呈祥法東振」



破邪論云。後漢孝明帝永平三年。偶夢。金人巍
巍丈六。飛至殿庭。光明炳燿。顧問群臣。通事舍
人傳毅對曰。臣聞西域。有得道者。其名曰佛。陛
下所見。得無是乎。帝遣博士王遵等。十八人。同
往西域。求迎佛法。至月支國。遇迦葉摩騰。竺法
蘭二梵僧。帶白㲲。畫釋迦像。四十二章經。白馬
馱之。邀至洛陽。乃永平十年。此土有三寶之始
也。明帝問摩騰曰。法王出世。何以化不及此。摩
騰對曰。迦毗羅衛國者。乃三千大千世界之中
心。三世諸佛皆於彼生。凡有願行者。悉生於彼。
受佛正化。咸得悟道。餘處眾生。無緣感佛。佛不
往也。佛雖不往。光明及處。或五百年。或一千年。
或千年外。皆有聖人。傳佛聲教。而教化之。並既字函


三寶錄云。沙門康僧會。初達吳地。營立茅茨。設
像行道。吳人初見。謂其妖異。有司奏聞。吳主問
曰。佛有何驗。僧會答曰。佛晦靈跡。出餘千載。遺
身舍利。應現無方。吳主曰。若得舍利。當為起塔。
如其虛妄。國有常刑。請期七日。會乃謂其屬曰。
法之興廢。在斯一舉。今不至誠。後將何及。精持
齋戒。銅瓶盛水。燒香禮請。七日寂然。求申二七
亦復無應。權曰。欺誑將欲加罪。更請三七。權又
听之。會謂伴曰。宣尼有言。文王既沒。文不在茲
乎。法靈應降。而吾等無感。何待王憲。當誓死為
[001-0452a]
期。三七日。暮猶無所睹。莫不震懼。既入五更。忽
聞瓶中。鏘然有聲。會即往視。果獲舍利。明旦呈
權。舉朝集觀。五色光燄。照瓶之上。權自執瓶。寫
銅盤中。舍利所衝。盤即破損。權大驚曰。希有瑞
也。會復奏言。舍利威神。豈止如此。直得劫燒之
火不能焚。金剛之杵不能碎。權命試之。置於鐵
砧之上。使有力者。用槌一擊。砧杵俱陷。舍利無
損。權甚嗟服。即為建塔。大法復興。設字函第五卷


優劣品



「 釋梵咸稱三界父
 仲尼曾指大聖人」



普曜經云。佛成道巳還本生國。維衛大城。諸天
皆來侍送。雨花獻香。懸幢立蓋。作諸伎樂。四王
諸天。引導其前。比丘大眾。擁從其後。帝釋侍左。
梵王侍右。而說偈曰。
「 ○太子捨國位。成道謂何名。號曰天中天。三界尊第一。」



彩字函第五卷


又智度偈。
「 唯佛一人獨第一。三界父母一切智。於一切智無與等。稽首世尊希有此。」



聖字函第五卷


破邪論云。太宰嚭問孔子曰。夫子聖人歟。對曰。
丘博識強記。非聖人也。又問。三王聖人歟。對曰。
三王善用智勇。聖非丘所知。又問。五帝聖人歟。
對曰。五帝善用仁信。聖非丘所知。又問。三皇聖
人歟。對曰。三皇善用時。聖亦非丘所知。太宰大
駭曰。然則孰為聖人乎。夫子動容。有間曰。丘聞
西方有大聖人者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
不化而自行。蕩蕩乎人無能名焉。既字函上卷


「 孔老比佛安可對
 賢僚辯法為宣明」



破邪論云。吳主曰。孔丘老子。得與佛比對以否。
[001-0452b]
闞澤曰。遠則遠矣。所以然者。孔老設教。法天制
用。不敢違天。諸佛設教。天法奉行。不敢違佛。以
此言之。實非對明矣。成道記注云。唐律師道宣。
居終南山。戒行至高。北方毗沙門。王常遣二天
人冥佐之。宣嘗經行。失腳。將墮階下。天人承足。
方現其身。問何人耶。曰。天神也。宣復問曰。如周
之蘇由。漢之傅毅。吳之闞澤。皆素未識佛法。而
能知聖人生滅。聲教將來。辯佛法為上。彼何人
耶。答曰。彼皆天人也。為欲佛法流行此土。天遣
降神佐國。宣明佛法故也。


「 教分優劣人何信
 經爇存亡事可知」



破邪論云。漢永平中。道士陳乞。與僧。以較真偽。
奉敕于白馬寺。置壇。合集諸家經典。沉檀為炬。巳
悉成煨燼。唯有佛經。儼然無損。佛法自此興焉。
既字函上卷


究竟品



「 唯佛究竟一成功
 譬金豈復重為礦」



圓覺經云。金剛藏菩薩白佛言。十方異生。本成
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
佛答。如銷金礦。金非銷有。既巳成金。不重為礦。
經無窮時。金性不壞。不應說言本非成就。如來
圓覺。亦復如是。可字函


「 ○諸天雖樂非解脫
 ○十仙報盡復輪回」



佛因果經云。太子因入雪山。遍扣諸仙。欲求何
果。仙人答言。為欲生天。太子又問。諸天雖樂。福
盡輪回。終為苦聚。云何修諸苦因。以求苦報。皆
非解脫正真之道。辭字函第四卷
[001-0452c]


楞嚴經云。不依正覺。修三摩地。別修妄念。存想
固形。有十種仙。堅固服餌。而不休息。食道圓成。
名地行仙。堅固草木。而不休息。藥道圓成。名飛
行仙。堅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圓成。名遊行仙。
堅固動止。而不休息。精氣圓成。名空行仙。堅固
津液。而不休息。潤德圓成。名天行仙。堅固精色。
而不休息。吸粹圓成。名通行仙。堅固禁咒。而不
休息。術法圓成。名道行仙。堅固思念。而不休息。
思憶圓成。名照行仙。堅固交遘。而不休息。感應
圓成。名精行仙。堅固變化。而不休息。覺悟圓成。
名絕行仙前四行平聲後六行去聲是等皆於人中鍊心。不
修正覺。別得生理。壽千萬歲。妄想流轉。不修三
昧。報盡還來。散入諸趣。染字函第八卷


金剛經頌云。
「 如星翳燈幻。皆為喻無常。漏識修因果。誰言得久長。危脆同泡露。如雲影電光。饒經八萬劫。終是落空亡。」



「 冤家尚作父母想
 教法肯生人我心」



圓覺經云。觀彼冤家。如巳父母。


華嚴經云。菩薩等觀世間眾生。猶如一子。欲令
皆得最上安樂。章字函第六卷


永嘉云。圓頓教。勿人情。有疑不決直須爭。不是
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斷常坑。


「 直入三塗代苦來
 總教一切成佛去」



華嚴經云。菩薩見諸眾生。作惡受苦。以是障故。
不見三寶。我代彼苦。令其解脫。菩薩如是受苦
毒時。轉更精勤。不捨不怯。何以故。決願荷負一
切眾生。至於地獄畜生險難之處。以身為質贖
[001-0453a]
彼解脫。章字函第三卷


金剛經云。佛告須菩提。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
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
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我皆令入。無
餘涅槃。而滅度之。


釋疑品



「 但知惡吉而善凶
 詎識因隨而果應」



傳燈云。二十祖闍夜多。問十九祖曰。我父母素
信三寶。而常縈疾瘵。凡所營作。皆不如意。而我
鄰舍。久為栴陀羅行。而身常勇健。所作和合。彼
何幸。而我無辜。尊者曰。何足疑乎。且善惡之報。
有三時焉。凡人但見仁夭暴壽。逆吉義凶。便謂
亡因果。虛罪福。殊不知影響相隨。毫釐靡忒。縱
經百千萬劫。亦不磨滅。時闍夜多聞是語巳。頓
釋所疑。振字函第一卷


「 莫怪瞿曇之惡子
 爭柰神堯亦有朱」



弘明集。問曰。佛道無為。樂施與持戒。兢兢如臨
深淵者。今沙門耽好酒漿。或畜妻子。取賤賣貴。
此乃世之偽。而佛道謂之無為。牟子曰。工輸能
與人斤斧繩墨。而不能使人巧。聖人能授人道。
而不能使人履而行之也。皋陶能罪盜人。不能
使貧夫為夷齊。五刑能誅無狀。不能使惡人為
曾閔。堯不能化丹朱。周公不能訓管蔡。豈唐教
之不著。周道之不備哉。然無如惡人何也。當患
人之不能行。豈可謂佛道有惡乎。集字函第一卷


證驗品



「 有天福盡投驢腹
 非佛誰能脫彼殃」


[001-0453b]


譬喻經云。有帝釋天。五德離身。自知福盡。甚大
憂愁。念三界中。濟人苦厄。唯有佛耳。往到佛所。
時佛坐禪。入普濟三昧。天帝作禮。伏地志心。三
歸佛法聖眾。未起之間。其命忽出。便至陶家。驢
母腹中作子。時驢自解。走瓦坏間。踐壞坏器。其
主打之。尋時傷胎。其神復反。還為天帝。佛三昧
覺讚言。善哉。能於殞命之際。歸命三尊。罪對巳
畢。更不勤苦。佛為說法。得須阤洹道。獸字函第一卷


「 沙門誦經超天界
 ○庾信謗法報龜形」



法苑珠林云。冥報記。唐遂州人。趙文信。貞觀元
年。暴死。三日後。還蘇云。至閻王所。見有一僧。王
先喚問。一生以來。修何功德。師云。唯誦金剛般
若。王忽驚起。合掌讚言。善哉。既誦般若。當得昇
天。何錯來此。王言未訖。忽有天衣下來。引師上
天。次喚文信。前問。汝修是何功德。答言。一生以
來。不修佛經。唯好庾信文章集錄。王言。其庾信
者。大罪人也。現此受苦。頗曾識不。覆云。雖讀渠
文章。不識其人。王即遣人引出。庾信。乃見一龜
多頭。龜去少時。現一人來道。我便是庾信。為在
生時。好作文章。妄引佛經。以雜俗書。誹謗佛法。
謂言不及孔老之教。今受龜身苦也。稿字函第八卷


第三門



「 ○果於此道可入
 豈離自巳本來」



託胎品



「 由三因緣感後有
 亦三事合入其胎」



本事經云。佛告苾芻。當知三因三緣。能感後有。
云何為三。所謂無明未斷故。愛未棄故。業未息
[001-0453c]
故。由是因緣。能感後有。所以者何。業為良田。識
為種子。愛為溉灌。無明無智。無了無見。之所覆
蔽。識便安住欲有。色有無色有處。欲最為下。色
為其中。無色為妙。由欲界業。感異熟果。正現在
前。故可施設。此為欲有。當於爾時。業為良田。識
為種子。愛為溉灌。識便安住下欲有處。若色界
無色界。感異熟果。亦復如是。甚字函第六卷


毗婆論。父母并中有死有之後生有之前三事和合者。謂
父及母俱起婬貪。而共合會。母身調適無病。是
時者。所謂起貪。身心悅豫。故名調適。母腹清淨。
無風熱痰。牙增逼切。故名無病。母因穢惡日月
恒有血水。流出。過多稀濕。不得成胎。太少乾稠。
亦不成胎。若此血水。不少不多。不乾不濕。方得
成胎。故名是時。於是中有。入胎之時。母最後血。
餘有一滴。父最後精。餘有一滴。和合成就。由其
中有。於父於母。愛恚二心。展轉現起。若男中有。
於母起愛。於父起恚。作如是念。若彼丈夫。離此
處者。我當與此。女人交會。作是念巳。顛倒想生。
見彼丈夫。遠離此處。尋自見與女人和合。父母
交會。精血出時。便謂父精。是自所有。見巳生喜。
而便迷悶。以迷悶故。中有麤重。既麤重巳。便入
母胎。自見巳身。在母右脅。向脊蹲坐若女中有於父起愛。
於母起恚亦復如是。在母左脅向腹蹲坐。諸有情類。多起如是。顛倒

想巳而入母胎。唯除菩薩。將入胎時。於父父想。
於母母想。雖能正知。而於其母。起親附愛。乘斯
愛力。便入母胎。問曰。中有何處入胎。答曰。中有
無礙。隨所樂處。而便入胎。必從生門。是所愛故。
[001-0454a]
問。菩薩中有何處入胎。荅。從右脅而入。問。輪王
獨覺。中有何處入胎。答。輪王獨覺雖有福慧。非
極增上。將入胎時。雖無倒想。亦起淫愛。故入胎
位。必從生門。義字函第十卷


法苑珠林云。女人將欲受胎。月華水出者月華血名
於兒胞處。生一血聚。七日自破。從此而出。若血
出不斷者。男精不住。即共流出。若血盡巳男精
得住。即便有胎。復有七事受胎。一相觸。二取衣。
三下精。四手摩。五見色。六聞聲。七嗅香。何謂相
觸受胎。女人月水生時。喜樂男子。若男子以身。
觸其身分。內生貪著。而便懷胎。何謂取衣受胎。
如優阤夷。共婦出家。愛欲不止。各相發問。欲精
汙衣。尼取舐之。復取內根。即便懷胎。何謂下精
受胎。如鹿母嗅道士精。欲心而飲遂便懷胎。何
謂手摩受胎。如睒菩薩。父母俱盲。出家為道不
合陰陽。手摩臍下。即便懷胎。何謂見色受胎。有
一女人。月華水。成。不得男子。合欲情盛。唯視男
子。如宮女人。亦復如是。即便懷胎。何謂聞聲受
胎。如白鷺鳥。悉雌無雄。春陽時節。雷鳴初發。一
心聞聲。即便懷胎。何謂嗅香受胎。如秦母牛。但
嗅犢氣。即便懷胎。壁字函第九卷


大毗婆沙論。問曰。若受中有。彼此和合。緣會結
生。如有父在彌羅國。母在支那國。如是生緣難
可和合。如何中有速往結生。答。應知有情作父
母業。有定不定。故於父母。有可轉義。不可轉義。
若於父母俱可轉者。即往餘父母。和合處結生。
若於父可轉。於母不可轉者。即彼女人。性雖貞
[001-0454b]
潔。受持五戒。而必與餘男子和合。令中有者。速
往結生。若於母可轉。於父不可轉者。即彼男子。
性雖貞良。受持五戒。而必與餘女人和合。令中
有者。速往結生。若於父母俱不可轉者。即彼有
情。未命終位。由業力故。令其父母。雖有住緣。而
不顧戀。必起相趣和合之心。彼相趣時。於所經
處。毒不能害。刃不能傷。及餘種種夭橫因緣。皆
不能礙。必得和合。令彼有情。既命終巳適受中
有。即往結生。若有欲心不常增者。如何中有。隨
往結生。如馬春時。欲心增盛。餘時不爾。牛於夏
時。狗於秋時。熊於冬時。亦復如是。如何有情。適
受中有。令彼和合。而往結生。答曰。由彼有情。住
中有位。業增上力。令其父母。非時欲心。亦得增
盛。相趣和合。彼得結生。有餘師說。相似類中。亦
得結生。故無有失。謂馬春時。欲心增盛。餘時不
爾。驢一切時。欲心增盛。應生馬中者。以非時故。
轉生驢中。雖彼形相。與餘相似。而眾同分。如本
不轉。以諸中有。不可轉故。如是中有。住經少時。
必住結生。速求生故。尊者。設摩達多曰。中有極
多。住七七四十九日。定結生故。尊者世友曰。中
有極多。住經七日。不久住故。問曰。若七日內。生
緣和合。彼可結生。若爾所時生緣未合。彼豈斷
壞。答曰。彼不斷壞。謂彼中有。乃至生緣。未和合
位。數死數生。無斷壞故。大德說曰。此無定限。謂
彼生緣。速和合者。此中有身。即少時住。若彼生
緣。多時未合。此中有身。即多時住。問。中有形量。
大小云何。答。欲界中有。如五六歲小兒形量。色
[001-0454c]
界中有。如本時形量。問。欲界中。小兒形量。云何
於父母起顛倒想。生愛恚耶。答。形量雖小。而諸
根猛利。如本有時。能作諸事。如壁等上。畫老人
形。其量雖小。而有老相。問。菩薩中有。其量云何。
答。如住本有。盛年時量。三十二相。八十隨好。問。
一切中有。形狀云何。答。如當本有。謂彼當生地
獄趣者。所有形狀。即如地獄。乃至當生天趣中
者。所有形狀。即如彼天中有。本有一業引故。問。
諸趣中有行相云何。答。地獄中有。頭下足上。而
趣地獄。諸天中有。足下頭上。如人以箭。仰射虛
空。上昇而行。往於天趣。餘趣中有。皆悉傍行。如
鳥飛空。往所生處。此依人中命終者說。若地獄
死。還生地獄。不必頭下足上而行。若天中死。還
生天趣。不必足下頭上而行。若地獄死生於人
趣。應首上昇。若天中死生於人趣。應頭歸下。鬼
及傍生。二趣中有。應當可知。有福中有。歆饗清
淨。華果食等。輕妙香氣。以自存活。若無福者。歆
饗糞穢。臭爛食等。輕細香氣。以自存活。又彼所
食。香氣極少。中有雖多。而得周濟。義字函第十卷


「 既捨此身受彼身
 當持善業與惡業」



毗婆沙論。問曰。若無中陰者。為閻浮提命終巳。
生鬱單越。彼於此斷。於彼無有而有。若無有而
有者。是無有法而有。答曰。彼終不捨死時陰。要
當受生時陰。得生時陰巳。然後捨死時陰。如蚇
蠖虫。安前足巳。方舉後足。浮字函第四卷


宗鏡錄云。大藥菩薩白佛。云何識離於身。便速
受身。識捨故身。新身未受。當爾之時。識作何相。
[001-0455a]
佛言。如有丈夫。著堅甲冑。馬疾如風。乘以入陣。
干戈既交。心亂墜馬。武藝勁捷。還即跳上。識棄
於身。速即受身。棄一受一。亦復如是。又復譬如
人影。現於水中。無質可取。手足面目。及諸形狀。
與人不異。體質事業。影中皆無。無冷無熱。及與
諸觸。亦無肉段。及與言音。識棄故身。未受新身。
相亦如是。又云。賢護童真問佛。識捨此身。隨善
惡業。遷受餘報。其事云何。佛答。譬如風大。出深
山谷。入占蔔林。其風便香。經於糞穢。其風便臭。
若風香臭俱至。則風香臭並兼。盛者先顯。風大
無形。香臭無質。然風持香臭。遷之於遠。此識捨
身。持善惡業。遷受餘報。亦復如是。策字函第五卷


寶積經云。彼識欲移。猶如睡人。夢見諸事。然此
識不從咽喉。及諸孔出。其識亦復如是。不求諸
孔。復問諸卵不破。其識云何移徙。佛言。譬如以
瞻婆花薰麻善熟。然後壓油。而言此是瞻婆花
油。然彼花香。不從麻邊求孔而入。因彼花麻二
和合。故其香移徙。此識移卵。亦復如是。復問。此
識移徙善不善業。其事云何。佛言。猶如種子。擲
置地內。生芽莖葉。乃至花果。或色赤白。或性剛
柔。皆業力成熟故。丈字函第九卷


毗婆沙論云。若彼父母。福業增上。子福業劣。若
彼父母福業劣薄。子福業勝。不得入胎。要父母
子。三福業等。方得入胎。問。若富貴男。與貧賤女
合。或富貴女。與貧賤男合。如何中有。亦得入胎。
荅。富貴男。與貧賤女合時。必於自身起下劣想。
於彼女人起尊勝想。若富貴女。與貧賤男合時。
[001-0455b]
必於自身生下劣想。於彼男子起尊勝想。子於
父母。將入胎位。應知亦然。故入胎時。皆有等義。
義字函第十卷


宗鏡錄云。問。六趣升沉。皆唯是識。初生善惡之
趣。其相云何。荅。隨福所資。果報不等。勝福資識
其境則大。劣福資識。其相乃微。顯識經云。大藥
白佛。眾生捨身。云何生諸天中。及至地獄。佛言。
眾生臨終之時。福業資者。棄之本視。得天妙視。
見天宮等。如睡不睡。安隱捨壽。將捨壽時。天父
天母同止一座。天母手中自然華出。搖弄之時。
命便終盡。無相之識。棄捨諸根。持諸境。業。遷變
果報。猶如乘馬。棄一乘一。速託花內。現天母手。
大藥白佛。無形之識。云何假因緣力。而生有形。
云何有形。止因緣內。佛告大藥。如木和合。相觸
生火。此火木中。初不可得。若除於木。亦不得火。
緣合而生。因緣不具。火即不生。木等之中。尋火
色相。了不可見。然咸見火從木而出。如是大藥。
識假父母因緣和合。生有形身。有形身中。求識
不得。離有形身。亦無有識。大藥。如火未出。火相
不現。煖觸皆無。若未有身。識受想行。皆悉不現。
大藥。行惡業者。命終之時。甚大憂苦。見諸地獄。
應合入者。足豎向上。顛倒向下。又見一處。地純
是血。緣味著心。便生地獄。腐敗臭穢。識託其中。
譬如糞穢。諸臭虫生其中。入地獄者。託臭物生。
亦復如是。策字函第五卷


瑜珈論云。若薄福者。當生下賤之家。彼於死時
及入胎時。便聞種種紛亂之聲。及自妄見入於
[001-0455c]
叢林竹葦險惡之處。若福多者。當生尊貴之家。
見寂靜境。或聞美妙可意之聲。及自妄見升宮
殿等。可意相現。習字函第一卷


寶積經云。此識從眾生身內。移於彼處。有取有
受而住。或受福。或受罪。從於此世。移至彼世。猶
如蜜蜂。取諸花味。而捨其花。更移別花。或捨惡
花。移至好花。坐花上巳。樂著彼花。取彼香味。然
此神識以多善根。或受天身。受天身巳。以惡果
故。復受地獄畜生餓鬼。輪回不巳。文字函第九卷


「 三十八箇七日變
 一十九種諸風吹」



瑜珈論云。爾時父母。貪愛俱極。最後各出一滴。
濃厚精血。和合住母胎中。猶如熟乳凝結。依阿
賴耶識。即此名為羯羅藍位。習字函第一卷


寶積經云。是諸眾生。託胎在母腹中。三十八箇
七日。有二十九種。業風所吹。次第成就。第一七
日。狀如酪漿。第二七日。狀如凝酪。第三七日。狀
如藥杵。第四七日。狀如鞋楥。第五七日。分頭臂
髀。第六七日。肘膝相見。第七七日。手足掌現。第
八七日。二十指現。第九七日。九孔方現。第十七
日。聲音具足。第十一七日。九孔開通。第十二七
日。生腸節孔。第十三七日。生飢渴想。第十四七
日。生九萬觔。第十五七日。生八萬脈。第十六七
日。通出入息。第十七七日。食道漸寬。第十八第
十九七日。六根具足。第二十七日。遍生骨節。第
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七日。生血肉皮。第二十
四。二十五七日。長血肉皮。第二十六七日。生髮
毛爪。第二十七七日。分善惡相。第二十八七日。
[001-0456a]
妄生八想。第二十九。三十七日。黑白隨業。第三
十一。至三十六七日。身相具足。第三十七七日。
念欲出生。第三十八七日。滿十箇月。向母產門。
倒卓而生。宮字函第五卷


法苑珠林云。三十八七日。在母腹中。隨其本行。
自然風起。宿行善者。便有香風。可其身意。骨節
端正。莫不愛敬。本行惡者。則起臭風。不可心意。
吹其骨節。偏邪瘺曲。使不端正。人所不喜。又云。
胎中經。三十八七日。肢分悉皆具足。從此以後。
復經四日。方乃出生。此說極滿足者。或經九月。
或復過此。若唯經八月。此名圓滿。若經七月六
月。名不圓滿。或復缺減故。壁字函第九卷


「 罵僧闇昧胎淹久
 懷兒智慧母聰明」



百緣經云。昔長者婦。孕滿十月。子不肯出。尋重
有身。復產一子。先懷妊者。在母右脅。如是次第。
懷妊九子。各滿十月而產。唯先一子。故在胎中。
不得出外。其母患極。療治無損。囑及眷屬。我腹
中子。猶活不死。我若命終。開腹取子。言訖氣絕。
送尸塚間。請醫耆婆。破腹看之。果得一兒。頭髮
皓白。語諸親言。我由先身。惡口罵僧。今處母胎。
經六十年。受是苦惱。世尊遙知此兒。善根巳熟。
往到尸所。告小兒言。汝是長老比丘不。荅言。實
是。眾白佛言。今此老兒。宿造何業。久處胎中。佛
言。迦葉佛時。有諸比丘。夏坐安居。差一比丘。為
僧維那。共立制限。於此夏坐。要得道者。聽共自
恣。若未得者。不聽自恣。唯是維那獨不得道。眾
皆不聽。心懷懊惱。我為汝輩營理僧事。令得安
[001-0456b]
穩行道。反不聽我。自恣布薩。便罵僧眾。即被牽
閉室中。作是唱言。使汝等輩。常處闇冥。不見光
明。如我今者。處此闇室。作是語巳。自戮命終。久
墮地獄。今始得脫。故在胎中。受是苦惱。然後隨
佛出家。精勤修習。得阿羅漢果。時諸比丘。復白
佛言。老兒比丘。宿植何福。出家證果。佛言。緣作
維那。營理眾事。值我得道。又云。昔有梵志。名曰
蛭駃。有其二子。男名長爪。女字舍利。姊弟聰明。
俱善論議。長爪每勝於姊。姊既妊身。弟又不如。
時長爪云。我姊論勝。必是所懷智子之力。若子
出世。論必勝我。當宜遊方廣學。其姊月滿。產一
男兒。名舍利弗。果達諸論。難可酬對。時諸梵志。
擊鼓招集國人。十八億眾會于論場。時舍利弗。
輒升高座。耆舊梵志。無不驚怪。我諸論士對彼
小兒得勝。不足為榮。其若不勝。大可恥愧。即遣
下座小婆羅門。共舍利弗粗相荅問。其婆羅門
詞窮理屈。漸次相推。遂至上座。盡皆不如。舍利
弗。論議既勝。名聞遠著。獨出無侶。後求出家。得
阿羅漢果。涇字函第十卷


五蘊品



「 五蘊色受想行識
 四大地水并火風」



大乘五蘊論云。五蘊者。謂色受想行識。色蘊。四
大所成也。受蘊。領納苦樂。不苦不樂。三也。想蘊。
取種種境也。行蘊。諸心所法。貪不息也。識蘊。於
所緣境。了別為性。亦名心意。採集所攝也。則字函


般若經云。佛告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
波羅蜜多時。如實知色受想行識。是為能學五
[001-0456c]
蘊。善現白佛。其義云何。佛荅。若菩薩修行般若
波羅蜜多時。如實知色相。如實知色生。如實知
色滅。如實知色真如。是為如實知色。善現。如實
知色。猶如聚沫。性不堅固。是名如實知色相。善
現。如實知色。來無所從。去無所趣。雖無來無去
而生法相應。是名如實知色生。善現。如實知色。
來無所從。去無所趣。雖無來無去。而滅法相應。
是名如實知色滅。善現。如實知色。無生無滅。無
來無去。無染無淨。無增無減。常如其性不虛妄。
不變易。是名如實知色真如乃至知受。如水泡。知想。如陽燄。知行。
如芭蕉。知識。如眾幻。皆虛妄想。無去無來。生滅相應。如實知義色可明復次佛告

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如
實知色。色自性空。乃至如實知識。識自性空。是
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能學五
蘊。為字函第四卷


宗鏡云。五陰者。謂色受想行識。歷歷分明。即是
識陰。領納在心。即是受陰。心緣此理。即是想陰。
行用此理。即是行陰。汙穢真性。即是色陰。此五
陰者。舉體即是一念。一念者。舉體全是五陰。此
一念中。無有主宰。即人空慧。見如幻化。即法空
慧。輕字函第九卷


圓覺經云。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髮毛爪齒。
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
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
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
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
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
[001-0457a]
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善男子。此虛妄心。若
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
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善男子。彼之
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
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
磨鏡垢盡明現。可字函


大毗婆沙論。問。四大種。於一切時。不相離耶。荅
曰。如是。云何知然。如入胎經說。佛告慶喜。初羯
邏藍。若有地界。無水界者。便應乾散。今不散者。
水所攝故。若有水界。無地界者。便應流洽。今之
不流者。地所持故。若有地水。無火界者。便應臭
爛。今不爛者。火所熟故。若有三界。無風界者。應
不增長。今增長者。風所動故。虧字函第七卷


「 六根六識合六塵
 十有二處十八界」



般若經云。六根者。謂眼耳鼻舌身意根亦云六入。六
塵者。謂色聲香味觸法也。眼見為色塵。耳聞為
聲塵。鼻嗅為香塵。舌嘗為味塵。身染為觸塵。意
著為法塵。合為十二處也。復次六識者。本自一
心。遍由六根門頭。而成六識。謂從見為眼識。從
聞為耳識。從嗅為鼻識。從嘗為舌識。從染為身
識。從分別為意識。如是根塵識。三事和合。為十
八界。若如實知自性皆空。是為能學六根。六塵
六識。為字函第四卷


宗鏡云。有八種識。眼耳鼻舌身意六識。七末那
識。八阿賴耶識。問。此八種識行相如何。荅。此八
識。具三能變。一異熟。即第八識。多異熟性故。二
思量。即第七識。恒審思量故。三了境即前六識。
[001-0457b]
麤了境故。解深密經頌云。
「 阿阤那識此云執持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



此第八識。能發起前六轉識故。第八
識。謂前世中。以善不善業為因。招感今生第八
異熟心是果。問。此識周遍。凡聖境。通。為當離此
別有真性。為復即是。荅。非一非異。得此識名。不
合而合。成其藏義。此阿賴耶識。即是真心。不守
自性。隨染淨緣。不合而合。能含藏一切真俗境
界。故名藏識。如明鏡不與影像合而含影像。此
約有和合義邊。若不和合義者。即體常不變。故
號真如。因合不合。分其二義。本一真心。湛然不
動。若有不信阿賴耶識即是如來藏。別求真如
理者。如離像覓鏡。即是惡慧。以未了不變隨緣。
隨緣不變之義而生二執。起信論云。以四種法
熏習義。一淨。謂真如。二染謂無明。三妄心。謂業
識。四妄塵。為六塵。駕字函第七卷


毗婆沙論。問曰。心意識有何荖別。荅曰。無有差
別。心即是意。意即是識。皆同一義。如火名火亦
名燄亦名熾。仁字函第六卷


成唯識論伽他曰。藏識說名心。思量性名意。能
了諸境相。是說名為識。則字函第五卷


攝大乘論云。阿賴耶識。以為心體。由此為種子。
意及識轉。何因緣故。亦說名心。由種種法。熏習
種子。所積集故。復次何故。聲聞乘中。不說此心
名阿賴耶識。名阿陀那識。由此深細境所攝故。
所以者何。由諸聲聞。不於一切境智處轉。是故
於彼雖離此說。然智得成解脫成就。故不為說。
[001-0457c]
若諸菩薩。定於一切境智處轉。是故為說。若離
此智。不易證得一切智智。頌曰。
「 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故名阿賴耶。勝者我開示。」



嚴字函第三卷


大毗婆沙論云。問。一身中有十二處。云何建立
十二處耶。荅曰。以彼自性。作用別故。謂十二處。
雖在一身。而十二種自性。作用有差別故。非互
相雜。如一室內。有十二人。伎藝各別。雖同一室。
而有十二自性作用。廉字函第三卷


「 利根即說五有蘊
 鈍者廣談十八界」



大毗婆沙論。問。佛為何等。所化有情。說蘊處界。
廣略三法。荅。為鈍根者。說十八界。為中根者說。
十二處。為利根者。說五蘊。廉字函第一卷


「 眾生菩薩皆心作
 地獄天堂亦彼招」



宗鏡云。心能作佛。心作眾生。心作天堂。心作地
獄。心異則千差競起。心平則法界坦然。心凡則
三毒縈纏。心聖則六通自在。心空則一道清淨。
心有則萬境縱橫。善因終值善緣。惡行難逃惡
境。蹈雲霞而飲甘露。非他所授。臥煙焰而噉膿
血。皆自能為。非天之所生。非地之所出。只在最
初一念。策字函第五卷


「 三際求心不可得
 隨緣應物豈非無」



宗鏡舉金剛經云。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
得。現在心不可得。以因現在立過去。因過去立
未來。現在既不住。過去亦無生。互檢互無。徹底
空寂。但有微毫起處。皆從識生。今推既無。分別
自滅。分別既滅。境界無依。如依水生波。依鏡現
像。無水則波不起。無鏡則像不生。故知非關法
[001-0458a]
有法無。但是識生識滅。如金剛三昧經偈云。
「 法從分別生。還從分別滅。滅是諸分別。是法非生滅。如是洞達。根境豁然。自覺既明。又能利他。普照。」



故經偈云。
「 究竟離虛妄。無染如虛空。清淨妙法身。湛然應一切。」



輕字函第六卷


「 略起有心而作解
 還同在夢似非真」



宗鏡。問。無心者。為當離心是無心。即心得無心。
荅。即心得無心。問。即心是有心。云何得無心。荅。
不壞心相而無分別。問。豈不辯知也。荅。即辯知
無能所。是無心也。豈渾無用。始是無心。譬如明
鏡照物。豈有心耶。當知一切眾生。恒自無心。心
體本來常寂。寂而常用。用而常寂。隨境鑒辯。皆
是實性自爾。非是有心方始用也。只謂眾生不
了自心常寂。妄計有心。心便成境。以即心無心
故。心恒是理。即理無理故。理恒是心。理恒是心
故。不動心相。心恒是理故。不得心相。不得心相
故。即是眾生不生。不動心相故。即是佛亦不生。
以生佛俱不生故。即凡聖常自平等。法界性也。
純一道清淨。更無異法。當知但有心分別作解
之處。俱是虛妄。猶如夢中。若未全覺。所見纖毫。
亦猶是夢中事。但得無心即同覺。後絕諸境界。
但有一微塵。可作修證。不思議解處。俱不離三
界夢中所見。經云。無有少法可得。佛即授記。駕字
函第五卷


煩惱品



「 貪瞋愚癡三不善
 報業煩惱三障因」



般若經云。惡不善者。謂貪瞋癡。貪復有三。謂上
[001-0458b]
中下。上品貪者。聞欲境名。舉心踊躍。深心歡喜
不觀欲過。非理追求。心心相續。曾無暫捨。唯見
妙好。不知過患。此類命終。當墮惡趣。中品貪者。
離欲境時。欲心不起。下品貪者。但共笑言。欲情
便歇。瞋亦有三。上品瞋者。憤恚若發。心惛目亂。
或造無間。或謗正法。或復造餘諸重罪業。中品
瞋者。以瞋恚故。雖造諸惡。尋即生悔。下品瞋者。
心無嫌恨。但口訶毀。即便追悔。癡亦三品。如理
應知。雖作是觀。而知諸法。皆如幻夢。虛妄不實。
顛倒故見。滅外境界。內心寂靜。不見能行及所
行法。無二無別。自性離故。果字函第六卷


阿毗曇心論云。有三種障。所謂業障。煩惱障報
障。障礙聖道。及聖道方便。故名為障。業障者五
無間業。所謂殺母。殺父。殺阿羅漢。破僧。惡心出
佛身血。作此業巳。必定次生無間地獄。殺母殺
父。棄背恩義故。其餘三種。壞福田故。煩惱障者。
謂勤煩惱。及利煩惱。勤煩惱者。數行煩惱。利煩
惱者。增上煩惱現行煩惱。名之為障。報障者。隨
所住報。非聖道器。報過惡故。都字函第二卷


「 三毒三漏至七漏
 五蓋五欲并七慢」



毗婆沙論云。三毒者三不善根。起十惡業。墮十
惡處。荅曰。殺生有三種。或從貪生。或從瞋生。或
從癡生。乃至邪見。亦復如是。箴字函第六卷


阿毗達磨論云。三漏者。欲漏。有漏。無明漏。令心
連注流散不絕。故名為漏。寶字函第七


涅槃經云。欲漏者。一切內惡覺觀。因於外緣。名
之為欲。是名欲漏。有漏者。色無色界。內諸惡法。
[001-0458c]
外諸因緣。是名有漏。無明漏者。不能了知我及
我所。不別內外。名無明漏。率字函第七卷


華嚴論。七漏者。謂一見。二諸根。三忘。四惡。五親
近。六愛。七念。六十卷


雜阿含經云。五蓋者。謂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
掉悔蓋。疑蓋。盛字函第八卷


中阿含經云。五欲者。謂眼知色。耳知聲。鼻知香。
舌知味。身知觸。興字函第五卷


華嚴論云。七慢者。謂憍慢。慢慢。過慢。卑慢。我慢。
增上慢。邪慢。五十七卷


「 三結五結仍九結
 十使十纏并五見」



顯揚聖教論云。三結者。謂薩迦耶見。戒禁取。及
疑。壁字函第六卷


雜阿含經云。五下分結者。謂身見。禁取。疑。貪欲。
瞋恚。盛字函第八卷


長阿含經云。五上分結者。謂色愛。無色愛。無明。
掉。慢。深字函第二卷


毗婆沙論云。九結者。愛結。恚結。慢結。無明結。見
結。取結。疑結。嫉結。慳結。規字函第四卷


華嚴論中云。十使者。一貪。二瞋。三癡。四慢。五疑。
六身見。七邊見。八見取。九戒禁取。十邪見。六十一卷


楞嚴經注云。薩迦耶見者。此云有身見。執身有
我故。邊見者。執我斷常。墮二邊故。戒禁取者。執
持狗牛等戒。為生天因故。見取者。執前諸見。為
勝為能。或執一切有漏等法。妄謂樂淨。即是涅
槃故。執見者。即取名為見取故。邪見者。撥無因
果。斷滅善種。名為邪見故第八卷
[001-0459a]


毗婆沙論云。十纏者。忿纏。覆纏。睡纏。掉纏。眠纏。
悔纏。嫉纏。慳纏。無慚纏。無愧纏。箴字函第六卷


毗婆沙論云。六十二見者。五蘊中。各起四見。四
五二十。三世各二十。通為六十。通身即是神。身
異神二見。總為六十二見。且於色蘊中。即色是
我。離色非我。我中有色。色中有我。五蘊中具有
此四。經云。無身亦無見。


「 煩惱障與所知障
 增上緣并次第緣」



成唯識論云。隨眠者。謂能取。所取性故。二取習
氣。名彼隨眠。隨逐有情。眠伏藏識。即是所知煩
惱障種。煩惱障者。謂執遍計所執實我薩迦耶
見而為上首。百二十根本煩惱。及彼等流諸隨
煩惱。皆擾惱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煩惱障。所
知障者。謂執遍計。所執實法。薩迦耶見。而為上
首。見疑無明。愛恚慢等。覆所知境。無顛倒性。能
障菩提。名所知障。則字函第九卷


攝大乘論云。幾緣能生六識。有三緣。謂增上緣。
緣緣。次第緣。釋曰。從根生故。是增上緣。緣塵故
是緣緣。前識滅。後識生故。是次第緣。前識能與。
後識三時。間中無隔。故名次第。言字函第五卷


瑜珈論云。煩惱差別者多種。謂結。縛。隨眠。隨煩
惱。纏。暴流。扼。取。繫。蓋。株杌。垢。常害。箭。所有。根。惡
行。漏。匱。燒。惱。有諍。火。熾然。稠林。拘礙。當知此中。
能和合苦。故名為結。令於善行不隨所欲。故名
為縛。一切世間。增上種子之所隨逐。故名隨眠。
倒染心故名隨煩惱。數起現行。故名為纏。深難
渡故順流漂。故名暴流。邪行方便。故名為枙。能
[001-0459b]
取自身。相續不絕。故名為取。難可解脫。故名為
繫。覆真實義。故名為蓋。壞善稼田。故名株杌。自
性染汙。故名為垢。常能為害。故名為常害。不靜
相故。遠所隨。故名為箭。能攝依事。故名所有。不
善所依。故名為根。邪行自性。故名惡行。流動其
心。故名為漏。能令受用。無有厭足。故名為匱。能
令所欲。常有匱乏。故名為燒。能引衰損。故名為
惱。能為鬥訟諍競之因。故名有諍。燒所積集諸
善根薪。故名為火。如大熱病。故名熾然。種種自
身。大樹聚集。故名稠林。能令眾生樂著種種妙
欲塵故。能障證得出世法故。名為拘礙。習字函第八卷


復次論云。隨煩惱者。謂貪瞋癡不善根。若瞋恚
纏。面貌奮裂。故名為忿。內懷怨結。故名為恨。隱
藏眾惡。故名為覆。染汙驚惶。故名熱惱。不喜他
榮。故名為嫉。於資生具。深懷鄙吝。故名為慳。為
欺罔彼。內懷異謀。外現別相。故名為誑。心不正
直。解行邪曲。故名為諂。於所作罪。望巳不羞。故
名為慚。於所作罪。望他不恥。故名為愧。於他下
劣。謂巳為勝。令心高舉。故名為慢。未得謂得。名
增上慢。實無其德。謂巳有德。故名邪慢。心懷染
汙。隨恃榮譽。形相疏誕。故名為憍。於諸善品。不
樂勤修。於諸惡法。心無防護。故名放逸。於諸尊
重。及以福田。心不謙敬。故名為傲。心懷染汙。為
顯巳德。假現威儀。故名為矯。善字函第一卷


寶積經云。三事俱得微薄。若施財時。心無貪著。
是名貪薄。於乞者所。生於慈心。是名瞋薄。若布
施巳回向無上正真之道。是名癡薄。始字函第二卷
[001-0459c]


「 無明法性非一異
 生死真如豈兩般」



宗鏡。問。萬境無明。與一心法性為是一。為是二。
若是一。不分染淨二名。若是二。云何教中說無
明即法性。荅。體一是真。名二是假。名因情立。真
以智明。情智自分。真原不動。不可定同。不壞世
諦故。不可定異。不失真諦故。涅槃經云。明與無
明。愚人為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
是真性。古德約十法界。釋云。愚人者。九界之愚
也。愚人取相。見一切法。法性隨其取相心。悉無
明也。如寒谷千年堅冰。未曾作水也。智者。佛界
之智也。圓觀行人開佛眼者。見同古佛也。圓眼
所見無明根本。元是清淨法性。如太陽常照海
水。未曾作冰也。冰水性一。隨緣成二。一不守性。
恒自隨緣。雖復隨緣。不壞自性。況法性無明。亦
何定一。亦何定異。則不隨事而失體。非共非分。
不守性。而任緣。亦同亦別。策字函第七卷


「 若斷身見業不起
 既知無我欲何貪」



大莊嚴經云。若如汝言。生死受身。相續不斷。設
有身見。有何過咎。荅曰。以身見故。造作諸業。受
諸苦惱。若斷身見。不起諸業。業不起故。則不受
身。不受身故。眾患永息。則得涅槃。又親友婆羅
門。語憍尸迦言。佛說一切法中。悉無有我。時憍
尸迦荅言。我見佛法。生死無際。一切無我故。若
人計我。終不能得解脫之道。若知無我。則無貪
欲。便得解脫。于時親友。語憍尸迦。有縛則有解。
汝說無我。則無有縛。若無有縛。誰得解脫。憍尸
迦言。雖無有我。而有解縛。何以故。煩惱覆故。則
[001-0460a]
為所縛。若斷煩惱。則得解脫。諸婆羅門。復作是
言。若無我者。誰至後世。憍尸迦語諸人言。從於
過去煩惱諸業。得現在身。從今現在復造諸業。
得未來身。譬如穀子。眾緣和合。故得生芽。然此
種子。實是生芽。種子滅故。芽便增長。子滅故不
常。芽生故不斷。佛說受身。亦復如是。雖復無我。
業報不失。諸婆羅門言。我聞汝說無我之法。洗
我心垢。猶有少疑。若無我者。先所作事。云何故
憶而不忘失。荅曰。以有念覺。與心相應。便能憶
念三世之事。而不忘失。又問。若無我者。過去巳
滅見在心生。生滅既異。云何而得憶念不忘。荅
曰。一切受生。識為種子。入母胎田。愛水潤漬。身
樹得生。如胡桃子。隨類而生。此陰造業。能感後
陰。然此前陰。不生後陰。以業因緣故便受後陰。
生滅雖異。相續不斷。如嬰兒病。與乳母藥。兒患
得愈。母雖非兒。藥之力勢能及其兒。陰亦如是。
以有業力。便受後陰。憶念不忘。憍尸迦。即說無
明緣行。行緣識。乃至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無明
滅。則行滅。乃至老死滅。故。憂悲苦惱滅。以從眾
緣無有主宰。便於其中。悟解無我。君字函第一卷


「 無人無我何生死
 空死空生非我人」



宗鏡。問曰。既無我人。云何有生有死。荅曰。但生
是空生。死是空死。畢竟無有。我人可得。




大藏一覽一卷
[001-046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