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s0006 大藏一覽-明-陳實 (master)


大藏一覽第四卷
寧德優婆塞陳 實謹編
秀水居士姚舜漁重緝


第四善惡門之餘
姚中啟校


方便品



「 如來方便老婆心
 楊葉暫止嬰兒哭」



涅槃經云。何為嬰兒行。如彼嬰兒啼哭之時。父
母即以楊樹黃葉而語之言。莫啼。莫啼。我與汝
金。嬰兒見巳。生真金想。便止不啼。然此楊葉。實
非金也。若有眾生欲造眾惡。如來為說三十三
天常樂我淨。受五欲樂。眾生聞是樂故。心生貪
樂。止不為惡。勤作三十三天善業。實是生死無
常無樂。無我無淨。方便說言常樂我淨。若有眾
生厭生死時。如來為說二乘。然本無有二乘之
實。以二乘故。知生死過。見涅槃樂。以是見故。則
知有斷不斷。有真不真。有修不修。有得不得。


「 未聞蓮舌虛言者
 但應機緣為說之」



又云。如來雖作是說。終無虛妄。何以故。虛妄之
語即是罪過。如來悉斷一切罪過。云何當有虛
妄語耶。如來雖無虛妄之言。若知眾生因虛妄
說得法利者。隨宜方便。則為說之。一字函第十卷


「 雖然在欲不染欲
 俯為利生惡趣生」



般若經云。菩薩修行六波羅蜜。及餘善法。時彼
世界善男子善女人歡喜思惟。我等當為如是
菩薩。作父母兄弟。妻子眷屬。知識朋友。時彼諸
天悅豫。作是思惟。我等當設種種方便令是菩
薩離婬欲法。從初發心。至證菩提。常修梵行。於
[004-0491b]
順結法。不生貪染。所以者何。行非梵行。生於梵
天尚能為礙。況證菩提。是故菩薩斷欲出家。修
行梵行者。能得菩提。舍利子。白佛。諸菩薩為要
當有父母妻子耶。佛言。或有菩薩具有妻子眷
屬而修菩薩行。或有菩薩無有妻子。從初發心
乃至成佛。常行梵行。不壞童真。或有菩薩方便
善巧。先現受用五妙欲境。後方厭捨勤修梵行
乃得菩提。舍利子。如工幻師。化作種種五欲。其
中受樂。於意云何。彼幻所作。為有實不。舍利子
言。不也。佛告舍利子。菩薩亦復如是。方便善巧。
為欲成熟諸有情故。示受五欲。而無實染。所以
者何。諸菩薩於五欲中。深生厭患。不為彼過之
所塗染。崗字函第十卷


復次善現白佛。住正性定聚菩薩墮惡趣不。佛
告善現。此菩薩決定不墮諸惡趣中。復告善現。
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獨覺墮惡趣不。善現對
曰。不也。佛告善現。諸菩薩亦復如是。從初發心
修諸佛法。斷諸惡法。由此因緣。墮諸惡趣。或生
難地。或生邪見之家。無有是處。謂彼善法不得
現前。多起惡見。撥無妙行惡行及果。善現復白
佛言。若菩薩從初發心。成就善根。不生惡處。何
故如來每為眾說自本生事亦生惡趣。爾時善
根何在。佛告善現。諸菩薩不由穢業受惡趣身。
但為饒益諸有情類。願受彼身。是故不應引彼
為難。當知菩薩方便善巧。饒益有情。雖受種種
傍生之身。而不為傍生過失所染。雖作傍生身
時。非實傍生。不受彼苦。岡字函第七卷
[004-0491c]


「 慈悲行欲超多劫
 方便殺人越萬生」



寶積經云。佛告阿難。過去劫有梵志。名曰樹提。
於四十二億歲。在空林中。常行梵行。因入極樂
城。有一女人。見此梵志。儀容端正。即起欲心。執
梵志足。即時擗地。梵志告曰。姊何所求。女曰。我
求梵志。梵志言。姊。我不行欲。女曰。若不從我。我
今當死。爾時梵志如是思惟。此非我法。我於四
十二億歲淨修梵行。云何於今而當毀壞。彼時
梵志。強自頓枻。離七步巳生哀愍心。我雖犯戒
墮於惡道。我能堪忍地獄之苦。我今不忍見是
女人。受此苦惱以我致死。梵志復還喚言。姊起。
恣汝所欲。以此十二年共為家室。後復出家。具
四無量心。命終生梵天中。善男子。汝勿有疑。爾
時梵志即我身是。彼女人者今瞿夷是。我於爾
時。為彼女欲暫起悲心。超越十百千劫生死之
苦。善男子。汝如是觀。若餘眾生由愛欲故。墮於
地獄。行方便菩薩由生梵天。是名菩薩行於方
便。文字函第六卷


復次然燈佛時。有五百賈人。入海採寶。內一惡
人。善知兵法。恒為寇盜。欲殺諸人。謀取其寶。還
閻浮提。爾時有人。名曰大悲。眾中導師。夜夢神
報。此有惡人。起不善心。殺五百眾。取其財寶。此
五百人。皆不退轉菩薩。惡人殺者。墮在地獄。汝
為導師。可作方便。令彼惡人。不墮地獄。彼五百
菩薩亦復可得全其身命。爾時大悲。如是思惟。
更無方便。惟有除此一惡人者。乃可令此五百
人得全身命。我若說時。此五百人當生惡心。殺
[004-0492a]
此惡人。彼諸人等。皆墮惡道。大悲思惟。我今當
自殺之。雖百千劫墮惡道中。受地獄苦。我能忍
之。爾時大悲生哀愍心。作是方便。吾護五百人
故。害此惡人。即以𥎞矛刺殺。令諸商人。安隱得
還。善男子。導師則我是。五百賈人。則賢劫中五
百菩薩。當此劫中。得證菩提。我行方便故。即得
超越百千劫生死之難。文字函第八卷


「 斷命雖重能除惡
 如醫加苦病方寧」



攝大乘論釋曰。有人必應。作無間等惡業。菩薩
了知其心。無別方便。令離此惡。唯有斷命。為善
方便。能使不作此惡。若不捨命。決行此業。墮極
難處。長時受苦。菩薩念言。若我行此殺業。必墮
地獄。願我為彼受此苦報。當令彼人。於現在世。
受少輕苦。於未來世。久受大樂。譬如良醫。治有
病者。先加輕苦。後除重疾。菩薩所行。亦復如是。
因此生長無量福德。疾證菩提。與字函第四卷


毗婆沙云。王子白佛言。佛有所說能令他瞋不。
佛答。是事不定。佛或憐憫心故。令他人瞋。得種
善緣。如乳母以曲指鉤出小兒口中惡物。雖傷
無患。資字函第十卷


「 ○化盜聽者斷命根
 ○警毀法者令自出」



涅槃經云。佛告迦葉。我於眾生。實作子想。如羅
㬋羅。迦葉復白佛言。世尊。昔十五日。僧布薩時。
曾於受具清淨眾中。有一童子。不善修習身口
意業。在屏𢉝處。盜聽說戒。密跡力士。承佛神力。
以金剛杵。碎之如塵。世尊。是金剛神。極成暴惡。
乃能斷是童子命根。云何如來視諸眾生。同於
[004-0492b]
子想。佛告迦葉。是童子者。即是化人。非真實也。
為欲驅遣破戒毀法令出眾故。金剛亦化耳。邇字
函第三卷


「 化端正女以忽死
 令貪染者而厭離」



寶雲經。云何菩薩回轉毒塵。菩薩見諸眾生。深
著貪欲。方便化作女色。形容端正。眾生見巳。而
生貪著。於所眠息愛樂之時。忽然而死。一念之
頃。即成臭爛。見即怖畏大生厭離。如是菩薩。善
解回轉毒塵方便。木字函第二卷


「 ○入彼外道與同流
 ○化他邪見令歸正」



寶雲經。降伏一切障礙。菩薩白佛。云何菩薩善
解回轉外道方便。菩薩於外道中。化作道士。梵
志尼楗。就學經法。精進勇猛。細密威儀勝彼外
道。反作他師。可尊可重。知其信巳。方貶其道。示
其過失。仁者。汝所學道。非為清淨。非為離欲。不
能滅障。從其邪道而回轉巳。以佛正法而安立
之。如是菩薩善解回轉外道方便。木字函第二卷


「 隨順一切世間緣
 而行一切出世法」



華嚴經云。此菩薩得三昧智力。以大方便。雖示
生死。而恒住涅槃。雖眷屬圍遶。而常樂遠離。雖
以願力三界受生。而不為世法所染。雖常寂滅。
以方便力。而還熾然。雖然不燒。雖隨順佛智。而
示入聲聞辟支佛地。雖得佛境界藏。而示住魔
境界。雖超魔道。而現行魔法。雖示同外道行。而
不捨佛法。雖隨順世間。而常行出世間法。愛字函第七卷


「 ○諦觀吾佛示報業
 ○俯作兒孫方便因」



寶積經云。昔舍衛城有二十人。皆是最後邊身。
[004-0492c]
更有怨家二十人思惟。我當作為親友。而至其
舍。奪其命根。爾時如來。為調伏是四十人故。於
大眾中。告目連言。今此地中。出佉違羅剌。欲剌
吾足。此剌即長一肘。目連白佛。我取此剌擲他
方界。佛告目連。非汝所能。目連即以神力拔之。
大千世界。皆大震動。隨剌而舉。爾時如來上四
王天。彼剌亦隨佛去。復上三十三天。乃至梵天。
亦復如是。如來還閻浮提本所坐處。剌亦逐還
豎向如來。如來即捉此剌。右腳踏之。天地震動。
阿難白佛。昔作何業。得如是報。佛言。我過去世。
入大海中。持𥎞剌人。斷其命根。今招此報。彼時
二十怨賊。欲害二十人者。作是思惟。如來法王。
尚不免報。況我等輩。即從坐起。向佛悔過。時佛
為說作業因緣。即得正解。是故如來金剛之身。
無能壞者。示佉違羅剌。是名方便力也。


如來
入城乞食。空缽而出。善男子。如來無有業障。爾
時矜愍當來比丘無福德者。乞食不得。當作是
念。佛大福德持缽尚空。何況我等善根微薄。不
應以乞食不得。而生憂惱。善男子。惡魔等。不能
障如來食也。


何因緣故。旃遮婆羅門女。以木
杅繫腹。誹謗如來。而作是言。由沙門瞿曇。令我
妊身。應當與我飲食。善男子。如來於此事中都
無業障。若有業障。我能擲此女置恒河沙世界
之外。如來以方便力故。現此業障。何以故。當來
之世。有諸比丘。於我法中。出家學道。尒時或為
他人所謗。心生慚愧。捨戒還俗。彼諸比丘。若被
謗巳。當念如來尚被誹謗。而況我等。則除慚愧
[004-0493a]
修習梵行。文字函第八卷


大乘十法經云。淨無垢妙淨寶月王光菩薩白
佛。云何告阿難言。吾患背痛。佛答。吾愍後世眾
生。故說此言。佛金剛身尚患背痛。況其餘者。


云何目連。往耆婆醫王所取藥。亦為後世故。見
法者尚妄。何況凡夫。


云何如來。共諸外道。諍
其伎者。亦為後世。如來尚有怨家。況於我等。然
彼愚癡眾生。實說如來有怨家等。轉輪聖王。微
善根故。尚無諸怨。況如來成就諸功德藏。



何取提婆達多。是善知識。復是如來久遠親近。
是怨家者。善男子。若無提婆達多善知識者。不
顯如來諸佛功德。若提婆達多承王教巳。於大
眾中。放象堪害如來。而如來力善令降伏。無量
人眾。見象伏巳。生希有心即歸依三寶。是名提
婆達多善知識之相。服字函


「 雖施不置於善處
 非為方便之法門」



深密經云。何等名為非方便行。若諸菩薩。以波
羅密饒益眾生時。伹以財施便為喜足。而不令
其出不善處。安置善處。如是名為非方便行。何
以故。一切有為行苦。攝取眾生。不可為樂。若置
眾生在於第一上善法中。究竟樂處。名為攝處
與大利益。此字函第四卷


「 普賢願海難思議
 救脫誓心曷測量」





華嚴行願品云。普賢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如來
功德。假使十方諸佛。經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
相續。演說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
十種廣大行願。


○一願常修禮敬者。盡法界虛
[004-0493b]
空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我以普賢行願力故。
深心信解。如對目前。悉以清淨身語意業。現不
可說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佛。


○二願常修稱
讚者。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我以
勝解現前知見。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
一一舌根。出無量音聲海。一一音聲。出一切言
辭海。稱讚諸佛諸功德海。窮未來際。相續不斷。


○三願廣修供養者。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
一切諸佛。我以信解現前知見。悉以香雲華雲
鬘雲。衣雲幢幡雲。音樂雲。種種上妙諸供養雲。
一一量如須彌山王。燃種種燈油如大海水。諸
供養中法供養最。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
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如前供
養。比法供養。筭數譬喻所不能及。何以故。如是
修行是真供養故。


 四願懺除業障者。念自無
始劫中。由貪瞋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
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我
今悉以清淨三業。遍於法界。極微塵剎。一切諸
佛菩薩眾前。誠心懺悔。後不復造。恒住淨戒。


 
五願隨喜功德者。盡虛空遍法界。三世諸佛。從
初發心。所修福聚。圓滿菩提。至般涅槃。分布舍
利。所有善根。乃至一切菩薩。一切二乘。有學無
學。所有功德。及十方界六趣四生。所有功德。乃
至一塵。我皆隨喜。


○六願請轉法輪者。盡虛空
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剎中。佛成正覺。我悉慇
勤請轉法輪。


○七願請佛住世者。盡虛空遍法
界。諸佛菩薩。大善知識。二乘聖人。將欲入滅。我
[004-0493c]
悉勸請莫般涅槃。


○八願常隨佛學者。如此娑
婆毗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種種修行。至成菩
提。或處菩薩聲聞。或處天龍八部種種眾會。以
圓滿音。成熟眾生。至般涅槃。我皆隨學。盡法界。
虛空界。一切如來。我亦如是念念隨學。


○九願
恒順眾生者。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四生六
道。我皆於彼隨順而轉。於失道者。示其正路。在
冥闇者。為作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種種承
事供養。如敬父母師長。若眾生歡喜。則諸佛歡
喜。何以故。佛以悲心為體。因於眾生而起大悲。
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是故
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成道。
應如是解。於諸眾生心平等故。


○十願普皆回
向者。從初禮拜。乃至隨順。皆悉回向盡法界。虛
空界。一切眾生。願令安樂。惡業不成。善根成就。
若因積惡所感苦果。我皆代受。令彼解脫。究竟
菩提。如是所修十願。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
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十願。無有窮盡。念念相
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若諸菩薩。於
此十願隨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眾生。則能隨
順阿耨菩提。則能成滿普賢願海。復次。持誦者。
滅五無間業。福聚無邊。善神守護。臨命終時。親
屬財寶。一切威勢。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
離。引導其前。往生極樂。如是功德。除佛世尊。餘
無知者。莫生疑念。應當諦受。臣字函


七佛神咒經云。救脫菩薩發四弘誓。不與聲聞
辟支佛共。一者。願使我心。猶如大地。一切草木。
[004-0494a]
聚林萌芽。因之增長。地無憎愛。二者。願使我心
猶如橋船。運度眾生。無有疲厭。三者。願使我心
猶如大海。容受一切。百川眾流。投之不溢。四者。
願使我心猶如虛空。包容萬物。猶如法性羔字函第
四卷


「 深信力堅莫能摧
 真實智明無不矚」


力度
智度


華嚴經云。具深心力。無有雜染故。具深信力。無
能摧伏故。具大悲力。不生疲厭故。具大慈力。所
行平等故。具總持力。能以方便持一切義故。具
辯才力。令一切眾生歡喜滿足故。具波羅蜜力。
莊嚴大乘故。具大願力。永不斷絕故。具神通力。
出生無量故。具加持力。令信解領受故。是則能
盡力波羅蜜。


○復次知貪欲行者。知瞋恚行者。
知愚癡行者。知等分行者。知修學地行者。一念
中知無邊眾生行。知無邊眾生心。知一切法真
實。知一切如來力。普悟法界門。是則能淨智波
羅蜜。平字函第八卷


「 ○復論四度之施設
 ○對治十地以熏修」



攝大乘論下云。十地中別修十種波羅蜜。於前
六地。所修六者。如先巳說。後四地中。所修四者。
一方便波羅蜜。謂以前六波羅蜜。所集善根。共
諸有情回求無上正等菩提故。二願波羅蜜。謂
發種種大願引攝當來波羅蜜。殊勝眾緣故。三
力波羅蜜。謂由思擇修習二力。令前六波羅蜜
無間現行故。四智波羅蜜。謂由前六波羅蜜。成
立妙智。受用法樂。成熟有情故。嚴字函
[004-0494b]


「 休隨十度生差異
 但於一念打圓成」



華嚴經云。菩薩為求佛智。施與眾生。是名檀波
羅蜜。滅諸煩惱。是名尸羅波羅蜜。慈悲為首。不
損眾生。是名羼提波羅蜜。求勝善法。無有厭足。
是名毗梨耶波羅蜜。一切智道。常現在前。未嘗
散亂。是名禪波羅蜜。能忍諸法無生無滅。是名
般若波羅蜜。能出生無量智。是名方便波羅蜜。
能求上上勝智。是名願波羅蜜。一切異論。及諸
魔眾。無能沮壞。是名力波羅蜜。如實了知一切
法。是名智波羅蜜。此十波羅蜜。菩薩於念念中。
皆得具足。愛字函第七卷


「 隨喜善根功最勝
 回向菩提果更深」



諸經要集偈云。
「 若有貧窮人。無財可布施。見他修施時。而生隨喜心。隨喜之福報。與施等無異。」



對字函第十一卷


智度論云。有人行施。菩薩但以隨喜心過於求
二乘人上。何況自行。問曰。菩薩云何以隨喜心。
過二乘人以財施上。答曰。二乘行是布施。菩薩
見之一心隨喜。讚言善哉。以此隨喜福德回向
菩提。為度一切眾生故。得無量佛法故。以二種
功德過求二乘人所行布施上。


復次。二乘勤
作功德疲勞。菩薩默然隨喜。以智福力。過於其
上。譬如工匠。伹以智心指授而去。執斤斧者。疲
苦終日。計工受賞。匠者三倍。又如征伐。鬥者致
死。主將受功。問曰。若隨喜心勝於布施持戒者。
何以伹說菩薩隨喜勝。答曰。凡夫人煩惱覆心。
吾我未斷著世間樂。云何能勝二乘。建字函第八卷
[004-0494c]


般若經云。彌勒問善現言。菩薩若念諸佛。及弟
子眾。所有功德。并人天等。所種善根。如是合集。
現前發起隨喜之心。比餘善根為最為勝。復以
如是隨喜善根。與諸有情。同共回向菩提。是菩
薩不墮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善現答言。若菩
薩於所念佛。及弟子眾。所有功德。不起佛及弟
子功德之想。於人天等。所種善根。不起人天等
想。於所發起隨喜回向菩提之心。亦復不起回
向之想。是菩薩所起隨喜無想等顛倒。若以如
是隨喜心。念一切佛等功德。正知此心盡滅離
變。非能隨喜。正知彼法。其性亦然。非所隨喜。又
正了達能回向心。法性亦爾。非能回向。及正了
達所回向法。其性亦爾。非所回向。若有能依如
是隨喜回向。是正非邪。何以故。一切法自性皆
空。空中都無能所隨喜回向法故。復次若於其
中。起有所得。取相分別隨喜回向。譬如美食。而
雜毒藥。雖初適意。而後受苦。應作是念。如諸如
來以無上智達諸功德。如是體如是相。如是法
而可隨喜。我亦如是隨喜回向。不雜眾毒。終至
甘露菩提。寒字函第十卷


「 罄將我巳一毫利
 普及冤親一切人」



華嚴經云。菩薩行六波羅蜜時。願普饒益一切
眾生。皆使清淨。至於究竟永離苦趣。如是回向。
於非親友與親友等。何以故。菩薩入一切法平
等性故。設有眾生。於菩薩所。起怨害心。慈眼視
之。終無恚怒。譬如大海。一切眾毒。不能變壞。菩
薩不但為一眾生。一佛一法故。起願回向。普為
[004-0495a]
救護一切眾生。供養一切諸佛。解了一切佛法
故。發起大願。修諸善根。回向菩提。章字函第三卷


「 雖則善根元一體
 良由回向有千差」



譬喻王經上。佛告舍利弗。譬如劫波娑縷。同一
樹生。於中一人。善作細衣。價直百千。一人欲作
僕使麤衣。織師報言。劫波娑縷價直百千。何作
麤衣。彼人不納織師善語。但作僕衣。舍利弗。雖
同一善。或有攀緣聲聞。或有回向菩提。亦復如
是。發字函


造像品



「 佛升忉利安居久
 王慕尊顏刻像初」



造像功德經上。帝釋請佛。昇忉利天。度夏三月。
為母摩耶說法。不言而去。爾時優填王。常懷渴
仰。而不得見。敕彼國內巧匠之人。造佛形像。禮
拜供養。毗首羯磨天。化為匠者。即白王言。但我
工巧世中為上。王即選擇香木。肩自荷負。持與
天匠。操斧斫木。其聲上徹三十三天。至佛會所。
以佛神力。聲所及處。眾生聞者。罪垢煩惱皆得
消除。爾時如來種種歎王功德。遙授菩提之記。
帝釋白佛。今在人間。有人曾曩生作佛像不。佛
言。諸有曾經作佛像者。皆於過去巳得解脫。在
天眾中。尚復無有。況於餘處。悲字函


入法華偈云。


「 或以七寶成
 鋀鉐赤白銅
 白鑞及鈆錫
 鐵木及與泥
 或膠漆嚴飾
 彩畫作佛像
 自作若使人
 皆巳成佛道
 乃至童子戲
 若草木及筆
 或以指爪甲
 而畫作佛像
[004-0495b]
 如是諸人等
 漸漸積功德
 具足大悲心
 皆巳成佛道」



竹字函第一卷


觀佛三昧經云。佛昇忉利天上既久。時優填王
不勝戀慕。鑄金為像。聞佛當下。以象載之。仰候
世尊。猶如生佛。乃遙見佛。足步虛空蹈雙蓮華。
放大光明。佛語像言。汝於來世。大作佛事。吾滅
度後我諸弟子。付囑於汝。若有眾生。造立形像。
種種供養。是人後世。必得念佛清淨三昧。佛告
阿難。持我語遍告弟子。我滅度後。造佛形像。及
畫佛跡。令人見之。心生歡喜。能滅恒河沙劫生
死之罪。靈字函第七卷


「 若造若修之妙利
 乃天乃佛之良因」



造像功德經上。有人能於我法未滅盡。來。造佛
像者。於彌勒初會。皆得解脫。當知此為三十二
相之因。能令成佛。悲字函


優填王經云。王白佛言。作佛形像。當得何福。佛
告王言。此人世世生生不墮惡道。天上人中。受
福快樂。身體金色。面貌端正。人所愛敬。若生人
中。常生帝王大臣長者。賢善家子。豪尊富貴。若
作帝王。王中特尊。若作天主。天中最勝。過無數
劫。當得成佛。對字函第八卷


華嚴經云。普救眾生妙德夜神。於因地時。為妙
眼女。普賢勸修故壞佛像。而復彩畫。以寶莊嚴。
發菩提心。由普賢善知識故。從是以來。不墮惡
趣。常生天人王種族中。眾相圓滿。常見諸佛。親
近普賢。開悟成熟。首字函第十卷


造像功德經上云。憍梵波提。昔為牛身。追求水
[004-0495c]
草。右遶精舍。因見尊容。發歡喜心。乘茲福故。今
得解脫。悲字函


「 相不端嚴應有罪
 盜將供養且無愆」



諸經要集云。若像師。造像不具相者。五百萬世
中。諸根不具。第一用心。為上妙果。對字函第八卷


又云。盜佛像者。並為淨心供養。自念云。彼亦弟
子。我亦弟子。如是之人。雖不語取供養皆不犯
此謂施主情通者不犯。局者犯重也。○字函


「 匠者不應逆取直
 佛檀安可互他為」



佛在金棺敬福經云。像主莫論道。雇經像之匠。
莫云客作。造佛布施。二人獲福。不可度量。受吾
約敕。是佛真子。問。工匠之法作經像得物。合取
直不。佛言。不得取價直。如賣父母。取財者。逆過
三千。真是天魔。急離吾佛法。非我眷屬。飲酒食
五辛之徒。不依聖教。雖造經像數如塵沙。其福
甚少。劫燒之時。不入龍宮。勞而少功。不敬之罪。
死入地獄。主匠無益。諸天不祐。不如不造。直心
禮拜。得福無量。


又罪福決疑經云。僧尼白衣。或自捨財。及勸化
物。擬佛受用經營。人將此物造作鳥獸。安形像
前安佛槃上者。計損滿五錢。直犯逆罪。究竟不
還。一劫墮阿鼻地獄。贖香油燈供養者無犯。佛
不求利。無人堪消。對字函第八卷


「 曾有造像心既誠
 立報使人目所擊」



法苑云。魏天平中。定州孫敬德。造觀音像。常加
禮事。後為劫賊所加。不勝考掠。遂妄承罪。將斷
死刑。夢一沙門。令誦救生觀世音經千遍得脫。
[004-0496a]
有司執縛向市。且行且誦。臨刑滿千。刀斫自折。
以為三段。皮肉不損。凡經三換。刀折如初。官吏
驚異。具奏免死。敬德放還。見像項上。有三刀痕。
通感如此。稿字函第七卷


又隋時。凝觀寺僧法慶。開皇三年。造釋迦立像
一軀。高一丈六尺。工猶未畢。慶身遂卒。其日有
僧大智。死經三日而穌。云。閻王前。見法慶。少間
像至。王遽下階作禮。像謂王曰。法慶造我未畢。
柰何令死。左右答曰。法慶命未合終。而食料巳
盡。王曰。可給荷葉。令終其福業也。須臾法慶還
活。所說亦同。常食荷葉。以為隹味。餘食不下。像
成之後數年乃卒。稿字函第四卷


「 擬盜像珠身漸聳
 退求佛愍首還低」



西域記云。僧伽羅國精舍。有金像。而肉䯻以貴
寶飾焉。後有盜者。遂欲取寶。像漸高遠。盜既不
果。退而歎曰。如來昔修菩薩行。起廣大心。發弘
誓願。上自身命。下至國城。悲憫眾生。周給一切。
今者如何遺像吝寶不明昔行。像乃俯首。而授
寶焉。盜者敗露。擒以白王。問所從得。盜者曰。佛
自與我。我非盜也。王以為不誠。命使觀驗。像猶
俯首。王念聖靈。不罪其人。再贖珠寶置於像頂。
俯首至今。疑字函第一卷


「 真儀在壁人何許
 黃櫱呼名渠便知」



傳燈云。裴相國。名休。入寺燒香。因觀壁畫。乃問。
真儀可觀。高僧何在。僧皆無對。裴曰。此間有禪
人不。曰。有一運師。後住黃蘖。請相見曰。休有一
問。請下一語。師曰。請相公問。裴舉前話。師震聲
[004-0496b]
曰。裴休。裴應諾。師曰。在甚麼處。裴當下知旨。振字
函第二卷


「 因燒木佛遭訶責
 既無舍利又何妨」



又云。丹霞禪師。宿慧林寺。大寒。乃取木佛焚之。
院主訶責。師曰。我燒取舍利。主曰。木頭何有。師
曰。既無舍利。再燒兩尊。後院主眉鬚墮落。


「 未審魔徒何識見
 也云色像不堪崇」



楞嚴經云。有一種陰魔。起我慢者。不禮塔廟。摧
毀經像。謂檀越言。此是金銅。或是土木。經是樹
葉。或是疊花。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卻崇土木。實
為顛倒。疑誤眾生。從其毀碎。入無間獄。染字函第九卷


「 有無活語千機變
 莫把死蛇一樣看」



統要云。智藏禪師。因張拙秀才問。山河大地。是
有是無。三世諸佛。是有是無。師皆曰有。張云。錯。
師云。先輩參見什麼人來。張云。曾參百丈。凡有
問詰。皆云無。師云。先輩有甚血屬。曰。有一山妻。
兩箇癡頑。又問。百丈有甚血屬。云。百丈古佛。和
尚莫謗渠好。師云。待先輩得似百丈時。一切皆
無。張俛首而巳。第三卷


丹霞燒佛。陰魔斥像。其事雖同。所見甚異。須是
人人丹霞方許燒佛。箇箇百丈方許道無。其或未然。入地獄如箭


「 沐浴如來功德相
 普願眾生清淨身」



浴像經云。問。於浴像云何。佛言。應以牛頭旃檀
紫檀。多摩羅香松芎藭。白檀鬱金。龍腦沉香。麝
香丁香。隨所得者。以為湯水。置淨器中。先作方
壇。敷妙床座。於上置佛。香水次第浴巳。復以淨
水淋洗。其浴像者。各取少許浴像之水。置自頭
上。燒香供養像。初下水之時。應誦以偈。
「 我今灌
[004-0496c] 沐諸如來。淨智莊嚴功德聚。五濁眾生令離垢。願證如來淨法身。」



燒香之時。當誦斯偈。
「 戒定慧解知見香。遍十方剎常芬馥。願此香雲亦如是。無量無邊作佛事。亦願三塗苦輪息。悉令除熱得清涼。皆發無上菩提心。永出愛河登彼岸。」



女字
函第八卷


「 這箇任從與麼浴
 那箇還能可浴麼」



統要云。遵布衲浴佛次。藥山問。汝祗浴得這箇。
還浴得那箇麼。遵云。把將那箇來。藥休去。第七卷


「 育王作塔功非淺
 眾生奉此福無涯」



阿育王經云。八國共分舍利。阿闍世王。得八萬
四千。以金函盛。作百歲燈。藏恒河中。後阿育王。
得其國土。因於妒嫉殺八萬四千宮人。阿育王
後於城外。造立地獄。治諸罪人。於是消散。比丘
化王。王即信悟。問比丘言。殺八萬四千宮人。罪
可得贖不。道人言。各為人起一塔。下著舍利。當
得脫罪耳。王即尋覓舍利。見燈尚明。舍利既出。
燈亦盡滅。王怪而問。蓮華比丘云。阿闍世王裁
量燈油。至取舍利乃滅。又問道人。何處起塔。道
人曰。即以神力。左手掩日光。作八萬四千道。散
照閻浮提。所照之處。皆可起塔。作八萬四千金
銀琉璃頗梨篋。盛佛舍利。又作八萬四千寶瓶。
復盛此篋。又作無量百千幡幢繖蓋供養之具。
敕諸鬼神。於閻浮提。城邑聚落。滿一億家者。立
塔一座。時有上座。名曰耶舍。王詣白言。我欲一
日之中。立八萬四千塔。遍閻浮提。上座。答言。善
哉。剋十五日。食時一時起畢。
[004-0497a]


十二因緣經云。有八人得起塔。一如來。二菩薩。
三緣覺。四羅漢。五阿那含。六斯阤含。七須阤洹。
八輪王。若輪王以下起塔。安一露盤。即不得禮。
非聖塔故。初果二露盤。至如來。八露盤。巳上並
是佛塔。安塔有其三意。一表人勝。二令他信。三
為報恩。若是凡夫比丘有德望者。亦得起塔。餘
者不合。隸字函第七卷


浴像經云。清淨慧菩薩白佛。若佛在世親近供
養。及滅度後。供養舍利。此二種人。功德等不。世
尊答曰。佛清淨身。能以香華幡蓋香水沐浴。飲
食鼓樂歌詠如來。以此功德回向。一切種智。所
得功德無量無邊。乃至成就菩提。滅度之後。造
佛形像。如大麥等。造塔如菴羅果。表剎如針。蓋
如浮萍。持佛舍利如芥子大。安置其中。所得功
德。如我在世。等無差別。得十五種功德。一得清
淨念心。二得順法心。三得慚愧心。四得見如來。
五發淨信心。六能持正法。七如說修行。八得親
諸佛。九諸佛國土隨喜受用。十生大姓家。人所
敬重。十一纔生人中得念佛心。十二魔不能亂。
十三能護正法。十四諸佛覆護。十五成就法身。
女字函第八卷


「 造塔復壞大魚報
 故塔還修天子榮」



譬喻經云。昔有沙門。其家大富。造作塔寺。以旃
檀為柱。七寶為剎。未成之頃。有五百沙門。從遠
方來。而國內有五百賢者。各各捨與袈裟被服。
寺主沙門言。我之功德積若須彌。而國人不助。
但賤近貴遠。便以火燒寺塔。後入地獄畜生。各
[004-0497b]
九十劫。復作大魚。身長四十萬里。眼如日月。牙
長二萬里。白似雪山。舌廣四萬里。赤似火山。目
廣五萬里。時有五百人。入海採寶。正是先身給
五百沙門衣者。因緣宿對。其魚張口飲水。舫即
從流甚疾。皆大恐怖。稱南無佛。魚聞其音。合口
而聽。水住不流。魚乃淚出。不聞此音。其來甚久。
不食命終。浮尸著岸。神生法家。墮地能語。便識
夙命。年滿八歲。得羅漢道。還詣海邊。見其故身。
積骨如山。坐燒塔寺。百八十劫。在惡道中。


出曜經云。迦葉佛泥洹闍維之後。以佛舍利起
七寶塔。經歷數世。後自凋壞。無補治者。瓶沙因
地為上首。告眾人曰。佛世難遇。人身難得。雖得
為人。或墮邊地。生邪見家。我等叨幸。何貪俗樂。
率九萬三千人。共治故塔。乃同發願。不墮三塗
及八難處。共生人天。見釋迦文。初會說法皆得
度脫。命終生天經歷數世。釋迦出興。九萬三千
人生摩竭國。瓶沙作王。果符前願。巳上虛字函第六卷


「 因竊塔花瘡遽作
 復償牛首體還安」



百緣經云。拘樓孫佛時。有長者子。好色。見一婬
女。心生耽著。無財可與。遂至塔中。盜花與之。乃
共夜宿。曉見身體。遽發惡瘡。痛不可言。喚醫療
治。云。須牛頭旃檀。用塗瘡上。可得除愈。時長者
子即賣家宅。計得金錢滿六十萬。買香六兩。擬
用塗瘡。心自思惟。即語醫言。我今所患乃是心
病。即時所買牛頭旃檀。擣以為末。入其塔中。發
誓願言。如來往昔修諸苦行。誓度眾生。隨其厄
難。唯願慈悲。除我此患。作是誓巳。用香塗塔。以
[004-0497c]
償花價。求哀懺悔。瘡尋得瘥。毛孔香氣。緣此功
德。不墮惡道。生天人中。隨其行處蓮華承足。身
諸毛孔。常有香氣。後悟無常。成辟支佛。隸字函第八卷


「 無縫塔樣分明舉
 不透玄關蹉過來」



傳燈云。南陽忠國師。化緣將畢。乃辭代宗。宗曰。
師滅度後。弟子將何所記。師曰。告檀越造取一
無縫塔。曰。就師請樣。師良久曰。會麼。曰。不會。師
曰。貧道去後。有侍者應真。卻知此事。後詔應真
入內。舉問前語。真良久曰。聖上會麼。曰。不會。真
述偈曰。
「 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黃金充一國。無影樹下合同船。琉璃殿上無知識。」



振字函第五卷


事親品



「 荷檐父母難酬德
 敬事天龍曷若親」



父母恩難報經云。父母於子。有大增益。乳哺長
養隨時將育。四大得成記胎品見其詳。設若右肩負父。
左肩負母。經歷千年。正使便利背上。未足報父
母恩。學字函第六卷


四十二章經云。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親。
二親最神也。辭字函第七卷


彌勒勸孝偈六言
「 堂上有佛二尊。懊惱世人不識。不用金彩粧成。非是檀香雕刻。只看現世爺娘。便是釋迦彌勒。若能供養得他。何用別作功德。不因父母所生。且道你身何得。母娘十月懷擔。多少辛勤勞役。及其坐草之時。性命懸絲危厄。須臾子母相見。慚愧冤家解釋。不論是女是男。明月寶珠憐惜。何期長大成人。全無孝義禮節。問著瞋眼努睛。應對如同抵敵。父母彈指嗟呼。
[004-0498a] 惆悵雙雙淚滴。君還如此為人。休問前程消息。我見不孝之人。虛空雷公霹靂。折罰現世貧窮。伶俜不度朝夕。勸君省定晨昏。竭力和顏悅色。若要鳳髓龍肝。也著為他求覓。有無款曲披陳。不可言前阻逆。在生甘旨無虧。死後不須追憶。君能如是用心。天地龍神佑翼。若不富有起家。定須高官顯職。」



「 奉養甘旨未為孝
 能勉修心乃報恩」



孝子經云。佛言。子之養親。甘露百味。以恣其口。
天樂眾音。以娛其耳。名衣上服。光耀其體。兩肩
荷負。周流四海。唯孝之大。莫尚于茲。世尊曰。未
為孝矣。若親頑闇。不奉三尊。凶虐殘戾。濫竊非
物。情染外色。偽詞非道。耽醉荒亂。違背正真。凶
孽若此。子當極諫。以啟悟之。心崇正道。奉佛五
戒。仁懼不殺。清讓不盜。真潔不婬。守信不欺。孝
順不醉。於是二親。處世常安。壽終生天。諸佛共
會。得聞法言。長與苦別。唯此為孝耳。無字函第十卷


「 供母兩錢寶城樂
 絕他莖髮火輪殃」



雜寶藏經云。佛言。若人於父母所作少供養。獲
福無量。作少不順。罪亦無量。我於過去波羅柰
國。為長者子。字慈童女。父喪母存。家貧賣薪。日
得二錢。奉養於母。獲利轉勝。日得四錢。或得八
錢。至十六錢。加奉於母。後因結伴。入海採寶。辭
母不聽。兒便掣出絕母數髮。入海得寶。還至中
途。失伴錯路。到一山上。見琉璃城。有四玉女。擎
四如意珠。伎樂來迎。住四萬歲。受大快樂。次到
頗梨城。八女八珠。住八萬歲。次到銀城。金城。前
[004-0498b]
前漸倍。享無量樂。後到鐵城。見有一人。頭戴火
輪。捨著童女頭上而去。時童女問。我戴此輪。何
時可脫。獄卒答言。有人作罪福業。歷諸城巳。當
來代之。若無代者。終不墮地。復問。我何罪福乃
爾。獄卒答言。汝昔兩錢供養母故。得琉璃城。四
女四珠。四萬歲樂餘城巳上見文。以絕母髮。今入鐵城
火輪之報。復問獄卒。今此獄中。頗有受罪如我
不。答言。不可稱計。童女即作是念。我今不免。願
使諸受苦者。盡集我身。鐵輪忽墮。命終生兜率
天。佛言。慈童女者。今我身是。漆字函第九卷


「 ○目連哀請援慈母
 世尊特為設蘭盆」



報恩奉盆經云。大目犍連。始得六通。欲度父母。
報乳哺恩。即以道眼。觀見亡母。生餓鬼中。目連
悲哀。持飯往餉。化成火炭。目連白佛。佛言。汝母
罪根深結。非汝一人之所柰何。當須十方眾僧
威神之力。乃得解脫。佛告目連。七月十五日。當
為七世父母。在厄難中。具飯百味五果汲灌。盡
世甘美。以著盆中。香油鋌燭床臥眾具。供養十
方諸佛。大德眾僧。當此之日。一切聖眾。或山間
禪定。或得四道果。或樹下經行。或得六神通。聲
聞緣覺菩薩大人權示比丘。在大眾中。皆同一
心。受缽和羅。具清淨戒聖眾之道。其德汪洋。有
能供養此等自恣僧者。七世父母。六種親屬。得
出三塗。應時解脫。現在父母。壽命百年。佛敕眾
僧。當為施主。七世父母。行禪定意。後受供養。女字
函第八卷


「 生奉甘美得親嘗
 死別杯盤徒尚享」


[004-0498c]


雜譬喻經云。昔有賢者。奉法精進。亡。乃生天。妻
子追慕。烹殺餚饌。上塚哀號。天眼遙見。愍其愚
痴。化作小兒。於邊牧牛。牛便卒死。兒乃嗥哭。刈
草著前。呼起令食。眾人怪笑。問。誰家子。牛既巳
死。當歸語家。嗥哭何益。牛死豈知乎。兒曰。我不
愚也。牛死尚在。猶可有望。汝父早死。設百種食。
共向嗥哭。焦骨何知。眾聞忽解。兒曰。吾本汝父。
蒙佛生天。故來釋卿。還復天身。欲如我者。宜修
道業。巳忽不現。妻子眷屬。自此省悟。奉佛布施。
皆得道跡。同時生天。圖字函


「 鶴因救子天稱歎
 鸚尚瞻親人負慚」



六度集經云。過去鶴鳥生子有三。時國大旱。無
以食之。自裂腋肉。以濟其命。三子疑曰。斯之氣
味。得無吾母以肉飼乎。寧殞吾命。無損母體也。
閉口不食。天神歎曰。母慈子孝。誠希有耶。佛言。
鶴母者吾是。三子者。舍利弗。目連阿難是。


○雜
寶藏經云。昔雪山中。有一鸚鵡。父母都盲。常取
好果。以奉盲親。時有田主。初種穀時。願與眾生
而共噉食。鸚鵡子。以彼田主。先有施心。常取其
穀。以供父母。田主後見蟲鳥作踐。瞋恚。便設羅
網捕得鸚鵡。鸚鵡語之。見施心故。乃敢來取。何
又見捕。田主問言。取穀為誰。鸚鵡答言。有盲父
母。時以奉之。田主咨嗟。禽獸尚爾孝養父母。豈
況於人。自今以後。常於此取勿疑。佛告比丘。鸚
鵡者。今我身是。田主者。舍利弗是。盲父母者。淨
飯摩耶是。由昔孝養。今得成佛。以上漆字函第九卷


「 責母一言如鹿畜
 罰身多世歷渠胎」


[004-0499a]


報恩經云。佛告阿難。鹿女夫人。以其一食。淨華
覆上。施辟支佛。五百世中。尊榮豪貴。蓮華承足。
當時以不知恩。出一惡言。毀罵其母。喻如獐鹿。
於五百世生鹿腹中。佛言。父母眾僧。宜應讚歎。
眾僧出三界之福田。父母三界內之勝福田。器字
函第三卷


「 母令兒殺罪吾當
 兒痛母言非我代」



釋教錄云。罽賓國沙門求跋摩。仁愛汎博。崇德
務善。其母嘗須野肉。令跋摩辦之。跋摩啟曰。有
命之類。莫不貪生。夭彼之命。非仁人矣。母怒曰。
設令有罪。吾當代汝。跋摩他日煮油。誤澆其指。
因謂母曰。代兒忍痛。母曰。痛在汝身。吾何能代。
跋摩曰。眼前之苦。尚不能代。況三塗耶。母乃悔
悟。終身斷殺。笙字函第五卷


「 子雖修善父不善
 父假餘庥子怎庥」



優婆塞戒經云。佛言。子修善法。父作不善。因子
修善。令父不墮三惡道者。是義不然。何以故。身
口意業各別異故。若父喪巳。墮餓鬼中。子為追
福。當知即得。剋字函第五卷


「 女雖福報非干父
 穀由雨長豈無恩」



雜寶藏經云。波斯匿王。女名善光。聰明端正。舉
宮愛敬。父語女言。汝因我力。女答父曰。我自業
力。王聞怒之。即遣左右。覓一窮人。以女付之言。
不假我。從今可驗。女猶復答。我有業力。即共窮
人。相將出去。婦問夫言。有父母不。答曰。我是舍
衛城中。長者之子。父母死盡。無依窮乞。婦復問
言。汝知故宅處不。答曰。只有基地尚存。夫婦同
[004-0499b]
往。周歷按行。伏藏自出。即以珍寶造宅。盈月悉
成。宮人妓使不可稱計。王忽宣問。左右奏言。善
光女郎。宮室錢財。不減於王。王往而見。歎未曾
有。即詣問佛。此女先世。作何福業。佛告。昔一婦
人。發心營辦。供養佛僧。而夫遮斷。婦即勸諭。事
幸成辦。夫還復聽。尒時婦者。今善光是。尒時夫
者。今日夫是。由昔遮婦。恒常貧賤。以還聽故。要
因其婦。得大富貴。無婦復貧。善惡隨報。未曾違
失。對字函第一卷


智度論云。知恩報恩者。有人言。我當宿世。福德
因緣應得。或言。我自然尊貴。汝有何恩。墮是邪
見。此人雖有宿世樂因。今世事不和合。則無由
得樂。譬如種穀在地。無雨則不生。不可以地能
生穀故言雨無恩。雖所受之物。是宿世所種。父
母妻子供奉之人。豈非恩分。立字函第九卷


「 玉耶不循於婦節
 如來一誡乃心歸」



玉耶經云。給孤長者子婦玉耶。端正姝好。而生
憍慢。不事翁姑夫婿。給孤念言。佛能化於一切。
即詣具陳。欲屈一飯。而為玉耶說法。化令改過。
佛既到家。大小皆來禮佛。惟玉耶不出。佛即變
化其舍墻壁。皆如琉璃。內外相見。玉耶驚出。禮
佛懺悔。佛告玉耶。女人不當自恃端正。輕慢其
婿。何者。端正。除去邪態八十四垢。定意一心。是
為端正。不以顏色為端正也。女人身中。有十惡
事。一者初生父母不喜。二者舉養視無滋味。三
者心常畏人。四者父母憂嫁。五者父母生離。六
者畏夫喜怒。七者懷產甚難。八者小為父母檢
[004-0499c]
錄。九者中為夫婿禁制。十者老為兒孫所訶。從
生至終。不得自在。玉耶白佛。稟受下賤。不知禮
儀。願訓為婦之法。佛言。婦有五善三惡。何等五
善。一者夜臥早起。心常恭順。執事先啟。所尊甘
美不得先食。二者夫罵無恨。三者不得邪非。四
者願夫長壽。五者夫出整家。何等三惡。一者不
事翁姑夫婿。美食先噉。早臥晚起。夫訶應拒。二
者心不向夫。念他男子。三者欲其夫死別嫁。佛
又告玉耶。世間復有七輩婦。如母婦者。愛夫如
母。二如妹婦者。敬夫如兄。三如善知識婦者。訶
夫之過。教夫之善。四婦婦者。竭誠事夫。唯和為
貴。五婢婦者。務循婦節。不妒聲色。如事大家。六
怨家婦者。見夫不歡。常如寄客。七奪命婦者。毒
心相向。毒藥害之。佛言。為五善婦者。常有顯名。
後得生天。為二惡婦者。常得惡名。後入三塗。玉
耶流涕。白佛言。我愚癡。自今以後。改往修來。當
如婢婦。奉事翁姑夫婿。盡壽不慢。受戒為優婆
夷。佛言。善哉。人誰無過。過能改者。善莫大焉。言字
函第八卷


「 以蚓誑姑頭變狗
 順妻殺母自傷軀」



冥報記。隋大業中。河南有婦不孝。姑盲兩目。婦
以蚯蚓為羹。以食之。姑怪其味。竊藏一臠留以
示兒。特欲送官。忽然雷雨。其婦乃失。少頃從空
而落。身衣如故。易為狗頭。語言不異。因問其故。
答云。以不孝姑。天神所罰。惡報如此。


○雜寶藏
經云。昔有一婦。稟性很戾。每所云為。常與姑反。
後作方計。教夫殺母。夫用婦言。便將其母。至曠
[004-0500a]
野中。結縛手足。將欲加害。感徹上天。風雷霹靂
霹殺其兒。母即還家。其婦開門。謂是夫主。問言
殺未。姑答巳殺。此報尤輕。地獄可懼。以上漆字函第九卷


「 ○莫謂家財皆有分
 ○若背夫兒自取殃」



法苑云。唐李信。為隆政府衛士。顯慶年中赴蕃。
乘草馬一匹。并將草駒。是時風雪。馬遂不進。信
以蕃期所迫。撻之數鞭。馬作人語。我是汝母。為
生平避汝父。將碩餘米乞女。故獲此報。此駒即
是汝妹也。償債向了。何苦敦逼。信聞之驚愕流
涕。乃拜謝之。謂曰。若是信娘。當自行歸家。馬遂
前行。信負鞍轡。隨之至家。養飼有同事母。屈僧
營齋。鄉閭咸歎。異之。書字函第二卷


隋大業中。洛陽有人。父喪母寡。一男一女。女嫁
後而母亡。二年矣。寒食祭墓。乘驢而往。驢不渡
水。鞭其頭面血出。既至墓所。放驢而祭。是時妹
在兄家。忽見亡母入來。頭面血流號哭告女。我
避汝兄。送米五升與汝。報受驢身。償汝兄五年
矣。今日水深畏過。汝兄鞭我。頭破面裂。償債垂
畢。何太非理也。言訖不見。其兄既還。女先觀驢
頭面血流。如適見母。女抱大哭。以告於兄。言由
相符。兄妹慟哭。驢亦垂淚不食水草。兄妹跪請。
果是母者。願為食草。驢即為食。後死葬焉。書字函第
十卷


「 多見冤從親處起
 不生親想冤自無」



懺法云。一切眷屬。皆是我等三世怨根。一切怨
對。皆從親起。若無有親。亦無有怨。若能離親即
是離怨。何以故尒。若居異處。遠隔他鄉。如是二
[004-0500b]
人終不得起怨恨之心。得起怨恨。皆由親近。以
三毒根相觸惱故。或父母責望於子。或子責望
父母。兄弟姊妹。一切皆然。小不適意。便生瞋怒
第三卷


「 一切眾生皆父母
 坦平心地絕疏親」



懺法云。發菩提心。滿十方界。見東方眾生。盡是
其父。西方眾生。盡是其母。南方眾生。悉是其兄。
北方眾生。悉是其弟。下方眾生。悉是其姊妹。上
方眾生。悉是其師長。其餘四維。悉是沙門婆羅
門等。若受苦時。誓拔其苦。見其受樂。如巳無異。
恒作度脫眾生心。不得佛者。不先成佛。第二卷


「 父母非親心最親
 諸佛非道行合道」



傳燈云。第八祖佛陀難提尊者。年巳五十。口未
曾言。足未曾履。見婆須蜜尊者。遽起禮拜。而說
偈言。
「 父母非我親。誰是最親者。諸佛非我道。誰為最道者。」



尊者以偈答曰。
「 汝言與心親。父母非可比。汝行與道合。諸佛心即是。外求有相佛。與汝不相似。欲識汝本心。非合亦非離。」



振字
函第一卷


「 善哉慧母方便父
 樂矣法妻真諦兒」



無垢稱經云。室中有一天女。舍利子言。天止此
室。經今幾何。天女答言。我止此室。如舍利子所
住解脫。天謂舍利子曰。為諸增上慢者。說離一
切貪瞋癡等。以為解脫。若為遠離增上慢者。即
說一切貪瞋癡等。本性解脫。即說偈曰。


「 慧度菩薩母
 善方便為父
 妙法樂為妻
 大慈悲為女
 真實諦法男
 煩惱為賤隸
[004-0500c]
 僕使隨意轉
 覺分成親友
 六度為眷屬
 四攝為妓女
 結集正法言
 以為妙音樂
 或現作婬女
 引諸好色者
 先以欲相招
 後令修佛智
 總持作園苑
 大法成林樹
 覺品華莊嚴
 解脫智慧果
 八解之妙池
 定水湛然滿
 神通為象馬
 大乘持作車
 遊八道支路
 調御菩提心」



白字函第二卷


雜緣品



「 語貧可賣婆非信
 授道能修事果然」



賢愚經云。迦旃延尊者。在阿槃提國。時一老婢。
少有愆過。大家鞭打。晝夜走使。衣不蓋形。食不
克口。年老辛苦。欲死無門。詣河取水。舉聲大哭。
尊者乃問其由。即語之言。汝若貧者。何不賣之。
老婢答言。貧云何賣。尊者向言。一隨我語。教汝
以施。婢曰。我今貧窮。當以何施。尊者即持缽與。
教取水施。授為咒願。次與受戒。教念佛竟。問言。
汝止何處。婢曰。若舂若磨。即隨其處。或在糞堆。
無有定止。尊者語言。汝好勤心。恭謹走使。伺其
大家。臥竟。入於戶內敷草而坐。思惟觀佛。婢受
教既巳。夜坐命終。生忉利天。大家曉見。以草繫
腳。棄寒林中。此婢天眼觀見故身。遂將五百天
子。齎持香花。至於寒林。供養死尸。放大光明。照
於村林。大家見怪。普告遠近。詣林觀看。以問其
故。天子報言。此吾故身。即為其說生天因緣。後
皆回詣迦旃延所。禮拜供養。因而說法。五百天
子。皆獲須阤洹果。悵字函第六卷


「 佛見伏藏言毒蛇
 農聞採歸遭害巳」


[004-0501a]


大莊嚴經論云。佛與阿難行舍衛國。曠野之中。
見有伏藏。佛告阿難。是大毒蛇。阿難白佛。是惡
毒蛇。尒時田中有一耕人。聞佛阿難說有毒蛇。
即往視之。見真金聚。取歸驟富。王知糾舉。繫於
獄中。先所得金。既巳用盡。猶不得免。將加刑責。
其人唱言。惡毒蛇阿難。大毒蛇世尊。王聞喚問。
何言毒蛇。其人白王。我與往日。在田耕種。聞佛
阿難。說言毒蛇。往視得金。今實毒蛇。而說偈言。


「 諸佛語無二
 說為大毒蛇
 惡毒蛇勢力
 我今始證知
 於佛世尊所
 倍增信敬心
 我今臨危難
 是故稱佛語
 毒蛇之所螫
 止及於一身
 財寶毒蛇螫
 盡及家眷屬
 我謂得大利
 而反獲衰惱」



王聞偈巳。深知是人信解佛語。即說偈言。


「 汝今能信敬
 悲愍之大仙
 所說語真實
 未曾有二言
 先所伏藏財
 盡以用還汝
 更復以財寶
 而以供養汝」



君字函第六卷


「 親於惡友穿魚茅
 擇以良朋裹香紙」



佛本行集經云。佛知難陀學彼六群比丘。恐畏
損其功行。即領難陀。入毗羅城。至一魚店。令於
此取一把臭惡茅草。經一時頃還放於地。復令
嗅手。唯有不淨腥臭氣也。佛告難陀。若人親近
諸惡知識。共為朋友。相染習故。惡聲遠至。因斯
事故。而說偈曰。
「 猶如在於魚鋪下。以手執取一把茅。其人手即同魚臭。親近惡友亦如是。」



世尊又共難阤至於一賣香。令取香褁。還放
地上。嗅於手看。香氣微妙。佛告難陀。若人親善
[004-0501b]
知識。隨順染習。得大名聞。而說偈言。
「 若有手執沉水香。及以藿香麝香等。須臾執持香自染。親附善友亦復然。」



籍字函第六第七卷


莊嚴論偈。
「 無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親。涅槃第一樂。」



書字函第一卷


「 象因善惡心隨轉
 人從染習理亦然」



付法藏經云。佛言。一切眾生。志性無定。隨所染
習。近善則善。近惡則惡。若近惡友。便造惡業。流
轉生死。若近善友。信心聽法。受最勝樂。華氏國
王。有一白象。能滅怨敵。若人犯罪。令象踏殺。後
時象廄為火所燒。移象近寺。象聞說法。心便慈
悲。後付罪人。但以鼻嗅。舌舐而去。都不肯殺。王
怪問之。智臣奏曰。此象近寺聞法故爾。今可移
近屠肆繫之。王用其言。象見屠殺。惡心轉熾。眾
生尚爾。豈況於人不因染習。悵字函第二卷


「 夢有四種真不真
 食有九品世出世」



善見律云。佛告諸比丘。夢有四種。一四大不和
夢者。於睡眠時。謂夢見山崩。或飛騰虛空。或見
虎狼師子賊逐。此虛不實。二先見夢者。謂晝日
見或白或黑。或男或女等。此亦不實。三天人夢
者。謂有善知識。天人為現善夢。令人得善。有惡
知識。天人為現惡夢。令人得惡。此即真實。四想
夢者。謂此人前身。或有福德即現善夢。或有罪
業。即現惡夢。如菩薩母夢菩薩初入胎時。夢見
白象。從天而下。入其右脅。此是想夢也。若夢禮
佛誦經持戒布施種種功德。此亦想夢也。問。夢
為善不善。無記耶。答。言善不善無記。若夢見禮
[004-0501c]
佛。聽法說法。此是善功德。若夢見殺盜婬。此是
不善夢。若夢見青黃赤白色等。此是無記夢也。
問曰。若尒者。應受果報。答曰。不受果報。何以故。
以心業羸弱。故不感報。律云。夢中不犯。隸字函第二卷


增一經云。佛告阿那律曰。一切諸法。由食而存。
眼以色為食。耳以聲為食。鼻以香為食。舌以味
為食。身以細滑為食。意以法為食。涅槃以不放
逸為食。夫飲食有九。人間四食。一段食。二更樂
食。三念食。四識食。出世間五食。一禪食。二願食。
三念食。四八解脫食。五喜食。


○攝大乘論云。食
有四種。一段食。二觸食。三思食。四識食。段食者。
變成為相。若變異。能作身利益事。觸食者。依塵
為相。緣色等塵。作身利益。思食者。望得為相。此
望得意作身利益。如人饑渴。至飲食處。望得飲
食。令身不死。識食者。執持為相。由此識故。持身
不壞。若無識執持。則同死人。身即爛壞。觸食屬
於六識。思食屬意望得。段食屬色。不關於心。識
食屬阿梨耶。言字函第八卷


十惡品



「 三不善根為種子
 十惡因緣由彼生」



毘婆沙論。云。何三不善根。起十惡業。答曰。殺有
三種。或從貪生。或從恚生。或從癡生。盜婬乃至
邪見亦復如是。歲字函第六卷


懺法云。有身則苦生。無身則苦滅。而此身者。眾
苦之本。三塗劇報。皆由身得。未見他作我受。我
作他受。自作其因。自受其果。若一業成。罪無邊
際。何況終身所起惡業。從貪瞋癡。造十惡行。或
[004-0502a]
為財業。更相殺害。或殺眾生。噉食其肉。或決湖
池。惱害水性。或燒山野。設網張羅。或欺斗秤。或
破城邑。或盜他財。或著色欲。惑亂身心。隨其流
轉。不得自在。復次。三業之中。口業實重。或以妄
言。見言不見。不聞言聞。作言不作。自利傷他。或
以綺語。諂曲華詞。浮虛假飾。鬥合是非。或以惡
口。出言麤獷。發語無稽。惱亂父母。及諸眾生。或
以兩舌。向彼說此。向此說彼。讒亂君臣。紛擾一
切。復次。當知滅身。事由心造。身口業麤易遣。意
地微細難除。如來大聖。一切智人。於其意地域
得不護。況乎愚凡。而不守慎。防意如城。豈得不
護。或因貪業。自物他物。起貪作業。或因瞋業。小
不適意。便生大怒。或因癡業。隨逐無明。無惡不
造。或因邪見。不信三寶。行於邪法。如是等罪。無
量無邊。身壞命終。墮三惡道。第六卷


「 五逆殺親無間獄
 非法壞僧亦此愆」



正法念處經云。最大地獄。名曰阿鼻。何業生彼。
若人殺母。殺父。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殺阿羅漢。
彼人墮此。若五逆人。於此地獄。其身長大。五百
由旬。若四逆人。四百由旬。若三逆人。三百由旬。
若二逆人。二百由旬。若一逆人。一百由旬。初字函第
三卷


地藏十輪經云。佛告地藏菩薩言。於未來世。此
佛土中。有諸眾生。煩惱熾盛。難可導化。謂剎帝
利旃荼羅。宰官旃荼羅。居士旃荼羅。沙門婆羅
門旃荼羅。如是等人。善根微少。無有信心。諂曲
愚癡。懷聰明慢。離善知識。言無真實。於諸正法。
[004-0502b]
猶豫倒見。不見不畏。後世苦果。好行殺生。乃至
邪見。欺誑世間。自他俱損。生受病苦。死入無間。
時彼國中。天龍神等。皆不擁護。兵軍競起。疾疫
饑饉。善男子。設有破戒。惡行苾芻。雖作越法重
罪。而依我法。剃除鬚髮。被服袈裟。進止威儀。同
諸賢聖。我尚不許國王大臣。諸在家者。依俗正
法。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閉牢獄。或復訶罵。退
令還俗。或斷其命。況依非法。國王大臣。諸在家
者。若作此事。定生無間地獄。何以故。斷滅善根。
焚燒相續。一切智者之所遠離。於諸破戒苾芻。
猶尚不應如是謫罰。何況持戒真善行者。是人
究竟。自損損他。一切諸佛所不能救。譬如有人
壓油為業。一一麻粒。皆有蟲生。以輪壓之。油便
流出。如是相續滿一千年。殺幾生命。所獲罪業。
不可稱計。又善男子。假使有人。為財利故。置十
婬坊。一一坊中。置千婬女。種種誑惑。如是相續
至滿千年。如前十輪壓油人罪。等一婬坊罪業。
又善男子。假使有人。為財利故。置十酒坊。一一
坊中招千酒人歡飲無廢。如是相續至滿千年。
如前十婬坊罪。等一酒坊所獲罪業。又善男子。
假使有人。為財利故。置十屠坊。一一坊中。於一
日夜。殺害千生。相續千年。如前十酒坊罪。等一
屠坊所獲罪業。如是所說十坊罪。等剎帝利。旃
荼羅王。乃至沙門。婆羅門等旃荼羅人。於前十
惡。一日一夜。所獲罪業。尒時世尊。而說頌曰。


「 十壓油輪罪
 等彼一婬坊
 置彼十婬坊
 等一酒坊罪
 置十酒坊罪
 等彼一屠坊
[004-0502c]
 置彼十屠坊
 置等王罪一」



唐字函第四卷


「 始自貪瞋分三品
 廣及塵勞八萬門」



度無極經云。惡不善者。瞋恚愚癡貪欲三品。謂
上中下。其上品者。若聞欲名。遍身戰動。心踊歡
悅。不觀欲過。厭離不生。無慚無愧。何謂無慚。經
遊獨行。恒思欲境。心心相續。唯見妙好。不知過
患。若其父母。及餘尊長。呵彼所欲。於所尊前。不
覺起諍。是名無慚。此人命終。當生惡趣。中品欲
者。若離境界。不恒生心。下品欲者。但共言笑欲
情即歇。瞋亦三品。上品瞋者。憤恚若發。心惛目
亂。或造五逆。若謗正法。及大重罪。中品瞋者。以
瞋恚故。而造諸惡。即生悔心。下品瞋者。心無嫌
恨。但口呵毀隨生悔過。癡亦如是。雖作是觀。知
一切法。如幻夢響。乾闥婆城。虛妄不實。顛倒故
見。滅外境界。內生寂靜。不見我能行及所行法。
無二無別。自性離故。是名學般若波羅蜜。通禪
波羅蜜。羽字函第一卷


懺法云。一切眾生無始以來。至于今日。依於六
根行於六識。取於六塵。眼著色。耳著聲。鼻著香。
舌著味。身著細滑。意著法塵。起種種業。乃至開
八萬四千塵勞門第一卷


涅槃經云。殺罪有三。謂下中上。下者蟻子。乃至
一切畜生。是名下殺。墮於地獄餓鬼畜生具受
下苦。何以故。是諸畜生。有微善根。是故殺者。具
受罪報。中殺者。從凡夫至阿那含。是名為中。墮
三惡道。具受中苦。上殺者。父母乃至阿羅漢辟
支佛。是名為上。墮於阿鼻大地獄中。具受上苦。
[004-0503a]
若有能殺。一闡提者。不墮此三種殺中。譬如掘
地割草。斬截死尸。無有罪報。何以故。諸婆羅門
乃至無有信等五法。是故雖殺不墮地獄。一字函第
七卷


「 避於自殺求無罪
 若是令人詎免殃」



阿難分別經云。阿難白佛言。人不自手殺者。為
無罪耶。佛答。教人殺人。重於自殺也。何以故。或
是奴婢。愚下小人不知罪福。或為縣官所見促
逼。不自出意。雖獲其罪。事意不同。輕重有差。教
人殺人者。知而故犯。其罪莫大。言字函第七卷


「 雖他所制殺難免
 若彼樂從罪乃同」



毗婆沙論云。問。若為王等。逼令行殺。得殺罪不。
有說。不得。所以者何。他力所制非彼意樂故。如
是說者。亦得殺罪。除自要心。寧捨巳命。終不害
他。如是則無罪。匪字函第八卷


「 不屠但買應同惡
 無心令殺誤何憂」



楞伽經云。大慧菩薩問佛。食肉之過。佛言。食肉
之人。斷大慈種。我觀眾生輪回六道迭為父母。
六親眷屬。更相噉肉。無非親者。常生害心。增長
苦業。流轉生死。不得出離。不食肉者。即是無量
功德之聚。若一切人不食肉者。亦無有人殺害
眾生。由人食肉。若無可食。處處求買。為財利者。
為買者殺。是故買者。與殺無異。偈曰。
「 為利殺眾生。以財網諸肉。二業俱不善。死墮叫喚獄。」



髮字
函第八卷


善見律云。阿育王太子帝須出家。佛法興隆。時
有一臣。僻取王意。殺諸比丘。帝須遮護。臣即置
[004-0503b]
刀。往白王言。我受王敕。令諸比丘。和合說戒。而
不順從。我巳依罪次第。斬殺未盡。帝須遮護。王
聞是語。悶絕擗地。良久乃蘇。即語臣言。我遣汝
入寺。令眾僧和合說戒。何以輒殺。王往寺中。白
於眾僧。不審此事。誰獲罪耶。有一比丘。即問王
言。有殺心不。王曰。我本以功德意遣。無殺心也。
若王如此。王自無罪。殺者得罪。伯字函第二卷


達磨顯宗論云。若有多人。集為軍眾。欲殺怨敵。
或獵獸等。於中隨有一殺生時。何人得成殺生
業道。頌曰。
「 軍等若同事。皆成如作者。」



論曰。於軍
等中。若隨有一作殺生事。如自作者。一切皆成
殺生業道。由彼同許為一事故。如為一事。展轉
相教故。殺一生。餘皆得罪。若有他力。逼入此中。
因即同心。亦成殺罪。惟除若有立誓要期。救自
命緣。亦不行殺。無殺心故不得殺罪。自字函第二卷


「 殺生祀祠終無福
 貪羶詭祭自招愆」



優婆塞戒經云。若有祀祠山林神等。亦得福德。
何以故。令彼受者。生喜心故。是祀福德。能護身
財。若說殺生祀祠得福。是義不然。何以故。不見
世人種伊蘭子。生旃檀樹。斷眾生命。而得福德。
剋字函第五卷


雜寶藏經云。昔有富公。思得肉食。詭作方便。指
田頭樹神。語諸子言。今我巨富。由此樹神恩福
故爾。今日汝等。宜可群中取羊。以用祭祀。因此
殺羊禱賽。即於樹下立天祠舍。父後壽盡。業追
為羊。子祀樹神。以遇厥父。將欲殺之。羊笑言曰。
而此樹者。何有神靈。我於往時。為思肉故。妄使
[004-0503c]
汝祀。皆共汝食。今償殃罪。獨先當之。時有羅漢。
偶到乞食。見其亡父。受於羊身。即借主人道眼
令自觀之。乃見是父。即壞樹神。悔過修福。不復
殺生。驚字函第七卷


「 㲲覆乳兒多壓死
 眼初不顧罪何加」



十誦律云。迦留阤夷比丘。往一居士舍。是家有
未斷乳兒。持著床上。以㲲覆之。比丘不看便坐。
此兒遂死。還寺白佛。佛問。汝。以何心作。答言。我
先不看床上便坐。佛言。無犯。職字函第二卷


「 文殊佛會上殺人
 盤山肉按頭悟道」



寶積經云。會中有五百菩薩。宿命通故。自見往
昔所行惡業。或殺父母。殺阿羅漢。毀寺塔僧。見
是餘業。深生憂悔。常不離心。於甚深法。不能證
入。我心分別。彼罪未亡。是故不能獲深法忍。尒
時世尊。為欲除彼五百菩薩分別心故。即以威
神覺悟文殊。文殊承佛神力。從座而起。手執利
劍。直趣世尊。欲行逆害。時佛遽告文殊。汝住不
應造逆。勿得害我。我必被害。為善被害。何以故。
文殊。從本以來。無我無人。但是內心。見有我人。
內心起時。彼巳害我。即名為害。時諸菩薩。聞佛
說巳。咸作是念。一切諸法。悉如幻化。是中若有
一法。和合集聚。決定成就。得名為佛。名法。名僧。
名父。名母。名阿羅漢。定可取者。則不應盡。然而
諸法無體無實。非有非真。虛妄顛倒。空如幻化。
是故於中。無人得罪。無罪可得。誰為殺者。而得
受殃。彼諸菩薩。如是觀察。明了知巳。即時獲得
無生法忍。文字函第五卷
[004-0504a]


統要云。盤山寶積禪師。因行市肆。見一客人買
豬肉。語屠家曰。精底割一斤來。屠家放下刀。叉
手云。長史那箇是不精底。師於言下有省。


「 既知生命自反射
 無下手處業齊消」



又云。石鞏慧藏禪師。昔為獵人。趁鹿。從馬祖菴
前過。問祖。見鹿過不。曰。汝是何人。云。射獵人。祖
曰。汝一箭射幾個。曰。一箭射一箇。祖曰。汝不善
射。曰。和尚善射不。曰。吾一箭射一群。曰。彼此是
生命。何射他一群。祖云。既知如是。何不自射。曰。
若教某甲自射。即無下手處。祖曰。這漢曠劫無
明煩惱。今日頓息。師當擲弓箭。投祖出家。巳上第三


「 盜者但貪目前利
 阿誰肯顧後來殃」



千佛名經懺悔云。若物屬他。他所守護。一草一
葉。不與不取。何況盜竊。眾生唯見現在利故。種
種不道而取。墮於地獄餓鬼受苦。若在畜生。則
受牛馬等形。身力血肉償他宿債。若生人中。為
他奴婢。或強以奪。或逼迫取。或恃公威。或假勢
力。吞納姦貨。身罹憲網。侵公益私。侵私益公。損
彼利此。損此利彼。如是等罪。無量無邊。張字函


「 須知婬境大慌迷
 能喪眾生一切智」



智度論云。若受五欲。障生梵天。何況阿耨菩提。
世間中五欲第一。無不愛樂。於五欲中。觸為第
一。能繫人心。如人墮在深泥。難以拯濟。若受餘
欲猶不失智慧。婬欲會時。身心慌迷。深著自沒。
名字函第五卷


「 可憐少女所愛纏
 直縛諸天之惡道」


[004-0504b]


諸經要集。優填王經偈云。
「 女人最為惡。難與為因緣。恩愛一縛著。牽人入罪門。」



正法念處經
偈云。
「 天中大係縛。無過於女色。女人縛諸天。將至三惡道。」



智度論偈云。
「 含笑作姿。以惑於人。婬羅彌網。人皆投身。坐臥行立。回面巧媚。薄智愚人。為之心醉。執劍向敵。是猶可勝。女賊害人。是不可禁。毒蛇含毒。猶可手捉。女情惑人。是不可觸。」



楹字函第十四卷


智度論。問曰。人守人瞋。法守破法。應名邪婬。人
自有妻。何以為邪。答曰。既聽受一日戒。墮於道
中。本雖是婦。今不自在。過受戒時。則非法守。有
身婦人。以其身重。強以非理。故名邪婬。復次若
彼侵我妻。我則忿毒。若我侵彼。彼亦何異。恕巳
自制。故應不作。如佛說。邪婬之人。後墮劍樹地
獄。得出為人。家道不穆。常值婬婦。德字函第三卷


「 群仙因之神足失
 獨角忘於騎頸羞」



毗婆沙論云。昔優阤延王。將諸宮人。詣鬱毒波
阤山林。除卻男子。純與女人。五樂自娛。或有裸
形而起舞者。尒時五百仙人。以神足力。飛騰虛
空。經過彼處。時諸仙人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
便失神足。猶無翼鳥。墮彼林中。時王見之。問言。
汝得非非想處定耶。答言。不得。乃至問言。汝得
初禪耶。答言。曾得。而今巳失。時王瞋恚。有欲之
人。見我宮人。非其所以。便拔利劍斷五百仙人
手足。彼諸仙人。或有住眼識退者。或有住耳識
退者。或有住鼻識退者。規字函第七卷


諸經要集云。昔波羅柰國。有一仙人。小便墮精。
[004-0504c]
麈鹿飲之。有身生子。如人頭有一角。其足似鹿。
仙人收養。教其學問。通十八種大經。又學坐禪。
四無量心。得五神通。偶因大雨。泥滑躄地。便生
瞋恚咒十二年不雨。仙人福德諸龍鬼神。皆為
不雨。五穀不生。人民饑餒。大臣集議奏王上事。
出敕招募。其有能令此仙失五神通者。當分國
半治。時有婬女。名曰扇佗。來應王募。我能壞之。
當騎彼項而來。婬女即求五百乘車。載五百美
女。五百鹿車。載歡喜圓。草樂和之。畫如雜果。及
具美酒。色味如水。近仙人處。作草菴住。仙人遊
行。諸女皆出迎。送好華。妙音供養。仙人大喜。諸
女引入房中。與酒以為淨水。與歡喜圓。以為果
蓏。次第親近。遂成婬事。即失神通。大雨七日。酒
食俱罄。繼以山水木果。其味不美。仙人更索前
者。女答。巳盡。云此不遠。有可得處。仙人隨往。相
將入城。女便臥路。言不能行。仙人即令騎於頸
上。女先遣信奏王。嚴駕出觀問言。何由得尒。女
陳上事。佛告諸比丘。其一角仙。即我是也。其婬
女者。今耶輸是。尒時我未斷結。為之所惑。故知
欲法能動仙人。況愚夫也。對字函第十二卷


「 兩女雖誇端正好
 六根不善又何堪」



雜譬喻經云。昔婆羅門兩女端正。乃懸金團。期
十日內募索。有能訶女醜者。便輸與金。竟無應
募者。將至佛所。佛便訶言。此女皆醜。無有一好。
阿難白佛。此女有何不好。佛言。人眼不視色。是
為好眼。耳鼻及口亦爾。身不著細滑。是為好身。
手不盜他財。是為好手。身喜細滑。手喜盜財。如
[004-0505a]
此等者。皆不好也。啟字函第一卷


七女經云。長者有其七女。端正無比。國人無敢
說其不好。將至佛所。佛云。不好。所言好者。不貪
世間色聲香味為好。此女何好也。迦葉佛時。國
王七女。不著歡娛。入尸阤林。觀見死尸。各各說
其所以。帝釋讚言。諸女若有所願。我當與之。女
曰。一要無根樹子一株。二要無陰陽地一片。三
要無音響山一座。帝釋曰。諸物皆有。若此三願。
我即無之。迦葉佛以天眼觀見。攝來會中。為天
帝言。諸大聲聞尚不曉此。佛言。國王女如此。汝
女何者好也。詞字函


「 持世拒他將女施
 維摩云我在家宜」


維摩
乃無垢稱


無垢稱經云。持世菩薩。因惡魔怨。將天女等。狀
如帝釋。鼓樂絃歌。來至我所。謂真帝釋語。將此
女以施供侍。持世答言。女乃非法之物。此非我
宜。時無垢稱知是惡魔而語之曰。可以此女回
施於我。是我在家。白衣所宜。惡魔驚怖欲隱而
去。遭無垢稱神力所持。欲隱不能。空中告曰。汝。
惡魔怨應以天女。施此居士。乃可得還。惡魔怖
畏。俛仰而與。時無垢稱語諸女言。汝巳施我。當
發正等覺心。有法苑樂。可以自娛。不應復樂五
欲樂也。諸天女言。云何名法苑樂。無垢稱曰。於
惠施中。離慳貪樂。於淨戒中。無慢緩樂。於忍辱
中。堪調順樂。於精進中。習善根樂。於靜慮中。知
無亂樂。於般若中。離惑明樂。於菩提中。廣大妙
樂。於眾魔怨能摧伏樂。諸大菩薩常住其中。汝
[004-0505b]
等當樂。勿樂欲樂。時惡魔怨告天女曰。今欲與
汝俱還天宮。諸女答言。我等今者。樂法苑樂。不
樂欲樂。汝惡魔怨。宜可獨還。時惡魔怨。白無垢
稱。唯大居士。可捨此女。心不耽著。而惠施者。是
為菩薩摩訶薩也。無垢稱言。吾巳捨矣。汝可將
去。諸女禮無垢稱。而問之言。今還魔宮。云何修
行。答言。諸姊當知。有妙法門。名無盡燈。譬如一
燈。然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汝等當學。雖
住魔宮。當勸無量天子天女。發菩提心。自字函第二卷


「 見女態如母如子
 在色欲何害何妨」



經律異相云。世尊曰。雖睹女人。長者如母。中者
如姊。少者如妹。如子如女。當內觀身。念皆惡露。
無可愛者。外如畫瓶。中滿不淨。觀此四大因緣
假合。本無所有。丙字函第九卷


「 因念婬女夢從事
 乃悟諸緣法本空」



智度論云。如佛在時。三人為伯仲。聞毗耶離國
婬女。名菴羅婆利。舍衛國婬女。名須蔓那。王舍
城婬女。名優缽羅槃那。各各揚讚。此三女者。端
正無比。晝夜專念。心著不捨。便於睡中。夢與從
事。覺巳心念。彼女不來。我亦不往。而婬事得辦。
因是而悟一切法空。聖字函第七卷


「 飲多過失三十六
 命盡波吒億萬年」



善惡所起經云。飲酒三十六過。一資財散失。二
現多疾病。三因興鬥諍。四增長殺害。五增長瞋
恚。六多不遂意。七智慧漸寡。八福德不增。九福
德轉減。十顯露秘密。十一事業不成。十二多增
憂苦。十三諸根闇昧。十四毀辱父母。十五不敬
[004-0505c]
沙門。十六不信婆羅門。十七不尊敬佛。十八不
敬僧法。十九親近惡友。二十捨離善友。二十一
棄捨飲食。二十二形不隱密。二十三婬欲熾成。
二十四眾人不悅。二十五多增語笑。二十六父
母不喜。二十七眷屬嫌棄。二十八受持非法。二
十九遠離正法。三十不敬賢善。三十一違犯過
非。三十二遠離圓寂。三十三顛狂轉增。三十四
身心散亂。三十五作惡放逸。三十六身謝命終。
墮大地獄。受苦無窮。無字函


「 ○既醉蝦蟆猶沒柰
 且道惡龍豈可降」



諸經要集云。長老莎伽陀。能降惡龍。偶因施主。
持酒與飲。醉倒在地。無所覺知。佛與阿難。行到
是處。見之。知而故問。是誰耶。阿難答言。降龍長
老莎伽陀。佛言。蝦蟆今尚不能降。爭柰龍耶。佛
歎曰。聖人飲酒。尚有此失。何況凡夫耳。楹字函十七卷


「 初由淺劣通盃臠
 殆將成熟絕纖毫」



又云。如未曾有經開飲酒。文殊問經開食肉等。
計此乃佛初成道時。量眾生機。不可頓斷頓制。
所以漸開漸制。後知眾生根熟。便乃永斷永制。
纖毫不許。對字函


「 禍生於口猶烈火
 舌乃鑿身之斧斤」



大方便經云。佛告阿難。人生世間。禍從口生。當
護於口。甚於猛火。猛火熾然能燒一世。惡口熾
然。燒無數世。猛火熾然。燒世間財。惡口熾然。燒
聖七財。口中之舌。鑿身之斧。滅身之禍。器字函第三卷


「 罵佛不納反歸身
 坌佛逆吹翻污巳」



四十二章經云。佛道守大仁慈。以惡來。以善往
[004-0506a]
故。來罵佛。默然不答。愍之癡冥狂愚使然。罵止。
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寶禮如之乎。曰。持
歸。今子罵我。我亦不納。子自持歸。禍子身矣。猶
響應聲。影之追形。終無免離。慎為惡也。


○又云。
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汙天。還汙巳身。
賢者不毀。禍必滅巳。辭字函第七卷


雜阿含經云。健罵婆羅門。遙見世尊。作麤惡語
瞋罵訶責。把土坌佛。時有逆風。還吹其土。反自
坌身。世尊說偈。
「 ○若人無瞋恨。罵辱以加者。清淨無結垢。彼惡還歸巳。猶如土坌彼。逆風還自汙。」



時婆羅門。懺過而去。不字函第二卷


觀音經偈。
「 咒詛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於本人。」



○圓通解文。毒藥交兼相咒詛。
惡心仍更禱神祗。彼來於我起侵傷。還著本人
招橫害。豈是等慈成過失。自然黑業果相隨。觀
音如此不思議。是故我今歸命禮第三卷


「 獵人訪獵訪蹤由
 見言不見不為犯」



五分律云。比丘見野豬被箭走來。共相語言。當
莫道見。獵師尋至。問比丘言。見我所射豬不。答
言。無豬。生疑。問佛。佛言。不犯。若有如是因緣。能
作餘語。破其所問。皆無罪。和字函第八卷


「 有語隨生便隨滅
 無主誰罵復誰瞋」



智度云。如有罵聲。聞便直過。若不分別。誰當瞋
者。凡人心著吾我。分別是非。而生恚恨。若人能
知語言隨生隨滅。前後不俱。則無瞋恚。亦知諸
法。內無有主。誰罵誰瞋。聖字函第五卷


要集云。菩薩觀彼眾生。雖百千劫罵詈。不生瞋
[004-0506b]
心。若百千劫稱讚。亦不歡喜。了知音聲生滅。如
夢如響。對字函第十二卷


「 何謂漂船羅剎國
 正是呼名失色時」



統要云。唐州紫玉山。道通祖師。因于頔丞相問。
如何是黑風吹其船舫。漂墮羅剎鬼國。師云。于
頔這漢。問汝麼事作麼。于當時失色。師云。秪這
箇便是漂墮羅剎鬼國也。于聞巳信受第三卷


「 豈有殺婬無罪過
 作斯邪見陷阿鼻」



毗曇論云。何謂邪見。言。無善惡業報。無今世後
世。法說非法。非法說法。面字函第八卷


如楞嚴經云。寶蓮香比丘尼。持菩薩戒。私行婬
欲。妄言行婬。非殺非偷。無有業報。忽於女根。生
大猛火。及琉璃王為誅瞿族曇姓。善星比丘。妄說
一切法空。如是二人生身陷入阿鼻地獄染字函第
八卷


「 波離為說增伊病
 無垢除疑了性空」



無垢稱經云。優波離言。有二比丘犯所受戒。願
解憂悔得免斯咎。我即為其如法解脫。令除憂
悔。無垢稱言。優波離無重增此二比丘罪。所以
者何。彼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如佛所
說。心雜染故。有情雜染。心清淨故。有情清淨。如
是心者。亦不住內。亦不出外。不在兩間。如其心
然。罪垢亦然。如罪垢然。諸法亦然。一切法性。生
滅不住。如幻如化。如是知者。亦善持律。白字函第二卷


永喜云。有二比丘犯婬殺。波離螢光增罪結。維
摩大士頓除疑。猶如赫日消霜雪。


「 增上慢人斷怒癡
 離上慢者何限礙」


[004-0506c]


宗鏡云。佛為增上慢人。說斷婬怒癡以為解脫。
離增上慢者。說婬怒癡本性解脫。六根六塵而
無限礙。功字函第八卷


如金剛頌云。
「 在欲而無欲。居塵不染塵。」



○又張
拙秀才悟道頌云。
「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我家。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纔動被雲遮。去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隨順眾緣無罣礙。涅槃生死是空華。」



○宗鏡問何法不變。何
法隨緣。答云。心也。不變是性。隨緣是相。當知性
相。皆是一心上義。良由不識真心。將謂只是八
識。不知八識但真心上隨緣之義。由不變故。始
能隨緣。由隨緣故。方能不變。若變自體。將何隨
緣。如無其水豈能成波。故知一心不動。義遍恒
沙。雖遍恒沙皆一心之義。功字函第一卷




大藏一覽卷四     姚啟昌校正
[004-050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