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s0006 大藏一覽-明-陳實 (master)


大藏一覽第八卷
寧德優婆塞陳 實謹編
明秀水居士姚舜漁校緝


第七門


「 ○功成未登正覺
 相好妙用神通」



凡四品


○法身品



「 ○三身四智了然明
 ○五眼六通無不具」



三身金光明最勝王經云。一切如來。有三種身。
化身。應身。法身。如是三身具足。攝受阿耨菩提。
云何化身。如來昔在修行地中。為諸眾生。修種
種法。得自在力。隨眾生意。隨眾生界。現種種身。是
名化身。云何應身。謂諸如來。為諸菩薩說於真
諦。令其解了生死涅槃。是一味故。為除身見。眾
生怖畏歡喜故。為無邊佛法。而作本故。如實相
應如如。如如智。本願力故。具三十二相。八十種
好。項背圓光。是名應身。云何法身。為除煩惱等
障。為具諸善法故。唯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
前二種身。是假名有。後第三身。是真實有。為前
二身而作根本。何以故。離法如如。離無分別智。
一切諸佛。無有別法。復次諸佛利益自他。自利
益者是法如如。利益他者。是如如智。復次法身
三昧。智慧過一切相。不著於相。不可分別。非斷
非常。是名中道。雖有分別。體無分別。雖有三數。
而無三體。不增不減。猶如夢幻。亦無所執。亦無
能執。法體如如。譬如有人願欲得金。既得礦巳。
銷鍊成金。隨意回轉。作諸鐶釧。雖有諸用。金性
不改。場字函第二卷


又瓔珞經云。五分法身。以識往別。戒香攝身。定
[008-0554c]
香攝意。慧香攝亂。解脫攝倒見。知見攝無明。是
五分香瓔珞其身。忘字函第二卷


四智唯識論云。一大圓鏡智。如大圓鏡。現眾色
像。二平等性智。觀一切法。悉皆平等。三妙觀察
智。善觀諸法無礙而轉。四成所作智。成本願力
所應作事。說轉八識而成四智。則字函第十卷


秘藏詮註云。佛轉八識而成四智者。用八為大
圓照智。七為平等性智。六為妙觀察智。前五為
成所作智。識唯分別。智能決斷。佐字函第九卷


大乘莊嚴論序云。轉八識以成四智。束四智以
具三身。事字函第三卷


五眼度世品經云。佛言。隨時開化。入於五道。而
淨五眼。一肉眼。處於世間。現四大身。因此開化
度脫眾生。二天眼。諸天在上。及在世間。未識至
道。示以三乘。三慧眼。其不能解智度無極。皆開
化之。使入大慧。四法眼。其在褊局不能恢泰。悉
開化之。解法身一。無去來今。平等三世。五佛眼。
其迷惑者。不識正真。陰蓋所覆。譬如睡眠。示以
四等四恩之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
善權方便。進退隨宜。不失一切。令發正真道意。
遐字函第六卷


金剛經偈。
「 天眼通非礙。肉眼礙非通。法眼唯觀俗。慧眼直緣空。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圓明法界內。無處不鑒容。」



楞嚴經云。阿那律。見閻浮提。如觀掌中菴摩羅
果。諸菩薩等。見百千界。十方如來。窮盡微塵。清
淨國土。無所不矚。眾生洞視。不過分寸。染字函第二卷
[008-0555a]


智度云。菩薩初發心時。以肉眼見苦眾生。心生
慈愍。學諸禪定。修得五通。以天眼遍見六道。受
種種身。益加哀憐。故求慧眼以救濟之。得見眾
生心相。種種不同。云何令彼得是實法。故求法
眼引導。令入法中。後求佛眼。得一切智。成就佛
法。名字函第十卷


六通般若經云。一神境通。能起種種神變。震動
十方。變一為多。變多為一。或隱或顯。迅速無礙。
山崖墻壁。直過如空。凌虛往來。猶如飛鳥。地中
出沒。如出沒水。身出煙燄。如燎高原。體注眾流。
如銷雪嶺。日月神德。威勢難當。以手扙摩。光明
隱蔽。轉身自在。二天耳通。過人天耳。能如實聞
十方各如殑伽沙界。情非情類。種種音聲。大小
悉聞。無障無礙。三他心通。能如實知十方沙界。
他有情類。心心所法。謂遍知他貪瞋癡等心。離
貪瞋癡等心。乃至聚心散心。小心大心。寂靜不
寂靜心。解脫不解脫心。皆如實知。四宿住隨念
通。能如實念十方沙界。一切有情。一心十心。乃
至多百千心。若一日。若二日。至多百千年劫。如
是時處。如是名姓。死此生彼。若廣若略。若自若
它。諸宿住事。皆能隨念。五天眼通。能如實見十
方沙界。情非情類。種種色像。死時生時。妙色麤
色。善趣惡趣。若勝若劣。復知隨業受生差別。或
成就身語意惡行。誹毀賢聖。邪見因緣。身壞命
終。當墮惡趣。或成就身語意妙行。讚美賢聖。正
見因緣。身壞命終。當生善趣。六漏盡通。能如實
知十方有情。若自若他。漏盡不盡。此通依止金
[008-0555b]
剛喻定。斷諸障習。方得圓滿。得不退轉菩薩地
時。於一切漏。不現前故。亦名為盡。菩薩得漏盡
通。不墮聲聞獨覺之地。唯趣無上菩提。金字函第四卷


「 ○十八不共三智明
 ○十力四辯四無畏」



十八不共法。○般若經云。一無有誤失。二無卒
暴音。三無忘失念。四無不定心。五無種種想。六
無不擇捨。七志欲無退。八精進無退。九憶念無
退。十般若無退。十一解脫無退。十二智見無退。
十三若智若見。於過去世無著無礙。十四若智
若見。於現在世無著無礙。十五若智若見於未
來世無著無礙。十六一切身業智為前導。隨智
而轉。十七一切語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十八
一切意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此十八法唯佛獨。不與二乘共
為字函第一卷


三明。○法集經云。一天眼智明者。謂聲聞辟支
菩薩諸佛。於天勝妙。得彼天眼。是名天眼智明。
二宿命智明者。佛於三世境界。無有不知。不同
二乘。是名宿命智明。三漏盡智明者。證見道時。
遠離四漏及煩惱習氣。所謂欲漏。有漏。見漏。無
明漏。不同二乘所證。是名漏盡智明。欲字函第二卷


十力。○般若云。如來應正等覺。於是處非處。皆
如實知。是第一力。於諸有情三世異熟。皆如實
知。是第二力。於諸世界種種差別。皆如實知。是
第三力。世間種種勝解差別。皆如實知。是第四
力。於諸有情諸根勝劣。皆如實知。是第五力。於
遍趣行。皆如實知。是第六力。於諸靜慮。乃至染
靜。安立差別。皆如實知。是第七力。見諸有情生
[008-0555c]
死善惡。皆如實知。是第八力。於諸有情無量劫
中。諸宿住事。皆如實知。是第九力。於諸漏盡。證
真解脫。所作巳辦。不受後有。是第十力。崑字函第九卷


四無礙辯。○寶積經云。一義無礙者。於諸色義
無罣礙故。云何色義。謂第一義。云何第一義。謂
色不可得故。成就如是第一義智。名義無礙。二
法無礙者。於諸色法如實觀察。如實了知。三詞
無礙者。謂於諸色。以無礙智。善巧言詞種種分
別。四說無礙者。謂於諸色。隨眾生機開示演說。
而於法界不作二相。香味觸法。亦復如是。始字函第
四卷


四無所畏。○般若經云。一一切智無畏。二漏盡
無畏。三說障道無畏。四說苦盡道無畏。如是四
種。天人外道。無能難其過失。為字函第一卷


「 ○復徵成物以何心
 ○舉似阿難為牓樣」



宗鏡。問。以心為宗。理須究竟。約有情界。真妄似
分。不可雷同。有濫圓覺。未審以何心為宗。答。三
乘慕道。見有差殊。錯指妄心以為真實。二祖求
此妄心不得。初祖於是傳衣。阿難執此妄心。如
來所以訶斥。如佛舉金臂。語阿難言。汝今見不。
阿難言。見。佛言。汝何所見。阿難言。我見如來舉
光明拳耀我心目。佛言。汝將誰見。阿難言。我將
眼見。佛告阿難。汝今答我。我光明拳。耀汝心目。
汝目可見。以何為心。當我拳耀。阿難言。如來現
今徵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窮尋逐。即能推者。我
將為心。佛咄阿難。此非汝心。阿難矍然避座起
白佛言。此非我心。當名何等。佛告阿難。此是前
[008-0556a]
塵。虛妄想相。惑汝真性。由無始來。認賊為子。失
汝元常。故受輪轉。阿難白佛。故我出家。承事諸
佛。行諸難事。皆用此心。或退善根。亦因此心。若
此發明不是心者。我乃無心。同諸土木。離此覺
知。更無所有。我實驚怖。佛告阿難。如來常說。諸
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
體。乃至草葉。咸有體性。何況妙明心性。而自無
體。若汝執於所了知性。必為心者。此心即應離
諸一切色香味塵諸塵事業。別有全性。如汝今。
聽我法。因聲而有分別。縱滅見聞覺知。內守幽
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我非敕汝。執為非心。但
汝於心微細揣摩。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
心。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塵
非常住。若變滅時。此心則同龜毛兔角。則汝法
身。同於斷滅。其誰修證無生法忍。古釋云。能推
者即是妄心。皆有緣慮之用。亦得名心。然不是
真心。且妄心。是真心上之影像。故云汝身汝心。
皆是妙明。心中所現之物。若執此影像為真。影
像滅時。此心即斷。故云。若執塵緣。即同斷滅。以
妄心攬塵成體。如鏡中之像。水上之波。迷水執
波。波寧心滅。迷鏡執像。像滅心亡。心若滅時。即
成斷見。若知濕性不壞。鏡體常明。則波浪本空。
影像元寂。故知諸佛境智。遍界遍空。凡夫身心。
如影如像。若執末為本。以妄為真。生死現時。方
驗不實。古聖云。見礦不識金。入爐始知錯。


問。真妄二心。各以何義名心。以何為體。以何為
相。答。真心。以靈知寂照為心。不空無住為體。實
[008-0556b]
相為相。妄心。以六塵緣影為心。無性為體。攀緣
思慮為相。此緣慮覺了能知之妄心。而無自體。
但是前塵。隨境有無。境來即生。境去即滅。因境
而起。全境是心。又因心照境。全心是境。各無自
性。唯是因緣。故法句經云。燄光無水。但陽氣耳。
陰中無色。但緣氣耳。以熱時炎氣。遠看似水。但
從想生。唯陽氣耳。此虛妄色心。亦復如是。以自
業為因。父母外塵為緣和合。似現色心。唯緣影
為自心相。故知此能推之心。若無因緣。即不生
起。但從緣生。緣生之法。皆是無常。如鏡裏之形。
無體而全因外境。似水中之月。不實而虛現空
輪。認此為真。愚之甚矣。阿難因如來推破妄心。
乃於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一一微細窮詰。
徹底唯空。皆無自性。既非因緣。自他和合而有。
又非自然無因而生。悉是意言識想分別。因茲
豁悟妙明真心。廣大含容。遍一切處。見十方空。
如觀手中所持葉物。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即
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圓。含裹十方。反觀父母
所生之身。猶彼十方虛空之中。吹一微塵。如存
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漚。起滅無從。了然自知。
獲本妙心。常住不滅。而說偈言。
「 ○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消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祗獲法身。」



祿字函第三卷


「 ○會融真妄本來同
 ○研究悟迷何得失」



問。若真心成佛。妄覺墮凡。則妄念違宗。真心順
覺。斯乃真妄有二。體用分離。如何會通圓融一
旨。答。真妄無性。常契一原。豈有二心。而互相即。
[008-0556c]
以性淨無染。妄不可得。如幻刀不能斫石。苦霧
不能染空。為不了一心之人。所以說即。如台教
問云。無明即法性。無復無明。與誰相即。答。如為
不識冰人。指水是冰。指冰是水。但有名字。寧復
有二物相即耶。是知時節有異。融結隨緣。濕性
常在。未常變動。乃至即凡即聖。亦復如是。凡聖
但名。一體無異。若凡夫執著此心。造輪回業。將
菩提智。轉成煩惱。如大富盲兒。坐寶藏中。舉動
罣礙。為寶所傷。又二乘人。厭棄此心。求灰斷果。
將如來四德秘藏為無常。五陰謂是賊虎。怕怖
馳走。縛脫雖殊。取捨俱失。若諦了者。不起不滅
無得無生。了此妄心。念念無體。從何起執。念念
自離。不須斷滅。尚不得一。何況二乎。侈字函第六卷。後卷
並同此函


問。悟既現前。迷何處去。答。三界無別法。但是一
心作。一切境。皆因動念。念若不生。境本無體。返
窮動念。念亦空寂。即知迷時無失。悟亦無得。以
無住真心。不增減故。譬如演若達多。以鏡照面。
愛鏡中頭。嗔責巳頭不見。自怖狂走。忽然狂歇。
頭非外來。縱未歇狂。亦何遺失。第七卷


「 ○業如膠漆何成道
 ○我達真空可頓消」



問。眾生業果種子現行。積劫所熏。猶如膠漆。云
何但了一心。頓斷成佛。答。若執心境是實。人法
不空。徒經萬劫修行。終不證於道果。若頓了無
我。深達物虛。則能所俱消。有何不證。猶如微塵
揚於猛吹。輕舸隨於迅流。只恐不信一心。自生
艱阻。且如勇施菩薩因犯婬欲。尚悟無生。性比
[008-0557a]
丘尼無心修行。亦證道果。何況信解佛法。諦了
自心。而無剋證。或有疑云。豈不斷煩惱耶。解曰。
但諦觀殺盜婬妄。從一心上起。當處便寂。何須
更斷。是以但了一心。自然萬境如幻。何者。以一
切法。皆從心生。心既無形。法何有相。高城和尚
歌云。說教本窮無相理。廣讀元來不識心。識取
心了取境。識心了境禪河淨。若能了境便識心。
萬法都如闥婆影。第八卷


「 ○悉具法身何隱顯
 ○間有盲聾不見聞」



問。諸佛。法身。普遍眾生心。既同一心。云何有現
不現。答云。常現無不現時。或於一塵頓現。無不
具足。或於諸塵普現。無不周遍。一處頓現者。如
來眼睫。文殊寶冠。彌勒閣中。普賢毛孔。淨名室
裏。摩耶腹中。芥子針鋒。近塵遠剎。悉能普現。其
唯一毗盧清淨法身之應用耳。此法身者。即是
心也。所以言。若能諦觀心不二。方見毗盧清淨
身。一念起惡心。法身亦隨現。一念善心生。法身
亦隨現。乃至色處現。空處現。自在無礙。更莫遠
推諸佛。唯自一念空心是。摩訶衍論云。如來法
身平等。自然遍一切處。但依眾生心現。眾生心
者。猶如於鏡。鏡若有垢。色像不現。眾生心垢。法
身不現。其猶日月麗天。盲者不睹。雷霆震地。聾
者不聞。道契則鄰。不在身近。故福人出世。則琳
琅現矣。薄福者出。則荊棘生焉。皆由自心有現
不現。若了心性之人。悉皆平等顯現。第八卷


「 ○速證菩提唯一念
 ○遠求佛道在三祗」



問。成佛之理。或云一念。或云三祗。未審定取何
[008-0557b]
文。以印後學。答。成佛之旨。非在時劫。遲速之教
屬在權宜。故起信論明。為勇猛眾生。成佛在於
一念。為懈怠者。得果須滿三祗。但形教跡之言。
盡成方便。如楞嚴經云。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
學。圓覺經云。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
無漸次。涅槃經云。屠兒廣額。日殺千羊。後發心
巳。佛言。於賢劫中成佛。諸大菩薩。及阿羅漢疑
云。我等成佛於遠劫。廣額何故成佛在先。佛言。
欲早成者即早。欲遠成者即遠。若頓見性。即一
念成。故知利鈍不同。遲速在我。第七卷


○又問。
即心是佛。則諸佛何假三祗積德方成。答。為復
學一乘實法。為復趣五性權機。此論自證法門。
非述化儀方便。且楞伽經說有四佛一化佛。隨機赴感。二
報生佛。酬其往因。三智慧佛。本覺顯照。四如如佛。理體無二。華嚴經十佛。一正
覺佛。無著見。二願佛。出生見。三業報佛。深信見。四住持佛。隨順見。五涅槃佛。深入見。六法界佛。
普至見。七心佛。安住見。八三昧佛。無量無依見。九本性佛。明了見。十隨樂佛。普授見。若依

五教。隨教不定。一小乘教。有二身佛一生身。一法身。二
大乘初教。有三身佛一法身。二應身。三化身。三終教。有四
身佛一理性身。二法身。三報身。四應化身。四頓教。唯一身佛實性佛
圓教。有十身佛一眾生身。二國士身。三業報身。四聲聞身。五圓覺身。六菩薩身。
七如來身。八智身。九法身。十虛空身。又約心成佛。小乘以善心修所得為佛

初教以心性為佛。終教以心性相泯為佛。頓教以心本不生為佛。圓
以心無 無盡為佛。若以如如佛。心佛本性佛。誰人不
具。若以國土身。虛空身。何法不圓。則處處皆是
寶坊。丘陵誰立。念念咸成正覺。妄想何分。如盲
者不睹光明。非朝陽夕魄之過咎。似小果不聞
圓頓。豈佛心妙指之親疏。但以法弱由於根微。
[008-0557c]
道廣在乎量大。如教華嚴。成佛不離一念。則毗
目仙人執善財手。善財見身。往十方剎。無量佛
所。經微塵劫。乃至放手。善財見身。還在本處。豈
非本位不動。遠近之剎歷然。一念靡移。延促之
時宛爾。第六卷


「 ○三乘見佛何差別
 ○異業逢渠字不同」



問。無性理同。一時成佛。云何三乘見佛差別。答。
隨心感現。影像不同。自業差殊。非佛有異。觀一
水而俄分四等。皆自見差。共寶器而飯色不同。
非他業變。如涅槃經云。十二因緣。下智觀。故得
聲聞菩提。中智觀。故得緣覺菩提。上智觀。故得
菩薩菩提。上上智觀。故得佛菩提。又華嚴經云。
譬如海水。潛流地中。有穿鑿者。無不得水。而彼
大海。不作分別我出於水。佛智海水。亦復如是。
流入一切眾生心中。若諸眾生。修習法門。所得
智慧。而如來智。平等無二。無有分別。但隨眾生
心行異故。所得智慧。各各不同。又偈云。
「 譬如水一味。因器有差別。佛福田亦然。眾生心故異。」



六卷


「 ○因有發明稱見道
 ○不無唯證乃方知」



問。三寶如虛空相。非見聞之所及。教中云何說
見道。又稱見佛。答。約本智發明。假稱名見。非眼
所睹。唯證乃知。若離斷常二邊。即見自身清淨。
見身清淨。即是見佛清淨。乃至見一切法。悉皆
清淨。無非是佛。無非是法。以自心性無生。順物
遍一切處故。若一微塵不是佛者。則成翳障。不
入普眼之門。唯墮能所之見。又假名論偈云。
「 如來法為身。但應觀法性。法性非所見。然亦不能
[008-0558a] 知。」



法性者。所謂空性無生性。此即諸佛第一義
身。若見於此。名為見佛。第七卷


「 ○直了一心成道去
 ○奚須八相示修來」



問。直了此心是佛。更用八相成佛不。答。若了此
心。即是天真佛。不說成與不成。若說成佛。是助
語。亦是增語。圓覺云。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
菩提。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回。
及非輪回。釋曰。本無菩提。及涅槃者。此是轉號
之語。轉煩惱。故立菩提之號。轉生死。故得涅槃
之名。煩惱性空。生死本寂。既無所轉之相。亦無
能轉之名。無不成佛者。無妄輪回。亦無成佛者。
無非輪回。唯妙圓覺心。更無所有。龐居士頌云。


「 十方同聚會。箇箇學無為。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如是則自然。」



應念登科。隨處及第。何須受
記而待揚名者乎。又古德歌云。不坐禪。不持律。
妙覺心珠白如日。當體虛玄一物無。阿誰承受
燃燈佛。第八卷。涅槃經云。若言釋迦。從兜率天降
神母胎。乃至八相成道。此是聲聞曲見。故為劣
解眾生母胎出現。第六卷


「 ○圓覺妙心雖沒體
 ○須知應物以成軀」



問。妙圓覺心。既無所有。云何教中說佛成正覺。
出現世間等事。答。一是機熟眾生。自心感現。二
是菩薩因地本願。然諸佛境界。廣大無邊。非情
識所知。唯見性能了。故知凡聖無際。心境一原。
真無性而即相發明。相無體而因真建立。故云。
法身無像。遇感成形。妙應無方。隨念垂跡。體無
生滅。不礙生滅。如非色約體。非不色約用。則法
[008-0558b]
報一際。體用無差。故云。若以色聲取。是人行邪
道。若離色聲求。未免斷滅見。華嚴偈云。
「 色身非是佛。音聲亦復然。亦不離色聲。見佛神通力。」




論色聲。亦是自心。橫豎一切不出心性故。第八卷


「 ○菩提雖不身心得
 ○身心若斷菩提離」



問。菩提即自身心者。云何教中說菩提。不可以
身心得。答。菩提之道即心者。乃是自性清淨心
湛然不動。蓋是正覺無相之真智。其道虛玄。妙
絕常境。聰者無以容其聽。智者無以運其知。辯
者無以措其言。像者無以狀其儀。以迷人不了。
執色陰為自身。認能知為自心。故經云。身如草
木。無所覺知。心如幻化。虛妄不實。所以除其執
取之心。故云菩提者。不可身心得也。菩提非是
觸塵。不可以身得。菩提非是法塵。不可以心得。
若就了人。即達陰身本空妄心無相。以本空故。
法身常現。以無相故。真心不虧。如此發明。五陰
即菩提。離是無菩提。不可以菩提而求菩提。不
可以菩提而得菩提。文殊云。我不求菩提。何以
故。菩提即我。我即菩提。故維摩經云。菩提非所
觀之境。則無能緣之心。所觀境空。即實相菩提。
能緣心寂。即自性菩提。


○又問。佛言。學我法者。
唯證乃知。今言菩提者。不可以身心得。無修無
證。則初發菩提心人。如何趣向。答。若能信悟菩
提。無相不可取。無性不可修。如是明達。即是真
證。富字函第二卷


「 ○他身不離於自身
 ○彼化宛然從我化」



問。即自心成佛者。還立他佛否。若決定不立。則
[008-0558c]
無諸佛威神護念。便成斷見。答。以自心性。遍一
切處故。若見他佛。即是自佛。不壞自他之境。唯
是一心。如天帝釋不修天業。宮殿何以隨身。輪
王不作王因。七寶無由聚集。唯憑自善。外感勝
緣。或有人念佛。佛現。但彼佛。非佛。非非佛。而現
於佛。何以故。以彼妄心。希望現故。是故彼佛非
本無定相。非非相緣起諸相。非有非無。不可量度也。但
彼凡夫隨心而有。即生現佛想。或一向謂彼心
外有佛。不知自心。和合而有。或一向謂心外無
佛。即為謗正法也。釋曰。何謂非相本無定相者。
以因心所現。外相無體。緣盡即滅。何相之有。何
謂非非相。緣起諸相者。既稱無定。但隨緣現。幻
相不無。若能不生分別。不執自他。內不執有而
取諸蘊。外不執無而謗正法。則開眼合眼。舉足
下足。非見非非見。為真見佛矣。侈字函第七卷


「 ○影化爰從心感現
 ○原夫豈是彼來迎」



問。既心外無佛。見佛是心。云何教中。有說化佛
來迎。生諸淨剎。答。法身如來。本無生滅。從真起
化。引接迷根。以化即真。真應一際。即不來不去。
隨應物心。又化體即真。說無來去。從真流化。現
有往還。即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也。不來而
來。似水月之頓呈。不見而見。猶行雲之忽現。


問。如上所說。真體。則湛然不動。化相。則不來而
來。正是心外有他佛來迎。云何證自心是佛。答。
乃是如來。本願功德力故。令彼有緣眾生。修集
功德。則自心感現佛身來迎。不是諸佛實遣化
身。而來接引。但是有緣眾生。時機正合。能令自
[008-0559a]
心見佛來迎。則佛心湛然常寂。無有去來。眾生
識心。託佛本願。功德勝力。自心變化有來有去。
如面鏡像。似夢施為。鏡裏之形。非內非外。夢中
之質。不有不無。但是自心。非關佛化。是知淨業
純熟。目睹佛身。惡果將成。心現地獄。如福德之
者。執礫成金。業貧之人。變金成礫。礫非金而金
現。金非礫而礫生。金生但是心生。礫現惟從心
現。轉變是我。金礫何從。抱疑之徒。可曉斯旨。侈字
函第七卷


「 ○休迷不位生分別
 ○但明凡聖體交參」



問。成佛本理。但是一心。云何更立文殊普賢行
位之因。釋迦彌勒名號之果。乃至十方諸佛國
土。神通變現。種種法門。答。此是無名位之名位。
無因果之因果。是心作因。是心成果。是心摽名。
是心立位。初後皆心。因果同證。只為根機莫等。
所見不同。若以一法逗機。終不齊成解脫。須各
各示現引佛歸心。雖開種種之名。皆是一心之
義。若違自心。取外佛相勝妙之境。則是顛倒。所
以華嚴經頌云。
「 若以威德色種族。而見人中調御師。是為病眼顛倒見。彼不能知最勝法。」




何不見佛。一為不識自心。二為不明隱顯。何者。
眾生之因。隱於本覺。諸佛之果。顯於法身。是故
因隱之本覺。乃果顯之法身。果能成因。期佛之
眾生。果顯之法身。乃因隱之本覺。因能辦果。則
眾生之佛。故云凡聖交徹。理事相含矣。所云釋
迦牟尼者。釋迦此云能仁。牟尼此云寂默。能仁
者。即心性無邊。含容一切。寂默者即心體本。寂
[008-0559b]
動靜不千故。彌勒者。此云慈氏。即是一心真實
之慈。以心不守自性。任物卷舒。應現無方故。彌
陀者。此云無量壽。即如理為命。以一心真如。性
無盡故。阿閦者。此云不動。即一心妙性。湛然不
動。妙覺位不能增。無明地不能減。故稱不動。如
三藏勒那云。遍入法界禮者。良由行者。想觀自
巳身心等法。從本以來。不在法界諸佛身外。亦
不在諸佛身內。亦不在我外。亦不在我內。自性
平等。本無增減。今禮一佛。遍通諸佛。如一室中。
懸百千鏡。有人觀鏡。皆像現。佛身清淨。明逾彼
鏡。遞相涉入。鏡無不照。影無不現。此則攝他為
摠。入他為別。一身既爾。乃至一切法界。聖凡之
身。亦復如是。如稱一阿彌陀佛名。禮召一切諸
佛。無不周備。


○華嚴云。一切處文殊者。文殊雖
東來。而即一切處。是以法界之身。不動之智。觸
境斯了。六根三業。盡是文殊。實相體周。萬象森
羅。無非般若。何有一處非文殊哉。富字函第四卷


○相好品



「 ○堂堂三十二妙相
 ○赫赫八十種隨形」



三十二相。○般若經云。如來足下有平滿相。猶
如奩底。地雖高下。隨足所蹈。坦然等觸。是為第
一。如來足下千輻輪文。輞轂眾相。無不圓滿。是
為第二。如來手足。並皆柔軟。如睹羅綿。是為第
三。如來兩足。一一指間。猶如雁王。鞔網交絡文
同綺畫。是為第四。如來手足諸指圓滿。纖長可
愛。是為第五。如來足跟廣長圓滿。與趺相稱。是
為第六。如來足趺修高光滿。與跟相稱。是為第
[008-0559c]
七。如來雙腨漸次纖圓。如鹿王腨。是為第八。如
來雙臂平立摩膝。如象王鼻。是為第九。如來陰
相勢。峰藏密。其猶龍馬。是為第十。如來毛孔。各
一毛生。紺青宛轉。是為第十一。如來髮毛端皆
上摩。右旋宛轉。是為第十二。如來身皮細薄潤
滑。垢水不住。是為第十三。如來身皮金色晃耀。
諸寶莊嚴。是為第十四。如來兩足兩掌中頸雙
肩。七處充滿。是為第十五。如來肩項圓滿殊妙。
第十六。如來膊腋悉皆充實。是第十七。如來容儀
洪滿端直。是第十八。如來身相修廣端嚴。是第
十九。如來體相量等圓滿。如諾瞿陀。是第二十。
如來額臆并身上半。威容廣大。如師子王。是二
十一。如來常光面各一尋。是二十二。如來齒相
四十齊平。淨密根深。白逾珂雪。是二十三。如來
四牙鮮白鋒利。是二十四。如來常得味中上味。
是二十五。如來舌相薄淨廣長。能覆面輪至耳
髮際。是二十六。如來梵音詞韻和雅。隨眾多少
無不等聞。是二十七。如來眼睫。猶若牛王。紺青
齊整。是二十八。如來眼睛紺青鮮白。紅環間飾
皎潔分明。是二十九。如來面輪其猶滿月。眉相
皎淨如天帝弓。是第三十。如來眉間有白毫相。
柔軟如綿。白逾珂雪。是三十一。如來頂上烏瑟
膩沙。高顯周圓。猶如天蓋。是三十二。崑字函第九卷


八十隨好。


又云。如來指爪薄潤光淨。如花赤
銅。是為第一。如來手足。指圓纖長。節骨不現。是
為第二。如來手足各等無差。指間充密。是為第
三。如來手足圓滿。如意。色淨蓮花。是為第四。如
[008-0560a]
來筋脈盤結堅固。深隱不現。是為第五。如來兩
踝俱隱不現。是為第六。如來行步直進庠審。如
龍象王。是為第七。如來行步威容齊肅。如師子
王。是為第八。如來行步安平庠序。不過不減。猶
如牛王。是為第九。如來行步。進止儀雅。其猶鵝
王。是為第十。如來回顧。必皆右旋。如龍象王。舉
身隨轉。是第十一。如來支節漸次傭圓妙善安
布。是第十二。如來骨節交結無隙。猶若龍盤。是
第十三。如來膝輪妙 布。堅固圓滿。是第
十四。如來身支潤滑光柔塵垢不著。是第十六。
如來身容頓肅無畏。常不怯弱。是第十七。如來
身支堅固稠密。善相屬著。是第十八。如來身支
安定敦重。曾不掉動。是第十九。如來身相。猶若
仙王。端嚴離翳。是第二十。如來身有周匝圓光。
恒自照耀。是二十一。如來腹形方正不現。眾相
莊嚴。是二十二。如來臍深圓妙光澤。是二十三。
如來臍厚不窪不凸。是二十四。如來皮膚遠離
疥癬黶點疣贅。是二十五。如來手掌充滿柔軟。
足下平安。是二十六。如來手文深長明直。潤澤
不斷。是二十七。如來脣色如頻婆果。上下相稱。
是二十八。如來面門不長不短。不大不小。如量
莊嚴。是二十九。如來舌相軟薄廣長。如赤銅色。
是第三十。如來發聲威震深遠明朗清徹。是三
十一。如來音韻美妙具足。如深谷響。是三十二。
如來鼻高脩而且直。其孔不現。是三十三。如來
諸齒方整齊白。是三十四。如來諸牙圓白光潔。
漸次鋒利。是三十五。如來眼淨青白分明。是三
[008-0560b]
十六。如來眼相修廣。猶如青蓮花葉。是三十七。
如來眼睫上下齊整。稠密不白。是三十八。如來
雙眉長而不白。緻而細軟。是三十九。如來雙眉
綺靡順次。紺琉璃色。是第四十。如來雙眉高顯
光潤。形如初月。是四十一。如來耳厚廣大修長。
輪埵成就。是四十二。如來兩耳綺麗齊平。是四
十三。如來容儀能令見者無損無染。皆生愛敬。
是四十四。如來額廣圓滿平正。形相殊妙。是四
十五。如來身分上下圓滿。如師子王。威嚴無對。
是四十六。如來頭髮修長紺青。稠密不白。是四
十七。如來頭髮香潔細軟。潤澤旋轉。是四十八。
如來頭髮齊整無亂。是四十九。如來頭髮堅固
不斷。是第五十。如來頭髮光滑殊妙。塵垢不著。
是五十一。如來身分堅固充實。逾那羅延。是五
十二。如來身體長大端直。是五十三。如來諸竅
清淨圓好。是五十四。如來身支勢力殊勝。無與
等者。是五十五。如來身相眾所樂觀。常無厭足。
是五十六。如來面輪脩廣得所。皎潔光淨。如秋
滿月。是五十七。如來顏貌舒泰光顯。含笑先言。
唯向不背。是五十八。如來面貌光澤熙怡。遠離
嚬蹙。是五十九。如來身支清淨無垢。常無臭穢。
是第六十。如來毛孔常出如意微妙之香。是六
十一。如來面門常出最上殊勝之香。是六十二。
如來頭相周圓妙好。如末達那。亦猶天蓋。是六
十三。如來身毛紺青光淨。如孔雀項。是六十四。
如來法音隨眾大小。不增不減。應理無著。是六
十五。如來頂相無能見者。是六十六。如來手足
[008-0560c]
指約分明。如赤銅色。是六十七。如來行時。其足
去地。如四指量。而現印文。是六十八。如來自持
不待他衛。身無傾動。亦不逶迤。是六十九。如來
威德遠震一切。惡心見喜。恐怖見安。是第七十。
如來音聲不高不下。隨眾生意。和悅與言。是七
十一。如來能隨諸有情類。言音意樂而為說法。
是七十二。如來一音演說正法。隨類得解。是七
十三。如來說法咸依次第。必有因緣。言無不善。
是七十四。如來等觀諸有情類。讚善毀惡。而無
愛憎。是七十五。如來所為先觀後作。軌範具足。
是七十六。如來相好無能觀盡。是七十七。如來
頂骨堅實圓滿。是七十八。如來顏容。常少不老。
是七十九。如來手足及胸臆前。吉祥德相。是第
八十。崑字函第十卷


華嚴圓教云。毗盧遮那如來相海。舉及九十七
種。乃至十華藏世界海微塵數大人相。一一身
分。眾寶妙相。以為莊嚴。文繁不錄。出育字函第八卷


「 ○佛佛莊嚴諸相好
 ○頭頭皆對夙因招」



寶女經。問。如來。所得三十二相。何業成就。佛答。
如來持淨戒故得足下平滿相。修施業故得千
輻輪相。不欺諸眾生故得足跟傭相。護正法故
得指纖長相。不壞他眾故得網縵相。妙服奉施
故得手足軟相。淨飲食施故得七處滿相。喜聞
佛法故得鹿王腨相。覆藏他過故得陰藏相。修
善法故得上身。如師子王相。善法化眾生故得
缺骨平滿相。救護怖畏故得臂肘傭相。見他事
業樂佐助故得手摩膝相。常修十善故得清淨
[008-0561a]
身相。常施病藥故所食之物至喉悉現相常發
莊嚴。修善法故得師子頰相。於諸眾生心平等
故得四十齒相。和合諍訟故得齒密相。珍寶施
故得齒齊相。身口意淨故得二牙白相。護口四
過故得廣長舌相。成就無量功德故得味中上
味相。於眾生中常軟語故得梵音相。修習慈心
故得紺色目相。至心求菩提故得牛王睫相。讚
他功德故得白毫相。恭敬父母師長和尚故得
肉髻相。樂說深法故得身柔軟相。施敷具故得
金光相。遠離聚說世間事故得一一孔一毛生
相。愛受善友師長教敕故得身毛上靡相。不以
惡事加眾生故得髮色金精相。常觀眾生修三
昧故得身圓滿。如尼拘陀相。生生之處作佛像
故得那羅延力相。位字函第六卷


「 ○足輪履處虫皆化
 ○身影遮時鴿離驚」



要集云。佛金剛身若行之時。其足離地四寸。千
輻輪相。紋跡現於地面。足下諸虫七日安隱。命
終生天。悵字函第三卷


婆沙論云。佛與舍利子經行。時有一鳥為鷹所
逐。驚怖便趣舍利子影。怖猶不止。舉身戰慓。復
趣佛影。身心坦然。時舍利子白佛。如何鳥至我
影猶有恐懼。纔入佛影身心無怖。世尊告曰。汝
六十劫。修不害意。我於三大無數劫中。修不害
意。汝有害習。我巳永斷。退字函第三卷


「 ○妙音妙相誠難遇
 ○纔睹纔聞益不輕」



華嚴經云。如來一切饒益眾生。若有得見如來
色身。眼得清淨。若有得聞如來名號。耳得清淨。
[008-0561b]
若有得嗅如來戒香。鼻得清淨。若有得嘗如來
法味。舌得清淨。具廣長舌。解語言法。若有得觸
如來光者。身得清淨。究竟獲得無上法身。若於
如來生憶念者。則得念佛三昧清淨。若有供養
如來所經土地及塔廟者。亦具善根。滅諸煩惱。
得賢聖樂。設有眾生見聞於佛。業障纏覆。不生
信樂。亦種善根。無空過者。乃至究竟入於涅槃。
黎字函第二卷


真機如實談無相。俗諦權宜舉色身。


○金剛偈
云。
「 如來舉身相。為順世間情。恐人生斷見。權且立虛名。假言三十二。八十也空聲。有身非覺體。無相乃真形。」



智度論。問曰。諸佛皆無相相。今
何以故說三十二相。答曰。佛法二諦。一者世諦。
故說三十二相。二者第一義諦。故說無相。又二
種道。一者令眾生修福道。故說三十二相。二者
慧道。故說無相。為生身。故說三十二相。為法身
故說無相。佛身以三十二相莊嚴。法身以十力。
四無畏。四無礙。十八不共。諸功德莊嚴。又有二
種眾生。一者知諸法假名眾生。為說三十二相。
二者著名字眾生。為說無相。建字函第九卷


「 ○吾佛元從心上證
 ○時人切忌相邊求」



宗鏡云。昔釋迦在於僧中。演無上道。與僧不異。
維摩在俗。說解脫果。與俗不殊。勝鬘女人說大
乘法。女相不改。善星比丘。行闡提行。僧相不移。
此乃正據其心內解與不解。以為差隔。何關色
身男女相貌。衣服好醜。若言形隨證改。貌逐悟
遷。是聖者。則瞿曇形改。方成釋迦。維摩相遷。乃
[008-0561c]
為金粟。即知證是心證。非是形遷。悟是智變。非
關相異。如世間有官之人。官雖改遷。貌豈有別。
故知萬事無不由心。但證自心。言下成聖。若不
識道。具相奚為。故金剛經云。若以三十二相見
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古人云。若不達此
理。縱然步步腳踏蓮花。亦同魔作。侈字函第五卷


神足品



「 ○神力無礙十般通
 ○妙用縱橫十八變」



華嚴經云。十種神力無礙用。何等為十。所謂以
不可說世界。置一塵中無礙用。於一塵中現等
法界。一切佛剎。無礙用。以一切大海水。置一毛
孔。周旋往返十方世界。而於眾生無所觸嬈無
礙用。以不可說世界內自身中。示現一切神通
所作無礙用。以一毛繫不可數金剛圍山。持以
遊行一切世界。不令眾生生恐怖心無礙用。以
不可說劫作一劫。一劫作不可說劫。於中示現
成壞差別。不令眾生心有恐怖無礙用。一切世
界。現水火風災。種種變壞。而不惱眾生無礙用。
一切世界三災壞時。悉能護持一切眾生。資生
之具。不令損缺無礙用。以一手持不思議世界。
擲不可說世界之外。不令眾生有驚怖想無礙
用。說一切剎同於虛空。令諸眾生。悉得悟解無
礙用。黎字函第六卷


瑜伽云。十八變。一者震動。謂能普動一切世界。
二者熾然。謂從身上發燄。身下注水。三者流布。
謂流光遍照。四者示現。謂隨所欲。示彼佛土惡
趣。五者轉變。謂於其地起水勝解。即令成水。火
[008-0562a]
風勝解。亦復如是。六者往來。謂隨所樂。於山石
中往來無礙。七者卷。八者舒。謂能舒卷雪山王
等。九者眾像入身。謂能以現前大眾。一切大地。
內巳身中。十者同類往趣。謂能往彼同其色類。
十一者隱。十二者顯。十三所作自在。謂能往來
去住。皆無所礙。十四制他神通。謂他現通。悉能
制伏。十五能施辯才。謂能與諸有情辯才。十六
能施憶念。謂諸有情於法失念。能與憶念。十七
能施安樂。謂說法時。令彼聽者身心安樂。十八
放光。謂身放光明。作諸佛事。因字函第七卷


「 ○威稜但化下中機
 ○實相應投向上者」



宗鏡。問。若不具神變。將何攝化。答。若純取事相
神通。有違真趣。如輔行記云。修三昧者。忽發神
通。須急棄之。有漏之法。虛妄故也。故止觀云。能
障般若。何者。種智般若自具諸法。能泯諸相。未
具以來。但安於理。何須事通。若專於通。是則障
理。又不唯障理。反受其殃。如鬱頭勝意之徒。即
斯類矣。夫真神變者。無非演一乘門。談無生理。
一言契道。當生死而證涅槃。目擊明宗。即塵勞
而成正覺。剎那而革凡為聖。須臾而變有歸空。
以此作用。豈非神變耶。維摩經云。以神通慧。化
愚癡眾生。若上上根人。只令觀身實相。觀佛亦
然。如彭城王問諸大德。與我左腋出水。右腋出
火。飛騰虛空。放光動地。我即禮汝為師。牛頭融
大師答云。今若責我如此證果者。恐與道乖。審
如是成佛者。幻師亦得作佛。不唯幻師作佛。天
魔外道。妖狐精魅。鬼神龍蜃。皆成佛道。侈字函第五卷
[008-0562b]


「 ○秖知變化謂神通
 ○那識作為皆妙用」



又問。博地凡夫。位齊諸佛者。云何不具諸佛神
通作用。答。非是不具。但眾生不知。故華嚴宗云。
佛證眾生之體。用眾生之用。所以誌公歌云。任
縱橫。絕忌諱。長在人間不居世。運用不離聲色
中。歷劫何曾暫拋棄。又學人問大安和尚。如何
是諸佛神通。師云。汝從何處來。對曰。江西來。師
云。莫是謾語不。對云。終不謬言。學人再問。如何
是神通。師云。果然妄語。斯皆可驗。並是現前日
用不知。豈可更論具不具耶。龐居士偈云。
「 世人多重金。我愛剎那靜。金多亂人心。靜見真如性。心通法亦通。十八斷行蹤。但自心無礙。何愁神不通。」



如是解者。自然成辦一切佛事。同上卷


○十號品



「 ○仰惟獨尊十號足
 ○何異一金千器分」



菩薩善戒經云。如來具足十種名號。所謂如來。
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
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無虛妄。故為如來。良福田。
故名為應供。知法界。故名正遍知。具三明。故名
明行足。不來還故名為善逝。知二世間故一者國土
世間。二者眾生世間。是名世解。能調伏眾生身心惡。故名

調御丈夫。能為眾生作眼目。故為天人師。知善
法聚。不善法聚。非善非不善法聚。是名為佛。一
土之中無二佛。故名為世尊。賢字函第三卷。○涅槃經亦說


宗鏡云。因心立法。隨法得名。處聖稱真。居凡號
俗。似金作器。隨器得名。在指曰鐶。飾臂名釧。則
一心不動。執別號而萬法成差。真金匪移。認異
[008-0562c]
名而千器不等。若知法法全心作器。器盡金成。
名相不能干。是非焉能惑。侈字函第二卷


「 ○佛本無形安可號
 ○兔寧有角可當名」



永嘉云。體非名而不辨。名非體而不施。言體必
假其名。語名必藉其體。今之體外施名者。此但
名。其無體耳。豈有體當其名耶。譬兔無角而施
名。此則名。其無角耳。豈有角當其名耶。侈字函第二卷


大藏一覽卷第八
[008-056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