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120 華嚴懸談會玄記-元-普瑞 (master)



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三十一
蒼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


「疏第二明德用所因者所建十玄之義皆通德用今
能建立之因由從所建義以彰其名德用之所因依
主彰名於十因中自有德用乃德用即所因持業建
號。


疏因廣難陳等者探玄亦云亦彼列十云一緣起相
由故二法性融通故三各為心現故四如幻不實故
五大小無定故六無限因生故七果德圓極故八勝
通自在故九三昧大用故十難思解脫故旨歸云一
無定相故二唯心現故三如幻事故四如夢現故五
[031-0322c]
勝通力故六深定用故七解脫力故八因無限故九
緣起相故十法性融通故評曰旨歸合果德於因無
限中開如夢現故為十義探玄因果開成六七除去
如夢唯存如幻不實亦足十義今疏合取旨歸三四
為第五合取探玄八十為第十故名神通解脫以勝
通即神通自在即解脫其難思即由神通解脫自在
故難思爾故合為第十別開第六如影像以足十義
探玄所以去旨歸如夢者意唯約幻喻例餘喻故也
所以不別列兩科然別開於因果義如下會今疏却
約三喻分為二科以夢幻義意稍同故合為一影像
法喻稍別故別為一如疏釋中自見問如十忍品總有七喻
今何唯取三耶答有二意一既疏云因廣難陳略提
十類故唯取三以足十義二亦由此三為十玄所由
便故以如𦦨如響如化如空多喻諸法不實不順事
事無礙故略明三所以不取餘也。


疏十中前六等者若約圓融實則互通德用今約行
布顯相而說通局有異言通約法性者謂第四是法
性其第一唯心是法性上覺照義第二法無定性由
法性所成故無定性第三緣起豈離法性之外第五
第六皆喻諸法自性不實亦由法性所成故不實耳
所以前六通約法性故局德相也問應前六因同一
因耶答約其收攝不出法性若約別義何妨六因有
異定用神通待根方立故後二局業用言七約起修
等者若約起修學即是業用因若約一一因行性本
[031-0323a]
具故即德相因故得通也八以本法從於果人故局
德相。」


【鈔謂佛體上之用等者纂玄記云然此德用有法
有人初約法者真如具德名為德相神通等用名
為業用若據人者約佛名德相即德者相故約根
名業用令見即入故今此文意舉人顯法謂約佛
則全用為相如佛音聲詞辨之用即是德者本具
之相約根則全相為用為令眾生新新知佛本具
之相故相名用。


鈔今明在佛德相染淨二相皆盡而現染用者亦
如性起唯淨緣起通染而於性起說生佛交徹染
淨融通正同此也問既能現染何能染相盡耶答
舉用同體現而常虗故言師子座中下引證恐傳
寫悞准妙嚴品說乃佛宮殿中現一切眾生居處
屋宅疏云眾生是正屋宅是依妄無自體還依真
現故。
▲鈔如十定品下經文具云佛子譬如日出
繞須彌山照七寶山及寶山間山間即香水海皆有光影
分明顯現其七寶山上所有日影莫不顯現山間
影中其七山間所有日影亦悉影現山上影中如
是展轉更相影現或說日影出七寶山或說日影
出七山間或說日影入七寶山或說日影入七山
間但此日影更相照現無有邊際體性非有亦復
非無不住於山不離於山不住於水不離於水疏
云七寶山間有香水海海現日影山以淨金亦能
[031-0323b]
現影謂水中本影現山上影時此所現影從山上
出來入山間若山上本影現水中影時此所現影
從山間出入七寶山上故正入時即名為出所喻
可知但此影下明重現無盡喻菩薩帝網身土鈔云
古德立帝網義經有帝網之名而無廣說之處以昔未有此品經文故此一段文可誠證也。】


「疏以一切法無非心故者即觸事皆心也言隨心迴
轉者即古隨心迴轉善成門今為所以也義如前指。」


【鈔心能變境下舉法相妄心現境之義以況真心
也准百鈔云如一人心上所變現木之與石則互
相礙如欲界一切有情同變山河大地木石等所
變之相隨心各異然更相涉入如眾燈光不相障
礙謂從諸有情共相種生業力相似處所無異而
互相攝入也故論云雖諸有情所變各別而相相
似處所無異如眾燈光各遍似一言相相似者由共業力感相相
似也問多人共變不相障礙一人第八所變木石却

有礙耶答由昔造業熏種而有同異故使然也如
第六識緣山河大地時不作彼此分別但熏其種
故後生果時互相攝入若木石等互相礙者由第
六識緣時定作木石等差別之解而熏成種後生
果時亦各有異然今但取不相礙者巳上妄心所
現妄境尚得無礙況真心所現具德真法耶此有
兩重一法界真心能現萬境真法即前十對體事
二故能即入下既知此法自性唯心故立十玄混
融無礙上辯法因此辯義因。】
[031-0323c]


「疏二法無定性等者如色以質礙為性等今無此等
定性故云無定性也既唯心現下躡前起後言性相
俱離者集玄記云依他事法緣生虗假無實體性體
既本無形量相狀亦不可得故云俱離性相俱空故
大小不定也玄鏡記云無實定性謂熱非定熱濕非
定濕動非定動堅非定堅等亦無定相謂長非定長
短非定短大非定大小非定小等既緣生之法性相
無定彼此涉入無有障礙。」


【鈔一邊方中土者邊即中中即邊例同廣狹亦約
一法說無礙也言極輪圍邊者即一三千界大鐵
圍山名曰輪圍言二行不同者有云即真俗二行
偏事偏理故邊不同中道與邊相即約差別義亦
事事無礙若真不同俗名為差別相待立故名事
中道絕相故名理中邊相即亦通事理無礙今取
前義有云如出定入定二行別則為邊既不定此
二邊亦不定此二之中道故云事事無礙若以契
理為中不著定亂二行為邊即理事無礙二釋隨
取。】


「疏三緣起相由等者若果從因以得名是緣之起若
因從果以得名是起之緣名為緣起緣起即相由要
具此十下理足須然以十顯圓故。」


【鈔如外水土等者即非第八識執受謂諸非情名
外水土等為緣而芽等為起等字如酵暖人功為緣而酪得起泥為輪
繩陶師等為緣而器得起等此則外一事緣起有情識者名之

[031-0324a]
為內無明行等為緣識等名起此則內一事緣起
又此上皆染緣起三乘之因為緣三乘之果為起
名淨緣起今則下揀前上顯所揀今釋能揀有其
二義一總收下約緣起之法釋即前十對體事無
法不收故云大也更互相望同為緣起此辯法因
以揀之或多法同一緣也二又即下約緣起之義
釋即具十玄之義故云大也互為緣起具十玄門
此約建義因以揀也或一法具多緣也言不同下
重顯所揀由能揀有二所揀亦有二也前約緣起
法以揀內外等法此約緣起義以揀三乘緣生無
性之義若無性即假揀相教義若無性即空揀始
教義若無性即如揀終義也。


鈔所以有同異體等者十地品云攝諸波羅蜜淨
治諸地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疏鈔引十
地論并賢首教義釋云總者一含多德故別者多
德非一故同者多義不相違故異者多義不相似
故成者由此諸義緣起成故壞者諸緣各住自性
不移動故別異壞即此中不相由義諸緣各異故
總同成即此中二相由義互遍相資故言因中不
待緣者教章云正因待緣唯有三義一因有力不
待緣全體生故不離緣力故二因有力待緣相資
發故三因無力待緣全不作故因歸緣故今例因
中不待緣全體生不離緣力則自具德義也二相
由義例因中待緣相資發故言初即同體門後即
[031-0324b]
異體者有本云初即異體門後即同體門者其義
正同不須更徵釋也准今有徵釋應是初即同體
後即異體為正也應是後人誤改之也若爾下徵也徵意云
若初即同體者何以疏云諸緣各別不相雜亂若
第二即異體者何以疏云互相遍應方成緣起此
疏鈔相違妨也釋曰下答也意云要由諸緣各異
方得互相待緣故異體亦名同體故云初即同體
門要由互相徧應方自具德故同體亦名異體故
云後即異體門或可此緣起具二義一相由二不相由此為異二更互為能資所資
疏約所資則諸緣各異體互徧相資為同體鈔約能資則不相由却為同體門相由却為異體門二義合
明其理方足纂玄記云疏據因說鈔約果說諸緣各異是異體因為因各異方得相由故名同體互徧相
資是同體因為因互徧方不相由故名異體互相違所以諸緣各異中生三

者一互相為無力者名依依於他故有力者名持
持於他故二互為能成者名有體形對所成故互
為所成者為無體為他能成奪為無體故三初一
約用次一約體同時雙融故是知諸緣各異中亦
有互相徧應之義故名同體互徧相資中亦生三
義互為約用有力無力約體有體無體體用雙融
既諸法互相對望方能互相徧應故同體中亦有
異體。
▲鈔即光明覺品下疏云即相成義則一多
俱立言然由相成下即異體中有互徧相資義方
各有體者即諸緣各異義明不相離也。】


「疏各與彼多等者如一應二則一不異二而不失本
相故仍名一乃至應十亦爾橫論則所應不異能應
[031-0324c]
則一全收一切竪說則名十箇一皆無別體故並稱
同體。」


【鈔如十錢等者問此十錢亦是緣起法何分能喻
所喻答以其所易喻其所難誰遮皆是緣起法即
晉經夜摩偈云譬如數法十增一至無量皆悉是
本數智慧故差別故此以十錢為喻也。
▲鈔若無
十一者十箇一也謂若無十箇一此由本一遍應
不徧故令本一不具餘九一也。
▲鈔故隨一下以
隨舉一法具法界差別法之頭數同體法也如阿
含經說鹿頭梵志善解諸聲知生死因緣佛與俱
至大畏林中取一人髑髏佛問云此是何人梵志
打令出聲答曰男子問何命終答眾病皆集肢節
酸痛故命終問何方治答呵棃勒和蜜治問生何
處答生三惡道又打一曰何故死食過差死何方
治三日絕食生何處生鬼中乃至最後香山南有
優陀延比丘入無餘依界打髑髏曰生何處曰無
本非男非女不見生處未審是誰佛言止止梵志
問佛佛具答之鹿頭歎曰此未曾有我觀蟻子尚
知來處觀此羅漢不見生處如來正法甚奇甚特
九十五外道我皆能知如來之法不能趣向廼投
佛出家等聲之一法既能如是餘可例然良由聲
中本具諸法故使外道得其少分冥依其本日用
不知。
▲鈔真實慧者疏云心不顛倒是真實慧。】


「疏謂凡是一緣等者前二門說之前後法乃俱時謂
[031-0325a]
凡是一法為緣起者具前二義方成緣起以要下釋
具之意此上三門下後之七門不出同體異體故為
所生。」


【鈔三或俱存等者俱時存住自故異體及徧應故
同體亦俱存下前直指諸法此以數言之故致亦
言由俱存下即奪第三句成第四句也。】


「疏如論云因不生下即義引十地論文也論云非他
作自因作緣生故然具有四句下二句云不共生無
知者故作時不住故不無因生隨順有故對法亦云
自種有故不從他生待眾緣故非自生無作用故不
共生有功能故非無因生然下疏釋此四句有二意
一破邪二顯理理外計曰邪邪亡則理顯理顯則惑
亡反覆相順然自他等四是計是依不之一字是藥
是理窮生之理不出自等自等若無生將安寄故以
不不之則惑亡理顯然其所計略有三數一者外道
謂冥性為自梵天為他微塵和合為共自然為無因
又此四計亦是僧佉衛世若提子勒沙婆也二小乘
同類因為自異熟因為他俱有因為共計無明支託
虗而起亦曰無因上計亦通大乘執之者同類者因果相似如
不善五蘊與善五蘊展轉相望為同類因異熟因者唯諸不善及有漏善相望故也俱有因者如四大種更互
相望為俱有因三約大乘果法為自眾緣為他合此為共離

此為無因又以因為自以緣為他合此為共離此為
無因又從真起為自眾生為他合此為共離此為無
因所計雖眾但顯正理諸病計自亡此有三義前二法相及無相宗
[031-0325b]
後一是法性宗皆執法成故俱為所破所計雖眾者但顯而為能破同一不故言顯理者初

顯無生理有二解一約展轉釋從緣故不自生既無
有自對誰說他又一切法總為自故又他望於他亦
是自故既無有他故不他生自他不立合誰為共有
尚不生無因何生憑公云以自破他凡有三種一總二即三相待今疏則全有此三初
云既無有自對誰說他即第三相待破無自可對待故如無長故無短次云又一切法總為自故即第一總義
萬法皆自如百人一處皆用巳為自則他亦是自今破一自則他亦破矣次云又他望於他也是自故者即第
二義謂如二人兩立相望此言是自指彼為他他亦自言我即是自指此為他故其兩人皆有於自破此人自
他人之自亦巳亡故從自他不立下即雙用自他破俱生義如二盲人離不見色合豈見耶從因尚不生者即
以三作破無因義此中非謂是無因不立有因舉況以釋因緣和合合是生義尚不得生豈用無因而立生義
故四句求生生不可得無生之理顯無不觀正理既顯計何由生二約因緣形奪釋

故對法云自種有故云云如前引論解同此若爾自種有
故是則自生豈曰無生此假自破他非立於自次句
他破自故中論云如諸法自性不在於緣中下二句
例然惟審詳之即就前計以因為自以緣為他而顯理也若爾下釋妨揀濫古人多以非
無因是從因生故為此問答引中論證唯證他破自以破他等巳如前說下二句者即以無作用破其非立無
作用生以具破無因非立因也此別顯無生義故令詳審使物莫濫也次顯無礙理但

因緣生果各有二義謂全有力全無力緣望於果若
有力則因全無力故云因不生緣生故云不自生二
因望於果全有力亦然故云緣不生自因生故云不
他生三二有力不俱故不俱生四二無力不俱故不
無因生此明理事無礙無力故無生有力故不礙生則生不礙無生無生不礙生亦取對法偈明之而
用意則別亦同初門不自生非不自作等則上三句顯無生第四句不礙三作此復有二義

一約力用交徹明相入二據體有空不空明相即云云
[031-0325c]
全同今疏文也此約事事無礙評曰今踈引地論之文通前諸義若對法義通理事無礙文唯顯無生爾今正
用事事無礙意爾。」


【鈔如中論云等者即觀因緣品第一中文如諸下
二句全是論文以字下鈔以義釋初反釋緣中求
下順明下句以自破緣下然中論下二句亦云以
無自性故他性亦復無今鈔謂若下反釋今假下
順明可知言今正用此意者若無生不礙生則理
事無礙今取力用交徹事事無礙耳。


鈔三反成上義者謂反成上全有力全無力義也
亦是解妨下是因前引證而起問也如穀子為因
等者此因緣為能生芽為所生則三法明義但取
有力無力以為證成。


鈔如無一下約數以明亦如無柱下約舍喻以說
也今法界中下此談本有法也。


鈔先明一持多依等者持為能持即有力依無能
依即無力下皆准知問一雖有力何生多果多既
有力何生一果又豈不違前有多果過一一各生
故答此無礙緣起不同於前何者由有一故一切
得成由有多故一方得立問何前釋託事有多因
生多果等四句今但說一多互成耶答彼亦別義
分之不出一多故。


鈔恐有難云下既一多俱有有力無力二義云何
偏一能攝多耶故此通云下意云由一有力與多
有力此二有力必不俱故一無力并多無力此二
[031-0326a]
無力必不俱故以皆無待故問云何建立有力無
力二義以能為下答也一多各有有力義邊為緣
要對一多各無力義邊為起。】


「疏反上思之者從是故巳下一字改為多字多字改
為一字便是多持一依之義也。」


【鈔若總釋者下有二義釋初改字總釋亦但改前
疏從是故一能持多下乃至反上思之中間一字
改為多字多字改為一字二恐不曉下補疏具作
言反上思之者亦以今鈔多持一下多字改為一
字一字改為多字便是一持多依是則下總來前
義兩番迢別以釋疑也欲令義顯故。


鈔三結成句數謂上一攝多是第一句者是上一
望多也雖舉於一攝該取一入故多攝一是第二
句者即上多望一也雖舉多攝該取多入故唯一
四句也或可此中影略以顯據實應有三重句數
一謂上一攝多多攝一亦一攝多亦多攝一非一
攝多非多攝一二謂一入多多入一亦一入多亦
多入一非一入多非多入一三謂一攝一入多攝
多入即一攝一入即多攝多入非一攝一入非多
攝多入亦可下例前成六則有三重六句思之。


鈔今初為能起義邊等者立能成為緣故有體所
成為起故無體如云從緣生法下舉事理無礙緣
起為例釋成但取所生即空為無體義若一向空
何名緣生法耶若一向有何假緣生是知說法不
[031-0326b]
有亦不無故名緣生法也。】


「疏由一有體下以行文巧妙前後不同是故此中先
雙釋後是故下雙結也。」


【鈔由有無二義不得並故者謂由有體有體無體
無體不得並故問一不即多下文外反顯問答也
言空有二義等者空是所起無體義有是能起有
體義意云若緣起門中緣有起空二義不成立者
諸法便有自性有非緣起有故即無因常見過既
非緣有令法斷滅即斷見過或可便有自性斷過
非緣起中空義也亦有無因常過以非緣起中有
義也故致等言此上反顯順明可知。
▲鈔即前無
有不一之多者以成上一有體故攝他多也有本
云即前無有不多之一者應舉一邊影一邊故或
即前無有不攝多之一此但義指不指前文下對
一無體准知。


鈔全同前門者同前相入門也言但改一為多等
者即前段疏從是故一緣是能起能成故有體乃
至反上思之中間一字改為多字多字改為一字
讀之便顯。


鈔第三結成句數等者此但一重四句或六句准
義應云一攝多多攝一亦一攝多亦多攝一非一
攝多非多攝一具四絕五又一即多多即一亦一
即多亦多即一非一即多非多即一具四絕五又
一攝一即多攝多即三合上二俱存四互奪雙泯
[031-0326c]
具四絕五皆可准知。】


「疏六體用雙融等者准巳下疏則力無力體無體即
入等皆緣起門義玄門則直明即入無礙今巳力無
力窮源出之故名所以唯心所現等但總相所以緣
起相由則委細明之一體無不用下舉一全收為單
句四全用之體下互奪雙亡也無得相濫。」


【鈔此有二義等者初是當科雙出所以故鈔云正
是今意後是次科正釋二門故鈔云次疏具之或
可初解亦取所應二等具為同體後義唯約本一
多一論同體故為二義也言其同體二等者問准
前段及次疏鈔說但似本一與多一互相即入名
同體即入義今何唯言同體二等耶答前後約本
一多一同體義顯故今約盡理總收故云二三等
謂今一應二之時名二一此一與本一同體既爾
其所應二與能應一不定異也能應全是所應所
應全是能應故名同體以是緣起互徧相資之法
不全異故所以上云直說者直就所應為同體也
即顯下約多一能應為由也餘三四等准此例知
二者下第二義可知具斯二義同體方足。


鈔言餘句者下應准前異體中三重六句下同體
相即亦應有三重六句並如前說但有同與前別
爾。


鈔以是總故等者但以十門緣起成前十對體事
隨缺下以圓滿融通方為緣起故。
[031-0327a]


鈔下之九門下例釋也且如由住一徧應故者是
先釋義有廣狹自在門者後結屬也餘皆例之問
前云廣狹十對皆廣狹今但云住一徧應何有十
對答住一徧應無所不收如前同體與所應不殊
故。
▲鈔別取前等者以前通取同異體相入二門
為相入門故今唯別取一門為微細門也言入通
能所等者以相入門中能攝者為能容所攝者為
能入則有能入能容之二義今微細門於容入二
義中但取容義即一能容多名容故唯一半也問
即入並通同體異體微細云何唯異體耶又次云
異體相即具隱顯者則無同體隱顯之義耶答應
知此中具是一相之言。
▲鈔即義如虗空者無相
可彰故為隱也言二義不壞者由上即泯入存恐
謂一向故此中云即入二義不壞故正即之時却
無入也同時俱存泯無礙難思也。
▲鈔同體相入
一中巳含於多者是本一中巳含多一也言更入
異體者以本一更入異體二此異體二巳攝餘異
體一餘異體一復帶於同體多一故有重重之義
思之可了。】


「疏菩薩善觀諸緣起下如幻忍中文也疏云此顯幻
相略有二解一約相類解謂解一無實則知一切皆
然並從緣故二約圓融解復有三義一以理從事故
說相即如馬頭之巾不異足巾說頭即足故一即多
二以理融事說一多相即如馬頭無別有即以巾為
[031-0327b]
頭以巾體圓融故令頭即足故云一中解多三約緣
起相由力則法界同一幻網故令一多相即如幻師
幻術力令多即一等鈔云初即理事無礙二即理融事下兩門事事無礙義前二門
即法性融通門三即緣起相由門也


▲言又云下經次前有偈云若見
佛及身平等而安住無住無所入當成難遇者疏釋
云末後一偈知法成前法會周徧所由上半標門即
十玄門中一多相容不同門也次一句釋所由即十
種所由中緣起相由門也並如義分齊中緣起法界
理數常爾稱斯而見何所畏哉此中有破靜法義如前造疏十意中說。」


【鈔一舉體等者隨舉一法全是異體具相入相即
體用俱融二舉體全是同體具相入相即體用俱
融三合上二句隨一法上具同體異體二義雙現
法體無二故。
▲鈔故約智顯理下總結釋也智窮
諸法始末顯理各異故說十門不同廢智照亡顯
理之筌則一切叵說說與不說無礙難思猶是因
門沒同果海言思安寄唯亡言下即外亡言象內
絕思求庶幾下出現鈔引周易繫辭云顏氏之子
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
注云殆者危也庶幾近意言近道也今令後學亡
言遺照亞夫聖賢庶幾於緣起之玄趣耳。】


「疏第四法性融通門者略釋法性二義一法謂諸法
二軌持名法性謂真性依主持業二釋如次。」


【鈔謂真如下躡真如具德為因以釋門名也文中
下別科釋是知下結彈異釋。】
[031-0327c]


「疏謂不異理之一事等者發心功德品云欲知一毛
端中一切世界差別性一切世界中一毛端一體性
疏云以法性融通門釋前經說即入所由謂一切世
界差別性與一毛端體性無二故是故事隨性融此
彼相即事攬性起彼此相入各有同體異體准上思
云何異體一一剎等各有體故云何同體差別界體同一體故准此今謂不異理
之一事具攝理性時即同體義令彼不異理之多事
隨所依理皆於一中現即異體隨同體也。」


【鈔今一事全攝於理故者一事為能攝理為所攝
言帶一切事入一事中者理為能帶能入一切事
為所帶一事却為所入也。


鈔今真理湛然下順明言若遮此過者遮此真理
可分之過也言過尤深矣者謂前雖分於真理不
落斷常今離事有理即事墮於常理墮於斷故過
莫大焉。


鈔十門之義下分一初是文前指德懸明言第八
迴向等者疏云真謂真實顯非虗妄如謂如常表
無變易此法相宗若法性宗云不變為真隨緣曰
如由不變故與有為法有非一義由隨緣故與有
為法有非異義而起信云無遣曰真無立曰如唯
約遮詮頓彰真理又圭峰云真者實也如者似也
色中如實似受中如此真實相似餘法不能實相
似故此經百門融通理事使重重無盡等言一譬
如真如下疏云然異從義別體本常融但契一如
[031-0328a]
自含眾德非由作意順差別如能同迴向亦融攝
無礙稱如起行體即是如但人信如德尚迷迴向
故以如德喻迴向德故云譬如真如與一切法等
即第三十八德及不相捨離者即第四十五德具
云譬如真如與一切法不相捨離真如既與一切
法相應且如前一蓮華葉既與理有不異義則亦
與一切法共相應等一切法具足也即下九門及
彼門中所具十對法等一一皆有相應之義云相
應也不相捨離具足相應皆非前後故曰同時以
此為門方便趣入此疏中密用二德以成一門下皆准之
▲二譬如
下具云譬如真如一切法中性常平等即第三十
九德普攝諸法即第四十三德融蓮華葉如常平
等故廣也純也普攝諸法在此華葉不壞相故狹
也雜也具云廣狹自在無礙門自其可在故云自
在斯言甚深廣狹純雜皆無礙也。
▲三無所不在
下具云譬如真如無所不在即第六十一德疏云
隨一一法皆全在中融蓮葉亦無所不在入在無
殊故。
▲四不離諸法下具云譬如真如不離諸法
即第四十德與一切法同其體性即第四十四德
融蓮葉不離諸法即同一切法體性一即多也不
離諸法故諸法隨如即遍一葉多即一也。
▲五無
有分限者義引經云譬如真如遍一切處無有邊
際即第一德此中疏文只用此一德成隱顯門疏
云顯在緣中故無不遍在此在彼明隱顯故恒守
[031-0328b]
本性者即第三德疏云明隨緣即不遍云守本性
在緣故顯蓮華亦顯守本性故隱蓮葉亦隱諸法
皆然俱成祕密融無礙故。
▲六普攝諸法即前廣
狹門中後德但義不同融蓮葉亦普攝諸法炳然
齊現故葉為能含微細諸法為所含微細蓮葉不
大諸法不小為難知微細。
▲七畢竟無盡者具云
譬如真如一切法中畢竟無盡即第四十一德疏
云正在法中取不可盡如芥子之空故融蓮葉亦
無盡諸法皆然。
▲八與一切等即前相即門中後
德亦但義別融此蓮葉同一切法體性託此一事
為法界法令生正解故。
▲九遍在晝夜下具云譬
如真如遍在於晝即第六十三德譬如真如徧在
於夜即第六十二德疏中日字即是晝字為欲成
文故重言之疏云月者經云譬如真如遍在半月
一月即第六十四德言年者經云譬如真如徧在
年歲即第六十五德言劫者經云譬如真如遍成
壞劫即第六十六德疏云一念長劫各各收如故
得念劫互收互入鈔言二德者應是五字或依長
短二相故唯云二德也。
▲十性常隨順下具云譬
如真如性常隨順即第十德及與一切法等者即
前同時門中初德經無恒字但是義引以無時不
然故亦義不同一為主時餘必為伴即隨順義亦
相應義然直數其數是十九德而有重用之者若
去其所重唯有十六德前鈔云十四德者應是後
[031-0328c]
來傳寫誤耳上皆懸明文中下第二正科釋也然
與前懸明對辨文易可知故但大科而巳不更消
文也。】


「疏如幻師等者下疏云就法喻中各開五法如結一
巾幻作一馬一有所依之巾二幻師術法三所現幻
馬四馬生即是馬死五愚小謂有初巾喻法性二術
喻能起因緣謂業惑等三喻依他起法即依他等四
喻依他無性即是圓成五喻取為人法今菩薩返此
故云解了釋曰今云幻師能幻即第二義故合中即
約能起業緣也今云一物為種種等即第三義所幻
諸法故下合云一異無礙若約行人了此從業緣現
所現依他等法無性故令緣起無礙有此一異無礙
者即同前緣起相由門也若了此從緣無性以法性
融故無礙者即同法性融通門也若但了無性一異
不定故令無礙即同法無定性門也若了業幻無性
全真心作即同唯心所現門也故五六約喻前四約
法別爾故前疏云前六通約法性為德相因也。」


【鈔四十二經等者即十定品等言等取耳識所知
種種諸聲香味觸法准上言之十忍品云下疏云
一性無即體空義故結云非是一切種種之物二
種種非幻下明其相有相即差別義故云然由幻
故示現別事於中初二句結前生後種種非幻者
象等非術故幻非種種術非象等通喻為無為故
大品云設有一法過涅槃者我亦說言如幻涅槃
[031-0329a]
雖真從緣顯故遣著心故是破心中涅槃也。


鈔明知業即喻幻師者正合疏中業幻二字此約
能幻故屬幻師若約所幻即是幻法爾。
▲鈔中論
偈云下問今云如幻為能幻之師如幻耶為所幻
之法如幻耶答二皆如幻謂業亦如幻果亦如幻
故下疏云然緣亦從緣故因果俱幻中論云譬如
幻化人云云鈔釋云謂有難云若以第二惑業為
緣令第三依他為無性者第二惑業應當是實不
從緣故故今釋云亦從緣起謂業從惑生惑由分
別卒至無住皆託因緣故引中論因果俱幻故論
合云如初幻化人是則名為業幻化人所作則名
為業果舊雜譬喻經云昔有國王護持女急其正夫人語太子言我為汝母生來不見國中
欲暫出觀汝可白王如是至三太子白王王即聽可太子為御羣臣拜迎夫人出手開帳令人得見太子
見巳詐稱腹痛而還尋自念言我母尚爾何況餘乎夜便委國入山遊觀道邊有泉泉上有樹太子上樹
而坐有一梵志入水洗浴出巳飯食吐出一壺壺中有女與屏處室梵志得臥女人復吐壺壺中有男復
與共臥臥巳吞壺梵志覺巳納女壺中復吞壺而去太子見巳歸國白王請於梵志作三人食著於坐邊
梵志既至言我獨一人何須三分之食太子曰當出汝婦共食梵志不得巳吐壺出女太子語婦曰當出
汝後夫共食如是至三不得巳而吐之食巳各吞而出王問何因知之太子共答所以而白王言女人奸
不可絕放後宮人各令自在王如其言今言譬如幻化人者即如梵志所吐女人也復作幻化人者即如
後夫也


鈔又十忍品下疏云從因緣起者彰幻所由由緣
生不實故後於一法下顯其幻相謂解無實則知
一切法皆然並從緣故故云一中解多等。
▲鈔偈
中云下半因便引來言無依著者於境無依故心
[031-0329b]
無著也又偈云下皆十忍品前顯所造是幻此明
能造亦幻言斯則下由偈云業從心生則業亦是
所生若疏中業唯能生故今云爾也問偈云故說
心如幻此顯能生之心亦如幻爾何判云顯業自
如幻耶答此意由業從心生不同疏中業是能生
故判所生之業自如幻也若經意正由心能生業
此心自如幻耳此由約妄心因妄惑生業義也次
云有趣者即業所生果此三道輪轉皆如幻故故
云若離此分別普滅諸有趣既滅幻因即無幻果。


鈔又云下即以如幻法化如幻眾生上皆以幻法
虗無障礙故了幻則無幻之幻方是幻法絕見之
見方為見幻設融諸法亦皆方便上皆如幻故無
定實如周穆王隨于化人至經多年實唯瞬息列子
云周穆王時西極之國有化人來入水火貫金石反山川移城邑乘虗不墮觸實不硋千變萬化不可窮
極既巳變物之形又且易人之慮穆王敬之若神事之若君推露寢以居之引三牲以進之選女樂以娛
之化人以為王之宮室卑陋而不可處王之厨饌腥螻而不可饗王之嬪御膻惡而不可親穆王為之改
築土木之功赭堊之色無遺巧焉五府為虗而臺始成其高千仞臨終南之上號曰中天之臺簡鄭衛之
處子娥㛴靡曼者施芳澤正娥眉設笄珥衣阿錫曳齊紈粉白黛黑珮玉環雜芷若以滿之奏承雲六瑩
九韶晨露以樂之月月獻玉衣旦旦薦玉食化人猶不舍然不得巳而臨之居亡幾何謁王同遊王執化
人之袪騰而上者中天乃止洎及化人之宮化人之宮構以金銀絡以珠玉出雲雨之上而不知下之據
望之若屯雲焉耳目所觀聽鼻口所納甞皆非人間之有王實以為清都紫微鈞天廣樂帝之所居王府
而視之其宮榭如累塊積蘇焉王自以居數十年不思其國也化人復謁王同遊所及之處仰不見日月
俯不見河海光影所照王目眩不能得視音響所雜王耳亂不能得聽百骸六藏悖而不凝意迷精喪請
化人求還化人移之王若磒虗焉既寤所坐猶向者之處侍御猶向者之人視其前則酒未清肴未咈王
[031-0329c]
問所從來左右曰王默存耳由此穆王自失者三月而復更問化人化人曰吾與王神遊也形奚動哉廣
如彼注釋之無盡燈紀年圖云化人則文硃與目連耳。】


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三十一



音釋





子緩切組類也


五溉切止也


落侯切螻蛄也


之也切赤土也


烏各切白
土也

[女*甾]


奴皓切亂心也


古奚切婦人之笄


仁志切珠在耳


胡端切累也結也




音大


尤粉切落也


孚未切乾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