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120 華嚴懸談會玄記-元-普瑞 (master)



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二十五
蒼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


「疏故少諍論者唯識但有十師之異不同小乘有二
十部故云少也。」


【鈔以相多性少等者所詮法數不過百法九十四
是法相唯六無為是法性亦作法相名數羅列探
玄記云法相名數多同小乘故非了義宗意顯相
云法相宗。
▲鈔心法有八者於小乘一意識外加
眼等五識及七八二識以八識各別出體得差別
也言心所有五十一者謂恒依心起與心相應繫
屬於心故名心所有法如屬我物立我所名通有
財依主二釋於中亦有六類不同而不同小乘一
遍行有五謂此五徧性地時俱也性即三性地即九地時即同時俱即與八識俱故云徧行也
即持業釋一作意警心為性引心為業二觸三受四想五思可知

別境有五謂此五緣境別故欲緣所樂境勝解緣決定境念緣曾習境定緣所觀境慧緣
[025-0279b]
所緣境故云別境亦持業釋也一欲二勝解即境為性引轉為業三念四三

摩地此云等持於所觀境令專住不散也五慧三善有十一謂此世
他世俱順益故性離𠍴穢勝過惡法故名之為善
一信二精進三慚四愧五無貪六無瞋七無癡於前
十外加之體異慧故八輕安九不放逸十行捨精進三根令心平等為性
對治掉舉靜住為業也十一不害四根本煩惱有六能生隨

惑名為根本煩者擾也惱者亂也擾亂有情恒處
生死名為煩惱根本即煩惱煩即是惱俱持業釋
一貪二瞋三慢四無明五疑六不正見加此一法小乘是慧
故不別立今有別用故別立之於中若開五見即成十使惑也五隨煩惱有二十

一忿二恨三惱四覆五誑六諂七憍八嫉九害十
小隨十一無慚十二無愧中隨十三不信十四懈怠
十五放逸十六昏沉十七掉舉十八失念十九不
正知二十散亂大隨也唯識云是煩惱分位差別等流性故名隨煩惱釋曰謂忿等十及
失念不正知放逸等敘染心所是貪等差別分位名隨煩惱無慚無愧掉舉昏沉散亂不信懈怠七法雖
別有體是前根本之等流故名隨煩惱也由煩惱為因得有此故論云此二十種類別說有三謂忿等十
各別起故名小隨無慚等二徧不善故名中隨不信等八徧染心故名大隨釋曰由忿等十自類相望各
別而起非不共他中大惑俱行位局故名之為小無愧慚二自類得俱行通忿等唯偏不善位局後八但
得名中不信等八自得俱生但染皆徧得俱生故不名小隨染皆徧故不得名中二義既殊故八名大也

六不定有四謂於三性不定故也一睡眠二惡作三尋四伺
此上六類名心所有法言色有十一者准百法疏而有四義
一識所依色唯屬五根二識所緣色唯屬六境三
總相而言質礙名色四又色有二一者有對色即
五根五境是二者無對色即法處色是言五根者
[025-0279c]
釋有通別初通名根者增上出生名之為根五識
藉彼為增上緣而得生故次別名者一眼者照燭
義故二耳者能聞義三鼻者能齅義四舌者能甞
味能除饑渴義五身者積聚義依止義雖諸根大
造並皆積聚而身根與彼多法依止積聚其中獨
得身稱是眼即根持業也餘皆如是言六境者色
聲香味觸法也眼所取故名之為色乃至第六意
所取故名之為法前十可知法處所攝色者雜集
第一云法處所攝色者有五種謂極略色極逈色
受所引色徧計所起色定自在所生色極略色者
謂極微色極逈色者離餘礙觸色受所引色者無
表色徧計所起者謂影像色定自在所生者謂解
脫靜慮所行境色釋曰小乘十一謂無表色即今五中但是受所引色也大小攝
法寬狹可知言不相應行有二十四者此有二釋一言

行者即行蘊行蘊有二一相應行即心所法二不
相應行即是得等今言不相應行揀異相應行也
二云具足應言非色不相應行即揀四聚心王心所色及
無為如理應思行即不相應持業釋也或揀四聚亦

相違釋一得於一切法成就用故二命根三眾同分同類相似故依
諸有情相似分位眾同分人相似故名人同分天相似故名天同分也四異生性五

無想定六滅盡定七無想異熟八名身九句身十
文身十一生十二老十三住十四無常上十四同前此下加
十五流轉十六定異因果各無雜故十七相應十八勢

行轉疾速十九次第二十時二十一方二十二數二
[025-0280a]
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有為諸行聚散緣別故言無
為有六者略有四釋一不生不滅揀四相故二無
去無來非三世故三無彼無此皆離自他故四無
得無失不增減故即顯無為離此四種無造作故
名曰無為或揀有為名曰無為無為兩字即無六
釋一虗空無為即五蘊身無處所顯真理無其障礙名曰虗空非取事空也
擇滅無為有揀擇之能滅〔顯〕惱所知二障也言無為者即二障滅處所〔煩〕真理名曰無為
三非擇滅無為不生滅本自有故不由擇智滅惑而有也其本滅即無為也
不動無為即第四禪出八災患所顯之理名不動無為言八災者一憂二苦三喜四樂五
尋六伺七出息八入息此八動轉有情故自此以下三義加於前也五滅受想無為

言受想者即二心所也滅者不生也即無所有處天中麤想受不行名之為滅所〔煩〕真理名曰無為
真如無為即真如理也今且略釋離見其如百鈔中廣釋也


鈔而皆如次對前等者即後七義但先後如次非
排次數同故云如次以合十為九故唯此第一唯
心生滅即當前十對中第三唯心真妄別中妄義
此第二一性五性當前第一對一乘三乘別中三
乘義及第二對一性五性別中五性義所以爾者
以第三心為所依欲對前小乘六識為所依故置
在初也。
▲鈔說有八識為所依等者前六轉識隨
六根境種類異故名為眼識乃至意識是眼之識
等依主釋也前五與三十四心所相應頌云徧行
別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貪瞋癡第六識總與五十
一種心所相應第七末那具足應云訖黎瑟吒耶
末那此云染污意與四惑俱名為染污恒審思量
[025-0280b]
名之為意與十八心所相應頌云徧行別境慧四
惑八大隨第八阿賴耶識此云藏識識能含藏諸
法種故又具能藏所藏執藏三藏義故由斯三義
得藏識名唯與徧行五所相應。
▲鈔下文廣說者
問明品鈔云攝論釋云無始者無初際故界者因
義即種子也是誰因種謂一切法此唯雜染非是
清淨即有漏三性種子非無漏種彼一切法本等
所依者第八識自證分能任持故非因性義所依無覆無記
三性性各異故其本有無漏種子并習所成能資
無漏聞熏習種寄在異熟識中非阿賴耶自性是
彼阿賴耶無分別智種子故故第三論云此中聞
熏習謂是阿賴耶識自性為非阿賴耶識自性下
論答云此聞熏習隨在一種所依轉處寄在異熟
識中與彼和合俱轉猶如水乳然非阿賴耶自性
是彼賴耶對治無分別智種子性故下二句易知。


鈔三乘但是化法等者轉通難也恐有難云既乘
性相成何不但名三乘則有五性耶故為此通意
云一乘三乘是化法中總名今明別義故唯說五
性等也。
▲鈔故瑜伽下以菩薩性例顯餘三成有
種性義也一本性住等者謂法爾時來本有大乘
種性住於藏識名本性住二習所成者謂於大乘
熏習所成名習所成餘如前釋。
▲鈔顯揚論下通
證五性永別論具云云何種性差別五種道理答
一切界差別可得故無根有情不應理故同類譬
[025-0280c]
喻不應理故異類譬喻不相應故唯現在世非涅
槃法不應理故云何一切界差別可得故謂佛所
說諸有情界有種種非一有情界有下劣勝妙有
情界有聲聞乘等般涅槃種性有情界有不般涅
槃種性有情界等餘四所以具如彼說


鈔現行第八名異熟識者有三義故一變異而熟
要因自體變異之時果方熟故二異類而熟謂因
通善惡果唯無記三異時而熟謂前世造業今世
果熟故。
▲言由過去煩惱等者問明品鈔云謂第
六識人執無明迷真實義異熟理故名惑以善不
善相應思造罪等三行名業熏阿賴耶能感五趣
愛非愛等種種報相名苦即三雜染但云第六者謂五識無執
不能發潤故非迷理無推度故不能造業雖造滿業亦不自能但由意引方能作故

▲言酬
引業故等者唯識論云異熟增上緣感第八識酬
引業力恒相續故彼疏云勝業名引引餘業生故
報亦名引引餘果故成滿果事名滿因果皆有滿
義引業能招第八識名真異熟恒相續故名真因
通善惡果唯無記故名異熟滿業能招前六識中
極劣無記名異熟生有間斷故問明品鈔云能招
第八引異熟果故名引業能招第六滿異熟果名
為滿業然其引業能造之思要是第六意識所起
若其滿業能造之思從五識起故此引業亦名總
報業如持五戒招得人身滿業亦名別業又引業如畫師作
摸滿業如弟子填彩所以不言第七識業惑生者
[025-0281a]
以第七識非異熟故不從業招而今皆云業惑生
者以七八互依有第八時必有第七故或從多分故。


鈔故唯識論第八云下一段鈔文科分為二。



* 初引論釋文

* 初引論故唯
* 二解釋

* 初總科分此中
* 二別解釋

* 初一偈遍計

* 初總科分初中
* 二別解釋

* 初能遍計其能
* 二所遍計其所
* 三所執性

* 初安慧若安
* 二護法若護
* 次一句依他

* 初正釋上句二句
* 後對顯下句

* 初唯染分頌言
* 後兼染淨或諸
* 後二句圓成

* 初釋圓成實三字

* 初正釋

* 初總標釋二句
* 二重配釋釋曰
* 二揀別

* 初徵若爾
* 二釋

* 初引論總答故次
* 後為釋論意釋曰
* 三總結上來
* 後釋於彼等七字

* 初總顯大意次釋
* 二別解七字說於
* 三顯所依上來
* 二顯今疏意今疏


鈔其能徧計正義唯六七二識等者揀不正義故
論云有義八及諸心所有漏攝者皆能徧計虗妄
分別為自性故皆似所取能取現故說阿賴耶以
徧計所執自性妄執種為所緣故上皆論文然今說正
義乃義引彼論論具云有義第六第七心品執我
法者是能徧計唯說意識能徧計故意及意識名
[025-0281b]
意識故計度分別能徧計故執我法者必是意故
二執必與無明俱故不說無明有善性故癡無癡
等不相應故不見有執導空智故執有執無不俱
起故曾無有執非能熏故有漏心等不證實故一
切皆名虗妄分別唯似所取能取相現而非一切
能徧計攝勿無漏心亦有執故如來後得應有執
故經說佛智現身土等種種影像如鏡等故若無
緣用應非智等雖說藏識緣徧計種而不說唯故
非誠證由斯理趣唯第六第七心品有能徧計此即
意云能執我法即得徧計若不能執我法者即不能徧計八識之中前五第八不執我法不能徧計六七
二識俱執我法皆能徧計

▲言所計有多者釋成彼彼二字彼
論云識品雖二而有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等徧
計不同故言彼彼既所計有多故云彼彼者何故
前云初句能徧計答今以所計對顯能計有多種
故屬能計攝。
▲其所徧計正唯依他下論具云是
依他起徧計心等所緣緣故圓成實性寧非彼境
真非妄執所緣境故依展轉說亦所徧計以圓成與依他
為所依故親緣依他時亦疎緣圓成也


其所執性下論先徵云徧計所執其相云何與依
他起復有何別從此方說安慧所立也安慧立意
以一切有漏心王心所各唯一自證分是依他起
由無始熏習故各似見分相分生起但隨妄情而
有道理實無皆徧計所執言雖各體一者王所非
一故曰各各各唯立一自證分為依他故曰體一
[025-0281c]
也言其所依體下即前體一義也餘文可知。
▲若
護法下意云一切心王心所各能變自證分及所
變見相二分俱從緣生故名依他起性依此見相
二分虗妄堅執決定真實是有是無亦有亦無非
有非無是一是異亦一亦異非一非異此二種四
句方名徧計所執彼破安慧云若依二分是徧計
所執應如兔角等非所緣緣徧計所執體非有故
又應二分不熏成種後識等生應無二分又諸習
氣是相分攝豈非有法能作因緣若緣所生之內
相見非依他起二所依體例亦應然無異因故論中
便躡此釋依他性全同今鈔


鈔眾緣所生下此下唯依護法正義也論中云由
斯理趣由破前之理趣眾緣所生心心所體下全同鈔文。


▲鈔頌言分別下彼疏云雜染諸法名為分別依
他因緣之所生故或染依他為分別緣之所生故
唯雜染故名染分依他無漏諸法名淨分依他亦
名圓成實性屬無分別智不可言分別緣所生也
故知唯約染分為言。
▲鈔或諸染淨下彼疏云或
諸漏無漏心心所法俱能緣慮故皆名分別若爾
染淨色不相應則非此中依他起攝不能緣慮非
分別故答不離心故唯識門故若爾論文何故置
能緣言答能緣心遍諸染淨皆名分別並能慮故
非緣慮言揀除色等不離心故亦此門攝。
▲鈔二
句圓成下彼疏云依二空所顯真理一圓滿二成
[025-0282a]
就三法實性具此三義名圓成實。


鈔釋曰下重配釋也一體周遍故圓滿揀自相色
心等一切諸法自相局法體不通於餘故不圓遍
二體常住故成就揀共相共相苦空無常等雖遍
而非常住成就也三體非虗謬故云實性非虗空
非謬故揀妄我以小乘執虗空外道執實我亦體
是常是遍等字等取自性冥諦等也亦皆計為常
遍今以實字揀之言此一體言貫通三處者謂一
體遍二體常三體非虗謬如上可知。
▲鈔若爾下
揀別前淨分依他也先假難徵起此難論文中無
乃鈔主義加也意云若依上三義釋圓成實則淨
分依他無上三義何以前云淨分依他亦圓成實
耶。
▲鈔故次論云下彼疏云淨分亦具三義一離
倒體非染故謂離虗妄顛倒故名實二能斷諸惑
染是究竟故為成三殊勝作用周遍名圓。
▲鈔上
來論文下結前巳釋頌中圓成實三字。


鈔次釋餘文下能於能遠離即二空所顯真如性
所於即依他起性所遠離即徧計所執性。
▲說於
彼言下彼疏云言於彼者顯此與依他不即不離
依他是所於真如是能於顯如與依他體非即故
若是即者真如應有滅依他應不生言不離者即
於依他上有真如故非不於彼不可言離若全離
者如應非彼依他之性應離依他別有如性云何
言於彼故於彼言顯不即離言理非常有者謂虗
[025-0282b]
妄徧計所執實為能取所取於道理中恒非是有
故言常遠離也言性顯二空非圓成實者彼疏云
此圓成實依他起上無徧計所執二我既空依此
空門所顯真如為其自性梵云瞬若此說為空云
瞬若多此名空性如名空性不名為空故依空門
而顯此性即圓成實是空所顯意言真如是空之
性非即是空真如離有離無豈以空義為真如耶
但以空為能顯如為所顯故此云性字也。
▲鈔上
來所釋一依唯識者顯所依也並護法義若下鈔
亦不全依故下鈔云論意分前性字二義不同遠
離前言巳空徧計故是離有而言性者自屬真如
故能離無是故結云真如離有離無義故上順彼義釋
設順彼宗離有離無遠離前性離徧計有又次偈
云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識
實性此則離無未失彼宗何須傷巧離前性字故
今結云一依唯識者顯下亦有不依者也。
▲鈔言
影出圓成者以疏中但舉依他非即無性便是圓
成此意正揀法性宗依他無性即是圓成故疏中
不正說圓成乃是影帶其名耳言二性不空者以
依他似有圓成實有故也。


鈔守眾生界等者廣鈔第二云三分半眾生決不
成佛名不減始末而言具佛性者久近之間皆得
成佛名佛界無性之人畢竟不出生死名生界趣
寂種性久近之間皆入寂故非生界非佛界是故
[025-0282c]
生界佛界不增不減。


鈔四種勝義等者准法苑云初釋名後出體初釋
名復二初釋總名次釋別名釋總名者護法釋云
勝義者勝謂殊勝義有二種一境界名義二道理
名義第三勝義諸論多說即是勝義或四勝義皆
勝之義論說依他圓成二性隨其所應根本後得
二智境界故其無漏真智隨在何諦亦以勝為義
真如為境故通其有財釋第四勝義多依於道理
名義廢詮談旨非境界故前三勝義境界為義諦
者實義事如實事理如實理理事無謬名之為諦
勝義即諦勝義之諦二釋如次世俗者世謂隱覆
空理有相顯現如結巾為兔等物隱本之巾兔相
顯現此亦如是今隨古名世俗諦又復性隨起盡
名之為世體相麤顯目之為俗世即是俗名為世
俗或世之俗義亦相違諦者實義有如實有無如
實無有無不虗名之為諦世俗即諦世俗之諦二
釋如前次釋別名者一言世間勝義者事相麤顯
猶可破壞名曰世間亦聖所知過第一俗名為勝
義二道理勝義者智斷證修因果差別名為道理
無漏智境過第二俗名為勝義三證得勝義者聖
智依詮空門顯理名為證得凡愚不測過第三俗
名為勝義四勝義勝義者體妙難言逈超眾法名
為勝義聖智內證過第四俗復名勝義此中世間
即勝義諦乃至勝義即勝義諦皆持業釋或勝義
[025-0283a]
之諦依士無失四世俗中一世間世俗者隱覆真
理當世情有墮虗偽中名曰世間凡流皆謂為有
依情立名假言世俗二道理世俗者隨彼彼義立
蘊等法名為道理實相顯現差別易知名為世俗
三證得世俗者施設染淨因果差別令其趣入名
為證得有相可知名為世俗四勝義世俗者妙出
眾法聖者所知名為勝義假相安立非體離言名
為世俗此中世間即世俗乃至勝義即世俗皆持
業釋次出體者第一勝義體者成唯識說謂蘊處
等事涅槃亦云有名無實名第一義蘊處界等亦
是勝義第二勝義體者成唯識云謂四諦等因果
體事涅槃亦言苦集滅道名第一義諦第三勝義
體者成唯識說依詮門顯二空真如涅槃亦言無
八苦相名第一義總觀諸法為二無我故無苦等
八名勝義也第四勝義體者瑜伽論說謂非安立
一真法界涅槃亦言實諦者即是如來虗空佛性
又言無燒割等名第一義不依無我而顯真故前
三勝義有相故安立第四勝義無相故非安立第
一世俗體者顯揚論說謂所安立瓶軍林等等於衣飲
食車兼嚴具城舍等一切物也我有情等或無實體或體實無但

有假名都無體性然通有用無用二法瓶等有用
我等無用涅槃十三云有名無實如我眾生乃至
旋火之輪及名句等五種世法是名世諦眾生等
無用火輪等體無第二世俗體者瑜伽論說所安
[025-0283b]
立蘊處界等涅槃亦云諸陰界入名世俗即有為
諸法體事有別體用異於初俗第三世俗體者顯
揚論說謂所安立預流果等及所依處即諸聖果
四諦理等涅槃亦云有八苦相名世俗諦第四世
俗體者瑜伽說即所安立勝義諦性涅槃說言若
燒若割若死若壞名為世俗由可燒割等無有常
一我法等相即二無我名為世俗諦也第一世俗
體假安立後三世俗體有相安立也。


鈔又四重中下法苑又云初一世俗心外境無依
情立名遍計為體第二世俗心所變事後二世俗
心所變理施設差別即前三真皆依他為體其第
四真唯內智證非心變理圓成為體也。
▲鈔意云
等者謂若前念能引者為因不滅與後念所引之
果相見則前念者為常今由因滅故非常若後念
所引之果不續即前因無所生則為斷今由果生
故不斷既非斷常故名中道言廣如唯識者論具
云問阿賴耶識為斷為常答非斷非常以恒轉故
恒謂此識無始時來一類相續常無間斷是界趣
生施設本故性堅持種令不失故轉謂此識無始
時來念念生滅前後變異因滅果生非常一故可
為轉識熏成種故恒言遮斷轉表非常猶如暴流
因果法爾如暴流水非斷非常相續長時有所漂
溺此識亦爾從無始來生滅相續非常非斷漂溺
有情令不出離又如暴流雖風等擊起諸波浪而
[025-0283c]
流不斷此識亦爾雖遇眾緣起眼識等而恒相續
又如瀑流漂水上下魚草等物隨流不舍此識亦
爾與內習氣外觸等法恒相續轉如是法喻意顯
此識無始因果非斷常義謂此識性無始時來剎
那剎那果生因滅果生故非斷因滅故非常非斷
非常是緣起理故說此識恒轉如流。】


「疏同時四相滅表後無者上句對舉終教下句顯彼
不同或可二句皆彼宗義唯識疏云相謂相狀標印
名相由此標法知是有為俱於現行法上立此四相
故云同時四相其滅一種法歸過去方始顯故若爾
何言滅表此法後是無答對生等相名後即現在法
於後無時名之為滅假言過去過去體無實非彼世。」


【鈔成唯識等者一段論文准今注及彼疏意科分
為三。



* 初標立相意成唯
* 二釋成四相

* 初別說四相本無
* 二約世揀小前三
* 三釋通外難如何
* 四述相所表生長
* 三結成是假故此


鈔生位暫停等者論云生巳相似相續名住即此
相續轉變名異彼疏云法暫停名住與前後念法
別名異生滅可知今以疏文為論文也。
▲鈔注揀
異小乘等者彼疏但科云約世辨百法鈔云小乘說未來世
中所相彼生相遷流入現在名生等俱舍論云本
無今有生相續隨轉住前後別住異相續斷名滅
[025-0284a]
此頌四相行相與大乘同但約時異長行云四相雖許俱有用時別
故謂生作用在於未來現在巳生不更生故諸法
生巳正現在時住等三相作用方起非生用時有
餘三用故雖俱有而不相違上皆論文釋曰由此論故
唯識論中次今引論文之前先破有宗云若生等
相體俱有者應一切時齊興作用若相違故用不
頓興體亦相違如何俱有又住異滅用不應俱能
相所相體俱本有用亦應然無別性故若謂彼用
更待因緣所待因緣應非本有又執生等便為無
用所相恒有而生等合應無為法亦有生等彼此
因果不可得故又去來世非現非常應似空華非
實有性生名為有寧在未來滅名為無應非現在
滅若非無生應非有又滅違住寧執同時住不違
生何容異世故彼所執進退非理此下連然有為法因緣力故同
此鈔引彼疏大段科云自下第二述自義也

▲鈔如何無法等者彼疏
云此外人問滅若是無如何與現在有體法為相
表此後無下彼疏云此論主答不表法現有但表
法後無因明者說無得為無因故亦無過若爾即
龜毛等應立為相答此不同彼非後無故本無今
無故非是相。
▲鈔別釋表義者彼疏云此文正述
說相所由及相所表意義可知。
▲鈔依此剎那假
立四相者次後論云一期分位亦得假立初有名
生後無名滅生巳相似相續名住即此相續轉變
名異是故四相皆是假立此假破有宗四別皆實然有宗亦依一剎那立
[025-0284b]
但有實為異也問一剎那中何得四相名義如是差別時

既極促理亦難知答古人有錐插紙喻如百番紙
用利錐一插插則同時而百番皆透其錐必次第
而透應有百重生住異滅皆同一時必見一剎那
中有四相前後理應然也故仁王說一剎那中有
九百生滅也問滅表後無應屬未來何云過去耶
答以滅位是無故云過去以現在落謝故也若望
次一剎那中生相等却在未來正當生時還屬現
在故異小乘思之。


鈔因明斷證復說緣境下口科分二。



* 初總標三義因相
* 二別釋三義

* 初緣境別

* 初汎明別照根本
* 後依疏具釋

* 初雙觀義說
* 後別照以其
* 二斷惑別

* 初正釋斷義

* 初自宗斷惑

* 初正釋斷別

* 初有斷無釋言斷
* 後二俱有斷釋

* 初成立後得有斷護法
* 後引論具證

* 初引論故瑜
* 後釋義相傳
* 後結顯不斷斷迷
* 後揀異性宗不同
* 後顯疏文略北中
* 三證理別

* 初別顯能證

* 初正辨言以
* 後揀異土明
* 後雙釋能所

* 初揀異前緣
* 後正釋能證
[025-0284c]


鈔了俗由於證真等者此暗用唯識論意正當四
智緣境中大圓鏡智緣境之文今當引之對文自
見論云大圓鏡智相應心品有義但緣真如為境
是無分別非後得智行相所緣不可知故有義此
品緣一切法莊嚴論說大圓鏡智於一切境不愚
迷故佛地經說如來智境諸處境識眾像現故又
此決定緣無漏種及身土等諸影像故行緣微細
說不可知如阿賴耶亦緣俗故緣真如故是無分
別緣餘境故後得智攝其體是一隨用分二了俗
由證真故說為後得上皆論文今正用此意謂既後得
智了俗由於證真即顯後得智有雙觀義由根本
智證真方能了俗即顯根本智有雙觀義故二智
皆雙觀也。
▲鈔根本智斷迷理隨眠等者十地疏
云眠伏藏識隨逐纏繞故迷事理境故立二名體
即二障種子然雖亦斷現行約正斷時現行巳伏
正斷種子故也然此段鈔文全依唯識第十釋能
斷道中文有二師義今當逐段具引論文初有斷
無斷者論云有義根本無分別智親證二空所顯
真理無境相故能斷隨眠後得不然故非所斷唯此
今鈔應云根本智斷迷理隨眠後得不斷今不爾者應是後人隨意加之或別有所據今且依論科之


鈔護法云下即二智俱有斷也論云有義即護法正義也
後得有分別智雖不親證二空真理無力能斷迷
理隨眠而於安立非安立相明了現前無倒證故
亦能永斷迷事隨眠成立後得有斷也意云後得智不斷
[025-0285a]
者不能斷迷理隨眠不親證理故而於安立四諦
之理無顛倒證知體是依他故但斷迷事隨眠被
疏云迷理隨眠行相深遠要證彼理方能斷之迷
事隨眠行相淺近雖實有相觀亦能斷之准百法。


鈔問後得智能斷惑者未審能斷何惑答慈恩有
二解一云但約二乘後得智能斷俱生中迷事隨
眠不約菩薩說也即顯煩惱通本後二智能斷若
所知障唯根本智斷二云菩薩後得智亦能斷所
知障所知障中有迷理迷事迷理執故難斷唯根
本斷若迷事非執易斷後得亦能斷。


鈔故瑜伽說等者即護法引論為證也具云故瑜
伽說修道位中有出世斷道世出世斷道無純世
間道永害隨眠諸見所斷及修所斷迷理隨眠唯
有根本無分別智親證理故能正斷彼餘修所斷
迷事隨眠根本後得俱能正斷上皆論文釋曰此護法
引瑜伽出世斷道證根本智斷迷理隨根本智名出世間者
唯識第九云是出世間無分別智斷世間故名出世間二取隨眠是世間本唯此能斷獨得出名或出世
間依二義立謂體無漏及證真如此智具斯二種義故獨得出世即十地中無分別智也今由此智斷迷
理故名出世斷道也引世出世斷道雙證根本後得斷迷事

隨眠言世出世者揀純世間故意言是世之出世
故云世出世此約修道位中云迷事惑目之曰世
揀純世間復云出世此斷道既通二智故引為證
也或可此迷事是後得所斷道曰世亦是根本所
斷道故復云出世也。
[025-0285b]


鈔相傳釋云下正體者即根本智釋上可知。
▲鈔
斷迷理時等者雖明緣境意顯斷惑不即也此明
所緣不即既言下明能斷不即亦顯所斷不即也。


鈔不同法性一斷一切斷者此言法性即是終教
終教理事相即二智雙融若根本既即後得正斷
迷理時亦能斷一切迷事即是一斷一切斷若後
得智亦即根本亦能證如正斷迷事時一切迷理
亦斷亦是一斷一切斷也此約理事無礙不約圓
宗事事無礙言通意別故又准教義說終教菩薩
於二障中不分俱生及分別但有正使即是種子正所斷故
十地疏引十地論云隨順逐縛義故如世公使隨逐眾生得便繫縛又楞伽云如鼠毒發迴向鈔楞伽云
西方有鼠囓人甚毒在身中其瘡雖差忽遇雷聲其瘡還發正使亦爾忽遇境雷則還發動

習氣地前伏使現行初地斷使種子初地巳上除
習氣佛地究竟淨此上總明下別釋云然三賢位中初既即
不墮二乘地故煩惱障自在能斷留故不斷為除
智障等故故梁攝論云十解即十住位巳去得出世淨心
又云十解巳上名聖人不墮二乘地仁王經說地
前得人空而不取證等又起信云得少分見法身
作八相等皆此義也此留惑義此法相宗較一增祇劫光也以此菩
薩唯怖智障即所知障故修唯識真如等觀伏斷彼障
然於煩惱障非直不怖不脩對治亦乃故留助成
勝行是故二障不分見修不同法相見道斷分別修道斷俱生至初
地時正使俱盡名一斷一切斷彌勒所問經論云
菩薩見修道中一切煩惱能障利益眾生行故即
[025-0285c]
見道中一切俱斷地地之中但除習氣至佛果位
習氣俱盡准此則餘說四相等隨位別斷皆是寄
惑麤細顯位優劣。
▲鈔唯約根本斷惑而說者出
能證體唯字揀非後得後得不證理故。
▲鈔上明
下揀異也問根本斷惑上巳辯明今何重耶故此
揀也。】


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二十五


音釋





靡幼切誤也


式閏切目動也


之惟切鍼也


初洽切刺入也


古教切兵
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