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120 華嚴懸談會玄記-元-普瑞 (master)



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五
蒼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


「疏其為旨也下此句雖標在初義貫下二種無礙言
冥真下方示三大也問此三大文有四句前三句三
大互在第四句止觀雙流何以科中皆云三大耶答
三大是境止觀是心今科但云三大者舉境攝心也
或影略故問華嚴三大應與終教等別今何約理事
無礙中示三大耶答若別示三大之相相用二大皆
具十玄正當事事無礙雖體大中亦全相用而常徧
今由明三大互在事理相融故當理事無礙然勝德
[005-0118c]
之相繁興之用約不礙真體雖屬事理無礙而相用
中常含同別之旨亦即同中必有別義也即有其所
通無其所局。」


【鈔雖此經中等者問經詮四法界何以但明後二
不說前二事之與理耶故此答也言此門即義分
齊中意者彼雖四門今略敘二於二義亦略敘之
復與彼文互相影略彼開十門多明所觀今三止
觀即凡心而見佛心及理事雙修等多明能觀應
以此之能觀亦觀彼所觀以彼之所觀亦對此能
觀等也。
▲鈔今約能詮等者問此下旨趣玄微即
是所詮何言能詮經中答經為能詮詮三大之義
豈非所詮問既是所詮前往復等亦是所詮如何
不同答前約收歸宗體此約汎明所詮如下宗趣
通局豈濫義理分齊。


鈔今明三大所在者問前云三大獨在法界此亦
明三大所在云何成異答前別明三大相中不言
在處至最後方結歸法界此別說三大便明所在
即三大互在故不同也。
▲鈔為成巳宗者不對於
他故名巳宗此對他以辯故云遮異釋也此正是
作文之意以彼刊定立德相業用各十玄門德相
唯淨業用通染故彼敘體即通於事敘相則無相
作相入不通用也敘用方有相入相作不通相也故疏主破
云使德相無相入相作即用之體不成德相不通
染門交徹之旨寧就今正遮此也。
▲鈔無去無來
[005-0119a]
者離三世故名常影取現在也以不生為無滅等
者離四相故名常影取住異二相等字等於餘文
彼次文云事包萬類理極一如理無事而不融事
無理而不徹等問准此文則刊定之體亦通事也
與此冥真體於萬化之域正同何云遮異釋耶答
體雖通事相用各別不許互通今約相用故遮異
釋或可彼云雖有今之所引等下之文彼意唯以
鈔中所引能等之文為體不取所等故今遮之。

鈔同異類下別顯德相中二門也鈔文超間讀之
則顯初即第九微細德此約同類異類體別各能
微細容持一能容多多是所持故喻芥瓶下句即
第十因陀羅網德也雖德相具十玄唯舉後二例
初八也。
▲鈔其為用也下若約刊定業用十玄配
者不分而徧不去而臻即第六純雜用不分名純
而徧即雜一多大小而互為即第五相作用延促
靜亂而相在即第三相在用或通第七隱顯用以
靜亂相在如東方入正定西方從定起等等字等
其餘文彼次文云多劫入於一劫非卷非舒微塵
納於世界無增無減釋曰上句第四相入用下句
第九微細用此通舉業用六玄略餘四門也有以
鈔大小互為配廣狹門延促相在配十世門者非
也彼不立廣狹唯取純雜不立十世以時為所依
體事故不可以此之十玄配彼之用大也思之問
豈以事理無礙之淺義能遮事事無礙之深義耶
[005-0119b]
答不遮相用二大中各明事事無礙但遮彼體相
用三互望不明無礙故今遮之恐令三大一向別
故。
▲鈔今但明下上皆標舉問答敘其所遮此下
方是別釋疏文言深玄者謂前設明十玄等亦皆
名事若相用平等總明為理此二無礙方為深玄
故前鈔云雖廣說事及說於理而皆無礙故不爾
但是同教事理無礙豈是此經旨趣玄微。
▲鈔萬
化乃事法之總名者如十對體事皆名為事皆歸
真性而為體大其體大還在萬化事中。


鈔原夫下一句總標蕭然下別釋言蕭然空寂即
離言湛爾冲玄即離相玄之又玄下無相不礙相
表者外也寂之又寂下無言不礙言非象表也下
相即無相在言裏也下言即離言言五目者纂要
疏云一肉眼肉團中有清淨色見障內色名為肉
依肉之眼名為肉眼二天眼者於肉眼邊引淨天眼見障
外色依大般若佛肉眼能見人中無數世界不唯障內佛淨天眼能見諸天所有細色除見天外見
人事等名肉眼也三慧眼者以根本智照真理故四法眼

者從後得智說法度人故五佛眼者前四在佛總
名佛眼又見佛性圓極名為佛眼言四辯者圭峯
云一法無礙辯謂諸法自體二義無礙辯謂法上
之義三詞無礙辯謂得彼方言依彼詞句為他說
故四樂說無礙辯於上三種智隨他所喜種種義
語樂說無盡故初心習學九地漸成佛能究竟。

鈔今疏下問若唯非異無礙義成若言非一理事
[005-0119c]
各別何名無礙答若唯非異無可融通若唯非一
不成無礙今由二義同時故成無礙義也。


鈔明相不礙體也者亦相大與真體具非一非異
故也。
▲鈔明用不離於體下亦具非一非異義故
問三大互在何不說相用互在之義耶答理實三
大互在合明相用互在之義以體用互在及體相
互在義順理事無礙故此明之若相用無礙義通
事事故略不顯也。
▲鈔上體相用三大下結前生
後也。


鈔智周鑒而常靜下一節鈔文口科分二。



* 初標義指文疏智
* 二分門別釋

* 初直約止觀釋

* 初於當句直配止觀無礙

* 初直配止觀若當
* 後亦配權實亦權
* 二通對三句明鏡智無礙若對
* 三別對三句明鏡智無礙若別
* 二別約三大釋

* 初三觀周鑒若作
* 二三止常靜對此
* 三止觀歸心三止


鈔能證能觀者證唯親證觀通比解上境例知上
即標義繫詞亦云智周乎萬物故。
▲鈔止觀無礙
者即行者通達無礙智也言事理遍觀者無幽不
燭故以相別異義故名事忘心體合故名理言惑
相皆寂者觸境無念理事等障皆止寂也二義混
然名止觀無礙亦理事無礙也。
▲鈔亦權實無礙
者權即俗智實即真智二智俱融故名權實無礙。


▲鈔若對上三句下妙嚴品疏鈔云境即真俗不
[005-0120a]
二智即權實雙行若融境智方為一味問前三句
明三大無礙今何但言體用無礙耶答開即三大
合為體用如大方廣即是三大若合之則大方是
體廣即是用今對止觀故合為二也。
▲鈔若別對
下三體皆理三用皆事亦理事無礙也問觀云能
觀可也止字何名能觀智耶答止觀雖殊皆名觀
智故起信云所言止者謂止一切境界相隨順奢
摩他此云止也觀義故所言觀者謂分別因緣生滅相
隨順毗鉢舍那此云觀也觀義故故知止觀皆觀義也
今此真理寂寥與止寂相順俗諦流動與觀照相
順也三大皆然。
▲鈔若作三觀下先單以智別鑒
前三大此唯釋其智字言空觀等者智論中分別
色等假觀性空寂滅空觀此二不二難思中道觀
也今別對三大以相為中者以居體用之中融攝
體用故言三諦齊觀者釋其周鑑二字。
▲鈔對此
三觀下言體真等者體真理與理冥故即理止也
方便隨緣止者方便涉有隨一一緣無取故止即
事止也離二邊分別止者即無念而止妄不取有
無等二相也。
▲鈔三止三觀下即一而三智體隨
智相用故即三而一智相用即智體雙照一三智
體相用顯然雙遮一三互奪相盡智體同智相用
故非一智相用同智體故非三三止既爾三觀亦
然混融無礙為一心觀故。


鈔真妄交徹一段鈔文依指玄記易處麤科難處
[005-0120b]
細科分二。



* 初汎科兩段疏疏真
* 後正釋當段文

* 初略消兩句疏

* 初釋初句疏

* 初釋真妄今初
* 後釋交徹言交
* 後釋後句疏

* 初約實互即若依論
* 後依文徧即

* 初不壞相今云不
* 後約有益又凡此
* 後廣釋前句疏

* 初廣陳

* 初義標

* 初總彰四義為交徹之所由然其
* 後別開六句分交徹之行由然或
* 後逆釋

* 初釋六句交徹

* 初總徵此義
* 後別釋

* 初示六句

* 初二門出體

* 初標且說
* 後釋

* 初三性門一約
* 後二諦門二者
* 後依門配句

* 初依三性門

* 初唯識如唯
* 後涅槃若涅
* 後依二諦門

* 初二諦若依
* 二隨俗若以
* 三通二若約
* 四觸物若約
* 後辨交徹

* 初直約他無問真
* 後依此方得

* 初標今就
* 後釋

* 初依前三性門

* 初對唯識如約
* 後對涅槃

* 初正涅槃若約
* 後與引例

* 初中觀故中
* 後此經此經
* 後依前二諦門

* 初二諦
[005-0120c]

* 初正依彼論略說若依
* 後廣引他教釋成

* 初引故彰
* 後釋

* 初此句即真
* 後例餘餘可
* 二隨俗若約
* 三通二真妄
* 四觸物若觸
* 後釋四義所由次明
* 四後總結是知


鈔真謂理也等者真妄二法作三對釋理之與惑
能所障對生之與佛能所化對此言眾生等覺巳
下皆名眾生以第八識為趣生體此位之中猶未
轉成圓鏡智故問何以生佛為真妄耶答肇公無
名論云真由離起故佛名真妄由著生故生名妄
楞嚴亦云由妄有生因生有滅生滅名妄滅妄名
真生死涅槃流轉還滅對巳上三對皆悉交徹但
是義分齊理事無礙門中別義。
▲鈔真該妄末者
上三對真皆為源妄皆為末言如波與濕下喻顯
波喻妄濕喻真交徹可知。
▲鈔今云爾者下問既
合云凡聖互收今何不爾故此答也以不壞相及
有益二所以故言不壞相者約修證義說不壞聖
相故若壞聖相修行之人何所希望耶有益者於
生有益二義各從一邊說也問前釋真妄以為佛
生今此何云凡聖答欲顯真妄通生佛與凡聖有
互寬狹故前言生佛即真狹妄寬等覺巳下皆為
生故今言凡聖即妄狹真寬三乘見道皆為聖故
問三乘見道巳上何得名真答俱見理故前對既
巳理為真見理聖人豈不即真或可聖謂至聖唯
[005-0121a]
目佛也凡雖總舉地前意顯難思亦不遮等覺巳
下為眾生也謂地前之妄尚得即真等覺下豈不
即耶二釋皆通問若依前釋何云聖無煩惱答唯
無分別故不同凡。
▲鈔於凡有益者令不自欺故
亦於他無慢故言令人妄解者謂却沉淪故還迷
妄故問即凡見佛豈不叨濫聖流亦誤敬於麤人
若即佛是凡方知德用自在進退無滯此責既齊
如何遣通答為遮於妄解方便化根今又作斯謬
執豈為正解耶巳上略消二句疏竟然上但說生
佛一對交徹義其理惑一對生死涅槃一對准上
說之。
▲鈔然其真妄下上雖略釋其真妄交徹一
句義猶未盡故有然字然者不盡之詞先彰交徹
所以有六故字有云二三合故有五所以有云理
實五六亦合但四所以四者為正今立云一不離
一心故二真妄相依故三無有二體故四真妄相
收故以此四因故得交徹也。


鈔然或說下明交徹之行相有其六句一妄空真
有二妄有真空三真妄俱空四真妄俱有五真妄
俱非空有六真妄俱通空有五雙非六雙是三對皆先空
後有者順性宗故。
▲鈔一約三性下總束真妄法
體為三性即前三對真妄理及涅槃唯是圓成佛
通依圓生死及惑皆通於依計或惑唯遍計具二
執故。
▲鈔二諦多門下文中廣說八諦區分四重
二諦各各不同今具約理事以配二諦也言設淨
[005-0121b]
分下問前三性中依他淨分同真染分為妄今若
俗諦為妄者無漏五蘊淨分依他之事亦妄耶故
此答也言妄未盡者有三意一云如楞嚴經云言
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今淨對染以立對待未忘
故云未盡二云雖體是無漏由假緣成豈有實耶
三云淨分依他依相教有實五蘊有為之法今以
不即無妄未盡故。
▲鈔如唯識下依門別配前空
有六句而不次第但隨義故今唯識中依三性以
明二句一遍計對圓成說第一句妄空真有二以染分
依他對圓成及淨分說第四句真妄俱是有此約相教。


▲鈔若涅槃下此約性宗故不同唯識染分為有
故云染分為空是生死法故淨分依他是涅槃果
德故與圓成皆有亦即初句前唯識約遍計對圓成為初句今取唯識
第四句義成初句也對思可了問若以染分為妄淨分為真論交

徹者豈非事事無礙答豈前不云淨分同真耶亦
即事理無礙也巳上三性中配初四二句訖。
▲鈔
若依三論下即中百門三論也此空宗義下四皆
是也雖彼宗大分明空亦含性義故疏主云以三
論宗四諦品前以空遣有四諦品後以空立有乃
至三觀齊驅三諦無礙豈獨空耶有云學龍猛宗
墮惡趣空斯言可怖約俗雖有就真唯空謂世諦
妄有真諦真空即第二句妄有真空此則二諦別
論故影公中論序云俗諦故有真諦故無。
▲鈔若
約隨俗說下假說妄世俗真勝義如是二諦則第
[005-0121c]
三句真妄俱空如長短相形但隨俗假說二諦也
問前云世諦故有何故隨俗名為空耶答以不但
為有既曰隨俗故知俱空問何故不隨真說二諦
耶答若隨真說二諦者此理不應何者若真上說
二諦真妄俱空者俗可言空真不可言空故若俱
有者真可言有俗不可言有故若言妄空真有者
濫此後真妄俱通二諦空有義故若言妄有真空
者唯真之上云何妄有故不隨真說二諦也。
▲鈔
若約真妄俱通二諦者第六句雙是然此有二釋一
云真妄俱真諦時俱是空真妄俱俗諦時俱是有
二云真俗二法皆通於真妄俱空俱有蓋其諸法
准一乘章皆有空有二義用者臨時或單或雙俱
存俱泯隨取皆得如三性法遍計情有理空依他
相有性空圓成性有相空餘皆准此故真俗二諦
皆通空有二義二釋皆通。
▲鈔若約觸物皆中者
巳上約二諦俱存中道此約二諦俱泯中道既離
空有二邊故真妄皆非空非有第五句也雙非問前
總束中但明二諦今配句中何說三諦耶答中道
無別法體但依二諦說之亦不相違。
▲鈔約宗以
明下揀餘宗然有二義一唯揀唯識等字內等不
揀涅槃三論以望華嚴雖大同小異亦得交徹故
不揀也一云三皆揀之約不俱德揀亦無失等字
外等唯識不徹可知涅槃不交徹者空是生死不
空涅槃二義對論故為不交徹也三論雖談中道
[005-0122a]
今此別約雙非空有無可交徹故皆揀之問彼既
不明交徹何以引其文成前六句耶答用唯識等
文成華嚴義妙之至矣以引彼根令入圓法故。

鈔今就華嚴下總收前法皆得交徹也以具一心
下總出所以也。


鈔如約遍計下以三性各有二義故圓成不變隨
緣依他相有性無徧計情有理無今先約徧計二
義故得交徹不同唯識唯是空也此下但隨義明
不拘次第此即於第二句妄有真空交徹義也若
依前第一句妄空真有明交徹者合云遍計妄空
即圓成真有妄徹真也圓成真有即徧計妄空真
徹妄也。
▲鈔若染分下此亦於上第二句妄有真
空明交徹也而前約遍計此約依他二義不同若
依第四句真妄俱有明交徹者應云染分依他妄
有即圓成真有妄徹真也圓成真有即染分依他
妄有真徹妄也然上三性中唯約徧計及染分依
他說其圓成二義淨分二義思之可了。
▲鈔若約
生死下即前涅槃中義今亦交徹亦依初句妄空
真有明交徹也鈔故中論下引證即涅槃品文本
文云涅槃與世界無有少差別世間與涅槃亦無
少差別涅槃之實際與世間實際如是之二際無
毫釐差別今義引耳問前揀中論不得交徹今證
交徹何引中論答前是中論一分俱非義此是二
分無礙義故引之也長毛曰毫十毫曰釐問涅槃
[005-0122b]
與實際何異答涅槃依還滅門而立實際不屬詮
門故以實際融之即兼顯真妄二法同依一心之
所以也。


鈔此經下亦證前生死涅槃二交徹也即須彌偈
讚品文疏鈔云煩惱名諍觸動善品損害自他故
名為諍此有漏法諍隨增故名為有諍有彼諍故
故生死者有漏為體無彼煩惱故稱涅槃但因煩
惱有無假立其名何有真實二互相即舉一全收
故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若對前六句者有二
師義若寂照云此及中論皆正證前涅槃第一句
妄空真有交徹義也言亦俱空俱有者若四句同
時亦可兼證第六雙是句若前二句明俱有後二
句明俱空不得一時即證三四二句交徹義也若
指玄及會解正證第三第四二句交徹義也以初
二句為俱有後二句為俱空二釋隨取若以此唯
證前涅槃之義前解為正涅槃前正釋中唯第一
句故唯要前二句經文為證也鈔家以文便兼引
四句故有亦言亦者兼也豈可以為正證耶指玄
釋云亦者不定之義不唯依於涅槃第一句攝更
約此經亦在第三第四句攝今詳指玄既云不唯
及與亦在者寂照以釋初句為正三四為兼有何
過耶指玄又云如解唯識不必句同今詳唯識約
其本義隨其前後其理無差今約引證若句不同
何所證耶智者詳之。
[005-0122c]


鈔以妄為俗諦下第二句妄有真空明交徹也。

鈔故影公下即曇影法師乃什公弟子即八哲之
一數此即所作中論序也言乃至者次文云不滯
於無則斷見絕息不存於有則常見氷消俱不俱
等何由而有諸邊都寂故云皆離今云寂此諸邊故名中道
主釋曰此當俗有真空義也意云然統收其要妙
所歸則融會通達於二諦以真諦故無有真空也
俗諦故無無妄有也真雖空而妄有故不滯空斷
見絕息則真徹妄也妄雖有而真空故不著有常
見氷消則妄徹真也問此妄有真空與前情有理
無名妄有真空并前緣生無性妄有真空何別答
初約遍計次約依他此約二諦故不相濫。
▲鈔餘
可思准者有多意一云此文亦可具於餘句如寂
此諸邊即第五俱非句故云思准或可思准乃至
之文如前巳引或可此文准後鈔主釋之有四類
四對等義今但證其妄有真空餘釋可准思之具
如會解中引。


鈔若約隨俗下第三句真妄俱空交徹義也由無
定實故得交徹。
▲鈔真妄皆真下有二師義若寂
照唯明第三句真妄俱空交徹義也即屬三論第
二義中之別義前約二諦隨俗此約隨真故是第
三句若指玄即前三論中第三義然不全牒前文
言真妄通真者影取通俗故言一味者是雙照空
有為一味故即明第六真妄亦空亦有之句也後
[005-0123a]
解為正依前解者文有漏落故。


鈔若約觸物皆中下即第五句真妄俱非空有交
徹義也以俱非二邊雙泯中道故交徹。
▲鈔若逐
假名字下謂若但隨逐生死涅槃假名字執取堅
著此二法者次經云此人不如實不知聖妙道言
顛倒下須彌偈讚鈔云謂佛巳成道功德難量我
心妄惑則名為劣雖無叨濫不了真源心佛眾生
三無差別為顛倒耳。
▲鈔此亦法性宗下揀法相
宗雖攝一切法歸如仍非即如此法性宗一切法
即如豈妄外有真耶則該下釋上也或可上約反
成今約正顯皆法性宗故置亦言也。
▲鈔則該妄
之真下上句真即妄而不礙真下句妄即真而不
礙妄也。】


「疏事理雙修依本智而求佛智者上句標下句釋依
本智即修理求佛智即修事本智即佛境界知經云
非識所能識亦非心境界其性本清淨開示諸羣生
佛智即佛境界智經云諸佛智自在三世無所礙如
是慧境界平等如虗空亦名權實二智亦根本後得
二智亦理量二智始本二覺也。」


【鈔上來交徹下有二意初躡上顯文意以前云即
凡心而見佛心恐人誤執我心既即佛心不必修
行也故此舉雙修之行。
▲鈔亦由下第二直顯文
意謂學南宗失意者習三論不得意者謂依本智
性即身是佛何用修於萬行六祖既言鏡本自明
[005-0123b]
不拂不瑩豈為不了但恃天真不須用力溺斯見
者近代尤多斯則懶不修斷一切法門猶未通達
即守默之癡禪學北宗失意者或義學不通之者
及不參問善友不聽經論但以善心修行者執教
法中說修行方便要須起於事行自心之外別求
如來依他勝緣以成自巳功德乃尋文之狂慧故
云並為偏執。
▲鈔無漏智性本自具足者起信云
性自滿足一切功德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
等故。
▲鈔無所求中吾故求即大方等陀羅尼經
中佛為雷音說華聚菩薩往昔因緣云昔有菩薩
名曰上首入城乞食時有比丘名曰恒伽問乞士
曰汝從何來答曰我從真實中來又問何謂真實
答曰寂滅相故名真實問寂滅相中有所求耶無
所求耶答曰無所求又問既無所求何用求耶答
曰無所求中吾故求之乃至又問菩薩於何處求
答於六波羅蜜中求恒伽聞巳賣身供養此則求
無所求分別俱亡雖終日求而無所求也言心鏡
下責前禪宗不拂不瑩之義也又理不礙事下雙
結成二修也。】


「疏理隨事變下圭山釋云兩對皆上句明所以下句
正明事事無礙雖一多緣起似濫所以然唯約無礙
宗說問何故鈔中皆判為所以耶答以上二句該下
二句皆性理融通因也。」


【鈔亦分為二者有二意一望上理事無礙亦分二
[005-0123c]
故二者望下義分齊中周徧含容亦分二故。
▲鈔
所以事事下總徵所以以理融事故一句總答也
是當門因言初句下正釋二義初義為異門因一
即是理多即是事緣起可知若事下反顯今由下
順明言下句下明當門因言理既融通下謂此事
與彼事中理非一非異故融一切事亦非一非異
也言餘至下明者義理分齊具明十因故。】


「疏故得十身下科云相即疏云相作者欲會刊定記
主相即相作二種玄門無別異義歸此一門故科及
疏互言即作也。」


【鈔古今名異者古即至相有此名也今即賢首改
為廣狹至下自會。
▲鈔即第八地等者疏鈔釋云
由第一義智不分別自身他身故住平等理離分
別言非唯照同一性亦乃能所照亡此菩薩知下
世俗智也所知十身皆是毗盧遮那正覺之體三
界五趣無盡剎土能招身土業及煩惱今雖言報
唯取能招四向四果自悟緣生三賢十地妙覺果
人世出世智一切教理行果理空事空如次是十
身之體十地論攝為三初三染分次六淨分後一
不二分然國土身合通於淨且從一類以判為染
次六總以三乘為淨分於中前四是人佛菩薩但
因果之異次一是能證智後一是所證理問內十
身中理智與此理智何別答寬狹異故謂外十身
中理智二法通於五教三乘差別之智及教理行
[005-0124a]
果一切諸法之理故寬內十身中理智唯當乘所
具法性之理無礙之智故狹也問既是遮那十身
豈可為八地菩薩俗智境耶答為對上之第一義
真智真境且名為俗若直說遮那之身真俗豈局
耶蓋順義無方故問唯識云虗空但依識假施設
有未曾聞說虗空名隨分別有虗空相等楞嚴亦
云一人發真歸源十方虗空悉皆消殞何用虗妄
無體之義為佛身耶答圓教明此事體性難思故
得為佛身也言知諸眾生下先明相作所由由隨
機故或是相作之意意欲攝生故言能以下別顯
相作略為四番問法身中理法智身虗空身此三
皆無形質云何言作答若約自智證於法自然應
現令於虗空忽見自身即是作義若約機明菩薩
令眾生契合理智混同虗空便是作義依止義邊
得名為身問作眾生時亦如染眾生有苦惱否答
如世遊戲無損動故今文雖舉四番理應具十成
一百身言自身即菩薩身故若自身唯八地菩薩
望諸菩薩別則有一百一十身也。
▲鈔不壞相者
約行布也相作二字即約圓融二義無礙方立玄
門。
▲鈔其猶下即淨名經以小例大明不壞義非
證相入七十七經所證亦然言住處者是彌勒菩
薩住處也。
▲鈔是菩薩遊戲者離世間疏云如世
遊戲無損動故言於涅槃下問上證理事無礙今
何證事事無礙耶答約差別義何非事事無礙。

[005-0124b]
鈔六位等者具如後彰地位中說也。
○鈔雖有即
入意取廣狹者即入是因廣狹是宗以因顯宗故
此中大身大剎入塵入毛即異體廣狹晉經下即
同體廣狹言至大有小相即法無定性因也。】


「疏炳然齊現巳下八玄皆約喻明今喻芥缾法中如
經云於一微細毛孔中不可說剎次第入毛孔能受
彼諸剎諸剎不能徧毛孔毛若琉璃缾剎若芥子法
喻可知。」


【鈔一能含多下設所含中却取一法為能含亦是
一能含多故曰相容。
▲鈔此即如來下辯喻所出
由此喻古來未有賢首只有束箭喻故今示所出
也經云爾時世尊在三昧中放眉間光名大顯發
所有一切功用未證十地諸菩薩等遇斯光巳悉
見空中諸毛端處及微塵中無量佛剎如琉璃缾
盛芥子觀者悉見意取歷歷區分不錯亂之狀也一本云白芥子
者即大方廣佛華嚴經佛不思議境界分云盛白
芥子餘文全同言琉璃者一切經音義云具云吠
琉璃耶此云不遠山謂西域有山去波羅柰城不
遠此寶出彼故以名之義淨三藏翻云綠色寶又云
青色。
▲鈔亦是緣起實德者揀業用也理實此門
亦通業用今揀人天之業用故言非人天所作者
瑜伽五十四說色無色天變身萬億共立毛端皆
定通力隨心所作今正揀此也但似而非真曾不
說言真如具無盡德等。
▲鈔如八相下經名微細
[005-0124c]
故立此微細門即離世間品文經云佛子菩薩摩
訶薩有十種甚微細趣何等為十所謂在母胎中
自在示現初發菩提心乃至灌頂地在母胎中住
兜率天在母胎中示現初生在母胎中示現童子
地在母胎中示現處王宮在母胎中示現出家在
母胎中示現苦行在母胎中示現詣道場成等正
覺在母胎中示現轉法輪在母胎中示現般涅槃
在母胎中示現大微細謂一切菩薩行一切如來
自在神力無量差別門釋曰在母胎中一相八相
皆具萬德斯圓如一相既爾相相皆然也然亦通
德相業用今引此但證德相爾言能含微細者如
一毛一塵一相等難知微細者微塵不大剎不小
等而能容故。
▲鈔隨一法攝無盡法者當門具也
即教義等十對體事無法不收故及下九門者以
列次則此門在初故下九門能具門所具法皆此
門中具也以此下出總具所以若唯具當門義不
成總故。
▲鈔潮不過限者五十二經說四天下有
二萬五千河流入海中又有八十億諸龍王宮各
有其水流入大海涌出有時故潮不失時又准五
十一經海有四大寶能消眾水故海水無有增減
一名日藏二名離潤三名火𦦨光四名盡無餘若
無四寶從四天下乃至有頂其中所有皆悉漂沒
准婆沙論說阿鼻地獄火氣能吞消海水及儒教
說沃焦石者皆非盡理也。
▲鈔涅槃經者即高貴
[005-0125a]
德王菩薩品十功德中第六功德也彼喻修金剛
三昧巳修一切三昧今借喻此可知。】


「疏等虗空之千光者圓覺云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
光圓滿無壞無雜即喻所出也。」


【鈔互為緣起者緣起相由門意一切法上有有力
能成義邊為緣無力所成義邊為起名力用交徹
也故得下正明相入方是玄門言是曰相容者與
微細相容不同上唯一容多此一多互容也。
▲鈔
亦可喻相即者以前相即亦有相入義但取相即
為門今此喻中亦含相即但取相入為門也。】


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