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120 華嚴懸談會玄記-元-普瑞 (master)



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三
蒼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


「疏剖裂玄微昭廓心境者玄微與心境即所詮之義
[003-0103c]
剖裂與昭廓即能詮之經鈔外略申三解一揀偏顯
圓釋二上通下總釋三迎前帶後釋初者如五教相
望小教詮生空等雖曰玄微望始教二空則為淺近
也如次終教理事無礙頓教絕待真理雖曰玄微望
華嚴經皆淺近也故獨此經得剖裂玄微之稱言昭
廓心境者小乘心外有境始教雖攝境唯心猶存八
識終頓雖明真心然猶未得心境無礙一即一切故
獨此經昭廓心境二上通下總釋者上句通指上法
界宗體剖裂在於經中下句總廓心境收一切法故
鈔云因果萬法心境普收三迎前帶後釋者以今玄
微心境即上法界宗體必迎前所詮目此能詮又剖
裂昭廓雖是能詮若不帶後說主是誰剖等。」


【鈔故難思議者以上所詮難思議故能詮亦難思
議也謂以雖昭廓而言無在而昭廓等不可作言
與無言之思議也。
▲鈔謂於無障礙法界者然此
法界非界非非界非法非非法無名相中強為立
名名為無障礙法界問上云玄微即前法界多義
今剖玄微為心境何獨剖無障礙法界耶答上雖
有多義法界皆不離無障礙法界約能歸有多所
歸唯一故。
▲鈔一真法界者未分理事等殊絕待
曰一非妄曰真問上云無障礙今云一真有何異
耶答無異也約離過義名為一真約具德義名無
障礙體即一也體絕對待本無內心外境一理多
事等殊為引生悟入義分心境為趣入之門也。

[003-0104a]
鈔故下裕公云者下宗趣疏中引即靈裕法師也
彼謂法界門中義分為心境諸佛證之以成淨土
法界即是一心諸佛證之以成法身等此但證義
分心境非證能所證也從則二皆所證下是鈔出
彼意也問上立義以心為能證境為所證今引證
如何却以心為所證耶答心有王所不同若總望
境為言則王所皆名心故得為能證若約人運智
則王所別明故心為所證心所中智為能證也故
諸佛語其總體尅性唯智能證心境皆為所證此
所證唯在果。
▲鈔所證之境下却以心為能證也
能所證通因果故以佛華嚴為能證也。
▲鈔文中
廣說者既配一題此即經字准此則亦剖裂於心
境及前法界多義也。


鈔若凡等者地前為凡地上為聖等覺巳下為因
妙覺為果此等心境廣明故。
▲鈔出現品下以佛
果心境例餘心境也佛境者經云云何知應正等
覺境界佛子菩薩摩訶薩以無障無礙智慧知一
切世界境界是如來境界一切三世境界
切剎土一切法一切眾生真如無差別
法界無障礙實際無邊虗空無量無境界
之境界是如來境界一切世間境界無量如來
境界亦無量乃至無境界無量又云應知如來智
海無量從初發心修菩薩行皆佛境界應如是知
疏云正顯分齊之境兼辨所緣之境分齊即因果
[003-0104b]
理智凡聖有無等即無分齊之分齊境所緣則齊
佛所知二義相成皆難思之境界矣如來心者出
現亦云如來心意識俱不可得但應以智無量故
知如來心譬虗空為一切物所依而虗空無所依
如來智慧亦復如是為一切世間出世間智所依
而如來智無所依等總有十相如經。
▲鈔諸位心
境例此可知者如三四五會明內凡三賢心境第
六一會明十地菩薩心境第七會初六品明等覺
心境廣如經說下皆准此。
▲鈔如云欲知下亦以
觀佛心例餘也此偈即出現品如來心也長行如
次上所引疏云諸乘之智依佛智生而佛智果滿
更不依他問豈不依心及依理耶答此中王所無
二故無智外如故然此中言令觀佛心者如何觀
耶鈔主云欲言其有同如絕相欲言其無幽靈不
竭欲言其染萬累斯亡欲言其淨不斷性惡欲言
其一包含無外欲言其異一味難分欲謂之情無
殊色性欲謂無情無幽不徹口欲談而詞喪心將
緣而慮亡亦由果分不可說故是知佛心即有即
無即事即理即王即所即一即多心中非有意亦
非不有意意中非有心亦非不有心王中非有數
亦非不有數數非依於王亦非不依王一一皆示
圓融無礙即觀佛心義也。
▲鈔又云若有下出現
品偈後空心境中亦引當具釋之疏云初二句總
以喻顯後二句約法別顯別顯有二妄取如彼淨
[003-0104c]
空無雲翳故斯則真止二觸境無滯如彼淨空無
障礙故斯即真觀此觀不作意以照境則所照無
涯此止體性離而息妄故諸取皆寂若斯則不拂
不瑩而自淨矣無淨之淨則闇蹈佛境此為心要
後學思行既遠離妄想空能觀之心及空所取之
境令心所向皆得無礙。
▲鈔又云若有欲得下十
地品文疏云勸修利益初句所求次句空妄心也
次句不許斷常通達平等空妄境也亦無平等之
念以遠離微細念故能如是修疾作人天大導師
也。
▲鈔云何張小下意云心境不互全收皆名為
小心境互收張小使大也故下經云者即迴向品
文疏中自有三釋一約如體性空故如外無智等
二如智一味同一真體安得智外更有如耶三事
事無礙舉一全收佛智稱真收法界盡差別事法
皆隨所依理在佛智中況所證如寧在智外評曰
第一義順前心境空義次義即下終教中所引義
今正用第三義故證如智相收也。


鈔真心真境下通難也此牒難辭然此難與答真
妄影略問准答妄具難應云真心真境本自無涯
無可張小妄心妄境本自局小如何使大答中應
云真體雖爾若非經說無由得知妄隨情局經說
即真名張小使大也。
▲鈔經云下問明品文疏云
上句總標體深次句分量廣大故佛地論引經釋
云諸佛境界唯除虗空無能為喻下二句云一切
[003-0105a]
眾生入而實無所入。
▲鈔又云下法界品文疏釋
云即二十一種功德中於所知一向無量轉功德
也謂佛無障礙智於一切事品類差別無著無礙
故今唯取其如空廣大之義下句云其心本來常
清淨。
▲鈔知妄本自真下須彌偈讚品文疏鈔云
遍計所執理本是無今既知妄本真則見依圓名
見佛清淨也。
▲鈔如心佛下晉經夜摩偈讚文也
下釋云心為總體悟之名佛成淨緣起迷作眾生
成染緣起雖有染淨心體不殊然上三各有二義
總心二者一染二淨佛二義者一應根隨染二平等
違染眾生二者一隨流背佛二機熟感佛各以初義
成順流無差各以後義為返流無差上約橫論若
約一人心為總相佛即本覺眾生即不覺無差可
知。
▲鈔皆張妄心者影取妄境故以上文中亦有
妄境即真之義也或云此約唯心門境不離心故。


▲鈔因果萬法等者問經中昭廓無邊之法何以
但言心境故此答也如或有別說不同則隨一一事
皆有張廓也准此則前三義別說因果萬法亦然。】


「疏窮理盡性徹果該因者大意如鈔今鈔外別伸二
解一望前總別解二望後揀餘解初者科云別顯深
廣者由上總明能詮剖裂玄微昭廓心境然未知玄
微心境窮理盡性徹果該因否故此別顯前總中玄
微等理無不窮性無不盡果無不徹因無不該故云
爾也二望後揀餘者對下結法所屬唯華嚴有窮理
[003-0105b]
盡性等反顯餘經於理未窮於性未盡於果未徹於
因未該也如法華等尚於事事無礙理趣未窮況餘
權教耶又餘經雖明佛性未顯法界性雖明三身之
果未徹十身滿果又徹果唯屬果未能屬因故又雖
該因未徹五周圓融之因又該因唯屬因不能屬果
故並非深廣以揀之也。」


【鈔理謂理趣道理等者理性各二義釋然理雖通
真理今對性字故唯目理理二訓然理趣則義有
所歸道理則但可詮顯如言火但詮顯火而非水
等名道理若言要火本欲成食溫身等名理趣餘
則例然今皆窮極故云窮理性二訓約法約心分
二義也如在有情數中名佛性在無情性中名法
性之類也其體是一然下疏云法性者法謂差別
依正等法性即彼法所依體性即法之性故名法
性又性以不變為性即此可軌亦名法性此則性
即是法故名法性此二並不變釋一切法各無性
故名為法性即隨緣之性法即性也鈔釋云法性
三義前之二義雖依主持業不同然皆與法不得
相即以不變之性非妄法故第三隨緣與法不離
不即不離方為真性評曰今通此三故約深也二
心性者若與妄心為體故云心性即心之性若與
真心為體心即性故依主持業二釋如次上之二
性今經皆盡故云盡性也。
▲鈔昔者聖人作易下
彼疏云昔者聖人之畫卦作易也本意將此易卦
[003-0105c]
以順從天地生成萬物性命之理也。
▲鈔注云者
即韓康伯注也言生之極等者有本以極字皆是
傳寫誤耳准易注皆極字彼疏釋云命者人之稟
受有定分從生至終有長短之極故云命者生之
極也此所賦命乃自然之至理故窮理則盡其極
也。
▲鈔即以極字下鈔主釋也言取意即別者即
上二理二性也。


鈔言徹果該因等者一段鈔文准指玄略為科排
分二。



* 初今四字通深廣二義

* 初略標二義言徹
* 後廣釋二義

* 初證釋成

* 初釋廣徹究
* 後釋深若云
* 後重料揀

* 初辯其廣義直目能詮經上約
* 後釋其深義轉歸能詮經

* 初證釋却是所詮今約
* 後通妨轉歸能詮而其
* 後古八字唯局深一義然因


鈔言徹究五周之果者一所信因果即初會六品後二品是
二差別因果從第二會至七會中隨好巳前是也謂第七會中前之六品并前六會是
因不思議等三品是果亦名生解因果三平等因果即第七會中後二品也普賢行
品為因出現品為果亦名出現因果四成行因果即第八初明六位之因後明八相之
果亦名出現因果五證入因果即第九會中初明佛果大用後顯菩薩起用修因因
果二門俱證入故也言六位之因者即第二會十信第三十

住第四十行第五十向第六十地第七等覺。
▲鈔
若云因該果海等者釋深義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即梵行品意具如下引言雖得佛道不捨因門者
[003-0106a]
法界品意位後普賢故寂照云文殊雖巳果滿反
為佛子證果徹因源也迦葉上位菩薩却禮初心因徹果也以涅
槃中彼說偈云發心畢竟二無別如是二心初心難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敬禮〔而〕發心等是也


鈔上約廣義等者指玄云上字緣文隔越指前廣
義名上今字無隔指上深義名今言以因徹彼果
故者徹字誤書應是該字上釋徹果此解該因故
或是行文影略互顯不錯無妨。
▲鈔而其能詮者
釋妨也問既深義約所詮者如何科云別歎能詮
故云爾也。
▲鈔然因該果海下顯用文字以上句
用易即全用其文而不取其意下句用古人之言
然欲含其深廣故略彼四字也。】


「疏汪洋等二句既結且歎上句別歎深廣下句總歎
深廣雖廣大悉備合當廣義然約深廣皆悉備談故
云爾也謂上句四字即為四句汪即是深洋即是廣
冲即非深非廣冲者中也以雙遮顯中故融即亦深
亦廣下句即四句皆備也。」


【鈔冲亦深也者以雙非故深言中也者准道教則
道體離天地之二邊故中今以離理事二邊故中
也和者唯准道教釋也。
▲鈔老子云者即彼道冲
章第四中文也彼注云道出冲和之氣而用生成
萬物有生成之功而不盈滿云或似者於道不敢
正言彼疏云冲虗也謂道以冲虗為用也。
▲鈔融
者融通下無不融通謂之廣難窮源底謂之深。

鈔故肇公云下即涅槃無名論意也意云汪哉甚
[003-0106b]
深洋哉甚廣四生九類何有不由此本性清淨之
涅槃也。
▲鈔八師經者梵志此云淨行言闇旬者
撿本即耶旬或是別譯但梵音輕重耳彼經次云
巍巍堂堂猶星中月神智妙達眾聖中王諸天所
不及黎民所不聞願開盲瞑釋其愚癡所事何師
以致斯尊天尊答曰快哉斯問發開大行吾前世
師其名難數吾今自然神曜得道非有師也然師
有八謂一殺二盜三婬四妄五酒六老七病八死
吾見此八事多諸過患因而修道離苦獲安故曰
八師釋曰前五即戒防非故無六道之業斷集也
發善故為出世之因修道也後三由見苦果即知
苦也以斯成道即證滅也今但取其汪洋之言所
出耳。
▲鈔亦如冲和等者上唯引文所出此下方
配釋經謂所如即冲和之氣用生成萬物無有盈
滿能如之經即出生無盡義理無有盈滿時也問
上引三文證其汪洋冲之三字何故唯約老子配
釋答雖引三文餘二文約法顯其深廣故不須配
唯老子冲字對此是喻故須配釋也。
▲鈔融通下
出上融字深廣之相也上句廣下句深故。
▲鈔兼
三才者說卦云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
剛與柔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
六畫而成卦也彼疏云八卦小成但有三畫於三
才之道陰陽所以重三為六立天之道有二種之
氣曰成物之陰於施生之陽立地之道有二種之
[003-0106c]
形曰順成之柔於持載之剛天地既立人生其間
立人之道有二種之性曰愛惠之仁與割斷之義
也。
▲鈔強配之者明非正義遮後人之妄解也。

鈔九會玄文下有二意一云只現行經權小不測
故難思深廣故稱海也二云無盡時會之大經名
難思教海於現行八十卷中可見難思之經如觀
牖隙見無盡空故。
▲鈔說真妄等下通人及法上
句人下句法也。
▲鈔法華佛知見一義者即問明
品文殊答九首菩薩問佛境界之知偈也偈云非
識所能識亦非心境界其性本清淨開示諸羣生
疏鈔云了別非真知了見心性亦非真知故云非
識此遣學南宗失意之病意謂真知唯無念方見
故瞥起亦非真知起心看心令心不起亦是妄想
故云非心境界此遣學比宗失意之病是以真知
必忘心遺照言思道斷矣心體離念即非有念可
離故云本性清淨眾生等有惑翳不知故佛開示
皆令悟入謂開除惑障顯示真理令悟體空證入
心體即法華一經不離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也。

鈔一章必盡其體用者即出現品出現涅槃一章
有其十相一體性真常二德用圓備三出沒常湛
四虧盈不遷五示滅常存六隨緣起盡七存亡互
現八大用無涯九體離二邊十結歸無住此一章
必盡涅槃經圓淨性淨之體及方便淨應化之用
也。
▲鈔三天偈文者謂般若多明性空忉利夜摩
[003-0107a]
兜率各十方來集菩薩說偈讚佛多明性空義也
以般若是意此讚佛知故同也。
▲鈔一大藏教等
者蓋別說難盡故總收之以藏教雖廣皆此所流
末不離本又一部之經亦不離本題故謂有人有
法有體有用有因有果有喻有法攝義無邊故也
是謂下約佛及性相以結歎也上約收教此約收
宗故云廣大悉備者矣。】


「疏故我世尊等者故字躡前能所詮而起我者疏主
自稱寄居傳云西域南海稱我不是慢詞設令道汝
亦非輕稱但欲別其彼此故不並神州將為鄙惡若
其嫌者改我為今上會解意寂照則云我者尊仰之稱如
言我國家等即他邦君王非我國主天魔外道非我
所尊後意為優言世尊者目遮那也此有三釋若順常途
具上九號為世所尊故曰世尊若順下經即菩提身
具無邊德為世所尊或亦可世即三世間佛為尊故
言十身初滿正覺始成者以經中釋初成正覺之相
別有十德疏主以配十身一三業普周即鈔所引經是也此別當
菩提身二威勢超勝三福德深廣四隨意受生五相好

周圓六順身演法七化身自在八法身彌綸九智身
窮性相之源十力持身持自他依正若順經義應云
始成正覺十身初滿今順文之平仄故倒舉也問既
云始成何故下經云我見釋迦成道巳經不可思議
劫答舊佛新成新佛舊成故況念劫圓融初後一際
者哉。」
[003-0107b]


【鈔該下二段者即此說主難思兼下說儀周普二
文之中前具四身後有六身十身具矣今疏初句
約菩提身上總標十身下二段別釋十身則始成
正覺一句別為菩提身之相也總中有別故。
▲鈔
此下當列遠則依主中列近則次二段文中列也。


▲鈔經云下妙嚴文也此即三業普周之文而言
等者等餘九身經文也經次文云譬如虗空具含
眾象於諸境界無所分別又如虗空普徧一切於
諸國土平等隨入上即喻三業也身恒徧坐一切道場菩
薩眾中威光赫奕如日輪出照明世界即威勢身超勝也
乃至云三世諸佛所有神變於光明中靡不咸覩
一切諸佛不思議劫所有莊嚴悉令顯現即第十力持身
持自他依正也故知等字等如是經方是十身初滿之相

故鈔斷云是初滿也問鈔中何不具引以釋十身
初滿之義答鈔見後二段之中顯其九身之義故
不必具引重釋也但引菩提身以釋始成正覺一
句也言別語菩提之身者以對初句為別故言以
是總故者出所以也問既是十身初滿何故別說
此身故此答也謂要成正覺餘之九身方圓滿故
言始覺下但終教義言下當廣釋者三業普周之
文本文廣釋今當粗引疏云具無盡德為世所尊
釋世尊也座相現時釋爾時也身即安處經云其師子座高廣嚴好摩尼為臺
蓮華為網清淨妙寶以為其輪眾色雜華而作瓔珞乃至廣說莊嚴之事故安處此座也又智

處諸法無前後故上釋處于此座也言於一切法者示所
[003-0107c]
覺境即二諦三諦無盡法也成最正覺者示能覺
智開悟稱覺離倒曰正至極名最獲得名成此當
相解若揀別者一對凡名覺對小名正對因名最
對滿名成二對凡曰覺對外道曰正對小曰最對
因曰成我佛獨具故云成最正覺言智入下一意
業也即二智三智四智無障礙智二智者一如量
達俗名入三世二如理達真名悉平等言三智者
一俗智覺三世二真智覺平等三中道智覺三世
平等言四智者四智通緣三世境故並入三世言
悉皆平等者鏡智離分別故依持平等現行功德
之依種子功德之持故平等性智自他平等妙觀
察智觀一切法自相共相平等成所作智普利平
等四智圓融無二性故修生本有非一異故不失
經宗其身下二身業也以是十身之總故此其身
之言通於三身十身充滿三世間故並是圓遍非
分遍也謂一一剎土一一塵等佛皆圓遍非分遍
也總看亦現別看亦現其音下三語業也一順異
類音經云一切眾生語言海一言演說盡無餘二
順所宜如來於一語言中演說無邊契經海三順
遍佛以一妙音周聞十方國又圭峯華嚴綸貫中
云智入三世平等充滿一切世間普順十方國土
其身入三世平等充滿一切世間普順十方國土
其音入三世平等充滿一切世間普順十方國土
經各舉一邊互影略故言正覺始成者則有五教
[003-0108a]
不同小乘三十四心斷結五分法身初圓名始成
正覺是實非化大乘之中約化八相示成約報十
地行滿四智創圓名曰始成正覺據實即今古情
亡心無初相名之曰始無念而照目之曰正見心
常住稱之為覺始本不二名之曰成約頓則法身
自覺聖智無成無不成若依此經以十佛法界之
身雲遍因陀羅網無盡之時處念念初初為物而
現具足主伴攝三世間此初即無量劫之初無際
之初一成一切成無成無不成一覺一切覺無覺無不覺言窮
慮絕不壞假名故云正覺始成也釋曰前二成事
次一事同理成次一唯理後一皆無礙也。】


「疏乘願行以彌綸者應先問云果滿十身由何致耶
故此答也願以希求為義欲勝解信三法為體即四
弘誓願等也行即六度萬行無盡之因行也言彌綸
者雙彰願行果用普周之狀意云昔願行既普周法
界故佛身則徧剎利生也。」


【鈔即是願身者然願不是身是願之身依士釋也
問乘因有二何獨以願立身答行由願立從其本
故但是願身十身之中不立行身者義亦同此。

鈔易與天地準者彼疏云準者準擬如乾徤以法
天坤順以法地之類也彌者彌縫補合綸謂經綸
牽引能補合牽引天地之道也今則取其包徧之
義可知。】


「疏混虗空為體性者因上願行彌綸故得佛身同空
[003-0108b]
包遍下說虗空有四義同於佛身一含攝義二無分
別義三普遍義四遍入義出現品身業第二喻云譬
如虗空寬廣非色而能顯現一切諸色而彼虗空無
有分別亦無戲論合中云如來身亦復如是一切眾
生諸善根業皆得成就即含攝義而如來身無有分別即第
二義又云譬如虗空徧至一切色非色處非至非不至

如來身亦復如是徧至一切法一切國土等即普徧義
非至非不至即平等徧入義若約法喻說即法性身若唯約
法說即虗空身如鈔所明。」


【鈔亦有二義者初義鈔亦有二一故下經云下約
諸法本空故云混虗空即是性空之義也此性空
即法身疏中虗空即體性也二又云下約喻以明
即虗空之體性也法身離垢清淨故以虗空為喻
也上即理空此即事空俱目法性身也二者約外
空下唯約事空為虗空身亦虗空即體性也下八
地疏鈔云虗空不可見今世人見者但見空一顯
色成實論及涅槃經說虗空唯一不可眼見世人
見者但見空中光明之色想心於中知無實物作
虗空解便謂見空其實不見又下經云知虗空身
無量相周徧相無形相無異相無邊相顯現色身
相今混此六相為佛體性也。】


「疏富有萬德蕩無纖塵者孟子云富有天下繫辭云
富有之謂大業今遮那富有法界無盡之德可謂大
業也萬德據法纖塵約喻又萬德據總數以彰無盡
[003-0108c]
纖塵約微細以例麤惑乃文之巧妙也。」


【鈔故下經云下即法界品末一偈假設四喻以讚
佛德也。
▲鈔塵沙無明等者謂無明之數廣有塵
沙而皆有種子現行及習氣三也然習有二一業
習如阿難迦葉二者煩惱習如迦留陀夷有貪習
身子有嗔習周利盤特有癡習畢陵伽婆蹉有慢
習等今佛位中三皆斷盡故。
▲鈔總即二障等者
問塵沙無明與二障何別答此有二義一云塵沙
無明即別以所障非一能障亦多不唯二障故言
二障者即總束也其中障菩提者皆為所知障涅
槃者皆為煩惱故云總也二云塵沙是總約大數
故通二障也所障不同分二障別今約初義。
▲鈔
細中之細等者用起信文勢釋前種現習氣麤細
之異起信則約六染以成四句一麤中之麤凡夫
境界謂六染中執相應染是內凡三賢所覺境故二麤中之細謂不斷相應染
及分別智相應染三細中之麤謂能現能見二不相應染也菩薩境界

十地巳還菩薩所知境也四細中之細是佛境界根本業不相應染唯佛能
了故今此三種分四句者種子一義獨得二句謂望

現行是麤中之細望習氣即細中之麤餘二各當
一句故云等字可知。
▲鈔若總配三德等者問智
斷恩與般若等三德何別答智斷恩唯果德般若
等通性德也問下斷德可當法身今何二句皆福
德身耶答若三德別配三身則爾今約三皆名德
即福德身也問既上下諸句皆是別德應皆是福
[003-0109a]
德身答雖皆是德然約別義配於餘身等但以總
句為福德身也問萬德為總以含諸德何要解脫
法身配上下句答就文顯故。】


「疏湛智海之澄波虗含萬象者科云所依定即海印
三昧也三昧此云等持平等持心趣一境故若言定
者謂心一境性今云三昧科云定者疏主云然三昧
為定雖非敵對由平等持心至一境故義旨相順故
略云定義如鈔釋。」


【鈔今初說經所依三昧等者一段鈔文前後廣略。



* 口科分二

* 初懸明疏意

* 初例舉諸教今初
* 二正明此經

* 初標名指廣今說
* 後略示相

* 初約喻

* 初遠喻今略
* 後近喻亦猶
* 後約法

* 初現所應根

* 初正釋如來
* 二引證故下
* 後現能應象

* 初正釋非唯
* 二引證賢首
* 後正消疏文然此


鈔無量義處三昧者彼經云爾時世尊四眾圍繞
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為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
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說此經巳結跏趺坐入於
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等玄贊云觀無相理定
名無量義處三昧處謂處所無量義者是教所詮
眾義因真理故說真理名處言依等持王三昧者
彼經云爾時世尊於獅子座上自敷尼師壇結跏
趺坐端身正願住對面念入等持王妙三摩地諸
[003-0109b]
三摩地皆攝入此三摩地中是所流故貞元疏云
大智度論說一切三昧皆入此中故名為王體即
如如如如本寂真智契此故名三昧言說涅槃等
者彼經第三十卷云我於雙樹間入大寂定大寂
定者名大涅槃今鈔云不動三昧者依下經出現
品云佛子如來應正等覺示涅槃時入不動三昧
疏云究竟滅也由寂無動故無所不動耳則名異
義同問若爾何以智論說降魔巳得不動三昧成
無上道則應說華嚴經亦依不動三昧答巳却諸
魔成無上道孰可動耶與入涅槃時不動三昧名
同義異望說華嚴時同定別。
▲鈔海印三昧者海
印之三昧海印即三昧二釋皆通問經中諸會入
定但有藏身等定曾何言入海印而說此經耶答
如藏身等定當會別義今海印定即一部通義此
應古德義取海印炳現以為所依不然豈得諸會
皆一念頓演耶故指涅槃不動亦以此經之文義
顯他經之意故知義取爾。
▲鈔賢首品疏廣說之
者彼疏云今以十義釋之以表無盡一無心能現
義經云無有功用無分別故此句即賢首品二現無所現
義經云如光影故出現品云普現一切眾生心念
根性欲樂而無所現故三能現與所現非一義四
非異義經云大海能現能所異故非一水外求像
不可得故非異此顯定心與所現法即性之相能
所宛然即相之性物我無二五無去來義水不上
[003-0109c]
取物不下就而能顯現三昧之心亦爾現萬法於
自心彼亦不來羅身雲於法界未曾暫去上之五
義與鏡喻大同六廣大義經云於一念頃徧十方
悉能包含無所拒故明三昧心周于法界則眾生
色心皆定心中物用周法界亦不離此心七普現
義經云一切皆能現故出現品云菩提普印諸心
行故此與廣大義異者此約所現不揀巨細彼約
能現其量普周又此約所現無類不現彼約能現
無行不修八頓現義經云一念現故謂無前後一
念頓成九常現義非如明鏡有現不現時十非現
現義非如明鏡對至方現經云現於四天下像故
謂四兵羅空對而可現此揀也如經云如淨水中四兵像各各別異無交雜
四天之像不對而現故云非現現也以不對待

故是故常現該三際也釋成橫竪九竪十橫所以異也具上十義
故稱海印諸佛窮究菩薩相似。
▲鈔今略示其相
者法喻交互亦略具前十義初遠喻中即前第十
兼第九義問凡鏡水印物對至方現如何海印不
對而現耶答此即海上有希奇之德也賢首品經
云海有希奇殊特法能為一切平等印眾生寶物
及川流普悉包含無所拒無盡禪定解脫者為平
等印亦如是等。
▲鈔亦猶下以香水海世人不能
見故再舉近水以喻之無來無去即前第五義非
有非無即第二義非一即第三義非異即第四義。


▲鈔如來智海下約法說此中具四義無心即第
[003-0110a]
一義頓現即第八義一切眾生心念根欲下即六
七二義雖十義無遺而不廣釋故云略示又法喻
影略而示故云略示也。
▲鈔故下經云者即出現
品偈唯證第七義。
▲鈔非唯下上句顯前有缺下
正顯本義。
▲鈔賢首品云下然經有六偈純顯現
十法界之化用具云或有剎土無有佛於彼示現
成正覺或有國土不知法於彼為說妙法藏無有
分別無功用於一念頃徧十方如月光影靡不周
無量方便化眾生於彼十方世界中念念示現成
佛道轉正法輪入寂滅乃至舍利廣分布此三偈頓現佛
化用或現聲聞獨覺道或現成佛普莊嚴如是開闡

三乘教廣度眾生無量劫此一偈現三乘化用鈔中二偈初偈
現餘六類化用後一偈總結大用所依之定意明頓現十法界能應之

身應一切眾生心念根欲故也。
▲鈔能應所應皆
為萬像者前義即所應後義即能應二義同時方
為智海含萬像也。】


「疏皎性空之滿月頓落百川者問新經疏序云星羅
法身影落心水鈔約感應相對分四句中今此疏文
唯有一二兩句缺三四兩句謂一一星落一川如一
佛應一機二一星落百川如一佛應多機此二句今疏可說
三一切星落一川如多佛應一機四一切星落一切
川如多佛應多機此二句今疏義缺今文既缺豈得稱滿答
今所以不同彼者唯取一多無礙義故雖有多佛本
唯一無障礙身雲故兼順彼文不起樹王羅七處之
[003-0110b]
義故又新舊影顯義方足故。」


【鈔第二明能應身。



* 一段鈔文口科分二

* 初略消疏文此之
* 後具釋疏意

* 初喻顯謂若
* 二法合

* 初能依所依異

* 初總法合能空
* 二引證故一

* 初月喻身

* 初水喻機故出
* 後水喻剎智幢
* 後月喻法若准
* 三結顯上皆
* 二能依所依同

* 初總法合若以
* 二引證故一

* 初月喻身

* 初水喻機故出
* 後水喻剎智幢
* 後月喻法若准
* 三結顯則空


鈔唯性字是法等者影顯前對亦智字是法餘皆
是喻以智該之皆含法喻也今言以性該之餘文
皆含法喻二意也含喻可知含法者以法性為所
依有報圓之智月分百川之應化月影也無勞異
說。
▲鈔若秋空下喻及法中皆三身對詳可了。

鈔譬如下以月喻身唯證化身也喻中四義一映
眾星光二隨時圓缺三澄淨水中影無不現四一
切見者皆對目前法中亦四一智圓映二乘眾二
常身隨宜現壽延促三淨心器中影無不現四見
佛之者皆謂對前。
▲鈔智幢偈云者雙證報化二
身喻及法中各初後一句是報身中間二句皆化
身言水亦喻剎者前以百川喻物根明有善皆見
今亦喻所依剎顯無所不周。
▲鈔若准離世間品
下若依前自具十身故下鈔配為化身則唯證化
身若依融三世間為十身則此偈證菩薩身及法
身之二身也以經云菩薩淨法輪故或唯證法身
[003-0110c]
是菩薩之法輪故唯取法輪喻月也言不為世所
雜者悲不失智故雖處世而無染准此則水亦喻
於世間。
▲鈔若以相歸性者喻中如攝月歸空離
所依空無能依月故言空亦名佛者即性空真佛
也。
▲鈔則空色照水等者以空天之色照現淨水
則天之晴空影落淨水言天猶空也者此中晴天
字即疏中空字也若次第歸者月影化身歸本月
報身本月報身歸晴空法性物根及剎土淨水與
晴空一際則唯一法性也又若唯前義則似法報
相分若唯次義則法報冥一今雙明二義不即不
離方為圓暢。】


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