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120 華嚴懸談會玄記-元-普瑞 (master)



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二十三
蒼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


「疏彼經第五性云等者即十卷楞伽中文當第一卷
其四卷七卷之經文勢大同也文云大慧何者無性謂一闡提無涅
槃性何以故於解脫中不生信心不入涅槃大慧一
闡提者有二種一者焚燒一切善根二者憐憫一切
眾生作盡一切眾生界願大慧云何焚燒一切善根
謂謗菩薩藏作如是言彼非隨順修多羅毗尼解脫
捨諸善根是故不得涅槃大慧憐憫眾生作盡眾生
界願者是為菩薩大慧菩薩方便作願若諸眾生不
入涅槃者我亦不入涅槃是故菩薩摩訶薩不入涅
槃大慧是名二種一闡提無涅槃性以是義故決即
一闡提行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此二種闡提何者
一闡提常不入涅槃佛告大慧菩薩摩訶薩一闡提
常不入涅槃何以故以能了知一切諸法本來涅槃
是故不入非捨一切善根闡提何以故大慧彼捨一
切善根闡提若值諸佛善知識等發菩提心生諸善
[023-0265a]
根便證涅槃從若值諸佛下四卷七卷同云役以佛神力故或時善根生今䟽中唯此二句
用餘二經之文餘皆十卷文也


▲言此意則明下疏主釋也意云大
悲菩薩知自本來涅槃故云不入不捨眾生界化無
盡故故云不入。


▲況經自云者四卷七卷文也。


▲言
莊嚴論第五無性者彼論第一云無涅槃法者是無
性位此略有二種一者時邊般涅槃法二者畢竟無
涅槃法時邊般涅槃法者有四類人一者一向行惡
行二者普斷諸善法三者無解脫分善根四者善根
不具足畢竟無涅槃法者無因故彼無般涅槃性此
謂但求生死不樂涅槃人。」


【鈔大涅槃日下經如日故開發善心如華開故光
即教光彼疏云眾生善根狹小受法之器猶如毛
孔如蠶處蠒者蠒呤罪姤蠶喻佛性即勝鬘說在
纏如來藏也。
▲鈔即涅槃三十六南經三十二者
然經有南北者初曇無纖晉末於姑臧為北涼沮
渠氏蒙遜譯本有四十卷語少朴質不甚流靡宋
文帝世元嘉年初達于建康讖元譯般涅槃三分之一前後首尾來往
追尋涉歷八年經三度譯乃周四十卷尚多所闕正當宋武帝永初二年至元嘉初方至建康故也

時有豫州沙門范慧嚴清河沙門崔慧觀共陳郡
處士謝靈運等捧翫探賾乃謂文繁語魯有繁處
欲略之夜夢神執鐵鉗曰此經三世諸佛所證圓
宗十方大雄常樂解脫金剛寶藏汝是何人輟欲
刪略今擬拔舌可速展之靈運驚惶則共虔誠悔
前專輙慇懃請曰此經文質品疎今欲加潤渴仰
[023-0265b]
靈祇未知許否又夢神曰加品瑩文或可耳削減
經文事必不然然有說改治巳畢有數本流行方夢神責欲集僧收之又夢神曰汝
弘經之力必當見佛然不如此說即加品瑩文如改啼泣面目腫

為戀慕增悲慟等北本十三品外依六卷泥洹經
本加一十二品為三十六卷道俗皆不信受對帝
焚經取驗而啟告曰上契佛心願無所損義有乖
謬請從火化遂軸放光姿分數道乃至火滅經色
宛然眾謂奇絕流布海內南北二名因斯而立。


鈔經云善男子下科分為二。



* 初引文經云
* 二釋義

* 初彰正釋

* 初指能釋人此一
* 二正明解釋

* 初別明五種佛性彼疏
* 後對此四句配屬

* 初別明四句本言
* 後料揀有字此中
* 二破異解

* 初敘彼解然有
* 後正申破

* 初總非違經此釋
* 二顯所違經

* 初違次上經

* 初引經故上
* 二顯違是則
* 二違今正文

* 初躡前起後申善
* 二明經正意此中
* 三結彈顯違談文
* 三歸正義

* 一約時總辨有無

* 初約一時今此
* 二約先後始末
* 二佛與闡提對辨有無佛與
* 三結歸闡提有佛性

* 初正明故闡
* 後引證

* 初引上經文又上
* 二釋歸有性解曰


鈔薦福者心鏡鈔云薦福寺法寶大師覽唐三藏
[023-0265c]
所譯婆沙論徵難數節三藏乃改治論文。
▲鈔今
准經明佛性略有五種等者即此卷經云善男子
夫佛性者不名一法乃至不名萬法未得無上菩
提時一切善不善無記盡名佛性師子吼品等云
第一義空名為佛性即理也此卷經初又云如來
佛性所謂力無畏三念處大慈大悲首楞嚴三昧
五智印即五非常觀謂無常苦空無我及寂靜也三十二相八萬億諸
三昧如是等法皆是佛性如是佛性則有七事一
常二我三樂四淨五真六實七善等即果也然佛
性約體是一約相分五佛性在善中名善佛性在
不善中名不善佛性等問不善無記何名佛性答
皆有真實識知之性故與佛菩提不定異故。
▲鈔
一是離欲之人等者一云伏欲界惑得初禪等一
云離三界欲之阿羅漢等豈有不善性也即是二
乘離欲善根人故二釋隨取言二是五住等者准
涅槃疏云五住之名經文不列准義論之則有三
說一者一種性住十信二解行住三賢三淨心住初地
二地巳上行跡住五八地巳上決定住謂發心住
巳去不造新不善業故無不善性也故十住疏云
初發心住者瓔珞云是上進分善根人也第二義
者地前為一名為信地淨心為二行跡為三八地
九地決定為四十地畢竟以為第五第三義者依
彼五忍分別地前伏忍合以為一初二三地信忍
為二四五六地順忍為三七八九地無生忍為四
[023-0266a]
十地寂滅忍以為第五三釋皆得然助正記云即
十住位中五住巳上大乘菩薩無不善性也者非
也總有二失一經說五住不通諸位失二十住前
五猶有非善失則違前瓔珞經也。


鈔然有人下明異解應法相宗中解也順闡提無
性義故意云善根人有二類今云分一類有佛性一
類無佛性闡提人亦有二類一類有佛性一類無
佛性故分四類鈔文從略但顯無一邊故言以經
下用經不同意顯經初句舉闡提初類善根後類
相對次句舉善根初類闡提後類相對言俱有者
前二人有故俱無者俱後二人無故對詳可了。


鈔是則等者以經中上從佛下至闡提皆有有無
二性既有有無二性豈有全無性之者。
▲鈔由善
根人下躡前段經起後段經也由前段上從佛下
至闡提皆有有無二性故今約善根人及闡提之
有無相望論四句也。


鈔此中明下鈔主依薦福解經出正意也此以法
望於人說故經家佛性在上人在於下明多種佛
性故不明下顯非前分四類眾生故若依法相所
解經中應人在上法在下以明也然此段雖正明
經意亦兼顯其違也。
▲鈔故談文尚不識顛倒者
結彈也以或有之言連佛性二字即明佛性有多
種闡提及善根人有無不同則佛性在上人在於
下而不以或有之言連闡提及善根人故今汝以
[023-0266b]
人在上佛性在下文尚不識顛倒於義何能正耶。


▲鈔始末以明下但言一切眾生影取一切諸佛
總論方具一切也。
▲鈔佛與闡提下上皆聖教量
此鈔主約理量為四句以前經佛至闡提皆有有
無二性次經以善根人望闡提論有無四句理實
亦應佛望闡提善根人望佛各論四句故鈔約理
說也言善因性者佛唯界善闡提斷善故俱無也
若約善根人與佛論四句者一佛有善根人無謂
果性二善根人有佛無謂善因性三二人俱有謂
理性四二人俱無者謂不善性。
▲鈔故闡提決有
佛性者問經云不應難一闡提人定有佛性定無
佛性何言決有即答經遮總有五種佛性總無五
種佛性不遮有理及不善無記佛性故云決有若
爾豈非一向作解耶答既不定執總有五種佛性
何名一向作解耶。
▲鈔今釋所引還成有性者以
彼但依經總標中一闡提者無涅槃性一句以立
今以經後文大慧徵釋中義還成有性問若爾此
經標釋何以相違答標中抑故言不入涅槃使欲
作闡提者不作釋中復許當成令巳作闡提者而
不自欺可還生善故。】


「疏故云定無者定性無性也故寶性佛性者各四卷
皆世親菩薩造也寶性中問云向說一闡提常不入
涅槃無涅槃性此義云何答欲示謗大乘因故此明
何義為欲迴轉誹謗大乘心故依無量時故如是說
[023-0266c]
以彼實有清淨性故佛性論中問云佛說眾生不住
於性永無般涅槃耶答曰若憎背大乘者此法是一
闡提因為令眾生捨此法故若隨一闡提因於長時
中輪轉不滅以是義故經作是說若依道理一切眾
生皆悉本有清淨佛性此上皆是論文理極分明。」


【鈔故世親造於小乘論等者即造俱舍等所明法義
不關涉大乘說般若宗即金剛般若論明性空寂
滅建立唯識即三十頌唯識決擇性相歷然有歸
及其解釋法華造法華論一乘玄旨昭然顯著解
十地品經之論即十地論明六相圓融此一菩薩
隨經弘闡既爾餘諸菩薩例然蓋以佛隨眾生根
性之緣不同立教有異菩薩隨佛亦顯淺深之理
如是了知復何乖競。


鈔彼不立為第二教者玄贊疏第四云一乘是密
意說故。
▲鈔彼引攝論者亦玄贊疏第四中引也
言任持所餘者任持猶如攝持言所餘者不定性
菩薩是定性菩薩之所餘故言彼有十意者上云
等字等取下偈云法無我解脫等故性不同得二
意樂化究竟歸一乘初偈二意後偈八意一二如
鈔文三法等故謂真如諸聲聞等雖同趣真如無
有差別故說一乘四無我等故謂補特伽羅無我
同故說一乘五解脫等故謂三乘於煩惱障解脫
無異故說一乘六性不同故謂諸聲聞不定種性
有差別故謂迴菩提聲聞身中具有聲聞種性及
[023-0267a]
佛種性由此道理故說一乘七謂諸佛於一切有
情得同體意樂彼我無殊故說一乘八世尊法華
會上諸聲聞等授佛記得如意樂與佛無二故說
一乘世親云得法如平等意未得佛法身若得此法如平等意彼作是思惟如來法如即是我法如
由此意故說一乘也上二即偈得二意樂九謂佛菩薩化作

舍利弗等聲聞為其授記欲令巳定根性聲聞更
練根為菩薩未定根性聲聞令直脩佛道由佛涅
槃由如此意故說一乘十依究竟故說一乘非無
歸別由過此外無別勝乘唯此一乘最為殊勝故
佛說一乘由上十義法相宗中說一乘是密意也。


鈔據上二文者即上所引二處文皆玄贊疏第一
卷文也言義語相違者依一乘義屬第二時依彼
疏語却判為第三時故成違也或云一乘經義及
經之語成相違者義雖可通然不如前解。


鈔但由不信下復逆遮之恐云判為不了何名謗
經今以䟦陀婆羅菩薩等在昔但由不信皆當作
佛一乘之言豈要不信經文非是佛說等方為謗
耶故智論云謗有二種一言此非佛說等即為深
重墮大地獄二說不契理並為謗法今以深為淺
即當第二也。】


「疏言解節經者即解深密之別名義如前會言無量
義云四十年後說法華者若無量義但云四十餘年
未顯真實令此三昧起即說法華與無量義連接故
今云四十年後說法華爾。」
[023-0267b]


【鈔釋論釋曰下釋有二義可見言一立小乘下探
玄記云二立大乘有本云二立三乘皆通也。
▲鈔
即宗輪論之異名者以真諦譯名異執論而玄奘
譯名宗輪論故當名別然今所引即部異執記即
真諦記釋部異執論於記中作此說也。


鈔臨終之言寬等者玄贊疏云今法華會去涅槃
時纔有五年名將臨終清涼見此恐彼非是救也
言此後畢定不說別經者問阿闍世王受決經說
因王請佛敕諸園監送華有一園監半路遇佛以
華施佛佛授記當來作佛號覺華王知其事以寶
作華欲施於佛有臣白王佛巳滅度耆婆曰志心
可見王詣佛所見佛施華佛授王記巳王始還宮
尋迴視佛不見佛會祇覩靈山等即滅後說此經
也云何會釋答前鈔但說一相興化如云佛八十
歲入滅等彼王見佛聞法復是隨根隱顯如常在
靈山等也而涅槃下明同法華故得引之。


鈔法華顯中道者縱其第三時顯亦空亦有中道
故約多分許之若約破三還同第二故也既進退
有妨故知法華在深密後也。


鈔故能決了有餘義者一代時教有餘之義也。

鈔如前敘西域等者即前疏云深密經意為於一
類飡般若者聞平等空撥無因果不了空有無二
故第三時為其分析於一法上空有之義故但顯
斯一類之義何能總判一切聖教問此中總科皆
[023-0267c]
敘西域何故別指前段為敘西域耶答今總判雖
屬西域廼別會此方現傳二宗耳義如前示。


鈔勝鬘所說如來藏者勝鬘云空如來藏若離若
脫若異一切煩惱藏故不空如來藏不離不脫不
異不思議過恒沙佛法故此二藏即性故許皆有
玄贊疏云一煩惱有漏虗妄不實能覆真如名空
如來藏二涅槃無漏體是無為非虗妄法煩惱覆
位名不空如來藏。
▲鈔楞伽所說如來藏者彼經
云大慧七識不流轉不受苦樂非涅槃因大慧如
來藏受苦樂與因俱若生若滅等故釋摩訶衍論
云三者與行如來藏與流轉力法身如來藏今覆
藏故楞伽契經中說如來藏為善不善固受苦樂
與因俱若生若滅猶如伎兒故此經明何義所謂
顯示生滅一心於惑與力於覺與力出現生死涅
槃之法釋曰此正同法相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
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之偈也故當行性若
玄贊云藏識虗妄不實故名為空能含一切無漏
故名如來藏四智種子體是無漏非虗妄法名不
空如來藏意云前勝鬘二藏皆理楞伽二藏皆行
理者皆有行者或無三分半眾生無行性故。
▲鈔
故涅槃云下疏引或有佛性善根人有闡提人無
即是行性也問豈善根人皆有四智種耶答前巳
引涅槃五住各善根人即是有四智種者若爾其
離欲善根人但伏欲界不善得初禪等豈是定有
[023-0268a]
四智種耶且舉有者為言問前鈔云善根人有闡
提人無者此是善佛性也彼意即說現緣所起善
法名善法性何關四智種耶答彼宗雖說為本有
於義實是新熏義如下說。】


「疏凡是有心等者教義云如有難云若謂有心悉當
作佛佛亦有心亦應當得若言佛雖有心更非當得
是則無性眾生雖是有心亦非當得答經自以為揀
濫故但云眾生亦爾悉皆有心不云佛也。」


【鈔既皆作佛下躡上闡提有理性必定當作佛因
便顯趣寂聲聞若有理性何以不成佛耶若云有
理性不成佛者豈得成就經中有心定當作佛之
言耶。


鈔謂闡提實不作佛等者若秪作闡提實不作佛
今言闡提作佛者以發心之後實非闡提故仍從
舊名云闡提作佛故涅槃云一闡提輩亦得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若能發菩提之心則
不名一闡提也。
▲鈔亦如女身不得成佛者即女
人五障之一也超日月三昧經說淨修四禪為梵
王淫恣無度受女身故不得作梵王勇猛少欲作
帝釋雜惡多態受女身具十善敬三寶事父母謙
年長得作魔王輕慢不順毀失正教故受女身行
菩薩道慈憫羣生供三寶師長乃作輪王無淨行
為女身具菩薩行方得作佛女無此行故不作佛
審前經文宜可省躬男女無他皆二行致問菩薩
[023-0268b]
處胎經云界名火𦦨佛名無欲一切人民悉受女
身了苦空無常無我七十萬二千億女行三解脫
同時成佛名不捨女身受身成佛復明餘皆不捨
女身受身成佛偈云法性如大海不說有是非凡
夫賢聖人平等無高下唯在心垢滅取證如反掌
如何會釋答前說為障令厭女身知昔行非嫉妬
姿態多慾等業使永斷故修丈夫行決定真實無
退轉故言不轉女身者至理無定故由心垢淨身
何能拘是知無見一文便生局執。
▲今言龍女下
即法華經說文句云龍女獻珠表得圓解圓珠表
修得因圓奉佛是將因克果佛疾受之一念獲果
也故云龍女作佛女身實不作佛以變成男子方
能作佛從其未變身前名龍女作佛例上可知。

言此約成佛下揀妄解也妄解云正作闡提時定
無佛性若發心後改了闡提纔有佛性方能成佛
故今揀之意云此約成佛故說闡提不能作佛若
約佛性理本有之正作闡提時亦具理性也。
▲鈔
未作闡提令其莫作等者下云故應問言頗有新
作一闡提否復闡提後生信否若有新作未作之
時有佛性否若未作時有作時無者佛性可斷若
先無者則不由於闡提無也本自無故後生信心
亦復如是若有佛性是可生之法前則本有今無
此則本無今有若發信心亦無性者此亦不干闡
提故無故知但是約於長時未成果善抑言無耳
[023-0268c]
謂抑令恐怖發大心未作闡提令其莫作故皆誘
物何定言無。


鈔生公等者傳云宋龍光寺竺道生本性魏鉅鹿
人寓居彭城幻而頴悟父知非凡器愛而異之後
值沙門竺法遂出家後與慧叡慧嚴同遊長安從
什公受業關中僧眾咸謂神悟後止青園寺即晉恭思
皇后褚氏所立本種青據因以為名也因立善不受報頓悟成法身

無色佛淨土等義守文之徒多生憎嫉次因說闡
提成佛義舊學以為邪說譏憤滋甚遂大眾擯而
遣之心鏡鈔云生公與智法師論議智雖有文而屢屈生雖無證而得勝智既被屈諸德咸共嗔生
表奏秦主遣居虎丘山寺時有五十碩德名僧從生入山資受深要等生於四眾中

正容誓曰我若所說反於經義者請於現身即表
癘疾若與實相不相違背者願捨壽之時踞師子
座言竟拂衣而去初投吳之丘山旬日之中學徒
數百其年雷震青園佛殿龍昇于天光影四壁因
改寺為龍光時人歎曰龍既巳去生必行矣俄而
投跡廬山銷影巖岫後涅槃大本至于京南與前
說合尋即請生講說以元嘉十一年冬十一月庚
子於廬山精舍昇于法座論議數番窮理盡妙觀
聽歡悅法席將畢忽見麈尾紛墜端坐正容隱凡
而卒顏色不異似入于定京邑諸僧內慚而疾追
而伏信今經輕舟迎還傳中不說所以也心鏡鈔云眾乃表請生公返錫講涅槃講畢高座
上辭曰良以此經大本未至由斯道生忍死來久今事得符契言無謬誤不惑僧眾即此奉辭願善流
言訖奄從物化咸號為固死菩薩

[023-0269a]


言扼腕者握腕而悔也何以至今下意云昔之生
公徵證顯然何故至今猶存無性之義又慈恩傳
第三說西域有山精舍彫檀觀自在菩薩像威神
特尊所奉香華遙擲住手臂為吉祥法師求願買
種種華貫為華鬘至誠禮讚跪發三願一於此學
巳得歸平安華住尊手二所修福慧願生知足華
住兩臂三教言一分眾生無佛性者玄奘自疑不
知有不若有佛性修行可成佛者願掛尊頸語訖
以華遙散咸得如言同見者喜而言曰未曾有也
若成道者願憶今日因緣先相度耳准此宗主既
其親驗後學宜應改轍。


鈔是應化聲聞等者彼疏云即為調伏所化聲聞
佛菩薩等自化其身為彼同類於無餘依現般涅
槃經百千劫躭寂滅酒醉逸而臥後必得起現受
佛記令諸不定種性二乘作如是心往昔耆尊入
涅槃者今皆復起現授佛記況我今日不希作佛
而入涅槃評曰彼以變化權聲聞得起者為引不
定性令不入涅槃非定性入滅復起也。


鈔如有定性聲聞者有本云不定性不字剩也若
言不定與彼義同何成所難若定性迴心化為有
益其不定性不化亦定當迴心以有大乘性故不
必化也今汝宗定性雖化不迴故化成無用耳。


鈔縱其有化下前奪其能化無用不能化定性故
今縱其能化有用化不定性故然能化本欲益彼
[023-0269b]
今能化翻成損他汝宗入滅縱不定不許更起其
怯弱者永沉寂滅不得更起者豈非能化之所悞
耶。


鈔大患莫若下即涅槃無名論文也光瑤注云形
為罪藪故欲滅身心為惡源故欲滅智淪者沒也
沒同虗空故此上別明智以下身智互因為患心
為諸惡以為其身身之苦惱皆由心造善通非想
惡極無間昇而復沉無始無際故云輪轉修途既
知疲苦餘不能止但忻入滅故云不如寂滅諸患
永亡佛隨根欲言有永寂。
▲鈔不在此會亦為宣
陳者經云迦葉汝當知五百自在者餘諸聲聞眾
亦當復如是其不在此會汝當為宣說清涼釋云
據此五千佛席增上慢者應是聲聞不廁靈山法
華勝會者今此聲聞菩薩轉為授記言第一周下
猶云難得顯未受其化及至第三周受化者以有
宿世因緣故也。】


「疏又勝鬘下彼經次前云何以故說一乘道如來四
無畏成就師子吼說若如來隨彼所欲而方便說
此經初句徵說一乘道次二句順釋由如來成四

無畏能師子吼說此師子吼說即一乘道故此經題
具曰勝鬘師子吼一乘經故知師子吼說是一乘也
次二句及釋若如來隨彼二乘所願而方便說者意
謂不名師子吼說故名而方便說也只由此義故次
云即是一乘無有二乘等也。」
[023-0269c]


【鈔意云若隨欲說等者問此鈔釋詞有似繚繞其
故何耶答此勝鬘經是大寶積經別行當大部中
勝鬘夫人會第一百十九卷云若諸如來隨彼所
欲而方便說於二乘即是一乘以第一義無有二
乘二乘者同入一乘一乘者即勝義乘既云而方
便說於二乘故知應爾。
▲鈔若以名中下恐有難
云既一乘是真實何以經題云勝鬘師子吼一乘
大方便方廣經之法華正說一乘之處名方便品
其故何耶此是下釋也下疏云方便之言略有三
種一無實權施曲巧方便也下鈔云如無三乘說有三乘虗指三車出
門不獲是也二理本無言假言而言大方便法華云諸法寂滅相
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等是也三權實無滯亦大方便即涉
有未始迷空觀空不遺於有即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巳具足等今是第三及第

二也可知。


鈔以四十餘年等者約漸悟根先說三乘唯至法
華獨顯了說但有一乘無彼三乘熏習既久忽然
更改故難信解。
▲鈔而此經者由前深密等立有
三乘為極而今被法華破其三乘之人習巳性成
故被破而生怨嫉佛現在時根俱勝由頓革舊習
尚生嫉姤之心況佛滅後時根並劣封執巳聞故
撥深宗也言涅槃之中下釋疑也疑云涅槃亦明
一乘以為真極何易信耶故此釋也獲胡郭切刈也
涅槃三十六下引證檢經即第九卷然亦義引。

鈔若依難信下此不分頓漸但總論之故該華嚴
[023-0270a]
此約能信解人有難信解易信解別非約法對明
但華嚴純為上根上根無疑故易信解法華對昔
權小鈍根滯迹多時疑心難決故云難信難解爾。


▲鈔誠哉斯言即結定前經者佛昔懸記今果驗
矣問今聞法華經名尚皆信敬何云難信耶答以
宗五性三乘之人不信一切眾生皆同一味如來
知見記斯一類為難信解。


鈔昔有一聚落下多人所居之處謂之聚落以喻
三界美水喻涅槃佛性王喻佛村人喻一切眾生
使送美水以喻修行五由旬是喻所依法五數是
喻體合於五道又實五由旬實義是喻體喻實義
是一乘疲苦欲避喻倦修行故退村主喻菩薩五
改之作三由旬是喻所依法依實方便假說之義
即是喻體喻於一乘方便假說三乘後聞實五由
旬無改作三由旬但言改作三由旬不信實五由
旬信王方便語故終不肯捨喻後聞實是一乘無
方便三乘但言三乘不信實是一乘信佛方便語
故。


鈔然此會者下先總出意於中有二下別科釋也
言恐於後學者以此土承習西域二宗各黨具宗
然晉魏巳來猶崇理觀譯經貴意傳教宗心是以
大德架肩高僧繼踵爰及貞觀名相繁興展轉殽
訛以權為實重論輕經法藥流布惑病唯增既性
教蔑然亦道流閴爾自相教大興僧中修證轉少
[023-0270b]
反求名利都無理觀研窮教理本希智眼開通因
習一宗遂生偏局執見自是非他強此弱彼過患
尤增猶無善巧欲渡反溺耳故天台云執巳為實
餘是妄語此有彼無是非互起故復會通令息過
患言雖復下釋疑疑云若為會通莫不權實相濫
不故此答也。


鈔然准法相新熏者亦有五等者下鈔云依唯識
論本有新熏三師異說第一淨月等即唯立本有
故論云有義一切種子皆悉性有不從熏生由熏
習力但可增長第二難陀唯立所熏教論云有義
種子皆熏敬生所熏能熏俱無如有諸種子無如
成就第三護法正義論云有義種子各有二類一
者本有二者始起乃至云由此應言有諸有情無
始時來有無漏種不由熏習習爾成就又云其聞
熏習非唯有漏聞正法時亦熏本有無漏種子令
漸增盛展轉乃至生出世心今依第三師正義故
新熏本有各有五也言不依其義者本有唯一故
又新熏約習說故與彼異也。
▲鈔故法華安樂行
下謂若是定性菩薩縱近聲聞不能成聲聞性若
是緣覺性親近聲聞復有何過若聲聞性正應親
近若不定性親近亦應若無種性親近何違今所
以不許者由本等有佛性皆當作佛親近染習恐
難迴心於菩薩道深為障故明知五性皆是新熏
故圓覺經云一切眾生由本貪欲發揮無明顯出
[023-0270c]
五性明是新熏也言故說定當作佛者問何不直
言理性而言有心耶答揀非瓦礫但是有心定當
作佛以在有情為佛性故不直云理。
▲鈔淺智著
諸法者以一為是本欲作深解之今佛言呵為淺
智何得計一耶或云我但說為一實何名計耶今
既取之不捨非計如何。


鈔亦如脇尊者下西域記云尊者年至八十方始
出家少年者誚曰出家者一習定二誦經汝濫處
清流但圖飽食耳因而誓曰若不通達三藏得證
聖果脇不至席未久得遂其志時美其德謂之脇
尊者准俱舍疏第一云徤陀羅國王名迦膩色迦
敬信佛經味道亡疲傳燈是務有日請僧入宮供
養王因問道僧說莫同王甚恠焉問脇尊者曰佛
教是同理無異趣諸德宣說奚有異乎尊者答曰
諸部聿興雖復萬途津梁一揆是故大聖喻析金
云云同鈔
▲言析金杖者彼鈔第一卷引經云夢見
金杖分為五段表佛正法分為五部大集經云譬
如有人分析金杖以為多段雖失杖相然段段皆
是真金又寄歸傳序注云頻毗娑羅王夢見一氎
裂為十八片金杖析為十八段怖而問佛佛言我
滅度後一百餘年阿輸迦王威加贍部時諸比丘
教分十八趣解脫門其至一也此即先兆王勿見
憂耳又俱舍論云過去迦葉佛時佛父訖栗枳王
作十種夢白彼佛佛言此表當來釋迦如來遺法
[023-0271a]
弟子之兆也其第九夢云見一衣堅而且廣有十
八人各執少分四向爭挽衣猶不破此表釋迦弟
子分佛正法成十八部雖有異執而真法尚在依
之修行皆得解脫餘九文繁不錄。
▲鈔大集五部
者彼經二十四說一曇摩毱多二薩婆多三迦葉
毗四彌沙塞五婆蹉富羅若舍利弗問經云摩訶
僧祇部勤學眾經宣說其義以處本居中應著黃
色衣曇無德部通達理味開道利益表法殊勝應
著赤色衣薩婆多部博通敏達以導法化應著皂
色衣迦葉彌部精勤勇猛攝護眾生應著木蘭色
衣彌沙塞部禪思入微究暢幽密應著青色衣。

鈔如來所說十二部者由經先因說云若言眾生
定有佛性名為執著若言定無是則妄語義如前引
後便云善男子如來所說等也言我為欲界眾生
等者問此應是隨他意語何名隨自耶答亦佛自
證知如證而說云隨自意說為門別故言云云者
經文云如我答把吒長者瞿曇知化應是幻人佛
反問言汝識王舍城王氣噓旃施羅否答言我知
佛言汝知旃陀羅而非旃陀羅我知幻者豈是幻
人是名隨他意語世智說有我亦說有世智說無
我亦說無是名隨自他意語疏中云餘意次下當
會者前列十義上但會初二餘八至始終二教對
明中會也。】


[023-0271b]
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二十三



音釋





古典切蠶蠒也


力丁切小語也


古候切遇也


七余切水出房陵


他含
切探取也



仕革切幽深難見也


所班切定也除也


於革切持也


胡交切雜
亂也



音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