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62 法華經三大部讀教記-宋-法照 (master)


讀教記卷第十四
天台沙門 法照


文句



舍利



「文句十二夫佛生處得道轉法輪入涅槃等處法王
所遊皆應起塔此經是法身生處得道之場法輪正
體大涅槃窟此經所在須塔供養不復安舍利者釋
論云碎骨是生身舍利經卷是法身舍利此經是法
身舍利不須更安生身舍利生法二身各有全碎皆
可解云云


二十一生處得道轉法輪入涅槃等處具如止觀
第七化身八相此四相處尚應起塔況復五師及此
經所在即是法身四處皆應起塔況經著塔中則為
巳有法身全身舍利故引論證生法二身各有全碎
云云者令釋出四相生身全碎如釋迦多寶法身二
者諸方便教法身碎也法華一實法身全也四教五
時委簡可見故知諸經全碎相半唯此法華法身全
身更無餘法皆入實故。


玅玄十七六年苦行三十四心斷結云云以火闍毗
收取舍利者此三藏佛涅槃相。


輔行九下十五方便土中通佛涅槃不可亦同界內通佛
灰身入滅唯留舍利等。」


【大小兩乘皆留舍利者小為人天福田故大表化
化無窮故若順教旨空中則大有小無如章安說
[014-0078b]
若順同居化儀則小有大無如玅玄若就法性土
則大小俱無如輔行相傳謂一生修行其火燒不
壞擊之則碎二生修行燒擊不碎三生非但不碎
亦有光明也。】


法華分身



「瓔絡本業經釋迦文佛分身百億悉徧其中為彼
國說賢聖本業瓔絡之行云云若近相見皆來集此
金剛寂滅道場樹會。


戒壇經佛告目連汝往祗園戒壇鳴鐘召十方僧如
觀音普賢等集我分身百億釋迦各乘樓觀至戒壇
所。


華嚴經往昔勤修多劫海能轉眾生深重障故能
分身徧十方悉現菩提樹王下。


十八首楞嚴下卷堅首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云
難言如我解佛所說彼佛是釋迦異名佛告阿難汝
承佛力乃知是事乃至上方有土名一燈明等竝釋
迦分身。


文句二十諸佛同與欲開塔如僧中作法與欲意也
大集明若干佛與欲華嚴亦說十方若干佛同說華
嚴大品亦云千佛同說般若皆不云是釋迦分身準
今經者應是分身彼帶方便故時中不顯說耳今經
非但數多亦直說是分身咸來與欲也。


玅樂三十如僧中與欲者不必全同僧中法事故云
如耳多寶願力須諸佛集復令時會知分身多故此
[014-0078c]
諸佛為開塔集集又不至但遣侍者傳問訊等狀如
與欲故諸侍者但申問訊無說欲辭大集若干諸佛
與欲者於欲色二界大空亭中廣集十方一切諸佛
云云今巳開權次欲顯遠使諸佛道同故令諸佛與
欲。


釋籤二十三況同居分身寂光地踊覩巳咸信一道
無偏不同華嚴云是眷屬大集亦無分身之言般若
但云問者加說名字咸同故知此經與餘經異顯密
意別思之可知。」


【按疏記言分身但今昔多少顯密異耳。


逸堂曰諸文竝不曾一槩斷昔日無分身但只可
云對諸經揀蓋前人不曉便謂在昔不說分身乃
問者之過應知今經與諸經對辨有二義一者名
義如華嚴大集般若但有分身之義今經有義有
名二者多少昔經縱說分身而數不多今經數多
或云本迹異迹中今成分身則通本門久成分身
則局。】


三變土田籤七(十三)三變土田者土田梵云佛剎物所生處名為土田即生


處所也亦是一切諸法之生處三變表三智破三惑


「玅經是寶塔品
文句二十三變土淨者此正由三昧三昧有三初變
娑婆是背捨能變穢為淨次變二百那由佗是勝處
轉變自在後變二百那由佗是一切處於境無礙又
初一變淨表淨除四住次一變淨表淨除塵沙後一
[014-0079a]
變淨表除無明云云


二十九三變淨土由背捨等者問佛有楞嚴三昧
之力何以仍用小乘事禪又表破三惑復非所治答
是定聖行攬因成果果地事用無爽於理即楞嚴中
具諸三昧非昔因時見禪法界豈背捨等變過三千
然化佛事宜附小名故大論中亦是準小故云欲得
自在修勝處欲得廣普修一切處若但小用唯於三
千又初一變下表破三惑者既楞嚴中即理之事不
妨一一皆破三惑況今三昧直論功用破惑乃是所
表而巳表前破巳表後更破。


十八今云變者穢為施權變表顯實穢屬五濁元
在小機機會權開變土為表云云


三十四問三千之外各四百萬億無復大海文殊
何故仍云海來答事釋未爽況不思議今三義通之
一者既移天人及變大海從所移處來應無遠弊二
者海眾縱移而龍宮不動龍謂不動而所居巳變從
變而不變處來有何不可三者無緣者被徙有緣者
今來此不思議山海宛然令眾不見但是變見非謂
改體文殊既不起而往其土亦即穢而淨故淨名云
移置他土都不使人有往來想此中乃使有往來想
而本不移故知應有機者而土變眾移而尚來其無
緣者土復眾來而不至所以理雖無動化事成規故
使所見不同來往時異菩薩化儀尚爾豈佛設變同
凡。
[014-0079b]


玅玄十四復次三變土田者或是變同居之穢令見
同居之淨或見方便有餘淨例如壽量云若有深信
解者見佛常在耆闍崛山共大菩薩聲聞眾僧者是
也或見實報淨例如見娑婆國土皆紺琉璃純諸菩
薩即其義也或見寂光等也法華三昧之力使見不
同耳。


釋籤三變土田或見同居淨乃至方便有餘者三
變之淨若據土相似同居淨據移天人置於他土純
諸寶樹寶獅子座唯有諸佛及諸菩薩則似方便有
餘故著或言準文又應亦似實報無障礙土。」


【或問淨名丈室容受三萬二千獅子寶座及一切
大眾又華嚴中無礙法界於一毛端現寶王剎何
法華開顯反不及二經須用三番變淨耶曰淨名
現座大士空室正彰彈斥故華嚴法界毛端現剎
乃果上無礙故法華更變機會權開表破三惑故
應知淨名華嚴不變而變法華開顯變而不變隨
順物宜無優劣也。】


龍女成佛



「玅經提婆達多品當時眾會皆見龍女忽然之間
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華
成等正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普為十方一切眾生
演說玅法。


文句二十七正示因圓果滿胎經云魔梵釋女皆不
捨身不受身悉於現身得成佛故偈言法性如大海
[014-0079c]
不說有是非凡夫賢聖人平等無高下唯在心垢滅
取證如反掌云云南方緣熟冥以八相成道此土緣
薄秪以龍女教化此是權巧之力得一身一切身普
現色身三昧也。


三十四問為不捨分段即成佛耶若不即身成佛
此龍女成佛及胎經偈云何通耶答今龍女文從權
而說以證圓經成佛速疾若實行不疾權行徒引是
則權實義等理不徒然故胎經偈從實得說若實得
者從六根淨得無生忍應物所好容起神變現身成
佛及證圓經既證無生豈不能知本無捨受何妨捨
此往彼餘教凡位至此會中進斷無明亦復如是凡
如此例必須權實不二以釋疑妨言權巧者不必一
向唯作權釋只云龍女巳得無生則約體用而論權
巧非謂專約本迹而為權巧也故權實二義經力俱
成佗人釋此或云七地十地等者不能顯經力用故
也。


教行錄答日本十問中。」


【愚謂北峯承廣智云龍女是實人在海巳證無生
今作始證體用權實釋非同古人判是十地人權
示此說不可易矣竊詳圓果一科經文自有現身
成佛捨此往彼之義大師標因圓果滿文初云現
成明證即是龍女現身成佛以證圓經故引胎經
偈現身成佛是同未分權實之異記主詳考二文
雖皆現身成佛而權實不同故云今龍女文從權
[014-0080a]
而說故胎經偈從實得說因修北峯科令記文明
白記文初問下約龍女及胎經現身成佛問二答
下約權實現成捨此答有四初約權實義等消文
二若實下約實體權用答即捨三凡如下囑必須
權實不二釋妨四言權下釋歡喜文斷體用權實
俱顯經力然言權下雖是歡喜科文而意與上連
屬也次又二初明圓人當教二餘教下例從偏入
圓初又二初以體用正釋現身疑二既證下以體
用結釋不捨疑記云從六根清淨得無生忍即前
文殊言龍女得不退轉也記云應物所好容起神
變現身成佛即今龍女因圓果滿現身成佛也看
胎經證字今經變字則體用明矣記云不必一向
唯作權釋又云非謂專約本迹而為權巧蓋對斥
古人通本迹義也。】


壽量四句



「文句十六鷸蚌相扼我乘其弊應具四解謂實有量
而言無量彌陀是也實無量而言量如此品及金光
明是也實無量而言無量如涅槃云唯佛與佛其壽
無量是也實有量而言量如八十唱滅是也品文具
有此義豈可是一而非三耶。


二十四品文具有此義者即此品後文具三句義
還攬此三分為四句是故應知今品題意迹中指本
本具三身故不偏執常與無常今正應以本地之長
用開迹短曉長本巳方達本理無復長短故借迹中
[014-0080b]
三身四句對本以釋當知本迹俱具四句本四俱本
迹四俱迹。


十八今正詮量本地三佛功德故言如來壽量品
云云此品詮量通明三身若從別意正在報身何以
故義便文會義便者報身智慧上冥下契三身宛足
故云義便文會者我成佛巳來甚大久遠故能三世
利益眾生所成即法身能成即報身法報合故能益
物故言文會以此推之正意是論報身佛功德也。


二十五今正下結歸品意乃指今之本佛云云
法報是本應身屬迹何以乃言本地三佛答若其未
開法報非迹若顯遠巳本迹各三云云此品下約身
以文義判品令知久成又三初正出本報何以故下
釋出所以上冥法本下契物機三以此下結成本報
二十二彌勒問涌出菩薩從誰發心等者意疑伽
耶成來未久如何所化身相難思本既不疑長壽何
須以非長而長為答但先以長為答顯所化多長壽
之由其唯法報是故今以三身釋之法華論意亦復
如是。」


【鑑堂傳覺庵之說壽量四句收一代名言今取之
余重講如來壽量品嘗曰如來十號盡是假名壽
量三身初非實法雖非實法三身炳然雖是假名
十號宛爾應知如來三世利益竝是應身故頌云
應身壽量還知否塵劫分明在目前處處同行復
同住相逢不必語生年。】
[014-0080c]


品信開合



「玅經分別功德品。


文句一現在四信二滅後五品云何四信略解三
人廣說二人觀成一人信通四人故言四信也四信
者一一念信解未能演說二略解言趣三廣為佗說
四深信觀成云云初二品是聞慧位廣聞廣說是思
慧位觀行相成是修慧位自淺之深成六根清淨十
信位也。


云何四信者問意兩兼一問云何但立四數二
問云何四俱名信略解去釋也四人通名為信則二
義俱成攝五成四不須至五又名從初得故俱名信
略解三人者去通從別則受別名廣及觀成必有略
故故略通三人唯除初信初無解故廣說二人除略
解者廣局第三不通前二觀成一人復除廣解不通
餘三除信一事餘不通四唯信通四名為四信若一
念信解未有下三乃是初信最局略具初信廣具初
二觀必具三故後漸寬但後後者勝於前前故成後
局。


文句五品者一直起隨喜心二加自受持讀誦三
加勸佗受持讀誦四加兼行六度五加正行六度此
五人者通論皆自行化佗下文云五十人展轉相教
也既皆有自行通稱弟子皆有化佗通稱法師也別
論二人但自行三人具化佗作法師往名在三不在
五自行既通所以皆稱弟子也云云結此五品前三
[014-0081a]
人是聞慧位兼行六度思慧位正行六度是修慧位
都是十信位前耳或云初隨喜品是入信心位分一
品為兩心五品即十信心即是鐵輪六根清淨位也
云云不久詣道樹者其位在鐵輪不久得入銅輪能
八相作佛也云云此第五品與第四信齊同是修慧
位若論入位同是六根清淨位也而有現未佛世滅
後之異耳。


十二第五品齊第四信者以初二品當初信解第
三品當第二信故二處判三慧將二信及此三品共
在聞慧位也問何故現在唯四信滅後立五品答其
義既齊四五無別但是滅後加讀誦位為第二品耳
自非今家準法華文判以法師功德六根互用
為十信位而為內凡於十信前以分別功德末如來
滅後巳下文立五品位為外凡寧判十信斷三界苦
仁王經意何由可消。


玅玄此經分別功德品明初心五品弟子之位文
甚分明法師功德品明六根清淨相。


止觀三十一若爾五品之位在十信前若依普賢觀
即以五品為十信五心但佛意難知赴機異說借此
開解何勞苦諍。


前是相似功德今是相似位初功德耳
十六前是相似功德等者指分別功德品中云滅
後五品大師有時依普賢觀判五品位在六根內故
云相似若指四信正當相似。
[014-0081b]


初品既爾四品加然相似既爾分真倍然。


十六四品加然者明發不定始自隨喜終至正行
皆發六根何必過五方入相似言加然者以初望後
初尚得入後四加前相似既爾等者以分真中根淨
倍前以真望似故云倍也。


十二在三不在五者師從利佗故除初二準法師
品讀誦亦得通名法師但此中文意且資理是故爾
耳。


法師義如上說。


十六問此品既云是隨喜果法師之名何以指前
意謂今品明法師自當十信何以釋名却指上品莫也淺深不便答弟子通初後言五
品弟子皆通初後法師唯二三義亦兼後二此指五品中第二三品兼於四
五得稱法師或全未入品何者若以五品入六根中五師

但為六根因耳此說五師未入五品言五品等者此名五品合十信也五師等者言五師
與五品有高下縱以五品在六根外五師不云修於觀行縱說
五品在六根外亦不與五師同以五師不云修觀五品是修觀行位但以誦說名通且

通第二三品說復該於四五故且一往似通言誦說名通者
如五師中有誦說之師五品中有自誦之品勸佗等三義當於說故可會通以五師中三師會五品中二三以
五師中第四會五品中四五故以彼法師釋此法師之名亦且一往以誦說位會通之若具約

位簡之一向未入凡位若約位簡則五師未入五品外凡位也以法師
名彼品釋廣故須指彼以消今名據理不可以彼釋此只緣約誦說屬
對一往義通況復彼文釋法師廣故故指於彼法師之稱既通不隔四信五

品故指彼文用申品目。
| 五師 |受持 |讀 |誦 |解說 |書寫 |
[014-0081c]
| 五品 |隨喜 |讀誦 |勸他 |兼行 |正行 |」


【品既合信從品言之五品即十信之五心耳若一
品為兩心五品即十信也或問品伏信斷義安可
合曰品伏開也品斷合也不可以開妨合普賢觀
明無生忍前十種境界是相似位於中有深信大
乘受持讀誦等五品之義故知五品合十信也北
峯師云明斷伏故位開約赴機故文合即伏即斷
理亦無殊。】


六根盈縮



「玅經法師功德品。


文句十一今按三業安樂行即有十善一善有十即
百善一善中有十如即千善就化佗為二千約如來
室如來衣如來座即成六千五種法師悉具六根清
淨一一根皆有一千功德也復次一心中具十法界
一一界皆有十如即成一百一根通取六塵即有六
百約定慧二莊嚴即是一千二百根根悉用定慧莊
嚴等千二百也若論六根清淨清淨則不言功德若
少若多若言莊嚴能盈能縮能等等莊嚴者根根六
千若言千二顯其能盈若言八百顯其能縮若言清
淨無盈無縮無等六根互用根自在故不可思議故
此土三根強弱引大論文全不應此此文眼鼻
身八百耳舌意一千二百論中眼耳意三用強故不
相當云云今依安樂行以明三業正當法師依於弘
經方軌故令獲得六根清淨云云準華嚴六根各十
[014-0082a]
十義亦與此中文同但真似別耳是則五十俱通真
似又五與十但離合異。


玅玄問若以六根為六通者云何功德有增減答
大論四十云鼻舌身同稱覺眼稱見耳稱聞意稱知
三識所知為一三識所知為別而三識助道法多故
別說三識不爾故合說又三識但知世間事故合說
三識亦知世間亦知出世間故別說云云若例此義
三根種種義強故有千二百功德三根力弱故但八
百功德者蓋一途別說非經圓意正法華功德正等
等千今經顯六根互用將三根足二百向三根而互
用耳自在無礙能等如正法華說能縮如身眼鼻之
八百能盈如耳舌意千二百經云若能持是經功德
則無量如虗空無邊其福不可限互用之意彰矣。


言三根增減者此引大論四十文云鼻舌身三
者但引彼論云有增減若對六根與今不同意云論
文許有增減何妨今經眼鼻身三數劣餘三是故引
論以例今經故云若例此義餘如所說。


楞嚴經第二義者汝等必欲發菩提心於菩薩乘
生大勇猛決定棄捐諸有為相應當審詳煩惱根本
此無始來發業潤生誰作誰受阿難汝修菩提若不
審觀煩惱根本則不能知虗妄根塵何處顛倒處尚
不知云何降伏取如來位阿難汝觀世間解結之人
不見所結云何知解不聞虗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
無相形無結解故則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六
[014-0082b]
為賊媒自劫家寶由此無始眾生世界生纏縛故於
器世間不能超越阿難云何名為眾生世界世為遷
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
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世為世方位有十流數有
三一切眾生識妄相成身中貿遷世界相涉而此界
性設雖十方定位可明世間秪目東西南北上下無
位中無定方四數必明與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轉十
二流變三疊一十百千總括始終六根之中各各功
德有千二百阿難汝復於中克定優劣如眼觀見後
暗前明前方全明後方全暗左右傍觀三分之二統
論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無德當知眼唯八
百功德如耳周聽十方無遺動若邇遙靜無邊際當
知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如鼻齅聞通出入息有
出有入而闕中交驗於鼻根三分闕一當知鼻唯八
百功德如舌宣揚盡諸世間出世間智言有方分理
無窮盡當知舌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如身覺觸識
於違順合時能覺離中不知離一合雙驗於身根三
分闕一當知身唯八百功德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
切世間出世間法唯聖與凡無不包容盡其涯際當
知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如英法師云楞嚴一經無逾解行先依圓心明解
脫竟次示起行之門欲使機緣悟入圓通先令審
觀煩惱根本作達理之處然煩惱本不出根塵覩
對世界相涉故曰則汝現前眼耳舌鼻及與身心
[014-0082c]
六為賊媒自劫家寶由此無始眾生世界生纏縛
等此由總示過患殆至以世界歷六根別明行相
數量多少則曰世為遷流界為方位乃至四數必
明與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轉十二流變三疊一十
百千總括始終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是
知此一節經文乃別明凡夫見聞覺知行相數量
也但經文幽隱解者多說或但筭數而法義無表
或專理趣而數目不明翻令學者終日遲迴余謂
流變三疊者流變則是從小增多之謂也三疊則
是三番也但此經乃房公潤筆措詞文雅故云疊
也上明五濁中亦云五疊渾濁也一十百千者則
出其三疊之數也一十乃初疊百則次疊千則第
三疊耳纔言一十便該十二也此乃總舉其數以
一字貫三謂一十一百一千或謂之四數恐未可
也且十二是初疊者當知眾生現行境界一念心
起根塵纔對便落方世以此方世三四相涉故成
十二也此乃六根六塵所依之處也若於此中便
論優劣則眼等三便只有八以前明後暗左右傍
觀等其意等十二反說可知然既根塵相對則必
於中起貪瞋癡身三口四故曰身口意三作殺盜
婬自業所感作其習因今且以一塵起十惡示之
十惡業體既依塵起還應不離方世十二以此十
惡徧造業故則謂之業有十惡等以此十惡在前
念故則謂過去有十惡等宛轉相涉一中有十是
[014-0083a]
故成百二十為次重增數是第二疊也其實只十
惡但隨方世召之成百二十當知初疊之中唯論
四方三世故成十二其如一方涉世亦只一四方
但亘乎三世以謂世世皆四方故成十二上來方
世既爾故今依方世造十惡亦不出只一十惡徧
方世而成百二十也例如今家只一千如以對實
法國土假名故成三千也若眼根等三只成八十
雖則十惡無虧但所依方世元闕一分故耳其次
熾然作此十惡必能互相莊嚴於中趣一惡為所
嚴必以餘九為能嚴且如欲殺者寧不由有瞋有
癡有盜婬等所以行殺是知九能莊嚴一也餘九
互嚴準說可知其實亦只一十惡但由互嚴故一
中有十則成百也亦例今家只一十界以談互具
故成百界也然既互嚴成百應知此百惡體還亦
不離前來方世十二一中有百故成千二百為第
三重增數成第三疊也眼等三根亦只成八百例
上可知然此三疊初則十惡所依之處次則正論
十惡所起但徧十二故成百二十也三則明乎十
惡互嚴其實雖有三疊成千二百不出十惡耳是
知經意大率欲明六根三業為煩惱本耳但其根
塵所造必依方世仍須互嚴故成三疊增至千二
百以為極數耳蓋法理而然豈復心多耶然其根
根各千二百者此乃總括始終以六根能分別識性
相同為言也蓋眼等一期對境之時雖則前明後
[014-0083b]
暗而有增減其實能分別性還有顧視四方之德
既通四方則成千二百也身鼻亦爾故經曰汝等
見聞元無異性眾塵隔越無狀易生性中相知用
中相背孤山釋曰元無異性者了別之心唯一故
眾塵隔越者六塵不同故然其六根所作十惡皆
名功德者蓋由此十惡體全是性惡法門故如來
欲令機緣當處解脫全體圓通言中有響則以功
德明之故下勸詳擇經云我今備顯六湛圓明本
所功德數量如是隨汝詳擇其可入者吾當發明
令汝增進又曰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安
樂玅常亦是六根更非佗物三四四三宛轉十二
者以三世涉四方有一二以四方涉三世亦十二
也。


按經三四四三宛轉十二流變三疊一十百千者
謂以三世涉四方有十二以四方涉三世亦十二
故曰宛轉蓋一念纔動便落方世成十二數即此
十二各變為十成百二十又即百二十各變為十
成千二百也以世涉方以方涉世比說可知是則
變一為十是第一疊變十為百是第二疊變百為
千是第三疊故曰流變三疊一十百千然則一念
之功未至三疊而勢不可巳既至乎三疊又不可
復增雖無量世之不同要且不出乎三雖無邊方
之不等豈逾於四耶夫千二百之功而兆於一念
善若有力惡亦有力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也可
[014-0083c]
不謹歟。


北峯問曰楞嚴與法華竝以眼鼻身具八百功德
耳舌意具千二百功德根數既同文意同否答有
二不同一迷悟不同二數法不同初義者楞嚴明
煩惱根本乃就凡失迷妄說六根業用優劣劣故
八百優故千二百法華明持經得悟發相似聖用
六根互用功德論能盈能縮縮故八百盈故千二
百次義者楞嚴約三世四方十二之上各有十惡
成百二十又約十惡互嚴一一具十成千二百法
華約一心具十法界一一界皆有十如即成一百
一根通取六塵即有六百約定慧二莊嚴即是一
千二百根根悉用定慧莊嚴等有千二百也又問
谷響引晉本華嚴三十五云菩薩有十種眼謂肉
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智眼明眼出生死眼無礙
眼普眼餘根亦然與法華何異耶答法華六根各
五即是似位華嚴六根各十即是真位位雖高下
法體是同但離合異耳謂法眼離智眼慧眼離生
死眼佛眼離明眼無礙眼普眼也。】


文殊位次



「玅經玅音品。


文句二十二問若文殊位下辭不應求見若文殊位
高相來那忽不識答雖同一位有始中終止此一事
不知無忝高位又眾中見瑞不了發起令知故問佛
耳。
[014-0084a]


三十五若文殊位下等者玅音辭彼佛時云及見
文殊豈可遠來求見下位文殊位高見華應識何以
問佛以何因緣等答中二義竝文殊位高或同是補
處一位之中分始中終或同是古佛則無高下同位
居始未謝不知忝者辱也豈一事不知成屈辱耶又
大眾無敢問者文殊雖高為欲發起示為不知。


別行玄下品不知上品冥顯兩益如文殊不知玅
音。


二十三上不測上亦通圓人故引玅德不知玅
音。


別行疏十一真佛者據玅覺法身究竟極地毗盧遮
那乃名真佛真佛淵遠不可說示云何能解如妙音
所作文殊不知況下地凡夫為示真身耶。


十一問妙音東來先現八萬四千眾寶蓮華文殊
見巳而問於佛據此亦是不識應相那忽引證不知
真身答斯乃見迹不識其本即是不知真身也故下
問云是菩薩種何善本修何功德行何三昧三昧即
真法也。」


【按疏記二文自言文殊亦是高位人非謂文殊高
於玅音也。】


讀教記卷第十四
[014-008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