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62 法華經三大部讀教記-宋-法照 (master)


讀教記卷第九
天台沙門 法照


文句



結益



「文句今藥王本事是佛唱玅音觀音等是經家譯
人未聞。


如藥王品云佛告宿王華若有人聞是藥王菩
薩本事品能隨喜讚善者等又云宿王華以此藥王
菩薩本事品囑累於汝乃至云若有女人持是品者
盡是女身後不復受玅音品末集經家云說是玅音
來往品時四萬二千天子得無生法忍普門品末經
家亦云佛說是普門品時八萬四千眾生皆發無等
等阿耨菩提乃至陀羅尼嚴王勸發品末皆然故云
等譯人未聞者今經所無若無集家之言及無佛自
唱語似屬譯人以梵文中諸品先足當知竝是集者
所置信無譯人明矣故今經自餘諸品多是結集者
所置以無聞品益故故品後無結耳。


文句十九藥王以苦行乘乘玅音觀音以三昧乘乘
陀羅尼以總持乘乘玅莊嚴以誓願乘乘普賢以神
通乘乘作此解者於化他流通義便也。


三十一藥王至流通義便者佛囑累巳大事功畢
隨物偏好故乘乘不同真如實相是所乘之體一乘
因果是所乘之事苦行等是乘乘之緣隨物機宜故
使弘者隨緣不等故所乘體皆玅法也以依一實立
[009-0050a]
因果故乘於所乘以利物故故曰乘乘。」


【北峯師曰按經二十八品通有十二處結益經益
者六品益者亦六經益者三周與夫分別囑累勸
發也故玅記二十六囑累歡喜文云三周之末
各有歡喜說壽量竟分別功德品中聞佛壽無量
一切皆歡喜今本迹俱畢豈得不喜又文句
聞經益大眾歡喜是也品益者藥王而下六品也
句記如向引蓋所聞之法不同故總別之益有異
何者三周既所說不同故作三番總結文涉八品
涌出壽量遠本事異故於分別功德品中又作一
番總結文涉三品法師等五迹門流通豈全無益
以由先聞正宗今聞流通方乃得悟隨喜等四亦
非無益復由先聞本迹正宗至今流通方乃得悟
皆功非當品所以竝入下囑累中總結也別序節
節益異表下正宗亦功非當品故不別結最後歡
喜事理俱圓故通一經更總結也此六竝從大段
謂之經益藥王以下弘經之人隨物偏好乘乘不
同所聞各異當品益殊故須別結謂之品益若然
二十二品非無本迹大段結益但功非當品故云
無聞品益耳精微云橫來者結品益艸庵云偏好
者結品益虎溪云逐段結隨品結總相結外有未
結者勸發品結之皆未也問提婆達多品云未來
世中若有男子女人聞玅法華經提婆達多品淨
心信敬等又云無量眾生聞法解悟何謂無聞品
[009-0050b]
益耶曰經自言未來世中與聞龍女南方說法得
益非聞當品得益也看科經一昔日提婆達多通
經釋迦成佛二今日文殊通經龍女成佛。】


三分



【補註道安法師常山扶柳人姓衛家世英儒于
時秦主命僧講楞伽經講者平讀其文都無分節
秦主曰朕聞佛法玄微經文奧賾賓主起復師資
答問必有次序如何直解略無科判乎諸僧無對
由是聲流四方安公其時在於襄陽聞而嘆曰何
以吾徒同受斯耻遂將佛經文無豐約皆判為三
分安公雖作三分判經大眾尚或未之信也及夫
西域親光菩薩造佛地論彼論釋經果分為三
此與序正流通而無異也。】


「佛地論唐玄奘譯卷聲字函一起教因緣分二聖教所說分
三依教奉行分。


玅樂古來講者多無分節至安公來經無大小始
分三段。


文句天台智者分文為三初品為序方便品訖分
別功德十九行偈凡十五品半名正從偈後盡經凡
十一品半名流通又一時分為二從序至安樂行十
四品約迹開權顯實從涌出訖經十四品約本開權
顯實本迹各序正流通初品為序方便訖授學無學
人記品為正法師訖安樂行為流通涌出訖彌勒巳
問斯事佛今答之半品名序從佛告阿逸多下訖分
[009-0050c]
別功德品偈名為正此後盡經為流通今記從前三
段消文也問一經云何二序答華嚴處處集眾阿含
篇篇如是大品前後付囑皆不乖一部兩序何妨今
不安五義者本門非次首故也迹門但單流通者說
法未竟也。


今記等者雖復兩存且用初意故云從前問一
經云何等者問意既存兩釋問後何妨所以二釋之
中不專後釋者以本正前立流通故且一往耳答中
云華嚴處處集眾等者處會具如釋籤所引每一會
處皆先序次正云云迹門但單流通者以迹望本以
本例迹本門非首但安別序迹門非後但單流通故
但有勸持無囑累也故從法師至安樂行凡有五品
明弘經福深以勸流通若本門中先以滅後五品去
三品半為勸持流通從神力去凡有八品明囑累流
通迹門之後經既未竟非流通次未須付囑。


且約三段示因緣相。


十一示相者唯約今經示四種相雖始自如是終
乎而去皆用四意但文勢起盡用與不同如釋通序
則句句須四通貫正宗及流通故若釋正宗則本迹
各三義通四種若釋流通還須具四通收正宗又正
宗中迹門既闕久遠本迹所以借用體用本迹則四
名不關又序中約教須觀文勢或須以五時分別則
教在其中或須以諸教分別則將時以判正中約教
則一向明開本中約教則不從教判但點遠本遠玅
[009-0051a]
自彰若解斯文則一部經心如觀指掌四意消息無
勞再思故今且寄三段大文通示其相既了通巳還
將此意委悉別消。


十三此且通作一種三段讓下本迹是故未分二
種三段。


十八問至此尚破太早何以通序本迹釋耶
答通序通於本迹別序唯在迹門故釋通序泛用本
門非通序中廣開壽量乃至別序雖有本迹之言或
時且用體用本迹云云然通序冠首乍可從容別由
藉異無涉遠本。


二十四從此品下訖分別功德品十九行偈或至
偈後現在四信弟子文盡名為正說分若作兩正說
從此下訖授學無學人記品是迹門正說今且逐近
就迹門正說更為兩云云


前三周是迹門正說領解授記竟此下五品是
迹門流通。


此下是大段第二開師門之近迹顯佛地之遠
本其文為三一從此下至汝等自當因是得聞序段
也二從爾時釋迦告彌勒下至分別功德品彌勒說
十九行偈正說段也三從偈後下十一品半流通段
今且依南方從偈後凡十一品半分為二一從
此下至不輕品明弘經功德深勸流通二從神力品
下八品付囑流通。」


【夫三分者一經之大節也非總分則不見始終一
[009-0051b]
貫非別分則不見本迹兩門須總別互用之可也
講者既明總別以分節目纔入序品宜先用總分
開科講序品竟即收科云此是序分其次講方便
品可捨總分而用別分開科迹門序分却指總序
講正宗流通竟即收科云此是迹門其次本門講
至正宗竟即收科云此是正宗其次流通乃懸指
總流通也講分別功德品偈後可捨別分復用總
分開科當流通也如此則本迹二門一經起盡總
別分節皎然在目諸師雖說總別相須莫不盡於
正宗中開出本迹各三分云爾則迹門序分與本
門流通竝說正宗中開出是皆不能捨總用別捨
別用總之過也。】


所聞法體



「句四末如是者舉所聞之法體。


十五初云所聞之法體者下文四釋雖通指一部
別在正宗流通亦可兼於別序則懷疑問答及無量
義通名聞故雨華動地從所表說通皆表聞故始末
一經為所聞體云云次第相生者且約一往若聞如
是等及化主居初亦可通用。」


【逸堂曰教行理三為當體體佛世以如來黃金口
業為所依體滅後未結集時以阿難想行為所依
體結集之後彼土貝多此土黃卷為所依體今問
所聞法體與教體經體乘體車體行體觀體同異
云何曰所聞法體是總諸體是別何者所聞法體
[009-0051c]
既該教行理三則為一切體也以一切體不出教
行理故又復所聞法體既是教行理則該能詮所
詮教體但是能詮經體但為所詮乘體既是三軌
行體無非四行車體正是真性觀體不出三諦皆
所詮也或云如來金口聲教為當體體中道實理
為所依體評曰若但以教為當體體何故玅樂云
所傳所詮皆所聞體或云教經以教為當體體理
為所依體理經以理為當體體教為所依體評曰
但得所聞法體中當體體意則不見所依體或云
教行理三經俱為當體體阿難想行為所依體評
曰當體可爾所依太局或云阿難想行為當體體
教行理三為所依體評曰但得能聞不見所聞何
顛倒也。】


三疑



「大論聖字函第二卷爾時長老阿尼盧豆語阿難汝守佛法
藏人不應如凡人自沒憂海一切有為法是無常相
汝莫愁憂又佛手付汝法汝今愁悶失所愛事汝當
問佛佛涅槃後我曹云何行道誰當作佛惡口車匿
云何共住佛經初首作何等語云云佛告阿難若今
現前若我過去得自依止法依止不餘依止云云
今日解脫戒經即是大師云云車匿比丘我涅槃後
如梵法治云云我三阿僧祇劫所集法寶藏是藏初
應作是說如是我聞云云


撰集三藏經獸字函諸王皆集群臣兵眾阿難儀容眾
[009-0052a]
覩咸歡大眾次坐方十由延阿難在中如月滿明帝
釋在右梵天在左侍於阿難如佛在時云云阿難長
笑獅子振動四顧眾座說聞如是說一時巳地為震
動一億天人還得法眼。


大論中夏安居三月初十五日說戒時集和合僧
大迦葉入禪定以天眼觀今是眾中誰有煩惱未盡
應逐出者唯有阿難一人不盡餘九百九十九人諸
漏巳盡清淨無垢大迦葉從禪定起眾中手牽阿難
出言今清淨眾中結集經藏汝結未盡不應住此。


付法藏因緣經飛字函第二摩訶迦葉與諸羅漢於王舍
城欲集世眼阿難爾時猶在學地以漏未盡不預聖
眾時有比丘名婆闍弗即以偈頌而覺悟之云云
難聞巳竟夜經行雖加勤苦不得羅漢身體疲懈便
欲眠息頭未至枕得無著果三明無礙六通清徹即
便飛往賓鉢羅窟在門外立而說偈言多聞辨才給
侍正覺瞿曇阿難今在門外爾時迦葉說偈答曰汝
若盡眾苦棄捨煩惱檐宜應現神力令眾咸證知於
是阿難即以神通從石壁入禮眾僧足隨次而坐受
迦葉命演集勝眼。


文句阿難登高稱我聞遣眾疑阿難身與佛相似
短佛三指眾疑釋尊重出或他方佛來或阿難成佛
若唱我聞三疑即遣云云


止觀結集法藏時選取千人悉用無疑解脫徧解
內外經書擬降外敵。」
[009-0052b]


【阿難問佛一切經首作何等語粵有如是我聞之
對於是結集守之而弗違也夫大雄氏立言之意
將結集時苟於經首不作如是我聞之語豈免眾
疑三佛故阿難初登高座一唱如是我聞則三疑
頓遣矣或問千人既經開顯如何尚受無疑羅漢
之稱曰佛法住持且依小教始從降生終至入滅
舉皆順小云爾又問千人既是無疑解脫何得有
疑曰大論云羅漢雖無四諦中疑於一切法處處
有疑又問小乘身灰智斷畢竟不生何疑釋尊重
出又小無他佛之談何疑他方佛來又小無作佛
之期何疑阿難成佛曰由身灰智斷故疑釋尊重
出由無他佛之談故疑他方佛來由無作佛之期
故疑阿難成佛草庵云有三疑之義無三疑之事
有云權疑有云人天疑皆未也。】


結集法藏



「報恩經器字函第六卷又云阿難從佛請願願佛莫與我故
衣莫令人請我食我為求法恭敬佛故侍佛所須不
為衣食諸比丘晨暮二時得見世尊莫令我爾欲見
便見又佛二十年中所說法盡為我說。


大論聖字函第二卷爾時諸天禮摩訶迦葉足說偈言耆年
欲恚慢巳除其形譬如紫金柱上下端嚴玅無比目
明清淨如蓮華如是讚巳白大迦葉言大德迦葉仁
者知不佛法船欲破法城欲頹法海欲竭法幢欲倒
法燈欲滅說法人欲去行道人漸少惡人力轉盛當
[009-0052c]
以大慈建立佛法云云爾時大迦葉作是語竟住須
彌山頂撾銅楗椎云云是楗椎音大迦葉語聲徧至
三千大千世界皆悉聞知云云爾時大迦葉選得千
人除去阿難盡皆阿羅漢得六神通云云問曰爾時
有如是等無數阿羅漢何以止選取千人不多取耶
答曰頻浮婆羅王得道八萬四千官屬亦各得道爾
時王教勅宮中常設飯食供養千人阿闍世王不斷
是法爾時大迦葉思惟言若我等常乞食者當有外
道強來難問廢闕法事今王舍城常設飯食供給千
人是中可住結集經藏以是故選取千人不得多取。


爾時大迦葉與千人俱到王舍城耆闍崛山中告語
阿闍世王給我等食日日送來今我等結集經藏不
得他行。


玅玄三十二諸集經者以為菩薩所說為菩薩藏以
為聲聞所說為聲聞藏龍樹於大智論中亦云大迦
葉與阿難在香山撰集三藏為聲聞藏文殊與阿難
集摩訶衍經為菩薩藏云云然此二藏隨所為隨所
說聲聞藏中有菩薩為影響然非所為不可從菩薩
名作大乘經菩薩藏中亦有聲聞人非正所為宗不
說聲聞法故不可名為小乘法然擬人定法各自不
同是以要而攝之略唯二也。


文句大論云阿難集法時自云佛初轉法輪我爾
時不見如是展轉聞當知不悉聞也舊解云阿難得
佛覺三昧力自能聞。
[009-0053a]


玅樂二十一然結集之言通有三處謂一千七百五
百一千正當最初結集七百即是滅後百年因於䟦
闍擅行十事舍那迦那白於七百七百乃往毗舍離
國重結毗尼舉䟦闍過言五百者四百年後因迦昵
吒王請僧供養論道不同因此五百往王舍城更集
三藏今此從初廣如諸文展轉從他自他別故聞不
聞異云云言佛覺者秪是佛加覺力如佛。


文句二十二若別論集者阿難誦出修多羅優波離
誦出毗尼迦葉誦出阿毗曇故言結集大也。


淨名疏十六展轉聞者舍利弗問經云阿難修不忘
禪得佛覺三昧以三昧力自能聞也云云復次大論
明結集法藏優波離等各登高座皆稱如是我聞未
必竝是阿難也問阿難但結集小乘亦結集大乘耶
答解者不同有言但結集小乘諸大乘經是文殊彌
勒等所共結集又言阿難亦結集共二乘說大乘經
故大品付囑阿難此經亦爾其不共者大菩薩結集
也又云阿難亦結集不共二乘人說如正法念云云
豈不備持一佛之教。


付法藏經飛子函一卷時諸比丘問大迦葉先集何法迦
葉答言先修多羅又問使誰集修多羅大迦葉言阿
難比丘云云爾時迦葉問諸比丘阿難所言不錯謬
耶皆曰不異世尊所說於是迦葉命優波離集毗尼
藏迦葉自集阿毗曇藏。」


【華嚴合論依菩薩處胎經及四分律如來初入涅
[009-0053b]
槃始經七日大迦葉共五百羅漢結集三藏又南
山戒壇經中自佛滅後至於正像結集之相乃有
多途初五百人次一千人次七百人然佗宗所引
雖以五百在初不同當以荊溪之說為正。】


心王境觀



「文句十一王即心王舍即五陰舍心王造此舍若析
五陰舍空空為涅槃城此觀既淺如見土木若體五
陰舍即空空為涅槃城即通教也若觀五陰舍因滅
是色獲得常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此之四德常為
諸佛之所游處若觀五陰即法性法性無受想行識
一切眾生即是涅槃不可復滅畢竟空寂舍如是涅
槃即是真如實體。


二十七初立觀境言心王造舍者識陰為王造業
諸心必有心所今欲消王且以善惡心王以對無記
之舍故云王造若析下四觀此示觀解異於他經應
如止觀十乘十境下去皆爾。


十善數者謂信進念定慧喜猗捨覺戒云云
取通大地十數與心王俱起入善入惡徧通一切謂
想欲觸慧念思解脫憶定受也。


十八以二十心所共輔心王而緣善境如初起觀
不離王數通數猶通通至善所。


二十一心王心數緣境速疾名競共馳走徧歷一
切陰入界等。


十七心王等者創心修觀莫不以第六王數為發
[009-0053c]
觀之始縱使觀境圓融不二其如麤惑尚未先落故
皆仍屬第六王數乃至未淨六根巳來未離王數此
是見思家之王數故也。


光明記十二此之山城是托事觀也如今王舍借覆
蓋義表於五陰託自在義表善惡王故玅樂云以善
惡王對無記舍應知無記徧該八識善惡王唯第六
識以此第六通三性故謂善性惡性無記性也此無
記性同餘四陰為所觀境取善惡性為能觀觀初心
修觀莫不用此第六心也以由此心能起欣厭分別
名義作善惡因故所言善者對惡得名非究竟善以
此王數本由見愛熏習所成圓名字人全未能伏縱
起善念不離見愛故十境心皆名魔障不思議觀方
曰善淨若直以此心觀實相理如用藕絲懸須彌也
徒增分別絕念無由若體此心是性惡者性惡融通
無法不趣自然攝得七八九識同為玅觀故得名為
境即是觀能所既泯思議乃忘圓玅之觀初心可修
故玅樂云忽都未聞性惡之名安能信有性德之行
須聞性惡者以知性惡故則修惡本虗三觀十乘無
惑可破無理可顯修得功寂是無作行故以性德召
此行也此意若昧徒說心王為能觀觀終非圓觀豈
前三教非善惡王為能觀耶。


教行錄消伏三用若圓頓教既詮性惡則見思王數乃即
性之毒毒既即性故只以此毒為能消伏既以毒為
能消則當處絕待誰云能破所破有何能緣所緣毒
[009-0054a]
害即中諸法趣毒遮照相即言慮莫窮故荊溪云非
但所觀無明法性體性不二能觀觀智即無明是若
非理毒焉即能觀故一心三觀圓頓十乘更非別修
皆理消伏也。」


【四明取善惡性為能觀觀蓋指修即性也此乃帖
釋經文不可以定境為妨。】


讀教記卷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