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62 法華經三大部讀教記-宋-法照 (master)



讀教記卷第五
天台沙門 法照


玅玄



十種境界



「玅玄普賢觀明無生忍前有十境界即此位也。


廿八普賢觀云十境界等又云三昧力故六根漸
淨具如經說六根淨巳為諸如來摩頭授記授記即
是入初住也故知六根即是住前十信位也。


四教義二十普賢觀經明修大乘人未得無生忍前
有十種證相此即是十信之位。


法華三昧儀第五證相上品慧根淨相者行者亦於行坐
誦念之中身心豁然清淨入深禪定覺慧分明心不
動搖於禪定中得見普賢菩薩釋迦多寶分身世尊
及十方佛得無閡大陀羅尼獲六根清淨普現色身
開佛知見入菩薩位廣說如普賢觀經中。」


【十種境界者夷攷經文自分十段一見神力化事
結云見是事巳二見化事變現結云行者見是事
巳三見普賢說法結云深解義趣四見東方佛結
云見一佛巳五見十方佛結云見諸佛巳六見十
方佛土結云既見十方佛巳七見佛與地結云見
[005-0027c]
是地巳八見座上世尊結云見諸佛巳九見釋迦
分身結云淨眼根巳十見多寶佛塔結云見多寶
佛塔巳過是則入無生忍位玄文謂之境界四教
義三昧儀謂之證相名異義同慧覺謂初普賢化
乘白象變現境界乃至第十見靈山席得中持門
境界智涌謂初見普賢菩薩境界乃至第十見南
方旃檀德佛境界艸菴謂十方諸佛為一境界釋
迦二分身三多寶四及六根清淨為十竹庵謂十
信心為境界證悟云初標經云樂見普賢菩薩色
身者一也樂見多寶佛塔者二也樂見釋迦三也
及分身諸佛者四也樂得六根清淨者前別標四
後總標六足成十也於四別中結其一曰是名始
觀普賢菩薩最初境界復於六中結其一曰是名
眼根初境界相四別中普賢既名境界餘多寶等
豈更異途六中眼根復名境界餘五可知次釋云
從不入三昧但誦持故諸佛如來真實法子是
普賢境界次從汝行大乘坐獅子座是釋迦境
界次從淨眼根巳見多寶佛塔是多寶境界四
分身境界者應知普賢多寶釋迦皆有分身佛但
作一種境界標之若了一佛分身亦了各各分身
故經文中標在三種之後云及分身諸佛者及字
兼之佛言巧矣餘六境界經文的然祖源記云一
經前後二處摩頭荊溪指後為入住也。】


大師位次


[005-0028a]


「玅玄若大乘懺悔發初隨喜圓信之心獲一旋陀
羅尼巳不可向人說雖種種分別亦不可解況後諸
位二乘尚不聞其名豈凡人能說此語有意大師自
說巳證也。


廿一一旋陀羅尼者此經列三陀羅尼下文釋云
旋假入空名之為旋旋空入假名百千萬億中道實
相名為法音今舉三中之初以劣況勝故云一旋約
位豎明雖在六根七信巳前今通明之乃在初心次
文中言此語有意者如智者大師初見南嶽所證之
法即此初陀羅尼也何由可向下類人說令他解巳
所證法耶此即章安述大師巳證可知。


玅玄十信之位伏道轉強發得似解破界內見思
界內界外無知塵沙如經文云得三陀羅尼但名似
道未是真道旋陀羅尼是旋假入真百千旋陀羅尼
是旋真入俗法音方便正是伏道未得入中云云
入初住得真法音陀羅尼正破無明始名斷道見佛
性常住第一義理名圓教無生忍。


陀羅尼此云總持此三各能總持諸法如云一
空一切空等假中亦然故名為總疏云旋者轉也轉
一切法皆悉入空言百千萬億者以從數故故名為
假中道法音能作體內方便故也此三祇是一心三
觀持一切法通名總持此中即是相似三總持也云云
若入初住得真法音者謂破無明證真法性。


止觀安禪而化位居五品故經云施四百萬億那
[005-0028b]
由佗國人一一皆與七寶又化令得六通不如初隨
喜人百千萬倍況五品耶云云大經云是初依菩薩
輔行一上十四安禪而化至五品等者此出臨終行位也
云云吾不領眾必淨六根以損巳益佗但位居五品
云云然大師生存常願生兜率臨終乃云觀音來迎
當知軌物隨機順緣設化不可一準故經云去引證
大師五品功多云云初品最小其功尚多況第五品
耶此證大師居第五品其德深也云云若準圓位五
品六根並名初依未斷無明名具煩惱亦得名為觀
行相似知祕密藏。


別傳思師歎曰非爾弗證非我莫識所入定者法
華三昧前方便也所發持者初旋陀羅尼也五品六根俱是
圓方便位品對六根故名前也


玅玄能旋假入空即是下中上藥艸等益亦是小
樹益得百千旋陀羅尼即大樹益得法音方便陀羅
尼是相似實益若有須臾聞即得究竟三菩提即得
真實益。


廿七言旋假入空即三艸等益者五品為小艸七
信為中艸上艸亦在五品位中以同三藏未斷惑故
八信巳上為小樹十信伏無明為大樹初住巳上即
實事益雖分七益位必在圓。


文句卅三三昧與陀羅尼體一而用異寂用為三昧
持用名陀羅尼又色身變現名三昧音聲辯說名陀
羅尼上品云初得一切色身三昧轉身得一切語言
[005-0028c]
陀羅尼當知音聲猶是色法故言體一用異又舌根
清淨名陀羅尼餘根清淨名三昧都是六根清淨法
門耳。


玅樂卅五上品云初得等者上藥王品云過去名一
切眾生喜見菩薩於日月淨明德佛法中得現一切
色身三昧後重生其國於淨德王家忽然化生白其
父言我先巳得解一切語言陀羅尼既云轉身得一
切語言即似轉身方得若云我先巳得即似指先所
得色身三昧即此三昧亦名語言陀羅尼故云猶是
色法猶是之言表與前同故此語言與色身但是身
口之異豈可現身不能說法但從事別其理必同故
作異名消文最便此則圓門三昧陀羅尼必是體同
名異三昧從定陀羅尼從慧即不思議之定慧故得
互用準下釋中三輪具足又舌下判三昧與陀羅尼
祇是真位六根耳。


文句十五空觀觀心但有名字即聞持陀羅尼假觀
觀心無量心心心數法皆是法門即行持陀羅尼中
觀觀心心即實相即是義持陀羅尼。


法界次第一聞持陀羅尼亦曰名持二分別陀羅尼亦曰
義持三入音聲陀羅尼亦曰行持


淨名疏卅三云云。」


【或云大師正是五品即十信故得陀羅尼此又妨
別傳吾不領眾必淨六根以損巳益佗但位居五
品之文。
[005-0029a]


或問文句與法界次第對二持不同者何曰凡百
對當隨便取義不可一準法界次第取出假義故
以義持對假是中道行故以行持對中文句取行
持是行行邊故對假義持是中道義故對中故知
二文各有所以籤云約位豎明雖在六根七信巳
前今通明之乃在初心且初心橫通如何便證空
持耶曰豎別約位也橫通約觀也斷惑入位與空
相應雖在七信觀心豁解持因靜發不隔初心。】


六重本迹



「玅玄
| 理事 |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 |安樂行 |迹 |
| 理教 |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 |方便品 |迹 |
| 教行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佛子行道巳來世得作佛 |方便品 |迹 |
| 體用 |吾從成佛巳來甚大久遠若斯但以方便教化眾生 |壽量品 |本 |
| 實權 |是我方便諸佛亦然 |藥艸喻品 |本 |
| 巳今 |諸佛法久後要當說真實 |方便品 |本 |


釋籤一末第六巳今巳即是迹即指迹門及諸迹教
今即是本即指本門本門巳前皆名為巳踊出巳後
方名為今故云巳說事理乃至權實名之為迹今說
事理乃至權實皆名為本故知若無迹中事理乃至
權實何能顯於長遠之本又巳今之言雖異前五亦
是一往指於壽量名為今本若望初本則應又簡巳
今不同法華巳前諸經巳今仍屬於迹今經所明乃
是真明久遠之本即是巳說巳今為迹今說巳今為
[005-0029b]
本方是實說所以六門引證之文前三引迹後三引
本者何然前三復通本之與迹俱有事理乃至教行
體用等三通中復別既云本用本權非迹文能顯況
以本門為今灼然不可引迹為是義故三引迹文三
引本文又前之三文既在於因本因狹故但以迹例
本故但引迹門。」


【玅玄六重本迹唯體用一重是引本文為證餘五
皆迹文也而釋籤云前三引迹後三引本者斯葢
記主點經玄意實權巳今即指迹文為本文耳故
云今說巳今為本方是實說然則前三不指迹為
本何也曰前三既通但以迹例本後三既是通中
復別故須指迹為本可看通別兩字此例甚多如
文句明本迹一釋初引壽量我成佛巳來甚大
久遠又方便品云我本立誓願普令一切眾亦同
得此道又五百授記品云內祕菩薩行外現是聲
聞玅樂十一初正引本文次方便下引迹文以迹
中文密示本意故若顯露說即迹中本迹下文顯
巳通得引用又玅樂卅九然此八中前七迹門第
八本門本雖未至權實理徧故下文云是我方便
諸佛亦然故方便之名通於本迹此既玄釋不同
消文或云前三是從本垂迹之文後三是發迹顯
本之文故云三引迹文或云玄譚大旨不分本迹
之殊或云文在本門但文暫偶有同迹門文故或
云荊溪文誤或云前三是因為迹後三是果為本
[005-0029c]
或云別含本意故云三引本文。】


本迹比決



「玅玄若娑婆為墨東行千界方下一點點不點等
盡抹為塵一塵一劫復過於是百千萬億那由佗劫
彌勒補處以出假種智直數世界尚不能知況數其
塵寧當得盡特是如來巧喻顯其長遠之相況以世
智巧歷算數耶文云我以佛眼觀彼久遠猶若今也
唯佛能知如此久遠皆是迹因非本因也。


釋籤文中云娑婆為墨至寧當得盡者此引迹門
化城品文不合引於彌勒等言彌勒不知文在本門
或是借於本中之文來此況喻假使迹中三千塵點
補處智力亦不能知若定用迹文則應除彌勒等二
十五字義理即順師云恐別有意然雖引彌勒語勢
稍殊彼本門文但云我等住阿惟越致地於是事中
亦所不達今此文中以出假智數世界不知況其塵
數若取知塵祇應合用出假智耳是故應用前文說
也。」


【大師引經畢斷云唯佛能知如此久遠則自彌勒
補處而下皆不能知乃約意說耳非謂借用本迹
文也只因記主作本迹文看神智又以本門彌勒
不知塵點之界望不下塵猶是喻迹者非是。】


四佛迹因



「玅玄十一或言昔為摩納值燃燈佛五華奉散布髮
掩泥躍身虗空得無生忍佛與授記號釋迦文大品
[005-0030a]
亦云華嚴城內得記義與此同並云斷惑故知通佛
行因之相也或言昔為寶海梵志刪提嵐國寶藏佛
所行大精進十方佛送華供養既為寶藏佛父又是
彌陀之師稱其功德不可思議故知是別圓行因之
相。


釋籤昔為摩納者具如瑞應然燈授記得無生忍
故知是通佛也昔為寶海梵志具如悲華第二云有
菩薩名寂意問佛其餘諸佛世界清淨今佛世尊何
故處斯五濁而說三乘佛言淨不淨土皆本願故我
於過去恒沙阿僧祇劫此佛世界名刪提嵐劫名善
持輪王名無諍念王四天下有一臣名曰寶海是梵
志種善知占相時生一子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諸天
常來供養因為作字名曰寶藏後出家成道亦名寶
藏轉法輪度眾生巳次遊聚落為聖王說法巳王請
安居王之七寶亦自申供養王有千子亦各三月供
養廣如經說乃至滿二百五十年後寶海來至佛所
得記作佛十方微塵世界眾生凡是寶海先所化者
一時成道寶海次勸輪王發心次勸太子發心次令
諸天八部發心乃至三千世界皆發菩提心次於畜
生地獄道中一一眾生前現一佛身令得離苦七年
之中人天八部無欲心者皆興供養又是彌陀之師
者彼授記品彼佛先入三昧現十方淨土集諸菩薩
先授寶海記次授彌陀記次授輪王太子記云汝觀
人天及三惡道生大悲心斷諸苦惱令住安樂今當
[005-0030b]
字汝為觀世音等輪王太子乃至一切諸天世人莫
不皆是梵志勸其發心故皆是師。」


【瑞應經文玄籤取斷惑邊證通菩薩也而四教儀
引布髮掩泥證三藏第二僧祇者不取得忍故也
別圓因中以父子言則寶海為寶藏佛父以師資
言則寶藏為寶海之師授記品文先授寶海記次
授彌陀記則寶藏是彌陀授記之師寶海乃勸彌
陀發心之師非謂寶海授彌陀記也籤云寶海次
授彌陀記多寶海兩字余撿大慈與聖水古藏中
瑞應悲華二經得其說云爾。】


四佛成道



「玅玄十二或言道樹艸座三十四心見思俱斷云云
此即三藏佛果相也或言道樹天衣為座云云此即
通佛果成相也或言寂滅道場七寶華為座云云
是別佛果成相也或言道場以虗空為座云云此即
圓佛果成相也。


西域記轉字函第八卷菩提樹垣正中有金剛座昔賢劫初
成與大地俱起據三千大千世界之中下極金輪上
侵地際金剛所成周百餘步賢劫千佛坐之而入金
剛定故曰金剛座焉云云菩提樹者即畢鉢羅之樹
云云


文句單現尊特相坐蓮華臺受佛職者即別佛自
覺覺佗。


玅樂廿四或云三世諸佛皆色究竟成無上道並別
[005-0030c]
佛相云云。」


【先達謂只一金剛寶座成道四機所見不同而說
者昧於轉法輪相以難通佛何處成道嗟夫或問
別佛於究竟天成無上道何耶此葢教門權說耳
有云此天在六欲四禪十天之頂以表佛居十地
之上又以順彼天形頂冠成道又以實報土相別
教所化純是菩薩皆是寶冠種種莊嚴。】


寂光有相



「玅玄十三或言其佛住處名常寂光者即究竟土也
寂光理通如鏡如器諸土別異如像如飯。


釋籤言常寂光土者又二先標次釋如本門中地
踊菩薩下方空中住從地出巳亦詣虗空七寶玅塔
彼此虗空俱是寂光寂光理通如鏡如器等者譬如
諸天共寶器食如止觀第三記。


釋籤三十外謂託彼依正色心即空假中即空假中
玅故色心體絕唯一實性無空假中色心宛然豁同
真淨無復眾生七方便異不見國土淨穢差品而帝
網依正終自炳然。


玅樂十一唯圓即觀一念三千三諦具足是則一心
一切心一身一切身一土一切土一念俱觀若身心
土若空假中更無前後故觀成時一心見一切心一
身見一切身一土見一切土十方諸佛身中現故故
於自心常寂光中徧見十方一切身土。


淨名玄五若思議解脫無有色心體若不思議有
[005-0031a]
色心體。


淨名疏十一前三是權後一是實事理惑除正報即
得佛果清淨依報即常寂光畢竟清淨。


玅宗問下三淨土既皆有相則可論於金寶等事
寂光之淨巳全無相如何可說金寶華池及以瓊樹
答經論中言寂光無相乃是巳盡染礙之相非如太
虗空無一物良由三惑究竟清淨則依正色心究竟
明顯故大經云因滅是色獲得常色受想行識亦復
如是仁王稱為法性五陰亦是法華世間相常大品
色香無非中道是則名為究竟樂邦究竟金寶究竟
華池究竟瓊樹又復此就捨穢究盡取淨窮源故苦
域等判屬三障樂邦金寶以為寂光若就淨穢平等
而譚則以究竟苦域泥沙而為寂光此之二說但順
悉檀無不圓極問佛無上報是即理之事可論金等
究竟寂光是即事之理豈有金等若其同有事理既
混如何分於二土義耶答佛無上報是究竟始覺上
品寂光是究竟本覺始本既極豈分二體應知二土
縱分事理實非有無豈真善玅有而非理耶祕藏之
理豈同小空故此事理二名一體以復本故名無上
報事也以復本故名上寂光理也故玅樂云修得四
德本有四德二義齊等方是遮那身土之相況淨名
疏顯將寂光為佛依報故知定執報土有金寶等寂
光定無斯乃迷名全不知義矣。


玅宗初尅體立名前三在事故從居人修斷因果
[005-0031b]
而立土名此土屬理故從本體三德為名。


觀音疏記十七大乘法性體本常住即是一切色心
之源何者小謂色心因見思有故因縛斷其果永亡
大說色心因惑生滅不因惑有體是法性見思若盡
無明全在則當真諦法性色心方便生滅無明分破
本性分顯義當中道法性色心實報生滅無明究盡
則復本性常住色心離生滅相常寂光也。」


【法性之體常住不變寂而常照名為寂光是諸佛
之住處是眾生之性本是天下傳佛法之宗極天
台所譚玅在於此故得玅宗斷云寂光有相然此
寂光法性之體體備依正色心相相宛然法法即
性豈同小乘真空法性斷空無體冥寂而巳法智
尊者玅悟寂光具足諸相故達一家所判法門名
義無間高下巳佗無不理性本具若譚一性則曰
性雖是一而無定一之性故使三千色心相相宛
爾豈非達本謂一性具足自佗故說二造則曰理
事二造各具三千豈非達本並由理具方有事用
故說三身則曰但無隨情染礙之三非無性具微
玅身等豈非達體謂平等法身亦具三德故說四
土則曰無明究盡則復本性常住色心常寂光也
豈非達依正二報在一念故說五住則曰五住正
習同在一念即惑為觀豈非達理毒性惡故說六
即則曰應知圓家明理巳具三千豈非達毗盧身
土不逾下凡之一念故以此例之一家教觀體用
[005-0031c]
修性種種名義種種法門無不通達也且寘此事
然三乘偏教尚有所證豈圓人所證破壞法體而
空寂無相耶若言圓理無相智性故異但空今問
此之智性豈非但是覺知性耶別教菩薩何嘗不
達但中佛性有覺知耶只由但中不具諸法便異
圓理矣學者應知玅宗文有二義初明捨穢究盡
取淨窮源以苦域泥沙為三土樂邦金寶為寂光
豈非離義次約淨穢平等苦域泥沙全是寂光豈
非即義此則若即若離二者有相今更細求只於
淨穢平等即義之中便有離義以由圓人所見三
土染礙全是寂光之相偏人所見染礙宛爾豈非
即中便有離義或問所說寂光有相三諦之中為
是何諦曰寂光之體實相玅理也實相之理三諦
具足又問玅樂云常寂光土端醜斯亡略記上之上三
云寂光無相故三皆泯又云以寂光中色質永寂
此文云何曰寂光法性玅體之相正是真空冥寂
之相端醜斯亡之相亡泯無相之相如是之相名
寂光相真善玅有微玅相也雜編曰輔行云常寂
光土清淨法身無能莊嚴無所莊嚴為眾生故而
取三土故知寂光無染礙之相亦無依正之相評
曰此說寂光法身皆是體性法門法法稱性故無
能嚴所嚴非謂無相也故知四明一者深得文義
二者玅悟法體三者通達義門淨覺反是雜編又
曰玅樂明三身說法不說法云法定不說報通二
[005-0032a]
義應化定說若其相即俱說俱不說前所謂法身
寂光定無相應身諸土定有相等葢準此也評曰
文意因破華嚴新經譯師法身說法且說法自是
被機應用法身法體何得有說故曰法定不說今
自明寂光性具之相安可例此而欲使性具斷無
耶雜編又曰淨名疏云土有事理事即應身之域
理即極智所照之境而智理虗寂本無境智之殊
豈有能所之別但以隨機應物說有真應故明事
理也評曰此約平等性體自行所證本離言說四
土皆亡但隨機則說有四土且非寂光定無三土
定有如云智理虗寂本無境智之殊亡寂光也豈
有能所之別亡三土也。】


偏圓權實



「玅玄二十問中間有偏圓權實而同稱是權者亦應
同稱為偏耶答通義則爾別義不然偏圓約法法則
巳定故偏非圓圓非偏權實約教迹中施設同皆是
假故就假論權耳。


釋籤問意者本成巳後中間垂迹偏圓權實同稱
權者以是迹故故皆是權權即是偏亦可悉皆稱為
偏耶次答別義者不例法既巳定在本在迹定偏定
圓教則不爾在本則權實俱本本故是實在迹則權
實俱迹迹故名權。


文句亦不輕慢者不倚圓篾偏重實輕權也。


玅樂十一不倚圓者佛尚以異方便及餘深法用助
[005-0032b]
正道後學順教豈可固違習實尚微而篾偏小須順
佛旨將護物機問偏圓與權實何所答通則不別別
論小異偏圓約教權實約法法即教下所詮通於理
智行等。」


【玅玄云偏圓約法權實約教玅樂云偏圓約教權
實約法生起文勢各有所以玅玄乃以偏圓權實
同稱為權對偏作並故有通別之答別義不例何
者偏圓約法則定權實約教則不爾故知不可通
稱為偏也文句既云不倚圓篾偏又云重實輕權
故記主因此而問亦有通別之答別則小異徧圓
約能詮教權實約所詮法能所有殊故云小異故
知二文義意永別艸菴謂玅樂文誤當以玄文為
正者失矣。】
[005-0032c]
[005-0033a]


三不退




[005-0033b]
[005-0033c]
[005-0034a]


玅玄廿二華嚴中明阿鞞䟦致多明事數。


釋籤十二言華嚴明阿鞞䟦致多明事數者云云
不退位高下不同若是地前行不退位但聞事數知
事即理故開權顯實得入初地念不退位能達此權
即是實相豈可離此別求實相為對䟦致故云初地
文句十二不退轉者約位行念論不退應四種分別
不生三惡道位不退不生邊地諸根完具不受女身
即行不退常識宿命即念不退具此名阿鞞䟦致地
三藏義也若六心巳前輕毛菩薩信根未立其位猶
退七心巳上從初地至六地不退為凡夫二乘名位
不退雖正使巳盡而未能徧修萬行其行猶退至七
地名行不退而猶起二乘念故有念退至八地道觀
雙流入法流水名念不退此名阿鞞䟦致地此乃三
乘共十地之義耳地師云十住是證不退十行是位
不退十回向是行不退十地是念不退此是別教義
不會此經今所不用瓔珞云初地三觀現前心心寂
滅自然流入此亦別教不退今亦不用若華嚴明初
住得如來一身無量身具三不退此圓教不退此是
一實事今用此判位也。


玅樂廿一具此名䟦致者阿者無也䟦致者退也第
三祇時橫得三不退故離五障時三義俱得即是第
三僧祇通至百劫通是三不退也至此名為上忍故
也次通教位引六心者通教地前無位可論借別位
名以通其位即指別教七信巳上入乾慧也故云初
[005-0034b]
地至六地方名位不退或指地前假立七賢即以忍
位為第六心依小乘位雖云忍位名位不退望菩薩
乘猶名為退次別教中許地論師故不破云云圓位
具三不退者若先以不次寄次第說者則七信名位
不退八信巳去名行不退初住巳去名念不退今從
初住巳具三德名三不退故云具也般若是位離二
死故解脫是行諸行具故法身名念證實境故云云


淨名疏卅四但四教各三即位行念若三藏菩薩三
不退者三祇行行入煖頂忍即是不退轉地若約數
論以忍法三品分三不退若傍成論約四念處為位
不退煖頂為行不退忍法為念不退若通教者從性
地乃至羅漢六地齊功皆位不退辟支佛地七地齊
功菩薩修方便即行不退八地菩薩道觀雙流名念
不退若八地與辟支佛齊九地始是念不退也若別
教者十住是位不退行向是行不退登地三觀現前
即念不退若圓教者十信初心為位不退中心巳來
為行不退登初發心住即念不退復次十信相似三
不退初住分真三不退前三權後一實。


垂裕十三荊溪云入煖等者應引俱舍煖必至涅槃
頂終不斷善等若通教明三不退中六地齊功等者
以與小共故得齊名所言皆者顯乘顯地性地巳去
皆不退也十信初心等者以十信位俱分初中二心
之別八信至十信以為中心。


玅宗廿二疏牒阿耨不退釋云道種菩提等以阿耨
[005-0034c]
多羅三藐三菩提翻為無上正等覺斯是行人心之
本性所求之果於此不退其位有三若破見思名位
不退則永不失超凡之位習種性也伏斷塵沙名行
不退則永不失菩薩之行當性種性及道種性也若
破無明名念不退則永不失中道正念聖種性也。」


【夫四教三不退皆約菩薩言而對當位次葢隨文
用與爾或問空有二宗對位不同者何曰數論約
三祇行成橫得三不退成論約隨功涉位豎得三
不退也然則何故玅樂唯對上忍曰數論三忍分
對三不退者以由忍法皆三祇滿位故也若玅樂
文此取六度巳滿之位故當上忍又問三藏七賢
並未斷惑云何橫豎得三不退曰此約利根進趣
功能而說若鈍根人未免有退又問通三四地既
斷見惑亦位不退何故至六地方不退耶曰此約
借別名通而說若就當教而三四地亦不退也別
圓可知。】


讀教記卷第五
[005-003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