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62 法華經三大部讀教記-宋-法照 (master)



讀教記卷第二
天台沙門 法照


玅玄



祕密教



「玄祕密不定其義不然如來於法得最自在若智
若機若時若處三密四門無妨無礙此座說頓十方
說漸說不定頓座不聞十方十方不聞頓座或十方
說頓說不定此座說漸各各不相知聞於此是顯於
彼是密或為一人說頓或為多人說漸說不定或為
一人說漸為多人說頓各各不相知互為顯密或一
[002-0009a]
座默十方說十方默一座說或俱默俱說各各不相
知互為顯密。


廿二若智若機等者智謂大聖權謀機謂不同次
第不擇時處身口意密隨何四門無礙自在適時稱
會皆無虗設三正釋相中且寄三法以出其相何者
以此三法對祕密故則化儀四教文義整足任運攝
得三藏等四於中復二先約三說相對次約說默相
對初三說中二先約十方相對次或為下於一方中
多人相對一方既爾十方亦然二文各先正釋次各
各下結次約說默相對中亦應具有十方及人二義
不同無人相對者文略而言俱默俱說者理合如之
前三法相對準此亦應云俱頓俱漸俱不定文無者
亦略既云俱默俱說互不相知名之為密何妨俱頓
互不相知各各下亦結也云互不相知者前文但云
於此於彼者亦應互說舉一以例驗知不定與祕密
但有互知與互不知以辨兩異此中顯露亦義通餘
七以祕密不出此七故也故前文云顯露漸頓及顯
露不定故七竝是顯露意也。


十七問華嚴鹿苑大小永隔纔說方等則同座並
聞者何答若以祕密橫被無時不徧若約橫論豎則
隱顯在機。」


【籤云五味則一道豎進味味皆有半滿相成者彼
南師偏用五味北師偏用半滿今約五味半滿相
成而用則華嚴唯滿不半乃至法華廢半明滿非
[002-0009b]
五味各有半滿也又云故至鹿苑方分顯密者此
敘小始人天不歷華嚴故提謂猶屬顯露至鹿苑
方分顯密。】


「文句祕密者隱而不傳。


玅記十七祕密不傳者降佛巳還非所述故尚非阿
難能受豈弘教者所量又阿難非不傳祕赴機之密
非所傳耳故祕密所用全是顯教是故傳祕秪名傳
顯。


玅玄十八祕密既隱非世流布此置而不論
祕在大聖赴機今且置而不說若欲說之秖名
口密赴四機緣今其彼彼互不相知即是其意顯祕
雖異教不出四是故不論。


止觀教是聖人被下之言聖能顯祕兩說凡人宣
述秖可傳顯不能傳祕聽者因何作觀或得者六根
淨位能以一玅音徧滿三千界隨意悉能至則能傳
祕教。


輔行一上卅三正約化主論得不得密屬聖人聖能雙益
今論凡師故闕於密故修觀者無密益義故云聽者
因何作觀次或得下義立於得位雖在凡凡師多種
五品巳下猶名不得六根淨位雖無三輪口密之益
能傳玅音徧大千界不同佛化故云能傳稟教之人
仍無密益。


玅玄十五涅槃云我初成佛恒沙菩薩來問是義如
汝無異諸大乘經如此意義類例皆名頓教相也。
[002-0009c]


十八初成道者且借祕密助入此中明鹿苑初成
亦有頓義況諸經耶。


廿三大經云我坐道場菩提樹下初成正覺云云
此則通至於前。


止觀廿八又復我說初成道十方菩薩巳問此義即
涅槃中約十二因緣有祕密教。


輔行九下十四又復下引證祕密教云云故知漸初巳有
菩薩密聞斯義。


涅槃疏舊解坐道場亦曾問者或言是華嚴中問
翻經不盡其文未來或言是偏方不定教文亦不來
或言是祕密教非顯露攝義皆不然今明道場乃是
元初圓滿始坐非方便道場第二卷云我巳久於無
量劫來久巳成佛亦如法華成佛巳來甚大久遠昔
諸菩薩曾問此義如今不異正對過去之問非一化
之始不應據寂滅道場及偏方祕密。」


【涅槃經大師引用非一或證頓或證祕密或證涅
槃徧前也。】


十二部經



「玅玄十七復次一一教中各各有十二部經亦用悉
檀起之若十因緣法所成眾法樂聞正因緣世界事
如來則為直說陰界入等假實之法是名修多羅或
四五六七八九言偈重頌世界陰入等事是名祇夜
或直記眾生未來事乃至記鴿雀成佛等是名和伽
羅那或孤起偈說世界陰入等事是名伽陀或無人
[002-0010a]
問自說世界事是名優陀那或約世界不善事而結
禁戒是名尼陀那或以譬喻說世界事是名阿波陀
那或說本昔世界事是名伊帝目多伽或說本昔受
生事是名闍陀伽或說世界廣大事是名毗佛略或
說世界未曾有事是名阿浮陀達磨或問難世界事
是名優波提舍此是世界悉檀為悅眾生故起十二
部經。


玅玄十五今依大智論標名者一修多羅此云法本
亦云契經亦線經二祇夜此云重頌以偈頌修多羅
也三和伽羅那此云授記四伽陀此云不重頌亦略
言偈耳四句為頌如此間詩頌也五優陀那此云無
問自說六尼陀那此云因緣七阿波陀那此云譬喻
八伊帝目多伽此云如是語亦云本事九闍陀伽此
云本生十毗佛略此云方廣十一阿浮陀達磨此云
未曾有十二優波提舍此云論義部者部別各有類
從也經者外國云修多羅此云線經線能貫穿經能
經緯言能持法如線如經云云二明分法大小者此
經指九部為入大之本則九部是小三部是大葢別
語耳通而為言小亦有記莂六道因果又阿含中亦
授彌勒當作佛記豈非授記經亦有自唱善哉無問
而說聲聞經中以法空為大空故成論中云正欲明
三藏中實義實義者空是阿毗曇所不申而成論申
於空空即廣經當知小乘通具十二部也云云有人
言大乘九部除因緣譬喻論義大乘人根利不假此
[002-0010b]
三斯亦別論通語大乘何得無此三經耶有經言小
乘但讓廣經一部有十一部無方廣者大乘說如來
是常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正理為方包富為廣又理
融無二亦名為等聲聞中所無但十一部耳若言小
乘定有九不應復有十一部既取十一亦通有十二
為緣別說或讓三或讓一以判大小乘云云


將大小俱十二望大小各九各九是別各十二
是通各九之中緣喻事三局在於小廣問記三局在
於大餘之六部通於大小云云又有說者名十一部
菩薩純說大乘方等第十九云復有十一部經除毗
佛略亦無如是甚深之義次明通別意者如上所說
一往赴機據理應以通說為正。」


【修多羅名名該三藏如達磨鬱多羅之論本亦名
修多羅故又十二部中非局一部始終通名修多
羅故止觀所引若律若論共成玅解故指前六云
修多羅。】


通別申論



「玅玄十九天親用兩番四悉檀造地論通華嚴云云
地持釋華嚴十地品此下一代四時皆有論申
唯方等部未有別論可以唯識通用申之無性之文
全同敗種故也。


卅二又十地論攝大乘論地持論十住毗婆沙論
大智度論並釋菩薩地位而多少出沒不同云云
廿二十地論唯釋華嚴十地品攝大乘第七釋第
[002-0010c]
四因果勝相中亦但明歡喜等十地而巳地持中明
種性等六住。


十九地論第七地云一念心具十波羅蜜
卅二地論等者云云地持第七以十二住攝一切
位。」


【此文在十地論第九卷第七遠行地籤中云地持
者持字誤。】


「淨名玄十一應有別申大集方等及此經論不來此士。



[002-0011a]




【或問淨名玄云如十地論別申華嚴經別圓兩教
籤云十地論唯釋華嚴十地品籤文又云地持釋
[002-0011b]
華嚴十地品何耶一云傳寫之誤應改持作論字
二云文有兼正之殊若從正說地持論正是通申
華嚴今云地持釋華嚴十地品者此兼釋十地品
也兼正不同故得互舉予甞於嘉定壬午五月既
望親撿大慈藏中地持與十地論乃持字之誤當
改為論不然則錯認彌勒為天親甚相遼也。】


開權



「經總諸佛章方便品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所以
者何我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
諸法。


從隨宜所說下是開方便也云云初明佛道隨
三種機宜說方便故言隨宜而佛意在實物不能解
故言意趣難解也。


卅二初明佛道至難知也者施權意也以諸教中
無施名故今欲明開故先敘所開即所施是故玄文
云為實施權意在於實開權顯實意在於權當知以
實為權權名隱實開權顯實實外無餘潛之與顯利
在物情常住本源未嘗增減故未開之前非但不說
顯實之名都無施權之語故說宜權之言即須顯實
故也。


十六以無量無數方便者明開權也是法皆為一
佛乘故明顯實也。


然三世章顯實皆云是法及釋迦章如此兩字
並指權是實故云顯實何者在昔施權尚無權名何
[002-0011c]
況有實故今開權權即是實故云是法皆為佛乘故
知述其施權意在開也。


方便品諸佛所得法無量方便力而為眾生說云云
廿二諸佛所得法者修道得於諸權法也
十四修道得於諸權法者自行因滿所感權法正
當自行體內權也即此法體亦不可說以方便故為
眾生說成化他權云云故知立一開權之言於今乃
成二意一者勝昔所施二為顯實之所不指所開無
由說實況指權是權知非究竟既顯實巳權全是實
廿二九開權顯實者一切諸法莫不皆玅一色一
香無非中道眾生情隔於妙耳大悲順物不與世諍
是故明諸權實不同云云今開方便門示真實相唯
以一大事因緣但說無上道開佛知見悉使得入究
竟實相除滅化城即是決麤皆至寶所即是入妙。


初通明諸法本實次大悲下施權三今開下顯
實初文者法既本妙麤由物情故知但開其情理自
復本云云正開中又二初約法通開明施化本意次
除滅下寄二乘難開以明開相麤既即是玅化城即
是寶所故也。


廿六次從二以開二者元本是如來藏如來藏中
備有半滿不思議之二眾生不解全生如乳又開出
帶半之滿。


廿九本是如來藏者即是法華正體一實之理故
名為藏實理之中備有同體權實之法名為半滿眾
[002-0012a]
生不解是故開出帶半之滿云云此從不思議二開
思議之二今合思議之二歸於不思議二不思議二
純一醍醐。


廿二若依今經文未曾向人說如此事。


言未曾說者通論教等前並未開別而論之教
行理三前或巳會若開人者前教所無故以前教所
無而為品目故知非同體方便無以施開等也此明可開
之理


十九跨節為同當分為異是則同為同體異
為異體異約施權同約開顯秖一吏民義當兩屬開巳
知同


止觀廿八輔行六下十三於實法界頂開同體權髻與實
相明珠從應而說


開前諸麤應中亦約教道須開兩教佛應。」


【北峰師曰須知開權正為機情的開異體若論佛
意無非同體但今開顯非為佛意正為機情良由
如來藏中性具權實權實同體體元圓玅但由機
緣不解是故如來方便順機為實施權設教分齊
藏通則唯詮偏真別教則次第斷九機緣執之不
能趣實不能即實名偏名麤異體權也至法華會
機熟須開指其所執是我方便權說為實而施權
即是實方知麤即是玅異即是同玄云元本是如
來藏等也。


指南曰正論異體為所開也須知祕密藏中權實
[002-0012b]
體一眾生不了妄計遂生貪著小乘流浪五道欲
使復性不免施權調熟機緣終令悟實故玄文一
明諸法本實二大悲施權三開權顯實究論開異
體者順機曾施故記主所謂若不先異何所論同
良有以也。


草錄曰考論法華正宗既開權巳自妙為其佛巳
殷勤稱歎方便三周正體云云不知本經指上所
說此經開方便門的指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
此本經略開之正文也聲聞言下近謂情盡功由
於此經題玅法品目祕玅權皆巳玅本無相違纔
涉即實巳非開權若分權實異體論判意為佛
歎權巳而開即開同體妙權況佛方便力豈異體
耶決疑開法體輔正開體內權今以四義評之一
不識化意若論佛意本無同異但由眾生情隔於
玅今若開權豈開佛意二不識自他且今開權為
化他為自行若開化他豈非異耶故文句二十
教若通若別當分皆是化他權實圓教若通若別
當分皆是自行權實化他之三皆名為權自行皆
名為實此大師判權實文當思之三不識今昔
所開屬昔名異體今經能開名同體故玄云開昔
之異顯今之同正開異成同何將所執異體作能
開同體耶四不識機情若開同者機情在何處知
同耶若在無量義何故到略開斥作方便動執生
疑若在五佛知同者正是開異成同何得直云同
[002-0012c]
體耶。】


三經通別



「玅玄廿四妙法蓮華名異眾典別也俱稱為經通也
立此二名凡約三意謂教行理從緣故教別從說故
教通從能契故行別從所契故行通理從名故別名
從理故通。


十一初文者雖在今經與他對辨不無通別若妙
法蓮華名之與義俱異他經經之一字名與他同義
與他異今從名通故云通耳次立名意者以何緣故
立此經名名既該乎一部一部意不逾三故名既通
別不同三意亦隨名通別故釋此三意麤妙甄分教
行理殊通別異轍云云一代聖教諸名之下無不具
此教行理三無不以別而契於通無不以通而應於
別故此三中通攝佛法故教則機應相對行則因果
相對理則名實相對亦是事理相對若無此三雙通
別虗設。


廿四今稱妙法之經即是教之通別名賜諸子等
一大車乘是寶乘直至道場即行之通別或言實相
或言佛知見大乘家業一地實事寶所繫珠平等大
慧等即是理之通別。


十二今稱等者玅法是別異餘經故經即是通通
名經故故知今經通別始自如是終乎而退莫非佛
說俱是妙法從始至終咸別竝通於此教通別中詮
於行理通別故知本迹無非因果及名實故不可徧
[002-0013a]
引故略示方隅粗引譬喻以示行之通別及方便中
實相等為理通別譬喻中者諸子習因不同即是行
別等賜大車直至道場即是行通大車是所乘通理
道場是所契實相乃至大慧之名亦是名別一一別
名咸從理立即是理通此是今經理之通別。


玅宗他釋經題皆以經字為能詮教餘字並是所
詮之義作此分之甚違佛旨且人法譬皆是名字豈
非能詮那得一向屬所詮義經字不可一向屬教如
妙經云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又云為佛護
念植眾德本入正定聚發救一切眾生之心成就四
法必得是經疏釋此四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知見
證理名為得經此二豈非以理為經金光明云十方
諸佛常念是經豈令諸佛但念於教此例葢多不能
備引故知諸師以能詮所詮釋眾經題失旨之甚今
家皆用通別釋題方無所失云云今解諸經通別二
名俱是能詮俱是所詮良以通別各自具於教行理
故勿謂二名但在於教須知通別自有教名行名理
名如一別題佛說是教觀即是行無量壽佛是理豈
非別教別行別理以此三別對於經字即是通教通
行通理云云彼釋籤中乃以因果判行通別須知其
意非謂至果其行方通欲知意者據各修因名為行
別約趣一果此別即通斯乃別時論通通時論別豈
唯行爾教理亦然如以機應對教通別佛以一音演
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各解則機別一音則應通各
[002-0013b]
解不離一音一音不妨各解如金光明玄以能詮文
字為教理以能詮所以為教別所以即是四悉檀也
一一悉檀皆用文字一一文字不離悉檀如以名實
對理通別多名不離一實一實不妨多名故三通別
皆悉同時悉類樂中管色之韻約聲則通約曲則別
通別二用不相妨礙又十一紙五時之內一一經題皆具
通別若不用此教行理判徒分通別全無所以也然
無量行會一常樂四教四門同詮一理若專方等未
堪此聞乃是預取法華之意跨節而談於佛滅後解
釋諸經不約法華寧窮一化云云欲使行者即此一
題就說解教起能觀行見真佛理。」


【釋籤大車是所乘下通理二字宜削去或問諸文
明人理教行今何缺一曰教行理三消釋經題且
論於法不論於人若以義求教行既以感應因果
相對理亦應有又問諸文明教理智斷行位因果
今何缺五曰智斷位因果並行中攝故不更明又
問三經通別合五章否曰詞異意同何者教即初
後二章理即經體行即宗用行之進趣曰宗行之
伏斷曰用故大師云顯體是理宗用是行也。】


當分跨節



「玅玄廿四問教主不同設教亦異云何而言金口梵
聲名為教通答此有兩義一當分二跨節當分者如
三藏佛赴種種緣說種種教緣異故教別主一故教
通依此教行有能契所契種種名理理無種種云云
[002-0013c]
此則身口行理齊分而說不得作餘解也通別圓等
教行理當分亦爾斯義易解而理難融云云二跨節
者何處別有四教主各各身各各口各各說秖隱其
無量功德莊嚴之身現為丈六紫金輝云云若開方
便門示真實相即向身是圓常之身向法是圓法向
行向理皆即真實如此通是一音之教而大小差別
能契有長短所契唯一極種種名名一究竟唯一究
竟應於眾名作如此論教行理通別者相則難解理
則易明云云


十二問中所以但問教者教行理三展轉互通教
既居初但從教問餘之二種憑教自顯初廣略二解
汎通諸教是故通以一佛為通今即離為四佛不同
佛佛自有諸門教別故云教主不同設教亦異云何
下難者以前通途難今四別次答中意者即具富分
跨節兩義應知兩義即與待絕二玅不殊又前二釋
亦具二義何者若依施權即當分義若據佛意即跨
節義雖具二義不譚其意而以此意汎釋復未甄衡
二途其意似通而未灼然開顯以是義故故須分於
二義而答當分通於一代於今便成相待跨節唯在
今經佛意非適今也云云次秖隱下明當分意立當
分者以施權竟權實相對故有四主各各不同故明
意者無別當分秖是隱實施權且云當分初至金輝
現當分身也云云若開下正明跨節相云云三結意
中歷三意結初言通是一音之教而大小差別者今
[002-0014a]
此是法華跨節一音不同小乘當分一音具如止觀
第一記故依婆沙但三藏佛一音耳準例通別皆應
有當分一音前當分義中分四教主各有所說所行
理體故義易解理無種種何故四教各有所詮所詮
異故理不應異故云難融跨節義中不分四教各別
詮理故云易明諸經所說因果各別今越彼別義唯
論一理故相難解若二義相成則理相俱易若二義
隔越則二俱難明是故二義相須當分乃成今經相
待義邊跨節乃成今經開權義邊又若方等般若及
華嚴等當分義者仍是施權若來至法華當分義邊
成判權實判巳即廢廢巳即開開廢相即不可異時
七十三跨節則諸教法門皆從圓生當分則各各
自有無量法門生當教佛果。


文句轉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轉法輪。


玅樂卅二轉佛等者此有二義若約跨節通四如來
諸法具足隨扣而赴凡有所說無非化他對自證說
若以圓自對三教他此即約法亦名為他今從當分
約漸初說此佛內證故云心中證有權實權法利物
故名為他。」


【問跨節唯在今經何故妙樂云若約跨節通四如
來曰法華之前隨機各說四教不同今以開權言
之只一圓佛也看通字故四明別行玄記下云約
跨節論只一圓佛被四種機說四教法。】


三法通局


[002-0014b]


「妙玄南嶽師舉三種謂眾生法佛法心法云云
依三法更廣分別若廣眾生法一往通論諸因果及
一切法若廣佛法此則據果若廣心法此則據因。


二十次明大師依南嶽意更廣分別云云言若廣
眾生法一往通論諸因果及一切法等者然眾生義
通故云通論若其通論義非究竟故云一往一往雖
通二往則局不通於佛及唯在因佛法及心不云一
往者佛法定在於果心法定在於因故此三法得名
各別何者如眾生身中佛法心法猶通因果況眾生
名通通凡通聖若佛身中眾生心法亦定在果心法
之中佛法眾生法此二在因若爾何故經中三無差
別答理體無差差約事用此義廣明具如止觀十法
成乘中說即是心法及眾生法彼佛法界亦兼於果
而不專於果彼文寄果明理性故也。


指要應知心法就迷就事而辨故釋籤云眾生法
一往通因果二往唯局因佛法定在果心法定在因
若約迷悟分之佛唯屬悟二皆在迷復就迷中眾生
屬他通一切故心法屬巳別指自心云云三法各具
事理二造方無差別。


止觀輔行五中妙樂十五續遺記下。」


【三法得名各別眾生法二往則局而不通於佛此
對佛辨及唯在因此對心辨有云乃唯在因及字
刀筆之誤有云眾生法及心法皆在因故云及夫
法界之性無所而不徧無所而不在不在於佛則
[002-0014c]
在眾生不在眾生則在於心是以得為三無差別
故言妙也。】


讀教記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