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97 汴京遺蹟志-明-李濂 (master)


[003-1a]
欽定四庫全書
 汴京遺蹟志巻三     明 李濂 撰
  官署二
  學士院即翰/林院
宋學士院在樞密宣徽院之北表其深嚴宥密又謂之
北扉在浴堂之南便於應詔至和三年詔學士院從官
兩員掌管勾編録國朝以來所撰制詔文字承㫖不常
置以學士久次者為之
[003-1b]
  馬端臨文獻通考 學士掌内庭書詔指揮邊事
  曉達機謀天子機事密命在焉不當預外司公事
  蓋防纖微間或漏省中語故學士院在金鑾殿側
  號為深嚴自藝祖以來藉其才用始令判三銓及
  知太常禮院事開寶二年以李昉盧多遜並直學
  士院直院之名始此六年以知制誥張澹權直翰
  林院宋翰林學士無定員凡他官入院未除學士
  謂之直院學士俱闕他官暫行文書謂之權直宋
[003-2a]
  率以從官兼直院若左右史少監類止稱權天聖
  元年詔學士遇隻日至晚出宿蓋故事以雙日鎖
  院隻日降麻也
  沈括夢溪筆談 唐翰林院在禁中乃人主燕居
  之所玉堂承明金鑾殿皆在其間應供奉之人自
  學士以下工技群官司𨽻籍其間者皆稱翰林如
  今之翰林醫官翰林待詔之類是也惟翰林茶酒
  司止稱翰林司蓋相承闕文唐制自宰相而下初
[003-2b]
  命皆無宣召之禮惟學士宣召蓋學士院在禁中
  非内臣宣召無因得入故院門别設複門亦以其
  通禁庭也又學士院北扉者謂其在浴堂之南便
  於應召令學士初拜自東華門入至左承天門下
  馬待詔院吏自左承天門雙引至閣門此亦用唐
  故事也唐宣召學士自東門入者彼時學士院在
  西掖故自翰林院東門赴召非若今之東華門也
  至如挽鈴故事亦縁其在禁中雖學士院吏亦止
[003-3a]
  于玉堂門外則其嚴密可知如今學士院在外與
  諸司無異亦設鈴索悉皆文具故事而巳
  又曰學士院玉堂太宗曽親幸至今惟學士上日
  許正坐他日皆不敢獨坐故事堂中設視草臺每
  草制則具衣冠據臺而坐今不復如此但存空臺
  而巳玉堂東承㫖閤子窓格上有火燃處太宗嘗
  夜幸玉堂時蘇易簡為學士巳寢遽起無燭具衣
  冠宫嬪自窓格引燭入照之至今不欲更易以為
[003-3b]
  玉堂一盛事
  又曰舊翰林學士地勢清切皆不兼它務文舘職
  任自校理以上皆有職錢惟内外制不給楊大年
  久為學士家貧請外表詞千餘言其間兩聨曰虚
  忝甘泉之從臣終作若敖之餓鬼從者之病莫興
  方朔之饑欲死京師百官上日惟翰林學士敇設
  用樂他雖宰相亦無此禮優伶並開封府㸃集陳
  和叔除學士時和叔知開封府遂不用女優學士
[003-4a]
  院敇設不用女優自和叔始
  葉少藴石林燕語 唐翰林院在銀臺之北乾封
  以後劉禕之元萬頃之徒時宣召草制其間因名
  北門學士今學士院在樞密之後腹背相倚不可
  南向故以其西廊西向為院之正門而後門北向
  與集英相直因牓曰北門兩省樞密院皆無後門
  惟學士院有之學士朝退入院與禁中宣命往來
  皆行北門而正門行者無㡬不特取其便事亦以
[003-4b]
  存故事也
  又曰學士院正㕔曰玉堂蓋道家之名初李肇翰
  林誌末言居翰苑者皆謂凌玉清遡紫霄豈止於
  登瀛洲哉亦曰登玉堂焉自是遂以玉堂為學士
  院之稱而不為榜太宗時蘇易簡為學士上嘗語
  曰玉堂之設但虚傳其說終未有正名乃以紅羅
  飛白書玉堂之署四字賜之易簡即扃鐍置堂上
  每學士上事始得一開視最為翰林盛事紹聖間
[003-5a]
  蔡魯公為承㫖始奏乞摹就杭州刻榜揭之以避
  英廟諱去下二字止曰玉堂云又政和五年御書
  摛文堂榜賜學士院
  又曰祖宗用人多以兩省為要而翰林學士尤號
  清切由是登二府者十嘗六七杜正獻公以清節
  名天下然一生多厯外職五為使者徧典諸名藩
  在内惟為三司戸部副使御史中丞知開封府遂
  至為樞密副使范文正公自諫官被謫召還以天
[003-5b]
  章閤待制判國子監遷知開封府復謫晚乃自慶
  州亦入為樞密副使二公皆未嘗厯兩省而文正
  之文學不更文字之職世尤以為歉也
  又曰俗稱翰林學士為坡蓋唐徳宗時嘗移學士
  院於金鑾坡上故亦稱鑾坡唐制學士院無常處
  駕在大内則置於明福門在興慶宫則置於金明
  門不專在翰林院也然明福金明不以為稱不常
  居之爾
[003-6a]
  洪邁容齋隨筆 翰苑故事今廢棄無餘惟學士
  入朝猶有朱衣院吏雙引至朝堂而止及景靈宫
  行香則引至立班處公文至三省不用申狀但尺
  紙直書其事右語云諮報尚書省伏候裁㫖月日
  押謂之諮報此兩事僅存
  又曰治平以前謂翰林學士及知制誥為兩制自
  翰林罷補外者得端明殿學士謂之換職熈寧以
  後乃始為龍圖紹興以來愈不及矣修起居注者
[003-6b]
  序遷知制誥其次及辭不為者乃為待制趙康靖
  馮文簡曽魯公司馬公吕正獻公是也學士闕則
  次補或為宰相所不樂者猶得侍讀學士劉原甫
  是也在職未久而外除者為樞密直學士韓魏公
  是也亦為龍圖直學士歐陽公是也後來褒擢者
  僅得待制王時亨是也餘以善去者集英修撰而
  止耳
  李心𫝊朝野雜記 國朝自建隆至熈寧在翰苑
[003-7a]
  者一百八人而入端揆者二十一人太祖九人一
  相太宗二十三人四相真宗十五人四相仁宗五
  十二人九相神宗十人三相學士久次者眺文元
  迥十六年王文恭珪十三年王文忠堯臣十二年
  宋文安白章文獻得象趙清獻抃楊内翰偉皆十
  一年陶尚書穀丁文簡度皆十年扈尚書䝉蘇參
  政易簡賈參政黄中李昌武宗諤孫文懿抃胡文
  公宿皆九年徐常侍鉉楊文公億皆八年歐陽常
[003-7b]
  侍迥宋宣獻綬歐陽公脩皆七年梁給事周翰李
  相州維晏元獻殊馮章靖元皆六年熈寧後學士
  率一二年即遷久次者三四年而巳
  崇文院即三/舘
按李文簡公燾長編云梁遷都汴正明中始於今右長
慶門東北設屋數十間謂之三舘蓋昭文集賢史舘也
初極湫隘纔蔽風雨周廬徼道環於其側太宗即位因
臨幸周覽顧左右曰若此之陋豈可蓄天下圖書延四
[003-8a]
方賢俊邪即詔有司於左升龍門裏舊車輅院地别建
三舘輪奐壯麗甲于内庭二月甲辰朔詔賜名為崇文
院西序啓便門以備臨幸盡遷舊舘之書以實之院之
東廊為昭文書南廊為集賢書西廊有四庫分經史子
集四部為史舘書六庫書籍正副本分八萬巻册府之
文煥乎一變矣
  馬端臨文獻通考 祖宗藏書之所曰三舘秘閤
  在左升龍門北是為崇文院自建隆至大中祥符
[003-8b]
  著録總三萬六千二百八十巻八年舘閤火移寓
  右掖門外謂之崇文外院借太清樓本補冩天聖
  三年成萬七千六百巻歸于太清九年冬新作崇
  文院舘閤復而外院廢時巳増募冩書史専事完
  緝景祐初命翰林學士張觀知制誥李淑宋郊編
  四庫書判舘閤官覆視録校二年上經史八千四
  百二十五巻明年上子集萬二千三百六十六巻
  差賜官吏器幣就宴輔臣兩制舘閤官進管勾内
[003-9a]
  侍官一等詔購求逸書復以書有繆濫不完始命
  定其存廢因倣開元四部録為崇文總目慶厯初
  成書凡三萬六百六十九巻然或相重亦有可取
  而誤棄不録者嘉祐四年右正言充秘閤校理吳
  及言内臣監舘閤久不更書多亡失補冩不精請
  選舘職分吏編冩重借書法求訪所遺事並施用
  令陳襄蔡抗蘇頌陳繹編定四舘書不兼它局二
  年一代遂用黄紙冩印正本以防蠧敗又選京朝
[003-9b]
  官州縣官四人編校二年遷舘職闕即隨補嵗餘
  詔曰國初承五代之後簡編散落三舘聚書僅纔
  寓巻其後平定列國先收圖籍亦嘗分遣使人屢
  下詔令訪募異本校定篇目聴政之暇無廢覽觀
  然比開元遺逸尚衆宜加購賞以廣獻書中外士
  庶並許上舘閤闕書巻支絹一疋五百巻與文資
  官明年冬奏黄本書六千四百九十六巻補白本
  二千九百五十四巻賜宴如景祐自是編冩不絶
[003-10a]
  收獻書二百一十七部千三百六十八巻合崇文
  總目除前志所載刪去重複訛謬定注一千四百
  七十四部八千四百九十四巻熈寧四年集賢院
  學士史舘修撰宋敏求言前代崇建冊府廣收典
  籍所以備人君覽觀以化成天下今三舘秘閤各
  有四部書外經史子集其書類多訛舛累加校正
  尚無善本蓋逐舘㡬四萬巻校讎之時務存速畢
  每帙止用元冩本一冊校正而巳更無兼本照對
[003-10b]
  巻數既多難得精密故藏書雖富未及前代欲乞
  先以前漢書藝文志所載者廣求真本令在舘供
  職官校正畢然後校後漢時諸書竊縁戰國以後
  及于兩漢皆是古書文義簡奥多有脱誤須得他
  本參定乞依昨來十七史例於京師及下諸路藏
  書之家借本謄冩送官俟其巳精方及魏晉次及
  宋齊至唐則分為數等取其堪𫝊者則校正之庶
  㡬秘府文籍得以全善事雖不行然補冩校定訪
[003-11a]
  求闕遺未嘗廢也七年命三舘秘閤編校所看詳
  成都府進士郭友直及其子大亨所獻書三千七
  百七十九巻得秘閤所無者五百三巻詔官大亨
  為將作監主簿自是中外以書來上凡増四百四
  十部六千九百三十九巻元豐三年改官制廢舘
  職以崇文院為秘書省刋冩分貯集賢院史舘昭
  文舘秘閤經籍圖書以秘書郎主之編緝校定正
  其脱誤則校書郎正字主之嵗於仲夏曝書則給
[003-11b]
  酒食諫官御史及待制以上官畢赴崇寧中詔兩
  浙成都府路有民間鏤板奇書令漕司取索上秘
  書省大觀二年詔大司成分委國子監太學辟雍
  等官校本監書籍候畢令禮部覆校四年秘書監
  何志同言漢書七略凡為書三萬三千九百巻隋
  所藏至三十七萬巻唐開元間八萬九千六百巻
  慶厯間嘗命儒臣集四庫為籍名曰崇文總目凡
  三萬六百六十九巻慶厯距今未逺也按籍而求
[003-12a]
  之十纔六七號為全本者不過二萬餘巻而脱簡
  㫁編亡散缺逸者浸多宜及今有所搜採視舊録
  有未備者頒其名數於天下選文學博雅之士求
  訪總目之外别有異書並借傳冩或官給劄即其
  家𫝊之就加校正上之冊府政和七年校書郎孫
  覿言太宗建崇文院為藏書之所景祐中仁宗詔
  儒臣即秘書省所藏編次條目所得書以類分門
  賜名崇文總目神宗以崇文院為祕書省釐正官
[003-12b]
  名獨四庫書尚循崇文舊目頃因臣僚建言訪求
  遺書今累年所得總目之外凡數百家㡬萬餘巻
  乞依景祐故事詔秘書省官以所訪遺書討論撰
  次増入總目合為一書乞别製美名以更崇文之
  號乃命覿及著作佐郎倪濤校書郎汪藻劉彦通
  撰次名曰秘書總目宣和初提舉秘書省官建言
  置補冩御前書籍所於秘書省稍訪天下之書以
  資校對以侍從官十人為參詳官餘官為校勘官
[003-13a]
  進士以白衣充檢閱者數人及年皆命以官四年
  四月詔曰朕惟太宗皇帝底寧區宇作新斯文屢
  下詔書訪求亡逸冊府四部之藏庶㡬乎古厯嵗
  浸久有司玩習多致散缺私室所閟世或不𫝊可
  令郡縣諭㫖訪求許士民以家藏書在所自陳不
  以巻帙多寡先具篇目申提舉秘書省以聞聽㫖
  遞進可備收録當優與支賜或有所秘未見之書
  有足觀采即命以官議加崇奬其書録竟給還若
[003-13b]
  率先奉行訪求最多州縣亦具名聞庶稱朕表章
  闡繹之意又詔曰三舘圖書之富厯嵗滋久簡編
  脱落字畫訛舛校其巻帙尚多逸遺甚非所以示
  崇儒右文之意乃命建局以補全校正文籍為名
  設官總理募工繕冩一置宣和殿一置太清樓一
  置秘閤俾提舉秘書省官兼領凡所資用悉出内
  帑毋費有司庶成一代之典三詔同日而下四方
  竒書自是間出五年二月提舉秘書省言有詔搜
[003-14a]
  訪士民家藏書籍悉上送官參校有無募工繕冩
  藏之御府近與三舘參校榮州助教張頥所進二
  百二十二卷李東一百六十二巻皆係闕遺乞加
  褒賞詔頥賜進士出身東補迪功郎七年提舉祕
  書省又言取索到王闡張宿等家藏書以三舘祕
  閤書目比對所無者凡六百五十八部二千四百
  一十七巻及集省官校勘悉善本比前後所進書
  數稍多詔闡補承務郎宿補迪功郎然自熈寧以
[003-14b]
  來搜訪補緝至宣和盛矣至靖康之變散失莫考
  今見於著録往往多非曩時所訪求者惜哉
  僧文瑩玉壺清話 興國中太宗建秘閤選三舘
  書以寘焉命參政李至専掌一日李昉宋琪徐鉉
  三學士扣閤求書一觀至性畏慎曰扃鑰誠某所
  掌籖函巾幕嚴秘難啓柰諸君非所職窺不便三
  人笑曰請無慮主上文明吾輩苟以觀書得罪不
  猶愈他咎乎因强拉秘鑰啓窺至密遣閤使聞奏
[003-15a]
  上知之亟走就閤賜飲盡出圖籍古畫賜昉等縱
  觀昉上言請升秘閤于三舘之次從之仍以飛白
  閤額賜之
  沈括夢溪筆談 内諸司舍屋惟秘閤最宏壯閤
  下穹窿高敞相𫝊謂之朩天
  集賢院
太平興國二年始建崇文院昭文舘集賢院皆總為崇
文院紹聖二年勑改集賢院為直秘閤集賢院學士為
[003-15b]
集賢殿脩撰
  馬端臨文獻通考 宋集賢院大學士一人以宰
  相充學士以給諫卿監以上充直學士不常置修
  撰以朝官充直院校理以京官以上充皆無常員
  凡昭文史舘集賢亦謂之三舘皆以兩省五品以
  上官一人判之
  沈括夢溪筆談 集賢院記開元故事校書官許
  稱學士今三舘職事皆稱學士用開元故事也
[003-16a]
  葉少藴石林燕語 集賢院學士故事初不分高
  下但以為名而品秩自從其官故吳正肅公以前
  執政資政殿大學士劉原甫以從官翰林侍讀學
  士皆以疾換授蓋不為要職也然在學士之列視
  待制則為優故元厚之以天章閤待制知南京仁
  宗即位亦特換授是嵗遷龍圖閤直學士知廣州
  蘇子容罷知制誥知亳州再遇赦遂復此職嘗請
  别其品秩不報故其謝表云惟麗正圖書之府盛
[003-16b]
  開元禮樂之司在外舘之地則為閑正學士之名
  則巳重先朝著令或自二府公台而踐更近例遷
  官皆由兩省丞郎而兼領又云惟其恩數之優當
  有官儀之别亦嘗自言於公府豈敢取必於僉諧
  趙與旹賔退録 集賢殿脩撰舊多以舘閤久次
  者為之有自常僚超授要任未至從官者亦除脩
  撰時人遂有冷撰熱撰之目近世士夫以集英為
  熱撰右文秘閤為冷撰非也右文即集賢政和五
[003-17a]
  年改
  國史院
宋國史院在宣徽北院之東謂之編脩院按東京記云
編脩院俗呼為史院天聖初修真宗史欲重其任降勑
宰相為提舉參知政事樞密副使為脩史其同脩史則
以殿閤學士以上為之編脩官以三舘秘閤校理以上
及京官充史畢即停元豐改官制日厯𨽻國史院每脩
前朝國史實録則别置國史實録院以首相提舉翰林
[003-17b]
學士以上為脩國史餘侍從官為同脩國史庶官為編
脩官實録院提舉官如國史從官為脩撰餘官為檢討
元祐復置國史院𨽻門下省明年又置國史院脩撰兼
知院事紹聖復以國史院歸秘書省
  洪邁容齋三筆 本朝國史凡三書太祖太宗真
  宗曰三朝仁宗英宗曰兩朝神宗哲宗徽宗欽宗
  曰四朝雖各自紀事至於諸志若天文地理五行
  之類不免煩複元豐中三朝巳就兩朝且成神宗
[003-18a]
  專以付曽鞏使合之鞏奏言五朝舊史皆累世公
  卿道徳文學朝廷宗工所上凖裁既以勒成大典
  豈宜輒議損益詔不許始謀纂定㑹以憂去不克
  成其後神哲各自為一史紹興初以其是非褒貶
  皆失實廢不用淳熈乙巳邁承乏脩史丙午之冬
  成書進御遂請合九朝為一夀皇即以見屬嘗奏
  云臣所為區區有請者蓋以二百年間典章文物
  之盛分見三書倉卒討究不相貫屬及累代臣僚
[003-18b]
  名聲相繼當如前史以子係父之體類聚歸一若
  夫制作之事則巳經先正名臣之手是非褒貶皆
  有据依不容妄加筆削乞以此奏下之史院俾後
  來史官知所以編纂之意無或輒將成書擅行刪
  改上曰如有未穏處改削無害邁既奉詔開院亦
  脩成三十餘巻矣而有永思攅宫之役纔歸即去
  國尤袤以高宗實録為辭請權罷史院於是遂巳
  祥符中王旦亦曽脩撰兩朝史今不傳
[003-19a]
  葉少藴石林燕語 國史院初開史官皆賜銀絹
  筆墨紙巳開而續除者不賜
  宣徽院
宋宣徽院在嚴祗門外尚食局之東掌總領内諸司及
郊祀朝㑹宴饗供張之儀一應内外進奉悉檢視其名
物舊制左右宣徽使同掌院事共院異㕔止用南院印
開寶九年以潘美依前山南東道節度使充宣徽北院
使節度領宣徽自此始又以樞密副使楚昭輔權宣徽
[003-19b]
南院使以右衞大將軍判三司王仁瞻權宣徽北院使
至和元年趙抃言近非次除宣徽使節度使頗為煩數
今後文臣須曽厯兩府徳望為人推服武臣曽經邊鄙
建立功業者方許除拜兼宣徽使從之
  馬端臨文獻通考 按樞密宣徽院皆始於唐然
  唐之職官志及㑹要畧不言建置本末蓋因肅代
  以後特設此官以處宦者初亦無甚司存職業故
  史所不載及其後宦者之勢日盛則此二官日尊
[003-20a]
  自五代以迄于宋皆以大臣為之然樞密既専掌
  兵事繁任重故其官不可一日廢而副貳屬官亦
  不容不備宣徽位尊而事簡故常以樞密院官兼
  之或以待勲舊大臣之罷政者及官制行而事各
  有所𨽻則愈覺贅厖故遂廢罷云
  朝集院
朝集院在朱雀門外咸平四年四月癸丑創建以待士
大夫之聽除授者
[003-20b]
  宋朝燕翼詒謀録 真宗以朝官注擬于堂貧者
  留滯逆旅無以為資乃置朝集院于朱雀門外院
  既成詔陞朝官以上到闕並舘于院中官給公券
  出入則乗馬開封府差兵士隨直惟可至廟堂省
  部銓曹官㕔而巳雖欲出入市㕓不可得也故陞
  朝官以上造朝則先匿於親戚故舊之家俟所幹
  置悉備方敢報閤門放見蓋閤門即日關報朝集
  院開封有人馬即至迎入院中雖不可出入而同
[003-21a]
  院中士大夫日夕遊從情如兄弟或商確文字或
  彼此詢問風土或因而結交互相推薦其况味與
  栖栖逆旅者大不侔矣景祐二年十月辛亥詔復
  増置以士大夫之來者日多故也
  太常寺
按宋敏求春明退朝録云太常寺舊在興國坊今三班
院是也景祐初燕侍郎肅判寺㕔事畫寒林屏風時稱
絶筆其後為判寺好事者竊取之嘉祐八年徙寺於福
[003-21b]
善坊其地本開封府納稅所英宗在藩邸判宗正寺建
為廨舍既成而巳立為皇子遂為太常所請焉
  馬端臨文獻通考 太常寺國初以來皆禁林之
  長主判而禮院自有判院同判院大中祥符中符
  瑞繁縟别建禮儀院輔臣主判而兩制為知院天
  禧末罷知院天聖中省禮儀院而寺與禮院事舊
  不相兼康定元年置判寺同判寺並兼禮儀事近
  有至六七人者元豐正名始専其職焉元祐初除
[003-22a]
  吕純禮為太常少卿御史論門䕃得官不可任奉
  常於是外補
   按宋治平脩禮書成百巻名曰太常因革禮初
   歐陽脩同判太常寺奏禮院文字散失請差官
   編脩嘉祐張洞奏用姚闢蘇洵編纂至是始成
   書云
  太學即國/子監
建隆中藝祖於南宫城立太學後為國子監真宗以書
[003-22b]
庫迫隘易其隣錢俶居第中隙地十步以益之設齋凡
二十每齋有爐亭仁宗慶厯六年詔以錫慶院益之大
中祥符五年建閤藏太宗御書東有禮賢宅徽宗崇寧
初又建辟雍于城南外圓内方為屋千八百七十二楹
金貞祐時以其地當改築汴城徙之東南城下廢缺為
多至元改為汴梁路太學之規制盡廢國朝洪武三年
改為開封府儒學後圯于水永樂五年乃遷府學于麗
景門内西北而宋太學諸碑刻皆移寘其中
[003-23a]
  馬端臨文獻通考 周顯徳二年以天福普利禪
  院建國子監宋初増脩國子監學舍修飾先聖十
  哲像畫七十二賢及先儒二十一人像于東西廊
  之板壁
  又曰慶厯四年判國子監王拱辰等言首善自京
  師漢太學二百四十房千八百餘室生徒三萬人
  唐學舍亦千二百間今國子監纔二百楹不足以
  容學者請以錫慶院為太學從之明年三司言更
[003-23b]
  造錫慶院乏財費多而北使錫宴之所不可闕乃
  復以太學為錫慶院
  宋朝燕翼詒謀録 國初凡事草創學校教養未
  甚加意皇祐三年七月壬子詔太學生舊制二百
  人如不足止百人為限其簡如此元豐二年十二
  月乙巳神宗始命畢仲衍蔡京范鏜張璪詳定於
  太學剏八十齋三十人為額通計二千四百人内
  上舍生百人内舍生三百人外舍生二千人崇寧
[003-24a]
  元年徽宗剏立辟廱増生徒共三千八百人内上
  舍生二百人内舍生六百人教養于太學外舍生
  三千人教養于辟廱廢太學自訟齋太學之不率
  教者移之辟廱以祭酒總治兩學辟廱别置司業
  丞各一人博士十人正録各五人分為百齋講堂
  凡四所其後王黼反蔡京之政奏廢之而辟廱之
  士太學無所容矣
  周密癸辛雜識 汴學曰文學武廟即昔時太學
[003-24b]
  武廟舊址文廟居汴水南面城背河柳堤蓮池尚
  有璧水遺意太學與首善門五大字石刻皆蔡京
  奉勑書先聖之右為孟左為顔作一字位置不可
  曉北方學校皆然先聖先師各有片石鐫宋初臣
  所為賛獨先聖賛太祖御製也講堂曰明善藏書
  閤曰稽古有古碑數種如宋初翰苑題名開封教
  授題名九經石版堆積如山一行篆字一行真字
  又有大金登科題名女真進士題名其字類漢人
[003-25a]
  而不可識
  又曰汴京天津橋上有奇石一大片上有自然華
  夷圖山青水緑河黄路白粲然如畫真異物也近
  聞移置汴京文廟中作拜石矣今不知/所在
  開封府治
開封府在宋為京兆舊治在京城内浚儀街西北即唐
舊汴州也五代梁都汴號為東京置開封府後唐復為
汴州晉漢周皆為東京開封府宋因之元改府為路曰
[003-25b]
汴梁路徙于行省之東以府治為河南道肅政廉訪司
國朝洪武初罷司改路仍為開封府
  馬端臨文獻通考 五代都汴為開封尹宋朝牧
  尹不常置太宗真宗皆嘗尹京後親王無繼者權
  知府一人以待制以上充掌正畿甸之事中都之
  獄訟皆受而聽焉小事則裁決大事則稟奏若承
  㫖巳㫁者刑部御史臺無輒糾察典司轂下建隆
  以來為要劇之任崇寧三年蔡京乞罷權知府置
[003-26a]
  牧尹各一員専總府事牧以皇子領尹以文臣充
  宋四朝志 尹以親王為之號判南衙凡命知府
  必帶權字以翰林為之翰林學士及雜學士若待
  制則權發遣而巳
  岳珂愧郯録 按李燾續通鑑長編載元祐七年
  正月辛夘禮部侍郎范祖禹言工部乞遷開封府
  於舊南省夫土朩之工使匠人度之無不言費省
  而易可了及其作之便見費大臣恐枉勞人力虚
[003-26b]
  費國用珂謂此乃私家通患而官府制度則反是
  味此奏之言則知當時雇直優厚無刋除而後致
  匠者之樂役方且隠欺以求用之不暇其不假滕
  口以蔓引推託也決矣先朝官吏律巳之廉持論
  之厚又於此乎見之故不以其事之微而遂畧之
  也
  又曰珂按本朝親王為南衙故實有四建隆二年
  七月壬申太宗以晉王為開封尹同平章事開寶
[003-27a]
  九年十月庚申魏悼王廷美以齊王為開封尹雍
  熈二年十月甲辰昭成太子元僖以陳王為開封
  尹兼侍中淳化五年九月壬申真宗以夀王為開
  封尹東宫為南衙故實有二至道元年八月壬辰
  真宗以皇太子判開封府宣和七年十一月戊午
  欽宗以皇太子為開封牧厯考二端親王為尹東
  宫為判為牧自有明據然則周必大所行制詞有
  所謂肆考南衙之故實一新大尹之多儀及名稱
[003-27b]
  未正者皆誤也
  周密癸辛雜識 開封府有府尹題名起建隆元
  年居潤繼而晉王荆王而下皆在焉獨包孝肅公
  姓名為人所指指痕甚深後衙有蠟梅一株人以
  為奇遂創梅花堂北人言河北惟懷孟州號小江
  南太行障其後地稍暖故有梅且山水清邃似江
  南云
   今開封府猶稱古南衙其後堂稱梅花堂皆襲
[003-28a]
   宋之舊也
  祥符縣治
祥符縣在唐為浚儀縣舊在京城内宣化坊晉高祖天
福元年徙于崇仁坊周世宗顯徳六年復徙城北封丘
門外路東宋太祖乾徳六年又徙安逺門外旌孝坊街
之西真宗景徳五年正月天書見于承天門上有大中
祥符三篇遂改元曰大中祥符改浚儀縣為祥符縣燬
于金季元至治間徙治雲老寺西至正間又為兵燬國
[003-28b]
朝洪武元年移置按察司東南以元稻田提舉司遺址
改建三十二年淪于水遂徙今治于州橋北
  馬端臨文獻通考 建隆元年詔天下諸縣除赤
  畿外有望𦂳上中下五等四千戸為望三千戸以
  上為𦂳二千戸以上為上千戸以上為中不滿千
  戸為中下五百戸以下為下總治民政勸課農桑
  凡戸口賦役錢穀賑濟給納之事皆掌之有孝弟
  行義聞于鄉閭者申州激勸以勵風俗有戍兵則
[003-29a]
  兼兵馬都監或監押三年始以朝臣為知縣其間
  復參用京官或幕職為之至元時以縣上中下三
  等每縣各有達嚕噶齊掌縣印以知縣為縣尹掌
  判署事又有赤縣達嚕噶齊赤縣尹
  宋朝燕翼詒謀録 今縣邑門樓皆曰勑書樓淳
  化二年詔曰近降制勑或有釐革刑名申明制度
  多所散失無以講求論報踰期有傷和氣自今州
  縣應所受詔勑並藏勑書樓咸著于籍今州縣不
[003-29b]
  聞有勑書樓矣
 
 
 
 
 
 
 汴京遺蹟志巻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