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97 汴京遺蹟志-明-李濂 (master)


[006-1a]
欽定四庫全書
 汴京遺蹟志巻六     明 李濂 撰
  河渠二
   汴河
汴河在今縣治南三十五步即浚儀渠也源出滎陽縣
大周山合京索須鄭四水東經京城内合蔡河名茛蕩
渠又名通濟渠自隋大業初疏通濟渠引黄河通淮至
唐改名廣濟渠宋都大梁諸水莫此為重其淺深有度
[006-1b]
置官以司之都水監總察之每嵗自春及冬常於河口
均調水勢止深六尺以通行重載為凖嵗漕江淮湖浙
米数百萬及運東南之産百物衆寶不可勝計又下西
山之薪炭内外仰給焉然大河向背不常故河口屢易
易則度地形相水勢為口以逆之遇春首輙調數州之
民勞費不貲役者多溺死吏又侵漁為奸而京師常有
決溢之虞太祖建隆三年十月詔緣河州縣長吏常以
春首課民夾岸植榆柳以固堤防太宗淳化二年六月
[006-2a]
汴水決浚儀縣帝乗步輦出乾元門宰相樞宻迎謁帝
曰東京養甲兵數十萬居人百萬家天下轉漕仰給在
此一渠水朕安得不顧車駕入泥淖中行百餘步從臣
震恐殿前都指揮使戴興叩頭懇請回馭遂捧輦出泥
淖中詔興督步卒數千塞之日未旰水勢稍定帝始就
次太官進膳親王近臣皆泥濘沾衣知縣宋炎亡匿不
敢出特赦其罪至道元年九月下詔問侍臣汴水疏鑿
之由令參知政事張洎講求其事以聞其後元世祖至
[006-2b]
元二十七年河決祥符之義唐灣自汴城迤東至陳留
杞縣汴河及堤皆為所淤而水則入於蔡河洪武二十
四年黄河改徙而蔡河亦淤塞矣今省城延慶觀前有
小磚橋汴渠故蹟㣲存俗名臭河兒
  張洎論汴水疏鑿之由 禹導河自積石至龍門
  南至華隂東至砥柱又東至于孟津東過洛汭至
  于大伾即今成臯是也或云黎陽山也禹以大河
  流泛中國為害最甚乃於貝丘疏二渠以分水勢
[006-3a]
  一渠自舞陽縣東引入漯水其水東北流至千乗
  縣入海即今黄河是也一渠疏畎引傍西山以東
  北形髙敝壞堤水勢不便流溢夾右碣石入于渤
  海書所謂北過洚水至于大陸洚水即濁漳大陸
  則邢州鉅鹿澤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于海河自
  魏郡貴鄉縣界分為九道下至滄州今為一河言
  逆河者謂與河水往復相承受也齊桓公塞以廣
  田居惟一河存焉今其東界至莽梧河是也禹又
[006-3b]
  於滎澤下分大河為隂溝引注東南以通淮泗至
  大梁浚儀縣西北復分為二渠一渠元經陽武縣
  中牟䑓下為官渡水一渠始皇疏鑿以灌魏郡為
  之鴻溝茛蕩渠自滎陽出五池口來注之其鴻溝
  即出河之溝亦曰茛蕩渠漢明帝時樂浪人王景
  謁者王呉始作浚儀渠盖循河溝故瀆也渠成流
  注浚儀故以浚儀縣為名靈帝建寧四年於敖城
  西北壘石為門以遏渠口故世謂之石門渠外東
[006-4a]
  合濟水濟與河渠渾濤東注至敖山北渠水至此
  又兼邲之水即春秋晉楚戰于邲邲又音汳即汴
  字古人避反字改從汴字渠水又東經滎陽北旃
  然水自縣東流入汴水鄭州滎陽縣西二十里三
  皇山上有二廣武城二城相去百餘步汴水自兩
  城間小澗中東流而出而濟流自兹乃絶惟汴渠
  首受旃然水謂之鴻渠東晉太和中桓温北伐前
  燕將通之不果義熈十三年劉裕西征姚秦復浚
[006-4b]
  此渠始有湍流奔注而岸善潰塞裕更疏鑿而漕
  運焉隋煬帝大業三年詔尚書左丞皇甫誼發河
  南男女百萬開汴水起滎澤入淮千餘里乃為通
  濟渠又發淮南兵夫十餘萬開䢴溝自山陽縣至
  於揚子江三百餘里水面濶四十步而後行幸焉
  自後天下利於轉輸昔孝文時賈誼言漢以江淮
  為奉地謂魚鹽穀帛多出東南至五鳳中耿壽昌
  奏故事嵗増闗東穀四百萬斛以給京師亦多自
[006-5a]
  此渠漕運唐初改通濟渠為廣濟渠開元中黄門
  侍郎平章事裴耀卿言江淮租船自長淮西北泝
  鴻溝轉相輸納於河隂含嘉太原等倉凡三年運
  米七百萬石實利涉於此開元末河南採訪使汴
  州刺史齊澣以江淮漕運經淮水波濤有沉損遂
  浚廣濟渠下流自泗州虹縣至楚州淮隂縣北八
  十里合於淮踰時畢功旣而水流迅急行旅艱險
  尋乃廢停却由舊河徳宗朝嵗漕運江淮米四十
[006-5b]
  萬石以益闗中時叛將李正已田恱皆分軍守徐
  州臨渦口梁崇義阻兵襄鄧南北漕引皆絶於是
  水陸運使杜佑請改漕路自浚儀西十里疏其南
  厓引流入琵琶溝經蔡河至陳州合潁水是秦漢故
  道以官漕久不由此故填淤不通若畎流培岸則
  功用甚寡又廬壽之間有水道而平岡亘其中曰
  雞鳴山佑請疏其兩端皆可通舟其間登陸四十
  里而已則江湖黔嶺蜀漢之粟可方舟而下由是
[006-6a]
  白沙趨東闗經廬壽浮潁涉蔡歴琵琶溝入汴河
  不復經泝淮之險經於舊路二千里功寡利博朝
  議將行而徐州順命淮路乃通至國家膺圖受命
  以大梁四方所湊天下之樞可以臨制四海故卜
  京邑而定都漢髙帝云吾以羽檄召天下兵未至
  孝文又云吾初即位不欲出虎符召郡國兵即知
  兵甲在外也惟有南北軍期門郎羽林孤兒以備
  天子扈從藩衛之用唐承隋制置十二衛府兵皆
[006-6b]
  農夫也及罷府兵始置神武神策為禁軍不過三
  數萬人亦以備扈從藩衛而已故禄山犯闕驅市
  人而戰徳宗䝉塵扈駕四百餘騎甲兵皆在郡國
  額軍存而可舉者除河朔三鎮外太原青社各十
  萬人邠寧宣武各六萬人潞徐荆揚各五萬人襄
  宣壽鎮海各二萬人自餘觀察團練據要害之地
  者不下萬人今天下甲卒數十萬衆戰馬數十萬
  匹並萃京師悉集七亡國之士民於輦下比漢唐
[006-7a]
  京邑民庶十倍甸服時有水旱不至艱歉者有惠
  民金水五丈汴水等四渠派引脈分咸㑹天邑舳
  艫相接贍給公私所以無匱乏惟汴水横亘國中
  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盡南海半天下之財賦并
  山澤之百貨悉由此路而進然則禹力疏鑿以分
  水勢煬帝開甽以奉巡遊雖數湮廢而通流不絶
  於百代之下終為國家之用者其上天之意乎
   按洎言汴河疏鑿之由最為明悉故備錄之以
[006-7b]
   識舊蹟
  張方平論汴河 臣竊惟今之京師古謂陳留天
  下四衝八達之地者也非如函秦天府百二之固
  洛宅九州之中表裏山河形勝足恃自唐末朱温
  受封於梁因而建都至於石晉割幽薊之地以入
  契丹遂與强敵共平原之利故五代争奮敵承其
  弊其患由乎畿甸無藩籬之限本根無所庇也祖
  宗受命規模卑狹不還周漢之舊而梁氏是因豈
[006-8a]
  樂是而處之勢有所不獲已者大體利漕運而贍
  師旅依重師而為國也則是今日之勢國依兵而
  立以食為命食以漕運為本漕運以河渠為主國
  初浚河渠三道通京城漕運自後立定上供年額
  汴河斛㪷六百萬石廣濟河六十二萬石惠民河
  六十萬石廣濟河所運多是雜色粟豆但充口食
  馬料惠民河所運止給太康咸平尉氏等縣軍糧
  而已惟汴河所運一色粳米相兼小麥此乃太倉
[006-8b]
  蓄積之實今仰食於官廩者不惟三軍至於京師
  士庶以億萬計太半待飽於軍稍之餘故國家於
  漕事至急至重夫京大也師衆也大衆所聚故謂
  之京師有食則京師可立汴河廢則大衆不可聚
  汴河之於京城乃是建國之本非可與區區溝洫
  水利同言也近嵗已罷廣濟河而惠民河斛斗不
  入大倉大衆之命惟汴河是賴近嵗陳說利害以
  汴河為議者多矣臣恐議者不已屢作數更必致
[006-9a]
  汴河日失其舊國家大計殊非小事惟陛下特回
  聖鑒深賜省察留神逺慮以固基本熈寜六年上/時知應天府
   按方平之言為王安石發也間嘗考求汴河之
   渠漫不可復今所謂孫家渡河者亦自滎澤而
   下引河為渠由朱&KR0726鎮東南達於淮泗似亦汴
   渠之遺意特以不近都㑹而轉漕非其所資故
   任其淺涸而不為之䟽濬耳
  梁燾乞開舊日汴口 臣愚嘗求世務之急得諸
[006-9b]
  道路通汴之實始聞其說則可喜及考其事則可
  懼竊以廣武山之北即大河故道河常往來其間
  夏秋漲溢每抵山下舊來洛水至此流入於河後
  欲導洛以趨汴渠乃乗河未漲就嫰灘之上峻起
  東西堤闢大河於堤北攘其地以引洛水中間缺
  為斗門以通舟楫其實導河水助洛之淺涸也洛
  水本清今汴常黄流是洛不足以行汴而所以能
  行者附大河之餘波也増廣武三埽之備竭京西
[006-10a]
  所有不足以為支費轉運司每每請於朝廷勢不
  能不為之應副切計自緣清汴之費其夫無慮數
  百萬計從來上下習於欺罔之姦朝廷惑於安流
  之說稅屋之利恬不以為慮殊不知新沙疎弱力
  不能制悍河水勢一則爛熳潰散將使怒波循流
  而下直冒京師其患豈勝言邪此其大可懼者是
  甘以數百萬日増之費養異時京師萬一之患亦
  已誤矣夫嵗傾重費以坐待其患何若折其奔衝
[006-10b]
  以終除其害哉為今日之計宜復為汴口依舊引
  大河一支啓閉以時還祖宗百年以來潤養生民
  之賜誠為得策汴口復成則免廣武潰注以長為
  京師之安省數百萬之費以紓京西生靈之困牽
  大河水勢以解河北決溢之災便東南漕運以蠲
  重載留滯之弊時節啟閉以除蹙凌打凌之苦通
  江淮八路商賈大舶以供京師之饒為甚大之利
  者六此不可忽也惟拆去兩岸舍屋盡廢僦錢為
[006-11a]
  害者一而不甚大所謂損小費以成大利也臣之
  所言特其大略爾至於考究本末措置纎悉在朝
  廷擇通習水利之臣付之無牽浮議責其成功伏
  望聖慈面詔大臣商擇而施行之事繫國體願留
  宸心元祐四/年上
   先是元豐元年西頭供奉官張從惠上言去年
   七月黄河暴漲異於常年水落而河稍北去距
   廣武山麓七里退灘髙闊可鑿為渠引洛入汴
[006-11b]
   萬世之利也范子淵時為都水監丞畫十利以
   獻上遣燾行視利害還言不便又命内侍宋用
   臣往度用臣還言可為於是詔用臣為都大提
   舉導洛通汴勞民動衆費用不貲燾時為御史
   中丞復上此議云
  沈括夢溪筆談 國朝汴渠發京畿輔郡三十餘
  縣夫嵗一浚祥符中閤門祗候使臣謝徳權領治
  京畿溝洫權借浚汴夫自是後三嵗一浚始令京
[006-12a]
  畿民官皆兼溝洫河道以為常職久之治溝洫之
  工漸弛邑官徒帶空名而汴渠有二十年不浚嵗
  嵗堙澱異時京師溝渠之水皆入汴舊尚書省都
  堂壁記云疎治八渠南入汴水是也自汴流堙澱
  京城東水門下至雍丘襄邑河底皆髙出隄外平
  地一丈二尺餘自汴隄下瞰民居如在深谷熈寧
  中議改疏洛水入汴余嘗因出使按行汴渠自京
  師上善門量至泗州淮口凡八百四十里一百三
[006-12b]
  十步京師地勢比泗州凡髙十九丈四尺八寸六
  分於京城東數里白渠中穿井至三丈方見舊底
  驗量地勢用水平望尺幹尺量之不能無小差汴
  渠隄外皆是出土故溝水令相通時為一堰節其
  水候水平其上漸淺涸則又為一堰相齒如階陛
  乃量堰之上下水面相髙下之數㑹之乃得地勢
  髙下之實
  王文正公筆錄 汴渠派分洪河自唐迄今皆以
[006-13a]
  為莫大之利然迹其事實抑有深害何哉凡梁宋
  之地畎澮之利湊流此渠以成其大至隋煬將幸
  江都遂析黄河之流築左右隄三百餘里舊所湊
  水悉為横絶散□無所故宋亳之地遂成沮洳卑
  濕且昔之安流今乃湍悍覆舟之患十有二三昔
  之漕運冬夏無限今則春開秋閉嵗中漕運止得
  半載昔之泝沿兩無艱阻今則逆流而上乃重載
  而行其為難也甚矣沿流而下即虚舟而往其為
[006-13b]
  利也背矣矧自天子建都而汴水貫都東下每嵗
  霖㴻決溢為慮由斯觀之其利安在然歴世浸逺
  詎可卒圖異日明哲之士開悟積惑言復曩迹始
  信兹言之不謬也
  僧文瑩玉壺清話 周世宗顯徳中遣周景大濬
  汴口景知汴口旣濬舟楫無壅將有淮浙巨商糧
  斛萬貨臨汴無委泊之地諷世宗乞令許京城民
  環汴栽榆柳起䑓榭以為都㑹之壯世宗許之景
[006-14a]
  踞汴流中起巨樓十二間方運斤世宗輦輅過因
  問之知景所造頗喜賜酒犒其工不寤其規利也
  景後邀巨貨於樓山積波委嵗入數萬計云小人
  之黷貨罔上如此
  陳𫝊良論汴河最重 本朝定都於汴漕運之法
  分為四路江南淮南浙東西荆湖南北六路之粟
  自淮入汴至京師陜西之粟自三門白波轉黄河
  入汴至京師陳蔡之粟自閔河蔡河入汴至京師
[006-14b]
  京東之粟自五文河歴陳濟及鄆至京師四河所
  運惟汴河為最重
  陳霆兩山墨談 宿州至靈壁縣循古岸而行問
  之乃汴堤下即汴河也煬帝鑿此以幸江都世代
  變遷故道湮塞宋濬之以通運餉而東南舟車之
  赴汴京者必由於此米芾所謂船頭出浪翠屏間
  盖指此河也今嵗久復湮且種藝成畝矣堤間多
  臥古峯石空嵌秀溜蒼翠可掬亦有甚大者相傳
[006-15a]
  謂宋營艮嶽取石於靈壁綱運未訖而汴都被兵
  遂棄於此千載尤物撫之可浩歎云
 
 
 
 
 
 
[006-15b]
 
 
 
 
 
 
 
 汴京遺蹟志巻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