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8-1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熱河志卷六十八
山四
各属有名無考諸山
按承徳府属境内名山有載在史𫝊今古殊稱
者即往証今雖形勢方位粗有可指而稱名不
符未宜牽率亦不便刪略彚編如左以俟審証
云
[068-1b]
鮮卑山 後漢書鮮卑𫝊鮮卑者東胡之支别依
鮮卑山杜佑通典柳城有鮮卑山在縣東南二百
里棘城之東塞外亦有鮮卑山在遼西之北一百
里未詳孰是
按通典于鮮卑山二說並存在杜佑時已莫定
所在太平寰宇記諸書皆兩仍其說一統志原
本㨿後漢書鮮卑以季春月大會於饒樂水上
謂遼之中京大定府在饒樂水南則古鮮卑山
[068-2a]
當相去不逺饒樂水為今英金河流經赤峰建
昌朝陽三縣地則鮮卑山方位究難據以審定
赤山 後漢書烏桓𫝊漁陽赤山烏桓數㓂上谷
按唐張九齡有賀赤山北無賊狀漁陽與今承
徳府灤平豐寧縣相直是赤山當在今承徳府
本境及灤平豐寧二縣境内而諸處俱無之達
昌縣境有赤山及大赤山但其方位不合難以
傅會
[068-2b]
牛尾谷 十六國春秋前燕録段蘭攻柳城慕容
汗及封奕等救之與蘭遇於牛尾谷
按栁城属今建昌縣牛尾谷當在建昌縣南境
馬兜山 十六國春秋前燕録慕容皝以段遼將
復至於栁城左右設伏以待之遣封奕率騎數千
伏於馬兜山
按漢書地理志稱馬首山在栁城西南段氏之
伐栁城必從西南而至疑馬首山即馬兜山葢
[068-3a]
馬首與頭同義頭與兜又音近耳太平寰宇記
謂栁城縣有馬首山渡遼之要路據此當在今
建昌縣南境
黄榆谷 十六國春秋後燕録慕容寶宿廣都黄
榆谷清河王㑹夜詣寶行十餘里復走赴其軍勒
兵攻寶寶帥騎馳二百里晡時至龍城
按龍城為今朝陽縣治黄榆谷當在今朝陽縣
治南二百餘里
[068-3b]
索莫汗陘 十六國春秋後燕録慕容寶自石城
還龍城至索莫汗陘去龍城四十里
按索莫汗陘當在朝陽縣治南四十里
板陘 十六國春秋後燕録李旱棄軍奔走至板
陘復還
按此當在今建昌縣境
突門嶺 魏書太宗紀魏主東巡至于濡源及甘
松遣精騎襲馮䟦於和龍魏主屯突門嶺待之
[068-4a]
按方輿紀要謂突門嶺在大寜西南當在今平
泉州南境
鷄鳴山 魏書地形志昌黎郡廣興縣有鷄鳴山
按魏昌黎郡廣興縣地属今朝陽縣山當在朝
陽縣東南境
鹿頭山 魏書地形志昌黎郡定荒縣有鹿頭山
按水經注謂白鹿山即白狼山元和郡縣志又
謂白狼山一名鹿首山是鹿首山白鹿山皆即
[068-4b]
白狼山之互相稱此鹿頭山與鹿首同義或疑
即古白狼山但魏書别載白鹿山祠於石城縣
而鹿頭山在定荒縣當非一山以定荒縣方位
求之當在今朝陽縣西境
善玉山 魏書勿吉𫝊自和龍北二百餘里有善
玉山
按和龍即今朝陽縣治其北二百餘里當在今
奈曼旗境
[068-5a]
九莊山 水經注鮑邱水出禦夷北塞中南流逕
九莊嶺東
孟廣 水經注孟廣
水出
下
甚嶒峻峩
峩冠衆山之表
孔山 水經注道人谿水南流逕孔山西又孟廣
水西逕孔山南上有洞穴開明
按水經注稱九莊嶺孟廣及孔山皆與鮑邱
水即今/潮河相近方輿紀要謂九莊嶺在宻雲縣北
[068-5b]
三十里又以縣東北一百八十里古北口外之
霧靈山為古孟廣然水經注之九莊嶺在鮑
邱水初發源之時尚不在邉内至於霧靈山本
即水經注之伏凌山以音近而訛水經注於鮑
邱水所合之三城水下已詳列之亦不應又指
為孟廣是方輿紀要之説未可為㨿今以水
經注所列形勢審之鮑邱水發源塞上即逕九
莊嶺東似即指今豐寜縣属上黄旗汎西南諸
[068-6a]
山而言其所謂孟廣者疑即今大閣兒東南
之龍泉山所謂孔山者疑即今大閣兒東南之
白雲洞葢潮河本流經龍泉山及白雲洞之東
境而龍溝水亦由此㑹入潮河即以之當左入
鮑邱之道人谿水其方位亦相似特古今異名
故附識於此
丁原山 水經注五渡水北出安樂縣丁原山
按北魏安州無安樂縣疑即永樂縣之訛詳見/建置
[068-6b]
沿革/門山當在今承徳府南境灤平縣東南境
石城山 水經注石城川水出西南石城山
按北魏石城縣属今建昌縣山當在今建昌縣
南境
黄麞谷 唐書武后紀登封元年張元遇曹仁師
麻仁節等及契丹戰於黄麞谷
按此山契丹𫝊亦載之於今方位無攷
都山 唐書元宗紀開元二十一年幽州副總管
[068-7a]
郭英傑及契丹戰於都山元一統志都山在恵州
東南二百里其上林木暢茂
按元恵州地属今平泉州山當在平泉州東南
境方輿紀要又謂都山在臨潢南境則當在今
赤峰縣北境存以備考
捺禄山 唐書元宗紀開元二十五年張守珪及
契丹戰於捺禄山敗之
按方輿紀要謂捺祿山在朶顔衛境今方位無
[068-7b]
考
天門嶺 唐書安祿山𫝊討契丹至吐䕶真河晝
夜行三百里次天門嶺
按唐書契丹𫝊載此事曰大戰潢水南古吐䕶
真河即今老河是天門嶺當在老河之北潢河
之南赤峰縣境内
松陘嶺 唐書地理志營州西北百里松陘嶺其
西奚東契丹曽公亮武經總要興中府西北至松
[068-8a]
陘嶺百里
按唐營州在建昌朝陽二縣境内其奚與契丹
分界當在建昌縣興中府為今朝陽縣嶺當在
今建昌朝陽二縣間也
冷陘山 唐書奚傳盛夏必徙保冷陘山契丹傳
阻冷陘以自固
按唐時冷陘為奚契丹兩部接壌處後燕慕容
熙襲契丹至陘北即冷陘之北唐顯慶中以阿
[068-8b]
史徳樞賔為冷陘道行軍總管討叛奚又延和
初幽州都督孫佺等及奚戰於冷陘山皆指此
當在今平泉州建昌縣之北境方輿紀要謂在
潢水之南黄龍之北奚契丹依阻此山以自固
者是也唐書又謂冷陘山直媯州西北考唐初
契丹之地本在潢水左右距媯州絶逺即奚王
牙帳亦附近土河與營州相接而不在媯州至
遼初始以别部徙媯州為西奚唐書所稱冷陘
[068-9a]
直媯州西北者葢兩冷陘也
摘星嶺 唐書契丹傳契丹入冦幽薊劉仁恭窮
師踰摘星嶺討之嵗燎塞下草使不得留牧馬多
死五代史契丹傳劉守光嵗使人踰摘星嶺燒荒
契丹馬無所食
按明史一統志謂摘星嶺在順天府西三百餘
里若在内地又隔西奚一部何由得困契丹葢
未足為據方輿紀要謂在大寜南境
[068-9b]
雙山 遼史地理志中京大定府有雙山
按遼中京在今平泉州則雙山應在平泉州地
九宫嶺 遼史地理志澤州有九宫嶺
九宫嶺在恵州南一百五十里
按元之恵州即遼之澤州為今平泉州地則九
宫嶺當在平泉州南境唐書地理志漁陽郡下
注自古盧龍北經九荆嶺盧龍塞在今潘家口
外九荆嶺在盧龍塞北當即遼史之九宫嶺也
[068-10a]
石子嶺 遼史地理志澤州有石子嶺元一統志
石子嶺在恵州北八十里
按此當在今平泉州境又考王曽行程録曰過
石子嶺自此漸出山七十里至富谷館八十里
至通天館二十里至中京與北方位相合又唐
書地理志曰經九荆嶺受米城張洪隘度石嶺
至奚王牙帳唐之奚王牙帳即遼之中京度石
嶺與奚王牙帳相近當即遼史之石子嶺唐書
[068-10b]
作石嶺也
平頂山 遼史地理志髙州有平頂山
平頂山在髙州北五里
按遼元時之髙州在今赤峰縣今豐寜縣属之
正藍旗鑲黄旗皆有平頂山方位偏西乃遼北
安州界非髙州境也
黄栢嶺 遼史地理志武安州有黄栢嶺
按遼時武安州地属今朝陽縣嶺當在朝陽縣
[068-11a]
西境
雕窠嶺 遼史地理志宋王曽上契丹事曰思鄉
嶺八十里至新館過雕窠嶺偏槍嶺
按思鄉嶺今十八盤嶺偏槍嶺今偏嶺皆在灤
平縣雕窠嶺在思鄉嶺之北偏槍嶺之南亦當
属灤平縣境
芹菜嶺 遼史地理志宋王曽上契丹事曰過墨
斗嶺度雲嶺芹菜嶺
[068-11b]
按墨斗嶺為今廣仁嶺芹菜嶺當在廣仁嶺北
王曾行程録墨斗嶺亦名度雲嶺應是一山故
不復列
牛山 曽公亮武經總要北安州有牛山亦作牛
嶺
按今承徳府本境灤平縣豐寧縣皆北安州地
明成宗寔録永樂元年命新昌伯唐雲引軍自
小興州大興州東接牛嶺㑹州塔山龍山諸處
[068-12a]
屯種北勿出㑹州西勿過千户塞則牛嶺當在
興州之東㑹州之南為今平泉州南境
鹿兒峽 遼史地理志宋王曽上契丹事曰牛山
館八十里至鹿兒峽館
按此牛山館當即武經總要所載北安州之牛
山鹿兒峽在牛山北八十里亦當在平泉州境
又考方輿紀要謂鹿兒峽在遵化州北塞外明
初常遇春追元兵出遵化度鹿兒嶺至㑹州即
[068-12b]
此㑹州故城在今平泉州南二十里則此嶺當
更在㑹州之南方輿紀要又謂此嶺一名鹿路
嶺或譌為路兒嶺元史順帝紀至正二十四年
博羅特穆爾舊作字羅帖/木兒今改正遣兵向闕太子率侍
衛兵東走古北口趋興松至路兒嶺詔追及之
還宫即此地也
蝦蟆嶺 遼史地理志宋王曽上契丹事曰至鹿
兒峽館過蝦蟆嶺
[068-13a]
按此則嶺在鹿兒峽館之北亦當在今平泉州
境
㑹仙石 曽公亮武經總要北安州有㑹仙石
按此當在灤平縣豐寧縣境
器仗山 曽公亮武經總要建州東南至器仗山
三十里
按遼建州為今朝陽縣地山當在今朝陽縣東
南境
[068-13b]
唱呌山 契丹國志中京東過小河唱呌山道北
奚王避暑莊有亭臺元一統志唱呌山在大寧縣
東北三十里
按明一統志烏梁海下亦載此名當在今平泉
州境與大寧故城相近
奚王嶺 青嶺 瓢嶺 金史完顔宗翰𫝊宗翰
至奚王嶺與都統杲㑹杲軍出青嶺宗翰軍出瓢
嶺
[068-14a]
按宗翰與杲約于奚王嶺㑹議在既取北安州
之後奚王嶺當在豐寧縣西境青嶺瓢嶺亦應
相近
呼碧峪 元史食貨志有龍山呼碧峪
按呼碧峪與龍山相近當在今朝陽縣境
盤龍山 元一統志盤龍山在大寧縣東南十里
摩雲山 元一統志摩雲山在大寧縣西南三十
里相傳常有雲氣覆其巔故名
[068-14b]
香臺峰 元一統志香臺峰在大寧縣西一百里
遼建昊天寺金泰和六年杜元撰碑文云萬壑千
崖羣峰争出咸不相讓惟香臺峰玉立特秀逈出
霄漢之外故以香臺名
有福山 元一統志有福山在大寧縣西北三十
里以其在福徳之地故名
按元時大寧路大定縣為今平泉州治東北境
後改名大寧也盤龍摩雲香臺有福四山均應
[068-15a]
在今平泉州境
溜石山 元一統志溜石山在金源縣西南四十
里山有二峰其形似駝
按元史載穆瑚黎舊作木華/黎今改正進兵臨興中先遣
烏葉爾舊作吾也/而今改正攻溜石山葢即此山也當在
今平泉州東境
乾山 元一統志乾山在恵州西南二百五十里
遼金採伐林木運入京畿修葢宫殿及梵宇琳宫
[068-15b]
元置提舉司
按此當在今平泉州最南境
聖水山 元一統志聖水山在髙州東南三十里
上有一泉
福徳山 元一統志福徳山在髙州西北三里以
其山居福徳位故名舊名五福山遼人謂之榆山
金大定間兵亂此山見神兵解危遂名福徳山有
石洞號為集賢洞有石環二丈曽有仙逰謂之㑹
[068-16a]
仙石
按元髙州地属今赤峰縣聖水山福徳山俱當
在赤峰縣境
望京山 元一統志望京山在松州東八十里上
有古寺石佛像又有石洞寶塔
香臺山 元一統志香臺山在松州南八十里有
石洞寺周圍松樹茂林
按松州属今赤峰縣望京山香臺山俱當在赤
[068-16b]
峯縣西南境
五峰山 元一統志五峰山在松州西南九十里
有古寺石井周圍松林
按此亦當在今赤峰縣境又考今豐寧縣属鑲
白旗之東北有五峰山為元興州松州交界處
或即為松州之五峰山未可定也
梓木山 元一統志梓木山在和衆縣東南二十
里以山多梓木故名
[068-17a]
按元和衆縣地属今建昌縣山當在建昌縣南
境
熊山 元一統志熊山在龍山縣南六十里俗𫝊
遼主臨山畋獵獲一白熊因號熊山上有熊山寺
石柱山 元一統志石柱山在龍山縣南八十里
山中有方圓石柱遼時有僧建寺於此後寺廢柱
礎猶存
按元龍山縣地属今建昌縣熊山石柱山俱當
[068-17b]
在建昌縣南境
富山 元一統志富山在龍山縣南一百三十里
一水通流内有寺曰龍泉
按此亦當在今建昌縣境今平泉州境有富山
與此方位不合建昌縣境内諸山名為巴顔者
頗多亦莫定所在
龍山 元一統志龍山在龍山縣北八里山如卧
龍俗𫝊曽有龍見故名
[068-18a]
按此與前燕慕容皝所築龍城東之龍山别龍
城東之龍山在今朝陽縣境此當在建昌縣境
鞍山 元一統志鞍山在龍山縣北十三里勢若
馬鞍故名
按此亦當在今建昌縣南境
雲竇山 元一統志雲竇山在利州東四十里山
有穴竇天欲隂雨必有雲氣覆其巔故名
按元利州地属今建昌縣山當在建昌縣南境
[068-18b]
金山 元一統志金山在利州東南一百二十里
山有金洞因以為名絶頂有古寺曰雲峰
鳳凰山 元一統志鳳凰山在利州南十三里相
𫝊鳳凰嘗止其上故名
按金山鳳凰山俱當在今建昌縣南境今朝陽
縣之鳳凰山即古龍山乃元興中州地與利州
方位不合
競秀山 元一統志競秀山在興中州南三十里
[068-19a]
金山 元一統志金山在興中州北三十里
按元興中州地属今朝陽縣競秀山金山俱當
在朝陽縣境
獨山 元一統志獨山在川州南一百四十里其
山屹然一峰故名
白雲山 元一統志白雲山在川州北十五里時
有白雲覆其上故名
按元川州地属今朝陽縣獨山白雲山俱當在
[068-19b]
朝陽縣境
荆山 元一統志荆山在建州東北十里其山多
荆故名
按建州地属今朝陽縣山當在朝陽縣南境
丁山 元一統志丁山在恵和縣南五十里一峰
如丁改名
按元恵和縣地属今建昌縣山當在建昌縣北
境
[068-20a]
大王山 元一統志大王山在武平縣東八里其
山髙聳列岫峥嶸
香爐山 元一統志香爐山在武平縣南三十里
其山孤髙形若香爐故名山中有水一泓澄澈可
愛名曰聖水池
按元武平縣地属今朝陽縣大王山香爐山俱
當在朝陽縣境
氊㡌山 明史李文忠𫝊洪武七年帥師攻大寧
[068-20b]
髙州克之追奔至氊㡌山
按髙州地属今赤峰縣山應在赤峰縣境
欽定熱河志卷六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