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35 欽定熱河志-清-和珅 (master)


[060-1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熱河志卷六十
 建置沿革六
  遼
[060-2a]


[060-3a]
 遼
  遼為中京道大定府恩州惠州高州武安州利州
  榆州潭州北安州兼得澤州地興中府安德州川
  州建州兼得來州隰州宜州地上京道臨潢府地
  饒州徽州成州松山州地
  今承德府本境為北安州及澤州之灤河縣地灤
  平縣為北安州地其西境為奚王府地豐寧縣為
  北安州利民縣其西境為奚王府地平泉州為大
[060-3b]
  定府大定縣長興縣勸農縣富庶縣文定縣升平
  縣歸化縣金源縣恩州恩化縣其南境兼得澤州
  神山縣地赤峰縣為高州三韓縣松山州松山縣
  其北境饒州長樂縣臨河縣安民縣地臨潢府臨
  潢縣定霸縣保和縣潞縣宣化縣地建昌縣南境
  為利州阜俗縣潭州龍山縣榆州和衆縣永和縣
  東南境兼得隰州之海濵縣及來州地北境為惠
  州惠和縣兼得高州之三韓縣地朝陽縣為興中
[060-4a]
  府興中縣營邱縣象雷縣閭山縣安德州安德縣
  川州宏理縣咸康縣建州永霸縣永康縣徽州成
  州同昌縣武安州沃野縣其西北境為大定府之
  神水縣東境兼得宜州之宏政縣
  遼史地理志中京大定府漢末步奚步奚據元一/統志當作部
  奚/居之魏武北征降者二十餘萬去之松漠其後
  拓拔氏建牙於此當饒樂河水之南温榆河水之
  北唐太宗伐高麗駐蹕於此部帥蘇支從征有功
[060-4b]
  奚長可度率衆内附為置饒樂都督府咸通以後
  契丹始大奚族不敢復抗太祖建國舉族臣屬聖
  宗嘗過七金山土河之濵南望雲氣有郛郭樓闕
  之狀因議建都統和二十四年五帳院進故奚王
  牙帳地二十五年城之實以漢户號曰中京府曰
  大定有七金山馬盂山雙山松山土河統州十縣
  九
   按遼有兩中京其一在鎮州今正/定府太宗大同元
[060-5a]
   年南征時所立五代史載世宗於中京即位者
   是也未幾入於北漢其一為聖宗所建之大定
   府即元之大寧路明初之大寧衛在今平泉州
   治東北一百八十里喀喇沁扎薩克公旗境今
   尚稱為大寧城䝉古稱為察罕蘇巴爾罕城大
   定府属之大定長興勸農富庶文定升平歸化
   金源諸縣俱在今平泉州境説詳後
   又按遼志稱中京大定府拓拔氏建牙於此拓
[060-5b]
   拔氏即係元魏自西晉末為代公進封代王及
   道武稱帝其所居之地去此絶逺據元一統志
   奚匿松漠間厯晉不敢復出元魏時其部族始
   於此建牙帳是建牙者乃奚之部族非即指拓
   拔氏此遼志之誤也志又稱唐太宗駐蹕於此
   太宗之伐高麗道出營州經臨渝闗唐之營州
   為今錦州府全境及建昌縣朝陽縣之東南境
   臨渝闗即今之山海闗亦不應遶出於奚地又
[060-6a]
   部帥蘇支唐書作蘇文奚長可度唐書作可度
   者遼志𫝊譌頗多盖未盡可據也
   又按遼志於諸地沿革援引漢縣率多影響如
   以大定府及富庶縣恩州為漢新安平縣地漢/新
   安平縣属遼西郡為封大水龍鮮水入海之處/距海甚近當在今灤州西界詳見建置沿革一
   漢縣辨/證下以龍山縣為漢交黎縣地漢交黎縣属/遼西郡為渝
   水下流入海處當在今臨榆縣及寕遠/州界詳見建置沿革一漢縣辨證下以長興
   勸農二縣為漢濵從縣地漢濵從縣属遼西郡/後漢分属遼東属國
[060-6b]
   與徒何無慮諸縣相/接當在今錦州府界以榆州為漢臨渝縣驪成
   縣地漢臨渝縣属遼西郡後漢倂絫縣入臨渝/其地南濵海臨渝縣有渝水為渝關所得
   名當在今臨榆縣界漢驪成縣属右北/平郡有大碣石山當在今灤州南界以榆州
   所属之永和縣為漢昌城縣地漢昌城縣属右/北平郡水經注
   新河故凟逕昌城縣故城北當與/海陽縣相接在今灤州西南界以澤州灤河
   縣為漢土垠縣徐無縣地漢土垠徐無二縣皆/属右北平郡水經注
   庚水逕徐無縣故城東巨梁水逕土垠縣故城/東並在邊内與鮑邱水下流相近徐無縣當在
   今遵化州西界土垠縣/當在今豐潤縣東界以北安州利民縣為漢
[060-7a]
   女祁縣且居縣地漢女祁且居二縣皆属上谷/郡水經注于延水逕且居縣
   故城南陽樂水逕女祁縣故城南並在今宣化/府境且居縣當在今宣化縣東界女祁縣當在
   今龍門/縣東界皆顯然舛誤其餘若以松江縣為漢文
   成縣地以閭山縣為漢且慮縣地亦並無確證
   其所引唐某州某縣如以惠州為唐歸義州地
   以武安州為唐沃州地以高州為唐信州地以
   川州為唐青山州地以金源縣為唐青山縣地
   以榆州為唐黎州地以和衆縣為唐新黎縣地
[060-7b]
   以永康縣為唐昌黎縣地皆唐羈縻州縣之名
   當其時多属僑治並無疆域遼志所列未免出
   於臆撰今悉從刪畧
  大定縣白霫故地以諸/國俘户居之
   按大定縣近附府治即今中京城内清𩔖天文
   分野書曰遼建中京置大定赤縣
  長安當作/長興以諸部/人居之
   按長安縣金史地理志作長興而不言更名元
[060-8a]
   志亦同盖遼史字譌一統志原本謂長興廢縣
   在故大寧地而不言其方向九邊圖又謂縣在
   馬盂山西九邊圖誤指馬盂山廣袤千里故稱/南惠和西長興北全寧皆未足為據
   詳見/山門今考遼長興縣至元始廢元一統志曰遼
   既建中京置長興為赤縣蕃漢流民襍居其間
   故其習俗不同元中統二年省入大定縣後改
   為大寧又曰金北京大定府治大定長興二縣
   乃知大定長興並為府治猶之南京析津府治
[060-8b]
   析津宛平二縣西京大同府治大同雲中二縣
   盖京縣之制如是也大定與長興同在中京城
   内大定縣治當在府南長興縣治當在府北並
   在今平泉州境考金志於長興縣及三韓縣即/高
   州金廢高州/但存三韓縣皆注有塗河據元一統志塗河即/今土河亦名老河詳
   見水/門知長興縣境與高州相接高州在中京之
   北元時大定縣既併長興之後距高州界一百
   五十里則長興未併之先必在高州之南大定
[060-9a]
   之北矣方輿紀要謂長興縣在大寧衛南者誤
  勸農縣開泰二年/析京民居
   按遼勸農縣至金即廢元一統志謂金析其地
   属長興縣是勸農縣當與長縣接壤並在中京
   之北為今平泉州西北境方輿紀要謂勸農縣
   在大寧衛東南者亦未可為據
  富庶縣開泰二年/析京民置
   按清𩔖天文分野書曰遼以其地沃壤置富庶
[060-9b]
   縣人多力田比屋豐富故以為名方輿紀要富
   庶縣在大寧衛東一統志原本亦同據元一統
   志富庶縣東北至金源元之富庶兼有文定升
   平歸化縣地知遼縣當在大定府之東北金源
   縣之西為今平泉州属喀喇沁右翼旗東北境
   若九邊圖又謂縣在白狼山東白狼山在建昌/縣属喀喇沁左
   翼旗東/三十里富庶縣本属大定府不應遶出今建昌
   縣之東南境其説亦無據
[060-10a]
  文定縣開泰二年/析京民置
   按遼文定縣至金即廢方輿紀要文定縣在大
   寧衛東南
  升平縣開泰二年/析京民置
   按遼升平縣至金即廢方輿紀要文定縣南為
   升平縣
  歸化縣
   按遼歸化縣至金即廢方輿紀要歸化縣亦在
[060-10b]
   大寧衛東文定升平歸化三縣俱當在今平泉
   州東境
  金源縣開泰二年/析京民置
   按方輿紀要金源縣在大寧衛東一統志原本
   謂在喀喇沁右翼界九邊圖又謂縣在大青山
   西據元一統志金源縣東到興中州一百里西
   到大寧路二百里元興中州即遼興中府大寧
   路治即遼大定府知遼縣在大定府之東興中
[060-11a]
   府之西為今平泉州属喀喇沁右翼旗最東境
   元一統志又謂金源縣東至興中州界青山嶺
   二十里興中州西至金源縣界青山嶺八十里
   青山嶺又稱青巒嶺考元元統三年興中州青
   巒嶺平治道塗碑見藝/文門有鄰封金源之語知青
   巒嶺乃金源與興中東西交界處青巒嶺在朝/陽縣属土黙
   特右翼旗西北一百/八十里属建昌縣盖今建昌縣青巒嶺以西
   即平泉州東界為金源縣地正當中京之東武
[060-11b]
   經總要謂自中京東至營州界青山嶺一百七
   十里與此相合九邊圖謂金源在大青山西者
   亦即指青巒嶺也
  神水縣開泰二/年置
   按遼神水縣至金時改属錦州一統志原本以
   神水故城列入錦州府錦縣下盖據遼志神水
   縣本漢徒河縣地並引元史穆瑚黎舊作木華/黎今改正
   傳為証然考穆瑚黎取大定府時降将張致據
[060-12a]
   錦州以叛陷興中府穆瑚黎進兵臨興中先遣
   烏葉爾舊作吾也/而今改正攻溜石山又遣䝉古布哈舊/作
   䝉古不花/今改正屯永德縣即遼安/徳縣東候賊來援斷其
   歸路張致遣兵援溜石䝉古布哈引兵趨之並
   馳報穆瑚黎夜半疾馳遇於神水縣東夾擊之
   遂拔開義縣進圍錦州當日張致之兵本從錦
   州而西其交戰在神水而别屯永德以斷其歸
   路則神水縣之在永德以西可知元一統志謂
[060-12b]
   溜石山在金源縣西南四十里來援溜石而必
   道經神水則神水縣之在金源縣東南可知舊
   錦州府志亦謂永德城西北去神水城五十餘
   里永德城在今朝陽縣属土黙特右翼旗界見/後
   安徳州/條下則神水之在永德以西者亦當在朝陽
   縣境盖大定府所属之縣金源東南即為神水
   為府之最東南境
  曾公亮武經總要中京舊鮮卑之地在饒樂府西
[060-13a]
  南本奚王國牙帳之地南距古北口北距潢水東
  即營州千餘里皆其境土後為契丹所併築宫室
  城垣建為中京號大定府東至營州即興中府在/今朝陽縣属
  土黙特右/翼旗境界青山嶺一百七十里西即山後儒州
  今宣化府/延慶州界東南至建州在今建昌縣属喀/喇沁左翼旗境二百
  三十里南至幽州今順/天府一路由松亭闗一路由古
  北口各九百里北至上京今巴/林旗六百九十里
   按此為中京所属州縣之全境其能逺接山後
[060-13b]
   儒州界者盖中京之西境為北安州自北安州
   以西為奚王府奚之故地本千有餘里並𨽻中
   京故約畧言之耳武經總要所紀諸州皆據契
   丹圖經皇華四達記諸書雖異域傳聞間有未
   確然其四至道里可備參考亦附列卷内若方
   輿紀要所載各州縣方位多係約畧之詞别無
   證據不盡取憑焉
  遼史地理志恩州懷德軍太宗建州開泰中以渤/海户實之初𨽻永興宫
[060-14a]
  後属中京/統縣一
  恩化縣開泰中以渤/海人户置
  武經總要恩州本烏桓舊地南至中京六十里西
  至馬盂山六十里西北至漫頭山三十里北至宜
  坤州遼史作儀坤/州属上京道五十里西南至高州百二十里
   按遼恩州至金即廢方輿紀要恩州城在大寕
   衛西南與武經總要南至中京之文不合考金
   史太祖紀天輔六年克高恩囘紇三城進取中
[060-14b]
   京是恩州與高州相近亦當在中京之北為今
   平泉州喀喇沁右翼旗北境元一統志謂金天
   眷二年廢恩州為恩化鎮入大定縣其故城為
   傳舍盖恩州本與大定縣接壤故金時以州省
   入耳至武經總要謂恩州北至宜坤州考恩州
   至中京僅六十里南近中京且高州尚跨恩州
   之北是恩州之地未必能直接上京道境所云
   北至宜坤州者誤
[060-15a]
  遼史地理志惠州惠和軍太祖俘漢民數百户兔/麛山下創城居之置州
  属中京/統縣一
  惠和縣聖宗遷上京惠州民/括諸宫院落帳户置
  武經總要惠州在鮮卑之地景德初契丹侵河北
  德清軍失守俘虜人民於此置城居之城方二里
  至低小城内有瓦舍倉廩人多漢服東至新州即/武
  安/州百三十里西南至中京百二十里南至建州二
  百三十里北至潢水石橋至高州百五十里遼高/州在
[060-15b]
  惠州之西由惠州至高州不應至潢水石橋當是/北至潢水石橋若干里西北至高州百五十里刋
  本誤/脱字
   按遼之惠州與元之惠州非一地元惠州為遼
   澤州地而遼惠州至金即廢方輿紀要惠和城
   即惠/州治在大寧衛東北百里考兔麛山在今赤峰
   縣属翁牛特左翼旗東北四十里惠州當與之
   相近元一統志惠和縣東南到金源縣九十里
   西南到本路一百五十里元之惠和即仍遼舊
[060-16a]
   知縣在大定府之東北金源縣之北為今建昌
   縣北敖漢旗境今敖漢西之博羅科廢城即惠
   州故城也元一統志謂惠和縣西至大寧縣界
   塗河今土河即塗/河自喀喇沁右翼旗東北流入
   敖漢西境知自土河以東為惠州地矣
  遼史地理志武安州太祖俘漢民居木葉山下因/建城以遷之號杏堝新城復
  以遼西户益之更曰新州統和/八年改今名属中京統縣一
  沃野縣
[060-16b]
  武經總要新州本契丹國之地東至徽州二百里
  西至惠州百三十里南至霸州百里北至永州三
  百七十里
   按清𩔖天文分野書曰遼太祖俘漢民散居以
   其地不可耕殖因建城池以遷之方輿紀要武
   安州城在大寧衛東北二百里一統志原本武
   平廢縣金武平縣即遼沃/野縣為武安州治在故大寧城北然惠
   州已在大寧東北武安州治更在惠州之東不
[060-17a]
   得但云在大寧北也至於木葉山乃遼始祖廟
   所在當土河與潢河二水合流之處為遼之永
   州今喀爾喀左翼旗地在奈曼旗東北境外遼
   志既稱建新城為新州以别於永州之舊城則
   武安州自當在永州以南元一統志武平縣南
   至興中州西至惠和縣元之武平縣即遼武安
   州知州治當在惠和縣之東興中府之北為今
   朝陽縣属奈曼旗境
[060-17b]
  遼史地理志利州本中京阜俗縣統和二十/六年置州属中京統縣一
  阜俗縣唐末契丹漸熾役使奚人遷居琵琶川統/和四年置縣初𨽻彰愍宫更𨽻中京後置
  州仍属/中京
  武經總要利州承天后所建東至建州百二十里
  東北至建州百一十里西南至蘭州遼志中京道/諸州中無蘭
  州之名惟金志利州龍山縣下有蘭州寨考遼之/州縣至金時廢為鎮寨名者甚多當是遼本置有
  蘭州金廢為蘭/州寨遼志失載六十里南小淩河路至平州五十
  里西北至中京百五十里
[060-18a]
   按方輿紀要利州城在大寧衛東南一統志原
   本謂在喀喇沁左翼東北二十五里近寧逺州
   邊外塔西有三塔土人亦名古爾班蘇巴爾罕
   城據元一統志利州南至龍山縣北至富庶縣
   西至和衆縣知在富庶縣之南龍山縣之北和
   衆縣之東當大定府東南境又考元至元二十
   四年利州長夀山玉京觀地産碑詳見古蹟/及藝文門
   夀山在今建昌縣南境詳見/山門則利州故城當在
[060-18b]
   今建昌縣南境縣治東北七十里土人稱為大
   城子亦名小三座塔正當中京之東南在喀喇
   沁左翼旗北百里所稱左翼東北二十五里者
   誤也
   又按遼志以利州為統和二十六年置金志及
   元一統志皆以為統和十六年又元一統志載
   利州軍名曰永昌開泰元年置領阜俗縣遼史
   未詳
[060-19a]
  遼史地理志潭州廣潤軍本中京之龍山縣開泰/中置州仍属中京統縣
  一/
  龍山縣開泰二年以/習家寨置
   按潭州龍山縣之里至武經總要未詳方輿紀
   要潭州城在大寧衛東一統志原本龍山故城
   即潭/州治在喀喇沁左翼西南八里大凌河之旁距
   故利州約六十里俗呼喀喇城元一統志龍山
   縣東北至利州西北至和衆縣知在利州之西
[060-19b]
   南和衆縣之東南與喀喇沁左翼西南八里之
   説相合元一統志又謂南至撫寧縣界冷口西
   南至遷安縣則自今永平府冷口邊牆以外建
   昌縣南境為龍山縣地也
  遼史地理志榆州高平軍太宗南征横帳解里以/所俘鎮州民置州開泰
  中沒入属中/京統縣二
  和衆縣
  永和縣統和二十/二年置
[060-20a]
  武經總要榆州隋臨榆宫之地北控營平厯代置
  戍守契丹置州西北至中京百七十里西至招延
  州招延州一作招/遥州遼史未載四十里
   按方輿紀要和衆城即榆/州治在大寧衛東一統志
   原本謂在故大寧城東南元一統志和衆縣東
   至利州東南到龍山知在龍山縣之西北利州
   之西今建昌縣治西北二十五里地名小城子
   與大城子之為利州故城東西相直即為和衆
[060-20b]
   故城其西北接平泉州属喀喇沁右翼旗界正
   當中京之東南若九邊圖謂縣在白狼山北者
   其説無據又考遼榆州領縣凡二和衆縣即為
   州治其永和縣至金即廢方輿紀要謂在榆州
   西南其故址亦無可考
  遼史地理志澤州廣濟軍太祖俘蔚州民立寨居/之採煉陷河銀冶𨽻中
  京留守司開泰中置澤州有松亭闗神山/九宫嶺石子嶺灤河撒河属中京統縣二
  神山縣神山在/西南
[060-21a]
  灤河縣属永/興宫
  武經總要澤州松亭闗北遼澤之地東至利州百
  里北至中京百里西至北安州二百里南至平州
  二百五十里西南至松亭闗二百五十里
   按遼澤州治神山縣縣以山名遼志謂山在縣
   西南考神山在今平泉州治北當時縣治又在
   神山東北近倚州治是遼澤州城當在今平泉
   州治北喀喇沁札薩克公旗界自是以南至邊
[060-21b]
   城外皆為神山縣地其州属西南之境所屆頗
   逺金史太祖紀既取中京遂下澤州旋降北安
   州是中京之南即澤州澤州之西即北安州今
   平泉州属南境及承德府東南境皆澤州地也
   灤河縣以河得名灤河逕承德府治南沿平泉
   州治西境入潘家口其澤州境内之撒河由平
   泉州治西南境入龍井闗會灤河知今承德府
   治東南平泉州治西南至邊城以外為灤河縣
[060-22a]
   境
  遼史地理志高州開泰中聖宗伐高麗以俘户置/高州有平頂山樂河属中京統
  縣/一
  三韓縣辰韓為扶餘弁韓為新羅馬韓為高麗開/泰中聖宗伐高麗俘三地之遺人置縣户
  二/千
   按三韓之名始見於後漢書稱其有七十八國
   若高州所属之縣乃因三韓遷户而置故取以
   為名非即三韓故地
[060-22b]
  武經總要高州契丹収新羅諸國俘虜人民置州
  以居之仍置倚郭一縣以三韓為名南至中京百
  四十里東南至恩州五十里西北至饒州六十里
   按方輿紀要高州城在大寧衛北二百里一統
   志原本謂在故大寧城西北據元一統志高州
   南至大定縣西至松山州元之高州仍遼舊知
   在大定府之北松山州之東元一統志人稱東
   南到惠和縣惠和北至高州是高州東北境跨
[060-23a]
   越惠州惠和縣之北在今赤峰縣南境迤東至
   建昌縣最北境皆高州地又考遼志高州有樂
   河即饒/樂水即今之英金河在今赤峯縣属翁牛特
   境又元一統志塗河自大寧縣流至東北入高
   州金王景先集賢洞碑記謂高州南壓塗河今
   土河即塗/河自喀喇沁右翼旗東北流逕翁牛特
   左翼旗之南境敖漢旗之西北境會英金河知
   今翁牛特境敖漢西北境英金河之旁喀喇沁
[060-23b]
   土河以北皆高州地也
  遼史地理志松江當作/松山州勝安軍開泰中置統和/八年省復置属
  中京統/縣一
  松江當作/松山地邊松漠商賈會衝開/泰二年置縣有松山川
   按松江州遼史聖宗紀作松山州金元史地理
   志並稱遼置松山州遼志作松江者盖字譌至
   遼聖宗開泰年號本在統和之後而志云開泰
   中置統和八年省其叙次顛倒失實遼志統和
[060-24a]
   八年七月省州及縣以其民分𨽻他郡開泰二
   年二月詔以松山州為松山縣是遼初已先置
   有松山州統和時併省至開泰時復置也松山
   州松山縣之里至武經總要未詳方輿紀要松
   州城在大寧衛西北一統志原本亦同松山州
   至金時曾降為縣改𨽻高州必與高州相接元
   一統志松州東至髙州西至興州元松州即遼
   松山州知在高州之西興州之東為今赤峰縣
[060-24b]
   属翁牛特右翼旗境正當中京之西北元一統
   志又謂松州東南二十里有遮盖山考遮盖山
   在今翁牛特右翼南三十里松山州當在其北
  遼史地理志北安州興安軍唐為奚王府西省地/聖宗以漢户置北安
  州属中京/統縣一
  利民縣
  武經總要北安州後魏置安州築城在幽州之北
  正當松漠之地今建為北安州墨㪷嶺牛山㑹仙
[060-25a]
  石栁河皆在其境東北至中京二百五十里西南
  至古北口二百八十里南至幽州二百五十里
   按金志興州本遼北安州興化軍興化縣又有
   利民縣承安五年以利民寨升泰和四年廢盖
   以興化為遼之舊縣而以利民為金所增置遼
   志有利民縣而無興化縣與金志不合考遼北
   安州治利民縣據武經總要在古北口東北二
   百八十里金興州治興化縣在古北口東北一
[060-25b]
   百四十里遼北安州即後魏之安州其故城即
   今博洛河屯詳見前卷三北/魏安州條下在豐寧縣境金興
   州即元之大興州其故城即今喀喇河屯在灤
   平縣境是金之興州特改置於北安州之南境
   利民自為遼縣興化自為金縣一統志原本曰
   遼置利民縣金初廢為寨承安五年建興州復
   置利民縣属焉泰和四年又廢是利民縣至金
   時復置而旋廢與興州所治之興化縣本属兩
[060-26a]
   地以興化為遼置而轉以利民為金置者乃金
   志之誤
   又按遼北安州疆域頗廣金初用兵自克東京
   上京至進取中京史載攻下郡縣不一及宗翰
   破北安州後與都統杲㑹於奚王嶺分道追遼
   主於鴛鴦灤鴛鴦灤在今宣化府張家口外牧/厰境内為金時橅州集寧縣地亦
   名集寧/海子中間數百里别無攻圍郡縣之事知今
   承德府西境及豐寧縣灤平縣之東境皆北安
[060-26b]
   州地也至遼志於北安州下稱晉為馮跋所據
   馮跋即北燕主考承德府全境地前燕後燕及
   北燕皆有之豈止馮跋一人即馮跋所據者兼
   有承德府属之境亦不止北安一州遼志所列
   沿革未可徴信大率𩔖此
   又按遼時有六奚部以奚王府領之北安州雖
   即在奚地然史稱遼聖宗以漢户置州則奚部
   自非其所属盖北安州治以刺史而奚部統以
[060-27a]
   奚王奚之故地尚寛凡北安州附近之境並當
   為奚部地考遼史營衛志奚初為五部曰約囉
   舊作遥里/今改正部曰巴爾達舊作伯德/今改正部曰敖拉舊/作
   奥里今/改正部曰美嘉舊作梅只/今改正部曰綽羅舊作楚/里今改
   正/部太祖盡降之天賛時增置多科舊作墮瑰/今改正
   部遂號六奚部命巴掄舊作勃里/恩今改正主之仍號奚
   王聖宗合敖拉美嘉多科三部為一特置南尅
   部北尅部以足六部之數其所居地之可考者
[060-27b]
   約囉部居潭利二州間巴爾達部居松山州平
   州之間綽羅部居潭州北敖拉部美嘉部多科
   部合為一部及分置之南尅部北尅部遼史未
   詳其所居之地然奚之舊地既在北安州則諸
   部亦當附居其地又有薩拉噶舊作撒里/葛今改正部伊
   克舊作窈𤓰/今改正部努延舊作耨盌/爪今改正部皆以降奚置
   部設節度使領之分居澤州之東潭州之南復
   有卾博庫舊作訛僕/括今改正部與薩拉噶等三部同居
[060-28a]
   望雲縣東盖遼時望雲縣以東即與北安州相
   接中間並無郡縣遼北安州為今承德府本境/及灤平縣豐寧縣之東境地
   遼望雲縣為今宣化府赤城縣地中間相距之/處為今灤平縣豐寧縣之西境及獨石口㕔地
   而北安一州又不應如是遼濶知今灤平縣豐
   寧縣之西境皆奚部散居之地金天輔六年宗
   翰等敗奚王什黙舊作霞末/今改正而北安州遂降可
   知奚王之即在此安州境也
   又按武經總要所列契丹諸州於北安州下尚
[060-28b]
   有招延州一作招/遥州以渤海部落居之東小凌河
   南至潤州北至澤州西南至幽州四百五十里
   當在今建昌縣南境遼志不載此州名故附識
   於此
  遼史地理志興中府本霸州彰武軍慕容皝以栁
  城之北龍山之南福德之地乃築龍城構宫廟改
  栁城為龍城縣遂遷都號和龍宫慕容垂復居焉
  後為馮跋所滅元魏取為遼西郡隋平高保寧置
[060-29a]
  營州煬帝廢州置栁城郡唐武德初改營州總管
  府尋為都督府萬嵗通天中陷李萬榮神龍初移
  府幽州開元四年復治栁城八年西徙漁陽十年
  還栁城後為奚所據太祖平奚及俘燕民将建城
  命韓知方擇其處乃完葺栁城號霸州彰武軍節
  度統和中制置建霸宜錦白川等五州尋落制置
  𨽻積慶宫後属興聖宫重熙十年升興中府有大
  華山小華山香高山麝香崖天授皇帝刻石在焉
[060-29b]
  駐龍峪神射泉小靈河即小/凌河統州二在今境/之州一縣四
   按遼興中府為慕容燕故都所在今朝陽縣南
   境也遼志稱慕容皝築龍城慕容垂復居焉考
   慕容垂復國本都中山至其子慕容寳始遷龍
   城非慕容垂也志又稱後為馮跋所滅高雲滅
   慕容氏馮跋實代高雲亦非跋滅慕容氏也又
   稱後魏取為遼西郡後魏所設者本名昌黎郡
   至隋始改置遼西郡皆遼志之誤
[060-30a]
  興中縣太祖掠漢民居此建霸/城縣重熙中置府更名
  營邱縣析霸/城置
  象雷縣開泰二年以麥務/川置𨽻中京後属
  閭山縣開泰二年以羅家/軍置𨽻中京後属
   按方輿紀要象雷廢縣閭山廢縣皆在營州即/遼
   興中/府西今朝陽縣西南境也遼中京在興中府
   之西二縣先𨽻中京而後属興中故知居中京
   興中府之間也
[060-30b]
  武經總要興中府東至遼河三百里西至中京三
  百里西南至建州六十里北至潢水四百里舊契
  丹界西北至松陘嶺百里舊奚界東南至安東都
  䕶府二百七十里東北至白川州七十里
   按方輿紀要營州故城即興/中府在大寕衛東三百
   里一統志原本興中故城在土黙特右翼西百
   里錦州府西北邊外大凌河之北盖即今之朝
   陽縣治舊名三座塔城䝉古稱為古爾班蘇巴
[060-31a]
   爾罕城
  遼史地理志安德州化平軍以霸州安德縣/置來属統縣一
  安德縣統和八年析霸州東南龍山徒河境/戸置初𨽻乾州更属霸州置州來属
   按安德州安德縣之里至武經總要未詳一統
   志原本永德廢縣金永德縣即遼安/徳縣為安德州治西北去神
   水縣城五十餘里東北去興中府城百里今據
   遼乾統八年有安德州靈巖寺碑詳見古蹟/及藝文門
   巖寺在今朝陽縣東南柏山上詳見/山門則安德州
[060-31b]
   故城當在今朝陽縣東南柏山之麓為土黙特
   右翼旗南境實興中府之東南也遼志以安德
   縣為析霸城東南户置霸城即興中府又金志
   稱永德縣即安/德縣北有凌河與此方位並合
   又按遼興中府所属尚有黔州統盛吉一縣方
   輿紀要黔州城在營州南考武經總要謂白川
   州東至黔州七十里黔州東至顯州今錦州府/廣寕縣
   五十里東北至望海峯五十里是黔州尚在川
[060-32a]
   州之東為今錦州府界故不列入
  遼史地理志川州長寧軍太祖弟明王按圖舊作/安端
  今改/正置㑹同三年詔為白川州按圖子察罕舊作/察割
  今改/正以大逆誅沒入省曰川州初𨽻崇德宫統和
  中属文忠王府統縣三
  宏理縣統和八年以諸/宫提轄司户置
  咸康縣
  宜民縣統和/中置
[060-32b]
  武經總要白川州東至黔州七十里西至中京四
  百三十里東南至宜州百里西南至霸州七十里
   按方輿紀要川州有東西二城東川州遼所置
   西南至義州衛一百五十里西川州金所置南
   至義州衛九十里盖遼與金各自有川州武經
   總要川州西南至霸州即興/中城七十里此遼之川
   州也元一統志川州南至興中州一百八十里
   此金之川州也一統志原本川州城此即指遼/之川州
[060-33a]
   在土黙特右翼東北一百五里䝉古名卓索喀
   喇城今朝陽縣治東北六十七里地名四角坂
   有廢城中有遼開泰二年石幢詳見古/蹟門為白川
   州官吏所建知即遼川州故城也且此城當興
   中故城東北亦與武經總要西南至霸州七十
   里之文相合今朝陽縣属土黙特右翼旗東北
   接土黙特左翼旗境皆川州地也
   又按遼川州共領三縣遼志先宏理而後咸康
[060-33b]
   宜民元一統志載遼川州所領則先咸康而後
   宜民宏理清𩔖天文分野書亦稱遼川州領咸
   康等三縣今據遼開泰二年石幢列銜有長寧
   軍節度白川州刺史及白川州咸康縣令知咸
   康縣為遼川州所治而宜民與宏理乃其属縣
   元一統志又謂遼後省宏理入宜民若宏理為
   川州倚郭之縣必不以之省入宜民矣以宏理
   為川州首縣者乃遼志之誤也宏理縣之併於
[060-34a]
   宜民遼史亦未詳
  遼史地理志建州保静軍太祖置州漢乾祐元年
  故石晉太后詣世宗求於漢城側耕墾自贍許於
  建州南四十里給地五十頃營構房室創立宗廟
  州在靈河之南屢遭水害聖宗遷於河北初属武
  寧軍𨽻永興宫後属敦睦宫統縣二
  永霸縣
  永康縣
[060-34b]
  武經總要建州東南至器仗山三十里東北至霸
  州九十里南至渝州當作/榆州五十里西南至小凌河
  十里
   按方輿紀要建州城在大寧衛東南四百餘里
   止約畧之詞考建州本有二城遼太祖初置之
   建州在大凌河之南小凌河之北正當興中城
   之南遼聖宗移置之建州在大凌河之北正當
   興中城之西武經總要謂建州東北至霸即興/中城
[060-35a]
   西南至小凌河一統志原本謂建州故城在土
   黙特右翼西南一百二十里皆指初置之建州
   而言即今朝陽縣治南之五十家子廢城是也
   若移置之建州據元一統志當在興中城之西
   為今朝陽縣属土黙特右翼旗西一百七十里
   之喀喇城一統志原本以為亦遼金時州而無
   考者實即建州城也
  遼史地理志來州歸德軍故城在今/寧逺州統州三縣一
[060-35b]
  兼得今境/之州一
   按遼來州即元瑞州本在今錦州府西南界據
   武經總要來州北至建州三百五十里元一統
   志瑞州北至利州界栲栳山一百五十里到利
   州三百五十里西北到龍山縣二百八十里故
   知兼得建昌縣東南境
  隰州平海今志作/海平慕容皝置集寧縣聖宗括帳/户遷信州大雪不能進建城
  於此置焉𨽻興聖/宫來属統縣一
[060-36a]
  海濵縣本東京城内渤海/民户因叛移於此
   按遼志以隰州平海軍領海陽縣潤州海陽軍
   領海濵縣金志則謂遼隰州領海濵縣潤州領
   海陽縣與遼志互異考潤州軍名海陽與海陽
   縣名相合則海濵縣當属隰州矣元一統志亦
   謂遼隰州治海濵縣今從之考隰州海濵縣至
   金廢隰州以縣属來州後改來州為宗州復改
   為瑞州所属縣如故元廢縣為海濵鄉今建昌
[060-36b]
   縣東南一百八十里瑞雲山中在喀喇沁左翼/旗南七十里
   有元至正七年大寧路瑞州海濵鄉周家莊雲
   谿觀碑詳見藝/文門知建昌縣属喀喇沁左翼旗之
   東南境為遼海濱縣地
   又按遼志以隰州為慕容皝所置集寧縣考十
   六國春秋及晉書載記無集寕縣之名惟前燕
   録載慕容皝十四年以河間郡晉書作/河間人為寕集
   縣盖即河間郡之流人置縣以居之遼志之集
[060-37a]
   寧疑即寧集之譌
  遼史地理志宜州崇義軍故城在/今義州統縣二兼得今/境之縣
  一/
  宏政縣世宗以定/州俘户置
   按遼宜州即金元義州本在今錦州府北界據
   武經總要宜州西至霸州二百里北至川州元
   一統志義州西至興中州界蛤蜊山九十里到
   興中州一百八十里西北到川州一百八十里
[060-37b]
   故知兼得朝陽縣境今朝陽縣治東北一百九
   十里之台頭溝有金皇統八年宜州㕔峪口院
   碑詳見藝/文門知朝陽縣属土黙特右翼旗東北接
   土黙特左翼旗南境亦冝州地考遼宜州治宏
   政縣而别領開義縣然開義縣尚在今義州南
   非朝陽縣境所及其兼得今縣境者乃宏政縣
   地也
   又按以上惟安德州𨽻於興中府其川建來宜
[060-38a]
   四州皆直𨽻於中京
  遼史地理志徽州宣德軍景宗女秦晉大長公主
  所建媵臣萬户在宜州之北二百里
  遼史地理志成州長慶軍聖宗女晉國長公主以
  上賜媵臣户置在宜州北一百六十里成州興府
  軍節度統縣一
  同昌縣
   按徽成二州遼志載入上京道頭下軍州内遼
[060-38b]
   時諸王外戚大臣從征俘掠生口各建州縣以
   居之横帳諸王國舅公主許創立州城朝廷賜
   州縣額其節度使朝廷命之刺史以下皆以本
   主部曲充焉所謂頭下軍州也二州皆居宜州
   之北當在今朝陽縣属土黙特左翼旗境其成
   州後由上京改𨽻中京故遼志互収入中京道
   下
  遼史地理志饒州匡義軍属上/京道有潢河長水灤青
[060-39a]
  山大福山松山𨽻延慶宫統縣二
  長樂縣本遼城縣民太祖伐渤/海遷其民建縣居之
  臨河縣本豐永縣民太宗分兵/伐渤海遷於潢水之曲
  安民縣太宗以渤海諸/邑所俘襍置
   按宋薛映記度潢水石橋旁有饒州富弼行桯
   錄中京北四百八十里至潢水石橋武經總要
   饒州南至中京五百里遼志饒州有潢河方輿
   紀要廢饒州在臨潢遼上京臨潢府在今/翁牛特北巴林旗界西南
[060-39b]
   二百三十里一統志原本謂在翁牛特右翼界
   内考潢河自克什克騰流經赤峰縣属翁牛特
   左翼旗界知今翁牛特北境潢河之北當為遼
   饒州地饒州治長樂縣而别領臨河安民二縣
   其方位道里無可考
  遼史地理志上京臨潢府謂之龍眉宫神冊三年
  城之名曰皇都天顯十三年更名上京府曰臨潢
  統縣十
[060-40a]
   按遼上京在中京之北臨潢府有黑河潢河一
   統志原本黑河在今巴林北一百十里潢河為
   大遼水之西源䝉古名西喇穆倫西流入巴林
   界又東經阿祿科爾沁南入翁牛特北境今赤
   峯縣北為翁牛特旗又北為巴林旗臨潢府居
   潢水北有黑河今巴林二旗為遼上京臨潢府
   地也遼志謂本漢遼東郡西安平之地新莽曰
   北安平考漢遼東郡亦在長城以内若今赤峰
[060-40b]
   縣北之巴林二旗漢初當為匈奴左地武帝時
   為塞地後入烏桓其云即遼東郡地者亦殊未
   之考矣
  臨潢縣太祖天贊初攻燕薊以所俘/人户散居潢水之北故以名
   按臨潢縣近附府治居潢水北上京道属之饒
   州今赤峯縣北/翁牛特旗地亦有潢河知臨潢縣南與饒州
   接壤也
  定霸縣太祖下扶餘遷其人於京西與漢人襍居/統和八年以諸宫提轄司人户置𨽻長寧
[060-41a]
  宫/
  保和縣太祖破龍州盡徙富利縣人散居京南統/和八年以諸宫提轄司人户置𨽻彰愍宫
  潞縣天賛元年太祖破薊州掠潞縣民布/於京東與渤海人襍處𨽻崇徳宫
  宣化縣太祖破鴨□府盡徙其民居之京南統和/八年以諸宫提轄司人户置𨽻彰愍宫
   按定霸以下諸縣皆以俘降人户徙置京之東
   西南境保和宣化居南潞縣居東定霸居西皆
   附近京邑應在潢河黑河左右今赤峰縣北巴
   林左右翼兩旗境内
[060-41b]
 
 
 
 
 
 
 
欽定熱河志卷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