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35 欽定熱河志-清-和珅 (master)


[058-1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熱河志卷五十八
 建置沿革四
  北魏
  北齊 周
[058-2a]


[058-3a]


[058-4a]
 北魏
 北齊 周
  北魏為安州營州及庫莫奚契丹地
  今承徳府本境為安州廣陽郡之燕樂縣地其北
  境為庫莫奚地灤平縣為廣陽郡之廣興縣地其
  西境為禦夷鎮地豐寧縣為燕樂縣方城北地其
  西南境為禦夷鎮地北境為庫莫奚地後俱併入
  庫莫奚平泉州為營州建徳郡之陽武縣冀陽郡
[058-4b]
  之平剛縣地赤峯縣為庫莫奚地建昌縣為營州
  建徳郡之石城縣廣都縣地冀陽郡之栁城縣地
  其北境為契丹地朝陽縣為營州昌黎郡之龍城
  縣廣興縣定荒縣地其北境為契丹地
  魏書地形志安州皇興二年置治方城天平中/䧟元象中寄治幽州北界
  郡三按在今境/之郡一
  廣陽郡延和元年置益州/真君二年改為郡領縣三
  廣興延興二年置真君/九年併恒山屬
[058-5a]
  燕樂州郡治延和九年置/真君九年併永樂
  方城普泰元/年置
   按北魏燕樂縣即安州廣陽郡治其地在邉外
   與東魏元象時僑置邉内之燕樂縣異東魏僑/置之燕
   樂縣在古北口内/今密雲縣東北境曾公亮武經總要謂後魏之
   安州遼為北安州西南至古北口二百八十里
   以方位道里計之當在今豐寧縣之東境水經
   注索頭水南逕廣陽僑郡西今安州治安州為/魏置酈
[058-5b]
   道元魏人故/曰今安州南流注於濡水即灤/河索頭水即今
   伊遜河詳見/水門流經承徳府北境過豐寧縣至灤
   平縣之東北境會入灤河今豐寧縣博洛河屯
   即波羅/河屯之廢城址古索頭水正經其西當為安
   州故治盖北魏之安州領郡凡三密雲郡安樂
   郡皆置於邉内惟廣陽郡置於邉外今承徳府
   之南境北魏為/奚地灤平縣之東境西境為禦/夷鎮地豐寧
   縣之東南境北境為奚地西南/境為禦夷鎮地皆廣陽郡地也
[058-6a]
   魏志燕樂縣下注州郡治是州郡同治燕樂燕
   樂縣治即當在豐寧縣東南境附近安州故治
   也承徳府南境近相毗接亦當為燕樂縣地廣
   興方城二縣方位不詳魏志既稱燕樂縣為州
   郡治又於安州下注治方城者方城本地名安
   州與燕樂同治其地故注文互見後普泰元年
   析置方城縣縣以地名亦當在今豐寧縣境燕
   樂方城居北在豐寧縣境則廣興縣宜居南為
[058-6b]
   今灤平縣境矣
   又按水經注五渡水今承徳府東境之/老牛河詳見水門出安樂
   縣丁原山南流逕其縣故城西本三會城也又
   髙石水今平泉州南境之/瀑河詳見水門出安樂縣東山西流
   厯三會城南道元所注係在安州境而北魏之
   安州本無安樂縣若指漁陽郡之安樂縣北魏
   於真君七年併入潞縣者其故地在今順義縣
   界於邉外無涉惟魏志安州燕樂縣下注云真
[058-7a]
   君九年併永樂知北魏真君以前尚有永樂縣
   與燕樂縣毗接同在安州境内所謂安樂縣者
   疑即永樂縣之譌因其已併入燕樂故道元稱
   為故城也
  營州治和龍城太延二年為鎮真君/五年改置永安未䧟天平初復領郡六按在/今境
  之郡/三
  昌黎郡晉分遼東置真君/八年併冀陽屬焉領縣三
   按昌黎本燕之舊郡其治在龍城亦因後燕北
[058-7b]
   燕之舊
  龍城真君八年併栁城昌黎棘城/屬焉有堯祠檢頓城狼水
   按龍城即燕舊都在今朝陽縣南境之三座塔
   狼水即大凌河流經三座塔境惟所併之棘城
   在今義州西北當朝陽縣境之外知龍城縣之
   東兼得今錦州府地
  廣興真君八年併徒河永樂燕昌/屬焉有雞鳴山石城大栁城
   按方輿紀要廣興故城在營州東百里當在今
[058-8a]
   朝陽縣南三座塔之東境其所併之徒河為今
   錦縣地在朝陽縣境外知廣興縣之東南亦兼
   得今錦州府地
  定荒正光末置有/鹿頭山松山
   按方輿紀要定荒縣正光末析龍城廣興二縣
   地置正光之末距太延二年初得昌黎郡之時
   㡬及九十年知正光以前即龍城廣興二縣地
   亦當在今朝陽縣境今奈曼旗西南八十里有
[058-8b]
   鹿兒山其地正當魏昌黎郡之北境或即為古
   鹿頭山未可知也
  建徳郡真君八年置/治白狼城領縣三
   按建徳本燕舊郡之名考魏之取燕於延和元
   年八月先拔建徳郡於太延二月四月始充白
   狼城知建徳郡與白狼城本為兩地魏之建徳
   郡即治白狼城盖係改置之郡北燕之故治
  石城真君八年併遼陽路大/樂屬焉冇白鹿山祠
[058-9a]
   按方輿紀要石城故城在營州西南百餘里盖
   據後燕録慕容寶自廣都黄榆谷行十餘里清
   河王㑹勒兵攻寶寶馳二百里至龍城㑹遣騎
   追至石城不及廣都距龍城二百餘里而石城
   在其中約畧以為百餘里耳魏之建徳郡既領
   石城縣而昌黎郡之廣興縣下復有石城知為
   兩地疑後燕録所謂追至石城者乃廣興縣境
   之石城故與龍城相近未必為石城縣也又考
[058-9b]
   魏志於石城下注前漢屬石北平即以石城為
   漢縣考慕容燕所置諸郡縣用漢舊名者頗多
   而分併參錯毎非其故址後燕時有石城令知
   其志石城縣北燕時又有石城太守知其又升
   為石城郡魏時省郡而存縣盖亦仍燕之舊縣
   而非即漢縣故治也計其方位當在今建昌縣
   西南接平泉州東南近長城之地
  廣都真君八年併白狼建徳/望平屬焉有金紫城
[058-10a]
   按廣都亦燕之舊縣水經注廣成俗謂之廣都
   此盖自慕容氏後相沿以俗名置縣魏志不係
   以沿革知非漢之廣成故縣至魏建徳郡既治
   白狼城而志又稱白狼併屬廣都者盖郡治在
   白狼城而白狼所屬之地復割入廣都耳據後
   燕録自廣都黄榆谷至龍城二百餘里則廣都
   當在龍城之南為今建昌縣東南境地
  陽武正光未置/有三合城
[058-10b]
   按陽武縣置於正光之末距真君八年置郡之
   時已越七十餘年當以近建徳郡之地祈置其
   方位未詳方輿紀要謂陽武廢縣在石城東亦
   約畧之詞别無證據水經注安樂當作永樂見/前安州條下
   縣有三會城此稱三合城疑即三會之譌考安
   樂縣之三會城在五渡水之東髙石水之西與
   濡水入邉處相近當在今老牛河即五/渡水瀑河即/髙
   石/水之間為平泉州西南境地三合城先已併入
[058-11a]
   燕樂縣而此又在陽武縣者盖建徳郡與廣陽
   郡本自相接故析其附近之地置縣正光末增
   置陽武之時距道元之死僅二年餘道元死於/孝昌三年
   蕭寶夤/之亂當在其書成之後故水經注未之詳也
  冀陽郡真君八年併昌/黎武定五年復領縣二
   按冀陽亦燕之舊郡魏自延和元年拔冀陽郡
   於北燕真君八年併入昌黎郡逮武定時復置
   冀陽郡而東魏旋亡是魏之置有冀陽郡統前
[058-11b]
   後不過十有餘年其實即昌黎郡地也
  平剛
   按平剛在燕時亦當置縣魏初隨冀陽郡併省
   至魏末復置耳魏志不詳沿革當與前漢右北
   平治之平剛異平剛漢書/本作平岡水經注自盧龍至凡
   城二百許里自凡地東北出趣平罡即平/剛百八
   十里盖即指魏之平剛當為今平泉州東境地
  栁城
[058-12a]
   按栁城為燕改置之縣已非漢之故治至魏初
   併省之時既以其地省入龍城而又割栁城之
   故城分𨽻廣興至魏末仍分置栁城縣故有龍
   城所併之栁城有廣興所𨽻之大栁城又有冀
   陽郡所領之栁城縣屢經分割并非燕栁城之
   故治盖其一時之廢置如是計其方位當不離
   龍城以南為今建昌縣南境地
   又按魏志又有南營州注云孝昌中營州隘永
[058-12b]
   熙二年置寄治英雄城其所領亦有昌黎郡及
   龍城廣興定荒三縣建徳郡及石城廣都二縣
   當永熙二年正東西魏分國之時此乃僑置之
   營州與故地無涉
  北史奚傳互見/魏書庫莫奚其先東部宇文之别種也
  初為慕容晃十六國春/秋作皝所破竄匿松漠之間好為
  寇抄登國三年道武親自出討至弱洛水南大破
  之十數年間庫莫奚滋盛大和四年輒入塞内辭
[058-13a]
  以畏地豆干抄掠詔書切責之二十二年寇安州
  擊走之後復欵附毎求入塞交易宣武詔曰庫莫
  奚去太和二十一年以前與安營二州邉人參居
  並無欺貳至二十二年叛逆以来遂爾逺竄今雖
  欵附猶在塞表
   按庫莫奚初竄匿松漠當在承徳府屬北境之
   外魏道武破之於弱洛水即饒/樂水南即今英金河
   在赤峯縣屬翁牛特旗界魏之登國三年即慕
[058-13b]
   容垂之建興三年是時苻秦喪亂後燕又甫經
   立國故庫莫奚漸强得至弱洛水南其後慕容
   寶之襲庫莫奚渡澆洛水即饒/樂水是終後燕北燕
   之世庫莫奚皆處英金河左右在今承徳府豐
   寧縣北境及赤峯縣境逮魏太和四年之後始
   與安營二州民雜居益復漸徙而南散處今承
   徳府本境灤平縣豐寧縣平泉州境内太和以
   後奚之部落日大魏志所稱安州於天平中䧟
[058-14a]
   者史不詳其事考其時正江果棄安州奔髙麗
   時必庫莫奚乗亂據之耳至東魏孝静帝武定
   三年髙歡上言幽安定三州北接奚蠕蠕請於
   險要修立城戍以防之此所謂安州者乃東魏
   寄治邉内之安州已非北魏安州之故境矣
  北史契丹傳互見/魏書契丹國在庫莫奚東異種同𩔖
  並為慕容晃所破竄於松漠之間登國中魏大破
  之遂逃迸經數十年有部落於和龍之北數百里
[058-14b]
  真君以來得交市於和龍密雲之間貢獻不絶太
  和三年莫賀弗勿于率其部落求内附止於白狼
  水東
  遼史營衛志契丹之先曰奇首可汗生八子其後
  族屬漸盛分為八部居松漠之間今永州木葉山
  有契丹始祖廟奇首可汗可敦併八子像在焉潢
  河之西土河之北奇首可汗故壤也元魏末莫賀
  弗勿于畏髙麗蠕蠕侵逼率車三千乗衆萬口内
[058-15a]
  附乃去奇首可汗故壤居白狼水東北
   按北史稱契丹居和龍之北數百里據遼史謂
   在永州考遼之永州本以潢河土河二水合流
   而名為今喀爾喀左翼旗地當建昌朝陽縣屬
   敖漢奈曼旗北境之外遼史所謂潢河之西土
   河今名/老河之北與唐書所謂潢水之南黄龍之北
   其方位相合盖潢河自赤峯縣北境之翁牛特
   東流至喀爾喀左翼旗境會土河復折而南流
[058-15b]
   故契丹所居可曰在潢水之南亦可曰在潢水
   之西土河經建昌朝陽縣北敖漢奈曼旗境始
   合潢河亦在黄龍之北也太和以後之内附者
   盖契丹中之别部白狼水即今大凌河契丹附
   居白狼水東盖已雜處龍城近地魏志於營州
   之䧟不詳其事考孝莊之末國亂紛然營州當
   為契丹所據
  北齊為庫莫奚地其東北境為契丹地東南境屬
[058-16a]
  營州
  今承徳府本境灤平縣豐寧縣赤峯縣為庫莫奚
  地平泉州為營州冀陽建徳郡地其北境接庫莫
  奚地建昌縣為營州建徳郡地其北境為契丹地
  朝陽縣為營州龍城廣興縣地其北境為契丹地
  北齊書昭帝紀皇建元年帝親討庫莫奚出長城
  虜奔遯
  北史奚傳齊受魏禪嵗時来朝其後種𩔖漸多分
[058-16b]
  為五部有阿魏氏遂盛
  杜佑通典庫莫奚於後魏之初頻為寇盜及突厥
  興而臣屬之後稍漸强盛分為五部理饒樂水北
  即鮮卑故地
   按魏安州于元象中寄治幽州北界之後諸史
   無復置之文是東魏至北齊之安州祇僑置在
   長城以内而舊地全䧟入庫莫奚矣通典稱庫
   莫奚屬於突厥考魏書尚無突厥傳其興當在
[058-17a]
   後魏之末至庫莫奚之分為五部在齊受魏禪
   之後通典所謂居饒樂水北者亦祇約畧之詞
   大約奚之故地本在今赤峯縣北境迨據有安
   州則今承徳府灤平縣豐寧縣境赤峯縣南境
   皆庫莫奚地觀齊昭帝紀討庫莫奚出長城而
   虜遯知長城以外即為奚境矣
   又按隋志稱齊廢廣陽郡以大興大興即廣興/避隋煬帝諱
   追/改方城入燕樂此亦寄治邉内之廣陽郡在今
[058-17b]
   密雲縣界者非北魏舊廣陽郡地
  北史契丹傳天保四年契丹犯塞文帝北討至平
  州遂西趣長塹親踰山嶺大破之
   按魏志於營州稱永安末䧟天平初復又稱孝
   昌中䧟大約自孝明帝以後營州郡縣之䧟入
   契丹者魏末亦未必能盡復其為北齊所有當
   在天保中大破契丹之時齊文宣紀稱北討契
   丹至平州從西道趣長塹辛丑至白狼城壬寅
[058-18a]
   經昌黎城癸夘至陽師水甲辰踰山嶺奮擊大
   破之丁未至營州可知東魏之末營州近境已
   為契丹所有至是始復定之也
  隋書地理志後魏置營州於和龍城後齊惟留建
  徳冀陽二郡龍城大興此大興即魏昌黎郡之廣/興亦避隋煬帝諱追改
  等縣其餘並廢
  北齊書高保寧𫝊武平末為營州刺史鎮和龍
   按北齊時安州久䧟惟存營州其建徳冀陽二
[058-18b]
   郡之屬縣亦多併省自不能如北魏之原境是
   北齊所有者當為今建昌縣及朝陽縣南境三
   座塔以南及平泉州東南境地其西則與奚分
   地其東北則與契丹分地
   又按文宣帝紀天保三年冬十月仍起長城北
   至社干戌四百餘里立三十六戌五年十一月
   帝北巡至達速嶺覽山川險要將起長城六年
   發夫一百八十萬人築長城自幽州北夏口至
[058-19a]
   恒州九百餘里七年併省州郡先是自西河總
   秦戌築長城東至於海前後所築東西凡三千
   餘里築十里一戌其要害置州鎮凡二十五所
   八年於長城内築重城自庫洛拔而東至於塢
   紇戌凡四百餘里又斛律羨傳羨自庫堆戍東
   距於海隨山屈曲二千餘里其間二百里中凡
   有險要或塹山築城或斷谷起障並置立戍邏
   五十餘所是北齊所築之長城東至於海與秦
[058-19b]
   時所築之東至大遼水者不同今潘家口以東
   邉牆迤南至海當屬北齊改築之舊址至長城
   内之重城則不可考矣
  周為庫莫奚地其東北境為契丹地東南境為齊
  營州刺史髙保寧地
  今承徳府灤平縣豐寧縣赤峯縣為庫莫奚地建
  昌縣北境朝陽縣北境為契丹地平泉州及建昌
  縣南境朝陽縣南境為北齊髙保寧地
[058-20a]
  北齊書髙保寧𫝊周師將至鄴保寧率驍銳并契
  丹靺鞨萬餘騎將赴救聞鄴都不守便歸營據黄
  龍竟不臣周
   按周書異域傳但有庫莫奚而無契丹即奚傳
   中亦未詳後周之事蹟考周自建徳六年始併
   齊地至大象三年即入於隋相距止四年其時
   庫莫奚與契丹當仍在故境而齊營州刺史髙
   保寧至隋開皇三年始滅是終周之世未嘗得
[058-20b]
   有安營二州之故地也若隋志稱周改安州為
   元州亦即寄治密雲之安州不在今承徳府屬
   境内
   又按周宣帝大象元年六月發山東諸州民修
   長城立亭障西自雁門東至碣石是周時長城
   因北齊東至海之舊址與今邉牆無異
 
欽定熱河志卷五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