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09 大清一統志-明-和珅 (master)


[194-1a]
大清一統志
 烏里雅蘇台統部東與黒龍江為界西與新疆為界/南至瀚海為界北與俄羅斯為界
︹建置沿革︺古漠北地秦漢時匈奴居之漢初冒頓强
  盛併有漠南武帝時累歲征伐匈奴徙居於此後
  漢為北匈奴地後魏初蠕蠕據之蠕蠕滅而突厥
  起盡有西北之地唐貞觀初李靖擊滅突厥回紇
  及薛延陀並稱强李勣滅薛延陀回紇遂并有其
  地至五代時回紇始衰則有室韋嫗厥律諸部散
  居之服屬於遼金時蒙古諸部始盛元太祖十五
  年定諸部建都於此名和林元之亡也小王子猶
[194-1b]
  依故土迨後小王子東徙為察哈爾其留舊地者
  為喀爾喀
 本朝康熙二十八年喀爾喀為噶爾丹所擾投誠内
  徙三十六年噶爾丹滅始還故土雍正閒置烏里
  雅蘇台將軍統其衆
 ︹職官︺
  定邊左副將軍一員駐劄烏里雅蘇台城雍正十/一年設統轄唐努烏梁海科
布多地方喀爾喀四部官/兵並㑹辦庫倫以西事務
  參贊大臣二員雍正十一年設内一員/以蒙古王公台吉兼任章京四員
嘉慶十二年額定烏里雅蘇台章京内閣侍讀/一缺户部章京一缺兵部章京一缺理藩院章
[194-2a]
京一缺三年期滿由談將軍咨請更換到部由/部咨取各該衙門照例保送一員帶領引
見派往辦理印務糧餉/驛站牧務蒙古事務
  管理八旗换防佐領一員由綏遠城駐防/派撥驍騎校同驍騎校
   一員
  管理綠營換防守備一員由直隸宣化鎮山西大/同鎮派撥千總以下同
   千總一員 把總三員 外委一員
  唐努烏梁海總管五員五旗各一員由定邊左副/將軍選擬/奏補佐領驍
騎校/同佐領二十五員 驍騎校二十五員
  喀爾喀掌印扎薩克 協理旗務台吉 管旗章
   京 副章京 參領 佐領 驍騎校巳詳載/蒙古統
[194-2b]
部卷/内
  駐班烏里雅蘇台喀爾喀副將軍四員雍正三年/設三員乾
隆六年設一員鈐轄各部蒙古官兵均以其部/内扎薩克汗王貝勒貝子公/簡任/謹按
喀爾咳四部蒙古藩爵内各有副將軍參贊一/員毎年四季輪流同扎薩克台吉前往烏里雅
蘇台駐班聽/侯將軍調遣參贊四員雍正十一年設三員/乾隆六年設一員
   帖式八員每部二員由理藩/院派往五年更換
  扎薩克公台吉四員 協理台吉四員 管旗章
   京 副章京四員 聽差台吉二員以上皆每/季更代
   協理台吉一員 管旗章京副章京一員 驍
   騎校一員以上皆毎/年更代
[194-3a]
  管理牧廠喀爾喀扎薩克一員 協理台吉一員
    管旗章京副章京一員以上皆每/季更代
  管理孳生駝廠喀爾喀土謝圖汗左翼中旗扎薩
   克一員 管旗章京副章京一員以上皆/不更代
  科布多參贊大臣一員管理扎哈沁厄魯特明阿/特阿勒坦烏梁海阿勒坦
淖爾烏梁海地方統轄杜爾伯特/新土爾扈特新和碩特三部官兵章京一員辦/理
糧餉驛站牧務蒙古事/件由京派往三年更換
  管理綠營换防兼理屯田遊擊一員由直隸宣化/鎮山西大同
鎮派撥千/總以下同千總二員 把總六員 外委一員
  扎哈沁總管二員内一員三等/信勇公兼任參領一員 佐領
[194-3b]
    五員 驍騎校五員
   明阿特總管一員 參領一員 佐領二員 驍
    騎校二員
   厄魯特總管一員 參領一員 佐領二員 驍
    騎校二員
   阿勒坦烏梁海副都統一員雍正二年設管/轄七旗事務分理
    左右翼散秩大臣二員副都統散秩大臣仍/各兼一旗總管事務
    管四員 佐領七員 驍騎校七員
   阿勒坦淖爾烏梁海總管二員 佐領四員 驍
    騎校四員
[194-4a]
  杜爾伯特副將軍二員左右翼各一員乾隆二十/七年設均以其翼内扎薩
克請/㫖簡任其屬下之宰桑授以梅勒扎/蘭蘇穆章京昆都等職梅勒與副章京同扎蘭
與參領同蘇穆章京與佐/領同昆都與驍騎校同佐領左翼十一旗二/十員輝特下後
旗一員右翼三旗十五/員煇特下前旗一員驍騎校每佐領下設一/員/謹按杜爾
伯特等封爵已/載新疆統部
  土爾扈特新土爾扈特二旗佐領三員其舊土爾/扈特隸新疆地分四路南路舊土爾扈
特四旗佐領五十四員北路舊土爾扈特三旗/佐領十四員東路舊土爾扈特二旗佐領七員
西路舊土爾扈特/一旗佐領四員驍騎校每佐領下設一員/謹按土爾扈特等封
爵己載新/疆統部
  和碩特新和碩特一旗佐領一員其中路和/碩特隸新疆地分三旗佐領十一員驍騎
[194-4b]
   校每佐領下設一員/謹按和/碩特等封爵已載新疆統部
  駐防科布多喀爾喀扎薩克一員 協理台吉一
   員 管旗章京副章京一員 聽差台吉二員
以上皆每季更代或以社爾伯特土爾扈特和/碩特烏梁海扎哈沁汗王貝勒貝子公散秩大
臣副都統二人或三/四人每二月更代
  管理屯田喀爾喀參領二員 佐領二員 驍騎
   校三員以上皆每/年更代
  管理牧廠喀爾喀協理台吉一員每年/更代管旗章京
   副章京二員每半年/更代
  庫倫辦事大臣二員雍正九年駐劄司員乾隆二/十七年改駐辦事大臣一由
[194-5a]
京滿洲蒙古大臣/簡放一由喀爾喀扎薩/克内/特派三年更换以司俄羅斯邊務東
會黒龍江將軍西㑹定/邊左副將軍共理之駐劄司員二員 筆帖
   式二員 駐劄恰克圖司員一員以上司員均/由理藩院派
往三年/更換
 ︹屬部︺
  喀爾喀北路土謝圖汗部二十旗東起左翼中旗/北與車臣汗部中末旗
右翼中旗接其東南圏出一小游牧為中次旗/其北為左翼末旗左翼中左旗左翼末旗之北
為左翼右末旗達庫倫之驛於是分道其北為/中旗在肯特山之西南汗山峙其境南與車臣
汗部右翼中旗接東庫倫之西為中右末旗跨/土拉河其西為中右旗當土拉河曲處其西南
為左翼左中末旗當喀嚕喀河源中右旗之西/為中左旗左翼左中未旗之西為土謝圖汗旗
[194-5b]
西與賽因諾顔部厄魯特旗接中旗之北為右/翼左末旗當土拉河源東與車臣汗部中右後
旗接其西為右翼右末旗跨哈拉河其北為中/左翼末旗北王卡倫與俄羅斯為界又西為右
翼右末次旗跨色楞格河西與賽因諾顏部中/末旗接西北與唐努烏梁海接其南為右翼左
旗皆北至卡倫與俄羅斯為界右翼左旗之南/為右翼左後旗其西為左翼前旗跨喀嚕喀河
南與中左旗土謝圖汗旗接西與賽因諾顏部/厄魯特前旗接土謝圖汗旗之南為右翼右旗
西與賽因諾顔部中前旗接其東為左翼/後旗西與賽因諾顏部右翼中左旗接
  喀爾喀中路賽因諾顏部二十二旗附以厄魯特/二旗東起厄魯特旗跨
鄂爾坤河東與土謝圖汗旗接其北為厄魯特/前旗當塔米爾河北岸東與土謝圖汗部左翼
前旗接其北為左翼左末旗跨瑚努伊河其西/為右翼前旗其北為左翼中旗跨哈綏河其北
為中末旗東與土謝圖汗部右翼右末次旗接/北與唐努烏梁海接厄魯特旗之南為中前旗
[194-6a]
跨鄂爾坤河翁金河東與土謝圖汗部右翼右/旗接其西為右翼左末旗右翼中左旗皆跨翁
金河右翼中左旗東與土謝圖汗部左翼後旗/接其南為左翼右旗右翼左末旗之西為賽因
諾顔旗其西為中右旗跨推河其西南為右翼/中末旗其北為右翼末旗其西北為右翼右後
旗西與扎薩克圖汗部右翼右旗接其西北為/左翼左旗其西為中後旗賽因諾顔旗之東北
為右翼中右旗賽因諾顏之西北為中右翼末/旗左翼左旗之東北為中左末旗左翼中旗之
西為右翼後旗北與扎薩克圖汗部中左翼末/旗接其西南為中後末旗跨齊老圖河其西北
為中左旗北與扎薩克圖汗部中左翼右旗接/其南為右翼旗中後旗之西為烏里雅蘇台城
定邊左副/將軍治
  喀爾喀東路車臣汗部二十三旗東起左翼前旗/與黒龍江呼倫貝爾城接
南與内扎薩克烏珠穆沁左翼旗接其西北為/中右旗其西為左翼後末旗左翼後末旗之南
[194-6b]
為右翼後旗左翼後末旗之北為中前旗跨克/魯倫河其西為中左前旗其西為左翼左旗北
至卡倫與俄羅斯為界左翼後末旗之西為左/翼後旗其西為中左旗南與土謝圖汗部左翼
中旗接其北為左翼中旗跨克魯倫河其西北/為中末次旗其西南為左翼右旗其西為右翼
左旗其西為車臣汗旗車臣汗旗之北為右翼/前旗其西南為右翼中左旗右翼前旗之北為
中後旗跨教嫩河右翼中左旗之西為右翼中/前旗其北為中右後旗西與土謝圖汗部右翼
左末旗接中左旗之西為中末右旗其西為中/末旗南與土謝圖汗部左翼中旗接其西為右
翼中右旗又西為右翼中旗北與土謝圖汗/部中旗接南與土謝圖汗部左翼中旗接
  喀爾喀西路扎薩克圖汗部十八旗附以輝特部/一旗東起中左翼末
旗南與賽因諾顔部右翼後旗接其西為右翼/右末旗又西為中左翼右旗南與賽因諾顔部
中左旗接其北為中左翼左旗北與唐努烏梁/海接其西南為左翼前旗左翼後末旗同游牧
[194-7a]
其西為左翼左旗跨空歸河西北與科布多所/屬杜爾伯特左翼十一旗接其南為中右翼末
次旗左翼左旗之西為左翼右旗其西南為中/右翼左旗西與科布多所屬扎哈沁旗接其東
南為左翼中旗右翼後旗同游牧其南為中右/翼末旗其東南為輝特旗其西南為扎薩克圖
汗兼右翼左旗其西為右翼前旗扎薩克圖汗/旗之東南為右翼右旗東與賽因諾顔部右翼
右後旗接右翼前旗之南為左翼後旗中右翼/末旗之西為右翼後末旗北與科布多所屬扎
哈沁/旗接
   唐努烏梁海部五旗定邊左副將軍所屬烏梁海/二十五佐領二在德勒格爾河東
岸東與土謝圖汗部右翼右末次旗接南與賽/因諾顔部中末旗接二在庫蘇古爾泊東北四
當貝克穆河折西流處三當謨和爾阿拉河源/四當噶哈爾河源俱北與俄羅斯為界十在西
北跨阿勒坦河阿穆哈河亦與俄羅斯為界扎/薩克圖汗部所屬烏梁海五佐領一在庫蘇古
[194-7b]
爾泊北一在德勒格爾河西岸南與扎薩克圖/汗部中左翼左旗接一北臨貝克穆河西與南
俱臨華克穆河一在謨什克河西一當扎庫爾/河源賽因諾顏部所屬烏梁海十三佐領俱南
依鄂爾噶汗山西與科布多所屬阿勒坦淖爾/烏梁海二旗接北與俄羅斯為界哲布尊丹巴
呼圖克圖門徒所屬烏梁海三佐領在陶/托泊北西臨華克穆河北與俄羅斯為界
   杜爾伯特部十四旗東界由特斯河南岸起至薩/拉托羅海纳林蘇穆河察罕努嚕止
與唐努烏梁海連界東南界由杭吉勒察克起/至哈布齊克布拉克山拜甡圖之南山止與哈
爾哈連界再由拜甡圖之南山起至奇勒稽思/淖爾愛拉克淖爾之南岸扎布噶河北岸塔塔
呼特喀里止與喀爾喀連界南界由塔塔呼特/喀里起至哈喇淖爾綽諾哈唻呼額可阿喇勒
淖爾北岸齊爾噶圖山止與科布多官廠連界/西南界由齊爾噶圖山起至塔拉布拉克烏蘭
布拉克察罕布爾噶蘇茂垓科布多河東岸止/與明阿特連界西界由科布多河東岸起沿河
[194-8a]
至索果克河東岸止與阿勒坦烏梁海連界西/北界由索果克河起至蒙古勒雅素哲斯達巴
噶嚕圖維和爾淖爾卡倫止與阿勒坦烏梁海/連界北界由哈克淖爾卡倫起至哈透烏里雅
蘇台卡倫止與卡倫連界再由哈透烏里雅蘇/台卡倫起至阿期哈圖河固爾班哈倫昭莫多
止與卡倫連界再由昭莫多起至罕達該圖齊/齊爾噶纳鄂爾濟呼布拉克阿拉克鄂博卡倫
止俱與卡/倫連界
   扎哈沁部一旗東界由/占和碩薩拉/德杜庫庫圖勒起至哈喇/布拉克巴爾嚕克止與喀
爾喀連界東南界由巴爾嚕克起至昂吉爾圖/止與喀爾喀連界南界哈布塔克山與巴爾庫
勒連界西南界由哈布塔克山起至和托昂鄂/博止與土爾扈特和碩特連界西界由和托昂
鄂博起至布爾干河東岸止與阿勒坦烏梁海/連界西北界由布爾干河起至浩賴僧庫爾都
木達僧庫爾惠圖僧庫爾之北山止與阿勒坦/烏梁海連界北界由惠圖僧庫爾起至土古里
[194-8b]
克止與喀爾喀屯田兵官廠連界東北界由土/古里克起至德杜庫庫圖勒止與喀爾喀連界
  土爾扈特部新土爾扈特二旗東界由哈弼察克/起至奔巴圖們楚克烏蘭布勒幹和
碩止與和碩特連界東南界由布勒幹和碩起/至拜塔克山止與扎哈沁連界南界由拜塔克
山起至胡圖斯山烏隴古河烏蘭波木止與古/城連界西界由烏蘭波木起至清依勒河昌罕
阿璊那彥鄂博止與阿勒坦烏梁海連界西北/界由那彥鄂博起至綽和爾淖爾那郭幹淖爾
之中山止與阿爾坦烏梁海連界北界由綽和/爾淖爾那郭幹淖爾之中山起至哈弼察克止
與阿勒坦烏/梁海連界
  和碩特部新和碩特一旗東界和托昂鄂博與扎/哈沁連界南界布勒幹和碩西界們楚
克烏蘭北界奔巴圖哈弻/察克止與土爾扈特連界
  明阿特部一旗東界由塔拉布拉克起至齊爾噶/圖山科布多河止與杜爾伯特連界南
[194-9a]
界由齊爾噶圖山起沿科布多河北岸至遜都/里山止與喀爾喀屯田兵厄魯特連界西界由
遜都里山起至茂垓止與杜爾伯特連界北界/由茂垓起至察罕布爾噶蘇烏蘭布拉克塔拉
布拉克止與杜/爾伯特連界
   厄魯特部一旗東界由濟爾噶朗圖起沿布彥圖/河西岸至布克圖和碩止與喀爾喀屯
田兵連界南界由布古圖和碩起沿布彥圖河/北岸至哈透烏里雅蘇台止與喀爾喀屯田兵
連界西界由哈透烏里雅蘇台起至都嚕淖爾/止與阿勒坦烏梁海連界北界由都嚕淖爾起
至習集克圖河止與阿勒坦烏梁海連界再由/習集克圖河起沿科布多河南岸至濟爾噶朗
圖止與明/阿特連界
   阿勅坦烏梁海部七旗東界由都嚕淖爾起至哈/透烏里雅蘇台止與厄魯特連
界再由哈透烏里雅蘇台起至西伯爾沙扎該/山島圖淖爾之南山止與喀爾喀屯田兵連界
[194-9b]
東南界由惠圖僧庫爾起至都木達僧庫爾浩/賴僧庫爾之北山哈弼察克止與扎哈沁連界
再由哈弼察克起至綽和爾淖爾那郭幹淖爾/之中山清依勒河那彥鄂博昌罕阿璊烏蘭波
木止與土爾扈特和碩特連界南界由烏蘭波/木烏隴古河起至巴噶淖爾止與塔爾巴哈台
所屬土爾扈特連界西南界由巴噶淖爾起至/噶勒扎爾巴什淖爾北岸納林哈喇山止與塔
爾巴哈台所屬土爾扈特連界再由納林哈喇/山起至碑爾素克託羅垓止與塔爾巴哈台連
界西界由碑爾素克託羅垓起至巴爾哈斯淖/爾止與卡倫連界北界由巴爾哈斯淖爾起至
哈竇里達巴止與卡倫連界東北界由哈竇里/達巴起至哲斯達巴蒙古勒雅素沿索果克可
科布多河西岸習集克圖/河止與杜爾伯特連界
   阿勒坦淖爾烏梁海部二旗在索果克卡倫外東/界由哈勒巴哈雅山起至
布古素山博羅布爾噶蘇河止南界由博羅布/爾噶蘇起至托甲圖山習伯圖山達爾欽圖河
[194-10a]
止西界由達爾欽圖河起至阿爾占山巴勒塔/爾罕山呼巴圖嚕山止北界由呼巴圖嚕山起
至阿勒坦淖爾伯勒山楚勒/坤卓爾哈勒巴哈雅山止
[194-10b]
[194-10b]
[194-10b]
[194-10b]
[194-10b]
[194-10b]
[194-10b]
[194-10b]
大清一統志
 烏里雅蘇台東界庫倫西界科布多南界瀚海/北界俄羅斯距/京師七千餘里
︹建置沿革︺烏里雅蘇台即元之和林境也其治在賽
  因諾顏部中後旗之西北
 本朝乾隆二十九年定邊左副將軍成衮扎布奏烏
  里雅蘇台舊城圯請增修復以土浮難興版築應
  照舊造木城增高丈六尺厚一丈周圍共五百丈
  内外排木柵中實土東西南各置門北迎河掘溝
  引水環之即以溝土築城城在齊格爾蘇特烏里
  邪蘇台二河間
[194-11a]
 ︹晷度︺北極高四十七度六分距
 京師偏西十九度强
 ︹山川︺伊遜都蘭哈拉山在烏里雅/蘇台城東瑪拉哈山在伊遜/都蘭哈
拉山/西翁郭山在瑪拉/哈山南巴彥山在烏里雅蘇/台城東南額布根
  山在巴彥/山東南枯黑勒山在額布根/上西南阿爾洪山在烏里/雅蘇台
城西/南唐努山在烏里雅蘇台城北近山游牧/之烏梁海為唐努山烏梁海哲尼
  克山在唐努/山東北額爾奇克山在哲尼/克山北鄂爾噶漢山在/唐
努山/西北敖蘭烏納瑚山在鄂爾噶/漢山北烏里雅蘇台河源/出
中後旗西流東合一水經烏里雅蘇台城南/南納舒魯克河北納蘇布拉河注扎布噶河扎布
  噶河上源曰錫拉河出賽因諾顏部左翼左旗西/南流北納哈拉河布爾噶蘇台河折西北流
[194-11b]
特里烏蘇河自北來㑹又西北㑹烏里雅蘇/台河西流為扎布噶河又西流入科布多界推河
源出賽因諾顔旗西南流東納伊瑪圖河額爾德/穆圖河經賽因諾顏部中右旗北納哈拉瑚吉爾
河瀦為鄂/羅克泊塔楚河源出賽因諾顔旗數水合/南流瀦為錫拉布里都泊拜塔
  里克河源出賽因諾顏部右翼右後旗數水合南/流東納察罕齊齊爾里克河墨特河經賽
因諾顏部右翼末旗歧為二支一南流經賽因諾/顔部右翼中末旗瀦為察漢泊一西南流瀦為綳
察漢/泊翁金河源出賽因諾顏部右翼左末旗二水/合東流經右翼中左旗中前旗北合
二水入土謝/圖汗部界鄂爾坤河源出賽因諾顏部中左末/旗東南山曰塔米爾河東
流南北合數水經其部之右翼中右旗察罕鄂倫/河出其西山東北流來㑹又東經厄魯特前旗是
為鄂爾坤河經土謝圖汗旗又合數小水折東北/流經土謝圖汗部之左翼前旗右翼左後旗與土
拉河㑹又東北經土謝圖汗部之右翼左旗北合/二水南與哈拉河㑹又北東納伊遜河齊雅圖河
[194-12a]
與色楞格河㑹合/北流入庫倫界吟綏河源出賽因諾顏部中左/末旗東山東北流經其
部之右翼前旗西納珠薩蘭河南納瑚伊/努河東流為色楞格河與鄂爾坤河合特斯河
源出扎薩克圖汗部之中左翼左旗西流/右㑹數小水入科布多界為烏布薩泊伯魯克
  泊源出唐努山之北曰克穆齊克河東流南㑹巴/爾魯克河集爾哈瑚河北㑹阿克河又東流南
㑹扎達克河北㑹一水是為克穆齊克河又東流/南㑹扎庫爾河北㑹伊克克穆河又東流南㑹察
罕阿拉爾河北㑹特穆爾烏蘇河又東流南㑹謨/和爾阿拉河北㑹額錫穆河又東流南㑹巴拉克
河北㑹烏蘭烏蘇河又東北流南㑹謨什克河北/㑹圖蘭河鄂克河又東北流南㑹華克穆河北㑹
伊博克河又東北流南㑹二小水北㑹鄂克穆河/哈彥薩拉克穆河又東北流南㑹庫克穆河北㑹
圖集泊水又東北流南/會博爾魯克河注於泊
 ︹臺站︺華碩囉圖臺 舒魯克臺 特木爾圖臺 達
[194-12b]
   罕德勒臺 呼吉爾圖臺 阿嚕圖齋臺 鄂博
   爾托齋臺 烏蘭班巴圖臺 霍博爾車根臺
   瓦克臺 都特庫土勒臺 偶塔臺 鄂羅海臺
    烏爾圖哈喇托羅海臺 圖依臺 沙爾噶勒
   卓特臺 烏爾圖額沁呼都克臺 塔楚臺 噶
   嚕廸臺 哈喇呢敦臺 哈建圖臺 烏努格特
   臺 昂進臺 遮林臺 哈沙圖臺 乂普齊爾
   臺 忙克圖臺 吉里臺 老薩臺 什保太臺
    哈必爾噶臺 莫端臺 賽里烏蘇臺以上東/南接張
家口所/屬軍臺阿勒達爾臺 博爾輝臺 胡都克烏蘭
[194-13a]
  臺 伊克哲斯臺 已罕哲斯臺 珠爾庫珠克
  臺 布古珠勒克臺 阿爾噶靈圖臺 巴罕淖
  爾臺 圖根淖爾臺 哈爾噶納臺 濟爾噶朗
  圖臺 扎哈布拉克臺 哈喇烏蘇臺以上西至/科布多軍
楚布哩雅臺 柯爾森赤樓臺 鄂博爾烏拉
  克沁臺 阿魯烏拉克沁臺 愛拉克臺 察普
  担臺 塔木塔拉海臺 珠爾庫珠臺 察罕托
  羅海臺以上北至唐努/烏梁海軍臺
 ︹卡倫︺阿拉渾博勒爾東接庫倫所屬/之額林沁卡倫鄂依拉噶 塔
  爾沁圖 庫庫托羅海 哈特呼勒 博勒圖斯
[194-13b]
     察罕布隆 呵噶爾 沙巴爾 齋噶勒 哈
    齊克 巴彥布拉克西接科布多所屬之津吉/里克卡倫以上北面卡倫
[194-14a]


                          纂修官張 芾恭纂輯
                          前纂修官李嘉端恭覆輯
                          校對官黄桐勲恭 校
                          校對官許誦恆恭 覆校
[194-14b]
[194-14b]
[194-14b]
[194-14b]
[194-14b]
[194-14b]
[194-14b]
 大清一統志
  庫倫東界黒龍江西界烏里雅蘇台南界瀚/海北界俄羅斯距/京師五千餘里
 ︹建置沿革︺準部未定之先其地為喀爾喀土謝圖汗
   台吉噶爾丹及土謝圖汗之親弟哲布尊丹巴呼
   圖克圖所居
  本朝康熙二十八年喀爾喀内附尚書阿爾尼奉
命㑹閱於此乾隆二十七年置辦事大臣專理俄羅斯通
   商之事並撫馭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治所在土
   謝圖汗部右翼左末旗之南中旗之北其在土拉
   河以東克魯倫河以西者為東庫倫在土拉河以
[194-15a]
[194-16a]
彥集魯/克山北坤策勒山在西庫/倫東伊呢爾山在坤䇿/勒山南巴哈
  噶托爾山在伊呢/爾山東䇿䇿山在巴哈噶/托爾山南商喀山在䇿/䇿山
東/南訥拉特山在商喀/山東轟郭爾山在訥拉特/山東北鄂淖爾
  山在轟郭爾/山東北鄂羅輝山在郭淖爾/山東北杭愛山在西庫/倫北境
  土拉河源出土謝圖汗部右翼左末旗南流經庫/倫東西納哈拉圖魯河洪郭爾河經其部
之中旗折西流經庫倫南又經其部/之中右末旗中右旗與喀嚕喀河㑹喀嚕喀河源/出
土謝圖汗部左翼左中末旗北流經其部/之中左旗又北流㑹土拉河入鄂爾坤河克魯倫
  河亦名臚胊河出車臣汗部中右後旗西南流北/納集隆河特勒爾集河又南西納巴彥集魯克
山水博爾肯河折東流經右翼中前旗北納僧庫/爾河經右翼中左旗車臣汗旗北納塔爾河又東
北經右翼左旗左翼右旗左翼中旗中左旗左翼/左旗中左前旗中前旗入黒龍江呼倫貝爾城界
[194-16b]
康熙三十五年/大軍臨克魯倫河/聖祖仁皇帝親征噶爾丹/命大學士伊桑阿致祭
克魯倫河之神其文曰朕統御寰宇懷柔百神遐/邇内外罔有殊視凡乘輿巡厯之地必虔告所過
名山大川所以昭秩祀也頃因厄魯特噶爾丹悖/德逆天俶優邊境朕躬統大軍遠出聲討以期殄
寇安民兹已行次克魯倫河惟神夙以巨浸名於/絶塞溯長源之濬發引千里之衆流朕率師莅止
臨觀嘉歎是用備陳牲帛遣官申祭神其丕彰靈/應默贊軍威迅蕩滌夫穢氛永澄清乎朔漠異日
垂諸史冊蔚有/休光惟神鑒焉色楞格河上源曰齊老圖河出賽/因諾顔部中左末旗為
鄂爾哲依圖泊東北流經其部之中左旗右翼後/旗南納特爾克河阿集拉克河西納伊第爾河德
勒格爾河入扎薩克圖汗部界北㑹哈拉鄂倫河/南㑹阿察河又東流南㑹哈綏河是為色楞格河
又東流南㑹塔特河扎達河巴爾土河入土謝圖/汗部界折而東北流左㑹鄂博爾克倫河又東流
左㑹特爾格河哈爾集蘇/台河而與鄂爾坤河㑹
[194-17a]
 ︹卡倫︺珠爾特伊自此迤東十二卡倫為黒龍江/將軍轄此下皆自東以次而西西伯
  爾布拉克 巴彥珠爾克 烏裕勒和齊 巴雅
  斯呼蘭圖 巴圖爾和碩 庫克多布 額爾德
  尼陀羅海 蒙克西里 阿巴噶圖 蘇克特
  察罕鄂拉 庫布勒哲庫 孟克陀羅海 哲格
  勒圖 孟格集格 鄂博圖 鄂淩圖 托爾羅
  克 圖爾克納 托克托爾 和林納爾素 拉
  索克 和爾泰 伯爾克 烏爾和特 巴彥阿
  都爾噶 阿嘎楚 集爾博爾 集爾渾 庫謨
  里 阿魯蘇魯克 阿興阿 庫野 明几 烏
[194-17b]
  雅勒喀 庫德里 齊克泰 齊蘭 布拉 察
  罕烏蘇 哈拉呼集爾 哈布塔海 集爾格忒
   鄂爾多和 特穆倫 額林沁以西接烏里雅/蘇台所屬之阿
拉渾博勒爾卡倫雍正五年尚書察畢那等奉/㫖會同俄羅斯勘定疆界設卡倫五十九座
極東之十二卡倫就近屬黒龍江將軍派索倫官/兵戍守迆西之四十七卡倫以喀爾喀四部蒙古
按其游牧遠近派兵戍守其四十七卡倫以恰克/圖為適中之地恰克圖之東卡倫二十八係土謝
圖汗車臣汗兩部管理恰克圖之西卡倫/十九係扎薩克圖汗賽因諾顔兩部管理
 ︹屬境︺恰克圖雍止七年立市集於此派理藩院司員/董其事乾隆二十七年始駐大臣辦理
夷/務
[194-18a]
[194-19a]
[194-20a]
[194-21a]
[194-22a]
[194-23a]
[194-24a]
大清一統志
 科布多東至烏里雅蘇台界西至伊犁塔爾巴哈台/巴里坤界南至瀚海界北至俄羅斯距/京
師八千/餘里
︹建置沿革︺科布多在元時為諸王分封之地準部末
  平時厄魯特噶爾丹居焉
 本朝乾隆二十四年平西域置城
︹晷度︺北極高四十八度一分距
 京師偏西二十五度强
︹山川︺烏爾圖海爾罕山在科布/多城東齊爾噶圖山在科布/多城東
偏北屯/田界杜蘭哈喇山在科布多城東南扎/哈沁界内山產鉛砂哈布塔
[194-24b]
  克山在杜蘭哈/喇山東南拜克塔山在科布多城南/近扎哈沁界阿勒坦
  山即金山在科/布多城之西巴爾魯山 阿爾占山 巴勒塔
  爾罕山三山皆在阿勒坦/淖爾烏梁海界西遜都里山在科布/多城北托申
  圖山在科布多城北阿勒/坦淖爾烏梁海界拜甡圖山在科布多/城東北
  套里嶺在科布多西北阿/勒坦烏梁海界北烏隴古河在科布多城/南河二源東
曰布爾干河西曰青吉斯河布爾干河出新和碩/特旗北合喀喇圖泊水南流經扎哈沁旗東南流
青吉斯河出新土爾扈特旗北合哈拉泊水西南/流合哈弼察克河又東南與布爾干河合為烏隴
古河折西流經阿勒坦烏梁/海旗瀦為赫薩爾已什泊額爾齊斯河在科布/多城西
自塔爾巴哈台境宰桑淖爾/溢出又北流入俄羅斯界阿拉克淖爾在科布/多城東
有扎市噶河自烏里雅蘇台境流入會奇勒稽斯/淖爾水愛拉克水都爾根淖爾水喀拉淖爾水注
[194-25a]
淖爾北有科布多河布彥圖河注/淖爾西有伊格爾河注淖爾南阿勒坦淖爾在/科
布多城北阿勒坦淖爾烏梁海旗東北綽爾齊河/沙克爾河巴什庫斯河阿斯巴圖河俱出阿勒坦
淖爾烏梁海旗合北流瀦焉東纳格結河西/納巴哈齊里河伊克齊里河郭爾達爾河烏布
  薩淖爾在科布多城東北特斯河自烏里雅蘇台/界西流入泊和賴河特里河伊爾河博爾
河扎爾河齊塔齊河俱南流入泊喀喇奇拉河古/薩爾泊水出杜爾伯特左翼旗北流薩里克哈拉
河亦出杜爾伯特左翼/旗東流俱瀦於淖爾
 ︹臺站︺捜吉臺 察罕布爾噶蘇臺 達布索圖淖爾
  臺 納林博羅齊爾臺 依什根托羅垓臺 扎
  哈布拉克臺 西博爾圖臺以上南至/古城軍臺沙拉布拉
  克臺 煇覺博爾齊爾臺 轟郭爾鄂籠臺 察
[194-25b]
  罕碩羅圖臺 哈透烏里雅蘇臺 烏魯格依臺
  畢柳圖臺 傅羅布爾噶蘇臺以上北至阿勒坦/淖爾烏梁海軍臺
 ︹卡倫︺津吉里克 額爾遜 薩瑪噶勒台 阿拉克
  鄂博 鄂爾濟呼布拉克 齊齊爾噶納 汗達
  垓圖 博羅依齊噶圖 博陀果尼霍壘 烏魯
  克淖爾 棲格爾蘇特依 哈透烏里雅蘇臺
  哈克淖爾 索果克 衞霍爾 噶魯圖 烏科
  克 沁達垓圖 烏爾魯 昌吉斯臺 那林
  庫魯阿吉爾噶 和呢邁拉虎以上西接烏里雅/蘇台東接俄羅斯
一帶卡倫卡倫以北為阿/勒坦淖爾烏梁海游牧
[194-26a]
[194-27a]
[194-28a]
[194-29a]
[194-30a]
[194-31a]
[194-32a]
大清一統志
 外藩蒙古統部東接/盛京黒龍江西接伊犂東路/南至長城北踰絶漠袤延萬餘里
︹分野︺天文昴畢及尾箕分野躔大梁析木之次史記/天官
書昴畢閒為天街其陰陰國陽陽國張淵觀象賦/天街分中外之境注云天街二星昴畢閒近月星
陰陽之所分中國之境界天街以西屬外國氈褐/引弓之民皆屬焉天街以東屬中國搢紳之士冠
帶之倫/皆屬焉
︹建置沿革︺古雍冀幽并營五州北境周時獫狁山戎
  居之秦漢北邊外匈奴盡有其地漢末烏桓鮮卑
  雜處其閒元魏時蠕蠕及庫莫奚為大隋唐屬突
  厥後入於囘紇延陀遼金以來建置都邑城郭與
[194-32b]
  内地不異元之先曰蒙古居西北極邊奄有天下
  遂成一統明初阿裕實哩達喇遯歸朔漠復其故
  號遺種繁衍諸部時擁衆侵邊迄明世北陲不靖
初順帝殂於應昌阿裕嗣立徙和林改元宣光傳/其次子托果斯特穆爾改元天元洪武二十一年
命大將軍藍玉出大寕進抵慶州破之於捕魚兒/海托果斯特穆爾從十餘騎跳身遯後遂為其下
伊蘇德勒所弑部落潰散終太祖世不敢大為寇/自托果斯特穆爾後五傳至昆特穆爾皆被殺遠
族果勒齊篡位稱可汗去國號復稱韃靼其下以/非順帝裔不附酋長阿嚕台等殺果勒齊而迎元
後布延實哩立以為可汗永樂六年以書諭之不/報復遣給事中郭驥往驥被殺於是淇國公邱福
統五將軍出塞擊之師殱焉帝聞震怒八年親征/布延實哩懼欲與阿嚕台俱西阿嚕台不從君臣
始各為部布延實哩西奔帝追及鄂諾河元太祖/始興地也布延實哩率衆戰大敗絶跡遯帝班師
[194-33a]
至靜鹵鎮遇阿嚕台大破其衆乃班師十年布延/實哩爲斡拉瑪哈穆特等所殺而阿嚕台與斡拉
相讐窮蹙内附特封以王號後復入寇興和二十/年帝復親征阿嚕台大破之遂擊烏梁海蕩其巢
而還仁宗時阿嚕台數敗斡拉勢日蹙乃率其屬/東走烏梁海駐牧遼塞宣德中爲斡拉托歡所殺
斡拉蒙古部落也在韃靼西永樂閒封瑪哈穆特/以王號其後擁兵將入犯帝親征大破其衆於呼
蘭和實衮追奔至圖喇河復修貢職其子托歡嗣/仍封王號旣襲殺阿嚕台欲自稱可汗而衆不附
乃求元後托克托布哈立之自爲丞相居漠北喀/喇沁等部俱屬馬己誘多顏諸衞窺塞托歡死子
額森嗣爲太師衆益强托克托布哈不能制正統/十四年額森誘脅諸番大舉入寇閹王振挾帝親
征百官上章留不聽駕至大同還次宣府額森追/及王師覆於土木英宗北狩額森擁英宗犯京師
爲兵部尚書于謙等所敗於是戰守籌畫大具而/虜使來輸平送英宗還既而額森弑其主自立東
自女直烏梁海野人西至蒙古赤斤哈密皆受約/束額森來貢稱田盛大可汗田盛者漢言天聖也
[194-33b]
詔稱為斡拉可汗額森恃强益驕景泰中阿喇知/院攻額森殺之斡拉遂微時韃靼部長保喇復攻
破阿喇求托克托布哈子瑪爾科爾立之號小王/子保喇與其屬瑪拉噶皆雄視部中韃靼復熾天
順中瑪爾科爾死衆共立瑪古和爾濟蘇亦號小/王子自是韃靼部長益各専擅小王子世次多莫
可考成化初保喇與小王子瑪拉噶等入據河套/邊事日棘㑹保喇弑小王子瑪拉噶殺保喇更立
他可汗尋復弑之有阿爾楚者與瑪拉噶相仇殺/博囉乃與阿爾楚合别部嘉勒斯賚博勒呼亦入
據河套廷議發兵討之趙輔劉聚相繼為將軍無/功瑪拉噶諸部亦稍衰敗而瑪勒圖入河套稱可
汗以嘉勒斯賚為太師尋與博勒呼入寇大敗於/韋州瑪勒圖不復居套嘉勒斯賚遂殺博勒呼併
其衆益專恣為瑪勒圖所殺瑪勒圖死邊患少息/成化末入寇者復稱小王子漸往來套中與和斯
相倚日益强大宏治十三年小王子復居河套為/邊患無虛嵗嘉靖十一年小王子徙幕東方謂之
土蠻而所分諸部落在西北邊者其從父行濟農/諳達二部最强據河套時時入寇二十九年諳達
[194-34a]
移駐威寕海子招集亡命居豐州築城自衞與土/蠻迭犯東西諸邊隆慶四年諳達乞封詔封爲順
義王自是約束諸部無入犯歲來貢市西塞以安/而東部土蠻時寇遼東初小王子裔布希亦稱小
王子駐牧察哈地是爲察哈爾亦曰插漢兒諳達/方强懼爲所併徙帳於遼收福餘襍部數入掠薊
西四傳至林丹稱胡土克圖可汗漸强盛萬厯四/十三年數犯遼東崇禎元年攻破喀喇沁及白言
台吉布斯圖諸部乘勢犯宣大邀歲賞東西馳逐/所部多叛之諸蒙古先後歸附於我/大清
太宗文皇帝親征察哈爾林丹懼西奔圖伯特/死於打草灘其子來降插部遂滅/阿裕實哩達
喇舊作愛猷識理達臘托果斯特穆爾舊作脫古/思帖木兒伊蘇德勒舊作也速迭兒昆特穆爾舊
作坤帖木兒果勒齊舊作鬼力赤阿嚕台舊作阿/魯台布延實哩舊作本倠失里鄂諾河舊作斡難
河斡拉舊作瓦喇瑪哈穆特舊作馬哈木烏梁海/舊作兀良哈托歡舊作脫歡呼蘭和實衮舊作忽
䦨忽失温圖喇舊作土刺托克托布哈舊作脫脫/不花哈喇沁舊作哈喇嗔額森舊作也先阿喇舊
[194-34b]
作阿刺保喇舊作孛來瑪爾科爾舊作麻兒可兒/瑪拉噶舊作毛里孩瑪古和爾濟蘇舊作馬古可
兒吉思阿爾楚舊作斡羅出博囉舊作孛魯嘉勒/斯賚舊作癿加思蘭瑪勒圖舊作滿魯都博勒呼
舊作孛羅忽和斯舊作火篩濟農舊作吉囊諳達/舊作俺答布希舊作卜赤布斯圖舊作卜失兔圖
伯特舊作圖白/忒今俱改正
 本朝龍興蒙古科爾沁部率先歸附及既滅察哈爾
  諸部相繼來降於是正其疆界悉遵約束有大征
  伐並帥師以從及定鼎後錫以爵祿俾得世及每
  歲朝貢以時奔走率職惟謹設理藩院以統之蓋
  奉正朔隸版圖者部落二十有五爲旗五十有一
  並同内八旗其貢道由山海關者科爾沁郭爾羅
[194-35a]
  斯杜爾伯特扎賚特四部落為旗十由喜峯口者
  阿嚕科爾沁扎嚕特土黙特喀喇沁喀爾喀左翼
  柰曼敖漢翁牛特八部落為旗十三由獨石口者
  阿巴噶左翼阿巴哈納爾左翼浩齊特烏珠穆沁
  巴林克什克騰六部落為旗九由張家口者阿巴
  噶右翼阿巴哈納爾右翼蘇尼特四子部落喀爾
  喀右翼茂明安六部落為旗七由殺虎口者歸化
  城土默特烏喇特鄂爾多斯三部落為旗十二是
  為内扎薩克蒙古至於漠南而外則有漠北漢唐
  之盛兵力或能至漠南若漠北則固荒遠矣元初
[194-35b]
   起自西北建都和林其後混一天下遂於和林置
   行中書省列於十一行省之中其後裔於明初退
   保於此位號相傳終明之世自稱强國
 聖朝功德隆盛遐邇咸賓開國之初蒙古北部喀爾喀
   三汗同時納貢至康熙年間喀爾喀與準噶爾搆
   難舉國内屬
聖祖仁皇帝親征平定於是全部列爵分旗隸我宇下又
   有善巴自為一部曰賽因諾顏雍正九年以奮擊
   準噶爾功
詔授扎薩克分轄各旗共四部七十四旗今增至八十六
[194-36a]
   旗其朝貢會盟隸理藩院其貢道由張家口來享
   來王奔走恐後與漠南無異焉又有察哈爾者本
   元後裔雄長北陲我
  朝肇基王業各蒙古相率歸誠唯察哈爾恃其强盛
   未即款服
太宗文皇帝親征林丹汗走死其子額哲來降至康熙年
   閒以布爾呢叛逆復加戡定始遷其衆於大同宣
   化邊外惟以總管等官臨治與各扎薩克之襲有
   世爵者不同第散處邊陲習於游牧固與諸蒙古
   無異其察哈爾舊地遂置各牧廠於此長林豐草
[194-36b]
   訛寢咸宜凡駝馬牛羊之孳息者歲以千萬計考
   牧之盛卓越千古其地在彰武臺及獨石口張家
   口外隸於内務府
  上駟院太僕寺等衙門由北路而西則更有阿拉善
   厄魯特青海厄魯特阿拉善厄魯特本駐牧套西
   稱為套彝順治四年遣使入貢後為噶爾丹侵併
   其地竄至近邊康熙年間於寕夏甘州邊外給以
   地
賜牧阿拉善編置佐領為旗一青海厄魯特青海本禹貢
   西戎地周秦以還諸羌繁衍罕歸聲敎厥後一變
[194-37a]
  而為吐谷渾再變而為吐蕃至明代入於蒙古而
  後復為厄魯特所有我
 朝開創之初其部酋顧實汗輸誠歸附雍正初平定
  青海編旗授爵分置佐領為旗二十有八乾隆間
  增設一旗嘉慶十一年一等台吉一旗兼襲郡王
  仍為旗二十八又有大喇嘛察罕諾們汗所屬蒙
  古分為四佐領不統於各旗均隸理藩院其貢道
  由西寕朝貢之謹與内扎薩克等迤西而南有古
  西南徼外諸羌戎地唐時始通中國史稱其國西
  南與婆羅門接壤則其俗之信奉釋敎固宜元時
[194-37b]
  其地領於番僧明代因之自黃敎興而諸番崇信
  於是有達賴喇嘛班禪喇嘛更在各番王之上
 本朝崇德年間不遠萬里遣使納貢乃以其恭順獨
  先錫之封號俾得以世相繼康熙閒準夷侵擾經
 王師平定其地諸番皆登樂土於焉闡揚善敎同我
  太平所謂因其敎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者
  蓋懷柔駕馭之道即於是寓焉矣其地在四川雲
  南徼外其朝貢隸於理藩院其貢道由西寕於此
  見
聖朝威德所彰無遠弗屆屏藩萬里中外一家誠曠古
[194-38a]
   所未有也
  ︹旗分︺
   科爾沁右翼旗
     右翼前旗
    右翼後旗
     左翼旗
     左翼前旗
     左翼後旗
   扎賚特旗屬科爾/沁右翼
   杜爾伯特旗屬科爾/沁右翼
[194-38b]
   郭爾羅斯前旗屬科爾/沁左翼
    後旗屬科爾/沁左翼
   喀喇沁右翼旗
    左翼旗
    添設一旗
   土默特右翼旗
    左翼旗
   敖漢旗
   柰曼旗
   巴林右翼旗
[194-39a]
    左翼旗
   扎嚕特右翼旗
    左翼旗
   阿嚕科爾沁旗
   翁牛特右翼旗
    左翼旗
   克什克騰旗
   喀爾喀左翼旗
   烏珠穆沁右翼旗
    左翼旗
[194-39b]
   浩齊特右翼旗
    左翼旗
   蘇尼特右翼旗
    左翼旗
   阿巴噶右翼旗
    左翼旗
   阿巴哈納爾右翼旗
    左翼旗
   四子部落旗
   茂明安旗
[194-40a]
   烏喇特中旗
    前旗
    後旗
   喀爾喀右翼旗
   鄂爾多斯右翼中旗
    右翼前旗
    右翼後旗
    左翼中旗
    左翼前旗
    左翼後旗
[194-40b]
    添設一旗
   喀爾喀旗
    土謝圖汗部旗二/十
    車臣汗部旗二/十三
    扎薩克圖汗部旗十/九
    賽因諾顏部旗二/十四
   阿拉善厄魯特旗
   青海厄魯特旗二/十八
   西藏
   歸化城土默特右翼旗
[194-41a]
   左翼旗
  牧廠
  察哈爾八/旗
 ︹封爵︺按諸旗封爵定於/國初今以錫爵之始所得/之爵列為目錄至雍正乾隆嘉慶間有晉封及
降襲者並分注於各旗之下其封爵仍舊者不復/注焉至不掌旗之王公諸爵並按各旗増載於篇
  科爾沁右翼和碩土謝圖親王崇德元年封所屬/有不掌旗貝勒一
康熙十/四年封
   左翼和碩達爾漢親王順治十六年由郡王晉/封所屬有不掌旗親王
一崇德元年封郡王一順治六年封貝勒一順/治十八年由鎮國公晉封貝子二一雍正四年
封一乾隆二十三年封親王後屢升降至嘉慶/二十四年降襲貝子輔國公四一順治十八年
[194-41b]
封一雍正二年封旋晉貝于後仍降襲輔國公/以上並世襲一雍正二年封一乾隆十五年封
    右翼前旗多羅扎薩克圖郡主崇徳元/年封
    右翼後旗鎮國公崇徳元/年封
    左翼前旗多羅冰圖郡王崇徳元/年封
    左翼後旗多羅郡王順治七年封所屬有不掌/旗輔國公一乾隆三年封
貝子至三十/六年降襲
    右翼扎賚特多羅貝勒雍正十年由/貝子晉封
    右翼杜爾伯特固山貝子順治五/年封
    左翼郭爾羅斯前旗輔國公崇德元/年封
    左翼郭爾羅斯後旗鎮國公順治五/年封
[194-42a]
  喀喇沁右翼多羅杜棱郡王康熙七年由貝勒晉/封所屬有不掌旗輔
國公二一雍正九年封世襲一乾隆/八年封尋晉貝子後遽降襲輔國公
   左翼多羅貝勒初封鎮國公後晉貝子/嘉慶八年晉封貝勒
   增設一旗輔國公乾隆五十三年由一等塔布/囊晉封所屬有不掌旗輔國
公一雍正九/年封世襲
  土默特右翼固山貝子康熙二年由/鎮國公晉封
   左翼多羅達爾漢貝勒康熙元年由鎮國公晉/封所屬有不掌旗貝勒
一康熙四/年封世襲
  敖漢多羅郡王崇德元年封所屬有不掌旗郡王/一順治五年封貝子一雍正十年
封並世襲鎮國公一乾隆三十三年/封台吉一嘉慶十年由貝子降襲
[194-42b]
  柰曼多羅達爾漢郡王崇德元/年封
  巴林右翼親王品級多羅郡王順治七年由鎮國/公晉封郡王乾隆
十九年加親王品級所屬有不掌/旗輔國公一乾隆二十一年封
   左翼固山貝子順治五年封所屬有不掌旗/貝子一順冶五年封世襲
  扎嚕特右翼多羅達爾漢貝勒順治五年封所屬/有不掌旗鎮國公
一順治五年封世襲公品級/台吉一乾隆四十八年封
  左翼多羅貝勒順治五/年封
  阿嚕科爾沁多羅貝勒順治五年由/貝子晉封
  翁牛特右翼多羅杜棱郡王崇德元年封所屬有/不掌旗鎮國公二一
崇德八年封世襲一康熙六十一年封輔國公/㝷晉貝子累襲至嘉慶二十一年降襲鎮國公
[194-43a]
   左翼多羅達爾漢岱青貝勒順治十/八年封
  克什克騰一等台吉順治九/年封
  喀爾喀左翼多羅貝勒康熙三/年封
  烏珠穆沁右翼和碩車臣親王崇德六年封所屬/有不掌旗鎮國公
一雍正元年封輔國公/一乾隆三年封並世襲
   左翼多羅額爾德尼貝勒順治三/年封
  浩齊特右翼多羅郡王順治十/年封
   左翼多羅額爾德尼郡王順治七/年封
  蘇尼特右翼多羅杜棱郡王崇德七年封所屬有/不掌旗輔國公一順
治六年封貝勒後/降襲輔國公世襲
[194-43b]
    左翼多羅墨爾根郡王崇德六年封所屬有不/掌旗貝勒一順治六年

   阿巴噶右翼多羅卓哩克圖郡王崇德六年封乾/隆五十三年削
去掌旗另授一等台吉/掌旗其郡王爵仍世襲
    左翼多羅郡王順治八年封所屬有不掌旗貝/子一順治三年封輔國公一康
熙五十四年/封並世襲
   阿巴哈納爾右翼多羅貝勒康熙六/年封
    左翼固山貝子康熙四/年封
   四子部落多羅達爾漢卓哩克圖郡王天聰七/年封
   茂明安一等台吉康熙三年封所屬有不掌旗/貝勒一順治七年封世襲
[194-44a]
   烏喇特中旗鎮國公順治五/年封
    前旗鎮國公順治五/年封
    後旗輔國公順治五/年封
   喀爾喀右翼多羅達爾漢貝勒順治十年封親王/康熙四十七年降
襲貝勒所屬有不掌旗貝子二一順治十年封/一順治十年封郡王康熙四十三年降襲貝子
鎮國公一康熙十/四年封並世襲
   鄂爾多斯右翼中旗多羅郡王順治六年封所屬/有不掌旗輔國公
一雍正/六年封
    右翼前旗多羅貝勒順治六/年封
    右翼後旗固山貝子順治六年封鎮國/公後晉固山貝子
[194-44b]
    左翼中旗固山貝子順治六/年封
    左翼前旗固山貝子順治六/年封
    左翼後旗固山貝子順治六/年封
    添設一旗一等台吉雍正九/年授
   喀爾喀後路土謝圖汗康熙三十年命本/旗外統轄十九旗
    和碩親王一康熙三十五年封所屬/有不掌旗一等台吉一
    多羅郡王二並康熙三/十年封
    固山貝子一康熙三十年封多/羅郡王後降襲
    鎮國公一康熙三十二年授一等台吉/後晉貝子後降襲鎮國公
    輔國公五一康熙五十年封一雍正十年封一/康熙三十年授一等台吉乾隆三年
[194-45a]
晉封一康熙三十年授一等台吉乾隆二十年/晉封一康熙五十八年授一等台吉乾隆二十
四年/晉封
    一等台吉九一康熙三十年封輔國公後降襲/一乾隆十八年封輔國公後降襲
公品級一等台吉一康熙三十年授一康熙三/十三年授一康熙三十五年授一康熙三十六
年授一康熙五十八年授一/雍正八年授一雍正十年授
   喀爾喀東路車臣汗康熙二十七年命所屬有不/掌旗輔國公一康熙五十六
年封本旗外統/轄二十二旗
    和碩親王一康熙三十年封/郡王後晉襲
    多羅郡王一康熙三十年封貝子後晉封所屬/有不掌旗貝勒一雍正十一年封
    多羅貝勒一康熙三/十年封
[194-45b]
    固山貝子二並康熙三/十年封
    鎮國公一康熙三十/四年封
    輔國公二一康熙五十年授一等台吉雍正二/年晉封一康熙三十年封貝子後降

    一等台吉十四一康熙三十年封貝子後降襲/所屬有不掌旗鎮國公一乾隆
二十五年由貝子降襲一康熙三十年授一乾/隆十九年授一康熙五十年授一康熙三十年
授一康熙三十年授一康熙三十六年授一康/熙三十四年授一康熙三十六年授一康熙四
十年授一康熙三十五年授一康熙四十年/授一康熙五十二年授一雍正十三年授
   喀爾喀西路扎薩克圖汗康熙四十二年命所屬/有不掌旗公銜台吉一
康熙三十年封輔國公後/降襲本旗外統轄十八旗
[194-46a]
   郡王品級多羅貝勒一康熙三十年封乾隆二/十二年加郡王品級
   鎮國公二一康熙三十年封貝勒後降襲一/雍正六年授一等台吉後晉封
   輔國公六一康熙三十年封貝子後降襲一康/熙三十六年由一等台吉晉封一康
熙五十年由一等台吉晉封一康熙五十三年/授一等台吉雍正二年晉封所屬有不掌旗輔
國公一雍正十年封一雍正/二年封一乾隆二十一年封
   一等台吉九一康熙三十年授一康熙三十年/授所屬有不掌旗輔國公一雍正
二年封一康熙三十六年授一康熙四十八年/授一雍正四年授一乾隆二十三年授一乾隆
二十年授一乾隆二十一/年授一乾隆二十年授
  喀爾喀賽因諾顏部賽因諾顏扎薩克和碩親王
康熙三十六年由郡王晉封親王所屬有不掌/旗鎮國公一一等台吉一本旗外統轄二十三
[194-46b]

   和碩親王一雍正九年遞晉所屬有不掌旗貝/子一雍正元年封輔國公二一乾
隆二十二年封一乾隆二/十八年封一等台吉一
   多羅郡王二一康熙三十年封鎮國公後晉封/郡王一雍正十年封輔國公後晉
封郡/王
   多羅貝勒二一康熙三十年封多羅郡王後降/襲一康熙三十年封鎮國公後晉

   鎮國公一康熙三十一年授一等台吉後晉封/所屬有不掌旗輔國公一乾隆三十
一年/封
   輔國公五一康熙三十一年封一康熙三十五/年由一等台吉晉封一康熙四十六
[194-47a]
年授一等台吉後晉封一康熙五十一年授一/等台吉乾隆元年晉封一康熙三十年授一等
台吉雍正/十年晉封
    公品級一等台吉一乾隆十九年/加公品級
    一等台吉九一康熙三十年授一康熙三十一/年授一康熙三十五年授所屬有
不掌旗輔國公一乾隆元年封一康熙三十五/年授一康熙三十五年授一康熙三十六年授
所屬有不掌旗公品級三等台吉一乾隆二十/一年加公品級一康熙四十八年授一康熙五
十一年授一/乾隆三年授
    附厄魯特固山貝子二一康熙四十一年封郡/王後降襲一康熙四十
四年封輔國公/雍正元年晉封
   阿拉善厄魯特和碩親王康熙三十六年封貝勒/後晉襲所屬有不掌旗
[194-47b]
鎮國公二一康熙三十七年封輔國公/後晉襲一雍正九年封輔國公後晉襲
   青海厄魯特多羅郡王三一雍正元年封親王後/降襲一康熙四十二年
封一雍正元年/由貝勒晉封
    多羅貝勒二一康熙四十二年封/一康熙五十五年封
    固山貝子三一雍正元年封貝勒後降襲一康/熙五十五年封公銜一等台吉後
晉襲一雍/正元年封
    輔國公四一康熙五十年封一康熙五十年封/一康熙五十年封一雍正三年授一
等台吉九/年晉封
    一等台吉十六一康熙三十七年封貝勒後降/襲一康熙五十年封貝子復降
襲一康熙五十九年封輔國公後降襲一雍正/三年授一雍正三年授一雍正三年授一雍正
[194-48a]
三年授一雍正九年授一雍正三年授一雍正/三年授一雍正三年授一雍正三年授一雍正
九年授一雍正三年授一雍/正三年授一雍正三年授
  西藏輔國公一雍正八年授一等/台吉九年晉封
   一等台吉三一雍正六年授一雍正七年封/輔國公後降襲一雍正五年授
  歸化城土默特輔國公一乾隆二十/一年封
   左翼都統崇德元年授後改襲/三等子兼三等男
   右翼都統順治四年授後/改襲三等男
 ︹職官︺
  掌印扎薩克每旗各設一員以王貝勒貝子公台/吉塔布囊掌之其不設扎薩克者則
轄於將軍都/統及大臣協理旗務台吉毎旗或二員或四/員惟土默特左翼
[194-48b]
旗喀喇沁三旗稱/塔布囊與台吉同管旗章京每旗設/一員副章京毎/旗
十佐領以上設二員/十佐領以下設一員參領每六佐領/設一員佐領每百/五十
丁設一員各旗/多寡無定員驍騎校每佐領下/設一員
  科爾沁六/旗佐領左翼中旗四十六員左翼前旗三/員左翼後旗三十二員右翼中旗
二十三員右翼前旗十/六員右翼後旗十六員
  扎賚特一/旗佐領十六/員
  杜爾伯特一/旗佐領二十/五員
  郭爾羅斯二/旗佐領前旗二十三員/後旗三十四員
  喀喇沁三/旗佐領中旗五十一員左翼旗四/十八員右翼旗四十四員
  土默特二/旗佐領左翼旗八十員附喀爾喀/二員右翼旗九十七員
[194-49a]
   敖漢一/旗佐領五十/五員
   柰曼一/旗佐領五十/員
   巴林二/旗佐領左翼旗十六員右/翼旗二十六員
   扎嚕特二/旗佐領左翼旗十六員/右翼旗十六員
   阿嚕科爾沁一/旗佐領五十/員
   翁牛特二/旗佐領左翼旗三十八員/右翼旗二十員
   克什克勝一/旗佐領十/員
   喀爾喀左翼一/旗佐領一/員
   烏珠穆沁二/旗佐領左翼旗九員右/翼旗二十一員
   浩齊特二/旗佐領左翼旗七員/右翼旗五員
[194-49b]
  蘇尼特二/旗佐領左翼旗二十員/右翼旗十三員
  阿巴噶二/旗佐領左翼旗十一員/右翼旗十一員
  阿巴哈納爾二/旗佐領左翼旗九員/右翼旗七員
  四子部落一/旗佐領二十/員
  茂明安一/旗佐領四/員
  烏喇特三/旗佐領中旗六員前旗十/二員後旗六員
  喀爾喀右翼一/旗佐領四/員
  鄂爾多斯七/旗佐領左翼中旗十七員左翼前旗四/十二員左翼後旗四十員右翼
中旗八十四員右翼前旗四十二員右/翼後旗三十六員右翼前末旗十三員
  喀爾喀四部八/十六旗佐領土謝圖汗旗一員中旗四員/中次旗一員中左旗一員中
[194-50a]
右旗三員中右末旗一員中左翼末旗四員左/翼中旗十四員左翼中左旗一員左翼前旗三
員左翼後旗四員左翼末旗一員左翼中左末/旗一員左翼右末旗五員右翼左旗八員右翼
右旗一員右翼左後旗二員右翼左末旗一員/右翼右末旗一員右翼右末次旗二員車臣汗
旗二員中左旗三員中右旗四員中左前旗一/員中右後旗一員中前旗五員中後旗二員中
末旗三員中末次旗二員中末右旗一員左翼/中旗二員左翼左旗二員左翼右旗一員左翼
前旗二員左翼後旗三員左翼後末旗二員右/翼中旗八員右翼中左旗一員右翼中右旗二
員右翼中前旗一員右翼左旗一員右翼前旗/二員右翼後旗三員扎薩克圖汗兼管右翼左
旗三員中左翼左旗二員中左翼右旗一員中/左翼末旗一員中右翼左旗一員中右翼末旗
二員中右翼末次旗一員左翼中旗一員左翼/左旗一員左翼右旗一員左翼前旗二員左翼
後旗一員左翼後末旗一員右翼右旗一員右/翼右末旗一員右翼前旗二員右翼後旗一員
[194-50b]
[194-50b]
翼旗三員北右翼旗六員綽羅斯前右翼頭旗/四員北中旗三員土爾扈特西旗四員南中旗
四員南前旗一員南後旗三員/輝特南旗一員喀爾喀旗一員
   西藏辦事大臣二員雍正四年設統理前後/藏喇嘛事務三年更換駐劄
    司員一員 筆帖式一員以上司官由理藩/院派往三年更換
    員三員由四川省同知通判/知縣縣丞内㨂派
   管理綠營換防遊繫一員分防前後藏/定日江孜都司一員
     守備三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外委
    八員
   管理綠營糧臺換防遊擊一員分防打箭鑪至/前藏一帶糧臺
    司一員 守備三員 千總二員 把總七員
[194-51a]
     外委九員以上換防各員均由/四川各標營派撥
   前藏唐古特三品噶布倫四員總辦藏務内一員/係喇嘛充補不給
頂/戴四品仔琫三員稽查商上事務凡喇嘛/庫藏出納之所為商上四品
    商卓特巴二員總理商/上庫務五品業爾倉巴二員管/理
糧/務五品朗仔轄二員管理/街道五品協爾幫二員管/理
刑/名五品碩第巴二員管理布達拉/一帶番民六品達琫二
    員管理/馬廠六品大中譯二員 六品卓呢爾三員
     七品小中譯三員以上均辦理噶廈事務凡/噶布倫議事之所曰噶廈
   管理番兵四品戴琫六員 五品如琫十二員
    六品甲琫二十四員 七品定琫一百二十員
[194-51b]
  分理番民五品邊營官二十三員 五品大營官
   十九員 六品中營官五十九員 七品小營
   官二十五員
  後藏唐古特三品大營官四員 六品中營官十
   七員 七品小營官十六員
  達木蒙古佐領八員佐領以下各員均隸駐/藏大臣選擬/奏補防禦
   八員 驍騎校八員
  歸化城土默特副都統一員歸綏遠城將軍管轄/舊設左右翼都統二
員由本處功臣子孫承襲因事革退後另揀京/員補授嗣於乾隆二十六平裁一員二十八年
復裁一員副都統二員/乾隆三十一年裁一員參領十員左翼五員/右翼五員
[194-52a]
    領四十九員左翼二十五員/右翼二十四員驍騎校四十九員
左翼二十五員/右翼二十四員
   察哈爾都統一員乾隆二十六年設兼/轄張家口駐防官兵副都統一
    員原設二員乾隆三/十一年裁一員理事章京十七員九員由/理藩院
捒選引/見補放八員由都統選擬/咨理藩院送各蒙古本旗引/見總管十
    員八旗各一員駝馬場一/員牛羊羣牧場一員副總管一員牛羊羣/牧場
   參領八員八旗各/一員副參領八員八旗各/一員佐領一
    百二十員鑲黃旗十九員正黃旗十九員正白/旗十七員正紅旗十三員鑲白旗十
三員鑲紅旗十三員正藍/旗十三員鑲藍旗十三員驍騎校一百二十員
鑲黃旗十九員正黃旗十九員正白旗十七員/正紅旗十三員鑲白旗十三員鑲紅旗十三員
[194-52b]
正藍旗十三員/鑲藍旗十三員護軍校一百十五員鑲黃旗十/七員正黃
旗十七員正白旗十七員正紅旗十三員鑲白/旗十三員鑲紅旗十三員正藍旗十二員鑲藍
旗十/三員親軍校四員鑲黃旗一員正黃旗/二員正白旗一員捕盜六
   品官四員正黃旗一員正紅旗一員/鑲紅旗一員鑲藍旗一員
 ︹驛站︺㑹典康熙三十一年設立外藩各蒙古驛站每/驛相去百里惟科爾沁土默特柰曼喀爾喀由
山海關外行走郭爾羅斯杜爾伯特在黒龍江大/路不另置驛自喜峯口至扎賚特干六百里為一
路舊驛外置驛十四自古北口至烏珠穆沁九百/餘里為一路舊驛外置驛六自獨石口至浩齊特
九百餘里為一路置驛九自張家口至四子部落/五百餘里為一路置驛五又自張家口至歸化城
六百里置驛六自殺虎口至烏喇特九百餘里為/一路舊驛外置驛七又自歸化城至鄂爾多斯八
百餘里/置驛八
[194-53a]
 ︹風俗︺朔漠以畜牧射獵為業生生之資於是乎出遼/史
  俗無室廬隨水草以居遷徙不常金/史風氣剛勁狃
  習勞事不見紛華異物而遷故家給人足戒備整
  完遼/史
 ︹山川︺白狼山漢書地理志右北平白狼注師古曰有/白狼山故以名縣魏書地形志建德郡
石城有白鹿山祠水經注石城川水逕石城縣故/城南北屈逕白鹿山西即白狼山也魏志曰遼西
單于蹋頓尤强袁尚歸之數入為害公出盧龍塹/山堙谷五百餘里未至柳城二百里尚與蹋頓將
數萬騎逆戰公登白狼山望柳城卒與虜遇乘其/不整縱兵擊之斬蹋頓降者二十萬口霍冀九邊
圖白狼山在喜峯口東北東有大鹽場北有和衆/舊縣地又東為興中府富庶縣地/按此山在喀
喇沁界舊大寕城東南遼金元和衆在此山北興/中府舊城即漢時柳城縣今為土默特右翼西古
[194-53b]
爾板蘇巴爾漢城曹操登白狼以望柳城則必山/勢高峻斯可俯覽二百里之遠今喀喇沁左翼東
三十里有白鹿山蒙古/名布虎圖似爲近之龍山水經注白狼水東北/逕龍山西燕慕容皝
以柳城之北龍山之南福地也使陽裕築龍城改/柳城爲龍城縣十二年黒龍白龍見於龍山皝親
觀龍去二百步祭以太牢二龍交首嬉翔解角而/去皝悅號新宫曰和龍宫立龍翔祠於山上/按
龍山在土默特右翼西一百/里古爾板蘇巴爾漢城之北鮮卑山後漢書鮮卑/東胡之支也
别依鮮卑山故因號焉/按傳又云以季春月大/㑹於饒樂水上注水在今營州北遼史地理志中
京大定府當饒樂河水之南温渝河水之北故大/定在喀喇沁右翼南百里老河北則古鮮卑山當
相去/不遠烏桓山後漢書烏桓本東胡也漢初匈奴冒/頓滅其國餘類保烏桓山因以爲號
遼史地理志烏州本烏桓之地有烏桓州烏丸山/按阿嚕科爾沁西北有烏聊山或曰即烏桓山
  馬盂山遼史地理志大定府有馬盂山明統志馬/盂山廣袤千里中一峯形類馬盂九邊圖
[194-54a]
馬盂山在喜峯口北南惠和西長興北全寕又北/高州三韓地東北潢河/按馬盂山在喀喇沁界
或曰右翼北四十里有鄂/通台和羅圖山即馬盂山七金山遼史地理志大/定府有七金山
明統志山有七峯遼時於其中建三學寺/按遼/志大定府聖宗嘗過七金山土河之濱南望雲氣
有郛郭樓闕之狀因議建都今喀喇沁右翼東一/百二十里有七金山蒙古名和爾博爾金山在老
河東岸西南去舊大定城不/遠老河即古土河此當是也松山遼史地理志大/定府有松山
按遼時於其地置松山州元史云本松林南境當/在舊大定城之北宋薛映記所謂中京正北八十
里至松山館是也但喜峯口以北自古總稱松漠/山多大松遼志上京臨潢府有松山平地松林饒
州有松山松山州有松山皆非中京道所統地其/中京道所統澤州有松亭關王曽上契丹事曰松
亭嶺甚險峻又曰自過北口山中長松鬱然可知/松山隨地而名其在大定府者在今喀喇沁右翼
界大寕舊城西北又如翁牛特右翼西南一百二/十里左翼南二百里皆有松山克什克騰西南三
[194-54b]
十五里有平地松林扎嚕特左翼東南/有喀喇莫多林皆古所謂千里松林也木葉山在/潢
河與土河合處遼史地理志永州太祖於此置南/樓東潢河南土河二水合流故號永州謂之冬巴
納有木葉山上建契丹始祖廟奇善可汗在南廟/哈屯在北廟每行軍及春秋時祭必用白馬青牛
示不忘本/接老河合潢河處在今喀爾喀左翼/西北一百三十里與翁牛特左翼接界木葉山當
在其旁明統志謂木葉山在遼地相去千里蓋失/考耳/巴納舊作捺鉢奇善舊作奇首哈屯舊作
可敦今/俱改正黑山遼史地理志慶州有黒山赤山太保/山/桉俱在今巴林地黒山蒙古名
喀/喇祖山遼史地理志祖州大祖始置西樓咸寕縣/有祖山有太祖天皇帝廟/按此山在巴
林北金史慶州/境内有祖州上京馬盂山遼史上京臨潢府有/馬盂山兔兒山野鵲
山鹽山鑿山松山平地松林大斧山列山屈劣山/勒得山唐所封大賀氏勒得王有墓存焉/按馬
盂山在阿嚕科爾沁東北二百六十五里扎嚕特/右翼西北二百二十里與大定府馬盂山不同又
[194-55a]
[194-56a]
狼居胥山為那林朔龍山又東北為翁金朔龍山/當河套外正北迤逶而東緜互烏喇特北茂明安
喀爾喀右翼南又東北至四子部落東南為色爾/貝山勢益高峻又東至牧廠及察哈爾地為蘇門
哈達山阿哈拉圖山古楚古特山又東為都蘭山/得爾山至舊開平城北為卧龍山山勢稍斷又東
北至克什克騰西為海喀喇山又東南為蝦蟆嶺/為大衍嶺至翁牛特西南為書庫里嶺為厄勒蘇
太嶺又東南至喀喇沁界為拜布哈嶺為克勒嶺/為黃海嶺為卯金山卯金山最高大又南為承德
府東諸山嶺又東為老河諸水發源之明安山又/東北為大淩河發源諸山又北為柰曼敖漢界内
諸山又東北至喀爾喀界又東至廣寕邊外為法/庫山並岡阜接連計自套北至遼三四千里侯應
謂東西千餘/里約略言爾陽山在陰山西河套正北其西即高/闕塞史記蒙恬傳度河據陽山
注徐廣曰陽山在河北水經河水自臨河縣東逕/陽山南/按陽山即陰山以東西異名耳在烏喇
特西北二百里䝉古/名洪戈爾即陽山也緣狐山漢書地理志雲中郡/禎陵緣狐山在西北
[194-56b]
按山在歸化/城西黃河東岸黑山金史地理志豐州富民有黒/山神/按黒山後魏神䴥中
常數軍實於此又薄山/柞山俱在今歸化城界木根山晉書載記苻堅建/元元年遣鄧羌討
劉衛辰擒之於木根山魏書登國七年幸木根山/遂次黒鹽池通鑑唐武德七年遣楊師道趨大木
根山胡三省注大木/根山在雲中河之西拔鄰山魏書始光四年討赫/連昌濟君子津次拔
鄰山築城舍輜重以輕騎至黒水通鑑注/拔鄰山在黒水東北/按此山近君子津薛林山
魏書泰常四年從君子津西渡大狩於/薛林山五年自薛林東還至於屋竇城紇那山杜/佑
通典紇那山在勝州西北一/百二十里舊志山在河套内馬梁山舊志明嘉靖/中總督曾銑
遣將李珍出塞擣敵巢於馬梁山後破之/按自木根山以下皆在套内鄂爾多斯界黃河
自陜西寕夏界北流出邊經鄂爾多斯西行五百/里一支分為二歧東注水經所謂南河也其北河
流至阿爾布坦山南迤西溢為大澤土人名勝葛/里腦兒即古屠申澤自此屈而東流過古高闕南
[194-57a]
行二百里許稍東南流又折西南與南河合乃直/向東行經烏喇特南至大土爾根河入河處轉東
南流過歸化城西界至湖灘河朔渡口遂南流入/山西偏頭關陜西府谷縣界鄂爾多斯駐牧套中
西北東三面/以河為境潢河即遼水之西一源古名饒樂水/又名濫真水别名託紇臣水亦
曰吐䕶真河蒙古名西喇木倫源出克什克騰西/界東流經巴林南受北來之喀喇木倫河古黑水
河也又東至阿嚕科爾沁南二百里翁牛特左翼/北四十里又東與南來之老河㑹古土河也又經
喀爾喀左翼北扎嚕特二旗南又東經科爾沁左/翼西南六十里又東南流會遼水入邊為遼河後
漢書鮮卑傳以季春月大會於饒樂水上水經注/濫真水出西北塞外厯重山東南入白狼水北史
契丹傳隋文帝時内附當遼西正北二百里依託/紇臣水而居舊唐書奚傳自營州西北饒樂水以
至其國唐書地理志檀州燕樂縣北口八百里有/吐䕶真河奚王牙帳也又營州北四百里至湟水
遼史地理志上京臨潢府有潢河又饒州有潢/河金史地理志全州安豐臨潢府盧州有潢河
[194-57b]
   河今曰老河源出喀喇沁右翼南一百九十里之/明安山東北流㑹諸小水經舊大寕城東又北
經敖漢北翁牛特左翼南又東北經柰曼及喀爾/喀左翼北流五百里許與潢河合遼史地理志中
京大定府有土河又上京道永州東潢河南土河/二水合流故曰永州金史地理志大定縣有土河
按上河之名始於遼時其前無可考證或疑即/水經注之白狼水以塞外入遼之水惟老河合潢
河且老河東北流經古黃龍柳城之北與水經注/合隋唐以來猶名白狼隋志遼西郡柳城有白狼
水唐書奚傳其地南白狼河是也但按漢志右北/平白狼注師古曰有白狼山故以名縣遼西郡臨
渝渝水首受白狼東入塞外又有侯水北入渝交/黎渝水首受塞外南入海水經注言白狼水東南
至房縣注於遼其文/互異未可懸定耳混同江即松花江亦曰吉林/江自/盛京永吉州
界北流出邊經郭爾羅斯前旗東東北合嫩江又/東折經郭爾羅斯後旗界又東流入黒龍江界東
北㑹黑/龍江嫩江即腦温江自黒龍江境南流經扎賚/特東杜爾伯特西又南經郭爾羅斯
[194-58a]
後旗西與混同/江㑹流而東
 ︹古蹟︺匈奴舊地寰宇記匈奴先祖夏后氏之裔曰淳/維殷時奔北方居之周末七國時與
燕趙秦為邊鄰趙孝成王時使李牧備匈奴十餘/嵗不敢近趙邊城秦始皇使蒙恬北擊胡悉逐出
塞收河南地渡河以陰山為塞而通直道自九原/至雲陽因邊山險塹溪谷可繕者繕之起臨洮至
遼東萬餘里匈奴北徙十餘年後冒頓自立為單/于遂東襲滅東胡王西擊走月支南并樓煩白羊
河南王侵燕代悉收復秦蒙恬所奪匈奴地服從/北夷而南與諸夏為敵國單于姓攣鞮氏其國稱
之曰撑犂孤塗單于匈奴謂天為撑犂子為孤塗/單于者廣大之貌也置左右賢王左右谷蠡左右
大將左王將居東方直上谷以東接濊貊朝鮮右/王將居西方直上郡以西接氏羌而單于庭直代
雲中各有分地逐水草移徙是時漢初定天下匈/奴大攻圍馬邑高帝自將擊之圍於白登七日後
乃結和親之約武帝時衞青出雲中取河南地築/朔方復繕故秦時所為塞因河為固漢亦棄上谷
[194-58b]
之斗辟縣造陽地以予之霍去病復出隴西北地/二千里過居延攻祁連山徙關東貧民處所奪匈
奴河南地新秦中以實之青復出定襄絶漠單于/自度戰不能如漢兵遂獨與壯騎數百潰西北遯
走去病出代二千餘里左賢王遯去驃騎封於狼/居胥山禪姑衍臨瀚海而還自後漠南無王庭漢
度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萬人稍𧖟食地接匈奴以北後五單于爭立
更相攻伐呼韓邪單于兄左賢王呼屠吾斯自立/為郅支骨都侯單于攻呼韓邪破走之郅支遂都
單于庭呼韓邪自款五原塞朝天子於甘泉宫漢/寵以殊禮留月餘遣歸國單于自請願留居光祿
塞下郅支自度力不能定匈奴乃益西破堅昆北/降丁零數遣兵擊烏孫勝之堅昆東去單于庭七
千里南去車師五千里郅支留都之其後呼韓邪/歸北庭人衆稍稍歸之國中遂定郅支恐見襲擊
欲遠去會康居王數為烏孫所困使使至堅昆迎/郅支單于遂引兵西至康居建昭三年西城都護
甘延夀以副都護陳湯議發兵即康居誅郅支呼/韓邪且喜且懼上書復入朝願保塞上谷以西至
[194-59a]
燉煌請罷邊備帝下有司議郎中侯應曰臣聞北/境塞至遼東外有陰山東西千餘里草木茂盛多
禽獸本冒頓單于依阻其中治作弓矢為寇孝武/出師征伐斥奪此地攘之於漠北建塞徼起亭隧
築外城設屯戍以守之然後邊境得少安漠北地/方少草木多大沙匈奴來寇少所蔽隱從塞以南
經深山谷往來差難邊長老言匈奴失陰山之後/過之未嘗不哭如罷備塞戌卒示夷狄之大利不
可帝納之及王莽篡位因單于故印文曰匈奴單/于璽莽更曰新匈奴單于章單于始求稅烏桓莽
不許重以卬文改易釁由是生都護但欽上言匈/奴寇擊諸國莽大怒議十道並出窮追戰于北邊
騷動無復虛歲光武時蒲奴立為單于而匈奴中/連年旱蝗赤地數千里其從父兄比密遣人奉匈
奴地圖求内附八部大人共議立比為呼韓邪單/于以其大父嘗依漢得安故襲其號於是款五原
塞願永為藩蔽扞禦北虜匈奴始分為南北單于/詔聽南單于入居雲中北單于使騎擊敗之復詔
徙居西河美稷明帝永平十六年大發緣邊兵征/匈奴時北虜衰耗黨衆離叛南部攻其前丁零寇
[194-59b]
其後鮮卑擊其左西域侵其右不復自立加以饑/蝗降者前後至南單于上言宜及北庭分爭出兵
討伐破北城南併為一國和帝永元初乃以耿秉/為征西將軍與車騎將軍竇憲率騎及南單于衆
出朔方撃北虜大破之二年南單于復大破北虜/單于輕騎數十遯走不知所在其弟右谷蠡王於
除鞬自立為單于將千人止於蒲類海遣使款塞/大將軍竇憲以塞北地空欲結恩北虜乃上書請
置中郎將領護如南單于故事方欲輔歸北庭會/竇憲被誅五年於除鞬自叛還北帝遣任尚追斬
之破滅其衆後遂無聞先是朔方以西障塞不修/鮮卑因此數寇南部單于上言求復障塞乃增置
緣邊諸郡兵列屯塞下順帝永建中去特若尸逐/就單于立左部勾龍吾斯等背叛寇西河單于本
不預謀中郎將陳龜以單于不能制下逼迫之單/于自殺勾龍吾斯等立勾龍王車紐為單于東引
烏桓西收羌戎及諸胡等數萬人寇掠并涼幽冀/四州呼蘭若尸逐就單于兜樓儲先在京歸漢安
元年立之遣中郎將護送歸國建康初中郎將馬/寔募刺殺勾龍吾斯送首洛陽進擊餘黨烏桓七
[194-60a]
十萬餘口皆降靈帝中平五年右部醯落與休屠/各胡十餘萬人反攻殺單于子右賢王於扶羅立
而國人殺其父者遂叛立須卜骨都侯為單于而/於扶羅詣闕自訟會靈帝崩天下大亂復欲歸國
國人不受乃止河東須卜骨都侯為單于一年而/死南單于遂虚其位獻帝興平二年於扶羅死弟
呼廚泉立為單于以兄被逐不得歸國魏武以其/既在内地人衆猥多懼必為寇始分其衆為五部
立其中貴者為帥選漢人為司馬監督之晉武帝/初塞外匈奴大水寒泥黒難等一萬餘落歸化俱
納之使居河西太康七年又有匈奴種類大小几/十萬口來降並撫納之惠帝元康末劉元海首為
叛亂竊大號即魏武所/立左部都尉左賢王也烏桓舊地寰宇記烏桓本/東胡也漢初為
冒頓所破始保烏桓山因為號武帝遣霍去病擊/匈奴左地因徙烏桓為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
東五郡塞外即媯川以東至安東府界是也建武/之後或處漠南塞内附中置校尉於上谷甯城在
媯川郡懷戎縣西北自匈奴衰弱而烏桓强盛建/安十二年魏武自征烏桓大破之於柳城斬虜二
[194-60b]
十萬餘人其衆萬餘落或/處漠南塞散居緣邊諸部鮮卑舊地馬端臨文獻/通考鮮卑東
胡之支也别依鮮卑山因號焉漢初為冒頓所破/遠竄遼東塞外與烏桓相接未嘗通中國光武初
與烏桓寇鈔北邊建武二十一年遼東太守祭肜/擊破之由是内屬和帝永元中竇憲遣右校尉耿
夔擊破匈奴北單于遁走留者尚有十餘萬落鮮/卑因此徙其地而有其人由此漸盛或降或畔與
匈奴烏桓更相攻擊桓帝時鮮卑檀石槐者立庭/於彈汗山歠仇水上去高柳北三百餘里兵馬甚
盛東西部大人皆歸焉盡據匈奴舊地東四萬四/千餘里南北七千餘里分其地為三部東接夫餘
&KR1070貊二十餘邑為東部從右北平以西至上谷十/餘邑為中部從上谷以西至燉煌接烏孫二十餘
邑為西部各置大人主之魏時步度根立衆稍衰/弱不為寇害軻比能本小種鮮卑以勇健不貪推
為大人衆遂强盛後幽州刺史王雄遣勇士刺殺/比能立其弟素利彌加厥機在遼西右北平漁陽
塞外其後諸子爭立衆離散/諸部大人慕容拓跋更盛焉奚舊地寰宇記奚本/東部鮮卑之
[194-61a]
[194-62a]
餘萬襲之其主大檀震怖挾其族黨焚燒廬舍絶/跡西走於是國落四散太武緣栗水西行過漢將
竇憲舊壘六月次於菟園水去平城三千七百里/分軍搜討東至瀚海西接張掖水北度燕然山東
四五千餘里南北三千里前後歸附三十餘萬收/其人户畜產百餘萬孝明帝熙平初其主醜奴善
用兵西征高車大破之盡并叛者國遂强盛醜奴/死阿那瓌立經十日其族兄俟力發示發率衆伐
之阿那瓌輕騎南走歸魏封朔方郡公蠕蠕王阿/那瓌來降之後其從父兄俟力發婆羅門率衆討
示發破之衆推婆羅門為主會婆羅門為高車所/逐率部落詣涼州降於是蠕蠕數萬相率迎阿那
瓌婆羅門㝷謀叛投嚈噠嚈噠三妻皆婆羅門姊/妹也仍為州軍討擒之始阿那瓌初復其國盡禮
朝廷明帝之後中原喪亂不復稱臣及齊受東魏/禪後阿那瓌為突厥所破自弑文宣立其子庵辰
為主置之馬邑川後背叛文宣親討大/破之時又累為突厥所破以至於亡突厥舊地
寰宇記突厥之先蓋匈奴之别種姓阿史那後魏/末其酋帥土門部落稍盛始至塞上通中國發兵
[194-62b]
擊蠕蠕大破之遂自號伊利可汗其季子俟斤立/爲在杆可汗勇而多智務於征伐西破嚈噠東走
契丹北并契骨威服塞外諸國其地東自遼海以/西至西海萬里南自沙漠以北至北海五六千里
皆屬焉俟斤死捨其子大邏便而立其弟是爲他/鉢可汗他鉢卒國中立其子庵邏爲嗣大邏便心
不服每遣人詈辱之庵邏不能制國中相與議曰/四可汗子攝圖最賢因迎立之爲大可汗號沙鉢
略可汗居都斤山庵邏降居獨洛水稱第二可汗/以大邏便爲阿波可汗還領所部旣而沙鉢略忌
阿波驍悍因襲撃大破之阿波西奔達頭可汗達/頭者名玷厥沙鉢略之從父也舊爲西面可汗旣
而遣阿波率兵而東與沙鉢略相攻於是分爲東/西部互相侵掠連兵不己沙鉢略旣爲達頭所困
又東畏契丹遣使詣隋告急請將部落度漠南寄/居白道川詔許之其子雍虞閭立是爲頡伽施多
那都籃可汗隋平陳後以陳叔寶屏風賜大義公/主公主沙鉢略妻周千金公主也主心恒不平因
書屏風爲詩敘陳亡以自寄隋聞惡之時沙鉢略/子曰染干號突利可汗居北方遣使求婚隋令裴
[194-63a]
矩謂曰當殺大義公主方許婚突利譖之都藍因/發怒遂殺公主於帳隋妻以宗女安義公主突利
以故南徙度斤舊鎮錫賚優厚雍虞閭怒曰我大/可汗也反不知染干於是與玷厥舉兵攻染干染
干夜以五騎歸朝隋拜染干爲意利珍豆啓民可/汗於朔州築大利城以居之部落歸者甚衆雍虞
閭又擊之遂遷於河南在夏勝二州之閒雍虞閭/旋爲部下所殺啓民遂有其衆大業三年焬帝幸
榆林啟民來朝帝親廵雲中泝金河而東北幸啟/氏所居明嵗疾終其子吐吉立是爲始畢可汗十
一年八月始畢率其種落入寇圍帝於雁門援兵/至始畢引去隋末亂離華人多往依之薛舉竇建
德王世充劉武周梁師都李軌高開道之徒雖僭/尊號皆稱臣受其可汗之號東自契丹室韋西盡
吐谷渾高昌諸國皆臣之控弦百萬唐起義太原/使劉文靜聘其國引以爲援武德二年始畢卒其
子室鉢苾以年幼不堪嗣位立爲泥歩設使居東/偏直幽州之北立其弟俟利弗設是爲處羅可汗
迎隋蕭后及齊王&KR0788之子正道於竇建德所因立/爲隋王奉隋後隋人在虜庭者悉隷之行隋正朔
[194-63b]
置百官居定襄衆萬人明年處羅死其弟咄苾嗣/是為頡利可汗頡利始為莫賀咄設牙直五原北
薛舉陷平涼與連和唐遣光祿卿宇文歆賂之使/與舉絶隋五原太守張長遜以所部五城附虜歆
并說還五原地皆見聽太子建成議廢豐州并割/榆中地於是處羅子郁射設以所部萬帳入處河
南以靈州為塞頡利以什鉢苾為突利可汗使居/東七年頡利與突利兵並起自原州連營而南太
宗北討軍至幽州可汗萬騎奄至舉軍失色太宗/乃親率百餘騎馳詣虜陣告之曰國家於突厥無
負何為深入我秦王也故來一決可汗若自來我/當與可汗兩人獨戰若或兵馬總來我惟百騎相
禦耳頡利弗之測笑而不對太宗又馳騎語突利/曰爾往與我盟急難相救今將兵來何無香火情
也亦宜早出一決勝負突利亦不對頡利見兵少/又聞與突利語陰相忌乃不欲戰因遣使請和許
之貞觀元年陰山以北薛延陀回紇拔曳固等十/餘部皆相率叛頡利遣突利討之不勝輕騎走頡
利怒拘之十餘日突利由是怨憾内欲背之三年/頡利遣使奏言與突利有隙請擊之詔秦武通以
[194-64a]
并州兵馬隨便應接明年薛延陀自稱可汗於漠/北遣使求貢方物頡利始稱臣詔兵部尚書李靖
撃虜馬邑頡利走九俟斤以衆降拔曳固僕骨同/羅諸部霫奚渠長皆來朝於是詔李靖出定襄道
并州都督李世勣出通漢道左武衞大將軍柴紹/出金河道靈州大都督任城王道宗出大同道幽
州都督衞孝節出恒安道營州都督薛萬徹出暢/武道並受靖節度以討之突利及郁射設蔭奈特
勒並帥所部來奔四年正月李靖進屯惡陽嶺夜/襲定襄頡利驚擾因徙牙於磧口大酋蘇密等以
隋蕭后及楊正道來降頡利計窘走保鐵山靖襲/擊之盡獲其衆頡利得千里馬獨奔沙鉢羅行軍
副總管張寶相擒之其國遂亡復定襄恒安地斥/境至大漠矣伊吾城之長素臣突厥舉七城以降
因其地為西伊州頡利之亡其下或走薛延陀或/入西域而來降者尚十餘萬自幽州屬靈州建順
祐化長四州為都督府剖頡利舊地左置定襄都/督右置雲中都督二府統之乃以突利可汗為順
州都督令率其下就部初頡利之立用次弟為延/陀設主延陀部步利主霫部統特勒主胡部斛特
[194-64b]
勒主斛薛部以突利主契丹靺鞨部東方之衆皆/屬焉突利斂取無法下不附故薛延陀奚霫等皆
内屬突利入朝拜右衞大將軍北平郡王及首都/督入朝道病卒子賀邏鶻嗣突利弟結社率以郎
將宿衞十三年從幸九成宫陰結部落得四十餘/人并擁賀邏鶻相與夜犯御營折衝孫武開率兵
奮繫㝷皆斬之詔原賀邏鶻流於嶺外於是羣臣/多言處突厥中國非是乃立阿史那思摩為乙彌
泥熟俟利苾可汗賜氏李樹牙河北悉徙突厥還/舊地思摩者頡利族人也太宗令統頡利舊部落
居於河南舉磧以北延陀主之南突厥保之其地/南大河北白道居三年不能得其衆思摩遂輕騎
入朝殘衆稍稍南渡河分處勝夏二州車鼻可汗/乃盜有其地車鼻亦阿史那族世為小可汗頡利
敗諸部欲其君長之㑹薛延陀稱可汗乃往歸焉/其為人沈果有智頗為衆所附延陀畏逼將殺之
乃率所部遯去竄金山之北三垂斗絶惟一面可/容車騎壤土夷博即據之勝兵三萬自稱乙注車
鼻可汗距長安萬里西葛邏祿北結骨皆并統之/二十一年遣子沙鉢羅特勒獻方物且請身自入
[194-65a]
朝太宗遣使徴之竟不至太宗大怒遣右驍衞郎/將高偘發回紇僕骨兵擊之師次阿息山部落不
肯戰車鼻攜愛妾從數百騎走追至金山獲之送/於京師處其餘衆於鬱督軍山詔建狼山都督府
統之初其子羯漫陀泣諌車鼻請歸國不聽乃遣/子菴鑠入朝後來降拜左屯衞將軍建新黎州使
領其衆於是突厥盡爲封疆臣矣始置單于都護/府領狼山雲中桑乾三都督蘇農等二十四州瀚
海都護府領金微新黎等七都督仙萼賀蘭等八/州即擢領酋爲都督刺史麟德初改燕然爲瀚海
都䕶府領回紇徙故瀚海都護府於古雲中城號/雲中都護府磧以北蕃州悉隸瀚海南隸雲中後
改雲中府爲單于大都䕶府高宗東封泰山狼山/都督葛邏祿叱利等三十餘人皆從至泰山下勒
名於封禪之碑自永徽以後三十年北方無戎馬/警調露初單于府大酋温傳奉職二部落反立阿
史那泥熟匐爲可汗二十四州並應之高宗遣鴻/臚卿蕭嗣業等討之反爲所敗更拜禮部尚書裴
行儉爲定襄道行軍大總管率太僕少卿李思文/等討之明年行儉戰黒山大破之其下斬泥熟匐
[194-65b]
以降擒温傳奉職還餘衆保狼山永隆中温傳部/又迎頡利族子伏念於夏州走度河立為可汗諸
部響應復詔行儉討之行儉兵壁代之陘口緃反/閒因擊敗之伏念益北留輜重妻子保金牙山行
儉遣部將掩得其輜重乃北走保細沙行儉遂虜/伏念送京師斬東市永淳元年骨咄祿又反骨咄
祿者頡利之疎族伏念敗骨咄祿嘯亡散保總材/山又治黑沙城有衆五千盜九姓畜馬稍强大乃
自立為可汗以弟默啜為殺咄悉匐為葉護時單/于府檢校降户部落阿史德元珍者為長史王本
立所囚會骨咄祿來寇元珍請諭還諸部贖罪許/之至即降骨咄祿與為謀遂以為河波達千悉屬
以兵乃寇單于府北鄙垂拱閒連寇朔代掠吏士/右鷹揚衞大將軍黑齒常之與戰黃花堆大破之
追奔四十餘里遯走磧北天授初骨咄祿死默啜/自立為可汗契丹首領李盡忠等反黙啜請擊賊
自效乃引兵擊契丹盡獲其家口酋長崩潰武后/嘉其功冊為特進頡跌利施大單于立功報國可
汗初咸亨中突厥内屬者分處豐勝靈夏朔代閒/謂之河曲六州降户至是默啜索此降户兼請粟
[194-66a]
田種十萬斛農器三千具鐡數萬斤武后初不許/納言姚璹等建議與之乃歸粟器降人數千帳默
啜寖强詔淮南王武延秀就納其女為妃遣右豹/韜衞大將軍閻知微攝春官尚書持節護送默啜
猥曰我女擬嫁與李家天子兒今將武家兒來我/世降附李家今聞唯有兩兒在我當立之即囚延
秀等妄號知微為可汗自將十萬騎南向破蔚州/飛狐進殘定州后大怒改默啜為斬啜㝷又圍逼
趙州進攻相州時中宗還自房陵為皇太子拜行/軍大元帥以納言狄仁傑為副黙啜聞之取趙定
所掠男女八九萬悉阬之出五回道去黙啜兵與/頡利時略等地縱廣萬里諸蕃悉往聽命後立其
弟咄悉匐為左廂察骨咄祿子黙矩為右廂察皆/統兵二萬子匐俱為小可汗位兩察上典處木昆
等十姓兵四萬又號為拓西可汗是時連嵗寇邊/景龍二年三月張仁愿於河北築三受降城自是
突厥不得度山放牧朔方無寇掠默啜西㓕婆葛/遂役屬契丹奚因虐用其下部落怨叛十姓左五
咄陸右五弩失畢俟斤皆請降葛邏祿胡屋鼠尼/施三姓大漠都督特進朱斯陰山都督謀落匐雞
[194-66b]
元池都督蹋實力胡鼻率衆内附詔處其衆於金/山以右羽林大將軍薛訥為涼州鎮軍大總管節
度赤水建康河源等軍屯涼州右衞大將軍郭虔/瓘為朔州鎮軍大總管節度河戎大武并州之北
等軍屯并州默啜壻高麗莫離支高文簡與&KR0932跌/都督思太吐谷渾大酋慕容道奴等合萬餘帳相
踵款邊詔納之河南默啜討九姓戰磧北九姓潰/思結等部來降默啜又北討拔曳固戰獨樂河拔
曳固火敗默啜輕歸不設備道大林中拔曳固殘/衆突出擊默啜斬之乃與入蕃使郝靈荃傳默啜
首至京師骨咄祿子闕特勒合故部攻殺小可汗/立其兄默棘連是為毗伽可汗是時奚契丹相率
款塞突騎施蘇祿自立為可汗突厥部衆多貳乃/召默啜時衙官燉欲谷為謀主初默啜死闕特勒
盡殺其用事臣惟憞欲谷者以女婆匐為默棘連/可敦獨免俄而降户&KR0932跌思太等自河曲叛歸開
元八年冬御史大夫王晙為朔方道大總管奏請/西徴拔悉密東發奚契丹兩蕃期以明年秋引朔
方兵集稽落水上分道掩其牙默棘連大恐燉欲/谷曰拔悉密今在北庭與兩蕃東西相去極遠勢
[194-67a]
必不合王晙兵馬亦必不能來即皆能來我當前/三日悉衆北徙彼糧竭自去拔悉密輕而好利必
先至擊之可取也俄而拔悉密果引衆逼突厥牙/知晙等不至乃引却突厥欲擊之燉欲谷曰此衆
去家千里必將死戰不如躡之距北庭二百里燉/欲谷分兵閒道先掩北庭因縱擊拔悉密之衆悉
擒之還出赤亭掠涼州突厥遂大振盡有黙啜餘/衆明年因乞和是時天子東巡泰山黙棘連遣大
臣阿史德頡利發入獻遂從封禪吐蕃以書約與/連和鈔邊默棘連封上其書天子嘉之引使者梅
錄啜宴於紫宸殿詔朔方西受降城許互市二十/二年默棘連為梅錄啜所毒忍死殺梅錄啜夷其
種乃卒子伊然可汗嗣八年卒子登利可汗年幼/其母婆匐與小臣飫斯達干亂遂預政諸部不協
登利從父分掌東西兵號左右殺士之精勁皆屬/焉可汗與其母誘斬西殺奪其兵左殺懼勒兵攻
登利殺之左殺者判闕特勒也復立毗伽可汗子/俄為骨咄葉䕶所殺立其弟又殺之葉䕶乃自立
為可汗天寳初其大部回紇葛邏祿拔悉密並起/攻葉䕶殺之國人奉判闕特勒子為烏蘇米施可
[194-67b]
汗拔悉密等三部共攻之殺烏蘇米施其弟白眉/特勒鶻隴匐立是為白眉可汗於是突厥大亂國
人推拔悉密酋為可汗詔朔方節度王忠嗣以兵/乘其亂抵薩河内山撃其左阿波連干十一部破
之獨其右未下而回紇葛邏祿殺拔悉密可汗奉/回紇骨力裴邏定其國毗伽可汗妻婆匐及骨咄
祿可敦率衆自歸天子御花萼樓宴羣臣賦詩美/其事始突厥國於後魏大統時至是㓕後或朝貢
皆舊部九姓云/其地盡入回紇回紇舊地回紇其先匈奴也元魏/時亦號高車部或曰敕
勒訛為鐡勒至隋臣於突厥大業中處羅可汗攻/脅鐵勒部裒責其財既又恐其怨則集渠豪數百
悉阬之乃叛去自為俟斤稱回紇姓藥羅葛氏有/時健俟斤者衆始推為君長子曰菩薩材勇有謀
與薛延陀共攻突厥北邊頡利遣欲谷設領騎十/萬討之菩薩身將五千騎破之馬鬛山追北至天
山大俘其部人聲震北方繇是附薛延陀相脣齒/號活頡利發樹牙獨樂水上自突厥衰㓕其國漸
盛國主亦號可汗唐貞觀二十一年内附龍朔三/年移燕然都護府於回紇部落仍改名瀚海都護
[194-68a]
府以磧為界大抵北蕃悉隸之天寶初裴羅助拔/悉密擊走烏蘇可汗後三年襲破拔悉密南居突
厥舊地徙牙烏德鞬山昆河之閒南距西城千七/百里西城漢高闕塞也北盡磧口三百里明年裴
羅又攻殺突厥白眉可汗斥地愈廣東極室韋西/金山南控大漠盡得古匈奴地至德初出兵助國
討平安史之亂故累朝恩禮最重然恃功横恣朝/廷雖患其邀求無厭頗姑息聽從之元和中改為
回鶻會昌中其國衰亂其相馺職與龎特勒十五/部奔葛邏祿殘衆入吐蕃安西於是可汗牙部十
三姓奉烏介特勒為可汗南保錯子山既而為幽/州張仲武所破滅龎特勒自稱可汗居甘沙西州
無復昔時之盛矣/按突厥舊地回紇舊地其西/境皆與準噶爾部接界今為伊犂塔爾巴哈台諸
路以其境壤連跨故/與新疆部並列焉薛延陀舊地唐書傳薛延陀/者先與薛種雜
居後延陀有之號薛延陀姓一利咥氏風俗大抵/與突厥同保燕末山其主夷男率部帳七萬附頡
利可汗後突厥衰夷男反攻頡利弱之於是諸姓/多叛頡利歸之者唐太宗方圖頡利冊拜夷男為
[194-68b]
真珠毗伽可汗乃樹牙鬱督軍山直京師西北六/千里東靺鞨西葉議突厥南砂磧北俱倫水地大
衆附頡利之滅夷男率其部稍東保都尉犍山獨/邏水之陰遠京師纔三千里而贏東室韋西金山
南突厥北瀚海蓋古匈奴地也勝兵二十萬以二/子大度設突利失分將之號南北部太宗以李思
摩為可汗夷男惡之使大度設勒兵二十萬南絶/漠壁白道川擊思摩思摩走朔州言狀於是詔營
州都督張儉統所部與奚霫契丹乘其東朔州道/行軍總管李勣衆六萬騎三千營朔州靈州道行
軍總管李大亮衆四萬騎五千屯靈武慶州道行/軍總管張士貴衆萬七千出雲中涼州道行軍總
管李襲譽經略之大度設次長城會勣兵至行瓂/屬天遽率衆走赤柯度青山勣選敢死士與突騎
經臘河趨白道大度設顧不脫度諾真水陳以待/勣擣其罅虜潰斬首數千級獲馬萬五千大度設
亡去殘卒奔漠北俄為回紇所屠其昆弟子咄摩/支立為可汗遣使者上言願保鬱督軍山帝詔勣
等曰降則撫之叛者擊之咄摩支陰欲拒戰外為/好言乞降勣知之縱兵繫斬五千餘級繫老稚三
[194-69a]
萬遂滅/其國契丹舊地唐書傳契丹本東胡種魏青龍/中部酋比能稍桀驁為幽州刺
史王雄所殺衆遂微逃潢水之南黃龍之北至元/魏自號曰契丹直京師東北五千里而贏東距高
麗西奚南營州北靺鞨室韋阻冷陘山以自固射/獵居處無常其君大賀氏有勝兵四萬析八部臣
於突厥與奚不平每鬪不利輒遯保鮮卑山唐武/德中其大酋孫敖曹遣人來朝太宗伐高麗悉發
酋長與奚首領從軍還過營州召其長窟哥賜綵/繒大酋辱紇主曲據又率衆歸即其部為元州拜
曲據刺史隸營州都督府未幾窟哥舉部内屬乃/置松漢都督府以窟哥為都督賜氏李以達稽部
為峭落州紇便部為彈汗州獨活部為無逢州芬/問部為羽陵州突便部為白連州芮奚部為徙河
州墜斤部為萬丹州伏部為匹黎赤山二州俱隸/松漠府即以辱紇主為之刺史窟哥有孫曰盡忠
為松漠都督而敖曹有孫曰萬榮為歸誠州刺史/於是營州都督趙文&KR1304數侵侮其下盡忠等皆怨
望即共舉兵殺文翽盜營州反盡忠自號無上可/汗以萬榮為將所向輒下武后詔鷹揚將軍曹仁
[194-69b]
師等二十八將撃之戰西硤石黃麞谷敗績后乃/以右武衛大將軍建安王武攸宜為清邊道大總
管擊契丹萬榮敗而走山俄而盡忠死更詔夏官/尚書王孝傑等率兵十七萬討契丹戰東硤石師
敗萬榮遂屠幽州於是神兵道總管楊元甚率奚/軍掩其尾契丹太敗萬榮輕騎走潞河東奴斬其
首衆遂附突厥開元二年盡忠從父弟失活以默/啜政衰來歸詔復置松漠府以失活為都督仍其
府置靜析軍以失活為經略大使所統八部皆擢/其酋為刺史有可突干者為靜析軍副使悍勇得
衆脅奚衆共降突厥幽州長史張守珪討契丹破/之自至德後鮮入寇歲入長安朝會光啓時方天
下盜興北疆多故乃鈔奚室韋小小部種皆役服/之因入寇幽薊劉仁恭窮師踰摘星山討之禽其
大將羣胡慟哭十年不敢近邊其八部大人法常/三嵗代時耶律按巴堅建旗鼓為一部自號為王
而有國大賀氏遂亡/按/巴堅舊作阿保禨今改正
 ︹土產︺牛 羊 馬 槖駞 駃騠駿馬也/漢書貂鼠 青
[194-70a]
   鼠 猞猁猻 瑪瑙 鵲樺皮 白葡萄 野馬
    野駞 野騾 黃羊明統/志酥乳餅金/史鵽鳩其色/淡黃
形如鴿爪如人足而有毛唐書突厥傳泥熟匐叛/鳴鵽羣飛入塞吏曰所謂突厥雀者南飛胡必至
比春還悉墮靈夏閒率無首泥熟匐果亡又/本/朝天聰七年八月鵽鳩羣集遼東國人皆曰遼東
素無此烏今蒙古之雀來必蒙古歸/順之兆明年察哈爾額哲果來降空青石石中/隱隱
有水色赤如琥珀大如指/決病目者以水拭之即愈
                  前纂修官高人鑑恭纂輯
                  纂修官柱文燿恭覆輯
                  前校對官孫家澤恭校
                  校對官許誦恆恭覆校
[194-7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