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09 大清一統志-明-和珅 (master)


[154-1a]


[154-1b]


[154-2a]
[154-3a]
[154-4a]
[154-5a]
[154-6a]
[154-7a]
[154-8a]
[154-9a]
[154-10a]
[154-11a]
 大清一統志
  福建統部在/京師南六千一百三十里東西距九/百五十里南北距九百八十里東至海一
百里西至江西寕都州瑞金縣界八百五十里南/至海二百八十里北至浙江處州府龍泉縣界七
百里東南至海二百八十里西南至廣東嘉應州/界一千二百里東北至浙江温州府平陽縣界五
百十五里西北至浙江衢州府江山縣界八百二/十五里其臺灣一府在省東南海島中東距大山
與生番/接界
  ︹分野︺天文牽牛須女分野星紀之次後漢書郡國志/注自斗十一度
至婺女七度一名須女曰星紀之次於辰在丑謂/之赤奮若於律為黄鍾斗建在子今呉越分野晉
書天文志自南斗十二度至須女七度為星紀呉/越分野屬揚州唐書天文志東南負海為星紀負
海者以其雲漢之隂也南斗牽牛星紀也初南斗/九度中南斗二十四度終女四度為星紀之分古
[154-11b]
吳越及東南百越之國通志牽女跨浙粤閩三省/臺灣西界於漳南鄰於粤而北則與福州之閩安
鎮相峙漳分野視閩而粤之分野視漳/臺之繡壤相錯其均屬之牛女無疑也
 ︹建置沿革︺禹貢揚州南境周為七閩地周禮職方氏/七閩鄭注閩
蠻之/别也春秋屬越戰國屬楚史記楚威王敗越殺王/無彊越以此散諸族子
爭立或為王或為君濱/於江南海上服朝於楚秦併天下置閩中郡漢高
  帝五年為閩越國史記東越傳閩越王無諸其先/勾踐之後秦併天下廢為君長
以其地為閩中郡無諸從諸侯滅秦率越人佐漢/漢五年立為閩越王王閩中故地都東冶建元六
年立丑為越繇王奉閩越先祭祀/立餘善為東越王與繇王並處元封元年國除
  為冶縣屬會稽郡後漢永和六年置會稽南部都
  尉按前漢志南部都尉治回浦沈約宋志後分/冶縣地置東南二部都尉蓋後漢始改置於冶
[154-12a]
縣/也三國吳永安三年分會稽南部置建安郡晉太
  康三年分置晉安郡皆屬揚州元康元年改屬江
  州宋泰始四年改晉平郡七年復故齊因之梁天
  監中析晉安郡置南安郡普通五年三郡並屬東
  揚州陳永定初置閩州領三郡天嘉六年州廢光
  大二年升晉安郡爲豐州領建安南安二郡隋開
  皇九年改爲泉州廢建安南安二郡爲縣大業初
  復改泉州爲閩州三年廢閩州仍置建安郡唐武
  德初廢郡置建州六年仍置泉州八年置泉州都
  督府垂拱二年增置漳州久/視元年又置武榮州景雲二年改閩州都
[154-12b]
   督府時改泉州為閩改武榮州/為泉督閩泉建漳潮五州開元十三年改福
   州都督府二十一年置福建經畧使二十四年增/置汀州割潮
州入嶺南/仍督五州天寶元年自嶺南割屬江南東道唐書/方鎮
表乾元元年改經畧使為都防禦使兼寕海軍使/上元元年升節度使大厯六年廢為都團練觀察
使乾寕四年置威武軍節度使五代史光啟二年/王潮克泉州福建
觀察使陳巖表以潮為泉州刺史景福元年巖卒/潮攻克福州即以為觀察使乾寕四年潮卒弟審
知代立唐以福州為威/武軍拜審知為節度使五代初為王氏所據後唐
   天成元年王延翰建閩國五代史梁初封審知為/閩王升福州為大都督
府唐同光三年審知卒子延翰代立四年自建閩/國稱王其弟鏻尋殺延翰自立長興四年僭號改
元清泰二年鏻被殺子昶代立晉天福四年國人/殺昶立審知少子曦八年曦弟延政自立於建州
[154-13a]
建國稱殷改/元國分為二晉開運二年南唐滅閩三年福州分
   屬吳越五代史開運元年國人殺曦二年南唐兵/執延政分置劍州三年福州將李仁達降
吳/越宋太平興國三年置兩浙西南路四年置興化/軍五年增邵
武/軍雍熙二年改福建路宋史志領福建泉漳汀/劍六州興化邵武二軍
   德三年置安撫使大觀元年升為帥府四年罷紹
   興三十二年升建州為建寕府建炎三年復升安
   撫使為帥府景炎元年升福州為福安府元至元
   十五年置行中書省二十二年罷屬江浙行省元/史
志至元十四年置行宣慰司兼行征南元帥府事/於泉州十五年改為行中書省十八年遷於福州
十九年復遷泉州二十年復/遷福州二十二年併入杭州大德元年置福建道
[154-13b]
  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元史志領福州建寕泉州興/化邵武延平汀州漳州八路
三山續志至元十五年置行省於福州十六年改/置宣慰使司二十年復置行省二十二年併入江
西行省二十三年復置明年呚行尚書省二十八/年仍併入江西二十九年仍置行中書省大德元
年立福建平海行中書省徙治泉州三年改置宣/慰使司都元帥府仍移治福州黄仲昭通志曰三
山續志修於元致和間一代典/籍尚存必有所據當以為正至正十六年復置
   行中書省二十六年罷通志改置/行樞密院尋為陳友定所
   據明洪武二年置福建行中書省九年改置福建
   承宣布政使司統八府福州興化泉州漳州/延平建寕邵武汀州一州
福/寕
  本朝因之為福建省康熙二十三年海島蕩平以其
[154-14a]
   地置臺灣府雍正十二年升福寕直隸州為福寕
   府永春龍巖二縣為直隸州永春舊屬泉州府/龍巖舊屬漳州府
   領府十直隸州二
    福州府 興化府 泉州府 漳州府 延平
    府 建寕府 邵武府 汀州府 福寕府
    臺灣府 永春直隸州 龍巖直隸州
  ︹形勢︺東南據海東北自浙江温州府界西南至/廣東潮州府界大海環二千里西抵
   江廣閩西北境與江西建昌府西境與贛/州府西南境與廣東潮州府相脣齒北距嶺
   嶠自浙江衢州處州而南江西廣信建昌贛/州而東南皆崇山結曲故閩亦稱嶠外地其名
   山則有武夷在建寕府崇安/縣南三十里梁山在漳州府漳浦/縣西南三十里
[154-14b]
   太姥在福寕府東北一/百里福鼎縣界其大川則有建江亦曰建/溪又曰
劍江源出浦城縣北漁梁山南流經縣西又南至/建陽縣雙溪口合崇安溪水又南經建寕府城西
遶而南松溪水自東北來會亦曰東溪又南經延/平府城東南與西溪水會又東南至尤溪口尤溪
水自西南來注之又南經古田縣界又東南至水/口又東至閩清口又東至福州府城西北白沙驛
又東南經府城南為南臺江又東為馬腸江入海/自西北而東南横亘三郡之中幾千餘里建邵汀
延福五郡之水皆匯入焉自浦城迄水/口灘之有名者以三百計為閩省通津福州興/化泉州
漳州福寕皆濱海臺灣懸居海中海/壇澎湖金門厦門南澳為控扼要地其重險則有
   仙霞有關在建寕府浦城縣北一百二十餘里北/至浙江江山縣百里本江山縣地關南三十
八里有楓嶺為閩浙分疆處巖/嶺相接南北經途皆出於此杉關在邵武府光/澤縣西北七
十里西至江西建昌府一百/二十里為江閩往來之通道厦門在泉州府同安/縣西南五十里
[154-15a]
海中嘉/禾嶼為海嶠之奧區實南疆之重鎮舊/志
 ︹户口︺康熙五十二年原額人丁一百四十八萬七千/四百四十二乾隆三十七年停編丁今滋生男
婦大小共一千八百一十萬八千三百四十九名/口計三百三十萬八千六百二十六戸又屯民男
婦共四十三萬八千九十七名/口計六萬八千八百九十九户
 ︹税課︺閩海關額徴正税銀六萬六千五百四十九兩/五錢四分六釐銅觔水腳銀七千兩盈餘銀一
十一萬三千兩通省正引餘引共九十三萬二千/四百八十五道額徴鹽課銀二十八萬四千八百
七十九兩一錢四分七釐有奇又臺灣府暨漳州/府屬雲澳地方不行鹽引由商領辦額徴包課銀
一萬三百九十九兩八錢有奇汀州府/行兩廣正引鹽課載廣東省税課門
 ︹文職官︺
  閩浙總督駐福州府轄福/建浙江二省
[154-15b]
   巡撫駐福/州府
   提督學政駐福/州府
   布政使 經厯 都事 照磨 庫大使廣/積
   按察使 經厯 照磨 司獄
   糧驛道駐福州府分巡福州福寕二府嘉慶十一/年改為分巡寕福海防兵備道駐福寕府
十九年仍/改歸原缺庫大使布政使都/事兼管
   鹽法道駐福/州府庫大使廣/盈鹽課大使十六員福清場/詔安場
莆田場下里場浯洲場洪白團場赤𣏌團場福/興場江隂團場潯美場&KR1801洲場惠安場漳浦南
場前江團場祥/豐場蓮河場
   分守興泉永海防兵備道駐厦/門
[154-16a]
   分巡汀漳龍海防兵備道駐漳/州府
   分巡延建邵道駐延/平府
   分巡臺灣兵備道駐臺灣府兼理臺灣學政乾隆/五十三年加按察使銜舊有巡
察臺灣御史滿漢各一一年一易乾隆十七年/定為三年巡視一次五十二年裁令將軍督撫
水師陸路提督每年/輪值一人渡臺稽察
   福州府知府 同知三員舊設海防一員駐南臺/理事一員駐府城嘉慶
二年增設一/員駐平潭通判糧捕駐/府城府學教授 訓導
    經厯 司獄舊有倉大使乾隆三十一/年裁照磨四十五年裁知縣十
    員閩侯官長樂福清連江羅/源古田屏南閩清永福縣丞四員閩縣駐/營前侯
官駐大湖福清舊駐平潭嘉慶/二年移駐南日澳古田駐水口縣學教諭九員
[154-16b]
閩侯官長樂福清連江/羅源古田閩清永福訓導九員閩侯官長樂/福清連江羅
源屏南閩/清永福主簿一員駐南臺乾隆/四十五年設巡檢八員閩/縣
五虎門閩安鎮永慶鎮侯官縣竹崎五縣寨/福清縣江口連江縣東岱堡永福縣漈門
    史十員
   興化府知府 通判糧捕駐/府城府學教授 訓導
    經厯 司獄 知縣二員莆田/仙遊縣丞莆田駐平/海乾隆三
十三/年移縣學教諭二員 訓導二員 巡檢五員
莆田縣迎仙寨涵江凌洋仙遊縣興泰里楓/亭舊有莆田縣大洋一員乾隆五十四年裁
    史二員
   泉州府知府 同知海防駐厦門舊有西倉同/知一員乾隆三十一年裁
[154-17a]
    判二員舊設一員駐安海乾隆三十一年移駐/金門三十九年移駐馬家巷四十九年
増設一員/駐蚶江府學教授 訓導 經厯 照磨駐/馬
家巷兼廳司獄乾/隆三十九年設知縣五員晉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縣丞
    三員晉江駐安海南安駐/羅溪同安駐金門縣學教諭五員 訓
    導五員 巡檢七員舊設晉江縣洛陽鷓鴣浦/邊南安縣康店惠安縣良
興同安縣石潯踏石乾隆三十九年裁踏石一/員四十四年裁浦邊設同安縣灌口一員五十
四年增設馬巷/廳劉五店一員典史五員
   漳州府知府 同知糧捕舊駐南勝嘉/慶二年移駐雲霄通判海防/駐石
碼舊係南勝海防同知石碼糧/捕通判乾隆五十四年互改府學教授 訓
    導經厯 照磨駐雲霄兼廳司/獄嘉慶三年設司獄舊有倉/大使乾
[154-17b]
隆三十/一年裁知縣七員龍溪漳浦海澄南/靖長泰平和詔安縣丞三員
龍溪駐華封漳浦舊駐雲霄嘉慶二年移駐象/牙莊平和駐南勝嘉慶二年設舊有海澄一員
是年/裁縣學教諭七員 訓導七員 巡檢六員
龍溪縣江東海澄縣海門社南靖縣永豐和溪/平和縣漳汀詔安縣漳潮分界舊有漳浦縣盤
陀一員嘉/慶三年裁典史七員
   延平府知府 通判舊駐王臺乾隆三十五年移/駐上洋口兼管建寕府屬捕
府學教授 訓導 經厯 司獄 知縣六
    員南平順昌將樂/沙尤溪永安縣丞三員南平駐峽陽順昌/駐仁夀沙縣駐縣
縣學教諭六員 訓導六員 巡檢六員南/平
縣嵢峽將樂縣萬安寨沙縣北鄉寨尤/溪縣高才坂永安縣安砂鎮湖口寨典史六
[154-18a]
    員
   建寕府知府舊有同知嘉/慶二年裁府學教授 訓導 經
    厯 司獄 知縣七員建安甌寕建陽崇/安浦城松溪政和縣丞
    六員建安駐廸口甌寕駐嵐下街建陽駐麻沙/崇安駐星村浦城駐縣城松溪駐永和里
    縣學教諭七員 訓導七員 巡檢十員舊設/建安
縣房村甌寕縣營頭葉坊崇安縣分水關浦城/縣廟灣溪源高泉政和縣下莊松溪縣二十四
都遂應場乾隆三十二年裁遂應場設建陽/縣南槎村一員移分水關巡檢駐五夫村
    史七員
   邵武府知府 同知 府學教授 訓導 經厯
舊有司獄乾隆/三十二年裁知縣四員邵武光澤/建寕泰寕縣丞邵武/駐禾
[154-18b]
坪乾隆三/十二年移縣學教諭四員 訓導四員 巡檢
    三員舊設二員邵武縣水口光澤縣大寺寨/乾隆三十二年增設邵武縣拏口一員
    史四員
   汀州府知府 同知 府學教授 訓導 經厯
     司獄 知縣八員長汀寕化清流歸化/連城上杭武平永定縣丞
    三員長汀駐府城寕化駐/泉上里上杭駐峯市縣學教諭八員 訓
    導八員 巡檢十一員長汀縣古城寕化縣安/遠石牛清流縣鐡石磯
頭歸化縣夏陽連城縣北團寨武平縣永平/寨象洞寨永定縣興化鄉三層嶺太平鄉
   史八員
   福寕府知府舊有通判乾隆/四十九年裁府學教授 訓導乾/隆
[154-19a]
三十三/年設司獄 知縣五員霞浦福鼎福/安寕德夀寕縣丞寕/德
駐周/墩縣學教諭三員福安寕/德夀寕訓導四員霞浦福/鼎福安
寕德舊有夀寕訓導/乾隆三十三年裁巡檢八員舊設六員霞浦/縣柸溪柘洋福
鼎縣㶑城福安縣白石寕德縣石堂夀寕縣漁/溪乾隆三十一年増設福鼎縣秦嶼寕德縣霍
童二/員典史五員
   臺灣府知府 同知三員舊設捕盗一員駐淡水/海防一員駐鹿耳門雍
正九年移淡水同知駐竹塹乾隆三十一年移/海防同知駐府城兼南路理番銜増設北路理
番一員駐彰化縣五/十一年移駐鹿仔港通判二員舊設一員駐澎/湖嘉慶十五年
增設一員/駐噶瑪蘭府學教授 訓導 經厯 知縣四
    員臺灣鳳山嘉義彰化嘉義舊名諸/羅乾隆五十二年/賜今名縣丞五員
[154-19b]
舊設四員臺灣駐羅漢門鳳山駐阿里港諸羅/駐笨港彰化駐南投社乾隆五十三年移阿里
港縣丞駐下淡水增設嘉義一員駐斗六門五/十四年裁羅漢門一員移南投社縣丞駐新莊
嘉慶十三年移駐艋舺十五年/增設彰化一員駐噶瑪蘭頭圍縣學教諭四員
     訓導四員舊設臺灣鳳山嘉義彰化四員嘉/慶二十三年裁彰化訓導設淡水
廳一/員巡檢八員舊設七員淡水廳竹塹新莊鳳/山縣下淡水諸羅縣斗六門佳
里興彰化縣鹿仔港猫霧捒乾隆五十三年移/斗六門巡檢駐大武壠五十四年裁新莊巡檢
設臺灣縣羅漢門一員嘉慶十二年移下淡水/巡檢駐埤頭十五年移羅漢門巡檢駐番薯藔
設噶瑪蘭羅東一員二十年裁鹿/仔港巡檢設淡水廳大甲溪一員典史四員
   永春直隸州知州 州同 州學學正 訓導
    吏目 巡檢黄/坂知縣二員德化/大田縣學教諭二員
[154-20a]
    訓導二員 巡檢二員大田縣桃/源店花橋典史二員
  龍巖直隸州知州 州同駐溪/口州學學正 訓導
    吏目 巡檢雁/石知縣二員漳平/寕洋縣學教諭一
   員漳/平訓導二員 典史二員
 ︹武職官︺
  福州將軍駐福州府乾隆三年兼管閩海關税務/嘉慶十一年兼轄陸路各鎮協營務
   副都統駐福州府舊設二員分左右/翼乾隆四十四年裁一員滿洲協領
   八員每旗/一員佐領八員每旗一員舊設十六員/乾隆三十五年裁八員
   禦八員每旗/一員驍騎校十六員每旗/二員筆帖式三員
    水師旗營協領駐三/江口佐領二員 防禦二員
[154-20b]
     驍騎校六員舊有將軍標設中軍左營副將/都司右營遊擊守備各一員左
右營千總各二員把總各四員外/委各八員乾隆三十三年並裁
   督標中左右水/師四營副將中營駐/福州府㕘將三員左右營駐/府城水師
營駐/南臺都司中/營守備三員左右/水師千總六員四陸路/二水師
俱駐本營舊設七員/嘉慶十三年裁一員把總十五員十一陸路三/水師俱駐本
營一水師防圓山水寨舊設/十六員嘉慶十三年裁一員經制外委三十員
     額外外委二十一員
   撫標左右/二營㕘將左/營遊擊右/營守備二員 千總四員
     把總八員 經制外委十員 額外外委十
    員
[154-21a]
   水師提督駐同安縣厦門中/左右前後五營㕘將中/營遊擊四員左/營
駐石碼鎮右營駐厦門前營/駐後崎尾後營駐内教場守備五員一駐本/營四分
防浯嶼霞溪厦/門港局口各汛千總十員九駐本營一/防海門汛把總二
    十員十七駐本營三分駐高/崎海滸三义河各汛經制外委三十員
     額外外委二十員
   陸路提督駐泉州府中左/右前後五營㕘將中/營遊擊四員左營/駐永
春州右營駐永寕前營/駐府城後營駐厦門守備五員四駐本營一/防惠安縣汛
    千總十員七駐本營三分防桃/花隘蚶江崇武各汛把總二十員十/六
駐本營四分防安溪湄上/壚洛陽北寨黄崎各汛經制外委二十五員
     額外外委十九員
[154-21b]
     以上水師陸路二提督均聽總督節制
   金門鎮總兵官駐同安縣金/門左右二營遊擊二員左營右營/並駐金門
    守備二員 千總四員三駐本營一/防馬港汛把總八員
分防深滬祥芝崇武黄崎/圍頭鎮海井尾料羅各汛經制外委十八員
    額外外委八員
   海壇鎮總兵官駐福清縣海/壇左右二營遊擊二員左營右營/並駐海壇
    守備二員 千總四員三駐本營一/防觀音澳汛把總八員
六駐本營二分防/磁澳南日澳二汛經制外委十八員 額外外
    委九員
   臺灣鎮挂印總兵官駐臺灣府水師兼/陸路中左右三營遊擊三員
[154-22a]
中營駐中路口左營駐/北路口右營駐南路口守備三員二駐本營一/防加冬汛
    千總五員 把總十一員舊設十二員嘉慶十/三年裁左營一員
    經制外委十七員 額外外委九員
   南澳鎮總兵官駐南澳兼管閩粤交界地方左右/二營右營專管廣東地界詳載廣
東統部武/職官門遊擊左/營守備 千總二員 把總四
    員一駐本營三分防深澳/口祥林灣雲澳各汛經制外委九員 額
    外外委四員
     以上金門等四鎮均聽水師提督節制内南
     澳鎮兼聽廣東水師提督節制
   福寕鎮總兵官駐福寕府陸路兼/水師中左右三營遊擊三員中營/駐府
[154-22b]
城左營舊駐福安縣嘉慶七年改/為水師移駐三沙右營駐寕德縣守備三員二/駐
本營一防/福安縣汛千總六員三駐本營三分防東衝/礮臺白石張灣寨各汛
    總十二員三駐本營九分防大金堡松山港下/滸堡鹽田堡嶺頭寨黄土巖東牆寨
河西寨河/東寨各汛經制外委十五員 額外外委十一
    員
     以上福寕鎮聽水師陸路二提督節制
   建寕鎮總兵官駐建寕府中/左右三營遊擊三員中營駐府/城左營駐
分水關右營/駐松溪縣守備三員二駐本營一/防浦城縣汛千總六員
三駐本營三分防建/陽政和夀寕各縣汛把總十二員五駐本營二/防建陽縣二
防政和縣三分防党/口内里水吉各汛經制外委十六員 額外
[154-23a]
    外委十二員
   汀州鎮總兵官駐汀州府中/左右三營遊擊三員中營駐府/城左營駐
清流縣右營/駐上杭縣守備三員 千總五員三駐本營/二分防永
定寕化/二縣汛把總十二員八駐本營四分防望高嶺/歸化武平武平所各汛
    經制外委十五員 額外外委八員
   漳州鎮總兵官駐漳州府中/左右三營遊擊三員中營駐府/城左營駐
漳浦右營駐海澄舊有漳浦/海澄二營乾隆二十年裁守備三員二駐府/城一防
南靖/縣汛千總六員三駐本營三分防水/潮琯溪龍江各汛把總十二
    員五駐本營七分防南靖山城車/田庵後寕洋林田關白沙各汛經制外委十
    八員 額外外委十二員
[154-23b]
     以上建寕等三鎮均聽陸路提督節制
   福州城守協副將駐福州府嘉慶十三年/兼辦將軍標中軍事務都司二
    員左營駐南臺/右營駐府城千總五員一駐本營四分防古/田麪嶺福清永福各
汛舊設四員嘉慶/十三年增一員把總十員四駐本營六分防/水口黄田烏龍江
大穆芋原五縣寨各汛舊設/九員嘉慶十三年增一員經制外委十八員
     額外外委十五員
   興化城守協副將駐興/化府都司二員左營駐府城右/營駐仙遊左營
舊為遊擊乾隆十/八年改設都司守備舊設左右營二員嘉慶/十三年裁左營一員
    千總四員二駐本營二分防/黄石平海二汛把總八員三駐本/營五分
防美瀾百美寨江口/楓亭寨忠門各汛經制外委十五員 額外
[154-24a]
   外委七員
   泉州城守營㕘將駐泉/州府都司二員分防安海洪瀨/二汛舊設一員
嘉慶三年/増一員守備 千總三員一駐本營二分防/南安洪瀨二汛舊
設二員嘉慶/三年増一員把總四員一駐本營三分防大/盈東石安海各汛
    制外委十員 額外外委三員
   長福營㕘將駐福/清縣都司右營駐/長樂守備左營駐/鎮東衞千總
    二員一駐本營一/防漁溪汛把總四員一駐本營三分防/萬安所松下寨梅
花所/各汛經制外委九員 額外外委四員
     以上福州等二協泉州等二營均隸陸路提
     督管轄
[154-24b]
   閩安協水師副將駐閩/安鎮都司二員左營駐定海右/營駐閩安鎮舊
俱為遊擊乾隆/十八年改設守備二員 千總四員一駐本/營三分
防定海所北菱/海羅湖各汛把總八員三駐本營五分防梅/花五虎門黄岐濂澳
東衝口/各汛經制外委十二員 額外外委八員
     以上閩安協隸海壇鎮管轄
   臺灣水師協副將駐安/平鎮遊擊二員中營駐鹿耳門/左營舊駐安平
鎮乾隆五十三/年移駐鹿仔港都司右營駐安平鎮舊為遊/擊嘉慶十三年改設
    備三員二駐本營一舊防鹿仔港乾/隆五十三年移防笨港汛千總六員
二駐本營二防鹿仔港二/分防打狗港蚊港二汛把總十一員五駐本/營六分
防鹿耳門鹽水港笨港新/店海口東港大港各汛經制外委十八員
[154-25a]
   額外外委八員
  澎湖水師協副將駐澎湖/媽宫市遊擊二員左右營俱駐/内海娘媽宫
   守備二員分防八罩/西嶼二汛千總四員二駐本營二防/嵵裏大北山二
把總八員五駐本營三分防媽/祖澳八罩西嶼各汛經制外委十
   四員 額外外委六員
  北路協副將駐嘉/義縣都司二員舊設中營一員駐彰/化縣乾隆五十三年
増設左營一/員駐嘉義縣守備二員一舊駐嘉義乾隆五十/三年移駐斗六門一駐
竹/塹千總七員舊設六員一駐本營五分防彰化/蓬山斗六門笨港後隴各汛乾隆
五十三年增設一/員防水沙連汛把總十二員四駐本營三防/彰化縣五分防
猫霧捒竹腳藔鹽水/港中港南嵌各汛經制外委二十六員 額
[154-25b]
   外外委十二員
  臺灣城守營㕘將駐臺/灣府守備二員左營駐岡山右/營駐下加冬
   千總三員二駐本營一/防羅漢門汛把總四員一駐本營三/分防康蓬林
鹽水頭加/溜灣各汛經制外委六員 額外外委二員
  南路營㕘將駐鳳山縣舊駐舊縣/乾隆五十三年移駐守備舊防鳳彈/汛乾隆五
十三年移防/水底藔汛千總二員一駐本營一/防舊縣汛把總四員
二駐本營二分防/下淡水萬丹二汛經制外委五員 額外外委
   四員
  艋舺營遊擊駐艋舺嘉慶十三年/設並設守備以下官守備 千總
   把總二員 經制外委五員 額外外委二員
[154-26a]
  南路下淡水營都司駐下/淡水千總防大雞/籠城汛把總二員
一駐本營一/防礮臺汛經制外委三員 額外外委二員
  滬尾水師營守備駐滬尾礮臺舊為北路淡水/營都司嘉慶十三年改設
   總 把總二員 經制外委四員 額外外委
   三員
  噶瑪蘭營守備駐噶瑪蘭城嘉慶十五/年設並設千總以下官千總駐頭/圍
   把總二員一駐本營一/防溪洲汛經制外委二員 額外
   外委三員
    以上臺灣水師等三協臺灣城守等六營均
    隸臺灣鎮管轄又乾隆五十三年定臺灣熟/番南北兩路額設屯千總二
[154-26b]
員屯把總四員每屯設屯/外委一員於番社揀補
   銅山營㕘將駐漳浦/縣銅山守備 千總二員分防陸鼇/蘇尖二汛
    把總四員分防陸鼇山頂陸鼇/水洋古雷懸鐘各汛經制外委九員
     額外外委四員
     以上銅山營隸南澳鎮管轄
   烽火營㕘將駐福鼎縣秦嶼舊屬閩安協/管轄嘉慶七年改隸福寕鎮守備
    千總二員分防三沙/南關二汛把總四員二駐本營二分/防斗米沙堡二
經制外委六員 額外外委三員
   桐山營遊擊駐福鼎縣/桐山堡守備 千總二員分防沙/埕礮臺
分水關/二汛把總四員一駐本營三分防牙城/堡南鎮天竹寨各汛經制
[154-27a]
    外委六員 額外外委三員
   連江營遊擊駐連/江縣守備駐東/岱千總二員一駐本營/一防可門
把總四員一駐本營三分防北茭/小埕堡馬鼻堡各汛經制外委
    六員 額外外委三員
   羅源營遊擊駐羅/源縣守備 千總二員一駐本營一/防鑑塘汛
    把總四員一駐本營三分防松/山濓澳上山地各汛經制外委六員
     額外外委三員
     以上烽火等四營均隸福寕鎮管轄
   延平城守協副將駐延/平府都司左營駐府城舊有右/營都司嘉慶三年裁
   守備右營駐永安舊有左營/守備嘉慶十三年裁千總四員二駐府/城二分
[154-27b]
防張湖坂王/臺塘二汛把總八員四駐本營四分防順昌/尤溪沙縣大田各縣汛
    經制外委十二員 額外外委六員
   楓嶺營遊擊駐浙江江山縣念八都兼轄閩浙交/界地方左右二哨左哨專管浙江地
界詳載浙江統/部武職官門守備防漁梁/塘汛千總右哨防/吳墩汛把總
    二員右哨分防楓/嶺廟灣二汛經制外委三員 額外外委
    一員
     以上延平協楓嶺營均隸建寕鎮管轄内楓
     嶺營兼隸浙江衢州鎮管轄
   邵武城守營㕘將駐邵/武府都司右營駐/建寕縣守備左營駐/府城
    千總三員分防界首光澤泰寕各汛舊/設四員嘉慶二年裁一員把總八
[154-28a]
    員三駐本營五分防拏口禾/坪新甸街均口永興各汛經制外委十二員
     額外外委六員
     以上邵武營隸汀州鎮管轄
   同安營㕘將駐同/安縣都司防灌/口汛守備 千總二員一/駐
本營一防/灌口汛把總四員分防店頭新墟下/店大路尾各汛經制外
    委六員 額外外委四員
   平和營遊擊駐平和縣乾隆二十年/設並設守備以下官守備防南/勝汛
    總二員分防鎮海/鴻福二汛把總四員 經制外委六員
     額外外委三員
   雲霄營遊擊駐漳州府/雲霄鎮守備 千總二員分防白/狗洞荷
[154-28b]
步寨/二汛把總四員一駐本營三分防水晶/小場梅洲木柵寨各汛經制外
    委六員 額外外委三員
   詔安營遊擊駐詔/安縣守備二員舊設一員駐本營乾/隆八年增設一員防
紅花/嶺汛千總二員分防紅花嶺/金溪二汛把總五員分防分/水關懸
鐘宫口洋林寨梅/嶺寨白葉村各汛經制外委八員 額外外委
    四員
   龍巖營遊擊駐龍巖州乾隆二十年/設並設守備以下官守備防漳平/縣汛
    千總二員分防赤湖/杜潯二汛把總四員一駐本營三分/防舊鎮積美塗
景寨/各汛經制外委六員 額外外委四員
   漳州城守營都司駐埔頭舊為遊擊/乾隆十八年改設守備駐府/城
[154-29a]
   總二員分防長泰永/福里二汛把總四員一駐本營三分/防浦南華封大
深場/各汛經制外委六員 額外外委四員
    以上同安等六營均隸漳州鎮管轄
 ︹名宦︺︹唐︺李椅京兆人大厯七年都督福州等五州軍/事領觀察處置使考禮正刑頒賦定役
卜建廟學俎豆一新每歲二丁率諸生歌詩習禮/歲終考課文行第甲乙貢之宗伯由是閩人皆以
不學為恥卒官太常議諡/以椅興教勸學奏諡曰成常衮長安人建中初以/前宰相起為福建
觀察使始閩人未知學衮至為設鄉校使作文章/親加講導與為客主均禮觀游燕饗與焉由是俗
一變歲貢士與内州等卒於/官閩人春秋配享衮於學宫呉凑濮陽人貞元四/年為福建觀察
使以亷敏著/稱多所建白薛戎寶鼎人福建觀察使柳冕辟佐/其府先是馬總佐鄭滑府監軍
宦人誣劾之貶泉州别駕冕欲除總以附倖家即/使戎攝刺史按治其罪戎不肯從還白其狀冕怒
[154-29b]
囚之他館環兵脅辱之累月戎終不為屈淮南/節度使杜佑聞之書責冕㑹冕亦病死得解
  發馮翊人大中初為福/建觀察使以能政聞陳巖建寕人乾符五年黄/巢掠福建諸州巖糾
衆數千擊却之僖宗賜鼓角號九龍軍巢據福州/觀察使鄭鎰檄巖助討巢走東粤鎰表巖自代中
和四年為福建觀察處置等使威惠日著吏民懷/服王潮據泉州憚巖威名請降巖表潮泉州刺史
  ︹宋︺牛冕彭城人端拱初為福建轉運使建/議廢邵武軍歸化金坑土人便之馬亮合/肥
人淳化中為福建糾察刑獄官覆訊冤獄全活數/十人遷太常博士知福州蘇易簡薦亮才任繁劇
召/還蔡襄莆田人慶厯中為福建路轉運使開古/五塘溉民田奏減五代時丁口稅之半
  拯祥符人熙寕中提點福建刑獄泉州興化軍水/壞廬舍拯請勿征海運竹木經一年民居皆復
其舊遷轉運使邵武之光澤不榷酒以課/賦民號黄麴錢拯均之他三邑人以為便蔣之奇
宜興人熙寕中為福建轉運判官時諸道免役推/行失平之奇約僦傭費隨算錢高下均取之民以
[154-30a]
為/便陳桷平陽人政和七年提點福建刑獄福建調/發防秋兵資糧不滿望殺帥臣變生倉猝
桷入亂兵中諭以禍福賊氣沮桷閒道馳奏叛/兵既調行乃道追殺首惡二十餘人一方以安
   浚緜竹人紹興中以資政殿大學士知福州兼安/撫大使飭守令誠意民事事無巨細悉關理決
山海之寇招捕無餘時引/秀才講論經史閩人化之葉夢得呉縣人紹興中/以觀文殿學士
知福州兼安撫使海寇朱明猖獗詔挾御前將士/便道之鎮或招或捕或誘之相戕遂平寇五十餘
莫將樂平人紹興中為福建安撫使言汀漳泉/劍與廣東江西接壤比年寇盜剽刦土豪
備私錢集社戸防捍有勞有司不為上聞推恩破/家無所依歸勢必從賊請委四州守臣募此游手
無歸勇健之人仍以効用/為名足可備用詔令措置韓世忠延安人建安范/汝為反以世忠
為福建江西荆湖宣撫副使世忠曰建居閩嶺上/流賊沿流而下七郡皆血肉矣連日夜并攻五日
城破汝為竄身自焚斬其弟岳吉以徇聽民自相/别農給牛榖商賈弛征禁脅從者汰遣獨取附賊
[154-30b]
者誅之民感更/生家為立祠鄭興裔開封人乾道初為福建路/兵馬鈐轄過闕入見詢以
守令臧否興裔條析以對就命為提刑郡縣積玩/檢驗法廢興裔創為格目分界屬縣吏不得行其
奸因著為令建劍汀郡鹽筴屢更漕臣請易綱運/為鈔法興裔極言其不可海寇倏去倏來調兵常
無及興裔請置澳長/寇至徑率民兵禦之沈樞湖州人乾道中為福建/轉運副使奏水旱州郡
請留轉運使和糴米以/續常平上即為之施行趙彥橚宋宗室乾道中為/福建路運幹屬邑
負賑鹽本錢數千萬累歲/不能償彥橚白其長蠲之陳俊卿莆田人乾道中/以觀文殿大學
士知福州兼安撫使政尚寛厚嚴於治盜海/道晏清淳祐中再任民習其政不勞而治宋之
   瑞天台人紹熙中為福建提舉福建地狹人稠無/以贍養生子多不舉之瑞乞免鬻建劍汀邵設
官田收其租助民/舉子之費詔從之辛棄疾厯城人紹熙中提點福/建刑獄加集英殿修撰
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每歎曰福州前枕大海為/賊之淵上四郡民頑獷易亂庫藏空竭緩急奈何
[154-31a]
至是務為鎮靜未期歲積鏹五十萬榜/曰備安庫糴米二萬石故有備無患蔡幼學瑞/安
人慶元中提舉福建常平既至官日講荒政時朱/子居建陽幼學每事咨訪嘉定間知福州進安撫
使政尚寛大請蠲抑/民買鹽名色不報李孟傳上虞人開禧中提舉/福建常平閩大饑發
廪勸分民無流莩嘉/定初就遷提點刑獄徐鹿卿豐城人嘉定中辟福/建安撫司幹辦公事
會汀邵寇作鹿卿贊畫備禦凡避/寇入城者多方賑濟全活甚衆趙必愿宋宗室/居餘干
汝愚孫淳祐初以華文閣直學士知福州兼安撫/使樂忠信旌賢士奬高年藹然有惻怛之實尤留
意武備區畫海/防修水戰法徐經孫豐城人淳祐中提點福建/刑獄號稱平允歲餘升安
撫/使湯漢安仁人寶祐中提舉福建常平介潔/有守劾福州守史嵓之泉州守謝&KR0811洪天
   錫晉江人咸淳初為福建安撫使亭戸買鹽/至破家隕身者天錫首罷之並罷荔枝貢陳文
   龍莆田人益王時漳州叛以文龍為閩廣宣撫使/討之文龍以黄恮前守漳有恩信辟為㕘謀使
[154-31b]
入招撫之恮至/民皆頓首謝罪︹元︺徹凌蒙古人至元中為福建行/省平章政事平汀漳劇盜
歐狗號令嚴肅秋毫無犯/徹凌舊作徹里今改正王惲汲縣人至元二十/六年授福建閩海
道提刑按察使黜官吏貪汚不法者凡數十人察/繫囚之冤滯者決而遣之戒戍兵無得寓民家而
創營屋/以居之程鉅夫建昌人至元三十年為閩海道肅/政亷訪使興學明教吏民畏愛之
   烏古遜澤臨潢人至大元年為福建亷訪使有德/於閩閩人安之有芝五色產於憲司之
澄清堂士民以為善政所致/烏/古遜澤舊作烏古孫澤今改正呼圖克特穆爾
蒙古人一名劉漢卿延祐三年大臣以浙東倭奴/商舶貿易致亂奏遣漢卿宣慰閩浙撫戢兵民海
陸靜謐/呼圖克特穆爾/舊作虎都鐵木祿今改正達爾瑪高昌人泰定元/年為福建亷訪
使朝廷遣宦官伯顔催督繡緞横取民財宣政院/判官卓琳亦取賂於富僧達爾瑪皆劾之/達爾
瑪舊作答里麻卓琳/舊作术麟今並改正拜特穆爾蒙古人至正中為/福建行省左右司
[154-32a]
郎中治福州明兵至城下拜特穆爾知不可守引/妻妾坐樓上慷慨謂曰丈夫死國婦人死夫義也
今城且陷吾必死於是若等能從吾乎皆泣曰有/死而己無他志也縊而死者六人有十歲女度其
不能自死則紿之曰汝稽顙拜佛庶保我無恙也/甫拜即挈米囊壓之死乳媪抱其幼子旁立以泣
拜特穆爾熟視之歎曰父死國妻死夫妾與女從/父者也汝三歲兒於義何所從乎為宗祀計可也
乃命媪抱匿旁舍而斂金珠畀之曰即有緩急可/以此贖兒命有頃兵入城即舉燈燃四圍窗自焚
死/拜特穆爾舊作/柏帖穆爾今改正陳友定歸化人元末應募從/軍為黄土寨巡檢屢
破羣盜積官福建行省平章時天下大亂羣雄各/自割據友定遂據有全閩歲由海道轉粟燕京事
元不失臣節後明太祖遣將克其地友/定自縊頃之復蘇執至金陵終不屈死︹明︺陶垕仲
鄞縣人洪武中為福建按察使舊多滯獄吏夤緣/為奸垕仲按誅贓吏數十人夙弊頓革興學勸士
撫卹軍民帝/下詔褒異魯穆天台人宣德中為福建僉事理/冤滯摧豪强毁淫祠民間呼為
[154-32b]
魯鐵/面伍驥安福人天順中巡按福建時上杭賊起/驥單騎詣賊壘諭以禍福賊感悟泣下
歸附者千七百餘户賊首李宗政負固不服率兵/破平之卒於官軍民哀之子希閔亦官福建僉事
兩平上杭寇民/德之附祀驥祠何喬新廣昌人成化中為福建副/使浙寇千餘人盜夀寕銀
礦所過剽掠喬新募兵擊之擒其魁福安寕德銀/礦久絶有司責課民多破產喬新以為言減三之
二興化民自洪武初受牛於官/至是猶歲課其租為奏免之吳洪吳江人宏治/中為福建按
察使明恕清白數辨疑獄武將有以珠犀走間道/餽者堅却之建寕延平民饑便宜發粟以賑汀漳
軍餉缺急取征商之/羨給之軍以無譁姚鏌慈谿人正德中任福建/副使值山寇焚掠邵武
之建寕鎮籍被兵者萬餘家瘡痍獲甦署臬篆討/汀州大帽山賊平之改授提學講求古禮延名儒
分教諸郡縣修閩中諸大/儒書院諸生立祠祀之舒芬進賢人正德中以/修撰諌南巡謫福
建市舶司副提舉先是成化初修撰羅倫/亦以諫謫是官士大夫立兩賢祠合祀焉胡文靜
[154-33a]
山隂人正德中巡按福建平海寇王宏瑀獲其渠/魁山寇詹師富嘯聚剽掠騷擾閩浙粤東三省文
靜設計擒獲民賴安枕巡撫王/守仁上其功擢南光祿寺少卿胡鐸餘姚人正德/中為福建僉
事分巡建寕興教化辨冤抑巡按御史列其善政/二十條以聞於朝就遷提學副使教士先理學特
嚴朱陸之辨/諸生化之謝汝儀鄞縣人嘉靖中為福建僉事/擒劇賊李良武表名儒周瑛
陳真晟為立祠置田進副使攝按察使事辨出漳/州民陳大淵莆田民陳仰亨等冤獄時稱其能
   汪道昆歙縣人嘉靖中由福建藩臬進巡撫籌畫/軍事首議餉次議兵三議責成四議事任
宿將如俞大猷戚繼光輩皆專倚而推轂之轅門/士伍待以殊恩咸感激爭奮遂破呉平夷龍頭寨
殲楊一蘇阿普/餘黨倭患以平項喬永嘉人嘉靖中為福建僉事/嘗決五年大獄不徇人可否
劇賊莆鐵古等久/為亂督兵討平之王時槐安福人嘉靖中官福建/僉事上杭流民據險為
亂時槐單騎往諭衆感悟斬其魁出降為置城建/吏其地始安倭陷詔安時槐攻復其城賊逼漳浦
[154-33b]
又連勝之賊遁去粤賊王子文流刦至境先/所撫上杭民德時槐為擊走之境内獲全何維
   柏南海人嘉靖中巡按福建歲祲發倉賑卹多/方存活㑹劾嚴嵩被逮士民闌道泣送之
   綸宜黄人嘉靖中以右僉都御史巡撫福建時倭/寇攻陷城縣猖獗甚綸環柵斷路賊不得出復
親勒兵布陣薄賊壘破之遂復一府二縣又考舊/制建水砦五控扼海口薦戚繼光為總兵以鎮守
之屢破巨寇/境内悉定屠僑鄞縣人嘉靖中為福建左布政/使入覲不攜一物所部屬吏無
敢以苞/苴至者俞大猷晉江人嘉靖中由武進士授汀漳/守備厯廣東都司僉書改浙東㕘
將進總兵以功加都督僉事緣事削職㝷復用為/南贛副總兵適倭寇攻興化大猷與戚繼光剿克
之復升都督同知佩征蠻將軍印後以都督僉/事為福建總兵未幾乞歸卒贈左都督諡武襄
   繼光登州人嘉靖四十一年倭寇大犯福建繼光/時為浙江㕘將奉檄至攻破横嶼直擣牛田
餘賊走興化繼光銜枚亟追夜克十六營焚斬畧/盡旋師還浙尋興化復陷乃命為副總兵與俞大
[154-34a]
猷劉顯合擊之賊平論功居首代大猷為總兵倭/屯仙遊戰敗趨同安追殲之與大猷合擊巨寇吳
平平僅以身免繼光令嚴而信士無/敢不用命者與大猷俱為東南名將金賁亨臨海/人嘉
靖中為福建提學副使立道南書院祀程顥楊時/羅從彥李侗朱子又擇諸生有志者聚之養正書
院相與推明洛閩微㫖教化大行子立敬/亦為福建提學副使善教士能繼其父殷從儉
臨桂人隆慶中以右僉都御史巡撫福建先時倭/患急籍民為兵即勒民供餉其後歲增民坐困從
儉力裁損悉復故額又革麾下遊擊及總兵所隸/都指揮遣還客兵省餉數萬訓士出防督諸將以
時出汛海/濱晏然龎尚鵬南海人萬厯四年以右僉都御/史巡撫福建奏蠲逋餉銀二十
三萬推行一條鞭法於諸部/總兵官胡守仁貪肆論罷之鄒維連新昌人崇禎/初以右僉都
御史巡撫福建討平海寇劉香海外紅夷襲陷厦/門發兵擊走之振紀綱明賞罰斥貪殘勞績甚著
   曾櫻峽江人崇禎初以右㕘政分守漳南討平九/蓮山寇士民為建祠以憂歸服闋起故官分
[154-34b]
守興泉二郡剿平海寇劉香進按察使分巡/福寕道弛海禁收其租充兵餉公私交利施元
  徵無錫人崇禎中爲福建興泉道清介礪名節悉/心爲民撫輯皆有實政仙遊巨寇猖獗率兵力
戰破之擒賊渠曾/旺等不妄殺一人
 ︹本朝︺張存仁漢軍鑲藍旗人順治三年總督閩浙時/閩始歸命百務草創存仁多方拊循兵
民戴/之佟國鼐漢軍正藍旗人順治三年巡撫福建/招徠百姓禁飭兵馬備著勞績時巡
按周世科專用嚴刑國/鼐濟以寛仁多所全活周亮工祥符人順治四年/任福建按察使擢
本省右布政剿平邵武延平諸劇賊鄭成功據厦/門率衆來攻亮工繕軍需鳩民兵固守前後兩署
督學兼攝兵道海/道並以才能顯陳錦漢軍正藍旗人順治五年/總督閩浙延平有將軍寨
俯瞰順永將沙四邑延袤數郡險峭特甚寇爲巢/穴錦起四邑民兵壘土填坑高與寨齊乘以登陴
克之賊遂平以次收復福州興化諸郡縣漳平圍/急錦提師赴援夜次同安爲刺客所害事
[154-35a]
聞贈兵部尚/書祀昭忠祠佟國器漢軍正藍旗人順治八年任/福建布政使十年擢本省巡
撫閩自明季戸口散失吏胥挪移作奸里民大困/國器履畝受糧積困乃甦征剿海寇飛芻輓粟剋
期猝辦又累疏陳請撥給淮浙鹽餉協濟軍食簡/選將士剿殺賊首劉希亮等招撫安插山寇悉平
閩人至今/頌其功宜永貴漢軍正白旗人順治十二年巡/撫福建海寇猝薄城下時大兵
悉赴清漳城中騎士僅數十永貴病瘻力疾登城/率士民固守又募兵分出七門接戰每多殺獲寇
三薄城皆計却之捍禦匝月圍卒解以年老/致仕卒康熙五年追敘其功進三等男世襲范承
   謨漢軍鑲黄旗人康熙十一年總督福建時凋瘵/之餘百務廢弛兼耿逆已蓄異志奸宄擾攘承
謨多方經畫凡所爲弭亂消釁綢繆保固計者備/至巡撫劉秉政爲賊腹心紿承謨入脅以同事承
謨憤烈詆罵遂被拘繫絶食求死不得三載蓬首/垢面百折不囘著蒙谷自序百苦吟武夷歌以見
志賊勒殺之事/聞贈太子少保兵部尚書/諡忠貞祀昭忠祠百姓建祠於道山之麓幕下嵇
[154-35b]
永仁王龍光沈天成及其弟范承譜同不屈死子/時崇為福建按察使明允哀矜慈而善斷士民並
祀之/道山吳萬福漢軍鑲紅旗人順治十五年授福寕/總兵福寕稱巖險海寇為患萬福駐
鎮剿撫兼施盜賊屏息威名大振康熙中耿精忠/叛發兵力拒為賊所殺闔門死之贈太子少保諡
忠愍祀/昭忠祠陳啓泰漢軍鑲紅旗人康熙八年任巡海/道駐漳南時山寇徧受偽劄啟泰
嚴申保甲反側者無所容耿逆變起啟泰度力不/支語妻劉氏曰事不可為矣惟有一死以報朝廷
劉氏曰君為忠臣妾獨不能為烈婦乎遂自經妾/與婢女俱從縊同日死者三十餘人乃出公堂召
諭諸屬吏曰孤城無援難以固守吾受國厚恩義/不與此賊俱生從容具公服北向再拜自經死贈
工部侍郎諡忠/毅祀昭忠祠王進鎮江人原任福建城守副將/還居江南總督范承謨招之
來閩即遇耿變與張瑞午等/同謀内舉事洩為賊縊死段應舉漢軍鑲藍旗/人康熙十三
年為隨征福建提督十七年海寇犯漳州率將士/往援退守海澄賊兵雲集攻陷縣城應舉與副都
[154-36a]
統穆和林自經死事/聞祀昭忠祠姚啟聖漢軍鑲紅旗人康熙/十三年為福建布政
使閩自耿逆肆殘民不堪命啟聖輕徭賦與民休/息每自備衣糧召募壯勇有澄清海外志十七年
擢福建總督遂毅然以平海外為己任移駐漳州/開招徠館泉州人施琅習水戰熟悉海上情形疏
請授為大帥與琅決策從平海進兵克澎湖鄭克/塽率衆降由是閩海烽煙永靖百姓安堵㝷以病
卒於官士民立祠於/洪江滸肖像祀之郎廷相漢軍鑲黄旗人康熙/十五年為福建總督
時逆變初定餘孽尚熾廷相剿撫互用出奇制勝/旬月之間沿海諸郡次第悉平滇逆遣偽將軍韓
大任等由江右入寇廷相遣官詳/諭利害大任感泣輸誠閩境帖然王國泰蓋平人/初為福
州同知又佐泉州府俱有惠政康熙十六年遷本/省驛傳道㑹耿逆甫平海氛尚熾軍興旁午辦應
有方泉州告警傾囊召募壯勇授以衣糧/甲仗身先士卒奮呼擊賊賊大潰圍遂解王育賢
漢軍正黄旗人康熙十七年任興泉道海寇圍泉/州育賢日夜為戰守具與士卒登陴守禦不解甲
[154-36b]
者四十餘日徒跣築垣躬操畚插聞援師將至單/騎自臨衢巷徧慰父老皆感泣流涕以勞瘁卒泉
人設主於崇/陽樓祀之汪楫休寕人儀徴籍康熙三十二年/為福建按察使莅任甫三日即
逢熱審楫剖析大獄五十餘案一如親見復省釋/坐誣逮繫者八十餘案囹圄幾空閩省稅糧不敷
兵餉楫力請上官題允撥助旋擢本省布政使度/支不匱丙子歲饑發帑採買米石并請運臺灣積
穀平糶價銀歸款不增費而/民食以充後内召以病歸汪薇歙縣人康熙三/十六年任福建
學道以崇實學端士習為首務考校公明斷絶請/託取士為天下冠時謂振興文教常衮後一人而
已郡人建祠/於道山祀之梅鋗宣城人康熙四十年巡撫福建/簡重鎮靜政持大體屬吏之亷
能者特疏薦舉凡先賢遺蹟海邦名勝悉/加表揚持躬清介至為琉球貢使所悦服沈涵歸/安
人康熙四十二年提督福建學政試士公明罔徇/請託所抜皆名宿以朱子分年讀書之法課士士
習為之丕變秩滿去閩/人建清苕書院祀之張伯行儀封人康熙四十/六年為福建巡撫
[154-37a]
精研吏事剖決若神性峭介屬吏化之率以清節/著創鼇峯書院建藏書樓積書數萬卷徴八郡佳
士讀書其中士風丕變後/厯禮部尚書卒諡清恪陳璸海康人康熙四十/九年以四川學政
調臺灣道鎮以亷靜番民帖然宫莊歲入悉以歸/公秋毫不染五十五年擢福建巡撫單騎襆被之
任一切章奏檄移盡出已手起居止一廳事昧爽/治事夜分乃罷草具疏糲以自奉以勞卒官屬纊
時一綈𫀆覆以布衾而已屬員入視莫不感泣/特賜帑金歸葬贈禮部尚書諡清端祀賢良
覺羅滿保滿洲正黄旗人康熙五十一年巡撫/福建飭紀陳綱綜煩治劇有幹濟才
未幾擢任總督朱一貴之亂滿保謂撫臣吕猶龍/曰厦門爲控制全臺咽喉當親往以安人心爲恢
復計乃移駐泉州至厦門申嚴軍令命諸將合攻/鹿耳門旬日而復府治南北二路以次討平又安
輯流亡慰撫各莊社民臺/灣遂定後以疾卒於官高其倬漢軍正黄旗人/雍正四年由雲
南巡撫升閩浙總督甫抵浙聞閩省歲祲在道奏/請截江浙漕米二十萬由海道平糶賑濟復奏請
[154-37b]
發帑採買廣儲偫禁囤積民不病饑性明恕政舉/大綱不矜苛細遇屬員有恩禮其清節尤著一時
七年改兩江/總督諡文良趙國麟泰安人雍正六年任福建布/政使所屬有疑獄州縣不能
決者皆來訴立為斷決禁戢奸宄士民悦服調河/南布政使㝷擢福建巡撫民聞其至歡迎於道
   張起雲大寕人雍正六年署烽火營㕘將信賞必/罰訓練有方遷南澳鎮總兵設哨安塘沿
海萑苻遠跡凡營卒年老無依者捐俸以資其生/施醫藥以愈兵民瘴瘧芟毒草以免愚賤輕生九
年由署福建陸路提督調任廣東未赴/卒/賜祭葬諡恪毅祀賢良祠宗室德沛
鑲藍旗鎮國將軍乾隆四年任閩浙總督湛深/經術整飭吏治温厚公明屬員兵民咸深悦服
   爾吉善滿洲正黄旗人乾隆十二年由山東巡撫/擢閩浙總督端重鎮靜時臺灣生番跳梁
授機宜平定之建寕漳州匪黨滋事擒渠魁置之/法脅從者概予末減累晉太子太保乾隆十六年
二十二年屢賜/御製詩並/御書耆臣清德額卒諡慤勤祀賢良祠潘思榘
[154-38a]
陽湖人乾隆十三年任福建巡撫為政以籌民食/亟賑卹興水利繕城垣為先務捕治奸民魏現嘯
聚一案不縱不冤十三年漳泉臺三郡旱澇思榘/多方賑濟請截江浙漕糧十五萬石運閩儲備濬
福州西湖築隄一千三百餘丈葺湖心開化寺沿/隄徧植桃柳暇則督課鼇峯書院著有鼇峯講義
若干卷以勞卒於官/諡敏惠祀賢良祠朱筠大興人乾隆四十四年/提督福建學政以經學
六書倡刋布許氏説文解字敘説之以教士/尢以人材名義為急承學之士望為依歸朱珪
筠之弟乾隆二十五年任福建糧驛道二十八年/升按察使四十四年以侍講學士典試福建明年
授學政居官砥節清亷政績卓著/崇尚經術以振興文教為已任福康安滿洲鑲/黄旗人
乾隆五十二年以協辦大學士/命為將軍/偕㕘贊大臣海蘭察剿臺匪林爽丈進兵援嘉義
剿北路收復斗六門攻大里杙賊巢由内山搜至/極北之炭窰密令巴圖魯侍衞及屯練兵易裝入
緝生擒林爽文於老衢崎俘獻京師復督兵剿南/路追至極南之柴城海岸執兇渠莊大田以獻悉
[154-38b]
除餘黨臺灣平奏酌桃番社熟番募補屯丁就近/防守又陳善後十六事其要在於習戎事除奸民
清吏治肅郵政五十三年/授閩浙總督㝷調兩廣趙佑仁和人乾隆五十/八年以左副都御
史任福建學政嚴毅公明訓士務崇實學禁生員/不得派充社長里正刋碑以示久遠學校肅清
   恩普蒙古鑲藍旗人嘉慶六年以左副都御史任/福建學政寛厚和易接士以誠而清操凛然
無敢干/以私者
                 協修官許邦光恭纂
                 總纂官廖鴻藻恭覆輯
                 校對官劉晉恭校
[154-39a]
[154-40a]
[154-41a]
[154-42a]
[154-43a]
[154-44a]
[154-45a]
[154-46a]
[154-47a]
[154-48a]
[154-49a]
大清一統志
 福州府福建省治東西距四百四十里南北距六百/三十里東至大海一百九十里西至延平府
南平縣界二百五十里南至興化府莆田縣界二/百三十里北至建寕府政和縣界四百里東南至
大海二百八里西南至永春州德化縣界二百六/十里東北至福寕府寕德縣界二百一十里西北
至南平縣界二百七十八里自府/治至/京師六千一百三十三里
︹分野︺天文牽牛須女分野星紀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揚州之域周為七閩地後屬越秦為
  閩中郡地漢高帝五年為閩越國元封元年國除
  徙其民江淮間其逃遁山谷者稍出置冶縣屬會
  稽郡後漢建武三年改置侯官都尉永和六年改
[154-49b]
  置會稽南部都尉三國呉為建安郡地晉太康三
  年析置晉安郡屬揚州後屬江州劉宋泰始四年
  改晉平郡七年復故齊梁因之陳永定初置閩州
  天嘉五年州廢以郡屬東揚州光大二年罷晉安
  郡置豐州隋開皇九年改曰泉州大業初仍曰閩
  州尋改建安郡建安郡初治建安/至是始移治於此唐武德初改建
  州六年復為泉州八年置都督府景雲二年改閩
  州都督府開元十三年改曰福州天寶元年改長
  樂郡隸江南東道乾元元年復曰福州乾元元年/改福建經
畧使為都防禦使大厯六年改節度使為觀/察使理福州乾寕四年升置威武軍節度使五代
[154-50a]
  初為王氏所據梁貞明六年升大都督府唐天成
  元年王延翰建閩國長興四年王延鈞改長樂府
  晉開運二年屬南唐漢乾祐元年屬呉越仍曰福
  州威武軍周廣順元年改彰武軍見九/域志宋太平興
  國三年仍曰福州長樂郡威武軍為福建路治景
 炎元年升福安府元至元十五年改福州路為福
  建道宣慰司治明洪武元年改福州府九年為福
  建布政司治
 本朝為福建省治雍正十二年析古田縣地增置屏
  南縣領縣十
[154-50b]
  閩縣附郭治府東偏東西距九十四里南北距八/十一里東至連江縣界九十二里西至侯官
縣界二里南至福清縣界八十里北至侯官縣界/一里東南至長樂縣界七十五里西南至侯官縣
界二里東北至連江縣界九十五里西北至侯官/縣界一里漢初東冶地為閩越王都後置冶縣屬
㑹稽部後漢改縣名曰東侯官為㑹稽南部都尉/治三國呉屬建安郡晉曰侯官縣為晉安郡治宋
齊因之陳初為閩州治後為豐州治隋開皇九年/改縣曰原豐十二年又改曰閩大業初為建安郡
治唐為福州治五代因之宋兼為福建路治/元為福州路治明為福州府治/本朝因之侯官
  縣附郭治府西偏東西距八十一里南北距一百/七十二里東至閩縣界一里西至永福縣界八
十里南至閩縣界一里北至古田縣界一百七十/一里東南至閩縣界一里西南至永福縣治一百
里東北至閩縣界一里西北至閩清縣治一百三/十里漢冶縣地晉宋及齊為侯官縣地隋為閩縣
地唐武德六年分閩縣置侯官縣八年省長安三/年復置貞元五年移入福州郭元和三年省五年
[154-51a]
復置與閩俱為附郭縣五代及宋因之元/為福州路治明為福州府治/本朝因之長樂縣
在府東南一百里東西距七十一里南北距五十/五里東至海七十里西至閩縣界一里南至福清
縣界五十里北至海五里東南至海五十里西南/至福清縣界六十里東北至海五十里西北至閩
縣界五里漢冶縣地隋閩縣地唐武德六年分置/新寕縣其年改曰長樂屬福州元和三年省入福
唐五年復置五代梁乾化元年王氏改曰安昌唐/同光初復舊晉天福六年又改安昌尋復為長樂
宋屬福州元屬福州路明/屬福州府/本朝因之福清縣在府南少東一/百三十五里東
西距一百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五十里東至海五/十里西至興化府莆田縣界六十五里南至海一
百二十里北至長樂縣界三十里東南至海一百/五十里西南至莆田縣治一百二十里東北至長
樂縣界六十里西北至閩縣界四十五里漢冶縣/地隋閩縣地唐初為長樂縣地聖厯二年析置萬
安縣屬福州天寶元年改曰福唐五代梁開平二/年王氏改曰永昌唐同光元年復曰福唐長興四
[154-51b]
年始曰福清石晉天福中又改曰南臺後復舊宋/因之元元貞元年升爲福清州屬福州路明洪武
二年復爲縣屬福/州府/本朝因之連江縣在府東北九十五里東/西距六十里南北距九
十五里東至海二十里西至侯官縣界四十里南/至閩縣界十五里北至羅源縣界八十里東南至
海三十五里西南至侯官縣治九十五里東北至/羅源縣治一百里西北至侯官縣界九十五里漢
冶縣地晉温麻縣地隋開皇九年省入閩縣唐武/德六年復置温麻縣於此尋改曰連江屬福州五
代宋因之元屬福州路明/屬福州府/本朝因之羅源縣在府東北一百/五十里東西距
九十里南北距七十五里東至海四十五里西至/古田縣界四十五里南至連江縣界三十五里北
至福寕府寕德縣界四十里東南至海四十里西/南至連江縣治一百里東北至寕德縣治一百里
西北至古田縣界六十里漢冶縣地唐連江縣地/五代後唐長興四年王氏分置永貞縣屬福州宋
天禧五年改曰永昌乾興元年又改曰羅/源元屬福州路明屬福州府/本朝因之古田縣
[154-52a]
在府西北二百七十里東西距二百七十里南北/距一百三十里東至羅源縣界一百二十里西至
延平府南平縣界一百五十里南至閩清縣界八/十里北至屏南縣界五十里東南至侯官縣治二
百五十里西南至延平府尤溪縣治二百里東北/至福寕府寕德縣治二百五十里西北至建寕府
建安縣治二百五十里漢冶縣地晉侯官縣地唐/開元一十九年置古田縣屬福州五代及宋因之
元屬福州路明屬福/州府/本朝因之屏南縣在府西北三百二十/里東西距一百四十
里南北距一百里東至古田縣界七十里西至建/寕府建安縣界七十里南至古田縣界八十五里
北至建寕府政和縣界十五里東南至古田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建安縣界一百六十里東北
至福寕府寕德縣界七十里西北至政和建安兩/縣界七十里/本朝雍正十二年割古田縣北境
雙溪地置屏南/縣屬福州府閩清縣在府西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八十五里南北距一
百二十里東至侯官縣界十五里西至延平府尤/溪縣界七十里南至永福縣界五十里北至古田
[154-52b]
縣界七十里東南至侯官縣治一百二十里西南/至永福縣治五十里東北至古田縣治一百五十
里西北至尤溪縣界七十里漢冶縣地唐侯官縣/地五代梁乾化元年王氏置梅溪縣尋改曰閩清
屬福州宋因之元屬福州路/明屬福州府/本朝因之永福縣在府西南一/百六十里東
西距一百五十里南北距一百十五里東至侯官/縣界六十里西至延平府尤溪縣界九十里南至
興化府仙遊縣界七十里北至閩清縣界四十五/里東南至興化府莆田縣界八十五里西南至永
春州德化縣界一百里東北至侯官縣界七十五/里西北至尤溪縣治二百四十里漢冶縣地唐初
為侯官尤溪二縣地永泰二年置永泰縣屬福州/五代因之宋崇寕元年改曰永福元屬福州路明
屬福州府/本朝因之
 ︹形勢︺閩越地肥衍唐韓/愈文吻海而派江附山以居沈亞/之集
  東南都會宋蔡襄/學記長江在其南大海在其東曾鞏/道山
[154-53a]
亭/記其地坦夷百川叢㑹宋舊/記南望交廣北晲淮浙
  渺在天末乘風轉柁不過三數日宋郡/志連山距海
  邊徼重地元王惲/奏議三峯峙于域中二絶標于户外
  甘果方几蓮花現瑞閩都/記
 ︹風俗︺其性紓緩其俗儉嗇爭者喜訟病者好巫圖/經
  安土樂業嚮學喜講誦好為文辭宋史地/理志産懼薄
  以勤羨用喜嗇以實華家庠序而人詩書君子内
  魯外文小民謹事畏法民以漁鹽為生閩中/記人文
  益盛其俗尚文詞貴節操萬厯/府志
 ︹城池︺福州府城周十里門七水關四東南有濠北面/倚山明洪武四年因舊址建/本朝
[154-53b]
順治十八年修康熙三十年雍正九年乾隆十六/年嘉慶十七年重修二十二年重濬城内河道以
通湖水/閩縣/侯官縣附郭長樂縣城周五里門五水關五西/引江潮東接溪水明嘉
靖三十一年因舊址建/本朝/乾隆二年修二十五年重修福清縣城舊城周/五里一
百八十六步門四水關二明正德八年建萬厯二/十二年拓北城於山巔移舊城東西四百餘丈增
新城二百餘丈/本朝雍正/十一年修乾隆十五年重修連江縣城周四里門/四小門三
水關三明嘉靖二十年建三十七年鑿城濠廣一/丈二尺/本朝雍正三年圯於水五年修乾隆五
年建水/門四羅源縣城周四里門五水關二明宏治中/土築萬厯七年甃石/本朝康
熙四十年修雍正十年/乾隆二十四年重修古田縣城周七里門四水/門五西北跨山
東南濱溪明宏治十三年建萬厯二十五年增/建/本朝乾隆五年修嘉慶二十一年重修
  南縣城周三里長六百七十五丈門四/本/朝雍正十二年建乾隆十八年修閩清
[154-54a]
  縣城周二里三百步門四水門一/本/朝順治十八年建雍正十一年修永福縣城
周三里三百四十步門四水門一明萬厯十七年/建/本朝康熙十九年修雍正十年乾隆二十六
年重/修
 ︹學校︺福州府學在府治東南興賢坊唐大厯八年建/本朝康熙十一年重建三十二年
修雍正八年乾隆三年十六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名嘉慶四年駐防八旗文童准附入學以應試
人數多寡定額計/五六名取進一名閩縣學在縣治東南九仙山之/麓宋慶厯中建/本朝
康熙二十年修雍正九年乾隆/二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名侯官縣學在縣治/東官賢
坊宋慶厯中建/本朝康熙十九年修雍/正八年乾隆二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名長樂縣
  學在縣治東興賢坊唐乾符四年建宋元祐中拓/建/本朝順治六年重建雍正十二年修乾隆
二十四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名福清縣學在縣治東宋元豐初/建/本朝康熙十七
[154-54b]
年修三十八年乾隆四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名連江縣學在縣治東南/宋紹興七年
建/本朝康熙十一年重建雍正三年/修乾隆二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五名羅源縣學
在縣治東南宋元祐六年建/本朝康熙四十/五年修乾隆二十五年重修入學額數八名
  田縣學在縣治西宋景德二年建於縣東紹興二/十四年移今所/本朝順治五年重建十
四年修康熙二十二年四十/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二名屏南縣學在縣治東/本朝雍
正十二年建入/學額數四名閩清縣學在縣治東南宋景德四/年建/本朝雍正二年
十三年重修乾隆十五/年重建入學額數八名永福縣學在縣治東宋崇/寕初建/本朝
康熙十三年重修雍正三年乾隆/二年九年屢修入學額數八名鼇峯書院在府/城内
左三坊/本朝康熙四十七年巡撫張伯行建置/學田五十五年/賜三山養秀扁額雍正九
年修十一年/賜帑金乾隆三年/賜/瀾清學海扁額及帑金十五年二十九年嘉慶十
[154-55a]
二年/重修鳳池書院在府城内三牧坊/本朝嘉慶十/七年建初名聖功書院尋改今名
  共學書院在府城内西門街北舊為懷安縣學明/萬厯中改建/本朝康熙二十四年修
  越山書院在府城内華林坊/本朝康熙中總/督覺羅滿保建嘉慶二十三年修
  航書院在長樂縣城南一里南山之/陽/本朝乾隆二十六年建朱子書院在/連
江縣城内西南隅/本/朝康熙三十七年建理學書院在連江縣城内/化龍街/本朝
雍正元/年建奎光書院在古田縣城内學宫左/本朝乾隆四年建屏山書
  院在古田縣城内鼓樓東/本朝康熙三十九年建景行書院在永福縣/城内東臯
山/本朝乾隆二十三年建/按舊志載嵩山書/院在府城内石井巷/本朝乾隆十八年總督喀
爾吉善建道山書院在府城内烏石山麓明隆慶/中建尊拙書院在府城内三山驛前宋林之奇講
學處三山書院在府城西西湖旁宋寶祐中提刑/王泌建鳳山書院在府城西三十里/本朝乾隆
[154-55b]
二十八年建藍田書院在長樂縣城東宋紹興中/建南山書院在長樂縣城南明宏治中改南山廢
寺建龍峯書院在長樂縣東北十里宋邑人劉砥/劉礪讀書於此閒讀書院在福清縣東南福唐里
唐邑人陳燦讀書於此龍江書院在福清縣東南/龍山麓宋建石塘書院在福清縣西文興里宋林
遇講學於此螺峯書院在古田縣西螺坑宋朱子/黄幹講學於此浣溪書院在古田縣西二十里有
朱子書額溪山書院在古田縣北/朱子題溪山第一扁額謹附記
 ︹户口︺原額人丁一十八萬四百三十六今滋生男婦/大小共二百四十七萬六千一百九十三名口
計四十三萬七百二十六户又屯民男婦共一十/一萬三千四百一十八名口計二萬三千七百一
十六/户
 ︹田賦︺田地二萬三千六百五十五頃五十六畝二分/七釐有奇額徴地丁正雜銀一十九萬七百五
十七兩八錢九分五釐米一萬四千六百五十五/石一斗七升二合三勺屯田四千九十八頃七十
[154-56a]
四畝六釐有奇額徵丁糧銀二萬五千七百三十/二兩三錢七分七釐米二千六百三十石八斗二
升九合/七勺
 ︹山川︺九仙山在府城内東南隅寰宇記在福州東南/二里越王九日宴於此亦名九日山又
昔傳何氏兄弟九人於此學道上昇故曰九仙曽/鞏道山亭記城中凡有三山東曰九仙西曰閩山
北曰越王故郡有三山之名府志舊名于山上有/峯曰鼇頂峯亦曰狀元峯為宋陳誠之讀書處南
有小華峯其北小山曰羅山諺曰三山藏三山現/三山不可見是山及烏石越王其現者也羅山與
侯官之冶山閩山其藏者也又有隱隱磅礴於闤/闠間者曰靈曰芝曰鐘故曰不可見云通志丁戊
山亦九仙山之支也一曰嵩/山以在郡城之中又名中山烏石山在府城内西/南隅寰宇記
在福州西一里二百步周四里本名烏石山唐天/寶八載勅改名閩山府志烏石山與九仙山東西
對峙宋熙寕間郡守程師孟又改曰道山有薛老/峯向陽峯望潮峯華嚴巖天秀巖宿猿洞諸勝其
[154-56b]
支隴仍曰閩/山又有鐘山越王山在府城内北隅寰宇記在福/州北二百五步即越王無諸
舊城也中有越王井井有金雞侯官縣志山在城/北隅半蟠城外東聯冶山一名屏山以形若屏扆
也亦曰平山西麓曰馬牧山南唐攻福州時自馬/牧山拔砦而入即此通志龍腰山即越王山之半
蟠城外者/為郡主山冶山在府城内東北隅三山志唐元和/中刺史裴次元於其南闢為毬場
即山為亭宋時曰泉山亦曰將軍山府志山故高/聳經累代營造開鑿今卑小矣所存惟山骨可坐
數十人山西北有歐冶池相傳歐冶子鑄劍之地/周數里今多湮塞山東為芝山又東為靈山皆支
隴也/按以上四山皆在府城内而九/仙屬閩縣烏石越王冶山俱屬侯官縣長樂山在/閩
縣東二里寰宇記在縣東六里本名白馬山唐天/寶六載勅改今名明統志越王時有神仙騎白馬
來故名白馬山通志山有小蘭/亭宋時郡僚佐上已禊飲處金雞山在閩縣東/三里相傳
秦時望氣者言有金雞之祥遂鑿山脊以厭之故/名其北曰龍窟山一名青鵞山桑溪之水出焉
[154-57a]
  鳳邱山在閩縣東五里府志宋初彭耟修真於此/耟號鶴林朱子嘗書鳳邱鶴林四大字刻
於巖/壁東山在閩縣東十里南史陳天嘉二年虞寄/在晉安避陳寶應之亂居東山寺縣志
山有獅子峯榴花洞聖泉神/移泉龍首澗靈芝塢諸勝鼓山在閩縣東三十/里延袤三十里
府之鎮山也山巔有巨石如鼓或云海風雨大作/其中簸蕩有聲故名南麓屹峙江濱為戍守要地
其最高者曰大頂峯一名屴崱峯正東可望見海/下為小頂峯與大頂相去二里又有浴鳳池池右
有海音洞白雲洞其餘峯嶺巖洞之屬稱名勝者/不可勝紀其南支隴曰鳳山通志支隴有蓬岐山
多奇石有蛇洞南至於/江有石如劍曰劍山君山在閩縣東六十里由/鼓山折而南在永北
里上有崑崙石室下臨馬面潭其東為朏山有仙/芝石三生石九眼泉諸勝其南為石鼈山有温泉
井又有曡石山/有靈泉不竭鳳洋山在閩縣東七十里兩峯對/峙如摶鳳然又有嬰臺山
其旁為銅斗山天馬峯龍溪之水出焉相近有盤/石山山頂三石高十餘丈上曡一石如棋盤又有
[154-57b]
石門山峭壁夾立/其旁為重雲山羅星山在閩縣東南五十里馬/頭江中為遠近奔流之
砥柱登其巔百里諸山皆/在左右府志上有羅星塔大象山在閩縣東南五/十五里為城南
巨障下瞰馬頭江又白田山在馬頭江南晉初郡/守嚴高嘗欲遷郡治於此其地產蕉可為布有蕉
嶺蕉坑/蕉溪玉枕山在閩縣東南六十里西峽江南其/巔曰枕峯有嘯霞洞泠泠泉青田
坂諸勝山麓有枕嶼其旁為柘枝山又南有青布/嶺玉水山金鼇峯又有白鹿山左有龍湫潭一名
雷鼓潭潭水湍急如龍噴水府/志亦名烏龍潭歲旱禱雨輒應九龍山在閩縣東/南七十里
九峯插天狀若龍騰下有毘/濟潭潭下有穴潛通馬頭江雲門山在閩縣東南/七十里南洋
嶼多松竹泉石之勝南連芹巖蒲峯後灣石/龍諸山長江繞於前江中有琴嶼雙魚嶼平山
在閩縣東南七十二里宋端宗航海時駐兵於此/剷平其頂故名一名九曲山其南為甘泉山泉湧
石上不盈不涸又南有大翁山清凉山/石几山傳坑山城門山皆濱於西峽江五虎山在/閩
[154-58a]
[154-59a]
友定遣兵駐守今谷口有砦門甚隘其中平疇數/頃溪流屈曲登山有石梯嶺路僅尺許懸崖斷塹
削如羊腸行數里而達山巔為福州巖平陂/一望遠近諸山皆若㟝嶁山陰又有靈源巖怡山
在侯官縣西南十五里一名西禪山/有龜吐泉周圍多荔枝其北曰鳯山高蓋山在侯/官縣
西南三十里與閩縣連界中有三峯九島府城第/三重案山也山巔有天壇壇有池曰青龍俗曰天
池有徐女峯相傳唐開元中徐水仙第三女上昇/處旁有水曰桃花溪又有洞曰蘆灣洞洞旁有仙
人井山南齊姓居之曰齊坑山地屬侯官山北王/姓居之曰北園山地屬閩縣/按府境有兩高蓋
山俱著名而/永福尤著雞籠山在侯官縣西南高蓋山之西/一名斗門山西為鳳岡舊志
岡濱建江首起城南三十里尾盡城西二十里江/水環繞為村阜三十六居人遍植荔枝多至數百
萬株通志三十六宅宋/劉彝諸賢所居曰劉宅仙崎山在侯官縣西南方/山之南一名陰崎
山與陽崎山隔江對峙通志山/上居民稠密江水蜿蜒出其下瓜山在侯官縣西/南方山之西
[154-59b]
其支為南陽山山巔有烏岡潭四以/風雲雷雨為名巖石險怪人跡罕到古靈山在侯/官縣
西南七十里瓜山之西一名大帽山又名蓆帽山/山腰有石室曰太乙巖有甘泉曰安德泉瀑布懸
崖千尺又有碧玉潭潭底沙石五色燦若/機錦有古靈書院為宋儒陳襄讀書處花嶼山
在侯官縣西南七十里一名嶼頭其/西為華棣山赤塘山與石門山對峙龍潭山在侯/官縣
西南百餘里赤塘山之/西潭在山上禱雨輒應清泉山在侯官縣西十里/其西為祭酒嶺五
代閩時光州湛温事王延翰為國子祭酒建州刺/史王延稟遣使來覘虛實延翰命温餞且酖之温
恐延稟兄弟生隙遂自飲以死閩人哀之葬此遂/以名山又曰洪山亦曰洪塘山有嶺曰東岐嶺枕
江亦曰妙峯宋林遹著書於此又縣西笏山/有石如笏亦名龜通谷山宋潘牥讀書於此旗山
在侯官縣西五十里江之西岸一名水西山上有/勾漏洞明統志與閩縣鼓山並峙相傳左鼓右旗
全閩二絶又白鶴山在旗山南一/名仙宗山其山多松縈紆四十里象山在侯官縣/旗山之西
[154-60a]
山形外抱中平如蹲象然上有觀音泉又有洞深/里許多蝙蝠下爲梅溪盤折十餘里其東爲崎頭
山下横長江曰浯江有磯曰醉魚磯其旁/曰蘇岐山蟳山月山龍岐山俱在江次石門山
在侯官縣西六十里兩崖/壁立中貫清溪有石門峽石岊山在侯官縣西北/三十里桐溪上
流建江流經其下通志相傳山爲越王遊憩之所/有亭今廢山下即芋原驛又西爲葛岐山又西爲
五奇/仙山雪峯山在侯官縣西北一百八十里周四十/里盤踞侯官閩清古田羅源四縣之
境舊名象骨峯五代王閩時改今名有鳳凰岡烏/石嶺應潮泉蘸月池豐澤潭枯木庵鼇山閣留香
臺乘雲臺諸勝三山志山峯巒險拔四面囘環未/冬或雪盛夏無暑其旁爲丁山如丁字又有雙髻
山山麓多温泉上多美石/又南爲梅埔山下有鐘潭螺峯山在侯官縣北一/名羅峯山石晉
天福二年方士言有白龍夜見於此閩主昶因作/白龍寺稍北爲大鵬山陶隱居集曰晉太康中任
敦自茅山往居大鵬山王/霸宅得金版仙訣即此鳳池山在侯官縣北七/里有池廣三四
[154-60b]
畝相傳有五色文鳥浴於此宋/元絳曾鞏陳襄李綱皆有詩昇山在侯官縣北/十里隋書地
理志閩縣有岱山飛山寰宇記昇山在閩縣西北/十四里越王勾踐時一夕從㑹稽飛來舊名飛山
臨海人任敦於此昇仙唐天寶六載敕改為昇山/通志今洗藥池任公臺遺址猶存又有不溢泉鬼
磨石昇仙/巖諸勝蓮花山在侯官縣北二十里下圓上銳/形若菡蓞郡之主山也五代唐
同光三年閩王審知卒葬鳳池/山長興三年改葬蓮花山即此芙蓉山在侯官縣/北六十里
山形秀麗如芙蓉别麓有洞曰靈洞洞口可丈許/遊人東炬以入紆廻十餘里莫窮其際通志洞内
有五代僧義存所闢開山/堂石牀石鼓石盆猶存夀山在侯官縣北六十/里産美石可硯可
印瑩潔柔潤蓋珉也距山五里有五色石坑以石/有五色而名通志又北為黄巖山有瀑布高百餘
丈聲聞/十餘里九峯山在侯官縣北七十里峯頂九出峭/拔若華與芙蓉夀山亦並稱三山
有巔曰長箕嶺一名長岐嶺又名桃枝嶺路出古/田羅源二縣西北曰梧桐嶺產甘蔗五代晉天福
[154-61a]
四年閩人作亂王昶出北關/至梧桐嶺為衆所殺即此壺井山在長樂縣東/六十里濱海
山陲有井狀如壺潮至則鹹潮退則炎上有巖石/聳拔俯臨滄海名百丈巖其旁峯巒巖岫之奇勝
不一迤東則羣山錯峙又有王母礁在壺井山南/二礁對峙海中宋末楊妃負福王益王航海時經
御國山在長樂縣東七十里蹲峙海濱高出雲/表夷舶入貢每視此為準俗呼牛角山
又有鐘門山在海中當/舟行之道有小嶼如鐘龍泉山在長樂縣東南二/十餘里有卧牛仙
冠品石梯雲蓮花五峯並高峻仙冠峯之麓有巨/石宋朱子勒朝陽二字其南羣峯連接最著者曰
福湖山上有獅子峯朱子勒/魁龍二字於石又名魁龍山屏山在長樂縣東南/四十里高與靈
峯山埒上有五鯉/石又名鯉石山靈峯山在長樂縣東南五十里/一名天池山多靈勝有
曾公巖香爐峯歸雲洞半月池品字/池諸勝其麓曰龍龕絶頂有望海亭董奉山在長/樂縣
東南建賢里閩書漢時董奉煉丹於此中有董巖/又曰董峯山又名福山元和志福州因州西北福
[154-61b]
山為名寰宇記在州西水路十八里高二里上有/神人㪚髮修真見者必獲福故名下有仙人董奉
宅明統志在永福縣西北/按圖經閩書/通志府志俱云在長樂縣與諸説不同南山在/長
樂縣南半里縣之案山也亦曰鼇頭山其巔曰登/高山宋蔡雍詩有滿前青嶂千屏立直下澄江一
帶横之句迤南五峯並峙/曰五馬山又南有三峯山七巖山在長樂縣西南/三十里上有七
巖其北則諸山環峙如城亦曰羅山又曰羅城相/近有溪湄山頂有湖廣數畝冬夏不竭曰珠湖
   六平山在長樂縣東北一里蜿蜒六曲其上平坦/故名通志宋寶慶中太傅陳俞居其下又
名太傅山又北曰首石山巔有巨石高數十丈/廣二十餘丈中有竅泉四顧見水名四水石
   遷山在長樂縣東北三十里亦曰越王山周圍/三十里相傳越王無彊之後居此因名
   常山在長樂縣越遷山北一名大斛山左接籌巖/山右連石首山最為高峻舊志唐林慎思讀
書籌巖朱子題曰德成巖府志太常之陽有巔曰/風門陰有嶺曰浮崎嶺凡三十六灣接閩縣界
[154-62a]
   瑞巖山在福清縣東十五里有佛窟巖天章巖香/山天台玉虚三洞通海井一滴泉通志明
嘉靖中戚繼光於山北闢大洞天有/宜睡洞歸雲洞振衣臺望闕臺諸勝烽火山在福/清縣
東二十里海邊鎮東城外海道有警則舉燧於/此故名山頂嵌巖如屋凡三十六間名曰虎屋
   山在福清縣東二十餘里亦曰瑞峯海口鎮東二/城在焉其巔有石塔可觀日出又鎮東城東北
有拱辰山三峯北拱形如牛角俗呼牛角/山有石洞風生其下深窅難入又有湧泉鹿角山
在福清縣東二十七里有石形如鹿角/有仙篆數字人莫能識旁有仙井極深大姨山在/福
清縣東一百五十里大海中舊志山當風色晴空/東向極望有如空青微露水面爲小琉球國海水
深碧東流不返莎蔓如組柁不容轉必刳木爲盂/乃能旋開浮莎以齊海舟遇暴風不夙避者往往
漂至於此中國人爲其所得則以藤貫其足令耕/作故此山昔忌夜火恐其國人望之而來也是爲
東角洋蓋岐海之窮徼矣通志俗/傳望見小琉球三日必有暴風錦屏山在福清/縣東南
[154-62b]
十里山形如屏相近曰/鐘山為縣第二水口郭廬山在福清縣東南三/十里明天啟中改
曰福廬山有三天門千人望及異香玲瓏鳴玉等/洞飲虹澗靈液泉舊志相連曰靈巖山巖石迴環
幾數十里與福廬並稱名勝又東數里曰東/營山周環皆海明嘉靖中戚繼光破賊於此海壇
  山在福清縣東南大海中元和志在長樂縣東一/百二十里大海中周迴三百里福清縣志在今
縣東少南七十里其山如壇南北長而東西狹上/多雲氣亦名東嵐山唐時為牧馬地後漸有寺宇
宋初置牧監尋罷皇祐中許民耕墾淳熙中有三/千餘户元時民户嘗滿四萬多以漁為業明洪武
二十年詔徙其民於縣而空其地隆慶初始添設/海壇游兵萬厯中復命增設水砦與興化府南日
砦相援今有總兵官鎮守舊志山西麓曰霸前曰/金崎頭又有支山曰水馬山其南曰黄崎曰紫瀾
曰牧上曰砦頭曰沆頭曰大小場曰滸頭曰鐵藏/皆為泊船澳有三十六派湖環繞峯巒如畫宋宣
和以後大雨雹湖皆決入於海又南即南匿嶼迤/東高者為軍山其間曰浚門曰獺步曰廣州埕曰
[154-63a]
小牆曰東牆小牆之北曰十二藍焦東牆之北曰/白兵焦大桑小桑兩桑間曰桑門而兩牆間曰鸕
鷀門是外則極東之島舟不可行矣其北有沙澳/又西抵鐘門嶼玲瓏如鐘菰蒲四圍海水鹹鹵而
此泉獨淡近嶼有石高二丈方二十丈其中井泉/與潮候應取水集焉亦泊船之都㑹也半潮抵磁
澳則為長樂縣界通志有小練山在縣東海中山/周十里旁有大練門小練門五代以後為海賈互
市之地號小揚州明初與/海壇之民同徙其地遂空萬石山在福清縣東南/百餘里有翔鳳
峯靈棲宜遠二巖石賓佳塘等洞洞之廣者可容/萬人其容千人者不可勝計又東南數里即萬安
所近所有南匿山舊産鹽/有南匿場宋於此置巡司白嶼山在福清縣南六/十里一名陳田
絶頂有鴻休巖巖竇天成下瞰滄海相近有雙/嶼二山&KR0691起海中有百年洞又有井甚甘冽
  蘖山在福清縣西南三十里上多蘖木故名有佛/座香鑪吉祥寶峯鉢盂報雨寶月羅漢天樂
屏障天柱文筆十二峯中有黄蘖寺寺西有嵩頭/陀巖石罅間出乳香亦曰乳香巖有飛瀑循崖懸
[154-63b]
空而下瀦為兩潭其上復有一潭人跡罕至梁江/淹詩南州饒奇怪赤縣多靈仙金峯各虧日銅石
共臨天陽岫照鸞采陰谿噴龍/泉禽鳴丹壁上猿嘯青崖間靈石山在福清縣/西南四十
餘里磅礴百里峻拔千仞有九曡留雲報雨三峯/仙人巖碧玉洞戲龍潭諸勝通志報雨峯久晴鳴
則必雨久雨/鳴則必晴雙髻山在福清縣西南五十里上有/仙壇高二丈餘上平如削宋
乾道二年雷震為二形如雙髻故名其西有瀑布/泉高數十丈下瀦為三潭通志山有靈峯雲峯鷓
鴣峯有白石巖巨石下覆中為石門可坐數十人/按閩清縣東南三十里亦有雙髻山周二十里
高五千五百丈/上有摩天嶺石竹山在福凊縣西二十四里山/多產筍上有獅子象王等
峯虎溪巖紫雲洞卧龍潭無患溪出其下三山志/昔有林元光煉丹於此騎虎上昇明林鴻有詩
   斂石山在福清縣西北有歸雲玉女等/峯下有龍潭三交溪水出此靈鷲山在/福
清縣北縣之主山也亦曰鷲峯山其巔曰玉屏峯/稍西即金翅山在縣西北通志縣北枕靈鷲南拱
[154-64a]
案山曰玉融山左有雙旌山峭立若旌右/有五馬山勢奔騰如五馬連絡為縣水口覆釡山
在連江縣東二十里巔有巨石形如覆釡有玉人/峯玉華洞清陰洞半月池諸勝南麓有二石對峙
路出其中/曰石門荻蘆山在連江縣東南寰宇記在縣東/南三十里先名九龍山連石鼓
山而來相傳秦始皇令掘斷山脊見蘆根一莖長/數丈斷之有血故名明統志山在縣東南四十里
下有荻/蘆峽玉泉山在連江縣西一里許有玉泉巖/仙桃巖靈羊洞擁秀堂清㵎閣
   漈山在連江縣北縣之主山也岡巒如龍漈水夾/溪而下有潭曰五峯潭北五里曰湖山高秀
出羣山/之上雲居山在連江縣北三十里通志有蓮花/石狀若蓮花周圍有瓣輕搖則動
力撼反否西/麓為東岱山香爐山在連江縣北四十里雲居山/之北道書以為第七十一福
地有峯曰章仙峯又有童/井深僅尺許不溢不涸馬鞍山在連江縣東北/五十里山勢逶
迤達於海上又東有三德山舊/名三台山三峯並列下瞰海門上竿塘山在連江/縣東北
[154-64b]
八十餘里大海中有竹扈湖尾等六澳並峙者曰/下竿塘山宇出海岸有白沙鏡港等七澳明洪武
二年徙其民於内/地二山之地遂空鳳山在羅源縣城内北隅山勢/聳起如張兩翼通志左為
下梅嶺右為上梅/嶺有嶼曰鯽魚嶼簾山在羅源縣東濱海又東諸/山環峙俱臨海上其峙海
上者曰金螺障/與楊梅灣相對松崎山在羅源縣東南六里對峙/者曰鶴嶼在縣南十五里
江/中蓮花山在羅源縣南一里一名南山下臨城市/中有聖水巖井泉可愈疾通志即衆寶
山其旁為席帽山羅漢山西南為金鐘鐵障/二山/按此與侯官縣之蓮花山名同地異四明
  山在羅源縣西寰宇記在永貞縣西五里四峯高/列中有古壇生釣絲竹交蔭其上有石井泉甘
如蜜府志一名毒火山中有窪泉即石井也通志/相傳赤松子煉丹處時聞絲竹之聲有棋局上黏
牡蠣殻/按長樂縣西北亦有山名四明然非寰/宇記所載之四明山也明統志誤以寰宇記語注
長樂縣/山今改萬石山在羅源縣西北俗名破石山怪石/萬狀邑稱奇觀/按此與福清縣
[154-65a]
之萬石山/名同地異文殊山在羅源縣北一里上有羣玉峯/章突洞迤北曰尖山有王家林
嶺又東曰/南華洞寶勝山在羅源縣東北山最/高大黄沙溪水出焉洞宫山在/羅
源縣東北高三百八十步寰宇記在永貞縣東北/六里自武夷巖前連接岡阜晉中興初以有王氣
詔掘斷山脊皆有血流通/志上有神姥石童子峯仙茅山在羅源縣東北/十里兩山相連
曰大茅小茅相傳徐登嘗採仙茅於此絶頂有羅/喜洞中多奇石又縣東北有堆禾山山圓如囷並
有錦潭/甘泉旗山在古田縣東百里稍東南爲鼓山通/志縣有兩旗山一在崇禮里一在杉
洋又有馬山在旗鼓之間/按此與侯/官縣之旗山閩縣之鼓山名同地異五華山在/古
田縣西南三十餘里五峯連峙聳峭千仞一名大/仙山亦曰大佛嶺又縣西南八十里有九龍山九
峯峭/立北臺山在古田縣西一里高聳如臺又二十/里爲黄蘖山其地多桃有桃湖桃溪
桃塢桃洲每春時桃/花夾岸爲遊觀之勝極樂山在古田縣西北二里/許山後有巖曰仙巖
[154-65b]
又北有/鳳翀峯翠屏山在古田縣北一里一名環屏山縣/之主山也南為醴醻山甘泉出焉
   走馬山在屏南縣治東又有御/傘山山形亭亭如葢龜山在屏南縣東/新志山形如
龜有洞曰藍洞其東有金仙巖一峯挺拔曰文筆/峯有磨劍石又東北為牛頭嶺又東為囦關有青
山書院舊祀宋朱子/隔溪有山曰小武當大邱山在屏南縣西其西北/有將軍山金鐘山馬
鞍/山三台山在屏南縣治北/又名筆架山太湖山在閩清縣東十/里山椒有湖約
半里/許臺山在閩清縣西南半里山勢平衍其狀如/臺縣之主山也又南有鍾南山上有盤
谷巖舊志石塔山/在縣南為縣案山芹山在閩清縣西南二里高一/千五百丈舊志相傳白玉
蟾煉/丹處留錢山在閩清縣西南舊志相傳唐乾符閒/嘗雨錢於此聲錚錚然以億萬計樹
木皆折/故名大帽山在閩清縣西南五十里接永福縣/界周十里高三千五百丈舊傳其
巔時有鼓聲雲覆其上禱雨輒應山半有白/巖高一千五百丈相近有石屋山朱頂山鼎峯
[154-66a]
  山在閩清縣西二十里有雙巖梅溪流/繞其下又白面山在縣西有温泉白雲山在/閩
清縣西北八十五里周十五里高五千八百丈林/木蓊蔚白雲吞吐一名棋盤山中有仙峯巨石
  檉峯山在閩清縣西北一百里舊志山周三十五/里高六千三百丈北通尤溪縣通志檉峯
有檉樹大數十圍/根分枝合故名鳳凰山在閩清縣東北形如翔/鳳宋陳祥道與其弟安
道暘卜居山下其旁有石竹山舊志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周十五里高四十丈/按此石竹山與福
清之山/同名鐘湖山在閩清縣東北二十八里大江之/西與侯官梅埔接界高五千丈下
有鐘潭蛟龍出没人不敢/近山半有湖水應海潮龍泉山在永福縣東五/十里其巔有湖
曰雁湖地高水深與侯官雪峯山相望古諺云雁/湖深雪峯沈雁湖淺雪峯現/按此與長樂縣之
龍泉山名/同地異觀獵山在永福縣東六十里相傳越王/嘗觀獵於此故名元末故總管
王翰避地山中聞元亡/自盡因又名官烈山大妃小妃山在永福縣東/南四十里寰
[154-66b]
宇記在縣東南五十里昔越王葬二妃於此山故/名通志有村曰三島村旁有巨石潭上爲方廣巖
有泉如練元王/翰鐫飛佩二字陳山在永福縣南十里中有石龍/山山如龍形循山之脊爲路
俗呼登龍山舊志語云縣通福清則龍嶼溪爲十/八灣通興化則此山爲十八摺又斗湖山與陳山
並峙上有四湖亦/名倒湖湖旁有田六洞仙山在永福縣南陳山之/東相傳有仙居之每
風雨晦㝠時有音樂聲舊志/山極高秀西南爲二水之匯大張山在永福縣南/二十餘里穹
窿磅礴羣山拱列其旁通志左有小張山相近有/鐡劵山有巖曰曹溪巖上摩蒼穹相傳張趙二仙
嘗遊/此高蓋山在永福縣西南六十里寰宇記在縣/西七十里嘗有紫雲蓋之故名有水
色如金亦曰金支山土人徐登在此得仙縣志在/縣西四十里道書以爲第七福地王閩時嘗封爲
西嶽拾級而上巨石如牆道出其中上有東西二/石室對峙東室有水簾自千仞崖巔垂空而下崖
下承之以池曰龍吟池峯巒泉石種種奇勝通志/徐登得修煉訣趙炳訪之徐喜與共飲正值霜月
[154-67a]
草木凋敝徐噴餘&KR0377頃刻林花遍開今所居名花/林莊徐與兄弟姊妹七人同時上昇故其地有七
仙亭及徐/趙二仙祠摩筓山在永福縣東北三/十里縣之主山也常思嶺在閩/縣東
南一百里又東南至福清縣四十五里/為二縣交界處高數百仞一名相思嶺北嶺在侯/官縣
北三十里路通連江縣懸崖而躋高幾千丈宋嘉/祐三年侯官令樊紀夷高直曲踣凹續陷嶺失故
險今為往/來通道鶴嶺在長樂縣東西通縣治東由雲洞/大路達广石梅花等處今為北鄉
往來/通道石尤嶺在長樂縣南四十里與福清縣分界/府志亦名石湖嶺在縣西南六十里
福清縣北二十/五里兩縣之界瀉水嶺在長樂縣西旁有巖數/十丈澗水飛瀑可觀
  嶺在福清縣西南六十里以山形如蒜瓣而名登/其巔望海瀰漫無際舊有照海亭少東為棉亭
嶺又縣西六十里有百丈嶺與莆田/縣接界縣西北有臺嶺路通閩縣螺嶺在福清/縣西北
六十里與閩縣接界山色黛綠如螺故名嶺勢峻/岌如懸梯狀北瞰方山如咫尺其西北有傀儡嶺
[154-67b]
在驛路旁下有應石高數丈過者呼之其應如/答螺嶺西有仙舉巖峭拔千仞與永福縣接界
  仙嶺在古田縣東北五里石磴盤曲登之可以望/遠上有爛柯石又縣東北二十餘里有牛頭
嶺宋張/浚有詩嵩洲嶺在屏南縣南巉巖延/亘與古田縣接界梅林嶺在屏/南縣
紆迴盤繞/共十八層紫微峯在長樂縣東南一名柯/林山有白龍潭瀑布泉龍峯在/長
樂縣北十里其西有巖宋劉砥劉礪/與朱子講學於此因名曰晦翁巖降虎峯在連/江縣
西明統志在縣西五十里嘗有虎為矢所傷至獨/覺禪師庵前若有所訴覺為拔箭虎馴伏相隨故
寶峯在閩清縣東北九十里周/二十里高五千九百丈龍都峯在永福/縣西北
拔起千仞雙崖對峙宛若洞門有三石室最高者/曰玳瑁峯峯南為雞巖峯北之半有白巖即閩清
縣/界道者巖在羅源縣北高十餘丈/廣百餘丈中有石洞梅巖在永福縣/東南四十
里高出衆峯登/之可望三江口西興巖在永福縣西極高有瀑布/水又西有獅子巖懸崖出
[154-68a]
澄潭上中有石穴深不可測鄉人結/飛樓於其巔至今為通道駐足之地極樂巖在永/福縣
東北十里形如㐲獅中有四洞每洞可/容數十人又縣北有白鶴仙巖極高秀方廣巖在/永
福縣東北四十里舊志峭拔千仞上有石室周圍/二千大可容千人石乳參差下垂瀑布千丈有泉
曰龍尾泉又有龍樹巖聽泉巖瑞松塢望/仙臺諸勝明林鴻有詩相近有丸天巖榴花洞
在閩縣東山唐永泰中樵者藍超逐白鹿入石門/内有雞犬人家見一翁與榴花一枝而出既而莫
知所在宋/蔡襄有詩靈源洞在閩縣鼓山湧泉寺左巖竇嵌/怪兩旁皆石壁中劈枯澗深可
三丈相傳王閩時僧神晏安禪於此惡水聲/喧喝之水逆東流西澗遂涸是謂喝水巖越王
   禁石在長樂縣東北广石海中長十餘丈産紫/菜味珍王閩時採以充貢禁民私取故名
北自福寕府寕德縣界接入府境南環羅源縣東/又西南環連江縣東又南環閩縣東南又南環長
樂縣北及東南又南環福清縣東迤西環縣南又/西南接興化府莆田縣界元和志連江縣海在縣
[154-68b]
東五里閩縣海在縣東南一百六十里長樂縣大/海在縣東七十里福唐縣大海在縣東四十五里
閩縣志閩縣東南濱海海潮南則由粗蘆門北湧/東則由閩安鎮西湧皆㑹於馬頭江長樂縣志縣
東南東北皆濱海山港澳嶼迴環為險福清縣志/縣潮汐分二派一派入迎仙港逕江一派入龍江
而海壇雙嶼諸處為汛守要地又縣東近境之海/謂之九海以港嶼曲折也其外為大海海防考長
樂縣西北閩安鎮五虎門諸處實為省城門户東/北广石梅花所突入海中與連江縣定海所相對
亦省城右臂也自梅花至松下巡司中厯十一澳/皆東沿大海波濤衝激並岸水淺寇船難近獨松
下漸南與福清接壤廣浙商船往往泊此海壇包/其東南亦有觀音澳蘇澳可以暫憩故松下之備
宜/豫閩江即建江自延平府南平縣界東南流入經/古田縣西南黄田驛又五十里至縣南百
里之水口驛北受古田溪水江始出險就平又東/五十里經閩清縣西北之小箬驛又東十里曰閩
清口西受梅溪水又東南四十里經侯官縣西北/八十里之白沙驛又東南流至縣西北二十五里
[154-69a]
甘蔗塘南亦曰馬瀆江又南流分為二派一派自/北而東南厯侯官市至芋原驛曰芋原江濱江有
石岊山亦曰石岊江又曰螺女江寰宇記所謂在/州西北二十五里是也又東南曰金鎖江寰宇記
所謂在州西二十里是也又東南至縣西十里曰/洪山江亦曰洪塘江又東南入閩縣界經釣龍臺
山下曰南臺江亦曰白龍江寰宇記所謂南臺江/在州南九里闊九里是也又東南經鼓山下而東
出為馬頭江有巨石如馬頭潮退則現亦曰東峽/江而與西峽江㑹一派自西而南經侯官縣西南
三十里之高蓋山曰陶江亦曰瀨江又南循縣南/五十里之方山西麓至仙崎山曰仙崎江亦曰陽
崎江折而東流經閩縣界曰西峽江兩山夾峙下/通潮汐闊十餘里中流有石如砥柱名浮焦石俗
亦謂之烏龍江又東至閩縣東南五十餘里與馬/頭江會二派合而東流江面益闊馬頭之北支流
曰上洞江其南曰下洞江中有獅子石與方山對/峙巨浸不没諺云水浸方山鼻不浸獅子耳東流
經長樂縣西北半里之急水門閩縣東四十里之/閩安鎮江與大海相接浩瀚數十里其北經琅崎
[154-69b]
山下曰琅崎江又東為閩縣東百里之五虎門入/大海/按閩江名日不一其自閩安鎮以東尤多
異名以輿圖按之長樂縣東北五十里之梅花江/又北曰广石江皆即馬頭江之海口又東至五虎
門則大海口也舊志及/通志皆似誤為分析澤苗江在侯官縣西南其/源為大樟溪自永
春州德化縣界東北流入永福縣界合洑口溪又/三十里至窩口合尤溪界水又五十里合興化水
又六十里至永福縣治合閩清界水又六十里合/福清界水曰大樟溪經縣界二百餘里凡三十五
灘悉皆險峻又東北流至侯官縣西南之瓜山曰/澤苗江北注於陰崎江/按舊志侯官縣西南有
浯江一名黄岸江受永福諸水東流為陰崎江下/注陽崎江以輿圖考之當即閩江分流之南派仙
崎江非另有一水也惟澤/苗源資樟溪是為巨流壺井江在長樂縣東壺/井山下亦曰壺
井澳舊志山&KR0691江中居人漸繞成市又東北曰磁/澳江中有孤山峙海中分東西南北四澳可以避
風海舟常泊於此/按壺井亦即閩/江入海處分歧而名非有兩江也松林江在福/清縣
[154-70a]
東去海口鎮十里至長樂縣東南三十里入海亦/曰松下澳相近者曰大祉小祉龍下等澳又有海
下里江源出福清縣北二十五/里之石尤嶺下流注江以入海龍江在福清縣南/元和志丹步
渡在縣南百步其水謂之無患溪縣志江有數源/一源自百丈嶺至鶴林爲鶴溪一源自靈石山出
與鶴溪合爲無患溪一源自斂石山山爲交溪西/南一源自臺嶺出爲蘆溪一源自七仙巖曰關奚
一源自石尤嶺曰澗溪並流至水陸橋南衆溪合/流名曰西溪又東經縣南曰龍首河又東廣五里
初曰螺文江宋時改/名龍江又東入海逕江在福清縣南三十里其/源有二一出故興化縣
界金支大澤流合漁溪一出黄蘖山北過鐵場邊/又北與漁溪合爲逕港南至棉亭東抵烏嶼門又
南至雙頭嶼歧而爲二西出後嶼東出白嶼又東/復合入海又有南匿江在縣南南日里自莆田縣
流入至南/匿山入海連江在連江縣南元和志在縣南三百/步府志一名鼇江源出羅源縣黄
土溪黄栢潭古田縣芝浮溪侯官舊懷安縣桃洲/之密溪三派合流而東經縣南環抱如帶東下合
[154-70b]
磁窰峽口入海亦名/岱江江濱有漁滄潭羅川在羅源縣南源出縣西/蔣山流合金鐘潭至縣
西分為南北二溪北溪穿城中南溪繞城外至南/莊潭又分一派入城曰中溪至南門中北二溪復
出與南溪㑹合流過南亭橋旋轉九曲亦曰環/溪經縣東南六里之松崎山入海又名松崎港
   溪在閩縣東十二里通志閩/越王流觴處也一名龍窟鱔溪在閩縣東寰宇/記在縣東二十
里源出鼓峯半名勝志閩越王郢時有鱔長三丈/為民害郢之第三子曰白馬三郎者射中之鱔纒
以尾三郎人馬與鱔俱斃/按五代史王審知常/乘白馬軍中號白馬三郎然則稱三郎為漢閩越
王郢之子/亦訛傳耳義溪在閩縣東南六十里舊志源出福/清縣界流十五里為榕溪又流經
綠楊橋曰義/溪入西峽江沙溪在侯官縣西北二十里源出分/水關經建劍而下中有湧沙成
堆故名流經/芋原驛入江桐溪在侯官縣西北三十里俗謂之/桐口其相近有陳塘溪俱流入
岊江/按府志有成塘溪出府西北山中西/南流至甘蔗塘東南入江當即陳塘溪也大目
[154-71a]
   溪在侯官縣西北七十里日一作麥亦作穆源出/古田縣界其南為小目溪出永福縣界皆西北
流注於/馬瀆江九溪在長樂縣東嶺口舊志源出六平首/石諸山流經太平橋曰觀音溪又經
縣南下流入馬頭江又有中/溪竹林溪資聖溪皆入江祉溪在長樂縣東南/四十里海濱志
源出福清縣之鏡嶺/流至小祉澳入海三溪在長樂縣南舊志福清/縣諸溪匯於破石潭分
流為三如鼎足亦名鼎溪厯四十里轉由東山港/入海又星溪在縣西南源出七巖山亦曰獵溪與
三溪同入海/溉田千餘畝長樂大溪在長樂縣源出福清縣仰/辰山流經縣東南三十三
里縈迴溉田千餘/頃西北流入海蘇溪在福清縣西南四十里源/出興化府莆田縣界流入
縣境合漁溪匯於逕江漁溪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源出黄蘖山裏洋與蘇溪合又蒜溪源出蒜嶺亦
流入/逕江竹溪在連江縣南流經龍塘入海又財溪在/縣東南源出百丈漈下流入海皆有灌
溉之/利周溪在連江縣西南又利坑溪/在縣東南皆流入鼇江霍口溪在羅/源縣
[154-71b]
西四十里自古田縣流入又南/流入連江縣即鼇江之上流也起步溪在羅源縣/北五里源
出縣西北善化里山頂南流合松崎港又九龍溪/在縣北南流入起步溪又黄沙溪在縣西北流入
尢龍/溪古田溪在古田縣東三山志源出建寕界東/南流曰横溪至上生院南合薦溪潭
數里合桃溪東流至縣東北隅龍津橋合東北溪/又南經戴星洲鳴玉灘磨劍石下百丈漈曰水口
舊志横溪在縣西北又桃溪出縣西黄蘖山流合/焉又南合於建江亦謂之嵩溪溪上有嵩溪館縣
志水口爲羣溪匯合之處亦曰囦溪水流寛平無/灘石之阻上下舟楫恒泊於此/按此即西溪爲
古田大溪之上源輿圖所謂出白漈嶺下者是也/古田縣西北與建安界處今屬屏南縣曰横溪里
有水曰横溪東南流北合屏南縣境雙溪禹溪倭/溪諸水至古田縣城北與東溪合又南流東合西
洋溪水又南至水口鎮輿圖/亦作劍溪舊志誤分爲二水東溪在古田縣東源/出縣東北杉洋
鎮西流至縣東合古田溪又甘溪古名藍溪感溪/一名錦溪俱流入東溪/按輿圖此溪即黄居嶺
[154-72a]
下之水西流者/感溪即西洋溪瀨溪在古田縣西五十里舊名瀨/里溪東流經縣南二十五里
入古/田溪虎溪在古田縣西八十里舊志明洪武初谷/口巡司熊彦迪嘗置虎溪寨於此/按
輿圖當即黄田驛東之/上洋溪也南入建江梅溪在閩清縣西五里源/出永福縣西北山中
北流經頂峯山下又十餘里雙崖聳峙中瀉三灘/名曰龍門又東北流經閩清縣西又東北經縣北
里許又東北入建江舊志江水濁而溪水獨清故/縣以閩清為名三山志謂之閩清水又瞿曇溪在
閩清縣西南三十里源亦出永福縣界流入梅溪/又演水溪在縣西二十里源出尤溪縣界東流入
梅溪/按輿圖即閩清之南溪也演水溪即檉嶺/下之水東流者尚有下際溪出閩清縣東南下際
嶺西北流至縣西入梅/溪舊志及通志俱未載雙溪在永福縣西三里越/峯山下有二派一出
縣西南山中者曰伏口溪亦曰南溪一出縣西北/十七里瑞峯山者曰漈溪亦曰西溪合流為雙溪
會流入大樟/溪為澤苗江龍嶼溪在永福縣東南府志源出福/清縣界流經縣東之龍嶼逶
[154-72b]
迤九曲十有八折凡/四十里合大樟溪元祐港在長樂縣東南三十/里舊志舊有港入海
爲沙所壅宋元祐中縣令袁正規開卓嶺後山爲/港抵陳塘港西注之海又鑿林岊莊前之山爲渠
直出漳港石梁南注/之江名曰元祐港陳塘港在長樂縣東北四十/里舊志宋末陳文龍
築田砌塘因名水源自梅花山下㑹東西濱&KR2446湖/嚴湖并七十二洋之水至此深數丈長十餘里
   西湖在侯官縣西三里元和志在縣西二里方輿/紀要在府西南三里晉太守嚴高所鑿引西
北諸山溪水注之周十餘里又有東湖在府東北/三里亦嚴高所鑿引東北諸山溪水注之周二十
里二湖與海潮通引流漑田爲利甚溥唐貞元十/一年觀察使王翃又開南湖於城西南五里廣二
百四十步接西湖之水灌於東南後王審知於子/城外環築羅城及南北夾城皆取土於西湖旁湖
周至四十里宋慶厯中漸微嘉祐二年蔡襄復請/濬治熙寕中曹頴升程師孟相繼修築淳熙中趙
汝愚復請濬西湖明萬厯中亦嘗疏濬後日就淺/隘舊志東湖至宋已涸南湖遂堙西湖亦僅同池
[154-73a]
沼/本朝康熙二十二年總督姚啟聖巡撫金鋐/會議開濬西湖四十二年總督金世榮巡撫梅鋗
重濬旋又湮塞乾隆十三年總督喀爾吉善偕巡/撫潘思榘重興工疏濬為隄葺湖心之開化寺及
湖旁褒忠祠其用取贖鍰并入官之/田直事載府志巡撫潘思榘有記長林湖在長/樂縣
東舊志長三里闊五十餘丈宋紹興中縣令陳/可大開溝引湖水溉田西洩於海亦名陳令津
   祥湖在長樂縣南三里龍門前澳一帶兩歧亦/宋元故址潮汐往來可通舟楫溉田千頃
   枝湖在長樂縣南十餘里舊志一名桃坑湖五代/王閩時所鑿宋咸平熙寕中再濬周五百餘
丈溉田二十九頃又南有横嶼湖一/名福湖亦唐宋故址周三百餘丈嚴湖在長樂/縣東北
舊志陳大建初里人嚴光捨田鑿此周三千二百/八十丈瀦大畬溪水又名放生湖中有小阜曰蠏
山後漸堙明正統十年縣民劉/彦良疏請濬治從之未幾復廢&KR2446在長樂縣/東北舊志
唐天寶五載沙合成陂大厯中里人林鷃因捨田/鑿為上下二湖周一千三百丈溉民田七百頃又
[154-73b]
開溝洩水入陳塘港至登賢官路而止名曰東溝/宋元祐中縣令袁正規鑿卓嶺水道及登賢官路
遂與東溝相接名曰龍津明隆慶崇禎中兩經疏/濬其南有林婆湖相傳林鷃妻趙氏捨奩田所開
東塘湖在連江縣北瀦水五百頃溉田四萬畝/隋開皇十三年肇興唐咸通初令劉逵
宋淳化初知縣事鞠仲謀重浚明天順四年知縣/歐陽翰大加清飭天啟末復湮/本朝康熙六年
重濬/如故鑑湖在永福縣東北一名冲灣潭清深莫測/又有龍窟在縣東與鑑湖隔仙掌陂地
脈潛通水痕相應/下流皆注大樟溪二龍潭在長樂縣東南十里舊/志宋祥符間夏月雷雨
有黒白二龍從演江飛起白者處山之陽因名曰/白龍潭黒者居山之陰曰黒龍潭亦曰祥雲潭
   柏山潭在福清縣東南三十里龍堂山中又横山/潭在縣西南三十里龍首漈潭去横山潭
十五/里清界潭在福清縣西北十餘里/上有瀑布下深數十丈漁滄潭在連/江縣
南通志有石刻/漁滄天乙之門湖汰潭在永福縣舊志在縣西十/里許樟溪所經也溪流皆
[154-74a]
[154-75a]
   甘蔗洲在侯官縣西北二十五里横亘江心/居民皆種蔗爲業相近有白龍洲&KR0699
在閩縣東南府志州人多就浦&KR0699魚故名石晉開/運三年南唐兵圍李仁違於福州仁達求救於呉
越呉越兵至自&KR0699浦/南潛入州城即此白鰕浦在閩縣南府志五代/漢初呉越將余安自
海道赴救福州至白鰕浦海岸泥淖布竹/箐而前既登岸奮擊南唐兵大破之即此歐冶池
在府城内明統志在布政司治後昔歐冶子鑄/劍之地周數里府志在冶山之麓今漸堙塞
   泉府境有五一在閩縣東南城隅湯井巷二在縣/東崇賢里及易俗里一在連江縣西北光臨里
一在閩清縣/東北賀恩里神移泉在閩縣東東山大乘寺側唐/開元中僧守正患汲井遠一
夕靈泉迸發視遠井則已涸矣又山有聖泉唐僧/懷一卜居愛同寺西苦乏水一日二禽鬬噪於地
卓錫其所有泉湧出宋蔡襄有聖泉詩註云俗/傳泉湧則民安是泉涸十餘年矣今始湧也
   泉在侯官縣北龍腰山一名龍腰井府境第一泉/也通志宋蔡襄守福州日試茗必於龍腰取水
[154-75b]
乎書苔泉二字立泉/側府志一名龍舌泉應潮泉在侯官縣西北雪峯/寺廣二三尺水纔數
寸進退淺深與/潮候無少差虎跑泉在連江縣北中/鵠里降虎峯下惠民泉在/屏
南縣西勺水不盈尺許/潦不見溢旱不見涸七星井在閩縣亦名七福/井通志其六在宣
政街東西一在還珠門外宋慶厯中提刑蘇舜元/所鑿紹興間砌七石盂於譙樓之北注水以厭火
煉丹井在侯官縣烏石山巔亦名仙井仙人任/放煉丹於此鑿石得泉又崔公井在山
旁尊勝堂前唐觀察使/崔干賞其甘美故名
 ︹古蹟︺冶縣故城在閩縣東北冶山之麓史記漢五年/立故越王無諸爲閩越王都東冶建
元六年分立餘善爲東越王元鼎六年餘善反元/封元年滅之詔徙其民江淮間東越地遂虛宋書
州郡志冶縣蓋勾踐冶鑄之所故謂之冶呉志建/安初㑹稽太守王朗奔東冶侯官長商升爲朗起
兵孫休永安二年黜其兄㑹稽王亮爲侯官侯宋/書州郡志晉安太守領縣侯官前漢無後漢曰東
[154-76a]
侯官屬㑹稽通考閩越王無諸開國都冶依山置/壘據將軍山歐冶池以為勝舊志唐中和間觀察
使鄭鎰拓郡城東南隅是曰子城天復元年節度/使王審知於子城外環築羅城周四十里梁開平
元年審知又築南北夾城謂之月城宋開寶七年/刺史錢昱又築東南夾城太平興國三年錢氏納
土詔盡毀其城熙寕二年郡守程師孟據子城舊/基修築復増拓其西南隅咸淳九年嘗增築外城
元至元中復墮廢至正二十四年陳友定稍繕完/之即今治也通志宋治平中張伯玉守福州編户
植榕熙豐以來綠陰滿城暑不張葢閩書榕樹/生至福州而止故福州號為榕城或曰榕海
   官故城在今縣治西北元和志武德六年於今州/西北三十一里置八年廢長安三年重置
貞觀五年觀察使鄭叔則奏移於州郭寰宇記元/和三年觀察使陸淮復奏省入閩縣五年復置仍
為州治舊志五代晉開運二年南唐將陳覺欲取/福州自劍州緣江東下李仁達將楊崇保率舟師
拒之覺等敗之於侯官即侯官故縣/也今故址名侯官市亦曰侯官閣新寕故城在/長
[154-76b]
樂縣南唐置尋改曰長樂元和志縣西至福州一/百里縣志故城在縣南十五里唐上元元年移置
六平山呉航/頭即今治福清故城在今縣治東南唐析長樂/地置寰宇記縣在州東南
一百一十里明郭萬程縣治辨畧舊治永慶/即今縣永東里石晉初徙南臺即今臺嶺温麻
   故城在連江縣北晉太康四年以温麻船屯置縣/元和志縣西南至福州水陸一百六十里晉
立温麻縣武德六年移於連江之北改為連江縣/三山志在今州東北九十里蓋南宋後始徙而南
古田故城今縣治唐置元和志縣東至福州一/百七十里開元二十三年開山洞置
東與連江西與沙縣分界閩中記開元二十八年/溪洞逋民劉疆等千餘歸化都督李亞邱以聞明
年始立為縣當環峯複嶂閒平陸二十五里版垣/墉高丈許步三百右挾建溪州城實東南面也永
泰二年析侯官尤溪二縣地以益之宋縣令李堪/古田縣記太平興國五年轉運使楊克讓奏遷邑
治於水口端拱元年轉運使崔䇿復還舊治舊志/縣舊置於雙溪之匯屏山之南即今治也其宋初
[154-77a]
所移即今/水口鎮原豐廢縣在閩縣晉置屬晉安郡宋書/州郡志太康三年省建安典
船校尉所立/按陳置豐州取縣為名/後以縣廢入侯官因改侯官為原豐懷安廢縣
在侯官縣西北宋置寰宇記縣在州西北四十五/里太平興國六年割閩縣敦業等九鄉置三山志
縣初治芋原江北三十里咸平二年移置石岊廣/故驛為縣治東南去州城二十五里府志元至元
二十二年遷於縣西尋復故明洪武十/二年移入郭内萬厯八年併入侯官縣永貞廢縣
在羅源縣南五代時王閩置寰宇記縣在州東北/二百十里唐大中元年割連江一鄉置羅源場至
後唐長興四年改為永貞縣宋改曰羅源邑人陳/祚羅源縣記畧舊治在今水陸寺西隅界雙溪之
間水潦時至慶厯八年遷於戴坑四山環合其背/如翔鳳其前則奇峰拱列東兩溪夾左西三川夾
古即今/治也永泰廢縣在永福縣西唐永泰二年折侯/官尤溪二縣地置以年號為名
元和志縣東北至福州二百五十里觀察使李承/昭開山洞置縣東水路沿流至侯官縣西泝流至
[154-77b]
南安南北俱抵大山並無行路三山志在州西/一百二十里崇寕初避哲宗陵名改曰永福
   州故衞在閩縣明統志左衞右衞俱在府治東北/中衞在左衞東俱洪武二十一年置/本
朝康熙/五年裁梅花廢所在長樂縣東少北四十里梅江/頭山上本曰北鄉巡司明洪武
十年始築城二十年移置巡司於蕉山改建梅花/所増拓舊城周六百四十八丈門三外環以濠
本朝康熙/三年裁萬安廢所在福清縣東南一百二十餘/里明洪武二十年置千户所
築城周五百二十五丈門/三/本朝康熙三年裁定海廢所在連江縣東/北八十里明
洪武二十年置千户所築城周三/里有奇門三/本朝康熙三年裁校尉營在閩縣/東芝山
南三國呉立典船/校尉造船於此梅溪場今閩清縣治舊唐書志/福州有梅溪縣新置寰
宇記閩清縣在州西北一百五十里唐貞元元年/割侯官一十里爲梅溪場梁乾化元年改置爲縣
按新唐志貞元初置梅溪縣今元和志福州領/九縣無梅溪舊唐書亦曰新置斷以寰宇記爲是
[154-78a]
  毬場在侯官縣冶山東南麓唐馮審毬場記曰刺/史裴次元闢毬場於城之東偏曰左衙營其
北乃連接山麓搆亭/為記稱二十九奇景銀場在永福縣西九域志永/泰縣有黄洋保德二銀
場府志縣西有保德里又有銀礦在/縣西地名太原宋元豐中嘗鑿取之鹽場在長樂/縣九域
志長樂縣有鹽場一又羅源縣有鹽場一長樂縣/志嶺口鹽場舊在縣治西隅臨水渡側宋熙寕中
運使賈青移置於東隅嶺口嵗/納鹽二百四十萬斤寶祐中革金坑在古田縣東/北六十里九
域志縣有金坑一又縣有寶興銀場縣志銀場在/縣西北二百里近三峯禹溪當建安夀寕松溪政
和諸縣之衝宋天禧二年開紹聖二年罷明初屢/開屢罷宏治五年設軍防戍又有龍嶺坑游家坑
赤巖坑皆有銀礦嘉定初賊據寶興叛萬厯二/十七年復開採尋以利微而罷三十三年封閉
  貢廠在閩縣東南門外柔遠驛北/明初建為外國使臣館舍陶竈在侯官縣/戰坂西通
志梁開平元年閩王審知築夾城陶甎於此審知/命陶者每甎上印錢文其後國歸呉越錢氏人以
[154-78b]
為先/兆云啟運宫在閩縣東開元寺舊志宋景德初建/於西京以奉六聖神御後遷東京建
炎初東京陷/遷於福州水晶宫在侯官縣西西湖上舊志閩/王時築室時攜後宫遊焉
  垂拱殿在府城布政司署内舊志即五代王閩時/明威殿宋端宗航海時駐此重建改名又
有長春寶皇大明紫微東華躍龍諸宫及文德文/明大酺等殿皆王閩時所造錢氏納土後悉燬
  全閩第一樓在府城布政司儀門之南通志唐元/和十年觀察使元錫建即威武軍門
也宋嘉祐八年郡守元絳更為雙門建樓十楹熙/寕二年程師孟始置壺漏鼓角又為兩樓以翼之
左曰宣詔右曰班春後屢燬屢修其銅壺/為宋儒陳普所鑄晷刻不差今無存矣鎮海樓
在府城北越王山巔明初跨山築城先作樓為式/様名様樓後更名鎮海樓/本朝乾隆六十年修
  清風樓在閩縣三山志在舊小廳西南蔡襄詩郭/外清溪溪外山溪雲飛上破山顔清明天
氣琉璃色何處/峯頭帶雨還拱極樓在閩縣英達坊宋鄭性之/建理宗親書扁石刻尚存
[154-79a]
  蕃宣樓在侯官縣三山志在府城西北隅舊碧峯/亭也熙寕中改築子城上建九樓曰蕃宣
西河五雲三山清微東山堆玉緩/帶望雲今惟清微東山與此樓存經史閣在府學/内宋教
授常濬孫建/朱子作記衣錦閣在閩縣三山志在九仙樓東/舊名賞心閣宣和五年以余
深典鄉/郡改名三山閣在閩縣平遠臺東宋/時建許敦仁有詩超凡閣在閩/縣鼓
山飛搆層巔登眺使/人有超然出塵之想澄瀾閣在侯官縣西湖上/三山志趙汝愚建
  閩臺在府城市政司南虎節門外五代王審知築/宋大中祥符間改名還珠門/本朝康熙二
十年改建名獅子/樓六十年重建坐嘯臺在閩縣逍遙堂之北舊/養和亭也宋熙寕二年
程師孟築為臺名玩月/紹興二年程邁改今名威武臺在閩縣三山志在/城隍廟東熙寕二
年程師/孟築平遠臺在閩縣九仙/山最高處釣龍臺在閩縣南臺/山上亦名越
王臺寰宇記越王無諸於此釣得白龍因名閩書/舊記越王餘善釣得白龍於此築臺表瑞臺高四
[154-79b]
丈週迴三十六步臺上可坐百餘人/有達觀亭碧光亭宋時諸公皆有詩長樂臺在侯/官縣
烏石山上千福院中郡人遊眺之所宋湛俞詩茉/莉曉迷瓊檻白荔支秋映綺筵紅又絶頂有鄰霄
臺一名凌霄臺東峯有沖天臺/舊名放鶴亭為唐崔干放鶴處高風臺在侯官縣/西鳳凰山
下香巖寺之西通志舊有臺址元貢師泰增/築之名曰高風上建鳴鳳亭帥泰皆自為記乘雲
  臺在侯官縣西/北雪峯山上任公臺在侯官縣北昇山絶頂唐/任敦於此上昇宋陳鑄有
春野亭在閩縣三山志在日新堂東南慶厯二/年蔡襄建又舊州治有雙松亭亦襄建
并書/額萬象亭在閩縣三山志在燕堂之/北紹興十四年葉夢得建元公亭在/閩
縣鼔山宋嘉祐中建元絳詩誰書吾姓揭亭顏棟/宇飛甍氣象寛谷口秋風吹鬢髪海東朝日上欄
干今為郡人/遊玩之地天風海濤亭在閩縣鼓山大頂峯宋/淳熙間建趙汝愚詩幾
年奔走厭塵埃此日登臨亦快哉江月不隨流水/去天風直送海濤來朱子愛之遂書四字刻石因
[154-80a]
以名亭并/書扁焉道山亭在侯官縣烏石山宋程師孟建/曾鞏記曰程公為是州得閩山
嶺岑之際為亭於其處以為登覽之勝可比於道/家所謂蓬萊方丈瀛洲之山故名之曰道山亭
  環峯亭在侯官縣越王山/宋乾道中賜宸翰四見亭在侯官縣越王/山宋建劉瑾有
奎華亭在侯官縣西怡山西禪/寺中藏宋太宗宸翰馬江亭在長樂/縣西北
半里馬江渡之北舊名臨江館宋元祐中建/明隆慶三年知縣蔣以忠重建為駐節堂迎恩
  亭在長樂縣西北馬江地名呉航頭蓋五代/呉越兵入閩時泊舶處也今名馬頭埠溪山
  第一亭在古田縣北宋淳熙/二年建有朱子書扁日新堂在閩縣三山/志慶厯六年
蔡襄建建炎三/年以為安撫廳止戈堂在閩縣三山志安撫廳舊/甲仗庫後有堂曰武備紹
興二年韓世忠/討平建寇改名燕堂在閩縣三山志嘉祐四年燕/度建安民堂熙寕中改名
  眉夀堂在閩縣三山志在燕堂西南紹興十/年張浚判福州為其母秦國夫人建松風
[154-80b]
  堂在閩縣鹽倉山宋李綱謫居時寓/之有海月來薫二亭又有明極堂風月堂在羅/源縣
南華洞宋林迴隱居處陳襄詩四/時花木錦繡谷十里江山水墨屏石室清隱齋在/侯
官縣烏石山麓宋朱子講學處/手書石室清隱四大字鐫於石安適軒在長樂縣/東南竹林
寺宋唐/最有詩虞公庵在閩縣東山之麓梁陳時虞寄所/居陳寶應遣人燒之寄安卧不動
縱火者旋/自救之甘棠院在閩縣舊州治三山志開寶九/年郡守錢昱建中為夢蝶枕流
臨風綺霞四亭其南為門牓曰甘棠皇祐四年劉/夔於其東建逍遙堂治平元年元絳又建忠義堂
於逍遙堂南熙寕八年元積/中更甘棠門名為春臺館德成精舍在長樂縣/東北籌峯
山唐林慎思讀書處宋朱子題其/巖曰德成以水部德成於此也滄洲草屋在長/樂縣
籌嶺明陳亮隱此中有儲玉樓滄洲十/勝與高棅王恭文酒過從為九老社同仁館在/長
樂縣西明宏治五/年知縣潘府建環玉館在羅源縣西一里許宋/余深建為聚書之所周
[154-81a]
環皆水/故名柏衙在閩縣東南通津門外元行省郎中/拜特穆爾居此俗呼柏衙前/拜特
穆爾舊作柏帖/穆爾今改正王審知宅在閩縣東/慶城寺南許將宅在閩/縣舊
縣治東/鳳池坊朱倬宅在閩縣舊/縣治西鄭善夫宅在閩縣鼇峰/坊自題其堂
曰遲清以見志又有别業曰桑苧園/在高湖墩自書少谷柴門有清野堂周朴宅在侯/官縣
烏石山/鱗次臺陳襄宅在侯官縣/古靈村張經宅在侯官縣文儒/坊舊在洪塘半
陳貴誼宅在福清縣/場前街葉向高宅在福清縣/魚市街鄭俠
  宅在福清縣南/今名鄭公坊黄祖舜宅在福清縣東/南大壤山李彌遜宅
在連江縣西北清河里濓湖山之麓/有筠溪釣臺彌遜所築舊址猶存陳祥道宅在/閩
清縣東北/鳳凰山下黄定宅在永福縣東方輿紀勝宋乾道/丙戌狀元蕭國梁居縣之重峯
己丑狀元鄭僑居縣之龜嶺壬辰狀元/黄定居縣之龍漵時稱百里三狀元古籒文石
[154-81b]
  刻在閩縣鼓山通志有石横亘五/十餘丈刻籀文其上多不可識般苦臺大篆在/侯
官縣烏石山華嚴巖左唐大厯七年李陽氷書與/處州新驛記縉雲縣城隍記麗水忘歸臺銘世稱
四/絶石室仙篆在永福縣六洞仙山通志山南/石室有古篆十字不知何代書
 ︹關隘︺雙溪公館隘在屏南縣北接政和縣界明萬厯/十七年以礦徒作亂創建撥兵防
守又分水隘去雙溪八十里與建安縣接境禹溪/隘嚴家洋隘去雙溪五十里與政和縣接境嚴家
坑隘去雙溪四十餘里前墩隘去雙溪七/十里皆與寕德縣接境並萬厯中置守兵閩安鎮
  巡司在閩縣東九域志閩縣有閩安鎮府志在閩/縣東四十里有巡司明洪武二年置又有閩
安稅課局與巡司同置今廢海防考海水潮汐與/馬江會於閩安鎮有兩口一東出雙龜門外繞壺
江五虎一南出琅崎門外繞广石梅花閩安為江/海之鎖鑰而㑹城之門户也通志鎮有城/本朝
順治十/五年建五虎門巡司在閩縣東南海中五虎山明/洪武二年置官母嶼巡司
[154-82a]
本朝初移駐南臺乾/隆四十五年復舊永慶巡司在閩縣南尚幹里/本朝乾隆十年
竹崎巡司在侯官縣西北六十里/濱江明正統六年置五縣寨巡司
在侯官縣西北九十里舊屬懷安以其地接閩縣/侯官古田閩清五縣交界故名元至元三年置巡
司/本朝雍正十/二年移駐南嶼江口巡司在福清縣南江陰里/元置巡司於南日里
名南日巡司明洪武二十年/移置於壁頭山在縣南百里東岱巡司在連江縣/東舊有城
本朝康熙八年修/移北茭巡司駐此漈門巡司在永福縣西四十/里宋時置巡司於
縣南之辜嶺寨元至元中移於保德里之漈門明/景泰四年又移於縣西嵩口埕成化八年爲水所
圯仍復/故所小祉鎮在長樂縣東二十五里舊有巡司/明洪武初置嘉靖四十年葺寨爲
城周一百八十七丈崇禎六年移治大祉澳南去/舊治數里又縣東北四十餘里有黄崎寨與仙崎
广石東山名把截/四寨爲沿海要地石梁蕉山鎮在長樂縣東三十/里旁有蕉山故名
[154-82b]
明洪武二十年自梅花所移巡司於此隆慶三年/知縣蔣以忠始城之周三百六十丈門四今廢
  松下鎮在長樂縣東南三十五里舊有巡司明洪/武初置於福清海口二十年移置於此為
長樂咽喉福清門户嘉靖三十九年拓寨為城周/三百十六丈崇禎九年知縣夏允彝更擴之周四
百八十丈門四水關一又壟下城在縣東南/三十里嘉靖四十年居民築以備倭周一里海口
  鎮在福清縣東二十里九域志福清縣有海口鎮/舊志北倚龍山南去瑞巖山二里宋里人林遷
創建有城周八百八十五丈門五元時置海口務/於城内明初改為海口稅課局並置河泊所於此
今/廢化南鎮在福清縣東南六十里地名前薛有民/城明嘉靖中築以禦倭其東北數里曰
化北鎮相傳隋時掠琉/球五千户居此因名牛頭門鎮在福清縣東南/一百里明洪武
十二年移逕江口巡司於此改名/又有錦屏巡司在縣東南今俱廢沙塘鎮在福清/縣南五
十里有民城明隆慶閒築又逕江鎮在縣西南宋/置逕口務明洪武初改為逕口税課局十八年圯
[154-83a]
於水因自水南移於水北又南門稅課局在/縣南龍首河北元置南門務明初改今皆廢蛤沙
   鎮在連江縣東北五十里崖石峭立如壁明洪/武十六年置河泊所於此二十年築城今廢
   茭鎮在連江縣東北一百里海中西北至羅源縣/八十里本名荻蘆鎮宋淳祐三年置荻蘆寨
有水軍千人亦曰武濟水軍元置巡司明洪武/二十年改今名並築城與定海相為脣齒今廢
   德鎮在羅源縣西南二十五里與/連江縣接界為往來通道杉洋鎮在古田/縣東一
百二十里東去羅源縣一百三十里舊有巡司宋/元時置地有銀坑多礦盜明正德二年增設通判
駐此嘉靖十年革巡/司改置捕盜館於此水口鎮在古田縣南九十里/九域志古田縣有水
口鎮縣志東南至府城一百八十里即宋初所遷/縣治也延津上游此為鎖鑰之口景德遷縣後設
監鎮官於此又鹽運分司亦治焉有浮橋横於江/津朝夕驗放亦曰水口關自水口而上五里有塔
嶺亭西往南平北往古田分歧於此又鎮有水口/驛舊設驛丞/本朝乾隆八年栽移縣丞駐此
[154-83b]
   谷口鎮在古田縣西南八十里舊有巡司宋大中/祥符五年置於水口鎮元移置於此改曰
谷口巡司明正統初革又西溪/鎮宋置巡司明洪武十二年革青窰鎮在閩清縣/東舊有巡
司又縣南有稅/務皆元置明廢大樟鎮在永福縣東五十里/舊名永泰鎮後改金牌
   寨在閩縣東又圓山寨崇新寨登高寨及塘頭中/洲礮城羅星塔舊皆有民城明嘉靖間為備倭
築/本朝康熙五十六/年總督覺羅滿保修葺鎮東寨在福清縣東二十/里明洪武二十年
置鎮東衞築城周八百八十餘丈門四/本朝康熙三年裁衞改為寨有守備駐防小埕寨
在連江縣東一百二十里海中明初置籌海説小/埕北連烽火南接南日連江為福郡之門户而小
埕又連江/之門户也南灣寨在羅源縣東北五十里舊有巡/司元初置於簾山後徙於此明
初/廢大田驛在閩縣南/七十里三山驛在侯官縣西南中衞/鋪西抵芋原南抵大
田明洪武閒置驛丞/本朝康熙三十八年裁芋原驛在侯官縣西北三/十里舊有驛丞
[154-84a]
本朝康熙三/十八年裁白沙驛在侯官縣西北八十里北/至水口驛一百二十里
  路驛在福清縣西三十里北去閩縣/大田驛六十里元至元間置蒜嶺驛在福/清縣
西南六十里元至元間/置站明洪武間改為驛黄田驛在古田縣西南八/十里南至水口驛
五十里北至延平/府嵢峽司四十里
[154-84b]


                         協修官許邦光恭 纂
                         總纂官廖鴻藻恭覆輯
                         校對官劉 咸恭 校
[154-8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