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09 大清一統志-明-和珅 (master)


[046-1a]


[046-1b]
[046-1b]
[046-1b]
[046-1b]
[046-1b]
[046-1b]
[046-1b]
[046-1b]
[046-1b]
[046-1b]
[046-1b]
[046-1b]
[046-1b]
[046-1b]
[046-1b]
[046-1b]
[046-1b]
[046-1b]
大清一統志
 山西省在/京師西南一千二百里東西距八百八/十里南北距二千一百五十里東至直隸正
定府升陘縣界三百七十五里西至陜西綏德州/呉堡縣界五百五里南至河南陜州界一千二十
里北至殺虎口外四子部落喀爾喀右翼毛明安/各蒙古界一千一百三十里東南至河南衞輝府
輝縣界八百五十里西南至陜西同州府朝邑縣/界一千一百五里東北至直隸宣化府懷安絲界
六百七十里西北至陜西榆/林府府谷縣界八百八十里
︹分野︺天文昴畢及觜觿參分野大梁實沈之次漢書/地理
志趙地昴畢之分又太原定襄雲中上黨趙分也/魏地觜觿參之分唐書地理走河中絳晉慈隰石
太原汾忻潞澤沁遼為實沈/分代雲朔嵐憲為大梁分
︹建置沿革︺古冀州之域虞分置并州夏仍為冀州周
[046-2a]
  曰并州周禮職方氏/正北曰并州成王封叔虞為唐國後改晉
  國戰國屬趙兼屬韓魏今平陽蒲州二府絳解吉/隰四州為魏地潞安澤州
二府遼沁二/州為韓地秦置太原上黨河東雲中雁門代郡
  漢元封中置并州領太原上黨西河雲中定襄雁/門六郡河東郡屬司隸代郡屬
幽/州後漢因之刺史始/治晉陽建安十八年省并州入冀州
二十年省雲中定襄/二郡改置新興郡三國魏黄初元年復置并州
  晉因之増置樂平郡惠帝改新興郡為晉昌郡晉/書地理志魏并州自陘嶺以北皆棄之至
晉因而/不改永嘉後陷按永興元年劉淵據離石稱漢/永嘉三年遷都平陽以雍州刺
史鎮平陽幽州刺史鎮離石劉聰改置左右司隸/大興後地入石勒太和五年入於苻堅以并州刺
史鎮晉陽分置雍州治蒲坂太元十一年地屬慕/容永十九年慕容垂克永獲其所統新舊八郡以
[046-2b]
并州刺史鎮晉陽雍州刺史鎮長子二十一年入/於姚興以并冀二州牧鎮蒲坂後皆入於元魏
  後魏皇始元年仍置并州治晉/陽天興元年遷都平
  城置司州又分置秦東雍朔肆汾五州神䴥元年/置雍州治
蒲坂延和元年改秦州太平真君四年置東雍州/治正平郡置朔州治盛樂七年置肆州治九原太
和十二年置汾/州治蒲子城太和十八年遷洛改司州為恒州
  又分置朔晉顯蔚建五州正光五年别置朔州治/懷朔鎮孝昌中置唐州
治平陽建義元年改為晉州永安二年置顯州寄/治汾州六璧置蔚州寄治并州鄔縣三年置建州
治高/都城東魏又增置東雍南汾廓武四州北齊於并
  州置省後周建德五年平齊置并州總管府隋開
  皇二年罷總管置河北道行臺三年罷郡置州九
[046-3a]
  年廢行臺復置并州總管府大業元年府罷三年
  改諸州為郡屬冀州刺史隋書地理志太原上黨/長平河東絳文城臨汾
龍泉西河離石雁門樓煩/馬邑定襄等郡屬冀州唐武德元年復改諸郡
  為州置并州總管府又分置蒲州潞州二總管府
  開元中分置河東道唐書地理志河東道治河中/府領太原府晉絳慈隰汾沁
遼嵐憲石忻代雲/朔蔚潞澤十七州天寶以後分置河東河中澤潞
  三節度使唐書方鎮表開元八年置天兵軍節度/使治太原十八年改為河東節度使至
德二載又置澤潞節度使冶/潞州河中節度使治河中五代晉天福初割蔚
  朔雲應等州入契丹周廣順初劉崇據太原是為
  北漢并汾遼沁石忻代嵐憲等州皆入焉宋太平
[046-3b]
  興國四年平北漢仍為河東路宋史地理志河東/路領太原隆德平
陽三府絳澤代忻汾遼憲嵐石隰慈麟應豐十四/州慶祚威勝平定岢嵐寕化火山保德晉寕八軍
  其雲州屬遼遼重熙十三年建為西京道遼史地/理志西
京道領蔚應朔武宏/德豐雲内東勝等州宋宣和四年來歸别號雲中
  府路七年兩路俱入於金為河東西京兩路天會
  六年又分河東為南北路金史地理志河東南路/領平陽河中二府隰吉
絳解澤潞遼沁八州河東北路領太原府晉忻汾/石葭代隩嵐管平定寕化岢嵐保德十三州西京
路領大同府豐宏浄桓撫朔武/應蔚雲内寕逺東勝十二州元置河東山西道
  宣慰使司及肅政廉訪司統屬中書省元史地理/志晉寕路
領河中府絳潞澤解霍隰沁遼吉九州冀寕路領/汾石忻臨平定保德崞管代臺興堅嵐盂十四州
[046-4a]
大同路領宏應朔武豐/渾源雲内東勝八州明洪武元年置山西行中
  書省於太原九年改為山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初領太原大同平陽三府遼沁潞澤汾五州嘉靖/八年升潞州為潞安府萬厯二十三年升汾州為

 本朝因之為山西省雍正元年於歸化城増設同知
  二年以舊隸太原府平定忻代保德四州舊隸平
  陽府蒲解絳吉隰五州俱升為置隸州置朔平寕
  武二府六年升蒲澤二州俱為府乾隆四年增置
  綏逺城同知二十五年又以歸綏所屬地增置歸
  化城托克托城清水河薩拉齊和林格爾五通判
[046-4b]
   與歸綏二廳並屬歸綏道二十九年裁歸化城通
   判三十七年改吉州屬平陽府升霍州為直隸州
   今領府九直隸州十廳六
    太原府 平陽府 蒲州府
    潞安府 汾州府 澤州府
    大同府 寕武府 朔平府
    平定直隸州 忻州直隸州 代州直隸州
    保德直隸州 霍州直隸州 解州直隸州
    絳州直隸州 隰州直隸州 沁州直隸州
    遼州直隸州 歸化城廳 綏逺城廳
[046-5a]
   托克托城廳 清水河廳 薩拉齊廳
   和林格爾廳
 ︹形勢︺東據太行自澤潞以北達於大同東境皆太行/山中分河東河北實爲天下之脊
  南通懷孟自河南懷慶府孟縣而南西指/洛陽東指汴梁爲中原要膂西薄於
  河自陜西榆林東北折而南經廢東勝州又南經/大同太原汾州平陽四府至蒲州府西南折而
東入河南懷慶府界蓋/山西西南二面之險北邊沙漠自大同北境舊/去沙漠七百餘
里分列戍守/爲防禦要地其名山則有雷首山一名中條山在/蒲州府東南十
五/里底柱山在平陽府平陸/縣東南五十里恒山在大同府渾源州/南二十里即北嶽
  霍山在平陽府霍州東南/三十里亦名太嶽句注山一名西陘山又/名雁門山在代
州西北二/十五里五臺山在代州五臺縣東北一百四十/里北接大同府界延亘五百餘
[046-5b]
其大川則有汾水源出忻州靜樂縣南流經太/原汾州平陽三府折而西至
蒲州府榮河縣/北入於大河沁水源出沁州沁源縣流經澤州/府沁水縣又南經河南懷慶
府入於/大河其重險則有蒲津關一名臨晉關在蒲州/府西門外黄河西岸
西至陜西朝邑/縣三十五里天井關一名雄定關又名平/陽關在太行山絶頂山河
  盤互戍守環列固中原之要膂為
 神京之右輔舊/志
 ︹文職官︺
  巡撫駐太原府雍正十二年兼提督銜乾隆四十/三年兼鹽政銜舊設總督康熙十九年裁
  提督學政
  布政使 經厯 照磨 庫大使豐/贍
[046-6a]
  按察使 經厯 司獄
  分守冀寕道駐太原府管理驛傳事務轄太/潞汾澤四府平定沁遼三州
  分巡河東鹽法兵備道駐安邑縣運城管轄平蒲/二府霍解絳隰四州原駐
蒲州嘉慶十二年移兼管/山西陜西河南等處鹽法監掣同知駐運城嘉/慶十二年
鹽庫大使 經厯嘉慶十二年/設兼管知事巡檢三員聖/恵
鹽池/長樂鹽課大使三員東場中場西場/按河東/舊設鹽政乾隆四十三年
裁運司運同豐濟庫大使知事敎/諭訓導均於乾隆五十七年裁
  分守雁平道駐代州管轄大寕朔/三府忻代保德三州
  分巡歸綏兵備道駐綏逺城管理旗民蒙古事務/乾隆六年設原駐歸化城二十
七年/移理事同知二員歸化城/綏逺城通判四員托克托/清水河
[046-6b]
薩拉齊和/林格爾庫大使盈/寕巡檢七員歸化城畢齊克/齊托克托清水
河薩拉齊和林格爾包頭村/按包頭/村一員嘉慶十四年由崑都崙移駐
  太原府知府 同知駐王/封村通判 府學敎授 訓
   導 經厯 司獄 倉大使大/盈知州岢/嵐州學正
    吏目 知縣十員陽曲太原榆次太谷祁徐/溝交城文水嵐興舊設十
一員乾隆二十八/年裁清源縣一員縣學敎諭九員陽曲太原榆/次太谷祁徐
溝交城/文水興訓導七員陽曲太原榆次/太谷文水嵐興鄉學訓導徐/溝
屬清/源縣丞陽/曲主簿太谷屬范村乾/隆四十四年設巡檢三員陽/曲
屬石嶺關徐溝屬清/源鄉交城屬故交村典史十員
  平陽府知府 同知 通判 府學敎授 訓導
[046-7a]
    經厯 知州州學正 吏目 知縣十員
臨汾洪洞浮山岳陽曲沃/翼城太平襄陵汾西鄉寕縣學敎諭七員臨汾/洪洞
浮山曲沃翼/城太平襄陵訓導九員臨汾洪洞岳陽曲沃翼/城太平襄陵汾西鄉寕
   巡檢曲沃屬侯馬嘉/慶二十四年設典史十員 驛丞太平屬/史村
  蒲州府知府 同知駐永/樂鎮府學敎授 經厯 知
   縣六員永濟臨晉虞鄉/榮河萬泉猗氏縣學敎諭五員永濟臨/晉榮河
萬泉/猗氏訓導四員永濟虞鄉/榮河猗氏縣丞永濟舊有臨晉/縣角杯村巡檢
嘉慶二十/二年裁典史六員
  潞安府知府 同知駐太/義鎮府學敎授 訓導 經
   厯兼管永/豐倉事知縣七員長治長子屯留襄垣潞城/壺關黎城舊設八員乾隆
[046-7b]
二十九年裁/平順縣一員縣學敎諭六員長治長子屯留/襄垣壺關黎城
   導六員長治長子屯留/襄垣潞城壺關鄉學訓導潞城屬/平順縣丞
   二員長治駐西火鎮/長子駐本城巡檢二員潞城屬虹梯/關石城里
   史七員
  汾州府知府 同知駐張/蘭鎮通判 府學敎授 訓
   導 經厯 知州永/寕州學正 訓導 吏目
   知縣七員汾陽孝義平遥介/休石樓臨寕鄉縣學敎諭五員汾/陽
孝義平遥/介休臨訓導七員 巡檢三員汾陽屬冀村/永寕屬柳林
鎮方/山堡典史七員
  澤州府知府 同知駐東/冶鎮府學敎授 經厯 知
[046-8a]
   縣五員鳳臺高平陽/城陵川沁水縣學敎諭五員 訓導四
   員鳳臺高平/陽城沁水巡檢沁水屬/端氏鎮典史五員 驛丞鳳/臺
屬星/軺
  大同府知府 同知駐豐鎮乾隆三十/三年裁通判改設通判駐陽/高乾
隆三十三年/裁同知改設府學敎授 訓導 經厯 司獄
駐豐鎮乾隆/三十三年設知州二員渾源/應州學正二員 訓
   導二員 吏目二員 知縣七員大同懷仁山/陰陽高天鎮
廣靈/靈邱縣學敎諭大/同訓導七員 縣丞大/同巡檢四
   員豐鎮廳屬大莊科張臯兒渾/源屬王家莊堡應州屬安東典史七員
  寕武府知府舊有同知駐偏關/嘉慶十二年裁府學敎授 訓導
[046-8b]
     經厯 知縣四員寕武偏關/神池五寨縣學敎諭寕/武
    導三員偏關神/池五寨巡檢二員寕武屬安化所/偏關屬老營堡典史
    四員
   朔平府知府 同知 通判舊駐左雲縣乾隆/十五年移駐寕逺
    學敎授 訓導 經厯兼管常豐/倉大使司獄駐寕逺/廳乾隆
二十一/年設知州州學正 訓導 鄉學訓導馬/邑
    吏目 知縣三員右玉左雲平魯舊設四員/嘉慶元年裁馬邑縣一員
    學敎諭右/玉訓導三員 巡檢五員寕逺廳屬後/營子村右玉
屬殺虎口威逺堡左雲屬助馬口朔州屬馬邑/鄉舊設六員乾隆四十四年裁左雲屬高山城
一/員典史三員
[046-9a]
  平定直隸州知州 州判駐樂/平鄉州學正 訓導 鄉
   學敎諭樂/平吏目 知縣二員盂夀陽舊設三員/嘉慶元年裁樂平
縣一/員縣學敎諭二員 訓導二員 典史二員
    驛丞四員本州屬甘桃柏井盂縣/屬芹泉夀陽屬太安
  忻州直隸州知州 州學正 訓導 吏目 知縣
   二員定襄/静樂縣學敎諭定/襄訓導二員 巡檢静樂/屬樓
煩/司典史二員
  代州直隸州知州 州判 州學正 訓導 吏目
    知縣三員五臺崞/繁峙縣學敎諭三員 訓導三
   員 巡檢三員本州屬廣武城五臺屬/臺懷鎮繁峙屬平刑關典史二
[046-9b]
   員
  保德直隸州知州 州學正 吏目 知縣河/曲縣學
   訓導 巡檢河曲屬/河邑典史
  霍州直隸州知州 州學正 訓導 吏目 知縣
   二員趙城/靈石縣學敎諭二員 訓導二員 巡檢
靈石屬/仁義司典史二員
  解州直隸州知州 州判駐運/城州學正 訓導 吏
   目 知縣四員安邑夏平/陸芮城縣學敎諭四員 訓
   導四員安邑訓導嘉慶十二年/移駐運城專管商學縣丞平陸屬茅/津渡嘉慶
四年設舊有芮城縣陌底/渡巡檢乾隆五十八年裁典史四員
[046-10a]
  絳州直隸州知州 州判 州學正 訓導 吏目
    知縣五員垣曲聞喜絳/稷山河津縣學敎諭五員 訓
   導五員 巡檢河津屬/禹門渡典史五員
  隰州直隸州知州 州學正 吏目 知縣三員大/寕
蒲永/和縣學訓導三員 巡檢本州屬/廣武莊典史三員
  沁州直隸州知州 州學正 吏目 知縣二員沁/源
武/鄉縣學敎諭武/鄉訓導沁/源典史二員
  遼州直隸州知州 州學正 訓導 吏目 知縣
   二員和順/榆社縣學敎諭榆/社訓導和/順巡檢二員本州/屬十
八盤和順/屬八賦嶺典史二員
[046-10b]
 ︹武職官︺
  鎮守綏逺城將軍舊駐朔州今移駐綏逺城原設/副都統一員乾隆三十二年裁
   滿洲協領四員舊設八員乾隆三/十五年裁四員䝉古協領舊/設
二員乾隆十二年裁一員三十年增一員三十/五年復裁舊設漢軍協領二員乾隆十二年裁
一員二十九/年裁一員滿洲佐領十二員舊設十九員乾/隆六年增設五
員三十年裁八員/三十五年裁四員協領兼佐領四員 䝉古佐
   領三員舊設八員乾隆十二年裁/四員四十一年裁一員協領兼佐領
乾隆四十一年設舊設漢軍佐領八員/乾隆十二年裁四員二十九年裁四員滿洲防
   禦十六員舊設十九員乾隆六年/增五員三十年裁八員䝉古防禦四
   員舊設八員乾隆十二年裁四員舊設漢軍防/禦八員乾隆十二年裁四員二十九年裁四
[046-11a]
滿洲驍騎校十六員舊設十九員乾隆六年/增五員三十年裁八員
   䝉古驍騎校四員舊設八員乾隆十二年裁四/員舊設漢軍驍騎校八員乾
隆十二年裁四員/二十九年裁四員筆帖式三員舊設四員乾隆/四年裁一員
   委官四十員嘉慶二十/二年設
  歸化城副都統協理綏遠/城將軍事協領五員 佐領十員
    防禦十員 驍騎校十員
  右衞城守尉乾隆三十二年設原設副都統一員/協領五員佐領十員步軍總尉一員
步軍校三員乾/隆三十二年裁防禦四員原設十員乾隆三/十二年裁六員
   騎校四員原設十員乾隆三/十二年裁六員筆帖式原設二員/乾隆三十
二年裁/一員委官四員嘉慶二十/二年設
[046-11b]
   太原城守尉 滿洲防禦二員 䝉古防禦二員
     驍騎校四員 委署驍騎校八員乾隆四十/四年設
   提督巡撫/兼管
   撫標左右/二營叅將中軍兼/左營遊擊右/營守備二員 千總
    四員 把總八員 經制外委八員 額外外
    委十二員舊設四員乾隆四十八年增八員/嘉慶六年增二員九年裁二員
   太原鎮總兵駐平陽府/左右二營遊擊中軍兼/左營都司右/營守備
    二員 千總四員 把總八員 經制外委四
    員 額外外委十四員十二駐本營二分防洪/洞曲沃二縣舊設八員
乾隆四十八/年増六員
[046-12a]
  大同鎮總兵駐大同府中/左右前四營遊擊三員中左右/三營都司
前/營守備四員 千總八員 把總十六員 經
   制外委二十三員舊設二十四員嘉慶十/四年裁撥歸化營一員額外
   外委二十五員舊設十七員乾隆四十八年增/八員嘉慶六年增七員八年裁
七/員
    以上太原等二鎮均聽巡撫節制
  蒲州協副將駐蒲/州府都司 千總防萬/泉縣把總三員一/駐
本營二分防永/濟臨晉二汛經制外委九員二駐本營七分/防永濟虞鄉榮
河猗氏解州芮/城躭子村等汛額外外委七員五駐本營二分/防臨晉猗氏二
汛舊設二員乾隆/四十八年增五員
[046-12b]
  太原營叅將駐太/原府守備 千總三員一駐本營二/分防祁縣王
封磺廠/二汛把總三員分防陽曲榆/次徐溝等汛經制外委五員
二駐本營三分防太原太谷文水等汛舊/設六員乾隆四十八年裁清源汛一員額外
   外委十員六駐本營四分防榆次/祁縣徐溝清源鄉等汛
  平陽營叅將駐平/陽府守備 千總二員分防絳州/靈石二汛
   總九員三駐本營六分防臨汾曲沃大寕永和/黒龍關呉村鎮等汛舊設七員乾隆四
十七年/增二員經制外委十四員二駐本營十二分防/洪洞浮山岳陽翼城
太平襄陵霍州趙城靈石稷山河津蒲縣/等汛舊設十二員乾隆四十七年增二員額外
   外委九員四駐本營五分防趙城靈石/史村趙曲鎮水頭鎮等汛
  汾州營叅將駐汾/州府守備 千總二員分防沁州/遼州二汛
[046-13a]
    總四員一駐本營三分防介/休和順權店鎮等汛經制外委八員一/駐
本營七分防孝義平遥臨縣/永寕沁源武鄉榆社等汛額外外委三員一/駐
本營二分防平/遥介休二汛
   潞澤營叅將駐潞/安府守備 把總二員一駐本營一/防鮑店鎮
    經制外委八員一駐本營七分防長子屯留襄/垣潞城壺關黎城平順鄉等汛
    額外外委二員
   平垣營遊擊駐平陸縣/茅津鎮守備防夏/縣千總 把總二
    員分防垣曲/聞喜二汛經制外委五員分防夏縣平陸絳/縣張店鎮横水鎮
等/汛額外外委三員一駐本營二分防/夏縣聞喜二汛
   盂夀營遊擊駐盂/縣守備防夀/陽縣千總防中/社汛把總四員
[046-13b]
一駐本營三分防定/西煙鎮樂平鄉等汛經制外委四員一駐本營/三分防平
定夀陽太/安驛等汛額外外委七員三駐本營四分防/平定壽陽二汛
  運城營都司駐安邑/縣運城把總 經制外委二員一駐/本營
一防安/邑縣額外外委
  吉州營都司駐吉/州千總 把總防鄉寕縣舊設二/員乾隆四十八年
裁西塢/嶺一員經制外委
  靖安營都司駐交城縣/靖安堡千總防永/寕州把總二員一駐/本營
一防交/城縣經制外委 額外外委防交/城縣
  隰州營都司駐隰/州千總 經制外委防汾西縣舊/設把總乾隆
四十八/年改額外外委二員一駐本營一/防黒龍溝汛
[046-14a]
  石樓營都司駐石/樓縣把總二員一駐本營一/防寕鄉縣經制外
  委
  澤州營都司駐澤/州府千總二員一駐本營一/防白桑廠汛把總防/攔
車/鎮經制外委四員一駐本營三分防高/平陽城陵川等汛額外外
  委
    以上蒲州協太原等十二營均隸太原鎮管
   轄
  殺虎口協副將駐右玉縣殺虎口左右/二營乾隆三十年設都司中軍/兼左
守備右/營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二駐本營二/分防寕逺廳
殘虎堡/二汛經制外委八員 額外外委八員舊設/四員
[046-14b]
乾隆四十八/年增四員
  寕武營叅將駐寕武府舊有利民營都司/乾隆三十年裁撥歸化營守備
   把總三員二駐本營一/防八角汛經制外委六員四駐本/營二分
防利民八/角二汛額外外委二員
  偏關營叅將駐偏/關縣守備 千總 把總二員 經
   制外委四員 額外外委二員
  老營叅將駐偏關縣/老營堡千總三員二駐本營一/防將軍會汛把總
   三員分防乃河馬站/五眼井等汛經制外委五員三駐本營/二分防將
軍㑹五眼/井二汛額外外委
  河保營叅將駐河/曲縣守備 千總二員 把總七員
[046-15a]
二駐本營五分防樓子唐家/㑹河㑹河曲焦尾城等汛經制外委九員四/駐
本營五分防樓子河㑹/河曲焦尾城沙泉等汛額外外委二員
  新平路叅將駐天鎮縣/新平堡守備 千總三員分防馬/市口瓦
窑口東井/堡等汛把總四員一駐本營三分防鎮門/堡守口堡鎭宏堡等汛
   制外委五員 額外外委二員
  得勝路叅將駐大同縣/得勝路守備 千總二員一駐本/營一防
聚樂/城汛把總三員分防拒牆堡鎮川堡鎮邊堡等/汛舊設五員乾隆三十五年裁
一員三十六/年裁一員經制外委八員四駐本營四分防/鎮羌堡宏賜堡聚
樂城/等汛額外外委三員二駐本營一/防聚樂城汛
  助馬路叅將駐左雲縣/助馬路守備 千總三員一駐本/營二分
[046-15b]
防左衞城威/魯堡二汛把總四員分防破虎安魯/保安拒門等汛經制外
   委五員三駐本營二/防左衞城汛額外外委二員一駐本營/一防左衞
城/汛
  北樓營叅將駐繁/峙縣守備駐北樓口舊設二員乾隆/三十五年裁撥豐川營一
千總二員一駐本營一/防金剛庫汛把總四員分防臺懷/鎮小石營
竇村鎮茹/越營等汛經制外委五員二駐本營三分防北/樓口金剛庫二汛舊
設六員乾隆三十五/年裁撥豐川營一員額外外委四員二駐本營/二防臺懷
鎮汛舊設三員乾隆三十五年裁/撥豐川營一員四十八年増二員
  東路營叅將駐代/州守備 千總防廣/武城把總四員一/駐
本營三分防五臺/崞縣雁門關等汛經制外委六員二駐本營四/分防横道鎮
[046-16a]
水峪口白草口/原平堡等汛額外外委四員二駐本營二分/防廣武城崞縣
二/汛
  朔州營都司駐朔/州把總四員一駐本營三分防陽/方口安化静樂等汛
   經制外委四員二駐本營二分防/静樂盤道梁二汛額外外委
  神池營都司駐神/池縣千總 經制外委 額外外委
  樺林營都司駐河曲縣/㮖林堡千總 把總防老牛/灣汛經制
  外委二員一駐本營一/防關河口汛額外外委
  鎮西城營都司駐岢/嵐州千總防興/縣把總三員一駐本/營二分
防五寨三/岔堡二汛經制外委四員分防嵐縣五寨三/岔堡樓溝等汛
   外外委二員一防本營一/防三岔堡汛
[046-16b]
  保德營都司駐保/德州千總 把總 經制外委二員
    額外外委二員
  平魯營都司駐平魯縣舊設叅將/乾隆二十七年改千總三員一駐/本營
二分防威逺城/阻虎堡二汛把總六員一駐本營五分防敗/虎堡大水口迎恩堡
威虎城井/坪城等汛經制外委八員五駐本營三分防威/逺城大水口井坪城
等/汛額外外委三員一駐本營二分防威/逺城井坪城二汛
  靖逺營都司駐和林/格爾千總 把總二員分防托克/托城清水
河二汛舊設四員乾隆三/十年裁撥歸化營二員經制外委三員一駐/本營
二分防新安營五定營二汛舊設五/員乾隆三十年裁撥歸化營二員額外外委
  朔平營都司駐右/玉縣千總 把總三員一駐本營二/分防雲石堡
[046-17a]
鐡山嶺/二汛經制外委三員 額外外委
  歸化營都司駐歸化城乾/隆三十年設把總三員一駐本營二/分防薩拉齊
包頭村二汛舊設二員/嘉慶十四年増一員經制外委五員一駐本/營四分
防多爾濟清水河薩拉齊沁昌等汛舊設三員/乾隆四十八年増一員嘉慶十四年増一員
   額外外委
  天城營都司駐天/鎮縣經制外委二員 額外外委二
  員
  陽和城營都司駐陽/高縣經制外委二員 額外外委
  高山營都司駐左雲縣/高山城經制外委二員 額外外
   委
[046-17b]
  懷仁營都司駐懷/仁縣經制外委二員 額外外委二
   員
  平刑營都司駐繁峙縣/平刑關經制外委二員
  忻州營都司駐忻/州千總防定/襄縣把總防胡峪/口汛經制外
   委二員一駐本營一/防忻口鎮額外外委二員
  靈邱路都司駐靈邱縣舊設參將/乾隆二十八年改千總 把總二
   員分防廣靈東/河南堡二汛經制外委二員 額外外委
  山陰路都司駐山/陰縣千總 把總防岱/岳汛經制外委三
   員 額外外委二員一駐本營一防岱岳汛嘉/慶六年増二員八年㝷裁
  水泉營守備駐偏關縣水泉城舊設/逰擊乾隆二十八年改千總 把總
[046-18a]
   三員一駐本營二分防草/垜山滑石澗二汛經制外委四員二駐/本營
二分防草垜山/滑石澗二汛額外外委
  渾源營守備駐渾源州舊設都司/乾隆二十八年改經制外委二員
一駐本營一/防王家莊汛額外外委
  豐川營守備駐豐鎮廳高廟子/乾隆三十五年設把總二員分防豐/鎮廳四
美莊/二汛經制外委 額外外委
  應州營守備駐應/州千總防馬邑/鄉汛經制外委二員一/駐
本營一防/馬邑鄉汛額外外委
    以上殺虎口協寕武城等三十營均隸大同
    鎮管轄
[046-18b]
 ︹户口︺原額人丁一百七十八萬一千四百七十六今/滋生男婦共一千四百五十九萬七千四百二
十八名口計二百三十/九萬四千九百三户
 ︹田賦︺田地五十二萬五千五百一十一頃五畝有奇/額徵地丁正雜銀三百三萬六千七百九十一
兩六錢七分七釐糧一十一/萬九百石九斗九升有奇
 ︹税課︺殺虎口户關額徵正税銀一萬六千九百一十/九兩九錢五分有奇盈餘銀一萬五千四百一
十四兩有奇工關額徵正税銀七千二百兩歸化/城額徴正税銀一萬五千兩又制錢九千串盈餘
銀一千六百兩落地木税銀四百四十六兩武元/城額徵木税銀一千二百三十一兩有奇盈餘銀
二兩河東正引餘引共六十二萬一千三百二道/額徵鹽課銀二十五萬八千八百七十一兩六錢
九分一釐有奇又吉蘭泰裁改餘引八萬七千五/道額徴鹽課銀三萬六千四百五十七兩七錢五
分又陽曲榆次等三十州縣另行土鹽引四萬二/千一百五十一道額徵税銀一萬七千八百五十
[046-19a]
八兩/有奇
 ︹名宦︺︹漢︺郭伋茂陵人為并州牧素結恩徳建武十一/年帝以盧芳據北土復調牧并州入界
老幼相攜逢迎道路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兒數/百各騎竹馬道次迎拜事訖諸兒復送至郭外問
使君何日當還伋計日告之比還先期一日伋為/違信諸兒止野亭須期乃入伋知盧芳夙賊難以
力制常嚴烽堠明購賞以結㓂心芳將/隋昱遂謀脅芳降伋芳乃亡入匈奴郭丹穰人/建武
中遷并州牧/有清平稱周舉汝陽人順帝時為并州刺史太/原舊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龍忌
之禁至其亡月輒一月寒食莫敢煙㸑歲多死者/舉到州作弔書置子推廟宣示愚民使還温食於
是衆惑稍解/風俗頗革趙岐長陵人延熹元年為/并州刺史有守邊策︹三國︺︹魏︺梁
  習柘人以别部司馬領并州刺史時胡狄在界吏/民亡叛入其部落共為㓂害習誘諭招納稍薦
舉其豪右發諸丁彊以為義從勇力吏民去後稍/移其家前後送鄴凡數萬口其不從命者興兵致
[046-19b]
討斬首千數降附者萬計單于恭順名王稽顙部/曲服事供職同於編户邊境肅清百姓布野勤勸
農桑令行禁止貢達名士咸顯於世在/州二十餘年而居處貧窮無方面珍物陳泰許昌/人正
始中為并州刺史加振威將軍使持節護匈奴中/郎將懷桑夷民甚有威恵京邑貴人多寄寶貨因
泰市婢泰皆挂之於壁不發/其封及徵為尚書悉以還之︹晉︺魯芝郿人宣帝時/為使持節領
并州刺史/綏輯有方劉琨魏昌人永嘉元年為并州刺史加/振威將軍時并土饑荒百姓無復
人色琨至翦除荆棘收葬枯骸造府朝建市獄㓂/盜互來掩襲恒以城門為戰塲百姓負楯而耕屬
鞬而耨琨撫循勞來甚得物情劉淵時在離石相/去三百里琨密遣離間其部降者萬餘淵甚懼遂
徙居蒲/子城︹隋︺李雄高邑人後入長安晉王廣鎮并州/以雄為河北行臺兵部尚書當官
正直侃然有不可犯之/色王甚敬憚吏民稱焉︹唐︺李傑滏陽人神龍中為/河東巡察黜陟使
課最/諸道郭子儀鄭人廣德元年兼河東副/元帥河中節度使鎮河中李光弼柳/城
[046-20a]
人天寶中為河東節度使拔常山趙/郡敗安慶緒史思明之兵於太原王忠嗣鄭人/天寶
初為河東節度使持重安邊不生事訓練士馬隨/缺繕補軍中士氣盛日夜思戰忠嗣縱詭間伺虜
隙時出奇兵襲敵所向無不克毎出召屬長付以/兵使授士卒雖弓矢亦誌姓名其上軍還遺弦亡
鏃皆按名第罪以是部下人自勸器/甲充牣據要險築城堡斥地甚逺王思禮高麗/人入
居營州乾元中為河東節度副大使持法/嚴明士不敢犯器甲精良儲粟至百萬斛馬燧郟/城
人大厯中為河東節度使時太原兵力衰單燧募/得數千人補騎士敎之戰數月悉成精卒造器用
皆完鋭居一年闢廣場肄兵得三萬威震北方德/宗初年北邊數有警燧念晉陽王業所基宜固險
以示敵乃引晉水架汾而屬之城瀦為東隍省守/陴萬人又釃汾環城樹以固隄李懷光反河中詔
燧為河東奉誠軍行營副元帥與渾瑊駱元光合/討之時天下蝗兵乏食中朝臣請宥懷光燧入朝
為天子自言之且得三十日糧/足平河中許之不閲月河中平渾瑊本鐵勒九姓/之渾部世為
[046-20b]
臯蘭都督朱泚平授河中絳慈隰節度使與馬燧/同討李懷光懷光平還屯河中貞元後天子恐藩
侯生事稍桀驁則姑息之惟瑊奏論不盡從可輒/私喜曰上不疑我故治蒲十六年常持軍猜間不
能/入裴諝聞喜人代宗時為河東租庸鹽鐡使時關/輔旱入計帝召至便殿問榷酤利嵗出納
幾何諝久不對帝問之諝曰臣自河東來涉三百/里農人愁嘆穀粟未種誠謂陛下先訪疾苦而乃
責臣以利故未敢對帝/曰微公言朕不聞此李自良泗水人貞元中為/河東節度使居治
九年舉不愆法簡儉易循/民不知有軍上下諧附嚴綬華陰人憲宗時為/河東節度使選兵
遣大將李光顔助平夏州楊惠琳及蜀劉闢在鎮/九年尚寛惠治稱著聞士馬孳息嘗大閲旗幟周
七十里囘鶻梅錄將/軍在會聞金鼔震伏吕元膺東平人元和中為河/中節度使時方鎮多
姑息獨元膺秉正自持監軍/及中人往來者無不嚴憚郗士美金鄉人憲宗/時充昭義節
度使昭義自李抱真以來皆武臣私厨月費米千/石羊千首酒數千斛潞人困甚士美悉去之出廩
[046-21a]
錢市物自給又盧從史時日具三百人膳以餉牙/兵士美亦罷之討王承宗大將王獻爲前鋒恣横
逗撓士美斬以徇親皷之遂大破賊時諸鎮兵/遶賊多玩㓂犯法獨士美兵鋭整最先有功
  秘隴西人憲宗時拜昭義軍節度使時潞人彫耗/秘至則約出入嗇用度比四年儲錢十七萬緡
糧七十萬斛器械/堅良復爲完鎮裴度元和末爲河/東節度使李載義自稱/恒山
愍王之後文宗時爲河東節度使回鶻使者嵗入/朝所過暴慢吏不敢呵禁但嚴兵自守虜狃習益
謷悍載義召大酋戒之因悉罷/所防兵酋嚴憚之訖無犯者柳公綽華原人太/和四年爲
河東節度使遭歲惡撙節用度輟宴飲衣食與士/卒均北虜遣梅錄將軍李暢以馬萬匹來市所過
皆厚勞飭兵以防襲奪至太原公綽獨使牙將單/騎勞問待以至意闢牙門令譯官引謁宴不加常
暢德之出涕徐驅道中不妄馳獵陘北有沙陀部/勇武喜鬬爲九姓六州所長公綽召其酋朱邪執
宜治廢柵十一募兵三千留屯塞上其妻母來太/原者令夫人飲食問遺之沙陀感恩故悉力保障
[046-21b]
  劉沔彭城人㑹昌初爲河東節度使兼招撫囘鶻/進屯雁門關回鶻冦雲州沔擊之斬七禆將
敗其衆迎太和公主還詔/錄李靖平頡利事賜之李固言其先趙人會昌/初領河中節度
使蒲津河水歲壞梁吏撤笮用舟邀乞行人固言/至悉除之帝伐囘鶻詔方鎮獻財助軍上疏固諫
  石雄徐州人會昌中由晉絳行營節度使徙河中/時劉稹爲雄所破勢危蹙其大將郭誼密獻
款請斬稹首自歸衆疑其詐雄大言曰稹之叛誼/爲主謀今欲殺稹乃誼自謀又何疑以七千人徑
薄潞受/誼降焉畢誠偃師人宣宗時爲河東節度使河東/尤近胡復修杷頭七十烽謹候虜冦
不敢/入盧簡求蒲人爲河東節度使太原統吐渾契/苾沙陀三部難馴制他帥或與詛盟
質子弟然冦畧不爲止簡求歸所/質開示至誠虜憚其恩信不敢亂崔彥昭清河人/懿宗時
爲河東節度使先是沙陀諸部多犯/法彥昭撫循有威惠三年境内大治鄭從讜榮陽/人僖
宗時爲河東節度使兼行營招討使詔自擇參佐/皆一時之選時承張彥球所部軍亂剽冦日旁午
[046-22a]
從讜既視事姦無廋情乃推捕反賊誅其首惡/釋彥球不問而付以兵得其死力下皆惕伏
  揆武水人昭宗討李克用授揆昭義軍節度使以/本道兵會戰克用伏兵刁黄嶺執揆厚禮而將
用之揆大罵不屈克用怒使/以鋸解之至死詈聲不絶︹五代︺︹唐︺李嗣昭太谷/人天
祐三年為昭義軍節度使梁遣李思安將兵十萬/攻潞築夾城以圍之又遣人招降嗣昭嗣昭斬其
使者閉門拒守踰年莊宗始攻破夾/城嗣昭完緝兵民撫綏甚有恩意︹宋︺李允則盂/人
太平興國中使河東/路決繫囚原逋欠李若拙萬年人同勾當河東/轉運兼雲應等八州
事嘗詣闕言邊/事太宗嘉之索湘鹽山人端拱中為河東轉運/使王超等率師趨烏白池抵
無定河水涸軍渴乏湘輦大/鍬千枝至令鑿井衆賴以濟姚鉉廬州合肥人至/道中為河東轉
運使上言所在官吏有經畫利濟事可長乆者歲/終書厯受代日錄付新官俾之遵守若事有灼然
非便聽上聞俟/報改正詔從之鄭文寶景德初契丹入邊徙文寶/為河東轉運使文寶安輯
[046-22b]
所部募鄉兵張邊備又領/番漢兵赴河北手詔襃諭宋搏掖人真宗時為河/東轉運使上言大
通監冶鐵盈積可備諸州數十年鼓鑄願罷採以/紓民又請糾諸州丁壯為兵以增戎備在任凡十
一年河東接西北境邊事未息屯/帥甚廣博經制漕運以幹治稱陳堯佐閬中人/真宗時
為河東路轉運使地寒民貧仰石炭為生/奏除其税又減澤州大廣冶鐵課數十萬孫沖平/棘
人真宗時為河東轉運使㑹汾州軍譟捽守佐堂/下刼之城中戒備沖至州命弛備置酒張樂推首
惡十六人/斬之遂定崔嶧長安人為河東轉運使㑹更錢法/潞州民大擾推其首惡誅之人心
遂/定楊偕坊州人仁宗時為河東都轉運使召選三/路民為兵偕言方今兵不為少苟多而不
練則其勢易敗又困國而難供時/論者惟務多兵而偕論常如此杜衍山陰人提/㸃河東路
刑獄按行潞州折冤獄髙繼昇知石州人告繼昇/連蕃族謀變逮捕繫冶久不決衍辯其誣抵告者
罪寕化軍守將鞫人死/罪不以實衍覆正之文彥博介休人仁宗時以/直史館為河東轉
[046-23a]
運副使鄜州餉道囘逺銀城河外有唐時故道廢/而弗治彥博父洎為轉運使日將復之未及而卒
彥博嗣成父志益儲粟元昊來㓂圍城十日知有/備乃解去遷天章閣待制都轉運使熙寕九年拜
司空河東/節度使包拯合肥人為河東轉運使耿介自持/常經理鹺政以通商販軍國賴焉
  范仲淹吳縣人仁宗時邊陲有警以仲淹為河東/陜西宣撫使賜黄金百兩悉分遺邊將
  歐陽修廬陵人仁宗時奉使河東言忻代岢嵐多/禁地廢田願令民得耕之歲得粟數百萬
斛凡河東賦斂過重民/所不堪者奏罷十數事何郯成都人仁宗時為河/東都轉運使故相梁
適帥太原病不能視事内臣蘇安/静鈐轄兵馬怙寵不法皆劾奏之任顓夀光人仁/宗時為河
東轉運使每行部必擇僚佐之賢者一人與/俱凡事必與議未嘗以胥吏自隨人安其政周沆
益都人仁宗時為河東轉運使民盜鑄鐵錢/法不能禁沆故抑錢價鑄者以無利自息王舉
  元鎮定人仁宗時為河東轉運使夏人來爭屈野/地舉元從數騎渡河設幕與之議示以赤心夏
[046-23b]
人感/服趙滋開封人管勾河東經畧司公事建言代/州寕化軍有地萬頃皆肥美可募人田
作敎戰射爲堡/砦人以爲利程師孟呉人提點河東路刑獄晉/多土山旁接川谷春夏大
雨水蜀如黄河可溉灌師孟開渠築堰淤良/田萬八千頃裒其事爲水利圖經頒之州縣閻詢
天興人爲河東轉運使言三路土兵/疲老者聽其族以强壯者代從之張景憲河南/人熙
寕中爲河東都轉運使議者欲分河東爲兩路景/憲言本道地肥磽相雜州縣貧富亦異正宜有無
相通分之不/便議遂寢劉庠彭城人神宗時除河東轉運使/庠計一路之產鐵利爲饒請復
舊冶鼓鑄通隰州鹽&KR0552博易以濟用又請募民入/粟塞下豫爲足食計後以龍圖閣直學士知太原
府募民子弟剽鋭工技擊者籍爲勇敢又倣/漢謫戍法貰流以下罪徙實河外邊備修飭陳安
  石河陽人熙寕中韓絳鎮太原議行鹽法與鹽司/多不合乃以安石爲河東都轉運使議始定謂
其僚曰興事當有漸急則擾乃出鹽付民而卑/之券使隨所得貿易鬻畢仍歸劵私販爲減
[046-24a]
  廉分寕人提點河東刑獄遼人求代北地廉言分/水畫境失中國險固其後遼人果畧取兩不耕
地下臨雁門/父老以為恨王靖莘縣人提點河東刑獄長子縣/賊殺人捕治十數輩不得實皆
釋去靖閲其牘曰此真賊/也敎吏曲折訊囚果服罪畢仲游鄭人哲宗時提/點河東路刑獄
太原銅器名天下獨不市一物懼人以為矯且行/買二茶七時韓縝鎮太原曰如公叔可謂真清矣
  范純粹仲淹子哲宗時帥河東奏晉絳陜三州土/腴人多違法或改易種色或遣子弟公皁
監穫貪污猥賤乞/下監司改正從之吳時邛州人徽宗時提舉河東/常平歲饑發分粟以賑民
童貫經畧北方每/訪以邊事輒不答郭忠孝河南人宣和間為河東/路提舉解梁猗氏與河
東接壤盜販鹽者數百為羣歲起大獄轉相/告引抵罪者衆忠孝止治其首餘悉寛貸郭永
元城人提㸃河東刑獄時高宗命宗澤守京師將/復兩河檄永與大名帥相犄角不數日聲振河朔
已沒州縣皆復應宋軍金人亦畏之不/敢動後劉豫來冦無援城陷不屈死︹金︺耶律懷
[046-24b]
  義遼宗室天㑹初為西南路招討使新降諸部兵/革之餘多匱乏懷義擇衝要地建城市通商賈
自是衣食歲/滋畜牧蕃息范承吉天眷六年河東北路轉運使/時承宋弊民賦繁重承吉為
經畫立法簡便所入増十數/萬斛官既足而民亦有餘富珠哩阿老䍐隆州/人為
西南招討使有司督本路明安人户所貸官粟富/珠哩阿老䍐乞俟豐年從之軍人有以甲葉貿易
諸物天徳榷場及界外歲採銅鑛或因私挾兵鐵/與之貿易皆一切禁絶上番軍不許用親戚奴婢
及傭雇者營塹損圯以時修葺兵民皆畏愛之/富珠哩阿老䍐舊作孛术魯阿魯䍐明安舊作猛
安今並/改正張亨漷陰人章宗時為河東南北路提刑/使兼勸農採訪事存大體畧苛細訪
利病條十三事/以聞上嘉納之舒穆嚕元毅咸平人本名神思明/昌中遷汾陽軍節度
副使時石嵐間賊黨嘯聚肆行剽掠朝廷命元毅/捕之賊畏而遁元毅追襲盡殪之二境以安/舒
穆嚕元毅舊作石/抹元毅今改正伊喇益中都路人承安末為河/東南北路按察使舊制
[046-25a]
在位官有不任職委所屬上司體訪許州府長貳/互相舉申益言此傷禮讓恐同官因之不睦别生
奸弊乞止令按察使糾劾似為得體又言隨路㸃/軍官與富人飲㑹獻遺宜嚴究治上皆納之/伊
喇益舊作移/刺益今改正畢蘭阿魯岱貞祐初昭義軍節度使/繕完州縣之可守者不
可守者徙其民依險為柵澤州舊隸昭義軍後改/隸孟州復議遷城畢蘭阿魯岱奏遷城則失太行
之險而沁南昭義不通問矣詔澤州復隸昭義軍/是歲潼關失守畢蘭阿魯岱陳河北利害曰河東
河北之勢全恃潞州潞州兵强則國家基本漸可/復立乞復置潞州帥府詔從之/畢蘭阿魯岱舊
作必蘭阿魯/帶今改正完顏從坦金宗室貞祐中充宣差都/提控安撫山西軍民上書
言絳解二州民皆恃鹽布易米今大陽等渡不許/粟麥過河乞罷其禁官税十三則公私皆濟又言
中條以南諸縣為陜洛襟喉乞加兵分戍平陸產/銀鐵若以鹽易米募工煉冶可以廣財用備戎器
尚書省議惟許/放大陽等渡李革河津人興定元年以知平陽/府事權參知政事為河東行
[046-25b]
省太原兵缺食革移粟七萬石濟之二年宣差葉/赫素色至河東時晚禾未熟牒行省耕毀清野革
奏今歲雨澤及時秋成可待如令耕毁民將不堪/詔從革奏十月平陽𬒳圍城中軍不滿六千屢出
戰旬日間傷者過半徵兵吉霍隰三州不時至禆/將李懷徳縋城出降兵自城東南入左右請革上
馬突圍出革嘆曰吾不能保此城何面目見天子/汝輩可去矣乃自殺/葉赫素色舊作黏割梭失
今改/正完顏額楚瑚隆安府人汾陽軍節度使兼經/畧使興定二年九月城破死焉
完顏額楚瑚舊作/完顔訛出虎今改正納赫布魯都大名路人貞祐/間授元帥右監
軍兼昭義軍節度使行元帥府事興定二年潞州/破力戰死贈御史大夫/納赫布魯都舊作納哈
蒲刺都/今改正︹元︺瑚蘭大同人太宗時為山西大達魯噶/齊西方多盜郡縣捕不得計所失
值倍償郡縣苦之有甄軍判者率羣盜往來阜平/曲陽間殺人軍源界而奪之財縣以失捕當償瑚
蘭曰此大盗也縣豈能制哉即遣千人捕甄殺之/勸其餘黨害乃除/瑚蘭舊作忽蘭達魯噶齊舊
[046-26a]
作達魯花赤/今並改正張德輝交城人世祖即位起德輝爲/汀東南北路宣撫使下車擊
豪强黜贓吏均賦役耆耋不逺數千里來見曰六/十年不復見此太平官長矣民情愛戴奉之若神
李德輝潞人中統末山西宣慰使權勢之家籍/民爲奴者咸按而免之復業近千人焉
  姚天福雁門人至元時爲河東道提刑按察副使/時北鄙兵興轉輸繁急河東民苦徭役天
福以反側爲憂劾/執政失計奏罷之雷膺渾源人至元十一年僉河/東山西道提刑按察司事
以稱/職聞程思廉東勝州人成宗即位除河東山西廉/訪使太原歲飼諸王駝馬一萬四千
餘匹思廉爲請止飼千匹平陽諸郡歲輸租税於/北方民甚苦之思亷爲請得輸河東近倉舊法決
事咸有議劄權歸曹吏思廉自/判牘尾某當某罪吏皆束手達爾瑪高昌人大/德時河東
道廉訪副使隰州村民賽社因醉毆殺姚甲爲首/者乘間逃去有司逮同㑹者繫獄厯歲不決達爾
瑪曰殺人者既逃存亡不可知此輩皆罣誤無罪/而反桎梏耶悉縱之/達爾瑪舊作答里麻今改
[046-26b]
尉遲德誠絳州人至大四年爲河東山西道宣/慰司同知擊奸吏寛税斂上計京師
入見帝賜以食/擢工部尚書王思誠滋陽人至正時出僉河東/山西道肅政廉訪司事行
部武鄉縣監縣來迓思誠語吏屬曰此必贓吏未/幾有愬於道側者曰得母愬監縣敚汝馬乎曰然
監縣抵罪吏屬問先知之故/曰衣敝衣乘駿馬非詐而何︹明︺張孟兼浦江人洪/武中山西
僉事廉勁疾惡糾摘奸猾吏/民聞張僉事行部凛然墮膽鄭辰西安人永樂中/爲山西按察使
糾治貪濁不少貸潞州盜起入/山谷撫諭皆感泣復爲良民王驥束鹿人永樂/中爲兵科給
事中使山西奏免鹽/池逋課二十餘萬張政廣德人宣德初以御史/巡按山西時諸郡逋租
至二百餘萬石政請隨土產折納民大稱便斥/貪除暴治行稱最就拜山西按察使風紀益振
  常祖涵江人山西布政司左參議并晉地瘠民貧/歲凶多流亡常祖奏乞招徠免役三年悉復
業平陽有盜千人爲患常/祖推誠諭之不旬日皆降子謙錢塘人宣徳中以/兵部右侍郎巡撫
[046-27a]
河南山西至官遍厯諸州縣察所宜興革一歲章/數上英宗時請以兩省積榖每歲支給缺食下户
府州縣吏秩滿當遷即豫備糧儲未足不聽離任/自是儲偫充滿民無水旱憂又以大同在塞外懸
遠請别設御史治之而盡奪鎮將/之役卒私墾者為官屯邊用亦溢徐永達歸德人/正統初
為山西按察使巡按御史非法用刑劾罷之日蔬/食再餐妻家居紡績以供其衣卒之日貧不能具
棺巡撫于謙/解金帶以賻白圭南宫人正統中巡按山西辨疑/獄百餘部檄朔州課鈔益三之
二圭疏爭復三/十取一之舊石璞臨漳人正統中山西布政使/剛直有治行景泰初以兵部
尚書出募山西義勇又出理大/同軍餉及歸無第宅人服其清邱陵蘭陽人天順/中為山西布
政使善理劇不憚勞苦/袪弊戢奸甚有威惠朱鑑晉江人以副都御史/巡撫山西時額森日
窺塞下鑑修築各州縣及沿邊城堡聚置騎甲萬/餘募壯勇一萬七千人以謹防禦景泰初㓂數萬
攻雁門關命鑑移鎮雁門冦旋/引去/額森舊作也先今改正雷復寕遠人成化/七年巡撫山
[046-27b]
西端恪守法得軍民心屢禦邊警賜勅奬勞時/山西大祲復疏請發帑賑贍上從之卒於官
  喬新廣昌人成化中巡撫山西能卻敵惠民後山/西大饑喬新以刑部左侍郎往賑請盡蠲租
賦發内帑及鹽課銀數萬兩又設法勸諭得粟數/十萬石擇有司分賑又募兵疏溝渠償以粟共活
三十餘萬人還流/民十四餘萬户胡謐㑹稽人成化中山西提學/副使論諸生文高下悉當
山西故無志/自謐創之葉淇山陽人成化二十年以右僉都/御史巡撫山西歲大饑請發帑
三萬金賑濟部内宗室吉凶費皆取之民間淇請/停止明年澤潞旱奏蠲秋糧九十五萬石民得蘇
楊一清巴陵人成化末山西提學僉事師範端/嚴人才高下甄别不爽表節義禁浮華
士人翕/然宗之顧佐臨淮人宏治中巡撫山西宗室第宅/官爲繕費不貲佐請悉令自營治正
統末權發太原平陽民戍/邊後遂久不代奏令代還張敷華安福人宏治中/以右副都御史
廵撫山西部内賦輸大同困於折價敷華/請太原以北利轉運者仍輸米民便之吳道安
[046-28a]
河内人宏治中山西副使整飭三關兵備道創築/寕武新城設寕武所及沿邊堡寨募軍充實武備
一/新叢蘭文登人正德八年以右都御史總制宣大/山西軍務霍什以五萬騎自萬全右衞趨
蔚州大掠又三萬騎入平魯城南蘭陰置㐲使人/爲田間餉而躬率兵追冦冦走掠食食有毒多踣
伏兵乘之遂遁/霍/什舊作火篩今改正李鉞祥符人武宗時僉都御/史巡撫山西小王子入
白羊口鉞度宣大有備必窺岢嵐五/臺間乃亟畫戰守冦果犯岢嵐敗之朱裳沙河人/正徳初
以御史巡鹽河東時有幸臣遣人牟鹽利裳禁勿/予有夤緣奏乞鹽引者下户部尚書石玠曰汝無
庸朱御史/不汝聽也戴鱀鄞人正徳中山西按察使整飭憲/典官吏憚之有閹殺人匿宗室家
吏不敢問鱀收捕付獄有知縣受賕殺人/巡按知其與權貴有連釋之鱀爲正法宋景奉/新
人嘉靖初山西副使汾州介休饑民聚爲盜景擒/其魁而撫其被脅者從爲山西布政使太原民多
逃徙所遺田責税現户景召人佃/墾而輕其賦定九則徵民皆賴之毛伯温吉水人/嘉靖中
[046-28b]
總督宣大山西軍務大同鎮邊鎮川宏賜鎮河鎮/鹵五堡相距二百里極邊近賊帳伯温修築之募
軍三千防守給以間田/永除其賦邊防賴之王儀文安人嘉靖中山西/右參政分守冀寕冦
抵清源城儀洞開城門冦疑引去按行所部築/城郭積糗糧榆次平定間皆有城冦不敢犯
  鵬撫寕衞人嘉靖中俺答大入山西以鵬為總督/修築邊牆九百三十餘里增新墪及護墪堡建
營舍又得地萬四千九百餘頃人給五十畝省倉/儲無算諸所規畫多著為令以功進兵部尚書
  曾銑江都人嘉靖中巡撫山西經歲㓂不犯/邊増築邊牆四百餘里進兵部侍郎韓邦
  奇朝邑人嘉靖中以右副都御史巡撫山西/為政嚴肅有司供具悉不納將吏懾服應檟
建昌人嘉靖中以右副都御史巡撫山西時所部/歲被兵檟簡精鋭葺營堡謹斥堠聚兵扼要害敵
知有備/不敢犯翁萬達掲陽人嘉靖中以兵部右侍郎總/督宣大山西保定軍務儲戎器謹
偵候明賞罰將卒母敢離次得降人厚撫之益知/敵情又請築大同宣府邊牆千餘里凡牆堞近逺
[046-29a]
濠堡深廣曲盡其宜由是敵不敢輕犯牆内戍者/得以暇耕牧邊費日省後以卻敵功進兵部尚書
  楊守謙徐州人嘉靖中以右僉都御史巡撫山西/請偏頭老營堡二所餘地千九百餘頃興
舉營田薦副使張鎬為提調牛種取給本土/其後秋穫當帑金十萬邊關穀價頓減十五李淶
容城人嘉靖中山西總兵俺答矙三關以淶拒險/不敢入俄突神池利民堡淶迎戰於野豬溝驅之
出境晉署/都督同知丁璋嘉靖中山西副總兵二十年俺答/入寕武關璋大戰於石湖嶺與遊
擊周宇死之/贈卹如制吳嶽汶上人嘉靖中厯山西副使/右布政使並以清静得民
  叔嗣祥符人嘉靖中山西左參政/斷疑獄十二事時稱神明葛守禮德平人/嘉靖中
山西按察使汾俗狡悍二王府多招納亡命/守禮嚴保甲簡游徼盜發立擒治境内帖然孫繼
  魯雲南人嘉靖中為山西參政分守冀南數繩約/宗藩自遷按察使赴太原宗藩百餘人擁馬發
其裝見敝衣外無長物愕然曰百餘年無此清吏/矣載酒追送以謝過焉後撫山西上言邊事忤㫖
[046-29b]
[046-29b]
犯/法楊博蒲州人嘉靖時以兵部尚書總督宣大山/西軍務時大同方解圍愽亟請蠲被兵田
租因擇丁壯為義勇分隸諸將復造偏箱車百輛/分置左右衞使有警則相聲援築堡濬濠數出奇
兵襲敵敵/為徙帳萬恭南昌人嘉靖末以僉都御史巡撫/山西屢摧勍敵緣河築牆以防套
冦東掠又敎民用水/車溉田民大利之楊巍海豐人隆慶初巡撫山/西所部驛遞銀歲徵五
十四萬巍請減四之一修築沿邊城堡千/餘里檄散大盜李九經黨旋乞養母去宋纁商/邱
人隆慶初以御史巡撫山西俺答陷石州將/士捕七十七人當斬纁訊得其誣釋者殆半王崇
  古蒲州人隆慶四年以兵部侍郎總督宣大山西/軍務時俺答納叛人趙全等屢為邊害俺答孫
巴䍐内齊以俺答奪其妻怒忿來降崇古因以款/俺答使以叛人趙全等易而歸之俺答遂縛全等
來獻於是歸巴䍐並封俺答通貢布俺答誓不犯/大同邊境休息/巴䍐内齊舊作把漢那吉今改
王世貞太倉人隆慶中山西/按察使有廉能名方逢時嘉魚人隆/慶中左僉
[046-30a]
都御史巡撫大同與總督王崇古定計挾巴䍐以/索叛人趙全等於俺答以功進兵部尚書萬厯初
代崇古總督宣大山西軍務申明貢/布之約兩人首尾共濟邊境遂安沈子木歸安/人萬
厯初山西布政使晉中大饑仿鄭俠流民圖奏上/得捐帑十萬為賑全活甚衆進本省巡撫威惠並
行吏肅/民安王象坤新城人萬厯中山西左布政使有/清操多惠政都御史温純請顯陟
一人以風天下/謂莫如象坤孫維城邱縣人萬厯間山西按察/使冦小酋安圖恃驍健挾
市龍門請以五千鐵騎待命闕下維城知其虚實/禁止之乃獻出邊屬夷自贖毋敢挾市幕府上其
功進右布政使/安/圖舊作安&KR0693今改正李維楨京山人萬厯間山西/按察使明斷如神不
事苛刻纂修山西通志考/覈精詳當時號為信書吕坤寕陵人萬厯中以/右僉都御史巡撫
山西約將吏不得私餽遺飭邊防卹民瘼庶政畢/舉嘗厯三關見將校無知兵者嚴行訓練又立保
甲法籍丁壯令各習戎器而拔其/尤者為長由是列城皆有武備魏允貞南樂人/萬厯二
[046-30b]
十一年以右僉都御史巡撫山西裁幕府歲供及/州縣冗費以其銀數萬繕亭障建烽堠置器市馬
易粟又奏免平陽歲額站銀八萬以所省郵傳羡/銀補之雁門平定軍以逋屯糧竄徙奏除其租招
令復業岢嵐互市省撫賞銀六萬汾州有兩郡王/宗人與軍民雜處知州秩卑不能制奏改為府時
邊鎮廢弛允貞視要害築邊牆萬有數丈政聲大/著上亦數嘉其能㑹詔中官張忠等採礦山西抗
疏極諫張忠等暴横不法疏暴其罪/皆不報遂乞養親歸士民為立祠呉甡興化人/崇禎七
年擢僉都御史巡撫山西時陜豫流賊每冬月輒/履冰渡河肆掠甡相地險易令嚴警備賊至多被
傷自是連三歲無一潛渡者濵河二千里皆得休/息又平境内大盜賀宗漢劉浩然高加計每行軍
樹二白旗凡脅從及老弱婦女跪其/下即免死&KR0681事四年軍民戴若慈母盧象昇宜興/人崇
禎九年總督宣大山西軍務大興屯田二年積穀/二十萬石暇則率將士較射發無不中竟象昇在
事塞上宴然後死難/本朝乾/隆四十一年/賜諡忠肅蔡懋德崑山人崇/禎中以僉
[046-31a]
都御史巡撫山西數平盜亂十六年冬流賊陷陜/西自蒲州北抵保德二千餘里悉與賊鄰恃黄河
為限窮冬冰合賊騎得長驅懋德以疲卒三千當/數十萬强冦日奔走平陽汾州間猶屢挫之大慶
風陵吉鄉諸渡晉王趣懋德還守太原賊即渡河/陷平陽李自成遣使招降懋德斬之太原陷與中
軍副總兵應時盛偕至三立祠縊死福王時議謚/忠襄/本朝乾隆四十一年/賜謚忠恪時
盛遼陽人城陷後殺數十人而出還顧不見/懋德復斫門入懋德死亦取弓弦自勒死趙建
  極永寕人山西左布政使流賊攻太原偕巡撫蔡/懋德及諸監司等分門守禦城陷危坐公堂賊
擁見李自成迫之跪不屈授以官大罵遂見/殺/本朝乾隆四十一年/賜謚節愍藺剛
  中陵縣人山西副使從蔡懋德守太原時調陽和/兵三千拹守剛中疑其為賊内應移之南關外
果叛迎賊城陷𬒳執說之降大罵賊殺之首既墮/復躍起丈餘賊皆辟易/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忠愍周遇吉錦州人崇禎十五年以左都督為/山西總兵官汰老弱繕甲仗練勇
[046-31b]
敢一軍特精李自成陷全陜將犯山西遇吉以沿/河千餘里賊處處可渡分兵扼其上流以下流蒲
坂屬之巡撫蔡懋德及平陽太原陷賊遂破忻圍/代遇吉先在代遏其北犯乃憑城固守潛出兵奮
擊數日殺賊無數㑹食盡援絶退保寕武關賊踵/至遇吉發大礮設伏復殺賊二萬人城陷被執大
罵不屈賊叢射殺之妻劉氏亦據公廨登屋而射/每一矢斃一賊賊不敢逼縱火焚之闔家盡死後
自成入京師每語人曰他鎮復有一周總兵吾安/得至此福王時贈太保謚忠武祀旌忠祠/本朝
乾隆四十一年/賜謚忠武
 ︹本朝︺馬柱國奉天人順治初巡撫山西時流冦據太/原凡八月柱國至即擊破之盡誅餘孽
之匿民間者安集撫循民漸復業時客兵數往來/苦供億繁柱國悉心措置里閈若不知有兵者康
熙三年/祀名宦黄徽孕晉江人順治初巡按山西時三晉/初定民尚多竄山谷間徽孕單騎
開諭悉令復業先是闖賊據晉徵賦已過半及賊/平徽孕疏請已經偽官徵者盡豁之民有死義者
[046-32a]
悉具狀以聞又請錄用紳士之賢者及設學/臣立師儒復站銀禁告訐四事皆次第舉行申朝
  紀奉天人順治二年巡撫山西下車劾貪吏數十/人屬員肅然站銀舊額一十五萬明季裁充餉
驛費不足派之里甲至二十萬有奇朝紀請復其/舊驛馬官牧無得累民勒石郡邑民徳之剿陽城
土賊王希堯汾州叛兵李本清寕郷/逆民楊春暢數有功五年卒祀名宦祝世昌奉天/人順
治初巡撫山西時大同降將姜瓖叛郡邑震動世/昌力請發兵殄滅辦餉數十萬民不病擾事平疏
請豁逋賦七百萬石徭十餘/萬丁未幾卒於官百姓巷哭孫茂蘭遼陽人順治/四年山西左
布政使時駐防兵圈民地胥以廢藩土田給之而/屯丁多抗不輸租茂蘭繩以法民得安業或兵民
相搆茂蘭用情理/訊之咸服其平劉宏遇奉天人順治七年巡撫/山西時姜瓖初平村聚
多蹂躪逋賦巨萬宏遇疏請得豁又卹諸死事家/建忠烈祠祀之九年旱饑遣使分賑全活甚衆汾
流侵會城築隄障之既/去民懷其德建祠祀焉劉嗣美陳留人順治中巡/按山西彈劾不避
[046-32b]
權貴時微行訪民疾苦奸胥墨吏憚之弁卒占民/居者令胥出賃直草豆輸㑹城市魁緣典守以肆
勒索立置之法晉/人稱爲真御史云李之芳武定人順治十六年巡/按山西措注有條貪墨
吏多/斂迹王庭嘉興人順治末山西右布政使以廉潔/倡屬吏令盡心牧養慎出納吏不得上
下其手郡邑肅然/及去民歌思不輟穆臣滿洲人康熙十五年山西/按察使持法平遇訟者輒
以善言和解散銀米於/囚必親詣獄按名給之張鵬翮遂寕人康熙二十/四年官河東轉運
使力請巡鹽使者題豁加課督修城/隍四面甎甃在官三年以清廉著郝惟謙霸州/人康
熙二十八年以御史巡視河東鹽政請豁浮徵以/充正課又修護城渠堰令按丁分工書於籍有毁
壞輒按名重築自/是渠堰無不固者劉元勲咸陽人康熙間山西糧/驛道以養馬費有正供
而晉皆民養嚴禁之委賑大同不漏不/冒所駐地有槐一株民號爲劉公槐覺羅石麟
正紅旗人雍正五年任山西巡撫於晉省鄰界僻/路處添設墩臺營汛奏給佐雜等官養廉銀兩又
[046-33a]
以蒲州平垣潞澤各營汛廣兵/單請加設弁兵俱下部議行書麟滿洲鑲黄旗/人乾隆五十
五年任山西巡撫董/率屬員留心民事朱珪大興人乾隆三十四年/任山西布政使奏保護
城工事宜三十六年護巡撫事奏籌土/黙特官兵盤費均得/㫖允行蔣兆奎渭/南
人乾隆四十四年任澤州同知洊升山西巡撫屢/著政聲嘉慶二年剿辦敎匪調派官兵妥速特邀
議/敘
[046-33b]


                         纂修官馮 芝恭 纂
                         總纂官臣顧/蒓/許應藻恭覆輯
                         校對官徐 堉恭 校
[046-34a]
[046-35a]
[046-36a]
[046-37a]
[046-38a]
[046-39a]
[046-40a]
[046-41a]
[046-42a]
[046-43a]
[046-44a]
[046-45a]
[046-46a]
大清一統志
 太原府山西省治東西距五百七十里南北距七百/三十里東至平定州夀陽縣界一百七十里
西至汾州府永寕州界四百里南至沁州沁源縣/界四百七十里北至忻州界二百六十里東南至
遼州榆社縣界二百四十里西南至汾州府平遥/縣界二百五十里東北至忻州定襄縣界一百八
十里西北至保徳州界五百里/自府治至/京師一千二百里
︹分野︺天文昴畢分野大梁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冀州之域周并州之域初為唐國後
  更曰晉國戰國屬趙秦莊襄王四年置太原郡東/境
為上黨郡地北/境為雁門郡地漢高帝六年為韓國十一年為代
  國文帝二年為太原國元鼎三年國除為太原郡
[046-46b]
  屬并州後漢因之爲并州治東境置樂平郡兼爲/常山郡地北境爲雁
門郡増置/新興郡晉爲太原國永嘉末陷永嘉六年爲劉/淵所據建興四
年屬石漢後屬苻秦太元十一年屬/西燕十九年屬後燕皆爲太原郡後魏仍曰并
  州太原郡東境仍爲樂平郡北境仍爲雁門/郡増置肆州改新興爲永安郡北齊
  置省建别宫周置并州六府後廢六府置總管隋
  開皇初廢郡置河北道行臺九年復改爲總管府
  大業初府廢復曰太原郡東境爲樂平郡北境爲/雁門郡改永安置樓煩
唐武德元年復曰并州置總管府七年改大都
  督府天授元年置北都神龍元年罷都開元十一
  年復置北都改并州爲太原府元和志開元二十/一年分天下爲十
[046-47a]
五道置採訪使太原為河東道/按日知錄河東/山西一地也唐之京師在關中而其東則河故謂
之河東元之京師在薊門而其西則山故/謂之山西各自其畿甸之所近而言之也天寶元
  年加號北京上元二年罷京寶應元年復曰北都
  為河東節度使治五代梁曰并州河東軍後唐冋
  光元年建西京三年又改北京周時為北漢都宋
  太平興國四年降為并州嘉祐四年復曰太原府
  太原郡河東節度大觀元年升大都督府為河東
  路治金曰太原府武勇軍分為河東北路治元太
  祖十一年置太原路總管府大德九年改曰冀寕
  路屬河東山西道明復曰太原府為山西布政使
[046-47b]
  司治
 本朝為山西省治領州一縣十
  陽曲縣附郭東西距一百五十里南北距一百二/十里東至平定州夀陽縣界六十里西至
交城縣界九十里南至太原縣界十里北至忻州/界一百十里東南至榆次縣界二十里西南至交
城縣界八十里東北至平定州盂縣界一百七十/里西北至忻州靜樂縣界一百二十里漢晉陽汾
陽狼孟三縣地後漢末始移置陽曲縣屬太原郡/晉因之後魏改屬永安郡隋開皇六年改曰陽直
十六年又改曰汾陽屬并州大業三年屬太原郡/唐武徳七年復名陽曲屬并州開元十一年屬太
原府五代因之宋太平興國七年移并州來治/後遂為太原府治金元明不改/本朝因之
  原縣在府西南四十里東西距六十五里南北距/六十五里東至榆次縣界二十五里西至陽
曲縣界四十里南至徐溝縣界三十里北至陽曲/縣界三十五里東南至徐溝縣界三十里西南至
[046-48a]
交城縣界三十里東北至陽曲縣界四十里西北/至忻州靜樂縣界一百四十里古唐國地春秋為
晉陽邑秦置晉陽縣為太原郡治漢因之後漢兼/為并州治晉及後魏因之北齊武平六年分置龍
山縣隋開皇十年改龍山曰晉陽改舊晉陽曰太/原皆為并州治唐仍二縣為太原府治五代為北
漢都宋太平興國四年平北漢廢二縣改置平晉/縣熙寕三年省入陽曲政和五年復置屬太原府
金貞祐四年又省興定元年復置元屬冀寕路明/洪武八年復曰太原縣屬太原府/本朝因之
  榆次縣在府東南六十里東西距五十五里南北/距一百十里東至平定州夀陽縣界三十
里西至太原縣界二十五里南至太谷縣界三十/里北至陽曲縣界八十里東南至遼州榆社縣界
九十六里西南至徐溝縣界二十五里東北至壽/陽縣界四十五里西北至陽曲縣界四十里春秋
晉魏榆邑戰國屬趙曰榆次漢置榆次縣屬太原/郡後漢魏晉因之後魏太平真君九年省入晉陽
景明初復置北齊改名中都隋開皇中復曰榆次/屬太原郡唐屬太原府五代因之宋太平興國四
[046-48b]
年移府來治七年府徙縣仍屬焉元/屬冀寕路明屬太原府/本朝因之太谷縣在府/東南
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一百三十里南北距五十五/里東至遼州和順縣界一百十五里西至祁縣界
十五里南至祁縣界三十里北至徐溝縣界二十/五里東南至遼州榆社縣界七十里西南至祁縣
界四十里東北至榆次縣界三十里西北至徐溝/縣界三十里春秋時晉大夫陽處父邑漢置陽邑
縣屬太原郡後漢魏晉因之後魏太平真君九年/省景明三年復置隋開皇十八年改曰太谷屬并
州唐武德三年置太州六年州罷屬并州開元十/一年屬太原府五代宋金因之元屬冀寕路明屬
太原府/本朝因之祁縣在府南少西一百四十里東西距/五十五里南北距四十五里東至
太谷縣界三十里西至文水縣界二十五里南至/汾州府平遥縣界十五里北至徐溝縣界三十里
東南至沁州武鄉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平遥/縣界十五里東北至徐溝縣界四十里西北至文
水縣界十里春秋晉祁邑漢置祁縣屬太原郡後/漢魏晉及後魏因之北齊省隋開皇中復置屬并
[046-49a]
州唐初屬太州尋仍屬并州開元十一年屬太原/府五代及宋因之金屬晉州元屬冀寕路明屬太
原府/本/朝因之徐溝縣在府南八十里東西距七十一/里南北距三十一里東至榆次
縣界十三里西至交城縣界五十八里南至太谷/縣界十八里北至太原縣界十三里東南至太谷
縣界二十里西南至文水縣界六十七里東北至/榆次縣界二十里西北至太原縣界二十里漢榆
次縣地隋開皇十六年置清源縣屬并州大業初/省入晉陽唐武德元年復置仍屬并州開元十一
年屬太原府五代及宋因之金大定二十九年始/析置徐溝縣屬太原府元屬冀寕路明屬太原府
本朝因之乾隆二十/八年以清源縣省入交城縣在府西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一百
八十里南北距一百六十五里東至徐溝縣界二/十里西至汾州府永寕州界一百六十里南至文
水縣界十五里北至忻州靜樂縣界一百五十里/東南至文水縣界十五里西南至文水縣界二十
里東北至陽曲縣界一百里西北至汾州府臨縣/界二百二十里漢晉陽縣西境隋開皇十六年置
[046-49b]
交城縣屬并州唐屬太原府五代因之宋太平興/國四年於縣設大通監仍屬太原府金廢監元屬
冀寕路明屬太原/府/本朝因之文水縣在府西南一百六十里/東西距一百二十五里
南北距七十五里東至祁縣界四十五里西至汾/州府永寕州界八十里南至汾州府平遥縣界五
十里北至交城縣界二十五里東南至平遥縣界/五十里西南至汾州府汾陽縣界三十里東北至
徐溝縣界五十里西北至交城縣界二十里戰國/趙大陵地漢置大陵縣屬太原郡後漢魏晉因之
後魏太平真君九年改置受陽縣仍屬太原郡隋/開皇十年改曰文水屬并州唐武德三年改屬汾
州六年還屬并州七年又屬汾州貞觀初復故天/授元年改曰武興神龍初復曰文水五代因之宋
金屬太原府元屬冀寕路/明屬太原府/本朝因之岢嵐州在府西北三百/二十里東西距
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一百十里東至寕武府五寨/縣界三十里西至保徳州界九十里南至嵐縣界
五十里北至五寨縣界六十里東南至嵐縣界四/十里西南至興縣界五十里東北至五寨縣界四
[046-50a]
十里西北至保德州河曲縣界七十里春秋晉地/後為樓煩所據漢為汾陽縣地後漢建安末為新
興郡地後魏為秀容郡地後為嵐州地隋大業中/置岢嵐鎮唐長安三年置嵐谷縣屬嵐州神龍二
年省開元十二年復置嵐谷縣五代因之宋太平/興國五年於縣置岢嵐軍屬河東路熙寕二年省
縣入軍元豐六年復置縣金大定二十二年升為/岢嵐州屬河東北路元初仍降為縣太祖十六年
省縣入管州明洪武七年復置岢嵐縣/九年復為州屬太原府/本朝因之嵐縣在府/西北
二百六十里東西距一百十里南北距一百四十/里東至忻州靜樂縣界三十里西至興縣界八十
里南至汾州府永寕州界八十里北至岢嵐州界/六十里東南至靜樂縣界六十里西南至興縣界
八十里東北至靜樂縣界六十里西北至岢嵐州/界六十里漢汾陽縣地後漢末為新興郡地後魏
置嵐州及岢嵐縣隋開皇中州縣俱廢大業八年/復置嵐城縣屬樓煩郡唐武德四年改曰宜芳於
縣置東㑹州六年改曰嵐州天寶初曰樓煩郡乾/元初復曰嵐州屬河東道五代因之宋亦曰嵐州
[046-50b]
樓煩郡屬河東路金天會六年升為鎮西軍節度/屬河東北路元至元二年州縣俱省入管州五年
復置嵐州屬冀寕路明洪武初降為縣八/年屬太原府岢嵐州/本朝屬太原府興縣在/府
西北四百十里東西距一百十里南北距一百六/十里東至嵐縣界六十里西至陜西榆林府神木
縣界五十里南至汾州府臨縣界九十里北至保/徳州界七十里東南至汾州府永寕州界一百三
十里西南至臨縣界一百六十里東北至岢嵐州/界七十里西北至保德州界一百里漢汾陽縣地
北齊置蔚汾縣屬神武郡隋開皇三年改屬石州/大業四年改縣曰臨泉屬樓煩郡唐武徳七年改
曰臨津屬嵐州貞觀元年又改曰合河五代宋及/金初因之後升為興州屬太原路元屬冀寕路明
洪武二年降為縣九年屬太原府岢嵐州/本/朝雍正三年改屬保徳州八年復屬太原府
 ︹形勢︺左有恒山之險右有大河之固三國志魏/牽招傳襟四
  塞之要衝控五原之都邑唐李白餞/王贊序臨谷為塹因
[046-51a]
  山為障舊/志帶二水之雙流據百嶺之重阻雲代為
  之前襟澤潞為之後翼府廳/壁記
 ︹風俗︺土瘠民貧勤儉樸質憂深思遠有尭之遺風詩/集
人物阜殷不甚機巧然頗勁悍習於戎馬前代
  以來亦多文雅之士隋書地/理志智愚不相欺貧富不
  相耀民不譸張士不挾黨卿大夫不凌賤市公舊/志
 ︹城池︺太原府城周二十四里門八池廣三丈宋初土/築明洪武中甃甎南北各有關城
本朝順治六年於西南隅築城為八旗兵/駐防之所後相繼增修/陽曲縣附郭太原縣
  城周七里門四池廣十丈明景泰初築正徳中/甃甎/本朝乾隆十二年修二十九年重修
  次縣城周五里門三池唐三丈隋開皇初建明成/化中甃甎/本朝順治六年修康熙二十
[046-51b]
五年/重修太谷縣城周十二里門四池廣一丈明正德/中因舊址増建/本朝順治六年
修乾隆二十/一年重修祁縣城周四里有奇門四池廣三丈/明嘉靖末因舊址增築萬厯
間甃甎/本朝順治六年/修康熙四十四年重修徐溝縣城周五里門四/池深九尺金
大定間築明萬厯中甃甎/本朝/康熙九年修乾隆三十三年重修交城縣城周五/里有
奇門四池廣三丈唐天授初築明/崇禎中甃甎/本朝康熙九年修文水縣城周九/里有
奇門四池闊四丈宋元豐中築明萬厯中甃甎/本朝順治十二年修康熙十一年乾隆二十七年
重/修岢嵐州城周六里有奇門四池廣五丈宋元豐/中因故址展築明洪武中甃甎/本
朝順治/五年修嵐縣城周四里門三池深二丈宋紹聖中/築明萬厯𥘉甃甎/本朝乾隆二
十九/年修興縣城周二里有奇門四池深八尺明景泰/初築隆慶二年甃甎/本朝康熙四
十九/年修
[046-52a]
 ︹學校︺太原府學在府治西北金天㑹中建元末北明/洪武初重建/本朝順治十一年修
康熙十七年四十二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七名陽曲縣學在縣治西北金/大定中建明成
化中修/本朝順治十一年重建/康熙十九年修入學額數二十名太原縣學在縣/治東
舊在平晉故城内明洪武六年移建/今所/本朝屢修入學額數十二名榆次縣學在/縣
治西宋咸平中建明宏治中重建/本朝順治/十三年修康熙十二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名
  谷縣學在縣治東南宋崇寕中建明嘉靖二年重/建/本朝順治二年修康熙三十七年重
修入學額/數十二名祁縣學在縣治西南金大定中建在城/東南隅明嘉靖初遷建於此
本朝順治六年修康熙五十/七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二名徐溝縣學在縣治西/金大定中
建明宣徳初重建/本朝康熙二十九/年修四十九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二名交城縣學
在縣治東元大德中建明嘉靖二十七年重建/本朝順治十八年修康熙四十年重修入學額數
[046-52b]
十二/名文水縣學在縣治東宋元符中建明宏治中/重建/本朝順治十二年修入學
額數二/十名岢嵐州學在州治西南明洪武中建成化/初圯嘉靖中重建/本朝康熙
十一年修入/學額數八名嵐縣學在縣治東南宋元豐中建明/成化𥘉増修/本朝雍正七
年修入學/額數八名興縣學在縣治東北元至元間徙城北/山上明宏治中徙建舊址/本
朝康熙十年修三十六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二名清源鄉學在徐溝縣西/南三十里舊
為清源縣學金泰和初建/本朝乾隆二十八年/併縣入徐溝改為鄉學以徐溝學訓導移駐於此
入學額數/十二名晉陽書院在府治東南舊在府治西南/名三賢祠祀隋王通宋司馬
光明薛瑄明萬厯初張居正奏毁所在書院祠遂/廢後巡撫魏允貞復建/按省志以風后至叔齊
十七人位南向叔向至吕坤十八人皆名宦西向/董狐至薛瑄十六人皆鄉賢東向卜子夏田子方
段干木皆寓賢居鄉賢上題曰三立祠取三不朽/語也/本朝順治初移建今所更名三立書院雍
[046-53a]
正二年復/改今名二賢書院在榆次縣治東/本朝乾隆/十三年建嘉慶二十二年知
縣路孟/逵修源池書院在榆次縣東渦村/元耆民趙彬建明經書院在/榆
次縣北趙村/本/朝乾隆十九年建鳳山書院在太谷縣治東街/本朝乾隆十七年建
嘉慶二十一年/知縣陳履和修金河書院在徐溝縣東南/本/朝康熙十八年建
  川書院在交城縣南街/本朝康/熙十一年知縣趙吉士建養正書院在交/城縣
東門外/本朝/乾隆十三年建菁莪書院在交城縣北門外/本/朝乾隆二十一年建
  卦山書院在交城縣北卧龍岡/本朝康熙四十七年建武陵書院在文/水縣
治西街/本朝乾隆二十八年建/按舊志載晉/溪書院在太原縣西南十里明少保王瓊建通濟
書院在交城縣東門外一隅書院在/交城縣治西南隅今俱廢謹附記
 ︹户口︺原額人丁三十二萬三千七百一十七今滋生/男婦共二百八萬六千六百四十名口計三十
[046-53b]
三萬一千七/百八十五户
 ︹田賦︺田地五萬九千五百七十二頃五十五畝九分/有奇額徵地丁正雜銀四十萬四千七百八十
二兩五錢四分二釐糧二萬四千/六百三十三石一斗二升有奇
 ︹山川︺罕山在陽曲縣東五十里自太行蜿蜒而下東/跨平定州夀陽縣南連榆次縣周五十里
或譌為/看山冽石山在陽曲縣西北四十里一名冽石/谷山罅出泉味甘美居人引流灌
&KR2118在陽曲縣西北四十里山/形峻峭多林木紅葉最佳亭子山在陽/曲縣
西北五十里下/有桃花三洞方山在陽曲縣東北山/形如削見元和志漢柵山在/陽
曲縣東北六十里周三十里接平定州盂/縣界相傳漢時嘗置柵屯兵於此故名阪泉山
在陽曲縣東北八十里相傳舊名漢山晉文/公卜納王遇黄帝戰於阪泉之兆因改今名織筓
  山在陽曲縣東北九十里其/形如鳥舒翼亦名鳳凰山石室山在太原縣西/南七里寰宇
[046-54a]
記後魏興國土地記云太原郡山有石/室方丈四尺四壁有篆字人莫之識卧虎山在/太
原縣西南七/里以形似名懸甕山在太原縣西南十里山腹巨/石如甕水出其中亦曰汲甕
山又名結絀山山海經懸甕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其獸多閭麋晉水出焉郭璞注在今晉陽縣
西北北齊書楊愔傳愔隨父之并州入晉陽西懸/甕山讀書元和志一名龍山高齊武平六年置龍
山縣以/此名尖山在太原縣西南/十五里產&KR0552風谷山在太原縣西/十里即風峪
石壁有穴中有北齊天保時刻佛經石柱一百二/十六是山西接交城為唐北都西門之驛道/按
五代史及通鑑後唐申王存渥自晉陽走風谷蓋/即此山胡三省注通鑑以風谷為嵐谷之誤恐非
  嬰山在太原縣西北三里隋圖/經云嬰山并州之主山蒙山在太原縣西/北五里一名
西山隋書地理志晉陽縣有蒙山元和志䝉山在/晉陽縣西北十里十六國春秋曰前漢劉聰征劉
琨不剋畧晉陽之人踰蒙山而歸即謂此也今山/上有楊忠碑忠為周將討齊戰勝隋開皇二年追
[046-54b]
紀功烈始建此碑/忠即文帝之父也駝山在太原縣東北三十五里/狀若駝峯產石炭一名黒
駝/山牢山在太原縣東北四十五里一名看山出金/&KR1133後魏書曰劉聰遣子粲襲晉陽猗盧救
之遂獵牢山陳閲/皮肉山為之赤麓臺山在榆次縣東南一名鹿/臺山魏書地形志榆次
縣有鹿臺山祠元和志麓臺山俗名鑿臺山在縣/東南三十五里舊志高數十仞頂平衍上有智伯
寶峯山在榆次縣東南四十里蜿/蜒奇特其南有溪谷之勝鷹山在榆次/縣東南
八十里小/涂水出焉冀家山在榆次縣北四十里連延/環拱為陽曲罕山之翼小五
  臺山在榆次縣東北三十/里有林巒泉石之勝鳳景小在太谷縣東南/十八里頂有浮
灰泉山在太谷縣東南二十/里上有谷德將軍廟鳳翼山在太谷縣/東南二十
三里下有酎泉味甘可/釀酒北流合咸陽谷水鳳皇山在太谷縣南十里/以形似名上有三
浮/圖雙泉山在祁縣東南三十/里山有雙泉故名竭方山在祁縣東南/六十里一名
[046-55a]
頂山周三十里南跨平遥迤/邐接武鄉沁源靈石三縣界幘山在祁縣東南六/十里有上幘下
幘二山皆周五里金史/地理志祁縣有幘山高峯壑山在祁縣東南七/十里一名雲伏
腦山盛暑積雪不消山分二支折東北者為/棉嶺自麓十八盤方至巔正北者為龍山牛心
  山在祁縣東南七十里/水泉四帀山頂尖圓四縣腦山在祁縣東南九/十里山巔高廣
登之見本邑及太/谷榆社平遥故名紫荆山在祁縣東南一百里山/石五色上出泉匯為大
池西崖有赤土洞東崖有銀洞/今閉西北有風洞北有温風嶺馬鞍山在徐溝縣/西南五里
多產/蔬菜白石山在徐溝縣西五里一名/白石谷白石水出焉鳳山在徐溝/縣西七
里中峯高起/兩翼若翔馬名山在徐溝縣西十五里相/傳漢文帝牧馬於此中隱
  山在徐溝縣西北八里一名中隱谷四圍高峯其/山中隱故名中隱水出焉又西北二里有仁山
  卦山在交城縣西北五里六峯特立如卦/其西為錦屏山綠崖紅樹燦若錦屏石壁山
[046-55b]
在交城縣西北二十里一名龍山/又名甘山曡巘周環拱立如壁狐突山在交城/縣西北
五十里上有晉大夫狐突墓兩峯相接形如/馬鞍一名馬鞍山俗謂之放馬坪舊出鐵&KR1133少陽
  山在交城縣西北七十里山海經少陽之山酸水/出焉其上多玉其下多赤銀元和志在縣西南
九十五里高二百丈周迴二十里舊志在縣西北/五十里/按唐天授中移縣治山南却波邨治移
而南則山為北矣羊腸少陽之方位/元和志蓋就未移治時而言非誤也文山在交城/縣西北
九十里/文水側龍鬚山在交城縣西北一百二十里一名/龍拊山上有青崖寨南有黒龍洞
  穀積山在交城縣西北一百五十里山/形側立接汾州府永寕州界黒石樓山
在交城縣西北一百五十里黒石攢起如樓閣一/名獨泉山洞穴中有石如盆盎泉出其中或曰北
漢石盆砦/蓋置於此大阿蘇山在交城縣西北一百五十/里又南數里為小阿蘇山
  文山在交城縣西北一百六十里相/傳元魏孝文帝嘗避暑於此煉銀山在交/城縣
[046-56a]
西北一百七十/里舊產銀鉛劉王&KR2585在交城縣西北一百九/十里上有泉禱雨輒應
相傳劉淵都離石時嘗/遊此山亦作劉伶&KR2585交城山在交城縣北一百/二十五里古交城
治此寰宇記交/城山出磨石卧牛山在交城縣東北七里又東/北六里有玉山本名虎頭
山金皇統/四年改名羊腸山在交城縣東北一百二十里一/名羊腸坂水經注汾陽縣北山
漢屯農積粟在斯謂之羊腸倉山有羊腸坂在晉/陽西北石磴縈委若羊腸故倉坂取名通典交城
縣有羊腸山隋煬帝改為深谷嶺元和志在縣東/南五十三里嶺上有故石墟俗云魏太武帝避暑
之所寰宇志郡國志云萬根谷山即羊腸坂也皇/甫謐云羊腸塞在龍山即晉陽西北九十里古南
河上郡置/關於此神師山在交城縣東北接陽曲縣界/下有東西二洞相去四十里
  泉山在文水縣西南二十五里一名隱泉山水經/注隱泉水出謁泉山俗云暘雨愆時是謁是
禱故名謁泉其山石崖壁立崖有石室去地可五/十餘文唯西側一處得厯級升陟頂建二刹泉發
[046-56b]
於兩奇之問東津隱沒而不恒流故有隱泉之名/舊志一名商山又名子夏山相傳卜子夏退居西
河之上即此山有/石窟曰隱堂洞光統頭山在文水縣西南三十/里峯巒高峻日出時
其光先/照故名龍王山在文水縣西五里有/泉甚甘美旱禱輒應陶山在文水/縣西二
十里相近有雙峯/山亦名大嶺山石峽山在文水縣西二十五里/其麓名靛頭山有石峽
洞踰嶺西南十餘里/爲黄龍洞旱禱輒應熊耳山在文水縣西北三/十里一名崇山
  茆山在文水縣北十三里/山勢巄嵸古柏森鬱東山在岢嵐州東二里/連接北山環抱城
郭又州南一里有南山東連嵐縣西接赤堅/嶺州西南一里有西山奇峯聳翠石徑盤紆長城
  山在岢嵐州東三里下有/白龍泉流合嵐漪河霸王山在岢嵐州西七/十里產石炭
  雪山在岢嵐州東北寰宇記在嵐谷縣東/北四十里長六十里嵐朔二州分界荷葉坪
  山在岢嵐州東北六十里頂平而圓/狀類荷葉與寕武府五寨縣接界蘆芽山在岢/嵐州
[046-57a]
東北跨忻州之靜樂寕武府之神池五寨諸縣界/發脈於管涔山曡峯聳秀前有小山尖如竹萌多
生蘆草故名上有金龍/池五龍洞秀峯嶺諸勝岢嵐山在岢嵐州東北元/和志在宜芳縣北
九十八里西北與雪山相接舊志在州東北百里/長百餘里即管涔山也蓋岢嵐荷葉坪蘆芽管涔
俱屬一山而/支峯别出桃尖山在嵐縣東/南六十里銅鼓山在嵐縣南/五十里上
有/砦黄嶮山在嵐縣西南二十五里一/名黄芊山又名黄尖山白龍山在嵐/縣西
南五十里下有白龍池/又西南十里為大萬山二郎山在嵐縣北二十里/又有雞缺勢要等
山俱稱/險阻合查山在興縣東南八十里峯巒聳異/上有龍祠下有龍池禱雨輒應
  林山在興縣西南四十里/山勢峻拔甲於羣山紫金山在興縣西南一/百二十里南麓
有聖母泉北麓/石壁有風穴峩嵋山在興縣北有三/峯中峯最高石樓山在/興
縣東北五十里峭壁孤峯高百餘丈四面不可梯/唯句北一小徑紆迴可達峯頂俯視羣山若培塿
[046-57b]
神林嶺在榆次縣東南三十五里地陰/寒盛夏積雪與寳峯山對峙盤腸嶺
在榆次縣東南五十里山/徑盤曲如腸多產巨木黄蛇嶺在榆次縣北唐/武徳二年劉武
周入㓂至黄/蛇嶺即此松嶺在太谷縣東南三十里由奄谷/入多松檜下有巖穴深丈餘
  馬嶺在太谷縣東南七十/里接遼州䄖社縣界白璧嶺在太谷縣魏書/地形志陽邑縣
有白璧嶺元和志/在縣北七十五里乏馬嶺在岢嵐州東南接嵐縣/界其路崎嶇曲折因名
  巨麓嶺在岢嵐州西南五十里接興縣界山多松/一名萬松嶺或謂之松子嶺下有水流入
嵐漪/河赤堅嶺在嵐縣西南/接興縣界鹿徑嶺在嵐縣北/六十里龍岡
在太谷縣東北/五里形如卧龍龍銷谷在陽曲縣東南五十里明/𥘉兵下澤潞洪霍時穆爾
遣兵駐此以為聲援/洪霍特/穆爾舊作擴廓鐵木兒今改正藍谷在太原縣西/七里通鑑晉
永嘉六年劉曜敗入晉陽猗盧追之戰於藍谷胡/三省曰藍谷在蒙山西南縣志又有槐子谷在縣
[046-58a]
西南十五里葦谷在縣西南二十五里黄盧/谷在縣西十八里井谷在縣西北二十五里臺壁
  谷寰宇記在榆次縣/南六十里出美棗奄谷在太谷縣東南十五里/長四十里東崖石壁有
佛像俗名/千佛崖四卦谷在太谷縣東南二十五/里谷中有泉分流四派回馬谷
在太谷縣東/南三十里象谷在太谷縣東南五十二里即古/蔣谷魏土地記晉陽城東南一
百一十里至山有蔣谷大/道度軒車嶺通於武鄉咸陽谷在太谷縣南三/十里城濠記秦
代趙築城谷口以咸陽/兵戍之谷因城以名榆城坂在榆次縣東南三/十里壁立數十仞
旁徑險仄上有砦下/有縣窰昔人避兵處銅洞在嵐縣北十里舊嘗採/石煉銅今名銅街堝
  汾水在陽曲縣西自折州靜樂縣南流入界南逕/太原縣又西南逕徐溝縣又西南逕交城縣
又西南逕文水縣又南入汾州府平遥縣界周禮/職方氏冀州其浸汾潞水經注汾水南逕汾陽縣
故城東南與酸水合又南出山東南流洛陰水注/之又南逕陽曲城西東南過晉陽縣東晋水從縣
[046-58b]
東南流注之西逕晉陽城南又南洞渦水從東來/注之又南逕梗陽縣故城東又南涇大陵縣東於
縣左迤為鄔澤又南過平陶縣東文水從西來流/注之府志汾水在府城西門外去城里許宋天禧
中陳堯佐引流築隄為上已水嬉之所南至太原/縣東十里疏為三十渠分溉民田又西南至清源
縣東十里有米陽渡又西南至交城縣東南十五/里鄭村合渾谷水又西南逕文水縣東五十里舊
自縣東西南入汾州府汾陽縣界明萬/厯三十九年汾水東徒南入平遥縣界埽谷水在/陽
曲縣西北三十里源出縣西一百二/十里埽谷南流出天門谷入汾水冽石水在陽/曲縣
西北四十里發源/冽石山流入汾水洛陰水在陽曲縣北三十里下/流入汾水水經注洛陰
水出新興郡西流逕洛陰城北又西逕盂縣故城/南又西逕狼孟縣故城南又西南逕陽曲縣城北
又西南/注於汾真谷水在陽曲縣北七十里南/過狼孟城西入洛陰水洞渦水在/太
原縣東南自平定州壽陽縣西南入榆次縣界又/西逕徐溝縣又西至太原縣界入汾一名同過水
[046-59a]
俗名小河水經注洞渦水又西蒲水北流注之乂/西與原過水合又西過榆次縣南又西南流逕武
觀城西北又西南爲淳湖謂之洞渦津涂水注之/又西到晉陽縣南西入於汾元和志洞渦水東自
夀陽縣界流入榆次縣經縣南四里又西南入於/太原縣界西去縣十三里入晉陽縣界經縣東南
二十五里入汾水府志洞渦水逕榆次縣東十五/里會大涂水又西七里㑹原過水舊自榆次縣逕
太原縣入汾明萬厯二十九年水南徙南至徐溝/縣北五里西南引爲嘉平渠至太原縣南疏爲郜
村辛村張花三渠又西/至徐溝縣界入汾水晉水在太原縣西南源出/滴&KR0377泉東流入汾漢
書地理志晉陽龍山在西北晉水所出東入汾水/經注出晉陽西懸甕山昔智伯遏晉水以灌晉陽
水分爲二流北瀆即智氏故渠也東南出城流注/於汾水其南瀆於石塘之下伏流逕舊谿東南出
逕晉陽城南又東南流入於汾元和志晉水泉初/出處砌石爲塘自塘東分爲三派其二派即酈道
元所言者也其南派隋開皇四年開東南流入汾/水唐書地理志太原井苦不可飲貞觀中長史李
[046-59b]
勣架引晉水入東城以甘民食謂之晉渠縣志晉/渠俗謂之北派其餘復分二派中派曰中河又分
流為陸堡河南派曰南河㑹流為清水河/今入城之流已涸餘引為渠以溉民田牛坑水
在榆次縣東南三十里/懸泉谷西入洞渦水木瓜水在榆次縣南源出/遼州木瓜嶺西流
二十里經八縛嶺合八縳水又西北流入縣注洞/渦水八縳水源出遼州和順縣八縳嶺下西入木
瓜/水涂水在榆次縣南有二一曰大涂水源出和順/縣八縳嶺西北至縣東南十五里入洞渦
水一曰小涂水源出鷹山西入大涂水/按水經/注涂水入洞渦在原過水之下今此水反在原過
水上流蓋水經注所謂涂水/即今金水河而此實蒲水也囘馬谷水在太谷縣/東南二十
五里源出遼州榆社縣黄花嶺東經太谷縣東南/回馬谷因名一名回馬河又名五馬河經祁縣界
至文水縣東四十里入汾又奄谷水出/奄谷咸陽谷水出咸陽谷俱合回馬河胡谷水在/太
谷縣西南西北入/祁縣界合侯谷水象谷水在太谷縣東北西北至/徐溝縣界入洞渦水一
[046-60a]
名蔣谷水水經注蔣谷水出陽邑縣東南蔣谿西/北流逕箕城北又西合涂水亂流西合洞渦澤府
志象谷河源出遼州榆社縣恤張嶺下流逕太谷/縣東北每秋深露寒河水澄澈可鑒毛髪逕徐溝
縣南入/金水河通光水在祁縣東源出縣東南幘山北合/太谷縣胡城谷水北逕縣東至縣
西北入/昌源河侯谷水在祁縣南源出沁州武鄉縣北流/逕縣界又西入汾州府平遥縣界
一名胡甲水今名昌源河水經注侯甲水發源平/遥縣胡甲山又西北厯宜歲郊逕太谷謂之太谷
水西北流逕祁縣故城南又西逕京陵縣故城北/元和志胡甲水東南自潞州武鄉縣流入祁縣又
南入汾州平遥縣界縣志源出武鄉縣胡甲山北/流入祁縣龍舟谷名龍舟水又名盤陀水北出為
昌源渠繞縣東北又/西南入平遥縣界伏羆水在祁縣南源出縣東/南三十里㐲羆嶺流
經王斜村亦名王斜/河又北入昌源可屠溝水在徐溝縣西南十五/里舊名屠谷口兩山
陡峻如峽夏多/汎漲冬則涸清源水在徐溝縣西北五里元和/志隋開皇十六年置清源
[046-60b]
縣因縣西清源水為名縣志水自平地湧出亦曰/平泉引流溉田水溢則東南入汾又白石水源出
白石谷流合平泉又中/隱水出中隱谷入汾文水在交城縣西北源出/縣西北孝文山南流
逕縣西又南至文水縣東南入汾水一名文谷水/水經注文水出大陵縣西山文谷東到其縣屈而
南有泌水注之又南逕平陶縣之故城東西逕其/城内南流出郭又南逕縣右㑹隱泉谷水又南逕
兹氏縣故城東為文湖元和志文谷水出交城縣/西南文谷東南流入文水縣行八十里經縣西又
南入隰城縣界府志文水有兩源一出交城縣孝/文山後名渾谷水至文水縣谷口開柵二村入汾
一出交城縣劉王&KR2585山名西/谷水流至榆城合渾谷水步渾水在交城縣西/北源出狐突
山南步渾谷流逕/縣西又東南入汾塔莎水在交城縣東北源出縣/東北五十里塔莎谷南
逕縣東南入汾又有福泉水出縣東北/一百七十里福泉山亦東南流入汾泌水在文/水縣
北八里水經注大陵縣西南山下武氏穿井一/朝水溢平流東南注文水寰宇記謂之神福泉
[046-61a]
  水在文水縣東北古大陵城東南周十/餘里或以爲即水經注所謂鄔澤也龍王堂水
在岢嵐州東二里東山下亦名蒙泉味甘冽明嘉/靖末兵備副使王遴引流入城以資汲飲後堙萬
厯中副使李時芳力/加開濬因名李泉蔚汾水在嵐縣西源出黄嶮/山西流入興縣界合
諸澗水西/南入黃河澗河在太原縣南源出夀陽縣李家山/亦名赤坑河西南逕榆次縣㑹芹
谷蒜谷白龍諸水至太原縣界入汾芹谷水出榆/次縣東北五十里芹谷蒜谷水出榆次縣北四十
里蒜谷白龍河源出縣北二十五里白龍村又有/蘇河源出縣北四十里清水河源出縣北䍐山西
孟家井俱西/南入澗河沙河在太原縣西七里源出風谷山/經晉陽故城南隍中東流入汾
又文水縣東南亦有沙河源出祁/縣界流經文水縣雲周村入汾金水河在榆次/縣西南
源出太谷縣東北大塔山合衆泉逕榆次縣西至/徐溝縣入洞渦水即古涂水水經注涂水出陽邑
東北大嵰山涂谷西南逕/蘿磬亭南與蔣谷水合城南河在太谷縣南源/出馬鳴王谷直
[046-61b]
扺城下明嘉靖二十三年因/築城改南五里合咸陽谷水石佛河在祁縣東南/四十里南坡
下流至下中等/村漫流入田孔河在交城縣東北源出縣西北/龍鬚山東南逕馬蘭城北又
東逕故交/村南注汾岢嵐河在岢嵐州南源出州東南乏馬/嶺北流逕城南西合巨麓嶺水
又西經興縣界至縣西北五十里入黄河一名嵐/漪河寰宇記岢嵐河在嵐谷縣東從嵐州宜芳縣
走馬嶺下流出去縣四/十里西入合河縣界砂河在岢嵐州東北五十/里繞城西南入嵐漪
河又州北五十里有名源水州城/北有長溝流水俱西南入黄河清水河在嵐縣/東一名
綵水河源出縣北四十里雙松山/經忻州静樂縣之樓煩鎮入汾水大賢河在嵐縣/南源出
縣南四十里柳峪村東北/至忻州靜樂縣界入汾水南川河在興縣南五十/里源出合查山
西北合蔚汾水又有秋水亦出/合查山西南至臨縣界入黄河黄河在興縣西五/十里自保德
州南流入又南入汾州府臨縣界西岸爲/陜西界元和志黄河在合河縣西二里東湖在/徐
[046-62a]
溝縣西舊清源縣城内白石水所匯東西北三面/臨城廣居城邑之半有水門通灌稼渠以達汾
  却月湖在交城縣城内東/南隅廣三四頃煖水潭在岢嵐州東二/里隆冬不凍
  昭餘池在祁縣東南七里水經注太谷水自祁縣/連延西接鄔澤是為祁藪即爾雅所謂昭
餘祁也方輿紀要昭餘祁藪水久涸鹵元至元十/一年濬得細水為昭餘池旁建成湯廟至明又涸
本朝順治九年復溢/按周/禮職方昭餘祁在今介休縣界龍泉在陽曲縣西/北自忻州靜
樂縣入/埽谷水寒泉在榆次縣東十里水旱不溢/不涸西注洞渦水上有龍祠難老泉
在太谷縣西相近有善利泉俱大/旱不涸隆冬不凍溉田百餘頃通㑹泉在興縣/東關北
岡下自崖間三穴湧/出西南入蔚汾水黄龍港在榆次縣東北半里/本漢唐故道歳久為
霖潦所瀦/因疏為港
 ︹古蹟︺燕然故城在陽曲縣西北七十里唐書地理志/貞觀六年以蘇農部落置燕然縣隸
[046-62b]
順州八年僑治/陽曲十七年省汾陽故城在陽曲縣西北九十里/漢初為侯國水經注汾
水又南逕汾陽縣故城東川土寛平峘山夷水漢/高帝十一年封靳彊為侯國是也後為縣屬太原
郡後漢省隋移陽直縣於此因改為汾陽尋省唐/初復置後并入陽曲元和志隋開皇十年移陽直
縣於今陽曲縣東北四十里汾陽故縣十六年改/為汾陽縣因漢舊名也煬帝又改為陽直移今縣
治武德三年於今縣西四十五里分/置汾陽縣屬并州七年改為陽曲縣狼孟故城元/和
志在陽曲縣東北三十六里史記曰始皇十五年/大興兵至太原取狼孟是也漢以為縣屬太原郡
晉末省城左右夾澗幽深南面大壑俗謂之狼馬/澗舊斷澗為城今餘壁猶存通典漢狼孟故城今
名黄頭寨縣志在/縣東北六十里羅陰故城在陽曲縣東北七十/里古洛陰城後為羅
陰唐初置縣尋省今為羅陰城水經注洛陰水逕/洛陰城北魏書地形志陽曲有羅陰城舊唐書地
理志武德七年分陽曲/置羅陰縣貞觀元年省盂縣故城在陽曲縣東北/八十里元和志
[046-63a]
故盂城漢盂縣也本春秋時晉大夫祁氏邑在陽/曲縣東北十里左傳曰晉分祁氏為七縣以盂丙
為盂大夫漢以為縣屬太原郡後魏省舊志隋開/皇十六年復分汾陽置盂縣大業初廢今謂之大
盂城亦稱/大祁城陽曲故城在今陽曲縣東北元和志陽/曲本漢舊縣今忻州定襄縣
是也後漢未移於太原縣北四十五里陽曲故城/後魏又移於今縣南四里陽直故城隋開皇六年
改為陽直縣十年又移於今縣東北四十里汾陽/故縣煬帝復改為陽直縣移治木井城即今縣治
也唐武德七年省故木井城東魏孝靜帝築城中/有井以木為甃因名舊唐書地理志武德七年改
汾陽為陽曲縣仍移治陽曲廢縣舊志宋太平興/國四年平漢移并州治於陽曲縣三交寨遂為郭
下縣七年又移治唐明鎮即今縣治後漢陽曲故/城在縣東北四十五里木井城在縣東北七十里
  晉陽故城即今太原縣治古唐國相傳帝堯始都/此周𥘉滅唐成王封其第叔虞於此虞
子燮以有晉水改國曰晉左傳定公十三年趙鞅/入於晉陽以叛其後簡子使尹鐸為晉陽及智伯
[046-63b]
攻趙襄子走晉陽卒滅智伯史記秦莊襄王三年/拔趙晉陽置太原郡漢高十一年封子恒爲代王
都晉陽晉永嘉時爲劉曜所陷後魏永熙元年高/歡破爾朱兆以晉陽四塞建大丞相府居之隋大
業十二年以李淵爲太原留守十三年遂自晉陽/起義定天下元和志晉陽漢舊縣屬太原郡至後
魏不改治并州城中高齊武成帝河清四年移於/汾水東武平六年於今治置龍山縣隋開皇十年
廢龍山縣移晉陽縣治焉唐因之又府城故老相/傳晉并州刺史劉琨築城中又有三城其一曰大
明城即古晉陽城左傳言董安于所築高齊後主/於此置大明宫因名又一城東魏孝靜帝於此置
晉陽宫隋文帝更名新城又一城隋開皇十六年/築今名倉城文獻通考并州後唐爲西京又爲北
京周太祖即位劉崇據河東都其地宋太平興國/四年平劉繼元毁其城移州治於榆次縣舊志五
代晉天福中以劉知遠爲太原留守十二年晉主/北遷知遠遂即帝位於太原既而赴洛以弟崇爲
北京留守周廣順元年崇復據晉陽即位是爲北/漢宋平劉繼元城邑宫闕皆毁廢至明洪武四年
[046-64a]
復移縣治於故唐城之南尋復曰太原即今治/按宋史地理志及文獻通考俱謂太平興國四年
并州改治榆次惟寰宇記謂四年即治/陽曲縣寰宇記當時所纂自必有據平晉故城
在太原縣東北二十里舊志宋太平興國四年平/太原毁其城置新城於城北改曰平晉縣九年於
縣置監務咸平四年升為永利監熙寕三年縣省/政和元年復置金大定中廢監官止立縣事貞祐
四年省平晉縣興定元年復置元因之明洪武四/年改為太原縣移縣治於故唐城南即今治也
  太原故城在今太原縣東北元和志太原縣本漢/晉陽縣地高齊河清四年自今州城中
移晉陽縣於汾水東隋開皇十年移晉陽於州城/中仍於其處置太原縣屬并州大業三年罷州置
太原郡縣仍屬焉隋未移入州城貞/觀十二年還遷於舊治在州東二里中都故城在/榆
次縣東十五里漢中都城在今汾州府平遥縣界/後魏移置於此元和志中都故城在榆次縣東十
里高齊移於廢榆次/縣城即今縣治是也榆次故城在今榆次縣西北/元和志春秋時晉
[046-64b]
[046-64b]
夫祁氏邑左傳曰晉滅祁氏分為七縣魏戊為梗/陽大夫是也隋開皇十六年於其城内置清源縣
重加拓築/本朝順治十七/年增修今為舊清源縣南關交城故城在今交城/縣北七十
里元和志交城縣本漢晉陽縣地隋開皇十六年/分晉陽縣置取古交城為名屬并州唐因之天授
二年長史王及善自山北故交城縣移就却波村/置縣志却波村即今縣治隋交城縣今名古交村
在縣北汾水/孔河交流處文水故城在今文水縣東十里元和/志文水縣本漢大陵縣地
後魏於今治置受陽縣屬太原郡隋開皇十年改/受陽為文水縣因縣西文谷水為名唐因之天授
元年改為武興縣神龍元年復為文水縣城甚寛/大約三十里舊志宋元符間因水患徙南漳沱村
高阜即今治故/城今為舊縣都平陶故城在文水縣西南元和志/平陶城漢平陶縣城也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屬太原郡後魏/改為平遥縣徙治京陵在今汾州界大陵故城在/文
水縣東北二十五里周十餘里晉平陵邑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司馬烏為平陵大夫即此趙為大陵
[046-65a]
[046-66a]
屬并州大業初省入晉陽唐武德元年復置開元/十一年屬太原府五代及宋金因之元屬冀寕路
明屬太原府/本朝因之/乾隆二十八年省入徐溝靈川廢縣在交城縣東/北四十五里
舊唐書地理志先天二年於交城/故縣分置靈川縣開元二年省合㑹廢縣在嵐/縣西
南三十里今名合㑹鎮舊唐書地理志/武德四年宜芳縣分置合㑹縣九年省豐閏廢縣
在嵐縣舊唐書地理志宜芳縣/武德四年析置豐閏縣五年省太和廢縣在興縣/北隋置
舊唐書地理志嵐州武德四年以北和州之太/和縣來屬九年省貞觀三年又置八年又省
  交城在陽曲縣北十五里李燾長編河東有地名/三交宋史太宗紀太平興國四年命潘美屯
河東三交口寰宇記皇朝平晉移并州於/三交寨陽曲縣界縣志舊有三交驛今裁東城在/太
原縣東唐書地理志北都城左汾右晉汾東曰東/城貞觀十一年長史李勣築兩城之間有中城武
后時築以/合東城三角城在太原縣西北元和志在晉陽/縣西北十九里一名徒人城
[046-66b]
   唐城在太原縣北括地志云故唐城在并州晉陽/縣北都城記云堯所築叔虞始封此子燮父
徙居晉水旁/并理故唐城捍胡城在太原縣北元和志一名看/胡城在晉陽縣北二十三里
   王陵城在太原縣東北舊縣汾水側今為黄陵村/寰宇記王陵城有晉太原王司馬輔冡
   信都城在榆次縣東十八里北魏時所僑置宋/圖經縣東鄉嘗名信都即今來暮鄉
   水城在榆次縣西南二十里左傳昭公二十八年/知徐吾為涂水大夫杜預曰涂水太原榆次
縣漢書地理志榆次涂/水鄉晉大夫知徐吾邑武觀城在榆次縣西南二/十里陳侃村一名
武館城水經注洞渦水西南流逕武觀/城西北盧諶征艱賦曰逕武觀之故郛箕城在太/谷縣
東三十五里左氏春秋僖公三十有三年晉人敗/狄於箕杜預曰太原陽邑縣南有箕城水經注蔣
谷水西逕/箕城北副井城在太谷縣西南七里戰國時/趙人戍守處今曰副井村
   陽城在太谷縣西南十里今爲咸陽村元和/志秦伐趙時築以咸陽兵戍之因名洛漠
[046-67a]
  城在太谷縣西北一名蘿磬亭亦謂之蘿摩亭相/傳秦將王翦伐趙所築唐明皇幸太原置永豐
頓兼立青城宫於此今名登豐村水經注涂水逕/蘿磬亭南元和志蘿摩亭俗名洛漠城在太谷縣
西北十/九里隆舟城在祁縣東南三十里相傳/北漢劉繼元築以拒敵郜城在/祁
縣西南七里一名鵠城今為高/城村相傳晉大夫解狐所居沙城在祁縣西五/里相傳慕容
垂所/築趙襄子城在祁縣西北七里今曰城/趙村元和志在縣西六里秃髪城
在祁縣東北二十里相傳秃髪氏所築/又有楊六郎城在縣東南二十五里鵞城在徐/溝縣
西南二十里元和志在清源縣東南二十二里晉/陽秋曰永嘉元年洛陽步廣里地陷有二鵞蒼者
飛沖天白者不能飛劉曜/以為已瑞築此城以應之印駒城在徐溝縣西南/五十里漢文帝
置牧於交城縣/築此城以印駒榆城在交城縣西北一百三/十里其地多榆因名馬蘭
  城在交城縣北九十里孔河之南漢/魏北齊皆牧馬於此今名馬蘭村大干城在文/水縣
[046-67b]
南十里元和志在文水縣西南十一里本劉元海/築令兄延年鎮之其俗謂長兄為大干因以為名
  柵城在文水縣北二十五里後魏/宣武時所築今名開柵村蘇孤戍城在岢/嵐州
東三十里相傳北齊所築其東北/隅沒於水僅存三面今名三角村安元城在岢嵐/州西五
里梁家㑹/故址猶存新州城在岢嵐州北五十里/天窊口今有遺址長城在岢/嵐州
北魏書孝靜帝紀武定元年齊獻武王召夫五萬/於肆州北山築城西至馬陵戍東至土隥元和志
隋長城起合河縣北四十里東經幽州/延袤千餘里開皇十六年因古跡修築秀容城在/嵐
縣南此南秀容也今為秀容都北秀容在今朔平/府界去南秀容三百餘里水經注魏土地記秀容
胡人徙居汾陽立秀容䕶軍治東去汾水六十里/元和志秀容故城在宜芳縣西三十里劉元海感
神而生姿容秀/美因以為名徐溝故鎮即徐溝縣治九域志清/源縣有徐溝鎮金史地
理志徐溝本清源縣之徐/溝鎮大定二十九年升集義村在徐溝縣東十/里唐安祿山反
[046-68a]
李光弼復太原本村民/集衆舉義兵應之故名屠賈村在徐溝縣西南四/十里相傳爲屠岸
賈故/里避暑宫在太原縣西南三十里相/傳北齊神武帝避暑處晉陽宫在/太
原縣北魏書地形志武定初齊獻武王置晉陽宫/元和志晉陽宫在并州城内唐書地理志在北都
之西北宫城周二千五百二十步/按據魏書唐/書所言則唐并州城在後魏并州城東蓋太原縣
本在州城東唐築東城中城以/聯之遂與晉陽俱爲郭下縣也白馬府在陽曲縣/西北五十
里隋置戍之/所謂之故府竹馬府在太原縣又榆次縣東八里/有洞渦府東南十里有昌安
府太谷縣治東有安静府皆唐貞觀中置以居府/兵者唐書地理志太原府有府十八曰興政復化
安静洞渦五泉昌安志節汾陽靜智信童晉原開/陽清定豐川竹馬攘胡西胡文谷城中有天兵軍
開元十/一年廢受瑞壇在太原縣西北元和志在并州理/倉城中唐書地理志唐初高祖使
子元吉留守獲瑞石文曰/李淵萬吉築壇祀以少牢狄梁公故里在陽曲縣/西南二十
[046-68b]
里狄村其村内/慈觀寺有碑記萬年頓在太谷縣西北十里本名/龍泉頓晉陽記唐開元十
年帝幸太原時北都留守杜暹奏曰龍泉地主姓/唐名萬年姓符國號名表天長乞改為萬年頓從
講武臺在太原縣西北元和志在晉陽/縣西北十五里顯慶五年置鑿臺在/榆
次縣西戰國策韓魏殺智伯瑶於鑿臺之下後漢/書郡國志榆次縣有鑿臺元和志在縣西四里今
為洞渦水所侵無復餘跡舊志又縣東五十里有/廢臺相傳冉閔為并州刺史時所築又有晾馬臺
在縣北/十里籌邊樓在府治内宋馮京/守太原時所建彤霞樓在陽曲/縣西汾
水隄上宋州/守陳堯佐建棣華堂在陽曲縣西宋韓絳韓縝兄/弟相繼守太原時所建李清
臣作/碑記安武堂在陽曲縣西明統志下臨汾水/宋時每春秋仲月講武於此號令
  堂在太原縣城内唐書地理志晉/陽有號令堂高祖誓義師於此柏堂在太原縣/城内唐北
平王馬/燧建起義堂在太原縣東唐書地理志北都宫/城東有起義堂元和志起義堂碑
[046-69a]
[046-70a]
舊為晉水匯處蒲/魚所鍾今久涸武勞泊在文水縣南二十里唐/天授二年賜名朱雀泊
又縣東南二十里/有伯魚泊今皆涸戰壕在徐溝縣東一里相傳唐/太宗與劉黒闥戰於此
  御井在太原縣西世傳宋太/祖下河東飲馬於此
 ︹關隘︺天門關在陽曲縣西北六十里唐書地理志陽/曲縣有天門關宋史高繼宣傳趙元昊
宼麟府繼宣帥兵營陵井抵天門關府志天門陵/井一道相連互為首尾山之東盡為天門山之西
盡為陵井山勢險阻旁有深溝稍上有石梯可二/丈許新志明崇禎十六年築安民堡於此與陵井
紅土橋共相犄角舊有巡司/本/朝乾隆三十二年移駐清源城馬嶺關在太谷/縣東南
七十里馬嶺上其地控扼要險自昔為戍守處唐/書地理志嶺上有長城自平城至魯口三百里貞
觀元年廢太平寰宇記路通古邢州明統志路通/直隸順德府界曹學佺名勝志五代梁伐太原刺
史張歸厚自白/馬嶺關入即此龍舟峪關在祁縣東南九十里南/通沁州北通徐溝兩壁
[046-70b]
皆山旁有胡甲水/舊有巡司今裁蔚汾關在興縣東唐書地理志/嵐州合河縣東有蔚汾
關北有合河關元和志/在合河縣東七十里合河關在興縣元和郡縣/志在合河縣北三
十五里唐開元八年并州長史張說出合河關掩/擊叛羌大破之宋慶厯元年趙元昊陷豐州遣兵
絶麟州餉道議者請棄河外保合河津金史地理/志嵐州合河縣有合河津鎮即此新志在興縣西
北七/十里洪谷堡隘在岢嵐州南四十里唐書僖宗紀/乾符五年崔季康及李克用戰於
洪谷宋史地理志嵐谷縣有永和洪谷等砦通鑑/註岢嵐軍南有洪谷今為洪谷堡隘路出汾州府
永寕/州天澗堡隘在岢嵐州北五里路通朔平府朔/州兩山並峙深狹如澗俗名暗門
子又有于坑堡隘在州西/北八十里路通保德州石嶺關巡司在陽曲縣/東北一百
二十里北去忻州四十里為并代雲朔要衝勢甚/險固唐武德三年突厥窺晉陽自石嶺以北皆留
軍戍之至徳中置石嶺軍宋開寶二年太祖征晉/陽遼師來援命何繼筠將兵赴石嶺關拒却之太
[046-71a]
平興國〇年以郭進為太原石嶺關都部署斷燕/薊援師元至正二十年命博落特穆爾守石嶺關
以北察罕特穆爾守石嶺關以南明初常築土城/戍守後圯萬厯二十二年改為石築延袤二百丈
有奇置巡司於此今因之/博洛特穆爾舊作孛/羅帖木兒察罕特穆爾舊作察罕帖木兒今並改
清源鄉巡司在徐溝縣西三十三里/本朝乾/隆三十二年移天門關巡司駐此
  故交村巡司在交城縣東北九十里與靜樂陽曲/接界當神師羊腸兩山之奥左汾右
孔二河夾之/本朝康/熙四十年設巡司駐此百井鎮在陽曲縣北四十/里一作柏井宋書
地理志陽曲縣有百井砦府志今城東北/七十里有柏井鋪或以為即古柏井鎮云源渦鎮
在榆次縣東八里又東陽鎮在縣南三十里永康/鎮在縣西南三十里皆有堡城又王胡鎮在縣北
八里四鎮皆大聚落/為商旅止宿之地什貼鎮在榆次縣東北五十/五里接夀陽縣界夀
陽山道又為/井陘驛道范村鎮在太谷縣東/本朝乾隆/四十三年設主簿駐此
[046-71b]
  洪鎮在祁縣東南三十里南倚雙泉/山又縣東北三十里有白圭鎮盤陀鎮在祁/縣東
南五十里宋史姚古傳靖康元年金人進兵迎古/遇於盤陀縣志又有來遠鎮在盤陀東南去縣七
十里有寨在東山巔明嘉靖/間設四面臨溝上壘石橋團柏鎮在祁縣東南/六十里東接
太谷南接武鄉金史地理志祁縣有團柏鎮亦曰/團柏谷新志又北關鎮在縣東南九十里相傳宋
太祖取河東克/金鎖關即此賈令鎮在祁縣北十五里以春秋/時晉大夫賈辛名舊置賈
令驛明嘉靖十二年移置城西因築堡於/此其北又有新韓鎮明萬厯二十五年建故驛鎮
在徐溝縣北十里又堯城鎮在縣西南三十/里高白鎮在縣西南二十里一名蒿泊鎮孝義
  鎮在文水縣/南三十里東村鎮在嵐縣東南四十里有堡又/大賢鎮普明鎮俱在縣南合
㑹鎮在縣西南上明鎮吸百里鎮大/蛇頭鎮俱在縣西河口鎮在縣北交城營在交/城縣
西城外/本朝康/熙十一年創設埽峪村石寨在陽曲縣西北九/十里陵井口天門
[046-72a]
關之險/要也陽興寨在陽曲縣東北一百里宋史地理/志陽曲縣有百井陽興二寨府志
陽曲縣境内堡寨凡七/十餘所皆為防禦要地晉安寨在太原縣故晉陽/城南亦曰晉安鄉
史畧注晉安寨在太原縣/西南三十餘里晉祠南聖賢寨在榆次縣西北/二十里甎井堡
後又陽壁寨中平如砥四面深溝惟東一徑僅/容旋軌麓臺寨即溝為塹旁通曲徑中平衍
   頭寨在榆次縣北十五里又訓谷寨/在縣東北二十里形險天成杏林寨在太/谷縣
東十里又奄谷寨在縣東南十五里東咸陽寨在/縣西南十里朝陽寨在縣東北十里又東北有牛
許塞東賈寨閻村/寨俱明嘉靖間置安寨在祁縣東南三十里雙/泉山巔明嘉靖間置
   壁寨在交城縣西北石壁山上一嶺孤高下視溝/谷極為險峻又縣西北有盧頭寨拔水寨西
南有三山寨三層寨皆高百/餘大壁壘巉巖僅通單騎水泉寨在交城縣北/一百里故交
村又龍頭寨在縣北一百二十里/皆高百餘丈周圍石崖僅通一徑馬西寨在文水/縣西隱
[046-72b]
泉山上因山設險堰石為城/周三里明嘉靖十九年置寒光寨在岢嵐州北/五十里金史
地理志嵐谷有寒光堡新志作韓光寨/又州東南有天牢寨西南有温泉小寨火村寨在/嵐
縣北二十五里有城周三里明洪/武九年調振西衞官軍守禦尋罷鹿徑嶺寨在嵐/縣北
六十里舊有/巡司今裁安民堡在陽曲縣西北六十里天門/關又全民堡在縣西北八十
里陵井驛俱明崇禎十六年築又新城村堡永/安堡向陽堡鎮城堡俱在縣西北皆民堡也
  土橋堡在陽曲縣東北八十里當盂縣壽陽孔道/其地焦鹵無居民明崇禎中築生民堡於
此以備守禦又范家堡辛莊堡三/和上堡三和下堡俱在縣東北小店堡在太原/縣東十
五里東至榆次甎井村墩汎二十里南至徐溝同/戈村墩汛三十五里北至陽曲老軍營墩汛二十
五里東北至陽曲親賢村墩/汛十七里乃太原四達道也鄭村堡在太原縣東/三十里其東
為西賈堡接榆次縣界又縣西南/有故驛堡棗園堡東北有許東堡東莊水堡在太/原縣
[046-73a]
南八里周二里因晉水爲濠甚險固其西南有王/郭村堡姚邵堡高家堡又縣東南有南格堡其東
爲張/花堡董茹堡在太原縣西北十三里其北爲南堰/堡又北爲義井堡又西爲北堰堡因
山爲險高/數十丈嘉節堡在太原縣東北汾河東岸其南/爲孫家寨堡其東爲賈家寨堡
折而西爲鞏家堡/又西北爲范家堡東郝堡在榆次縣東南十里又/長夀堡開白堡陳胡堡
俱在縣南懷仁堡馬村堡張/慶堡胡喬堡俱在縣西南使趙南堡在榆次縣/西北八里
外爲馳道環甃以甎門以鐡爲之南北建樓四隅/置鋪稍北又有北堡又楊盤堡在縣西北十五里
磚井堡在縣西北二十里/皆明嘉靖二十一年築惠安堡在太谷縣東南/十八里又東南
有桃園堡四卦堡回馬堡又白村堡郭村堡俱在/縣北登豐堡在縣西北胡村堡小常堡東里堡西
薄堡俱在縣東/北皆民堡也武村堡在太谷縣東北臨象谷水/三面石崖勢極險阻唐武
徳初築爲戍守處又陽邑堡在縣東洸村堡白城/堡俱在縣西南上善堡在縣北太白堡在縣東北
[046-73b]
皆官/堡也武鄉堡在祁縣東二十里又温曲堡東六支/堡在縣東南南谷豐堡在縣西北高
村堡王村堡西六支堡谷戀/堡在縣東北皆明嘉靖間築懷遠堡在徐溝縣西/南又有楚王
堡在/縣南靖安堡在交城縣西北百四十里明崇禎三/年建營設守備十一年築堡後移駐
文水縣之開柵鎮/本朝康熙十年/復設守備駐此雍正十年改設都司孝義堡在文/水縣
南十三里其南二里有孝義墩接交城縣界又縣/東南有仁義堡西南有岳青堡俱明嘉靖時置
  開柵堡在文水縣北二十五里開柵鎮接交城縣/界周四里其半為文峪水所嚙毁又縣東
有原東堡接祁縣界西南有青泉堡雲州村/有雲州東西二堡俱明嘉靖二十一年置三井
  堡在岢嵐州西北四十里元為岢嵐鎮立巡司/明廢為三井村萬厯中於村北復設三井堡
  鳶堡在嵐縣西北六十里乏馬嶺宋史地理志宜/芳縣有飛鳶堡/按明初為乏馬嶺寨洪武
九年調振西衞/官軍守禦尋罷界河口在興縣東六十里路通岢/嵐州明初設巡司後裁
[046-74a]
  黒峪口在興縣西五十里即黄河官/渡通陜西神木榆林諸處孟家峪在興/縣西
南五十里黄河崖路通陜西/神木縣明初置巡司後裁陵井驛在陽曲縣西/北八十里金
史地理志陽曲縣有陵井驛/後訛陵為凌舊有驛丞今裁成晉驛在陽曲縣北/七十里舊有
驛丞/今裁鳴謙驛在榆次縣北二十里西去府城五十/里明景泰七年築城周三里許門三
池繞其外/本/朝設驛丞後裁盤陀驛在祁縣東南三十里子洪/鎮明洪武三年建七年嘗
置盤陀遞運所於此/本/朝初設驛丞乾隆七年裁同戈驛在徐溝縣北關/外西隅即洞渦
字之訛也/本朝𥘉/設驛丞雍正七年裁王封村在陽曲縣西四十里/本朝設巡檢乾隆
二十二年/改設同知岔口村在交城縣北一百十里北至静/樂天成川四十里明天啟間曾
建營房於孔河都岔口諸/村防兵二百守備統之柳林在太原縣東南三/十里縣志今縣東
十五里有柳林莊又/東南有東柳林莊
[046-74b]
 ︹津梁︺汾橋在陽曲縣東一里水經注魏土地記曰太/原城東汾水上舊有梁襄子解衣之所元
和志汾橋架汾水即豫讓刺趙襄子/處橋長七十五步廣六丈四尺今圯迎澤橋在陽/曲縣
南門外明萬厯中建府志又有承恩橋在南門外/宜春橋迎暉橋在東門外振武橋阜成橋在西門
外鎮遠橋拱極橋在/北門外皆因門得名赤橋在太原縣南七里晉水/北渠上舊名豫讓橋宋
太祖鑿卧虎山血/流成河因更今名清跨橋在太原縣南八里跨晉/水上晉水一名清水因
柳林莊橋在太原縣南汾河上又汾/河上有南屯橋小店橋源渦橋在/榆
次縣東八里/甃石爲之萬春橋在榆次縣南一里許旁翼以/欄其下壘石爲洞中平如砥
又南有郭村橋修文橋東南有中郝橋/三橋皆架木覆土水涸則成水漲則撤張慶橋在/榆
次縣西南二十里竪巨石爲梁繞以石檻四周堅/緻又永康橋在縣西南三十里乃徐溝縣之通京
道又永濟橋/在縣西十里流村橋在榆次縣北二十/里明萬厯中築什貼橋在/榆
[046-75a]
次縣東北四十里橋跨/深溝積土為之無水患永濟橋在太谷縣南門外/明成化中建又西
門外有濟民橋嘉靖中建北/門外有利涉橋萬厯中建韓令橋在祁縣南門/外又團柏橋
在縣東南團柏鎮又澗/村橋在縣東南二十里上段橋在祁縣西二十里/又賈令橋在縣北
十五里皆以土木結搆/夏𥘉則撤秋杪復修米陽橋在徐溝縣西因未/陽渡為名又有孔
村橋青堆橋俱跨汾水上/秋冬架木為之夏則撤去通濟橋在交城縣東門/外又南城橋在
縣城南八里秃尾河/廣仁橋在縣北門外交河橋在交城縣古交村汾/孔交流之㑹/本朝
康熙四十/七年建朝陽石橋在文水縣東門外又縣南門/外有連城橋/本朝康熙十
一年用石重搆縣西門外有樂成橋北門外有通/濟橋俱甃甎石又廣濟橋在縣北文谷善濟橋在
汾水/上通濟橋在岢嵐州東又嵐/猗橋在州南門外通惠橋在興縣城/内通惠水
上又利涉橋在東門外通惠泉/水經流橋下明嘉靖中石甃汾河渡在陽曲縣/西南十里
[046-75b]
道通太原縣秋夏置/船冬春為木橋以渡
 ︹隄堰︺捍水隄在榆次縣有三一在縣西南懷仁村一/在縣南王郝村一在縣南西長壽村明
萬厯中築皆因涂/水暴漲築隄捍之護城隄在徐溝縣南明萬厯/初築以禦象谷水
  隄在徐溝縣北延袤七里明萬/厯四十一年築以禦小河水沙堰在太原縣西/七里風谷口
舊築以障風谷水後/圯明正德七年修築白石堰在徐溝縣西三十五/里明洪武中築以捍
白石/水瓦窰官堰在交城縣西北五里元至正中築/本朝康熙七年知縣趙吉士重
修壘石為隄障水南流長百五十/餘丈夾岸置柳固隄名卧虹隄瓷窰官堰在交/城縣
東北五里元至正初築以防搭沙/河之衝後圮/本朝康熙初重築風峪口溝在太/原縣
西五里/本朝乾/隆四十一年開上戈渠在榆次縣東十八里又/南要雙村牛耕三都諸
渠皆引洞渦水永春中郝小東關王村楊村萬春/偃武懷仁王郝張慶永康陳胡諸渠皆引大涂水
[046-76a]
胡喬渠西河堡渠皆引小涂水要村渠德音渠沙/渠皆引金水河水長夀渠引牛坑水西榮使張使
趙楊盤鳴李洪水諸渠皆引澗河水甎井沙河小/谷口諸渠皆引山水秋村渠引寺峪河水沙溝村
渠引沙河水皆/滋灌溉之利沙渠在祁縣東又有小沙大東胡/帳范公諸渠俱在縣東子洪
魯村龍濟諸渠俱在縣東南官渠斜渠賈令渠俱/在縣東北皆引昌源河水以溉田又南梁渠在縣
東南引通光/水以溉田灌稼渠在徐溝縣西舊清源縣東門/外洩城内東湖水以達於汾
又廣濟渠在縣西二十七里永濟/渠在縣西十八里皆引汾水溉田分水渠在徐溝/縣西北
又救荒渠在舊清源縣西南/俱/本朝順治十七年開濬甘泉渠在交城縣西/南自文水縣
流入又石堠渠官/渠皆引文水溉田新渠在交城縣北引磁/瓦二河水以溉田青高村
  渠在文水縣東/本朝雍正二年自青高村至尹/家社開引渠二道東城村河自闢數十丈袤二
十五/里柵城渠在文水縣西北唐書地理志文水縣/西北二十里有柵城渠貞觀三年民
[046-76b]
相率引文谷水溉田數百頃西十里有長渠武徳/三年汾州刺史蕭顗引文水南流入汾州東北五
十里有甘泉渠二十五里有蕩沙渠二十里有靈/長渠千畝渠俱引文谷水溉田數千頃皆開元二
年令戴謙所鑿縣志今引汾水溉田之渠五曰廣/濟曰永濟曰永㑹曰原開曰烏麻皆在縣東南引
文水溉田之渠七曰常稔曰廣濟曰甘泉曰洪橋/曰清水曰崇通曰青龍皆在縣東北又有永賴渠
自文谷口南崖下鑿石穿/澗並西山引文水入城
 ︹陵墓︺︹周︺叔虞墓在太原縣西南十五里馬鞍山俗謂/之晉王墓又曰晉王嶺寰宇通志叔
虞子燮父葬在縣治/東南人呼晉侯墓祁奚墓在祁縣又見絳州魏/書地形志祁縣有祁
奚墓元和志在縣西之高城鎮縣志/在縣南榮仁村子祁午墓在其右閻沒墓在徐/溝縣
西南三十五里元和志/在清源縣西南三里狐突墓在交城縣西北狐/突山山上有祠禱
雨最/靈︹漢︺周黨墓在祁縣東南魏書地形志祁縣有/周黨冢元和志在縣東南四里名
[046-77a]
勝志縣東南十里小韓/村漢周黨宅墓在焉温序墓在祁縣西北修善/村後漢書温序傳
序為隗囂别將荀宇所拘刦伏劍而死光武命送/喪到洛陽賜城旁為冡地子夀夢序告之曰久客
思鄉里夀棄官上書乞歸葬帝許之乃反舊焉唐/章懷太子註序墓在今并州祁縣元和志在縣西
北四/十里王允墓在祁縣西北修善村後漢書王允傳/獻帝思允忠節改殯遣送還本郡
  ︹晉︺冉閔墓在榆次縣東/南二十里︹南北朝︺︹魏︺郭祚墓在榆次/縣東八
里源/渦村蠻王墓在徐溝縣南四十里相傳後魏正平/初蠻王梅安來朝道卒葬此今名青
︹北齊︺斛律金墓在太原縣西/南十五里可朱渾元墓在榆/次縣
東源/渦村唐邕墓在祁縣東南七十里碑/云齊尚書令晉昌王︹隋︺韓子誕墓
在文水縣/南十九里︹唐︺李良臣墓在榆次縣西北十里子光/進光顏孫昌元等皆祔前
有石柱二碑二極高闊金石文字記安定郡王李/光進碑令狐楚撰嗣子李元書太尉李光顏碑李
[046-77b]
程撰郭䖍正書/今俱在榆次縣温大雅墓在祁縣東南五里名勝/志大雅與其弟彥博俱
葬縣之東/北有碑李淳風墓在徐溝縣北/十里同戈村︹五代︺︹唐︺周德威
  墓在陽曲縣/西北十里符存審墓在太原/縣西南李存孝墓在太原/縣西七
里風/谷口李存進墓在太原縣東/北三十里張承業墓在交城縣/西南十五
里洪/相村︹晉︺史匡翰墓在太原縣東北三十里金石文/字記駙馬都尉史匡翰碑陶榖
撰閻光遠行書今/在太原縣皇陵村︹北漢︺劉氏墓在太原縣西南三/十里天龍谷中或
云北漢主劉/崇等葬所也︹宋︺邢昂墓在太原縣晉祠南原上昂/太原人高蹈不仕宼準文
彥博陳堯佐范仲/淹皆有詩刻石折克行墓在岢嵐州西北一里/其地有折氏家祠
  ︹金︺劉明達墓在太谷縣北水秀村東七里明達養/母至孝金貞祐中封金吾上將軍通
志入唐/代誤︹元︺郝天挺墓在交城縣/北二十里︹明︺薄彥徽墓在陽/曲縣
[046-78a]
東四十里/北山頭周經墓在陽曲縣西/三里裴村晉憲王墓在陽曲/縣西北
三里/劉莊王瓊墓在太原縣西北/七里蒙山之麓晉恭王墓在太原縣/東北三十
五里駝/山之陽
 ︹祠廟︺忠烈祠在陽曲縣城内三橋街/本朝順治七/年建祀姜瓖叛逆時死節諸臣自巡撫
都御史祝世昌以/下共三十九人昭忠祠在陽曲縣城隍廟/本朝嘉慶八年建
  鳴犢祠在陽曲縣西北四十里冽石山一名冽石/廟宋封英濟侯府志廟中有木在神龕中
狀如沈香蚊蠅不敢近俗名辟蠅木又/有碑捫之光潤洞照人影俗名透玲碑介子推祠
在太原縣東五里水經注汾水西逕晉陽縣城南/舊有介子推祠祠前有碑魏書地形志晉陽有介
子推/祠趙襄子祠在太原縣南五代史唐潞王從珂/與石敬塘同入廟中神像屹然起
晉祠在太原縣西南十里懸甕山麓晉水發源/處祀唐叔虞叔虞封唐子燮因晉水更國
[046-78b]
號因以名祠魏書地形志懸甕山晉水所出有晋/王祠水經注枕水有唐叔虞祠水側有涼堂結飛
梁於水上左右雜樹交䕃希見㬢景於晉川之中/最為勝處北史齊紀天統五年改晉祠為大崇皇
寺元和志在縣西南十二里姚最敘行記晉祠碑/在乾陽門街開元十一年明皇幸并州所立御製
并書金石錄唐高祖起兵禱於晉祠貞觀二十年/太宗為立碑今尚矗立覆以亭縣志晉祠内又有
晉源神祠舊名女郎祠宋天聖中建厯代祈雨甚/靈故加封號内有古柏通志引宋史太原城西十
里谷中有娘子廟太平興國四年曹翰從征太原/軍中乏水往禱之穿源得水人馬以給當即晉源
神/按北史薛孝通詣晉祠獨不拜曰此乃諸侯/之國去我何遠是當時所祠者叔虞非水神也志
稱宋天聖間建女郎祠於水源之西殆即所謂娘/子廟者與叔虞合祠當在此時一祀晉水源之神
一祀晉始封之君後人或以其加封聖母疑為/叔姜則傳譌已甚宜洪武初之改稱今號也
  鐸祠在太原縣西/門外明時建原過祠在榆次縣東祀趙襄子/臣原過水經注原過水
[046-79a]
西阜上有原過祠棟宇雖淪攢木猶茂/元和志在榆次縣東九里俗名原公祠麓臺山祠
在榆次縣東南元和志俗名智伯祠在麓臺/山上縣志其下有神頭村相傳為智伯墓諸葛
  武侯祠有二一在太谷縣南十三里/咸陽谷一在徐溝縣東賈村趙簡子祠在/徐
溝縣西北三十五里平/泉村元至正四年建里克祠在徐溝縣西北四/十里仁山之巔金
大定十/年建狐突祠在交城縣北狐突山下宋景祐中/賜額忠惠祠/按陽曲太谷徐溝
文水四縣俱有祠廟又徐溝/縣有狐偃廟在縣南内道村廣應王神祠在興縣/南合查
山上有龍池舊建合溪龍王/廟明洪武七年改稱今號五龍祠在興縣東北/十里又龍母
祠亦在/縣西北八蜡廟在陽曲縣南/郭官亭東汾神廟有二一在陽/曲縣西門外
以尹鐸董安于配一在太原縣晉澤南曰汾水川/祠金天氏有子曰昧為元㝠師生臺駘能業其官
後人立祠祀焉縣志本名臺駘廟唐時節度/使盧鈞改今名宋掌禹錫有昌安公廟碑記漢文
[046-79b]
  帝廟在陽曲縣東北按漢紀文帝初封代都晉/陽二十三年嘗如太原故後人立廟祠之
  湯廟在祁縣有二一在縣東南七里昭餘祁故地/元至正中建歲旱土人爆沙聚祠中置瓶其
上以禱雨得水輒應一在縣東南三/十里子洪鎮南雙泉山金大定中建帝堯廟在徐/溝縣
西二十里尭城/鎮元至正中建魏孝文帝廟在交城縣西北寰宇/通志縣西有孝文山
乃魏道武牧地孝文魏賢/君人思其德故立廟於此樊噲廟在交城縣西北/瓦窰河東相傳
噲從高祖攻韓王信於代北道過交/城後人立廟以祀一名舞陽侯廟子夏廟在文/水縣
有三一在商山陽一/在南武都一在樂村
 ︹寺觀︺崛&KR2118在府城西北四十里唐貞元中/建有李克用父子題名刻石夀安寺
在陽曲縣治東宋大中祥符中/建有真宗御製碑字多剝落天龍寺在太原縣/西南三十
里北齊皇建元年建内有石室二十四龕石佛像/四明嘉靖二十五年於西巖鑿石洞三龕以避宼
[046-80a]
  童子寺在太原縣西十里龍山/上北齊天保七年建法華寺在太原縣/西北十五
里北齊天保三年建賜額開化寺/有五代蘇禹珪王好古所撰碑永夀寺在榆次/縣東源
渦村漢建寕初建唐元和十二年自村東/移置今所宋大中祥符初増建經閣浮圖永安寺
在交城縣西北二十五里石壁山南北魏廷興三/年建太和中修有甘露之應唐貞元十二年重修
甘露復降賜名石壁永安寺元和七年甘露又降/賜名龍山石壁永安禪寺内有甘露壇殿後東北
由石磴而上有千佛閣李白書壯觀二字扁於上/寺後北巖下有龍潭泉俗傳古龍潭禪師演法於
雲際寺在岢嵐州西四十/里宋宣和三年建慶安寺在興縣西北/岡元至元十
四年/建天慶觀在陽曲縣治東南元中統中建内/有通明閣高數丈明洪武中建
  春觀在太原縣西南宋延祐元/年建有學士陳儼碑記昊天觀在太原縣/西十五里
龍山絶頂唐貞元中建内有石室/八龕明洪武中併北極觀入焉神霄玉清觀在/岢
[046-80b]
嵐州治東宋徽宗御/製并書碑刻俱在棲霞觀在興縣東北岡/上金明昌中建
[046-81a]


                         纂修官馮 芝恭 纂
                         總纂官臣顧/蒓/許應藻恭覆輯
                         校對官徐 堉恭 校
[046-8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