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09 大清一統志-明-和珅 (master)


[068-1a]


[068-1b]
[068-1b]
[068-1b]


[068-2a]
[068-3a]
[068-4a]
[068-5a]
[068-6a]
[068-7a]
[068-8a]
[068-9a]
[068-10a]
[068-11a]
[068-12a]
[068-13a]
[068-14a]
大清一統志
 河南統部在/京師西南一千五百四十里東西距/一千二百二十里南北距一千二百九十
里東至江蘇徐州俯碭山縣界三百六十里西至/陜西同州府潼關廰界八百六十里南至湖北黄
州府黄安縣界八百五十里北至直隷廣平府成/安縣界四百四十里東南至安徽潁州府潁上縣
界五百六十里西南至湖北襄陽府襄陽縣界八/百二十里東北至山東曹州府曹縣界二百里西
北至山西遼州/界七百四十里
︹分野︺天文角亢氐房心室壁柳星張分野夀星大火
  娵訾鶉火之次唐書天文志角亢夀星也初軫十/度中角八度終氏一度氏房心大
大也初氏二度中房二度終尾六度營室東壁娵/訾也初危十三度中營室十二度終奎一度柳七
星張鶉火也初柳七度中七星七度終張十四度/按角亢爲鄭分野屬古兖州今開封陳州汝寕
[068-14b]
光州及懷慶之南境南陽之北境當其地氐房心/為宋分野屬古豫州今歸徳及閒封之東南境當
其地室壁為衛分野屬古并州今衛輝彰徳懷慶/當其地柳七星張為周分野屬古三河今河南南
陽許陜汝三/州當其地
 ︹建置沿革︺禹貢荆河惟豫州風俗通稟中和之氣生/埋安舒故云豫也/按
今光州兼古揚州域懷慶/衛輝彰徳三府古冀州域周禮職方河南曰豫州
  春秋為周畿内及宋衛鄭許陳蔡諸國地兼秦晉
  楚之疆戰國為東西周及韓趙魏諸國地按河南/春秋時
畿内地戰國時半屬韓許州春秋時許地戰國為/韓魏二國之境開封歸徳衛輝春秋時鄭宋衛三
國地彰徳懷慶春秋時晉地後俱屬魏陳州汝寕/春秋時陳蔡二國地南陽光州春秋時申鄧諸國
地後俱屬楚南陽為楚韓分界汝州戰國/屬韓陜州春秋時晉地後屬韓又屬秦秦并天
[068-15a]
  下置三川潁川南陽碭四郡漢元封五年置十三
  部刺史分屬司隷及豫兖荆冀四州司隸領河内/河南宏農豫
州領潁川汝南梁國而魏郡屬冀州陳/畱郡淮陽國屬兖州南陽郡屬荆州後漢都洛
  陽移司隸治焉時豫州刺史治譙為今安徽亳州/建安中冀州治鄴為今彰德府
  三國屬魏景元中改司隸置司州晉初分屬司豫
  兖荆四州司州治洛陽領河南榮陽宏農汲河内/魏郡豫州治陳領潁川汝南襄城汝陰
梁國弋陽郡而陳畱仍/屬兗州南陽仍屬荆州永嘉後為劉聰石勒所據
永嘉五年劉聰陷洛陽太興元年李矩為司州刺/史太寕三年石勒盡陷司州之地咸康三年石虎
分司州之河南河内宏農滎陽兖州/之陳畱為洛州改陳畱為建昌郡永和七年司
  州來歸尋復陷興寕三年陷於慕容燕太和四年/入於苻泰隆安三年又入於姚秦
[068-15b]
仍置/洛州義熙十二年劉裕克復仍置司州治虎牢領/河南榮陽
宏農實/土三郡劉宋景平後入於後魏後魏初為洛州增
  置相天興四年/置治鄴天安二年/置治野王太和十一/年置治陜卽宋/司州
皇興中改/治縣瓠諸州太和十七年移都洛陽改洛州為
  司州尋又增置東豫十九年置/治新息太和末/置治穰正始/元年
改梁司/州置孝昌中置/治襄城永安中置/治魯陽諸州東魏天平
  初移都於鄴以相州為司州改故司州為洛州增
  置梁鄭陽蔡析義北揚北豫北荆南襄諸州按自/孝昌
以後梁魏爭持東魏始盡得其地地形志又/有光州西淮西楚南郢南朔等州皆仍梁置北齊
  因之後周平齊於相州置六府宣政初移六府於
[068-16a]
  洛州置東京及總管府隋開皇二年廢總管府置
  河南道行臺三年廢大業元年建東都三年改諸
  州為河南滎陽本管州大業/初改鄭州梁郡本宋/州襄城本汝/州
  潁川本許/州汝南本蔡/州淮陽本陳/州宏農淅陽本浙/州
  陽本鄧/州淯陽本淯/州淮安本顯州已上十/二郡屬豫州魏郡本相/州
  汲郡本衛/州河内本懷州已上/三郡屬冀州弋陽本光州/屬揚洲等郡唐
  武徳𥘉復改諸郡為州於洛陜汴豫懷相六州皆
  置總管府七年改都督府後罷顯慶二年於洛陽
  置東都開元二十一年分屬都畿採訪使河南河
  北淮南山南東道都畿治河南府領汝州河南道/治汴州領陜虢鄭許蔡陳宋七
[068-16b]
州河北道領相磁懷衞孟五州而唐鄧/二州屬山南東道光申二州屬淮南道至徳以後
  分置宣武陜西淮西河陽忠武等節度使唐書方/鍞表至
徳元年置河南節度使治汴州乾元元年廢置豫/許節度使治豫州二年又置陜虢節度使治陜州
陳鄭節度使治陳州上元元年改陜虢節度曰陜/西尋罷寳應元年復置河南節度使又改豫許節
度曰蔡汝廣徳元年置相衛節度使治相州大厯/元年賜號昭義軍節度八年廢蔡汝節度徙淮西
節度治汴州十四年還治蔡州更號申光蔡節度/建中元年徙昭義節度治潞州二年置宣武軍節
度治宋州又置河陽三城節度使四年復置陜/節度使興元元年罷又移宣武節度治汴州貞元
二年賜陳鄭節度號忠武軍十四年賜中光蔡節/度號彰義軍元和十二年復為淮西節度十三年
廢移忠武節度治許州中和二年復以蔡州置奉/國軍節度使又置陜虢節度使龍紀元年賜號保
義軍/節度五代梁始都開封曰東都以河南為西都後
[068-17a]
  唐復以河南為東都晉復都開封曰東京以河南
  為西京漢周至宋因之太平興國二年罷諸節度
  領州分諸府州軍仍屬河南等道至道三年分置
  京東京西及陜西河北諸路之地大中祥符七年
  以應天府為南京皇祐五年増置京畿路熙寕中
  又分京東西及西南西北等路京畿路領開封府/陳許鄭州京東西
路領應天府拱州京西南路領鄧唐二州京西北/路領河南府孟蔡汝三州及信陽軍而相磁懷衞
四州則屬河北西路陜虢二州則屬陜西路/光州則屬淮南西路南渡後惟存信陽光州金初
  曰汴京貞元元年改置南京路及河北河東之地
南京路治開封領河南歸徳二府睢陜鄧唐𥙿嵩/汝許鈞陳蔡息鄭十三州而彰徳府濬衛輝滑四
[068-17b]
州屬河北西路懷孟二州屬/河東南路虢州屬京兆府路元置河南江北行中
 書省治汴梁路領河南歸徳南陽汝寕四府鄭許/陳鈞睢陜嵩汝𥙿唐鄧信陽光息十四州兼
有今江南湖廣之地而河北彰徳衛輝懷慶/三路磁林輝淇孟滑濬七州則統於中書省明洪
  武元年置中書分省於汴梁以汴梁為北京二年
  改分省為行省九年改河南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領開封彰徳衛輝懷慶河南南陽汝寧七府成化/中升汝州為直隸州嘉靖二十四年升歸徳州為
府共領八/府一州
 本朝因之為河南省雍正二年升開封府之陳許鄭
  三州河南府之陜州汝寕府之光州為直隸州十
  二年升陳州許州為府鄭州仍屬開封乾隆六年
[068-18a]
  改許州府仍為直隸州今領府九直隸州四
  開封府 陳州府 歸徳府 彰徳府 衛輝府
  懷慶府 河南府 南陽府 汝寕府 許州直
  隸州 陜州直隸州 光州直隸州 汝州直隸
  州
 ︹形勢︺東連齊楚歸徳府東境接江蘇徐州府/山東曹州府界古齊楚地也西阻函
  潼函谷故關在靈寶縣南潼關在閿/鄉縣西濱河相連與陜西接界南據淮淮水/出南
陽府桐柏縣東流經信陽羅山北正陽南又東經/息縣南光州北又東北經光州西北至固始縣北
而入安徽/夀州界北逾衡漳漳水自彰徳府涉縣入境西/接山西潞安府界東流至臨
漳縣出境接直隸廣平府/界河南地寳逾衡章而北其名山則有嵩高在河/南府
[068-18b]
登封縣五嶽/之中嶽也太行在懷慶/府城北三崤在河南府/水寕縣底柱在/河
南府陜州/大河中大川則有大河河自陕西潼關東流入/經陜州而横互於河南
開封歸徳三府之/北幾千五百里淮水見/上汴水自河水分流東經/開封歸徳二府入
江蘇徐州府安徽宿/州界唐宋漕運之道洛水出陜西商州流入陜州/盧氏縣境經河南府城
東南至鞏縣北入大河/伊&KR2838澗水俱流入之潁水出河南府登封縣流/至陳州府南境合蔡
河蔡河首受汴自祥符縣東/南流合㯋水入安徽潁州府汝水出汝州魯山縣/下流逕汝寕府
至安徽潁州/南注於淮其重險則有虎牢在鄭州氾水縣/一名成皐關
  阨卽信陽之平靖武陽黄峴/三關所謂義陽三關者也
 ︹文職官︺
  巡撫雍正五年升河南巡撫為河南總督六年兼/轄河南山東為河東總督十三年省仍設巡
[068-19a]
撫兼提/督銜
   提督學政駐開/封府
   布政使駐開/封府經厯舊設理問乾/隆七年裁都事 庫大使巨/盈
   按察使駐開/封府經厯 司獄
   鹽法水利糧務道駐開封府舊為驛鹽糧務/道乾隆四十三年改今名
   分巡開歸陳許河務兵備道駐開/封府
   分守河北兵備道駐懷慶府/武陟縣
   分巡河陜汝道駐陜/州
   分巡南汝光道駐汝寕府/信陽州
   開封府知府 理事同知 蘭儀同知舊設儀考/通判乾隆
[068-19b]
四十八年改蘭儀通判/五十二年升為同知鹽捕同知駐祥符縣/朱仙鎮
   南河同知駐中牟縣/楊橋鎮下南河同知駐府/城祥符北
   岸河務同知駐懷慶府屬陽武縣太平鎮舊為/上北河同知嘉慶八年改今名
   下北河同知駐祥符縣/陳橋鎮中河通判嘉慶十一年/裁管糧通判
儀封廳撫民通判舊為縣乾隆四/十九年升廰府學教授
    訓導 照磨 儀封廳學教諭乾隆四十/九年設
   經厯乾隆五十/一年設知州二員鄭/禹州學學正二員
   訓導二員 吏目二員 知縣十四員祥符陳/畱𣏌通
許尉氏洧川鄢陵中牟蘭陽滎陽滎澤汜水密/新鄭舊設十六員乾隆六年以許州之密新鄭
來屬三十年裁河陰縣四十八年以陽武改隸/懷慶封邱改隸衛輝四十九年升儀封縣為廰
[068-20a]
   縣丞八員祥符二陳畱一中牟二蘭陽二滎澤/一舊設十一員乾隆九年裁通許滎
陽汜水三員增祥符一員四十六年裁杞縣一/員增中牟一員四十八年陽武改隷懷慶四十
九年裁儀封一員五/十六年増蘭陽一員縣學教諭十四員 鄉學
   教諭舊為河陰縣學教諭乾隆/三十年改屬滎澤更今名訓導十三員舊/有
氾水一員乾/隆十六年裁管河主簿四員祥符南岸北/岸蘭陽滎澤巡檢
   四員祥符屬祥陳北岸朱仙鎮蘭/陽屬蘭考北岸滎澤屬河隂典史十四員
  陳州府知府 糧捕水利通判駐商水縣/周家口府學教
   授 訓導 司獄兼經/厯事知縣七員淮寕西華商/水項城沈邱
太康/扶溝縣丞二員淮寕/沈邱縣學教諭七員 訓導七
   員 典史七員
[068-20b]
[068-20b]
  彰徳府知府 糧捕通判舊有管河同知/乾隆七年裁府學教
   授 訓導 經厯 知縣七員安陽湯隂臨漳/林武安涉内黄
   縣丞三員安陽湯/陰内黄縣學教諭七員 訓導六員
舊有涉縣一員/乾隆十六年裁主簿内黄嘉慶/十九年設典史七員 驛
   丞湯陰屬宜/溝兼巡檢
  衞輝府知府 上北衛糧河務通判舊為河務通/判兼管鹽糧
捕務嘉慶八/年改今名府學教授 訓導 經厯 知縣
   十員汲新鄉獲嘉淇輝延津濬滑封邱考城舊/設八員乾隆四十八年以歸徳之考城開
封之封/邱來屬縣丞四員汲濬滑封邱舊設五員乾隆/四十五年裁新郷淇縣獲嘉
三員設封邱一員嘉慶/十八年設滑縣一員縣學教諭十員 訓導
[068-21a]
   九員舊有淇縣一員/乾隆七年裁主簿三員輝封邱/考城巡檢二
   員滑縣老岸/鎮考城典史十員 驛丞獲嘉屬亢/村兼巡檢
  懷慶府知府 黄沁同知舊有沁河通判乾隆七/年裁歸懷河同知兼理
改今/名糧捕水利通判駐河内縣/清化鎮府學教授 訓
   導 經厯 知縣八員河内濟源原武修武武/陟孟温陽武舊設七員
乾隆四十八年以/開封之陽武來屬縣丞二員河内武陟舊有修/武一員嘉慶四年
縣學教諭八員 訓導八員主簿四員原/武
武陟孟/陽武巡檢䜞源屬/邵源鎮典史八員舊有税大使一/員乾隆二十八
年/裁
  河南府知府 糧捕水利通判 府學教授 訓
[068-21b]
   導 經厯 知縣十員洛陽偃師鞏孟津宜陽/登封永寕新安澠池嵩
   縣丞二員洛陽宜陽舊有偃師一員乾隆九/年裁鞏縣一員乾隆三十年裁
   學教諭十員 訓導八員舊設十員乾隆十六/年裁澠池鞏縣二員
   巡檢二員澠池屬南村/嵩屬舊縣典史十員舊有税大使/一員乾隆十
八年/栽
  南陽府知府 軍捕水利同知駐浙川舊有管糧/水利通判乾隆四
十八年裁歸/同知兼理府學教授 訓導 經厯 知州
   二員鄧/𥙿州同鄧州舊有𥙿州州/判嘉慶十九年裁州學學正二員
    訓導二員 吏目二員 知縣十一員南陽/南召
鎮平唐泌陽桐柏内/鄉新野浙川舞陽縣丞二員南陽/唐縣學教諭
[068-22a]
   十一員 訓導九員舊設十一員乾隆十六/年裁桐柏淅川二員
   檢三員南陽屬賖旗店南召屬李青店内鄉屬/西峽口舊設二員乾隆十八年增餘旗
店一/員典史十一員 驛丞三員南陽屬林水博/望葉縣屬保安
保安兼/巡檢
  汝寕府知府 糧捕水利通判 府學教授 訓
   導 經厯 知州信/陽州同駐平/昌關州學學正 訓
   導 吏目 知縣八員汝陽正陽上蔡新蔡/西平遂平確山羅山
   丞汝/陽縣學教諭八員 訓導六員舊設八員乾/隆十六年裁
正陽確/山二員巡檢三員汝陽屬廟灣信陽屬楊家堂/羅山屬大勝關舊設一員乾
隆十八年增楊家/堂大勝關二員典史八員 驛丞信陽屬明/港兼巡檢
[068-22b]
   許州直隸州知州 州判 州學學正 訓導
    吏目 知縣四員臨潁襄城/䢻城長葛縣學教諭四員
    訓導四員 典史四員
   陜州直隸州知州 州判駐盧氏/朱陽關州學學正 訓
    導 吏目 驛丞硤石兼/巡檢知縣三員靈寳閿/鄉盧氏
    丞二員靈寳兼管巡/檢事閿鄉縣學教諭三員 訓導二
    員舊有盧氏一員/乾隆十六年裁巡檢盧氏屬/朱陽典史三員
   光州直隸州知州 州判駐烏/龍集州學學正 訓導
     吏目 知縣四員光山固始/息商城縣丞固/始縣學教
    諭四員 訓導四員 巡檢二員固始屬往流/集商城屬牛
[068-23a]
食皈舊設一員乾隆十/八年増牛食皈一員典史四員
  汝州直隸州知州 州同駐楊/家樓州學學正 訓導
    吏目 知縣四員魯山郟寶/豐伊陽縣學教諭四員
    訓導二員舊設四員乾隆十六/年裁寶豐伊陽二員巡檢魯山屬/趙家村
乾隆三/年設典史四員
 ︹武職官︺
  城守尉駐開/封府八旗佐領八員 防尉八員 驍騎
   校八員 前後蒙古佐領二員 防尉八員
   驍騎校二員 隨印九品筆帖式
  撫標左右/二營中軍兼左營參將舊設遊擊雍正五年/升巡撫為總督改設
[068-23b]
督標中軍副將十三年/仍專設巡撫改今名守備二員 千總六員
舊設四員嘉慶/十年增二員把總十二員九駐本營三分防/尉氏通許鄭州各
汛舊設八員嘉/慶十年增四員經制外委十二員舊設六員嘉/慶十年增六
額外外委六員舊設三員嘉慶/十年增三員
  河北鎮總兵官駐懷慶府/左右二營中軍兼左營遊撃 右
   營都司 左右營守備二員 千總四員一駐/本營
三分防濟源武/涉陽武各汎把總七員三駐本營四分防濟/源修武考城扶溝各
經制外委十員四駐本營四分防河南二/分防嵩縣王禄店各汛
   外外委七員六駐本營一分/防王禄店汛
  南陽鎮總兵官駐南陽府/左右二營中軍兼左營遊擊 右
[068-24a]
   營都司舊設遊擊乾隆/三十六年改左營守備 左右營千
  總四員一駐本營三分防桐/柏裕州葉縣各汛把總七員二駐本/營五分
防舞陽泌縣唐縣/内鄉淅川各汛經制外委十一員七駐本營/四分防葉
縣李青店高邱/鎮西峽口各汛額外外委十員
    以上河北南陽二鎮均聽巡撫兼提督節制
  荆關協副將駐淅川縣荆子/關左右二營中軍兼左營都司
   右營守備 左右營千總三員二駐本營一分/防西坪鎮汛
   把總五員三駐本營二分防/浙川穆家埡各汛經制外委四員三/駐
本營一分防/李官橋汛額外外委四員
  歸徳營參將駐歸/徳府守備 千總二員分防永城/寕陵二汛
[068-24b]
   總四員分防虞城鹿邑/睢州商邱各汛經制外委三員分防夏/邑柘城
商邱/各汛額外外委二員
  考城營遊擊駐考/城縣守備 把總 經制外委
    以上荆關一協歸徳考城二營均隸巡撫管
    轄
  衛輝營參將駐衛/輝府守備 千總二員一駐本營一/分防淇縣汛
   把總五員一駐本營四分防獲嘉/汲縣新鄉老岸鎮各汛經制外委四
   員 額外外委二員
  河南營參將駐河/南府守備 千總二員 把總三員
一駐本營二分防/偃師魯山各汛經制外委四員 額外外委
[068-25a]
   三員舊設二員嘉慶/十一年增一員
  彰徳營參將駐彰徳府舊設都/司嘉慶七年改守備 千總二員
舊設一員嘉慶/七年增一員把總四員舊設三員嘉慶七年/增一員三駐本營一
分防/村汛經制外委三員舊設二員嘉慶/七年增一員額外外
   委二員
  開封營遊撃駐開封府舊設都/司嘉慶七年改守備 千總二員
一駐本營一分/防朱仙鎮汛把總三員一駐本營二分防/滎澤滎陽各汛
   制外委六員 額外外委三員
  内黄營都司駐内黄縣嘉/慶七年設千總 把總 經制外
   委 額外外委嘉慶十一/年增設
[068-25b]
  滑縣營都司駐滑縣舊設把總/嘉慶十九年改千總 把總二員
一駐本營一分/防道口鎮汛
  陜州營都司駐陜州舊設守/備雍正九年改千總 把總三員一/駐
本營二分防靈/寳閿鄉各汛經制外委二員 額外外委
  嵩縣營守備駐嵩/縣把總二員一駐本營一/分防永寕汛
  王禄店營守備駐榮/澤縣
    以上衛輝等九營均隸河北鎮管轄
  汝寕營參將駐汝/寕府守備 千總分防汝/南埠汛把總三員
一駐本營二分防/正陽西平二汛經制外委三員分防新蔡羅/山上蔡各汛
  光州營都司駐光/州守備分防商城汛舊隸汝寕/營嘉慶二十五年改
[068-26a]
   總二員一駐本營一/分防固始汛經制外委四員一駐本營/三分防息
縣商城光州/新店集各汛
  鄧新營遊擊駐鄧州舊設守/備嘉慶七年改守備分防新/野汛千總分/防
鄧州/汛把總四員一駐本營三分防孟家/樓新店鋪李青店各汛經制外
   委四員二駐本營二分防/鄧州新野各汛額外外委四員舊設/三員
嘉慶十一年/添設一員
  陳州營都司駐陳/州府千總 把總三員分防太康西/華商水各汛
   經制外委三員分防沈邱扶/溝項城各汛額外外委二員一/駐
本營一分防/周家口汛
  襄城營都司駐襄/城縣千總二員分防禹州/許州各汛把總四員
[068-26b]
分防新城襄城/郾城洧川各汛經制外委五員分防長葛密縣/臨㯋鄢陵襄城
各/汛額外外委二員分防洧川/許州各汛
  新野營守備駐新/野縣經制外委
  信陽營守備駐信/陽州千總 把總二員 經制外委
   二員 額外外委
    以上汝寕等七營均隸南陽鎮管轄
  盧氏營守備駐盧/氏縣千總分防朱/陽關汛把總 經制外委
   二員一駐本營一分/防樂川鎮汛額外外委
    以上盧氏一營隸荆關協管轄
  懷河營祥河都司河北道管轄舊為上/北河汛嘉慶八年改守備分防/下北
[068-27a]
河/汛協辦守備三員分防陽封曹考黄心各汛舊/設二員嘉慶八年增陽封一
千總二員分防蘭陽北/汛封邱下汛把總二員分防祥符/上汛武滎
經制外委八員分防祥陳下汛蘭陽下汛封/邱上汛考城汛原武汛武涉
汛陽武汛/陽封汛額外外委十二員分防佯符上汛祥/陳下汛蘭陽北汛
蘭陽下汛武滎汛封邱上汛封邱下汛/考城汛原武汛武陟汛陽武汛陽封汛
  豫河營蘭儀都司開歸陳許道管轄舊為儀/考汛乾隆四十八年改守備
分防上南河㲹舊為南/岸乾隆四十七年改協辦守備六員分防下/南河中
河儀雎睢寕商虞歸河各汛舊設商虞一員乾/隆四十七年增下南河四十八年增睢寕五十
六年增儀睢嘉慶十一年/增中河十六年增歸河千總四員分防祥符/上汛蘭陽
汛鄭中汛/商邱上汛把總四員分防祥符下汛儀封/汛滎鄭汛睢州上汛外委
[068-27b]
   八員分防祥陳下汛陳畱汛中牟下汛儀封下/汛寕陵汛虞城上汛虞城下汛睢州下汛
   額外外委十七員分防榮澤鄭州上汛下汛中/牟上汛下汛祥符上汛下汛
儀封上汛下汛睢州上汛下汛虞城/上汛下汛陳畱蘭陽寕陵商邱各汛
    以上懷河豫河二營均隸山東河道總督統
    轄
 ︹戸口︺康熙五十二年原額人丁二百二十八萬九千/八百七十五乾隆三十七年停編丁今滋生男
婦大小共二千三百五十九萬八千八十/九名口計四百七十三萬二千九十七户
 ︹田賦︺田地七十七萬五千四百九十一頃一十七畝/額徴地丁正雜銀三百四十七萬九千十四雨
有奇正兌改兌米四萬一千二百七十二石二斗/有奇岑三萬八千九百一十石二斗有奇豆九萬
七千七百四十八石三斗有奇耗米九十四百五/十九石五十有奇耗麥九千八十石有奇耗豆二
[068-28a]
萬三千七十四/石四斗有奇
 ︹税課︺關税無/開封彰徳衛輝陳州懷慶五府南陽/府屬之舞陽縣許州並所屬之臨潁郾城長葛
三縣行長蘆正引鹽課載直隸省税課門歸徳府/行山東正引鹽課載山東省税課門河南府南陽
府屬之南陽南召鎮平唐縣泌陽桐柏鄧州内鄉/新野浙川裕州葉縣十二州縣汝州陜州許州所
屬之襄城縣行河東正引餘引鹽課載山西省税/課門汝寕府光州行淮北綱引鹽課載工蘇省税
課/門
 ︹名官︺︹漢︺張敞平陽人宣帝時以切誎顯名擢為豫州/刺史數上事有忠言帝徵為大中大夫
 ︹後漢︺楊秉華陰人順帝時為豫州刺史計日受俸/餘禄不入私門有故吏齎錢百萬遺之
秉閉門不受/以廉潔稱周景廬江舒人桓帝時為豫川刺史/好賢愛士拔才薦善常恐不及
每至歳時延請舉吏入後堂與共宴會如此數四/乃遣之贈送什物無不充備旣而選其父兄子弟
[068-28b]
事相優異嘗稱曰臣/子同貫若之何不厚黄琬江夏安陸人中平初為/豫州收時宼賊陸梁州
境凋殘琬討擊平之威聲大/振政績為天下表封關内侯王允太原祁人中平/初黄巾賊起拜
豫州刺史辟荀奭孔融等為從事奏除禁/黨討擊黄巾别帥大破之受降數十萬︹三國︺︹魏︺
  賈逵襄陵人文帝時為豫州刺史考績二千石以/下阿縱不如法者悉奏免之帝曰逵真刺史
布告天下當以豫州為法賜爵關内侯州南與呉/接逵明斥堠繕甲兵為守戰之備賊不敢犯外修
軍旅内治民事遏鄢汝造新陂斷山澑長溪水造/小弋雁陂又通運渠二百餘里所謂賈侯渠者也
  王凌太原祁人明帝時為豫州刺史得軍民歡心/旌先賢之後求未顯之士各有條教意義甚
王沈晉陽人正元中為豫州刺史按賈逵以來/法制禁令諸所施行擇其善者而從之於
是九郡之士咸悦/道教移風易俗︹晉︺祖逖范陽人元帝時拜豫州/刺史㑹石勒縱兵掠境
逖追撃於汴水進鎮雍邱歸附者甚衆逖愛人下/士雖疏交賤隸皆恩禮逼之由是黄河以南皆為
[068-29a]
晉土百姓感悦置酒歌曰幸哉遺黎免俘虜三辰/旣朗遇慈父元酒忘勞甘瓠脯何以詠思歌且舞
其得人心如此巳而卒於雍邱豫州/士女若喪考妣譙梁百姓為立祠︹南北朝︺︹梁︺夏
   侯夔譙郡人大通六年為豫州刺史豫州積歳連/兵人頗失業夔乃率軍於蒼陵立堰漑田千
餘頃歳收穀百餘萬石以充儲備兼贍貧民境内/賴之夔兄亶先任此州並有惠政百姓歌之曰我
之有州頻得夏侯前兄後/弟布政優優在州七年卒︹後魏︺于栗磾代人永興/中為河南
鎮將劉裕伐姚泓栗磾慮其北擾遂築壘於河上/禁防嚴密裕不敢進遷豫州刺史洛陽雖厯代所
都久為邊裔城闕蕭條栗磾刋闢榛荒/勞來安集徳刑旣設甚得百姓之心高道悦遼/東
新昌人太和閒以御史中尉畱守洛京時宫極初/基廟庫未構車駕將水路幸鄴巳詔都水官營搆
大材以造舟檝道悦表諫以為缺居宇之功作嬉/遊之用損耗殊倍更為非務深薄之危古今共慎
於是帝遂/從陸路還︹隋︺于仲文洛陽人高祖為丞相尉迥作/亂遣將檀讓收河南之地仲
[068-29b]
文領河南道行軍總管發兵討讓進擊破之獲/讓檻送京師河南悉平勒石記功樹於泗上︹唐︺
  任瓌合肥人武徳初為河南安撫大使王世辨以/徐州降瓌瓌至宋州會徐圓朗反副使柳璿
勸退保汴壞笑曰公何怯老將居邊久自當有計/俄而賊陷楚邱將圍虞城瓌遣崔樞張公謹守之
圓朗不能拔賊/平遷徐州總管夏侯端夀州人高祖時為河南道/招慰使會亳汴二州巳降
王世充道塞無所歸世充遣人以河南郡公尚書/吏部印綬召端端曰吾天于使豈汚賊官耶非持
首去不可見卽焚其書因解節旄懷之閒道走/宜陽比到體髮癯焦入謁帝憫之拜祕書監
  務光西河人神龍𥘉以監察御史巡察河南道時/滑州七縣而分封者五王賦少於侯租入家
倍於輸國務光請以封户均餘州又請食賦附租/庸歳送停封使息傳驛之勞不見納以考最進殿
中侍/御史張介然猗氏人天寶末安禄山反授河南節/度採訪使守陳畱陳畱據水陸劇居
民孳夥而太平久不知戰介然居屯不三日賊巳/渡河士聞鉦鼓聲皆褫氣不能授甲凡旬六日城
[068-30a]
陷介然/死之魯炅幽州薊人天寶末安禄山反旻為山/南節度使保南陽潼關失守城中食
盡斗米五十千一鼠四百餓者相枕藉𬒳圍凡一/年晝夜戰守卒無救至德二載乃率衆宇圍走襄
陽田承嗣尾擊旻殊死戰二日斬獲甚衆/賊引去拜御史大夫襄鄧十州節度使張鎬博/州
人肅宋時以同平章事兼河南節度使都統淮南/諸軍事賊圍宋州張巡告急鎬倍道進檄濠州刺
史閭邱曉趨救之曉逗畱不進比鎬至而巡已陷/鎬怒杖殺曉帝還京師封南陽郡公詔以本軍鎮
汴州捕/平殘宼李光弼柳城人肅宋時為河北節度使與/九節度兵圍安慶緒於相州大戰
鄴西敗之旣而史思明來援光弼拒賊戰尤力進/都督府知諸道節度行營事未幾為天下兵馬副
元帥會汴滑節度使許叔冀戰不利降賊思明乘/勝西嚮光弼悉軍據河陽部曲重堅賊憚不敢犯
屯白馬寺築城以守巳而與戰中潬大破逆黨賊/又合衆攻北城光弼登陴望曰披軍雖鋭然方障
而囂不足虞也乃督將出戰自麾旗者三諸軍爭/奮賊衆奔敗斬萬餘級俘八千人以功進臨淮郡
[068-30b]
令狐彰富平人肅宗時拜滑亳魏博節度使始/滑當宼衝城邑墟榛彰躬訓吏下檢軍
力農法令嚴無敢犯者田疇大/闢庫委豐餘歳時貢賦如期田神功南宫人肅/宋時為河
南節度汴宋八州觀察使初賊圍宋州急李光弼/奏遣神功往救賊解去又破法子營攻敬釭降之
旣寢疾宋之將吏為祈禱報恩後/力疾入朝卒代宗為撤樂贈司徒李勉高祖子鄭/王元懿曹
孫代宗時為汴宋節度使時汴將李靈耀反魏將/田悦以兵來叩汴而屯勉與李忠臣馬燧合討之
戰於匡城賊潰悦走河北靈耀奔韋城勉擒縛以/獻斬闕下徳宗立詔勉為汴宋滑亳河陽等道都
劉晏曹州南華人代宗時領東都河南江淮轉/運租庸鹽鐵常平使時大兵後京師斗米
千錢農挽穂以輸晏自按行由汴入河觀三門遺/跡至河陰鞏洛見梁公堰通濟渠及李傑新隄盡
得其利病嵗致粟四十萬斛關中雖/水旱物不翔貴帝勞曰卿朕酇侯也張延賞猗氏/人大
厯初除河南尹諸道營田副使河洛當兵衝邑里/墟榛延賞政簡約輕徭賦疏河渠築宫廟數年流
[068-31a]
庸歸附都闕完雄有詔褒美/旣而畱守東都治行第一曲環安邑人建中時/以討李希烈功
授陳許節度使二州比為宼徵民苦剽鹵客他縣/環勤身節用寛賦歛簡條教不三歳歸者繦係訓
農治兵穀食豐衍轉/檢校尚書左僕射李泌京兆人貞元初拜陜虢/觀察使始鑿山開章道
至三門以便饟漕以/勞進檢校禮部尚書賈耽南皮人徳宗時遷義成/節度使淄青李納陰蓄
奸謀冀有以逞其兵數千自行營運道出滑或請/館於外耽曰與我隣道奈何疑之使暴於野命館
城中宴廡下納士皆心服耽每獵從數百/騎往往入納境納大喜然畏其徳不敢謀李復貞/元
十年鄭滑軍亂以復為節度使下令/墾營田以廩其軍而賦不及民衆悦劉昌裔陽曲/人徳
宗時從曲環軍環卒上官涚知復務呉少誠引兵/薄城涚欲遁去昌裔曰受詔而守死其職也賊攻
堞壞昌裔密造飛棚聯栅卽募突將千人鑿城以/出撃賊走之涚遂領陳許節度使涚卒昌裔代之
命境上吏不得犯蔡人有來犯者縛/送使自治少誠慚亦禁境上暴掠裴度聞喜人/元和十
[068-31b]
二年拜彰義節度使詩蔡屯郾城是時諸道兵悉/中官督監度奏罷之使將得専制決事一戰氣倍
未幾蔡平度以蔡牙卒侍帳下或謂反側未安不/可去備度笑曰元惡巳擒蔡人卽吾人也衆感泣
  李光顏太原人元和九年討蔡擢為忠武節度使/時諸鎮兵環蔡十餘屯各相顧不肯前獨
光顔先敗賊以功進尚書左僕射都統韓宏素蹇/縱陰挾賊以自重且惡光顔忠力乃飾名姝以遺
之光顔曰戰士皆棄妻子冒白刃奈何獨以女色/為樂天子於光顔恩厚誓不與賊同生指心曰雖
死不貳因嗚咽泣下將卒皆感激流涕於是/士氣益勵賊至力戰卻之蔡平加檢校司空烏重
  允張掖人憲宗時為河陽節度使王師討蔡詔重/允以兵壓賊境割汝州隸其軍與李光顔相犄
角大小百餘戰凢三年賊平遷檢校司空進封邠/國公初蔡將李端降重允蔡人執其妻殺之妻呼
曰善事烏僕射/其得士心如此李愬洮州臨潭人憲宗時為唐鄧/節度使討蔡獲賊將李祐愬
待以客禮問襲蔡之謀謀旣定遣告裴度師期愬/乃率中軍三千夜起㑹大雨雪天晦夜半至懸瓠
[068-32a]
城賊晏然無知者黎明雪止愬入駐元齊外宅/火南門元濟請罪檻送京師其黨二萬皆降
  滋朝山人憲宗時為義成節度使滑用武地東有/淄青北魏博滋嚴備而推誠信務在懷來李師
道田李安畏服之居/七年百姓立祠祝祭薛平龍門人憲宗時為鄭滑/莭度使始河溢瓠子東
泛滑距城纔二里所平按求故道出黎陽西南因/命其佐裴宏泰往請魏博節度使田宏正宏正許
之乃籍民田所當者易以他地疏道三十里以/釃水悍還壖田七百頃於河南自是滑人無患
  元膺東平人憲宗時拜東都畱守東都有李師道/畱邸兵與山棚謀竊發事覺元膺擒破之始
盜發都人震恐守兵弱不足恃元膺坐/城門指縱部分意氣閒舒人賴以安韓充匡城/人穆
宗時詔充以宣武節度使統義成兵討李㝏戰郭/橋破之㑹李質斬㝏先入汴充馳至城下汴人望
見充歡躍無復貳者始帝遣人問破賊期充對以/一月可破方二旬卽克帝喜曰充料敵如神加檢
校司空籍㝏所脅為兵省悉縱之責首亂/者斥出境由是内外安堵汴人愛賴之李珏趙/郡
[068-32b]
人宣宗時為河陽節度使罷横征宿逋/百餘萬後召珏去鎮而府庫十僖於前︹五代︺︹周︺王
   朴東平人世宗征淮朴畱京師廣新城通道路壯/偉宏闊天厯六年世宗遣朴行視汴口作斗門
還過故相李榖第疾作/仆於坐上舁歸而卒︹宋︺程能建隆中為京西轉/運使請定諸州户
為九等著於籍上四等量輕重給役餘五/等免之後有貧富隨時升降詔加裁定李符内/黄
人乾徳中以京西諸州錢帛不登選知京西南面/轉運事奏便宜百餘條命著為令者凡四十八事
   盧之翰祁州人太宗時遷太常博士為京西轉運/副使建議導潩河合於淮達許州以便漕
陳靖莆田人太宗務興農事靖議兩京東西千/里檢責荒地及逃民産籍之募耕作賜耕
者室廬牛犂種食不足則給以庫錢别其課為十/分責州縣勸課分殿最為三等視殿最行賞罰候
數歳盡罷屯田悉用賦民然後量人授田為定以/法下三司雜議以靖為京西勸農使真宗時徙河
南轉運使極論前李氏横/賦十七事詔罷其尤甚者劉綜虞鄉人咸平初為/河北轉運副使河
[068-33a]
北承兵宼之後民户凋敝州縣官皆四方之人不/習風俗且有懷土之思以是政事多因循不舉綜
建議請自今並以河朔人充之冀其安居勤於職/事從之再為河北轉運使時邊事煩急轉漕之任
尤所倚辦綜繼領/其職號為詳練李若谷豊人真宗時為京東轉/運使會河決白馬調取
芻揵同列盧士倫協三司意/趣刻擾郡縣而若谷寛之陳堯叟閬中人真宗/時權東京畱
守每裁剸刑禁雖大辟亦止面/取狀亟決遣之以故獄無繫囚揚告綿竹人除京/西轉運副使
屬部嵗饑所至發公廩/又募富室出粟賑之陳希亮眉州人嘉祐閒為/京西轉運使石塘
河役兵叛震動汝洛閒希亮輕騎出按賊道遇希/亮相與列訴道周希亮徐問其所苦命一老兵送
之曰以付業縣聽吾命旣至曰汝以自首皆無罪/然必有首謀者衆不敢隱乃斬元以徇流軍校一
人餘悉遣/赴役如𥘉韓宗彥雍邱人厯提點京西京東刑獄/應天府失入平民死罪獄成未
決通判孫世安辨正之獄吏當坐法尹劉沆欲宥/之宗彥舉按其事沆復止之宗彥疏沆於朝抵吏
[068-33b]
王舉元真定人仁宗時為京東轉運使沙門島/多流人守吏顧貨槖陰殺之舉元請立
監以較賞罰自/是全活者衆趙滋開封人仁宗時京西軍賊張/海久未伏誅命滋都大提舉
陜西京西路捉/賊數月賊平富弼河南人皇祐中為京東安撫/使河朔大水民流京東弼擇
所部豐稔者五州勸民出粟得十五萬斛益以官/廩隨所在貯之得公私廬舍十餘萬區散處其人
以便薪水官吏自前資待缺寄居者皆給其禄使/卽民所聚選老弱病瘠者廩之山林河泊之利有
可資以為生者聽流民取之其主不得禁官吏皆/書其勞約為奏請他日得以次受賞於朝率五日
輒遣人以酒肉糗飯勞之出於至誠人人為盡力/流民死者為大冢葬之明年麥大熟流民各以逺
近受糧而歸凡活五十餘/萬人募為兵又萬餘人夏安期徳安人為京西/轉運使盜起部
中剽刼州縣光化軍戍卒相繼叛/勢且相合安期督將吏捕斬殆盡鮮于侁閬州人/神宗時
徙京東西路轉運副使河決澶淵議欲弗塞侁言/東南匯澤惟雨濼夏秋雨霪猶溢而害若縱大河
[068-34a]
注其中民為魚矣作議河書上之神宗/嘉納後兩路合為一以侁為轉運使唐義問江/陵
人熙寕中移京西轉運判官時陜西大舉兵多亡/卒所至成聚義問請令詣官自陳給劵續食人以
為/便張景憲河南人為京西東轉運使王逵居鄆專/持吏短長景憲疏論其惡編置宿州
  余良肱分寕人提舉汴河司汴水澱淤流且緩執/政舉狹河議良肱謂方冬水涸宜自京左
浚治以及畿右三年可使水復行地中又議伐汴/堤木以資狹河良肱言自泗至京千餘里江淮漕
卒接踵暑行多病暍藉蔭以休又/其根盤錯與堤為固伐之不便喬執中高郵人/神宗時
提點京西北路刑獄時河決廣武埽危甚相聚莫/敢登執中不顧立其上衆隨之如蟻附不日埽威
  李周馮翊人神宗時除提點京西刑獄時方興水/利或請釃湍河為六渠以益鉗盧陂水度用
工八十萬周曰湍河原高委下捍以堤猶患決溢/若又導之必致為害乃疏言其未便明年河溢鄧
城幾沒始/思其議范純粹呉縣人呉居厚為京東轉運使/數獻羨賦哲宗立居厚敗命純
[068-34b]
粹以直龍圖閣往代之盡革其苛政時蘇軾自登/州召還同建募役之議軾謂純粹講比事精詳
   呉擇仁永興人徽宗時為京畿都轉運使鄭州城/惡受命更築之或讒於帝曰新城雜以沙
土反不如故帝怒密遣人取塊城上絾以/來令衛卒三投之堅緻如削鐵讒不能售程振樂/平
人徽宗時提舉京東西路學事請立廟於鄒/祀孟子以公孫丑萬章樂正子等配食從之李綱
邵武人宣和末為東京畱守金兵攻汴綱身自督/戰募壯士縋城而下殺傷數千人金兵乃退求和
綱議阨要害絶糧道以復畿北郡縣執政不許旣/而言者謂綱喪師費帑於是罷謫高宗卽位詔以
資政殿大學士領開封府事綱在長沙聞命率湖/南勤王之師入援條陳時政凡百餘疏俱不能行
   宗澤義烏人靖康初除京城畱守兼開封尹乃渡/河約諸將共議事宜以圖收復於京城四壁
各置使以領招集之兵又據形勢立堅壁二十四/所於城外沿河為連珠砦連結河東河北山水砦
忠義民兵於是諸路人馬咸聽節制烏珠謀攻汴/京澤戒諸將竭力保䕶河梁以俟大軍之集金兵
[068-35a]
聞之夜斷河梁遁去/烏珠舊作兀术今改正孫昭逺眉山人建炎元年/遷河南尹西京畱
守西道都總管至洛收集散七得義兵萬餘人柵/伊陽使民入保金兵來攻其下欲擁昭遠南還昭
遠罵曰若等平日衣食縣官不以此時報/國南去何為叛兵怒反擊昭遠遂遇害向子諲
臨江人為京畿轉運副使兼發運副使建炎初康/王次濟州子諲獻金帛錢穀以助軍費張邦昌僭
位使其甥劉達賫手書來子諲焚之械/繫違於獄復遣子請康王率諸將渡河劉汲眉州/人建
炎中為京西安撫使金兵急攻京西汲下令城中/有才武願殺敵者聴畱餘從便得敢死士四百人
助守禦金兵攻益力或/請汲去不許城破死之李迨東平人紹興九年金/人歸三京命迨為京
畿都轉運使孟庾時為權東京畱守潛通北使遣/察其隱微庾不能平訟於朝且使人告迨曰北兵
至矣迨曰吾家食禄二百年首可斷滕不可屈也/如果然吾將極罵以死告者悚然而去後追罷職
庾遂以京/師降金翟興伊陽人高宗時為京西北路安撫/制置使兼招討叛賊楊進屯鳴皐
[068-35b]
山興擊敗於魯山縣西京平又王俊據汝州興引/兵攻破之金兵攻河陽遣將邀擊俘獲甚衆劉豫
將遷汴以興屯伊陽憚之遣人啗其將楊偉以利/偉乗閒殺興攜首奔豫弟進驍勇善戰如興追楊
偉於汝洛閒馬驚/墜塹為賊所害岳飛湯陰人紹興十年為河南/北諸路招討使所遣諸將
相繼奏捷飛百以輕騎駐郾城兵勢甚鋭鳥珠合/兵逼郾城飛大敗之累戰皆捷中原大振飛進軍
朱仙鎮父老百姓輓車牽牛載&KR2047&KR4023以餽義兵頂/盆焚香迎侯者充滿道路自燕以南金號令不行
  李植臨淮人金人敗盟朝廷將大舉以植漕運有/才畧授京西河北路計度轉運使措畫有方
廷議/倚重︹金︺龎迪正安人大定𥘉遷南京路都轉運使/以省事惜費安靜為政河南稱之
  李愈正平人明昌中為河南路提刑司上言隨路/提刑司乞畱官一員餘分部巡按又言本司
見置許州乞移置南京為便並從之/憲臺廉察九路提刑司以愈為最璞蕯揆上京/人章
宗時為河南路統軍使陜西提刑司舉揆剛直明/斷獄無滯冤禁戢家人百姓莫識其面積石洮二
[068-36a]
州舊宼皆遁商旅得通於是進官一階仍/詔褒諭/璞薩揆舊作僕散揆今改正胥鼎繁/峙
人貞祐中爲河東南路兵馬都總管擢宣撫使建/言利害十三事若積軍儲修黄河選官讞獄簡將
練卒鈔法版籍之類朝廷頗採用焉正大二年以/平章政事行尚書省於衛州力&KR1282赴鎮州郡來歸
者甚泉鼎通達吏事有度量爲政鎮靜所在無賢/不肖皆得其歡心南渡以來書生鎮方面者惟鼎
一人/耳︹元︺楊奂乾州奉天人太宗時授河南路徵收/課税所長官兼廉訪使奂旣至招致
一時名士與之議政事約束簡易按行境内親問/監務月課幾何難易若何有以增額言者奂責之
曰剥下欺上我不爲也卽減元額四之一/公私便之時論以爲前此漕司所未有楊惟中
宏州人憲宗初立河南經畧司於汴梁以惟中爲/使屯田於唐鄧申裕嵩汝蔡息亳潁諸州初萬户
劉福爲河南道總管貪鄙殘酷虐害遺民二十餘/年惟中至召福聽約束福稱疾不至惟中設大梴
於坐復召之使謂福曰汝不奉命吾以軍法從事/福不得巳乃至惟中卽握大梃擊仆之數日福无
[068-36b]
河南/大治趙璧懷仁人憲宗時爲河南經畧使先是劉/萬户貪淫暴戾郡中嫁娶必先賂之得
請而後行咸呼之爲翁其黨董主簿尢恃勢爲虐/強取民女有色者三十餘人壁至按其罪立斬之
盡還/民女崔斌馬邑人至元六年僉河南行省事時調/曹濮民丁屯田南陽斌議罷屯民以近
地兵多者補之民以爲便又議給濱棣青滄鹽劵/募民以米貿之仍增價和糴遠近輸販輻輳餽餉
不勞而集有㫖籍河南四路兵二萬以益襄樊斌/奏河南户少而調繁實不堪命請減其半從之
   瑚遜回回人至元十五年爲河南宣慰司同知羣/盜憑依山澤刧奪行路官軍收捕失利瑚遜
遣土豪持檄諭之未幾賊二人來歸瑚遜賜之冠/巾令遍諭其黨數日後招集爲首者十輩來羅拜
庭下顧瞻異常遜命吏籍其姓氏爲民畱之使侍/左右夜則令卧户外時時飲食之吏皆懼甚而羣
盜自是相繼款服/瑚/遜舊作忽辛今改正程思廉東勝州人哈達行/省河南署爲都事
時方規取襄樊使任轉餉築城置倉以受粟轉輸/者與民爭門不時至思廉令行者異路粟至多露
[068-37a]
積一夕大雨思廉安卧不起省中召詰之思廉曰/此去敵近中夜騷動衆必驚疑縱有溧濕不過軍
中一日糧早聞者韙之至元中遷河北河南道按/察副使道過彰徳聞兩河歳饑徴租益急欲止之
有司謂法當上請思廉曰若然民已不堪命矣即/移文罷徴後果得請二十年河北復大饑流民渡
河求食朝廷遣使絶河止之思廉曰河南河北皆/吾民也亟今縱之且曰雖得罪死不恨章上不之
罪衛輝懷孟大水思廉臨視賬貸全活甚衆水及/城不没者數版卽修隄防露宿督役水不為患衛
人徳之/哈達舊/作哈丹今改正王忱寕晉人世祖時為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副使忱以
江南人鬻子北方名曰養子實為奴也乞禁之潁/州朱喜嘗俘於兵旣自贖主家利其貲復欲以為
奴又有誣息州汪青為奴殺而奪其/妻子及田宅者獄久不決忱皆正之張庭珍臨潢/全州
人世祖時拜南京路總管兼開封尹有控鶴軍士/十餘人縱横街陌庭珍至察其必為盜急捕之得
寳玩器服子女滿室窮索其黨俱殺之河決灌太/康溧溺千里庭珍括商人漁子船及縳本為筏載
[068-37b]
糗糧四出救之全活甚衆水入善利門庭珍親督/夫運薪岀捍之不能立乃頺城為堰水旣退卽發
民增外防百三/十里人免水憂尚文保定人元貞二年授河北河/南肅政廉訪使大徳元年河
決蒲口臺檄令文防之文言蒲口己決千有餘步/迅疾東行得河舊瀆行二百里至歸徳横堤之下
復合正流或強湮遏上決下潰功不可成蒲口不/塞便朝廷從之㑹河朔郡縣爭言塞之便帝復從
之明年蒲口復決塞河之役無歳無/之是後水北入復河故道竞如文言額森布哈蒙/古
人大徳八年平章河南行省河決落黎堤勢甚危/督有司先士卒以備之汴以無患/額森布哈舊
作也先不/花今改正王約正定人仁宗初拜河南行省右丞/有詔更銅錢銀鈔法且令天下税
盡收至大鈔約度河南歳用鈔七萬錠必致上供/不給乃下諸州凡至大至元鈔相半衆以妨詔命
為言約曰吾豈不知第歳終諸事不集責亦非輕/丞相伯勒齊泰贊曰善遣使白中書省臣大悦遂
遍行天下/伯勒齊泰/舊作卜憐吉合今改正阿勒哈雅蒙古人至治𥘉/為河南行省平
[068-38a]
章政事有惠政汴人懷思之天厯元年復鎮汴省/時當艱難之際阿勒哈雅高價糴粟以峙糧儲命
近郡分治戎器閲士卒括馬民閒以備不虞先是/文宗卽位之詔已播告天下而陜西奉靖安王起
兵擊潼關掠閿鄉披靈寶盪陜西陜安放兵四劫/汴人大恐阿勒哈雅親出行撫其民修城關以備
衝突立四門以通往來戒卒伍以嚴守備出入怡/然如平時衆賴以安巳而靖安王軍散去解嚴報
捷/河勒哈雅舊作/阿里海牙今改正齊里克特穆爾蒙古人天厯/二年為河南
行省平章政事黄河清有司以為瑞請聞於朝齊/里克特穆爾曰吾知為臣忠為子孝天下治百姓
安為瑞餘何益於治歳大饑議賑之其屬以為必/自縣上之府府上之省然後以聞齊里克持穆爾
慨然曰民饑死者已衆欲拘以常格則往復累月/民存無幾矣卽發倉廩賑之乃請專擅之罪文宗
聞而嘉之/齊里克特穆爾/舊作徹里帖木兒今改正多爾濟蒙古人順帝/至元六年遷
河南行省左丞相先是河南范孟為亂以詿誤連/繫者千百計多爾濟至知其冤欲直之平章納麟
[068-38b]
乃原問官執其說不從巳而納麟還言於朝謂多/爾濟心狥漢人多爾濟亦不恤也/多爾濟舊作
朶兒只/今改正賈魯高平人至正四年河決白茅堤又決/金堤命魯行都水監魯循行河道考
察地形往復數千里備得要害爲圖上進二䇿其/一議修築北堤以制横潰則用功省其一議疏塞
並舉挽河東行使復故道其功數倍㑹遷石司郎/中議未及竟十一年命魯以工部尚書總治河防
使四月鳩工至十一月諸埽/隄皆成水土工畢河復故道歸暘汴梁人至正五/年除僉河南廉
訪司事行部西京以法繩趙王府官屬之貪暴者/王三遣吏請不爲動宣寕縣有殺人者蔓引數十
人一讞得其情盡釋之沁州民郭仲玉爲人所殺/有司以富察山爾當之暘察其誣蹤跡得其殺人
者山爾遂不死/富察山/爾舊作蒲察山皃今改正董摶霄磁州人至正十/八年拜河南行
省右丞甫拜命毛貴兵巳至而營壘猶未完諸將/謂摶霄曰賊至當如何摶霄曰當以死報國耳因
抜劒督兵以戰賊兵突至摶霄前捽而問曰汝爲/誰摶霄曰我董右丞也衆刺殺之無血惟見白氣
[068-39a]
冲天是日其弟/昂霄亦死之︹明︺郭英臨淮人洪武初以指揮僉/事從大軍北定中原進河
南都指揮使時河南新罹兵燹邑片蕭然盜/賊充斥英至綏緝流亡申明約束境内大治陳貞
華亭人洪武中為河南右參政時黄河決貞勞來/有方民不失業盜發汝寕將窺汴貞以計離其黨
困其首張子誠等於均山降之/亂平帝嘉其功降璽書褒勞之李昌祺廬陵人宣/徳初為河
南左布政使繩豪猾去貪琖疏滯舉廢救災恤貧/與右布政使蕭省身共為治政化大行憂歸詔以
侍郎魏源代而是時河南大早廷臣請起復昌棋/奪喪赴官撫恤甚至省身泰和人居河南二十年
治行與/昌祺等于謙錢塘人宣徳中以兵部侍郎巡撫河/南河南歳苦河患厚築堤障之五里
置亭亭有長以時督治植榆柳鑿井以蔭行旅而/飲渴者民皆稱便六年疏言河南積榖數百萬計
請於每歳三月令府州縣申報缺食下户隨分支/給俟秋成償官而免其老疾及貧不能價者詔可
自是儲峙充溢境内無水旱憂在官九載入朝中/官王振惡之諷其私人劾謙繫獄河南吏民伏闕
[068-39b]
上書請畱者以千數乃赦謙以大理少卿復往巡/撫㑹山陜流民來就食者二十餘萬謙以河南懷
慶二府積栗賬之又令布政使年富安集其衆給/牛種以耕流民皆得其所前後在任十九年政績
大著河南/民世祀之王來慈谿人正統中遷河南左布政使/黄河溢且齧汴城築堤捍之改左
副御史巡撫河南額森内犯督兵勤王渡/河聞宼退乃還/額森舊作也先今改正年富懷/遠
人正統中遷河南右布政使歳饑流民二十餘萬/公肆剽敚巡撫于謙委富撫之皆定土木之敗邊
境道阻富奉檄/轉餉無後期者王恕三原人成化初為河南左布/政使南陽荆襄流民嘯聚為
亂擢右副都御史撫治之恕與尚書白圭共平大/盜劉通復討破其黨石龍嚴束所部無濫殺流民
復/業陳選臨海人成化六年以河南副使督學政汪/直出巡撫臣以下皆拜謁選獨長揖直曰
君何官曰提學副使曰大於都御史耶選曰提學/何可比都御文業忝人師不敢自詘辱直氣懾好
語遣之久之進按察使決遣輕繫數百人重囚多/所平反囹圄為空治尚簡易獨於贓吏無所假然
[068-40a]
贓百金以上者坐六七鐶而止或問之答口奸人/惜財亦惜命若盡挈所賂以貨要人卽法撓矣
   原傑陽城人成化時荆襄流民數十萬朝廷以為/憂十二年命傑出撫傑宣布朝廷徳意令附
籍乃於南陽增置南召桐柏二縣於汝州置伊陽/縣擇隣境良吏以撫之流民得所四境亦皆帖然
   張瑄江浦人成化中巡撫河南薦按察使何喬新/副使陳選人服其明河南軍糧先在元城交
兑不便鈐制瑄乃置倉於彰徳水次軍民稱便值/歳大饑瑄發廩賑濟設粥食饑者出官庫衣布給
寒者全活/數萬人何喬新廣昌人成化中遷河南按察使/歳大饑故事賑貸迄秋止喬新
曰止於秋謂秋成可仰也今秋可但已乎賑至明/年麥熟乃止時方驅流民過當民竄山谷喬新躬
往招之附籍/者六萬餘户朱瑄鄞縣人成化時為左參議累遷/右布政使撫輯流庸復業甚衆
以河南地多平陸踰時不雨卽赤地千里因考求/古蹟濬渠置牐藩府豪右兼并者悉為釐正水利
大興河決張秋與都御史劉大夏/悉心築塞黄陵岡口河患遂息舒清徳興人成/化時為右
[068-40b]
參議黄河溢灌開封城同列多具舟自濟清獨率/吏民防禦二日水降城卒無虞歳饑請輸漕米數
十萬石/賑之徐恪常熟人宏治初為河南巡撫悋素剛/直所部多王府待法尤嚴因災傷奏
寛民力多所蠲豁及移撫湖廣吏民罷市泣送者/數千里不絶屬吏以羡金三千為贐悋揮去且自
責曰吾不為/人所信如此劉大夏華容人宏治六年河決張秋/詔博選才臣往治王恕以大
夏薦乃擢右副都御史以行大夏於孫家渡四府/營疏上流以分水勢而築長堤捍之堤起胙城抵
徐州亘三百六十里決口旣塞更修築/黄陵岡水乃大治孝宗嘉之璽書褒美張鼐厯城/人宏
治初為河南僉事以協治黄陵岡功累遷至按察/使鼐官河南久屢遭河患督治有方民為立祠
   龎泮天台人宏治時河南右布政使首革鎮守中/官劉瑯及馬尚書家私役錢中㫖取洛陽壯
丹疏奏罷之司禮中官李榮索古銅器鏡物泮曰/物非土產而官取之民無以應則發及冢墓卒不
孫需徳興人宏治十五年巡撫河南時歳凶汴/溢城且壞民懼需以平賈募民築堤堤成
[068-41a]
饑者亦濟中㫖取河南牡丹三百本需言不宜以/耳目坃勞民力鎮守中官劉瑯爲民患需栽抑之
瑯請曰公盍少縰繩墨使/瑯得飲勺水需執不聽劉彼深州人河南副使/有重獄岡列不能
決者多推俊俊發伏鈎隱盡法乃止前後巡/大梁河内所至弊絶及代去奸吏酌洒相慶彭澤
蘭州人正徳時賊劉惠趙鐩等亂河南澤以右副/都御史與咸寕伯仇鉞提督軍務討之陳便宜十
一事務厚賞峻罰以激勸將吏鼔行薄/賊大小數十戰違破之甫四月賊盡平秦金無錫/人正
徳初河南提學副使與前使邵寳齊名稱秦邵改/右參政分守開封賊趙鐩剽掠河洛將犯封邱金
率民兵偕參將宋振/合擊於陳橋大破之李充嗣内江人正徳九年巡/撫河南歳大祲謮發
帑金移粟賑之不足則勸貸富室煑糜哺之踰月/資遣還郷初鎮守中官廖堂假進貢名要求百端
繼者以爲常充嗣極言其弊睢陽盜張/鋭淅川盜王泰等相繼起皆應時討平楊志學徐/州
人正徳時爲河南左參政河北久不雨條上救荒/十二事彰徳諸府兑運糧當徵者二十萬石志學
[068-41b]
不俟報下令停之驛傳舊以二户供一役民多/破家志學令一大户佐以四中户民咸感悦
  孟春郴州人正徳時爲河南參/政廉公有威政績大著王以旂江寕人正/徳中出按
河南宸濠反鎮守太監劉璟倡議停鄉試以旂言/河南去江西逺罷試無名乃止璟又言帝親征道
且出汴牒取供頓銀四萬兩/巡撫議予之以旂執不予陶諧㑹稽人嘉靖初/爲河南管河副
使命沿河植柳夾以葭葦有事采以爲埽民閒得/無擾總理都御史請推行之諸道歳省費巨萬
  潘恩上海人嘉靖時巡撫河南徽王載埨貪虐與/按臣共劾之伊王典楧驕横恩一切裁之河
南素苦藩府自恩連/制兩懌王民甚賴焉張永明烏程人嘉靖時巡撫/河南伊王典楧恣横
永明首發其罪後竟伏誅帝好祥瑞汝寕獲白鹿/或請上之永明謝曰吾不能遺後世嗤卒不獻
  顧&KR1729上元人嘉靖時河南副使與巡按御史論事/不合封還其牒或尤之&KR1729曰天子置按察司
爲外臺寕令其枉法媚人耶信陽故有/官租充監司私費&KR1729獨不取時稱其介劉天和麻/城
[068-42a]
人嘉靖中總理河道黄河南徙厯濟徐皆旁溢天/和疏汴河自朱仙鎮至沛飛雲橋殺其下流疏山
東七十二泉自鳧尼諸山達南旺河濬其上流役/夫二萬不三月訖工故事南河八府歳役民治河
不赴役者人各出銀天和因嵗饑請盡蠲/旁河受役者課逺河未投者半之詔可王儀文/安
人嘉靖中巡按河南趙府輔國將軍祐掠數殺人/招亡命劫敚積十餘年莫敢發儀偕巡撫呉山奏
之奪爵/禁錮顏鯨慈谿人嘉靖末以御史按河南伊王/典楧結嚴嵩父于養礦盜為爪牙鯨
密奏記徐階説諸大鐺絶其内援又盡捕王偵事/飛騎託言防宼檄諸府分兵屯要害乃疏劾其罪
帝震怒廢為庶人錮之/高墻兩河人鼔舞稱慶鍾化民仁和人萬厯二十/二年河南大饑化
民以光禄丞兼河南道御史往賬荒政具舉旣竣/繪圖以進尋以都御史撫河南討平南陽礦盜及
夾河羣賊力諫礦使優民遍厯八府延父老問疾/苦以勞瘁卒官士民相率請於朝詔賜祠曰忠惠
   程紹徳州人天啟中巡撫河南宗室居儀封者為/盜窟紹列上其狀廢徙高墻臨漳民耕地得
[068-42b]
玉璽文曰受命於天旣夀永昌紹聞於朝言秦璽/出適在臣疆欲遣官恭進闕庭跡涉貢媚且至尊
所寶在徳不在璽方今名賢如鄒元標馮從吾等/並王國禎祥珍寶不能汲至明庭徒獻符貢瑞臣
竊羞之時中官魏忠賢方斥逐耆碩不悦命/賚表官進之後忠賢勢日益張紹遂引疾歸范景
  文呉橋人崇禎二年巡撫河南練兵繕器爲保障/計京師戒嚴帥所部八千人勤王餉皆自齎四
方援兵多剽掠獨河南軍無所犯又以河南苦徭/役力爲釐革慮代者更巳法上疏請有司實行一
條鞭法徭役俱歸之官而令民稍助其費供/應以市直平賈不立官價名帝令永著爲例呉光
  義涇縣人崇禎三年巡撫河南參劾藩宗除民害/調兵助民夫築塞河決奬廉鋤強禦寇有方賊
不敢犯/本朝康/熙十六年祀名宦蔡懋徳崑山人崇禎中遷河南/右布政使時田荒榖貴
吏日急催科賊流言先服者不輸租民日/望其至懋徳亟檄州縣停征上疏自劾高名衡
沂州人崇禎中巡按河南十四年李自成圍開封/巡撫李仙風在河北名衡集衆堅守賊穴城將入
[068-43a]
守者投以火賊死無算始解去卽擢名衡撫河南/自成復悉衆來名衡固守會楊文岳以援兵至賊
解圍/去祝萬齡咸寕人崇禎中遷河南副使監軍磁/州輝縣之北有村曰水谷回賊竊據
數十年萬齡合軍夾擊/焚具巢三百餘賊遂平王漢掖縣人崇禎十五年/巡按河南督諸將復
開封追賊至朱仙鎮連戰皆捷擢右僉都御史撫/河南總兵劉超反於永城漢聲言招撫與諸軍入
城天忽雨賊乘而衝之遂遇/害河南北士民聞之皆泣李乘雲高陽人崇禎/十四年以僉
事道分巡大梁行涖禹州李自成擁衆十餘萬薄/南城乘雲率衆拒守城陷𬒳執罵不絶口賊支解
關永傑隴西人睢陳兵備道守陳州手刃/賊𬒳執舉手指賊罵不絶口而死艾毓
  初米脂人分守汝南道南陽陷死於城門後守/道王世綜亦𬒳賊執罵賊而死世綜達州人
 ︹本朝︺張應祥奉天益州人仕明爲副將入/本朝累/遷汝南總兵官南陽數邊宼亂所在荒
殘應祥修城郭築廬含設營房掩骼埋胔/翦除叛賊王光泰等成惠甚著疆宇肅清呉景道
[068-43b]
漢軍正黄旗人順治二年由河南布政使遷巡撫/駐節𣏌縣厯任十載招撫流民開墾荒蕪擒南陽
大盗闢索等曹濮之亂委總兵高第綏輯歸/徳秋毫不擾潛擒李化鯨餘黨加尚書歸許得
   功奉天開原衛人順治二年以左都督鎮汝南時/軍壘初立諸多草創得功竭力經營什伍精嚴
遂成巨鎮御下有/紀民聞不知有兵金玉和遼束人順治元年以副/都統署懷慶總兵事李
自成黨掠河南犯濟源玉和領兵趨援至則城陷/夜與賊戰遇害/二等男爵世襲祀昭忠
申朝紀漢軍鑲藍旗人順治元年以河北道駐/懷慶李自成餘黨二萬餘來犯朝紀登
城守禦晝夜不懈每女牆兵一民一戒勿譁譁者/死賊周走呼曰城陷矣一人動朝紀手斬以狥守
者益肅賊首於濠閒指揮朝紀以/飛礮&KR1812之賊黨悉驚竄後祀名宦亢得時崞縣人/順治二
年任巡撫號令嚴明吏民守法/置學田延師造士文風蔚起塗廓奉天人順治/四年分巡河
北道副使為政一本至誠時山東賊劫武/安一路廓率兵勦殺躬胃矢石遂遇害張存仁
[068-44a]
漢軍鑲藍旗人順治七年總督直隸河南山東三/省時山東榆圍宼聚蔓延河南存仁剿撫有方寇
賊屏跡百/姓安堵樓希昊奉天人順治九年以參政分守/南汝時賊黨呉加寛于七等煽
亂希昊率葉令/許鴻翔剿平之胡士梅錦州人順治十年為河南/屯道闢荒地千餘里增課
至二十七萬兩/舉治行卓異李蔭祖漢軍正黄旗人順治十一/年總督河南等三省疏請
蠲賑安集流民劾管河道方大猷侵蝕工銀/巨萬逮治以除民害後調任去卒祀名宦桑芸
榆次人順治十二年以參政守南汝鋤暴恤良逮/積蠧白福徳斃杖下歡頌載路十六年遷河南右
布政/使沈荃華亭人順治十三年為河南按察司副/使分巡大梁時學宫多毁圮荃捐俸新
之並修復聖賢祠墓頻年河夫柳束及軍需浩繁/荃為申請禹鄭十餘州縣得減三分之一以憂去
士民為建/碑立祠于鵬舉金壇人順治十五年任睢陳兵/巡道招集流亡給牛種墾田萬
餘頃民/獲其利張瑞徴萊陽人順治十六年任南汝道受/事不數月平光商巨宼士民賴以
[068-44b]
安/輯李昌祚漢陽人順治十六年任河北道參議除/奸蠧禁私派築堌陽堤以禦河患濬廣
濟渠以分泌/水民賴其利徐化成奉天人順治十六年任河南/左布政藩署自罹河患移駐
雍邱康熙二年始歸省會/化成捐俸更建民無所擾蔡含靈寕晉人康熙元/年分巡睢陳道
釐正賦役户口均平署臬篆熱審三/百六十餘案多所平反以勞瘁卒官張九徴丹徒/人康
熙三年提學河南取士公明不受請託檄各郡邑/修葺學官增設社學廣置書冊於庠序聽諸生就
讀凡境内陵墓祠宇有關石教者並加葺/治搜訪殉難名臣姓氏為表章之舉卓異史逸裘
金壇人康熙七年提學河南考校公明所拔多單/寒士教諸生以孝弟忠信為首務又檄郡縣有立
行者申請/旌以彰潛徳朱昌祚漢軍鑲白旗人總督河南等/三省秉性忠耿端已率屬嚴
飾將士兵/民戢和佟鳳彩漢軍正藍旗人康熙十一年廵/撫河南疏請修築河工盡出官
僱不費民力又請罷協/濟輓豆之役民甚徳之范周吳縣人康熙十一年/任糧儲道節減漕項
[068-45a]
耗羡銀三萬餘/兩以内升去任王永譽奉天人康熙十三年任提/督時遣禁旅剿叛賊蔡禄
于懷慶永譽由孟津渡河為犄角勢兵至擒之不/煩血刃嚴戢部伍閭里晏然懷人徳之為生祠以
郎永清奉天人康熙十三年任河南布政使䕶/理撫篆題豁靈寶荒地宿逋又力請撥
協楚米改解/折色民便之石琳漢軍正白旗人康熙十三年任/河南按察使禁旅南征駐牧於
汴時當麥秋琳與統軍約令次於野不得入[門@里]市/琳坐其帳中四十餘日及去民得獲麥琳之力也
   王日藻華亭人康熙二十一年巡撫河南先任管/河道素知中州民困以兑運為累乃抗疏
請永改折色得報之日八郡若更生又/恤堡夫樹堤柳人皆呼為王公新柳云蔣伊常熟/人康
熙二十四年提學河南嚴絶苞苴有暮夜投金者/面唾之愧服而去學官及名賢祠墓多捐俸葺治
以勞卒官士/人皆為盡傷李國亮漢軍鑲黄旗人康熙三十五/年由河南布政使擢任巡撫
首務教化建修書院延名宿以訓課士子嚴飭武/備禁除一切陋規河工夫役柳稍俱出官辦不以
[068-45b]
累民時稱/賢夫吏云周銓元奉天錦州人康熙三十五年授/河北道詳豁協辦江南柳束改
河夫派協民閒者官自僱覓民獲更甦因小/灘窵遠運米未便議改衛河水次官民便之徐潮
錢塘人康熙三十九年巡撫河南性清介極力興/利除弊屬官有貪虐者輙參劾不少貸吏治為之
丕/變甘國基漢軍正藍旗人康熙四十二年任河南/布政使專意愛民造士減重耗懲貪酷
延名師教士置義田以資諸/生膏火一時成就者甚衆李苾大興人康照五/十一年任河南
布政使廉明仁恕時春夏亢旱二麥不登苾查勘/成災州縣轉請題報得減錢糧若干其不成災者
亦量加賑濟一/時民慶更生陳鵬年湘潭人康熙六十年授河/道總督値河決武陟鵬年
親往堵禦風餐露處/竟以勞瘁卒於其地尹㑹一博野人乾隆二年授/河南巡撫崇學校教
民務本以樹畜為王政所先廣栽樹木一百九十/餘萬株立社學以教士置營倉以裕兵開封水奏
請賑恤全/活甚衆胡寳瑔婁縣人乾隆十七年為河南巡/撫整飾吏治人舉其職豫省多
[068-46a]
積潦寳瑔請濬賈魯惠濟渦河巴溝四大幹河又/於各邑開支河百餘以利疏洩而滋灌溉旋調江
西巡撫後以楊橋河溢董理需人仍調河南巡/撫尋卒於官/贈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諡恭靖
   慧裕漢軍正黄旗人嘉慶五年任河南布政使擒/獲逆首劉之協勦除寶豐郟縣匪徒七年擢
巡撫操守廉潔十三年/以擢任去卒諡清恪
                 前總纂官張琴恭秦輯
                 捉調官張口章恭覆輯
                 校對官吴士楨恭 校
                 校對官章詒絲恭覆校
[068-46b]
[068-46b]
[068-46b]
[068-46b]
[068-46b]
[068-46b]
[068-46b]
[068-46b]
[068-46b]
[068-46b]
[068-46b]
[068-46b]
[068-46b]
[068-46b]
[068-46b]
[068-46b]
[068-46b]
[068-46b]
[068-46b]
大清一統志
 開封府河南省治東西距三百七十里南北距二百/八十六里東至歸徳府睢州界一百四十里
西至河南府鞏縣界二百三十里南至陳州府西/華縣界二百三十六里北至衛輝府封邱縣界五
十里東南至陳州府太康縣界一百四十里西南/至河南府登封縣界三百十五里東北至衛輝府
考城縣界一百五十三里西北至懷慶府温縣界/二百六十五里自府治至/京師一千五百八十

 ︹分野︺天文角亢分野夀星之次兼氐房心分野大火
  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豫州之域周為鄭杞二國地戰國為
  魏國都曰大梁秦為三川郡地漢元狩元年分置
[068-47a]
   陳留郡屬兖州後漢因之晉改曰陳留國晉書地/理志石
季龍改爲/建昌郡劉宋復曰陳留郡後魏太和十八年郡
   廢孝昌中復置東魏天平初於郡置梁州後周改
   州曰汴州隋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州廢爲滎陽郡
   地郡治府/西境義寕元年復置汴州唐武德四年置總
   管府七年改爲都督府天寶初復曰陳留郡乾元
   初復曰汴州屬河南道興元二年徙宣武軍節度
   來治唐書方鎮表至徳元年置河南節度治汴州/乾元元年廢寶應元年復置大厯十一年廢
興元二年自宋州徙/宣武軍節度治汴州五代梁建東都升爲開封府
   後唐復曰汴州宣武軍晉漢周復都之曰東京開
[068-47b]
   封府宋因之金初曰汴京貞元元年改曰南京貞
   祐二年復都焉元初曰南京路至元二十五年改
   曰汴梁路為河南江北行中書省治明洪武元年
   建北京十一年罷仍曰開封府為河南布政司治
  本朝為河南省治領州四陳州許州/鄭州禹州縣三十祥符陳/留杞縣
通許太康尉氏洧川鄢陵扶溝中牟陽武原武封/邱延津蘭陽儀封西華商水項城沈邱臨頓襄城
郾城長葛滎陽滎澤/河隂汜水密縣新鄭雍正二年陞陳許鄭禹四州
   為直隸州割西華商水項城沈邱四縣屬陳州臨
   潁襄城郾城長葛四縣屬許州滎陽滎澤河隂汜
   水四縣屬鄭州密縣新鄭二縣屬禹州以延津縣
[068-48a]
   改屬衞輝府原武縣改屬懷慶府十二年以太康
   扶溝二縣改屬陳州府降鄭州為散州並舊屬之
   滎陽等四縣來隸禹州於是年亦降為散州並/舊屬之二照俱隸許州府
   隆六年禹州及密縣新鄭二縣來隸三十年裁河
   隂縣併入/滎澤四十八年以陽武縣改屬懷慶府封邱
   縣改屬衞輝府四十九年升儀封縣為廳今領州
   二廳一縣十四
   祥符縣附郭東西距七十里南北距一百五里東/至陳留縣界三十五里西至中牟縣界三
十五里南至尉氏縣界六十五里北至衛輝府封/邱縣界四十里東南至通許縣界三十五里西南
至尉氏縣界三十五里東北至蘭陽縣界四十里/西北至懷慶府陽武縣界六十里戰國時魏大梁
[068-48b]
地漢置浚儀縣屬陳留郡後漢因之晉初屬陳留/國後廢後魏孝昌二年復置并移陳留郡治此東
隸為梁州治後周為汴州治隋屬滎陽郡唐仍為/汴州冶延和元年又分置開封縣與浚儀并為州
台五代及宋俱為開封府治大中祥符三年改浚/儀曰祥符金因之元為汴梁路治明初省開封縣
入祥符仍為開封/府治/本朝因之陳留縣在府東少南五十里東/西距六十五里南北距
七十里東至杞縣界三十里西至祥符縣界三十/五里南至通許縣界四十里北至蘭陽縣界三十
里東南至杞縣界二十里西南至祥符縣界十五/里東北至蘭陽縣界四十里西北至祥符縣界十
五里春秋時鄭留邑戰國魏小黄邑秦置陳留縣/漢元狩元年於縣置陳留郡兼領小黄縣後漢因
之晉曰陳留國移治小黄縣省陳留入之後魏太/平真君八年省小黄太和中復置小黄縣屬陳留
郡北齊又省隋開皇六年復置陳留縣屬宋州大/業初屬梁郡唐武徳四年屬杞州貞觀元年屬汴
州五代屬開封府宋因之元屬汴/梁路明屬開封府/本朝因之杞縣在府東一/百里東西
[068-49a]
距六十里南北距一百二十里東至歸徳府睢州/界三十里西至陳留照界三十里南至陳州府太
康照界七十里北至蘭陽縣界五十里東南至歸/徳府柘城縣界一百十里西南至通許縣界六十
里東北至儀封廳界七十里西北至陳留縣界五/十里周初爲𣏌國春秋爲宋雍邱邑秦置雍邱縣
漢屬陳留郡後漢及晉因之後魏孝昌四年於縣/置陽夏郡隋開皇三年郡廢十六年改置杞州大
業初州廢縣屬梁郡唐初仍爲杞川貞觀元年州/廢縣屬汴州五代晉改曰杞縣漢周仍曰雍邱屬
開封府宋因之金正隆從復爲杞縣元/屬汴梁路明屬開封府/本朝因之通許縣在/府
東南九十里東西距五十里南北距八十里東至/杞縣界三十里西至尉氏縣界二十里南至陳州
府扶溝縣界四十里北至陳留縣界四十里東南/至陳州府太康縣界五十里西南至鄢陵縣界三
十里東北至杞縣界三十里西北至祥符縣界三/十里漢陳留扶溝二縣地宋建隆初置通許鎮咸
平五年升爲咸平縣屬開封府金大定二十九年/改曰通許元屬汴梁路明屬開封府/本朝内之
[068-49b]
   尉氏縣在府西南九十里東西距七十里南北距/七十里東至通許縣界二十里西至中牟
縣界五十里南至鄢陵縣界四十里北至祥符縣/界三十里東南至陳州府扶溝縣界九十里西南
至洧川縣界三十里東北至陳留縣界一百里西/北至中牟縣界三十里春秋時鄭尉氏邑漢置縣
屬陳留郡後漢及晉因之後魏興安初省入苑陵/太安三年復置東魏天平初改屬開封郡北齊縣
廢隋開皇六年復置屬許州大業初屬潁川郡唐/武德四年於縣置洧州貞觀元年州廢縣屬汴州
五代屬開封府宋因之元屬汴/梁路明屬開封府/本朝因之洧川縣在府西南/一百五十
里東西距五十里南北距八十里東至尉氏縣界/三十里西至新鄭縣界二十里南至許州界二十
里北至中牟縣界六十里東南至鄢陵縣界三十/五里西南至許州長葛縣界十二里東北至尉氏
縣界六十里西北至鄭州界七十里漢陳留郡之/尉氏潁川郡之長社河南郡之苑陵三縣地劉宋
為南梁郡地東魏為許昌郡地唐宋為尉氏縣地/金興定二年置洧川縣屬開封府元屬汴梁路明
[068-50a]
屬開封府/本朝因之鄢陵縣在府南一百六十里東西距/五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二十
里東至陳州府扶溝縣界二十里西至許州界三/十五里南至陳州府西華縣界八十里北至尉氏
縣界四十里東南至西華縣界九十里西南至許/州界七十里東北至通許縣界九十里西北至洧
川縣界七十里春秋鄭鄢邑漢置鄢陵縣屬潁川/郡後漢魏晉因之東魏屬許昌郡北齊省入許昌
縣隋開皇七年復置十六年於縣置洧州大業初/州廢縣屬潁川郡唐武德四年復置洧州貞觀初
州廢縣屬許州五代屬開封府宋因之/元屬汴梁路明屬開封府/本朝因之中牟縣在/府
西七十里東西距七十里南北距一百十里東至/祥符縣界三十五里西至鄭州界三十五里南至
洧川縣界六十里北至懷慶府陽武縣界五十里/東南至尉氏縣界六十里西南至新鄭縣界五十
五里東北至祥符縣界三十五里西北至懷慶府/原武縣界五十五里春秋鄭原圃地漢置中牟縣
屬河南郡後漢因之晉屬滎陽郡後魏太平真君/八年省入陽武景明元年復置東魏天平𥘉於縣
[068-50b]
置廣武郡隋開皇初郡廢改縣曰内牟屬鄭州十/六年析置郟城縣十八年改内牟曰圃田大業初
併郟城入圃田屬滎陽郡塘武德三年復改圃田/曰中牟併置牟州四年州罷縣屬管州貞觀元年
屬汴州龍朔二年改屬鄭州五代梁屬開封府唐/復屬鄭州晉仍屬開封府宋因之元屬汴梁路明
屬開封府/本朝因之蘭陽縣在府東北九十里東西距三/十五里南北距一百里東至
儀封廳界十五里西至陳留縣界二十里南至𣏌/縣界五十里北至直隸大名府長垣縣界五十里
東南至歸德府睢州界九十里西南至陳留縣界/六十里東北至大名府東明縣界一百二十里西
北至衛輝府封邱縣界九十里春秋户牖邑漢置/東昏縣屬陳留郡後漢因之晉廢五代為東昏鎮
宋乾德元年置東明縣屬開封府金徙東明縣於/河北後以故地改置蘭陽縣屬曹州元屬汴梁路
明屬開封府/本朝因之儀封廳在府東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五十里南北距四十五里
東至衞輝府考城縣界三十五里西至蘭陽縣界/十五里南至杞縣界十五里北至直隸大名府長
[068-51a]
垣縣界三十里東南至歸德府睢州界十五里西/南至陳留縣界八十里東北至山東曹州府曹縣
界五十里西北至長垣縣界三十五里春秋衛儀/邑漢為東昏縣地唐為考城縣地宋為東明縣地
金於東明故地析置儀封縣屬曹州元屬睢州/明屬開封府/本朝乾隆四十九年升為廰
   州在府西少南一百四十里東西距五十三里南/北距六十五里東至中牟縣界三十五里西至
滎陽縣界十八里南至新鄭縣界三十五里北至/懷慶府原武縣界三十里東南至洧川縣界七十
里西南至密縣界一百五十里東北至原武縣界/三十里西北至滎澤縣界三十五里周初管國春
秋屬鄭戰國屬韓秦屬三川郡漢屬河南郡為京/中牟二縣地晉為滎陽郡地後周為滎州地隋初
為鄭州地開皇十六年始分置官城縣於縣置管/州大業初廢管州移鄭州來治尋改為滎陽郡唐
武德四年徙鄭州治虎牢復置管州貞觀元年州/廢七年復移鄭州來治天寶初改曰滎陽郡乾元
初復曰鄭州五代因之宋曰鄭州滎陽郡景祐元/年置奉寕軍節度熙寕五年州廢屬開封府元豐
[068-51b]
八年復置屬京西路金曰鄭州屬南京路元屬汴/梁路明初省管城縣入州屬開封府/本朝雍正
二年升為直隸州領滎陽滎澤河/隂汜水四縣十二年仍屬開封府滎陽縣在府西/二百十
里東西距六十里南北距七十五里東至鄭州界/五十里西至汜水縣界十里南至密縣界五十里
北至滎澤縣界二十五里東南至新鄭縣界一百/十里西南至密縣界七十里東北至滎澤縣界五
十里西北至懷慶府温縣界八十里春秋鄭京邑/漢置京縣屬河南郡後漢因之晉改屬滎陽郡宋
為滎陽郡治後魏太和中移滎陽郡及滎陽縣治/此以京縣屬焉北齊省京縣入滎陽改郡曰成皋
隋開皇初郡廢縣屬鄭州大業初屬滎陽郡唐屬/鄭州天授二年改曰武泰萬歲通天元年復曰滎
陽二年又曰武泰神龍初復故五代因之宋熙寕/五年省入管城元祐元年復置屬鄭州元屬汴梁
路明屬鄭州/本朝初屬開封府雍/正二年屬鄭州十二年仍屬開封府滎澤縣在府/西一
百四十里東西距六十五里南北距三十五里東/至懷慶府原武縣界十五里西至汜水縣界五十
[068-52a]
里南至鄭州界十里北至衛輝府獲嘉縣界二十/五里東南至中牟縣界一百十里西南至滎陽縣
界五十里東北至原武縣界四十里西北至懷慶/府武陟縣界六十里春秋滎澤地戰國韓滎陽邑
漢置滎陽縣屬河南郡後漢因之建安中置滎陽/都尉三國魏置滎陽郡尋罷晉泰始二年復置郡
宋因之後魏太和中移郡縣皆治京縣界隋開皇/四年復於故滎陽地置廣武縣仁夀元年改曰滎
澤屬滎陽郡唐屬鄭州五代因之宋熙寕五年省/入管城縣元祐元年復置屬鄭州金因之元屬汴
梁路明屬鄭州成化八年移治/本朝初屬開/封府雍正二年屬鄭州十二年仍屬開封府
   水縣在府西二百五十里東西距四十五里南北/距六十五里東至滎陽縣界三十里西至河
南府鞏縣界十五里南至河南府登封縣界五十/里北至懷慶府温縣界十五里東南至密縣界四
十五里西南至登封縣界一百三十里東北至滎/澤縣界二十里西北至温縣界三十五里春秋鄭
虎牢邑戰國韓成皋邑秦置成皋縣漢屬河南郡/後漢魏晉因之義熙中於縣置司州後魏泰常末
[068-52b]
改豫州太和十九年罷州置束中府東魏天平初/復置北豫州兼置成皋郡後周改置滎州隋開皇
初改曰鄭州十八年改成皋縣曰氾水大業初屬/滎陽郡唐武徳四年復置鄭州七年移州治管城
以汜水屬之顯慶二年改屬洛州垂拱四年改縣/曰廣武神龍元年復曰汜水乾元後屬河陽三城
使㑹昌三年屬孟州五代因之宋慶厯三年屬河/南府熙寕五年省入河陰元豐二年復置仍屬孟
州金改屬鄭州元明因之/本朝初屬開封/府雍正二年屬鄭州十二年仍屬開封府禹州
在府西三百二十里東西距九十里南北距八十/五里東至許州界三十里西至河南府登封縣界
六十里南至許州襄城縣界四十里北至新鄭縣/界四十五里東南至許州臨潁縣界一百里西南
至汝州郟縣界七十里東北至新鄭縣界七十里/西北至密縣界六十里古夏禹國春秋時鄭櫟邑
戰國曰陽翟為韓都秦始皇十七年置潁川郡漢/元年為韓國六年復為潁川郡後漢因之晉移郡
治許昌以陽翟縣屬河南郡東魏興和元年分置/陽翟郡隋開皇初郡廢縣屬許州唐初屬嵩州貞
[068-53a]
觀元年改屬許州龍朔二年屬洛州㑹昌三年仍/屬許州五代因之宋元豐三年縣屬潁昌府金𥘉
於縣置潁順軍大定二十二年改軍為潁順州二/十四年又改為鈞州屬南京路兀屬汴梁路明初
省陽翟縣入州屬開封府萬厯三年改為禹州/本朝雍正二年升為直隸州十二年改屬許州府
乾隆六年仍/屬開封府密縣在府西二百二十里東西距八/十里南北距七十里東至新鄭
縣界四十里西至河南府登封縣界四十里南至/禹州界四十里北至滎陽縣界三十里東南至新
鄭縣界五十五里西南至登封縣界二十五里東/北至新鄭縣界五十里西北至汜水縣界三十里
周密國春秋為鄭新密邑漢置密縣屬河南郡後/漢因之晉屬滎陽郡宋魏因之後周改屬鄭州隋
大業初省入新鄭十二年復置唐武徳三年於縣/置密州四年州廢縣屬鄭州龍朔二年改屬洛州
開元元年屬河南府五代因之宋崇寕四年改屬/鄭州宣和二年屬河南府金復屬鄭州元至元二
年改屬鈞州明萬厯三年屬禹州/本朝初屬開/封府雍正二年屬禹州十二年屬許州府乾隆六
[068-53b]
年仍屬/開封府新鄭縣在府西南一百六十里東西距七/十里南北距七十里東至洧川縣
界三十里西至密縣界四十里南至許州長葛縣/界二十里北至鄭州界五十里東南至長葛縣界
二十里西南至禹州界二十里東北至中牟縣界/四十里西北至滎陽縣界一百十里周初鄶國春
秋爲鄭國都戰國屬韓嘗都之秦置新鄭縣又分/置苑陵縣漢二縣皆屬河南郡後漢因之晉省新
鄭入苑陵屬滎陽郡東魏天平初改屬廣武郡隋/開皇十六年復置新鄭縣屬管州大業初省苑陵
縣入之屬滎陽郡唐初屬管州貞觀元年屬鄭州/五代因之宋熙寕五年改屬開封府元豐八年復
屬鄭州金改屬鈞州元因之明隆慶五年屬開封/府/本朝雍正二年改屬禹州十二年屬許州府
乾隆六年仍/屬開封府
 ︹形勢︺天下之衝四通八達之郊史記酈/生傳舟楫車馬商
  賈輻輳爲一大都㑹圖/經岡阜繚轉龍盤虎伏宋李/清臣
[068-54a]
汴都/記城浚而都派河而渠結坤之絡振乾之樞宋/梁
周翰五/鳳樓賦
 ︹風俗︺地居土中物受正氣其人性和而才慧其地産
  厚而類繁通/典地為四戰其俗右武人具五都其氣
  習豪唐劉禹錫汴/州廰壁記梁魏之墟人多俊髦好儒雅雜
  以游豫有魏公子之風難動以非易感以義寰宇/記
  重禮義勤耕絍宋史地/理志俗尊年齒學尚經術明統/志
 ︹城池︺開封府城周二十里有竒門五池廣五丈唐建/中二年建明洪武初甃以甎石崇禎
末為河水灌圮/本朝康熙初重建乾隆二/十二年修二十九年重修/祥符縣附郭陳留
  縣城周七里門四池廣一丈五尺隋大業十年築/明崇禎初甃甎/本朝順治元年修乾隆三
[068-54b]
十年/重修杞縣城周九里門五池廣二丈元初築明洪/武初修崇禎八年甃甎/本朝康熙
三十年修乾隆/三十年重修通許縣城周四里門六池廣二丈/唐建明末燬/本朝康
熙二十一年修乾/隆二十九年重修尉氏縣城周七里門六池廣二/丈漢建明末毁/本
朝順治三年重築/乾隆二十九年修洧川縣城周七里門四池廣五/丈舊在縣南即唐廢
州基址明洪武初以水患遷築於此/本朝/順治五年修康熙二十二年雍正六年重修鄢陵
   縣城周六里門四池廣二丈明景泰初因舊修築/崇禎六年甃甎/本朝順治十五年修雍正
七年乾隆二/十九年重修中牟縣城周六里門四池廣一丈二/尺明天順中改築崇禎七
年甃甎/本朝順治二年修康熙十/一年乾隆二十六年二十九年重修蘭陽縣城周/五
里門四池廣一丈五尺宋建隆中築崇禎八年甃/甎/本朝康熙九年修雍正七年乾隆二十七年
重/修儀封廳城周八里門六池廣八尺明洪武/中増築/本朝康熙二年修鄭州
[068-55a]
  城周九里有奇門四池廣四丈唐武徳四年築明/崇禎十二年甃甎/本朝順治二年修乾隆三
年重/修滎陽縣城周五里門五池廣二丈後魏建明/洪武初修/本朝順治二年修乾
隆二十八/年重修滎澤縣城周四里門四池廣五丈明成/化中徙築崇禎六年建重城
複濠遶以土隄/本朝順治十二年修康熙二/十一年二十九年三十八年乾隆十年重修
  水縣城周五里門五池廣二丈明洪武初築崇禎/十六年移治縣西北摩天寨依成皋舊址
築新城/本朝順治二年復/還舊城乾隆二十七年修禹州城周十里門四/引潁水至南
濠明正統中築/本/朝康熙五十二年修密縣城周七里門四池廣二/丈明洪武三年増築
本朝順治六年建門樓/角樓乾隆二十八年修新鄭縣城周九里門四/池廣一丈四
尺明宣德元年因舊址修/本朝順/治六年修十五年乾隆十年重修
 ︹學校︺開封府學在府治東南舊在城南明洪武二十/四年徙建天順五年重建于謙有碑
[068-55b]
記明末圯/本朝順治九/年重建入學額數二十名祥符縣學在縣治東南/舊在西北明
洪武五年建/本朝順治十/一年徙建入學額數二十名陳留縣學在縣治西/北明洪武
十三年建/本朝順治八/年修入學額數十五名杞縣學在縣治西明洪/武三年建/本
朝順治十六年重建/入學額數二十名通許縣學在縣治東北明洪/武三年建/本朝
順治十年修入/學額數十五名尉氏縣學在縣治東南明洪武三/年建/本朝康熙二十
二年修入學/額數十二名洧川縣學在縣治東南明洪武三年/建/本朝順治六年修康
熙十二年三十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二名鄢陵縣學在縣治東南明洪/武三年建/本朝
順治康熙問屢修/入學額數十五名中牟縣學在縣治東南明洪武/三年建/本朝康熙
二十二年修入/學額數十五名蘭陽縣學在縣治東明洪武三年/建/本朝順治康熙中
屢修入學額/數十二名儀封廳學在㕔治東南明洪武二十/二年建/本朝順治三年
[068-56a]
修入學額/數十二名鄭州學在州治東元建明洪武三年重/建/本朝順治六年修入學額
數十/五名滎陽縣學在縣治東北金承安中建明洪武/三年重建/本朝順治十四年修
入學額數/十二名滎澤縣學在縣治東南明成化十五年/自縣治東徙建於此/本朝
康熙三十八年修/入學額數十二名河陰鄉學在河陰廢縣城内明/洪武三年建/本朝
順治十年修乾隆三十年裁河陰縣/歸併滎澤改為鄉學入學額數八名汜水縣學在/縣
治西明洪武中建/本朝康熙/四十一年修入學額數八名禹州學在川治西/舊在東北
金貞元中徙建明洪武三年重建/本/朝順治十六年修入學額數十五名密縣學在/縣
治東元至正中建明洪武三年重建/本朝順治三年修入學額數十二名新鄭縣學
在縣治東南明洪武三年重建/本/朝順治十年修入學額數十二名大梁書院在/府
城内西南隅舊名麗澤/年改建五十八年/本朝康熙三十五/賜書兩河文教額游梁
[068-56b]
   書院在府學明倫堂後祀孟子/本朝康熙二十/八年建三十三年/賜書昌明仁義額
   鯤化書院在陳留縣學東北隅/本朝乾隆十八年建東樓書院在杞/縣治
東舊名志學/本朝乾隆/五十三年改建易今名文清書院在鄢陵縣東/關外舊名龍
岡/本朝乾隆十六年/建二十七年修改今名豹陵書院在蘭陽縣/本/朝乾隆十年建
   東里書院在鄭州/本朝/乾隆十九年建人龍書院在滎澤縣署/内/本朝康
熙二十/九年建汴源書院在滎陽縣/本朝/康熙十五年建成皋書院在/汜
水縣西關/本朝/康熙十五年建丹山書院在禹州東南隅/本/朝康熙五十五年建
   東峯書院在禹州西順店/本/朝雍熙五十五年建檜陽書院在宻縣/治西
本朝乾隆/九年建茨山書院在新鄭縣北門外舊名興學/本朝乾隆十一年重修改
今/名
[068-57a]
  ︹户口︺原額人丁三十三萬三千八百四十一今滋生/男婦大小計三百四十二萬七千六百六十名
口共七十一萬八/千三百七十一户
  ︹田賦︺田地十二萬八千五百五十頃七十三畝額徵/地丁正雜銀六十二萬一千二百九十八雨一
錢四分有奇正兌改兌米五千四百八十五石九/斗有奇麥一萬二千三百八十八石有奇豆二萬
六千八百八十六石一斗有竒耗米一千一百一/十四石六斗有奇耗麥二千八百八十七石有奇
耗豆六千三百二/十三石六斗有竒
  ︹山川︺夷門山在祥符縣城内東北隅一曰夷山以山/勢平夷而名大梁舊有夷門蓋以山名
   五鳳山在尉氏縣南其西舊有響臺遺/址僅存山之前三里有紫鹿岡大隧山在/洧
川縣西南十里一名牛脾山髙二十餘仞長七八/里其中斷處爲大隧澗雨崖壁立中有坦途可容
方軌相傳即鄭/莊公見母處牟山在中牟縣北五里髙丈餘長/數十里上有牟山廟又土山
[068-57b]
在縣南/三十里白雲山在蘭陽縣西十二里土山無石通/志每旦有雲氣上騰故名下有張
良洞世傳為/子房辟穀處豹陵山在蘭陽縣東北寰宇記在東/明縣東南二十里皇覽云蘭
陽城西有土山名豹陵舊志有韓陵在今縣/東北五里上有曉月臺相傳韓王成葬處梅山
在鄭州西南三十五里與新鄭縣接界左傳襄公/十八年楚䈧子馮公子格率鋭師右囘梅山侵鄭
東北杜預注在滎陽密縣東北元和志山在管城/縣西南三十里舊志峯巒尖秀峭拔數十丈西北
麓有深澗澗中有洞洞前泉水極甘山東南有峯/髙廣多雲氣俗稱為泰山三面皆斷崖絶壁惟東
南隅疊石/為磴道紫荆山在鄭州城北/東西横亙大周山在滎陽縣/南三十五
里中有三泉九峪汴水發源於此宋仁宗時曹皇/后建塔其上又嵩渚山在滎陽縣東南二十五里
一名小陘山京水出焉萬山在縣南二十里嵩渚/山之西須水出焉清水嶺在縣東南索水出焉賈
峪山亦在縣東南賈峪水出焉/按舊志云水經/注索水出京縣西南嵩渚山器難水出小陘山本
[068-58a]
二山二水也元和志索水出縣南三十里小陘山/是合器難索水為一水寰宇記嵩渚山一名小陘
山俗名周山在縣南三十五里是併合嵩渚小陘/為一山矣明統志大周山在縣東南三十五里一
名小陘山又與寰宇記不同疑皆有誤今據輿圖/詳考滎陽縣山勢緜延峯巒錯列皆在城南一帶
分之則名目衆異合之亦未始不可相通故水經/注元和志寰宇記明統志所載各殊今據府志詳
載名目以/便稽考廣武山在榮澤縣西河隂廢縣北五里/東連滎澤西接汜水史記漢四
年項王與漢俱臨廣武而軍孟康注於滎陽築兩/城相對曰廣武在敖倉西三皇山上後漢書劉昭
注西征記曰滎陽有三皇山或謂三室山上有二/城東曰東廣武西曰西廣武各在一山頭相去二
百餘步其間隔深澗漢高祖與項籍語處水經注/西廣武城漢所築山下有水北流入濟謂之柳泉
東廣武城項羽所築今名其壇曰項羽堆夾城之/間有絶澗斷山謂之廣武澗括地志廣武山在滎
澤縣西二十里元統志山在河陰縣北一里東連/滎澤西連汜水縣界汜水縣志廣武山沿河東趨
[068-58b]
延袤六十餘里西盡於玉門與大伾相對東過河/陰盡於滎澤之西官渡之濱河陰縣志山在縣東
北十里外捍大河内包原壤上有/九頂十八峪旁有小山曰金山武濟山在滎澤/縣西河
陰廢縣北十餘里即廣武山支隴相傳爲周武王/濟河處宋元豐中范子淵等議導洛通汴屢請於
武濟山麓/修隄置埽敖山在榮澤縣西北河陰廢縣境内尚/書序仲丁遷囂史記作隞詩小雅
搏獸于敖左傳宣公十二年晉師在敖鄗之間史/記漢三年漢王軍滎陽築甬道屬之河以取敖倉
粟孟康曰敖地名在滎陽西北山上臨河有大倉/水經注濟水東逕敖山北其山上有城即仲丁所
遷秦置倉其中故曰敖倉括地志敖倉在滎澤縣/西北十五里石門之東北臨汴水南帶三皇山河
陰縣志敖山沿河入境約二里許峯巒特起/雨岸壁立中僅容輪蹄蓋懷河之門户也金龜
   山在汜水縣東郊外磴道數百級懸崖深洞杳/不可測其上有仙井山之東澗下有王母洞
   雲山在汜水縣東南四十二里亦名塔山與三峯/蘭若東西相對山頂有野狐泉其南巖有白
[068-59a]
猿洞又東六/里為三峯山翠屏山在氾水縣南氾水外西連睡/虎山南接金谷堆層巒叠嶂
聯絡/如屏案山在氾水縣南峭壁/面坟狀如几案方山在汜水縣南四/十里山海經浮
戯之山汜水出焉水經注浮戲山世謂之方山元/和志方山在汜水縣東南三十二里縣志山週迴
數百里嶙峋萬仞勢出天表自山麓循溪而入其/西有馬跑泉東為龍窩豹窩南曰漢家泉乃光武
遺蹟也又西為抱纍峯峯半有仙人洞又南則羣/峯拱向中為環翠峪下有神母祠祠下有泉名柏
池北為紫玉巖一名玉仙山上有玉仙元君祠祠/前有二泉一為小龍池一為黄龍池即汜水源也
是山東南屬密西南屬登封東北屬滎陽西北屬/鞏中有五至嶺以兼五邑之勝故名又禹川西六
十里亦有方山其西/有虎蟠嶺羊背嶺印山在汜水縣西南北拱太/和東對案山勢如鼎峙
又卧龍山在縣治東縣城跨其上形如龍眠又有/睡虎山在縣西汜水外舊志相傳袁曹築壘其上
以敵吕布俗/呼張飛城蘭若山在汜水縣西南三/十里俗名佛兒山大伾山在/汜
[068-59b]
水縣西北一里有大澗九曲又名九曲山上有成/皋舊城山之東盡於玉門山爲汜水入河處西去
洛口裁四十里/按禹貢之大伾漢書音義以爲/黎陽縣山在今衛輝府濬縣水經以爲在成皋非
伏蛟山在汜水縣西迤北汜水中北塞玉門南/對睡虎砥柱汜流岡脊穹然如龜唐書
地理志汜水縣西一/里有伏龜山即此太和山在汜水縣北城堞/繞其麓髙幾百尋
   牛山在禹州東二十五里濺溝水出/其下又州東四十里有小黄山吕梁山在禹/州南
三十五里塘/口河出其下三封山在禹州西南二十里上有三/峯亦名三峯山水經注潁水
故瀆東南逕三封山北金史地理志陽翟有三封/山州志山半崖有燕王洞最深邃山下復有洞深
數里又有分水嶺嶺/下有二泉東西分流九山在禹州西南二十五里/魏書地形志陽翟有九
山祠水經注白相水北流逕九山東仲長統曰昔/密有十城者身遊九山之上放心不羈之境即此
山也又故潁川城水側有九山祠碑叢柏猶茂北/枕山流又五里有崑崙山又三十里有牛頭山
[068-60a]
  石崖山在禹州西四十里臨河壁立其相近有/介子山邵宏山其東十里為鳯翅山
  龍山在禹州西四十里/山下有張八河三磴山在禹州西五十里/山高低若三磴上
下俱有龍潭又有風/洞又西為接御山种后山在禹州西六十里一/名大鎦山南有高崖
  玲瓏山在禹州西六十里一名輞山湧泉/水出於此山石多孔如雕鑿者然諸侯山
在禹州西北四十里/山出青石可為啤荆山在禹州西北五十里通/典陽翟有荆山出玉齊
武帝於此採玉其/下即潁川郡地大龜山在禹州西北五十里接/密縣界魏書地形志滎
陽郡密有大龜山疑即此又十二里/有大龍山半崖有泉湧出俗名海眼崆峒山在禹/州西
北五十里接密縣界一名大仙山懸崖絶壑/石澗瀑布淙淙有聲山巔有石洞人莫敢登鐵母
  山在禹州西北六十里相/近有鑛山舊俱產鐵石梯山在禹州西北六/十五里山甚高
峻有石磴層累而上其相近有/雪山磨窩山趙家河水出其下六盤山在禹州北/十里上有
[068-60b]
泉又雲斗山三/臺山俱在州北杏山在禹州北二十里寰宇記洛/陽記云仙人劉根隱於此中
   大騩山在禹州北亦曰具茨山國語史伯謂鄭桓/公曰主芣騩而食溱洧注芣騩山名即大
騩也山海經大騩之山其陰多鐵美玉青堊有草/焉其狀如蓍而毛青華而白實其名曰&KR1668服者不
夭莊子黄帝將見大騩於具茨之山漢書地理志/密縣有大騩山水經注大騩即具茨山也黄帝登
具茨之山升於洪隄上受神芝圖於黄蓋童子即/是山也元和志在密縣東南五十里亦謂之大騩
山開封府舊志大騩山在禹州北四十里接密縣/東界新鄭縣西南界有軒轅避暑洞其巔有風谷
明統志在新鄭/縣西南四十里牧牛山在禹州東北四十里山下/有九十六泉即溱水之源
又有馬鞍山黄/山俱在州東北紫金山在禹州東北四十五里下/有小紅河東流注潩水
   孝山在禹州東北五十里舊/志山下有黄香墓故名馬嶺山在密縣南水/經注洧水出
山下亦言出潁川陽城山山在陽城縣之東北/蓋馬嶺之統目焉元和志在密縣南十五里
[068-61a]
   陽山在密縣西北二十里魏書地形志密縣有開/陽山通志開陽山冬時雪降即消又五里為
龍巖/山横山在密縣西北三十里有大小二山東西/對峙又有香鑪山亦在縣西北三十里
   蘭巖山在密縣西北五十里接汜水縣界一名香/峪山峭拔千丈中有聖水峪賈魯河西源
出/馬青屏山在密縣北八里又五里為/石樓山山勢重叠如樓雲瓏山在密/縣北
三十里一名侵雲/山山下有交花泉承雲山在密縣東北十八里山/有石穴雲從此起故名
魏書地形志/密有承雲山陘山在新鄭縣西南亦作邢山與大/騩山並峙接長葛縣西界爾雅
疏山形連延中忽斷絶者名陘左傳隱公十一年/王與鄭人蘇忿生之田陘又僖公四年齊侯伐楚
師進次于陘戰國策蘇秦說楚威王曰楚地北有/分陘之塞又説韓王曰韓南有陘山史記魏襄王
六年伐楚敗之陘山後漢書郡國志密有陘山是/也水經注潩水東逕陘山北括地志陘山在鄭州
新鄭縣西南三十里通鑑地理通釋汾涇之塞其/説有三山海經有少陘之山太平御覽謂在滎陽
[068-61b]
則正義新鄭近之滎陽春秋爲鄭戰國爲韓蓋南/北之隘道楚爲塞以禦北方故於韓曰南有陘山
於楚曰北有陘塞其地一也縣志自陛山西南/達於襄鄧羣山延互故以陘山爲南北之塞
  然山在新鄭縣西一名太/山黄水發源於此抱獐山在新鄭縣北二/十里一名捕章
山水經注捕章山水出東捕/章山又黄溝水出捕章山清水嶺在滎陽縣東/南五十里
  横嶺在滎陽縣南二十里以其横/在羣山之中故名下有渠分水嶺在汜水/縣東南
五雲三峯之間嶺有二泉南/流爲桃花河北流爲竹葉河孤柏嶺在汜水縣東/北二十里一
峯北出砥柱河流其上有古柏一株因名宋祥符/四年白坡發運判官史榮請於孤柏嶺下縁南岸
山址開汴口以/均水勢即此白石岡在祥符縣東二十五里石/皆白色又東二十五里爲
萬龍岡亦/名望龍岡赤蒼岡在祥符縣東南四十/五里一名關頭岡鳳城岡在/祥
符縣南十里通志世傳金/章宗時有鳳鳯集於此鷂村岡在祥符縣南五/十里相傳宋養
[068-62a]
鷹鷂/處望牛岡在祥符縣西南十三里東京夢華錄/都人&KR1495龍灣探春西去至望牛岡
   葛家岡在祥符縣西宋嘉祐三年大水入京城有/司請自祥符西葛家岡開新河又藥局岡
在縣西二十里宋時設藥局於此又西/十里爲狼城岡明萬厯末河決於此駝牟岡在/祥
符縣西北十五里宋牧養之所靖康元年金斡里/布軍抵汴據駝牟岡天駟監河決後久爲平淕矣
幹里布舊作/斡離不今改正黒岡在祥符縣西北二十五里其/土黒色下有池多魚今涸亦
名涸魚岡明崇禎/九年河決於此赤岡在祥符縣東北二十里水/經注渠水東南逕赤城北
即赤岡也唐光祐三年秦宗權寇汴州其/黨分屯赤岡五代石晉末遼主駐馬赤岡槐疙疸
   岡在祥符縣東北三十里元延祐五年修河隄北/至槐疙疸岡明萬厯二十九年河決於此斷堤
成/潭韓岡在陳留縣東二十五里東至/杞縣三十里爲往來孔道韋政岡在陳/留縣
西十二里臨黄河故道每遇河/決平地水深數尺惟此岡不沒土山岡在陳留縣/東北二十
[068-62b]
里疊阜如山又潘岡/在縣東北四十里鸑鷟岡在通許縣東南四十/里相傳有鳯集此故
名又呉召岡在/縣西南三十里鳳形岡在通許縣北一里許又有/山龍岡李大岡皆在縣北
十里盧氏岡在縣北二/十里皆故河流所經錦被岡在尉氏縣東十五/里以形似名下有
古黄河渡又錦屏岡在縣南五里東西亙五里望/之如屏上有冢類筆架亦名筆架山又青龍岡在
縣東南二十五里蜿蜒如龍/營盤岡在縣西南二十五里三亭岡寰宇記在尉/氏縣西南三
十七里史記秦昭王使謁者王稽於魏夜/與范睢言先生待我於三亭之南即此東里岡
在洧川縣東十五里朱曲鎮東高二十餘仞南/北長五六里為邑東鎮其中斷處對峙如門
   坂岡在洧川縣東南二十里高十餘仞蟠踞二三/里土色如赭又塔兒岡在縣東南十五里上
有浮/屠延秀岡在洧川縣南十里西起長葛東至故/縣南屈而南行至許田鎮北復屈而
東經鄢陵縣治北東逾扶溝上下數百里蜿蜒如/游龍又卓岡在縣西南十里近許州長葛縣境
[068-63a]
   鴻臺岡在洧川縣西半里高十餘仞南北長十餘/里首踞洧城為邑之巨鎮上有鴻臺二各
高數大戦國萊張儀說韓王/曰鴻臺之宫非大王有即此馬陵岡在洧川縣西/北三十里高
十餘仞南北長五十餘里接中牟新鄭二縣界/又柏岡在縣北十里峻坂孤峙高二十餘仞
   岡在鄢陵縣東北以形似名又縣東有樂陵岡南/有孝子岡曲岡河岡野岡三岡西北有黨家岡
文家岡北有彭祖岡楊村/岡聯絡聳峙環拱縣治白茂岡在蘭陽縣東北/二十里又梓岡
在縣南/十里青陵岡在儀封㕔/北十五里黄陵岡在儀封&KR0550東北/五十里與考城
及山東曹縣接/界為黄河要害猴岡在鄭州西十里相傳舊多栗/樹猴巢穴其中宋太祖今民
間採用其/山遂童馬頭岡在鄭州北二十里元季河/決滎陽此為北馬頭岸檀山
   岡在滎陽縣東十里山多檀木延亙三十餘里/水經注索水經檀山岡東即北一名永清岡
   牛岡在汜水縣東北三/十里有冉伯牛廟琅城岡在禹州東三十里/州志自東北馬家
[068-63b]
岡起高二十餘丈延袤五十餘里環抱州城岡上/舊有城址故名又州城東四里為望城岡其東南
為虎/頭岡福勝岡在禹州南三十里一名/三進岡延袤二十餘里七女岡在禹/州東
北三十里相近為狼馬岡寰宇記陽翟縣/七女岡下有七女泉流至長葛入洧川臺子岡
在密縣東三十里又/縣南十里為石羊岡桃陵在杞縣東南十里唐至/德初張巡守雍邱擊賊
衆於白沙渦還至桃陵遇賊救兵悉擒之即此又/縣東南三十五里曰青陵西南五十里曰翟陵又
十里曰石陵又縣東北二十里曰武陵皆土阜也/俗亦謂之五陸陳留風俗傳雍邱有五陵之名
   函陵在新鄭縣北十三里左傳僖公三十年晉侯/秦伯圍鄭晉軍函&KR2033寰宇記函陵在新鄭縣
蓼子峪在氾水縣西十二里即成皋關口南迫/峭壁北逼大河以界鞏洛極為陡險
   牛口峪在汜水縣西北二十五里唐武德四年竇/建德軍至成皋軍中謠曰豆入牛口勢不
能久及戰大敗建德竄/於牛口為秦王所擒石棚在滎陽縣南大周山/北有石平坦如盤其
[068-64a]
下空洞如屋可容百餘人故名/明崇禎間石裂爲二半傾於地石嘴在汜水縣東/南十里古名
石砥山汜東兩岸皆土阜惟此連山大石阯/盤水中上有王仙祠祠左有泉匯爲深潭滑濟
   坡在禹州西十二里坡平廣爲大道所/經又灰坡在州西七十二里產石灰陰坂在新/鄭縣
西左傳襄公九年晉人以諸候伐鄭濟于陰坂次/于陰口而還注陰坂洧津水經注洧水又東經陰
坂北水有梁馬俗/謂是濟爲參辰口天仙洞在密縣東五里元許有/壬記畧四山平旋高嶂
復擁於外中多竒石瑩如/玉世傳漢有女仙化葬焉雲巖洞在密縣東四十/里一山突起四
水環之高下巖洞十餘惟雲/巖爲深廣巖石皆玲瓏斑駮靈羊洞在密縣南二/十三里深窅
莫/測織錦洞在密縣西北五十里中有井水常溢/出洞中仰觀有孔如梭因以織錦名
   河自河南府鞏縣流入經汜水縣北與懷慶府温/縣分界又東經滎澤縣北又東經鄭州北與懷
慶府原武縣分界又東南流經中牟縣北與懷慶/府陽武縣分界又東經祥符縣北與衛輝府封邱
[068-64b]
縣分界東經陳留縣北又束經蘭陽縣儀封&KR0550北/入衛輝府考域縣界自宋以前由河陰滎澤又東
北經原武陽武延津胙城之北新鄉汲縣之南去/府治遠水經注河自洛口又東逕懷縣南與成皋
分水又逕黄馬坂北又東逕旋門坂北東逕成皋/大伾山下濟水注之河水南對玉門又東合汜水
又東逕板城北又東逕五龍塢北又東過滎陽縣/蒗蕩渠出焉此滎澤以上之故道也又云濟水與
河合流自廣武東逕敖山北又東逕滎陽縣北又/東南礫石奚水注之又東索水注之又東逕滎澤
北濟水自是分為南北濟焉南濟又東南經釐城/束又合黄水又東入陽武縣此滎澤以上濟水合
河之故道亦即鴻溝汴水蒗蕩渠經流之處也又/云河水又東北經卷之扈亭北又東逕八激隄北
又東逕卷縣北又東北過武徳縣東泌水從之又/東至酸棗縣此原武以下之故道也宋時漸徙而
南金明昌五年河決陽武故隄灌封邱而東徙始/經蘭陽縣境於是汲胙之流塞河益東南下元至
元中河徙陽武南始全經府境奪渦入淮而新鄉/之流亦塞泰定元年河從汴渠至徐城東北入泗
[068-65a]
入淮即今通行之河也至正中以河屢決命賈魯/治之自黄陵岡達白茅明洪武二十四年河决原
武之黒洋山東經府城北五里南至項城經潁夀/入淮永樂九年命尚書宋禮濬祥符魚王口至中
濼二十餘里正統十三年河決滎陽東經府城西/南又東南經陳留入渦口達淮是時中牟開封遂
在河北景泰初始復故宏治二年河決原武從汴/城東北過沁水溢流為二一自于家店經蘭陽徙
縣南三里東至歸德由徐邳入淮一自封邙縣之/荆隆口漫祥符潰儀封之黄陵岡東經曹濮入張
秋命尚書白昻治之四年河決蘭陽復比徙經城/北十里五年復決荆隆口副都御史劉大夏濬祥
符四府營淤河及滎陽孫家渡口賈魯舊河以殺/其勢正德五年復自儀封北徙衝黄陵岡入賈魯
河嘉靖七年開蘭陽北趙皮寨口達寕陵至亳州/渦河十三年河決流徙趙皮寨口復塞十九年開
蘭陽李景高口支河引河至徐州入淮已而復淤/萬厯十五年瀍洛沁水泛漲決劉獸醫口銅瓦府
荆隆口南溢府城隄十七年河決蘭陽李景高口/四十四年河決開封由䕶城隄下經陳留等處入
[068-65b]
亳州渦河是冬決口淤河復故道天啟元年河決/陽武脾沙岡三年開蘭陽曹良口東至儀封縣界
崇禎十五年李自成圍開封城中不能支決朱家/寨口河灌賊賊亦決馬家口灌城城壞百萬衆為
魚潁亳以東皆受其患/本朝順治元年河自復/故道七年河決封邱築荆隆口隄九年河決封邱
大王廟口從長垣趨東昌北入海十一年決口塞/十四年河決祥符之槐疙疸岡是年黄河南徙陳
留孟家埠口潰決知縣張重潤濬河一道引河北/入新河又浚儀封三家莊河以殺北來水勢十五
年河復決陽武縣城南築慕家樓河隄東熙元年/開封黄綀口河決屢加堵築二十三年以後
聖祖仁皇帝南巡指授治河方畧淮徐入海之/道通流迅駛開封一帶隄防益固間有漲溢不甚
為害四十四年築祥符陳留蘭陽大隄六十一年/於儀封白家樓北岸桃引河雍正元年總河齊蘇
勒奏築滎澤以下陳留以上兩岸子隄隔隄以東/分流乾隆元年挑濬鄭州一帶河道自大淩莊至
中牟合河口復為建築隄堰又自懷慶府孟津而/下南北兩岸大隄增高培厚并填實鄭州南土壩
[068-66a]
夾塘加築祥符蘭陽儀封三縣月隄尾隄以為重/障四年又以鄭州之黄岡廟當黄河之衝加修大
隄及創築月隄建設壩臺五年開蘭陽縣朱家莊/引河六年修北岸鄭州中牟交界大隄又開中牟
九堡引河七年開南岸來童寨對岸引河又加修/儀封楊家橋大隄南面增設壩臺八年封邱荆隆
口全河水勢自正南趨注西北大溜搜刷挑引河/以順河溜九年挑儀封北岸引河分順水勢保䕶
楊家僑埽工又以蘭陽北岸耿家寨河身坐灣大/溜衝激下㷌保䕶加修月隄十年以祥符南岸十
三堡臨河埽壩坐當大溜挑引河分洩東趨十三/年修儀封北岸二十三堡大堤北面搶幫南面河
身坐灣處東西各建挑水壩又以祥符十九堡河/身北趨大溜側注南面建築壩臺十四年中牟縣
九堡河流坐灣挑出河心遏溜南趨建設木龍開/挑大溜十六年以蘭陽耿家河道全行北注造六
楞障排木障當溜䕶埽下柳簰桃溜開行上游下/三楞障以防旁溜是年陽武漫溢/命大臣
相度堵築不日工成十七年搶䕶陽武十三堡隄/工十八年滎澤魏家荘河道大溜南趨移中牟九
[068-66b]
堡木龍以禦又祥符北岸馬坊村河道上游南岸/坐灣挑溜北注搶築埽工夾壩又祥符平家寨河
溜北趨搶築順隄埽壩十九年祥符陳橋等處河/勢北趨加修隄工并於古城前建築支河土壩二
十六年祥符黒岡口等處河溢楊橋漫水奪溜/遣大臣/指授方畧於楊橋上游對岸
處開挑引河河脣建設大壩以洩水勢掣挽大溜/堵築漫口二百七十七丈旋即竣工又於滎澤陽
武祥符二十一堡時和驛二堡三堡焦橋五堡灣/莊九堡蘭陽頭堡二堡等處漫口俱圍築月隄四
十三年儀封口決/命大臣董率堵築尋議/於儀封七堡築順黄壩又於王家莊展開引河以
掣溜勢接築挑水壩逼溜北趨黄水始掣入引河/復歸故道至四十五年金門合龍四十六年因青
龍岡口屢築屢圯/命大臣於上游南岸履/勘地勢為改絃更張之計尋議於青龍岡迤上自
蘭陽三堡至商邱七堡一帶南隄外添築大隄開/挑引渠長一百六十餘里導河水入渠下至商邱
歸入正河故道入海四十八年大工告成開放新/河掣溜南下煬流入海五十四年自銅瓦廂舊月
[068-67a]
隄黒岡工後舊月隄圴加培髙厚又於繭陽新河/頭蔡家樓續添新埽七叚嘉慶二十四年八月黄
河盛漲蘭陽汛八堡漫口七十餘丈儀封上汛三/堡漫口一百餘丈雨汛相距二十餘里/命
大臣㑹同河臣次第堵禦堅實自是每年隨時防/䕶而河流永慶安瀾矣/按靳輔治河書云開封
南岸從汴達淮與運道無係惟北岸一有潰決則/延津長垣東明曹州胥受其害近則注張秋由鹽
河入海遠則直趨東昌德州赴溟渤而濟寕上下/無運道矣開封地皆浮沙一經潰決瞬息數百丈
工大而下埽難故河決之害北岸為大而北岸之/害莫大於開封通志杞縣有蒲口通許縣有山龍
口清水口封邱縣有金龍口大王廟口蘭陽有曹/良耿金諸口皆昔時黄河潰決處又有大黄寺河
一名埽頭河在祥符縣東北/三十五里亦河之分流也汴河故道自懷慶府/原武縣流入東
南流經中牟縣北又東南流經府城南又東逕陳/留縣北又東至杞縣北入歸徳府界即古蒗蕩渠
也漢書地理志滎陽縣汴水在西南又有蒗蕩渠/首受泲東南至陳入潁後漢書明帝紀永平十二
[068-67b]
年遣將作謁者王关修汴渠自滎陽至於千乘海/口水經注陰溝水出河南陽武縣蒗蕩渠首受於
大河卷縣故瀆故瀆東分為二世謂之陰溝水俱/東絶濟東北會左瀆又東合右瀆又東南逕封邱
縣絶濟瀆東南至大梁合蒗蕩梁梁溝既開蒗蕩/渠故瀆實兼隂溝浚儀之稱逕大梁城北左屈溝
與渠合俱東南流同受鴻溝沙水之目其川流之/㑹左瀆東導者即汳水也又汳水出陰溝於浚儀
縣北即蒗蕩渠也亦言以受旃然水而東自王賁/灌大梁水出縣南而不逕其圠夏水洪泛則是瀆
津通故渠即隂溝也隋書焬帝紀大業元年開通/濟渠自西苑引穀洛水達於河自板者引河達於
淮通典通濟渠即蒗蕩渠也宋史河渠志汴河自/隋疏為永濟渠唐改名廣濟宋都大梁以孟州河
陰縣南為汴首受黄河之口屬於淮泗歳漕江淮/湖浙米數百萬以輸京師内外仰給焉故於諸水
莫此為重至道元年問侍臣汴水疏鑿之由張泊/曰禹於滎澤下分大河為陰溝引注東南以通淮
泗至大梁浚儀縣西北復分為二渠一渠元經陽/武縣中牟臺下為官渡水一渠始皇疏鑿以灌魏
[068-68a]
都謂之鴻溝蒗蕩渠自滎陽五出池口來注之其/鴻溝即出河之溝亦曰蒗蕩渠漢明帝時始作浚
儀渠靈帝建寕四年於敖城西北壘石為門以遏/渠口故世謂之石門渠外東合濟水濟與河渠渾
濤東注至敖山北米水至此又禦都之水邲人音/汳即汴字古人避反字改從汴字渠水又東經滎
陽北旃然水白縣東北入汴水滎陽西有二廣武/城汴水自兩城門小澗中東流而出而濟流自茲
乃絶惟汴渠首受旃然水謂之鴻渠晉太和中桓/温北伐將通之不果劉裕西征復浚此渠而漕運
焉隋煬帝詔皇甫誼開為永濟渠自後利於轉輸/元豐元年内供奉宋用臣自任沙村谷口至汴口
閒河五十里因伊洛水入汴河以通漕運改名清/汴金史地理志開封府開封湯武中牟陳留有汴
河府志元至元二十七年黄河決汴始淤塞舊府/治南有汴渠故蹟即其地也/按汴河源出滎陽
為蒗蕩渠東流曰官渡水曰隂溝口汳水曰浚儀/渠其自大梁城南分流者為鴻溝鴻溝南流兼沙
水之目沙水支津又為睢水渦水名雖不一實則/委别而源同也今大河所經即古汴水故道宋時
[068-68b]
又導汴人蔡以通陳穎之漕則在汴渠之南別爲/蔡河即古鴻溝及沙水故道舊志混汴蔡爲一非
蔡河上流即汴河自中牟縣流經祥符縣南分/流又東南流逕通許縣北又東南逕尉氏
縣東入陳川府扶溝縣界即古鴻溝亦名河溝又/名沙水史記河渠書禹治水之後滎陽下引河東
南爲鴻溝以通宋鄭陳蔡曹衛與濟汝淮泗會於/楚又蘇秦說魏王曰大王之地南有鴻溝秦始皇
二十二年王賁攻魏引河溝灌大梁水經注渠水/自中牟注大梁逕西赤城北左則故瀆出焉秦王
賁斷故渠引水東南出以灌大梁謂之梁溝又東/逕大梁城南分爲二水續述征記口汴沙到浚儀
而分汴東注沙南流其水更南流逕梁王吹臺東/有陰溝鴻溝之稱焉項羽與漢高分王指是水以
爲東西之别渠水右與汜水合又東南逕開封縣/睢渙二水出焉渠即沙水也音蔡許慎正作沙音
沙水又東南逕牛首鄉東南魯渠水出焉又南逕/斗城西又東南逕牛首亭東又東南八里溝出焉
又東南逕陳留縣裘氏亭西又逕澹臺子羽冢東/與八里溝合又南逕扶溝縣故城東魏書地形志
[068-69a]
汴水在大梁城東分為蔡渠通鑑周顯德六年自/大梁城東導汴水入於蔡以通陳潁之漕三朝會
要惠民河與蔡河一水建隆元年導閔河自新鄭/與蔡水合貫京師南厯陳潁達夀春以通淮右於
是以西南為閔河東南為蔡河至開寳六年始改/閔河為惠民河宋史河渠志蔡河貫京師兼閔水
洧水潩水以通舟閔水自尉氏厯祥符開封合於/蔡是為惠民河洧水自許田注鄢陵東南厯扶溝
合於蔡潩水出鄭之大隗山注臨潁厯鄢陵扶溝/合於蔡凡許鄭諸水令堅白䧹丈八溝京索令西
河禇河湖河雙河樂霸河皆會焉金史地理志祥/符有蔡河尉氏有惠氏河舊志元至元二十七年
黄河決祥符義塘灣蔡水上源堙明洪武八年大/河南決挾潁入淮蔡河之下流亦絶又蔡河舊自
祥符縣流入通許縣北分為二道名雙溝河下至/縣西復合為一下入扶溝明初混入黄河今縣西
北十里有西水窩其東二里有東水窩/又縣北有七里灣皆蔡河瀦流之處也濄河汴河/支流
也水經注陰溝始亂蒗蕩終别於沙而濄水岀焉/俗作渦今由通許杞縣及陳州府之太康淮寕歸
[068-69b]
德之鹿邑入江南境下達於准/本朝乾隆二十二年桃濬深通乾河在祥符縣/南門外自
城濠起至高家樓入惠濟河/本朝乾隆二十二/年挑濬深通又萬夀觀東溝浚儀渠俱在城内宣
洩積水入乾河陳家墳溝自陳家墳起至/紅沙灣莊入乾河俱於二十二年挑濬五丈河
在祥符縣北由府城北流入陳留縣界五代史周/顯德四年詔疏汴水北入五丈河由是齊魯舟楫
皆達於大梁九域志五丈河即禹貢之菏澤從都/北厯陳晉及鄆其廣五丈舊名五丈河開寶六年
詔改名廣濟河宋史河渠志廣濟河導菏水自開/封厯陳留曹濟鄆建隆二年遣使浚之先是五大
河泥淤不利行舟遂詔陳承昭於京城之西夾汴/水造斗門引京索蔡河水通城濠入斗門俾架流
汴水之上東進於五丈河以便東北漕運公私咸/利/按宋㑹要汴都以惠民金水五丈汴為四渠
而汴黄惠民廣濟亦曰四河時汴河自城西大通/水門入分流出城東上善通津二水門惠民河自
城南廣利水門入出普濟水門五丈河自城北永/順水門入出城東咸通水門而金水河復貫注於
[068-70a]
皇城内河流環繞舟楫畢通自元明以來累經黄/河泛溢河渠遂多淤塞又有六丈河在城北五里
宋時邱開/今亦堙白溝河在祥符縣北今堙唐書地理志/開封有湛渠載初元年引汴注
白溝以通曹兖賦税宋史河渠志白溝無山源每/嵗水潦甚則通流纔勝百斛船踰月不雨即竭至
道二年博士邢用之請開白溝自京師抵彭城呂/梁口凡六百里以通長淮之漕詔發諸州丁夫治
之尋罷其役咸平六年用之又自襄邑下流治白/溝河導京師積水而民田無害熙寕六年都水監
丞侯叔獻請儲三十六坡及京索二水為源置牐/則四時可行舟從之七年廢政和二年都水丞孟
昌齡言開濬含暉門外白/溝河開堰放水仍舊流通楊柳河在杞縣北睢水/支流也自十八
郎廟由儀陽堌南東經冉賢岡入歸德府睢州界/俗名挑河歳久淤塞/本朝雍正六年曾經疏通
乾隆二十二/年復加挑濬萬彩河在杞縣北上自通許縣入境/下入陳州府太康縣境/本
朝乾隆二十二/年挑濬深通青岡河在通許縣東南自大青岡/起下入杞縣萬彩河/本
[068-70b]
朝乾隆二十二年挑濬又构子岡溝劉彦荘溝楚/家荘溝小青河溝仲家莊溝陳家莊溝栗七岡溝
羅家莊溝茶芽岡/溝俱由涵洞入河海子河在中牟縣城内上有海/子橋橋南北各有河舊
有南北二水門欄以鐵牕引水於城濠歸小清河/明成化間黄河水溢灌入城内故道遂淤尋開漁
津以洩水久就堙萬厯中自海子河以下濬為支/河者凡五十七道為溝者凡一百三十九道後俱
惠濟河即汲水也自中牟縣西十里鋪出賈魯/河經祥符陳留杞入歸徳府睢州柘城
至安徽亳州下達於淮/本朝乾隆六年開濬兩/岸/賜名惠濟二十二年三十七年嘉慶十
八年復加挑濬/按河道舊在中牟縣十五里堡/乾隆二十六年因黄水漫溢淤成平陸二十七年
於西十里鋪改建滚水壩二十九年因壩底高出/水面河身淤塞不能分洩賈魯河之水改建石閘
   小清河在中牟縣西南五十里源出新鄭縣佛潭/東北流至縣西入丈八溝即古清池水亦
名清口水後漢書郡國志中牟有清口水水經注/清池水出清陽亭西南平地東北流逕清陽亭南
[068-71a]
又屈而北流至清口澤七虎澗水注之又東北白/溝水注之亂流經魯恭祠南又北注渠渭之清溝
周家河在儀封廰西南宣洩蘭陽儀封交界溝/潦之水又廰東岔溝宣洩十五里鋪一
帶積水歸入歸德府考城縣又盤馬寺溝廰東南/牛家莊溝宣洩牛家莊後陂水亦入歸徳府考城
縣境俱於/本朝乾隆/二十二年挑濬深通黄渡河在儀封廳東北舊/志縣有七河曰黄
陵岡河在縣東北五十里一名北舊黄河俗名黄/渡河曰南舊黄河在縣西南三里曰賈魯河在黄
陵岡南二里曰龎家口河在縣北八里曰圏頭河/在縣北五里曰巴河在縣南八里曰新河在黄河
南新挑以分殺水勢者皆黄河轉徙所經忽南忽/北穿縣境殆徧今惟賈魯巴河故道湮没圏頭龎
家二河隄岸如故黄渡河源深勢闊明初遂成匯/澤周六十餘里又有三家莊河在廳東北五十里
本朝順治十四年創浚由中荘南出長一/千丈以分殺北來水勢而黄渡河涸為田須河
在滎陽縣東四十里鄭州西二十里源出縣南萬/石山東北流合京索二水入賈魯河水經注須水
[068-71b]
近出京城東北二里榆子溝亦曰柰榆溝或謂之/小索水東北流木蓼溝水注之又東北流於滎陽
城西南東注索元一統志須水發源滎陽在縣東/南三十五里流經須水鎮之西舊志明正德八年
甞濬此以分/決河之流賈魯河原出滎陽縣東南東北㳘至/滎澤縣西南合索水東經滎
澤縣南又東經鄭州北又東經中牟縣北又東南/經祥符縣之朱仙鎮西又南經尉氏縣東入陳州
府扶溝縣界自鄭州以上為京水自中牟至祥符/名金水河宋建隆初始開後淤元賈魯治之今自
鄭州以下通名賈魯河水經注黄水發源京縣黄/堆山東南流名祝龍泉泉勢沸湧狀若巨鼎揚湯
西南流謂之龍項口世謂之京水也又屈而北注/逕高陽亭東又北至故市縣又東北經故市縣故
城南溪又東北至滎澤南分為二水一水北入滎/澤一水東北流即黄雀溝又東北與清水枝津合
二水之㑹為黄泉北流注於濟水宋史河渠志金/水河一名天源本京水導自滎陽黄堆山其源曰
祝龍泉宋建隆三年命陳承昭鑿渠引水過中牟/名曰金水河凡百餘里抵都城架其水横絶於汴
[068-72a]
設斗門入浚溝通城濠東匯於五丈河公私利焉/乾德三年又引灌皇城大中祥符三年復引東由
城下水竇入於濠元豐五年金水河由副隄入於/蔡以源流深遠與永安青龍河相合故賜名天源
鄭州志賈魯河有三源西二源出滎陽界東源出/梅花山北麓合流於張家村下流至京水鎮為京
水河又北受須索二水為雙橋河元季因漕運不/便令賈魯疏治起鄭州下至朱仙鎮皆名賈魯河
中牟縣志有小清河在縣北五里即古金水河從/縣東北環繞二十里達祥符縣界又有灘頭河亦
在縣北自滎澤縣流入東南流入尉氏縣界/本/朝乾隆二年修築賈魯河隄堰自張家橋東至新
河口加修氏堰建築圏隄二十二年復修濬寛深/以達沙河西岸加隄以防旁溢又河道之在中牟
縣者原在城北二十六年黄水漫溢地勢趨高改/趨中牟縣城南沖刷成河二十七年修隄堰二道
五十一年自鄭州京水莊至中牟張胡橋又自祥/符縣至扶溝縣雙泊河又自中牟至祥符皆挑浚
深通嘉慶十八年復加挑濬/按元賈魯所開河/在儀封廰黄陵岡南故道湮没今所云賈魯河蓋
[068-72b]
即宋時蔡河故道府志云沙河一名賈魯河又名/小黄河受京須索鄭諸水經朱仙鎮呂家潭至扶
溝者是也其自中牟横貫開封城内者為金水河/至元豐時由副隄入蔡而横貫之道漸微迄今遂
無遺跡矣舊志名目錯列水道幾/不可辨今據輿圖考訂通為一條索河源出滎陽/縣南北流
經縣東屈而東經河陰廢縣南又東合京水東經/滎澤縣南匯於賈魯河左傳襄公十八年楚伐鄭
右師涉潁次於旃然杜預注旃然水出滎陽成皋/縣東入汴水經注索水出京縣西南嵩渚山與車
關分水即古旃然水也東北流器難之水注之亂/流北逕小索亭西又為索水索水又北逕大柵城
東又屈而西流與梧桐澗水合又北屈東經大索/城南又東經虢亭南又東北流須水右入焉又東
經滎陽縣故城南又東經周苛冢北又東流北屈/西轉北經滎陽城東北流注濟寰宇記索水在滎
陽縣南三十五里五代唐同光二年詔蔡州刺史/朱勍濬索水以通漕宋建隆二年導索水自旃然
與須水合入於汴其後復導入金水河元至元十/一年命賈魯治河引京索水通陳潁入江淮通名
[068-73a]
賈魯河鄭州志賈魯河西源出方山聖水峪中/源出方山暖泉二水合流曰合河口即索水也
   峪河在滎陽縣東南五十里源出縣南賈峪山東/北流入賈魯河又五通河源出縣西南土溝
東北流經縣/北入索河鄭河在鄭州東二十五里源出梅山/東北流至中牟縣入賈魯河溉
田甚廣水經注汴家溝出京縣東南梅山北溪其/水自溪東北流經管城西俗又謂之管水東北分
爲二水一水東北流注黄雀溝謂之黄淵淵周一/百步其一水東越長城東北流水積爲淵南北二
里東西百步謂之百尺水北入圃田澤分爲二水/一水東北經東武强城北又東北流左注於渠爲
汴家水口也一水東流又屈而南轉東南注白溝/也隋書地理志管城有鄭水寰宇記鄭水一名汴
家水金史地理志/中牟縣有鄭河東京河在鄭州西南二十五里/源出梅山東北流入賈
魯/河金水河一名泥河在鄭州西一里許鄭水之西/派也源出梅山北黄龍池以其來自金
方故名舊渠自回回墓東北遶舊城與祭城水合/總名鄭河後知州趙鼎陳請自西關改入城濠遂
[068-73b]
棄舊渠今河道由菜園王莊西關/北關至僕射陂光禄陂入賈魯河洧河自河南府/登封縣流
入經密縣南又東經新鄭縣北又東南經許州長/葛縣北又東入洧川縣西南受大沼水為雙洎河
東南流經尉氏縣南鄢陵縣北東入陳州府扶溝/縣界左傳襄公元年晉伐鄭入其郛敗其徒兵于
洧上昭公十九年鄭大水龍鬬于時門之外洧淵/戰國䇿蘇秦説韓王曰東有宛穰洧水漢書地理
志洧水東南至長平入潁水水經洧水出河南密/縣西南馬嶺山又東南過其縣南又東過鄭縣南
又東南過長社縣北注洧水東流綏水會焉又東/襄荷水注之又東㑹滴&KR0377泉水又東流南與承雲
二水合又東微水注之又東逕密縣故城南又左/㑹璅泉水又東南與馬關水合又東合武定水又
東與虎牘山水合又東南赤澗水注之又東南流/潧水注之又東南逕鄶城南又東經陰坂北又東
逕新鄭故城中又東為洧淵水今洧水自鄭城西/北入而東南流逕鄭城南又東與黄水合又東南
流南濮北濮二水入焉又東南與龍淵水合又東/南分為二水其枝水東南流注沙一水東經許昌
[068-74a]
縣又東入汶倉城内又東經鄢陵縣故城南又東/鄢陵陂水注之括地志洧水在鄭州新城縣北三
里古新鄭城南與溱水合元和志洧水在新鄭縣/西北二十里/按洧水舊自許州流經鄢陵縣南
其在洧川南者本洧水支流康溝水水經注云康/溝水首受洧水於長社縣東北流逕向岡西後人
遏其上口今水盛則北注水耗則輟流是也自宋/人通惠民河引洧水自許田注鄢陵厯扶溝合蔡
水始經洧川城南鄢陵縣北明時謂之雙洎河舊/志今水自長葛東北迤邐逕大隊山南延秀岡側
至洧川故縣西南屈而東南行經許田店北入鄢/陵縣界經縣北二十里明宏治九年山水泛漲決
洧川栗家口故道漸淤水勢趨南横潰旁溢嘉靖/十年水決汪家陂去鄢陵縣僅三里隆慶三年改
鑿新河水患稍息萬厯四十六年創開支河自鄢/陵縣西莊頭由舊城西門經彭祖店南厯晉家橋
彪岡至丁家橋而止上流之水悉歸支河又有七/里河在鄢陵縣北七里明宏治中洧水流經此
   清源河在洧川縣西北二十五里源出大陵旁槖/駝河在縣西北十里源出三亭岡下清泉
[068-74b]
河在縣西北十五里亦名青龍泉源岀中牟縣西/南界蟄龍河在縣西十里俗名檯頭河玉溪在縣
西北九里源出陵谷中清/源下五水皆東南注大沼桃花河在汜水縣東南/源出分水嶺西
南流經紫金山過克家寨名克家河㑹徐家泉而/西更名曰泥河入於汜又有棘寨河一名竹葉河
源亦出分水嶺北流出方山口入於氾耿家河/源出蘭若山東流入竹川合大溪水入於汜
   河在氾水縣西左傳成公四年晉伐鄭取汜祭杜/預注成皋縣東有汜水史記漢四年項羽大司
馬曹咎渡兵汜水水經注汜水南出浮戲山北流/車關水注之又北右合石城水又北合鄤水又北
經虎牢城又北流註於河舊志氾水有二源俱出/縣東南方山一曰小龍池北流爲小里河一曰黄
龍池出小龍池東既出復伏至神母泉湧岀東流/匯豹窩馬跑二泉北出方山口㑹小里河又北受
泥河棘寨河諸水又北合竹川及耿家河又北經/沙窩折而西北達於城南受磴固川蓮花池水襟
郭絡隍名爲錦陽川又西北抵伏蛟山下/受柳泉水北出玉門合洛水東入大河洛河在/汜
[068-75a]
水縣西北舊自河南府鞏縣入河宋元豐五年張/從惠建議起鞏縣沙谷至河陰縣穿渠五十二里
引洛水入汴以通漕謂之新/洛口今東至滿家溝入河忠義河在禹州東二/十五里源出
大陵岡南流入潁又州西南三十里有塘口福勝/二河二十五里有南柳河西三十里有焦村河下
流俱入/潁水谷水河發源禹州西五十里輞/山東流六郎臺入潁渚河亦名/褚河
源自禹州西北山谷中東南流經許州東又東經/襄城縣北又東經臨潁縣東南合潁河又東流入
陳州府西華縣界/按通志云禇河即潁河舊志/又云褚當作渚水之歧出者也今以輿圖考之石
梁河實潁水分流在潁之南而渚河别為一源又/在石梁河之南流至臨潁始受潁水與潁水判不
相涉舊/志皆誤趙家河源出禹州西北七十里磨/窩山南入襄城界注潁水潁河自/河
南府登封縣流入逕禹州北又東流分為二一東/經新鄭縣南入許州界一東南流俗曰石梁河經
許州城西南東流復合潁水入陳/州府西華縣界詳見河南府許州澗頭河發源禹/州佛耳
[068-75b]
[068-75b]
地理志陳留縣魯渠水首受蒗蕩渠東至陽夏入/渦渠水經注沙水東南逕牛首鄉東南魯渠出焉
亦謂之宋溝也又經陳留縣故城南又東南逕圉/縣故城北厯萬人散又厯魯溝亭又東南至陽夏
縣故/城西睢水故汴水分流也自陳留東至杞縣北又/東入歸德府睢州界漢書地理志浚儀
縣睢水首受蒗蕩水東至取慮入泗過郡四行千/三百六十里水經注睢水出陳留縣西蒗蕩渠東
北流逕高陽故亭北又東經雍邱故城北又東逕/襄邑縣故城北又東逕寕陵縣故城南寰宇記睢
溝在陳留縣東南五里其後開通濟渠/而此渠廢/本朝乾隆二十二年修濬筆溝水寰/宇
記在尉氏縣東北四十里與康溝合端直如筆舊/志有新河在縣北上承縣北雪水陂至縣東南合
康溝又大溝河在縣東南十五里/上承縣南諸陂東北流入康溝潩水在鄢陵縣/南自許州
東南流入又南入許州臨潁縣界水經注潩水東/逕許昌城南又東南與宣梁陂水合又西南流逕
陶城西又東南逕陶陂東寰宇記潩水在鄢陵縣/西南四十里縣志今有清流河在縣南五十里即
[068-76a]
潩水之别名又有三道河在縣西南二十里自許/州東秋湖流入河本三义中央支流並列三渠東
南合清/流河東汜水在中牟縣南東流入祥符縣久堙/水經注汜水上承役水於苑陵縣
役水支津東派爲汜水者也世俗謂之泥溝水左/傳僖公三十年晉候秦伯圍鄭晉軍函陵秦軍汜
南所謂東/汜者也華水在鄭州東水經注七虎澗水出華/城南岡一源兩派津川趣别西入
黄崖溝東爲七虎溪亦謂之華水又東北流紫光/溝水注之又東逕棐城北又東北逕鹿臺南岡北
出爲七虎澗東流期水注之謂之虎谿水亂流東/注逕期城北東㑹清口水元一統志有圃田店河
一名灓巴河源出新鄭縣東北五十里韓村金時/於圃田店修隄堰入金水河散爲陂塘舊志有潮
河在州東三十里源出新鄭縣東北三十里欒巴/廟前每日三潮故名北流合賈魯河今輿圖作欒
河自新鄭縣流入鄭州至/中牟縣蔣家莊入賈魯河承水在鄭州南山海經/承水出太山之陰
東北流注於役水水經注白溝水有二源北水出/密之梅山東南而東逕靖城南與南水合南水出
[068-76b]
太山西北流至靖城南左注北水即承水也世謂/之靖澗水又東北流太水注之又東北入黄瓮澗
北逕中陽城西又東屈逕其城北東北流為白溝/又東北經伯禽城北屈而南流東注於清水元統
志云有二十里河源出管城縣西南太山東北流/逕縣南二十里又東北至縣東南七里與十八里
河合其十八里河源出縣西南三十里東流逕縣/南十八里又東北與二十里河合蓋即承水南北
二流也舊志七里河在州東南七里有三源一出/梅山一出太山一出州南站馬屯至州東南七里
合流逕水磨祭城而入/賈魯河今俗亦名磨河太水在鄭州南山海經太/水出於太山之陽東
南流注於役水水經注太水出太山東平地世/謂之禮水東北逕武陵城西東北流注於承水
   濟水故道自懷慶府温縣流入經汜水縣北又東/逕河陰廢縣北又東逕滎澤縣北又東逕懷
慶府陽武縣北皆與河合流自此分南北二濟水/經注南濟水逕陽武縣故城南又東逕封邱縣南
又東逕大梁城北東南逕倉垣城又東逕小黄縣/之故城北又東逕東昏縣故城北北濟水東遇封
[068-77a]
邱縣北又東逕原武縣故城南又東逕酸棗縣之/烏巢澤北又東逕大梁城之赤亭北而東注舊志
五丈河即南濟水故道也自此以上久為黄河所/混胡三省通鑑注云自漢築滎陽石門而濟與河
合流入海不/復入滎瀆矣車關水在滎陽縣西南水經注車關/水出於嵩渚之山泉發於層
阜之上一源兩支分流㵼注世謂之石泉水東流/為索水西注為車關西北流楊蘭水注之又西北
蒲水入焉亂/流注於汜嵎水在禹州西南二十里水經注陽/翟縣有故堰堰石崩禠頽基尚
存舊遏潁水支流所出也其故瀆東南逕三封山/北渠中又有泉流出焉謂之嵎水東逕三封山東
東南厯大陵西連山又東南流積為陂俗謂之臺/陂又西南流逕夏亭城西又屈而東南為郟之靡
陂/按今志謂三峯山/有二泉分流疑即此水古役水在新鄭縣北流經/中年縣南今堙水
經注水自苑陵東北流經焦城東又東北魯溝水/出焉又東北汜溝水出焉又東北經曹公壘南又
東北經中牟澤又/東北流屈注渠黑水在禹州東北源出州北二/十里杏山東之張甕澗東
[068-77b]
南流合/潁水&KR0377泉水在密縣東五里水經注滴&KR0377泉/水出深谿之側泉流丈餘懸水
散注故以滴&KR0377/稱南流入清水承雲水在密縣東水經注承雲二/水俱出承雲山二源雙導
東南流注于洧縣志今有斬蛟臺河源出縣東/北十五里雙溝南流㑹衆水入洧今名蛟河
   定水在密縣東水經注水出北武定岡西南流又/屈而東南流逕零鳥隝西側隖東南流隝側
有水懸流赴壑直注澗下淪積成淵為零烏水東/南流入於洧縣志今有楊河源出縣東北二十里
東南流至大騩/鎮又東北入洧璅泉水在密縣東南水經注璅泉/出玉亭西北流注於洧水
縣志泉在大騩鎮西南/八里其水不流亦不涸馬關水在密縣東南五十/里水經注馬關水
出玉亭下東北流厯馬關謂/之馬關水又東北注於洧微水在密縣南水經/注水出微山東
北流入於洧縣志今有艾坪河在縣西南二十/里坪下數泉並出合流至縣東南東北入洧
   節水在密縣西水經注襄河水出北山子節溪亦/謂之子節水東南流注於洧縣志有青山河
[068-78a]
源出青屏山南流經縣西門外/合十河口入洧疑即子節水綏水在密縣西北/水經注水出
方山綏谿即山海經所謂浮戲之山也東南流經/張伯雅墓又東南流逕上郭亭南又東南注洧縣
志有十河口在縣西八里源出縣西北/山澗皆匯斯口南流入洧疑即此水溱水在密/縣東
北流經新鄭縣西北又南流合洧水一名潧水或/又作鄫水詩溱與洧方渙渙兮説文秦水在鄭國
南入於洧水經潧水出鄭縣西北平地東過其縣/北又東南過其縣東又南入於洧水注鄫水出鄫
城西北鷄絡塢下東南流經賈復城西東南流左/合&KR2200水又南左㑹承雲山水又東南流厯下田川
逕鄫城西謂之柳泉水又南懸流奔壑其下積水/成潭廣四十步許淵深難測又南注於洧寰宇記
新鄭縣溱水在縣北洧水在縣南九域志密縣有/鄫水即溱水也縣志溱洧自密兩水㑹合而東為
雙洎河後洧流獨/盛溱水漸微今涸黄水在新鄭縣西北源出自然/山經縣城北東南流入於
洧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公如楚過鄭伯有迋勞于/黄崖注滎陽宛陵縣西有黄水水經注黄水出太
[068-78b]
山南黄泉東南流逕華城西東南流又與上水合/又東南流捕章山水注之又南至鄭城北東轉於
城之東北與黄溝合又東南逕龍淵泉東南七里/溝水注之又屈而南流逕升城南又南厯燭城西
又南流注/於洧水磴固川在氾水縣南四里源出川西石/洞溝潛行復出東北流為磴固
中有柏柿峪/蕭家溝二溪竹川在汜水縣南二十里汜水西高/岸上有泉曰太溪一泓澄淨不
見水源而下自潺湲居人多引為沼/汜水地瘠獨此膏腴藉此水之利也麻地川在禹/川北
三十里具茨山西伏流南踰杏/山湧出入潁州民常汲以灌麻黑峪川在密縣東/北二十五
里東流至鄭州入京水又槐峪川在縣北三十里/北流入滎陽之須水又龍泉寺泉在縣北二十里
亦東流/入須水古逢澤在祥符縣南左傳哀公十四年逢/澤有介麋史記秦本紀孝公二十
年使公子少官率師㑹諸侯逢澤漢書地理志開/封縣逢池在東北戓曰宋之逢澤也注臣瓚曰汲
郡古文梁惠王發逄忌之藪以賜民今浚儀有逢/澤陂忌澤是也水經汪新溝水出逢池池上承役
[068-79a]
水於苑陵縣别爲魯溝水東南流經開封縣故城/北東南入百尺陂即古之逢澤也其水東北流爲
新溝又東北注渠括地志逢澤亦名蓬池在浚儀/縣東南十四里元和志蓬澤在開封縣東北十四
里舊志有伯俞河在府城南二十里東流一名東/溝河即逢池也唐書地理志開封有福源池本蓬
池天寶六載更名禁漁/採此别一池在縣東北漸澤在洧川縣北二十里/廣四里穆天子傳天
子飲於洧上釣於漸/澤即此今名指澤陂古圃田澤在中牟縣西詩小/雅東有甫草職方
氏豫州其藪澤曰圃田爾雅九藪鄭有圃田左傳/僖公三十三年鄭皇武子曰鄭之有原圃猶秦之
有具囿也漢書地理志中牟縣圃田澤在西豫州/藪水經注圃田澤多麻黄草詩所謂東有甫草也
西限長城東極官渡北佩渠水東西四十餘里南/北二百里許中有沙岡上下二十四浦津流逕通
淵潭相接名有名焉有大漸小漸大灰小灰義魯/練秋大白楊小白楊散嚇禺中羊圏大鵠小鵠龍
澤密羅大哀小哀大長小長大縮小縮伯邱大蓋/羊眠等浦水盛則北注渠溢則南播故竹書紀年
[068-79b]
梁惠成王十年入河水於甫田又為大溝而引甫/水者也斯圃乃水澤之所鍾為鄭隰之淵藪括地
志圃田澤在管城縣東三里元和志在中牟縣西/北七里上承鄭州管城縣界曹家陂又溢西北流
為二十四陂大鵠小鵠之類是也名勝志皇畿賦/曰八澤九溝二池三固自注云八澤者清口澤管
澤雁澤蓼澤淳澤畢澤龍澤滑澤也九溝者醋溝/鸛鳥溝青陽溝泥溝蓼溝渡没溝丈八溝浮家溝
白馬溝也二池青陽池蓮藕/池也三固潘固朱固鄭固也古滎澤在滎澤縣治/南禹貢滎陂
既豬又沇水東流為濟入於河溢為滎周禮職方/氏豫州其州滎雒左傳宣公十二年楚潘黨逐晉
魏錡及滎澤後漢書郡國志滎陽有費澤劉昭注/縣東滎澤也水經注濟水又東逕滎陽澤地故滎
水所豬也京相璠曰滎澤在滎陽縣東南與濟隧/合鄭康成曰自平帝以後滎澤塞為平地滎陽民
猶以其處為滎澤在其縣東括地/志在滎澤縣西北四里今成平地制澤在新鄭縣/東北左傳
成公十六年諸侯之師次于鄭西遷于制田注滎/陽苑陵縣東有制澤水經注苑陵二城以東悉多
[068-80a]
陂澤即古制澤/春秋之制田也沙海舊志在祥符縣西北十二里/今無水元和志在開封縣北
二里戰國䇿齊欲發卒取周九鼎顔率説曰大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謀于沙海之上為日久矣即謂
此也隋文疏鑿舊跡引汴水注之習舟/師以伐陳陳平之後立碑其側以紀功絡江自許/州流
入鄢陵縣經城西南隅/入陳州府西華縣境大沼在洧川縣西北三里/亦名白雁陂穆天子
傳天子飲許男于洧上乘烏舟龍卒浮于大沼水/經注白雁陂在長社東北東西七里南北十里在
林鄉之西南縣志大沼縱廣百餘/頃今名為楊家湖下流入雙洎河坡溝在陳留縣/宣洩境内
積水又小溝亦在陳留縣/本/朝乾隆二十二年俱挑濬深通長明溝自許州長/葛縣流入
洧川縣南東流至尉氏縣西水經注水出苑陵縣/故城西北謂之龍淵泉南流又東重泉水注之又
東南入白雁陂自陂引瀆南流謂之長明溝東轉/經向城北又東右徑為染澤陂又東經尉氏縣故
城南溝瀆自是三分北分為康溝寰宇記長明溝/在縣西南四十五里與大溝合流舊志康溝在縣
[068-80b]
南門外東流入/白家潭小黄河湯王溝在汜水縣東二十里相傳/成湯禱雨處有池一泓常
不溢溢即大南又麒麟溝在縣西古崤關北飲馬/溝在大伾山下犂轅溝在縣西二里形勢回曲如
犂轅然滿家溝在縣東北/四十里即古五龍隖也犢水溝在禹州城北十/里南流入潁
   濺溝在禹州城東北二十五里源出/金牛山合聖水泉東流可溉田牽渠在鄭州/東魏牽
招爲廣武太守郡城井苦不可食招爲/鑿渠引城外清泉注之民以爲便因名西湖在鄢/陵縣
西南二里宋時引/城北蔡河水注之梁家湖在鄭州東二十里又大/小回湖俱在州東三十
里二湖相連下達中牟縣入黄/河又螺螄湖在州東南三十里龍池湖在鄭州東/李魏公廟
後周三里許居/民依水種蓮霧澤陂在祥符縣西南宋史河渠/志熙寕九年提轄修京城
所請引霧澤陂水至咸豐門合京索河元祐元年/詔斥祥符霧澤陂募民承佃僧置水匱今涸舊志
又有募天陂在府舊城西宋/靖康初李綱與金兵戰於此觀省陂在陳留縣東/唐書地理志
[068-81a]
陳留有觀省陂貞觀十年/縣令劉雅決水溉田百頃蔡澤陂在尉氏縣西南/水經注蔡澤陂
岀鄢陵城西北陂東西五里南北十里縣志有大/陂在縣西南四十里東流入扶溝縣界蓋即蔡澤
陂也又有聖水石橋天支陂司馬寄生陂鴻/雁蓮花渚陂旱則堅硧難耕潦則汪洋無際僕射
   陂在鄭州東南四里唐書地理志管城有僕射陂/後魏孝文帝賜僕射李沖因以為名天寳六載
更名廣仁池禁漁採寰宇記李氏陂在管城縣東/四里周圍十八里曲洧舊聞僕射陂本以李沖得
名近世訛為李靖崇寕中至賜廟額莫有正之者/舊志今名城湖其西有雷家澤即此湖之源也
   白楊陂在汜水縣東魏書地形志雍邱有白楊陂/水經注睢水逕雍邱縣故城北又東水積
成湖俗謂之白/楊陂方四十里板渚在汜水縣東北二十里水經/注河水東逕板城北有津謂
之板城渚口唐書武德四年竇建徳救王世充軍/於成皋東原築宫板渚元和志在汜水縣東北三
十五/里凝碧池在祥符縣東南平臺側唐牧/澤也宋真宗時鑿為池今淤金明池
[068-81b]
在祥符縣西五代周顯徳四年世宗謀伐南唐鑿/池習水戰宋太祖置神衛水軍以習舟師太宗幸
池閲水戰大中祥符六年詔諸軍選江淮習水卒/於金明池試戰掉立為虎翼軍營於池側政和中
又於池内建殿宇後燬又講武池在南薰門外故/玉津園東宋建隆四年鑿以習水戰引蔡水注之
名教戰池開寳六/年改名講武今淤飲馬池在陳留縣西七里明洪/武初幸汴駐蹕於此
   蓬池在尉氏縣東北一里許寰宇記池在縣北五/里述征記大梁西南九十里尉氏縣有蓬池
阮籍詩徘徊蓬池上/囘首望大梁即此龍女池在鄢陵縣南焉欄鎮/龍女廟前池周八丈
歳旱禱/雨輒應蓮花池在鄭州東三十里又一在/汜水縣南西北流入汜龍池在/密
縣東北大騩鎮西南又縣/西北蘭巖山有黒龍池黑龍潭在洧川縣東十/五里相傳有龍
濳伏又滎陽縣東北二十里/榮澤縣東南五里皆有龍潭温家潭在鄢陵縣西/北十八里羣
岡矗起其最巔處津渠浩淼西/折為淵澄清深潔大旱不竭龍潭在密縣東南/三十里近大
[068-82a]
騩山麓有數源流注潭口兩岸皆石水流倒擊崖/竅飛瀑如雷潭側峯巒峭拔其水瑩淨色如琉璃
   靈泉在滎陽縣東北二十五/里四時不涸流入須河聖水泉在禹州北三/十里旱禱輒
應又有靈泉亦在禹州/北平地湧出南流入潁金花泉在密縣南縱廣二/畝自地湧出又縣
北有交花泉縣北四十里/有五龍泉一名五眼泉甘泉井在祥符縣治北/明統志云魏國
公徐達故宅洪武間河水入城井苦不能/食永樂初忽湧此泉色瑩而味廿因名神井在/杞
縣西南陳留志雍邱城内有神井能興霧/雹明統志云每嵗旱於此取水禱雨輒應龍井在/尉
氏縣南岳寨/保旱禱多應漆井在鄢陵縣西七里陳寔祠前世/傳太邱故宅内井井口内溙以
隔鹻嵗旱/禱雨於此琉璃井在儀封㕔請見亭西府志井皆/自生琉璃不假甃造光耀自然
又名聖井世傳/夫子曾飲於此靈仙井在滎陽縣南二十五里靈/仙寺前元延祐間龍見於
厄井在滎陽縣西十五里應劭風俗通漢高祖/與項羽戰敗於京素遁入此井蛛網其口
[068-82b]
鳩正鳴其上追者以/爲無人遂得脱因名湫水井在禹州城北省志世/傳井源與靈泉聖水
泉相通太旱不/涸澇亦不溢
                  前總纂官張 琴恭纂輯
                  提調官張自章恭覆輯
                  校對官吳士 恭 校
                  校對官章 絲恭覆校
[068-8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