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09 大清一統志-明-和珅 (master)


[092-1a]
大清一統志
 甘肅統部在/京師西南四千四十里東西距二千/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二千四百十里東至
陜西邠州長武縣界一千里西至河州閣門番界/一千一百二十里南至四川龍安府平武縣界一
千三百七十里北至伊伯勒山一千四十里東南/至陜西漢中府略陽縣界一千二百三十里西南
至洮州廳番界九百三十里東北至陜西延安府/保安縣界一千四百三十里西北至安西州外新
疆及伊犂新疆界四千一百四十/里/伊伯勒舊作亦不刺今改
︹分野︺天文東井輿鬼分野鶉首之次唐書天文志初/東井十二度終
柳六度自漢三輔及北地上郡安定西/自隴坻至河右西南盡巴蜀漢中之地
︹建置沿革︺禹貢雍州之域春秋戰國時屬秦及西戎
  地史記自隴以西有緜諸緄戎翟䝠之戎岐梁山/涇漆之北有義渠大荔烏氏朐衍之戎各散居
[092-1b]
谿谷自有君長其後義渠之戎築城郭以自守/至秦昭王伐殘義渠於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
   併天下置隴西北地二郡漢武帝分置天水安定
漢書地理志二郡/俱元鼎三年置武都漢書地理志/元鼎六年置三郡又得匈
   奴昆邪王地開置武威酒泉漢書武帝紀二郡/俱元狩二年置
   掖敦煌漢書武帝紀二郡/俱元鼎六年置四郡昭帝始元六年又
   分置金城郡晉書地理志張掖酒泉敦煌武威金/城謂之河西五郡地勢西北邪出在
南山之閒南隔西羌西通西/域於時號為斷匈奴右臂俱屬涼州部晉書地/理志涼
州以地處西方常寒涼也/按漢書地理志武帝/改雍曰涼蕭望之傳亦以隴西以北安定以西八
郡為凉州而隴西等十郡下缺載所屬/州名以後漢志參之蓋皆涼州部也後漢亦曰
   涼州治隴縣永平十七年改天水為漢陽郡中平/五年分漢陽置南安郡後獻帝又分張掖置
[092-2a]
西郡以張掖居延/屬國為西海郡興平元年分河西四郡置雍州
晉書地理/志作五郡建安十八年罷涼州并屬雍州獻帝起/居注時
省涼州雍州得安定隴西漢陽北地武都武威金/城西平西郡張掖張掖屬國酒泉敦煌西海漢興
永陽南/安等郡三國屬魏復置涼州晉書地理志魏分隴/右置秦州領護羌校
尉中閒/暫廢晉因之晉書地理志涼州統金城西平武/威張掖西郡酒泉敦煌西海八郡
元康五年惠帝分敦/煌酒泉立晉昌郡又分置秦州晉書地理志泰/始五年置秦州
治冀城太康三年罷併雍州七年復立鎭上邽統/隴西南安天水略陽武都陰平六郡惠帝分隴西
置狄道郡張駿/又立武始郡永寕初涼州為張氏所有分置河
   沙二州晉書地理志張軌於姑臧西北置武興郡/又分西平置晉興郡張寔分金城立廣武
郡張駿分武威武興西平張掖酒泉建康西郡湟/河晉興須武合十一郡為涼州興晉金城武始南
[092-2b]
安永晉大夏武威漢中為河州孰煌晉昌西域都/護戊己校尉玉門大護軍三郡三營為沙州張天
錫又别置/臨松郡是後秦涼二州之地相繼割據分為西
   秦五涼張軌為前涼都姑臧始晉永寕元年至太/元元年地入苻秦呂光為後涼亦都姑臧
始太元十年至隆安二年呂隆降姚興其地三分/秃髪烏孤為南涼都樂都始隆安元年至義熙十
年地入西秦沮渠䝉遜為北涼初都張掖後遷姑/臧始隆安元年至宋元嘉十六年地入後魏李暠
為西涼都酒泉始隆安四年至宋永初元年地入/北涼乞伏國仁為西秦有河南地初都苑川後都
枹罕始太元十年至宋元嘉七年為赫連定所滅/地屬吐谷渾又永嘉後氐楊氏據仇池地義熙三
年立北秦州至宋元嘉/中討平之尋入後魏後魏神䴥大延中併有其
   地仍為秦涼二州又分置涇神䴥二/年置皇興二年/置華州太
和十一年改班州十四/年改邠州二十年又改南秦太和十二年置/梁州正始初改太/和
[092-3a]
十六年即乞/伏乾歸都置正光五/年置靈瓜改張氏/沙州置上三州皆/孝昌中置
  渭永安三/年置諸州西魏增置朔鹽會甘武岷鄧等州
廢帝三年改豳州為/寕州南秦為成州後周增置文洮宕廓㬪芳等
  州隋開皇初增置蘭豐二州三年廢郡存州大業
  初改諸州為安定本涇/州北地本寕州大業/初復曰豳州宏化本/西
魏朔州後周廢開/皇十六年置慶州平涼本原/州鹽川本鹽/州靈武本靈/州
  五原本豐/州天水本秦/州隴西本渭/州金城本蘭/州枹罕本/河
澆河本廓/州西平本鄯/州武威本涼/州張掖本甘/州敦煌
本瓜/州諸郡唐武德初復改諸郡為州貞觀元年置
  隴右道治秦州領河渭鄯蘭臨階洮岷郭㬪宕涼/沙瓜甘肅伊西共十九州北庭安西二都
[092-3b]
護/府兼屬關内山南二道涇原渭武寕慶靈威雄警/會鹽豐等十三州屬關内
道成文扶三州/屬山南西道後又分置朔方河西隴右涇原諸
  節度使貞元後河西隴右之地悉陷吐蕃唐書地/理志大
中後吐蕃微弱秦武二州漸復故地置官守五年/張義潮以瓜沙伊肅鄯甘河西蘭岷廓十一州來
歸而宣懿不暇疆理/唯名存有司而已五代時分屬中國吐蕃及岐
  蜀按王存職方考梁時止有靈鹽二州其寕慶涇/原渭武等州初屬岐後屬唐秦階成三州初屬
前蜀同光時屬唐初漢又入蜀周世宗復取/之文州則屬後蜀又有威州晉置周改環州宋初
  屬陜西路熙寕五年分置秦鳳路兼屬永興軍路
秦鳳路治秦州領涇熙成岷渭原階河蘭等州鎮/戎德順通遠三軍後增積石震武懷德三軍西寕
樂廓西安洮會六州又改通遠軍為鞏州其慶陽/府環寕二州及定邊軍則屬永興軍路文州别屬
[092-4a]
利州/路其朔方河西之地皆屬西夏宋史夏國傳咸/平五年繼遷攻
陷靈州以為西平府遂為都乾興二年德明城懷/遠鎮為興州以居元昊仍居興州河之内外州郡
凡二十有二河南之州九曰靈洪宥銀夏石鹽南/威會河西之州九曰興定懷永涼甘肅瓜沙熙秦
河外之州四曰/西寕樂廓積石紹興中陜西地入金分置慶原臨
  洮二路兼屬鳳翔路慶原路舊作陜西之路領慶/陽府環寕原涇等州臨洮路
皇統二年置熙秦路大定二十七年更名領臨洮/府積石洮蘭鞏會河六州又平涼府及德順鎮戎
秦州分屬鳳翔路其文階成岷四州則仍屬宋利/州路西安州定邊軍則賜夏國與夏以河為界
  元屬陜西等處行中書省至元十八年分置甘肅
  等處行中書省鞏昌平涼臨洮慶陽四府涇開成/莊浪秦隴寕定西鎮原西和環金
靜寕蘭會徽階成金洋洮岷貴德文等二十二州/及河州路俱屬陜西行省甘肅行省所領為甘州
[092-4b]
永昌肅州沙州額齊訥寕夏府烏拉噶七路山丹/西寕二州/額齊訥舊作亦集乃烏拉噶舊作兀
刺海今/並改明屬陜西布政使司洪武二十五年又置
  陜西行都指揮使司於甘州領諸衞所領甘州左/右前中後
肅州山丹永昌涼州鎮番莊浪西寕十/二衛鎮夷古浪高臺碾伯四千户所
 本朝康熙二年以陜西右布政使司駐鞏昌領臨洮
  鞏昌平涼慶陽四府五年改曰甘肅布政使司移
 治蘭州雍正二年省行都司及諸衞所改置甘州
 涼州寕夏西寕四府於古瓜沙地置安西沙州柳
 溝三衞以安西同知領之於古赤斤衞地置靖逆
 衞赤金所以靖逆同知領之七年改肅州衞為州
[092-5a]
  并升鞏昌之秦階二州俱為直隸州乾隆三年移
  臨洮府治蘭州改曰蘭州府二十四年省安西廳
  及所轄之安西柳溝沙州三衞又省靖逆廳及所
  轄之靖逆衞赤金所置安西府三十八年於巴勒
  庫勒置鎮西府於新疆烏嚕木齊置迪化直隸州
  三十九年改安西府為安西直隸州四十二年升
  平涼府之涇州為直隸州凡領府九直隸州六
   蘭州府 鞏昌府 平涼府 慶陽府
   寕夏府 甘州府 涼州府西寕府
   鎮西府涇州直隸州 秦州直隸州階州直隸州
[092-5b]
   肅州直隸州 安西直隸州迪化直隸州
 ︹形勢︺東接邠岐平涼府東與鳳/翔邠州皆接境南控巴蜀階州文縣/之南與四
川龍安府接界/即古陰平道也西抵羌戎甘涼西寕兆岷以/西皆古羌戎地北屆
  流沙居延澤在甘州邊外元時為額齊訥路即古/弱水流沙又西北為肅州安西皆以沙漠為
界/額齊/訥改見前其名山則有隴山在秦州清水縣東北/及平涼府靜寕州東
華亭縣西南延互而北抵固/原州界古稱隴西隴右以此嶓冢漢書地理志西/縣有禹貢嶓冢
山西漢水所出在今/秦州西南七十里崆峒即开頭山在平/涼縣西三十里西傾在/鞏
昌府洮州廳西南四百餘里番/界一名嵹臺山又名西强山積石在蘭州府河/州西南番界
一名大積石山又有小積石山在河/州西北百二十里乃古唐述山也賀蘭在寕夏/府西六
十里陽屏寕夏西阻北番延/互五百餘里為邊塞巨防祁連在甘州府西南/二百里古張掖
[092-6a]
酒泉二郡界上一名天/山東西連互甘肅界三危在安西直隸州敦/煌縣南三十里
  大川則有黃河源出西番東北流由歸德所入塞/經西寕府南河州北又東北經蘭
州靖遠縣北至寕夏府南釃為漢唐/諸渠又東北出塞經鄂爾多斯界西漢水源出/秦州
西南嶓冢山西南流經西和縣西徽/縣南合兩當水入漢中府畧陽縣界渭水源出蘭/州府渭
源縣西烏鼠山東流經鞏昌府及寕遠伏羌縣北/通渭縣南秦州北清水縣南入鳳翔府隴州界
  涇水源出平涼府西开頭山東流經府城/北又東經涇州北入邠州長武縣界洮水源/出
洮州廳西南西傾山東北流經岷/州北臨洮府西至蘭州西入黃河湟水源出西寕/塞外東流
經西寕碾伯二縣合浩/亹水至蘭州西入黃河其重險則有蕭關在平涼/府固原
州東南三十里襟帶西涼/咽喉靈武為北面之險嘉峪關在肅州西七十/里明初置為中
外巨/防玉門關在敦煌縣西北故龍勒縣西北一百/十八里漢置為通西域之北道又有
[092-6b]
陽關在故縣西/六里謂之南道山川雄壯邊屯墾闢為新疆之孔
  道實天府之要區舊/志
 ︹文職官︺
  陜甘總督兼管巡撫事駐蘭州府乾隆二十九年/改甘肅巡撫衙門為陜甘
總督署令總督移/駐兼管巡撫事
  提督陜甘學政駐陜/西省
  布政使駐蘭/州府廣積庫大使 照磨
  按察使駐蘭/州府照磨兼管茶/馬大使司獄舊志按察使衙門/無司獄乾隆二十
八年裁河州茶馬大使改設按察使/司獄以按察使照磨兼管茶馬大使
  分巡蘭州道駐蘭州府原名臨洮道乾隆二十八/年改為驛傳道兼巡蘭州府五十五
[092-7a]
年改為分/巡蘭州道
   分巡平慶涇兵備道駐固原州兼管鹽法驛務舊/駐平涼府乾隆十三年改駐
固/原
   分巡鞏秦階道駐岷州舊設洮岷道乾隆二/十八年改今名兼管驛務
   分巡寕夏兵備道駐寕夏府兼/管鹽法驛務
   分守甘涼兵備道駐涼州府舊設甘州道駐甘州/府後改涼莊道駐涼州府後復
改今名兼/管驛務
   分巡西寕兵備道駐西寕府/兼管驛務
   分巡安肅兵備道駐肅州兼管驛務舊名肅州道/乾隆三十七年兼轄安西改名
安肅/道
[092-7b]
  分巡鎮迪糧務兵備道駐烏嚕木齊舊設安西道/乾隆二十四年移駐哈密
三十二年仍由哈密移駐安西三十七年移駐/巴里坤改爲巴里坤糧務兵備道四十二年移
駐烏嚕木齊/改名鎮迪道
  蘭州府知府 同知駐循化舊設河州同知乾隆/三十六年改蘭州同知移駐
聞/展府學敎授 訓導二員一駐/循化經厯 知州二
   員狄道/河州州判二員狄道州州判駐沙泥河州州/判駐太子寺乾隆四十一年
裁四十六/年復設州學學正二員 訓導狄道/州吏目二
   員 知縣四員臯蘭金渭/源靖遠縣丞臯蘭駐/紅水堡縣學敎
   諭二員臯蘭/靖遠訓導三員臯蘭金/渭源主簿臯蘭舊設/河橋同知
乾隆三十六年栽四十一/年添設主簿管理河橋典史四員
[092-8a]
   鞏昌府知府 府學敎授 訓導 經厯 知州
州學學正 吏目 知縣八員隴西安定會/寕通渭漳寕
遠伏羌/西和縣學敎諭二員隴西/安定訓導八員 典史
    八員 洮州廳撫番同知 敎授 照磨兼司/獄事
舊設茶馬大使乾/隆二十四年裁
   平涼府知府 鹽茶同知舊駐固原州城乾隆/十四年移駐海噶都
    學敎授 訓導經厯 照磨乾隆二十六年/裁瓦亭驛巡檢
改設鹽茶廳照/磨兼管司獄知州二員靜寕/固原州學學正二員
     吏目二員 知縣三員平涼華/亭隆德縣丞隆德駐/莊浪舊
設莊浪縣乾隆四十二/年改為縣丞歸併隆德縣學敎諭二員平涼/華亭
[092-8b]
   導二員隆德乾隆二十二/年添設莊浪鄉學典史三員
  慶陽府知府 府學敎授 訓導 經厯 知州
州學學正 訓導 吏目 知縣四員安化/合水
環正/寕縣學訓導四員 典史四員
  寕夏府知府 同知二員一理事一水利舊設西/路同知乾隆三十七年
鹽捕通判駐靈州/惠安堡府學敎授 訓導吉蘭
   泰鹽場大使 河口批驗大使 磴石鹽課大
   使 經厯兼管鹽法道/庫大使事務知州州同駐花/馬池州學
   學正舊設訓導雍正/三年改設學正吏目 知縣四員寕夏寕/朔平羅
中/衞縣丞平/羅縣學敎諭三員寕夏寕/朔中衞訓導平/羅主簿
[092-9a]
平羅駐石觜山嘉/慶十二年添設巡檢中衞駐/渠寕堡典史四員
  甘州府知府 撫彝通判乾隆十/八年設府學敎授 訓
   導 經厯 知縣二員張掖/山丹縣丞張掖駐/東樂堡縣學
   敎諭二員 典史二員
  涼州府知府 莊浪同知駐平/番涼莊理事通判
   府學敎授 訓導經厯 知縣五員武威鎮/番永昌
古浪/平番縣丞平番兼管大通驛舊設紅/城堡主簿嘉慶十二年裁縣學敎諭
   三員武威鎮/番永昌訓導古浪/平番巡檢古浪駐/大靖堡典史五員
  西寕府知府 理番同知駐貴德舊設縣丞乾隆/五十六年改設同知
   通判駐巴燕/戎格府學敎授 訓導駐貴/德經厯 知
[092-9b]
   縣三員西寕碾/伯大通縣學敎諭西/寕訓導二員碾伯/大通
   簿西寕駐/丹噶爾典史三員
  鎮西府知府 同知三員一伊犂理事一伊/犂撫民一吐魯番通判
   二員一哈密一/烏嚕木齊府學敎授 經厯 巡檢八員
呼圖壁闢展惠寕城哈密霍爾/果斯惠遠城綏定城吐魯番知縣二員宜禾/奇臺
   縣學訓導二員 巡檢舊設東吉爾瑪秦巡檢/乾隆四十一年移駐古
典史二員
  涇州直隸知州 州學學正 訓導 吏目 知
   縣三員崇信靈/臺鎮原縣學敎諭二員靈臺/鎮原訓導崇/信
   史三員
[092-10a]
  秦州直隸州知州 州判駐迤東/三岔鎮州學學正 訓
   導吏目 知縣五員秦安清水/禮徽兩當縣學敎諭
   訓導四員秦安清水/禮兩當典史五員秦安舊設隴城/巡檢乾隆四十
二年/裁
  階州直隸州知州 西固州同 州判駐白/馬關州學
   學正 訓導駐西/固吏目 知縣二員文/成縣學敎
   諭訓導典史二員
  肅州直隸州知州 州同原駐王子莊堡乾隆二/十七年移駐金塔堡又
九家窰舊設州判/乾隆四十年裁州學學正 吏目 巡檢駐/嘉
峪/關知縣高/臺縣丞駐毛目城/營理屯田縣學敎諭 典史
[092-10b]
  安西直隸州知州 州判舊設馬蓮井縣丞乾隆/三十八年改設州判
   州學學正 吏目 知縣二員敦煌/玉門縣學訓導
   二員 典史二員
  迪化直隸州知州 州學學正 吏目舊設管倉/大使乾隆
三十八年改/設州吏目巡檢迪化/城知縣三員昌吉阜/康綏來縣丞
阜康駐濟木薩舊設巡檢/乾隆四十一年改設縣丞訓導三員 典史三
   員
 ︹武職官︺
  鎮守寕夏將軍統轄滿兵/駐寕夏府副都統一員原設二員/乾隆三十
一年裁/一員滿洲協領四員 佐領十二員原設十/六員乾
[092-11a]
隆三十五年裁四/員歸協領兼攝防禦十六員 驍騎校十六
    員 蒙古協領一員原設二員乾隆三/十五年裁一員佐領七
    員原設八員乾隆三十五/年裁一員歸協領兼攝防禦八員 步營防
    禦二員 驍騎校八員 筆帖式三員
   鎮守涼州副都統駐涼/州府協領兼佐領二員 滿洲
    佐領六員 防禦八員 驍騎校八員 蒙古
    佐領二員 防禦二員 驍騎校二員 筆帖
    式二員 莊浪城守尉 滿洲佐領四員 防
    禦四員 驍騎校四員 蒙古佐領一員 防
    禦一員 驍騎校一員 筆帖式一員
[092-11b]
  西寕辦事大臣駐西寕府節制西/寕鎮道文武官員
  督標駐蘭州府中左/右前後五營副將中軍兼/中營參將二員左營/駐蘭
州府右營舊駐蘭州城乾隆四/十八年移駐城外西郊華林山遊撃二員前後/二營
俱駐蘭/州府都司中/營守備四員左右前/後四營千總十員五/營
各二/員把總二十員五營各/四員經制外委三十員五/營
各六内派往庫車防換/二員係五營輪流更換額外外委二十四員中/營
六員左右二營各五/員前後二營各四員
  甘肅提督駐甘州府中左/右前後五營參將中軍兼/中營遊擊三員
左右前/三營都司後營舊設遊擊乾/隆二十五年改守備五員五營/各一
千總九員中左右前四營各/二員後營一員把總二十員五/營
[092-12a]
各四員舊設二十五員乾隆二十八年/裁一員四十一年裁四員均移駐新疆經制外
   委三十五員五營各/七員額外外委二十五員五營/各五

  固原提督駐固原州中左/右前後五營參將中軍兼/中營遊擊四員
左右前後四/營各一員中軍守備五員五營各/一員千總十員
五營各/二員把總十八員中左右各四員前/後二營各三員經制外
   委三十五員中右各八員左營/七員前後各六員額外外委二十
   一員中左右各五員/前後各三員
  安西提督駐烏嚕木齊舊設總兵乾隆/二十九年改中左右三營參將中軍/兼中
營駐迪/化城遊撃左營駐/昌吉都司右營駐/景化城守備三員三/營
[092-12b]
各一/員千總六員三營各二員内中/營一貞駐阜康汛把總十二員
三營各/四員經制外委十七員中營五員左/右營各六員額外外
   委二十二員中營八員左/右營各七員
  寕夏鎮總兵官駐寕夏府左/右前後四營遊擊三員左右前三/營其前營
遊擊駐/寕朔縣都司後營舊設遊擊乾隆四十/七年改都司兼管城守營中軍守
   備四員四營各/一員千總八員四營各/二員把總十五員
左右前三營各/四員後營三員經制外委二十二員左營六員/右營五員
前營五員/後營六員額外外委十六員四營各/四員
  西寕鎮總兵官駐西寕府鎮標中/左右前後五營遊撃三員中左/右三
都司二員前營/後營中軍守備五員五營各/一員千總
[092-13a]
   十員五營各/二員把總二十員五營各/四員經制外委二
   十八員中左右三營各六員/前後二營各五員額外外委十九員
中左右前四營各/四員後營三員
  涼州鎮總兵官駐涼州府中左/右前後五營遊撃三員中左右/三營
   都司二員前營後營其後/營兼管城守營守備五員五營各/一員
   總十員五營各/二員把總二十員五營各/四員經制外委
   三十員五營各/六員額外外委二十員五營各/四員
  肅州鎮總兵官駐肅州中/左右三營遊擊三員三營各/一員中軍
   守備三員三營各/一員千總六員三營各/二員把總十二
   員三營各/四員經制外委二十一員三營各/七員額外外
[092-13b]
[092-13b]
  巴里坤鎮總兵官駐鎮西府宜禾縣舊設提督乾/隆二十八年改中左右三營
   遊擊三員三營各/一員中軍守備三員三營各/一員千總
   六員三營各/二員把總十二員三營各/四員經制外委十
   八員三營各/六員額外外委十八員三營各/六員
    右巴里坤鎮聽安西提督節制
  永固協副將駐山/丹縣中軍都司 千總舊設二員乾/隆四十三年
裁一/員把總三員舊設四員乾隆/三十年裁一員經制外委六員
    額外外委四員 馬營墩營都司駐山/丹縣經制
  外委二員 額外外委一員 黑城堡把總駐/山
丹/縣經制外委一員 額外外委一員 甘州城
[092-14a]
    守營參將駐張/掖縣中軍守備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一員 經制外委六員 額外外委四員
     黎園堡都司駐撫/彝廳把總一員 經制外委一
    員 額外外委一員 洪水營遊擊駐張/掖縣千總
    一員 把總一員駐洪/水堡經制外委三員 額外
    外委二員 南古城堡守備駐張/掖縣經制外委一
    員 額外外委一員 山丹營遊擊駐山/丹縣千總
    一員 把總二員 經制外委三員 額外外
    委三員 硤口營都司駐山/丹縣經制外委一員
    額外外委一員 定羌廟把總駐山/丹縣額外外委
[092-14b]
   一員 大馬營遊擊駐山/丹縣千總一員 把總二
   員經制外委三員 額外外委二員
    右永固協屬甘肅提督管轄
  靖遠協副將駐靖/逺縣中軍都司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 經制外委四員 額外外委三員
    蘆塘營遊擊駐靖/遠縣千總一員 經制外委一
   員 額外外委一員 西安州營都司駐平涼/府鹽茶
千總分防鹽/茶汛經制外委二員内一員分/防鹽茶汛額外
   外委二員内一員分/防鹽茶汛下馬關營守備駐固/原州把總
   二員 經制外委一員 額外外委一員 永
[092-15a]
   安堡營守備駐靖/遠縣經制外委二員内一員分/防蘆溝汛
   外外委一員 八營守備駐固/原州千總分防李/旺堡汛
   制外委一員 額外外委二員内一員分防/李旺堡汛
  靜寕協副將駐靜/寕州中軍都司 千總二員内一員/分防㡳
店/汛把總三員 經制外委四員内一員分/防厎店汛額外
   外委五員内一員分/防厎店汛隆德營守備 把總二員
内一員分/防莊浪汛經制外委三員内一員分防莊浪汛/一員分防楊家莊汛
   額外外委四員内一員分/防莊浪汛會寕營守備駐㑹/寕縣
  總分防馬/家堡汛把總二員内一員分防/郭城驛汛經制外委二
  員内一員分防/馬家堡汛額外外委二員 馬營監營遊
[092-15b]
   擊駐通/渭縣中軍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 經制外
   委四員 額外外委四員 石峯堡守備駐通/渭縣
   把總三員内一員分防安寕汛/一員分防通渭汛經制外委二員
内一員分/防通渭汛額外外委二員一分防安定汛/一分防通渭汛
  慶陽協參將駐安/化縣守備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
   二員内一員分/防寕州汛經制外委三員一分防正寕汛/一分防董志汛
一分防/合水汛額外外委三員 涇州營都司駐涇/州
   總一員 把總一員 經制外委五員内一員/分防瓦
雲驛汛一員分防崇信/汛一員分防靈臺汛額外外委二員 紅德
   城營守備駐環/縣額外外委一員 環縣汛經制
[092-16a]
   外委一員
  固原城守營遊擊駐固/原州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一/分
防瓦亭汛一分/防黒城子汛把總一員 經制外委五員内/一
員分防黒城子汛一員分防/鎮原汛一員分防新營汛額外外委五員内/一
員分防瓦亭汛一/員分防黑城子汛
  平涼城守營遊擊駐平/涼縣千總一員 把總分防白/水汛
   經制外委二員一分防安國鎮汛/一分防華亭汛額外外委四
   員
  秦州營遊擊駐秦/州守備一員 千總三員内一員/分防秦
安縣汛一員分/防蓮花城汛把總分防清/水縣汛經制外委五員内/一
[092-16b]
員分防泰安縣汛一員分防/禮縣汛一員分防西和縣汛額外外委五員内/一
員分防蓮/花城汛
  利橋營都司駐秦州/三岔廳中軍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
内一員分/防三岔汛經制外委二員 額外外委二員
   徽縣汛把總一員 兩當縣汛經制外委一員
    以上靖遠等三協固原城守等四營均屬固
    原提督管轄
  瑪納斯協副將乾隆四十一年自陜西西鳳/協移駐綏來縣左右二營都司
   二員左營右營左/營兼中軍守備二員 千總四員左右/營各
二/員把總七員左營四員/右營三員經制外委十員内一員/分防塔
[092-17a]
爾巴/哈臺額外外委十二員
  濟木薩營參將駐阜/康縣中軍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經制外委八員 額外外委八
  員
  庫爾喀喇烏蘇營遊擊駐慶/綏城中軍守備一員 千
   總二員 把總二員 經制外委四員額外
   外委五員
  精河營都司駐安/阜城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舊設一/員乾隆
五十一年/增設一員經制外委三員 額外外委三員
  鞏寕城守營都司駐鞏/寕城千總一員 把總一員
[092-17b]
   經制外委二員 額外外委四員
  烏嚕木齊城守營都司駐迪/化城中軍守備一員 千
   總二員 把總四員 經制外委六員 額外
   外委八員
  喀喇巴爾噶遜營守備駐嘉/德城把總二員 經制外
   委二員 額外外委二員
    以上瑪納斯一協濟木薩等六營均隸安西
    提督管轄
  中衞協副將駐中/衞縣中軍都司 千總一員 把總
   三員内二駐本營/一防香山堡經制外委六員五駐本營一/防鎮羅堡
[092-18a]
   額外外委四員 平羅營參將駐平/羅縣中軍守備
    千總一員 把總三員一駐本營二分防李/綱堡石觜子二汛
   經制外委四員内三駐本營/一防威鎮堡額外外委三員
   洪廣營遊擊駐平/羅縣中軍守備 把總四員内一/員分
防鎮朔堡一員/分防鎮北堡經制外委四員 額外外委二
   員 玉泉營遊擊駐寕/朔縣中軍守備 把總四員
内一員分防大壩堡/一員分防平羌堡經制外委五員内一員分/防大壩堡
一員分防/平羌堡額外外委二員 廣武營遊撃駐中/衞縣
   中軍守備 把總三員内一員分/防棗園堡經制外委四
   員 額外外委二員 石空寺堡守備 經制
[092-18b]
   外委一員 額外外委一員 古水井堡守備
    經制外委一員 額外外委一員
  花馬池營參將駐靈/州守備二員一中軍一分/防安定堡千總
   一員 把總三員内一員分防韋州堡/一員分防惠安堡經制外
   委六員内一員分/防安定堡額外外委三員 靈州營參
   將駐靈/州守備二員一中軍一分/防同心城把總五員内一/員分
防同心城一員分防紅/寺堡一員分防臨河堡經制外委六員内一員/駐石溝
驛一員分防同/心城駐胭脂川額外外委五員内一員分/防同心城橫城
   營都司駐靈/州經制外委一員 額外外委一員
    紅山堡把總 清水營把總 興武營都司
[092-19a]
駐靈州舊設遊擊乾隆二十五年改舊設/中軍守備四十一年改千總四十七年裁把總
   二員内一員分防/毛卜刺堡經制外委三員 額外外委
   二員
  寕夏城守營把總二員駐寕夏府舊設都司乾隆/四十七年裁今以後營都
司兼/管經制外委三員 額外外委二員
    以上中衞協花馬池等二營均隸寕夏鎮管
    轄
  大通協副將駐大/通縣中軍都司 千總一員 把總
   二員經制外委五員 額外外委四員内一/員分
防黑石/頭堡永安營遊撃駐大/通縣千總一員舊設中軍/守備乾隆
[092-19b]
四十七/年裁把總二員内一員分防黑石頭堡舊設/三員乾隆四十六年裁一員
   經制外委三員 額外外委二員 白塔營都
   司駐大/通縣把總二員舊設千總乾隆/四十二年裁經制外委二
   員 額外外委二員 鎮海營遊擊駐西寕縣/舊設參將
乾隆四十七/年改遊擊千總一員 把總三員 經制外
   委五員 額外外委二員 鎮海堡守備駐西/寕縣
   經制外委一員 額外外委一員 哈拉庫圖
   爾營千總駐西/寕縣經制外委一員 額外外委一
   員 喇課營千總駐西/寕縣經制外委一員 貴德
   營遊撃駐貴德廳舊設都司乾/隆三十九年改遊擊千總一員 把
[092-20a]
    總一員 經制外委三員一分防瓦家堡/一分防乜家堡額外
    外委二員 康家寨千總原屬巴燕戎格營管/轄嘉慶十八年改隸
貴德/營額外外委一員 南川營都司駐西/寕縣把總
    一員 經制外委一員 額外外委一員 亦
    襍石營千總駐西/寕縣經制外委一員 千户莊堡
    把總駐西/寕縣額外外委一員 北川營都司駐大/通縣
舊設遊擊乾隆五/十九年改都司把總一員 經制外委一員
     威遠營都司駐西/寕縣把總一員 經制外委二
    員 碾伯營都司駐碾/伯縣千總分防西/大通堡把總二員
一分防老鴉堡/一分防冰溝堡經制外委一員 額外外委四
[092-20b]
   員内一員分防大通堡一員分/防老鴉堡一員分防冰溝堡巴燕戎格遊擊
駐巴燕戎格/撫彝廳城千總一員 把總一員 經制外
   委三員 額外外委二員 巴暖營守備駐碾/伯縣
   把總一員 經制外委一員 額外外委一員
    甘都堂堡千總 經制外委一員 額外外
   委一員 札什巴堡千總 經制外委一員
   癿思觀堡把總一員 額外外委一員
  西寕城守營都司駐西/寕府把總二員 經制外委一
   員 額外外委一員
    以上大通一協西寕城守一營均隸西寕鎮
[092-21a]
     管轄
   永昌協副將駐永/昌縣中軍都司 千總一員 把總
    三員 經制外委四員 額外外委四員 永
    安堡把總 寕遠營守備駐永/昌縣經制外委一員
     水泉堡守備駐永/昌縣經制外委一員 額外外
    委一員 新城堡都司駐永/昌縣把總一員 經制
    外委一員 高古城營千總駐永昌縣舊設遊/擊乾隆三十六年
改千/總經制外委一員 張義營都司駐武/威縣經制
   外委一員 靖邊堡經制外委一員 鎮番營
    遊擊駐鎮番縣舊設守備/乾隆四十七年裁千總一員 把總舊/設
[092-21b]
二員乾隆三十/三年裁一員經制外委三員 安遠營都司
駐古/浪縣經制外委一員 額外外委一員 大靖
   營遊擊駐古浪縣舊設參將乾/隆三十六年改遊擊中軍守備 把
   總二員舊設千總乾隆/四十一年裁經制外委三員 額外
   外委二員 土門堡守備駐古/浪城經制外委一員
    額外外委一員 古浪堡把總一員 經制
   外委一員 額外外委一員 黑松堡把總一
   員
  莊浪協副將駐平番縣舊設參將乾/隆五十八年改副將中軍都司舊/設
守備乾隆五十/八年改都司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 經制
[092-22a]
    外委三員 額外外委二員 武勝堡把總一
    員 俄卜嶺營遊擊駐平/番縣千總一員 經制外
    委二員 額外外委二員 松山營守備駐平/番縣
    經制外委一員 裴家營把總一員 鎮羌營
    遊擊駐平/番縣千總一員 把總一員 經制外委
    四員 額外外委二員 岔口營都司駐平/番縣
    制外委一員 額外外委一員 紅水營守備
駐蘭州府/臯蘭縣經制外委一員 額外外委一員
    三眼井營都司駐臯/蘭縣經制外委一員 額外外
    委一員 永泰營把總駐臯/蘭縣紅城堡守備駐平/番縣
[092-22b]
[092-22b]
    制外委一員 兩山口堡把總一員 臨水堡
    把總一員 額外外委一員 鎮夷營遊撃駐/高
臺/縣中軍千總一員 經制外委三員 額外外
    委二員 雙井堡把總駐高/臺縣額外外委一員
    鹽池堡把總駐高/臺縣額外外委一員 深溝堡把
    總駐高/臺縣額外外委一員 毛目城堡把總駐高/臺縣
    清水營都司駐高臺縣舊設/守備今改都司經制外委一員
    額外外委一員 高臺營都司駐高臺縣舊設/遊擊嘉慶十五
年改/都司中軍千總一員 經制外委三員 額外
    外委二員 平川堡守備駐撫/彝廳經制外委一員
[092-23a]
    撫彝堡經制外委 沙河堡經制外委 紅
   崖堡守備駐高/臺縣經制外委一員 額外外委一
  員
  安西協副將駐安西州舊設參將守備屬安西提/督及巴里坤鎮管轄乾隆四十三年
改設副將都司/歸肅州鎮管轄中軍都司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經制外委七員 額外外委五員
    布隆吉爾營都司駐安西縣舊設遊擊乾/隆二十六年改都司
   軍千總舊設二員乾隆二/十八年裁一員把總二員 經制外
  委三員内一員分/防阿克蘇額外外委三員 橋灣營都
  司駐安/西州把總一員 經制外委一員 額外外
[092-23b]
   委一員 踏實營千總駐安西州舊設都司乾/隆四十四年改千總
   額外外委一員 雙塔堡千總駐安/西州額外外委
   一員 瓜州營千總駐安/西州額外外委一員 靖
   逆營遊擊駐玉/門縣中軍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
   經制外委五員内一員分防/塔爾灣汛額外外委四員
   赤金營都司駐玉/門縣把總一員 經制外委一員
    額外外委一員 惠回堡千總駐玉/門縣額外外
   委一員 沙州營參將駐敦煌縣舊設副將乾/隆四十三年改參將
   中軍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三員 經
   制外委六員 額外外委四員 黃墩堡把總
[092-24a]
舊設千總乾隆四/十七年改把總額外外委一員
  肅州城守營都司駐肅/州中軍千總一員 把總二
   員 經制外委三員 額外外委三員
  嘉峪營遊擊駐肅/州中軍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
   經制外委二員 額外外委三員 野麻灣堡
   把總一員 額外外委一員 新城堡把總一
   員 額外外委一員 金佛寺堡把總一員
   額外外委一員 卯來泉堡把總一員 額外
   外委一員
    以上金塔等二協肅州城守等二營均隸肅
[092-24b]
     州鎮管轄
   洮岷協副將駐洮/州廳中軍都司 千總一員 把總
    三員 經制外委六員 額外外委四員 岷
    州營都司駐岷/州把總一員 經制外委二員
    額外外委一員 舊洮營都司駐洮/州廳經制外委
    二員 額外外委二員 階州營遊擊駐階/州
    總二員 經制外委二員 額外外委二員
   成縣汛經制外委一員 文縣營都司駐文/縣
    總一員 經制外委二員 額外外委二員
    西固營都司駐西固/州同城千總一員 經制外委一
[092-25a]
    員 額外外委一員
   蘭州城守營參將駐臯/蘭縣中軍守備 千總一員
    把總三員 經制外委四員 額外外委三員
     金縣營把總駐金/縣經制外委一員
   循化營參將駐循/化廳中軍守備 千總二員 把總
    三員 經制外委六員 額外外委四員 保
    安營都司駐河/州把總二員 經制外委二員
    額外外委二員 起台堡守備駐河/州經制外委
    二員 額外外委二員 臨洮營都司駐狄/道州
   總一員 經制外委一員 額外外委二員
[092-25b]
   沙泥站經制外委一員
  鞏昌營遊擊駐隴/西縣千總一員 伏羌營千總駐伏/羌縣
   經制外委二員 額外外委四員 寕遠汛經
   制外委一員 漳縣汛經制外委一員
  河州城守營都司駐河/州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額外外委四員
    以上洮岷一協蘭州城守等四營均隸河州
    鎮管轄
  哈密協副將駐哈/密廳中軍都司 千總二員 把總
   四員 經制外委五員 額外外委六員 塔
[092-26a]
   爾納沁屯田都司駐哈/密把總一員 經制外委
   一員 額外外委一員 蔡把什屯田把總一
   員 額外外委一員 頭屯所千總駐迪/化州蘆草
   溝所千總駐昌/吉縣塔西河所千總駐綏/來縣
  巴里坤城守營都司駐宜禾縣乾隆/四十四年添設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 經制外委二員 額外外委二員
  古城營遊擊駐奇/台縣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舊設一/員乾隆
四十二年/增一員經制外委四員 額外外委四員
  木壘營守備駐宜/禾縣把總二員 經制外委二員
   額外外委二員
[092-26b]
  吐魯番都司由内地各營派撥/五年輪流更換守備 千總四員
    把總四員
    以上哈密一協巴里坤城守等四營均隸巴
    里坤鎮管轄
  伊犂鎮總兵官中左右/三營鎮標遊擊二員中營/左營都司
右/營守備三員中左右/三營千總六員中左右/各二員把總十
   二員中左右/各四員經制外委十八員中左右/各六員額外外
   委十八員中左右/各六員
  霍爾果斯營參將一員 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經制外委六員 額外外委六
[092-27a]
   員
  塔爾奇營守備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一員
   經制外委二員 額外外委二員
  巴燕岱營都司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
   經制外委三員 額外外委三員
  惠遠城營守備 把總二員
    以上各營屬伊犂鎮管轄
 ︹户口︺康熙五十二年原額民丁三十九萬二百九十/八屯丁五萬六千一百三十九乾隆三十七年
停編丁今滋生民丁男婦大小共一千一百十四/萬五千三百五十二名口屯丁男婦大小共四百
二十七萬七千六百六十七名口統/計二百三十三萬八千一百六十户
[092-27b]
 ︹田賦︺田地共二十四萬六千六百十頃九十八畝五/分有奇番地二十三萬三千九百十六段又六
頃三十九畝有奇額徵正雜銀三十一萬八百十/六兩九錢一分有奇糧五十七萬一千八百二十
四石四斗四/升六合有奇
 ︹稅課︺各屬商稅正頃銀五千三百餘兩盈餘銀四千/二三百兩不等西和縣原額鹽引一千六百二
十六道行銷西和縣階州成縣文縣徽縣禮縣兩/當縣等處地方隴西縣丞原額鹽引三千六百二
十二道行銷隴西縣寕遠縣伏羌縣安定縣會寕/縣洮州廳通渭縣岷州靖遠縣西固州同秦州清
水縣秦安縣隴西縣丞等處地方鹽捕廳原額鹽/引六萬七千四百四十道行銷平涼慶陽寕夏三
府并涇州所屬地方每引配鹽徴課各不等共額/徵正課銀一萬九千八百四十一兩七錢六分八
釐/西莊甘三司原額并新增茶引二萬八千九/百九十六道行銷西寕府莊浪廳臯蘭縣等處地
方共額徵折色銀七萬八/十二百八十九兩二錢
[092-28a]
 ︹名宦︺︹漢︺鄧訓新野人章和二年爲護羌校尉前校尉/張紆誘誅燒當種羌迷吾等由是諸羌
怨叛訓開廣恩信擁衛小月氏胡得其死力因發/兵擊破迷唐種羌殆盡餘皆款塞納質於是綏接
歸附威信大行永元四年卒於官羌胡旦夕臨者/日數千人皆吼號或以刀自割曰鄧使君已死我
曹亦俱死耳家家爲訓/立祠疾病輒請禱焉貫友永元五年爲護羌校/尉以迷唐難以德服
乃遣譯使搆離諸種因其解散遂攻迷唐於大小/榆谷獲首虜八百餘人夾逢留大河築城隝作大
航造河橋欲度兵擊之迷唐/乃率部落遠徙賜支河曲侯霸永初四年爲護/羌校尉移居張
掖七年與騎都尉馬賢討破先零别部牢羌於安/定首虜千人又擊號多於枹罕斬首二百餘級
  龎參緱氏人元初元年遷護羌校尉以恩信招誘/叛羌明年燒當羌種號多等皆降始得還都
令居通/河西路馬賢元初二年領護羌校尉事四年與中/郎將任尚討光零羌戰於富平上河
大破之六年擊勒姐種及隴西種羌號良等於安/故斬號良餘皆降散永寕元年沈氏種羌寇張掖
[092-28b]
賢擊破之還軍復破當煎種羌饑五等建光元年/擊斬饑五同種大豪盧忽永建元年隴西種羌反
賢擊破之於臨洮進封賢都鄉侯自是涼州無事/永和元年賢再為校尉白馬羌反叛連年賢擊斬
其渠帥於是/隴右復平馬續茂陵人永建五年為護羌校尉/前校尉韓皓轉湟中屯田置兩
河閒以逼羣羌羌恐見圖乃解仇詛盟各自儆備/續欲先示恩信移屯田還湟中羌意乃安至陽嘉
三年種羌良封等後寇/隴西漢陽續擊破之趙沖漢安元年為護羌校/尉招懷叛羌罕種率
邑落五千餘户詣沖降三年與漢陽太守張貢擊/破燒何種羌於參&KR1163又破之於阿陽於是諸種前
後三萬餘户詣涼州刺史降建康元年沖復追叛/羌遇伏戰歿沖雖身死而前後多所斬獲羌由是
衰耗永嘉初封沖/子愷義陽亭侯第五訪長陵人永壽元年為護/羌校尉邊境服其威信
西陲/無事种暠洛陽人梁太后以為涼州刺史甚得民/心被徵當還吏人詣闕請留太后歎曰
未聞刺史得人心若是乃許之暠復留一年遷漢/陽太守戎夷男女送至漢陽界暠相與揖謝千里
[092-29a]
不得/乘車段熲姑臧人延熹二年爲護羌校尉燒當等/八種羌寇隴西金城塞熲轉戰連年屢
擊破之爲涼州刺史郭閎所誣徵下獄羌遂陸梁/吏人守闕訟熲以千數時寇勢轉盛涼州幾亡六
年復以熲爲校尉進擊諸羌至永康元年而西羌/弭定建寕二年而東羌悉平凡百八十戰斬三萬
八千六百餘級熲行軍仁愛士卒有疾病者親自/瞻省手爲裏創在邊十餘年未嘗一日蓐寢與將
士同苦故皆/樂爲死戰皇甫規朝那人延熹四年爲中郎將/持節監關西兵討叛羌零吾
等破之先零諸種慕規威信相勸降者十餘萬明/年規因發其騎兵討隴右東羌遂遣使乞降涼州
復通先是安定太守孫儁受取狼籍屬國都尉李/翕督軍御史張禀多殺降羌涼州刺史郭閎漢陽
太守趙熹並老弱不堪任職而皆倚恃權貴不遵/法度規到州界悉條奏其罪或免或誅羌人聞之
翕然反善沈氏大豪滇昌饑/恬等十餘萬口復詣規降︹三國︺︹魏︺張既高陵人/文帝初
置涼州以鄒岐爲刺史盧水胡反帝召岐以既代/之既渡河深入潛軍由且次至武威胡以爲神引
[092-29b]
[092-29b]
朝廷未即討恭仁募趫盪倍道進遂克二/城縱所俘還衆感悦遂相與縛行威降李大亮
涇陽人貞觀初為涼州都督嘗有臺使見名鷹諷/大亮獻之大亮密表曰陛下絶田獵久而使者求
鷹信陛下意耶乃乖昔㫖如其擅求是使/非其才太宗報書曰有臣如此朕何憂唐休璟
始平人聖厯中授涼州都督持節隴右諸軍副大/使吐蕃大將麴莽布支率騎數萬寇涼州休璟被
甲先登六戰皆克斬二將獲/首二千五百築京觀而還郭元振貴鄉人武后/時拜涼州都
督初州境廣輪纔四百里虜來必傅城下元振始/於南峽口置和戎城北磧置白亭軍制束要路遂
拓境千五百里自是州無虜憂又遣甘州刺史李/漢通闢屯田盡水陸之利稻收豐衍支廥十年牛
羊𬒳野治涼五歲善撫御夷夏畏慕令行禁/止道不舉遺河西諸郡置生祠揭碑頌德蕭嵩
開元十四年吐著陷瓜州殺涼州守將王君毚河/隴大震帝擇堪任邊者時嵩已領朔方節度使徙
河西節度判涼州事嵩表裴寛郭虛己牛仙客置/幕府以張守珪為瓜州刺史完樹陴﨩懷保邊人
[092-30a]
與吐蕃戰祁連城下自晨迄晡賊大潰哭/震山谷帝大怳授嵩同中書門下三品王忠嗣
華州鄭人天寶初為河西隴右節度使兼權朔方/河東節度佩四將印勁兵重地控制萬里數出戰
青海積石虜輒奔破又討/吐谷渾於墨離平其國哥舒翰天寶中為河西/節度使攻破吐
蕃洪濟大漠門等城收黃河九曲以/其地置洮陽郡並置神䇿宛秀二軍李晟臨潭人/興元𥘉
拜鳳翔隴右涇原節度使兼行營副元帥時涇州/倚邊數戕其帥晟請治不龔命者因以訓耕積粟
實塞下羈制西戎至鳳翔亂將王斌等十餘人以/次伏誅至涇田希鑒迎謁執之并其黨石章等悉
伏誅常曰河隴之陷非吐蕃能取之皆將臣貪沓/暴其種落不得耕稼日益東徙自棄之爾因悉家
貲懷輯降附吐蕃尚結贊興兵踰隴岐晟選兵伏/汧陽擊之又攻摧沙堡拔之會張延賞當國與晟
有隙遂/罷其兵李聽晟之子為靈鹽節度使部有光祿渠/久廢聽始復屯田以省轉餉即引渠
溉塞下地千/頃復賴其利︹宋︺劉綜虞鄉人咸平中為陜西轉運/副使時梁鼎議禁解鹽官自
[092-30b]
貨鬻命綜制置青白鹽事綜條上利害力言非便/卒罷其事俄充轉運使獻議於鎮戎軍置屯田務
又錄唐安國鎮制置城壕鎮/戎古記石本以進詔從其請王博文濟陰人真宗/時為陜西轉
運使屬羌叛寇原州環州杜澄趙世隆戰沒博文/劾奏周文質王懷信為涇原環慶兩路鈐轄玩寇
逗留耗用邊費請用曹/瑋田敏代之寇遂平俞獻卿歙人仁宗時除陜/西轉運使時邊吏
因事邀功涇原路鈐轄擅於武英州鑿邊壕置堡/寨獻郷度必招寇患亟檄罷之未幾賊果至殺將
士塞所鑿/壕而去陳繹開封人為陜西轉運副使時方行/青苗法繹止環慶等六州毋散青
苗錢且留常平倉物以備/用條例司劾其罪詔釋之游師雄武功人哲宗時/為陜西轉運判
官提點秦鳳路刑獄夏人侵涇原復入熙河師雄/言宜於定西通渭之閒建安遮納迷結珠三柵及
護畊七堡/以固藩籬鄭僅彭城人為陜西都轉運使論餽餉/河湟功進顯謨閣待制僅請籍閒
田為官莊是歲鎮戎/德順收榖十餘萬毛漸江山人為陜西轉運使/攝帥涇原日夜治兵乘
[092-31a]
夏人犯邊遣將擣/其虛遂破沒煙寨盧法原徳清人紹興初為川陜/等路宣撫處置副使方
巨盜充斥秦隴叛兵欲窺蜀法原極意拊循嚴為/備禦傳檄諸路人心稍安視山川險阻分地置將
前後屢捷/上所倚重︹金︺毛碩甘陵人天德二年充陜西路轉/運使碩以陜右荒邊種藝不過
麻粟蕎麥賦入甚薄市井交易惟川絹乾薑商賈/不通酒税之入耗減請視汴京燕京例給交鈔通
行而鞏會德順道路多險鹽斤引數太重請一引/分作三四以從輕便朝廷皆從之秦州倉粟陳積
而百姓有支移者止就本/州折納其直公私便之盧庸豐潤人至寕元年/為陜西按察副使
夏人犯邊庸繕治平涼城池積芻栗團結土兵為/備夏人掠鎮戎陷涇邠遂圍平涼庸矢盡募人取
夏兵射城上箭以濟急用出府庫賞有功者人樂/為死平涼賴以完貞祐二年詔賞功進官四階遷
按察轉/運使︹元︺廉希憲輝和爾人世祖即位為京兆四/川宣撫使雅圖罕反時關中無
兵備希憲命汪惟良將秦鞏諸軍進六盤又發蜀/卒更戌及在家餘丁令蒙古官伯沁將之雅圖罕
[092-31b]
聞京兆有備遂西渡河趨甘州阿勒達爾復自和/林提兵與之合時諸將失利河右大震朝議欲棄
兩川退守興元希憲力言不可㑹親王哈坦及汪/惟良伯沁等合兵復戰西涼大敗之俘斬略盡得
二叛首以送梟之市事聞帝大嘉之曰希憲真男/子也進平章政事/輝和爾舊作畏吾雅圖罕舊
作洋都海阿勒達爾舊作阿藍荅兒伯/沁舊作八春哈坦舊作合丹今並改商挺濟陰/人世
祖初以廉希憲及挺宣撫陜蜀雅圖罕反阿勒達/爾自和林引兵南來挺與希憲定議令伯沁汪惟
良發兵禦之戰於甘州殺阿勒達爾雅圖/罕事聞帝大悦曰商孟卿古之良將也巴圖蒙/古
人延祐元年拜甘肅行省平章政事時米價騰湧/陸輓每石費二百緡巴圖為經畫計所省至四百
餘萬緡自是諸倉俱充溢甘州氣寒地瘠少稔歲/民饑則發粟賑之春闕種則貸之於是兵饟既足
民食亦給詔賜名鷹胄甲弓矢及鈔五千緡以/勞焉/巴圖舊作伯都蒙古舊作忙兀今並改
  滿台穆呼哩五世孫至治三年拜甘肅行省平章/政事佩金虎符甘肅歲糴糧於蘭州多至二
[092-32a]
萬石距寕夏各千餘里至甘州自甘州又千餘里/始達額齊訥路而寕夏距額齊訥僅千里鼐滿台
令輓者自寕夏徑趨額齊訥歲省費六十萬緡/鼐滿台舊作乃蠻台穆呼里舊作木華黎今並改
額齊訥/譯見前︹明︺宋晟定遠人洪武中充總兵官鎮甘肅/先是西域諸國來朝貢者多為哈
瑪爾王烏訥錫所遏帝怒決計征之晟令軍中多/具糧糗疾馳十里奄至城下即日克之擒其王子
及僞國公以下三十餘人收其部落輜重以歸建/文初仍鎮甘肅成祖即位入朝擢左都督拜平羌
將軍遣還鎮尋以招降功多晉封侯爵晟四鎮凉/州前後二十餘年威信著絶域帝專任以邊事所
奏輒報可敕便宜行事/哈瑪爾舊作/哈悔里烏訥錫舊作兀納失今並改李彬定遠/人永
樂𥘉命往甘肅經略降酋涼州克德緷反彬令土/官李英追躡之盡俘其衆尋佩征虜將軍印總兵
鎮甘肅赤斤蒙古縛克德緷以獻帝嘉其/功賞賚甚厚/克德緷舊作老的罕今改費瓛定/遠
人永樂中充總兵官鎮甘肅以涼州多閒田請給/軍屯墾足邊餉從之瓛為人和易善撫士在鎮十
[092-32b]
五年境/内安諡柴車錢塘人正統𥘉協贊甘肅軍務調遣/得宜多爾濟寇涼州副總兵劉廣喪
師不以實聞反要功賞車劾其罔又奏寕夏等處/守將失律前後章數十上甚剴切岷州土官冒功
得升車反覆論不可卒罷所升官詔/嘉之/多爾濟舊作朶兒只今改金濂山隂人/正統三
年擢僉都御史參贊寕夏軍務寕夏舊有五渠而/鳴沙州七星漢伯石灰三渠淤濂請濬之溉蕪田
一千三百餘頃時詔富民輸米助賑千石以上襃/以壐書濂言邊地栗貴請并旌不及千石者儲由
此/充宋誠晟曾孫天順中佩征西將軍印/鎮甘肅邊備修飭西陲晏然徐廷璋羅/山
人成化中以右僉都御史巡撫甘肅數條上邊務/且請設肅州學校其山丹涼莊等已建學者諸生
得食廩充貢如中土帝多從之在鎮七年武備整/飭調撫寕夏大築邊牆塹山堙谷互數百里邊人
賴保障時余子俊撫延綏馬文升撫/陜西廷璋名與埓稱關中三巡撫朱英桂陽人/成化十
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撫甘肅先後陳安邊二十八/事其請徙居戎安流離簡貢使於時務尤切積軍
[092-33a]
儲三十萬不以聞或問之/答曰此邊臣常事何足言賈俊束鹿人成化十三/年以右僉都御史
巡撫寕夏單車就途不攜家既至肅憲度申軍/令將吏畏其威莫不自勵在鎮七年軍民樂業
  璽廣陵人成化中以署都督僉事鎮守甘肅與番/人畫疆域立界石復洪武𥘉舊制初哈密為土
魯番所據璽以計復之并復刺木等八城授都/督同知壐習韜略諳文事勇而有謀番人憚之
  明延平人宏治初以右副都御史巡撫甘肅言鎮/守中官競尚貢獻皆扣剋軍資或巧奪番人乞
嚴禁止從之甘州城北有湖數十頃舊聽軍民採/草後為勢要所據以明言歸之官明莅陜久凡所
張馳及進退邊將皆協輿論又請增貢士/額製古樂器易文廟俗樂邊人益善之許進靈/寶
人宏治七年以右僉都御史巡撫甘肅時土魯番/酋攻陷哈密執忠順王建巴使其將牙蘭守之進
潛師千里襲破其城牙蘭遯去自是番酋畏讋遣/使上書謝罪以建巴及金印來歸西域遂定/建
巴舊作陜/巴今改陳九疇曹州人正德中為肅州兵備副/使番酋蘇爾塔瑪蘇爾遣斬巴
[092-33b]
爾斯等以馳馬至肅州詭言乞和隂令其黨為内/應九疇廉知賊計執其黨賊知有備遂遯還嘉靖
初擢右僉都御史廵撫甘肅蘇爾塔瑪蘇爾復以/二萬騎圍肅州九疇自甘州疾馳至擊走之論功
進副都御史/蘇爾塔瑪蘇爾舊作速/檀滿速兒斬巴爾斯舊作斬巴思今改劉天和麻/城
人嘉靖初以右僉都御史督甘肅屯政請以肅州/丁壯及山陜流民於近邊耕牧且推行於諸邊㝷
奏當興革者十/事田利大興楊守禮蒲州人嘉靖初以右副都/御史廵撫寕夏寇犯固原
守禮邀擊破之進右都御史代劉天/和為總督錄前後功進兵部尚書劉濟騰驤衞/人嘉靖
初以吏科給事中出覈甘肅邊餉奏革涼/州分守中官及永昌新添遊兵軍民稱便寇天敘
榆次人嘉靖三年以右僉都御史廵撫甘肅回賊/犯山丹督将士擒其長托克塔瑪西域貢獅子犀
牛西狗天敘請却之不聽㝷移撫陜/西/托克塔瑪舊作脱脱木兒今改翟鵬撫寕衛/人嘉靖
七年以右僉都御史廵撫寕夏時邊政久弛壯卒/私役中官家守邊者並羸老不任兵又番休無期
[092-34a]
鵬盡清占役使得迭更野雞臺二十餘墩孤懸塞/外久棄不守鵬盡復之歲大祲請於朝蠲租發帑
民獲/蘇息張文魁蘭陽人嘉靖七年以右副都御史廵/撫寕夏添置平逺迤北黄河戰船用
扼濳渡之敵/人懷思之范鏓瀋陽人嘉靖二十年以右副都/御史廵撫寕夏鏓爲人持重有
方畧既莅重鎮不上首功一意練步騎廣儲蓄繕/治闗隘亭障寇爲逺徙俘歸者五百人又言邊将
各有常祿無給田之制宜還之/軍民任其得耕種帝從其請楊博蒲州人嘉靖/二十五年以
右僉都御史廵撫甘肅劾仇鸞欺罔貪黷大興屯/田修築肅州榆樹泉及甘州平川境外大蘆泉諸
處墩臺聲勢聯接又築金塔白城七堡以居罕東/屬番徙去七百餘帳大患頓除部内饑奏行救荒
四事鑿龍首諸渠募民懇田萬餘/頃累以破賊功進右副都御史胡東臯餘姚人/嘉靖中
以右僉都御史廵撫寕夏以地與鄰境錯乃築牆/捍之自花馬池至鎮城經賀蘭山抵定邊營延袤
二百餘里並緣牆治塹置墩堡/營舍自是塞下田咸得耕植王崇古蒲州人嘉/靖四十三
[092-34b]
年以右僉都御史廵撫寕夏崇古喜談兵具知諸/邊阨塞身歷行陣修戰守納降附數出兵搗巢寇
屢殘他鎮/寕夏獨完邢玠益都人萬歷初以御史廵按甘肅/時俺答欲赴青海玠疏陳利害甚
悉其後色哷格嗣封果有洮河之患時謂/玠有先見/色哷格舊作撦力克今改李懷信
大同人萬歷末擢甘肅總兵官松山寇入掠蘆溝/墩諸處又犯鎮番諸堡懷信皆大敗之甘延最當
敵衝甘肅北有松山南臨青海諸部落環居/其外尤難禦自懷信在鎮邊人恃以無恐吕大
   器遂寕人崇禎十一年遷固原副使時陜西大盜/悉平惟長武為賊據廵撫檄大器討之用穴地
火攻法賊遂滅十四年擢右僉都御史廵撫甘肅/總兵官柴時華為變大器討之時華自焚死羣番
為亂遣将分道出勦撫安/三十八族而還西陲畧定林日瑞詔安人崇禎十/五年以右僉都
御史廵撫甘肅李自成據闗中遣将賀錦進逼甘/州日瑞率副将郭天吉等扼賊河干賊踏冰直抵
城下日瑞入城戰且守賊使諸生説降戮之以徇/大雪士皆墮指守者引賊上城遂陷執日瑞誘以
[092-35a]
美官日瑞大罵被磔死天吉及總兵官馬爌撫/標中軍哈維新姚世儒監紀同知藍臺並死之
 ︹本朝︺孟喬芳奉天鑲黄旗人順治二年總督陜西軍/務回人米刺印反攻陷河州蘭州臨洮
等處進至鞏昌喬芳調兵勦擒悉復諸州縣又擊/斬叛回丁國棟等於肅州軍旅所至閭閻安堵請
免各屬積年荒糧招/撫流移民皆復業張文衡開平衛人順治五年/以右僉都御史廵撫
甘肅總督孟喬芳調回兵征蜀其酋米刺印丁國/棟結連生羌乘閒至蘭州為亂執總兵劉良臣文
衡倉猝聞變部兵已與賊合僅将親卒三十餘/人與賊巷戰賊攢射之遂遇害/贈右都御史
  斗奉天人康熙初廵撫甘肅初廵撫駐甘州徙涼/州至是改駐蘭州後遂因之斗為政嚴明網紀
肅清請免所部新舊荒/糧修葺學校士民感之圖海滿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王輔臣叛據
平涼以海為撫遠大将軍討之師抵平涼城下諸/将請即攻海念城中百姓皆國家赤子若即攻恐
多殺戮特許其降城内人聞之莫不感激規自拔/以出城北有虎山墩地最高賊遣精兵據守以通
[092-35b]
糧運圖海周覽形勢即麾兵攻奪虎山墩斷賊餉/道發巨礮攻城輔臣勢窮乞降乃令副都統吳丹
入城安撫命有司賑䘏百姓於是遠/近諸從賊者盡來歸附秦隴悉平張勇咸寕人/順治五
年以遊擊從孟喬芳征剿河西叛回收復鞏昌臨/洮蘭州涼州甘肅城堡數百餘處擢甘肅總兵繕
城郭完堡柵百廢具舉康熙初進甘肅提督吳三/桂叛臨鞏陷賊河西震動勇統兵援剿諸郡以次
討平累晉靖逆將軍一等侯/在邊三十餘年為西陲保障陳福延綏人康熙十/三年任寕夏總
兵吳三桂反洮蘭以東皆為賊有福領兵東收花/馬池定邊斬僞將朱龍陳江倪五等移師西討至
惠安堡兵變遇害/贈公爵諡忠愍趙良棟延綏安邊人陳福被害/沿邊擾亂良棟時為天
津總兵馳至寕夏宣布朝廷德意誅首惡寛脅從/遠近悉安在鎮三年日練兵儲餉規畫已定由是
進取/川滇王進寶靖遠人王輔臣之叛蘭州巳陷進寶/以永固副總兵率兵渡黃河遂拔安
定復金縣乘雪夜破臨洮復蘭州南安天水相繼/投𣢾論功進陜西提督鎮秦州南扼川賊北復通
[092-36a]
渭靜寕平涼/隴右遂平孫思克漢軍鑲白旗人康熙元年任/甘肅總兵厄魯特蒙古駐牧
塞下蹂躪居民思克驅令遠徙屬番闌入者輒窮/捕正法尋移駐涼州吳三桂叛隴右郡縣失守思
克率兵收靖逺衞偕張勇等復蘭州鞏昌又收秦/州及靜寕隆德諸州遂與大將軍合兵降下平涼
二十三年進甘肅提督三十四年征噶爾丹領兵/出塞以功加振武將軍鎮守河西幾四十年威惠
所𬒳兵/民俱感潘育龍靖逺人吳三桂叛育龍從大將軍/克復平涼及興安城邑康熙三十
年擢肅州總兵在鎮八年屢敗賊兵修築邊牆及/嘉峪關邊備甚飭四十年擢固原提督立義墪以
課軍民子弟整飭防汛定捕盜賞格由是/兵民輯和盜賊衰息士馬精强甲於他鎮高天喜
西寕人乾隆二十二年由甘肅鎮番營參將授金/塔寺營副將二十三年四月遇賊於庫隆珪山天
喜挾礮先登大破之奏入授西寕鎮總兵從定邊/將軍兆惠征葉爾羌天喜奉將軍令督修客拉烏
蘇河橋軍未渡河有逆回二萬餘來犯天喜聞將/軍等圍急捨橋工衝入圍中奮勇鏖戰數次以傷
[092-36b]
重亡於陣奏入/賜/卹諡果義入祀昭忠祠豆斌因原人乾隆二十/一年授甘肅安西
提督奉/命隨定邊右副將軍富德征兩和/卓木二十三年七月於那林果爾等處追襲巴把
賦衆嗣隨富德等自阿克蘇進援將軍兆惠於黑/水堡二十四年正月行次呼爾璊地方突遇逆酋
小和卓木擁騎五千餘人迎戰官軍分隊拒敵豆/斌率綠旗兵列槍礮奮進賊衆敗走至哈爾巴渾
地方復與賊力戰自晝及夜奮勇直前奪取賊人/險隘左乳下中槍傷越五日歿於軍事/聞
得/䘏/㫖加恩照八旗一品大臣例議/賜祭葬諡壯節入祀昭忠祠黃廷桂
漢軍鑲紅旗人乾隆十六年由提督授甘肅巡撫/疏奏恤孤貧瘞枯骨勸輸社倉清查監獄開渠灌
田及敎民種樹紡織各事均得/晉大學士總督陜甘時西陲甫定/旨嘉奬尋/大兵征剿回
部陜甘地當孔道軍需旁午廷桂調兵防守馬駝/芻粟先期儲偫/賞雙眼花翎給騎都尉世
職卒諡/文襄尹繼善滿洲鑲黃旗人屢任陜甘緫督先/是哈密蔡伯什湖屯田萬畝令屯
[092-37a]
兵承種乾隆七年改回民承種嗣貝子玉素富以/收成歉薄請罷繼善奏請選安西兵丁子弟或招
各衞戸民承種可寓兵/於農/上韙其言陳宏謀廣西臨桂人兩任/甘肅巡撫疏請寺
金靖逆柳溝安西沙州五衛疏浚渠源於農隙分/段公修又言準噶爾既内附請定互市地以茶易
馬歸官充營伍用/詔從所議吳達善滿洲正紅旗人乾隆二/十年授甘肅巡撫宣力
軍營辦理諸務周詳安協再任陜甘/總督卒於官/贈太子太保諡勤毅
                  前編修官温子巽恭纂輯
                  前提調官張曰華恭覆輯
                  校對官賀式韓恭校恭覆校
[092-37b]
[092-37b]
[092-37b]
[092-37b]
[092-37b]
[092-37b]
[092-37b]
[092-37b]
[092-37b]
[092-37b]
[092-37b]
[092-37b]
[092-37b]
[092-37b]
[092-37b]
天清一統志
 蘭州府在甘肅省治東西距二百四十里南北距六/百十里東至鞏昌府安定縣界一百四十里
西至涼州府平番縣界一百里南至鞏昌府岷州/界一百八十里北至平番縣界四百三十里東南
至安定縣界一百六十里西南至鞏昌府洮州廳/界三百四十里東北至寕夏府中衞縣界三百二
十里西北至平番縣界四百/里至/京師四千四十里
 ︹分野︺天文東井輿鬼分野鶉首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雍州之域周初為西羌地春秋屬秦
漢書韓安國傳秦繆公辟地千/里并國十四隴西北地是也戰國秦昭王置隴
  西郡史記秦昭王二十七年司馬錯發隴西因蜀/攻楚黔中水經注隴西郡秦昭王二十八年
置應劭曰有隴坻/在其東故曰隴西漢初為隴西郡地昭帝始元六
[092-38a]
   年分置金城郡治允吾領/金城榆中王莽改曰西海後漢初
   復故建武十二年省郡屬隴西十三年復置西羌/傳永
初四年徙/郡居襄武晉初為金城郡地東晉為金城郡治晉/志
郡治榆中在今金縣元和郡/縣志前涼張寔移理金城太元中西秦乞伏氏
   都此尋罷後魏亦為金城郡地尋移置金城郡治
   金城隋開皇初置蘭州總管府大業初府廢尋復
   曰金城郡唐武德二年平薛舉復曰蘭州治五泉
   縣八年置都督府顯慶元年府罷天寶初復曰金
   城郡乾元初復曰蘭州屬隴右道寶應初陷吐蕃
   宋元豐四年復置蘭州金城郡屬熙河路崇寕三
[092-38b]
   年置蘭泉縣為倚郭金曰蘭州省蘭泉縣入之屬
   臨洮路元屬鞏昌路明洪武初降州為蘭縣屬臨
   洮府成化十三年復升為州
  本朝康熙五年設甘肅布政使司駐蘭州乾隆三年
   移臨洮府治蘭州改曰蘭州府置臯蘭縣升狄道
   縣為州移鞏昌府之靖逺縣來隸二十六年省歸
   德所入西寕府凡領州二縣四
  臯蘭縣附郭東西距一百五十里南北距四百九/十里東至金縣界五十里西至涼州府平
番縣界一百里南至狄道州界六十里北至平番/縣界四百三十里東南至金縣治九十里西南至
河州界一百里東北至靖逺縣界一百十里西北/至平番縣界四十里漢初隴西郡地昭帝置金城
[092-39a]
縣屬金城郡治允吾後漢建武十二年省郡屬隴/西十三年復置前涼張寔移郡來治太元中乞伏
氏都此尋罷後魏初省尋復置子城縣兼移金城/郡來治隋開皇初郡廢大業初改縣曰金城復置
郡尋又改縣曰五泉唐為蘭州治天寶元年復曰/五泉屬蘭州宋崇寕三年置蘭泉縣為州治金省
入州明洪武初降州為蘭縣屬臨洮府成化十三/年復升為州/本朝乾隆三年移臨洮府治蘭州
置縣為蘭/州府治金縣在府東五十里東西距一百里南/北距二百二十里東至鞏昌府安
定縣界七十里西至臯蘭縣界三十里南至狄道/州界五十里北至臯蘭縣界一百七十里東南至
安定縣界七十里西南至臯蘭縣界四十里東北/至安定縣界一百三十里西北至臯蘭縣界四十
五里戰國時秦榆中地漢置榆中縣屬金城郡後/漢因之晉移金城郡來治後魏因之後移郡治金
城省縣入之唐為五泉縣地宋元豐四年置龕谷/寨屬蘭州金大定問升為龕谷縣至大間又於縣
置金州元至元七年併縣入州屬鞏昌路明洪武/二年降州為縣屬臨洮府成化七年改屬蘭州
[092-39b]
本朝乾隆三年移府/治蘭州屬蘭州府狄道州在府南二百十里東/西距一百十里南北
距二百七十里東至渭源縣界七十里西至河州/界四十里南至鞏昌府岷州界一百二十里北至
臯蘭縣界一百五十里東南至渭源縣界四十里/西南至鞏昌府洮州廳界一百四十里東北至金
縣界八十里西北至河州界七十里漢置狄道縣/為隴西郡治後漢因之三國魏屬隴西郡晉初因
之惠帝時為狄道郡治張駿改縣曰降狄道為武/始郡治尋復曰狄道後魏屬武始郡隋開皇初郡
廢屬金城郡唐初屬蘭州天寶三載復於縣置狄/道郡乾元初為臨州治寶應初廢宋熙寕五年復
置狄道縣為熙州治九年省元豐二年復置金為/臨洮府治元明因之/本朝乾隆三年移府治蘭
州升狄道縣為/州屬蘭州府渭源縣在府東南二百六十里東/西距六十五里南北距一
百五十里東至鞏昌府隴西縣界十五里西至狄/道州界五十里南至鞏昌府岷州界八十里北至
鞏昌府安定縣界七十里東南至隴西縣界十五/里西南至狄道州界六十里東北至安定縣治二
[092-40a]
百里西北至狄道州界七十里漢置首陽縣屬隴/西郡後漢晉魏因之西魏大統十七年改縣曰渭
源又分置渭源郡尋廢隋仍屬隴西郡唐屬渭州/廣德初隨州陷吐蕃縣廢宋熙寕五年置渭源堡
屬熙州金屬臨洮府元至元十三年復爲渭源縣/屬臨洮府明因之/本朝乾隆三年移屬蘭州府
   靖遠縣在府東北二百三十里東西距二百二十/里南北距三百十五里東至平涼府固原
州界一百三十里西至臯蘭縣界九十里南至鞏/昌府會寕縣界九十里北至松山邊牆二百二十
五里東南至㑹寕縣界一百三十里西南至臯蘭/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北至寕夏府中衛縣界二百
十里西北至臯蘭縣界八十里秦隴西郡地漢置/祖厲鶉陰二縣屬安定郡後漢屬武威郡晉時徙
廢西魏廢帝置㑹州及會寕縣後周保定二年廢/州爲㑹寕防隋開皇元年改防爲鎮十六年復置
會寕縣屬平涼郡唐武德二年置西㑹州貞觀八/年改曰粟州其年復曰㑹州天寶初改㑹寕郡乾
元初復曰㑹州屬關内道廣德後陷於吐蕃宋初/亦曰㑹州天聖後入於西夏元符二年收復仍置
[092-40b]
㑹州屬涇原路崇寕三年置倚郭縣曰敷川金大/定二十二年改縣曰保川尋陷於河西僑治㑹川
城曰新㑹州屬臨洮路元初徙廢明正統二年改/置靖虜衛屬陜西都司宏治九年改屬固原鎮
本朝初曰靖遠衞屬陜西行都司雍正二年裁衛/設同知八年改置靖遠縣屬鞏昌府乾隆三年改
屬蘭/州府河州在府西二百二十里東西距二百三十/里南北距二百九十里東至狄道州界
一百十里西至循化㕔界一百二十里南至鞏昌/府洮州廳界一百四十里北至西寕府西寕縣界
一百五十里東南至狄道州界一百五十里西南/至洮州廳界二百四十里東北至臯蘭縣界一百
二十里西北至西寕縣界一百五十里古西羌地/漢置枹罕縣屬金城郡後漢改屬隴西郡晉初廢
惠帝時復置張軌分屬晉興郡後又分置興晉郡/咸康𥘉張駿以郡置河州義熙中為西秦國都宋
元嘉中地人吐谷渾後魏初為枹罕鎮太和十六/年復置河州後周又置枹罕郡隋開皇初郡廢大
業初又改州為枹罕郡唐武德二年李軌復置河/州天寶初改曰安鄉郡乾元初復曰河州屬隴右
[092-41a]
道寶應元年陷於吐蕃宋熙寕六年復置河州安/鄉郡并置枹罕縣屬熙河路九年省枹罕縣入州
金亦曰河州屬臨洮路貞元二年復置枹罕縣為/州治貞祐四年置平西軍節度元曰河州路省枹
罕縣人之初屬鞏昌路至元六年置吐蕃等處宣/慰司明洪武三年置河州衞五年改置河州府七
年置陜西行都司十年又置河州在右二衞十二/年省行都司及河州府仍改置河州衞屬陜西都
司景泰二年復置河州屬臨洮府/本朝雍正/四年併河州衞入州乾隆三年移屬蘭州府
 ︹形勢︺境接巴巂之襟裔宋張舜民/復熙河頌中原迤西山川阨
  塞明太祖諭/徐達文據隴首撩西傾襟帶關河長城之險
  抗衡三邊臨洮/府志臯蘭峙其南黃河繞其北明統/志
 ︹風俗︺以鞍馬射獵為事勁悍而質木宋史地/理志尚武務
  農元/志民尚施濟不務游藝士崇氣節忌脂韋臨洮/府志
[092-41b]
 ︹城池︺蘭州府城周六里有奇門四濠深二丈北面臨/河明初因故址増築/本朝康熙六
年設爲省㑹乾隆三年大修四十七年添修嘉慶/十七年補修又於十九年拆修二十二年補修自
城西北至城東明宣德中築外郭城十四里有奇/正統十二年又築東門外郭城七百九十餘丈爲
門九萬厯八年甎甃/本朝乾/隆五十四年修/臯蘭縣附郭金縣城周三里有/奇門二濠
深一丈五尺明初因舊址修築/本朝/康熙二十四年修乾隆三十二年重修狄道州城
周九里有奇門四濠廣二丈明洪武三年/因故址増築/本朝乾隆二十五年修渭源縣
  城周三里有奇門二濠深一丈宋時故址明嘉靖/十八年修/本朝康熙二十五年重修乾隆三
十二年/補修靖遠縣城周六里有奇門二濠深三丈明/正統二年即古㑹州城舊址重
築/本朝乾隆二十五/年修五十一年重修河州城周九里有奇門三/濠廣三丈明洪武
十二年因舊城改築隆慶元年建南郭城周三里/有奇門一/本朝康熙四十四年修乾隆二十五
[092-42a]
年重/修
 ︹學校︺蘭州府學在府冶東南元至兀五年建/本朝/康熙五年増修入學額數二十名乾
隆五十年設循化廳/學入學額數四名臯蘭縣學在縣治東北/本/朝乾隆三年建入
學額數/十五名金縣學在縣治西元至治二/年建入學額數八名狄道州學在/州
治西明洪武五年建崇禎十/四年重建入學額數十五名渭源縣學在縣治東/明洪武四
年建/本朝康熙二十一/年重修入學額數八名靖遠縣學在縣治東南/明正統三年
建入學額/數八名河州學在州治東南舊在州治西南元/時州人張德載家塾延祐二年
建為學/本朝康熙五十四年/遷建今所入學額數十二名蘭山書院在府治/東/本
朝雍正十二年建為通省士子肄業之所/又府屬有五泉書院嘉慶二十三年建增秀書
  院在金縣/本朝乾/隆三十二年建洮陽書院在狄道州/本朝/建舊有超然書院
[092-42b]
明嘉靖三十年兵部員外/郎楊繼盛謫狄道時建敷文書院在靖/遠縣鳳林書
  院在河/州
 ︹户口︺原額民丁共十二萬七千三百六十屯丁共一/萬一千三百六十八今滋生民丁男婦大小共
二百十八萬九千三百二十一名口屯民男婦大/小共五十萬五千六百七十名口統計四十二萬
九千九百/七十三户
 ︹田賦︺田地共二萬三千一百三十一頃十二畝八分/番地共四萬九千二十九段額徵銀共四萬四
千二百十三兩八錢五分九釐糧共六/萬三千三十八石二十三升九合有奇
 ︹山川︺閻王溝山在臯蘭縣東二十五里形勢/峻拔為縣東壁上有烽堠柳溝山
在臯蘭縣東南四十里有皇坡下有/磁窰又縣西南三十里亦有柳溝山白石山在臯/蘭縣
東南八十/里有梁泉臯蘭山在臯蘭縣南元和志蘭州以臯/蘭山為名九域志州南至臯蘭
[092-43a]
山四里元統志山在州南五里下有五眼龍泉圖/經云山下地勢平夷可屯兵百萬漢霍去病擊匈
奴至臯蘭即此人龍尾山在縣南三里山形如龍/尾落河壖臨洮府志臯蘭山高峻雄渾左右蜿蜓
如張兩翼東西環拱州城延袤二十餘里其東麓/為紅山土色皆赤龍尾則其西支也/按漢霍去
病所至之臯蘭水經注元和志皆以為石/門山元明二志移其事於此非是詳見下康狼山
在臯蘭縣南晉義熙四年西秦乞伏熾盤招結諸/部築城於康狼山以據之宋元嘉三年夏將呼盧
古敗西秦曇違於康狠山元和志亦名熱薄汗山/在五泉縣南一百四十里寰宇記亦名可狼山明
統志在蘭州南/一百七十里樺林山在臯蘭縣南三十里與/馬寒臯蘭二山並峙
   都山在臯蘭縣南三十/里阿干水出此尖山在臯蘭縣南六十里/去金縣界西南二十
五里有黃峪溝士此/經西北七里入河瓦埠山在臯蘭縣西南十里/其東麓曰古峯山去
縣三里林泉秀麗為縣勝境又第一源山/在縣西南十五里脈連瓦埠宜藝五榖黃峪山
[092-43b]
在臯蘭縣西/南二十五里九州臺山在臯蘭縣北黃河北五里/其形峭拔直上如臺登之
可以遠望相近有白塔/山拱遶三關如屏障然松山在臯蘭縣北二百餘/里接涼州府平番縣
界有大小二山一名密哈山番人謂肉密哈言此/山多禽獸可資肉食也明永樂中驅番部於河外
松山為内地成化初博囉入據河套松山遂為所/有萬厯初克酬卓哩克圖等盤據松山蘭境毎被
荼毒莊涼遂成一綫後兵備張棟等分路堵剿再/大破之自是遁跡沙漠松山復為内地/密哈舊
作未哈博囉舊作孛羅克酬卓哩/克圖舊作火酋著力兔今並改駝頂山在金縣/東南三
十五里以/形似名龕山在金縣南二十里宋置龕/谷寨於此下有小龕河興隆山
在金縣西/南十里豬觜山在金縣西北四十/里金於此置鎮北巒山在金/縣東
北四十五里舊名亂山明統志亂山相連數百里/參差亂如列戟黃河經其中一名萬山臨洮府志
萬山在縣東/北五十里白石山在狄道州東漢書地理志狄/道縣曰石山在東水經注隴
[092-44a]
水西北厯白石山下/按此山本在今狄道州東/隴水所經自寰宇記謂山有梁泉後人遂謂即前
蘭州之/山誤嶽麓山在狄道州東一里/上有東嶽廟故名崆峒山在狄道/州東五
十里俗訛/為空頭山抹邦山在狄道州東南宋史熙寕五年/王韶引兵城渭源堡乞神平破
蒙羅角等族初羌保險韶乃徑趣抺邦山壓敵軍/而陣逆擊破之明統志在府城南二十五里臨洮
府志在縣東/南三十里十八盤山在狄道州東南一百里高/險有石級一十八盤路通
岷州古/有驛道碧井山在狄道州南二十五里又南/五里有廟兒山山麓相連翠屏
   山在狄道州南六十里/林木森鬰儼若翠屏煤山在狄道州南八十里/明嘉靖中楊繼盛始
開居民/利之蓮花山在狄道州南一百五十/里山有數峯宛如蓮花幞頭山在/狄
道州西南/三十里珠翠山在狄道州西南五/十里俗名筆架山常家山在狄/道州
西南宋元祐二年羌酋鬼章與西夏交結駐兵常/家山為宋將游師雄所破明統志在府西南六十
[092-44b]
里與西傾山相連臨洮府志山有/龍湫甚深廣衍為九曲十八灣西傾山在狄道/州西南
一百五十里詳見/鞏昌府洮州㕔西平山在狄道州/西五里寶鼎山在狄/道州
西十里峯形/似鼎故名卧龍山在狄道州西二十里山勢蜿/蜒如龍偃卧有泉遇旱禱雨
於/此夏牟山在狄道州西三十里連接寶鼎山/山下產牟麥特盛故名有亥母洞龜山
在狄道州西北五/十里以形似名黎紫山在狄道州西北八十里/又黑石山在州西北一
百/里翠微山在狄道州/北六十里馬銜山在狄道州北接臯蘭/縣及金縣界宋史吐
蕃傳大中祥符七年曹瑋言唃厮囉率馬銜山等/羌兵至伏羌砦擊敗之九域志熙州東北至馬銜
山四十里臨洮府志在狄道縣北九十里金縣西/南三十里其山緜互凡數百里勢極高峻雖炎夏
冰雪不消亦/名馬寒山廟坡山在渭源縣南二/里為縣屏障露骨山在渭/源縣
南五十里與平頂山相連俗傳即宋主韶/穿道入洮州處又平頂山在縣南七十里五竹山
[092-45a]
在渭源縣西南三十里即青雀山之支與露骨山/相連盛夏積雪不消產五色細竹有秀峯巖下爲
銀溝/峪鳥鼠山在渭源縣西書禹貢導渭自鳥鼠同/穴孔安國傳鳥鼠共爲雌雄同穴處
此山遂名山曰鳥鼠爾雅鳥鼠同穴其鳥名鵌其/鼠名鼵郭璞注鼵如人家鼠而短尾鵌似鵽而小
黃黑色穴地入三四尺鼠在内鳥在外漢書地理/志首陽縣禹貢鳥鼠同穴山在西南元和志鳥鼠
山今名青雀山在渭源西七十六里鳥如家雀色/小青鼠如家鼠色小黃近火溲溺氣甚辛辣使入
氣逆嘔吐如牛馬得其氣多疲卧不起而/大汗臨洮府志青雀山在縣西南三十里南谷山
在渭源縣西北水經注渭水出南谷山在鳥/鼠山西北十五里明統志在縣西二十五里鳳凰
   山在渭源縣/北五十里七峯山在渭源縣東北三里七/峯錯峙亦名七聖山紅山
在靖遠縣東十五里石崖/有泉曰法泉禱雨多應烏蘭山在靖遠縣南一/百二十里接鞏
昌府㑹寕縣界下有烏/蘭關唐烏蘭縣以此名紅觜山在靖遠縣西北五/里丄有懸崖在黃
[092-45b]
河右祖厲/水流其下雪山在靖遠縣東北一百二十里山勢/高聳積雪不消其南二十里曰分
水嶺與雪山相連又尖山在縣/北一百三十里皆西距黃河韋精山在靖遠縣/東北一百
三十里東連雪山西臨黄河河自上/垂流數十丈轉折而東入寕夏界鳳凰山在河/州東
十二里山/形如鳳棃子山在河州東五十里多生/酸棃其東即洮河渡金劒山
在河州東南隋書地理志大夏縣有金鈕山元/和志金劒山在大夏縣西二十里蓋即金鈕也
  脊山在河州南二十里又喬/家山在州南六十里白石山在河州西南/應劭曰白石
縣有白石山在東水經注灕水逕白石山北/按/此又與狄道臯蘭之白石山各别或曰即今雪山
石門山在河州西南水經注灕水東北逕石門/口山高險絶對崖若門故峽以此名疑
即臯蘭山門也漢元狩二年霍去病出隴西至臯/蘭漢書音義曰臯蘭在白石縣塞外河名也孟康
曰山關名也今是山去河不遠故論者疑在河山/之間矣元和志石門山在鳳林縣東北二十八里
[092-46a]
即臯蘭/山門也雪山在河州西南一百五十里接洮州番/界四時積雪石如骨露亦名露骨山
宋熙寕六年王韶復河州進破諾捫桑城穿露骨/山入洮州即此/諾捫桑舊作阿諾木藏今改
   積石山在河州西北接西寕界亦曰小積石山本/古唐述山也水經注黄河北有層山山甚
靈秀山峯之上立石數百丈亭亭傑豎競勢爭高/其下層巖峭舉壁岸無階中多石室室中若有積
卷而世士罕有津逮者因謂之積書巖巖堂之内/每見神人往還俗人不悟其仙乃謂之神鬼彼羌
目鬼曰唐述因名為唐述山指其堂密之居為唐/述窟故秦州記曰河峽崖傍有二窟一曰唐述窟
高四十丈西二里有時亮窟高百丈廣二十丈深/三十丈崖下有水南注河謂之唐述水括地志小
積石山在枹罕縣西北七十里元和志枹罕縣積/石山一名唐述山今名小積石山按河出積石山
在西南羌中故今人目彼大積石此為小積石臨/洮府志在河州西北一百二十里西臨番界兩山
如削河流經其中/按禹貢導河之積石山本在/徼外自唐以静邊城置積石軍始移其名於唐述
[092-46b]
然唐人尚不誤元人竟以大積石山爲崑崙遂/誤以小積石山爲夏禹貢之積石詳見西海
  窠山在河州西北一百/四十里屹立霄漢鳳林山在河州北水經注/河水東厯鳳林北
鳯林山名也五巒俱峙耆彥云昔有鳳飛遊五峯/故山有斯目秦州記曰𫀆罕原北名鳳林川川中
則黃河東流也隋書地理志枹罕縣/有鳳林山元和志在州北三十五里沃干嶺在臯/蘭縣
西南亦曰沃干阪三國魏正元二年陳泰救王經/於狄道姜維退還涼州軍從金城南至沃干阪舊
志在大夏縣東南洮水西北自/涼州濟河必度此嶺乃至狄道白嶺在臯蘭縣/西一百里
  道嶺在金縣東南七十里/接鞏昌府安定縣界胭脂嶺在狄道州西三/十里下有胭脂
摩雲嶺在狄道州北一百五十里去蘭/州南六十里雄峻參天上有關胡麻嶺
在狄道州東北一百/二十里路通安定白樺嶺在渭源縣南九十里/上多白棒樹路通岷
高城嶺在渭源縣西魏志陳泰傳姜維圍狄道/泰到隴西度高城嶺潛行夜至狄道水
[092-47a]
經注南谷山有高城嶺嶺上有城號渭源城渭水/出焉又隴水出鳥鼠山西北高城嶺明統志分水
嶺在渭源西十五里其水分流東者入/渭西者入洮舊志分水嶺即高城嶺也驚驄嶺在/河
州南五/十里焦紅嶺在河州西一百/里路通西寕分水嶺在河州西/北二百里
黃河外接/西寕界黑茨嶺在河州東/北九十里平頂峯在臯蘭東/北六十里
  井峯在狄道州東南三十里以峯頭有井/故名峯後有棲雲洞一名懸空洞夜雨巖
在臯蘭縣西南十里臯蘭山後有泉自山巔而下/夜深籟靜泉流潺湲聽之如雨一方田畝資此灌
漑俗名/後五泉伏冰巖在狄道州東五里巖中滴/水味甚甘盛夏尚有伏冰滴水巖
在狄道州西十里/有泉自石竇中出石嶮峽在臯蘭縣東二十五里/兩巖懸立黃河經此東
流入金縣/北巒山小龕峽在金縣南二十里兩山相對自/南扺北約十里形勢巉巖又大
峽在縣西南十里洁亹河自此分/流為神濟河繞縣西仍東合浩亹鎖林峽在狄道/州南六
[092-47b]
十里洮水所經兩巖懸絶/林木森鬱宛似封固故名石井峽在狄道州東北/一百二十里中
有泉四/時不竭陽武下峽在靖遠縣晉隆安初後涼吕光/攻乞㐲乾歸拔金城遣其將梁
恭等與秦州刺史没奕干出陽武下峽/攻其東通鑑注在高平西界河水所經木婆谷在/狄
道州東三十里又東谷在州東五十/里宋王韶自東谷經趨武勝即此贊嘉谷在狄/道州
南七十里中/有靈湫池紅道谷在狄道州西南二十里其相/近有巴麻谷又有十公谷在
州西南四/十五里通谷在狄道州西六十里其谷東入西/出不踰數十步中可容千百人上
有竅可見天日宋熙/寕中嘗於谷口置堡鍬谷在渭源縣/南五里榆谷在河州/西後漢
書西羌傳自燒當至滇良世居河北大允谷滇良/父子擊破先零卑湳奪居大小榆谷永元中羌種
瓦解遠踰賜支河首依發羌居西海及大小榆谷/左右無復羌寇隃麋相曹鳳上言西戎爲害自建
武以來常從燒當種起所以然者以其居大小榆/谷土地肥美南得鍾存以廣其衆北阻大河因以
[092-48a]
為固又有西海魚鹽之利縁山濱水以廣田蓄故/能彊大今者衰困遠依發羌宜及此時建復西海
郡縣規固二榆廣設屯田隔塞羌胡交關之路植/榖富邊省轉輸之役後長史上官鴻開置歸義建
威屯田二十七部侯霸復置東西邯屯田五部増/畱逢二部列屯夾河永初中羌叛乃罷水經注河
水東經允川而厯大榆小榆谷北自晉以後皆為/羌胡所據後周逐吐谷渾復收其地唐時亦曰九
曲景龍初吐番請河西九曲為金城公主湯沐鄯/州都督楊矩奏與之天寶十三載隴右節度哥舒
翰擊吐蕃拔洪濟大漠等城悉收九曲部落置洮/陽郡築神冊宛秀二城尋復没於吐蕃通鑑注大
小榆谷即唐之九曲/去積石軍二百里女遮峪在臯蘭縣東三十五/里宋李憲與苗綬城
蘭州敗夏/人於此阿干峪在臯蘭縣南四十里其/土宜為陶器入火不裂李麻峪
在臯蘭縣西四十/里路通甘州府白草原在金縣南二十里草地/廣闊滋長繁茂俗亦名
百草/原故關原在狄道州北三十里魏正元中王經/與姜維戰於故關即此相近有太平
[092-48b]
原上有平地/百頃可屯軍東岡坡在臯蘭縣東二十五里相傳/唐太宗為秦王時獲禇亮於
麝香坡在狄道州西南與夏牟山相近中產/麝香又有高峯坡在州東北十五里
  遠坡在河州東南四十里又當川坡在/州東南一百六十里路通蘭州府隴坻在狄/道州
東水經注隴水西逕隴坻其山崖崩落/者聲聞數百里揚雄稱響若坻頽是也河夾岸在/河
州東北水經注大河東逕赤岸北即河夾岸也泰/州記曰枹罕有河夾岸廣四十丈義熙中乞佛於
此河上作飛橋高/五十丈三年乃就廣大坂在河州北十三州志在/枹罕縣西北罕开在焉
昔慕容吐谷渾自燕厯陰山西馳而創居於此州/志一名廣大原在州北二里四望寛平居民稠密
東西八十里南北四十里又/名萬頃原其上有重臺原萬斛堆在靖遠縣西/晉泰始六年
鮮卑樹機能叛秦州刺史胡烈討之至/萬斛堆被殺通鑑注在溫圍水東北黃石坪在/金
縣南四/十里新道坪在狄道州南或謂之辛/道坪以辛氏多居於此嵐關坪在/狄
[092-49a]
道州南二十里一名南關關口/險隘坪上高敞延袤可十餘里他刺坪在河州北/一百里黃
河外接/莊浪界豬肝岔在靖遠縣東北大河南岸/明成化十年寇從此入邊硇砂洞
在臯蘭縣南四十五里洞產硇砂又煤洞在縣西/南四十里洞凡數十縣民賴之人金縣西北四十
里亦有煤洞/深十餘丈仙人洞在金縣南二十五里又縣南/三十里有黃猴洞縣南四十
里有千/佛洞水簾洞在狄道州/西三十里黃河自西番流入經河/州地東經臯蘭縣
北至金縣北又經靖遠縣西轉行入寕夏府中衛/縣界漢書地理志河關縣河水行塞外東北入塞
内至章武入海過郡十六行九千四百里水經注/河水自河曲逕西海郡南又東逕允川而厯大榆
小榆谷北又東逕沙州北又東過河關縣北澆水/從東南注之又東北入西平郡界又東逕澆河故
城北又東北逕黃川城又東逕石城南又東北逕/黃河城南又東北逕廣威城南又東逕邯川城南
又東臨津溪水注之又東逕臨津城北白土城南/又東左㑹白土川水又東厯鳳林北又東與灕水
[092-49b]
合又逕左南城南又東逕赤岸北又東洮水注之/又東過金城允吾縣南湟水注之謂之金城河又
東逕石城南謂之石城津又東南逕金城縣故城/北有梁泉注之又東過榆中縣北又東過天水北
界菀川水北入之又北過武威媪圍縣東北又東/北過天水勇士縣北二十八渡水注之又有赤蒿
谷水北流注之又東北過安定祖厲縣故城西北/又東北祖厲川水注之又東北逕麥田城西又北
與麥田泉水合又東北逕麥田山西又東北逕黒/城北又東北高平川水注之元和志河水在枹罕
縣北五十里流經五泉縣北去縣二十里流入會/寕縣有黄河/開元七年河流漸逼州城刺史安
敬忠率團積兵起作拔河水向西北流遂免淹没/元史河源附錄黃河過崑崙東北流約行半月至
貴德州又四五日至積石州又五日至河州安鄉/關一日至打羅坑東北行一日洮河水南來入河
又一日至蘭州過北卜渡至鳴沙州明統志黃河/自蘭州石嶮峽流入金縣亂山二百餘里始瀉落
巨川如瀑布然士人沿山引水灌田甚多禹貢錐/指河自西寕衞西南塞外至河州西七十里入塞
[092-50a]
又東北經州北合灕水又東北合洮水又東北經/蘭州西南湟水合浩亹水自西來注之又東北經
州北又東北經金縣北又東北經靖遠衞北通志/黃河在河州北八十里蘭州城北五步金縣北六
十里靖遠/衞北五里清水河在金縣東三十里北流合浩河/入河/按水經注有二十八渡
水出勇士縣南東北流谿㵎縈曲途出其中逕二/十八渡行者勤於溯渉故名又北逕其縣下注疑
即/此浩亹河在金縣南源出馬寒山峽中東北流經/縣南門外又小龕河在縣南十五里源
出龕山北流入浩亹河又神濟河在縣西南十里/自浩亹河分流經縣西仍東合於浩亹又連達溝
在縣西北十里兩溝相接故名亦入浩亹河/按/水經注有苑川水出勇士縣子城南山東北流厯
子城西世謂之子城川又北逕牧師苑又北入河/即此浩亹爲金城大河即今西寕之大通河也此
乃小水土俗傳/訛混取古名耳渭河在渭源縣北東流入鞏昌府/隴西縣界漢書地理志鳥鼠
同穴山渭水所出東至船司空入河過郡四行千/八百七十里雍州&KR1051水經注渭水出首陽縣首陽
[092-50b]
山渭首亭南谷山三源合注東北流逕首陽縣西/與别源合水出南鳥鼠山渭水谷東北流過同穴
枝閒又東北流而㑹於殊源又東南流逕首陽縣/南右得封湲水次南得廣相溪水次東得共谷水
左則天馬谿水次南則伯陽谷水並參差翼注亂/流東南出明統志渭河在縣北二里源出南谷至
鳥鼠山轉而東流府志在縣西北一里二百步有/渭泉在縣西二十里即渭水源也又有清源河在
縣南源出五竹山其水甚清故名又鍬谷河在縣/南七里俱東北流入渭/按輿圖今南谷山之水
在縣西北鳥鼠山之水在縣西南分繞縣之南北/至縣東合流為渭水舊志以經縣城南又繞縣東
門者為清/源河非是祖厲河在靖遠縣西北本名/岔河亦/名南河自鞏昌府㑹寕縣流入
為祖厲河下流入黃河水經注祖厲水出祖厲南/山北流逕祖厲縣而西北流注於河水靖遠衞志
城中無清泉祖厲舊在衛西復&KR1838苦汲者必涉祖/厲而後達於河遇水潦即漲溢不可渡乃截其上
流去衞五里地有江觜者決而導之/使北入河於是故道湮平往來便易亥刺河在靖/遠縣
[092-51a]
北西流入河水經注麥田水出麥田城西北西南/流注河即此又縣北有三石刺川其西為五郎口
明𥘉孫興祖/戰死於此湟水在臯蘭縣西自西寕府界流入/入黃河漢言地理志臨羌湟水
東至允吾入河水經注湟水自破羌縣東南逕小/晉興城北又東與閤門河合即浩亹河也又東逕
允吾縣北為鄭伯津與㵎水合又東逕允街縣故/城南又東逕枝陽縣逆水注之又東注於金城河
即積石黃河也明統志/在州西一百八十里阿干水在臯蘭縣西九域/志阿干堡有阿干
水蘭州志在州西三里源出狄道馬寒山自分水/嶺分為二派東入金縣為閤門河北入州界阿干
峪為阿干河自峽奔流至縣城沿河居人多為水/磨亦謂之水磨河漑軍民園地幾百頃/按明彭
澤溥惠渠記云阿干水/出天都山與州志不同澗水在臯蘭縣西北自平/番縣流入入湟水漢
書地理志令居縣㵎水至縣西南入鄭伯津水經/注㵎水逕令居縣又南逕永登亭西厯黑石谷南
流注鄭伯津舊志今有可可河在州西八/十里自莊浪所流入入湟河疑即㵎水也逆水在/臯
[092-51b]
蘭縣西北自平番縣流入漢書地理志允吾縣烏/亭逆水出參街谷東至枝陽入湟水經注逆水逕
廣武城又東逕枝陽縣故城南東南入湟水舊志/今有莊浪河在州西北七十五里自莊浪所流入
入湟水疑即逆水也/按輿圖/今莊浪河入大河不入湟水隴水在狄道州東/源出渭源縣
西北流入州境注於洮水水經注隴水即山海經/所謂濫水也出鳥鼠山西北高城嶺西逕隴坻又
西北厯白石山下又西北逕武階城南又西北逕/降狄道故城東昔馬援為隴西太守六年於狄道
開渠引水種植秔稻郡中樂業即此水也又西北/流注於洮水明統志有東峪河在府城東三里源
出渭源縣界舊志源出渭源縣分水嶺㑹馬兒藏/南峪水成河西北流經府城東又繞城北入洮河
其下流亦/名小河溝蕈川水在狄道州南水經注水出桑嵐/西谿東流厯桑嵐川又東逕蕈
川北東/入洮水蕈塏川水在狄道州南水經注水出東南/石底嶺下北厯蕈塏川西北注
洮水/按此疑即/今之抹邦河也藍川水在狄道州南水經注源/出自厯川西北谿南流
[092-52a]
厯川東北流逕藍川厯/水池城北又東入洮水和博川水在狄道州南水/經注水出和博
城西南山下東北逕和博城南東北注於洮水舊/志今有邦金川在州南六十里宋元祐中神誼擊
鬼章夜濟邦金川至/鐵城大破之即此南川水在狄道州南明統志/抹邦河在臨洮府城
南三十里源出南川西流入洮水臨洮府志南川/在狄道縣南九十里源出渭源露骨山西北入洮
舊縣志源出蓮花山流/經抺邦山因名抺邦河洮水在狄道州西自鞏昌/府岷州流入又西北
經臯蘭縣西界入黃河漢書地理志洮水北至枹/罕東入河水經注洮水從步河亭東又北出門峽
厯求厥川蕈川水注之又北厯峽逕偏橋出夷始/梁右合蕈塏川水又東北逕桑城東又北㑹藍川
水又北逕外羌城西又北逕和博城東左合和博/川水又北逕安故縣故城西文北逕降狄道故城
西又北隴水注之又右合二水又左㑹大夏川水/又北翼帶三水亂流北入河明統志洮河在府城
西源出番地流入本境盤東山峽中千數百里始/經府城南浩然奔放聲如萬雷又洮水流經府界
[092-52b]
謂之桓水臨洮府志洮河在府西三里由深溝兒/至府城西可灌田百餘頃通志洮河新渠在狄道
縣北六十里雍正三年開引洮/水北流二十里灌田三百頃大夏水在狄道州/西北水經
注大夏川水出西山二源合而亂流逕金柳城又/東北逕大夏縣故城南又東北出山注於洮水元
和志大夏水經大夏縣南去縣十步寰宇記一名/白水出縣西南山谷中舊志今有三岔河在臨洮
府西北十里源出河州界麻山關大馬家灘火石/界内三派㑹流東北入洮河又打壁河在府北三
十里源出石井峽又結河在府北六十里源出馬/銜山俱西流入洮/按今州西入洮之水唯三岔
河稍大又在古大夏縣南其為大夏水無疑舊志/知今大夏河之為灕水而疑今廣通河即大夏水
以此為水經注洮水/右合之二水皆非灕水在河州南自番界流入/漢書地理志白石縣灕
水出西塞外東至枹罕入河水經注灕水導源塞/外羌中東北流逕河列城東列水入之又東北右
合黒城谿水又東北逕榆城東榆城谿水注之又/東北逕石門口又東北臯蘭山水自山左右翼注
[092-53a]
之又東白石川水注之又東逕白石縣故城南又/東逕白石山北羅溪注之又東左合罕开南谿又
東逕枹罕縣故城南又東北故城川水注之又東/北左合白石川之枝津又東北出峽北流注於河
元和志灕水在鳳林縣西去縣二百步明統志謂/之大夏河在州南三里舊志大夏河去州五里源
出邊外由土門槐樹老鵶三關入境經州南折北/流入河又牛脊河在州西南十里源亦出邊外由
喬家岔關入境東北入大夏河又洪水河源出大/溝河流經州南門外又東入大夏河又廣通河在
州東南六十里寕河城東西北流入大夏河通志/本朝康熙六年州人自西古城開渠引大夏河
長三/全臣/十里灌田無數年久湮廢四十三年知州王/等重修並引水入城居民利之/按古大夏
水入洮此水入河乃灕水也自明統志訛為大夏/河又云灕水在蘭州東南十五里諸志從之皆誤
又考輿圖此水在邊外名阿拉藏河東流會五六/小水行四百餘里始折東北入州境與水經注合
今土人皆名為大夏/河不知為灕水矣裴家川在靖遠縣北一百三/十里河外自莊浪衞
[092-53b]
流入又蘆溝亦在縣北河/外寕夏固原邊接境處鎖黃川在靖遠縣東北/蘆溝堡東一百
八十里其地曠遠明/時套夷每由此入銀川在河州西北六十里宋/史吐蕃瞎氊少子瞎吳
叱居銀川即此又漾卑/河在州西北一百里俺哥川在河州北五十里/黃河南土脈膏腴
五榖茂盛又胖哥川在/州東北八十里河外西湖在狄道州西南二里/引洮水注之毎重五
日郡人競/游於此筍籮溝在臯蘭縣西南六里北流入黄/河又黃峪溝在縣西七里大小
金溝在縣西二十里又有東/西二柳溝共灌田三百餘頃囤子溝在河州東北/二十里亦名
洞子溝洮水支流也溝甚隘深/數十丈長二十里路通臯蘭溥惠渠在臯蘭縣/西五里引
阿干水/漑田古蹟渠在河州南舊志自老鴉山口引水/至九眼泉明成化十九年守備康
永開壩一百五十里灌田千頃年久湮廢萬厯三/十年知州陳文焯復開新渠自焦家壩北折至九
眼泉長/三十里西溪在河州西明州人王竑别業在馬有/迴瀾閣醒心亭一鑑池漣漪橋半畝
[092-54a]
塘秋香徑丹霞/塢水竹居八詠蓮花池在臯蘭縣西七里周數十/里明時肅藩令瀦神泉水
為池花木暢茂魚鼈充牣為縣勝境/又龍池在縣西南四十里瓦埠山後河池在靖遠/縣東元
和志會寕縣有河池西去州一百二十里其地春/夏因雨生鹽雨多鹽少雨少鹽多遠望如河故曰
河池舊志有鹽乾州/在衞東一百二十里湫池在河州西北二百里積/石關西周圍三十里岸
上萬木森列一葉落其中輒/移岸上土人名為顯神池梁泉在臯蘭縣東水/經注泉出金城
縣之南山耆舊言梁暉漢梁冀之後為羌渠帥自/金城將移居枹罕出頓此山為羣羌圍迫無水暉
以所執榆鞭豎地以青羊祈山神飛泉湧出/其水自縣北流注於河明統志泉在白石山曲柳
  泉在臯蘭縣東二十里其水/流為東柳溝東北入河甘泉在臯蘭縣南三/里味甘美可瀹
蘭泉在臯蘭縣南亦曰五眼龍泉九域志臯蘭/堡有蘭泉明統志五眼泉在臯蘭山下泉
有五眼相傳霍去病擊匈奴至此以鞭卓地而泉/出舊志臯蘭水在州西南三里即五眼泉匯流成
[092-54b]
溪灌漑州東南園田與阿干河並利/按明統志/謂此水左右翼注灕水又云灕水在蘭州東南十
五里源出塞外經臯蘭山與臯蘭水合今考灕水/在河州西不經蘭州界明統志移水經注之文於
蘭州之/小水誤紅泥泉在臯蘭縣南亦出臯/蘭山麓下流入河神泉在臯蘭/縣西七
里俗呼獅跑泉遇/旱取水禱雨輒應萬眼泉在臯蘭縣東北三十里/沿河諸山巖閒湧泉甚
多可資/灌漑溫泉在金縣南十里又有暖/水泉在縣西南十里黃眼泉在金/縣北
六十/里玉潤泉在狄道州東三/里清洌可掬唐古泉在狄道州南/二十五里其
水由清水渠至番/城漑田二百餘頃石井泉在狄道州北一百二/十里自山峽中湧出
  濟泉在渭源縣南鍬峪川又息家/泉在縣西五十里嵗旱不涸九眼泉在河州/東十里
泉有九穴居民引以漑田又/駝岡泉在州南十里水凊泠
[092-55a]


                        前編修官温予㢲恭 纂輯
                        前提調官張曰華恭 覆輯
                        校對官賀式韓恭校恭覆校
[092-55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