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b0024 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宋-李心傳 (master)


[005-1a]
欽定四庫全書
 建炎以来繫年要録巻五
            宋 李心傳 撰
建炎元年五月庚寅朔兵馬大元帥康王即皇帝位於
南京改元建炎中興聖政臣留正等曰堯舜所以髙出/百王者以其得天下及其傅天下而知
之湯有慙徳武未盡善况於後世乎漢髙祖唐太宗號/為賢君然其得天下也以爭其傳天下也幾以致亂大
哉太祖皇帝之受命與太上皇帝之中興也謳歌獄訟/歸而不釋則不得已而履大位及夫為天下得人則舉
成業授焉不詢羣臣不謀卜筮惟視天意之所在而已/自堯舜以來數千載始有太祖及我太上皇帝豈非希
[005-1b]
闊甚盛之際哉之何俌龜鑑羣陰翳大明出羣籟喧大/聲發天下事激 則起不激則靡天之開聖人盖如是
也且我髙祖之生紅光薦瑞盖大觀之元年也是年金/人欲背遼國已三嵗矣豈能終事我哉我心之不臧天
實知之於是亟生吾聖人以平之我髙祖之封靖康著/符盖宣和之三年也是時金人倚我為助又五嵗矣以
燕伐燕虐尤甚焉安知其不加諸於我哉國事之失圖/天實念之於是天任吾聖人以定之迨及末年四郊多
壘敵於我乎請命我以單車臨之而見者奪氣靖康改/元不虞薦至敵伺我釁又以一身當之而聞者縮頸至
相而百姓遮道次濟而父老迎謁人心歸矣渡子河而/河氷合至磁州而神馬迎天心眷矣開府之初宗澤自
磁至王麟自潞至梁揚祖自信徳府至張俊楊沂中皆/已在麾下即位之日劉光世自鄜延至路允廸范宗尹
自京師至則天下豪傑之心歸矣而况賜袍之夢已應/賜帶之言已騐勸進之書雖上而東鄉西鄉且謙遜而
[005-2a]
不受惟三月丙寅張邦昌以稱臣之意至越翌日丁卯/謝克家以受命之寶至四方民大和會侯甸羣后咸在
然必候道君便可即真之札然後不得已而就南/京踐天子位焉此與肅宗即位靈武之事異矣初議
年號黄潜善定為炎興耿南仲曰此蜀年號也衆皆服
遂為建炎議即位儀耿延禧以為必築壇告天王然之
乃令有司築壇於應天治門之左命王府記室參軍滕
康作冊告天撰文肆赦汪伯彦中興日厯云冊文係朱/勝非撰按紹興日厯滕康家自
陳乃康所撰/伯彦誤記也赦文詆斥圍城士大夫有憤怒意王命延
禧改定其叙邦昌事但云仍抑臣僚俾僣位號而已又
[005-2b]
云圍城士大夫一切不問遂以南仲為禮儀使而延禧
讀冊文時太常寺主簿張浚自京師馳至因以浚攝太
常少卿導引行事昧爽皇帝登壇寅受天命冊文曰嗣
天子臣構敢昭告于昊天上帝金人内侵二帝北狩天
支戚屬混于穹居宗社罔所依憑中外罔知攸主臣構
以道君皇帝之子奉宸㫖以總六師握兵馬元帥之權
倡義旅以先諸將兾清京邑復兩宫而百辟卿士萬邦
黎獻謂人思宋徳天眷趙宗宜以神噐屬於臣構辭之
[005-3a]
再四懼不克負荷貽羞於来世九州四海萬口一辭咸
曰不可稽皇天之寶命慄慄震惕敢不欽承尚祈陰相
以中興於宋祚讀冊畢上南鄉慟哭乆之即位于應天
府治之正㕔簾陛如殿儀耿南仲汪伯彦黄潜善耿延
禧董耘髙世則賀上訖陛殿侍立權尚書左僕射張邦
昌率百官稱賀班退大赦天下命西京留守司修奉祖
宗陵寢罷青苗錢應死節及殁於王事者並推恩奉使
未還者禄其家一年選人在職非在職者並循資臣僚
[005-3b]
因㓂去官者限一月還任潰兵羣盗咸許自新係官欠
負不以名色皆免南京及大元帥府嘗駐軍一月以上
者其夏稅悉蠲之應天府特奏名舉人並與同出身免
解人與免省試諸路特奏名三舉以上及宗室嘗預貢
者並推恩州郡保守無虞者與推恩應募兵勤王之人
以所部付州縣主兵官訖赴行在中外臣庶並許直言
自今命官犯罪更不取特㫖裁斷布衣有材畧者令禁
從監司郡守限十日各舉一員餘如累朝故事上時年
[005-4a]
二十一後名所築壇曰中興受命之壇中興聖政臣留/正等曰自古人
君即政之初必有大慰天下之望故事有利于民而未/興者則興之有不便於民而未去者則去之雖以舜而
繼堯號為重華協于帝傳授一道然猶舉前世之未舉/者如十六相去前世之未去者如四凶命九官使各居
其任肇十有二州使各有其工况時異事殊可無所因/革以一新大政乎春秋記列國之君為政必有施舍已
責逮鰥寡振廢滯等事列國猶爾况有天下之君乎是/宜太上皇帝之始即政也求文武才畧之士絶姦邪誤
國之人以散斂青苗與上供之所増加稅賦之規出剰/皆政之所宜革者而悉罷去之以褒賞死節講求民瘼
皆務所宜先者而悉舉行之即斯數者則其餘可以類/求是以天下之人心皆翕然欣戴於已成中興之業而
垂無窮也禁何俌龜鑑罷青苗錢蠲常平榖裁損上供/嵗増之數 止州縣納稅槩量賦歛違法之弊是所以
[005-4b]
回建隆至仁之脉而曩時誤國害民如京貫黼勔/等子孫更不復叙又所以懲崇觀不仁之轍歟 尚
書左丞馮澥延康殿學士簽書樞宻院事曹輔以宗社
失守上疏待罪耿南仲與張邦昌進呈三省事即日拜
徽猷閣直學士兵馬副元帥黄潜善為中書侍郎顯謨
閤直學士兵馬元帥汪伯彦同知樞宻院事 元祐皇
后在東京是日撤簾
辛卯尊靖康皇帝為孝慈淵聖皇帝元祐皇后為元祐
太后既而尚書省謂元字犯后祖諱請以所居宫為稱
[005-5a]
詔學士院擬定汪伯彦中興日厯辛卯元祐皇后為隆/祐太后諸書皆同之臣謹按上宫名改
尊稱在八月庚/午諸書誤也 詔宣仁聖烈皇后保佑哲宗有安社
稷大功姦臣懐私誣衊聖徳著在史册可令國史院差
官摭實刋修播吿天下吕中大事記當靖康元年二月/敵退之後士大夫爭法新舊辨
黨邪正識者譏其治不急之務今髙宗即位首詔改宣/仁謗史不幾復蹈前轍邪曰不然張敬夫謂此乃撥亂
反正之宏綱古今人心之天理盖我朝之治元祐為甚/母后之賢宣仁為最當熈豐小人相繼用事之後使非
繼以元祐則中原之禍不待靖康而後見當京師失守/之時使非元祐之治在人耳目又何以開炎興之運哉
此宣仁之功也章蔡初意不過欲去元祐之人耳而至/於變元祐之法又慮元祐之人復用也而至誣以廢立
[005-5b]
之罪謗及宣仁一念之/私燎原滔天可畏哉 大元帥府限十日結局 召
副元帥宗澤赴行在 中書舍人孫覿張棣並依舊職
 宣教郎王府記室周望守尚書考功員外郎 寶文
閣直學士浙江荆湖等路經制發運使翁彦國知江寕
府兼江南東西路經制使落直字賜彦國鈔鹽錢十萬
緡使修江寧城及繕治宫室以備廵幸此據李綱建/炎進退志
命築景靈宫於江寧府帝后異殿其後不克成 寶文
閣直學士趙子崧請對首論臺諫本人主耳目近年率
[005-6a]
觀望取㫖言事用非其人請依故事聼學士中丞互舉
又論范祖禹常安民上官均先朝言事盡忠請録其子
上甚然之子崧因建三屯之議大畧以為開邊之患驗
在目前不可不慮其熈河五路進築州軍堡寨欲望將
不係𦂳要控扼去處並罷明諭夏人示以徳意諸郡守
戍之兵分屯陜西見在兵馬與河東北之兵合六萬人
分為三屯一屯澶淵之間一屯河中陜華之間一屯青
鄆之間平時訓練以備非常足張聲勢萬一敵騎南渡
[005-6b]
則三道並進深入擣燕山之虛焚舟渡河人自為戰未
必不成功也
壬辰宰執奏事張邦昌先退上問何以䖏邦昌黄潛善
等曰邦昌罪在不貸然為金人所脅不得已而從權今
已自歸惟陛下所處上曰朕欲馭以王爵使異時金人
有詞則令邦昌以天下不忘本朝而歸寶避位之意吿
之輔臣皆曰陛下聖意髙逺非臣等淺智所及是夕召
學士草制以銀青光禄大夫守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
[005-7a]
郎張邦昌為太保奉國軍節度使封同安郡王五日一
赴都堂參决大事 檢校少傅寧武軍節度使河北河
東宣撫使范訥為京城留守威武軍承宣使鄜延路馬
歩軍副總管劉光世為省視陵寢使元帥府參議官龍
圖閣學士耿延禧徽猷閣學士董耘越州觀察使髙世
則並提舉萬夀觀留行在延禧耘仍兼侍讀寳文閣學
士趙子崧為延康殿學士知鎮江府隨軍轉運使集英
殿修撰梁揚祖為徽猷閣待制知揚州隨軍應副直龍
[005-7b]
圖閣黄潜厚試尚書户部侍郎幹辦官直龍圖閣王起
之為屯田郎中直秘閣楊淵行工部員外郎秦伯祥為
虞部員外郎日厯子崧延康鎮江之命於/壬辰癸巳兩書之今併附此資政殿大學
士知京兆府范致虛知鄧州充南道都總管應知州銜/内帶一路
安撫者不書惟初/剏或更革則書朝奉大夫河北轉運判官顧復本為
北道副總管復本臨子也臨會稽人日厯復本無前銜/汪伯彦中興日厯云河北轉
運判官顧大夫哲宗朝翰林學士顧臨之子伯彦忘/其名即此人也復本靖康元年八月除河北運判
龍圖閣待制知延安府張深充龍圖閣直學士知京兆
[005-8a]
府起復直徽猷閣陜府西路計度轉運副使王庶陞直
龍圖閣知延安府應監司帥臣銜内帶權知權發/遣之類今並削去以就省文庶慶
陽人也深時將勤王兵来衛故就用之後十餘日深入
辭乃移深知熈州而復以范致虛知京兆府二人改除/在此月丁
未今并書之李觀紀行録深/除延安在癸巳今從日厯 侍御史胡舜陟言今日
措畫中原宜法藝祖命郭進李漢超董遵誨等守邊之
術以三京闗陜析為四鎮拱滑潁昌𨽻東京鄭汝河陽
𨽻西京恩濮開徳𨽻北京而同華陜府𨽻京兆擇人為
[005-8b]
節帥使各以地産之賦養兵自衛且援隣鎮又京帑積
錢千餘萬緡宜給四鎮為糴本若四帥得人庶幾中原
不失江左可居詔付三省未幾舜陟罷去議遂格
癸巳遥尊韋賢妃為宣和皇后國朝循前代之制帝母
稱皇太妃至是以道君皇帝在行而特上尊號 立嘉
國夫人邢氏為皇后趙甡之遺史云上即位欲立後宫/潘氏為皇后吕好問諫以為不可
乃以為賢妃它/書皆無之也 門下侍郎耿南仲罷為觀文殿學士
提舉杭州洞霄宫上薄南仲之為人因其吿老故有是
[005-9a]
耿延禧中興記云張邦昌已復辟臣耿南仲奏臣素/拙得遭遇皇帝竭盡愚直惟靖康行遣蔡氏其徒實
繁必不利臣父子乞大王保全上曰今日之事吾最痛/心其次門下侍郎父子耳且老矣月以數百千養一前
朝老師傅直易耳人言毁譽何足信因泣下按南仲/誤國天下共知非因行遣蔡氏而被排也今不取
甲午資政殿大學士新除領開封府職事李綱為尚書
右僕射兼中書侍郎按上在濟州與綱書已稱伯紀觀/文相公而此猶自大資政除盖未
有成命/故也趣赴闕先是黄潜善汪伯彦自謂有攀附之勞
虛相位以自擬上恐其不厭人望乃外用綱二人不平
繇此與綱忤 直龍圖閣東道副總管權應天府朱勝
[005-9b]
非召試中書舍人延康殿學士何志同知應天府日厯/志同
前銜帶端明/殿學士蓋誤定武軍承宣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大
名府路馬歩軍副總管大元帥府都統制楊惟忠為建
武軍節度使主管殿前司公事賞翊戴之功也日厯惟/忠建節
在八月庚申按惟忠以都統制結局無縁/百餘日方有除目今從趙甡之遺史附此 通直郎傅
亮直祕閣通判滑州亮為人勁直議論不能屈折執政
不喜之滑兩經殘破無城壁會趙子崧薦亮之才得召
見亮上疏自陳曰陛下能歸東都則臣能守滑陛下未
[005-10a]
歸則臣亦不能守也執政責其語以為悖傲不遜降通
判河陽日厯甲午傅亮除直秘閣通判滑州用趙子崧/薦召對改通判西京盖因汪伯彦中興日厯所
書也按李綱進退志載亮本末差詳今掇取附入但綱/稱亮除知滑州與諸書不同恐誤亮通判河陽在五月
戊/申 中書侍郎黄潜善同知樞宻院事汪伯彦共議罷
民兵及降盗而揀其士馬之精銳者𨽻五軍是日以元
帥府左軍副統制孔彦威為東平府兵馬鈐轄右軍副
統制劉浩為大名府兵馬鈐轄先鋒統制丁順為滄州
兵馬鈐轄秉義郎王善為雷澤尉浩所將皆民兵而順
[005-10b]
與彦威帥府所降諸盗也未幾順善作亂於河北
乙未恭謝鴻慶宫上大慟羣臣皆哭太常少卿劉觀因
導駕面陳藏九廟神主事上嘉嘆久之 以五月二十
一日為天申節尚書右丞馮澥罷為資政殿學士知潼
川府延康殿學士提舉萬夀觀李回知洪州 兵部尚
書吕好問守尚書右丞好問持元祐太后手書來賀此/據
好問辯受/偽命劄子上勞之曰宗廟獲全皆卿之力遂有是命
尚書右司員外郎宋齊愈試起居郎齊愈自京城走行
[005-11a]
在自言以病在吿不與偽楚事故擢用之 工部尚書
王時雍提舉成都府玉局觀放謝辭言者論時雍昨留
守東京金人取皇族遣之殆盡及取其壻太學博士熊
彦詩則設計為免後金書廢帝百官相持以泣時雍獨
無戚容已而百官哭於南薫門時雍亦不預又竊禁中
寳物以遺金使為名自以兼將相之重請用二府韀蓋
曾不知愧有何面目復見陛下故時雍遂罷自是受偽
命者稍稍引退矣熊克小厯時雍自吏部/尚書罷蓋誤今從日厯 詔自今天
[005-11b]
文休咎並令太史局依經奏聞如或隱蔽當從軍法
李綱行至太平州聞上登極上疏論時事大畧謂和不
可信守未易圖而戰不可必勝此三者臣慮之至熟非
望清光於咫尺之間未易殫言又言恭儉者人主之常
徳英哲者人主之全才繼體守文之君則恭儉足以優
於天下至於興衰撥亂之主則非英哲不足以當之惟
其英故用心剛足以斷大事而不為小故之所揺惟其
哲故見善明足以任其君子而不為小人之所間在昔
[005-12a]
人君體此道者惟漢之髙光唐之太宗本朝之藝祖太
宗願陛下以為法日厯於乙未蛓綱所上疏乃誤蛓綱/十議中第一劄子今從綱建炎進退
志修入而吕中大事記嗚呼天之愛人甚矣有感於人/事之變 迫扵氣數屈伸消息之不齊然後不得已而
降殃咎焉然是氣之屈於此也則必有以伸於彼其消/於今也必有所以息於後是以天將降非常之禍於斯
世則必為之預出非常之人以弭之使夫國家將有所/依而立生民之類不至於糜爛泯没而無餘是則理勢
之必然而天所以為天者其心固如此也若李公者其/天之所出以弭宣和靖康之禍而開建炎紹興之業也
歟當上即位之初誤國之臣不可用偽命之臣不可用/張趙之徳望未孚天下人望之所歸者李公一人而已
上不自内用汪黄而自外召綱則髙宗之志主於恢復/可見矣觀上未即位時與公書云王室多故乘輿䝉塵
[005-12b]
方今生民之命急於倒垂諒非有不世之才何以成協/濟之功則髙宗屬意於公久矣迨為汪黄所擠纔七十
五日而去位豈天/意未欲恢復耶 賊党忠犯淮陰縣從事郎權羅山
縣尉李逈秉義郎監酒稅趙士壯率民兵拒戰為所殺
此據紹興四年二月辛卯八年九/月甲子逈士壯家乞推恩狀修入金左副元帥宗維既
班師留諸帥分守河東北地於是女真萬户尼楚赫屯
太原女真副統素赫屯真定女真萬户羅索圍河中女
真副統䝉克進據磁相渤海萬户大托卜嘉圍河間是
日命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馬忠通侍大夫忻州觀察
[005-13a]
使張換將所部合萬人自恩冀趨河間以襲之
丙申尚書右丞吕好問兼門下侍郎 集英殿修撰新
知湖州胡交修召試中書舍人朝散大夫王府記室滕
康守太常少卿尚書工部員外郎蘓遲守右司員外郎
遲轍子也轍眉山人元/祐門下侍郎 觀文殿大學士提舉西京嵩
山崇福宫徐處仁為大名尹北道都總管初南都之圍
也處仁在城中都人指為姦細殺其長子直祕閣庚處
仁因感疾此據林/泉野記至是猶力疾入見而行處仁附傳云/上為大元帥
[005-13b]
移軍睢陽以處仁為大名尹日厯五月丙申/命徐處仁太名尹張慤發来赴闕今從日歴 延康殿
學士簽書樞宻院事曹輔薨時前執政皆免上獨留輔
始輔至南都首陳五事一曰分屯要害以整兵伍二曰
疆理新都以便公私三曰甄㧞人才駕馭用之四曰經
制盗賊恩威並行叛而討之服而舍之五曰裂近邊之
地為數節鎮以謹防秋上嘉納未幾輔得傷暑病至是
薨後諡忠達諡在淳熈十年今因/輔薨併書之後准此
丁酉中書侍郎黄潜善兼御營使同知樞宻院事汪伯
[005-14a]
彦兼御營副使自國初以来殿前侍衛馬歩司三衙禁
旅合十餘萬人髙俅得用軍政遂弛靖康末衛士僅三
萬人及城破所存無幾至是殿前司以殿班指揮使左
言權領而侍衛二司猶在東京禁衛寡弱諸將楊惟忠
王淵韓世忠以河北兵劉光世以陜西兵張俊苖傅等
以帥府及降盗兵皆在行朝不相統一於是始置御營
司以總齊軍中之政令因其所部為五軍以真定府路
馬歩軍副總管王淵為使司都統制諸將韓世忠張俊
[005-14b]
苗傅等並為統制官又命鄜延路馬歩軍副總管劉光
世提舉使司一行事務潜善伯彦别置親兵各千人優
其廪賜議者非之臣謹按建炎置御營司乃軍政之大/者而史官不能紀其本末熊克小厯
畧書其事乃係于今年七月並命二相時實甚誤矣克/又云除劉光世為都統制亦誤潜善伯彦别置親兵它
書不見馬伸劾疏有之發吕中大事記國朝兵權隸於/三衙本之樞府樞府有 兵之權而無握兵之重三衙
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今不復三衙而别置御營/司分委之樞府而置御營使其後專掌兵權樞府不得
而預議者以本朝故事分為兩府又置御營使是政出/於三此趙鼎所以舉行故事以正西府之權范宗尹所
以兼樞宻使而/罷御營使宜也 詔京西統制官翟興團結義兵保䕶
[005-15a]
祖宗陵寢 命陜西諸帥招兵積糧 遣統制官薛廣
以所部三千人出内黄張瓊以三千人出開徳共復磁
相廣本班直去為盗掠隨郢復諸郡至是就招 中奉
大夫提舉成都府玉局觀王時雍責授安化軍節度副
使黄州安置以言者論時雍圍城中擅行三省事也日/厯
時雍無前銜按元符詔㫖時雍宣和六年以朝議大夫/除户部侍郎今増入其它史無前銜者皆以它書補定
之/ 翰林學士承㫖吳幵言國家禍變不能死節乞正
典刑吏部尚書兼翰林學士莫儔言久留敵營備遭困
[005-15b]
辱乞置散地疏皆三上詔幵充龍圖閣學士提舉江州
太平觀儔述古殿直學士提舉亳州明道宫 尚書吏
部侍郎謝克家為翰林學士知制誥克家以祖諱辭乃
命中書舍人李擢朱勝非兼權直學士院時庶事草創
書詔填委而院無几案勝非常慿敗鼓草詔然辭氣嚴
重如平時勝非直院日厯在六月丁卯今/依學士院題名附此更俟詳考 徽猷閣待
制元帥府參議官顔岐試御史中丞起居郎宋齊愈試
左諫議大夫監察御史馬伸守殿中侍御史承議郎潘
[005-16a]
良貴為左正言鴻臚寺主簿鄧肅守右正言奉議郎盧
以中守監察御史良貴金華人嘗為尚書郎靖康中召
還坐狂率斥去至是復用以中歙縣人也熊克小厯吳/幵莫儔謝克
家顔岐除罷並在/戊戌今從日厯 户部侍郎邵溥兼京城副留守
右武大夫惠州團練使韓恕知東上閣門事恕琦孫其
父嘉彦尚神宗女為瀛海軍承宣使
戊戌詔曰故尚書吏部侍郎李若水忘身為國知死不
懼忠義之節無與比倫達於朕聞為之涕泣可贈觀文
[005-16b]
殿學士賜其家銀帛五百匹兩官子孫五人時尚書右
丞吕好問為上言若水之忠故有是命 資政殿學士
提舉醴泉觀路允廸龍圖閣學士提舉南京鴻慶宫兼
侍讀耿延禧為京城撫諭使副熊克小厯允廸等出使/在己亥耿延禧中興記
亦云初十日臣受敕充京城撫諭副今依日/厯附初九日戊戌盖戊戌降㫖己亥受命也 修職郎
王倫特遷朝奉郎假刑部侍郎充大金通問使進士朱
弁為修武郎副之從事郎傅雱特遷宣義郎假工部侍
郎充大金通和使武功大夫趙哲副之倫毅子熊克小/厯倫旦
[005-17a]
孫趙甡之遺史云倫旦之後王明清揮塵後錄云倫三/槐之裔祖端父毅俱以才顯按倫乃旦弟兵部郎中旭
之元孫旭生通議大夫端端生朝奉大夫元元生毅官/至朝散郎上書勒停已見崇寧五年正月乙巳記甡之
明清皆小誤盖汪藻行倫制詞有/胄出公侯之句而傳者遂因之家貧無行好椎牛沽
酒往来京洛間以俠自任數犯法幸免京城之陷也淵
聖御宣徳門都人喧呼不止倫乘勢徑造御前曰臣能
彈壓之帝即解所佩夏國寳劔賜倫倫曰臣未有官豈
能彈壓遂自薦其才帝亟取片紙書曰王倫可除尚書
兵部侍郎倫下樓挾惡少數人傳㫖撫定都人乃息宰
[005-17b]
相何㮚以倫小人無功除命太峻奏補修職郎斥不用
賜劔據王明清揮麈録修入它書無之王銍嘗為倫作/御劔銘其事决不妄然明清又云靖康末李士美罷相
就第倫忽直造拜於堂下士美問其所以正道自言願/隨相公一至禁中有欲白於上士美曰方退閑薦士非
所預也正道自此日掃其門㑹有㫖令前宰執赴殿庭/議事正道乆拜而懇曰此倫効命之時也士美不得已
因携之而入倫自陳於殿下曰臣真宗故相王旦之孫/也有致君澤民之術無路而不得進宣和中上書言大
遼不可滅女真不可盟果如臣言今圍城既急他無計/策臣謹當募死士數萬願陛下侍上皇挾諸王奪萬勝
門决圍南幸欽宗忠之慰勞甚厚解所佩夏國寳劔以/賜且以片紙批曰王倫事成日可除尚書兵部侍郎倫
既拜賜翌日再對自言已得豪俠萬餘悉願効死願陛/下勿疑即行時宰相何文縝已主和議正道怒髪上衝
[005-18a]
冠文縝斥曰若何人敢至此邪正道曰爾何人乃至此/邪又曰萬一天子䝉塵雖誅相公數百輩何益文縝怒
以為狂生言既不用恐為亂請上誅之且乞就令衛士/執之上意未决正道懼無以自脫時孫仲益在禁中正
道少與仲益有布衣舊因求計仲益曰前日所拜小戎/文字在否正道腰問取御批示之仲益曰得此足矣子
但立于從班中誰敢呵子豈有無故就殿上擒一侍郎/之理乎倫從其言入厠侍臣之列人果不敢前翌日文
縝始畫㫖送御史府倫已得間出都矣正道倫字也臣/謹按李邦彦以靖康元年二月罷相未幾出知郡州尋
持餘服方城危時未嘗召前宰執議事邦彦亦未嘗入/朝明清實甚誤今以趙甡之遺史及中興姓氏録倫本
傳修入明清又云面斥何㮚㮚欲捕治倫倫立從官班/中乃得免恐亦不然今但云㮚斥倫不用庶不抵牾
至是上書自伸前志乞使沙漠問二聖起居故有是命
[005-18b]
既而黄潜善汪伯彦共議改雱為祈請使閤門宣賛舍
人馬識逺為副而倫弁哲不遣倫弁十一月/壬辰再行遣國書外又
令張邦昌作書遺二帥時潜善等復主議和因用靖康
誓書畫河為界始敵求割蒲解圍城中許之潜善等乃
令刑部不得謄赦文下河東北兩路及河中府解州此/據
宗澤/奏議其乙未丁酉所遣兵且令屯大河之南應機進止
雱清江人以贓罪不得改官故求出使此據紹興二十七/年五月乙丑王珪
劾疏/修入弁婺源人識逺山東人也 遂安民倪從慶等為
[005-19a]
盗浙西安撫使招降之至是以聞
己亥手詔天下曰朕將謹視舊章不以手筆廢朝令不
以内侍典兵權容受直言斥去浮靡非軍功無異賞非
戎備無僝工若羣臣狃於故習導諛諱過大臣蔽賢所
舉非實臺諫紏慝有言非公凡此之屬必罰無赦何俌/龜鑑
治天下不出此數十條回天下之勢者在人主一動念/一轉手間耳觀此一詔則髙宗惻然之心實然之政真
足以轉移天心而感動人/心中興之業已卜於此矣 大元帥府結局將佐吏士
推恩有差時諸道勤王兵皆至行在於是陜西將官王
[005-19b]
徳初𨽻都廵檢使劉光世為右軍將官徳鞏縣人號王
夜义者也 廸功郎胡蠡假通直郎宗正少卿為髙麗
國信使承節郎黄鉞假閤門宣賛舍人副之鉞以癸卯/受命今聯
書/之 是日李綱誅軍賊周徳於江寧徳既作亂㑹經制
司屬官文林郎鮑貽遜統勤王兵七千至城下江淮發
運判官直徽猷閣方孟卿檄貽遜進兵逼城徳乃受招
而擐甲乘城殺掠如故宣敎郎知溧陽縣楊邦乂亦起
民兵討之綱至太平州遣使諭以勤王徳始受綱節制
[005-20a]
然猶桀驁不以時登舟欲乘間遁去綱次江寧遂與江
南東路轉運判官權安撫司事李彌遜謀大犒羣賊於
轉運司執徳與其徒聶旺皆磔於市又誅亂黨四十四
人而令提舉常平公事直徽猷閣王枋統其餘兵千人
俱進貽遜龍泉人邦乂吉水人孟卿鄱陽人彌遜吳縣
人枋安石從孫也
庚子詔以靖康大臣主和誤國特進李邦彦責授建寧
軍節度副使安置潯州責授崇信軍節度副使涪州安
[005-20b]
置吳敏移柳州責授祕書少監亳州居住蔡懋移英州
遂責正奉大夫提舉南京鴻慶宫李梲於惠州中大夫
提舉亳州明道宫宇文虛中韶州承議郎提舉亳州明
道宫鄭望之連州通直郎提舉杭州洞霄宫李鄴賀州
並安置邦彦敏靖康初共政梲虛中望之鄴皆使金請
割地者故責之吕中大事記金自攻陷大原以来即以/講和割地為餌李邦彦吳敏唐恪諸人
皆堕其計盖小人始者惟以拓地邀功及敵已入中國/小人無功之可邀則惟幸和之可成故政和之開釁者
即宣和求和之人而宣和之求和者即靖康賣國之人/也此小人以和誤國尤甚於敵之以和誤我也耿南仲
[005-21a]
既以和誤淵聖猶以和沮髙宗援兵此小人之尤者上/至欲手劔擊之此髙宗之初心未為汪黄所誤之時也
觀此則後日遣使議/和者皆非其本心矣 改諸司諸軍專搆司為審計
徽猷閣待制新知揚州梁揚祖為江淮等路制置發運
使直祕閣京畿轉運副使向子諲遷直龍圖閣充副使
 詔朝奉郎提舉淮南西路香鹽公事范冲宣教郎上
官愔常同令乘驛赴闕三省審察用趙子崧之言也既
而以冲為尚書虞部員外郎明年愔至行在除祕書省
校書郎同卒不至冲除虞外在九月壬寅愔除校書在/二年二月辛酉祕書省題名乃除祕
[005-21b]
書省正/字當考
辛丑詔曰張邦昌知幾逹變勲在社稷朕寵以王爵欲
與同理萬務而牢避莫奪可依文彦博例一月兩赴都
堂急速大政令宰執就第商議以稱朕優賢倚頼之意
日厯載此詔在初四日癸巳按邦昌除太保以壬辰得/㫖癸巳降制而詔中有雖已斷來章宣付都堂治事之
語則決非癸巳日所降也令依偽楚/録附十二日辛丑更求他書參考之先是御史中丞顔
岐言邦昌金人所喜雖已為三公宜加同平章事增重
其禮李綱金人所不喜雖已命相宜及其未至罷之以
[005-22a]
為中太一宫使兼經筵官置之散地㑹邦昌累章求退
故有是命岐又請罷綱章五上上曰如朕之立恐亦非
金人所喜岐乃退奉議郎致仕吳給復為監察御史
壬寅封後宫潘氏為賢妃妃開封人父永夀直翰林醫
官局上在康邸宣和皇后為納之有寵及邢后北去妃
以無名位獨得留至是遂封以梁師成第賜其叔父永
趙甡之遺史云靖康初軍事方興宣和皇后使一小/鬟背負被袱步行出内欲歸韋家過潘氏之門永思
之妻號郡君適在門側見而異之乃呼曰天氣隂寒請/娘子畧避風露宣和皇后遂造其家徐言是康王之母
[005-22b]
韋氏郡君奉之尤謹出潘氏使侍左右且遣人詣韋宅/報其親屬宣和皇后亦喜知潘氏已笄而未嫁也因求
潘氏歸康邸郡君許之遂同宣和皇后潜行上之出使/河北也潘氏已姙娠而外人多不知故圍城中金人邀
請親王眷屬而潘氏不在其數臣謹按靖康元年正月/金初犯京城是時道君雖夜出門而城中未亂宣和皇
后不應徒歩出宫若以為城破道君徒步入宫之時則/上出使已乆恐必有誤且刪潤修入但妃實非永思女
其父永夀紹興十四年三月十一日/贈太子少師日厯有制詞甡之盖誤 江淮等路發運
使梁揚祖提領措置東南茶鹽公事尚書工部員外郎
楊淵同提領置司真州時東北道梗鹽莢不通揚祖言
真州東南水陸要衝宜遣官置司給賣鈔引所有茶鹽
[005-23a]
錢並充朝廷封樁諸司毋得移用朝廷以為然故有是
明年八月戊/辰揚祖進職 朝議大夫試開封尹徐秉哲充徽猷
閣直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觀延康殿學士趙子崧言臣
聞京城士人籍籍謂王時雍徐秉哲吳幵莫儔范瓊胡
思王紹王及之顔博文余大均皆左右賣國逼太上皇
取皇太子汙辱六宫捕繫宗室盗竊禁中之物公取嬪
御都城無大小指此十人者為國賊此天下之所不赦
者也張邦昌未有反正之心敵騎甫退此十人者皆日
[005-23b]
夕締交宻謀勸以乆假未肆赦間又復督廹之時雍奴
事敵人肆出詭計辱君父以安已忘社稷以要功秉哲
大均追捕宗室急於冦盗至拘濟王夫人於櫃坊閉如
牢獄幵儔邀請上皇詞氣軒驁上皇至泣下皇后及東
宫將出都人號泣遮道瓊斬數人以徇及之為敵人搜
索宫嬪而蔵其美者邦昌既僣號思獻赦文直用濮安
懿王諱邦昌皇恐思曰如今更理㑹甚濮王博文則曰
雖欲避堯之子其如畏天之威至紹則尤為悖逆其言
[005-24a]
不可道竊聞時雍秉哲落職宫觀既不足以正典刑又
不足以安反側伏望將此十人付獄鞫治明正典刑以
為萬世臣子之戒此據子崧家傳不得其日/且參酌附秉哲宫觀之後 金人圍
河間府 是日淵聖皇帝次代州遂渡太和嶺至雲中
留十餘日淵聖自離都城舊臣無敢候問起居者比至
代州惟工部員外郎滕茂實迎謁於道茂實臨安人靖
康初假工部侍郎副路允廸出使時茂實兄祹通判代
州已先降敵左副元帥宗維素重茂實乃遷之代州又
[005-24b]
自京師取其弟華實同居以慰其意茂實聞淵聖將至
即自為哀詞且篆宋工部侍郎滕茂實墓九字取奉使
黄旛褁之以授其友人朔寧府司士曹董詵翌日淵聖
及郊茂實具冠幘號哭迎拜宗維逼令易服茂實力拒
不從見者墮淚茂實請侍舊主俱行不許諸書或以茂/實為嚴州人
按政和八年進士題名記云滕茂實字秀頴杭州臨安/人父中承議郎知解州汴都記云少帝出城時茂實詣
敵營上書遂留下或傳其為尼瑪哈内相與史不同今/不取欽宗實録茂實靖康元年五月自工部郎中與監
當坐前為明堂令收揩書捧入已此時茂實已出疆恐/是案後收坐或用衆証耳今併附此 按揩書捧三字
[005-25a]
疑有/脱誤
癸卯詔以二聖未還罷天申節上夀常禮自是至紹興
十二年皆如之 太常寺主簿張浚充樞宻院編修官
 忠州刺史姚平仲再復吉州團練使所在出榜召赴
行在平仲之刼寨也既不得所欲即皇懼遁去傳者以
為亂兵所殺靖康末復官再召上思其才疑其不死命
所在訪之平仲竟不至或云平仲隱九江山中陸游清/尊録云
人嘗有見平/仲於廬山者 閤門宣賛舍人馬識逺提㸃淮南西路
[005-25b]
刑獄公事辛道宗提㸃京兆府路刑獄公事道宗叔獻
子也初議遣識逺使金未行而有此命
乙巳詔諸路勤王兵還營日令所在人賜錢三千先是
勤王兵至城下者皆遣還而武義大夫淮東諸司州軍
統制勤王軍馬張憲言無以激勸乃有是命時諸道兵
多有散而為盗者 顯謨閣直學士知東平府盧益落
職奉祠直龍圖閣京東轉運判官閭邱陞責授濮州團
練副使封州安置益開封人坐不勤王而陞以戾轅門
[005-26a]
之令為臺臣所劾也耿延禧中興記云漕臣閭邱陞自/招民兵三千餘上遣屯濮州敵騎
至濮陞能禦之汪伯彦中興日厯亦/同不知何以坐不赴援逺謫當考 資政殿學士簽
書樞宻院事張叔夜薨叔夜既北遷道中惟時飲湯義
不食其粟至白溝實録叔夜從淵聖在尼瑪哈軍中自鄭/州而北尼瑪哈河東軍也不知何以過
白溝/當考御者曰過界河矣乃矍然而起仰天大呼遂不復
語翌日扼吭死時上聞叔夜與御史中丞秦檜之忠遥
拜叔夜觀文殿大學士醴泉觀使檜落致仕充資政殿
學士提舉醴泉觀而何㮚孫傅軰以誤國故不復録㮚
[005-26b]
至金國不食死年三十九世傳㮚在金國謀奉淵聖間/道亡歸事泄金人纒以油布
而焚之今從實録附傳/二年三月丙午除職傅北遷年五十一後不知所終
此據傅附傳林泉野記云建炎初遥加傅觀文殿學士/終以不屈卒于金國而傳無之紹興元年四月己巳贈
官/叔夜没年六十三吕中大事記曰靖康之難能死節/者前有李若水後有張叔夜二人
而已金再犯闕勤王之師無一至者獨叔夜以孤軍入/衞其忠已足稱及北遷之後猶不食其粟不入其境則
始終之義無憾矣李若水嘗主車駕出城者也使其不/死亦在誤國一人之數惟其一死之明白昭晰故誤國
之罪盡釋而言忠義者亦首稱焉若何㮚孫傅身為大/臣乃引其君降敵求生其不忠不義無父無君孰大焉
使其能為若水之死已不足以贖誤國之罪而乃死於/敵營則其死不足言矣論者猶以二子不屈於偽楚為
[005-27a]
忠夫屈於大而不屈於小不屈於/前猶或有益不屈於後復何補哉
丙午追貶故相汝南忠懐王蔡確為武康軍節度副使
知樞宻院事衛文正公蔡卞為寧國軍節度副使故御
史中丞贈少師邢恕為常徳軍節度副使坐誣謗宣仁
后且自言有定䇿功也紹興五年八/月己未再貶 詔覃恩進秩惟
侍從及宗室南班官給告餘並尚書省出勅三年二月/壬申可考
 保靜軍節度使姚古知河南府帶御器械鄭建雄知
河陽徽猷閣待制知興仁府曾楙陞直學士提舉西京
[005-27b]
嵩山崇福宫通議大夫王復知徐州直祕閣通判秀州
趙不試陞直龍圖閣知相州尚書虞部員外郎姜剛之
知棣按原本州上空一字查北盟㑹編宋史俱作/棣乃明人避成祖諱也今補入棣字下同州顯
謨閣直學士知開徳府王棣以守境有勞陞述古殿直
學士集英殿修撰知滄州杜充陞天章閣待制充安陽
人也棣真定人也古先坐覆師責散官廣州安置至是
趣召 天章閣待制知同州唐重上疏論五月一日赦
書所施行皆非國家大利害生民大休戚今急務有四
[005-28a]
大患有五所謂急務者大率以車駕西幸為先其次則
建藩鎮封宗子使守我土地緩急無為敵有先欲通夏
國之好繼青唐之後使相犄角以緩敵勢所謂大患者
法令滋彰而吏縁為姦朝綱委靡而士大夫相習誕謾
軍政敗壊而將兵相扇奔潰國用竭矣而利源又失民
心離矣而調發方興欲救此者莫若於守祖宗成憲登
用忠直大正賞刑選將漕之臣擇循良之吏誠天下之
大計劉岑撰重墓志蛓此疏/於除永興帥之後恐誤 是日金人陷河中府左
[005-28b]
武大夫貴州防禦使權府事郝仲連死之徐夢莘北盟/㑹編載河中
之䧟在此目乙巳按張鈞續中興忠義録在五月/十七日丙午盖據川陜宣撫司案牘也今從之初金
人犯河中守臣徽猷閣待制席益遁去陜西宣撫使范
致虛遣仲連節制河東軍馬屯河中就權府事至是羅
索以重兵壓府城仲連率所部力戰外援不至仲連度
不能守先自殺其家已而城陷仲連終不屈羅索使擊
殺之乆之贈中侍大夫明州觀察使仲連昌元人也吕/中
大事記曰吾觀元年金之内侵三道也不惟監司帥府/如西京之孫昭逺同州之鄭驤維州之韓浩頴川府之
[005-29a]
孫默秦州之李積淮寧府之向子褒相州之趙不試大/名府之郭永濮州之楊粹中開寧府之楊𨽻晋寧軍之
徐徽言長安之唐重楊宗閔桑景詢曹謂郭忠孝皆死/於義雖以通判如郝仲連郭伯振縣官如陸有常張侃
丁興宗郭賛將校如李政杜績趙叔皎楊彭年亦死於/義降者惟劉豫傳亮等三人耳彼之所以固守者以朝
廷必不棄而必有援兵也而元年即位之赦刑部指揮/已不謄報於河之東北陜之蒲解是明棄三路矣使忠
臣義士守孤城/以待盡惜哉
丁未資政殿學士京城撫諭使路允廸守吏部尚書熊/克
小厯允廸靖康初為簽書樞宻院事奉祠去丁未召為/吏部尚書按允廸今年四月自京祠為奉請車駕進發
使因隨行在非此時/始召之克不詳考也 太常少卿滕康為起居舍人兼
[005-29b]
權給事中 資政殿學士西道都總管王襄領開封府
職事 左諫議大夫洪芻等坐誘納宫人及括金銀自
盗詔御史臺鞫之時芻在東都未至也 詔文武臣僚
非疾病危篤及篤疾廢疾不能任職者毋得陳乞致仕
時士大夫避事求退者衆故條約焉 初命經制司鬻
蔡京王黼田為糴本至是經制使翁彦國言恐生弊倖
請仍租與客户嵗收課利損其二分從之 文林郎鮑
貽遜特改宣敎郎以發運使翁彦國言其招安江寧盗
[005-30a]
賊有功也於是宣敎郎知溧陽縣楊邦乂亦以討亂之
勞就陞通判江寧府楊邦乂事據附傳増入不得/其月日因貽遜改官附見 是
日道君太上皇帝次燕山府館於延夀寺趙子砥燕雲/録道君丁未
五月十八日到燕山離門三里二太子邀看剪柳枝打/毬飲宴至暮次日入門於延夀寺駐蹕金人供奉甚厚
六月初二日太子請道君聖眷打毬宴㑹太子捧巵跪/觀道君鄭后按子砥在燕山所云日月必不妄今從之
上皇以烏凌阿色哷美有迎奉勞遺以後宫曹氏曹氏武
穆王彬之裔寧徳后近侍也此據張匯所/進節要附入時兵部侍郎
司馬朴亦在燕有傳建炎登極赦書至者朴私遣持詣
[005-30b]
上皇為人所吿金主憐其忠特釋之此據朴傳附見按/顔岐進所編聖語
云朝議大夫惠厚下及樞宻院小吏楊雍自燕境逃歸/言有傳登極赦書奏道君者聖情大悦趣宣和皇后開
宴費用頗廣建炎二年七月辛亥宰執以奏上斂容不/語乆之蔡絛鐡圍山叢談云太上皇既北狩畧不得中
原音問日以宗社為念乆之且命皇族之從行者食御/手因親將調羮呼左右令出市茴香左右偶持一黄紙
包以茴香來太上帝視之乃中興赦書也始知其事於/是天意大喜從行者皆拜舞稱慶此事聞之慈寧皇太
后之猶子韋侯訊臣謹按韋訊所云當不妄乃與顔岐/所記不同趙子砥燕雲録云康王登寳位赦文傳至燕
山二太子得之封呈道君即召賢妃相賀喜動龍顔此/恐非其實也子砥所録又云戊申三月間一南人貨驢
肉瓦橋來買得故紙内有本朝足本赦書司馬朴營求/得之為京師醫官靳洪告於燕山留守收朴枷項禁勘
[005-31a]
獄成申元帥府已而貸死杖七十依舊養濟附傳所云/或即據此而稍潤色之也洪皓行述又云皓被拘雲中
因以金遺商人陳忠令宻告兩宫以本朝遣來通問於/是二帝始知建炎中興之實此所云與前諸書又不同
今併附此更/求他書叅考閤門宣賛舍人曹勛自燕山得間遁歸宣
和皇后令勛奏上以再使軍前時有宫人見四金甲神
人持弓劔衛上
戊申勒停人李仲洵復武翼郎知滑州仲洵始坐棄城
得罪至是再用之
庚戌天申節羣臣詣東上閣門拜表稱賀 新除給事
[005-31b]
中沈晦充集英殿修撰知舒州言者論晦市井駔儈之
流雖嘗使金踰年不無艱苦而封駮之職政事得失所
繫恐不可以賞功故出之 徽猷閣待制宗澤充龍圖
閣學士知襄陽府右文殿修撰知冀州權邦彦充天章
閣待制知荆南府直祕閣知深州姚鵬陞直龍圖閣知
洪州時黄潜善等不欲澤居中故與河北勤王守臣並

辛亥太師鎮南軍節度使中太一宫使樂平郡王鄭紳
[005-32a]
謁告往江浙改葬許之紳開封人故為直省官此據蔡/絛國史
後/補道君皇后父也城始破為金所執既而歸之未幾薨
諡僖靖沈良靖康餘錄曰正月二十七日尼瑪哈請上/皇相見上皇乘轎至寨門着紫道服帶逍遥巾
趨入至幕次尼瑪哈出迎入帳中坐良久上皇起白尼/瑪哈云老夫得罪當北遷但帝姬下降者乞留荷大惠
尼瑪哈不答有頃鄭皇后自外至云妾得罪合從上皇/北遷但妾家屬不與朝事敢乞留尼瑪哈㸃頭許之
壬子太保奉國軍節度使同安郡王張邦昌以覃恩遷
太傅此據偽楚録/日厯無之 都水使者陳求道貶秩五等坐汴
河水减不即補治為御史所劾故黜之 徽猷閣學士
[005-32b]
知青州曾孝序陞延康殿學士孝序晉江人也
癸丑中書舍人孫覿充徽猷閣待制知秀州覿聞李綱
且至上疏言靖康初任侍御史首論諸生伏闕之罪責
知和州今綱為中書相而臣預省屬典掌書命職在論
思設有愚見因事納忠則益不安位請得罷去故有是

甲寅中書舍人兼權直學士院李擢試給事中 御史
臺主簿鄭㲄為監察御史㲄建陽人邦昌之僭也㲄挺
[005-33a]
身見上於濟州至是擢用陳賈新立御史臺題名記㲄/與盧臣中之除皆在六月今
從日厯/附此
乙卯熙河經畧使張深辭行詔留深所部鄜延統制官
孫渥一軍衛行在餘兵復還本路渥武都人也
丙辰監察御史張所為尚書兵部員外郎所按視陵寢
還上疏言恭聞行在留南京軍民俱怨道路籍籍不知
誰為此謀者又失計矣京師重城八十里之廣宗社宫
闕省闥百司不可遷也况居之足以控制河東河北之
[005-33b]
地而河東河北者天下之根本不可失去年誤用姦臣
之謀始割三鎮繼而盡割兩河之地遂使兩河之民煩
寃沉痛怨流骨髓今聞兩河兵民無不扼腕用之可藉
以守若或棄京師而不居則兩河之民無所係望陛下
事去矣今急還京城誠有五利奉宗廟保陵寢一也慰
安人心二也繫四海之望三也釋河北割地之疑四也
早有定處而一意於邊防五也一舉而五利而陛下不
為不知誰為此謀者臣知其必無長䇿曾不過緩急之
[005-34a]
際意在南渡而殊不知國家之安危在乎兵之强弱將
相之賢不肖而不在乎都之遷與不遷也誠使兵弱而
將相不肖雖云渡江而南安能自保徒使人心先離中
原先亂耳大河不足恃則大江不足恃亦明矣誠使兵
强而將相賢正須坐撫中原以制强敵尚何遷都之有
雖然計有出萬全者宜若創業之君無以精兵自衛而
圖任將相使之協謀共力經營乎朔方然後鼓勇河東
河北忠憤之人使自為戰則强敵可摧土宇可保而京
[005-34b]
師可以奠枕而都也不能如此徒欲南渡以自便是偷
朝夕之安非所謂社稷大計臣知其不可時所又條上
兩河利害上欲以其事付所㑹所復言黄潜善兄弟姦
邪不可用恐害新政潜善引去上諭㫖留之乃罷所言
職潜善意未已尋責所鳳州團練副使江州安置所事/迹他
書不見今以李綱建炎進退志修入日厯載所奏議於/六月己巳實甚誤矣所責江州月日未見今併附此更
尋他書/考證之 是日李孝忠破襄陽府守臣直徽猷閣黄叔
敖棄城去孝忠遂入城肆焚刼掠子女盡驅强壯為軍
[005-35a]
叔敖廉子也廉分寧人元/祐中給事中
丁巳資政殿大學士知京兆府范致虛陞觀文殿學士
 太常少卿劉觀召試中書舍人起居舍人滕康為起
居郎太常少卿汪藻為起居舍人兼權中書舍人承議
郎兩浙路提㸃刑獄公事季質尚書考功員外郎周望
並試太常少卿質張邦昌子壻聞邦昌僣位自繋越州
獄提舉茶鹽司以聞詔嘉奬至是擢用之詔奬質在此/月甲寅今併
附/見 承議郎葉三省守右司員外郎朝奉大夫諸王府
[005-35b]
賛讀汪思齊行吏部員外郎朝請郎陳戩為虞部員外
郎三省桐廬人思齊鄞縣人戩已見四/月辛酉思齊與戩嘗為
上宫僚故用未幾思齊卒 朝請郎主管亳州明道宫
邢煥為朝議大夫充右文殿修撰 朝散郎宋昭為尚
書膳部員外郎仍賜白金百兩以昭自言嘗上書論開
邊事逺竄故録之昭元降㫖與郎官今併書除/目後准此昭見今年正月
戊午太常少卿周望假給事中充大金通問使武功大
夫趙哲領逹州刺史副之初上用黄潜善汪伯彦計遣
[005-36a]
傅雱使金軍祈請二帝未行朝論欲更遣重臣以取信
㑹尚書户部侍郎邵溥乞赴行在潜善等因白用溥溥
辭乃黜溥知單州而更命望溥之罷在甲/寅今併附此 資政殿學
士宇文粹中降授朝奉郎降充龍圖閣待制錢盖並落
職提舉亳州明道宫粹中坐江寧軍亂盖坐陜西棄師
也初執政論盖功進職名中書舍人朱勝非封還録黄
乃有是命 資政殿學士新除領開封府事王襄資政
殿學士趙野並落職襄責襄陽府野青州並居住權中
[005-36b]
書舍人汪藻草制曰豈有兩君之在野畧無一騎以入
闗故取迂途以為緩計 故事宰執初除賜銀帛各千
匹兩至是中書侍郎黄潜善等以國用不足辭所賜許
之其後詔皆減半休兵後乃盡復之 詔以邊事未寧
遇休暇日百司仍入局治事紹興元年正月丙/辰所書可參考
是月皇叔光山軍節度使士㒟知南外宗正事士㒟首
論大臣誤國故黄潜善斥之日厯紹興七年八月二十/九日士㒟劄子建炎元年
䝉恩除知南外宗正事當年五月到任又紹興四年五/月十二日士㒟劄子昨日陛下立極之初首論大臣誤
[005-37a]
國䝉恩寛貸改差知南外宗正事臣既離維揚不旋踵/有渡江之變按南外今年八月移鎮江府三年又移泉
州此所云既離維揚不旋踵有渡/江之變則改差又非元年事當考 朝議大夫京東西
路提㸃刑獄公事王賔為侍御史賔侯官人嘗為御史
去至是復用賔之除日厯不書今/以御史臺題名増入 安邑人邵興據解
州神稷山屢與金人戰時金將呼紐屯安邑執其弟翼
招之興不顧飲泣死戰大破金人之軍呼紐羅索子也
 
 
[005-37b]
 
 
 
 
 
 
 
 建炎以來繫年要録巻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