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a]
欽定四庫全書
圖書編卷一百十二
明 章潢 撰
樂總叙
古之作樂尚乎徳今之論樂尚乎律尚徳者未嘗廢
律而惟律之是尚則徳非所論矣此今樂所以不古
樂若也何為徳心和則氣和氣和則聲和聲和則天
地之和應之是也何為律取候氣之管定隂陽各六
[112-1b]
陽上生隂下生起黄鐘以為律本是也考之經書之
訓虞書胄子國子之教咸先以樂之徳焉使樂教有
素而咸有樂徳則合奏樂之人莫非有徳之士節奏
間有不聲依永律和聲者哉况周頌肅雝和鳴論語
翕純皦繹心誠求之樂尚可知所謂今樂猶古樂者
以此若律焉已耳且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孰得
而訾之不知樂器一一合乎律吕而奏以今之樂工
吾不知於古樂何如也况古者以律管起尺度由母
[112-2a]
生子也後世以尺度定律管以子證母也差之毫釐
失之千里如五季王朴聲與器俱失其係豈小小哉
太史公言黄鐘起於聲氣之元班固謂至治之世天
地之氣合以生風風氣正而十二之律定後世乃欲
求律於黍於尺於斛於錢於鬴其可乎甚至於時君
之指節謬益甚矣諸儒紛紛之説且未暇辨今之言
鐘律者不曰八寸一分則曰三寸九分一彼一此莫
之適從何止累黍縱横之訛而已哉吾恐中氣中聲
[112-2b]
萬事根本必非器數可拘而神解如阮咸張文收必
有超於黍尺者在也是故觀象於雷地豫天地有自
然之聲也取法於虞書周禮聖人有巳然之教也反
觀於喉舌唇齒㗁五聲在人今猶古也且聖
天子建中和之極詔求精通樂律如咸如文收者
四海未必無人徳以本之律以諧之大雅其庶幾矣
雖然聖門成樂之教尤有頃刻不可離者心定則氣
清而聲和心躁則氣浮而聲厲樂在人身何俟比竹
[112-3a]
欲求聲律在我敢曰知音鮮人哉
[112-4a]
[112-4b]
粤稽古論樂皆本於律因律管短長而度數量衡皆
由此生正變倍半皆由此定若有不可易者孔子於
易大象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徳殷薦之上
帝以配祖考而不及夫律何哉蓋震之一陽天地之
元氣也天地之大徳曰生而元陽者其生生之本焉
方其天地閉藏一陽來復而伏於地之下萬物已資
始矣及帝出乎震而奮於地之上萬物莫不資以發
生此天地之大和也天地自然之樂也可見元陽藏
[112-5a]
伏地中斯元聲自為之震動天地開泰萬物莫不欣
欣向榮乃豫之所以為豫故先王作樂崇徳正以象
天地自然之豫而律吕即此以定之耳樂記曰天地
訢合隂陽相得煦嫗覆育萬物然後草木茂區萌逹
羽翼奮角觡生蟄蟲昭蘇羽者嫗伏毛者孕育胎生
者不殰而卵生者不殈則樂之道歸焉耳正謂此也
又曰樂者非謂黄鐘大吕絃歌干揚也樂之末節也
知其所謂末節則其所謂本者可知也然則生物之
[112-5b]
心非吾人之元陽乎惟大生之徳充積於中斯發之
聲音自恊乎律吕何也以耳齊其聲非以聲而齊其
耳以心定其律非以律而定其心因律以生乎尺非
以尺而生乎律茍區區於律管短長之辯如黄鐘九
寸一分則其所謂寸與分又以何為凖而定其分寸
之則也又何怪乎雅樂不作而聲音之和不與天地
應也是非謂古人所定之鐘律可盡廢也要有樂徳
以為之本耳噫真知雷出地奮豫為天地大和之樂
[112-6a]
則古人郊祭廟祀不用商音亦有自來矣
人之氣即天地之氣人之聲即天地之聲然必有是
氣斯有是聲氣必以和為尚也是故孔子於六十四
卦獨於豫卦示人以作樂崇徳之象觀其象思其名
義而樂之道偹是矣何為象震上坤下為䷏一陽寓
於五隂之中即此可以制器可以恊律而中氣中聲
可黙會也何為名義雷出地奮為豫陽氣發洩於地
上即此可以作樂崇徳薦上帝配祖考而大和與天
[112-6b]
地通者可黙㑹也何為象之以樂葢樂以聲音為主
而雷乃天聲之出於自然者也人之作樂當效法天
地自然之聲而同歸於大和焉耳何為又象之以徳
葢聞樂可以知徳而一陽乃天徳之發生萬物者也
人之作樂當效法天地元陽之徳而發之聲音焉耳
然則徳即五隂中之一陽所謂元氣所謂元聲合天
地人而一之者也天地有是徳故雷出地奮而萬物
發生人心有是徳故作樂崇徳殷薦上帝以配祖考
[112-7a]
總名之豫者此也夫孔子以樂歸之豫先儒悉以黄
鐘歸之復得無有不同乎葢陽一也復則在乎地之
下豫則在乎地之上雷一也在乎地之下聲尚隠於
無在乎地之上聲始見於有是以雷聲一動則天地
太和之氣盈滿兩間而百蟄悉啟萬類俱生矣樂主
乎聲孔子獨象於豫有深意也噫一陽之徳在天徳
謂之元在天心謂之仁本與天地神人相為貫通人
惟有是徳則心和而氣和氣和而聲和又何律吕之
[112-7b]
不和也若曰黄鍾取諸復此上以卦氣言則於十一
月之律謂之黄鍾於正月之律謂之太簇其名義亦
可想矣彼不知樂以崇徳而徒泥於律管之分寸何
哉雖然人心果有是中和之徳則其心固與天地合
徳矣由此被之管絃而聲必和候之管灰而氣必應
斯人也聲為律身為度者也又何患分寸毫釐之不
恊也此所以論律吕者湏涵養樂徳以為之本
古樂經傳
[112-8a]
虞書曰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
帝曰䕫命爾典樂教胄子直而寛温而栗剛而無虐
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
無相奪倫神人以和䕫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
禹曰九功惟叙九叙惟歌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勸之
以九歌俾弗壞
帝乃誕敷文徳舞干羽於兩階七旬有苖格
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在治忽以出納五言汝聽
[112-8b]
䕫曰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祖考來格虞賓在位
羣后徳讓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鏞以間鳥獸
簫韶九成鳳凰來儀䕫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
庶尹允諧
商頌曰鼓淵淵嘒嘒管聲既和且平依我磬聲於
赫湯孫穆穆厥聲庸鼓有斁萬舞有奕我有嘉客亦
不夷懌
周頌曰有瞽有瞽在周之庭設業設虡崇牙樹羽應
[112-9a]
田縣鼓鞉磬柷圉既偹乃奏簫管備舉喤喤厥聲肅
雝和鳴先祖是聴我客戾止永觀厥成
周禮春官大師掌六律六同以合隂陽之聲陽聲黄
鐘太簇姑洗賔夷則無射隂聲大吕夾鍾仲吕林
鍾南吕應鍾皆文之以五聲宫商角徴羽皆播之以
八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
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政而合國之子
弟焉凡有道有徳者使教焉死則以為樂祖祭於瞽
[112-9b]
宗以樂徳教國子中和祇庸孝友以樂語教國子興
道諷誦言語以樂舞教國子舞雲門大卷大咸大㲈
大夏大濩大武
以六律六同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以致鬼神以
和邦國以諧萬民以安賔客以就逺人以作動物
禮運曰五行之動迭相竭也五行四時十二月還相
為本也五聲六律十二管還相為宫也
樂記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
[112-10a]
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
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樂者音之所
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
其聲噍以殺其樂心感者其聲嘽以緩其喜心感者
其聲發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其敬心感者
其聲直以亷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六者非性也
感於物而後動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禮以道
其志樂以和其聲正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姦禮樂刑
[112-10b]
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凡音者生人
心者也情動於中故形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是故治
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
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宫為君
商為臣角為民徴為事羽為物五者不亂則無懘
之音矣宫亂則荒其君驕商亂則陂其臣壞角亂則
憂其民怨徴亂則哀其事勤羽亂則危其財匱五者
皆亂迭相陵謂之慢如此則國之滅亡無日矣鄭衞
[112-11a]
之音亂世之音也比於慢矣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
音其政散其民流誣上行私而不可止也凡音者生
於人心者也樂者通倫理者也是故知聲而不知音
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衆庶是也唯君子為
能知樂是故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
而治道偹矣是故不知聲者不可與言音不知音者
不可與言樂知樂則㡬於禮矣
樂也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
[112-11b]
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夫民有血氣心知之性
而無哀樂喜怒之常應感起物而動然後心術形焉
是故志㣲噍殺之音作而民思憂嘽諧慢易繁文簡
節之音作而民康樂粗厲猛起奮末廣賁之音作而
民剛毅亷直勁正莊誠之音作而民肅敬寛裕静好
順成和動之音作而民慈愛流僻邪散狄成滌濫之
音作而民淫亂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數制之
禮義合生氣之和道五常之行使陽而不散隂而不
[112-12a]
宻剛氣不怒柔氣不懾四暢交於中而發作於外皆
安其位而不相奪也然後立之學等廣其節奏省其
文采以䋲徳厚律小大之稱比終始之序以象事行
使親疏貴賤長㓜男女之理皆形見於樂故曰樂觀
其深矣土敝則草木不長水煩則魚鱉不大氣衰則
生物不遂世亂則禮慝而樂淫是故其聲哀而不莊
樂而不安慢易以犯節流以忘本廣則容姦狹則
思欲減條暢之氣㓕平和之徳是以君子賤之也凡
[112-12b]
姦聲感人而逆氣應之逆氣成象而淫樂興焉正聲
感人而順氣應之順氣成象而和樂興焉倡和有應
回邪曲直各歸其分而萬物之理各以類相動也是
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類以成其行姦聲亂色不
留聰明淫樂慝禮不接心術惰慢邪僻之氣不設於
身體使耳目鼻口心知百體皆由順正以行其義然
後發以聲音而文以琴瑟動以干戚飾以羽旄從以
簫管奮至徳之光動四氣之和以著萬物之理是故
[112-13a]
清明象天廣大象地始終象四時周還象風雨五色
成文而不亂八風從律而不姦百度得數而有常小
大相成終始相生倡和清濁迭相為經故樂行而倫
清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昜俗天下皆寧故曰樂
者樂也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以道制欲則
樂而不亂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是故君子反情以
和其志廣樂以成其教樂行而民鄉方可以觀徳矣
古者天地順而四時當民有徳而五榖昌疾疢不作
[112-13b]
而無妖祥此之謂大當然後聖人作為君臣父子以
為紀綱紀綱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後正六律
和五聲弦歌詩頌此之謂徳音
鐘聲鏗鏗以立號號以立横横以立武君子聴鐘聲
則思武臣石聲磬磬以立辨辨以致死君子聴磬聲
則思死封疆之臣絲聲哀哀以立亷亷以立志君子
聴琴瑟之聲則思志義之臣竹聲濫濫以立㑹㑹以
聚衆君子聽竽笙簫管之聲則思畜聚之臣鼓鼙之聲
[112-14a]
讙讙以立動動以進衆君子聽鼔鼙之聲則思將帥之臣
君子之聽音非聽其鏗鏘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
論語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
於斯也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
盡善也 樂則韶舞放鄭聲逺佞人鄭聲淫佞人殆
惡鄭聲之亂雅樂也 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
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
子曰吾自衞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子
[112-14b]
曰師摯之始闗睢之亂洋洋乎盈耳哉 人而不仁
如樂何 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 子貢曰聞其樂
而知其徳
孟子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今之樂猶古之
樂也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曰不若與人曰與少
樂樂與衆樂樂孰樂曰不若與衆 師曠之聰不以
六律不能正五音 聖人既竭耳力焉繼之以六律
正五音不可勝用也 樂之實樂斯二者是也樂則
[112-15a]
生矣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
舞之 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
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
周子曰隂陽理而後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婦
婦萬物各得其理然後和故禮先而樂後 故樂聲
淡而不傷和而不淫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
淡則欲心平和則躁心釋 優柔平中徳之盛也天
下化中治之至也是謂道配天地古之極也 後世
[112-15b]
禮法不修政刑苛紊縱欲敗度下民困苦謂古樂不
足聴也代變新聲淫蕩愁怨𨗳欲增悲不能自止故
有賊君棄父輕生敗倫不可禁者矣 樂者本乎政
也政善民安則天下之心和聖人作樂以宣暢其和
心逹於天地天地之氣感而大和焉天地和則萬物
順故神祇格鳥獸馴 樂聲淡則聴心平樂辭善則
歌者慕故風移而俗易矣妖聲艷辭之化也亦然
嗚呼樂者古以平心今以助欲古以宣化今以長怨
[112-16a]
程子曰禮樂大矣然以進退之間則已得性情之正
樂隨風氣至韶則極備若堯之洪水方割四凶方去
和有未至也至舜以聖繼聖治之極和之至故韶為
備
張子曰古樂不可見葢為今人求古樂太深如以古
樂為不可知只以虞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
聲求之得樂之意葢書於是詩只是言志歌只是永
其言而已只要轉其聲令人可聽今日歌者亦以轉
[112-16b]
聲而不變字為善歌長言後却要入於律律則知音
者知之知此聲入得何律古樂所以養人徳性中和
之氣後之言樂者止以求哀故晋平公曰哀無哀於
此乎哀則正以感人不善之心歌亦不可以太髙亦
不可以太下太髙則入於噍殺太下則入於嘽緩葢
窮本知變樂之情也 聲音之道與天地同和與政
通蠶吐絲而商絃絶故與天地相應方蠶吐絲木之
氣極盛之時商金之氣衰如言律中太簇律中林鐘
[112-17a]
於此盛則彼衰方春木當盛却金氣不衰此便是不
和不與天地之氣相似 五峯胡氏曰等級至嚴也
失禮樂則不威山河至險也失禮樂則不守禮乎樂
乎天下所日用不可以造次顛沛廢焉者乎朱子曰
古者教法禮樂射御書數不可缺一就中樂之教尤
親切䕫敎胄子只用樂大司徒之職也是用樂蓋是
教人朝夕從事於此拘得心長在這上靣葢為節奏
學他底急也不得慢也不得久之都换了他一副當
[112-17b]
情性 樂律自黄鐘至中宫皆屬陽自賔至應鐘
皆屬隂此是一個大隂陽黄鐘為陽大吕為隂太簇
為陽夾鍾為隂毎一陽間一隂又是一個小隂陽
古樂考總論
樂記曰凡音之起由心生也此樂之本也論樂者一
凖諸此樂之道可得而明矣何也記中又曰鐘鼓管
磬羽籥干戚樂之器也屈伸俯仰綴兆疾徐樂之文
也曰論倫無患樂之情也欣喜歡愛樂之官也凡器
[112-18a]
也文也情也官也皆作樂者所必有而孰不起於心
乎後世言樂者則皆器而已矣情與官且弗之及况
於樂之本者也耶舍本求末欲其與政相通奮至徳
之光動四氣之和以著萬物之理也不可得矣孔子
曰人而不仁如樂何曰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觀其
以善美論韶武以翕純皦繹語魯大師以雅頌各得
其所為樂之正其崇本之意可識矣且以虞周之樂
言之舜命后䕫典樂以教胄子固有在於直温寛栗
[112-18b]
剛簡之徳然益稷篇有曰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
祖考來格虞賔在位羣后徳讓下管鼗鼓合止柷敔
笙鏞以間鳥獸蹌蹌簫韶九成鳳凰來儀同此器也
其所以和神人格鳥獸者何也周禮大司樂掌成均
之法固有取於樂徳樂語樂容之教然周頌有曰設
業設虡崇牙樹羽應田縣鼓鼗磬柷圉既備乃奏簫
管備舉喤喤厥聲肅雝和鳴先祖是聴我客戾止永
觀厥成亦同此器也其所以格祖考悅嘉客者何也
[112-19a]
胄子成均之教有素也以之昭徳故徳溥而神人和
以之象功故功成而神人悦也若云後代樂不古若
以音律之不傳焉是不知鄭師文總四絃而翔慶雲
晉師曠歌南風而知楚弱阮咸聽晋樂而識國運信
都芳造輪扇而合律氣李嗣真振鐸於地而黄鐘自
應張文收㫁竹為律而啞鐘自鳴彼數人者不過聞
音知樂者耳樂律且由己而定也奈何若而人也世
亦不恒有焉後之人不求音樂之本於吾心而紛紛
[112-19b]
於器數之末遂擬議㕘酌於京房之凖梁武之通鄭
津之七調王朴之律凖和峴之表尺劉幾之主人聲
范鎮之用真黍魏漢津之則人指而蔡元定著之為
律吕新書近有所謂律吕元聲焉是皆求諸器數者
也雖其所論黄鐘之小大長短較之度量權衡亦似
脗合然施之候氣則不應付之音樂則不調亦徒詳
於簡册已耳所謂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聲音與天地
相應者不㡬於虚語哉且樂記所謂鐘磬絲石鼓鼙
[112-20a]
之聲乃萬世循聲正樂之凖也不此之信而惟器數
之較或專尚編鐘或専尚石磬亦未必無見若止謂
伶倫截嶰谷之竹聴鳳凰鳴為律吕之元然后夔一
則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二則曰於予擊石拊
石百獸率舞庶尹允諧獨不可以石為之凖哉即如
黄鐘為聲氣之元而元氣元聲果起於心耶果起於
竹管之短長也太史公曰黄鐘者陽氣踵黄泉而出
也是亦可以觀其義矣惟黄鐘不恊乎聲氣之中則
[112-20b]
失其所以為君也故五聲八音十二律髙則過乎君
而失之亢卑則不及乎君而失之慢皆起於中心之
不定耳然則欲求中聲當如之何書謂詩言志歌永
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即詩歌之間
而抑揚節奏各協乎宫商角徴羽焉律在其中矣所
謂變宫變徴亦只於永言之間轉聲而不變字使其
上下接續不㫁樂在其中矣如此則聲即為律黄鐘
律吕在吾身中矣夫豈易言哉必如虞書之教胄子
[112-21a]
周禮之敎成均所以涵濡於樂徳樂舞樂容之教者
亦既有年矣身具夫直温寛栗剛簡之徳則其發之
聲音自合律吕播之樂器自爾肅雝即此可識元氣
元聲之所自而管之短長皆自我定之矣何必拘拘
於竹管之較量哉否則不求樂本於吾心縱使分寸
毫釐之不爽人而不仁如樂何
總論
古樂以徳為本聞樂可以知徳有徳斯可以作樂是
[112-21b]
徳為樂之本也前已述其概矣然器數亦樂之所必
用者惟有樂徳之人心和氣和考古證今自能盡其
制也但古人於器數之間亦嘗殫心思以䆒竟之雖
所見不同而所尚短長亦因以異故於黄鐘九寸及
三寸九分之說各有所據然以理裁之管之長者則
其氣沉其聲必徐而婉管之短者其氣浮其聲必急
而剽求元聲元氣者此亦可以得其義也若以聲之
清濁論則短長之管皆有清有濁如人之碩大者豈
[112-22a]
其聲皆重而濁癯痩者豈其聲皆輕而清乎知清濁
不在短長之管則一陽之氣為黄鍾之元聲者豈可
盡以管之短長論哉今採其無害於義者並存於後
以俟正樂之君子云
[112-22b]
樂 徳 中和祗/庸孝友
樂 語 興道諷/誦言語
樂 舞 雲門/ 大卷/大夏 大咸/大濩 大磬/大武
[112-23a]
孔子論詩禮樂之教孟子論仁義知禮樂之實俱終
之以樂樂之闗於人也大矣虞廷命后䕫典樂教胄
子周禮大樂正掌成均之法以敎合國之子弟樂之
敷於敎也專矣惟其闗於人也大則其敷之敎也不
容以不専不専則教不行教不行則人心無所養躁
言妄動而人之成也難矣嘗考國子之教有三曰樂
徳曰樂語曰樂舞所謂徳者何中和祗庸孝友是也
所謂語者何興道諷誦言語是也所謂舞者何雲門
[112-23b]
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濩大武是也以此三者立教
又使有道有徳者掌乎教則合國之子弟孰不涵養
薰陶於樂教之中乎自今觀之雖三者並重必以樂
徳為之本也舜命后䕫典樂教胄子所謂直温寛栗
剛無虐簡無傲亦自徳言而詩歌聲律皆於此乎洩
之也何也中和祗庸孝友之徳皆心之徳也教之由
外以養其中也歌詠以養性情舞蹈以養血脉隨其
所語隨其所舞莫非養徳之助也久之則吾心之邪
[112-24a]
穢為之蕩滌吾心之查滓為之消融辭氣之出也自
無鄙悖容貌之動也自無暴慢而樂徳庶㡬可成矣
故由中以逹乎外也凡音之起由心而生渢渢乎皆
徳音也根心生色四體不言而喻雍雍乎皆徳容也
耳目聰明心氣和平雖不言不動此心固自有樂徳
在矣由是率是子弟以搏拊琴瑟考擊鐘鼓而舞動
乎羽毛干戚有不合律吕之節中疾徐之度而大奮
其至徳之光者哉否則斯須不和不樂鄙詐之心入
[112-24b]
之矣徒欲五色成文八風從律不可得也此所以樂
徳尤為樂語樂舞之本也是故虞周之教皆以徳為
先虞周之樂皆以徳為本而二代之樂所以不可及
也先王作樂崇徳崇此焉耳後人聞樂知徳知此焉
耳孔子曰成於樂孟子曰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也
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皆是道也樂教之有益
於人也如是哉奈何樂之不明也久矣後代雖有國
子之設而樂教無聞也間有談樂者止詳於竹管之
[112-25a]
短長積黍之多寡以為黄鐘萬事之根夲在兹也審
聲知音審音知樂當有出乎此者若談樂徳於其前
鮮不嗤其迂而鄙其陋矣故嘗為之說曰設取大韶
大武之樂噐付之今日大常之樂工一節奏之即得
盡善盡美俾先祖是聽庶尹允諧吾不信也設取今
日樂器付之后䕫所教之胄子與周大樂正所教合
國子弟而使之戛擊詠歌舞蹈其間焉祗以宣其姦
聲逆氣𨗳欲長悲吾亦不之信也况普天率土固自
[112-25b]
有精宻樂器之人也有志古樂者必先之以樂教夲
之以樂徳而後可
[112-26a]
[112-27a]
[112-27b]
樂主乎聲而亦本諸太極圖書何哉葢太極圖書萬
化之原也是故聲夲諸氣太極隂陽之完氣也天轉
地之元氣自東方而左行水始生木木生火而土生
金及水河圗是也地運天之元氣自西方而右行水
始克火火克金而木克土及水洛書是也聖人則之
以調五音行八風音非生不和風非克不動其自為
宫也左行以應斗其應聲也右行以應日十二宫各/周十二律
凡百四十四/聲應坤之䇿宫商皆相克羽徴角/商宫其流行也皆相生
[112-28a]
角徴宫/商羽而始終之序宫徴商/羽角還相為宫一太極之全
體也聲氣和而萬物暢大樂與天地同和矣
[112-29a]
[112-31a]
[112-31b]
五聲總考
太史公曰音樂者所以動盪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
心也故宫動脾而和正聖商動肺而和正義角動肝
而和正仁徴動心而和正禮羽動腎而和正智故聞
宫音使人温舒而廣大聞商音使人方正而好義聞
角音使人惻隠而愛人聞徴音使人樂善而好施聞
羽音使人整齊而好禮
漢志曰商之為言章也物成熟可章度也角觸也物
[112-32a]
觸地而出戴芒角宫中也居中央暢四方唱始施生
為四聲綱也徴祉也物盛大而繁祉也羽宇也物聚
藏覆宇下也夫聲者中於宫觸於角祉於徴章於商
宇於羽故四聲為宫紀也恊之五行則角為木五常
為仁五事為貌商為金為義為言徴為火為禮為視
羽為水為智為聽宫為土為信為思以君臣民事物
言之則宫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徴為事羽為物唱和
有象故言君臣位事之體也五聲之本生於黄鐘之
[112-32b]
律九寸為宫或損或益以定商角徴羽九六相生隂
陽之應也
八音總考
陳氏樂書曰金生於土而别於土其卦則兊其方則
西其時則秋其風閶闔其聲尚羽其音則鏗立秋之
氣也先王作樂用之以為金奏焉周官鍾師掌金奏
鎛師掌金奏之鼓鼓人掌四金之聲音孟子曰金聲
是也金奏之樂未嘗不用鼓時謂之金者以金為主
[112-33a]
故也禮曰内金示和也又曰入門而金作示情也國
語曰金奏肆夏莊子曰金石有聲不考不鳴則奏金
而鳴之内以示情外以示和也音之實也
石之為物堅實而不動其卦則乾其時則秋冬之交
其方則西北之維其風不周其聲尚角其音則辯立
冬之氣也先王作樂擊之以為磬之屬焉葢金石之
樂其聲未嘗不相應莊子曰金石有聲不考不鳴國
語曰金石以動之唐李真以車鐸而得徴音之石則
[112-33b]
其相應可知三代之樂既壞於秦漢漢至成帝尚未
有金石之樂及晉武破苻堅之後而四廂金石始備
焉後世復以泗濵石其聲下而不和以華原所出者
易之信乎審一以定和難哉
絲飾物而成聲其卦則離其方則南其時則夏其聲
尚宫其律賔其風景其音哀夏至之氣也先王作
樂絃之以為琴瑟之屬焉葢琴瑟之樂君子所常御
其大小雖不同而其聲應一也故均列之堂上焉
[112-34a]
竹之為物其節直而有制其心虛而能通而利制之
音所由出也其卦則震其方則東其時則春其聲尚
義其律姑洗其風明庶其音濫春分之氣也先王作
樂竅之以為簫管之屬焉
匏之為物其性輕而浮其中虛而通笙則以匏為毋
象植物之生焉其卦則艮其方東北之維其時春冬
之交其聲尚義其律大吕太簇其風融其音啾立春
之氣也先王作樂以之為笙竽之屬焉記曰歌者在
[112-34b]
上匏竹在下國語曰匏竹利制葢匏竹相合而成聲
得清濁之適故也
土則埏埴以成器而冲氣出焉其卦則坤其方則西
南之維其時則秋夏之交其風則凉其聲尚宫其音
則濁立秋之氣也先王作樂用之以為塤之屬焉葢
塤箎之樂未嘗不相應詩曰伯氏吹塤仲氏吹箎又
曰如塤如箎樂記以塤箎為徳音之音周官笙師並
掌而教之則其聲相應信之矣
[112-35a]
革去故以為器而羣音首焉其卦則坎其方則北其
時則冬其風廣莫其律黄鐘其聲一其音讙冬至之
氣也先王作樂用之以為鼓之屬焉葢鞉所以兆奏
鼓者也二者以同聲相應故祀天神以雷鼓雷鼗祭
地祇以靈鼓靈鼗享人鬼以路鼓路鼗樂記亦以鼗
鼓合而為徳音周官少師亦以鞉鼓并而鼓之也
木者所以合止樂之器其卦則巽其方東南之維其
時春夏之交其風清明其律夾鐘其聲一其音直立
[112-35b]
夏之氣也先王作樂斵之以為柷敔之屬焉樂記曰
作為椌楬徳音之音柷敔以椌楬為用椌楬以柷敔
為體二者之聲一合一止未嘗不相待也
律吕名義
律法也度也又述也宣也其數一合升陽之度其聲
則宣陽氣之聲也
吕侣也配也又助也與律為侣而助之宣氣其功與
律配也
[112-36a]
五音名義
宫者宏也容也以其音宏而有容故曰宫商者剛也
方也以其音剛而成方故曰商角者確也作也以其
音作而堅確故曰角徴夲作澂静也凝也以其音靜
而凝止故曰徴羽者遽也舉也以其音遽而輕舉故
曰羽
十二律名義
黄鐘黄土色鍾聚也律宣陽氣於黄泉以/孳萌萬物而翕聚者發散也位於子
[112-36b]
大吕與陽為侣而助之宣氣此其/首而大者故曰大吕位於丑
太簇太大也簇奏也進也大進陽/氣而發逹萬物也位於寅
夾鍾夾輔也輔太簇進陽氣以發散乎/萬物之聚而未逹者也位於卯
姑洗姑始也洗鮮㓗也宣陽生物而/形色始露鮮㓗可觀也位於辰
仲吕助姑洗宣陽而居大吕夾鍾/二吕之後故曰仲吕位於己
賔
柔弱也一隂始生其氣柔弱不得/用事如為賔然故曰
賔位於午
林鍾林盛也大也助賔宣陽生物萬物/之生至六月而成大叢聚也位於未
夷則夷平也皆也則法也陽氣生物遇秋/而止皆有法則不至於過也位於申
[112-37a]
南吕南任也助夷則宣陽/任成萬物也位於酉
無射射厭也宣陽生物之功至於/九月猶不厭射也位於戌
應鍾應和也應和陽功收萬/物而聚之也位於亥
書曰六律五聲孟子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是五
音必依六律以節宣之而後和也茍不知律吕五音
十二律之名義而徒以管之長短定律可乎
夫律吕之數隂陽竒偶之情也陽六為律律以統氣
類物隂六為吕吕以旅陽宣氣凡十二管而黄鍾之
[112-37b]
長獨得九寸大吕而下律吕相間以次而短至應鍾
而極焉葢黄鍾陽聲之始故其數九而度量權衡由
是而出十一律由是而損益則黄鍾萬事根本之說
也十一月乾之初九陽氣始動而鍾於物故黄鍾為
天統六月坤之初六隂氣始動而楙於物故林鍾為
地統正月乾之九三萬物凑進人奉而承之故太簇
為人統黄鍾子為天正陽之始也林鍾未之衝丑為
地正隂之始也太簇寅為人正隂陽得而人物生之
[112-38a]
候也此則三統三正之義也然天兼乎地而地無踰
天之理人法乎天而天有始物之功林鍾太簇之律
雖與黄鍾相配而不敢以相役則君有常尊而位定
矣故明於三統之義而隂陽之情得然後損益之分
定而律吕之位可求也何也陽以圎為形其性動故
其數三隂以方為節其性靜故其數二以陽生隂三
分本律而損其一是曰下生以隂生陽三分本律而
增其一是曰上生上生不得過黄鍾之清濁下生不
[112-38b]
得及黄鍾之數實故曰黄鍾為律日之首而生十一
律者也自黄鍾而至應鍾陽皆下生隂皆上生葢從
子至巳陽生而隂退也自賔以至仲吕隂反下生
陽反上生葢從午至亥隂升而陽退也凡此莫非順
隂陽之消長以為損益而豈能以私意㕘於其間哉
至於變律之説所以補正律之不足者葢十二律各
自為宫每一律則役六律以生五聲二變自黄鍾以
至應鍾則各足其相役之數故不用變律而以本律
[112-39a]
當之自賔以至仲吕未免上役黄鍾太簇故不用
正律而以變律應之此所以相和而不至於相凌也
變聲所以濟五聲之不及者自殷以前惟五音而已
至周則加二變謂之七聲葢角徴之間近徴收一聲
謂之變徴羽宫之間近宫收一聲謂之變宫邇而不
偪逺而不携此所以克諧而無相奪倫也然變律止
於六者以數至應鍾而窮至此則十二律七聲循環
相役固不俟強加而自足也變聲止於二者以音節
[112-39b]
相去太逺而設若宫與商商與角徴與羽相去皆一
律固不待變聲而自和也京房不知此義自仲吕而
下再生執始以至南事四十八律其於三分損益不
盡之筭或增破壞自然之數尚得謂之律乎萬實常
用禮運旋宫之法以五正二變衍之而為八十四調
沈重凖易之䇿當期之日而為三百六十律牽合傅
㑹繁雜而無統紀尚得謂之樂乎夫不能審聲故無
以正律而得其周徑積之數不能正律故無以定
[112-40a]
器而辯其髙下清濁之宜何怪乎議者之紛紛而莫
一也他如漢人作凖以代竹而其法罔效晉人制尺
以定律而其聲過髙梁隋以來或求之金石而音韻
鮮諧或㕘之秬黍而肥瘠難定古器散亡音聲㣲𣺌
樂果何時而興乎近世儒者乃倡為之說曰黄鍾非
九寸之管而引通鑑外紀吕氏春秋所載含少之說
為徴殊不知黄鍾以八十一分之管吹三十九分以
為聲故謂之含少今遂以三十九分為黄鍾之律而
[112-40b]
執含少以為清管使十一律無從取正是詆毁先儒
之言而增異説之蹊徑何足取信於後哉如欲見諸
施行莫若截竹為筒以擬黄鍾之管築室布灰以為
候氣之法如宋儒蔡元定之所論近世丘文莊之所
議庶幾黄鍾之律可得而十一律可因之以損益矣
聲律辯
五聲之序宫最大而沉濁羽最細而輕清商之大次
宫徴之細次羽而角居四者之中焉然世之論中聲
[112-41a]
者不以角而以宫何也曰凡聲陽也自下而上未及
其半則屬於隂而未暢故不可用上而及半然後屬
於陽而始和故即其始而用之以為宫因其毎變而
益上則為商為角為變徴為徴為羽為變宫而皆以
為宫之用焉是以宫之一聲在五行為土在五常為
信在五事為思葢其正當衆聲和與未和用與未用
隂陽際會之中所以為盛若角則惟當五聲之中而
非衆聲之㑹且以七均輪之又有變徴以居焉亦非
[112-41b]
五聲之所取正也然自其聲之始和者推而上之亦
至於變宫而止耳自是以上則又過乎輕清而不可
以為宫於是就其兩間而細分之則其别又十有二
以其最大而沉濁者為黄鍾以其極細而輕清者為
應鍾及其旋相為宫而上下相生以盡五聲二變之
用則宫聲常不越乎十二之中而四聲者或時出於
其外以取諸律半聲之管然後七均備而一調成也
黄鍾之與餘律其所以為貴賤者亦然若諸半律以
[112-42a]
上則又過乎輕清之甚而不可以為樂矣葢黄鍾之
宫始之始中之中也十律之宫始之次而中少過也
應鍾之宫始之終而中已盡也諸律半聲過乎輕清
始之外而中之上也半聲之外過乎輕清之甚則又
外之外上之上也不可為樂者也正如子時初四刻/屬前日正四刻屬
後日其兩日之間即所謂始之始中之中也然則聲/四屬隂以下亦當黙有十二正變半律之地以為中
聲之前叚如子初四刻之/為者但無聲氣之可紀耳由是論之則審音之難不
在於聲而在於律不在於宫而在於黄鍾葢不以十
[112-42b]
二律節之則無以著夫五聲之實不得黄鍾之正則
十一律又無所受以為本律之宫也今又極論宫聲
之妙而無曰黄鍾云者則恐其於聲音法制之間猶
有所未盡也夫以聲音法制之粗而猶有未盡則雖
有黄帝大舜之君伶倫后䕫之任亦如之何徒手而
可以議大樂之和哉又有為宫當配仁之說者恐亦
非是迹其所以葢以仁當四徳之元而有包四者之
義耳夫仁木行而角聲者也以之配宫則仁既不安
[112-43a]
而信亦失據然以為可包四者則不害其有是理也
夫五行之序木為之始水為之終而土為之中以河
圖洛書之數言之則水一木三而土五皆陽之生數
而不可易者也故得以更迭為主而為五行之綱以
徳言之則木為發生之性水為貞静之體而土又包
育之母也故木之包五行也以其流通貫徹而無不
在也水之包五行也以其歸根反本而藏於此也若
夫土則水火之所寄金木之所資居中而應四方一
[112-43b]
體而載萬類者也故孔子贊乾之四徳而以貞元舉
其終始孟子論人之四端而不敢以信列序於其間
葢以為無適而非此也是則宫之統五聲仁之包五
常葢有並行而不悖者矣何必奪彼以予此然後快
於其心哉
[112-44a]
[112-44b]
昔黄帝使伶倫自大夏之西崑崙之東取嶰谷之竹
以其竅厚而均者㫁兩節之間而吹之為黄鍾清宫
之管管最長者制十二筩以聴鳳凰之鳴其雄鳴六
雌鳴六自清宫皆可以生之是黄鍾為律本故乾䷀
之初九律之首陽之變也因而六之以九為法得林
鍾以六乗黄鍾之/九得五十四也大吕故坤䷁之初六吕之首隂之
變也皆參天兩地之法也九六隂陽夫婦子母之道
也異類為子母謂黄鍾生林鍾/須得大吕而生同類為夫婦謂大吕/須嫁於
[112-45a]
黄鍾是為夫婦/而能生六月葢天地之情也且夫陽氣始歸戊巳
清宫是其黄鍾之母也纔得五月賔之交其律已
付長子候冬至而用也黄鍾自十一月陽氣始生而
用事是為律本也然五月一隂生後得清宫還付而
收之方生仲吕耳按晉書云漢京房知六律五音之
數六十律相生之法以上生下皆三生二以下生上
皆三生四陽下生隂隂上生陽終於仲吕而十二管
異矣仲吕上生執始執始下生去㓕上下相生終於
[112-45b]
南事六十律畢矣夫十二律之變至於六十猶八卦
之為六十四也
陽下生隂隂上生陽法
黄鍾娶大吕生林鍾 太簇娶仲吕生南吕
林鍾妃賔生太簇 南吕妃夷則生姑洗
無射交應鍾生夾鍾 夾鍾妃太簇生夷則
夷則娶南吕生大吕 大吕生賔
賔交與戊巳清宫 清宫却付長子也
[112-46a]
黄鍾九寸律之本也三分損一下生林鍾互相生至/五月㽔賔
交戊巳却付黄鍾遂生清宫最長之管一/尺二寸三分損九寸餘三寸三分生仲吕大吕三寸/七分
乃三分益一/上生賔太簇八寸遂三分損/一下生南吕夾鍾四寸二分乃/三分益一上
生夷/則姑洗七寸一分乃三/分損一生應鍾仲吕交得夫大簇管長三/寸三分乃三分益一
生執/始賔四寸九分始作少陽終為後夫/乃三分損一交與戊巳清宫林鍾六寸/乃三
分益一下/生太簇夷則五寸六分乃三分/損一上生大吕南吕五寸二分乃/三分益一下
生姑/洗無射交得妻應鍾管長六寸三/分乃三分損一生夾鍾應鍾四寸七分/乃三分益
一交與夫無/射為首唱執始在黄鍾部下仲吕之生也今却下/生去㓕在林鍾林鍾之下不敢不
[112-46b]
交與南事至/此而周畢矣南事生賔/之旁
律吕損益之數
漢書所載律吕生皆一上一下起黄鍾九寸為首展
轉生之脩於仲吕得十二律所云下生者謂長管生
短管也所謂上生者謂短管生長管也皆云三分其
管而損益之應下生者損其一分應上生者益其一
分各得其所生之管長短之數是則損常為短益常
為長也假如黄鍾九寸之管分作三分毎分各有三
[112-47a]
寸計九寸除其三分自然合成六寸即得六月林鍾
之管謂之下生也如以林鍾六寸之管分作三分即
三分合有二寸即此之數加於六寸之上自然合成
八寸即得正月太簇之管謂之上生也盡十二管其
例一同陽下生隂隂上生陽然則准黄鍾林鍾太簇
三管各得全寸之分餘外九管則有徴分之數中三
分損益自然之所致也
五聲六律十二管還相為宫
[112-47b]
禮運曰五聲六律十二管還相為宫也鄭元注云宫
數八十一黄鍾長九寸九九八十一也三分宫損一
生徵徴數五十四林鍾長六寸六九五十四也三分
徴益一生商商數七十二太簇長八寸八九七十二
也三分商損一生羽羽數四十八南吕長六寸六八
四十八也三分羽益一生角角數六十四姑洗長八
寸八八六十四也
圖書編巻一百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