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9-1a]
欽定四庫全書
圖書編卷二十九
明 章潢 撰
地道總叙
羲皇俯察地理孔聖下襲水土學羲孔之學而於地
道弗之庸心焉可乎哉輿地廣矣山川之脈絡未易
以周知矣而其大勢則自陰陽開闢天若有意以界
内外而限南北者在分野則然是故自三危積石負
[029-1b]
終南地絡之陰抵太華而北逾大河並大行抵恒山
之右循塞垣至於濊貊朝鮮是謂北紀三邊也自岷
山番冢負地絡之陽並商山抵上洛而南逾江漢至
於荆衡循嶺徼至於百粤是謂南紀越門也其間包
有冀兖青徐荆梁豫揚雍畿服畫九州江河分為兩
界其大幹入中國者為南北中三支雖土宇版章在
徳不在險也然天險不可升也地險山川丘陵也王
公設險以守其國所以公劉相邠太王遷岐武王宅
[029-2a]
鎬成王營洛衞文卜乎楚丘形勝亦古人所必擇而
處也厯觀古今輿圖孰有如我明大一統之盛兩都
並據南北雄圖而省府州縣翕然其環拱哉然廣谷
大川異制民生其間異俗剛柔遲速異齊所以周禮
體國經野辨方正位度地居民則壤成賦各隨地勢
以為之區畫至如今之邊防海防河運海運尤經世
者所宜究心余嘗愧不獲環孔轍躡禹跡以盡其俯
察下襲之宜幸圖籍具存亦可以不出户庭而週知
[029-2b]
天下也故為地道編
分野總叙
分野之説盖以星之在天者而分在地之土也觀周
禮大司徒言土宜辨十二土未言所辨何土保章氏
言星土辨九州未言所辨何星嘗以天象二十二州
之名考之或者春秋戰國時因星土之義而詳其説
乎但以列國參差不齊之地而配乎在天一定之星
諸家辨其非誠有然者易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雖
[029-3a]
以列星象官象民象物且莫不驗也况天地本一氣
也謂其無所關焉可乎惟唐僧一行則以天下山川
之象存乎兩界而分野一以山川為界不主封國郡
邑之名庶乎近之今載二十八宿分應各省地理圖
并存古九州分星圖合而觀之無泥乎一定之説則
分星分土亦可以得其槩也已
[029-4a]
[029-4b]
星宿次度分屬天下州郡國邑考
十二次班固取三統厯配十二分野其言最詳又有
費直説周易蔡邕月令章句頗有先後魏太史令陳卓
更言郡國所入宿度今附而次之
自軫十二度為夀星於辰在辰鄭之分野屬兖州費/直
起軫七度蔡/邕起軫六度
自氐五度至尾九度為大火於辰在夘宋之分野屬
豫州費直起氐十一度/蔡邕起氐九度
[029-5a]
自尾十度至斗十一度為析木於辰在寅燕之分野
屬幽州費直起尾九度/蔡邕起尾四度
自斗十一度至女七度為星紀於辰在丑呉越之分
野屬揚州費直起斗十度/蔡邕起斗六度
自女八度至危十五度為𤣥枵於辰在子齊之分野
屬青州費直起女六度/蔡邕起女二度
自危十六度至奎四度為娵訾於辰在亥衞之分野
屬并州費直起危十四度/蔡邕起危十度
[029-5b]
自奎五度至胃六度為降婁於辰在戌魯之分野屬
徐州費直起奎六度/蔡邕起奎八度
自胃七度至畢十一度為大梁於辰在酉趙之分野
屬冀州費直起胃十度/蔡邕起胃一度
自畢十二度至東井十五度為實沈於辰在申魏之
分野屬益州費直起畢九度/蔡邕起畢六度
自井十六度至栁八度為鶉首於辰在未秦之分野
屬雍州費直起井十二度/蔡邕起井十度
[029-6a]
自栁九度至張十六度為鶉火於辰在午周之分野
屬三河費直起栁五度/蔡邕起栁三度
自張十七度至軫十一度為鶉尾於辰在巳楚之分
野屬荆州費直起張十三度/蔡邕起張十二度
又改陳卓范蠡鬼谷先生張良諸葛亮譙周京房張
衡所著州郡躔次井方
角亢氐鄭兖州東郡入角一度入東平任城山陰入/角六度 泰山 角十二度 濟北
陳留入亢五度入濟陰入/氐一度 東平 氐七度
[029-6b]
房心宋豫州潁川入房一度/沛郡入房四度 汝南入房二度/梁國入房五度
淮南入心一度/楚國入房四度 魯國入心三度/
箕尾燕幽州凉州入箕十度/漁陽入尾三度 上谷入尾一度度/右北平入尾七
河西上郡北地遼東西入尾十度/勃海入箕一度 樂浪入箕三度 涿郡入尾十六度/𤣥菟入箕六度
廣陽入/箕九度
斗牛女吳越揚九江入斗一度/豫章入斗十度 廬江入斗六度度/丹陽入斗十六
㑹稽入牛一度/泗水入女一度 臨淮入牛四度/六安入牛六度 廣陵入牛八度/
虚危齊青州齊國入虚六度/濟南入危一度 北海入虚九度/樂安入危四度
[029-7a]
東萊入危九度度平原入危十一度/菑川入危十四
室壁衞并州安定入室一度/隴西入室四度 天水入室八度度/酒泉入室十一
張掖入室十四度/武城入壁六度 武都入壁一度/燉煌入壁八度 金城入壁四度/
奎婁胃魯徐州東海入奎一度/髙密入婁一度 瑯琊入奎六度/陽城入婁九度
膠東入/胃一度
畢趙冀州魏郡入昴一度/常山入昴五度 鉅鹿入昴三度/廣平入昴七度
中山入十度/趙郡入畢八度 清河入
九度/安平入畢四度 信都入畢三度/河間入畢十度
真定入畢/十三度
[029-7b]
觜參魏益州廣漢入觜一度/蜀郡入參一度 越入觜三度/犍為入參三度
牂牁入參五度/漢中入參九度 巴郡入參八度/益州入參七度
井鬼秦雍州漢中入井一度度定襄入井八度十八度/鴈門入井十六 代郡入井二
太原入井二十九度/上黨入鬼二度
栁星張周三河𢎞農入栁一度/河東入張一度 河南入星三度/河内入張九度
翼軫楚荆州南陽入翼六度度南郡入翼十度度/江夏入翼十二 江陵入軫一
桂陽入軫六度度武陵入軫十度/長沙入軫十六
國朝列郡分野
[029-8a]
北直𨽻順天府古幽州尾箕分野漢名廣陽宋名燕
山 保定府古幽州尾箕分野漢為涿郡 河間府
古幽州尾箕分野秦為鉅鹿上谷 真定府古冀州
畢分野秦為鉅鹿常山 順徳府古冀州
分野
廣平府古冀州昴分野秦為邯鄲 大名府古冀兖
二州室壁分野商舊都春秋為晉地唐為魏郡周為
天雄軍
南直𨽻應天府古揚州斗分野漢為丹陽郡吳為建
[029-8b]
業 鳳陽府古揚州斗分野古為塗山氏之國戰國
時屬楚秦屬九江郡漢為淮南唐為濠州 蘇州府
古揚州斗分野秦置㑹稽郡改江都 松江府古揚
州斗分野晉時屬徐州郡名雲間 常州府古揚州
斗分野秦為㑹稽郡唐為常州 鎮江府古揚州斗
分野秦屬㑹稽郡晉屬毘陵唐為丹陽郡 揚州府
古揚州斗牛分野秦為九江漢為廣陵 淮安府古
揚州斗牛分野秦為九江漢屬臨淮 廬州府古揚
[029-9a]
州斗分野戰國為楚秦為九江郡漢為江國 安慶
府古揚州斗分野戰國屬楚秦屬九江漢屬廬陵
太平府古揚州斗分野戰國屬楚秦屬鄣郡漢為丹
陽郡 寧國府古揚州斗分野戰國屬越後屬楚秦
為鄣郡漢置丹陽郡晉名宣城 池州府古揚州斗
分野先越後楚漢為丹陽 徽州府古揚州斗分野
先越後楚秦為鄣郡漢為丹陽 廣徳州古揚州斗
分野戰國屬楚漢為丹陽 和州古揚州斗分野戰
[029-9b]
國屬楚秦為九江漢初屬淮南 滁州古揚州斗分
野戰國屬楚秦為九江漢為淮南 徐州古徐州房
心分野春秋為宋地秦置彭城縣項羽都此
山西太原府古冀州參井分野漢置并州唐為河東
道 平陽府古冀州觜參分野堯都於此戰國屬韓
後屬趙秦漢皆為河東郡 大同府古冀州畢分
野戰國屬趙秦為雲中鴈門代郡 汾州古冀州參
分野春秋屬晉戰國屬趙秦漢皆為太原 遼州古
[029-10a]
冀州參井分野春秋屬晉戰國屬韓後屬趙為上黨
沁州古冀州春秋屬晉秦漢皆為上黨 潞州古冀
州參井分野西伯戡黎即此秦置上黨郡唐為潞
州 澤州古冀州觜參分野春秋屬晉戰國屬韓後
屬趙秦漢為上黨
山東濟南府古青州危分野春秋戰國並為齊漢為
濟南郡 兖州府古徐兖二州奎婁分野春秋為魯
國戰國屬楚 東昌府古兖州危室分野春秋為
[029-10b]
齊西鄙戰國為魏齊趙三國之境秦漢為東郡 青
州府古青州虚危分野太公封於此漢分置北海郡
登州府古青州危分野唐虞時為嵎夷秦為齊郡漢
屬東郡魏析東萊郡 萊州府古青州危分野古萊
夷地秦屬齊郡漢析置東萊郡遼東冀青二州舜分
冀東為北幽州即今廣寧以西之地青東北為營州
即今廣寧以東之地箕尾分野戰國屬燕
河南開封府古兖豫二州角亢分野春秋鄭衞陳三
[029-11a]
國之境戰國魏於此號為大梁秦為三川漢為陳留
彰徳府古冀州室壁分野商河亶甲居相即此春秋
為晉之東陽地戰國為魏之鄴地秦為上黨邯鄲二
郡 衞輝府古冀州室壁分野殷紂所都朝歌之地
秦屬河東郡漢屬河内郡 懐慶府古冀州覃懐之
地室壁分野商為畿内戰國為魏衞鄭三國 河南
府古豫州栁分野成王營洛在此東都於此 南陽
府古豫州張分野本夏禹之國春秋併於楚戰國屬
[029-11b]
韓光武起兵舂陵更始立於淯水陽在此 汝寧府
古豫州角亢氐分野秦置潁川郡漢置汝南郡東魏
改蔡州
陜西西安府古雍州井鬼分野周為王畿漢為三輔
後改京兆秦漢西晉魏後周隋唐並都於此 鳳翔
府古雍州井鬼分野周為岐周春秋戰國為秦武帝
更名右扶風 漢中府古梁雍二州井鬼翼軫分野
春秋戰國時屬秦與楚漢髙祖初為漢王都南鄭即
[029-12a]
此漢武分𨽻益州 平凉府古雍州井鬼分野秦屬
北地郡漢析安定郡 鞏昌府古雍州井鬼分野春
秋為戎羌秦屬隴西郡東漢分立南安郡 臨洮府
古雍州井鬼分野春秋戰國時為羌所居秦漢為隴
西郡隋改金城慶陽府古雍州井鬼分野春秋時為
義渠戎國秦屬北地郡 延安府古雍州井鬼分野
秦屬上郡漢初屬翟國 寧夏古雍州井鬼分野春
秋羌戎所居秦為上郡漢置朔方郡赫連夏氏都於
[029-12b]
此 洮州古雍州井鬼分野秦為諸戎之地後為吐
谷渾所據隋置臨洮郡 岷州古雍州井鬼分野古
西羌地秦為臨洮縣屬隴西郡漢時晉因之 河州
古雍州西羌地秦屬隴西郡漢屬金城隴西二郡
靖虜古雍州西羌地秦屬隴西郡漢屬金城文縣古
梁州井鬼分野春秋戰國時為氐羌地 甘肅古雍
州井鬼分野漢以前為月支國漢武置酒泉武威張
掖等郡
[029-13a]
浙江杭州府古揚州井分野春秋屬呉越戰國屬楚
秦為㑹稽郡東漢屬吳郡隋置杭州改餘杭郡唐復
為杭州 紹興府古揚州井女分野禹㑹諸侯于此
春秋戰國時為越國秦置㑹稽郡隋改越州唐改㑹
稽郡 嚴州府古揚州牛女分野春秋屬呉越戰國
屬楚秦為㑹稽鄣二郡漢屬㑹稽丹陽二郡唐為睦
州 金華府古揚州牛女分野春秋為越國秦屬㑹
稽郡漢為烏傷仍屬㑹稽唐為婺州改東陽郡 衢
[029-13b]
州府古揚州牛女分野春秋為越西鄙秦漢屬會稽
郡 處州府古揚州斗分野春秋戰國屬越秦為㑹
稽郡漢為東甌 台州府古揚州牛女分野春秋戰
國時為越地秦屬閩中郡漢屬東甌國 温州府古
揚州斗牛女分野春秋戰國並屬越秦屬閩中郡漢
初為東甌國 寧波府古揚州牛女分野夏商周皆
為越地 湖州府古揚州斗牛分野古為防風氏之
國春秋屬呉越戰國屬楚漢屬江都改㑹稽丹陽二
[029-14a]
郡唐置湖州改吳興郡 嘉興府古揚州斗分野春
秋屬吳越分境秦為㑹稽郡漢屬呉
江西南昌府古揚州斗分野春秋戰國時為呉越之
交秦屬九江郡漢置豫章郡 饒州府古揚州斗分
野春秋楚東境後屬呉戰國復屬楚秦屬九江郡漢
屬豫章郡 廣信府古揚州斗分野春秋戰國迭為
呉楚之地秦屬九江㑹稽二郡漢屬豫章郡及㑹稽
郡 南康府古揚州斗分野春秋為呉楚之地戰國
[029-14b]
屬楚秦屬九江郡漢屬豫章郡 九江府古揚州斗
牛分野春秋為呉越地楚秦為九江郡漢分屬豫章
郡 建昌府古揚州斗分野春秋吳南境戰國屬楚
秦屬九江郡漢屬豫章郡 撫州府古揚州斗分野
春秋為呉境後屬越戰國屬楚秦屬九江漢為豫章
郡呉名臨川 臨江府古揚州斗分野春秋屬呉後
屬越戰國屬楚秦為九江漢屬淮南後屬豫章 吉
安府古荆揚二州之域斗分野春秋屬呉戰國屬楚
[029-15a]
秦屬九江長沙二郡漢屬豫章郡及長沙國晉為廬
陵郡 瑞州府古揚州斗分野春秋屬呉戰國屬楚
秦屬九江漢屬豫章唐置靖州 袁州府古揚州斗
分野春秋屬吳戰國屬楚秦屬九江漢為豫章隋名
宜春 贑州府古揚州斗分野春秋屬呉越戰國屬
楚秦屬九江漢屬豫章因二水名章貢 南安府古
揚州斗分野春秋屬越戰國屬楚秦屬九江郡漢為
豫章郡隋屬䖍州
[029-15b]
湖廣武昌府古荆州翼軫分野周屬呉楚秦屬南郡
漢置江夏郡 漢陽府古荆州翼軫分野戰國屬楚
秦屬南郡漢為江夏郡安陸縣三國屬魏後屬吳
襄陽府古荆豫二州翼軫分野春秋屬楚秦為南郡
南陽郡 徳安府古荆州翼軫分野雲夢即此地秦
屬南郡漢屬江夏郡劉宋置安陸郡 黄州府古荆
州翼軫分野秦屬南郡漢屬江夏郡 荆州府古荆
州翼軫分野春秋為楚鄙都秦置南郡漢改為臨江
[029-16a]
郡 岳州府古荆州翼軫分野周以前為三苗地戰
國屬楚秦為長沙郡劉宋復分巴陵等縣 長沙府
古荆州翼軫分野商為荆楚地周始名長沙 寶慶
府古荆州翼軫分野春秋戰國時屬楚秦屬長沙郡
東漢屬零陵郡 衡州府古荆州翼軫分野春秋楚
地秦屬長沙漢初屬桂陽郡呉分為湘東衡陽二郡
常徳府 辰州府古荆州翼軫分野本蠻夷之地春
秋屬楚秦屬黔中郡漢為長沙武陵二郡三國為武
[029-16b]
陵郡 永州府古荆州翼軫分野春秋戰國為楚南
境秦為長沙郡 沔陽州古荆州翼軫分野春秋戰
國時屬楚秦屬南郡漢為江夏郡 承天府古荆州
翼軫分野春秋戰國時屬楚秦屬南郡漢為江夏郡
宋齊並為竟陵郡 靖州古荆州軫分野秦為黔中
郡漢屬武陵郡武帝時屬牂牁郡唐為溪洞 郴州
古荆州翼軫分野春秋戰國屬楚秦屬長沙項羽徙
義帝於此漢置桂陽郡屬荆州 施州古荆梁二州
[029-17a]
翼軫分野春秋為巴國戰國為楚巫郡秦屬黔中郡
漢屬南郡 永順古荆州翼軫分野蠻夷之地春秋
楚國之境秦屬黔中郡漢為武陵郡 保靖古荆
州翼軫分野隋為辰州地唐為漢州地宋置任靖州
四川成都府古梁州井鬼分野入參一度古為蜀國
秦置蜀郡漢武置益州蜀郡𨽻焉蜀漢都此 保寧
州古梁州井鬼分野春秋為巴國秦置巴郡漢末改
為巴西郡 順慶府古梁州參井分野春秋戰國時
[029-17b]
為巴子國秦屬巴郡劉宋析置宕渠郡 叙州府
古梁州井鬼分野古為僰國漢為犍為郡 重慶府
古梁州井鬼分野周時巴子國秦置巴郡蜀王建孟
知祥繼有其地 䕫州府古荆梁二州地翼軫分野
秦屬巴郡東漢分置永寧郡改巴東郡 馬湖府古
荆州井鬼分野古僰侯國之地夷獠所居漢武為犍
為牂牁二郡 潼川州古梁州井鬼分野春秋戰國
為蜀地秦為蜀郡漢置廣漢郡屬漢分置梓潼郡隋
[029-18a]
改新城郡 眉州古梁州井鬼分野秦為蜀郡漢為
犍為郡 瀘州古梁州井鬼分野春秋戰國為巴國
秦屬巴郡漢為犍為郡 雅州古梁州井鬼分野秦
為嚴道屬蜀郡東川屬南詔烏蒙古梁州井鬼分野
古為竇地甸漢為牂牁郡 烏撒古梁州井鬼分野
芒部古梁州井鬼分野古為屈流大雄甸 播州古
梁州井鬼分野秦為夜郎 蘭江縣漢屬牂牁郡
永寧梁州之南境井鬼分野秦為蜀郡漢為益州
[029-18b]
龍州古梁州井鬼分野周秦為氐羗漢為陰平道屬
益州 天全六畨梁州之南境井鬼分野古西南夷
平荼洞古荆豫二州軫分野戰國為黔中地秦屬黔
中郡漢屬武陵郡 松潘古梁州觜參分野古氐羗
地漢屬蜀郡 四川行都司指揮使司古梁州井鬼
分野本西南夷漢武置越巂郡
福建福州府古揚州牛女分野周為八閩秦置閩中
郡漢屬㑹稽郡唐為泉州改長樂郡 邵武府古揚
[029-19a]
州牛女分野周為八閩秦屬閩中郡漢屬㑹稽郡唐
改屬建州 建寧府古揚州牛女分野周為八閩秦
屬閩中郡漢屬㑹稽郡唐置建州改建安郡 延平
府古揚州牛女分野周為閩越秦屬閩中郡漢屬㑹
稽郡唐為建福汀三州 興化府古揚州牛女分野
周為八閩秦屬閩中郡漢屬㑹稽郡唐置𨽻豐州後
𨽻泉州 泉州府古揚州牛女分野周為八閩秦屬
閩中郡漢屬㑹稽郡唐置武榮州改清源郡 漳州
[029-19b]
府古揚州牛女分野周為八閩秦屬閩中郡漢屬㑹
稽郡唐置漳州改漳浦郡 汀州府古揚州牛女分
野周為八閩秦屬閩中郡漢屬㑹稽郡唐置汀州改
臨汀郡
廣東廣州府揚州之南境牛女分野春秋為南越地
秦置南海郡後趙佗據其地漢武為南海郡 韶州
府古揚州牛女分野春秋為百粤地戰國屬楚秦為
南海郡漢初屬南越漢武屬桂陽郡 南雄府古雄
[029-20a]
州牛女分野戰國屬楚秦屬南郡漢兼屬桂陽郡
惠州府古揚州牛女分野秦為南海郡漢初屬南越
國 潮州府古揚州牛女分野古為閩越地秦屬南
海郡漢初屬南越 肇慶府揚州之南境牛女分野
春秋為百粤地秦為南海郡漢為蒼梧合浦二郡
髙州府古越地牛女分野秦為南海郡漢為合浦郡
三國呉置高凉郡 廉州府古南越地翼軫分野秦
為象郡三國呉改珠崖郡 雷州府古百粤地牛女
[029-20b]
分野漢為徐聞縣 瓊州府古百越地牛女分野漢
武置珠崖儋耳二郡
廣西桂林府古荆州翼軫分野古粤地戰國為楚秦
為桂林郡漢屬蒼梧鬱林二郡 栁州府古百粤地
翼軫分野秦為桂林郡漢屬桂林鬱林郡 慶逺府
古百粤地翼軫分野秦屬象郡漢為交趾日南二郡
平樂府古荆州翼軫分野古為百越地秦屬桂林郡
漢屬蒼梧郡呉置珠官郡 梧州府古荆州牛女分
[029-21a]
野閩為百越地秦屬桂林郡後屬南粤漢置蒼梧郡
潯州府古百越地翼軫分野秦為桂林郡漢屬鬱林
蒼梧二郡 南寧府古揚州西南境翼軫分野周為
百粤地秦為桂林郡漢為鬱林郡 太平府古南粤
地漢屬交趾郡晉以來夷獠居之唐為羈縻州 田
州府古百粤地漢屬交趾郡唐𨽻邕州 思明府古
百粤地漢屬交趾郡唐置思明州𨽻邕州 思恩古
百粤地漢屬交趾郡古百粤地唐𨽻邕州 鎮安府
[029-21b]
古百粤地屬交趾 泗城府古百粤地屬交趾 𨽻
邕州 利州古百粤地漢屬交趾郡宋建利州 泰
議州古百粤地屬交趾 向武州古百粤地漢屬交
趾 都康州古百粤地屬交趾郡 龍州古百粤漢
屬交趾 江州古百粤地漢屬交趾 上林古百粤
地漢屬交趾 安隆古百粤地漢屬交趾
雲南雲南府古梁州界井鬼分野 大理府古梁州界
井鬼分野漢為益州郡 臨安府古梁州井鬼分野漢
[029-22a]
屬牂牁郡 楚雄府古梁州界井鬼分野漢為益州
郡 澂江府古梁州界井鬼分野古西南夷 蒙化
府 景東府古柘南也 廣南府宋名特磨道儂智
髙之裔君之 廣西府古梁州界古鎮國東南境漢
為益州牂牁郡 鎮元府古西南極邊地唐時南詔
蒙氏為生銀府 永寧府昔名樓頭賧地接吐蕃
順寧府東蒲蠻之地 曲靖古梁州界井鬼分野漢
為益州郡 姚安宋鎮國地漢屬益州郡 鶴慶東
[029-22b]
漢為永昌郡唐為越南詔之地 武定古梁州界井
鬼分野古滇國漢屬益州郡 尋甸古滇國地昔僰
刺蠻居此 麗江古梁州界井鬼分野漢為越巂益
州二郡 元吉古西南夷極邊之地忙勝州南詔異
牟尋好開其地 馬龍他郎甸阿諸都蠻台者據
之 瀾滄元為州勝州地 金齒古梁州西南徼外
之地古哀牢國 勝衝漢為永昌郡西境 車里蠻
名車里倭泥貉蒲刺黒角諸蠻雜居 木邦舊名
[029-23a]
孟都一名孟邦 孟養地名 拘 緬甸古西南夷
八百大甸 老撾佫呼撾自古不通中國 孟定府
舊名景蔴 孟艮府 南甸舊名南宋 干崕 龍
川舊為麓州地以白夷所居 威逮州 灣甸州
蠻名細賧元屬鎮康路 芒布其地舊曰怒謀
貴州貴州宣慰使司荆梁二州之南境參井分野東
西南夷 思州府楚為黔中地漢屬鬱林 鎮逺府
荆州南境舊為竪耶大田溪洞 石阡府荆南裔
[029-23b]
銅仁府荆州南裔星分野古為漢蠻地 黎平府荆
州荒裔翼軫之餘夜郎之地 晉安州古梁州界井
鬼分野古夜郎地秦為黔中漢𨽻牂牁郡 永寧州
古為荒服地 鎮寧州古為荒服地 安順州古為
荒服地
分野分配總説
欽天監十二分野分配州郡與唐天文志稍異貞觀
中淳風撰法象志因漢書十二次度數始以唐之州
[029-24a]
縣配而一行以為天下山河之象存乎兩戒北戒自
三危積石負終南北絡之陰東及太華逾河並雷首
底柱王屋太行北抵常山之右乃東循塞垣至穢貊
朝鮮是謂北紀以限匈奴南戒自岷山嶓冢負地絡
之陽東及太華連商山熊耳外方桐柏自上絡南逾
江漢抵武當荆山至于衡陽乃東循嶺徼達東甌閩
中是謂南紀以限蠻夷故星𫝊謂北戒為三邊南戒
為越門河源自北紀之首循雍州北徼達華陰而與
[029-24b]
地絡相㑹並行而東至太行之曲分而東流與涇渭
濟瀆相表裏謂之北河江源自南紀之首循梁州南
徼華陽而亦與地絡相㑹並行而東及荆山之衡陽
分而東流漢水淮瀆相為表裏謂之南河故於天象
則𢎞農分陜為兩河之㑹五服諸侯在焉自陜而西
為秦凉北紀山河之曲為晉代南紀山河之曲為巴
蜀皆負險用武之國也自陜而東三川中嶽為成周
西距外方大伾北至於濟南至於淮東達鉅野為宋
[029-25a]
鄭陳蔡河内及濟水之陽為衞漢東濱淮水之陰
為申隨皆四戰用文之國也北紀之東至北河之北
為邢趙南紀之東至南河之南為荆楚自北河下流
南距岱山為三齊夾右碣石為北燕自南河下流北
距岱山為鄒魯南涉江淮為呉越皆負海之國貨殖
之所阜也自河源循塞垣北東及海為邊儌自江源
循嶺徼南東及海為蠻越觀兩河象與雲漢之所始
終而分野可知矣於易五月一陰生而雲漢潛萌于
[029-25b]
天稷之下進及井鉞間得坤維之氣始陰達于地上
而雲漢上升始交于列宿七緯之氣通矣東井據百
川上流故鶉首為秦蜀墟得兩戒山河之首雲漢達
坤維右而漸升而始居列宿上觜觽參伐皆與天關
表而在河陰故實沈下流得大梁距河稍逺涉陰亦
深故其分野自漳濵卻負恒山居北紀衆山之東南
外接髦頭地皆河外陰國也十月陰氣進踰乾維始
上達于天雲漢至營室東壁間升氣悉究與内規相
[029-26a]
接故自南正達于西正得雲漢升氣為山河上流自
北正達於東正得雲漢降氣為山河下流陬訾在雲
漢升降中居水行正位故其分野當中州河濟間且
王良閣道由紫垣絶漢抵營室上帝離宫也内接成
周皆豕韋分十一月一陽生而雲漢漸降退及艮維
始下接於地至斗建間始復與列舎氣通於易天地
始交泰象也踰析木津陰氣並降進及大辰升陽之
氣究而雲漢沈潛於東正之中故易雷出地曰豫龍
[029-26b]
出泉為解皆房心象也星紀得雲漢下流百川歸焉
析木為雲漢末派山河極焉故其分野自河南下流
窮南紀之曲東北負海為析木負海者以其雲漢之
陰也唯陬訾内接紫宫在正畿居河濟間降婁𤣥枵
與山河首尾相逺隣顓頊之墟故為中州負海之國
也其地當南河之北北河之南界以岱宗至于東海
自鶉首踰河而東曰鶉火得重離正位軒轅之祗在
焉其分野自河㑹之交東接祝聖之墟北負河南及
[029-27a]
漢盖寒燠之所均也自析木紀天漢而南曰大火得
明堂升氣天市之都在焉其分野自鉅野岱宗西至
東流北負河濟南及淮皆和氣之所布也陽氣自明
堂漸升逺于龍角曰夀星龍角謂之天關於易氣以
陽決陰夬象也升陽進踰天關得純乾之位故鶉尾
直建巳之月内列太微為天庭其分野自南河以負
海亦純陽地也夀星在天關内故其分野在商亳西
南淮水之陰北連太室之東自陽盛之際亦㢲維地
[029-27b]
也夫雲漢自坤抵艮為地紀北斗自乾攜㢲為天綱
其分野與帝車相直皆五帝墟也究咸池之政而在
乾維内者降婁也故為少昊之墟叶北官之政而在
乾維外者陬訾也故為顓頊之墟成攝提之政而在
巽維内者夀星也故為太昊之墟布太微之政而在
巽維外者鶉尾也故為烈山氏之墟得四海中承太
階之政軒轅也故為有熊氏之墟木金得天地之微
氣其神治於季月水火得天地之章氣其神治於孟
[029-28a]
月故章道存乎至微道存乎終皆陰陽變化之際也
若微者沈潛而不及章者髙明而過亢皆非上帝之
居也斗杓謂之外庭陽精之所布也斗魁謂之㑹府
陽精之所復也杓以治外故鶉尾為南方負海之國
魁以治内故陬訾為中州四戰之國其餘列舎在雲
漢之陰者八為負海之國在雲漢之陽者四為四戰
之國降婁𤣥枵以負東海其神主於岱宗嵗星位焉
星紀鶉尾以負南海其神主于衡山熒惑位焉鶉首
[029-28b]
實沈以負西海其神主于華山太白位焉大梁析木
以負北海其神主于恒山辰星位焉鶉火大火夀星
豕韋為中州其神主于嵩嶽鎮星位焉近代諸儒言
星土者或以州或以國虞夏秦漢郡國廢置不同周
之興也王畿千里及其衰也僅得河之七縣今天下
一統而直以鶉火為周分則疆場舛矣七國之初天
下地形雌韓而雄魏魏地西距髙陵盡河東河内北
固漳鄴東分梁宋至於汝南韓魏據全鄭之地南盡
[029-29a]
潁川南陽西達虢貉距函谷固宜陽北連上地皆綿
亘數州相錯如繡考雲漢山河之象多者或至十餘
宿其後魏徙大梁則西河合于東井秦拔宜陽而上
黨入于鬼方戰國未滅時星家之言屢有明效今則
同在畿甸之中矣而或者猶據漢書地理志推之是
守甘石遺術而不知變通之數也又古之辰次與節
氣相係各據當時厯數與嵗差遷徙不同今更以七
宿之中分四象中位自上元之首以度數紀之而著
[029-29b]
其分野其州縣雖改𨽻不同但據山河以分爾晉天
文志十二次分野始角亢者以東方蒼龍為首也唐
十二次始女虚危者以十二支子為首也以其斗牛
為星分之首者日月星起于斗宿古之言天者由斗
牛以紀星故曰星紀則星紀為十二次之首而斗牛
又二十八舎之首也本朝應運肇基而南京應天府
是星紀斗牛之分且與天地人三統之正相協自周
以來千年間帝王之運適符於今豈偶然哉
[029-30a]
諸星分野附
北/斗一主秦 二主楚 三主梁 四主吳五主趙
六主燕 七主齊
南/斗一主吳 二主㑹稽 三主丹陽 四主豫章
五主廬江 六主九江
三/台上台上星主兖豫下星主荆揚 中台上星主梁
雍下星主冀州 下台上星主青州下星主徐州
五/車一主秦 二主燕趙 三主魯衞 四主楚 五
[029-30b]
主魏衞
五星/所主嵗星主齊魯東呉青徐揚兖之地 熒惑主荆
楚川南荆州衡陽之地 鎮星主中州三河梁豫之
地 太白主西維秦晉巴蜀梁雍之地 辰星主燕
趙代幽燕之地
天市/垣牆下元一宫名天市兩扇垣墻二十二東邊宋與
南海關燕東徐越齊中山九河趙魏次其間西邊韓
楚梁巴蜀周與鄭晉并河間河中直在頭上安
[029-31a]
紫微/垣墻左樞右樞當門路左畔上少分宰輔上衞少衞
次第分六丞最後成八數西邊少尉起等初輔衞亦
分上少無上丞最後對上少七星點點不搠望
十二/諸侯十二諸侯次第陳先從越國向東論東西兩周
次二陳秦雍周南雙鴈門代國向西一縉紳韓魏各
一皆北輪楚之一國魏西屯楚城南畔趙燕畢燕西
北郡是齊鄰
星細區分
[029-31b]
十干/分野甲乙海外日月 丙丁江淮海岱 戊己中州
河濟 庚辛華山以西 壬癸常山以北 甲齊乙
東夷 丙楚丁南夷 戊魏己韓 庚秦辛西夷
壬燕趙癸北夷
十二支/分野子周 丑翟 寅趙 夘鄭 辰邯鄲 巳衞
午秦 未中山 申齊 酉魯 戌呉越 亥燕代
總論分野
分野視分星古不謂地也地有彼此之不齊而分野
[029-32a]
在天則一定而不易以彼此不齊之地必欲求配於
在天十二次整然之分野其説之難通也固宜盖天
有三垣紫微太微天市是也紫微太微皆將相輔佐
之位而天市下垣則列國星宿之所在其星東南二
十二宋南海燕東海徐呉越齊中山九河趙越韓楚
巴蜀秦周鄭晉河間河中曰分野者指列宿所屬之
分而言也鄭氏所謂星土星所主土是也其國在此
而星則在彼彼此若不相配而其為象未嘗不相屬
[029-32b]
非地之在北者其分野在天亦居北地之在南者分
野在天亦居南也列國之在天下彼此縱横之不齊
猶犬牙然而欲以其地之不齊者求合乎在天分野
之整然彼此之不相配無足怪者甚者至於天之北
極為天之首其體反背故有吳北魯東之差其惑甚
矣易不云乎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水火金木土其形
在地者也而天有其星焉所謂象也豈惟五星哉凡
物莫不皆然矣故夫齊呉燕宋韓楚周秦魏趙諸國
[029-33a]
之地地之形也而其星在天象之謂也地有是形則
天有是星有是星則有是名曰齊吳燕宋韓楚周秦
魏趙列國者非後世有是名而舉以為分野之名也
何以知其然也徵諸東海南海九河河間河中巴蜀
中山有以知之也東海南海九河河間河中非國中
山巴蜀非若諸國之顯也故曰地有是形則天有是
星而分野者指列星所屬之分而言也或曰若然則
十二次之説將無所徵曰十二次所以驗天運之度
[029-33b]
數日躔之次舎此盖古法而厯家之所取驗者也因
其度數次舎之所在而妖祥見焉則其所屬之地從
亦可徵矣抑分野之豈専繫於是哉又按宋葉時禮
經㑹元其辨尤詳兹不能具矣
分野辨
容齋洪氏隨筆曰十二國分野上屬二十八宿其為義
多不然前輩固有論之者矣其甚不可曉者莫如晉天
文志謂自危至奎為娵訾於辰在亥衞之分野也屬并
[029-34a]
州且衞本受封於河内商虚後徙楚丘河内乃冀州所
部漢屬司𨽻其他邑皆其東郡屬兖州於并州了不相
干而并州之下所列郡名乃安定天水隴西酒泉張掖
諸郡自繫凉州耳又謂自畢至東井為實沈於辰在申
魏之分野也屬益州且魏分晉地得河内河東數十縣
於益州亦不相干而雍州為秦其下乃列雲中定襄鴈
門代太原上黨諸郡盖又自屬并州耳謬亂如此而出
於李淳風之手豈非蔽於天而不知地乎
[029-34b]
按呉越南而星紀北齊東而𤣥枵北衞東而娵訾北
魯東而降婁西周中土而栁星南秦西北而井鬼西
南觜參西而魏東北角亢東而鄭滎陽昴畢西而趙
河朔又曰牛女北而謂之揚州虚危北而謂之青州
畢西而謂之冀州奎婁西而謂之徐州魏冀州之
國而屬於益魯兖州之國而屬於徐然則分野之説
若有可疑者但𫝊訛已久厯代因之而唐一行以山
河為限而不主於州國之説後人竟未之講也
[029-35a]
[029-35b]
按大司徒只言土宜辨其土不言所辨何次保章只
言星土辨九州不言所辨何星又言所封之域皆有
分星不言其何分也康成以春秋時十二國分配十
二次恐未必然今此圖不指定九州分配某星只按
職方氏所言九州東西南北自有定界觀九州地界
之所抵則星之所辨亦畧可觀矣
[029-36a]
分野之疑何始乎曰二鄭之釋周禮也大司徒曰以
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康成以為十二土分
野十二邦繫十二次各有所宜保章氏曰以星土辨
九州之地所封封域各有分星司農引春秋𫝊曰參
為晉星商主大火國語曰嵗之所在則我有周之分
野是也康成則曰今其存可言者十二次之分也此
分野之辨所以紛紛而不一歟自時厥後或以十二
州配之或以列郡配之或以山河兩界配之或以七
[029-36b]
星主九州後天文/志劉昭或以七星主七國晉/志或繫之二十
八宿或繫之五星紛紛異論是以學者多疑焉主分
野之是者則曰自栁九度至張十六度為鶉火之次
當周之分武王克商嵗在鶉火伶州鳩曰嵗之所在
則我有周之分野則周屬鶉火可知自畢十二度至
東井十五度為實沈之次當晉之分晉文即位嵗在
實沈董固曰實沈之次晉人是居則晉屬實沈可知
自張十七度至軫十七度為鶉尾之次當楚之分魯
[029-37a]
襄公二十八年嵗淫於𤣥枵而禆竈知楚子之將死
且曰嵗棄其次而旅於明年之次以害鳥帑周楚惡
之説者謂帑鳥尾也則楚屬鶉尾可知自氐五度至
尾九度為大火之次當宋之分昭公十七年星見大
辰而梓慎知宋之將火且曰宋大辰之墟鄭祝融之
墟也皆火房也説者謂辰大火也則宋屬大火可知
此則分野之説為不疑矣辨分野之非者則曰吳越
南而星紀北齊東而𤣥枵北衞東而娵訾北魯東而
[029-37b]
降婁西周宅中土而栁星乃位于南以栁星為周可
乎秦在西北而井鬼乃在乎西南以井鬼為秦可乎
觜參在西魏在東北以觜參為魏可乎角亢東宿鄭
在滎陽而屬於角亢可乎昴畢西宿趙居河朔而屬
於畢可乎又曰牛女北也史記謂之揚州虚危北
也史記謂之青州昴畢西也史記謂之冀州奎婁西
也史記謂之徐州魏冀州之國也晉則不屬于冀而
屬于益魯兖州之國也魯則不屬于兖而屬于徐此
[029-38a]
則分野之説為可疑矣然畧分野之説而不信則周
禮不應有星土之辨拘分野之説以為驗則左氏未
免有傅㑹之誣更以左氏考之無水之災何關于𤣥
枵星紀而梓慎以為宋鄭之災襄二十/八年日食之變何
與于豕韋降婁而士元伯以為魯衞之惡昭七/年星紀
果同為吳分則呉亦得嵗士墨何以謂之越得嵗而
呉伐之必受其凶昭二十/二年參虚果為晉分則實沈為
星子産何以謂之髙辛之子而能為晉侯之祟昭元/年
[029-38b]
此又左氏之説之不足信也又以史冊觀之四星聚
牛女而晉元王呉四星聚觜參而齊祖王魏彗星掃
東井而苻堅亡秦景星見箕尾而慕容徳復燕此又
分野之驗而未可以盡畧之也葢星土分星本不可
以州國拘也且以職方氏言地理必指其東西南北
之所在山鎮川澤之所分民畜穀利之所有獨於天
文之紀如司徒只言十有二土未嘗斥言其所應者
何次保章氏言星土辨九州之地不明言其所辨者
[029-39a]
何星是星土分星不可以州國定名亦明矣愚以保
章觀之隨其土之所屬應其星之所臨故謂之星土
辨九州之地非如鄭氏言十二邦繫十二次也隨其
國之所封屬其星之所在故謂之所封封域皆有分
星亦非如賈氏言受封之日嵗星所在國屬焉夫九
州上應星土則三百餘度皆有其驗豈特十二次而
已乎封域皆有分星則千八百國皆有所屬豈特十
二國而已乎九州之土皆配星九州之國皆有分故
[029-39b]
因其星可以辨其州之地因其分可以觀其國之妖
祥保章氏之説如是而已説者何必牽合𫝊㑹而定
指後世郡國之名以求配之也昔孔子作春秋日食
隕星之變無所不記豈必皆周魯之分而後言之乎
五星聚東井漢入秦之應也崔浩嘗言其不在十月
司馬公作通鑑乃棄之而不取歐陽志唐天文日食
星孛之變一一紀之而獨不言其事應亦豈拘拘於
分野之説哉大抵周官所辨者欲以觀妖祥爾天子
[029-40a]
之所觀者九州也諸侯之所觀者一國也諸侯以一
國分星而驗一國天子以九州星土而辨九州諸侯
觀一國之妖祥而為一國之備可也天子可以諉之
一國分星之所屬而不為之救政序事乎知乎此則
可以言星土分星之説矣
諸家分星辨
按分野之説自周禮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
封之域各有分星故後世若范蠡王鬼谷張留侯諸
[029-40b]
葛孔明譙周京房張衡諸子並云十二國以當十二
次而已漢書始分十二次度數魏太史令陳卓始立
郡國所入宿度唐天文志又以山河兩戒分南北分
野之説諸家不同大抵十二次者星之土九州者地
之土所封之域之星乃嵗星之分也嵗主農祥后稷
憑焉故周人常閲其禨祥以觀善敗其始王也嵗次
于鶉火以達天黿及其衰也淫于𤣥枵以害鳥帑所
觀者在嵗之次舎不在其度數之縷析盖以天體赤
[029-41a]
道度多黄道度少兩次相交又非截然彼我之分且
天下之九州磬折牙制勢既不同而隨時削益統復
不一又可以一度二度限之乎盖嘗稽之晉文即位
嵗在實沈故董固曰始受實沈之星實沈之次晉人
是居吳伐越嵗在星紀故士墨曰越得嵗吳伐必受
其凶五星聚東井而漢髙帝秦聚牛女而晉元主呉
聚觜參而齊祖主魏要皆以十二次繫十二國占十
二嵗星也漢魏分度之説與後世日者之術無異先
[029-41b]
儒訾之者若宋葉文康公嘗於分野辨其乖謬嘉定
中知靜江府蔡氏勘者亦嘗辨其荆揚之異乃若分
度之非則未之及自今言之蒼梧以上為楚下為揚
越境土相接若此其密而星紀去鶉尾百四十餘度
如以今桂林楚野入軫十一則已涉夀星為鄭地盖
度者天之經體兩極相懸所以紀辰曜於一日之差
而非所以語九州郡邑之素定也况自度法既立而
後世之言占者未聞一應則亦奚以度為哉他如春
[029-42a]
秋文耀鉤北斗分楚荆則屬衡晉志牛女十六星主
十二國魏西一星則屬楚宋天文志天市垣二十二
星其西垣第二星居韓梁之間曰亦楚星則一次舎
之間即有諸國之通繫長沙附軫東甌附翼南蠻之
星觀於軫轄又豈非類見獨發而不必以度占者乎
夫分土之體亦猶人身茍有痌瘝則四肢百體莫不
震動故患之所及雖鄰國不免於災况其本乎區區
以絲分縷析之數求三才之脗合某雖愚未之信矣
[029-42b]
輿地山海全圖叙
嘗聞陸象山先生悟學有云原來只是箇無窮今即
輿地一端言之自中國以達四海固見地之無窮盡
矣然自中國及小西洋道途二萬餘里使地止于兹
謂之有窮盡可也若由小西洋以達大西洋尚隔四
萬里餘矧自大西洋以達極西不知可以里計者又
當何如謂之無窮盡也非歟此圖亦自大西洋以至
廣東其海上程途可以里計者如此故并後小西洋
[029-43a]
圖存之以備考云
[029-44a]
[029-44b]
地球圖説
地與海本圓形而仝為一球居天球之中誠如雞子黄
在青内有謂地為方者乃語其定而不移之性非語其
形體也天既包地則彼此相應故天有南北二極地亦
有之天分三百六十度地亦同之天中有直道自直道
而南九十度為南道九十度為北道日行直道則晝夜
平行南道則晝短行北道則晝長故天球有直道圈列
于中南北二圈列于南北以為日路之界地球之南北
[029-45a]
中三圏亦同焉但天包地外其度廣地處天中其度狹
此其差異者耳地每度廣二百里南至北東至西各七
萬二千里是南北與東西數相等而異南北于東西者
無據也夫地厚二萬二千九百零八里上下四旁皆生
齒所居是渾淪一球原無上下總六合内凡足所佇即
為下凡首所向即上矣此無疑之論其専以身之所居
分上下未然也且予自大西浮海入中國轉南過大浪
山已見南極髙三十六度則大浪山與中國豈不相為
[029-45b]
對待乎故謂地形圓而週圍皆生齒者信然矣兹以普
天下輿地分五州曰上下亞墨利加曰墨瓦蠟泥加曰
亞細亞者利未亞曰泥邏河其各州之國繁顆難悉大
約皆百以上此圖本宜作圓球以其入冊籍不得不析
圓為平其經緯線畫每十度為一方以分置各國于其
所東西線數自中國起南北線數自福島起也
此圖即太西所畫彼謂皆其所親厯者且謂地象圓
球是或一道也
[029-46a]
輿地圓圖考
此二圖即前圖也前圖因赤道其直如繩故總為一
圖而五方止列其槩此圖圓形以南北二極分之為
二故各國可因地以考其詳盖天圓地亦圓與舊所
記載相反且非足跡所及若未可確信然以理揆之
却不相背馳况本天之圓以定日月星宿之行度固
時令不爽兹據此圖圓象準地面各方相距近逺以
定日晷亦節令時刻不差則其度數皆可槩見㕘之
[029-46b]
先儒謂天如雞子青地如雞子黄理則同也故併録
之亦可以廣見聞之一端矧戴天履地敢不究心乎
哉
[029-47a]
[029-49a]
[029-49b]
問天圓地亦圓子何所據而信之乎曰予信乎理耳
彼地勢平面山崇水低人止見其層積平陂之稍殊
耳兹以吾江右一方水勢觀之自大庾嶺至江州相
去幾二千里設地平如砥則水即四泛不下流矣每
嵗春夏間淫雨連日夕洚水瀰漫懐山襄陵不旬日
悉流出湖口凡四時順流亦莫不然以其自髙趨下
之易易也若一丈止髙一二寸則自此處達江口可以
丈尺計之乎大江發源岷山以抵東海其髙下可以
[029-50a]
里數計之乎又黄河由星宿海流入海口固可類推
則即東海類觀四海卑髙懸絶皆可因水以知地也
况昊天三百餘度為地一週知地球每度計二百五
十里北極出地三十六度南極入地三十六度由廣
東以達京師每相距數百里即差一度即此以定日
晷皆不爽時刻則據天圓不可以證地之圓乎故曰
吾惟信乎理而已
[029-51a]
[029-51b]
南贍部洲者乃四洲之一也海中有須彌盧此云妙
髙山出水三百三十六萬里入水亦然日月腰中旋
照四洲此洲在須彌之南其地形三角南狹北廣人
面肖之周二十八萬里大小江河二千五百大國十
六中國五百小國十萬諸國中中印土為最大實當
洲之正中我震旦九州介洲之東北特中國數耳印
土乃天笠之正名北背雪山三垂大海地形南狹如
月上弦州平地廣周九萬里大小七千餘城古有轉
[029-52a]
輪王建都于此也震旦地形南廣北狹周二萬七千餘
里自古三皇開闢未聞分野至帝嚳始劃九州夏分萬
國商曰三千周曰千八百國厯皇王周孔所化聲名文
物獨盛焉北印土之北其地尚廣東西俱海南北可二
萬里皆頑山磧石物雜居乃上古帝王所羈縻而不臣
者如獫狁羌戎匈奴突厥等號族種不一亦有君長統
之而獷悍難馴故直以邊野目之中印土至東海邊四
萬五千里南西地彷彿此南洲之大較也洲中有大池
[029-52b]
周八百里名阿耨達此云無熱居香山南雪山北派分
四河流入大海池東曰恒河遶地流入東南曰信度河
流入西南海西曰縳蒭河流入西北海北曰徙多河東
流注東北至烏煞國海鹽澤入地潛流抵積石山復湧
出為黄河之源今𫝊星宿海是也又于岷山湧出為川
江之源今長江一帶是也天下泉流綿綿不絶者悉源
于池之一派潛通耳世𫝊水皆東流不知印土以西水
皆西流也且儒書所稱四海而論王教所及惟曰東漸
[029-53a]
于海是上古聖人豈不知震旦之介在東偏而印土尚
有南西北海哉意者秦火之後墳典丘索俱燼不獲見
圖經之全耳究竟地形非佛經不足以覈其致矣某禪
暇檢閲三藏至統紀中有震旦圖漢西域諸國圖盤師
西土五印圖三圖㕘合道里畧備但形勢失次覽者茫
然于是再探諸經圖洲潭之形勢及考諸師西域等𫝊
列衆國名又採摭洪範等書參侔海中諸國以妥方向
然圖所列者亦百分之一耳要之一世界中山之大者
[029-53b]
莫若須彌境之大者莫若四洲其餘海島拳石之國
或千里萬里如星羅棋布為人仙神鬼龍獸異類所
居不可勝記其南洲大畧如此按此圖與説出于釋
氏雖不可盡信然覽此亦可以知地勢之無窮盡云
又四大洲名
南閻浮提洲縱廣七/千由旬 東拂于逮洲縱廣九/千由旬
西瞿耶尼洲縱廣八/千由旬 北鬱單越洲縱廣十/千由旬
圖書編卷二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