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8-1a]
欽定四庫全書
圖書編卷五十八
明 章潢 撰
萬里長江圖總叙
水之大者莫大於四瀆江淮河漢是也淮漢之源
在中國境内故其流短惟河源發於崑崙之西江
源亦發於西戎故其流長然則中國之水源皆自
西而來乎西方兊金金為水母水皆發源於西者
[058-1b]
其金生水之義乎河由西而北而東入于海江由西
而南而東入于海然則海固江河之㑹而江河其殆
南北兩大經絡所以㑹四方之水而歸之海矣乎江
源發自岷山固屬之蜀也雲南之金沙江來自西畨
而㑹于蜀江蜀果足以盡江之源乎即如江西之水
其大𣲖數支其流長餘二千里㑹于九江即江西而
湖廣四川可推也是圖也特記江之大勢云爾安足
以盡江之源委乎若江防一節近日南直𨽻可謂密
[058-2a]
矣而盜賊即為之歛跡在他省獨不可倣而行之乎噫
江防密則江中之盜熄海防密則海中之冦寧河防
密則漕河之舟楫利古今法制其在典册而按圖可
考要在得人以行之耳故曰其人存則其政舉
[058-3a]
[058-26a]
江源
江出岷山其源實自西戎萬山來至嘉州而沬水自
嶲州合大渡河穿夷界十山以㑹之至叙州而馬湖
江㑹之又十五里而南廣江㑹之至瀘州而内江又
自資簡㑹之至重慶而嘉陵江自利閬果合等州㑹
之至涪州而黔江合南夷諸水㑹之至萬縣而開江
水自開逹等州㑹之夫然後總而入峽是江自峽而
西受大水凢八及出峽而下岳陽則㑹之者洞庭湖
[058-26b]
所受湖南北諸水也又自是而下鄂渚則㑹之者漢
口所受興元諸水也又自是而下黄州東四十里則
㑹之者巴河也又自是而下九江則㑹之者彭蠡今
名鄱陽湖所受江東西諸郡水也又自是而下則㑹
之者皖水所受淮西諸水也夫然後總而入海是以
自峽而東又受大水凡五畧計天下之水㑹于江者
居天下之半其名稱之大而可考者凢十有三故曰
江源其出如甕而能滔滔萬里達海所受者衆也嗚
[058-27a]
呼問學者可以觀矣
江水經行郡邑
江水自四川成都府茂州岷山發源西南至威州轉
汶川過而東南至灌縣過金口至新津縣合皂江水
入叙州府宜賔縣與馬湖江合東北入瀘州合江縣
至瀘州東北入重慶府巴縣經涪州合州黔江忠州
入䕫州府萬縣雲安奉節經瞿塘峽入湖廣荆州府
歸州出硤入夷陵宜都枝江公安石首入沔陽州過
[058-27b]
雲夢澤入武昌府嘉魚縣經江夏縣東㑹漢水南過
武昌縣入岳州府巴陵縣過洞庭湖東至武昌府咸
寧縣東歴江西九江府徳化縣合南康府星子縣鄱
陽湖入南直𨽻安慶府懷寧縣入池州府東流縣北
流又折而東歴李楊河中梅根口銅陵縣東入太平
府當塗縣入和州為横江入應天府上元江寧入揚
州府經儀真歴泰州經常州府江陰縣江南江陰/江北泰州經
蘇州府常熟縣至揚州府通州入海江南常熟/江北通州
[058-28a]
江源總論
水必有源而源必有逺近小大不同或逺近各有源
也則必主夫逺或逺近不甚相懸而有大小之殊也
則必主夫大縱使近大逺微而源逺流長猶必以逺
為主也况近者微逺者大乃主近而遺逺豈知源之
論哉是故古之言河源者皆曰出崑崙山北陬而東
行又曰河有兩源一出葱嶺一出于闐不知崑崙為
正源三河合而東過蒲昌入中國自臨洮寧夏流至
[058-28b]
延綏山西兩界之間夫崑崙特河之流遶過其山麓
耳非河之源也迨元窮河源使都實出西域自河州
行五千里抵星宿海則是言河源者至元始得其真
焉言江源者則不然謂江水出岷山東南至天彭山
又東南過成都郫縣又東南過陽江又南過嘉州犍
為縣又南過戎州道縣又東南過巴郡江州縣又
東過涪州忠州萬州言中國之江水信得其源矣然
岷山在今茂州汶山縣發源不一而亦甚微所謂發
[058-29a]
源濫觴者也及閲雲南志則謂金沙江之源出于吐
蕃異域南流漸廣至于武定之金沙廵司經麗江鶴
慶又東過四州之㑹州建昌等衛以逹于馬湖叙南
然後合于大江趨于荆吳又緬甸宣慰司志謂其地
勢廣衍有金沙江濶五里餘水勢甚盛緬人恃以為
險夫以緬甸較之茂州其逺近為何如以汶山縣之
發源甚微者較之緬甸濶五里餘者其大小又何如
况金沙江源出于吐蕃則其逺且大也明矣何為言
[058-29b]
江源者止于蜀之岷山而不及吐蕃之犁石是舍夫
逺且大者主夫近且微者以是論江之源吾不知也
是故合江河二源言之鄂端諾爾即華言星宿海在
吐畨西鄙犁石亦吐畨地也吐畨廖廓總屬西方河
之源發于正西轉西北由積石入中華又北出長城
轉東北流過河南山東至南直𨽻地方正東入海江
之源亦發於西轉西南入中華過雲南諸郡南流過
四川馬湖合大江轉東南荆吳至正東入海今江河
[058-30a]
二口之入東海者相距不過二三百里皆在正東則
二源發於正西者當亦不甚遼絶以方求之西兊金
也金乃水之所從出理或然歟或曰水必發源于山
崑崙廼山之最髙廣者岷山亦髙山也江源何為不
祖岷山而祖犁石即曰星宿海有泉百餘竇從平地
泡出非山也何獨疑犁石未必非髙山乎安知今之
主江源於岷山者無異昔之主河源於崑崙乎唐劉
元鼎所探河源自以為過漢張騫矣安知今之所謂
[058-30b]
江源出吐畨犁石者非唐之劉元鼎而尚未得夫星
宿海乎姑即江水來自西畨者以俟真知江源之君
子云
記入蜀江山
六月過荆門十二碚皆髙崖絶壁嶄岩突兀則峽巾
之險可知矣過碚望五龍及鷄籠山差峩正如夏雲
之竒峯荆門者當以險固得名碚上有石穴正方髙
可通人俗謂荆門妄也晚至峽州泊至喜亭峽州在
[058-31a]
唐為硤州後改為峽而印文則為陜州元豐中郎官
何洵直建言陜與陜相亂請改鑄印文從峽至喜亭
記歐陽公撰黄魯直書東山寺亦見歐陽公詩距望
京門五里晩集于楚塞樓遊爾雅臺錦障亭爾雅臺
者圖經以為郭景純註爾雅于此八日過下牢關歐
陽公有詩云入峽水漸曲轉灘山更多即此也登三
游洞泊石牌峽九日過扇子峽登蝦蟆碚碚洞相對
稍西有一峯孤起侵雲名天柱峯自此勢稍平晚次
[058-31b]
黄牛廟山復峻其下即無義灘十日早過鹿角虎頭
史君諸灘泊城下歸州秭歸縣界也至白沙市慈濟
院對黄牛峽城西北一山山上有伍子廟十一日過逹
洞灘灘惡乃陸行過之晩泊馬肝峽口十二日過東
灘其旁有獅子岩十三日舟上新灘南
曰官漕
北曰龍門為峽中最險處游江瀆北廟十四日晩渡
江南登山至江瀆南廟十五日過白狗峽十六日到
歸州卧牛山臨江前即人鮓甕十七日集于望洋堂
[058-32a]
玩芳亭十九日訪宋玉宅在秭歸縣之東二十日出
巫峽門過業灘亦名灘也二十一日舟中望石門關
僅通一人行天下至險也晩泊巴東縣二十二日發
巴東山益竒二十三日過巫山謁巫山神女祠祠正
對巫山峯巒上入霄漢山腳直插江中十二峯不可
悉見惟神女峯最為纎麗竒峭二十四日早抵巫山
縣二十六日入瞿塘峽兩壁對聳上入霄漢其平如
削仰視天如疋練過聖姥泉晩至瞿唐關唐故䕫州
[058-32b]
與白帝城相連關西門正對灧澦堆自關而東即東
屯少陵故居也二十七日早至䕫州州東南有八陣
蹟孔明之遺也
記自蜀出峽江山
五月離成都泊舟合江亭下合江者乃岷江别派自
永康離堆入城都及彭蜀諸郡合於此下新津亭之
上曰黄華樓其西則萬里橋六月己巳朔下彭山縣
單騎轉城過東北門又轉而西走岷山五十里至郫
[058-33a]
庚午至永康軍崇徳廟在運城西門外山上秦太守
李氷父子廟食處也辛未登城西樓其後皆西戎山
西門名玉叠關將至青城當再繩橋晩至青城山曰
寳仙九室洞天夜宿丈人觀觀丈人峯癸酉自丈人
觀西登山五里至上清宫最髙峯之頂岷山數百峯
悉在欄杆下雪山在西域去此不知幾千里暸然見
之甲戌早頓長生觀乙亥發青城縣丙子至蜀州丁
丑早頓江源縣宿新津縣成都萬里橋之江與岷江
[058-33b]
合派于此己卯以小舟至彭山午後至眉州城外江
即玻瓈江也壬午至中巖後西州甲申至嘉定壬寅
至王波渡宿癸卯至羅䕶鎮百里至犍為縣甲辰發
下壩百里至叙州宣化縣百二十里至叙州叙州即
古戎城也乙巳發叙州十五里南廣江來合大江通
百二十里至南溪縣四十里至瀘州江安縣百二十
里至瀘州戊申至合江縣己酉至恭州江津縣庚戌
發泥培至恭州自此入峽路大抵西川至東川風土
[058-34a]
不同至峽益陋辛亥發恭州嘉陵江江自利閬果合
等州來合大江百四十里至涪州樂温縣七十里至
涪州過州入黔江泊此江自黔江來合大江壬子至
酆都縣遊仙都觀癸丑至忠州宿萬州甲寅至開江
口水自開達來合大江乙卯至䕫州丙辰泊䕫是夜
水忽驟渰漲及排亭丁巳至瞿塘口水平如席獨灧
澦之頂猶渦紋瀺灂舟拂其土以過而黒石山最號
險惡十五里至大溪口水稍濶亦稍逺䕫峽之險也
[058-34b]
七十里至峽山縣戊午乘水退巫峽灘至神女廟廟
前灘尤洶怒二十里至東奔灘髙浪大渦巨艑掀舞
不當一葉二十里過巴東縣九十里至歸州未至州
數里曰叱灘其險又過東奔連接新城下大灘曰人
鮓甕己未泊歸州戊辰發歸州五里至白狗灘三十
里至新灘此灘惡豪三峽八十里至黄牛峽上有洺
州廟黄牛之神也亦云助禹所疏川者順流過扇子
峽則峽中灘盡矣三十里得南岸平地曰平善壩出
[058-35a]
峽舟至是皆相慶如更生三十里至峽州
[058-36a]
[058-37a]
漢水考
嶓冡導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過三澨至於
大别南入于江東滙澤為彭蠡東為北江入於海
嶓冡之山漾水出焉禹則自嶓冡而導之濬其源也
東流則為漢焉漢即漾也而易其名又東流則為滄
浪之水焉滄浪即漢也而易其稱又東過三澨之水
至於大别之山南入於江㑹同東下有朝宗之勢焉
漢水出陜西鞏昌府秦州嶓冡山為漾水東流至西
[058-37b]
和縣即入武都上禄之地名為西漢水又東流至成
縣即武都郡治名六漢水折而稍西折而東南入漢
中府鳯縣過沔縣西别為潛又東合沔水東流經本
府洋縣流入湖廣襄陽府鄖縣至均州為滄浪之水
厯灮化襄陽宜城荆州府荆門州潛江縣至沔陽州
過三澨至漢陽縣大别山南流合於江
[058-38a]
[058-39a]
荆揚諸水
九州之域水居其半而山次之邑居土田又次之雖
水由山而分實山以水而界禹貢言北條之水主于
河凢水皆以河稱言南條之水主于江凢水皆以江
稱惟其主于江也漾漢彭蠡皆江之所翕受而異派
同歸者也是源之大而流之長者江也自江之左入
而源流長且大者非漢乎自江之右入而源流之長
且大者非彭蠡乎漢先入江後江漢同㑹彭蠡入海
[058-39b]
經文錯綜互見不可以經生文義律之矣所以經文
曰嶓冡導漾東流為漢又東流為滄浪之水過三澨
至于大别南入于江言漢水入江止此曰東滙澤為
彭蠡東為北江言滙澤者乃每嵗春夏江漢水漲倒
入彭蠡與前彭蠡既瀦義相聯貫滙者水之勢瀦者
水之常也曰入于海此則言江漢與彭蠡而同入焉
如言身之左股因及夫右股以明一體之意何必疑
經文謂江與漢滙為彭蠡亦何必直以十三字為當
[058-40a]
衍哉曰岷山導江東刖為沱又東至于澧過九江至
于東陵迤北㑹于滙東為中江入于海言滙即滙澤
而東迤北㑹正言江之㑹彭蠡以入海也前言東滙
澤後言㑹于滙前後相承何必疑其滙于漢亦何必
疑滙字或多而或誤哉蓋彭蠡方廣數百里自今九
江郡以上發源章貢合吉之王江廬江恩江袁之泉
江臨之清江瑞之蜀江㑹為南昌之章江又建之旴
江撫之汝水寧之修水信之上饒江弋陽江饒之鄱
[058-40b]
江錦江共諸郡邑之水瀦為彭蠡故春夏水溢則壅
遏不通雖因江漢阻塞而實有滙入之勢至於中江
北江安知非當時之通稱哉或曰彭蠡咸指為今之
鄱陽湖矣又有謂即今之巢湖方與東滙文義合何
如曰荆揚之水莫踰江漢其次莫如鄱湖經文叙九
州之水反於數百里之鄱湖瀦數千里之水畧而不
叙無是理也然或彼或此猶可説也陽鳥攸居迄今
如故此亦可以意見更改之哉或曰揚州獨舉震澤
[058-41a]
彭蠡二湖何也曰揚之水自滙以南有廣于二湖者
乎蓋言水而不及山則水亦無有而分之矣南條之
水自岷至衡一支盡于九江之西其一支又南而東
渡桂嶺北徑袁郴盡于廬阜水皆東流其一支又南
而東度大庾北趨信衢介徽歙而抵建康由徽饒而
上岡脊以西之水皆西流滙為彭蠡岡脊以東之水
南則浙江北則震澤也所以金仁山謂彭蠡之水不
瀦則今江東西諸州之水為揚西偏之患震澤之水
[058-41b]
不泄則今浙西諸州之水為揚東偏之患揚雖北邊
淮而于徐巳書乂雖中貫江而于荆已書朝宗獨大
江之南西偏莫大于彭蠡東偏莫大于震澤二患既
平則揚之土皆治矣發明經文可謂無餘藴也或曰
揚之彭蠡震澤二湖其廣不能踰荆之洞庭也經文
何不叙之九江孔殷潛沱既導若謂九江非今郡地
抑又何指耶曰九江即洞庭也江自出峽以來上截
所受之水惟洞庭之源流最廣如江陵所記九江源
[058-42a]
委頗詳曰瀟江湘江蒸江澬江沅江漸江溆江辰江
酉江㑹而為洞庭焉想禹時尚支分為江自後遂㑹
為湖而以湖名也其實郴水發源袁吉之武功北入
湘江與沅江俱視九江為最逺凡武功之水西流者
盡入洞庭東流者盡入鄱湖故經文過九江至東陵
㑹于滙可見禹于洞庭鄱陽二湖之水與江㑹次第
亦甚明矣或曰叙導江而于中乃稱九江則其所謂
三江果不必指大江為中江漢為北江彭蠡為南江
[058-42b]
耶曰叙揚州之水不必逺蒹夫荆此不必辨盖震澤
即今之太湖而太湖之下三江入海本為吳淞江與
松江婁江為三今皆可據况荆之九江本在乎上揚
之三江在乎下又何必强為之説哉若夫山之由大
庾北趨界信衢者一支包有浙江福建又一支由大
庾東趨包有廣東水各入海而東南之水盡矣
三江九江彭蠡敷淺原辨朱/子
嶓冡導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過三澨至於
[058-43a]
大别南入於江東滙澤為彭蠡東為北江入於海又
曰岷山導江東别為沱又東至于澧過九江至於東
陵東迤北㑹于滙東為中江入于海又曰岷山之陽
至於衡山過九江至於敷淺原此皆禹貢之文也古
今讀者皆以為是既出於聖人之手則固不容復有
訛謬萬世之下但當尊信誦習傳之無窮亦無以覈
其事實是否為也是以為之説者不過隨文觧義以
就章句如説九江則曰江過尋陽派别為九或曰有
[058-43b]
小江九北來注之説彭蠡則曰漢水所滙而江水亦
徃㑹焉説北江中江則曰漢既滙而出為北江江既
㑹而出為中江也説九江則但指今日江州治所以
當之説敷淺原則但以為漢厯陵縣之傅易山在今
日為江州之徳安縣而已如是而言姑為誦説則可
矣若以山川形勢之實考之吾恐其説有所不通而
不能使人無所疑也若曰派别為九則江流上下洲
渚不一今所計以為九者若必首尾短長均布若一
[058-44a]
則横斷一節縱别為九一水之間當有一洲九江之
間沙水相間乃為十有七道於地將無所容若曰㕘
差取之不必齊一則又不知斷自何許而數其九也
况洲渚出没其勢不常江陵先有九十九洲後乃復
生一洲是豈可以為地理之定名乎此不可通之妄
説也若曰旁計横入小江之數則自岷山以東至入
海處不知其當為幾千百江矣此又不可通之妄説
也且經文言九江孔殷正以見其吐吞壯盛浩無津
[058-44b]
涯之勢决非尋常分派小江之可當又繼此而後及
夫沱潛雲夢則又見其决非今日江州甚逺之下流
此又可以證前二説者為不可通之妄説也若曰漢
水滙為彭蠡而江水亦徃㑹焉則彭蠡之為澤也實
在大江之南自今江州湖口縣南跨南康軍饒州之
境以接于隆興府之北瀰漫數十百里其源則東自
饒徽信州建昌軍南自贑州南安軍西自袁筠以至
隆興分寧諸邑數千里之水皆㑹而歸焉北過南康
[058-45a]
揚瀾左里則兩岸漸迫山麓而湖面稍狹遂東北流
以趨湖口而入于江矣然以地勢北髙而南下故其
入于江也反為江水所遏而不得遂因卻而自瀦以
為是瀰漫數十百里之大澤是則彭蠡之所以為彭
蠡者初非有所仰於江漢之滙而後成也不唯無所
仰於江漢而衆流之積日遏日髙勢亦不復容江漢
之來入矣又况漢水自漢陽軍大别山下南流入江
則其水與江混而為一至此已七百餘里矣今謂其
[058-45b]
至此而復一先一後以入于彭蠡既滙之後又復循
次而出以為二江則其入也何以識其為昔日之漢
水而先行何以識其為昔日之江水而後㑹其出也
何以識其為昔日之漢水而今分以為之北何以識
其為昔日之江水而今分以居中耶且以方言之則
宜曰南㑹而不應曰北㑹以實計之則湖口之東今
但見共為一江而不見其分流然則所謂漢水滙為
彭澤而江水亦徃㑹焉者亦不可通之妄説也此數
[058-46a]
說者既無一之不窮於是味别洲别之説出焉而終
亦不免於窮也蓋曰味别則不知凡禹之所為過門
不入胼手胝足而不以為病者為欲大濟天下昏墊
之民使得平土而居以衣且食而遂其生耶抑如陸
羽張又新軰但欲較計毫分於齒頰間以為茗飲一
時之快也嗚呼彼以是為説者亦可謂童騃不思之
甚矣且河之所㑹漆沮涇渭伊洛瀍澗支川尤多而
初無味别之説濟之所經或潛或見或止或流其變
[058-46b]
不一而初無味别之說何獨至此而辨之若是悉耶
此又可見其為不通之妄說也若曰洲别則又九江
之鑿吾既辨於前矣若果如此則漢水入江之後便
須常有一洲介於其間以為江漢之别而湖口入滙
之處又當各分為二以為出入之辨而後可也今皆
無之而湖口横度之處予常過之但見舟北為大江
之濁流舟南為彭蠡之清漲而已蓋彭蠡之水雖限
於江而不得洩然及其既平則亦因其可行之隙而
[058-47a]
又未嘗不相持以東也惡暏所謂中江北江之别乎
此又可見其為不通之妄説也若曰古之九江即今
之江州古之敷淺原即今之徳安縣則漢九江郡本
在江北而今所謂江州者實武昌郡柴桑縣後并江
北之潯陽立郡又因潯陽而改為江州實非古九江
地也又况經言過九江至於東陵而後㑹于彭蠡則
自今江州城下至湖口縣纔四十里不知東陵的在
何處何所表異而其志之繁密促數乃如此又曰過
[058-47b]
九江至於敷淺原則已自江州順流東下湖口又復
泝流南上彭蠡百有餘里而後至焉亦何説哉此又
不可通之妄説也至於今之所謂敷淺原者為山甚
小而卑不足表見而其全體正脉遂起而為廬阜則
甚髙而且大以盡乎大江彭蠡之交而所以識夫衡
山東過一支之所極者唯是乃為宜耳今皆反之則
吾恐其山川之名古今或異而傳者未必得其真也
凢此差舛其類不一讀而不思思而不考者既昏昧
[058-48a]
鹵莽而無足言矣其間亦有心知其誤而口不敢言
乃反為之遷就穿鑿以蓋其失者則其謬愈彰使有
識之士讀之愈疑而愈不敢信唯國朝初胡秘監旦
近世晁詹事說之皆以九江為洞庭則其援正皆極
精博而莆田鄭樵漁仲獨謂東滙澤為彭蠡東為北
江入于海十三字為衍文亦為得之予既目睹彭蠡
有源兩江不分之實又參之以此三者而深以事理
情勢求之然後果得其所以誤也盖水之患唯河為
[058-48b]
甚而兖州乃其中流水曲而流緩地平而土疎故河
之患於此為尤甚是以鑿治之功十有四載然後同
於諸州竊計當時唯此等處事急民困勢重役煩禹
乃親涖而身督之不可一日而舍去若梁雍荆揚地
偏水急不待疏鑿固已通行則分遣官屬徃而視之
其亦可况彭蠡洞庭之間乃三苗氏之所居當是之
時水澤山林深昧不測彼方負其阻險頑不即工則
官屬之徃者固未必遽敢深入其境是以但見為彭
[058-49a]
蠡之澤而不知其源之甚逺而且多但見洞庭下流
之已為江而不知其中流之常為澤而甚廣也以此
致誤宜無足恠若其用字之同異則經之凡例亦自
可考顧讀者未深思耳今但刪去東滙北江之衍字
而正以洞庭為九江更以經之凡例通之則過九江
至於東陵者言導岷山之水而是水之流横截乎洞
庭之口以至東陵也是漢水過三澨之例也過九江
至於敷淺原者言導岷陽之山而導山之人至於衡
[058-49b]
山之麓遂越洞庭之尾東取山路以至乎敷淺原也
是導岍岐荆山而逾于河以盡恒碣之例也以是觀
之則經之文意不既明乎若更以他書考之則山海
經云廬江出三天子都本注云一作鄣今按丹陽故/為鄣郡其得名蓋以此則作
鄣為/是入江彭澤西本注云彭澤令彭蠡/也在鄱陽彭澤縣漢志亦云廬
江出陵陽東南北入江蓋陵陽者丹陽之屬縣今寧
國府旌徳縣尚有陵陽山而三天子都屆在徽饒之
境疑與陵陽腹背相直故廬江者得出其東南而西
[058-50a]
流北折以為鄱餘二水遂以㑹于彭蠡而入于江也
及其入江則廬山屹立乎其西南而江之北岸即為
郡之南境疑江與山相因以得名而郡境雖在江北
亦以其南直此江此山而名之也然則彭蠡安得為
無源而必待漢滙江㑹而成哉漢志豫章為郡領縣
十八其彭蠡縣下注云禹貢彭蠡澤在西其餘則言
水入湖漢者八鄱陽鄱水餘干餘水艾修水塗淦水/南城旴水建城蜀水宜春南水南
彭/水入大江者一顔豫/章水而湖漢一水則又自雩都東至
[058-50b]
彭澤入江行千九百八十里也按今地勢彭蠡既與
江通而豫章諸水不由彭蠡别無入江之路則湖漢
者即是彭蠡而其所受衆水之源又不止廬江而已
也以此而觀則山海經之言猶有未盡且其曰入江
彭澤西者本謂逕彭蠡縣之西而入江耳而語意不
明遂若析江與澤各為一水而一東一西以入江者
此亦其立言之疵也漢志又自不知湖漢之即為彭
蠡而兩言之又不知入大江者亦瀦於彭蠡而别為
[058-51a]
一例又不知湖漢之為湖正以其澤名之而復兼以
漢稱則又承禹貢之誤而弗深考也至於雩都之水
則但見其為一郡衆流之最逺者而遂推為湖漢之
源以主其名則又不知湖漢之名初非一水必自隆
興以北衆水皆㑹瀦為大澤然後可以名之非雩都
一水所可得而專也至於鄭漁仲漢水衍文之説固
善矣而其下文江水東迤北㑹于滙東為中江入于
海之數言似亦可疑而彼猶未能盡正也嗚呼禹貢
[058-51b]
所載者九州之山川吾之足迹未能遍乎荆揚而其
所可疑者已如此不知耳目見聞之所不及所可疑
者又當幾何是固不可得而知矣至於經之凡例本
自明白而諸儒乃有過為新竒之説以亂之者若論
導山而逾于河而以為導岍岐荆山之脉使之度河
以為壺口諸山之類則亦不待聞見之及而知其謬
矣夫禹之治水隨山刋木其所表識諸山之名必其
髙大可以辨疆域廣博可以奠民居故謹而書之以
[058-52a]
見其施功之次第初非有意推其脉絡之所自來若
今論葬法者之所言也若必實以山脉言之則亦自
有可言而尤足以見其説之謬者蓋河北諸山本根
脊脉皆自代北寰武嵐憲諸州乘髙而來其脊以西
之水則西流以入龍門西河之上流其脊以東之水
則東流而為桑乾道幽冀以入於海其西一支為壼
口大岳次一支包汾晉之源而南出以為析城王屋
而又西折以為雷首又次一支乃為太行又次一支
[058-52b]
乃為常山其間各隔沁潞諸川不相連屬豈自岍岐
跨河東度而反為是諸山哉若過九江至於敷淺原
亦有襲其謬者以為衡山之脉東度而來則以見聞
所及而知其必不然也蓋岷山之脉其一支為衡山
者已盡於九江之西其一支又南而東度桂嶺者則
包湘源而北徑潭袁之境以盡於廬阜其一支又南
而東度大庾者則包彭蠡之源以北至乎建康其一
支則又東包浙江之源而北其首以盡于㑹稽南其
[058-53a]
尾以盡乎閩越也豈衡山之脉能度九江而其度也
又直為敷淺原而已哉又有欲以揚州之三江即為
荆州之中江北江而猶病其闕一乃顧彭蠡之餘波
適未有號則姑使之潛冒南江之名以足其數且又自
謂聖經書法之妙非他人之所及是亦極巧而且新
矣然自湖口而下江本無二安得有三且於下文之
震澤又懸隔遼夐而不相屬也則又安能曲説而彊附
之哉問諸吳人震澤下流實有三江以入于海彼既
[058-53b]
以目驗之恐其説之必可信而於今尚可考也因并
論之以俟來者質焉
江防總叙
嘗閲三國志魏文帝至廣陵臨江見波濤洶湧歎曰
嗟乎天所以限南北也而宋劉珏亦言金陵天險前
據大江可以固守則長江豈不誠勝勢哉然王濬之
克西陵北軍飛渡韓擒虎之濟采石陳人不覺則雖
有勝勢亦恃吾所以守禦之者何如耳吕頤浩有言
[058-54a]
諸郡自荆南抵儀真可渡處甚多豈不預為計望置
使兩員一自鎮江至池陽一自池陽至荆南專提督
造船且詢水戰利害但當時宋遷都建康恃江為守
故有此論今天下一統其要害固不繫長江然潢池
之警竊發不時頤浩造船水戰之説可無豫為之計
乎是故操江廵江各有專寄而江防之設雖以備水
寇其所以為建康之守禦者亦豫且密矣長江天塹
尚慎旃哉
[058-54b]
南直𨽻江防事宜
查得牒江都御史原奉勅書專管沿江一帶上自九
江下至鎮江及通常狼福等處先年承平無事專一
操練水兵禁戢鹽盗用重留都之衛以為江海之防
一應兵事盡屬操江近縁倭變大江南北道臣俱兼
提督軍務之任有所錢糧兵馬各歸撫屬體勢恒專
調度自便而操江大臣仍照舊勅參錯行事臨警倉
皇未免掣肘所以該科長慮有此建白看得長江南
[058-55a]
北自𤓰儀鎮江之下有山破江而生名曰圍山此誠
留都之門户而江海之噤吭也春汛之際南北撫院
俱各設有兵船㑹哨防守自此以下接連海洋江面
濶逺北有周家橋大河口掘港等把總而以狼山副
總兵統之南有靖江福山乍捕等把總而以金山副
總兵統之各為軍門專屬若復㕘以操江權任並大
調度殊方使承行者無所歸心而前却者有以藉口
或乖進止之宜恐非備禦之策况操院之設不妨院
[058-55b]
事專管操江帶管廵官乃今急逺憂而忘内顧畧專
任而重帶管似亦非命官之初意也合無自今以後上
自九江下至江南圍山江北山江㑹口為操江信地
如遇信警但在圍山三江㑹口以下專責南北督撫
嚴督將領之類畢力堵截圍山以上逼近留都南北
督撫仍與操江互為應援不許自分彼此致失事機
及查圍山把總原設兵船向係江南廵撫管轄今信
地既分前總應分專屬操江提督所有兵船器械糧
[058-56a]
餉成造修理等項仍照舊䂓於江南辨給與操江衙
門見役官耆兵勇三百員各相防守其三江㑹口先
該操江都御史閭議題添設把總咨行廵撫㑹節經
總廵撫督議定派各屬如徵軍餉銀二萬兩扣减民
壯弓兵銀一萬三千零四十二兩二錢又原議事寧
减免江洋嵗支必致乏絶倉卒之際復議派徵是無
禆於寛卹而適増其科歛也合無將節年定派操江
軍需俱照成䂓不必加减仍嚴行各屬如期徴解嵗
[058-56b]
支之外稍有存餘聴行收貯以備緩急不許别項支
銷再照車行百里例有行糧若召募之衆日有常支
原無此例惟是交仗對壘之際憫其勤勞時有犒恤
今遊兵俱召募而營兵例無外援若以預處行糧更
議分派不免異同徒為紛擾萬一警報非常内地孔
棘則南北督撫俱同憂責又須别為權宜互相接濟
非可預擬而定設也
江淮總兵官之設本為靖肅江洋輯寧地方上以制
[058-57a]
𤓰儀之盗賊下以鎮通泰之鹽徒所以屏翰留都防
䕶運道者也設必於鎮江者蓋以路通南北地呃咽
喉金山備倭在其南儀真守備在其北適中可以調
度據險可以設防取其傳報易而策應速也
南直𨽻江防兩營信地
南岸安慶營
元字號哨官樓船一隻常泊黄石磯上哨自馬當起
下哨至崩灣止計一百五十里 自馬當紫磯牛磯
[058-57b]
墩至香口止四十里 元字二號兵船一隻 彭澤
縣哨船一隻 馬當廵司船一隻共為/一聨 自香口黄
家嘴烏石磯至東流止三十五里 元字三號兵船
一隻 香口土官廵船二隻共為/一聨 自東流廻龍山
祝家磯至吉陽止三十里 元字四號兵船一隻
東流縣哨船二隻共為/一聨 自吉陽馬家磯黄石磯至
崩灣止四十五里 元字五號兵船一隻 東流縣
哨船一隻 吉陽廵司船一隻共為/一聨
[058-58a]
亨字號哨官樓船一隻常泊李陽河上哨至崩灣起
下哨至池口止計一百四十里 自崩灣鴈汊下烟
墩至黄盆止四十里 亨字二號兵船一隻 吉陽
廵司船一隻 李陽廵司船一隻共為/一聨 自黄盆丁
家港牛頭山至李陽河止三十里 亨字三號槳船
一隻 貴池縣哨船一隻 李陽廵司船一隻共為/一聨
自李陽河黄公山烏沙夾上口至中口止三十里
亨字四號槳船一隻 池州府一號二號槳船二
[058-58b]
隻共為/一聨 自烏沙夾中口軍渡灣下烟墩至池口止
三十里 亨字五號兵船一隻 池州府三號槳船
一隻 池口廵司哨船一隻共為/一聨 專守烏落洲池
州府四號槳船一隻
荻港營
仁字號哨官樓船一隻常泊大通上哨自池口起下
哨至老鸛嘴錢家灣止計一百八十里 自池口芭
莽港麻埠 至仙姑廟止三十里 仁字二號兵船
[058-59a]
一隻 池州府下哨船一隻 池口廵司船一隻共/為
一/聨 自仙姑廟郭港梅港河至五埠溝止三十里
仁字三號兵船一隻 池州府哨船一隻 貴池縣
哨船一隻共為/一聨 自五埠溝程家溝大通河至洋山
磯止三十里 仁字一號樓船一隻 大通廵司哨
船二隻共為/一聨 自洋山磯横港馬石磯至銅陵河止
三十里 仁字四號兵船一隻 銅陵縣哨船一隻
大通廵司船一隻共為/一聨 自銅陵河長山磯丁家
[058-59b]
洲至老鸛嘴止三十里 仁字五號兵船一隻 銅
陵縣哨船二隻共為/一聨 自六百丈中江起至斷腰三
江口止 銅陵縣哨船一隻 青陽縣哨船二隻共/為
一聨遊廵/夾江一帶
禮字號哨官樓船一隻常泊三山上哨自張潭起下
哨至大信四合山止計二百里 自老鸛嘴錢家灣
張灣潭至胭脂夾止三十里 禮字二號兵船一隻
石埭縣哨船一隻 繁昌縣哨船一隻共為/一聨 自
[058-60a]
胭脂夾荻港河板子磯至舊縣止三十里 禮字三
號兵船一隻繁昌縣哨船一隻 建陽衛廵船一隻
共為/一聨 自舊縣黄石磯髙安橋至宗三廟止三十里
禮字四號兵船一隻 繁昌縣哨船一隻 荻港廵
司船一隻共為/一聨 自宗三爺廟鷄頭山龍王磯至三
山止三十里 禮字一號樓船一隻 建陽衛廵船
一隻 三山廵司船一隻共為/一聨 自三山楊家套螃
蠏磯至魯港止三十里 蕪湖縣哨船二隻 河口
[058-60b]
廵司船一隻共為/一聨 自魯港蕪湖河弋磯窰至稀泥
港止三十里 蕪湖縣哨船二隻 禮字五號兵船
一隻共為/一聨 自稀泥港四合山黄泥灘至大信止二
十里 蕪湖縣哨船一隻 建陽衛哨船一隻 大
信廵司船一隻共為/一聨
北岸安慶營
利字號哨官樓船一隻常泊楊灣上哨自小孤史家
港起下哨至洲頭口望江界止一百七十里 自史
[058-61a]
家溝毛湖洲沙灣角至朱福溝止五十里 利字二
號三號兵船二隻 宿松縣哨船一隻共為/一聨 自朱
福灣楊灣中夾口至黄家闕/ 利字五號
六號兵船二隻 小孤廵司船一隻共為/一聨 專守沙
灣角利字四號兵船一隻 自黄家急水溝孫家
洲至桃樹灘止三十里 利字七號兵船一隻 望
江縣廵船一隻 楊灣廵司船一隻共為/一聨 自桃樹
灘雷溝蓮花洲至卞家套止三十里 上江總廵二
[058-61b]
號船一隻 利字九號兵船一隻 雷港廵司船一
隻共為/一聨 自卞家套林家灣至洲頭口止三十里
利字八號兵船一隻 雷港廵司船一隻共為/一聨
貞字號哨官樓船一隻常泊馬踏石上哨自洲頭口
起下哨至老洲頭止計一百九十里 自洲頭口張
風套海口至觀音港止三十里 貞字二號兵船一
隻 懷寧縣哨船一隻 長楓夾廵司船一隻共為/一聨
自觀音港上夾口桑園至竺家嘴止三十里 貞字
[058-62a]
三號兵船一隻 安慶府廵船一隻 懷寧縣廵船
一隻共為/一聨 自竺家嘴黄泥溝前江溝至柘家灣止
二十五里 貞字四號兵船一隻 安慶府廵船一
隻 長楓夾廵司船一隻共為/一聨 自柘家灣三江口
新開灣至馬船溝止五十里 貞字五號六號兵船
二隻 馬踏石廵司船一隻共為/一聨 自馬船溝花洋
灘楊樹灘至源子港止三十里 貞字七號兵船一
隻 下總廵二號兵船一隻 桐城縣廵船一隻共/為
[058-62b]
一/聨 自源子港武梁洲老洲灣至老洲頭止三十里
貞字八號槳船一隻 安慶衛哨守千百户船二隻
共為/一聨
荻巷營
義字號哨官樓船一隻常泊灰河鎮上哨自老洲頭
起下哨至泥㲼河止計一百五十里 自老洲灣老
洲頭王家嘴至六百丈止三十里 義字二號兵船
一隻 桐城縣哨船一隻 六百丈廵司船一隻共/為
[058-63a]
一/聨 自六百丈柞樹嘴爛泥灘至灰河止三十里
義字三號兵船一隻 桐城縣哨船一隻 六百丈
廵司船一隻共為/一聨 自灰河馬頭嘴土橋至宗三廟
止三十里 義字一號樓船一隻 土橋廵司哨船
二隻共為/一聨 自宗三廟省潭灣魚嘴至宋家灣止
三十里 義字四號五號兵船二隻 無為州廵船
一隻共為/一聨 自宋家灣鯉魚套横路口至泥㲼止三
十里 義字六號兵船一隻 無為州廵船一隻
[058-63b]
泥㲼廵司船一隻共為/一聨
智字號哨官樓船一隻常泊冊港上哨自泥㲼河起
下哨至牛屯張家溝止計一百五十里 自泥㲼龍
池套薛家灣至燕家灣止三十里 智字二號兵船
一隻 無為州哨船一隻 泥㲼廵司船一隻共為/一聨
自燕家灣冊港傅家灣至石板州止三十里 智字
一號樓船一隻 智字三號沙船一隻 冊港廵司
船一隻共為/一聨 自石板洲新洲夾牛門河至惡江嘴
[058-64a]
止三十里 智字四號兵船一隻 無為州哨船一
隻 冊港廵司船一隻共為/一聨 自惡江嘴上新溝下
新溝至田家溝止三十里 智字五號兵船一隻
和州哨船一隻 裕溪廵司船一隻共為/一聨 自田家
溝裕溪張家溝至西梁山止三十里 智字六號兵
船一隻 裕溪廵司船一隻 牛屯廵司船一隻共為/一聨
議定班聨
夫水兵自為水兵則其禦盗與為盗莫可詰民兵自
[058-64b]
為民兵則其在船與不在船不可知故信地水兵派
船一隻必用府縣廵司船二隻以三隻為一聨者乃
相維相制義也又徃時壯快弓兵盡派出江以致一
查㸃外盡皆不在皆以土著之民而日責以遊廵勢
勿能也今計其原額名數多寡分班出哨大率以一
班出江遊廵一班更休役遣不惟便情亦可行法故
為之議班聫凢五欵
一南北兩岸大約每信地三十里派兵船一聨各信
[058-65a]
地内大約岸上一墩則江上一船日則分而為三
以相接㑹夜則聚而為一以相覺察每日於信地
内輪流哨㑹永為定守
一信地有水兵船一隻必派府衛州縣廵司民兵船
二隻共為一聨如水兵船不在則民兵船報廵江
官轉報江防官速報本道如民兵船不在則哨官
報總官速報本道以慿各行挐究
一民兵船有分二班者一班出江一班休息有三班
[058-65b]
者以二班出江一班休息有不分班者必其工食
與水兵等者也以上各船俱聴哨官約束查㸃凢
輪出江之月有不在船者除本兵綑打外盡追一
年工食入官
一府民快下班者即應於府江防㕔聴用州縣民快
下班者即於州縣廵江官聴用弓兵下班者即應
於廵檢處聴用其一應比較齎遞俱於下班者撥
用並不許再將出江兵船差遣違者重究
[058-66a]
一民兵船出江之月船多者人船俱換船少者換人
而不換船但過初二日不赴更換者哨官即便報
來以慿挐究
議定㑹哨
夫兩岸官兵分派信地聨三為一遊廵有重兵布絡
有專哨盗固屏逺矣但法令滋久則漸玩兵心不束
則易弛相應立法㑹哨以别勤惰以課功罪故為之
議㑹哨凢五欵
[058-66b]
一兩營備總官奉題准事例俱遵操院憲單安慶守
備逢二日㑹南湖守備於上水逢六日㑹荻港把總
於下水荻港把總逢六日㑹安慶守備於上水逢二
日㑹遊兵營把總於下水軍衛自廵江指揮以下有
司自廵江丞簿以下悉聴查照但有不到者開報本
道與操院詳奪
一兩營哨官俱照本道憲單接㑹今定安慶營元字
號哨官逢三日上與彭澤縣廵江官接㑹七日下與
[058-67a]
東流縣接㑹亨字號哨官逢三日上與東流縣廵江
官接㑹逢七日下與池州府廵江官接㑹利字號哨
官逢三日上與望江縣廵江官接㑹逢七日下與安
慶府廵江官接㑹貞字號哨官逢三日上與懷寧縣
廵江官接㑹逢七日下與安慶衛守老洲頭哨官接
㑹如荻港營仁字號哨官逢三日上與貴池縣廵江
官接㑹逢七日下與繁昌縣廵江官接㑹義字號哨
官逢三日上與銅陵縣廵江官接㑹逢七日下與蕪
[058-67b]
湖縣廵江官接㑹禮字號哨官逢三日上與安慶衛
老洲頭哨官接㑹逢七日下與無為州廵江官接㑹
智字號哨船逢三日上與無為州廵江官接㑹逢八
日下與和州廵江官接㑹如安慶衛上廵江指揮逢
一日與九江衛廵江官接㑹下廵江千户逢五日與
建陽縣廵江指揮接㑹建陽衛哨官逢二日上與當
塗縣廵江官接㑹逢六日下與遊兵營第三哨哨官
接㑹凢遇㑹哨之日但有不到者徑註單内繳報其
[058-68a]
有司廵江軄官俱各如期而至毋許相左俱取各官
私記關防為准其信地内廵檢土官悉聴查㸃但有
違抗開報備總官轉報本道詳奪
一岸上一墩江上一船岸有警則報船江有警則報
墩相應相接地里均矣但一聨之中須以水兵為主
如輪日信地哨船有功水兵同之各船次之如輪日
信地哨船失事水兵亦同之各船次之凢信地在一
聨之内水兵不得推諉如哨官船以接㑹不在槳船
[058-68b]
代在信地接㑹不許並出但私回不到查發本船綑
打追工食外一連同罪失事隱匿查發信地哨官綑
打外把總官㕘究
一兩岸兵船每日於所分信地擺列凢遇三府江防
官將本道㑹哨簿發到本船即於簿空格内填註姓
名并接到日期地方於前件下填註有事無事及陰
晴風雨縁由自上水來者即刻遞下自下水來者即
刻遞上各船照前填註接㑹但有不在信地者即於
[058-69a]
簿格内填註其信地其船官兵不在越過徑交與上
下手官兵接去兩岸一週仍送江防官轉報不到者
本道徑拏綑打仍追工食充越過官兵之賞如將㑹
簿遞墩者綑究
一安池大江防官本道各印發循環㑹哨簿二本各
江防官即於本府信地不拘上水下水先發一本以
次兩岸接㑹一週一面將簿内查覈有無不到稽誤
縁由連簿報道一面再發一本接㑹各江防官凢遇
[058-69b]
暇日仍親自出江查㸃如此而官兵有不在江上者
寡矣
江西江湖要害
長江一帶自吉安府起至峽江縣中間 張家渡
天井壩 狗子嶺 牛口江 龍邱 雲洲 或居
民窵逺 墨潭 桐江横 釣魚臺 或四壁皆山
其 富口 石窩 二處雖有人烟尤多土賊 峽
江縣起至豐城縣中間 桐江 墓膳 烏口 象
[058-70a]
口 蓮花潭 長排 城排 城頭潭 横梁 孔
埠 枯州 斗角灘 凉傘洲 拖船埠 黄埠腦
安沙壩 老蛤石 小港口 漳湖渡 龍霧洲
象牙潭 爛泥灣 數處港口交雜人烟稀疎尤為
盗賊出没匿藏之所從此入東湖有 黄溪渡 趙
家圍 白沙寨 漁門寨 樊西寨 焦湖坽口
龍山 鄔子 梅岐寨 南山埂 康山上下 蛇
山 五谷潭 棠陰 柴棚 瑞洪 四山 三山
[058-70b]
又自樵舍 昌邑 迤西至具城轉折三横及中洲
等處入西湖 倉厫洲 兩河口 松門 吉山
鷪子口 洋瀾 渚溪 左蠡 青湖 洲山 青
山 大孤山 從此出江則城子鎮至馬當内有
新開口 小池口 楊家穴 南湖嘴 沿洲港
鱘魚嘴 黄茅潭 小孤袱 茅湖夾 女兒港
以上各處所俱稱要害春夏水漲港嶼瀰漫盗賊揚
㠶縱槳勢或難當秋冬水涸支港縱横盗賊舶舟伏
[058-71a]
岸防或不及甚當晏起早住務要趕趨地頭不可貪
程夜行及聴稍子哄誘致其通賊自害
自吉安府萬安縣良口起至九江府彭澤縣馬當鎮止
通計要害地方八十一處
守備廵湖廵江廵河廵捕廵司等官共四十員
座哨戰船共一百四十二隻 水手共一百名
添設遊兵除江道不用外每遇春夏水漲之時東湖
梅岐寨添委饒州所百户一員帶領哨船八隻精兵
[058-71b]
一百四十名蛇山寨添委饒州所百户一員帶領哨
船七隻精兵一百三十名徃來廵邏
圖書編卷五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