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6-1a]
欽定四庫全書
圖書編卷五十六
明 章潢 撰
河運海運總敘
王者宅中圖治必輓天下財賦以給經費我朝河運
海運繼由陸運凡三變乃改今河運然地勢高南北
迤邐就下乏水以濟濟水伏流齊魯隨地溢出為泉
泉在東郡凡二百八十有竒各以近入汶泗洸沂諸
[056-1b]
水東流赴海文皇帝命工尚書宋公禮修復會通河
伐石起堰東遏諸水西注漕渠南北分流北流者會
漳會衛上接白河南流者會河會淮下接寳應髙郵
諸湖漕渠遂亘南北濟泉以廣其源建閘以節其流
築堤堰以防其潰决列舖舍以通其淤淺闢湖瀦水
以時其蓄洩引水灌注以平其險阻備夫以供其役
銓官以司其事董之以主事八各有専職臨之以郎
中三各有分地監司守令亦有責焉又以事廣地劇
[056-2a]
役衆費繁統宗不可以無人乃勅差大臣一人總理
於上爰集衆思以舉羣䇿嵗輓東南四百萬石萬艘
鱗次而進時當盛夏維揚迤北乗風揚帆南旺迤北
順流放舟既脱海運之險又免陸輓之勞四方萬國
五材百貨罔不畢集民命永頼國計斯裕文皇帝開
濟之功同於天地諸臣弼成之績要亦不可冺也或
曰漕河之立制以帝都之在燕也前代都平陽都關
中都洛陽都大梁並以黄河為運道寕有此勞費哉
[056-2b]
曰是不然夫東南以海為險西北以山為險遡海肆
逆為難而乗髙犯順為易故西北世有憑陵之患自
遼左至甘凉六鎮皆守山外去中原千有餘里惟幽
薊一鎮獨守山内中原内外僅隔一山而山復中
缺易于窺伺安史之亂唐契丹之制晉金元之取宋率
由此首難自昔有天下而以此地屬人未有能乆寕
者竊謂扼強兵而障中原據上㳺而制六合孔子復
生必從文皇帝之見矣曰都燕之地則既聞命矣海
[056-3a]
運由浙西不旬日可達都下較之河運費省而功倍
丘文莊衍義補言之詳矣近年言者亦多厭河運之
勞而欲舉文莊之策子顧極言河運之利而欲侈諸
臣之功示諸久逺何也曰海運之法作俑於秦效尤
於元祖宗已棄之䇿三代以前未聞也文莊計漂溺
之米而不計漂溺之人故以海運為便不知米漂而
載米之舟駕舟之卒管卒之官能獨免乎考之元史
至元二十八年海運漂米二十四萬五千六百有竒
[056-3b]
至大二年漂米二十萬九千六百有竒即如文莊言
每舟載米千石用卒二十人則嵗溺而死者殆五六
千人此虐吏之所忍於斯人也奈何文莊亦忍於斯人
哉河運之費費於人所謂人亡人得者損上益下王
者以天下為家又奚恤哉曰海運誠不可復矣今之河
運築堤建閘並以人勝時不常泰人不皆良能保無意外之
變乎曰變不可保也海胡可蹈哉今之黄河經行河
南之祥符者去衛河僅七十里鑿而通之萬夫一月
[056-4a]
之力也議者徒以衝决為難竊以為黄河之難不難
於海也二道並設而各從其便常可也變亦可也是
則可為也曰此尤不可之大者先朝河决張秋運道
梗塞罄數省之力捐不貲之費再歴寒暑乃克底寕
衆方幸其南子欲引之北如子之言且將為運道憂
矣曰今之黄河固古之運道也昔固北行而今始南
遷也民間舟楫徃來如織未嘗一日廢在古則宜在
今則否在南則利在北則否在民則可在公則否在
[056-4b]
海則易在河則難吾不知其何説也
[056-5a]
[056-7a]
海運考
朱清張瑄者海上亡命也久為盗魁出沒險阻若風
與鬼刼掠商販人甚苦之至元二十一年巴延建議
海運乃招二人授以金符千户押運糧三萬五千石
仍立海道萬戶府三以清瑄與羅壁為萬户轄千户
百户所領虎符金牌素銀牌船大者不過千石小者
三百石自劉家港出楊子江盤轉黄連沙嘴月餘始
至淮口過膠州牢山一路至延真島望北行轉成山
[056-7b]
西行到九臯島劉公島沙門島於萊州大洋收界河
兩月餘抵直沽實為繁重至元二十六年增糧八十
萬石二月大洋四月直沽交郵五月還復運夏糧至
八月回一嵗兩運是時船小人恐懼至元二十七年
宋萬戶請長興李福四押運自楊子江開洋落朝東
北行離長灘至白水緣水經黒水大洋北望延真島
轉成山西行入沙門開萊州大洋進界河不過一月
或半月至直沽漕運利便是嵗加朱為浙江政張
[056-8a]
為浙江鹽運司都運如是者二十餘年大徳七年招
兩浙上戶自造船與脚價十一兩五錢分撥春夏二
運延祐以來各造海船大者八九千小者二千餘石
嵗運三百六十萬石篙師稱便迤南畨貢亦通蓋自
上海至直沽内楊材馬頭凡一萬三千三百五十里
不出月餘可以達省費不貲若長樂港出福州經崇
明以北又自古未有之利也我朝洪武三十年猶放
其制嵗運七十萬石以給遼東至永樂間會通河成
[056-8b]
始不復講議者恒有意外之慮以為人生一日食不
下咽則死亡立至會通河固南北之咽也訪求故道
擇賢才而任之且重其權抑亦可為先事之防即使
有如清與瑄者亦且消其驍獷而誘以自效有博采
王憲使獻膠萊河之説因其垂成之功督以畫一之
法使表裏兼資㕘酌利害以甦漕卒之困而求無疆
之利憂世君子豈無是心哉
海道
[056-9a]
福建布政司水波門船厰船要水手船䕶送其神仙壁碧
水屋山島有賦開洋至三分山河口一二日至古山寺送香
燭防東南作潮過平息至望錤港娘娘廟前泊一日至
長樂港口一日至民逺鎮巡檢司一日至總埠頭港一日
至福州左衛要水手送一日至五虎廟燒總福一日至五
虎門開洋望東北行正東便是裏衣山正北是定海千戸
所東南是福清縣鹽塲一日至王家峪海島泊一日至北
髙山巡檢司西洋山口泊一日福寜縣幇娘娘廟前泊一
[056-9b]
日至滿門千戸防露晚收艚巡檢海口一日至金鄉要
水手送一日松門衛一日至温州平陽縣平陽巡檢司
海口至鳯凰山銅盆山防東南作晚收中界山泊一
日至盤石衛見霧在中界山正北島泊待南風行至晚
收北門千戸所要捕魚小列船送待南風北行過利洋
雞籠山候潮至松門港松門衛東港泊候潮至台州海
門衛東洋山泊離温州望北行到桃青千户所聖門口
泊開洋至大佛頭山屏風山至徤跳千户所長亭巡檢
[056-10a]
司要水手漁船送又至羅漢堂山到石浦千户所東
關泊要水手送至定海衛始換金鄉盤石水手離石
浦港后門過銅瓦山后沙洋半邊山党公爵溪千户
所望北行至青門山亂后礁洋至前倉千户所䨇臍
港騎頭廵檢司過至大松千户所家門山招寳山進
定海港定海衛南門要稍水船送繞總福開洋望北
行至遮口山黄公洋列港千户所海寕衛東山如山
望北行若至茶山低了至金山衛東海灘松江府上
[056-10b]
海縣海套水淺望東南行晚泊船候潮過羊山大七
山小七山大倉寳㙮望東北行兩日夜見黒水洋南
風一日見緑水瞭見海内懸山一座便是延真島靖
海衛口淺灘避之
一劉家港出楊子江南岸候潮長迤西行半日到白
茒港潮平𢃄篷櫓摇過撑脚沙尖轉家明沙正東
行南有朱八沙婆婆沙三脚沙須避之楊子江内北有
䨇㙮南范家港灘東南有張家沙江口有陸家沙可
[056-11a]
避口外有暗沙一𢃄連至崇明江北有瞭角嘴開洋
或正西西南北風潮落正東或𢃄北一字行半日可
過長灘是白水洋東北行見官緑水一日見黒緑水
循黒緑水正北行好風兩日一夜到黒水洋又兩日
夜見北洋緑水又一日夜正北望顯神山半日見成
山自轉瞭角嘴未過長灘正北行靠桃花班水邉北
有長灘沙響沙半洋沙隂沙溟沙切避之如黒水洋
正北𢃄東一字行量日期不見成山黒水多必低了
[056-11b]
可見升羅嶼海中島西有璣而筆架即復回望北𢃄
西一字行一日夜便見成山若過黒水洋官緑水或
延真島望西北由便是九峯山向北去有赤山牢山
皆有島嶼可泊若牢山北有北茶山白頭石礁
百餘里潡浪如雪即便開或復回望東北行北有馬
鞍山竹山島北有旱門漫灘皆可泊若東南風大不
可泊北向便是成山如在北洋官緑水内望見顕神
仙挑西一字行多必是了即便回復望東北行過
[056-12a]
成山正西行前雞鳴嶼内有浮礁避有夫人嶼不可
行須到劉島正西行到芝界島東北有門可入西北
離百餘里有黒礁三四畝避之八角島東南有門可
入自芝界島好風半日過抹直口有金嘴石衝出洋
内潮落可見避之新河海口到沙島東南有淺挨深
行南門可入東可門有暗礁西北有門可泊沙門島
開洋北過砣磯山欽島沒島南洋北半洋鐵山洋東
收旅順口黄津川西南有礁黄洋川東收平島口内
[056-12b]
北南岸外洋成兒嶺盡東望三山正中入内有南北
沙相連可泊三山西有南山收青泥窪西有松樹島
北有孤山東北望鳳凰山和尚島墩西有礁石外有
亂礁避之三山玘青島一路望海島收黄島使島若
鐵山西收羊頭窪䨇島東北看蓋州西看寳㙮台
便是梁房口入三岔河收牛壮馬頭泊
直沽開洋望東挑南一字行一日夜見半邉沙門
島挑南字多必見萊州三山挑東北行半日便見沙
[056-13a]
門島若挑北多見砣磯山南收登州衛沙門島開
東南山島有淺挨中東行好風一日夜見緑水一日
夜見黒水又一日夜見南洋緑水又兩日一夜見白
水望南挑西一字行一日挑㸃竿戳二丈漸减一丈
五尺水下有亂泥二尺深便是長灘漸挑西收洪如
截硬沙即便復回望東行見緑水到白水尋長沙收
三沙洪如不着洪望東南行日看黄緑色浪花如茶
末夜看浪撥而大星多即是茶山若坐茶山徃
[056-13b]
西南一字半朝北見崇民沙南見青浦墩岸劉家港
如見黒水洋正南挑西多是高了前有隂沙半洋沙
響沙攔頭沙即是瞭角嘴便復回徃正東行看水色
風汛收三沙洪如風不便即挑東南行看水色收寳
山如在黒水大洋挑東多必是低了見隔界大山一
座便望正西南一字行一日夜便見茶山而不見隔
界山又不見茶山見黒水多便望正西行必見石龍
山孤礁山復回望正西南行見茶山收洪
[056-14a]
遼河口開洋順風一日夜至鐵山𢃄東二字望南行
經成山入南津望正南行三日夜經桃花班水望東
行見白水𢃄西二字動戳㸃竿尋長灘一丈八尺漸
减至一丈五尺望西行戳楊子江洪如不見望下使
必見茶山稍南面坐茶山望西行半朝便見崇明
洲如風順一朝至劉家港内
海運
夫自平江伯開濬會通河以來海運之不講已久其
[056-14b]
后科道之條陳鄉會之䇿試名臣之著書舉行者
不一而足然卒莫之能用也近臣備員山東甞條斯
議適廵撫都御史梁夢龍經濟抱才忠誠體國毅
然以未試行底績無壅事獲上聞恭遇陛下聖明英
斷輔臣恢張廟謨遂出帑銀委督漕司慕載而四
方始知海道之可通行矣然議立於剏見之時則
羣心未信而法復於久廢之後則不免更張故今縉
紳之慮不過云海上風波爾風波在海三尺童子
[056-15a]
知之矣然其事有可言者古語云天不滿西北地不
滿東南故東南之海天下之水之委也𣺌茫無山則
廻避靡地近南水煖則蛇龍窟居是以風波足畏傳
聞可駭昔元人海運之有損壞以其起自太倉嘉定
而北也若自淮安而東引登萊以泊天津則原名北
海中多島嶼可以避風又其地髙而多石蛟龍有徃
来而無窟宅故登州有海市以石氣與水氣相搏映
日而成石氣能逹於水面以石去水近故也北海之
[056-15b]
淺是其明騐即以舟與米行於登莱因其曠逹以取
其速而摽記島嶼以避其患則名雖同於元人而利
實專其便易佐河運之缺計無便於此者然此猶舉
時宜之緒論非臣條議之初圖若語其全則有稍進
於是者而其説有三一曰天下大勢二曰都燕專勢
三曰目前急勢請以唐宋之事明之唐人都秦右據
岷凉而左通陕渭是有險可依而無水通利也有
險則天寳興元乗其便無水則會昌大中受其貧宋
[056-16a]
人都梁背負大河而面接淮汴是以水通利而無險
可依也有水則景徳元佑享其全無險則重和宣和
受其病若今國家都燕北有居庸巫閭以為城而南
通大海以為池金湯之固天造地設以拱衞神京誠
聖子神孫萬年之全利也而乃使塞不通焉豈非太
平之遺慮乎此臣所謂天下大勢也夫三門之險天
下所謂峻絶也然唐人裴耀卿劉晏軰百計為之經
營者以彼都在關中故也粟不能飛則途有必由
[056-16b]
是三門者秦都之専路也若夫都燕則靣受河與海
矣一河自安山渉汶濟即今之會通河一河自淮入
汴入衛而俱會於天津然終元之世未甞事河而専
于海者彼以時方紛攘終嵗用兵固無暇於事河也
彼又以為河亦間有不如海者入閘則兩舟難並是
不可速也魚貫逆遡一舟壞則連觸數十舟同時俱
靡若火則又甚也是不可避也一夫大呼則萬櫓皆
停此腰脊咽喉之譬先臣丘濬載在衍義補者是
[056-17a]
不可㪚也若我朝太平重熈累洽主於河而恊以海
自可萬萬無慮故都燕之受海猶慿左臂從腋下取
物也元人用之百餘年矣梁秦用之所不得望也此
臣所謂都燕専勢也黄河西来禹之故道雖不可考
然不過自三門而東出天津入海是腹雖稍南而首
尾則東西相衡也至宋時直獵大名則已稍南矣我
朝𢎞治二年决張秋奪汶入海是其首猶北向也乃
今則直南入淮而去嵗之决閻家口支出小河近符
[056-17b]
離靈壁則又㡬正南西北而直東南途益逺而合諸
水益多則其勢大而决未可量也故以漢武之雄才
尚自臨决塞王安石之精愽且開局講求河之為立
國病詎直今日然哉且如去年之漂大臣之與國同
休及小臣之有志於世者聞之有不變色於河之
梗而又不能無難色於海之通則計將安出歟富人
之造宅則旁啟門焉防中堂有客而肴核自旁入
也此臣所謂目前急勢也臣誠愚淺如該科條議
[056-18a]
慮之應熟豈其肯誤聖明乃風波係天數臣亦不能
逆覩其必無然臣以為趨避占候使其不爽當不足
以妨大計故敢緣科臣建議而詳布其愚有所請銀
造舟張官改額皆係更統乞聖明采擇
一計程限
第一程自淮安府開船至八套口共計三百餘里係
河道為一程 第二程自八套口開船至鶯遊山共
約二百四十里用東南風一日為一大程如風不便
[056-18b]
九十里可投五丈河又西北一百二十餘里可投狹
口灣泊容船伍百餘隻 第三程自鶯逰山起東北
逺望瑯玡山前投齋堂島灣泊約四百里用西南順
風一日可到為一大程島西面泥灘三里可容船百
餘隻如船多島東北三十里有龍灣口可泊船二百
餘隻中間所過水面東北濤落口約一百九十里可
容船十餘隻又至夾倉口二十里可容二十隻廻避
望海石又東至石臼海口三十里可容船六七隻廻
[056-19a]
避石臼攔胡家攔曲伏桃花攔又東至龍王口四十
里可容船三十隻廻避黄石攔又東至龍潭二十里
可容船百餘隻木𤓰島又東至二十餘里廻避胡家
山以上堪灣泊海口五處應廻避七處俱用西南風廻
避西北風其餘滴水口沙灣口二處係西南徑過避路
如遇𦂳急亦可灣泊 第四程自齋堂島處開船正
東由膠州靈山島東北望逺勞山前投福島灣泊共
約二百餘里用西南順風半日可到為一大程此島方
[056-19b]
圓二十里南有泥灘二里半可灣船六七十隻如船
多島迤西五十里董家灣濶大堪灣船三百餘隻中
間所過水靣東四十里回古鎮海口可容船三百餘
隻廻避海子嘴又東至靈山島五十里島西南嘴可
容船二十隻廻避東北正東風島東北鼓樓圈容船
十餘隻廻避正北西北風此處雖可容船不宜乆住
有東北至唐島六十里可灣二百餘隻避東北正東
北風廻避露明石又東至小青島五十里可容船三
[056-20a]
十隻避正北東北風又至董家灣六十里廻避捉馬
嘴以上堪灣泊海口五處應廻避三處俱用西南風
避西北正北東北風 第五程自福島開船東二里
廻避老君石逺望田横島約一百五十里用西南順
風為一大程半日可到此島方圓三十里可容船二
百餘隻如船多島東北十里有濶落灣容船二百餘
隻中間所過水面東北由小管島六十里可容船二
十隻又東大管島十里可容船可十餘隻又東至田
[056-20b]
横島七十里以上堪灣泊二處廻避一處餘有淮口
可容船十餘隻係背路遇𦂳急亦可灣泊 第六
程自田横島由青黄島逺望槎山前投𤣥真島灣
泊共約四百餘里用西南順風一日可到為一大程
島東西長五里遇北風灣南面遇東風灣北圈可
容船百餘隻東北岸下水底三孤石旁多隐石該廻
避遇船多島迤西五里朱家圈可容船百餘隻又
西五里宋家圈與草島前可容船五六十隻中間
[056-21a]
所過水面東十二里濶落灣容船二百餘隻又東至
楊家溝三十里可容船三十餘隻又東至十里廻避
劉家嶺又東至草島嘴三十里可容船五六十隻又
東至青島三十里西圈可容船十餘隻又東至黄島
三十里西南灘可容船十餘隻又東北至宫家島三
十里可容船三四十隻又東徑過蘇島王至𤣥真島
朱家等圈一百五十里廻避朱家圈西栁溝與沙嘴
𤣥真島西嘴與島東岸三孤石以上灣泊六處廻避
[056-21b]
五處其餘行村寨馬公島與何家馬頭乳山寨上港
口及靖海衛北張濛島皆是背路去處如遇𦂳急亦
灣泊廻避靖海排义石裏島娘娘廟嘴 第七程自
𤣥真島開稍放洋行東轉杵島嘴北過城山頭西
北望威海山前投劉公島灣泊二百四十餘里用南
風為順風一日可到為一大程容船六七十隻如船
多島迤西十里威海東門口教塲頭塢口可容船三
四百隻中間所過水面東至鏌鎁島西頭季家圈三
[056-22a]
十餘里可容船二三十隻避東北東南風南三里廻
避石又東三里鹿島可容船一二十隻避北風與
東風又東七八里廻避凹屋港又東十五里廻避黒
石島又北十餘里廻避楊家墳又北二里廻避餓狼
鴟石又西北四十餘里飬魚池可容船二百餘隻避
東風與東北風又東北二十餘里黄埠嘴可容船二
百餘隻避東北與北風又東南一里廻避成山頭又
東七八里廻避殿東頭此二處稍險須放洋逺廻避
[056-22b]
過此轉西三十餘里駱駝口圈裏東岸下可容船七
八十隻避東北風又西三里李叢嘴可容船二三十
隻避西北風又西十五里栁夼海口可容船五六十
隻避西北東北風又西七八里廻避青雞島與鷄鳴
島相連水底礁石又西直至劉公島一百里廻避島
東南礁石嘴又西六七里黄泥崖可容船二三十隻
又西六七里沙嘴兒可容船二三十隻俱避東北正
北風又西二里小黄島口可容船三十隻避四面風
[056-23a]
又西十里衞東面口教塲頭塢口灣船四百隻避西
北風以上灣泊十處廻避十處其餘寕津所西北崮
山海口尋山所西南青魚灘家雞汪皆是背路去處
如遇𦂳急亦可灣泊 第八程自劉公島開船西北
十餘里廻避王家嘴又西十餘里廻避靖子嘴又西
十餘里㢠廻避小杵島遶遶嘴西南逺望芝罘島灣泊
共約二百餘里為一大程用東風東北風為順風半
日可到島東西長二十里東頭廻避勝子嘴圈又西
[056-23b]
大口婆婆口可容船百餘隻避東北西北風又西三
里廻避宅窠如船多島迤東三十餘里崆峒島前可
容船二三十隻廻避東南沙港又北三里夾島可容船
六七十隻避北風中間所過水面迤西一百四十里飬
馬島東柄上老鴉港可容船三四十隻避西北風又
島西頭廻避煉石嘴又轉島龍王廟前可容船二三
百隻避西北東北正北風又西北五十里係崆峒島
又西三十里係芝罘島以上灣泊四處廻避六處
[056-24a]
第九程自芝罘島開船西六十里過龍洞直西逺望
長山島西投沙門島灣泊共約一百八十里為一大
程用東南風一日可到島東南汪周圍二三里可容
一百餘隻避西北東北正北風如船多島迤六十
里新河海口可容船五六十隻口外不宜住船口裏
避四面風中間所過水面西六十里八角嘴可容船
六七十隻避西北正北風又西五里廻避龍洞嘴又
西五十里廻避四石又一二里入劉家汪海口可容
[056-24b]
船百餘隻避四面風又西二十里廻避灣子口東北
沙港又西二十里廻避抹直口金嘴礁石又西三里
八新河海口廻避觀音嘴石西北四十里廻避長山
島東南嘴沙島港又西十里係沙門島以上灣泊三處
廻避六處 第十程自沙門島開船西南逺望三山
島約二百餘里為一大程用東風為順風半日可到
島南面黒港可容船三四十隻避北風中間所過水
面南三十里廻避大石攔又西六十里桑島前面可
[056-25a]
容船五六十隻避東北西北正北風廻避島東北二
處礁石又西四十里㟂屺島廻避島東西北三處礁
石島南宋港可容船四五十隻又西四十五里廻避
羊攔礁石又西十五里係三山島以上灣泊二處廻
避四處 第十一程自三山島開船過芙蓉島直西
頭開船過芙蓉島直西投大青河口灣泊共約四百
餘里為一大程用東風與東北風為順風一日可到
可容船五百餘隻避北風中間所過水面西五十餘
[056-25b]
里芙蓉島廻避東沙港轉西而廻可容船四五十隻
避東北風又西五十餘里廻避虎頭崖與東北碎石
又西五十餘里廻避海倉口椿木閘石又西一百一
十里係洱河口外有沙嶺船難進又西四十餘里係
小青河船難進泊以上灣泊二處廻避三處還有三
處小河口俱不堪灣泊 第十二程自大青河開船
投大溝河約一百六十里用西南風一日可到為一
大程可容船一百餘隻又至大沙河三十里可容船
[056-26a]
一百餘隻如風不便六十里投降河可容船二百餘
隻又至大沙河三十里可容船一百五十隻利北岸
有沙崗廻避以上灣泊三處廻避一處 第十三程
自大溝河開船投大沽河灣泊約二百餘里可容船
二百餘隻如風不便七十里投乞溝河灣泊可容船
一百餘隻俱無廻避其桑句河窄小不堪灣泊自淮/安府
起至張家灣止海道水程/共計三千四百五十里
一察潮汐惟潮汐雖天地呼吸之氣亦波濤消長
[056-26b]
之機舟人泛洋不可不察以南而言每月二十七日
潮生漸長至初一日寅時大潮辰時潮退大潮自
初一初二初三初四日潮至初五日潮落小信至十
三日十四潮生子時潮滿丑時潮退長至十五日大
潮寅時潮滿辰時潮退十六十七十八日大潮十九
日漸消二十日小信潮午時滿未時退每年如此
東海亦然以北海而言與二海稍異每月十三日
大潮漸長十七日午時潮滿申時退二十日退潮
[056-27a]
至二十七日為小潮二更潮滿寅時退至二十八日
又漸長為大潮至初一日初二日午時長滿未時退
初三日漸進初四十二日退為小潮二更潮滿寅時
退週而復始每月如此
八卦時風
乾辰未申巳午/吉寅夘時凶坎辰未寅邜申吉/巳午未時凶艮寅夘巳午吉/辰未時凶
震亥午子吉辰/戌丑未時凶㢲寅邜辰吉/申酉時凶 離子丑寅夘辰/吉申酉時凶
坤寅夘巳午吉/亥子時凶兑巳午辰戌未/吉寅夘時凶以上看定風旗風從
[056-27b]
何方来查騐防避吉凶先知
仙曰凡占風雨必審天時雲氣以每月朔一日管
上二旬二日管中旬三日管下旬日色青黒潤明多
雨黄赤乾枯多風又云朔日管上半月望日管下半
月又云逐日天色青黒潤明主雨黄赤乾枯主風
善斷者當以三旬朔望而觀其大畧以當曰而决其
風雨
占晴門
[056-28a]
早起滿天晴 日出漸漸明 早晨霧露雲
晌午日蒸曛 日光明又彩 久晴定可待
暮日光燭天 晴明且又炎 暮看西邉晴
明日主晴明 紅雲日暮起 晴明便可許
夜觀魁斗净 明日天色正 電光起西南
明日天炎炎 遊絲天外飛 乆晴定可期
白虹若下降 惡霧盡消亮 西南北㣲風
可喜天光晴
[056-28b]
占風門
魁罡氣白黄 隄防風勢狂 早間日晒耳
狂風即時起 早白與暮赤 飛沙及走石
午前日忽昏 北方風怒嗔 午後日昏暈
風起須當慎 日月忽然圓 風來不等閒
雲掩日不動 風勢如山重 返照色黄光
明朝風必狂 天道忽昏慘 狂風時下感
天色赤與黄 頃刻大狂風 黒雲片片生
[056-29a]
眼底主狂風 黒紫雲如牛 狂風急似流
雲勢若魚鱗 来朝風不輕 黒雲北方突
暴頭風太毒 黒雲半開閉 大隨風至
雲起亂行急 風勢難當底 亂雲大頂絞
狂風来不少 辰闕電光飛 大必可期
連日霧濛籠 必定起狂風 星辰若晝見
頃刻狂風變 閃爍見星光 星下風大狂
螻蛄若放洋 大風必難當 海泛海沙塵
[056-29b]
風却怎禁 風雨潮相攻 須防起
風
禽鳥冲霄漢 狂風時下見 面頰熱如紅
有雲天即風
占風雨
日出夘遇雲 無雨天必隂 日出紅雲暗
東風雨即見 日暮若暗紅 無雨必生風
日暮黒雲接 風雨不可説 朝暮起海雲
東風與當晨 東風黒雲急 但犯雨傾滴
[056-30a]
雲暗遇東風 霶𩃱雨下傾 雲隨東風起
風定雨方止 雲布滿三低 東風雨亂飛
雨過東風至 晩來越添巨 午後遇雲遮
東風夜雨泄 雲從龍門起 風連急雨
但犯起東風 雨下必相從 黒雲暮生西
半夜雨風催 春夏遇隂凉 雨下把風防
秋後遇隂熱 雲雷風雨烈 西北黒雲生
雷雨必聲訇 東南北海響 風雨漸漸長
[056-30b]
蝃蝀出自東 無雨必生風 斷虹當晩見
不明天必變 電光若亂明 大雨隨風傾
汛頭風不長 汛後風雨狂 滿海起荒浪
潮隨風雨漲 鳥鱗㺯忽波 風雨急如梭
占雨門
魁罡潤雲氣 必定雨垂地 朝霞如黒洒
細雨紛紛下 電光西北起 定然連夜雨
朝日光燭地 細雨必然至 虹見被雲吃
[056-31a]
當時雨傾滴 蝃蝀出自西 明日應雨垂
中後日晒耳 明日定有雨 霧露夜不起
來朝必細雨
海運總論
海運之法自秦有之唐人亦轉東吳粳給幽燕然
亦給逺方之用而已用以足國則始於元焉初巴延
平宋命張瑄等以宋圖籍自崇明由海道入京師至
元十九年始見海運之策命羅壁等造平底海船
[056-31b]
運糧從海道抵直沽是時猶有巾灤之運不専於海
道也二十八年立都漕運萬石府以督嵗運至大中
以江淮浙財賦府每歳所辦糧充運以至末年専仰
海運夫海運之道其初也自平江劉家港入海至海
門縣界開洋月餘始抵成山計其水程自上海至楊
村馬頭凢一萬三千三百五十里最後千户殷明畧
者又開新道從劉家港至崇明州三沙放洋向東行
入黒水大洋入界河當舟行風汛有時自浙西至
[056-32a]
京師不過旬日而已說者謂其雖有風濤漂溺之虞
然視河漕之費所得蓋多故終元之世不費我朝洪
武三十年會通河通始罷海運考元史食貨志論海
運有云民無輓輸之勞國有蓄儲之富以為一代良法
又云河運視河漕之數所得蓋多作元史者皆國初
史臣其人皆生長勝國時習見海運之利所言非無
徴者竊以為自古漕運之道有三曰陸曰河曰海陸
運以車水運以舟而皆資乎人力所運有多寡所費
[056-32b]
有繁省河漕視陸道之費省十四海運視河運費省
十七八河漕雖免陸行而人輓如故海運雖有漂溺
之患而省牽率之勞較其利害蓋亦相當今漕河通
利嵗運充積固無資于海運也然善謀國者恒于未
事之先為意外之慮今國家都幽蓋極北之地而財
賦皆是東南而來會通一河譬則人身之咽喉也一
日食不下咽立有死亡之禍况自古皆是轉搬而以
鹽為傭直今則専用軍夫長運而加兑支之耗嵗嵗
[056-33a]
常運儲積之糧而征戍之卒日少食固足矣如兵之
不足何迂儒逺慮請于無事之秋尋元人海運之故
道别通海運一路與河漕並行江西湖廣江東之粟
照舊河運而以浙西東瀕海一𢃄由海通運使人習
知海道一旦漕渠少有滯塞此不可來而彼來是亦
思患預防之先計也家居海隅頗知海舟之便舟行
海洋不畏深而畏淺不慮風而慮磕故製海舟者必
為尖底首尾必俱置柁卒遇暴風轉㠶為難亟以
[056-33b]
尾為首縱其所如且暴風之作多在盛夏今後率以
正月已後開船置長槁以料角定盤針以取向一如
畨船之制夫海運之利也以其放洋而其險也亦以
放洋今欲免放洋之害宜預遣習知海道者起自蘇
州劉家港訪問傍海居民捕魚漁戸煎塩竈丁次第
踏視海崖有無行舟潢道泊舟港汊沙石多寡洲渚
逺近親行試騐委曲為之設法圖畵具本以為傍海
通運之法若夫占視風候見于沈氏筆談每日五鼔
[056-34a]
初起視星月明潔四際至地皆無雲氣便可行舟至
于已時則止斯不遇暴風矣中途忽見雲起即便易
柁回舟仍泊舊處如此可保萬全永無沉溺之患萬
一言有可採乞先行下閩廣二藩訪尋舊曽通畨航
船之人及行廣東鹽課提舉司歸徳等塲趣取慣駕
海舟竈丁令其優給驛遣既至訪詢其中知海道曲
折者以海道事宜許以事成加以官賞俾其監工照
依舶式様造為運船及一應合用器物就行委官督
[056-34b]
領其人起自蘇州歴揚淮清登等府直抵直沽濵海
處處踏看可行與否先成運舟十數艘付與駕使
給以月糧俾其沿海按試經行停泊去處所至以山
島港汊樹標幟詢看是何州縣地方一一紀録造成
圖䇿縱其徃來十數次既以通習保其决然可行無
疑然後於昆山大倉起蓋船厰將工部原𣲖船料差
官于此收貯照依現式造為海運尖底船隻量定
軍夫若干装載若干大抵海舟與河舟不同河舟
[056-35a]
畏淺故宜輕海舟畏風故宜重假如每艘載八百石
則造為一千石每舟許以百石載私貨三年之後軍
夫自載者三十稅一客商附載者照依稅課常例就
于直沽立一宣課司收貯為嵗造船科之費其糧既
從海運脚費比漕河為省其兑支之加耗宜量為减
殺大約每舟載千石則可當河舟所載之三河舟用
卒十人海舟加五或倍之則漕卒一比舊省矣此又
非徒可足國用自此京城百貨駢集而公私俱足矣
[056-35b]
若謂海道險逺恐其損人費財請以元質之其海運
自至元二十年至天歴二年止備載逐年所至之數
以見其所失不無意也竊恐今日河運之糧每年所
失不止此數而其支兑加耗每石須有所减恐亦浮
於所失之數矣
河運海運總論
嘗觀之主河運者則絀海道曰風檣浪楫漂溺叵測
未可也主海運者則絀河道曰黄流為梗嵗費億萬
[056-36a]
不可也噫誠虚談乎愚請一切捐棄之直以臆對夫
會通既成海運告罷民甚便之矣而洪閘停留則苦搬
運河流衝塞則苦推移會通獨無害乎遮洋初試
民甚苦之矣而糧無剥損可省耗石舟無停次可免
輓卒海運獨無利乎彼韓非子曰法立而有難推其
難而事成則立之事成而有害而功多則為之如此
則天下皆無難之法皆無害之功世之受笑者無亦
較利害計難易孰少與多耳彼秦攻匃奴餽運繁苛
[056-36b]
飛芻輓粟起自黄腄古東萊地則東省為轉轂之門
户直自秦始而秦運蓋未廣也漢都長安初不過漕
山東粟數十萬石已自足用後引渭穿渠又通褒斜
道非好勞民勢不得不然也唐亦都長安初不過漕關
東粟十萬亦自足用迨後劉晏漕於汴淮李泌増
運百萬非好侈費勢不得不然也宋之漕也東南自
汴入陕西自黄河入陳蔡自惠民河入京東自廣濟
河入盖分為四路矣元之漕也始而河繼而陸已而
[056-37a]
海盖分為三道矣海漕通而運至三百萬石豈得已
哉秦漢以上事寡而簡秦漢以下官冗而兵繁輻輳
並進且猶不給勢則然也故管子曰七十二代之君
俱王天下必富國而粟多㫖哉言之矣國都定鼎
背控長邊平衡以臨四面經費不出倚辦東南漕輓
之道僅僅一線邇復梗塞嵗事講求甲可乙否遄
興倐罷卒未有能建萬世之長䇿以紓吾君相之隱
憂者何盖說有擇利而曠于實者言有樸訥而適于
[056-37b]
用者見其難而釋其業覩其害而相其利則四海之
無成勞也噫沐者尚有棄髪瘍者且無完膚况謀
及大事乎今之談河運者不曰黄淮失道乎不曰徐
邳高涸乎不曰崔鎮諸口未塞高寳諸堰未固乎不
曰泇河可疏徐南故道可通乎夫高墉固防塞決補
潰淮揚之役不日告成前後大臣經畧無遺筴矣泇
口若濬可逺河患而崇岡漫泊厥功難施姑勿論也
若彭城西境達乎夏邑黄河故址儼然在焉疏而
[056-38a]
復之以濟洪流以殺河勢南不妨鳯泗國陵北不
逼兖冀運道此其利害彰彰著也何也徐吕二洪
資河之利亦受河之害設如河臣之議修復有三利
焉河改而南北漸細扶溝留城之間可免衝塞利一
也南流既下建瓴直達勢無紓折湍悍其徐南
壅沙漸流漸去利二也四野泛濫舉歸故道蕭碭曹
單永有寕居利三也則雖違衆論斷之可也任心膂
之能臣假便宜之重寄俟積貯之少紓舉必成之碩
[056-38b]
畫而漕流安矣乃歐陽氏曰河流已棄之故道自古
難復信斯言也則以不易辦之鉅費圖不必成之大
功非今所當緩焉者耶此治河漕之大略也今日之
談海道者不曰閩越長樂港乎不曰秣陵龍江關乎
不曰太倉劉家港乎不曰自口以入海乎不曰由
成山以達直沽乎夫浙直大海横亘千里兵艘販舶
晝夜相續朱清張瑄所經略無遺慮矣鶯遊而上
逺歴成山風濤險𢙣礁石林立誠可畏也若膠口以北
[056-39a]
海倉以南元運舊河儼然在焉修而復之以近易逺
以夷易險南北商販可使阜通東省本色可使復舊
此其利害亦彰彰著也說者謂分水嶺焉壕難於開
鑿大沽河小沽河易于壅沙復欲自黄埠嶺雲河口
諸所剏開一道以接之愚則以為理舊業有三易焉
夫馬家壕両岸阻石舟不可觸近經削治海舶大行
不煩人力一易也二沽衝沙為害良不能免然河越
二百年積沙近以尺計冬春水涸嵗加撈刷何能為
[056-39b]
患二易也分水嶺地勢誠高然河底泉水可瀦河旁
支流可引更為増置閘埧蓄洩有備何憂淺閣三
易也夫治之果有易也則排衆議而舉之可也捐東
省數萬之存留募沿河郡縣之丁壮督率則責之二
三能吏部署則假之方面重臣膠河辦矣乃歐陽氏
曰智者之於事有所不能必則較利害之輕重信斯
言也則海運之有利于國膠河尤有利于海運非
今日所宜䆒心者耶此治海運之大略也大抵今昔
[056-40a]
異勢新故異備達者不期修古哲士務於知新夫何
故勢易乎時備因乎事也則又當以今日之事勢籌
之矣彼元世都燕嵗省邉供而今則百萬仰哺矣宋
處中土四靣入饋而今止東南一綫矣故修河宜亟
而海運不可忽也海運當圖而沁衞不可忘也何也
専主河運便矣而潢池㺯鎧咽喉為梗能無慮乎専
主海運當矣而溟渤揚氛煙波阻絶獨無慮乎漕海
並治沁衞兼通無事則循守故轍有警則増置篙夫
[056-40b]
此阻彼通鳬趨鱗貫使國賦日贏食貨日充以通四
塞之要以助軍國之盛非水利歟抑更有疑焉或謂
治漕者當以𨗳泉濬淤治洪建閘為上而引河次之
治海者當以龍關劉港開洋為上而淮安次之此何説也
萬里黄流建領直下湍悍則决㪚緩則淤徙突不常
自古為然既欲資之濟邉而病其妨運誠有神禹不
能慮其後者然禹之九道元之四道流漸雖斷故蹟
豈盡冺耶誠能按蹟求索分遣屬邑預為蓄備稍俟
[056-41a]
嵗豐人和徧加䟽瀹勿逼而南令其由舊入海而别
引沁水從魏博折而東之資漕艘是亦一竒也江南
之運幾三百萬𤓰儀以北河流如𢃄萬一有阻京庾
何恃誠有如丘文莊所慮者說者欲令浙直之運自
太倉發三椘之運自龍江發俱由大洋以入膠河每
嵗計輸三十萬石俾其習熟海道永備不虞雖有小
挫勿遽停止是又一竒也
四海附
[056-41b]
四海之邉中國者在山東為東海在廣南為南海人
人得而見聞不待證説矣若夫禹跡所及西境流沙
而極不言西海東北甞至碣石而北海之名不著于
經則謂外薄四海訖于四海者如之何而四也漢武
帝事逺有効使命方行四表故西北二海遂有身歴
而目撃之者矣非道聴塗説比于是條支之西有海
先漢使者固嘗見之而入諸史矣後漢班超又嘗遣
甘英軰親至其地也至西海之西又有大秦卽波/斯國夷
[056-42a]
人與商人皆嘗徃來若北海則又甚逺如霍去病之
封狼居胥山也其山實臨瀚海即北海也蘇武郭吉
皆為匈奴所幽寘諸北海之上唐史曰突厥部北海
之北更有骨利幹國在海北岸也然則詩書稱四海
者實環夷夏而四之矣若西北二邊有西海栢海青
海蒲類海居延海此類雖與海並稱實衆水為大澤
故以海為名耳班固叙張掖之水曰羌水出羌中東
北至居延入海則直以居延為海矣
[056-42b]
渤海附
夫海者百谷之王萬水之宗也山東三面瀕海登萊
二府島嶼環抱其在青濟則樂安日照濵州利津霑
化海豊諸境皆抵海為界稱渤海云説文曰東海之
别有渤海故東海稱渤海列子曰渤海之東有大壑
曰歸塘歸塘者即莊生所謂尾閭也初學記曰北海
之别有瀚海瀚海之南有渤鞮海則北海亦通稱渤
海矣夫東方之極自碣石通朝鮮諸國直抵扶桑
[056-43a]
一望汪洋浩瀚溟涬無際外控邊落内衞中夏則山
東形勝實稱險絶昔人謂齊得十二又豈直為兵車
卒乗之富邪博物志曰海中有蓬萊方丈金銀宫闕
仙人所集十洲記謂東海中五百里有不死草返魂
樹此固秦皇漢武所以縱其侈心求之而不得也顧
其說荒唐不經然觀登萊海市樓䑓城郭人物旌旗
之状成于瞬息千態萬像不可摹冩則海中靈欝之
氣洩而為竒怪瑰瑋之物固亦理之所宜有也至於
[056-43b]
禽鳥木石之産金錫鹽鐡之利珠璣鱗甲之珍民實
資之則海于東土其利固甚博哉
渤海辦
海岱惟青州所謂東北跨海西南距岱跨小海也本
名渤海亦謂之渤澥海别枝名也盖大行恒嶽大徼
之山循塞東入朝鮮今高/䴡海限塞山有此一曲北自
平州碣石南至登川沙門島是謂渤海之口闊五百
里西入直沽㡬千里焉漢王横乃謂九河之地㵸為
[056-44a]
小海然則唐虞之時青州跨海者跨何海耶且海溢
出浸數百里河自秦漢以來青兖營平郡縣不聞有
漂沒者足證横失海溢者有之横言之過也近世蔡
氏書傳金履祥通鑑前編皆祖横説又謂小海所淪
青兖北境悉非全壌豈二州北境有荒漠棄地海所
漸而歴代信史不之書耶盖因委九河于海中指碣
石在海外遂有此論今青境無缺茲不必辯古兖之
地自濟南以西北包濵棣滄瀛𢃄雄鄚西襟深冀南
[056-44b]
遶曹濮東括魯鄆四至亦不狹矣在春秋戰國其地
𤓰分從後世小之未詳考也金氏又云碣石二在髙麗
者曰左碣石在平州者禹貢之右碣石也乃金沙門
島對岸之鐡山正當渤海之口果為右碣石則唐虞
之時青兖東北直岸大海無渤海矣此又可信耶今
齊境東南則日照即墨膠州正東則寕海登州皆岸
大海東北則萊濰昌邑正北則博興夀光西北則濵
棣二州皆岸渤海云
[056-45a]
南海附
廣東三面皆瀕海地也禹貢三江皆從會稽入於南海
會稽地綿/亘四千餘里南五嶺復有三江又從廣城一百里合
流入于南海分東西二道焉東道八十里出斗古村
南自此浩淼無際又東南二百里抵東莞南海衛又
南六十里出虎頭門又南一百五十里抵南頭城下
海可抵甌越自嶺東惠州府海豊縣八十里出甲子
又東至潮州府城南一百五十里出朝陽東北可抵
[056-45b]
閩越又東則抵青齊以至登萊島嶼環抱爰有蜃樓
鮫室是為東海其别則渤澥故東海又名渤海云海
運自金陵之龍江為通路東徃海門而南行可以至
廣州古斗海晋劉裕滅南燕還建康遣孫處襲盧循
至東衝即此道也西道七十里出上弓灣見西海壖
又西南二百里抵新會縣出城南八十里為崕門又
南七十里廣海衛扼其要衝官軍每征海㓂必集
于此又西蜆岡至南陵有夜郎豚水出牂牁江可
[056-46a]
通巴蜀漢武帝發夜郎兵會番禺即此道也其西南
由慿祥海路可抵駱越交/趾又自嶺西陽江縣西南抵
電白縣東一百里而徃西南出限門則川流皆放於
海爰有海水犀龍鯉是多文魮珠鱉有海人焉見
之則風有魚焉腹有兩洞皮可餙刀劍其名曰䱜中
有軒轅之丘鸞自歌鳳自舞是為天樂其外有灾洲
洲上有獸焉如狸而青鐡椎撃之輒死張口向風而
活其名曰風生可以已疾洲之下鮫人蜃氣或蒸為
[056-46b]
海市去海康縣東十里對面即為瓊海郡邑則居島
上又南則通島夷畨服之國以千百數自巴蜀而抵
于滇之西則水皆西流注于西海海一而已自青齊
北至滄州為北海亦曰瀛海其别至于極北為瀚海
南與渤海合自碣石通朝鮮諸國直抵扶桑一望汪
洋溟涬三神山在焉其西海則通西域樓蘭姑師邑
有城郭臨鹽澤至條支則臨大海惟南海居東南委
輸之極為萬水所宗故出虎頭甲子二門則東西二
[056-47a]
洋隨舶所之東可以至倭國西可以通西畨故曰海
為百谷之王以其下也翕受自此而東西迤演夾乎
左右故南海獨𢎞且逺稱天池焉
海潮附
余安道圖叙曰古之言潮者多矣或言如槖籥翕張
或言如人氣呼吸或云海鰌出處皆無經據唐世盧
肇著海潮賦以為日入海而潮生月離日而潮大自
謂極天人之論世莫敢非予嘗東至海門南至武山
[056-47b]
旦夕候潮之進退弦望視潮之消息乃知盧氏之談
出於胸臆所謂不知而作者也夫陽燧取火於日隂
鑑取水於月從其類也潮之漲退海非増减盖月之
所臨則水徃從之日月右轉而天左旋一日一周臨
於四極故月臨卯酉則水漲乎東西月臨子午則潮
平乎南北彼竭此盈徃來不絶皆繋於月不繋於日
何以知其不然乎夫晝夜之運日東行一度月行十
三度有竒故太隂西沒之期常緩於日三刻有竒潮
[056-48a]
之日緩其期率亦如是自朔至望常緩於夜潮自望
至晦每復緩于晝潮若因日之入海激而為潮則何
故緩不及期常三刻有竒乎肇又謂月去日逺其潮
乃大合朔之際潮始㣲絶此故不知潮之凖也夫朔
望前後月行差疾故晦前三日潮勢長朔後三日潮
勢極大望亦如之非謂逺于日也月弦之際其行稍
遲故潮之來亦合而不盡非謂近於日盈虚消息一
之于月隂陽之所以分也夫春夏晝潮常大秋冬夜
[056-48b]
潮常大盖春為陽中秋為隂中歳之有春秋猶月之
有朔望也故潮之極漲常在春秋之中潮之極大常
在朔望之後此又天地之常数也昔竇氏為記謂潮
虚于午此候于東海者也近燕公著論謂生于午此
則于南海者也又嘗問于商賈云潮生東南乗舟候
潮而進退者耳古今之説以為地闕東南水歸之海
賈云潮生東南亦近之矣今通一海之盈縮以誌其
期西北二海所未嘗見故闕而不紀云嘗候于海門
[056-49a]
月加卯而潮平者日月合朔則旦而平緩三刻有竒
上弦則午而平望已前則為晝潮望已後則為夜
潮此皆臨海之候也逺海之處則各有逺近之期月
加酉而潮平者日月合朔則日入而潮平上弦則夜
半而平望則明日之日而平望已前則為夜潮望已後
則為晝潮此東海之潮候也又嘗候于武山廣/州月加
午而潮平者日月合朔則午而潮平上弦則日入而
平望則夜半而平上弦已前為晝潮上弦已後為夜
[056-49b]
潮月加子而潮平者日月合朔則夜半而潮平上弦則
則日出而平望則午而平上弦已前為晝潮上弦已
後為夜潮此南海之潮候也
高麗圖經云潮汐徃來應期不爽為天地之至信古
人嘗論之在山海經以為海鰌出入之度浮屠書以
為神龍之變化竇叔䝉海嶠志以為水隨月之盈虧
盧肇海潮賦以為日出于海衝撃而成王充論衡以
為水者地之血脉隨氣進退率未之盡大抵天包水
[056-50a]
承地而一元之氣升降于大空之中地承水力以自
持且與元氣升降互為抑揚而人不覺亦猶坐于船
中而不知船之自運也方其氣升而地浮則海水溢
上而為潮及其氣降而地沉則海水縮而為汐計日
十二辰由子至已其氣為陽而陽之氣又自有升降
以運乎晝由午至亥其氣為隂而隂之氣又自有升
降以運乎夜一晝一夜合隂陽之氣凢再升再降故
一日之間凢潮汐皆再焉然晝夜之攻擊乗日升降
[056-50b]
而應乎月日臨于子則陽氣始升月臨于午則隂
氣始升故也夕潮之期日皆臨子晝潮之期月皆臨
午焉又日行遲月行速以速應遲每二十九度過半
而月行及之日月之㑹謂之合朔故月朔之夜潮日亦
臨子月朔晝潮日亦臨午焉即天上而言之天體西
轉日月東行自朔而徃月速漸東至入于夜此所以
一日午時二日午末三日未時四日未末五日申時六
日申末七日酉時八日酉末也至夜即海下而言
[056-51a]
之天體東轉日月西行自朔而徃月速漸西至於漸
遲而潮亦應之以遲於夜故夜潮自朔後迭復而入
于晝此所以一日子時二日子末三日丑時四日丑
末五日寅時六日寅末七日卯時八日卯末也以時
有交變氣有盛衰而潮所至亦因之為大小當卯酉
之月則隂陽之交也氣以交而盛故潮之大也獨異
於餘月當朔望之後則天地之變也氣以變而盛故
潮之大也獨異於餘日今海中有魚獸殺皮而乾之
[056-51b]
至潮時則毛皆起豈非氣感而類應之自然歟臨安/志
潮考
卲子曰潮汐者地之喘息也所以應月者從其類也
朱子曰潮汐之説余襄公言之尤詳大抵天地之間
東西為緯南北為經故子午卯酉為四方之正位而
潮之進退以月至此位為節耳以氣之消息言之則
子者隂之極而陽之始午者陽之極而隂之始卯為
陽中酉為隂中也
[056-52a]
寰宇記云瓊州潮候不同凡江浙欽亷之潮皆有定
候瓊海之潮半月東流半月西流潮之大小隨長短
星不係月之盛衰此又不可曉也又廣西桂林府志
載聖水岩子時潮起午時潮落三五十年有一大潮
則尤有不可知者故備録之見造化之大不可執一
説以盡其神理云
萬理海防總叙
海為衆水所會而環中國皆海也東北起遼東東南
[056-52b]
抵瓊州其地之遥㡬萬里而海中夷島小大不一而
其叛服亦不常雖其叛也不足為中國大患而疥癬
亦足為病洪惟我大祖髙皇帝于沿海要害設為衛
所水旱之寨星列棊布其防亦既宻矣然宻于防海
而今之為海濵患者豈特舊法廢弛為然哉如漳泉
濵海之民以海上爲家以夷島為商販之地固有所
利于夷而各夷島之貨皆欲求售其所利於中國之
貨物者亦不少其中且有名雖入貢實為貿易財貨
[056-53a]
故利之所在皆争趨之而忘其風波之險也一或禁
其舟楫其初亦若海烽之稍息矣然而奸頑惡黨鈎
引潜匿為害滋甚近日倭奴之患可覩也已今欲防
之豈有他哉亦惟舉國初之制而潤色之俾威嚴在
我而懐柔有道海㓂惡為大害云
[056-53b]
圖書編卷五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