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f0058 抱經堂文集-淸- (master)


[002-1a]
抱經堂文集卷第二
         東里 盧文弨 紹弓

  聖廟樂釋律序丙午
大樂與天地相應故審音與明時無異理也康熙年閒
司天者中西各是其說而不相下廷臣莫能決
聖祖仁皇帝謂不明其理則何以判其爭於是專精研
求於句股乗除之術而數學於以大明於是乎有儀象
考成之書而晦朔弦朢無不正合朔中氣無不驗又推
之以定樂而有律呂正義一書不泥古法而獨探天地
閒之元聲爲發千古未發之祕
[002-1b]
今上纘緒悉遵循之以爲準
聖明作述此誠極千載一時之盛也巳儒者躬被 陶
淑之化而不明其理不究其數陽景中天而瞽者不見
震雷動物而聾者不聞不當引以爲㴱恥乎嘉定錢君
學源以名進士爲江寧郡學官春秋二丁釋奠於文
廟其所職也因恭閱祭之樂章與其改宮起調之法而
識其所以變通之由默識神會著爲一書名曰 聖廟
樂釋律凡四卷詳列
昭代所定律呂之度數於首以絲竹爲八音之綱領爲
具著其同異焉以字譜與十二律相配爲明其畫一焉
以及七調之旋宮加減之比例絲竹之遷位無不條析
[002-2a]
分明使人易曉更以器有長短厚薄弦有肥瘠當隨其
形質以定譜不當執一定之譜以槩夫器同而形異者
此尢爲達變之論也錢君以所居之官盡所居之職故
其言樂律也不泛及焉然其闡發精微之奧疏證同異
之原&KR2132而通之殆亦不外是矣夫天地之氣正而後樂
正今者七政齊而八風平協氣㫄流休嘉四塞樂之和
也卽以理推之而可知也昔孔子歎周文之郁郁而曰
吾從周又非徒斤斤守不倍之義而巳曩曾見蕭山毛
氏所著
皇言定聲錄亦欽承
聖祖論樂之旨今復覩此書是其信從也誠悅服也其
[002-2b]
所以導一世之趨而解將來之惑者不皆重有賴也夫
   丁小疋校本鄭注周易序庚子
鄭康成注周易九卷唐書藝文志作十卷至宋崇文總
目則僅有一卷而已鼂陳兩家皆不著錄南宋說易家
所引用已非全文至於末年四明王厚齋廼復爲之裒
輯以成此書明胡孝轅附梓於李氏集解之後故凡巳
見集解者不錄姚叔祥更增補二十五則
皇朝東吳惠定宇復加審正蒐其闕遺理其次第益
加詳焉蓋說經之道貴於擇善而從不可以專家自囿
況易含萬象隨所取資莫不具足鄭易多論互體繫辭
傳曰雜物算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僃又曰物相
[002-3a]
雜故曰文此卽互體之說所自出王弼學孤行遂置不
講而此書亦遂失傳王氏蒐羣籍而緝綜之功蓋不細
其不能無誤則以創始者難爲功也近者歸安丁小疋
孝廉復因胡氏惠氏兩本重加攷定舉向來以鄭注易
乾鑿度之文羼入者爲栞去之以漢書注所云鄭氏乃
卽注漢書者非指康成又於字之傳譌者如小畜之輿
說輻當作輹夬之壯于頄當作頯一一正之又王氏次
序本多顚錯胡氏惠氏雖迭加更定而仍有未盡今皆
案鄭易本文爲之整比復摭補其未僃者若干則扶微
振墜使北海之學大顯於世此厚齋諸君子之所重有
望於後賢者而丁君實克纘之非相違也而相成也豈
[002-3b]
與夫矜所獨得以訾謷前人之所短者之可比哉余於
厚齋所輯若詩攷若鄭注古文尙書及論語若左氏賈
服等義皆嘗訂正惟詩攷稍加詳此書雖加瞻涉然精
力不及丁君遠甚今覩此本老眼爲之豁然增明歸時
攜以諗吾黨之有力者合梓之爲王氏經學五書知必
有應者乎至於字音鄭氏時未有反語及直音某字爲
某者後人因其義而知其讀或去其比況之難曉者而
易以翻切之法以便學者雖非元文要爲根本於鄭不
可廢也夫此書收拾於亾佚之餘復經二三君子之博
稽精覈而後得以完然無憾百世下讀是書者其寶之

[002-4a]
   王厚齋輯鄭氏注尚書序丁酉
鄭康成注尚書九卷舊唐書猶著錄然自隋以來其學
寖微故祕府一失其本而世遂無有傳之者鄭氏之於
書自不及三禮之精書前有孔安國之傳後有蔡九峯
之注故人視鄭氏之亾益不足惜雖然一人之見豈能
盡得事理之精詳而無遺憾眾家之言猶必兼採擇焉
況鄭氏漢之大儒今所傳自詩禮之外若易孝經論語
及此書之注皆寂蔑無聞使後生不見古義豈非一恨
事哉宋厚齋王氏辛勤掇拾於墜失之餘於易輯爲三
卷於論語輯爲二卷於尚書更輯成十一卷尢班班可
考其釋五禮之異於舜典則日公侯伯子男朝聘之禮
[002-4b]
於皋陶謨則曰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民蓋周監二代
儀文始僃於是乎有吉凶軍賓嘉之五禮其源雖皆昉
於唐虞而當其時未必能詳也在巡守則言五等諸侯
朝聘之禮爲切而論其大常則自當以上下各有等衰
者言之其釋金三品爲銅三色古者唯銅之用最廣而
以之作貢必不責以難得之貨孔傳言金銀銅金銀非
民閒所常用也他如作服十二章州十二師鄭注皆勝
孔氏他或不皆然則在讀者自擇之耳昔虞仲翔條鄭
解尚書違失事目以奏吳主云顧命康王執瑁古 似
同從誤作同訓爲酒杯洮頮爲濯以爲澣衣成事又古
大篆丣字讀當爲桺古桺丣同字而以爲昧分北三苗
[002-5a]
北古別字又訓北言北猶別也於此數事誤莫大焉宐
命學官定此三事今考王氏於虞所舉者皆不載入余
讀書正義見所引鄭注此書亦閒有漏略者此則余爲
補之而他書力未能徧及也鄭氏易近世巳梓行矣此
書與論語注江寧嚴侍讀用晦長明得自秦中故家欲
與王氏所輯左傳賈服義竝爲雕&KR2136以傳與吾夫子信
好之旨知皆必有當也鄭氏又注尚書大傳朱錫鬯作
經義考時謂其巳佚而今尚有四卷之書見在德水盧
氏所鐫本雖亦未全然必非後人所能僞撰也然則天
下之大安知鄭氏所注諸書若尚書若論語若孝經世
閒無尚有畱遺者在乎余不禁慨然有餘望焉
[002-5b]
   尚書大傳考異補遺序戊寅
尚書大傳三卷宋志猶載之近代學士大夫多不聞有
是書吾鄕孫晴川氏之騄嘗於羣書中鈔撮薈萃釐爲
三卷以求合於前志之數其用力可謂勤矣文弨嘗得
其書而讀之如洪範五行傳不及文獻通考所載之詳
而其閒又有以向歆之文闌入之者與伏生書大不類
至若 耆甫刑仍作戡黎呂刑而又無臩命思欲因其
規模少加增損然載籍浩繁非一目所能盡偶有綴緝
未必有益於本書也吾宗德水雅雨先生尊經嗜古訪
求此書得之吳中藏書家刊而行之文弨得之以校孫
氏之書其詳僃實勝之至篇目有互異編簡有先後則
[002-6a]
皆出於掇拾之餘而非隋唐以來之完書然求其所闕
佚者殆亦僅矣其閒傳寫異同蓋所不免因爲作考異
若干條且念孫氏苦心蒐討不爲無功凡有可以裨益
是書者亦愼取而集錄之以繫於後使有所附以傳焉
孫書召誥傳有大社唯松東社唯柏南社唯梓西社唯
栗北社唯槐之文蓋本諸白虎通然北史劉芳傳引此
以爲尚書逸篇未必卽是大傳故余作補遺亦不載然
書中如王曰若圭璧及丕天之大律亦逸篇也則此亦
不可遺也故復取以綴於此云
   增校王伯厚詩攷序庚子
曩余於此書增其所未僃幷以元本補遺各歸本篇錄
[002-6b]
成淸本爲之跋其後矣自爾以來時復繙閱見王氏於
釋文所載之異同多不引入夫古來傳書不皆畫一卽
釋文本亦與正義本多不相同宋人刻經注疏附以釋
文至其差齵處便改釋文以就注疏之本使非通志堂
所梓宋本經典釋文三十卷具在後之人又安從識別
乎繼又得日本國人山井氏所爲七經考文觀之其
所傳古本往往與釋文所云一作某或作某及正義中
所云定本作某者符同而王氏於異字異義獨不取諸
釋文說者謂王氏意主別三家之異同於毛詩之異文
可從略余向者亦未之採今補採之以廣異聞有陸氏
所據之本有陸氏所云異同之本貝别白焉若其明指
[002-7a]
以爲非者則不錄也至今書之譌異者不但陸氏時未
有卽王氏亦當未之知也余曩巳舉朔月辛卯之譌月
爲日家伯維宰之譌維爲冢兩條矣今更悉數之如何
彼襛矣襛譌爲穠終然允臧然譌爲焉不能辰夜辰譌
爲晨碩大且篤碩譌爲實不可畏也不譌爲亦胡然厲
矣然譌爲爲天降滔德滔譌爲慆降予卿士予譌爲于
又若羊牛下括誤倒爲牛羊家室君王誤倒爲室家小
旻與抑之如彼流泉皆誤倒爲泉流而竹竿之遠父母
兄弟不與淇水在右相協據石經當作遠兄弟父母至
四月之奚其適歸乃朱子從家語訓奚爲何若毛氏則
作爰字其訓爲於與左氏所引正相合凡若此類世人
[002-7b]
習其讀而昧所從來者比比矣古書所引在未誤以前
其又可執以爲異文乎
本朝嚴思菴虞惇著讀詩質疑會稽范蘅洲家相著三
家詩拾遺於此書亦各有增損然於王氏採用之誤則
皆未能盡正而一經移易轉又滋譌近又得歸安丁小
雅校本凡王氏之沿譌互異者一一釐革余見而善之
亟爲傳錄亦採用嚴范二家之長各著其姓以別之至
所引各書本無當篇之名則以余所知者增成之又若
日本國之本其異同頗多於釋文所云雖未必全是然
要爲中土舊傳之本居多非僻遠之人所能僞撰也亦
取以入焉而是書乃可謂完然大僃矣噫諸君子之勤
[002-8a]
勤掇拾者非欲申三家以抑毛而奪朱也義可&KR0856章辭
無達詁是在善讀者意逆而微會之耳苟其不然卽陳
古以諷一語亦爲禍階致令末世子孫不欲人頌颺其
先世之美而以爲魚藻之義則詩之爲敎幾可廢矣豈
古說詩者所能逆料也哉是書本不分卷今以所增益
者多因分之爲四卷云
   王伯厚輯古文春秋左傳序丁酉
文武周公之典章制度於左氏傳尚有可考者其言多
古文其訓釋亦當用古義自晉杜元凱作集解雖曰取
前人之說而會通之然其閒輒以其私臆妄易故訓者
多矣其最悖謬者謂天子三年之喪卒哭遂除衰麻更
[002-8b]
制諒闇之服以終喪以衞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爲
證遂以其議定當代之制此其誣經蔑禮不可爲訓明
甚而唐時作正義顧乃棄賈服之舊注獨以杜氏爲甲
其不可通處必曲爲之說而以賈服爲非今賈服本書
旣巳不可復見就正義所引謂杜所不取者往往遠岀
杜解之上宋厚齋王氏乃於諸書中搜輯補綴賈服外
若鄭康成馬季長王子雍之說咸錄焉匪徒掇拾闕遺
蓋將以正杜氏之失也因十二公分十二卷江寧嚴用
晦從秦中舊家錄此以歸余見而愛之向見吳中惠定
宇氏左傳補注一書亦以古義糾杜之違服其精確錄
而置之篋中有年矣今乃知王氏此書定宇祖父以來
[002-9a]
卽相傳有鈔本而外人罕得見余雖往來吳中實不知
惠氏之有此書也頃閱近人余仲林所爲鉤沈而後知
之惟王氏開之於前故惠氏祖孫得益精之於後如邱
賦卒兩之說皆不從杜遂扶以下依服䖍作遂跣以下
以爲燕飲解襪之明證一字之異其有關於典制如此
余讀昭元年傳云秦后子享晉侯十里舍車自雍及絳
歸取酬幣終事八反服氏謂十里置車一乘千里百乗
以次相授車率皆日行一百六十里杜氏則謂毎十里
以八乗車各以次載幣相授而還不徑至故言八反千
里用車八百乗正義從杜難服謂千里之路往還八反
車率日行一百六十里計則一萬八千里雖追風逐日
[002-9b]
之足猶將不逮遂謂杜義爲長案正義此駁何其輕脫
不思之甚也十里一乗一反行二十里八反行百六十
里故服以是爲率安得忽生一萬八千里之說輕相嘲
笑乎且其法至元董摶霄實祖之以運糧矣十步一人
負米四斗三十六人行一里人日五百反爲二十八里
輕行者半重行者半百里用三千六百人致米二百石
是卽服氏之說可實見諸行事者正義必抑之使不得
與杜氏竝多見其無識也此書雖非全文然學者當愈
知寶愛如惠氏遂能以是成其家學矣必若此庶無負
厚齋扶微繼絕迪後人擇善而從之指意也乎是書本
無序余不自揆旣稍加整比遂僭爲題其端云
[002-10a]
   春秋五測序丙申
揆日之度察星辰之行以正時而成歲必稽其元焉必
立之法焉而猶有參錯而難合者則其立法疎也故善
觀天者不能廢法而要當使法一稟於自然此豈幸其
一二偶驗而遂謂吾法之盡善至其不驗則將強天以
求合是其爲不可也不甚明哉說春秋者之有例也猶
夫觀天者之有法也屬辭比事之爲敎也遠矣顧左氏
所稱猶爲史官之常例雖其閒亦有聖人所不易者然
不可卽以爲聖人之所筆削者盡如此厥後諸儒之說
莫不知有例而用之不精或偏而不全或常而不變其
蔽往往陷於繚繞破碎而使經之義轉晦故夫法不密
[002-10b]
則懸象遲速之度不能必其無差也例不精則垂文示
教之旨不能必其無失也今戴君敬咸之說春秋也其
所以測者五焉蓋謂春秋之文有常有變有互有便有
闕斯五者比類求之而各有得例具於文故卽文可以
見例且約指古今之說春秋者有四失一曰不赴不書
赴則從赴書二曰諱則没而不書三曰得禮不書凡書
皆譏四曰史䇿舊文仲尼新意此四者其言皆近是昔
之人所據以爲說春秋之例然者君謂其不盡然立五
測以袪四蔽不必定岀己見而亦不必固守成說期於
適當而上君之所以爲例者不綦善乎夫觀天者至近
世而儀器更精分數更明故其密合亦遠勝於前代蓋
[002-11a]
鑒前人之失而順天以求合不偏守一法以測天君也
因文以見例不偏執一例以測聖人其道實有相類者
余是以擬議而爲之說如此君名祖啓上元人乾隆二
十七年郷貢士今爲關中書院山長
   讀大學衍義補膚見序己卯
前明胡端敏公前發寧王宸濠不軌事以罪去後事驗
得雪復用於時人以是稱之至今而不知其侃侃正論
有關於天下國家之大計者正多也公爲吾邑臨江郷
人其裔孫以公所著膚見二卷示余屬爲之序蓋公讀
邱文莊大學衍義補而著其所欲設施者如此其中有
云吾嘗於某疏中備陳之則此爲公登朝以後之書也
[002-11b]
嘗慨夫世之學者自爲秀才時卽專以決策發科爲念
一旦得志推之無本而措之無術鮮不爲國家病夫士
當其困窮里巷其於朝廷政事之得失容或不能盡知
若旣巳在其位矣於事有所不便令有所難行疾苦之
所致禍患之所伏豈可以不知旣知之則當思所以處
之思處之則必取古人之良法美意而推擇用之然彼
溺於富貴者旣不足以語此其少欲有爲者又或囿於
一偏之識不知通變之宐違古而失泥古亦失國家何
賴焉若公此書或增成文莊之義以爲必可行或摘抉
其弊以爲必不可行文莊之以微文見意與其所遷就
而不敢言者公則一一引伸而別白之余讀公之書而
[002-12a]
歎公之識微知著其議論平正通達實過文莊遠甚何
以明之史稱文莊性褊狹與劉健王恕不相能御史言
事不合意輒面斥之公有是乎方大禮議起之時公家
居持論頗與張璁桂萼合然終身未嘗與之比迨諸君
子廷杖而公復上書諫其虛衷觀理庶幾可與其中立
而不倚矣且卽其書求之邱氏言敬大臣而公則以爲
體羣臣亦當詳也邱氏極論周官安富之道而公則以
爲今有司之爲富家役者亦多也邱氏欲以餘田準丁
謂如是則丁不匿而公則以爲是敎之使匿也邱氏旣
知鈔法之不便而又欲強立一法以必其行公則以爲
&KR0856然不可行也邱氏有取於董摶霄運糧之法而公則
[002-12b]
以爲如其言百里當用三千六百人日遞米二百石實
計人日運米五升五合餘耳柰何以爲便而取之殆未
之思也至若宦官近習之弊在當時所宐救正者事孰
大於此而邱氏無一言及之公獨危言正論一無所撓
此尢爲人所不易及者余故以公爲過於文莊非私言
也夫以公之通曉治體如此而於論治河也猶曰身未
親歷未敢以爲必然其論西番也亦如是不諱其所不
知然則是惟無言言則必明見其可行而後從而言之
此豈與世之以冥冥決事者可同日而道哉學者讀是
書當知古人仕學之不苟而求其所以用心雖處極盛
之朝瞿然思所以爲持盈保泰計者亦致不可忽也文
[002-13a]
莊之書世多有得是書輔而行之不益盡善而無弊乎
書之以諗天下之畱意於治道者
   中庸圖說序丁亥
文弨弱冠執經於桑弢甫先生之門聞先生說中庸大
義支分節解綱舉目張而中閒脈絡無不通貫融洽先
生固以爲所得於朱子者如是蓋先生少師事姚江勞
麟書先生勞先生之學一以朱子爲歸躬行實踐所
言皆見道之言雖生陽明之里餘燄猶熾而獨卓然不
爲異說所惑先生信從旣久固宐其言之與朱子悉相
脗合而文弨亦幸得竊聞緒餘於按試寶慶日諸生循
例講書有以君子中庸一章進講者與吾素所聞於吾
[002-13b]
師者未有合也因舉吾師之說以爲諸生正吿焉旣有
以所著中庸圖說來質者則新化生員劉光南也其所
解平易切實多與吾舊所聞合而又本朱子相當相對
之語以爲之圖不知者或以爲穿鑿破碎而吾獨喜其
一本於自然初非私意小智之所能爲也及入試劉生
又冠其曹其文能以理勝迥異乎矜才使氣以求見長
者益信其有得於儒先之旨深也吾房師漢陽孫楚池
先生嘗寓書敎文弨宐昌明理學毋務華而棄實顧
所至殊不易得旣得劉生亟舉以吿先生索其書於今
月始齎以往使者尚未返不知於先生意何如適劉生
遠來索序歲云暮矣姑且以文弨所見者塞其請弢甫
[002-14a]
先生遠在浙江異日將幷寄是書以求正必待兩先生
許可而後乃可爲是書增重也
   新刻古文孝經孔氏傳序丙申
表章遺書莫先於經近代之僞撰者若張商英古三墳
書吾衍晉文春秋楚檮杌豐坊子貢詩傳申公詩說之
類其言舉無可采而好事者爲傳之此則過也然如張
霸之百兩篇時君旣知其僞撰矣而愛其文辭亦使之
流傳於世連山歸藏古無著錄而隋唐志始有之今見
於諸書所引用者其文類斑駁可喜子夏易傳見於陸
德明孔穎達李鼎祚所引者於訓詁名物爲詳相傳以
爲張弧僞作弧唐人也孔陸諸人寧有不知而肎輕相
[002-14b]
承用乎此必有所由來然如今通志堂之所收者則又
幷非張弧之舊矣使此數書而在亦焉得不爲傳之孝
經有古今文鄭康成注者今文也孔安國傳者古文也
五代之際二家竝亾宋雍熙中嘗得今文鄭氏注於日
本矣今又不傳新安鮑君以文篤學好古意彼國之尚
有是書也屬以市易往者訪求之顧鄭氏不可得而所
得者乃古文孔氏傳遂攜以入中國此書亾逸殆及千
年而一旦復得之此豈非天下學士所同聲稱快者哉
鮑君不以自私亟付剞劂而以其本示余余按傳文以
求之如云閒居靜而思道也則陸德明引之矣脫衣就
功㬥其肌體云云則司馬貞引之矣上帝亦天也則王
[002-15a]
仲邱引之矣其文義典核又與釋文會要舊唐書所載
一一符會必非近人所能撰造然安國之本亾於梁而
復顯於隋當時有疑爲劉光伯所作者卽鄭注人亦疑
其不出於康成雖然古書之畱於今日者有幾卽以爲
光伯所補綴是亦何可廢也蓋其文辭微與西京不類
與安國尚書傳體裁亦別又不爲漢惠帝諱盈字唯此
爲可疑耳漢桓譚唐李士訓皆稱古孝經千八百七十
二言今止一千八百六十一言此則日本所傳授前有
太宰純序所謂不以宋本改其國之本是也唯是章首
傳云孔子者男子之通稱也仲尼之兄伯尼十五字&KR0856
屬譌誤因下有曾子者男子之通稱一語而誤曾爲孔
[002-15b]
當爲衍文仲尼之兄自字孟皮安得與仲尼同字且於
本文亦無所當此當爲後人羼入無疑余所以致辨者
恐人因開卷一二齟齬遂幷可信者而亦疑之則大非
鮑君兢兢扶微振墜之本意矣故僃舉其左證於前以
明可信且尚書傳朱子亦以爲不岀於安國安在此書
之必與規規相似也然其誤入者則自在讀者之善擇
矣德水盧氏嘗刻尚書大傳周易乾鑿度等書流布未
廣其家被籍之後板之在否不可知此皆漢氏遺文好
古者所當愛惜若能與此書竝壽諸梓以爲眾書冠冕
譬之夏彝商鼎必非柴哥官汝之所得而齊量矣前朝
所刻書多取僞者今皆取其眞者不益以見
[002-16a]
國家文敎之美 朝野相成爲足以度越千古也哉
   鄭氏注論語序丁酉
康成注論語十卷自周齊至隋盛行於人閒唐書猶著
錄至趙宋始不以入志則書之亾也其在五代之際乎
金陵嚴侍讀用晦自秦中歸從三原王端毅後人處鈔
得王深寧所輯古文尚書鄭氏注古文左傳賈服各家
義而此書亦其所編綴者也鄭氏注在今日誠如椎輪
耳使其書尚在舉業家亦必不好而志古之士要不忍
使其墜遺深寧叟勤勤搜採於亾佚之餘釐爲兩卷此
書之不終泯王氏之力也其訓不時不食謂一日之中
三時食不時謂非朝夕日中也於人而無恆不可以作
[002-16b]
巫醫則謂巫醫不能治無恆之人以子貢方人謂謗人
皆與朱子義異然亦未嘗不可以僃一說也王氏又嘗
輯鄭氏易及詩攷世多有其書而此三書卽吾鄕藏書
家亦未僃故浙江通志中亦未以之入錄侍讀一見而
傳其本以歸可謂知所寶矣余次第錄之適此書先竣
遂序其緣起如此
 孫詒穀曰此三書非深寧所輯疑惠定宇託名也
   孟子章指序丁酉
漢趙邠卿爲孟子章句其題辭又有云章別其指者蓋
隨文訓釋之外每章撮其大指而爲之辭於是有章指
之目李善注文選岀師表引之又王伯厚云章指引論
[002-17a]
語曰力行近仁誤以中庸爲論語鼂子止讀書志云孟
子十四篇趙岐注又云爲章指是則唐宋人咸知有章
指也自僞作孫宣公孟子疏者掠取其文入於疏首又
不能全載而多所更易乃於趙氏本所有者則徑削去
之至所引故實閒爲疏其所岀且於恥之於人大矣章
略著之云凡於趙注有所要者雖於文段不錄然於事
未嘗敢棄之而不明疏雖爲此言亦不云是章指自經
削去之後於是人罕知有趙氏之章指矣且疏旣刪其
全文而但釋其一二字句使後人讀之茫然不知其何
屬甚矣作疏者之謬妄也朱子集註孟子於王之臣章
小弁章求則得之章所引趙氏皆岀章指而後人或以
[002-17b]
爲總注此皆未之深考也宋時嘗以四科優劣之差命
題今見於有事君人者章指中是書之在前代昭灼如
此而今乃任其若滅若沒可乎乾隆辛巳之歲借得毛
斧季所臨吳匏菴鈔本孟子注始見之而末二卷尚闕
越十有六年而後覩其全焉恐友朋中未必皆見是書
故別鈔之以傳又篇敘一篇世亦不多見故引以冠其
首其題辭與注世自有本而今之注亦頗與吳本有異
同雖亦當考正然今不暇及者以急於扶微繼絕故也
讀者當與我共寶之乎
   重雕經典釋文緣起
此書雕版行於海内者止崑山徐氏通志堂經解中有
[002-18a]
之宋雕本不可見其影鈔者尚閒儲於藏書家余借以
校對則宋本之譌脫反更甚焉當徐氏梓入經解時其
撲塵掃葉誠不爲無功然有宋本是而或不得其意因
而誤改者亦所不免且今之所貴於宋本者謂經屢寫
則必不逮前時也然書之失眞亦每由於宋人宋人每
好逞臆見而改舊文如陸氏雖吳產而其所&KR2132輯前人
之音則不盡吳產也乃毛居正著六經正誤一書譏陸
氏偏於士音因輒取他字以易之後人信其說遽以改
本書矣又凡切音有音和亦有類隔陸氏在當時或用
類隔未嘗不可以得聲而後人疑其不諧亦復私爲改
易注疏本多有之幸本書尚無恙然其浸淫以疑惑後
[002-18b]
人者不少矣古來所傳經典類非一本陸氏所見與賈
孔諸人所見本不盡同今取陸氏書附於注疏本中非
強彼以就此卽強此以就彼欲省兩讀翻致兩傷又本
書中如孝經論語爾雅多以校者之詞羼入之今雖不
遽刪削唯略爲之閒隔使有辨焉唐人經典多不全用
說文陸氏意在隨時不取駭俗此書中閒亦引許氏以
正流俗之非而不能畫一信從且有以俗字作正文而
以正體爲附注者至其點畫之閒亦每失正觀唐人石
經及五經文字所載皆是習相沿用今亦仍而不革庶
乎不損本眞然於六朝人所用甚鄙俗字陸氏固未嘗
闌入也余念此書闢經訓之菑畬導後人以涂徑洗專
[002-19a]
已守殘之陋匯博學詳說之資先儒之精藴賴以畱俗
本之譌文賴以正實天地閒不可無之書也而年來流
傳漸少學者不能盡見因爲之手校重雕第以遲暮之
年精力慮有不周刻成猶再三校目幾爲之昬弗恤也
其文舊皆連屬今審其可離者離之以便觀者書中是
非及今所因革以嘗所聞於師友者別爲攷證附於當
卷之後不以殽亂本書時 乾隆五十有六年歲在重
光大淵獻九月旣朢書於常州龍城書院之取斯堂
   九經古義序癸巳
九經古義十六卷吳徵士惠松厓先生之所著也凡
文之義多生於形與聲漢人去古未遠其所見多古字
[002-19b]
其習讀多古音故其所訓詁要於本旨爲近雖有失焉
者寡矣唐之爲釋文爲正義者其於古訓亦卽不能盡
通而猶閒引其說不盡廢也至有宋諸儒岀始以其所
得乎天之理微會冥契獨闢窔奧不循舊解其精者固
不可易然名物象數聲音文字之學多略焉近世學者
安於記誦辭章之習但知發䇿決科爲務與之言古訓
駭然以爲迂晦而難通塞耳而不能聽也嗟乎此學問
之所以日入於靡爛而有終身讀書不識一字之誚也
乎今讀徵君此書單詞片義具有證據正非曲徇古人
後之士猶可於此得古音焉求古義焉是古人之功臣
而今人之碩師也爲性理之學者或視此爲糟粕然虛
[002-20a]
則易岐實則難假承學之士要必於此問塗庶乎可終
身不惑也余十數年前見是書卽爲之商略體例校訂
譌字而還之徵君之子承緒洎余自湖南歸復從乞借
鈔攜之京師嘉定錢學士莘&KR0925大昕歷城周進士書愚
永年各錄一本以去而余轉鹿鹿未能卒業至今春賴
友朋之力始得錄全計元本之在余篋中又五年所矣
書此以見歲月之空馳而讀書能不閒斷誠難也且以
志余媿云時 乾隆三十八年仲春旬有二日
         弟子上元孫邦杰漢賢校
抱經堂文集卷第二
[002-2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