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a0159 大易擇言-清-程廷祚 (master)


[017-1a]
欽定四庫全書
大易擇言卷十七
上元程廷祚撰
下經
艮下兌上
咸亨利貞取女吉
正義衡水孔氏曰此卦明人倫之始夫婦之義必須男女
共相感應乃得亨通若以邪道相通則凶害斯及
[017-1b]
故利在貞正
伊川程子曰咸感也物之相感莫如男女而少復甚
焉凡君臣上下以至萬物皆有相感之道物之相
感則有亨通之理利貞相感之道利在于正也不
以正則入于惡矣如夫婦之以淫姣君臣之以媚
説上下之以邪僻皆相感之不以正也取女吉以
卦才言也卦有柔上剛下二氣感應相與止而説
男下女之義以此義取女則得正而吉也
[017-2a]
紫陽朱子曰咸交感也兌柔在上艮剛在下而交相
感應又艮止則感之專兌説則應之至又艮以少
男下乎兌之少女男先于女得男女之正婚姻之
時故其卦為咸其占亨而利貞取女則吉盖感有
必通之理然不以貞則失其亨而所為皆凶矣
雲峰胡氏曰咸感也无心之感也无心于感者无所
不通也感則必通而利在于正泛言感之道如此
取女吉專言取女者當如是也
[017-2b]
存異伊川程子曰咸有皆義男女交相感也
建安邱氏曰咸皆也唯无容心于感然後无所不感
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止而説男
下女是以亨利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
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

正義東海王氏曰山澤以氣通男女以禮感男而下女初
婚之所以為禮取女之所以為吉也
[017-3a]
伊川程子曰咸之義感也兌女在上艮男居下柔上
剛下也隂陽二氣相感相應而和合是相與也止
而説止于説為堅慤之意艮止于下篤誠相與也
兌説于上和説相應也以男下女和之至也相感
之道如此是以能亨通而得正取女如此則吉也
卦才如此大率感道利于正也既言男女相感之
義復推極感道以盡天地之理聖人之用天地二
氣交感而化生萬物聖人至誠以感億兆之心而
[017-3b]
天下和平觀天地交感化生萬物之理與聖人感
人心致和平之道則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東谷鄭氏曰天地萬物雖異位其氣則一聖人億兆
雖異勢其誠則一觀其所感而其情可見者感生
于情也情出于正然後知感通之理
縉雲馮氏曰柔上剛下感應相與所以為亨止而説
所以利貞男下女所以取女吉也
通論劉氏長民曰卦以咸名而彖傳以感釋其義者聖人
[017-4a]
之微㫖欲明感物之无心也
王氏伯厚曰咸之感无心感以虛也兌之説无言説
以誠也
秋山王氏曰止而説者謂艮止不動而意氣自相和
説乃所謂感不止而動則是出于作為非感也故
六爻皆欲其静
餘論林氏黄中曰男不下女而女從之非正女也君不下
士而士從之非貞士也如是者不可取矣親迎之
[017-4b]
禮廢于夫婦之間就見之儀蔑于君臣之際為女
為士者不待禮而行為君為夫者唯其易而畜之
未有不悔于其終者也
象曰山上有澤咸君子以虛受人
正義崔氏曰山髙而降澤下而升山澤通氣咸之象也
伊川程子曰澤性潤下土性受潤澤在山上而其漸
潤通徹是二物之氣相感通也君子觀山澤通氣
之象而虛其中以受于人夫人中虛則能受實則
[017-5a]
不能入矣虛中者无我也中无私主則无感不通
以量而容之擇合而受之非聖人有感必通之道

紫陽朱子曰山上有澤以虛而通也
紫峰陳氏曰山上有澤澤以潤而感乎山山以虛而
受其感咸之象也君子體之則虛其心以受人之
感焉盖心无私主有感皆通若有一豪私意自蔽
則先入者為主而感應之機窒矣雖有所受未必
[017-5b]
其所當受而所當受者反以為不合而不之受矣
辨正愚案咸者感也感以艮為主兌直應之耳故曰柔上
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我以誠感而後物以誠
應男之下女天地之感萬物聖人之感人心皆是
也本卦取義盖重所以感之者大象以虛受為言
本于山上有澤之象盖山實而不能受澤虛而後
有容感以動物而言受以容物而言感以誠為本
受以虛為本其取義各有攸在本卦則言至誠之
[017-6a]
動物也大象則言虛己而納善也大象往往有于
彖爻之外別設一義者先儒不察而以虛為受感
之地似不能无誤也
初六咸其拇
正義紫陽朱子曰拇足大指也咸以人身取象感于最下
咸拇之象也感之尚淺欲進未能故不言吉凶此
卦雖主于感然六爻皆宜静而不宜動也
通論或問咸内卦艮止也何以皆説動朱子曰艮雖是止
[017-6b]
然咸有交感之義却是要動所以都説動卦體雖
説動然才動便不吉
虛齋蔡氏曰本義云此卦雖主于感然六爻皆宜静
而不宜動此即以虛受人之理大傳曰寂然不動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程子曰廓然而大公物來而
順應周子所謂主静朱子所謂鑑空衡平及先儒
所謂无心之感者皆謂此也
象曰咸其拇志在外也
[017-7a]
辨正愚案初處无所感之地而私意自動故曰志在外外
非外卦之謂也石澗俞氏以為此感應相與之説
案感屬剛下果如其説則志在外應合内卦而言
何獨于初爻言之乎
六二咸其腓凶居吉
正義山陽王氏曰咸道轉進離拇升腓腓體動躁者也感
物以躁凶之道也由躁故凶居則吉矣
紫陽朱子曰腓足肚也欲行則先自動躁妄而不能
[017-7b]
固守者也二當其處又以隂柔不能固守故取其
象然有中正之徳能居其所故其占動凶而静吉

愚案人之動以足不以腓今曰咸其腓此非所當動
而動之象也然以艮止之徳而處于中動固不吉
不動則必吉矣二當下體之稍上故其象為腓以
為本躁動之物非是
象曰雖凶居吉順不害也
[017-8a]
正義伊川程子曰惟順理則不害謂守道不先動也
顧氏善伯曰雖凶而居則吉者蓋能順理以為感不
為躁動害也居非專静特不妄動而已
九三咸其股執其隨往吝
正義伊川程子曰股者在身之下足之上不能自由隨身
而動者也故以為象言九三不能自主隨物而動
如股然其所執守者隨于物也剛陽之才感于所
説而隨之如此而往可羞吝也
[017-8b]
童溪王氏曰九三居下體之上所謂股也夫股隨上
體而動者也以剛過之才不能為主于内而其所
秉執者在于隨上體而動焉則躁動而失正矣故
曰往吝
辨正
折中曰案執其隨本義以為隨下二爻程傳以為隨上
然隨之為義取于鴈行相從則以三為隨四者近是
證之隨卦初剛隨二柔五剛隨上柔可見也蓋四者
[017-9a]
心位也心動則形隨之而三直股位與四相近而相
承故有咸其股執其隨之象證之艮卦以三為心位
六二亦曰不拯其隨可見也
存異紫陽朱子曰下二爻皆欲動者三亦不能自守而隨
之往則吝矣
象曰咸其股亦不處也志在隨人所執下也
正義衡水孔氏曰所執下者既志在隨人是其志意所執
下賤也
[017-9b]
伊川程子曰不處謂動也有剛陽之質而不能自主
志反在于隨人是所操執者卑下之甚也
紫陽朱子曰言亦者因前二爻皆欲動而云也二爻
隂躁其動也宜九三陽剛居止之極宜静而動可
吝之甚也
存異會稽虞氏曰志在于二故所執下也
九四貞吉悔亡憧憧往來朋從爾思
正義紫陽朱子曰九四居股之上脢之下又當三陽之中
[017-10a]
心之象咸之主也心之感物當正而固乃得其理
今九四乃以陽居隂為失其正而不能固故因占
設戒以為能正而固則吉而悔亡若憧憧往來不
能正固而累于私感則但其朋類從之不復能及
逺矣
辨正愚案九四初交外卦又兼説體之隂柔故爻多戒辭
貞吉悔亡言不繫于外至之説則得其正然後吉
而悔且亡也憧憧往來則繫于説矣朋從爾思物
[017-10b]
之誘于外者將紛紜而至矣此爻即樂記所謂感
物而動好惡无節于内而知誘于外者先儒但以
人事之感應訓之故終多影響浮㳺之論○朋以
譬外誘也朋從爾思外誘擾擾于胷臆之象繫辭
傳之何思何慮蓋斷章取義耳舊説以為所感之
狹又曰朋類則從其思其説似皆未當也
通論伊川程子曰感者人之動也故皆就人身取象拇取
在下而動之㣲腓取先動股取其隨九四无所取
[017-11a]
直言感之道不言咸其心感乃心也四在中而居
上當心之位故為感之主而言感之道貞正則吉
而悔亡感不以正則有悔也又四説體居隂而應
初故戒于貞感之道无所不通有所私係則害于
感通乃有悔也聖人感天下之心如寒暑雨暘无
不通无不應者亦貞而已矣貞者虛中无我之謂
也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夫貞一則所感无不通若
往來憧憧然用其私心以感物則思之所及者有
[017-11b]
能感而動所不及者不能感也是其朋類則從其
思也以有係之私既主于一隅一事豈能廓然无
所不通乎
問憧憧往來朋從爾思莫是此感彼應憧憧是添一
箇心否朱子曰往來固是感應憧憧是一心方欲
感他一心又欲他來應如正其義便欲謀其利明
其道便欲計其功又如赤子入井之時此心方怵
惕要去救他又欲他父母道我好這便是憧憧之
[017-12a]

問往來是心中憧憧然往來猶言往來于懷否曰非
也又問是憧憧于往來之間否曰亦非也只是對
那日往則月來底説那個是自然之往來此憧憧
者是加私意不好底往來憧憧只是加一個忙迫
底心不能順自然之理方往時又便要來方來又
便要往只是一個忙
雲峰胡氏曰寂然不動心之體感而遂通心之用憧
[017-12b]
憧往來已失其寂然不動之體安能感而遂通天
下之故貞吉悔亡无心之感也何思何慮之有憧
憧往來私矣
象曰貞吉悔亡未感害也憧憧往來未光大也
正義伊川程子曰貞則吉而悔亡未為私感所害也係私
意則害于感矣憧憧往來以私心相感感之道狹
矣故云未光大也
紫陽朱子曰感害言不正而感則有害也
[017-13a]
通論象山陸氏曰咸九四一爻聖人以其當心之位其言
感通為尤至曰貞吉悔亡而象以為未感害也蓋
未為私感所害則心之本然无適而不正无感而
不通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而象以為未光大也
蓋憧憧往來之私心其所感必狹從其思者獨其
私朋而已聖人之洗心其諸以滌去憧憧往來之
私而全其本然之正也與此所以退藏于宻而能
同乎民交乎物而不墮于膠焉溺馬之一偏者也
[017-13b]
九五咸其脢无悔
正義衡水孔氏曰馬融云脢背也鄭康成云脢脊肉也王
肅云脢在背而夾脊諸説不同大體皆在心上
愚案咸取无心為義惟九五一爻當之咸其脢者不
以説感其心雖外有可喜可好之事而中之寂然
不動者如故則謂之无心可矣无悔者人情為説
所牽其極有至于放僻邪侈无所不為而多可悔
者若九五之无心于説則必元是矣此爻較九四
[017-14a]
為逺勝先儒知脢字之訓而不明于爻義亦可異

通論西溪李氏曰悔亡是有悔而亡之也无悔是无復有
悔也
存疑紫陽朱子曰脢背肉在心上而相背不能感物而无
私繫九五適當其處故取其象而戒占者以能如
是則雖不能感物而亦可以无悔也
象曰咸其脢志末也
[017-14b]
辨正愚案志者有心之謂盖既云感則不可以謂之无心
而終不以有心為本故曰志末也先儒亦多誤解
存疑資州李氏曰末猶上也五比于上故咸其脢志末者
謂五志感于上也
紫陽朱子曰志末謂不能感物
上六咸其輔頰舌
正義伊川程子曰上隂柔而説體為説之主又居感之極
是其欲感物之極也故不能以至誠感物而發見
[017-15a]
于口舌之間豈能動于人乎輔頰舌皆所用以言

紫陽朱子曰輔頰舌皆所以言者而在身之上上六
以隂居説之終處咸之極感人以言而无其實又
兌為口舌故其象如此凶咎可知
通論山齋易氏曰咸感也咸以心為主而偏體皆所感之
一初咸其拇二咸其腓三咸其股五咸其脢上咸
其輔頰舌皆感其偏體者也所感出于心故皆以
[017-15b]
咸字明之九四在上下之間其位在心故不言咸
而言所感之道
建安邱氏曰咸六爻以身取象上卦象上體下卦象
下體初在下體之下為拇二在下體之中為腓三
在下體之上為股此下卦三爻之序也四在上體
之下為心五在上體之中為脢上在上體之上為
口此上卦三爻之序也
象曰咸其輔頰舌滕口説也
[017-16a]
正義伊川程子曰唯至誠為能感人乃以柔説滕揚于口
舌言説豈能感于人乎

恒亨无咎利貞利有攸往
正義伊川程子曰恒者常久也恒之道可以亨通恒而能
亨乃无咎也恒所以能亨由貞正也故云利貞夫
所謂恒守一隅而不知變也故利于有往唯其有
往故能恒也一定則不能常矣又常久之道何往
[017-16b]
不利
紫陽朱子曰恒常久也為卦震剛在上巽柔在下震
雷巽風二物相與巽順震動為巽而動二體六爻
隂陽相應四者皆理之常故為恒其占為能久于
其道則亨而无咎然又必利于守貞則乃為得所
常久之道而利有所往也
通論紫陽朱子曰恒是箇一條物事徹頭徹尾不是尋常
字古字作其説象一隻船兩頭靠岸可見徹頭
[017-17a]
徹尾
進齋徐氏曰恒有二義有不易之恒有不已之恒利
貞者不易之恒也利有攸往者不已之恒也合而
言之乃常道也倚于一偏則非道矣
雲峰胡氏曰咸亨不以正徒為人欲之感恒亨不以
正亦非天理之常故皆以利貞戒之
彖曰恒乆也剛上而柔下雷風相與巽而動剛柔皆應
恒恒亨无咎利貞久于其道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
[017-17b]
也利有攸往終則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
化而能久成聖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觀其所恒而
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正義衡水孔氏曰剛上而柔下者此就二體以釋恒也震
剛而巽柔震則剛尊在上巽則柔卑在下得其順
序所以為恒也
伊川程子曰震上巽下剛處上而柔居下乃恒道也
雷震則風發二者相須交助其勢故云相與乃其
[017-18a]
常也下巽順上震動為以巽而動天地造化恒久
不已者順動而已動而不順豈能常也剛柔相應
理之常也此四者恒之道也卦所以為恒也恒之
道可致亨而无過咎但所恒宜得其正失正則非
可恒之道也故曰久于其道其道可恒之正道也
不恒其徳與恒于不正皆不能亨而有咎也天地
之所以不已蓋有恒久之道人能恒于可恒之道
則合天地之理也天下之理未有不動而能恒者
[017-18b]
也動則終而復始所以恒而不窮唯隨時變易乃
常道也故云利有攸往明理之如是懼人之泥于
常也日月隂陽之精氣耳唯其順天之道往來盈
縮故能久照而不已得天順天理也四時隂陽之
氣耳往來變化生成萬物亦以得天故常久不已
聖人以常久之道行之有常而天下化之以成美
俗也觀其所恒謂觀日月之久照四時之久成聖
人之道所以能常久之理則天地萬物之情理可
[017-19a]
見矣
漢上朱氏曰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恒非一定而
不變也隨時變易其恒不動故利有攸往
紫陽朱子曰恒固能亨且无咎矣然必利于正乃為
久于其道不正則久非其道矣天地之道所以常
久亦以正而已矣
辨正紫陽朱子曰能常而後能變及其變也常亦只在其
中伊川却説變而後能常非是
[017-19b]
愚案咸之柔上剛下取艮兑之氣通也恒之剛上柔
下取震巽之分定也剛柔皆以卦言非謂爻也至
彖傳云剛柔相應上承巽而動之文亦以卦言與
咸卦二氣感應以相與下接止而説語意正同又
豈可以偶合于爻位相應之説而以為指爻乎程
傳不可從○利貞久于其道也道即貞也久于其
道則合常變而皆不離乎正也正始是道常與變
皆事也若謂變而後能常則指事以為道而失恒
[017-20a]
之主宰矣終則有始即上文不已之意以明經之
所謂利有攸往者乃无往而不用其正彼以正用
之于一時一事者不得謂之恒也本義以久于其
道為終利有攸往為始不能无誤
通論雲峰胡氏曰咸恒皆言利貞咸止而説即是貞恒巽
而動動未必貞也故彖詳焉
餘論廣川董子曰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
紫陽朱子曰物各有箇情有箇人在此決定是有箇
[017-20b]
惻隱羞惡是非辭讓之情性只是箇物事情却多
般或起或滅然而頭面却只一般長長恁地這便
是觀其所恒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之義
紫峰陳氏曰即其恒久之理而觀之則天地萬物之
情可見矣盖大氣渾淪充塞而太極為之綱維主
張氣有參差而理无不一故天髙地下萬物散殊
不特其聲色貌象常久如此而其德性功用亦亘
萬古而不易少有變易則為怪異不祥矣此可見
[017-21a]
天地萬物之情皆有恒也
象曰雷風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辨正愚案恒益二象皆取諸風雷而有上下之分向來未
有確解建安邱氏曰巽入也而在内震出也而在
外二物各居其位則謂之恒故君子體之而立不
易方若雷入而從風風出而從雷二物易位而相
從則謂之益故君子體之而為遷善改過之義邱
氏此説于益得之于恒則未盡也盖恒之所以為
[017-21b]
恒者本取于剛柔之有定分雷剛而常在上風柔
而常在下亘古不易君子體其象雖剛柔不可以
偏廢而其一定之分則終不使之紊焉此之謂立
不易方也解者又謂雷風變而不失其常雖若近
理然于雷上風下之象未見精切而與益象不同
之故亦究不可得而明矣
初六浚恒貞凶无攸利
正義陸氏希聲曰常之為義貴久于其道日以浸深初為
[017-22a]
常始宜以漸為常而體巽性躁遽求深入是失久
于其道之義不可以為常故貞凶
安定胡氏曰天下之事必皆有漸在乎積日累久而
後能成其功是故為學既久則道業可成聖賢可
到為治既久則教化可行堯舜可至若是之類莫
不由積日累久而後至固非驟而及也初六居下
卦之初為事之始責其長久之道永逺之效是猶
為學之始欲亟至于周孔為治之始欲化及于堯
[017-22b]
舜不能積久其事而求常道之深故于貞正之道
見其凶也无攸利者以此而往必无所利孔子曰
欲速則不達是也
童溪王氏曰初巽之主也當恒之初而以深入為恒
故曰浚恒猶之造事也未嘗有一日之勞而遽求
其事成猶之為學也未嘗有一日之功而遽求其
造道夫造事而欲其有所成為學而欲其有所造
固所當然然望之太深責之太遽俱不免于无成
[017-23a]
而已故凶而无攸利也
秋山王氏曰恒久也天下可久之事豈一朝夕所能
致者初六質柔而志剛質柔故昧于逺見志剛故
欲速不達處恒之初是方為可久之計者而遽焉
求深故曰浚恒非急暴而不能恒則必茍且而不
可恒矣以此為恒取凶之道何所利哉以上四説折中所 
定以為正義
存疑伊川程子曰初居下而四為正應柔暗之人能守常
[017-23b]
而不能度勢四震體而陽性以剛居髙志上而不
下又為二三所隔應初之志異乎常矣而初乃求
望之深是知常而不知變也浚深也守常而不度
勢求望于上之深堅固守此凶之道也无所徃而
利矣
紫陽朱子曰初與四為正應理之常也然初居下而
在初未可以深有所求四震體而陽性上而不下
又為二三所隔應初之意異乎常矣初之柔暗不
[017-24a]
能度勢又以隂居巽下為巽之主其性務入故深
以常理求之浚恒之象也占者如此則雖貞亦凶
而无利矣
象曰浚恒之凶始求深也
正義白雲郭氏曰進道有漸而後可久在恒之初浚而深
求非其道也
秋山王氏曰可恒之道以久而成始而求深是施諸
己則欲速不達施諸人則責之太遽者也故凶
[017-24b]
紫溪蘇氏曰凡人用功之始立志太鋭取效太急便
有欲速助長之病故曰始求深孟子言深造必以
道正是此意
通論漢上朱氏曰初居巽下以深入為恒上居震極以震
動為恒在始而求深在上而好動皆凶道也
九二悔亡
正義㑹稽虞氏曰處中多譽故悔亡也
愚案九二剛中而體巽剛為天徳巽者順也有順乎
[017-25a]
天徳而不失其常之象故傳以能久中釋之悔亡
者半途而廢之悔其知免矣傳義謂陽爻隂位本
當有悔又謂以中應中是以悔亡並非實義且何
以處凡九二及九二之與六五應者乎
通論沙隨程氏曰大壯九二解初六及此爻皆不著其所
以然蓋以爻明之也
存疑伊川程子曰九陽爻居隂位處非其常本當有悔而
九二以中徳而應于五五復居中以中而應中其
[017-25b]
處與動皆得中也是能恒久于中也能恒久于中
則不失正矣中重于正中則正矣正不必中也九
二以剛中之徳而應于中徳之勝也足以亡其悔
矣人能識重輕之勢則可以言易矣
象曰九二悔亡能久中也
正義伊川程子曰所以得悔亡者由其能恒久于中也人
能恒久于中豈止亡其悔徳之善也
通論雲峰胡氏曰九二獨提能久中諸爻不中故不久可
[017-26a]

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貞吝
正義山陽王氏曰徳行无恒自相違錯不可致詰故或承
之羞也
兼山郭氏曰九三剛已過中而巽為不柔進退无常
不恒其徳者也
紫陽朱子曰位雖得正然過剛不中志從于上不能
久于其所故為不恒其徳或承之羞之象或者不
[017-26b]
知其何人之辭承奉也言人皆得奉而進之不知
其所自來也貞吝者正而不恒為可羞吝申戒占
者之辭
象曰不恒其徳无所容也
正義伊川程子曰人既无恒何所容處當處之地既不能
恒處非其據豈能恒哉是不恒之人无所容處其
身也
九四田无禽
[017-27a]
正義衡水孔氏曰田者田獵也以譬有事也无禽者田獵
不獲以喻有事无功也恒于非位故勞而无功也
愚案田獵非可常之事九四偏剛而處震動之體以
從禽為常其不能有獲可知矣
象曰久非其位安得禽也
正義伊川程子曰處非其位雖久何所得乎
愚案震體主動非可常之位故曰久非其位
六五恒其徳貞婦人吉夫子凶
[017-27b]
正義伊川程子曰五應于二居中而所應又中隂柔之正
也故恒久其徳則為貞也夫以順從為恒者婦人
之道在婦人則為貞故吉若丈夫而以順從于人
為恒則失其剛陽之正乃凶也
厚齋馮氏曰徳則為婦之柔位則為夫之尊易故兩
存其義
建安邱氏曰二五皆得中在二則悔亡而五有夫子
凶之戒者二以剛中為常而五以柔中為常也以
[017-28a]
剛為常能常者也以柔為常則是婦人之道非夫
子所尚此六五所以有從婦之凶
象曰婦人貞吉從一而終也夫子制義從婦凶也
正義楊氏文源曰爻辭只曰婦人吉象傳又添一貞字明
恒其徳貞為婦人之貞也
上六振恒凶
正義山陽王氏曰夫静為躁君安為動主故安者上之所
處也静者可久之道也處卦之上居動之極以此
[017-28b]
為恒无施而得也
紫陽朱子曰振者動之速也上六居恒之極處震之
終恒極則不常震終則過動又隂柔不能固守居
上非其所安故有振恒之象而其占則凶也
秋山王氏曰振者運動而无常也居恒之終處震之
極恒終則變而不能恒震極則動而不能止故有
振恒之象在上而動无恒其凶宜矣
象曰振恒在上大无功也
[017-29a]
正義伊川程子曰居上之道必有恒徳乃能有功若躁動
不常豈能有所成乎居上而不恒其凶甚矣象又
言其不能有所成立故曰大无功也


[017-29b]
大易擇言卷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