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l0011 阿毘曇毘婆沙論-北涼-迦旃延子 (TKD)


[25-0826c]


問曰世尊何故先說苦諦乃至後說
道諦答曰欲令文義隨順故若先說
苦諦後乃至說道諦則文義隨順復
次若如是說諦則說者亦易受者亦
易復次此諸法或以起處得名或以
隨義得名或以見時得名以起處得
名者如念處禪無色定等行者先修
身念處佛先說身念處後乃至說法
念處禪無色定廣說亦爾隨義得名
者如正斷神足根力覺道等見時得
名者如四聖諦行者先見苦諦佛先
說苦諦後乃至見道諦佛後說道諦
問曰此中因論生論行者何故先見
苦諦後乃至見道諦答曰以麤細故
四諦中苦諦最麤以苦麤故行者先
見三諦細故行者後見如索迦人蛇
摩那人兜佉羅人學射之時先射簸
箕草人濕泥團等箭矢無不著後漸
[25-0827a]
阿毗曇毗婆沙論苐四十一卷苐二張箴公右
更學乃至射一毛彼亦如是問曰應
先因後果何故行者先見苦果後見
集因答曰先見苦後斷集是隨順法
云何知苦隨順斷集耶答曰如樹先
斷其枝後拔根易如生死樹先知苦
枝後拔集根則易問曰道在前滅在
後何故行者先證滅後修道答曰先
修道是則隨順若當先修道後證
滅者不知此道爲是誰道若先證滅
後修道者乃知此道是滅道如人問
他示我道處他人問言爲問至何處
道答言欲至城道他人答言此道卽
是如彼以城示道則得隨順此亦如
是以滅示道則得隨順復次行者先
以道斷緣三諦愚後起緣道現在前
斷緣道愚如人於他面無疑於自面
有疑若以眀鏡照自面像疑心則除
彼亦如是復次緣苦愚持緣集愚緣
集愚持緣滅愚緣滅愚持緣道愚不
得不除緣苦愚除緣集愚不得不除
緣集愚除緣滅愚不得不除緣滅愚
除緣道愚如持生亦如是復次觀苦
觀能生觀集觀觀集觀能生觀滅觀
[25-0827b]
阿毗曇毗婆沙論苐四十一卷苐三張箴
觀滅觀能生觀道觀不可不生觀苦
觀乃至能生觀道觀復次觀苦觀是
集觀因是根本是出處是所作是緣
是起處集觀是滅觀因等滅觀是道
觀因等不可不生觀苦觀乃至生觀
道觀復次觀苦觀是觀集觀方使是
門是所依乃至滅觀是觀道觀方便
是門是所依餘廣說如上復次觀苦
觀是觀集觀所依處立足處乃至觀
滅觀是觀道觀所依處立足處餘廣
說如上尊者波奢說曰行者先知五
取陰如癰後求其因知集是因何處
能除此因滅處能除誰能滅耶道能
滅之如身體細耎之人身生癰瘡受
大苦惱作如是念此瘡何由而生知
従風冷熱生何處能令無此謂無病
處誰能除此謂若塗若熟若破彼亦
如是復次行者知此五取陰是過患
誰是其因集是其因何處得除滅處
得除誰能除之道能除之如人有子
作賊行惡親近惡友彼人作是念誰
令我子作如是惡知親惡友誰能除
制知是善友彼亦如是
[25-0827c]
阿毗曇毗婆沙論弟四十一卷弟四張箴彼見
苦時先見欲界苦後見色無色界苦
問曰何故行者先見欲界苦後見色
無色界苦耶答曰以麤細故欲界苦
麤色無色界苦細行者先見欲界麤
苦後見色無色界細苦問曰若然者
色界苦麤無色界苦細何故一時見
耶答曰以與此身俱不俱故欲界
苦與身俱色無色界苦雖有麤細而
不與此身俱故一時見復次欲界苦
屬我是我有色無色界苦不屬我不
是我有是故俱見復次欲界苦苦痛
逼切如負重擔是以先見色無色界
苦非苦痛逼切如重擔故是以倶見
復次欲界苦是近故先見色無色界
苦是遠故俱見如近遠俱不俱此身
他身說亦如是問曰行者於色無色
界苦爲現見不答曰現見有二種一
離欲現見二自身現見行者於欲界
苦有二種現見謂自身現見離欲現
見於色無色界苦雖有離欲現見而
無自身現見譬如賈客有財兩擔一
自身擔二使他擔於自身擔者有二
種現見一知財現見二知重現見
[25-0828a]
阿毗曇毗婆沙論弟四十一卷弟五張箴於他
擔者有一種現見謂知財現見復次
見欲界苦是善不善無記是以先見
色無色界苦是善無記是故倶見復
次行者成就欲界凡夫性是以先見
不成就色無色界凡夫性是故俱見
復次誹謗時先謗無欲界苦是以先
於欲界苦生信後誹謗色無色界苦
是以後生信問曰
見諦時爲別相見爲捻相見若以別
相者別相有無量見諦則無竟巳如
地有無量別相若觀地別相不能令
盡而便命終若以捻相者云何不名
一時見諦別相諸法復云何知答曰
應作是說以捻相見諦問曰若然者
云何不名一時見諦答曰以捻相者
於一諦捻相非四諦捻相爲少分相
故分別無量捻相別相如地有捻相
以三大故地是別相一切地皆是堅
相是捻相四大是色陰色陰有捻相
別相別相者以四陰故捻相者一切
色皆是障礙五取陰是苦諦苦諦有
別相捻相別相者以三諦故捻相者
一切苦皆是逼切相以如是捻
[25-0828b]
阿毗曇毗婆沙論苐四十一卷苐六張箴相見
諦以無常苦空無我行見諦以苦諦
故是捻相以餘三諦故是别相以諦
故是別相以陰故是捻相復次一諦
非四諦四諦非一諦是故不一時見
諦復次一行非四行四行非一行是
故不一時見諦復次以覺所覺分明
了了故根根義所境界境界亦分眀
了了故不一時見諦復次以有漏無
漏別故不一時見諦復次以有爲無
爲差別故不一時見諦復次苦諦不
一時見先見欲界苦後見色無色界
苦先見欲界諸行因後見色無色界
諸行因先見欲界諸行滅後見色無
色界諸行滅先見欲界對治道後見
色無色界對治道是故非一時見諦
云何知別相法耶答曰見諦時不知
別相法一切別相智所應知者盡以
捻相智知復次若緣諦別相無知若
緣諦捻相無知一時斷故是故捻相
見諦時亦知別相所知佛經
說未知苦聖諦當知阿毗曇說云何
智所知法答曰一切法問曰一切諸
法是智所知如阿毗曇說佛經
[25-0828c]
阿毗曇毗婆沙論苐四十一卷苐七張箴克和
何故但說知苦耶答曰佛經說知苦
是出世間智阿毗曇說知一切法是
世間出世間智如世間出世間有漏
無漏縛解繫不繫當知亦如是復次
佛經說知苦是近智阿毗曇說知一
切法是近智遠智如近遠倶不倶當
知亦如是復次以捻相知故佛說知
苦以捻相別相知故阿毗曇說知一
切法如捻相知別相知捻相解別相
解捻相觀別相觀當知亦爾復次佛
經說不共智阿毗曇說共不共智復
次佛經說見苦時阿毗曇說觀行時
復次解有二種一者假名二者實義
佛經說假名解知苦阿毗曇說實義
知一切法問曰云何假名解答曰現
見苦是知果現見集是知因證滅時
知滅有二功德不在身中行修道時
爲斷一切煩惱道以如是等捻相解
故名假名解尊者波奢說曰佛經說
當知苦或謂但當知苦更不知餘是
故阿毗曇作如是說應知一切法佛
經說當斷集或謂但當斷集更不斷
餘是故阿毗曇作如是說云何斷法
[25-0829a]
阿毗曇毗婆沙論苐四十一卷苐八張箴一切
有漏法佛經說當證滅或謂但當證
滅更不證餘是故阿毗曇作如是說
云何證法答曰一切善法佛經說當
修道或謂但當修道更不修餘欲令
此事決定故阿毗曇作如是說云何
修法答曰善有爲法復次爲斷生死
根本及道故佛經說當知苦身見是
六十二見根六十二見是煩惱根煩
惱是業根業是報根依報故生善不
善無記法身見知苦時斷是故佛經
唯說知苦復次若知苦時斷五我見
十五我所見是故佛經唯說知苦復
次知苦時斷二見謂身見邊見得二
三昧謂空無願是故佛經唯說知苦
復次無始巳來衆生於陰中計我想
人想念想誰能斷此惡想使住善想
唯知苦能是故佛經唯說知苦復次
衆生無始已來於此無常無我無樂
无淨陰中計有常我樂淨誰能斷如
是顚倒唯有知苦是故佛經唯說知
苦復次爲斷貪著陰者故衆生無始
巳來爲此陰受苦痛逼切如負重擔
受是苦巳復追求陰以追求故
[25-0829b]
阿毗曇毗婆沙論苐四十一卷苐九張箴復更
生陰猶如小兒爲乳母所打還復歸
趣彼亦如是爲苦所逼還復歸苦是
故佛經唯說知苦復次行者見苦時
令無始巳來諂曲之心邪見顚倒煩
惱惡行皆令正直是故佛經唯說知
苦復次若知苦時亦名斷苦若斷集
時不名知集是故佛經唯說知苦復
次行者知苦時住不顚倒想無有是
處以分別故說若行者知苦更不知
餘諦若有人問此陰爲是常是無常
耶答言无常無一刹那住故是苦是
樂耶答言是苦如熱鐵丸是淨不淨
耶答言不淨猶如糞穢有我無我耶
答言中無有人無作者受者但是諸
行糞穢之聚復次苦如癰瘡常自困
苦如箭入身如刀自割如毒自殺如
火自燒如怨自害如住邊城多受厄
難復次行者見苦時名眞佛出世間
如法入佛法得無障礙受行佛法復
次行者見苦時捨舊緣得新緣捨共
得不共捨世間得出世間復次行者
見苦時未開無漏道門今開未曾捨
凡夫性今捨未曾得聖道今得
[25-0829c]
阿毗曇毗婆沙論苐四十一卷苐十張箴道訓
復次行者見苦時捨名得名捨界得
界捨性得性捨名得名者捨凡夫名
得聖人名捨界得界者捨凡夫界得
聖人界捨性得性者捨凡夫性得聖
人性復次行者見苦時得心不得心
因得業不得業因得眀不得眀因復
次行者見苦時得離五人聚入八人
聚五人聚者謂五逆人八人聚者謂
四向四果復次行者見苦時捨如樹
華凡夫性得住如門閫聖性復次行
者見苦時初得於法不壞信復次行
者見苦時得無有是處法如說無有
是處是見諦具足人不故殺生不故
犯戒乃至廣說以如是等事故佛經
唯說知苦佛經說集聖諦應知應斷
阿毗曇說云何斷法謂有漏法若作
是說生後有愛是集聖諦者則生是
難如阿毗曇說云何斷法一切有漏
法何故佛經但說生彼有愛是集諦
耶答曰前說愛所以此中應廣說若
作是說一切有漏因是集諦則生是
難如苦亦應斷何故佛經但說斷集
答曰爲不生苦故佛作是說汝等若
[25-0830a]
阿毗曇毗婆沙論苐四十一卷苐十一張箴道訓
不欲苦應當斷集若斷集者苦則不
生復次爲不生果故佛作是說若汝
等不欲果者應當斷因若斷因者果
則不生復次欲斷苦流故猶如水相
續流若不斷其源則水流不止若斷
其源水則不流如是若不斷苦源苦
流不止若斷苦源苦流則止復次若
斷集者則斷俱因俱繫得解得無漏
解脫得斷非想非非想處一切遍因
復次若斷因者果亦斷因若滅果亦
滅捨因亦捨果吐因亦吐果復次爲
捨重擔如人身負重擔上嶮難處爲
此重擔之所逼切他人語言汝若爲
此重擔所逼切者應斷其擔索若擔
索斷擔自當墮衆生亦爾身負陰擔
上於生死險難之山爲此陰擔之所
逼切佛作是說汝等若不欲負陰擔
者應斷於集若斷於集陰擔則墮復
次爲對外道故外道不欲苦果而不
斷因猶如愚狗捨人逐塊外道亦爾
不斷苦因不欲苦果佛作是說汝等
若不欲苦果當斷其因若斷其因苦
則不生復次集中已有三界上中下
[25-0830b]
阿毗曇毗婆沙論苐四十一卷苐十二張箴果佛
作是說汝等若於三界上中下果不
欲求者應當斷集若斷集者則三界
上中下果更不復生復次以集能生
三苦故三苦者謂欲界色界無色界
苦佛作是說汝等不欲三苦者應當
斷集廣說如上復次以集能生四苦
故四苦者謂四生佛作是說汝等若
不欲四苦者廣說如上復次以集能
生五苦故五苦者謂五趣佛作是說
汝等若不欲五苦者廣說如上以如
是等事故佛經說集應知應斷佛經
說苦滅聖諦應知應證阿毗曇說云
何得作證法答曰一切善法問曰如
阿毗曇說一切善法應證佛經何故
唯說證滅答曰此滅是解脫亦是不
繫相復次此滅無處所無有所依復
次此滅是因無果是果無因復次此
滅是因非有因是所作非有所作是
非有緣是離非有離是果非有果
復次此滅能令陰無非無法體復次
此滅息三攝四捨五復次此滅是一
味種種道果淨於四姓名無上法復
次此滅是無漏得是有漏无漏
[25-0830c]
阿毗曇毗婆沙論苐四十一卷苐十三張箴滅是
非學非無學得是學無學非學非無
學滅是不繫得是繫不繫滅是無斷
得是修道斷滅不斷滅是滅諦攝得
是苦諦集諦道諦攝復次此滅是善
是常是善離陰是善無有上中下是
無前後際復次此滅是沙門果非沙
門是婆羅門果非婆羅門是梵行果
非梵行是道果非道以如是等事故
佛經說應證滅佛經說苦滅道聖諦
應知應修阿毗曇說云何修法答曰
一切有爲善法問曰如阿毗曇說一
切有爲善法皆應修何故佛經但說
修道答曰以道應修應習故復次以
道有二種修故一得修二行修世俗
道有四種修謂得修行修對治修除
去修復次此道修時不斷緣愛世俗
道修時斷於緣愛復次此道修時其
性出而不沒世俗道修時其性亦出
亦沒於欲界而出於初禪而沒乃至
於無所有處而出於非想非非想處
而沒問曰無漏道亦爾離欲界欲面
生初禪乃至離無所有處欲而生非
想非非想處答曰世俗道於彼
[25-0831a]
阿毗曇毗婆沙論苐四十一卷苐十四張箴處生
報非無漏道復次此道若修則滅損
毀壞於有世俗道修時則増益長養
於有復次此道若修則令有不相續
斷増長生老病死法世俗道修時令
有相續増長生老病死法復次此道
若修是滅苦集道是滅増長生老病
死道世俗道修時是苦集道是増
生老病死道復次此道修時不爲身
見作所緣乃至不墮苦集諦中世俗
道雖修爲身見作所緣乃至墮苦集
諦中復次此道修時不爲界趣生増
長生死法作因世俗道雖修爲界趣
生増長生死法作因復次此道修時
能盡界趣生増長生死法世俗道雖
修不能盡界趣生増長生死法復次
此道修時是沙門是沙門果是婆羅
門是婆羅門果是梵行是梵行果是
有果以如是等事故佛經唯說修道
問曰聖行名有十六種體有幾耶答
曰或有說者名有十六體有七緣苦
四行名有四體亦有四緣集四行名
有四體有一緣滅道亦爾問曰何故
緣苦四行名有四體亦有四答
[25-0831b]
阿毗曇毗婆沙論苐四十一卷苐十五張箴曰緣
苦四行是顚倒近對治如顚倒名有
四體亦有四此行亦爾評曰應作是
說聖行名有十六體有十六如名體
名數體數名相體相名異體異當知
亦如是問曰聖行體性是何答曰體
性是慧彼慧體是行行餘行亦爲行
所行彼相應法體非行行餘行亦爲
行所行彼共有法體非行不行餘行
爲行所行復有說者聖行是心心數
法若作是說聖行體性是心心數法
者相應法體性是行行餘行爲行所
行不相應法體非行不行餘行爲行
所行復有說者聖行體性是一切法
若作是說聖行體性是一切法者相
應法體是行行餘行爲行所行不相
應法體是行不行餘行爲行所行評
曰應作是說聖行體性是慧如先所
說此是行體性乃至廣說巳說
體性所以今當說何故名無常行乃
至名乘行耶答曰以二事故是無常
一以所作二屬於緣所作者一切有
爲法所作唯一刹那頃屬於緣者待
因緣而生苦痛逼切如負重擔
[25-0831c]
阿毗曇毗婆沙論苐四十一卷苐十六張箴是苦
對我所見故是空對我見故是無我
因如種子法集如出現法有如相續
法能生故是緣如泥團杖輪水縷等
合集故甁生彼亦如是諸陰盡是滅
無三相故是止是善是常故是妙是
離更無所離故是離對邪道故是道
對不正故是正能到解脫城故是迹
體性是出不沉沒故是乘復次非究
竟故是無常如重擔故苦内無人無
作者無受者無說者故空不自在故
無我生故是因出現故是集流故是
有作相故是緣不相續盡相續故是
滅滅三火故是止無苦惱故是妙無
過患故是離能去是道相應方便故
是正能到正故名迹畢竟過生死故
是乘問曰
見苦諦時見苦四行謂無常苦空無
我何故但說苦諦不說無常空無我
諦耶答曰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說
有餘復次若說苦諦當知巳說無常
空無我諦復次此行是不共行唯在
苦諦中無常行在三諦中空無我行
在一切法中復次此行與有相
[25-0832a]
阿毗曇毗婆沙論苐四十一卷苐十七張箴違能
棄生死若有美妙飮食持與小兒而
語之言此食是苦小兒聞巳便生捨
心而不欲食復次此行是一切所信
處謂愚智内道外道復次智所知善
分別故佛經說苦智爲知何法答曰
知苦如智所知解所解行所行根根
義所境界境界當知亦如是復次此
行是舊法是舊文句過去諸佛說苦
諦苦行今佛亦說苦諦苦行問曰見
集諦時見集四行謂因集有緣何故
但說集諦不說因有緣諦答曰應說
而不說者當知此說有餘復次若說
集諦當知巳說因有緣諦復次智所
知善分眀故佛經說集智爲知何法
答曰知集如智所知乃至所境界境
界說亦如是復次此行是舊法是舊
文句過去諸佛說集諦集行今佛亦
說集諦集行問曰見滅時見滅四行
謂滅止妙離何故但說滅諦不說止
妙離諦答曰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
說有餘餘如集諦說道諦隨義說亦
如是滅諦名涅槃名不相似名非品
名無色名第一名勝智果名阿
[25-0832b]
阿毗曇毗婆沙論苐四十一卷苐十八張箴
羅漢不應親近不應修名可受名近
名妙名離廣解如雜犍度
佛以聖語爲四天王說四諦二解二
不解佛欲饒益憐愍故復作陀毗羅
語說四諦謂伊禰彌禰踰被陀踏被
二不解者一解一不解世尊欲饒益
憐愍故作彌梨車語說四諦謂摩奢
兜奢僧奢摩薩婆多毗羅緻是名苦
邊四皆得解問曰佛能以聖語爲四天
王說四諦令其解不若能者何故不
使他解不能者偈所說云何通如偈說
佛以一音演說法而現種種若干義
衆生皆謂獨爲我解說諸法不爲他
一音者謂梵音現種種義者若會中
有眞丹人者謂佛以眞丹語爲我說
法如有釋迦人夜摩那人陀羅陀人
摩羅娑人佉沙人兜佉羅人如是等
人在會中者彼各各作是念佛以
等語獨爲我說法若貪欲多者佛爲
我說不淨瞋恚多者佛爲我說慈心
愚癡多者佛爲我說緣起衆生皆謂
爲我解說諸法不爲他者時會各謂
佛爲說法不爲他答曰應作是說佛
[25-0832c]
阿毗曇毗婆沙論第四十一卷苐十九張箴能問
曰若然者何故不令他解答曰爲滿
足諸天王心所念故一天王作是念
若佛爲我作聖語說四諦者我則能
解一天王作是念若佛以毗羅語說
四諦者我則能解一天王作是念若
佛以彌梨車語說四諦者我則能解
如其念而爲說之復次欲現知衆生
語言音聲故或謂如來唯能作聖語
不能作餘語欲令如是疑心得決定
故而作是說復次受化者或於如來
不變形言而得受化或於如來變異
形言而得受化者若於如來不變形
言得受化者若變形言而受化者則
不能解曾聞佛在摩伽陀國爲尊弗
迦羅婆羅故步行經十二由旬令十
万衆生皆得見諦皆以不變形言故
若變形言彼諸衆生則不能見諦若
衆生應見如來變現形言而得度者
若不變形言則不得度復有說者不
能世尊非境界事不能爲境界佛雖
得自在不能以耳見色眼聽聲問曰
若然者偈義云何通答曰此是歎說
如來之言所說大過如毗婆闍
[25-0833a]
阿毗曇毗婆沙論苐四十一卷苐二十張箴
婆提作如是說如來常定善安住念
慧故如來不眠以離蓋故如是皆是
歎說如來過美之言復次如來言音
能遍一切聲境界如其所念皆悉能
語如來秦語勝秦中生者如來若作
彌梨車語勝彌梨車中生者復次如
來語言速疾迴轉若作奉語次作釋
迦語以速疾迴轉故人謂一時
佛經說諸比丘是苦聖諦曾従他聞
於法中正觀思惟生眼智明覺諸比
丘是苦聖諦我應當知曾従他聞廣
說如上諸比丘是苦聖諦我巳知曾
従他聞廣說如上集滅道說亦如是
諸比丘是苦聖諦曾従他聞廣說如
上是說未知欲知根諸比丘是苦聖
諦我應當知曾従他聞廣說如上是
說知根諸比丘是苦聖諦我巳知曾
従他聞廣說如上是說知巳根如是
餘一二諦三轉生三根亦爾尊者達
磨多羅作如是說我思惟此所說法
擧身毛豎如來所說義無相違不失
次第今此所說失於次第所以者何
此中知巳根後說未知欲知根如是
[25-0833b]
阿毗曇毗婆沙論苐四十一卷苐二十一張箴觀法
非佛辟支佛聲聞所觀所以者何無
有知巳根後起未知欲知根現在前
者若欲捨是所說是則不可所以者
何此是如來最初之說五比丘八万
諸天爲證若欲不捨此所說者失於
次第彼尊者雖有此念而不捨此說
但正其文此經應如是說諸比丘是
苦聖諦曾従他聞於法中正觀思惟
生眼智眀覺是集聖諦是滅聖諦是
道聖諦廣說如上諸比丘是苦聖諦
我應當知是苦集諦我應當斷是苦
滅諦我應當證是苦滅道諦我應當
修廣說如上諸比丘是苦聖諦我巳
知是苦集諦我巳斷是苦滅諦我巳
證是苦滅道諦我巳修廣說如上若
作是說則不失次第隨順見諦時阿
毗曇者作如是說經文不應正所以
者何過去諸大論師利根智慧不正
經文何况尊者達摩多羅利根智慧
不如前者問曰若然者此所說豈不
違次第耶答曰有二種隨順一所說
隨順二見諦隨順以所說隨順故世
尊作如是說以隨順見諦故尊
[25-0833c]
阿毗曇毗婆沙論苐四十一卷苐二十二張箴順眞
者達磨多羅作如是說尊者波奢說
曰此中不說未知欲知根知巳根此
中說菩薩欲界聞慧思慧菩薩坐道
樹下時作如是方便觀行問曰若然
者此說云何通如說諸比丘我是時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以欲
界聞慧思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耶答曰如來本爲菩薩作如是方
便觀行時以欲界聞慧思慧觀於諸
法生智慧光眀除去愚闇義名必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人先以生
皮覆面除去之後以沙羅覆面其所
障礙而甚微少彼亦如是諸比丘我
三轉四諦十二行生眼智眀覺問曰
如此三轉四諦十二行應有四十八
行何故但說三轉四諦十二行耶答
曰此是三說十二行法不過十二餘
廣說如雜揵度
問曰此四聖諦若是體斷亦是緣斷
耶答曰或是體斷非緣斷或是緣斷
非體斷乃至廣作四句體斷非緣斷
者謂苦諦集諦無漏緣無緣法緣斷
非體斷者謂道諦緣有漏法體斷緣
[25-0834a]
阿毗曇毗婆沙論苐四十一卷苐二十三張箴順眞
斷者謂苦集諦緣有漏法非體斷非
緣斷者謂道諦緣無漏無緣法一切
滅諦四禪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
禪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欲令疑者
得決定故波伽羅那說云何初禪答
曰初禪所攝善五陰乃至云何第四
禪答曰第四禪所攝善五陰彼中說
善禪不說染汙不隱沒無記或謂禪
唯是善非染汙不隱沒無記今欲決
定說禪是善染汙不隱沒無記故而
作此論四禪初禪乃至第四禪問曰
何故名禪爲以斷結故名禪爲以正
觀故名禪若以斷結故名禪者無色
中亦有定能斷結亦應名禪若以正
觀故名禪者欲界亦有定能正觀亦
應名禪若曰應作是說斷結故名禪
問曰若然者無色中亦有定能斷結
亦應名禪答曰若定能斷不善無記
結者是禪無色定雖能斷無記結不
能斷不善結故不名爲禪問曰若作
是說唯未至依是禪所以者何能斷
不善無記結故答曰此中說過患對
治對治有二種有過患對治斷對治
[25-0834b]
阿毗曇毗婆沙論苐四十一卷苐二十四張箴上地
雖無不善結斷對治有過患對治問
曰若作是說上地滅法智道法智一
切比智則不名禪所以者何於欲界
結不能作斷對治過患對治故答曰
雖非全界全地而彼界彼地中有能
與欲界結作過患對治者以能者故
不能者亦得名禪復次禪中遮少分
有少分與欲界結作斷對治過患對
治無色界悉遮乃至無一刹那與欲
界結作斷對治過患對治者尊者瞿
沙作如是說此六地盡能與欲界結
作斷對治過患對治以未至禪初出
故斷欲界結餘者不斷以未至禪斷
故如曰光初中後時盡與闇相妨然
初出者能除夜闇中後者雖與闇相
妨而不除闇以初者除故猶如六人
共一怨家而共議言我等若先得怨
者必斷其命六人之中一得怨而殺
餘五人雖於彼人是怨而不殺者先
巳殺故如人持六燈次第入闇室中
初入者除室中闇餘燈雖與闇相妨
而不破闇者巳先破故如是六地中
雖與欲界結作斷對治過患對
[25-0834c]
阿毗曇毗婆沙論苐四十一卷苐二十五張箴治以
未至禪初生斷欲界結餘地不斷者
以未至禪先已斷故若六地非欲界
結斷對治者依根本禪得正決定時
欲界見道所斷結則無分齊亦不應
證解脫得以依根本禪得正決定者
於欲界見道所斷煩惱而有分齊證
解脫得以是事故知六地盡有欲界
煩惱斷對治過患對治復次若定能
畢竟斷見道修道所斷結者名禪無色
定雖畢竟斷修道所斷結不斷見道
所斷結復次若定能遍緣能斷結者
名禪無色定雖能斷結不能遍緣欲
界定雖能遍緣不能斷結禪定能遍
緣亦能斷結復次若定與五陰俱生
作依者名禪無色定與四陰俱生作
依者不名爲禪復次若定有四枝五
枝者名禪無色定無四枝五枝故不
名爲禪復次若有樂道處名禪無色
定無樂道故不名禪復次若定能與
道作依者名禪無色定不能與道作
依者不名禪復次若定有三種示現
者名禪無色定無三種示現故不名
禪復次若定有三無漏根者名
[25-0835a]
阿毗曇毗婆沙論苐四十一卷苐二十六張箴禪無
色定不具三無漏根故不名禪三道
亦如是復次若有二道處名禪二道
者謂見道修道忍道智道法智道比
智道無色中無見道忍道法智道故
不名禪復有說者以正觀名禪問曰
若然者欲界亦有正觀應名爲禪答
曰若定能正觀亦能斷結者名禪欲
界定雖能正觀不能斷結故不名禪
復次若定牢固相續久住出入意不
捨者名禪欲界定與此相違故不名
禪復次若有定名亦有定用者名禪
欲界定雖有定名無有定用猶如泥
椽雖有椽名而無椽用禪定猶如木
椽亦有椽名亦有椽用復次若定不
爲嬈亂風所吹動者名禪欲界定爲
嬈亂風所吹動故不名禪猶如四衢
道中燈爲風所吹動禪定不爲嬈亂
風所吹動故名禪猶室中燈不爲風
所吹動彼亦如是禪有
十八枝初禪有五枝覺觀喜樂一心
第二禪有四枝内信喜樂一心第三
禪有五枝捨念慧樂一心第四禪有
四枝不苦不樂捨念一心問曰
[25-0835b]
阿毗曇毗婆沙論苐四十一卷苐二十七張箴
禪枝名十八體有幾答曰名有十八
體有十一初禪有五枝名有五體亦
有五第二禪増一枝謂内信第三禪
増四枝謂捨念慧樂第四禪増一枝
謂不苦不樂是故禪枝名有十八體
有十一復有說禪枝名有十八體有
十所以者何初禪第二禪第三禪樂
俱是一樂枝故不應作是說所以者
何初禪樂第二禪樂異第三禪異初
禪第二禪樂是猗樂第三禪樂是受
樂初禪第二禪樂是行陰攝第三禪
樂是受陰攝是故如前說者好如名
體名數體數乃至知名知體說亦如
是問曰何者是禪何者是枝答曰一
心是禪餘者是枝問曰若然者初
禪第三禪有四枝第二禪第四禪有
三枝答曰一心是禪亦是禪枝餘者
是枝非禪如正見是道是道枝餘是
道枝如擇法覺是覺是覺枝餘者是
枝不非時食是齊是齊枝餘者是
齊枝如是一心是禪亦是禪枝此是
禪枝體性乃至廣說巳說體性所以
今當說何故名枝枝是何義答曰隨
[25-0835c]
阿毗曇毗婆沙論苐四十一卷苐二十八張箴順義
是枝義俱負義是枝義成大事義是
枝義牢堅最勝義是枝義別異義是
枝義隨順義是枝義者若法隨順彼
地立枝倶負重成大事牢堅最勝亦
如是別異義是枝義者如軍別異名
軍枝如車別異名車枝如是禪別異
故名禪枝是故隨順義是枝義乃至
廣說問曰
若是初禪枝亦是二禪枝耶答曰或
是初禪枝非二禪枝乃至廣作四句
是初禪枝非二禪枝者覺觀是也是
第二禪枝非初禪枝者内信是也是
初禪第二禪枝者喜樂一心是也非
初禪非第二禪枝者除上爾所事若
是初禪枝亦是第三禪枝耶乃至廣
作四句是初禪枝非第三禪枝者覺
觀喜樂是也是第三禪枝非初禪枝
者捨念慧樂是也是初禪枝是第三
禪枝者一心是也非初禪枝非第三
禪枝者除上爾所事若是初禪枝亦
是第四禪枝乃至廣作四句是初禪
枝非第四禪枝者覺觀喜樂是也是
第四禪枝非初禪枝者不苦不
[25-0836a]
阿毗曇毗婆沙論苐四十一卷苐二十九張箴樂捨
念是也是初禪枝亦是第四禪枝者
一心是也非初禪枝非第四禪枝者
除上爾所事是第二禪枝亦是第三
禪枝耶乃至廣作四句是第二禪枝
非第三禪枝者内信喜樂是也是第
三禪枝非第二禪枝者捨念慧樂是
也是第二禪枝亦是第三禪枝者一
心是也非第二禪枝非第三禪枝
除上爾所事乃至第三禪四句歷第
四禪應隨相說問曰
如猗捨一切地中有何故初禪二禪
立猗不立捨耶第三第四禪立捨不
立猗耶答曰先作是說隨順義是枝
義若法隨順彼地者立枝猗隨順初
禪第二禪故立枝捨隨順第三第四
禪故立枝復次勢用勝故更相覆蔽
如初禪第二禪猗勢用勝覆蔽於捨
第三第四禪捨勢用勝故覆蔽於猗
問曰云何此二法更相覆蔽答曰以
所行相違故如一人一時亦行亦住
亦眠亦寤一向相違彼亦如是復次
對治欲界五識及麤身故初禪立猗
爲枝對治初禪三識及麤身故
[25-0836b]
阿毗曇毗婆沙論苐四十一卷苐三十張箴徐有
第二禪立猗爲枝第二禪無麤身故
第三禪不立猗爲枝第三禪無麤身
故第四禪不立猗爲枝復次以初禪
二禪有染汙喜以是事故佛作是說
應猗不應捨是故初禪二禪立猗爲
枝第三第四禪無染汙喜是故諸聖
行捨復次以初禪二禪猗生有所緣
如說若心喜時身則生猗第三第四
禪猗生無所緣是故諸聖行捨問曰
内信一切地盡有何故第二禪地立
枝非初禪耶答曰先作是說隨順義
是枝若法隨順彼地者立枝内信隨
順第二禪地故立枝復次初禪覺觀
如火識身如汙泥令心擾濁信不眀
淨如熱濁泥中面像不現第二禪無
覺觀火識身汙泥信則明淨如清冷
水面像則現彼亦如是復次行者住
第二禪於界離欲於地離欲生大信
心行者離不定欲界欲起初禪現在
前作如是念我已得離不定界欲不
知定界欲爲可離不後離初禪欲起
二禪現在前是時於界離欲於地離
欲生大信心如初禪地欲可離當知
[25-0836c]
阿毗曇毗婆沙論苐四十一卷苐三十一張箴一
切地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欲盡可離
以是事故二禪信立枝初禪不立問
曰念慧一切地中有何故第三禪地
立枝非餘地耶答曰先作是說隨順
義是枝若法隨順彼地者立枝念慧
隨順第三禪故立枝復次第三禪道
多諸留難自地亦有留難他地亦有
留難他地道多諸留難者第二禪喜
漂沒輕躁猶如羅刹令行者離第三
禪欲時生諸衰退爲對是事故第三
禪立念爲枝是故佛作是說汝等當
正念莫爲第二禪喜之所漂沒自地
留難者第三禪樂受是一切生死中
最勝樂令行者樂著不能離上地欲
爲如是事故第三禪慧立枝是故佛
作是說汝等應於是樂莫生貪著不
求上地離欲法問曰念慧一切地中
有何故第四禪地立念爲枝不立慧
答曰先作是說隨順義是枝若法隨
順彼地者立枝念隨順第四禪故立
枝慧不隨順故不立枝復次第四禪
道多諸留難他地有留難自地無留
難者第三禪地樂受於一切生死
[25-0837a]
阿毗曇毗婆沙論苐四十一卷苐三十二張箴惠
心中最勝行者貪著故不求離上地
欲是故佛作是說汝等應當正念莫
爲第三禪地樂之所覆沒以自地無
留難故不立慧爲枝復次第四禪地
立不苦不樂受爲枝不苦不樂受是
無明分慧是眀分明無眀是相違法
故問曰若是禪枝亦是助道分耶答
曰或是禪枝非助道分乃至廣作四
句是禪枝非助道分者初禪觀第三
禪樂第四禪不苦不樂是也是助道
分非禪枝者精進正語正業正命是
也是禪枝亦是助道分者諸餘助道
分是也非禪枝非助道分者除上爾
所事問曰初禪觀第三禪樂第四禪
不苦不樂何故不立助道分耶答曰
以覆蔽故初禪地觀爲覺所覆蔽故
不立助道分第三禪地樂爲猗樂所
覆蔽故不立助道分第四禪地不苦
不樂爲行捨所覆蔽故不立助道分
以如是事故不立助道分問曰精進
何故不立禪枝答曰禪枝於自地勝
精進於他地勝初禪地精進作第二
禪地方便勝乃至無所有處精進作

[25-0837b]
阿毗曇毗婆沙論苐四十一卷苐三十三張箴惠
心想非非想處方便勝復次精進與
生定法相妨與何生定法相妨答曰
樂如說樂故定心生衆生行精進者
必苦問曰何故正語正業正命不立
禪枝耶答曰禪枝是相應是有緣是
有行是有依是有勢用正語正業正
命與此相違故不立禪枝問曰若是
禪枝亦是念處耶若是念處亦是禪
枝耶若是禪枝亦是正斷神足根力
覺道分耶若是正斷神足根力覺道
分亦是禪枝耶應隨相廣說復作是
問曰若是初禪枝亦是助道分耶若
是助道分亦是初禪枝耶乃至第四
禪問亦如是應隨相廣說復作是問
若是初禪枝亦是念處正斷神足根
力覺道分耶若是念處乃至八道分
亦是初禪枝耶乃至第四禪問亦如
是應隨相廣
說問曰諸邊及無色定爲立枝不若
立者此中何故不說若不立者施設
經云何通如說頗有空處定於空處
定道勝根勝定勝枝等耶答曰有従
空處定起次第還入空處定答曰或

[25-0837c]
阿毗曇毗婆沙論苐四十一卷苐三十四張箴說者
諸邊及無色定立枝施設經所說善
通此中何故不說答曰應說如初禪
有五枝邊亦有五枝除喜増不苦不
樂受如根本第二禪有四枝邊亦有
四枝除喜増不苦不樂受如根本第
三禪有五枝邊亦有五枝除樂増不
苦不樂受如根本第四禪有四枝邊
亦有四枝如第四禪四無色定亦應
爾評曰諸邊及無色定不立枝是故
此中不說問曰施設經所說云何通
答曰此中說根勝道勝定勝者以後
定用前定爲因生故枝等者說覺道
枝問曰
何故初禪第三禪立五枝第二第四
禪立四枝耶答曰先作是說隨順義
是枝若法隨順彼地者立枝五枝隨
順初禪第三禪故立五枝四枝隨順
第二第四禪故立四枝復次欲界是
難斷觀除難過之界必湏牢强對治
是故彼對治初禪立五枝第二禪喜
難斷難除難過故必湏牢强對治是
故彼對治第三禪立五枝初禪不難
斷難除難過故不湏牢强對治
[25-0838a]
阿毗曇毗婆沙論苐四十一卷苐三十五張箴是故
彼對治第二禪立四枝復次爲對欲
界五種境界愛故初禪立五枝爲對
二禪五種喜愛故第三禪立五枝初
禪無五種境界愛故第二禪不立五
枝第三禪無五種喜愛故第四禪不
立五枝復次欲令行者入超越定得
隨順故起五枝定入五枝定起四枝
定入四枝定問曰如起第三禪入空
定若是四枝或是無枝此中云何
得隨順耶答曰一切外法内法所作
初湏隨順後事成時則不湏隨順外
法所作者曾聞有王名旃陀掘臣名
遮那伽於十二年造出金法始成得
一麦粒許便作師子吼我今力能造
作金山内法所作者如行者修神足
時初能擧身離地如半胡麻轉如胡
麻半麦一麦半指一指半寸一寸半
尺一尺半肘一肘半尋一尋衣鉤衣
架後若成時擧身至阿迦膩吒天如
是外法内法事未成時必湏隨順事
巳成後不湏隨順彼超越定亦爾事
未成時起五枝定入五枝定起四枝
定入四枝定事巳成後起五枝
[25-0838b]
阿毗曇毗婆沙論第四十一卷第三十六張箴
定入四枝定若無枝定
佛經說有四種勝心數法定受現法
樂問曰何故名四種勝心數法定答
曰彼定有大勢力能成大事有大功
用是根本禪是故根本四禪名勝心
數法定復次彼定中多諸心數法可
得故如無量解脫勝處一切處无礙
無諍願智半多俱置等是故名勝心
數法定復次行者於彼定得多種心
受樂如無量解脫乃至空空三昧無
相無相三昧無願無願三昧是故名
勝心數法定受現法樂者問曰此法
亦受後法樂不但現法樂何故說言
受現法樂不說受後法樂耶答曰應
說如說受現法樂亦應說受後法樂
而不說者當知此說有餘復次若說
現法樂當知巳說後法樂所以者何
後法樂必因現法樂故如說先於此
修定後生彼處復次現法樂能令後
法樂相續非後法樂能令現法樂相
續是故說現法樂復次現法樂是後
法樂方便所依門復次現法樂是一
切所信處如愚智内道外道皆信現
[25-0838c]
阿毗曇毗婆沙論苐四十一卷苐三十七張箴法樂
後法樂或有信者或有不信者不信
後法樂者如外道復次諸凡小貪著
少欲樂不求離欲佛作是說汝等若
欲得廣大樂者當斷欲愛起根本禪
現在前當受廣大之樂復次現法樂
一切盡受後法樂有受者有不受者
以如是等事故佛說禪是現法樂非
後法樂佛經
說諸比丘有四種天道能令衆生不
淨者淨淨者轉更眀勝問曰六何立
天道爲以得正決定爲以盡漏耶若以
得正決定立天道者則應有六所以
者何依六地得正決定故六地者未
至中間根本四禪若以盡漏者則應
有九所以者何行者依九地得盡漏
故九地者謂未至中間四禪三無色
定答曰應作是說亦以得正決定亦
以盡漏故立天道是說則遮無色定
問曰若然者天道應有六尊者波奢
說曰此中說禪及眷屬故有四無六
尊者瞿沙作是說此中說清淨天名
天天有三種一假名天二生天三清
淨天假名天者謂人王等生天
[25-0839a]
阿毗曇毗婆沙論苐四十一卷苐三十八張箴者従
四天王天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天清
淨天者謂阿羅漢此中說清淨天名
天得二種道謂見道修道忍道智道
法智道比智道能令身心清淨者復
次於生天道生怖畏想欲令安住實
義天道故佛說此經有四種天道生
天者謂三十三天是也彼有四種園
林一名質多羅咃二名頗留沙三名
彌尸迦婆那四名難陀那彼園林中
有四種道種種綵女所遊行處作諸
音樂燒衆名香安置種種餚膳飮食
隨意生形鳥出種種音能令諸天遊
戲園林受於快樂諸聖亦爾滅盡涅
槃爲園林四禪爲道種種道品善法
而嚴飾之令諸賢聖受種種快樂入
於涅槃云何四種天道如比丘離欲
惡不善法乃至廣說問曰盡離欲界
法何故佛但說離欲惡不善法耶答
曰如佛說離欲惡不善法當知巳說
盡離欲界法復次此法體應斷斷巳
則不成就與聖道相妨有漏善法不
隱沒無記法不與聖道相妨欲惡不
善法與聖道相妨若斷欲惡不
[25-0839b]
阿毗曇毗婆沙論苐四十一卷苐三十九張箴元已
善法當知有漏善法不隱沒無記法
亦斷所以者何同一對治斷故譬如
燈不與炷油器相妨而與闇相妨若
破闇時亦燋炷盡油令器熱復次以
此法難斷難除難過故復次以此法
是重惡多諸過患故復次此法離欲愛
時多作留難令離欲法不得相續如
守門人不令他人入彼亦如是復次
行者爲對除此法故修初禪定道復
次行者以憎惡此法故盡離欲界復
次此法上地所無所不行故以如等
事故佛說離欲惡不善法阿
毗曇毗婆沙論卷第四十一
辰歲高麗國分司大藏都監奉勅
彫造
[25-0839c]
阿毗曇毗婆沙論卷第四十二箴
迦旃延子造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使犍度十門品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