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g0007 大般涅槃經疏-隋-灌頂 (master)




大般涅槃經疏卷第七


隋章安頂法師撰
唐天台沙門湛然再治


長壽品



前之三品嚴觀所安。此品存本但改命為長。
移壽在下西方語倒不移亦善。譯人左右應
無別意。恐依上文。當知如來即是長壽。或
依偈初。云何得長壽長只是常。何不用常為
名。正言由常樂我淨。獲此長壽從所得立名
故也。今釋長壽為四。一同諸佛法身智慧壽
[007-0075a]
命皆悉同等故言長壽。二由物欣長惡短引
令樹善故。三對破偏修無常之拙明圓勝修
之常。四長短相形是對治門。會非長短之長
故言長壽。此是涅槃施中第三對菩薩眾隨
問而施。凡十四品諸問答中長壽為首。從初
命品餘各隨便。其文有勸問正問。初勸比丘。
次勸大眾。初勸有三佛法至三故。又表佛殷
勤故。又初勸除疑。二勸受寄。三勸益物。其上
疑既盡。初勸則默既不堪寄付。次勸則辭既
無化力。後勸則推。初文者何故偏勸問戒律。
河西云。佛法有兩一經二律。上已問經。今勸
問律。是義不然。經深律淺。既能問經豈不能
問律而待勸耶。觀師云。律是聲聞之本。又是
今經之宗。不殺為因得長壽果故偏勸問。是
亦不然。今案經云。於諸戒律是則律儀定道
俱名為戒。諸語不一豈獨律儀。又將下驗上
非偏勸問律。空者慧也。寂者定也。當知勸諸
比丘問戒定慧。有人作二諦消。是亦不然。二
諦文晦三諦文明。何者戒定慧三是入真之
梯隥即勸問真。本性空寂即是問中。明了通
達即是雙照。二諦即勸問俗。又言。莫謂如來
唯修空寂者。如來既不專修真俗即是勸問。
非真非俗第一義諦。第二再勸為二。初勸次
辭勸問。戒律初者一云略耳。具說如上。又取
下文意佛欲寄付故以戒律而為勸端。次辭
者既於戒律不能問者即辭不堪。有法譬合。
法說又三。正辭釋結。正辭。辭無智慧不能問
於三號如文。次釋辭釋於三號。皆不思議如
來境界深微之法允同諸佛故號如來。我不
[007-0075b]
能問則是辭上本性空寂。所有諸定不可思
議窮於甚深微妙禪定能為一切而作福田故
名應供。我不能問則辭上明了通達。所演教
誨不可思議者。窮於一切言說邊底示導眾
生。是道非道號正遍知。我不能問則辭上戒
律。又釋辭不能問於三諦。諸佛境界是不能
問中。所有諸定是不能問真。所演教誨是不
能問俗。三結辭中云無智慧者無三智也。次
譬辭為四。一聲聞不堪寄。二如來不應寄。三
聲聞彊受寄。四如來失所寄。初明不堪。言老
人者。閻浮果報將盡之年譬諸聲聞。十二緣
觀支支十二從過至現故百二十。過現滅故
老死滅無明滅乃至老死滅故將入涅槃。身
嬰長病者正使雖盡習氣尚存。又無明別惑
未侵一毫故言長病。寢臥床席者沈空滯寂
失遊戲神通。不能起居者不能入有如不能
起。不紹三寶如不能居。氣力虛劣者無常住
命如無氣。無十力雄猛如無力。少真實故名
虛。非勝修故名劣。餘命無幾將入灰斷。次有
一富人者下譬如來不應付囑。智斷圓滿故
言富人。緣事欲行者。適化多務故言緣事。乘
如起應故言欲行。以百金者百句解脫。漢書
稱一萬為一金。既有百金即是百萬。一句解
脫既有一萬解脫。以為眷屬。百句解脫即有
百萬解脫而為眷屬。或經十年二十年者。有
三解。一云。十劫二十劫。二云。人中為十天二
十。三云。正法為十像法二十。是義不然。若爾
後時如何得歸會耶。今明通惑為十。別惑二
十。逗緣除物通別兩惑名付家事。受寄者除
[007-0075c]
通別惑即感我歸。還時歸我者舊二解。一云。
只指釋迦餘方應盡。此土感興後還猶見我
昔法寶。二云。彌勒下生猶見釋迦真實之法。
法身不異故言歸我。今解。通別惑盡即是還
時即是歸我此義稍便。三是老病人下。聲聞
妄受無繼嗣者。舊二解。一云。無善心實男慈
悲心女。二云。無受化眷屬紹續其後。今言。無
常住信心之子。病篤命終者灰身入滅。四財
主行還下。如來失所寄法寶喪失。癡人者二
解。一云。受寄者即是癡人不能籌量妄受人
寄。二云。能寄者名癡人。假設此言。若遂寄聲
聞則是癡人。若不寄者則非癡人。次世尊下
合譬。但合妄受喪失不合前二。合後二中先
合第三。次我今下合第四。從佛告下。第三勸
益物為三。一勸二推三贊。初如文。次推功為
二。先譬後合。譬又四。一譬歎菩薩。二十五
者。即二十五三昧。盛壯端正者。是諸三昧王
多有財寶者一切三昧悉入其中。父母者三
諦一諦為母。一諦三諦為父。法喜為妻。善心
為子。道品為眷屬。十方諸佛即是宗親。次時
有人下。譬正應付囑。例上釋。三是時壯夫下。
譬秉持受寄。四其人遇病者譬不失正法。世
尊下是合譬。先舉不應。次合應寄。三爾時佛
贊下即贊也。無漏心羅漢心者忘我推功也。
二緣者緣聲聞不能菩薩則能。或善能問答。
或法寶久住利益眾生悉出上文。從爾時佛
告一切大眾下第二通勸大眾。問佛既普等。
若得問人普皆利益。又對於偏勸故普勸也。
先偏後普明偏普不定顯非偏非普。問比丘
[007-0076a]
寡德殷勤三勸。菩薩不爾何俟二三勸耶。答
佛如師子殺象及兔。皆盡其力終無厚薄故
皆三勸。若爾菩薩亦應無疑而有辭讓。答比
丘皆無菩薩皆有。以有問故。故知有疑。是故
菩薩則可付囑以慈心故。故能益他。又例作
無而意異菩薩久解。是故無疑。自謙是退義
稱佛菩薩乃是推功。問何故約命言不可量
約辯言不可盡。若戒若歸而勸問耶。答多有
所關略舉四意。一如來是大富施主隨其所
求而給與之。若問命即開長壽金剛身身密
等義。若問辯即開般若四相口密等義。若問
歸戒即開善業。首楞嚴能建大義百句解脫
意密等義乃至開邪正四倒四諦如來性文字
月鳥等義。涅槃施得顯也。二如來施主方便
無量。若問命即開天行。若問辯即開梵行。若
問歸戒即開聖行嬰兒行。歸戒所防即開病
行。五行若立十德自顯涅槃行明。三如來施
主正法寶城莊嚴無量如來能問無可問處。
如來能答無能問人。百金妙寶初求付託得
能問人。問命即常莊嚴。問辯即樂莊嚴。問戒
即淨莊嚴。問歸即我莊嚴能問能答具二莊嚴
雙樹涅槃其義得顯。四如來施主慈悲無量
憫念邪僻哀憐不善。若能問歸即用常辯攝
耶。若能問戒即用常命攝惡。涅槃之用得顯
為此義故舉此三種以為問端。問問端通後亦
通前不。答問命即是常修。問辯即是樂修。問
歸戒即是我修。又問命即常法身德。問辯即
樂般若德。問歸戒即淨我解脫德。又問命即
常命常色常力。問辯即常語。問歸戒即常安。
[007-0076b]
又文云。能如是問則大利益一切眾生即通
前通後問端該廣籠括。若此云云。第二正問為
四。一欲問。二許問。三謙問。四正問。欲問又
二。初經家敘起。次自咨。發敘中為四。一敘本
位。二敘。迹宗。三敘。感對。四敘。威儀。初本位
者。有通有別。菩薩通位童子別位。論云。十二
而能問者即有四意。一正法非色。不可以人
幼而棄於法。重法重人故也。二生比丘善於
菩薩道信念堅固。三折伏高心。四明佛力大。
若依十住即第九住。若類文殊童子即十地
頂。聖位難知。且用十地釋童子也。次迹宗中
言婆羅門者。迹託高宗姓。大迦葉者。寄生貴
族如此間甲族。三以佛神力者感對也。為決
定眾而作上首感佛威加作對揚主。令五十
二眾同飲甘露。非斯大器孰能為之四即從
座起敘其威儀。次而白佛言下自咨發者。佛
雖通勸寧許問不。是故有咨。次佛告下佛許
如文。三從爾時迦葉去是謙問。文為三。初大
小為一雙。次高廣為一雙。三借助為一雙。初
文者。如來哀憫即大慈悲大中之大。我以蚊
蚋小智小中之小。以小問大。寧得相稱。次雙
者。佛德巍巍明佛威高。師子難伏明其眾廣。
如來之身猶真金剛。佛色大故智慧亦大。智
海圍繞則大眾智大。佛及大眾高廣若斯。我
以蚊蚋何能當此。第三雙者若論巨細不言
自絕。今假佛威神借助智力大眾善根添我
機辯。乃能發問。四從即於佛前是正問。舊說
三種不同。一分偈。二問數。三因起。初分偈
不同者。河西云。前十九偈是問。後四偈請答。
[007-0076c]
又一師云。前二十一行是問。後二行自謙。又
一師云。從前至後無非是問。又一師云。從容
兩存後亦非問。乃是迦葉巧致問之餘勢為
諸品生起。又亦得是問甚深行等是問五行
十德。安樂性是問師子吼迦葉等云云。二問
數不同者。梁武三十二問。河西三十四問。靈
味亮。冶城素。莊嚴旻。並用之。中寺安三十五
問。開善三十六問。光宅三十七問。三因起不
同者。開善云。一一問皆從純陀哀歎中生。太
昌宗云。悉是臨時致問皆不從前文生。靈根
令正云。或有從前生。或不從前生。豈可一例。
從前生者云何得長壽。問從純陀品生。當知
如來即是長壽。生金剛身問從法身常身金
剛身生。願佛開微密從哀歎品祕密藏生。云
何得廣大從迦葉為眾作依止生。有屬當者
可從上生。無屬當者不從上生。興皇云。此問
不應近自純陀。乃通論釋迦一化教門始自
王宮終乎雙樹。何者文云。生死大海中云何
作船師。即是問始即初成道時事。後問云何
捨生死如蛇脫故皮。此即問終是最後涅槃
時事。中間施化法門非一欲顯發如來方便
密教應來應去種種示現。此意宏壯包羅廣
大大明覺道囊括古今。今觀此二十三偈前
十九偈雖即是問問中有請。唯願大仙說是
也。後四偈雖是請請中有問安樂性諸行等
是也。又開合不同。如初一偈合成兩問開
成四問。云何知天魔一偈合成一問開成兩
問。若直數云何則有三十二問。若數合偈亦
只有三十二問。若數開偈則有三十四問。若
[007-0077a]
數請偈中三問足合偈則有三十五問。若數
請中三偈足諸云何亦有三十五問。若數請
中三偈足開偈者則有三十七問。各有去取
致盈縮不同意在於此。此是事數增減在人
不勞生爭。今依河西數開偈不數。請偈但為
三十四問。答盡大眾問品。言因起遠近者若
謂諸問因上文生聲聞未曾聞常聞可生疑。
菩薩久聞何故致疑。又聲聞聞說疑執已破。
菩薩利根那忽未解。救云。為緣故疑。若爾則
問不因上。又云。菩薩知佛應說此法承佛神
力預為咨問者佛力無所不至。何乃近在兩
品耶。又言。問於一化始終者與經抗行全不
相應。經問長壽之因。佛答往昔至心聽法持
不殺戒是長壽因。今乃取一化從王宮來佛
在何處聽法從誰受戒。雙樹之終復聽誰經
為受何戒。若無此事一化不成彼為極談。今
謂不與文會故非極談。今試出其意。云何得
長壽。此問常果元本之因。佛答云。若業能為
菩提因者。至心聽受聞已轉說我修是業得
三菩提。今復為人廣說是義。如此之因蓋非
近世。如法華中點塵數劫猶不能知。今正問
此久遠之因。本若無常果不應常。本若是常
常不可修。而未能知長壽常果所因云何。若
問此義任運自顯非常非無常之常因獲得非
常非無常之常果。因果常義既顯果上萬德
悉是雙非之因獲得雙非之果。義雖無邊一
往結撮是問過去本初因果行位誓願功德
智慧道品六度等諸法門。若問云何於此經
究竟到彼岸。即是問一化始終現在逗緣所
[007-0077b]
施諸教。何者若其無初即無於後。今既問
後任運問初。既問初後中間可知。當知一化
始終凡對無量機緣所施言教不可窮盡。雖
不可盡一往結撮是問現世隨他隨自隨自他
無量法門。若問云何得廣大為眾作依止即
問來世所施方便。引導眾生國師道士儒林
之宗。住首楞嚴種種示現無量無邊雖不可
盡。一往結撮是問來世權實曲巧方便誘接
荷負度脫等諸法門。略舉三句示斯問意不
出三世。故文云。如是甚深諸佛境界自利利
他無量法門豈出三世。若尋古始元元不窮。
若尋現世廣廣無極。若尋來際永永無盡。如
是乃是囊括古今。大明覺道可謂諸佛之境
界。豈只近因兩品。亦非遠由一化。今敘問意
宏遠若此。猶懼不會諸佛境界之明文。況諸
師所言寧稱佛旨。興皇嘲人云。不知兔角有
無而空爭長短。不知諸問進不而爭於問數
少多何益。今用河西於問中分二十三偈為
兩。前十九偈正作三十四問。後四偈請答。初
一行問佛因果佛修因得果不可言是現未強
可指於過去。次一行云何於此經問今教。今
教當機而說不可言是過未彊可言是現在。
云何得廣大下十七行雖義通三世上已屬兩
世竟彊可名為未來。何故言彊大般涅槃非
三世攝非謂菩提有去來今。皆以世間文字
彊說之耳。後四偈請答前三意。初一偈願為
諸菩薩說微妙諸行等。前問長壽果果必有
因。因即是行。故知此偈請答過去法門。次一
行請答現在前問云何開祕密此中請答安樂
[007-0077c]
性。安樂性由來未開。故知是請答現在。後兩
偈請答未來。上問廣大依止此請答未來法
門甚自分明。已列問數結請文竟。次示答文
處云何得長壽。凡四問此品下文及金剛身
品答。云何於此經究竟到彼岸名字功德品
答。願佛開微密四相品答。云何得廣大為眾
作依止。實非羅漢等四依品答。云何知天魔
凡兩問邪正品答。云何諸調御心喜說真諦
四諦品答。演說四顛倒四倒品答。云何作善
業能見難見性並如來性品答。云何解滿字
文字品答。云何共聖行鳥喻品答。云何如日
月太白與歲星月喻品答十五問竟云何未發心下
有十二問。皆菩薩品答。云何未發心夢見羅
剎偪令發心答。云何於大眾而得無所畏三
偈答。云何處濁世四華喻答。云何處煩惱醫
師等十四譬答。生死大海中云何作船師風
王四譬答。云何捨生死如蛇脫故皮金師兩
譬答龍能脫骨可譬涅槃云何觀三寶菴羅閻浮樹答。三
乘若無性文殊騰疑本無偈答。云何諸菩薩
而得不壞眾舉護法因緣答。云何為生盲而
作眼目導如人口爽不知六味答。云何示多
頭常為眾生而作父母答。云何說法者增長
如月初如人有子始生六月答。云何復示現
究竟於涅槃凡七問皆大眾問品答。云何復示
現究竟於涅槃放光奉供答。云何勇進者知
人天魔道若有比丘能以如來誓願而發願者
於世最勝不能觀了常者是旃陀羅答。云何
知法性而受於法樂說二十一行偈答。云何
諸菩薩遠離一切病三病人答。云何為眾生
[007-0078a]
演說於祕密廣釋諸有餘偈以無餘偈答。云
何說畢竟及與不畢竟用云何名為無餘義
耶。云何復名一切義乎。唯除助道常樂我淨
善法。其餘一切皆名有餘答。云何而得近最
勝無上道。亦取前諸菩薩。遠離一切病答。上
三種病人得滅罪後近無上道兼答此問。若
有病人若遇不遇悉得差者。此去佛最近。若
遇即差不遇不差此則次近若遇不遇皆不差
者此去佛遠。又云。取大眾發心如來授記以
答此問。今引十證明答問竟。一者偈中興問
次第而來。長行相對次第而答。故知答問盡
二者偈中設問竟即自謙云。甚深微妙安樂
性等非我所知。請於如來為諸菩薩自演說
之。若從此意知答問盡。三者答若未盡不應
謝恩。答問既竟時眾得益起禮燒香散華供
養。故知答問盡四者上來召眾雲集慇懃勸
問答。若未竟寧得倚臥涅槃既右脇息言知
答問盡。五者付囑文殊寢而無說。大眾重請
既受請已加趺融懌方談五行。故知答問盡。
六者對告德王賓主有異知答問盡。七者師
子更問問人既別知答問盡。八者文云。如來
初開涅槃經時說有三種人。三種人乃是答
問之末。實非創說之初。今云。初開乃是後說
之初非初說之初。既有初說後說不同知答
問盡。九者前問多答卷少後問少不應答卷
多知答問盡。十者河西面對梵文口決曇讖
指授殷勤親說十九偈。是問後四偈非問斯
人不信孰可信耶。爾時佛讚下。第三佛答又
二。初讚問。次答問。讚問又二。初讚。次謙讚
[007-0078b]
又二。先總讚。次別讚。酬其上別總二請。若三
十四問是歷法別。請後則總請。先酬總請故
初云善哉善哉。所以須此讚者。世間問答酬
往稱美佛不違世法。是故先讚人但見年幼
不期智深。見問淵玄方知非淺。又若見佛讚
皆發奇特心是故須讚。他方來眾見小小菩
薩能問大大事皆生敬伏是故須讚。又此一一
問皆與理合。是故須讚。皆有所擬云云。次別
讚者即是別讚三世之問初讚其問過去。法
門有三義。一舉果讚因。言汝未得者非全不
得。乃是因中分證非是果地究竟故言未得。
二舉甚深密藏讚其所問。汝問長壽佛以一
切種智為命。此之智命果地所證。故言我已
得之已得非始得已圓滿。唯佛與佛乃能究
盡。故云。甚深密藏而汝能問。是故讚其所問
之法。三讚其被加其上請云。承佛神力。今加
而讚之故言等無有異。坐道場者讚其問現。
其上問云。云何於此經究竟到彼岸佛即舉
三義讚之。一舉初以成後讚其巧問該現化
之始終故言我坐道場初成正覺。二讚其一
人以均大眾故云有諸菩薩亦曾問我是甚深
義。三讚其現得大眾加助。其上請云。及因大
眾善根之力。今明功德句義無異。是為讚問
現在法門。從如是問者則能利益無量眾生
是讚問未來。上問言云何得廣大為眾作依
止。此言利益可解云云。舊解坐道場亦曾問
者或言。是華嚴中問翻經不盡其文未來。或
言。是偏方不定教文亦不來。或言。是祕密教
非顯露攝。義皆不然。今明道場乃是元初圓
[007-0078c]
滿始坐非方便道場。第二卷云。我已久於無
量劫來久已成佛。亦如法華成佛已來甚大
久遠昔諸菩薩曾問此義。如今不異正對過
去之問。非一化之始。不應據寂滅道場及偏
方祕密。爾時迦葉下。第二自謙佛向讚其。上
等如來下齊菩薩。其謙亦兩一謙所問橫竪
不及。二誓聞法頂戴增加。初文者不能飛過
大海橫不及也。不能周遍虛空竪不及也。次
文云頂戴守護高深。增加守護廣大何以知
然。文中次釋云。願令我得深廣智慧。從佛告
迦葉下。第二正答問大分為兩。初次第答三
十四問。次大眾供養。初答者初盡此品文是
答長壽之問又兩。初答長壽因後答長壽果。
更釋因果之名。一云。若有因果則墮常義。若
無因果則墮斷義。若言開因果之祕故說因
果。此語小勝。若為顯涅槃兼言因果。此語最
勝。涅槃無因果方便說因果。從容抑按顯於
正法故言因果。今明若因自是因果自是果
則墮自性。由因故果。由果故因則墮他性。因
果因緣故因。因果因緣故果則墮共性。非因
非果故因果墮無因性。皆墮斷常。但以四悉
名為因果。顯非因果故云因果。前文非不明
果。後文非不明因。從多從正分此二門。初答
因為三。初誡聽。次正答。三論義。初誡聽者。
將說長壽甘露妙藥若覆器不聞則思修俱失
故須誡眾。釋論云。專視聽法如渴飲一心入
於語義中云云。從如來所得長壽之業去。是正
答。文為五雙。一指果人因人以標業。二指果
法因法以勸業。三明自行化他以證業。四開
[007-0079a]
譬合譬以況業。五示果報華報以結業。初果
人者如來。因人者菩薩。若無此業不名菩
薩。佛無此業不名如來。此業成因因名菩薩。
此業成果果名如來。業若定因不得作果。業
若定果不得作因。當知此業非因非果能因
能果。雖能因果因果叵得。言語道斷心行處
滅。如來境界不可思議。精進菩薩亦不能知。
豈是凡情闇心圖度不能已已輒述所聞。次
果法者菩提也。因法者三慧也聽是聞慧。受
是思慧。轉為人說即是修慧。若菩提無此業
不得成果。三慧無此業不得成因。至高無頂。
至廣無涯。多所成就。其相云何。若業能破業
是為破業。從無住業立一切業是為立業。非
破非立而破而立是為正業。如是正業不可
言三。不可言一。言一則失用。言三則傷體。即
體而用即用而體。即體而用故言此業能為
菩提之因得菩提果。道前體用廣為人說。道
後體用即用而體。非因非果非自非他。故上
文云。以珠力故水即澄清。豈非即體而用。下
文云。大慈大悲名為佛性。豈非即用而體。三
從善男子我以修習去。是舉自行化他證成
於業。我以修習故得菩提。即證道前體用。今
復為人廣說此法即證道後體用。然我果久
成道前之業非復今時。故知却明過去法門
答初之問。四開譬中。先譬次合譬。如王子者
似譬道前。王譬菩薩。子譬群生。犯罪譬起惡
因。繫獄譬受惡果。憐憫譬天性相關。愛念譬
拔惡因。躬至繫所譬拔惡果。夫王子者剎利
種也。罪為獄囚眾生亦爾。同佛之性罪業所
[007-0079b]
拘流浪生死。亦有佛性亦無佛性如王子是囚
囚是王子。為此義故慈悲與拔。菩薩亦爾下。
合譬凡舉三法合譬。初一子地合同體大悲況
即體而用。次四無量心拔苦因與善因。拔苦
果與樂果。大喜慶悅大捨平等。況用不離體
即用而體。三四弘誓願遍約四諦。苦諦則通
不但四趣。集諦亦通不但十惡。道諦不但戒
善。滅諦不但灰斷。弘誓之境囊括則周故用
三法。合譬況業。五舉二報結者。聖人以慧為
命。智慧自在故壽命。長即譬果報。天上受樂
則譬華報云云。三從爾時迦葉白佛去。是論
義。凡四番問答。初番先問次答。問有三意。一
述不解。二謂不應。三正作難。不解者領長壽
業。非因非果非自非他故言深隱。次不應者
一子之地同體大慈體無愛恚。云何子想。若
同子想即是起愛。起愛云何同體。同體云何
起愛。故云不應。三作難者破戒作逆應須治
罰。治罰乖慈云何等視。等則無罰云何言治。
治偏乖慈慈之與。治二俱乖體。展轉有妨。難
從此生云云。次佛以一言答其三意云。我於眾
生同一子想。如羅睺羅者同體之慈。是慈清
淨微妙第一非染愛慈。是慈深隱非但難解亦
復難說。即體而用不妨等視如羅睺羅。既即
體而用慈亦復然。一言答三其意在此。然迦
葉問菩薩修慈此問道前。佛以道後果慈答之
云。我於眾生亦一子想。舉後答前前後不異。
次從迦葉復白去是第二問答先問次答。初
問中舉昔事難今義。力士無慈碎聽戒童子。
童子命斷即昔事也。若承佛力即如來遣害
[007-0079c]
傷慈縱毒頓乖一子即難今義。次佛答中明
三世之慈為三。初明童子是昔事若答此事
擬過去。慈童子金剛二皆是化幻人。幻杵以
害幻命寧有實耶。設權懲惡正是大悲拔其
苦因。假設濟危正是大慈與其樂果至慈至
巧非一子義何者是耶。他解見機猶害五百
淨行尚實有害事。若將此釋都無所損。次從
迦葉去。明現世慈本地指三業行慈又三。初
如來之意於諸眾生生一子想。雖謗法闡提
邪見毀戒悉如一子。況復餘人。心常平等即
意慈也。次從譬如國王去。明口行慈又二。一
先舉國憲。次明佛法。後結治罪。初國之嚴刑
以酷為本。二佛之法網以慈為宗舉非顯是。
佛法有三。若擯永出眾外。若四羯磨不出眾
外唯不得為羯磨之主。十四知事人今通名
羯磨。而實有輕重。初言驅遣羯磨即是律中
驅出羯磨。馬師滿宿二比丘於聚落污他家
行惡行。佛令與驅出羯磨出此聚落。訶責者
即律中苦切羯磨。般荼盧伽比丘喜鬪事鬪
構兩頭與人鬪競至城中訴。乃以詞牒結著
衣帶數數如是。佛令作苦切羯磨苦惱切勒。
置者即依止羯磨是。施越比丘為人輕薄數
犯可悔罪數惱僧。佛令與作依止羯磨。令依
剛正有德之人住持教示不令數犯。舉罪者
即律中下意羯磨。欝多羅比丘為質多居士
菴羅寺主恒得好食。居士後時遇優波斯那
於舍供養不與寺主。相知欝多羅生瞋語居
士言。飲食雖美但無胡麻歡喜丸耳。此居士
少年貧時曾為此業故以剌之。居士因即說
[007-0080a]
譬如鷄與烏共生一子。或作鷄鳴或作烏聲。
汝或善語或作惡語。而此比丘父母異國故
以譏之。佛知令與作下意羯磨。僧中遣一人
將是比丘往居士所下意懺悔。不可見即是
三擯八法之中以明三擯。一不見擯。二不懺
擯。三惡邪不除擯。此中無不懺之名是滅擯
一事教門不同。不可見即是不見擯。車匿比
丘數數犯罪諸比丘勸懺悔。答言。我不見罪。
佛令與不見擯。不懺者還是車匿數犯人勸。
答云。我雖見罪不能懺悔。佛令作不懺擯。滅
即滅擯未捨惡見即惡邪不除擯。事起利咤
言欲不障道三諫不從與作惡邪不除擯。三
從善男子如來所以去。是結無對治罪之意。
使其無復惡因則無惡果。即是大慈施無恐
畏。三從善男子汝今下。即是身行慈也。舊云。
照人為一。天為二。五道為五。又云。常光為
一。非常光為二。面門三。眉間四。通身為五
。從善男子未可見法去。明來世行慈而言

比丘糾治者。比丘護法文為四。一標來世。二
明持毀。三譬。四結。初二可見。第三譬中言暴
惡者。譬破戒人。會遇重病者。譬所犯彰露。隣
王興兵者譬持戒糾治。病王無力者。毀禁惡
止。恐怖修善者明其得益。譬中有三。三種何
異。初為各住各學行非法者故以隣王為喻。
次為同住各學行非法者故以宅樹為喻。後
為同住同學行非法者故以白髮為喻。又解
斷四住惡解惑相治如除隣王。斷塵沙惡除
體上垢如除毒樹。斷無明惡同體之惑如除
白髮云云。四若善下結。即判真偽。不治毀禁
[007-0080b]
壞亂佛法佛法中怨。無慈詐親是彼人怨。能
糾治者是護法聲聞真我弟子。為彼除惡即
是彼親。從迦葉白佛去。第三番問答。先問。次
答。問又為二。初非佛旨。次舉事難。初文者領
前能訶責者是我弟子不驅遣者佛法中怨。
此則一是一非。愛憎去取則無等視一子之
心。升沈碩異故仰非也。次舉事者。若一塗一
割等無憎愛。亦應一持一犯咸不賞黜。既賞持
黜犯亦應治割賞塗。塗割既等持犯應均。若
持毀禁此言則失。若不治刀割彼言則虛。進
退結難。次佛答為三開譬合譬況顯。開譬為
四。一生諸子。二付嚴師。三囑苦教。四得福無
罪。初王大臣者譬佛菩薩。生育諸子譬生信
者。生信不同故言諸子。形貌端正譬戒能防
色聰明黠慧譬定慧防心。二三四者。有人云。
一二是出家二眾。三四是在家二眾。此義不
然。舊云。若二是小大。若三是三根。四是四
部。此亦不然。一是一乘。二是小大。大是一
乘。三是三根。上根是一乘。四是四部。四部中
有一乘。若爾一子諸子皆處處著亦處處有。
是則太亂。今以信心為子。生信不同略為四
種。謂藏通別圓。各有三學通皆得論。端正黠
慧準下合文。以壞法者為子。此不相乖三種
信。偏則破壞法性即是可悲為子。就正信者
可慈為子。次付嚴師者。舊云。四依為師。依下
合文。以國王四部為師。此是秉法之人。而秉
法者以法為師。下文云。諸佛所師所謂法也。
法有嚴與不嚴。不嚴有三。嚴即圓法。三而作
下囑教。君可教詔者。教偏入圓。威儀禮節者
[007-0080c]
譬圓戒。技藝譬圓定。書數譬圓慧。學圓速成
不須苦切。若不速成要當苦治。杖譬於智。藉
杖故子死。如由智故偏破。偏破故如三子死。
圓立故如一子成。言破偏者非但治毀。三藏
通別持毀悉皆苦治。何以故。於藏是持於圓
是犯。通別亦爾。故言雖喪三子我終不恨。圓
子信常是故不死。未階究竟故言苦治。舊以
四部為四子。杖殺何部。何部不死。合義不成
不會經文。今所不用。次合譬中。如來合王臣。
視壞法者合諸子。國王四部合師。三品法合
禮節等。應當苦治合杖死。不也者合唯福無
云云。三從善男子去。是況顯。王之與師。是
子則念非子不念。成就其子不成就他。偏念
偏治尚無有罪。況佛平等慈念。平等成就。平
等治之。而當有罪。故云如來善修平等心。故
王之與師偏念偏教。尚得福無量。況復如來
等念等教。寧不獲福。故舉三世功德。善修是
現世。長壽是來世。宿命是過世云云
大般涅槃經疏卷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