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g0007 大般涅槃經疏-隋-灌頂 (master)




大般涅槃經疏卷第三


隋章安頂法師撰
唐天台沙門湛然再治


純陀品上



釋品為三。一辨疏密。二辨德行。三釋名。初意
者依天竺文猶屬壽命品。開破今昔常無常
義。於義則密於文則疏。謝氏從人從事題純
陀品。於文則密於義則疏。今明涅槃施章。於
梵漢兩文俱無所失。隨前人則施常命。隨後
事則施常修云云。次德行者。純陀是二恒之
[003-0053a]
數。何故別立一品。略明十異。一時眾先供而
後請純陀先請而後供。二時眾三請佛皆默
然。純陀一請如來即受。三因受大會。四因食
開常。五自請住。六騰眾請。七金口歎。八大眾
歎。九當徒問答。十往昔誓願眾無其一寧不
立品。問純陀十異逈超眾表何不前供而後
獻耶。答後供者讓他德也。舊明五讓謂賤讓
貴凡讓聖麁讓妙少讓多近讓遠。今依文宜
為十讓。初以俗讓。道謂僧尼眾。次以凡讓聖。
謂學無學。三以淺讓深。謂諸菩薩。四以賤讓
貴。即國王大臣。五以顯讓冥。謂天龍鬼神。六
以少麁讓多妙。謂人天等。七以財讓法。即是
魔眾。八以同類讓異類。即師子鳥蠭等。九以
近讓遠。謂十方菩薩。十以城旁讓隱遯。忍辱
仙眾。五讓收文不盡十意粗周。問何故昔默
今默而有受不受異。答佛意難如。今通別兩
解。今昔二默俱是四悉。世人所默有受不受。
佛隨世界故有二默受不受異。或宜默受宜默
不受。二俱生善。欲生彼善故有二默。破惡得
道亦復如是。聖無唐捐非凡所測。別釋者時
眾無奇緣弱不感。令追責往緣是名世界默
然不受。初若發言不受則後供息心。眾供都
集普皆等受。是名為人默然不受。默不受者
貶其不能因食以明不食開無常顯常無勝治
力。是名對治默然不受。若是食身可默受食
法身常諸無食無受。是名第一義默然不受。
默然不受是佛境界。義不可盡略言四耳。三
釋名者。純陀名也。六卷云。姓華名子純子之
與陀二文互出。舊云。本名純陀後大眾稱德
[003-0053b]
號為妙義。今則不然。純陀是彼音。妙義是此
語。先立嘉名。為最後作瑞。所以大眾稱美。不
應名德兩分。例如善吉空生即其儔也。然妙
義淵博不可言盡。略示其十。謂義妙解妙檀
妙位妙德妙感妙通妙說妙田妙益妙。義妙
者三點四德不縱不橫不並不別。佛及眾生
皆悉安住祕密藏中。文云。諸佛境界不可思
議。一切法中有安樂性。解妙者解大涅槃微
妙智慧照窮理性動合機宜發心畢竟等無差
別。文云。言純陀者。名解妙義雖受人身心如
佛心。檀妙者。八斛四斗充足一切鍼鋒大眾。
文云。令汝具足檀波羅蜜。位妙者。雖在居家
蓋諸無學工巧之賤。釋梵歸仰如盛滿月映蔽
星辰。是優婆塞等法王子。文云。如幼出家墮
大僧數。德妙者如前十異十讓。為佛為眾之
所稱歎。文云。南無純陀南無純陀而為我等
之所瞻仰。感妙者東方佛使作大神通人天枯
燥齎持香飯獻而不受。九方亦爾況復人天。
純陀一請即為哀納故知物妙非妙食麁不麁
非麁非妙。文云普為大會哀受純陀最後供
養。神通妙者始辦供具地六種動。正獻食時
說十三偈如經即神通妙。說妙者巧興五難
善覆有為如經。田妙者最後入滅是良福田。
文云汝為眾生作良福田。益妙者因受其供
普受大會則財益。一切因食開常即法益一切
如經。純陀大士具此十妙及餘無量一切諸
妙故名純陀品。若依經名應言十大若依人
名故言十妙。妙之與大左右之異。從此訖眾
問是涅槃施。分文為三。此品施常住五果擬
[003-0053c]
對此土雜類眾。哀歎品施勝三修擬對此土
聲聞眾。長壽品去。隨問而施擬對此土諸菩
薩眾云云。問有他方眾何文擬之。答從現病品
去更明五行十德。師子吼問性及迦葉陳如。
擬對他方諸菩薩眾。然佛平等說普雨一切
豈容分隔一往分文以示起盡於無分別中作
差別說。問若爾始終只是一涅槃施則無餘
章。答前明通意得作此說云云。此品為四。
初因獻食以明不食。不食是常破於無常開
非常非無常。二因其請住以不住破住開非
住非不住。三因於論義有為無為且共置之
開非有為非無為。四因催供明為滅須食為
不滅不食開非滅非不滅。四段在文可尋。生
起者眾被召來意在開密故因食明常。常則
應住故因常請住。住非圓極。是故遮住以無
住破住。住與無住互成得失。故有為無為且
共置之。若置非求是是亦無是故即非是。是
故文言方便涅槃即是而非故催其施今正
是時。第二第三亦復如是。是非俱非寂滅為
樂事窮理盡故低頭飲淚而辦供也。通別者
雖分四段不可一向。何者圓滿妙說義不可
盡隨其類音各各得解不可各解局於圓法。
今三意望之一別舉常破無常。文云我今施
汝常命色力安無閡辯別明於我。以有我故
所以論於我住我觀。若無我者誰住誰觀。文
云汝今當觀別明於淨有為不淨無為即淨。
文云善覆如來有為之相。別明於樂樂即涅
槃一切諸佛皆至是處。文云生已不住寂滅
為樂。若一向從別則成對治失於圓旨此義
[003-0054a]
可知云云。二明通者今所明常不言常異於我
常即是我亦即淨樂我即是常亦即淨樂淨樂
亦爾。文云是常法印即是諸佛之法界也。若
但是常常即缺減不具四德寧當得是法界印
耶。三明非通非別畢竟清淨。何者若但是常
破於無常是待對法經論所害。釋論云無常
者是對治法非第一義。常治無常亦復如是。
中論云若法為待成是法還成待。今言常者
非常無常故非通別。若是通者通即對別別
既被非通寧。得是。當知常者非通非別。文云
二施果報等無差別無通無別。乃名為等我
亦如是非我無我。文云汝今當觀諸佛境界
佛境界者無我無無我淨亦如是非淨非不
淨。文云有為無為且共置之捨有捨無即非
淨非不淨樂亦如是非樂非不樂名寂滅樂。
文云不應思惟長壽短壽無長無短即非樂非
不樂如是三意不可定。三不縱不橫不並不
別即通而別即非通別不一二三而一二三須
識圓妙乃解於常。又此四文成前起後。言成
前者。上大聲普告令最後問為欲顯發方便
密教。今果為開雙非之教上面門放光却障
生善咸欲成就第一空行。今果勸觀諸佛境
界。上地動翻倒咸歸佛所。今果示有為無為
且共置之欲求正法應如是學。如是學已寂
滅為樂同於如來所至到處故涅槃施成前召
請等義。言起後者。教觀諸佛境界即般若德。
欲求正法應如是學且共置之即解脫德。寂
滅之樂佛所到處即法身德。如此分文即顯
佛語上中下善不徒開章。初獻供文為四。一
[003-0054b]
請二受三難四答。請又二。初經家敘德。二發
言陳請。敘德為二。一敘德。二敬儀。先敘其讓
德。次敘所為德。敘讓德中兼具十意。優婆塞
如前釋。此即三讓。謂俗讓道凡讓聖淺讓深。
拘尸城如前釋。此是以近讓遠。城旁讓隱遯
工巧之子有二義將作大匠子則貴執斧子則
賤未知是何且指以賤讓貴。以麁讓妙。同類
十五人者。一本云五十。雙卷云五百十五。據
端首五十。據親近五百據徒屬。或當如此。此
之一句是同類讓異類。以顯讓冥。以少讓多。
今敘意者。此人正為請。佛受供即是以財讓
法。依文證義義自滿足。次為令世間得善果
者。敘所為德善果多塗。謂可意果無漏果隨
分果究竟果。可意果者賢聖所訶。文云我今
於此處不求人天身。無漏果者二乘灰滅。經
家所歎。必非自調自淨之果。隨分果者。三賢
十聖住果報分而非極。下文云我今所獻食
願得無上報。故非分果為令眾生得佛菩提
究竟之果。次捨身威儀下。敘敬儀威儀不同。
謂俗威儀。道威儀。法門威儀。佛威儀。如波斯
匿王見諸佛時捨五威儀。冠劍𤧑履車餘雖
無五亦有脫巾解帶徒行等。皆俗威儀。道威
儀者。謂偏袒單縫天冠天衣法式規矩等。法
門威儀者。謂生忍法忍等諸法門也。佛威儀
者。謂相好力無畏不共等法。或可捨俗服服
道服。或捨事服入法門服。或即俗服是力無
畏。偏袒右肩者。有俗袒道袒權袒實袒。俗袒
者如書中肉袒謝罪。道袒者弟子事師供役
便易故袒右覆左。權袒者權化易行故袒權
[003-0054c]
覆實。此釋他經非今教意。今言袒實覆權覆
無常之權袒雙非之實。正當機利物便易得
宜故言偏袒右肩。右膝著地者。日既右轉隨
順世間。以右著地即世界也。日是陽精表智
導行此即為人。文殊經云。右是正道左是邪
道。用正去邪此是對治。膝表於行地表於理
以行契理故以膝著地即第一義。此意通用
可解他經。若依今經膝即常行地即常理。以
行到理故膝著地此是第一義也。不釋合掌
私云事釋可知。如世歛手則表敬也。若所表
者二表權實二理諸教諸味各有此二。今經
合已理無外也。悲感者悲則悲他感則感佛。
他行不同悲亦不一諸供不受則福德不生是
故悲也。供既不受不得因供開常是故悲也。
常既不開雙非不顯是故悲也。佛若受供最
後檀成。我與同類眾願悉滿故以悲助他以
感祈佛。不釋禮足。私云以我之頂歸佛足下。
故諸教之果咸歸圓因。次白佛去陳請。謂標
請正請。結請標為二。初標三寶舟杭。次標自
他求度。初世尊及比丘僧即二寶也。佛及比
丘智斷具足即是法寶。哀者慈悲法門指此
一宇。又是法寶。如是三寶即無供之眾為有
供眾而作福田。若無無供供無所供供。若無
受供無由供是故須請。受我等者即是同類
群輩。言最後者由初致後。如來出世初益眾
生。今入涅槃後益眾生。佛無再受之期。我無
再供之日。故言最後。為度無量者標他也。如
此自他欲憑舟航請求度脫。世尊去正請有
三。法譬合法說為二。一所失故請。二所求故
[003-0055a]
請。所失為兩。初明所失。次釋所失。初所失
者。失於三寶。無主是失佛。無親是失法。無救
是失僧。無護去釋所失。若無主忠無所護。若
無親孝無所歸。若無師學無所趣。既不為主
護。又無主可護則無榮無祿是故言貧。既無
親可歸。又親去不歸則無生無蔭是故言窮。
無師可趣又師不示趣則無訓無成是故言
困。釋所失意顯。次從欲從如來下是所求故
請。又二。初明所求。次釋所求。初文者。求佛
一體即滿三益。佛是良田即是從上求祿故
言求將來食。佛能長養法身慧命。即是從親
求生。佛能訓導令得正轍即是從師求成。若
從如來即兼諸義。次唯願去即釋所求。次從
世尊譬如剎利去是譬請。開為兩。一貧窮譬。
譬上所失無主無親等請無主故貧無親故
窮。二役力譬。譬上所求求將來食請貧窮。譬
中舉四姓者舊云是四族姓是義不然。現見
四族一方俱貴不相忝謝。今文四姓高下不
同於義不便。今明是四種姓剎利翻田主愛
民治國王者之類。婆羅門翻淨行博學明文
之類。毘舍未見翻應是平民耕農販賣之類。
首陀未見翻應是底下客糞擔尸之類。舊以
四姓譬四生。又譬六道是義不然。若四生六
道譬太近收義不盡。今譬九法界根性束九
以為四種。方便菩薩根性既有化他統物之
能譬於剎利。聲聞緣覺同是無漏清淨涅槃
譬婆羅門。天人兩界善道受報譬於毘舍。地
獄等四同是惡趣譬於首陀。所以然者。一切
眾生同一佛性其味真正一體三寶等無差
[003-0055b]
別。而為煩惱之所覆蔽輪迴六道受種種身。
界隔差別其味混雜或酢或鹹或甜或苦。無
主無親亡家亡國一體三寶隱而不顯。外則
遠離三寶喪失善法。故言貧窮。善惡隔絕故
言遠至。非己本源故言他國。下性品云一切
眾生雖有佛性皆不能見而為三毒所覆。故
墮地獄畜生餓鬼生剎利等種種家中。即其
義也。若觀開譬以剎利等譬四種人根性則
便。若觀合譬云貧四姓者即我身是可譬一
人有四根性其義則便。而文又云拯及無量
苦惱眾生者。復似就於多人作譬既有二文
不可一向。若得此意一人既然多人亦爾。故
於一人兩用無妨。然此經宗明常辨性尋初
法說通失三性。三性不顯義說為無。正性不
顯故言無親。緣性不顯故言無主。了性不顯
故言無救。通舉三失以為請端。法說所求中
云但從如來求將來食者。專從主求祿是求
緣因緣能資了了能顯正此略舉一而為請
也。就譬失中別請三性。意言眾生本有正因
之性一體三寶等無差別。而為惑覆受種種
身四姓等異。此舉異以請不異。別請如來顯
於正性。以貧窮故遠至他國者。無主曰貧無
親曰窮無師曰困。此舉貧請富別請如來顯
緣因性。役力農作乃至草薉。此明始從人天
乃至菩薩偏除煩惱唯是少分。無上善根不
能開發。唯希天雨天雨一灑即能發生。別請
如來顯了因性。然三佛性非通非別。隨順根
緣通別兩請。餘文如經。下如來受中亦有兩
意。我今為汝除斷貧窮。是許其作主顯緣因
[003-0055c]
性。無上法雨許為作師顯於了性。雨汝身田
令生法芽許為作親顯於正性。此是別許三
因佛性。從何以故純陀施食有二果報無差。
云何無差若許作主即是親師。若許親師即
是許主。是三如一等無差別。若顯緣因即顯
了正。了正若顯即顯緣因。是三性顯等無差
別。此是通許三因性也。惑者云此未明佛性
云何此解。答經明佛性是其正宗初。若不
開後何所躡。良以初請一體之佛作主親師。
一體之親施其常命色力。一體之主施其常
安。一體之師施其常辯。令其身內一體三
寶三佛性顯自他內外等無差別。上根利智
已同純陀。為未解者至哀歎中開祕密藏安
置諸子悉入其中。長壽金剛次第相躡。乃
至迦葉師子吼等廣顯佛性。若初開宗不明
佛性者。為開何義何義為宗。恐帖文流散
故懸示此義。次從役力農作去譬上所求。此
譬略從人天二乘方便菩薩所有善法。悉是
緣因少分故舉此為求。役力者正明厭斃惡
趣貧窮尚人天善故言役力農作。得好調牛
文有兩意。若以牛譬於身。身是善果猶屬
人天。若以調牛譬身口七。此譬於戒。良田
譬定。平正譬慧。耘除草薉譬斷煩惱。此亦
兩意。若除四住譬二乘善。若除塵沙譬三菩
薩。唯希法雨去正求了因。唯希如來是求主
求親。法雨是求師三求。若允如貧得主如窮
得親如蒙得師。則佛性顯所求之要正在於
此。佛隨其求應請而施。施常命色力是許為
親顯其正性。施其常安是許為主顯其緣性。
[003-0056a]
施其常辯是許為師顯其了性。前後無違。方
知文旨。三從言調牛下。合譬先合役力後合
貧窮。文不次者貧之與役不定前後。只貧故
役只役故貧。始從人天至三菩薩悉皆是貧。
雖少不同皆貧。如來無上財寶。不次第合意
或在此合役力譬。又兩。先歷法合後一體合
初。歷法合中不合人天者特是文略。身口七
支用戒防護合上調牛。定能資慧合上良田。
慧忘差別合上平正。除四住惑合上除薉。除
塵沙惑合除沙鹵。次世尊我今身有下。就一
體合。體有於戒以合調牛定合良田。慧合除
薉。雖少善緣不能顯正。唯希如來去正是合
求了因言教。從貧四姓者去合上貧窮。上歷
四姓今就一體已如前釋。從拯及下合上歷
別四姓意也。三從我今所供去雙結。又三。初
結上法譬中所求之請。法說中云受我微供
然後涅槃。似獨請佛。今結譬云冀得充足如
來大眾者。結其不獨在佛善能充足五十二
眾。又是顯其能以一食普施大眾眾多而供
足供少而周多不思議供供難思眾云云。次我
今無主無親去雙結上法譬中所失之請。三
如羅睺羅者。雙結法譬中求失之請。佛是金
輪即羅睺主。又是親師我及一切亦復如是。
事三如一同羅睺羅。從爾時世尊去第二受
供文為三。一許受施。二正受三釋施。許受又
二。一敘許。二佛唱許。初經家舉三號。佛然其
所請故以三號而對許之。舉世尊許為主。舉
種智許為師。舉調御許為親。既許為主即斷
其貧。既許為親即袪其窮。既許為師即除其
[003-0056b]
困。三失還得三求遂克。世尊者一切之所瞻
仰。如世孝子之事親。如婆羅門之事火。如諸
天之奉帝釋。事親即親義。事火即師義。奉釋
即主義云云。又世尊者。如學無學等眾星之瞻
佛月。如四種菩薩海水繞佛須彌寶山。檀林
師子等喻喻戒定慧。世所崇仰故言世尊。一
切種智者或以相好色身遍對一切一切各解
故名一切種智。何者世有眾生事八十神一
神一好隨其所覩見其所事。如來一身遍令
其解故名一切種智。又不以色身為佛。以一
切種智為佛。一切種智依此色身見相莊嚴。
當知智慧具足故名一切種智。調御者稱適
機緣應生應滅應受不受皆為調御一切眾
生。他經以調御丈夫為兩號。今經合為一號。
文云自既丈夫復調丈夫。善哉善哉者印其
法譬兩請。次我今為汝除斷貧窮去。是佛
唱許。斷貧是許主。法雨是許師。生法芽是
許親。從汝今於我去是正受。汝今於我欲
求常命色力者。述其請父。安者述其請主。
無閡辯者述其請師。我當施汝者。即是許
云云。舊明涅槃正體是常治於無常故序五
時云般若雖明尊特之佛為成無生。楞嚴雖
云七百僧祇豈及法華無量壽。法華無量壽
猶是無常。至涅槃教始明常樂。遠斥鹿苑
近破法華。同歸涅槃圓常窮源盡性之說。如
此說者偏摘諸經對緣一句作無常義。偏取
涅槃破病之常以為正體二塗俱失。何者般
若佛母涅槃佛師。楞嚴三佛涅槃三點法華
一乘涅槃佛性。一乘即佛性一切眾生悉一
[003-0056c]
乘故。云何一乘還破一乘。法身云何破於法
佛。佛師云何破於佛母。故知惑其方便迷於
部教。互相是非失其正旨今所不用。地人雖
無五時之執以當現常破無常義義勢相似已
同舊壞。興皇解云常無常者藥病相治無常
治常。若識無常是治常方便病去藥盡。若不
識者執藥為病。病即斷見故云王今病重。常
治無常亦是方便病去藥盡。若不識者即成
常見。識兩方便能斷斷常則非斷常。故智者
見法生即滅斷見。見法滅即滅常見。若不識
者還是二見。今明此釋與舊不同。若得意者
無所間然。逐語生想俱同前病。何者彈常無
常。是互論方便指非常非無常而為正體。如
避空求空去空逾遠。何者佛言二施果報等
無差別。若其昔說五果無常今說是常可是
差別。若常無常俱是非常非無常者方是等無
差別。亦是顯發方便密教。若得此意般若楞
嚴莫非祕密。然此常義斯教之喉衿。眾經之
心首。群聖之窟宅。諸佛之法界不可思議。如
來智慧說不可盡。若嶷然常若當現常若破
病常豈會圓理。今試言之。夫佛出世本為大
事因緣。大事因緣即是常住常法包容故名
為大。常立諸法故名為事。常機常感故曰因
緣。常無差別差別說常。下文云諸佛所師所
謂法也。以法常故諸佛亦常。三世諸佛悉師
此常。常無師弟師弟俱常。如是分別名世界
常。我今為汝除斷貧窮無上法雨雨汝身田
令生法芽。汝今於我欲求壽命色力安樂無
閡辯才。我當施汝常命色力安無閡辯。又云
[003-0057a]
我今哀憫汝及一切是故今日欲入涅槃。若
諸天人於此最後供養我者悉皆當得不動果
報。如此等文皆明常法發生常善是名為人
常也。若欲遠離四顛倒者應知是常樂我淨。
我是佛義常是法身樂是涅槃淨是正法。以
此四種破四顛倒。又云先所修習四法相貌
悉是顛倒。欲得真實修諸想者如彼智人巧
修我想常樂淨想。譬如明醫先以鹹苦治其
本病。本病雖去復患鹹苦後以淨乳治於鹹
苦。佛亦如是。先以無常治其常病。常病既去
更病無常。今以真常破昔無常。故云我為醫
王欲伏外道。是故唱言無我無人。為此因緣
而說有我。常破無常亦復如是。又東方雙者
即是於常為破無常。又二鳥雙游譬於如來
無二二用。如是等文皆明常法對破無常。釋
論亦云常與無常是對治法非第一義。是名
對治常也。第一義者則非常無常。今經亦云
二施果報等無差別。若常破無常無常異常。
是則差別非第一義。第一義者非常無常故
無差別。若二鳥雙游明其二用。二鳥俱息明
其雙寂。即用而寂寂滅為樂是大涅槃。如是
等文皆第一義常也。當知是常四悉無閡常
亦間隔因緣大事。常亦寂絕畢竟妙理。常亦
出生建立諸法常亦對治破於倒惑自在若
此。云何偏據是於對治藥病互論埋沒圓能
害諸經論。又大涅槃本自有之非適今也。又
二十五有悉皆有我。我即佛性佛性即常。佛
性雄猛難可毀壞。此多文義即是現常。又云
夫有心者皆當作佛未來當得常樂我淨。如
[003-0057b]
是等文即是當常。又三世有法無有是處既
無三世何得復有現常當常。淨名云但以世
俗文字說有三世。非謂菩提有去來今。若固
執當現各據三世不解我意寧會偈旨。又此
常者顯發如來方便密教。昔覆於常今開辯
常無別。今常異昔無常開昔無常即是今常。
次我今為汝斷貧窮者若除四趣貧窮。即開
諸惡無常而顯於常。下文云懺四重禁除謗
法心盡五逆罪滅一闡提。即其義也。若斷人
天貧窮即開諸善無常而顯於常。文云我今
於此處不求天人身設使得之者心亦不甘
樂。又云因滅是色獲常色等即其義也。若斷
二乘貧窮即開無漏無常而顯於常。文云為諸
聲聞開發慧眼云云。若斷方便菩薩貧窮。即開
六度通別無常而顯於常。文云令諸菩薩了
見佛性。又云自此之前我等皆名邪見人也。
總而言之開諸有餘悉是無餘。開諸不了悉
是了義。是名顯發如來方便密教悉皆安置
三點四德祕密藏中。又此常者即是佛性佛
性即常。既開於常即開佛性。既為此等作親
開正作主開緣作師開了。除斷貧窮開境界
性。悉皆當得不動果報即開果性。若例此義
何人何法何教何行何位何用而不是常。何
法不是非常非無常。豈復更有善惡三乘差
別等性。畢竟悉是大般涅槃言語道斷心行
處滅不可思議。竪深橫廣無邊無底。能建大
義充滿法界不可窮盡。何得判是嶷然破病
當現常耶。如此常義猶若虛空。略對四家示
其梗概。次正受中五果之名文中不釋。私云
[003-0057c]
五既並果具攝因果一切萬德。先消名次對
法。五法並常故初云常。連持曰命。常命則
以無始無終而無斷絕。以非色為色。吾今此
身即是法身。作用為力遍一切處用無窮盡。
不動名安雖具力用安固不動被機有辯。無
緣慈悲普施法藥。次對法者此即三密。命即
意密。色力及安即身密。無閡即口密。亦名四
德。意是常德。身是樂我。口即淨德。若得此意
遍一切法無非此五。佛具此五故以施人。以
五常故施亦無盡。言無盡者即五果也。
大般涅槃經疏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