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g0007 大般涅槃經疏-隋-灌頂 (master)




大般涅槃經疏卷第四


隋章安頂法師撰
唐天台沙門湛然再治


純陀品中



二何以故去即釋施也。釋初釋後中間可知。
此意非但後教開常開初亦爾。既舉諸教例
知行位證人亦復如是。是常法印印於一切
無不是常。初後供養即是行常。初後法施即
是教常。初後二施必有其人。即是人常。初後
果報即是證常。證必有位即是位常。等無差
別即是法常云云。復次等無差別者。若依答文
有種種義。或初後皆受皆食皆不食故等。或
初後皆得五果故等。或初後皆見佛性皆斷
煩惱皆能說法故等。若依楞嚴初後皆如皆
空故等。若依釋論初後皆是諸法實相故等。
[004-0058a]
若此中意即是初後皆常故等。常者即是非
常非無常之常故等。若得非常非無常意歷
一切法教行位人等無差別。問一切眾生常
為現為當。答已如上說三世皆常。問若現常
者眾生即佛耶。答如胎中子豈不同父姓。若
同父姓寧責耆少。凡有六即。一切眾生即是
理常。聞大涅槃解知佛性即名字常。知性能
修即觀行常。如夜見杌即相似常。金錍抉眼
三指分明即分真常。無上大覺即究竟常。如
此諸常疑何等常。阿耨菩提翻名釋義如常
可見。受最後供一期事畢法理具足。汝聞見
此依而行施檀必具足。三純陀設難文為二。
初總非。不然後別作難。冶城作四難。開善作
五難。名目不同云云。今明五難。一有智斷無
智斷。二有聖號無聖號。三具四身三身。四具
度眼不具度眼。五得五果不得五果云云。初
一難具論自他。後四難唯論於自。此難本明
受者福他。初既備舉後不煩文是故略之。然
此五難芰角難解。何者至理寂滅無大。無小。
若垂迹化物緣有利鈍應有勝劣。小緣所見
初後俱劣。大緣所見初後俱勝。若始坐樹下
受牧女乳麋食。此食已十力充滿此小緣劣
見。若始坐華臺眷屬菩薩悉坐華葉。十方諸
佛放眉間光入華臺頂。諸佛眷屬放眉間光
入華葉頂。華臺菩薩三昧受職成於報佛。華
葉菩薩成於應佛。此大緣見勝。當知牧女與
諸佛不同乳麋與光明永異。此即大小二佛
最初受施。若見佛自行乞食到純陀舍食檀
耳羹。中夜入滅輿向雙林以火焚身此小緣
[004-0058b]
劣見。若見純陀悲感但獻八斛四斗不思。議
供充飽一切。見十方佛遣大弟子鉢盛香飯
奉佛涅槃大緣見勝。當知乞食與送食不同
香飯與檀耳永異。大小二佛最後受施其相
若此。例推智斷乃至五果亦應各異。純陀芰
角將大緣之後並小緣之初構差別之難。佛
約大緣所見初後無差以答。則涇渭皎然初
後不二。今更引經而分別之。勝天王中。初坐
樹下有四種相。或見坐祥草。或見坐天衣。或
見坐七寶。或見坐虛空。像法決疑經。佛入涅
槃亦四種相。或見拘尸土石樹林。或見是七
寶莊嚴。或見是三世諸佛菩薩所游居處。或
見是真如實相純佛境界。前後既現四相不
同。例推智斷乃至五果亦應各異。今更對教
主而略說之。若三藏佛初受乳麋未有智斷。
不能化他令得智斷。凡法未離不得聖號苦
行體羸外須雜食。無漏未發內有煩惱果縛
尚在是後邊身必歸磨滅是無常身。雖行事
檀未得理度檀不具足。乃至般若亦復如是。
父母之身但是肉眼未有通明故無四眼。既
受食已自得五益能五益他。觀純陀言專引
三藏佛初成為難。若通教佛菩薩道時已斷
正使無漏現前自得智斷。亦令他得已捨凡
法入聖人位。誓願扶習現坐道場示受食身。
無復四住但有習氣。名無常身後邊之身。非
是正使無常之身後邊之身已具亡三檀波羅
蜜乃至般若。已得四眼未得佛眼。示消揣食
福利於他令得五果。純陀所難都未涉此。若
別圓佛初受施時如佛所答我成佛來無量阿
[004-0058c]
僧祇劫久具智斷令他智斷。乃至久已不食
不消無五事果示現初成初受後成後受。豈
可以劣見之初難勝見之後。初後二果等無
差別其義明矣。四佛答為兩。初正答五難。次
普受大會。初答第三四身三身之難者。身有
離合故有四三。常是此教之首故超而答之。
但純陀先舉三藏佛初以作難。三藏之佛六
年苦行精氣殆絕乳麋資益身力充滿則是食
身。如是食身從業緣現故是煩惱身。三十四
心斷子縛盡唯果縛在是後邊身。終必入滅
是無常身。故舉為難。佛今以三破四正言後
邊與無常同故合為一無常身也。汝舉四身
乃小緣所見大緣所覩則無此四。何者光明
者即是智慧。智慧者即是常住。常住之身則
非食身。又光明者即是智慧。智慧之光破煩
惱闇非煩惱身。若始斷煩惱猶有果縛是後
邊身。今非始斷故非後邊。四大果縛可是無
常。常住智慧猶如金剛故非無常。大緣所覩
唯三無四。何況如來已於無量阿僧祇劫無
此四身。大小雙非四三俱遣。即是非食非不
食非常非無常。非煩惱非不煩惱。非法非非
法。非邊非非邊。非金剛非不金剛。能赴兩緣
作四作三。而於如來非四非三玄而復玄。是
故二施果報無差明矣。次從善男子未見佛
性去。答第一有智斷無智斷難純陀引三藏
佛為菩薩時納妃生子棄國捐王。樹下坐草
起洗受食。是時未斷一毫煩惱不能化物據
此為難。佛以大緣所見為答。破於藏通二緣
成佛。何者二緣所見非但三藏未受食時不
[004-0059a]
見佛性。受已作佛亦不見性。通佛亦爾。當知
未見性者雙破二教。若華臺菩薩受佛職。時
入金剛定登佛職位。得三菩提明見佛性常
身法身金剛之身。即名為智無四種身。即是
於斷亦能令他具足智斷。又入金剛三昧即
金剛身。破無常身即一番智斷。得三菩提即
是法身破煩惱身又一番智斷。究竟見性即
是常身破於食身又一番智斷。亦能令他具
足智斷。是故二施果報無差。智斷無殊得名
時異。三從菩薩爾時破壞四魔去。答第二有
尊號無尊號難。純陀據三藏菩薩在家之日
有輪王相是人中天。從出家來至受食時猶
未得道尚劣生天何得尊號。亦非生天之天。
乃至不得作生淨天之天。既無此號故言猶是
眾生。佛今不以三藏為答。乃以大緣所覩華
臺。華臺菩薩已破四魔。故釋論云得菩薩道
破煩惱魔。得法性身破陰死魔。得不動三昧
破天子魔。今經亦爾。入金剛定是金剛身破
天子魔。即是生天。得三菩提即是法身破煩
惱陰。得見佛性即是常身破於死魔。如此功
德豈非生天淨天天中之天。今入涅槃亦破無
常等四倒之魔。無四倒故破煩惱魔。無煩惱
陰死即無天魔。初成後滅既俱破四魔俱非眾
生。俱得尊號是天中天等無差別。四從菩薩
爾時雖不廣說去。答第四六度五眼難。純陀
據三藏中棄國捨位不見說法但有捨財不見
理檀。故言猶未具足檀波羅蜜乃至般若。但
見障內故言唯有肉眼無有佛眼乃至慧眼。
佛今乃以華臺大緣所見雖不說法。先已通
[004-0059b]
達財法事理檀波羅蜜。乃至般若皆已具足。
過於人天二乘菩薩之所見也。亦分得佛眼
今佛答法檀一事。餘度五眼準此可知故略
不答。先廣通達今為眾生廣顯通達。是故二
施等無差別。五從善男子如來之身去答第
五有五果無五果難。純陀以三藏中施食五
德命色力安語施主還得五種果報。今聞佛
說我實不食施主亦應無五事果。佛今以本
地初成答之。我無量劫不受不食畢竟清淨。
小緣初見口受乳糜。大緣初見頂受光明。而
於法身非食非不食。小緣後見受於檀羹。大
緣後見普受大會。而於如來無乞無受。是
故初後二施果報等無差別。次普受者從我
今去。是受眾供次請住文為四。一因請。二
騰請。三遮請。四重請。先生起四意眾咸獻
供請住。供既不允請住未申。佛因純陀許受
眾供。眾因純陀更請佛住。純陀順旨仍騰眾
心。佛受眾供普開於常。常法非住不應請住。
常法深奧眾未能達。眾意殷勤是故重請。興
皇解云大眾同聞聲。告不久當滅。聞答難云
法身常身。又初聞滅謂如燈盡聞常謂恒在
世。夫如來者本無去住。何曾如彼見住見去
只去是住只住是去。不起寂滅現身餘會。去
相宛然而恒在住相不去而常去。若爾如來
去。住於眾何益云云。今明佛無去住緣宜不
同。略有四種。或有見去而自慶。乃言無量眾
生墮佛前後。我今有幸見佛始終自慰為得。
此是世界因緣見去。或悲泣懊惱拍頭號哭
三業戀慕。此是為人因緣見去。或有見去破
[004-0059c]
無量惡。如來尚去我云何著。是為對治因緣
見去。或有見去入祕密藏至佛至處了了見
性與法王子等。是為第一義因緣見去。或可
一人具四。或但三但二。或可四人各一種種。
不同而於如來都無去住。且舉純陀。或時悲
感。或時歡喜。或云如來不般涅槃而我不能
不懷憂惱。或時自云我今已與文殊師利法王
子等。若眾無緣純陀豈然。故知純陀不爾悉
為緣耳。於去一句四緣不同餘住亦去亦住
非去非住。三句準知。初因請文為二。初長行。
二偈頌。初為二。謂喜歎。初不納供是故悲塞。
今聞普納咸皆歡喜喜由純陀是故稱歎。欲
遂本心所以進請。就歎為兩一略二廣。略舉
四歎。謂名利德願。名者嘉名先立妙義後興。
將後驗前名不虛稱故同聲歎云希有純陀。
言大義者橫闊無涯。言妙義者竪深無底。又
常非常是深義一常一切當是大義。非常非
非常是妙義。已如前說。次汝今下利者吉祥
福地。率土同集十方響會。旛懸梵世蓋覆
三千。如來默然一無所納。純陀後請前供普
收。如此聲譽絕倫蓋世。故眾歎言汝今現世
得大名利。德者即德之一字十讓居後五果
當先。一人而已八斛微小用滿檀度此其德
也。願者願等三字滿足貫上四俱足。故前佛
立誓今佛願圓故言願滿。從甚奇純陀去。廣
歎從後向前以歎四德。初更舉六難廣歎第
四願滿。諸天命盡五衰相現。其餘天子為
呪願云。願生善處願得善利。處是人道利是
持戒。下文云。十方土多爪上土少。捨人天身
[004-0060a]
得三惡多。捨人天身得人天少。捨天得天諸
天不喜。捨天得人諸天所願。猶如兩人在兩
須彌。一彼豎竪孔一因風放。綖得入鍼孔此
事甚難。若在人中能持戒者復難於此。海底
盲龜千年一出值浮木孔入孔中居此事甚
難。若在人中值世有佛難復過此。仰鍼於地
梵宮投芥墮在鍼鋒此事甚難。值佛生信復
難於是。生信聞法復難於是。辦最後供復難
於是。此六於他為難純陀則易。故大眾歎言
甚奇純陀復得難得無上之利。如優曇華者華
表輪王。能最後供得五事果必作法王大眾已
為授記。廣歎願滿竟。次從南無去是廣歎德。
南無或言救我。或言歸命。或言屈膝。謂屈雙
膝。其有十讓五果檀度之德故今歎之。又南
無者具有三義。口稱是口業屈膝即身業歸。
命即意業。三從猶如秋月去。廣歎其利秋是
陰時月是陰精。至時即盛映蓋眾星孤明獨
秀麗天皎地一切瞻仰純陀亦爾既有妙利。
與勝妙時會建立妙義。在大眾前眾莫能
先。對佛開常蒙普受供。一切大眾三業歸
崇。四從南無純陀心如佛心下。廣歎其名。上
云名斛妙義名與法合。心如佛心名與佛合。
真是佛子名與僧合。與三寶合即顯其身一
體三寶。亦是五果三點四德五佛。性等一切
法界具如向說歎其得主心如佛心。歎其得
師名解妙義歎其得親如羅喉羅云云。次偈頌
中二。初一偈頌上歎。次三偈請。初文云汝者
汝即純陀頌上名也。生人道者六難之一頌
願滿也。超第六天而等梵王請佛開常即頌
[004-0060b]
德也。我及一切眾頌譽也。上同聲讚。此云我
及一切也。如有端首推下論義似如文殊為
請首也。次請中二。先二行為眾為一切云云
次一行要請。要之以命者。佛不在世不蒙甘
露法身慧。命將不全也。次騰請為二。初長行
經家所敘。次偈是純陀請詞。初長行中云卒
喪者略耳。具足應言喪主親師云云。前奉聲光
大眾奔躄流血灑地故今言卒喪。蒙施常命
色力安辯。該統法界許主師親故言忽然還
活。時眾大喜於前純陀慶悅於後復是一讓。
次偈中十八行半為兩。初十一行半騰眾歎。
次七行騰眾請。初文中略騰三歎。初騰歎願
中先騰六難。後猶如下作譬結。初云獲已利。
騰歎善利難人身善處難。蠲除等是善利所
離。金寶聚者騰佛世難。不懼者所離也。優曇
華者騰生信難。投鍼鋒者騰最後供難佛不染
世法去騰聞法難。我今所奉食去騰歎德也。
因供發願願無上果不願諸有。如伊蘭出栴檀
去。因於微少充足大眾。又因食顯不食非食
非不食。道香德風開發一切悉非常非無常。
我今得現報去。騰歎利如文。從一切諸世間
去。正騰眾請為三。初兩偈騰悲苦意。次三偈
騰請住益意。後兩偈結二意。文云世間無調
御者。無主親師生大苦惱。次文如來在僧中
去。總明三寶益。如須彌山別明師益。山若映
水水同山色。師若說法如法奉行故是師益。
佛智能善斷半行是智度益。雲起清涼是善
權益。此兩明親益。如來善能除去是主益。
煩惱之賊寇亂行人佛日照除撥亂反正故是
[004-0060c]
主益。三結者若失三益增戀悲慟結上苦惱
意也。若得三益信心增長結上請住意也。從
佛告純陀如是如是去第三遮請有長行偈
頌。長行為二。初述歎難。次以難遮請。初文
者。夫六難展轉相依三種無佛時亦有。三種
佛出乃有。今述佛出時三難。餘者可知云云
次以難遮請為三。初以難遮請。二以佛境界
遮請。三以二用遮請。以諸難遮請者。汝騰眾
四歎自快六難。六難之與四歎由我涅槃施汝
常命種種功德普及一切。我若久住無最後供。
誓若不滿眾不稱譽。名亦虛設自失己利。又
障他人那忽自欣後供而請久住。久住無後
供後供無久住。汝自矛盾故遮言不應意正有
此。次汝今下。舉佛境遮者。佛之境界唯佛能
知非下地圖度。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至存彌
亡至亡彌存。非存非亡即住不住。不住即住
非住非不住。如此境界言之者訥取之者失。
絕其情慮故遮云不應。問純陀住十住地那忽
遮之同凡不知。答知有六種云云。亦是為下而
抑於高高尚不應下自息望。三悉皆下。舉二
用遮請者。但佛境玄妙及佛勝用汝所不知。
謂常無常二鳥雙游去住適宜稱機隱顯。或
時用住或用不住。只不住即住亦是非住非
不住。昔用無常施得五果一切諸行悉皆無
常。若定無常何得今教施常五果遍一切法
悉開無常。當知非常非無常能常能無常。又
昔用無常論五門觀謂他境界今教用常論五
門觀即自境界。豈定自他能作如此之自他
耶。當知皆是佛之勝用若用於常故無勞請。
[004-0061a]
若用無常復不須請。故舉二用遮言不應。十
一行半偈為兩。初十行半明無常用。後一行
明常用。初又二。前九行通明諸行無常。後一
行半正用無常。初又五。初三行半無常觀。次
一行苦觀。次一行空觀。次二行無我觀。次一
行半不淨觀。問諸天化生豈是不淨。答雖無
臭薉賢聖所訶亦是不淨。次諸欲下。明正是
無常用。如瑞應云。出四城門起於厭患故不
貪著。離欲思惟六年苦行。證真實法。三十四
心發無漏慧。今日當涅槃即最後無餘。次我
度有彼岸一行。即常用。度者度此彼之彼岸。
亦度非此非彼之彼岸。於諸此彼而得自在。
故我非但過一切苦亦過諸樂及無苦樂。乃名
大樂。我淨例然云云。他判前九行半是佛同於
常無常行亦是真不真義。後兩行即是諸行
同於如來無常常不真真義。此常無常顯非
常非無常真實法也。今言若爾常無常是二
方便。因兩方便得顯真實。即如纓絡二觀方
便得入中道第一義諦。此乃淺深三諦之意
菩薩境界。云何得與佛境界同。此文分明云
當觀諸佛境界。佛境界者三諦一諦一諦三
諦。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一空一切空三諦皆
空。一假一切假三諦皆假。一中一切中三諦
皆中。只中是俗真只俗真是中無二無別如
此乃名諸佛境界。所以用佛境界而遮請者。
若一空一切空云何請住。乃至一中一切中
云何請住。遮請之意正在於此。云何以菩薩
境界釋佛境界耶。若但隨文難見此意。今更
就偈文以顯此意。前九行半明一空一切空。
[004-0061b]
離欲一偈明一假一切假。我度一偈明一中
一切中。偈中廣出還釋長行佛境界意。且點
其意在後更釋云云。四重請者。或云非重請佛
不重答故。或言兩向望前為重請望後為論
端。於中為三。初領旨。次謙謝。三正請。領旨
從以難遮請生六難由佛誠如聖言。謙謝從
佛境界生諸佛境界浩無涯底。豈是蚊蚋能
知邊表。分知非究竟知知是謙也。謝者從於
用生。蒙佛受供成最後檀。慳結漏斷等於文
殊蒙佛受供成彼岸智均大菩薩。故舉龍象
喻於智斷。又舉幼年自況。以初具戒況於先
達。拔淵泉之下處雲霄之上者。蓋佛菩薩之
恩。是故須謝謝無常用。三正請常住之用。能
生物善大眾苦至如來未然是故重請。有法
譬合。初法如文。次譬中言變吐者有二解。一
云譬大眾戀慕饑渴願如來住終無變吐。故
文云我今欲令如來久住。故知為眾生作譬。
二云為佛作譬物思物機亦如饑渴願佛住世
亦無變吐。故合譬云唯願世尊亦復如是。故
知為佛作譬。夫聖言巧密不可偏取云云。第三
旁論者。何名旁論。先釋名次帖文釋名又三。
一釋名二出意三料簡。初釋名言。旁論者前
獻供為正為無為是旁。又時眾是旁人時眾
未解為旁故論。又兩人實慧為正方便為旁。
興斯問答是其權巧故名旁論。又如來境界
為正二用為旁。今之所論論於二用故言旁
論。斯乃四悉意。思之出意者何故旁論。佛因
獻供施常以破無常。又明二施等無差別利
者玄解非常無常。惑者便生勝負之見。鄙無
[004-0061c]
常而崇於常。如來又因請住以不住破住。又
明諸佛境界不可思議。利者即解非住非不
住。惑者又謂不住勝住。迴惑自迷不能。得解。
是故文殊以無常不住訶其請住。純陀以常
住難其無常不住拒抗紛紜彰其非理故云有
為無為且共置之。懸指如來後當廣說。舉是
顯非昭然可解。為是義故故須旁論。復次上
純陀自云文殊師利法王子等。時眾懷疑文
殊古佛行遠解深能問能答。純陀初心位淺
解微。上雖能問未見其答。云何稱等是故旁
論。文殊深而墮負純陀淺而獲勝。淺勝非勝
深負非負。非負非勝方顯其等。約斯事理顯
旁論意。大略可見不俟多釋。料簡者。問文殊
明空三昧而為正法應是無為。純陀對有論
無無待有成還應是有。那忽言文殊執有純
陀執無。解云文殊扶昔教之空望大是有。純
陀扶於今教對有論無。有去無無還得是無。
又復純陀始具足檀則行淺不應云勝。文殊
古佛則深故不應負。解云適物所宜更互椎
砧非定勝負不負而負於深無損。不勝而勝
於淺無增。文殊且共置之則勝負雙捨。又文
殊執昔。就昔為是望今為非。純陀執今。就今
為是望昔為非。若作四句。各執二用顯體為
俱是。各執二用傷體無俱非。各辨體用各有
一是一非。即用而體即俱非是非非。文為二。
一旁論。二復宗。旁論又三。一文殊訶勸。次純
陀訶勸。三文殊稱美。初文殊訶勸又二。先訶
次勸。先訶中牒其請辭汝今不應發如是言
即訶也。次汝今當觀應如是學即勸也。次純
[004-0062a]
陀訶勸又二。先雙訶說觀。次雙勸說觀。就雙
訶又二。初訶說觀之非。次雙結觀說之過。初
訶說觀之非又二。先訶說次訶觀。初訶說又
三。一不應摧勝號同劣號。二不應舉劣法同
勝法。三結其失辱。初文者夫如來者通是諸
佛之極號。今古不異故曰如來。豈可以極尊
同於諸行。夫諸行者生死賤名卑鄙底下群
有勞累。若以如來同諸行者。摧常住為遷滅
屈涅槃作生死豈可然乎。次譬如水泡去。舉
三見一聞不應以劣法同於勝法。勝法者即
四德也。劣法者即四倒也。水泡譬無常。車
輪譬苦。我聞諸天壽命極長。極長天者即是
非想。非想無色不可見故。故言我聞。舉長對
短短即墮胎落孕。此舉不淨問無色云何是
不淨耶。答雖非惡色賢聖所訶亦是不淨。如
聚落主失勢力者譬無我也。當知不應。舉四
倒法同四德法。三世尊亦爾去。彰其失辱若
摧勝同劣則失天中之尊號。亦失四德之勝
法。若舉劣同勝則辱諸佛世尊之勝名。亦辱
常等之勝法。從是故文殊下。是訶其觀亦為
三。一不應觀勝名同劣名。文云勿觀如來同
於諸行。二不應觀劣法同勝法。文云為知而
說不知而說。若知如來非是諸行強說同者
令下法同上法。若不知如來非是諸行而言
同者。即闇惑上法混和下法。三彰其失辱。若
使如來同諸行者則不得稱為天中天。則失
尊勝名及尊勝法。若使諸行同如來者。則辱
尊勝之名亦辱尊勝之法云云。次從譬如人王
去。兩譬雙結觀說之過。初譬結觀過。次譬結
[004-0062b]
說過。初文又二先譬次合。初譬中云王者譬
眾生力士譬佛。力士為王施功。佛為眾生施
化。王見力士多技藝者厚賜封祿。眾生得佛
恩深四事供養。力士以技德伏物不以威加
如來但以智慧神通非那羅延力。佛具功德
汝今云何憶想分別觀於如來同諸行耶。此
豈非結觀之過明矣。次短壽譬結其說過亦
二。先譬次合。初譬中云父母譬眾生。子譬於
佛。相師譬文殊。眾生感佛譬如父母佛隨機
應譬如生子。佛實長壽文殊說短。豈非訶說
之過此文明矣。次從譬如貧女者。是雙勸說
勸。舊云貧女譬生解。丈夫譬護法。開善云貧
女譬生解。丈夫譬捨迷。冶城云貧女譬護解。
丈夫譬慚愧。招提云貧女譬說佛無為。丈夫
譬覆佛有為。今以女譬慈。生子譬說。丈夫譬
剛。遠行譬觀。譬文自現。又承躡上來非徒臆
說然對聖訓凡寓上誡下非訶勸文殊。又勸
博地無益極聖不勞勸。不上不下發心已去
未足已還正須訶勸。譬文自明矣云云。初勸說
譬有開有合此開六慈。謂理乃至究竟。貧女
至加復病苦。以譬理慈。貧譬無智。病譬無斷。
無有居家譬無常住五果。無救護者譬無主
無親女雖貧病有生子義。理無智斷而有解
說之義。下文云慈是一切諸善根本云云。饑渴
所逼游行乞匃者即名字慈。無智為饑無定
為渴。癡散所逼欲求靜慧則素絲易染。薄知
名數微達方隅名字慈也。止他客舍觀行慈
也。觀五陰如逆旅暮合朝散觀六入如空聚
貪者求物。觀六塵如惡賊愚不知避焚灼。憫
[004-0062c]
之豈非觀行慈也。齊此慈來通名解說。解說
未彰如女雖能生而子未顯。可譬懷胎寄生
一子相似慈也。向觀陰舍生清淨解。如寄生
子此慈說已彰譬子生出。通前慈說悉有障
難。至相似時慈悉倚伏更五彊弱故於此位
說諸障難實通前也。舍主驅者。此譬報障障
於慧解。義言驅去慈解同體故言抱兒。向涅
槃城故至他國。名字慈後。分真慈前兩楹之
間故言中路。遇惡風雨即內業障。蚊虻啑食
即外業障。經由恒河即煩惱障。抱兒而度者。
於三障中不捨正說。說陰界入非常非無常
說諸惡業非縛非脫。說諸煩惱非明非闇。以
相似慈及相似解。障不能障故言而度水漂
疾者三障力彊激奪慈說。慈說體妙不屈三
障。故言而不放捨。於是母子遂共俱沒者。慈
與解觀俱從相似轉入分真故言俱沒。如是
女人慈念功德生於梵天。天者通是分真究
竟兩慈觀。下合譬其義自顯云云。從文殊若有
善男子去。合譬先通合四慈。後通合兩慈。通
塗明者。從前理慈已來。不應偏渾偏解偏說。
初文為三。一者正護不得偏說。二者引過不
得偏說。三者乖理不得偏說。偏說非正護正
護不偏說。偏說無慧眼慧眼不偏說。偏說乖
正理正理豈偏說。此中三文廣有所破云云。從
若正見去。合後兩慈合前許圓說不許偏說。
合後開偏說不云圓說。若通論前後皆有偏
圓而互現者前未見機理宜但許圓止偏。是
故文云自責愚癡後見機理尚許偏說何況圓
耶。是故文云正見者也。又正見者即是圓見。
[004-0063a]
若見有無不名無為。具有無者方乃名圓。就
文為四。先開偏說。次釋見機。三牒譬合初沒。
四牒譬合後證。初開偏如文。次釋見機者。能
為眾生是見世界機。生善法故見為人機。亦
是見第一義機。生憐憫心即對治機。三四如
文。次從如人遠行是勸觀有譬合譬又二初
正勸次重勸。初文者六卷名為丈夫譬。此開
六種觀義。謂理觀乃至究竟觀。遠行譬理觀。
去後位遙名遠。理寂而照名行。中道譬名字
觀。始末兩間通稱中耳。疲極者煩惱勞累生
死拘逼謙卑請益皆是疲極寄止他舍譬觀行
觀。三界幻居猶如寄止五欲非己為他。權託
陰入如舍。無明所壓如臥沈昏不醒如寐。忽
然火起火是無常來無徑路故言卒起。卒起無
常即報障也。上具三障此略舉一。即時驚寤
譬相似觀。昔來未得而今得之為驚。似解隣
真為寤。言定死者解惑相排惑雖彊盛不久
摩滅如入海見平故言定死。雖知定死即猶
未死。未能入聖但在白法故言慚愧。衣纏身
者衣以譬觀。身以譬境。若作偏觀照境不周
是為可恥。圓觀圓境無所可恥故言纏身。便
命終者。他以被問難屈為死。然被難死死者
無量應生梵天。既不生者當知非也。今言死
者似觀轉謝。生忉利天者分真觀起此譬兩
成就三十二臣即分真義。若就一主即究竟
義。而言梵王及輪王者更譬究竟觀。不生等
顯其所離。善男子下重勸勿觀。從文殊如來
真實去。合譬但合上即便命終分真觀去。若
能如是去。合上生忉利天。他以此文三十二
[004-0063b]
相合者乃是合主不是合臣。若爾八十反應
合八十種好。輪王無敵應合十八不共法耶。
今云八十種好亦不與他共故皆合究竟。
大般涅槃經疏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