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g0007 大般涅槃經疏-隋-灌頂 (master)




大般涅槃經疏卷第二


隋章安頂法師撰
唐天台沙門湛然再治


序品下



三人中之龍去明位。人中龍者出方便位。位
階十地者住真實位。安住不動者本際常寂。
方便現身者遍下地法界化益。四其名曰下。
列名。一恒沙眾但列二人。海德者如大集中
海慧菩薩。亦如下文大涅槃海八不思議。從
此立名名為海德云云。無盡意者大集中此菩
薩自說其名。舉八十種法門明無盡意云云。五
其心皆悉下歎德。文為三先單歎上求。次約
四弘兼下化。三結上求下化。初文敬重者此
約理論。如下文云諸佛所師所謂法也。大品
云。佛初成道觀誰可敬無過般若。我當敬重。
即其義也。安住者此約證論。下文云一切眾
生及以諸佛悉皆安住祕密藏中。即其義也。
[002-0048a]
深解者此約智論。下文云。能生菩薩深廣智
慧。如函大蓋大井深綆長。即其義也。愛樂者
約事行論。如下文云。雪山八字不以為難。日
割三兩未曾稱苦。即其義也。守護者此約教
論。如下文中仙豫行誅覺德破陣。即其義也。
諸菩薩上求心大至此如海。略舉五義以示
其相。次從善能隨順去。歎下化德。初總歎四
弘。次別歎。菩薩已階十地安住不動不證涅
槃寧入生死。憶本誓願隨順世間以大悲隨
順起兩弘誓。以大慈隨順起兩弘誓。即總歎
意也。次作是誓言去別歎。未度者度別歎。初
誓已於過去持戒。戒是罪垢對治。以對治故
垢縛得脫故。言解未解者。別歎第二誓。紹三
寶種者是法門無量。別歎第三誓。若言刻檀
鑄寶書修多羅剃頭染衣。此但事中相從三
寶不絕。若發菩提心名佛寶。體解大道名法
寶。事理和融名僧寶。此即理性三寶不絕。小
般若云。經卷所在即有佛及尊重弟子。下文
云。若知常住當知此家即為有佛。以此而推
三寶不絕。即是無量法門。於未來世去。是無
上佛道誓願成。別歎第四誓。三以大莊嚴去。
是總結四弘。亦是雙結上求下化故言大莊
嚴。若作別結第四誓者。未來作佛相好嚴身。
十力無畏以莊嚴心。名大莊嚴。大品多用六
度三十七品以為莊嚴。小般若中以無莊嚴
而為莊嚴。下文以六度福德十地智慧為二
莊嚴。六成就下結又二。先總次別。初總結上
求下化福德智慧。次等觀眾生如一子下。即
是別結下化四弘也。次亦於晨朝去。是奉光
[002-0048b]
召。次舉身毛竪去。是順光召。存身意略口善
及三障等。顯發去奉順聲召。為諸眾生去奉
順地動召。釋如上云云。三二恒河沙下列雜眾
為三。初二十一眾增數。次八眾同數。三一眾
無數。初二恒河文為三云云。初所召中亦有數
類名歎結。初二恒數也。非世所知故以恒量
之。優婆塞下次類也。舍利弗毘曇云。離欲男
女。正法華云。清信士女。大哀經云。勳士勳
女。或云。善宿男女。雖有多種通名在家二眾。
若別說者形雖在俗元未婚娶常隨如來。為
二眾者此是離欲二眾。若曾婚娶今持五戒
永斷俗法則於佛法有功名曰勳士。若俗法
不虧而持五戒加復八齋名善宿男女。復次
直三歸者名無分優婆塞。若一若二名少分。
若三若四名多分。若具持五名滿分。經言具
足即是滿分。又具持五戒近求人天即無分。
兼畏生死。若志求涅槃是少分。若為眾生是
多分。若知戒是法界攝一切法專為佛道是
滿分。威儀具足者有威儀恒與禮俱。恒與戒
俱。恒與無常俱。恒與慈悲俱。恒與實相俱。恒
在首楞嚴定能種種示現。遍十界像。舉足下
足皆具佛法。婬舍酒肆無非正道。住佛威儀
乃名具足。當知五戒與威儀有本有迹。能於
本不動普現眾迹。是名具足戒威儀。問優婆
塞義若此聲聞菩薩佛復云何。答義理必然
未見名教。惑者不信。今試言之。四善根是無
分。聲聞初果是少分。二三果是多分。無學是
滿分。又此四分若於大乘俱是無分。若斷塵
沙是少分。若斷無明一兩品是多分。若盡無
[002-0048c]
明是滿分。故法華云。我等今日真是聲聞。以
佛道聲令一切聞即多分聲聞。若乾慧性地
是無分菩薩。若八人至六地斷惑與羅漢齊
是少分。七地修方便道是多分。八地道觀雙
流是滿分。又三十心是無分。初地二地是少
分。三地至九地是多分。十地是滿分。又十信
是無分。十住是少分。行向是多分。十地是滿
分。又通教十地別三十心是無分。別十地圓
十住是少分。圓十行十回向是多分。圓十地
是滿分。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而無見用即無
分佛。初住初地能百界作佛即少分佛。二住
二地已上是多分佛。妙覺是滿分佛。以是義
故。一一法門皆有權實本迹。即此義也。問蛣
𧏙蝮蠆義復云何。答夫一善法即有四分。例
一惡法亦應如是。未見名教置而不論。且就
權者言之。小菩薩所作是無分。蝮蠆初地初
住所作是少分。乃至十地十住等所作是多
分。如來所作是滿分。是故得有權實之眾。實
召權請故稱召請。其名曰下。三列名但列二
人。無垢稱王者。或是維摩羅詰彈斥八千訶
詰五百。即其人也。善德者或是父舍。設施會
者。即其人也。即二恒之上首。深樂觀察下。四
歎德。先歎後結。歎有上求下化。從十三對治
去。是歎上求。舊云。以苦為藥治於樂病。常無
常等亦復如是。今明此乃初教非今經意。舊
又云。此諸對治是六行觀。引下文云。無常者
即是生死。常者即大涅槃。無我者聲聞緣覺。
我者如來法身。苦者一切外道。樂者謂大涅
槃。不淨者有為諸法。淨者。佛菩薩所有正法。
[002-0049a]
而復料簡此六行觀前來未說。至第二卷方
乃說之。於鳥喻中始明雙游。不應以此歎優
婆塞德。此是經家取後大意向前而歎。興皇
並云。諸比丘初來之時悉未是羅漢。經家將
後悟無學向前歎之。比丘不然俗眾豈爾。當
知佛同行人久達斯觀所以歎耳。又料揀一
者藥病相主可是對治六行雙游豈是對治。
解云。藥病相主病去藥存。是偏對治。六行雙
游互為藥病。病去藥亡。是圓對治。若爾者佛
同行人久通六觀歎則非疑餘實行者復云何
耶。權引於實亦得有之。如下文云。稟前教者
以無常藥對治常病。常病雖去復執無常。聞
常住藥破無常病。即是今教之所用。下文三
修以勝破劣。即此義也。二者元不稟前教以
大涅槃次第而修。先修無常治常。次修常治
無常。破二十五有得二十五三昧。住大涅槃。
是為大涅槃海。漸漸轉深。是即備有兩種對
治。云何推一是前教一是後教說耶。三者復
有一行是如來行。具足常無常亦常亦無常
非常非無常。圓修六觀雙治常無常。更互藥
病病去藥亡病治俱捨。所以稱此為對治門。
若論一行一切行如聖行明。若論雙游如鳥
喻說。諸優婆塞具此德行。前二猶淺後一則
深。文云。深樂觀察諸對治門。即歎第三意也。
五十二眾根性不同不出三種。權者同實引
向涅槃。得入涅槃尚無一種。況復三耶。則是
真對治門義。亦是顯發如來方便密教意。文
中正歎權引於實若無實行權何所引。若無
權者實無所軌。既歎於權亦旁歎實。云何判
[002-0049b]
在前後教耶。若歷句分別。應言味俗為苦沈
真為樂。沈真為苦分別為樂。常我淨等亦復
如是。又沈空為苦大涅槃為樂。沈空為樂大
涅槃為苦。乃至增上非增上亦復如是。問恒
與常何異。答不從因緣為常。始終不異為恒。
此等皆是二邊之病互為藥病。名之為門通
入中道。非藥非病亡邊亡中。樂聞者。即前敬
重大乘意也。如海納流如空容色。能為他說
者。知智在說巧智解深亦兼下化。齊此是以
理為大乘意也。渴仰大乘者。即上安住充足。
餘渴仰者。意兼下化。善能攝取者。即上深解。
愛樂如上約事。守護如上約教。善能隨順即
歎下化。總別歎四弘誓願。具如上說。以大莊
嚴者結歎文也。如上說。悉能下五結如文。次
亦於晨朝下奉光召。但明奉召之時即是見
聞覺三召。為欲闍毘是順聲召。何者上文顯
發密教。此云闍毘如何融會。上出家眾直言
顯發。此在家眾因事表理。藉財通法。闍毘此
言燒然。辦香木者因然以顯不然。寄滅以明
不滅。顯非滅非不滅。辦供獻食。因食以明不
食。顯非食非不食。則方便得開密教獲願是
奉聲召。香木有種種莊嚴者。因滅明不滅非
滅非不滅。有種種妙法食。有三德六味。寶蓋
寶座悉皆嚴好。此表慈悲弘濟。理中亦具種
種法門。從諸優婆塞各作是念去是順動召。
上云。為諸眾生調伏因緣。此中明檀攝眾生。
令其調伏意同也。從是優婆塞等皆已安住
去。是順光召。應蠲三障。今但生三業之善。並
如文。次從各各齎持去。是獻供。亦成順召之
[002-0049c]
文。次三恒河眾文為三云云。所召為四。謂數
類名歎。初三恒是數。次優婆夷下是類。如上
釋。三壽德下列三人名。以壽為德即常等也。
有人言。德鬘是勝鬘。勝鬘是王夫人類。不應
在此。舍佉是三十二卵之母。從悉能堪任去。
是歎德。歎文為兩。一略歎上求下化。二廣歎
上求下化。初堪任護持即略歎上求。護者護
正法之教。如上守護大乘。持者持於正法事
理。如上敬重大乘乃至愛樂大乘。為度百千
者弘誓緣由。現為女身者弘誓所作。故指此
為略歎之文。次從訶責家法去。廣歎上求下
化。還是廣於護持之意。於廣歎中三。先上求。
次下化。三雙結上求下化。初上求文為二。初
論事觀。次結成功德。事觀為二。初標事境。
次出五門。初訶責家法者即觀境也。若只以
箕帚婦禮為家法者太局。若三界輪迴為家法
者太奢。今以五陰為家法果報。卷局籠檻繫
閉凡愚之所保養。聖賢之所鄙棄。故言訶責。
次自觀己身下。初是苦觀。四大相害諸蟲復
啑。四大互殘身為苦藪。是身臭穢者是不淨
觀。即五種不淨也。貪欲縛者薄皮覆之謂之為
淨。纏著無已故名欲縛。死狥者究竟不淨。九
孔當流者自相不淨。如城去是空觀。瓦木土
石假緣虛立。三毒惡鬼止住其中。外誑內諂
是故名空。是身不堅者是無我觀。是身無常
者是無常觀。麁細兩觀如文。次從寧以牛迹
去。結其功德。結其事觀合為七。一舉譬結其
事觀。觀知此身過患彌廣。次舉三三昧結其
事觀。道理深微。因緣者事觀。即是內外推求
[002-0050a]
檢不可得故空。空無陰相亦無空相。以無相
故所以無作。釋論云。二乘緣真觀三三昧。菩
薩緣實相觀三三昧云云。三舉大乘結其事觀。
與修多羅合。四舉能說結其上求不失下化
事觀。即是教他之法。五護持下舉護持結其
事觀。即是理觀不動本地。六毀訾下舉其訶
毀之事迹也。即菩薩之本結其事觀。是願力
所為。七結其事觀即是正觀。能壞生死。在文
可見云云。此意咸是優婆塞章對治之門。男性
剛直但論對治。女性愛染故備五門。五門同
緣緣於實相。即事而理是妙對治。於菩薩章
中是深樂大乘。守護大乘與上同也。雖現女
身實是菩薩。是上安住大乘。次從善能隨順
去歎下化德。如上釋云云。三以大莊嚴去。雙
結上求下化也。釋如上云云。亦於晨朝者奉召
也。各相謂言去是順召。宜應者宜順三召。獻
供敬儀云云。次四恒河眾為二云云。所召有數
類歎名。初四恒數也。次毘舍離城等類也。毘
舍離翻為好道。肇師翻廣嚴。什師翻廣博。皆
是國巷華整從此得名。離車亦黎昌亦彌離
楚夏不同。此云邊地主。或云傳集國政。觀師
云。其國義讓。五百長者遞為國主故言傳集
國政。罷政即出外為邊地主云云。諸王眷屬者
是諸離車皆更互為王。即有皇枝外戚等還
屬王類。三為求正法下歎德為二。初歎後結。
歎為二。初為求法故一句明上求。次三雙是
下化。一戒施。二折攝。三聽說如文。文似下化
而兼上求。次從皆悉成就去結如文。列名如
文。二如是等各相謂言去。是順召。若無奉召
[002-0050b]
何得有順。舉順即知有奉順召。但明順動召。
餘可知。次獻供敬儀如文。七多羅樹者。王性
剛高不居物下佛力接之高七樹也。或云只
是隨宜耳。次五恒大臣長者。文為二。所召順
召。所召有數類歎名。數類如文。歎中有上求
下化如文。列名云云。從所設供具去是順召。
設具中因食開常是順聲召。詣雙樹間是順
動召。心懷憂惱是順光召云云。次列舍離既言
六倍勝。前應是六恒。但王數可數。但除阿闍
一人。餘者不須恒量。故數不言耳。文為三。所
召奉召順召。初所中有類有名。類中簡闍王
者。此王在後列名如文。嚴四兵去即是順召。
是諸王等是歎德。具有上求下化歎德。而不
次第者顯其無定。次亦於晨朝是奉召。三持
甘膳等是順召。次七恒夫人眾。上列當世夫
人。此列寡嬪淑等。文為二。所召順召。所召有
數類名歎也。類中簡世王。又出本是三三昧
迹為女儀。悉是權類。列名如文。悉皆安住歎
德也。上求下化悉如文。各相謂言者順召如
文。次八恒天女眾文為三云云。所召有數類名
歎。初如文。次天女類也。此中多是三光。已上
四埵已下天女之類。三列名如文。四作如是
言下歎德為三。先歎報得天眼所見。次是諸
下歎上求。三善能下歎下化。初如文。次歎上
求中。欲聞大乘是深解大乘。威儀具足是安
住大乘。餘如文。三善能隨順下。是下化。釋如
前。亦於晨朝者是奉召。各取天木香者是順
召。如文云云。次九恒龍眾亦為三云云。所召。有
數類名。奉召如文。設諸供具下是順召。如文。
[002-0050c]
次十恒鬼神王眾。文為二。所召有數類名。此
應是同名。後列者是正四王仁等速詣是順
召。供具如文云云。次二十恒鳥王增數至千億
恒沙鬼神至白濕王。但略列數語類出名而
已。其中或有歎德皆可解。是為增數。前二十
一眾意從復有十萬億恒河沙天子風神雨
神。是三眾同數。復有二十恒沙象王至二十
恒沙仙人凡五眾同數。同數文竟。閻浮提中
一切螽王者是無數眾。第二列中間眾。閻浮
提是一邊。無量世界是一邊。其中間又為二。
一結前列後。二悲近召遠。結前者結前三十
四眾。簡出二眾者有事有顯。事者迦葉入滅
定。定所持故不來。阿難為魔所羂故不來。有
所顯者迦葉為顯不捨細戒故。迦葉最長子
方持佛法。佛若臨滅應赦細戒。告阿難言。我
滅度後諸微細戒能持者善。不能者捨。迦葉
後問何等是微細戒。阿難言不知。即訶阿難
云。汝面受佛旨。今言不知。可捨不可捨。又為
外道所譏。師所制戒滅後皆捨。復不可捨。迦
葉若來寧得執正此事。阿難為顯最後佛稱
歎付囑顯神呪力。阿難若來則不顧問亦不
稱歎。亦復不使文殊持呪解羂。二眾不來其
意顯此。問佛令捨細戒迦葉不許。師弟相拒
何也。答不然佛為利根隨有利益。迦葉為鈍
根還令如故。故非違拒。次列後為三。初人天。
次山神。三河海神。初文者。即是諸四天上下
之人天也。經言中間。中間何所不收。文雖不
云三天下及百億四天下義推應有。何者他
方遠國尚復能來。東弗西瞿何緣不至。十方
[002-0051a]
尚來。百億四天何意不來。若推中間之言眾
最應多。唯可意知不可文載云云。次及諸山神
下。他云山神山形此未必爾。樹神示半身不
作樹形。山神不必為山形也。直是神道附山
而已。先列眾山。次談其相。後明詣佛。海神
亦爾。如文。熙連者相傳云。只跋提是熙連。今
言不爾。跋提大熙連小。或言廣四丈或八丈
在城北。跋提在城南相去百里。佛居其間涅
槃。為散華所及。熙連未見翻。次其林變白下
是悲近召遠。已集者悲未集者召。又為二。先
悲近次召遠。初悲近者。凡現三相。娑羅如前
釋。此林榮茂忽然變白。猶如白鶴。林中有鶴。
當林變時與鶴無別。此有所表。榮若定榮不
應忽變。枯若定枯不應如鶴。枯既如鶴則枯
非枯。榮既忽變則榮非榮。非榮非枯中間涅
槃者。表不生不滅而現生滅。雙林一變隨類
各解。上達其本。下悲其迹。中根在悲達之間。
現病品云。下愚凡見言必涅槃。唯諸菩薩文
殊師利等。能知如來常住不變。即此義也。次
虛空堂閣綺飾分明者。表佛身相。天上天下
最為第一。今身緣已謝。無上智慧不復居御
下士所悲。又堂本地架而今處空則空中有
堂而彫文刻鏤綺飾分明。不動不墮妙麗莊
嚴表空中藏。具足無減中士所尚。又華堂嚴
整光悅利益是其有也。高處虛空無人受用。
是其無也。若有無事訖當收此空有。歸非空
有。此上士所達。下悲上達中士悲達季孟之
間。三堂下多有流泉浴池者。表佛身口。赴下
流出無量言教。猶如浴池。浴池有二。一能滌
[002-0051b]
垢穢。二除熱悶。表於佛教。能令客塵外盡無
明內除。有妙蓮華者。表遵佛教。即是修因。因
逾世果故引兩處為喻。化緣將訖如堂高。舉
言教流潤如清泉在池。論其本體非去非留。
語其利益故言去留。文云。咸覩如來涅槃之
相者。一往是下士所見。若具足論應有上達下
悲。具如前說。此之三相前後雖異而意同前。
前以大聲勸問。問則祕密教顯如今堂下清
泉流出利益多人。前面門放光五色遍照除
三障生三善。令立行升進如今高堂。逈出去
下陵空綺飾分明種種莊嚴。校前動地動水
表於翻倒見性。今變林況鶴使不滯榮枯歸
中會。極物之難悟。再更抵掌悲近召遠。相雖
復異而意同前。但再令開曉。從四天王下即
是召遠。若從前開文即第三召上界眾。凡有
五章。初欲界天。先明四王。即是類也。各相謂
言者奉召。良由聞見聲光即以天眼觀他。獻
供而自營辦。來至佛所即順召也。釋天但有
所召順召云云。乃至第六天其間三天略不出
之。上至有頂此應是色頂。加列大梵王如文。
料揀三頂云云。前論佛力應徹三種頂。此中
論供具只明色頂云云。次列修羅王舍脂父正
報劣天依報相亞。言光勝者此是大菩薩光
故可言勝。次魔眾魔名殺者。波旬名為惡中
之惡。住六天頂為欲界主。文為三。一類數二
開恩赦下。三辦供上獻。上獻為兩。一奉呪。二
奉供佛受呪不受供。問魔既弊惡寧得好呪。
答此呪是先佛之法偶爾得之。譬如有人在
國遇寶還奉國王。他解。呪是鬼神名聞。名不
[002-0051c]
得為害。如盜者伺財財主知名。覺喚其名盜
則不行。次云呪是鬼神王名。若喚主名主勸
其黨亦不為害。三云呪如霹靂鬼神畏威不
敢為害。四云呪是密語如軍中號相應即放
不應則治。鬼神亦爾。順況則護不順頭破。五
云呪是佛勅無敢違者。有人彈云。呪是明呪
大明呪無等等呪。若是鬼名等。五云何令人
得悟道果。今解不爾。若一向解不能契道。應
作法門解之。諸煩惱是鬼名。無明是鬼王。善
能破惡猶如霹靂。即事而真是為密語。第一
義諦為佛所勅。依此法門必能得道。又是通
別四悉檀意。前四別後一通。此解無妨。次大
自在天即魔醯首羅。居色界頂主大千界。十
地菩薩迹現其中。若法華中列世界主梵天
王者此意云何。若言娑婆世界主者。正是首
羅。若言尸棄大梵等者。更舉二禪等收三四
禪梵王耳。又云。若言為世界主者。其實只領
小千而已。經家美之故言世界主。私謂此是
大千之中得為大千之主降此不得。文為二。
一與同類是所召。二獻供是順召如文。次爾
時東方下召他土眾。或云聲光不至彼。彼佛
自遣命至此土。若依前文光遍照此三千世
界。乃至十方亦復如是。豈非光召。又彼佛遣
文三召意足。香飯奉佛此光召也。往彼禮敬
此動召也。請決所疑聲召意也。文為二。初明
一方。次例三方。東方為三雙。初彼佛說此佛。
此眾見彼眾。次此間大眾以不思議不見而
見。見彼無邊身。無邊身以不思議不來而來。
三復以彼供奉此佛。此佛不受彼佛之供。如
[002-0052a]
此三相還是經初三種之瑞。彼佛說此。此眾
見彼。即是聲瑞。此眾見彼彼眾來此。即動地
瑞。彼供獻此此佛不受。即是光瑞。初雙中初
彼佛說此佛。文為四。一明遠近二彼佛說此。
三發來。四現瑞如文。次此眾見彼眾亦為四。
一驚怖。二安慰。三見彼眾。四唱苦哉。然大眾
見佛應生歡喜何以唱苦。聞彼佛說此佛應
當入於涅槃。還是前聲瑞。覺地動戰慓還是
前地動瑞。見如鏡之光還是前光瑞。聞見是
已彼佛為此作涅槃相是故唱苦。問此眾皆
是佛同行人何因驚怖。答今論實者意不在
權。又十地位有上下品。上品所作下品不知。
佛力所作佛借神力昆蟲能知。不借神力則不
能知。此無邊身承佛神力而現此瑞。首羅驚
怖復何所疑。次第二雙。初從大眾見無邊身
一一毛孔。明此菩薩示不思議不見而見。明
一毛道即是見小。容七萬八千城莊嚴巨麗
即是見大。然其身量同等虛空。空非大小安
可說。盡而復不妨從彼而來。巨細相容毛孔
不闊城亦不小。復聞歡娛受樂之聲。復聞唱
言苦哉之聲。復聞純說大乘之聲。即是非苦
非樂不相障閡。菩薩所以現此事者。表於今
佛入般涅槃亦不可思議。次從爾時無邊身
菩薩與無量菩薩。是彼菩薩以不可思議不
來而來。次第三雙中初供佛。次不受如文。次
例餘三方悉如文。問身既無邊此土他土俱
在毛端。那忽從彼以來於此。是即彼邊而來
此邊。此間大眾見從彼來。即是此邊見於彼
邊。舊云。少分無邊故有來去。此不應爾。既言
[002-0052b]
量同虛空。虛空豈有少分多分。既言少分則
不同空。今明菩薩不思議色即邊無邊。無邊
即邊。非邊非無邊。邊即無邊量同虛空。無邊
即邊自彼之此此見彼來。雖邊無邊非邊非
無邊。而能邊無邊故稱不可思議。若有定者
非不思議。例如丈六梵不見頂。非見非不見。
能見能不見。譬如帶鏡身邊身在鏡裏。裏而
非裏。非裏而裏。又如日不下池水不上升而
影現水。頑閡之色尚復難思。況不思議寧以
情取。從娑羅雙樹去。大段第三結召請中二。
初結眾集。次結瑞相。瑞本集眾。眾既已集瑞
亦隨竟。故須兩結。初結眾集又為二。先明其
處不可思議。次明其人不可思議。初文者三
十二由旬能容五十二眾長旛大蓋人無妨閡
供具無傷。又鍼鋒微塵容無邊身已不思議。
況受四方十方微塵無邊身菩薩。復有幾許
眷屬。供具人無障閡具無損傷。此是處不思
議。次人為四。初從十方下結他方眾集在鍼
鋒及閻浮者。結此土眾集在雙樹。此是人不
可思議。二簡應集不集不應集而集。應集即
迦葉等三眾。不應集毒蟲惡人惡鬼等三眾。
此明集不集俱不可思議。三明眾集利益。謂集
不集眾等起慈心。集不集處等皆嚴淨。羅那
婆神者是集眾。三千大千眾生是不集眾。又揀
除慈不慈。不慈者一闡提是不生慈心。慈不
慈者皆不思議。從爾時三千世界以佛力故
下重明處。三千是眾集處。十方世界是不集
處。等皆嚴淨如極樂土。故言十方亦復如是。
以眾集故致此利益。不集處不集眾不發心
[002-0052c]
尚不思議。況復如來示生示滅寧可思議。此
是結眾集竟。次從如來面門下結瑞相竟。從
前至此總有九瑞。共成三意。但作一收。所以
然者。聲光及風皆從口出。若收光入口風聲
例然。收聲則息教。疑者問誰此表師去。收光
則息照三障闇於道三業善不。生此表主去。
收風則息神變顛倒無由得轉此表親去。大
眾見一解三見收聲入口知必失師。是故嗚
呼而哭唱言不受人天供養此哭失。由悲無
法食見收光入口知必失主。是故哭言聖慧
日光從今永滅。三障誰除三善誰發。見收風
入口知必失親。是故哭言法船沈沒誰破無
明此岸度到涅槃彼岸。三種之哭。哭主親師。
嗚呼是意慟。號哭是口哀。戰動是身苦。三業
悲戀乃至於此。
大般涅槃經疏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