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5c0064 宋徽宗道德真經解義--章安 (master)


[006-001a]
宋徽宗道德眞經解義卷之六良六
    登仕郎臣章安撰義
 德經
 御注曰道無方體德有成虧合於道則無
 德之可名别於德則有名之可辨仁義禮
 智隨量而受因時而施是德而已體道者
 異乎此故列於下經
 臣義曰道乃强名復於常無故無方體德
 有所得繼道之失故有成虧無得爲德㝠
 於一致則德與道渾乎無名有得爲德至
[006-001b]
 於自私則德與道明然可辨仁者得之爲
 仁義者得之爲義即理爲禮即知爲智德
 之所受所施其名可辨而離遠於道惟全
 德者實無所得而未嘗異道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御注曰物得以生謂之德同焉皆得默與
 道會過而不悔當而不自得也是謂不德
 孔子不居其聖而爲聖之時乃所以有德
 臣義曰物生乎道而各得於道德全於性
[006-002a]
 與道渾一而未始或異無得於道而道自
 得也故德周萬物而無累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御注曰認而有之自私以失道何德之有
 臣義曰以德爲得以得爲執有之不失離
 道遠矣
上德無爲而無以爲
 御注曰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不行而至上
 德也
 臣義曰無爲則無得於道也無得於道則
[006-002b]
 復於至無而無以爲也
下德爲之而有以爲
 御注曰不思則不得不勉則不中不行則
 不至下德也德有上下此聖賢之所以分
 歟離形去智通於大同仁義禮智蓋將簡
 之而弗得故無以爲屈折禮樂吁俞仁義
 以慰天下之心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
 故有以爲
 臣義曰有爲則有得而道也有德於道則
 不能無爲而勢不自已也
[006-003a]
上仁爲之而無以爲
 御注曰堯舜性之仁覆天下而非利之也
 故無以爲
 臣義曰德無不容而仁迹行焉無事於作
 故無以爲
上義爲之而有以爲
 御注曰列敵度宜之謂義以立我以制事
 能無爲乎
 臣義曰有我可立有事可制仁有不足道
 無不理而義功著焉爲可已
[006-003b]
上禮爲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
 御注曰禮以交物以示人以節文仁義其
 用多矣莫先施報而已施之盡而莫或報
 之則忿爭之心生而乖亂之變起春秋之
 時一言之不讎一拜之不中兩國爲之暴
 骨則攘臂而仍之尚其患之小者聖人厚
 於仁而薄於義禮以履之非所處也故上
 仁則同於德上義則有以爲上禮則有莫
 之應者
 臣義曰禮曲爲防事爲制節文仁義發乎
[006-004a]
 容體雖名止邪之具然尚往來先報施以
 其繁縟迭相責望此實爭亂之端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
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御注曰道不可致故失道而後德德不可
 至故失德而後仁仁可爲也爲則近乎義
 故失仁而後義義可虧也虧則飾以禮故
 失義而後禮至於禮則離道滋遠而所失
 滋衆矣凡物不并盛陰陽是也理相奪予
 威德是也實厚者貌薄父子之禮是也由
[006-004b]
 是觀之禮繁者實必衰也實衰則僞繼之
 而爭亂作故曰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
 首也
 臣義曰有得於道道之失也有爲於仁德
 之失也相嘘相濡仁之失也有制有介義
 之失也文滅質博溺心而忠信薄矣禮之
 所制者外所事者迹所拘者繁文則所本
 者末也此虚僞日滋爲亂之始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
 御注曰道降而出出而生智以智爲鑿揣
[006-005a]
 而鋭之敝精神而妄意度兹謂前識前識
 則徇末而忘本故爲道之華心勞而智益
 困故爲愚之始億則屢中此孔子所以惡
 子貢
 臣義曰道以不知不識爲本而貴乎無以
 知爲也故以智巧爲末華草木之末也華
 盛則本衰矣事於智巧豫事而識則去本
 遠矣故爲道之華以知爲智兹所以爲愚
 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
[006-005b]
其華故去彼取此
 御注曰在彼者道所去在此者道所尚道
 所尚則厚而不薄實而無華非夫智足以
 自知返其性本而不流於事物之末習其
 孰能之易曰敦復無悔中以自考也敦者
 厚之至也人生而厚者性也復其性者處
 其厚而已此大丈夫所以備道而全德
 臣義曰本乎在我者此也道之本也本乎
 在物者彼也道之末也本則言其厚而實
 末則言其薄而華取此所以處厚而居實
[006-006a]
 去彼所以不處薄而不居其華知所去取
 是謂大丈夫
   昔之得一章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
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王侯得
一以爲天下正其致之一也
 御注曰莊子曰通於一萬事畢致一則不
 二抱一則不離守一則不遷能知一則無
 一之不知不能知一則無一之能知昔之
 得一者體天下之至精物無得而耦之者
[006-006b]
 故確然乎上者純粹而不雜隤然乎下者
 靜止而不變至幽而無形者神也得一則
 不昧至虚而善應者谷也得一則不窮萬
 物以精化形故得一以生侯王以獨制衆
 故得一以爲天下正自天地以至於侯王
 雖上下異位幽明散殊而天之所以清地
 之所以寧侯王之所以爲天下正非他求
 而外鑠也一以致之而已故曰其致之一
 也
 臣義曰昔則近古今則嚮事近古則言去
[006-007a]
 道未遠天地神谷侯王皆本乎道故以昔
 言一者道之樸也至虚混全至精未散氣
 復於元故天得之純粹而不雜故其體也
 清地得之靜止而不變故其體也寧至幽
 之鬼神得之則其靈不昧至虚之空谷得
 之則其盈不窮萬物得之精全其生侯王
 得之爲天下正皆本乎道其致一也
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
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
恐滅侯王無以爲正而貴高將恐蹶
[006-007b]
 御注曰天職生覆地職形載裂則無以覆
 發則無以載神依人而行者也歇則無所
 示谷受而不藏者也竭則莫之應聚則精
 氣爲物得一以生故也散則游魂爲變失
 一以滅故也惟正也故能御萬變而獨立
 於萬物之上無以爲正而貴高將不足以
 自保能無蹶乎
 臣義曰天清於一無以清則裂而不能廣
 覆地寧於一無以寧則發而不能厚載神
 靈於一無以靈則歇而無所示谷盈於一
[006-008a]
 無以盈則竭而莫能應萬物生於一無以
 生則滅侯王正於一無以正則蹶
故貴以賤爲本高以下爲基
 御注曰賤者貴之所恃以爲固下者高之
 所自起世之人覩其末而聖人探其本世
 之人見其成而聖人察其微故常得一也
 臣義曰貴而忘賤其貴蹷矣高而忘下其
 基危矣
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其以賤爲本耶
非乎
[006-008b]
 御注曰孤寡不穀名之賤者也而侯王以
 爲稱知所本而已侯王所以貴高而不蹷
 其以此乎
 臣義曰侯王知所本在賤故以孤寡不穀
 自稱而不以貴高自累故能保其貴
故致數譽無譽
 御注曰自高以勝物自貴以賤物强而不
 知守以柔白而不知守以黑以求譽於世
 而致數譽則過情之譽暴集而無實之毁
 隨至所以無譽
[006-009a]
 臣義曰知一則知本故能自賤自下而韜
 乎至貴苟自高自貴數以求譽而無實之
 毁其能免乎
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御注曰玉貴而石賤一定而不變聖人乗
 時任物而無所底滯萬變無常而吾心常
 一是眞得一者也故不可得而貴賤孟子
 曰所惡乎執一者謂其執一而廢百也不
 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非知化之聖不能
 及此是謂上德
[006-009b]
 臣義曰玉石性正一而不變者也一而不
 能變是物也非所謂得一者也得一者曲
 應萬變酬酢無窮而無所底滯而心未始
 或離於一孰得而貴賤之也如玉貴之也
 如石賤之也玉石不能變貴賤蓋已定非
 所謂通於一者也故曰不欲
   反者道之動章第四十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於有
有生於無
 御注曰天下之理動靜相因强弱相濟夫
[006-010a]
 物芸芸各歸其根則已往而返復乎至靜
 然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則動無非我故曰
 反者道之動柔之勝剛弱之勝强道之妙
 用實在於此莊子曰積衆小不勝爲大勝
 者惟聖人能之故云弱者道之用四時之
 行斂藏於冬而蕃鮮於春水之性至柔也
 而攻堅强者莫之能先其此之謂歟然則
 有無之相生若循環然故無動而生有有
 極而歸無如東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無
 也彼蔽於莫爲溺於或使豈道也哉
[006-010b]
 臣義曰道以虚靜爲正故以動爲反動離
 乎靜而復反乎靜歸根反本也道之動如
 此道以不爭爲勝故以弱爲用柔之勝剛
 弱之勝强道之妙用寓焉天下之物本乎
 至無生而爲有其見於有而復歸於無而
 無復生有是有無旋環相生而不可以相
 無也
   上士聞道章第四十一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御注曰士志於道者也上士聞道眞積力
[006-011a]
 乆至誠不息
 臣義曰上士志道而信道篤者也故力於
 行而有所至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御注曰中士則有疑心焉疑心生則用志
 分其於道也一出焉一入焉
 臣義曰中士見道不明故信道不篤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爲道
 御注曰下士則信不足以守智不足以與
 明也故笑夫道無形色聲味之可得則其
[006-011b]
 去耳目鼻口之所嗜也遠矣莊子曰大聲
 不入於俚耳高言不止於衆人之心
 臣義曰下士物於物而反乎道認幻妄爲
 已有以至道爲虚假聞道之大故笑而不
 信道不爲下士之笑亦不足爲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
 御注曰若日月之光照臨下土者明也豐
 智原而不示襲其光而不耀故若昧
 臣義曰明若日月之明昧若昧谷之昧明
 而復乎無明不用明也故若昧
[006-012a]
夷道若纇
 御注曰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
 臣義曰夷則得其平纇則結而止道以不
 平爲平故若纇
進道若退
 御注曰顔淵以退爲進莊子以謂坐忘
 臣義曰爲道日損故若退
上德若谷
 御注曰虚而能應應而不竭虚而能受受
 而不藏經曰爲天下谷常德乃足
[006-012b]
 臣義曰虚而能容體道者也故曰上德能
 應能受故若谷
大白若辱
 御注曰滌除玄覽不覩一疵大白也處衆
 人之所惡故若辱
 臣義曰大白不受色潔乎至純者也若辱
 納污之謂也
廣德若不足
 御注曰德無不容而不自以爲有餘故若
 不足秋水時至河伯自喜所以見笑於大
[006-013a]
 方之家
 臣義曰德之容也廣不可極可謂至矣若
 不足然此德之益廣與道無窮也
建德若偷
 御注曰聖人躊躇以興事以每成功
 臣義曰聖人不得已而後起其有所建也
 因時任運若偷墮然不急急於從事故德
 之所建彌大
質眞若渝
 御注曰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
[006-013b]
 而不緇
 臣義曰靜一不變樸乎其純精藏於一全
 乎其眞任彼萬變其質常眞眞之至也至
 眞而世莫知其爲眞其藏深矣故若渝
大方無隅
 御注曰大方者無方之方也方而不割故
 無隅
 臣義曰其方有隅言其在器大而無隅道
 之無方
大器晚成
[006-014a]
 御注曰大器者不器之器也不益生不助
 長故晚成
 臣義曰惟大器有遠慮不速成故不益生
 不助長急於求用淺器之所爲也
大音希聲
 御注曰動於無方而感之斯應故希聲
 臣義曰大音德之不聞故其聲也希
大象無形
 御注曰托於窈㝠而視之不得見故無形
 臣義曰無象之象道之全體本於常無何
[006-014b]
 形之有
道隱無名夫惟道善貸且成
 御注曰自明道至於大象皆道也道之妙
 不可以智索不可以形求可謂隱矣欲明
 之而不可得也聖人得乎道故予而不費
 應而不匱曲成萬物未嘗擅而有之亦且
 而已道之體隱乎無名而用乃善貸且成
 故勤而行之則造乎不形而止乎無所化
 其餘事猶足以爲帝王之功傳曰學始乎
 爲士終乎爲聖
[006-015a]
 臣義曰道之體復於至無道之用藏乎不
 測明之者若昧象之者無形其隱如此故
 不可以知索不可以形求孰得而名之貸
 者應彼之乏予而求復之謂也道應乎無
 方贍乎萬物成其所自成無有終已物之
 所得復歸其本於此無與於彼無費故曰
 善貸且成
   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道生一
 御注曰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
[006-015b]
 臣義曰道常無名一之所生氣之混也
一生二
 御注曰天一而地二次之水生而火次之
 精具而神從之
 臣義曰一氣分而陰陽之氣辨天地之所
 生
二生三
 御注曰一與言爲二二與一爲三
 臣義曰天地位而沖氣之所生故三才具
 矣
[006-016a]
三生萬物
 御注曰天肇一於北地耦二於南人成位
 於三三才具而萬象分矣號物之數謂之
 萬自此以往巧曆不能計
 臣義曰有陰有陽而沖氣以爲和物得以
 生號數爲萬其可計耶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爲和
 御注曰陰止而靜萬物負焉君子所以日
 入而息陽融而亨萬物抱焉聖人所以響
 明而治必有陰陽之中沖氣是已莊子曰
[006-016b]
 至陽赫赫至陰肅肅肅肅出乎天赫赫發
 乎地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
 臣義曰萬物賦形天地間禀氣於陰陽以
 生故無不負抱之者沖氣之和所以生生
 也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爲稱
 御注曰物罔隆而不殺事靡盛而不衰陰
 陽之運事物之理也消息盈虚與之偕行
 而不失其和其惟聖人乎故孤寡不穀人
 之所惡而王公以爲稱已極而返已滿而
[006-017a]
 損所以居上而不危
 臣義曰侯王位乎貴高者也孤寡不穀人
 之所惡者也王公居尊位而稱人所惡知
 滿損之理而要乎不失中故也陰極生陽
 陽極生陰失於偏毗要適乎陰陽之和故
 明損益之理
故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
 御注曰木落則糞本損之而益故也月盈
 則必蝕益之而損故也天地盈虚與時消
 息而况於人乎然則王公之所稱乃所以
[006-017b]
 致益而處貴高之道
 臣義曰益之則損損之則益天地盈虚陰
 陽進退理不外是此王公稱人所惡得損
 益之道而與時消息所以位高貴而不蹶
 也
人之所教亦我義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
將以爲教父
 御注曰以强制弱以剛勝柔人之所教也
 我之所教則異乎此强梁者有我而好爭
 有死之道智者觀之因以爲戒故將以爲
[006-018a]
 教父
 臣義曰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陰陽有
 進則有退有退則有進物之變化陰陽之
 盈虚其理故然理之所在義教師也强制
 弱剛制柔人之所教也强梁者之好爭是
 强於有我以彼之不我勝任强而不自反
 者故卒爲强者之所勝而不得善其死知
 其說者鑒彼消息盈虚損益之理爲教之
 本有父之道
   天下之至柔章第四十三
[006-018b]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御注曰堅則毀矣銳則挫矣積衆小不勝
 爲大勝者惟聖人能之
 臣義曰剛則不能通於物而易折故毀於
 堅剉於銳至柔則與物無迕逆故能入物
 而有爲而至堅者爲之用馳騁而不知也
無有入於無間
 御注曰莊子外篇論夔蛇風目之相憐而
 終之以目憐心蓋足之行有所不至目之
 視有所不及而惟神爲無方也内篇論養
[006-019a]
 生之主而况於庖丁之解牛丁者火之陰
 而神之相也故恢恢乎游刃有餘然則入
 於無間非體盡無窮而游無眹者其孰能
 之
 臣義曰無有則物我皆無有也物我皆無
 有則體神而㝠於道故妙於無方游乎無
 眹
是以知無爲之有益也
 御注曰柔之勝剛無之攝有道之妙用實
 寓於此棄事則形不勞遺生則精不虧兹
[006-019b]
 所以爲有益
 臣義曰經曰天下神器不可爲也爲者敗
 之蓋道之妙用藏於不測豈事於有爲也
 有爲者勞形以事精虧其生何益之有
不言之教無爲之益天下希及之矣
 御注曰不言之教設之以神無爲之益不
 虧其眞聖人以此抱樸而天下賔無爲而
 萬物化故及之者希
 臣義曰體神而其教不言盡道而其益無
 爲至於天下賔萬物化誠希及也
[006-020a]
   名與身章第四十四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
 御注曰兩臂重於天下則名與身孰親生
 者豈特隋珠之重哉則身與貨孰多至願
 在我名非所親也至富在我貨非所多也
 惟不知親䟽多寡之辨而殘生損性以身
 爲徇若伯夷死名於首陽之下盜跖死利
 於東陵之上豈不惑哉達生之情而不務
 生之所無以爲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
 也
[006-020b]
 臣義曰失性命之理累名利之域而不知
 返者不知親䟽多寡之辨爾身在我者也
 至貴至富所自足而無待於外也名貨在
 彼者也物之儻來寄爾喪其在我徇其在
 物至於殘生損性愚亦甚矣且身親於名
 矣身之可忘則名其可固耶身多於貨矣
 身之不有貨其可累耶則孰親孰多有道
 者又在所不許
得與亡孰病
 御注曰列士徇名貪夫徇利其所得者名
[006-021a]
 與貨而其亡也乃無名之樸不貲之軀病
 孰甚焉
 臣義曰於物有所得則得之者在外於我
 有所亡則亡之者在内内省則外輕而無
 徇逐之苦喪失之病貪得不已至於精虧
 而不全其生形勞而不舍其神其病也爲
 甚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御注曰無慕於外則嗇而不費無累於物
 則守而不失取予之相權積散之相代其
[006-021b]
 至可必若循環然豈可長乆
 臣義曰取予積散必至之理然物有所愛
 則心爲之役而神爲之費物有所藏則神
 爲之勞而生不能厚
知足不辱
 御注曰處乎不淫之度何辱之有
 臣義曰足乎所自得知其自貴者也何辱
 之有
知止不殆
 御注曰游乎萬物之所終始故無危殆之
[006-022a]
 患
 臣義曰知止於性分之内而無求於外故
 無世患
可以長乆
 御注曰物有聚散性無古今世之人以物
 易性故好名而徇利名辱而身危聖人盡
 性而足天下至大也而不以害其生故可
 以長乆而與天地并
 臣義曰知足則心復於虚知止則神舍於
 靜虚以集道靜以復道故可以長乆
[006-022b]



宋徽宗道德眞經解義卷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