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d0082 欒城集-宋-蘇轍 (master)


[037-1a]
欒城集卷第三十七
 右司諌論時事一十六首
  乞賑救淮南飢民狀
右臣訪聞淮南乆旱雨全未足二麥並巳枯死浙中
米價雖賤而運河無水客旅不至米斗直一百七十
以來民間闕食甚覺不易而所在官吏並未見賑濟
及奏請别作處置臣竊見頃立義倉至今巳將十年
所聚粮斛數目甚多每遇災傷未嘗支散一粒民情
深所不恱臣欲乞指揮淮南官司先將所管義倉米
數隨處支與闕食人户兼將常平米减價出賣及取
[037-1b]
問監司州縣因何並不曾申請擘劃兼乞體訪諸路
如有似此闕食去處一例施行謹録奏聞伏候勑㫖
  乞廢忻州馬城鹽池狀
右臣訪聞河東除晋絳慈隰州舊賣觧鹽外其餘州
縣盡只賣末利東西兩監鹽民間未嘗闕鹽食用元/自
豐二年後來前宰相蔡確兄礪等始議創添忻州馬
城池鹽其鹽夾硝味苦人不願買故自四五年來作
分數抑賣與鋪户多有訴免去年轉運司以此申乞
住收馬城池鹽而虞部李閎畏避蔡礪權勢曲生問
難自去年六月以來行遣未了却符下提舉司相度
[037-2a]
意在觀望不肯依實定奪臣欲乞下河東轉運司結
罪保明只將永利東西兩監鹽供賣本路諸州有無
闕事如委無妨闕即乞依所請住収馬城池鹽依舊
只賣永利東西兩監鹽仍乞取問蔡礪等建議害民
及虞部官吏希合權要故作拖延情罪依法施行謹
録奏聞伏候勑㫖
  貼黄訪聞忻州曾申本路轉運司乞枷銅鋪户
  前來買鹽以此顯見人情不願
   再乞放積欠狀
竊見三省同進呈臣前奏乞將民間官本債負出限
[037-2b]
役錢及酒坊元額罰錢見今資産耗竭實不能出者
令州縣監司保明除放事奉聖㫖節文令户部勘㑹
應係諸色欠負科名數目仍契勘欠户見今各有無
抵當物力開具保明聞奏臣竊謂朝廷將施舍巳責
救民於溝壑之中其施行節次常如救焚不可少緩
前件指揮令户部開具欠户見今抵當物力此事不
在户部惟州縣可見若令户部取之州縣文字徃來
動經歲月反覆問難何時了絶攺民之急不如/當此此
乃有司出納之常度而非朝廷救災之體如陛下將
布德施仁以収民心荅天意旦使惠澤滂流雖民間
[037-3a]
小有僥倖何損於德况此積欠經渉乆遠凶歲疲民
空煩鞭箠必無所得縱獲毫末無𥙷國計乞特降朝
㫖直下諸路監司與州縣一面依下項除放結罪保
明聞奏所貴小民早𬒳聖恩不至失所别致生事謹
具條件如後
 一官本債負在京乞委提點司與府縣及市易官
   外道委轉運司與州縣同取索逐户元請官
   本若干經今多少年月合出息錢若干逐户
   從請出官錢後來巳納到官本若干息錢若
   干通計本息巳納及元請官本之數即便與
[037-3b]
   放免如通計本息未及官本而家業蕩盡者
   亦與除放如尚有些小家業而見今孤貧不
   濟者即權住催理官吏結罪保明奏聞聽候
   勅裁
 一拖欠坊埸錢司前項/所委官乞取索逐户元認浄利錢
   若干自開沽以來違欠月分合納罰錢若干
   將本户已納到浄利及罰錢通計若干如巳
   通及元認浄利之數即與放免如通計未及
   元認浄利之數而家業蕩盡者亦與除放如
   尚有些小家業而見今孤貧不濟者卽權位
[037-4a]
   催理官吏結罪保明聞奏聽候勑裁
 一出限拖欠役錢今來朝廷巳行差役之法即免
   役錢别無支用雖使差役未了間時暫晋舊
   雇人執役目有從來寛剰役錢支遣其拖欠
   役錢乞與一切放免
右臣前奏係二月十五日及今已四十日而行遣迂
緩未知何時恩澤可以及下伏乞陛下深念欠負人
户枷錮巳乆衣食不繼父子離散其愁苦無聊甚可
哀閔斷自聖心依臣所乞特與除放無使有司爭執
細故遷延歲月所得無㡬而民間窮困小則病瘁怨
[037-4b]
苦感動隂陽大則計較死生起爲盗賦所失轉大雖
悔無及臣不勝區區爲國深慮謹録奏聞伏候勑㫖
  論發運司以糶糴米代諸路上供狀
右臣竊見近歲有司分掌利柄更相侵漁以自爲功
究其本末其實皆朝廷財用而以此取彼此雖有得
彼必有失其終均出於民是以民日益病無所告訴
頃者發運司以錢一百萬貫爲糶糴之本毎歲於淮
南側近趂賤糴米而諸路轉運司上供米至發運司
者歳分三限第一限自十二月至二月第二限自二
月至五月第三限自六月至八月違限不至則發運
[037-5a]
司以所糴米代之而取直於轉運司㡬倍本路實價
轉運司米雖至而出限一日輒不得充數江湖諸路
自來皆係出米地分而難得見錢舊日官歲糴米錢
散於民故農不大傷無錢荒之弊今發運司以所糴
米代供而責錢於諸路諸路米無所售而歛錢以償
發運司則錢日益荒而農民最病此東南之大患也
訪聞發運司所収厚利别無所用不過以爲羡餘進
奉以固結恩寵方今陛下㳟僉節用食租衣税專以
利民何取於此臣乞指揮發運司今後諸道轉運司
出限不到米依舊以發運司所糴米代發上京而不
[037-5b]
得於諸道責取米價候諸道般到米依數撥還據違
限欠數取勘轉運司官吏要使上供不闕而無所取
利諸道得以及時収糴錢有所洩而農不甚病此利
甚廣如朝廷以臣言爲可用伏乞下户部立法施行
謹録奏聞伏候勑㫖
  乞給還京西水櫃所占民田狀
右臣訪聞頃年宋用臣引洛水爲清汴水源淺小行
運不足遂於中牟管城以西強占民田瀦蓄雨水以
備淸汴乏水之用方用臣貴盛州縣皆不敢爭但中
牟一縣占田八百五十餘頃伏惟陛下䘏養小民過
[037-6a]
於赤子無名侵奪聖意不然臣欲乞指揮汴只以東
州縣各具水櫃所占頃畆數目及毎歲有無除放二
稅仍具水櫃委實可與不可廢罷如决不可廢即當
如何給還民田以免怨望謹録奏聞伏候勑㫖
  論三省事多晋滯狀
臣竊見先帝改定官制因唐之舊布列三省使出入
相鉤較文理宻察得古之遺法然患有司推行不能
盡如聖意叅考之益未見而迂滯之害先著見今三
省文書節次晋礙比官制未行以前頗覺其弊臣嘗
訪問衆人得其一二意欲因見行之法畧加䟽理務
[037-6b]
令清通簡便苟迂滯之病旣除事不至雜冗難治官
吏日有餘力則叅考之功可得而見也謹具條件如

 一凡事皆中書取㫖門下覆奏尚書施行所以爲
   重慎也臣謂國之大事及事之巳成者依此
   施行則可至於日生小事及事之方議者一
   切依此則迂緩之弊所從出也假如百官乞
   假有司請給器用之類此所謂日生小事也
   臣僚陳請與革廢置朝廷未究本末欲行勘
   當之類此所謂事之方議者也昔官制未行
[037-7a]
   如此等事皆執政批狀直付有司故徑而易
   行自行官制遂罷批狀毎有一事輙經三省
   謄冩之勞旣巳過倍勘當旣上小有差誤重
   復施行又經三省循環徃復無由了絶至於
   疆埸㡬事河防要切一切如此求事之速辨
   不可得也故臣乞復批狀之法以便日生小
   事及事之方議者惟國之大事及事之巳成
   者然後經歴三省則事之去者過半矣
 一三省文書法許吏人互相點檢差誤毫末之失
   皆理爲賞罰故披罰者畏避譴何巧作遷延
[037-7b]
   以求細宻𬒳賞者晞望勞績吹毛求疵務爲
   稽緩因此文書無由速了臣欲乞今後不以
   差誤爲賞罰惟有所欺弊及雖係差誤而害
   事者方行賞罰
 一文書至尚書省自省付諸部自部付諸司其開
   拆呈覆用印皆有日限逐處且以五日爲率
   凡十五日其勘當於外日數又多幸而一出
   得完具者自諸司申部自部申省其限日如
   前則巳一月餘日矣不幸復有問難又復一
   月自此盖有不可知者費日雖乆而遣限如
[037-8a]
   法雖欲加罪終不可得故臣欲乞以事之緩
   急减定日限亦救弊之一端也
 一古者因事設官事不可巳然後置官今官倣唐
   制事本不須如此而爲官生事者徃徃而有
   如應支錢物尚書度支行遣得㫖許支合下
   所管庫務支給者必先由太府寺本寺備録
   帖所管庫務又經比部句過然後送庫務支
   給臣謂太府寺未嘗可否一事枉有經歷宜
   令度支徑送比部句過又如諸路召幕押綱
   合得酬奬諸庫務巳給朱鈔先絶太府寺印
[037-8b]
   𥿄保明指定合得酬奬申尚書金部金部再
   行勘驗詣實関司勲句覆然後関吏部施行
   臣謂太府金部兩處勘驗保明顯有煩重冝
   裁減一處又如在京職事官合破白直并宣
   借剰員或替換宣借昔未行官制以前皆係
   所屬直下歩軍司差撥自行官制並湏經由
   尚書兵陪兵部但指揮歩軍司依條施行臣
   謂兵部别無可否亦不須更令經歴如此等
   事數必不少非臣所能盡知乞下六曹及二
   十四司各具有無似此重複之事若能一切
[037-9a]
  裁損必大有所益
右三省事務衆多條約繁夥非臣一人所能究悉臣
前件所陳四事特其一二而巳欲乞陛下降付三省
推類講求立法施行或選擇臣僚精通明敏者一二
人俾專治其事務令約而不遺多而不亂合三省胥
吏比舊人數拯多皆由法不省便枉費人力若將來
法制一清此曹亦漸可减事清吏少此最爲治之要
也惟陛下晋神省察謹録奏聞伏勑俣㫖
  言科埸事狀
右臣伏見尚書禮部㑹議科埸欲復詩賦議上未决
[037-9b]
而左僕射司馬光上言乞以九經取士及令朝官以
上保任舉人爲經明行修之科至今多日二議並未
施行臣竊惟來年秋賦自今以徃歲月無㡬而議不
時决傳聞四方學者知朝廷有此異議無所適從不
免惶惑懣亂蓋縁詩賦雖號小技而比次聲律用功
不淺至於兼治它經誦讀講解尤不可輕易要之來
年皆未可施行臣欲乞先降指揮明言來年塲科一
切如舊但所對經義兼取注䟽及諸家議論或出巳
見不專用王氏之學仍罷律義令天下舉人知有定
論一意爲學以待選試然後徐議元祐五年以後科
[037-10a]
舉格式未爲晩也謹錄奏聞伏候勑㫖
  乞招畿縣保甲充軍狀
右臣近奏乞招河北保甲充禁軍聞巳有朝㫖令逐
州軍長吏等優給例物寄招在京禁軍去訖臣竊謂
京畿諸縣保甲事體與河北無異而所在闕額禁軍
尚多欲乞指揮京畿諸縣一依河北巳得指揮招募
施行臣又聞河北河東舊有義勇自來毎年冬教以
爲邉備民所習慣不以爲恠畿内百姓非邉民之比
今來保甲雖罷按閲而未免冬教民情未安亦乞特
與放罷謹錄奏聞伏候勅㫖
[037-10b]
  乞令户部役法所㑹議狀
右臣伏見閏二月十五日聖㫖節文詳定役法所奏
諸路衙前先以坊塲河渡錢依見今合用人顧募不
足方許揭簿定差臣竊聽中外之議以謂此法頗爲
穏便蓋見今諸路每年所入坊塲河渡錢共計四百
二十餘萬貫而毎歲所費衙前支酬及召募押綱錢
共計一百五十餘萬貫所費止用所入三分之一縱
使坊塲河渡價錢别行裁减不過比見今三分减一
則是所費亦不過所入之半而免却民間衙前最重
之役其爲利民不言可見續准閏二月二十七日聖
[037-11a]
㫖節文詳定役法所狀再詳雇募二字切慮諸路承
用疑惑將謂依舊用錢雇募充役欲乞改雇字爲招
字聚謂此法旣不以錢雇人空行招募必是招募不
行要湏一例役撥未委毎年所得坊埸河渡錢四百
二十餘萬貫除支酬衙前重難及雇募押綱錢外其
餘欲將何䖏支用又熈寜以前諸路衙前多有長名
人數只如西川全係長名故衙前一役不及鄉户淮
南兩浙長名太半以上其餘路分長名亦不减半今
坊塲旣巳拘収入官必無人願充長名則應係衙前
並是鄉户雖號爲招募而上户利於免役方肯投名
[037-11b]
與差無異上等人户旣充免役衙前則以次人户須
充以次色役如此則下户充役多如熈寧以前方今
人户乆爲苖役所困物力比熈寧以前貧富相逺而
差役之法比舊特重此衆議所以服未也然臣竊聞
西邉熈蘭等州及安疆米脂等寨毎年費用約計三
百六七十萬貫此錢太平出於苖役寛剰今苖役旣
罷故議者欲指坊塲河渡錢以供其費致使衙前湏
至並差鄉户臣謂朝廷養民備邉雖有内外之别而
其實一家之事耳若備邉之費實未有准擬則坊塲
等錢存以待之亦不得巳之計也今邉防之計詳定
[037-12a]
役法所必未能周知其詳而暗指坊塲等錢以備其
費則其養民之計亦巳踈矣臣欲乞朝廷宻切指揮
户部與詳定役法官㑹議先計上件新置城寨歲費
㡬何若干係西川茶錢若干係經制司錢若干係闕
額禁軍錢若干係内藏庫錢似此諸般科名外尚有
不足數目若干若此數目不至絶多臣乞計其所闕
三年之數於元豐庫及崇政殿庫錢内椿出訪聞此
庫錢物山積本先帝所蓄以備邉事今於此支用正
合先帝本意臣訪聞蘭州等處道里嶮逺决爲難守
朝廷見議棄捐以安中國三年之後邉境巳定即非
[037-12b]
乆逺不絶之費所用錢數雖多亦有限量其坊塲河
渡等錢旣别不支用即及依閏二月十五日聖㫖指
揮雇募衙前施行若朝廷重惜二庫錢物未欲專行
支給卽乞將坊埸河渡等錢除雇募衙前等外量將
剰數添助邉費所貴養民備邉兩不失所謹錄奏聞
伏候勑㫖
   貼黄朝廷方議息民不冝爲邉費奪坊埸錢
   專差衙前以困民力臣竊見諸路州縣累年
   積下青苖息錢及免役寛剰錢數目不少亦
   可以助西邉新置城寨三二年之費所貴㽞
[037-13a]
   得坊埸錢雇募衙前令民間無重役之患則
   朝廷恩德及民深矣
  乞禁軍日一教狀
右臣竊見諸道禁軍自置將以來日夜按習武藝劒
槊擊刺弓弩斗力比舊皆倍然自比歲試之於邉亦
未見勝敵之効蓋士卒服習止軍中一事耳至於百
戰百勝則自有道不可不察也臣訪聞凡將下兵皆
蚤晩兩敎新募之士或終日不得休息士卒極以爲
苦頃歲西鄙用兵士自內郡徃即戰地皆奮踴而去
以免教爲喜先朝留意軍事毎歲遣官按閱錫賚豐
[037-13b]
厚遷𥙷峻速士心猶且如此臣觀今日所以厚之者
不如先朝而所以勞之者如舊臣竊以爲疑也古之
名將如李牧王翦將用人之死力必椎牛釃酒聽其
佚樂養而不試士皆投石超距踴躍思奮而後用之
故所向無敵今平居無事朝夕虐之以教閲使無遺
力以治生事衣食殫盡燋悴無聊緩急安得其死力
臣請使禁軍除新募未習之人其餘目止一敎使得
以其餘力爲生異日驅以征伐其樂致死以報朝廷
冝愈於前日也謹録奏聞伏候勑㫖
  乞差官與黄廉同體量蜀茶狀
[037-14a]
右臣近曾奏言益利等路茶事司以買賣茶虐害四
路生靈朝廷巳差黃廉體量利害乞先罷茶官陸師
閔職任使四路官吏不憂後患敢以實害盡告黄㢘
今聞朝廷却差黃廉就領茶事臣竊以爲黃㢘若以
專使按榷茶之弊則身無利害茶事巨細勢必具陳
若身自領茶事有課利増損邉計盈虛之責則茶之
爲害勢必不肯盡言兼朝廷本爲逺民無告特遣此
使使事未逹而就除外官小民無知必謂朝廷安於
虐民重於改法此事體大冝速有以救之朝廷必謂
陸師閔蠧害四路爲日巳乆不欲别差替人淹延歲
[037-14b]
月因黄㢘在彼卽行替罷事雖稍便理有未盡臣欲
乞選差淸強官一人與黄廉同共體量候了日赴闕
面奏利害所貴不敢隱蔽茶蔽四路之人終被德澤
謹録奏聞伏候勑㫖
  乞以發運司米救淮南飢民狀
右臣伏見淮南旱災民食踴貴朝廷特令截晋上供
米三十萬石以濟其急䘏民之深異時所未嘗有然
臣訪聞本路自正月以來以義倉常平粮斛逐旋賑
濟約至夏中麥熟稍得給足不意今旱勢益甚夏麥
無望而秋収之期逺在百日之外雖有前件截留上
[037-15a]
供米分在一路恐未能遍及飢民訪聞發運司逐年
将糶糴本錢一百萬貫趂賤糴米以代諸路違限上
供米數外或遇米貴亦出賣収息臣欲乞指揮發運
司約定今年合留代上供外其餘權令只依元買價
盡數支撥於諸郡出賣不得救息仍先具若干留代
上供若干可以出賣及元買價例申奏所貴米數稍
多救接饑饉可以支持至秋謹録奏聞伏候勅㫖
  論明堂神位狀
右臣聞三代常祀一歳九祭天再祭地皆天子親之
故於其祭也或祭昊天或祭五天或獨祭一天或祭
[037-15b]
皇地祗或祭神州地祗要於一歲而親祀必遍降及
近世歲之常祀皆有司攝事三歲而後一親祀親祀
之踈數古今之變相遠如此然則其禮之不同蓋亦
其勢然也謹按國朝舊與冬至圓丘必兼饗地/天從祀
百神若其有故不祀圓丘别行它禮或大雩於南郊
或大饗於明堂或恭謝於大慶皆用圓丘禮樂神位
其意以爲皇帝不可以三年而不親祀天地百神故
也臣竊見皇祐明堂遵用此法最爲得禮之變自皇
祐以後凡祀明堂或用鄭氏說獨祀五天帝或用王
氏說獨昊天上帝雖於古學各有援據而考之國朝
[037-16a]
之舊則爲失當蓋儒者泥古而不知今以天子毎歳
親祀之儀而議皇帝三年親祀之禮是以若此其踈
也今者皇帝陛下對越天命逾年卽位將以九月有
事於明堂義當並見天地遍禮百神躬薦誠心以格
靈貺臣恐有司不逹禮意以古非今執取王鄭偏說
以亂本朝大典夫禮沿人情人情所安天意必順今
皇帝陛下始親祠事而天地百神無不咸秩豈不俯
合人情仰符天意臣愚欲乞明詔禮官今秋明堂用
皇祐明堂典禮庻㡬精誠陟降溥及上下謹録奏聞
伏候勅㫖
[037-16b]
  乞借常平錢置上供及諸州軍粮狀
左臣聞自古經制國用之術以爲榖帛民之所生也
故歛而藏之於官錢幣國之所爲也故發而散之於
民其意常以所有易其所無有無相交而國用足焉
故自熈寧以前民間兩稅皆用米麥布帛雖有沿納
諸色雜錢然皆以糓帛折納蓋未嘗納錢也錢之入
官者惟有茶鹽酒稅雜利而巳然方是時東南諸郡
猶苦乏錢錢重物輕有錢荒之患自熈寧以來民間
出錢免役又出常平息錢官庫之錢貫朽而不可較
民間官錢搜索殆盡市井所用多私鑄小錢有無不
[037-17a]
交田夫蠶婦力作而無所售常平役錢山積而無救
饑饉蓋自十餘年間積成此弊於今極矣朝廷近日
雖巳减損常平罷放免役使民休息然而錢積於官
無宣洩之道民無見錢百物益賤譬如飢人雖巳得
食而無所取飲乆渴不治亦能致死臣竊見國朝建
立京邑因周之舊不因山河之固以兵屯爲嶮岨祖
宗以來漕運東南廣蓄軍食内實根本外威夷狄方
其盛時足支十餘年近者嵗運損耗糶賣不節太倉
無五年之畜國計寡弱有識之士爲之寒心至於諸
路軍粮大抵無備熈寧之間東南大旱民間闕食官
[037-17b]
欲賑濟無所從得不免誅求富民歛斗石之粟以濟
億萬之衆勞而無益徒以爲笑然今諸路轉運司乆
以商賈不行農民罷病故酒稅不登収買軍噐雜物
封椿闕額衣粮等事故經費不足朝廷雖欲內實京
師外實諸郡有司匱乏勢無所出臣欲乞指揮東南
諸路轉運司各借本路常平見錢遇年豐榖帛價賤
豫買三年上供米及本路州軍諸軍三年衣粮限以
三年節次収糴重立禁約不得别作支用仍於五年
内収簇錢物撥還常平倉司每歲終具元借錢及所
糴物及所還數提刑司保明中户部點檢有無違法
[037-18a]
聞奏應千借錢糴買事有不如法並許提刑司覺察
聞奏但令泉幣通行足以鼓舞四民流轉百貨倉廪
充實足以贍養諸軍備禦水旱則上下皆足公私蒙
利矣如許臣所請伏乞下户部立法施行謹錄奏聞
伏候勑㫖
   貼黄所借常平司錢非是直取以供國用當
   指揮轉運司勒令如期撥還務令常平司錢
   乆逺不匱轉運司緩急有所借便實長乆之
   利也
  再乞差官同黄㢘體量茶法狀
[037-18b]
右臣近奏乞選差淸強官與黄㢘同體量蜀中茶法
尋蒙朝廷差杜紘前去旣而詳定編勑所奏晋杜紘
紘旣不行而蜀中茶法至今未見差人同黄㢘體量
伏乞檢臣前奏别選差一人所貴黄廉不敢以課利
增虧自作身計盡具茶法利害聞奏謹録奏聞伏候
勅㫖
  再言役法劄子五月十六日
臣聞世無不弊之法雖三代聖人之政不免有害故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臣竊見朝廷近罷免役復行差
役小民𥘉免出錢鼔舞相慶士大夫因民之喜以爲
[037-19a]
差役一行可坐而無事矣臣之愚意以爲免役之害
雖去而差役之弊亦不可不知也是以推言其故而
陛下察之國朝因隋唐之舊州縣百役並差鄉户人
致其力以供上使歲月畨休勞佚相代吏若循理不
以非法加民則被役之人本無大苦然役人旣是稅
户家有田産誅求必得吏少㢘慎凡有所湏不免侵
取故祖宗之世天下役人除正役勞費之外上自衙
前有公使厨宅庫之苦中至散從官手力有打草供
柴之勞下至耆長壯丁有歲時饋送之費習以成俗
恬不爲恠民𬒳差役如遭冦虜神宗皇帝照知此害
[037-19b]
始議立免役之法前弊雖觧而所取役錢多収寛剰
民間難得見錢日益貧瘁朝/今廷旣巳復行差役除見
議衙前差募未有成法外其餘耆户長弓手散從等
役一切定差貪官暴吏私竊以此相賀何者市井之
人應募充役家力旣非富厚生長習見官司官吏雖
欲侵漁無所措手今耕稼之民性如麋鹿一入州縣
巳自懾怖而况家有田業求無不應自非廉吏誰不
動心妄意朝廷旣行差役凡百侵擾當復如舊訪聞
見今諸路此弊巳行臣恐稍經歲月舊俗滋長役人
困苦必有反思免役之便者其於聖政爲損不細頃
[037-20a]
者朝廷𥘉革衆弊士懐異議多被遷逐睥睨新収幸
其不成者非一人也若此弊不除使民有怨言彼立
異之人佗日必指以爲事臣欲乞明降詔書丁寧戒
敕監司長吏使知朝廷愛惜鄉差役人與神宗朝愛
惜雇募役人無異應係自前約束官吏侵擾役人條
貫使刑部録出具委無漏落雕印頒下令一切如舊
出牓州縣使民知之仍常加督察有犯不赦應監司
所部有犯不能覺察致因事發露者重其坐庻㡬民
被差役之利而無差役之害然後天下䝉賜深矣取
進止
[037-20b]


欒城集卷第三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