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110 御覽經史講義-清-蔣溥 (master)


[049-1a]
欽定四庫全書
御覽經史講義卷十二
  書經
 徳無常師主善為師善無常主協于克一
             檢討臣/陳兆崙
  蔡沈曰徳者善之總稱善者徳之實行一者其本
  原統㑹者也徳兼衆善不主於善則無以得一本
  萬殊之理善原於一不協於一則無以得萬殊一
[049-1b]
  本之妙謂之克一者能一之謂也博而求之於不
  一之善約而㑹之於至一之理此聖學始終條理
  之序與夫子所謂一貫者幾矣
  臣/謹按此篇自咸有一徳克享天心以下凡言一
  之文六七見而此節乃推本於君心其詞復而不
  厭其義引而彌深於以見人臣之忠愛其君如是
  其至也蓋君心與氣化相維自古聖帝明王有百
  年必世之心即不屑為旦夕茍且之計善者因事
[049-2a]
  而形故曰主主以言乎舍此而從彼也一者先事
  而寓故曰協協以言乎用彼以證此也協于一猶
  孟子所謂逢其原也惟有所謂一者為主於内而
  後能用天下之善以協之協之之方至變而一不
  變審乎此而純王之心見矣何謂一蔡氏以萬殊
  一本之一當之似矣顧此特空舉之辭而學者飫
  聞之語也臣愚以為一者仁義中正而已矣仁義
  中正又統於仁而已矣何以知為仁義中正而又
[049-2b]
  統於仁也王者求端於天一元之運仁為善長故
  知一之不外是耳然而是一也非知之艱行之維
  艱亦非行之艱守之維艱何也人有少之所習至
  渉世而轉自疑者家之所修至宦逹而不自堅者
  此無他故也觀事變而閲情偽忽若向之所明非
  今之所便耳而况人君臨御萬方縈懷萬世一日
  二日所理者非一事宫府内外所用者非一人事
  繁則不皆素定之事人衆則不皆可信之人雖有
[049-3a]
  慕古之心推誠之徳而時務之見起則漸開功利
  之門防奸之意多將參用機權之説凡此類者皆
  足遷思廻慮奪其所安故曰難也今夫堯舜之道
  固所稱惟一者也明徳親睦帝堯之仁也而天下
  化之克諧蒸乂帝舜之仁也而天下亦化之夫堯
  舜之為君亦猶是治天下之事與治天下之人而
  已矣洪水猛獸之不為害於世堯舜所不能必於
  天也巧言令色之不混迹於朝堯舜所不能必於
[049-3b]
  人也然而雍動之朝已成勲華之業如昨何者大
  體正心術純而終始一也且夫一者至約而可操
  亦至危而易奪凡為君者之所難非獨堯舜之所
  易也且堯舜之所難即禹臯稷益有不盡知者也
  故曰堯兢兢舜業業以堯舜之資行仁義之道宜
  其從所欲而不踰矣而且兢兢業業如此者豈不
  以搖撼之易而允執之難乎惟伊尹上窺堯舜惟
  一之㫖而必欲其君之為堯舜故曰協于克一克
[049-4a]
  者難之之辭謂實有其能而不可誣也誠能如是
  則萬姓咸曰大哉王言又曰一哉王心所以明人
  心之不可欺而誠之不可掩也而因克綏先王之
  禄永底烝民之生所以明其非迂濶而不可行行
  之而必可久也此誠致治之良謨保治之至計也
  抑臣/聞仲舒之策曰尊其所聞則髙明矣行其所
  知則光大矣髙明光大不在於他在乎加之意而
  已設誠於内而致行之則三王何異哉陸贄亦云
[049-4b]
  人之所助在乎信信之所立由乎誠循誠於中然
  後俾衆無惑存信於己可以教人不欺夫所聞所
  知善也而曰誠曰信一也二子之言其庶乎純粹
  簡要而可與書言相發明與
[049-5a]
  書經
 徳無常師主善為師善無常主協于克一
            監察御史臣/馬燝
  臣/謹按堯之命舜者曰允執其中而已至舜之命
  禹則益以三言曰人心惟危道心惟㣲惟精惟一
  誠以心之虛靈知覺則一而雜乎形氣之私者為
  人心原乎性命之正者為道心二者則有公私之
  不同而其勢不容以並立故必精以察之而使人
[049-5b]
  心退聼一以守之而使道心常存然後危者安微
  者著而修徳行道無過不及之差矣此千古傳心
  之要而道統治統胥出乎此也然而學之為道也
  非博則無以措之於事物非約則無以守之於一
  心先之以極博返之於至約其程功有次第而安
  勉無殊途伊尹之告其君也既朂之以主善而又
  勉之以克一明乎天下之善無窮必當誠諸身而
  備諸我天下之理則一又當握其要而㑹其通其
[049-6a]
  即精一之微㫖而孔門之所謂一以貫之者乎今
  夫徳者善之總稱善者徳之實行而一者則其本
  原統㑹者也本於一而散為萬事事物物各有一
  善焉一本之所以為萬殊散為萬而仍歸於一事
  事物物同此一善焉此萬殊之所以為一本今使
  抱進徳之願以求師法乎古人而心無所主不幾
  乎欲適千里而不識其途將倀倀乎安所之哉顧
  師亦何常之有善即師耳見一善則遷之而弗已
[049-6b]
  得一善則守之而弗失由一事之善而推之於事
  事由一時之善而推之於時時將見衆善畢臻而
  徳成於己矣而由是由繁以歸之於簡由分而歸
  之於合易曰天下殊途而同歸一致而百慮向之
  廣捜博採惟恐一善之或遺者今則統有宗而㑹
  有元衆善總歸於一理焉所謂放之則彌六合卷
  之則退藏於宻也所謂細之不遺名物象數之繁
  精之則祗此身心性命之理也至於協于克一而
[049-7a]
  善何不備徳何不成乎總之一實萬分則所以渉
  其流者不得不博惟博而後約乃不至於簡陋自
  安是萬為一則所以返其源者不得不約惟約而
  後博乃不至於汗漫無歸伊尹之學其所以繼虞
  廷而深契乎孔子者如此
[049-8a]
  書經
 徳無常師主善為師善無常主協于克一
           監察御史臣/沈景瀾
  臣/謹按天地間彌綸磅礴者一善氣之流行也切
  而求之存乎人綜而貫之存乎心不渉之於至博
  則無以得一本萬殊之理不返之於至約則無以
  逹萬殊一本之妙此取人為善之大凡歟蔡沈集
  註曰徳者善之總稱善者徳之實行一者其本原
[049-8b]
  統㑹夫一言之合乎道一事之合乎道皆善也惟
  恃至虚至靈之心隨所在而取資焉是善無涯而
  取善之心與為無涯廣捜博採可無得此遺彼之
  失審乎此而神明之内常懸一善以為之鵠譬若
  日月孰不照臨萬物森然感而得之裕如耳夫雞
  司晨犬警夜雖堯舜之聖猶不能廢茍棄小善而
  勿録則學術治功未有能臻其極者虞廷之明四
  目逹四聰好問好察雖芻蕘未之或遺其千古主
[049-9a]
  善之極則乎夫師之無常蓋由善之無定在也而
  善之所在必有定理故主善又貴乎協一聖人之
  學必以一為歸宿之地方寸之中純然而不雜融
  㑹而貫通譬之撡權衡以制輕重持規矩以裁方
  圓凡有形者皆勿能違以之治一身則律度明而
  禔躬淑以之治天下則風俗羙而教化成其殽列
  者資諸人其粹精者準諸已至賾而無所遺至散
  而有所統天下之理萬有不齊聖人之學由博返
[049-9b]
  約始終條理之序有如是者誠可與帝廷精一執
  中數言相表裏也夫
[049-10a]
  書經
 俾萬姓咸曰大哉王言又曰一哉王心克綏先王之
 禄永底烝民之生
              檢討臣/鶴年
  蔡沈集傳曰人君惟其心之一故其發諸言也大
  萬姓見其言之大故能知其心之一感應之理自
  然而然天禄安民生厚一徳之效騐也
  臣/謹按商書此篇前後皆陳一徳而此一節蓋言
[049-10b]
  徳至日新之後所行悉主於善則衆心感通仰政
  教之昭宣騐君心之純一而天庥滋至民俗豐寜
  皆一徳之徵也夫所謂一者何也誠也誠則無妄
  誠則不息當夙夜宥密之時左右近御莫能仰覩
  其淵微師保疑丞莫能上窺其藴蓄歛此心於兢
  業之中即推此心於敷布之際易傳有云言出乎
  身加乎民禮記云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王言如綸
  其出如綍舉凡渙汗所頒皆有至誠不貳之心載
[049-11a]
  之以出而禮樂刑政已無不包舉於其中天下之
  大萬姓之繁上感下應呼吸相通莫不奉王言之
  大而仰見王心之一即所謂彰信兆民信以此懋
  昭大徳昭以此也且王者又何嘗明掲此心與萬
  民共見哉其政令實有禆於國是而匪以干譽其
  恩綸實有濟於生民而匪屬具文其為奬勸也實
  有以廸善良而著為恒經其為懲誡也實有以維
  風俗而可垂永久如日月之運行咸被其光如四
[049-11b]
  時之順序胥霑其化而王者純一之心自灼然共
  見而頌聲作由是玉食萬方梯航逺集先王所守
  之天禄安以受矣由是九有敉寧豐年屢慶先王
  所授之烝民康以樂矣孰非一徳之所致哉然王
  心之持此一徳者愈勉勉也省察克治無間於功
  修休戚恫瘝常切於睿念發號施令則酌定畫一
  之條而無所紛更用賢任能則崇信端一之彦而
  樹之標準凡屬百爾臣工共承君徳之盛以贊襄
[049-12a]
  郅治之隆上孚天眷下協民心於以膺福禄於萬
  年躋斯民於熙皥皆必至之效也夫
[049-13a]
  書經
 汝分猷念以相從各設中于乃心
             侍讀臣/黄孫懋
  蔡沈曰分猷者分君之所圖而共圖之分念者分
  君之所念而共念之相從相與也中者極至之理
  謂各以極至之理存於心也
  臣/謹按中者一心之權衡萬事之標準自古聖帝
  明王曰執中曰建中運之神明逹諸政事舍此更
[049-13b]
  無他道不獨君道然也為臣之道亦然何則臣之
  猷即君之猷臣之念即君之念臣特分君之猷念
  以為猷念也分君之念以為念無一毫自私自利
  之心則此心為不欺其君可以質幽獨分君之猷
  以為猷無一毫自私自利之事則此事為不負乎
  君可以對大廷自公孤至於百司同心同徳虛意
  硏求必期於至當不易而後已所謂各設中于乃
  心也天下國家未有不就於理者然䆒其不中之
[049-14a]
  故其弊有四一曰無學二曰無識三曰固執四曰
  觀望夫無學無識平日講明涵養之未至固執觀
  望則積習之為害居多其固執者意見為主所謂
  剛惡也其觀望者祗便身圗不恤國事所謂柔惡
  也事之當為不當為各有一定之衡不易之準意
  見用事者恣睢之態顯然易見若夫狡詐自私巧
  於趨避者當其始持禄養交竊位希寵而已寵位
  既固偏黨遂生偏黨既生威福乃作故始而圓熟
[049-14b]
  巽軟者即其終之堅愎恣肆者也外而閃爍狡獪
  者必其内而傾側險忌者也如宋元祐間役法一
  事司馬光主差役章惇主雇役蔡京以一人前後
  觀望反覆賢如司馬光暴如章惇皆足以欺之小
  人誠叵測也獨不思己有何猷己之猷即君之猷
  已有何念己之念即君之念而甘為此哉而忍為
  此哉臣/讀書至盤庚三篇見其時巨室世族百官
  庶尹狃於便安昩於逺圗致使其君諄諄懇懇丁
[049-15a]
  寧籲告如此竊思觀望之於固執其弊相等而觀
  望之害尤隱伏難知不可不辨之於早防之於微
  也盤庚一時誡勉之言足為千古為臣者訓
[049-16a]
  書經
 鞠人謀人之保居叙欽
           監察御史臣/胡寶瑔
  臣/謹按天生烝民樹后王君公承以大夫師長固
  欲共體仁愛之心而籌其生養計其安全使億兆
  人民無不各得其所也惟天地萬物父母而以鞠
  謀之權授之元后元后作民父母而以鞠謀之事
  分任於羣有司則叙欽之人可不慎其選歟鞠者
[049-16b]
  如父母之拊育其子善為養也因民之所利而利
  之斯能鞠人者矣謀者如父母之顧復其子善為
  計也取民之身家而代為圗之斯能謀人者矣鞠
  之謀之思其艱也圗其易也故曰思其艱以圗其
  易民乃寧然則民之寧也其保居之謂乎能保居
  者真能鞠謀者也必如此之人始叙而用之欽而
  禮之則書之所以任賢保民者胥得其道矣夫善
  鞠謀者貴於審時酌古今之宜視風土之便明緩
[049-17a]
  急之數推利弊之源求其實有益於民者而力行
  之則因時調劑得人以經理而民生自無不遂太
  公望曰春道生萬物榮夏道長萬物成秋道歛萬
  物盈冬道藏萬物静聖人配之以為天地經紀故
  天下治易曰后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
  以左右民蓋生長歛藏者天之時而補偏救弊者
  人之事欲言保居在於鞠謀欲言鞠謀在於叙欽
  賈誼曰君以知賢為明吏以愛民為忠誠使守令
[049-17b]
  皆能鞠謀則保其民而奠厥居即萬年太平之基
  也三代盛王所以叙而用之欽而禮之者為民用
  之為民禮之也漢時重吏治循良最盛黄霸卓茂
  爵至通侯即書之所謂叙也璽書勉勵增秩賜金
  即書之所謂欽也而其道在於久任宣帝云吏數
  變易則下不安業民知其將久不可欺罔乃服從
  其教化是吏之宜於久任洵前人不易之論也然
  則鞠謀保居皆由叙欽之得人茍以此為課吏之
[049-18a]
  常法利民之良規斯盈寧樂利之休不且駸駸上
  理哉
[049-19a]
  書經
 無總于貨寶生生自庸
              侍講臣/介福
  蔡沈註曰總聚也庸民功也此則直戒其所不可
  為勉其所當為也
 式敷民徳永肩一心
  蔡沈註曰式敬也敬布為民之徳永任一心欲其
  久而不替也
[049-19b]
  臣/謹按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而君又難以
  獨治也爰立公卿大夫百執事以分猷宣化凡以
  為民而已使臣而不能惠鮮懷保躋斯民於安全
  之地則亦何取乎有是臣哉然臣之所以不能為
  民者大都皆身家之一念中之既惟利之是殉則
  其視小民之痌瘝如秦越人之肥瘠雖欲其鞠謀
  保居而以恭生生為念也豈可得乎此盤庚三篇
  所以諄諄然勉之以生生自庸而必以總貨寶為
[049-20a]
  戒者良有以也蓋天下之財止有此數不過相流
  轉於天地之中惟散之於民則一人之財足以供
  一人之用推而至於四海之廣皆家給人足仰有
  以事而俯有以育此萬物之所以得其所也若在
  上之人務為蓄積則財聚而不散於是閭閻之下
  始有饑不得食寒不得衣而民之不遂其生者衆
  矣故為政之心莫先於撫字而勵臣之道莫切於
  止貪誠使為臣者不以貨寶為心則其於民也必
[049-20b]
  不至掊民之財以適己之欲雖不見有經天緯地
  之才而民自有欣欣向榮之意者惟上不甚有餘
  故民亦不甚不足蓋均無貧此理勢之必然也且
  所謂無總于貨寶者非特掊克之宜戒而已即瞻
  徇之弊餽遺之私乃人情所不能免者而返之公
  爾忘私之義則於此尤不可不慎陸䞇有云利於
  小必害於大易於始必悔於終賄道一開展轉滋
  甚此固掲人臣貪墨之害至深切而著明也昔公
[049-21a]
  儀休相魯見織帛而出其妻食於舍而茹葵愠而
  㧞之曰吾已食禄又奪園夫紅女利乎蓋居君子
  之位即不宜為庶人之行况不止與民争利而以
  掊克為事乎臣/嘗論之可散而不可聚者財也故
  大學平天下一章於悖入悖出之際不啻三致意
  焉盤庚商之賢君也以身發財之事可决其必無
  而猶慮其臣之或不然也故於遷殷之始即以是
  戒之其即周官六計以㢘為本之意乎至所謂永
[049-21b]
  肩一心者則又恐其勉強於一時或不能不改撡
  於異日故以始終如一期之庶幾民徳敷而民生
  遂然則盤庚之所以誥誡其臣者誠萬世臣道之
  極也夫
[049-22a]
  書經
 若金用汝作礪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嵗大旱用
 汝作霖雨啟乃心沃朕心
           侍講學士臣/熊暉吉
  臣/謹按元首之尊運以手足明堂之構承以棟樑
  天子置公卿輔弼大臣夫固將有所用之也而大
  臣之效用於君與夫君之所以用大臣蓋交相待
  矣夫師保之隆非一職之選也調燮之能非簿書
[049-22b]
  之治也自夫主徳之醇疵社稷之至計天下生民
  之利害皆於一身畢萃假而曰非我責也將修常
  習故如仲長統所稱漢世三公僅以清慤勤慎自
  名而緩急曷頼焉若夫人主之用大臣殷殷託寄
  更非徒備位之云也茍以為能則用之而己以為
  不能則舍之而已用舍固無成心也然而國家安
  可一日無大臣也一姓之中必有宗老一介之士
  必有密友託之也重則遇之也不輕若乃號之為
[049-23a]
  鈞衡實縻之以虗位當此之時大臣浮沉遜避離
  事自全而腹心耳目遂不得不别有所屬於是左
  右之人投間抵隙藉以隂售其私馴至離朱眯目
  貿易黒白而人主之心益茫茫乎無所恃矣中庸
  謂敬大臣則不眩良有以也髙宗之相傅説也擇
  之未用之先信之既用之後惓惓然以作礪作舟
  楫作霖雨期之天下後世卒不謂髙宗之果於用
  説而傅説欽承祇若亦洵不負王之所用也乃其
[049-23b]
  言啟乃心沃朕心何也則又以究納誨輔徳之實
  也易曰上下交而志同君與臣之相得也惟心與
  心之相契也夫忠誠不積則獻替徒虛獻替㒺聞
  則忠誠曷効古大臣之愛君憂國也自乎天性焉
  真如火之必熱水之必寒也故其端亮貞純無所
  矯飾光明洞逹無所回隐知之無不言言之無不
  盡務使優游漸漬舉君心怡然渙然而動於不自
  知感於不容己夫是之謂沃心沃心者格心也孟
[049-24a]
  子曰人不足適政不足間惟大人能格君心亦謂
  先其根本後其節目其潛移黙化之機神速焉耳
  非必繩愆糾繆之果可盡廢也而茍隨時俯仰順
  㫖雷同以妄託大人不足適間之意則夫張禹孔
  光幾疑深靜得體而唐虞之朝禹臯陳謨動色相
  戒不反覺多事耶是故將順不乏匡救吁咈多於
  都俞大臣以道事君固當以傅説為法而如髙宗
  者求言若渇亦真懸鞀設鐸之盛軌也哉大抵君
[049-24b]
  人命相才而忠直者上也而舟楫霖雨之才每間
  世而一遇獨啟沃之道隨人所得自致焉臣/愚以
  為將求舟楫霖雨之才亦必於啟沃見之蓋未有
  阿䛕取容尚可與建立功業亦未有法家拂士不
  足以尊主庇民此又帝王鑒别賢否斟酌用舍之
  權衡所歴歴不爽者也
[049-25a]
  書經
 若金用汝作礪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嵗大旱用
 汝作霖雨啓乃心沃朕心
           監察御史臣/陳髙翔
  王氏安石曰作礪使成器舟楫使濟難霖雨使澤
  民
  蔡氏沈曰髙宗託物以喻望説納誨之切雖若一
  意然一節深一節也
[049-25b]
  臣/謹按若金用汝作礪喻修身也金之為質純粹
  以精故周易以象乾道之剛衛風以比武公之徳
  然必淬而磨之斯渣滓消而光輝著矣人性皆善
  亦純粹以精者也物蔽氣拘而後漸失其本故欲
  修身者必加以克治之功然所以克而治之者不
  能無藉於匡救贊襄之益如仲山甫之補衮汲黯
  之拾遺魏徵之諌諍皆所以弼成主徳而建皇極
  作礪之謂也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喻任事也大
[049-26a]
  廷敷政治忽所關取譬巨川明其為遺大投艱也
  舟楫之任載猶臣僚之任事故巨川至廣必舟楫
  堅牢斯濟之而不難政務至繁必臣僚舉職斯理
  之而無曠茍非輔弼疑丞之選輸誠竭智各殫其
  翼為明聼之才如同舟者之共濟則有弛而不張
  之處而庶績不能以咸熙矣詩所謂靖共爾位羅
  從彦所謂愛君如愛父愛國如愛家吕祖謙所謂
  處官事如家事皆所以仔肩國是而濟時務作舟
[049-26b]
  楫之謂也若嵗大旱用汝作霖雨喻澤民也民之
  戴君也如戴天其望君也如望嵗然天澤之布必
  雲雷為之効靈而後萬物有咸享之象易曰雷雨
  作而百果草木皆甲拆是也君澤之布必臣僚為
  之承流而後萬民有均沾之慶詩曰芃芃黍苖隂
  雨膏之四國有王郇伯勞之是也若有司懐出納
  之吝羣吏有中飽之虞則無異於屯之屯膏小畜
  之宻雲不雨矣安得使含生之類無不飲和食徳
[049-27a]
  以遊於聖人之宇哉易稱自上下下其道大光書
  稱安民則惠黎民懷之皆所以誕敷闓澤而固邦
  本作霖雨之謂也髙宗設此三喻以命傅説其於
  天徳王道燦然備矣更即其意而推廣之則知凡
  為人臣之道必以責難為心以陳善閉邪為事庶
  有合於作礪之説若承順意㫖以為恭稱頌徳羙
  以為敬斯與作礪之意異矣必當官以瘝曠為憂
  食禄以尸素為媿庶有合於舟楫之説若志在偷
[049-27b]
  安而常存局外之視以與衆浮沉巧於規避而常
  持兩可之議以與時俯仰斯與作舟楫之意異矣
  必仰體君心而一物失所以為憂奉揚徳意而一
  夫不獲以為恥庶有合於霖雨之説若不明於本
  末之内外而挾畛域之見以稽沛澤之汪洋不辨
  乎義利之後先而假節嗇之名以阻鴻波之浩蕩
  斯與作霖雨之意異矣
[049-28a]
  書經
 惟暨乃僚㒺不同心以匡乃辟
           監察御史臣/彭肇洙
  臣/謹按人臣立朝正君徳莫先於一臣心臣心不
  一君徳不可得而正故兼聽並觀虛一心以納羣
  下者人君之度也端已率屬集衆心以事一君者
  大臣之責也何者朝廷之上自卿尹以逮於百職
  事位益卑去君益逺非若大臣左右天子一言一
[049-28b]
  動可隨時規正己也而政治或有未當君心或有
  未純小臣縱有感激奮發之私恒苦於勢隔而莫
  由上逹惟恃大臣開誠布公俾人人得以自靖而
  後衮職之闕乃可得而補伊訓曰臣下不匡其刑
  墨春秋傳曰同官為僚匡君者臣子之職而同心
  則大臣暨乃僚以共成弼諧之休者也然而古來
  為大臣者或天資深刻惟恐後來驟進往徃借君
  無過舉之説預杜羣寮靖獻之口而専權固寵者
[049-29a]
  則又樹黨營私或陽博接引之名而隂以行其朋
  比之術同心固難同心而匡乃辟尤難雖然人臣
  之所事者君耳君父之念重猜忌之見必消忠愛
  之情深異同之迹自化禹臯聖人也君明臣良其
  相與儆戒之詞猶曰同寅協恭和衷哉又曰不自
  滿假惟汝賢蓋兢兢乎惟恐嘉言之攸伏也周召
  夾輔王室下至虎賁侍御之士亦得旦夕承弼厥
  辟故其詩曰濟濟辟王左右趨之又曰無怨無惡
[049-29b]
  率由羣匹是以朝臣協於下君徳昭於上也且夫
  小臣之不得與大臣同者禄耳秩耳至其愛君許
  國靖共匪懈之心非有間也公孤無進逼之嫌則
  嘉謨日至於當宁執政宏開濟之誼則讜論不缺
  於黻庭言茍切於君身即論議失當亦必委曲以
  原其隐事若關乎國計縱意氣過激尤當推奬以
  盡其才况大臣不忘啟沃小臣復得因事効忠彌
  縫其闕而救正其失一堂之上濟濟相師庶尹允
[049-30a]
  諧何患君不若堯舜治不若唐虞哉要非大臣奉
  公體國端一己以為僚屬倡不至此由是言之君
  雖明聖尚必藉規諌之勤臣非協恭無以盡弼直
  之義不然髙宗聖君也傅説賢相也猶以同心匡
  辟為命則可知大臣公忠之難而人君之納誨誠
  不可以或緩矣若夫借黨援為聲氣引宵小為腹
  心禍首及於正人而害且貽於家國此人臣朋黨
  之弊為人君者不可不知也
[049-31a]
  書經
 説復于王曰惟木從繩則正后從諫則聖后克聖臣
 不命其承疇敢不祗若王之休命
           監察御史臣/徐以升
  漢書文帝本紀詔曰古之治天下朝有進善之旌
  誹謗之木所以通治道而來諌者也今法有誹謗
  訞言之罪是使衆臣不敢盡情而上無由聞過失
  也將何以來逺方之賢良其除之
[049-31b]
  蔡沈曰木從繩喻后從諌明諌之决不可不受也
  然髙宗當求受言於己不必責進言於臣君果從
  諌臣雖不命猶且承之况命之如此誰敢不敬順
  其羙命乎
  臣/謹按傅説之言見人君不可不受諌也天下雖
  有本直之木然斷無不假繩墨而正者古來雖有
  睿智之君然斷無不受諌戒而聖者聖之名人君
  所甚慕茍非口無過言身無過行亦未易副其名
[049-32a]
  也而究其實則以從諌當之蓋天下惟聖人大公
  無我舍己從人觀其真能從諌則知其有聖人之
  徳矣故下文不復云從諫而曰后克聖者以見從
  諌之即為聖也至于三代以後惟漢文帝實能求
  諫止輦受疏開言路者至矣乃復下詔除誹謗訞
  言之罪欲使臣下盡情主上聞過求諫之切如此
  則情豈有不盡而過豈有不聞哉下無匿情上無
  過舉治道寧有不日盛哉盖求諫之道必先去其
[049-32b]
  所畏有所顧忌則雖賢者或不敢以盡言無所誅
  責則雖中材亦皆可以激發故除誹謗訞言之罪
  乃求諫第一要着此文帝所以為三代後守文令
  主也然臣/愚以為凡人臣之進言不必論其言之
  當否宜先辨其心之公私夫無所為而為者謂之
  天理有所為而為者謂之人欲古今之進言其出
  於天良之本然者固有其人而或汲汲於功名或
  戚戚於富貴希冀一言之合以邀人主不次之用
[049-33a]
  者亦復不少然或遇不克納諫之主而能言人之
  所不敢言或具先幾之見而能言人之所不及言
  或審治亂之要而適當乎時與勢之不可不言雖
  其舉念之初未必無所為然所言者非係君身即
  關國是人主亦未嘗不収進言之益乃若明知大
  度之主不加譴責或逞其一偏之見矯飾以為言
  或竊取已往之陳事紛更以為言或影響其事張
  皇其説傅㑹以為言沽直名而希榮遇其心術已
[049-33b]
  不可問更何論其言之當否哉唐太宗神采英毅
  羣臣進見舉止失措太宗知之每奏事輙假以顔
  色冀聞其過此亦求諫之盛心也然觀其怒魏徵
  之直而有㑹須殺此田舍翁之語則知其猶有不
  能自克之意潛伏於隱微幽獨而非誠能樂受者
  矣竊以為人臣愛君無過於諫而古來因諫獲罪
  者不少此豈盡為君者惡聞逆耳之談以規為瑱
  哉毋亦有愛君之心而所以為諌之法有未善也
[049-34a]
  天下後世徒加主以咈諫之名而不知臣已分其
  過矣若夫明知其説之過也而姑容之明知其中
  之詐也而姑恕之明知其事之難行也而姑酌之
  不使杜進言之口惟欲作敢言之氣如天地之無
  不容如江海之無不納是即古帝王好問好察聞
  善則拜之盛心非僅商髙漢文之可同年而語也
  抑臣/更有進者臣之事君猶子之事父父母有過
  人子幾諫起敬起孝居常則視於無形聽於無聲
[049-34b]
  惟臣之事君亦然折檻牽裾不過諫法之一端聖
  人之教在不欺不數所貴以忠愛孚以誠敬格謀
  猷之入告使細旃廣厦黙喻潛移從善如轉圜而
  視聼形聲之胥冺甚且因一言而定大疑决大患
  天下百世賴之雖秉國鈞者不是過也斯為無忝
  言職者矣故宋臣歐陽修曰諌官雖卑與宰相等
  其言良有以哉
[049-35a]
  書經
 后從諫則聖
            檢討臣/李金臺
  臣/謹按傅説之告君曰惟木從繩則正后從諌則
  聖夫以髙宗恭黙思道之主審象旁求之殷舟楫
  鹽梅之喻其求諌之心亦已至矣而説以是為言
  者盖有見於作聖之難也抑有見於非作聖之難
  而從諌之難也粤考自昔人主有始而從諌如流
[049-35b]
  繼而十漸不終者唐之太宗是也有明知其善優
  柔不斷者漢之元帝是也有剛愎自用雖有善而
  不納者唐之徳宗是也有惡其言之戅直而漸疎
  斥不用者漢武之於汲黯明皇之於九齡是也有
  堅信一人不采衆説以至成法紛更者宋之神宗
  是也有臣下立言之體不善人主遂厭其激聒一
  切章奏留中不報者明之神宗是也從諫之難得
  固如此哉善夫舜之責禹曰予違汝弼汝無面從
[049-36a]
  退有後言求言之心何其切也益之告舜曰儆戒
  無虞㒺失法度舜决無是事而益言及此何其思
  深而慮逺也以大舜為法以漢唐諸君為戒則作
  聖不難矣且夫殷商之時王畿不過千里風俗猶
  存渾厚似其時之治平猶易而傅説已殷殷勸戒
  如此後世疆宇日拓中外一家則腹裏邊外之情
  形海疆㳂河之事勢數倍於昔時又且一命之士
  授自銓部一尺之土守以王官則内外文武臣僚
[049-36b]
  又數倍於昔時四方水旱疾疫之災仰給於天府
  官俸役食兵餉之費仰給於司農則㑹計出入之
  煩又數倍於昔時加以一嵗之斷獄動盈千百一
  事之輾轉輙經數年則裁决辦理之難又數倍於
  昔時人主雖宵衣旰食日不暇給竊恐四目之明
  猶有遺照四聰之逹猶有遺聞則廣開言路集思
  益以禆髙深當有較髙宗之旁求啟沃而更加勤
  者矣抑猶有進焉者蔡襄之言曰任諫非難用諌
[049-37a]
  為難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者臣之分也諫無不聼
  聼無不行者君之明也羣臣中有緘黙保位間或
  摭拾浮辭瑣屑卑陋凟聖聽以塞責者此其人原
  無心於國家雖罷斥之不為過若有關治體而意
  見稍殊議論不一者人主惟有兼容並納執兩用
  中擇其言之尤善者而見之於實事務使有裨於
  國計有益於民生可傳於天下後世則用諌之利
  溥及無疆矣至於作聖之根原則又在深宫宻勿
[049-37b]
  人臣章奏不及之地庶有合於古人不聞亦式不
  諌亦入之道也
[049-38a]
  書經
 惟天聰明惟聖時憲惟臣欽若惟民從乂
             右庶子臣/陳浩
  孔安國曰聖王法天以立教於下無不聞見除其
  所惡納之於善其所施為未嘗不法天也
  吕祖謙曰髙宗已造明哲之地若火然泉逹故傅
  説欲擴充髙宗之明哲必憲天之聰明而後已也
  蔡沈曰天之聰明無所不聞無所不見無他公而
[049-38b]
  已矣人君法天之聰明一出於公則臣敬順而民
  亦從治矣
  臣/謹按人君繼天出治所以率乎臣而安乎民者
  必以奉若天道為先天聰明而聖憲之則天人合
  而王道備也聖憲天而臣民訓行之則上下交而
  治功成也孔安國以立教之除惡納善為法天吕
  祖謙以為擴充髙宗之明哲必至於法天之聰明
  而後已俱於經義有所發明蔡沈於無不聞見推
[049-39a]
  出公字以為上天聰明之實其説益精義蘊幾無
  餘矣臣愚以為惟主之以敬而本乎誠然後能聰
  明一出於至公而憲乎天也今夫天髙髙在上未
  嘗視也而無不見未嘗聴也而無不聞斯為天之
  聰明也而非天之所以為天中庸曰維天之命於
  穆不已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又曰上天之載無
  聲無臭至矣天惟以於穆不已者運於無聲無臭
  之表故無所視而無不見無所聴而無不聞人君
[049-39b]
  法天行之健以自強不息雖不覩不聞而戒慎恐
  懼之心無或弛雖出王游衍而曰明曰旦之念無
  少渝則誠敬積而視聽之際自無偏私矣憲天之
  聰明端在是哉不然而墮聰黜明者異學之杳冥
  恍惚既非正道所尚而伺察以為明偏聽以為聰
  者成見一入於心而公理頓失又豈能憲天以盡
  聰明之用乎臣故曰憲天之聰明在視聽之出於
  至公而視聽之所以能公者惟在一之於誠敬也
[049-40a]
  至於為臣與民者共戴一君即共戴一天雖其分
  相懸而誠敬之理初未嘗或異使不仰體吾君憲
  天之心而各以誠敬自効則廟堂無協恭篤棐之
  實心而臣職忝草野昩遵道遵路之大義而民俗
  偷所謂欽若而從乂者果安在乎唐虞三代之治
  所以庶績咸熙百昌時若和氣協而嘉祥畢至者
  惟此誠敬之心貫徹流通上感而下應之以蒸為
  治象也故堂廉一徳而後泰交成海宇同風而後
[049-40b]
  至治洽夫是之謂欽若夫是之謂從乂夫是之謂
  憲天之效而非一切近功小補之可託哉
[049-41a]
  書經
 惟天聰明惟聖時憲惟臣欽若惟民從乂
            給事中臣/陳履平
  蔡沈曰天之聰明無所不聞無所不見無他公而
  已矣人君法天之聰明一出於公則臣敬順而民
  亦從治矣
  臣/謹按虞書曰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周書曰亶聰
  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是聰明者出治之原而
[049-41b]
  憲天則又聰明之本也歴觀古才智之主綜核庶
  政耳目有時而蔽見聞有時而窮非聰明之不可
  用也而用之不出於至公則偏倚生而耳目窒矣
  惟天之聰明冲漠無朕而籲呼者㒺不聞照臨者
  無不察栽培傾覆各因其自然而無不得其當無
  他公而已矣人君繼天出治處億兆之上握化理
  之樞臣也天敕之民也天佑之聰明也天亶之烏
  可不體天心以建極奉天道以宣猷而一出於至
[049-42a]
  公無我之治哉殷髙宗以睿知之質繼賢聖之烈
  而傅説首告以憲天之學大哉言乎萬世人君聰
  明之用不易此矣抑臣/更有進者惟公生明是公
  為聰明所自出非用其聰明以求合於公也耳目
  之渉歴有限天下之事理無窮以有限之耳目應
  無窮之事理欲其泛應而曲當也難矣故天以無
  私成化而一誠感乎萬類王者以大公馭世而萬
  理融於一心然其所以致此者必先之以主敬繼
[049-42b]
  之以窮理慎獨以審其幾克己以去其私而後心
  與道合道與天合此遜志時敏之學所以繼憲天
  而敷陳也歟
[049-43a]
  書經
 惟天聰明惟聖時憲惟臣欽若惟民從乂
           監察御史臣/朱續經
  陳櫟曰憲天聰明則君與天一臣民之心均此天
  理自有不容違者
  林之竒曰天之聰明即民之聰明君能公其心以
  憲天而率其臣以欽若則自合乎民之心矣民之
  從乂盖得天下之所同然非勉強而從之也
[049-43b]
  姚舜牧曰聖人與天為一要與天為一必時時遵
  奉為成憲而後可又曰聖人不徇己之耳目以天
  下之耳目為耳目則至聰至明與天合徳矣
  臣/謹按惟天生民有欲欲者聰明之蔽也民蔽於
  欲不克自乂矣惟天生聰明時乂故曰惟天下至
  聖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雖然君與民不相及也
  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厥有臣焉故書稱汝明汝聽
  也要其所謂汝明汝聽者亦祗分一人之聰明以
[049-44a]
  逹之天下而止則是聰明者聖所獨也聖者臣所
  法也民可使由不可使知者也而聖人顧不自有
  其聰明何也天所賦者命也人所受者性也性命
  之理自天而之人萬物之一源非有我之所得私
  也臯陶謨曰天聰明自我民聰明泰誓曰天視自
  我民視天聼自我民聼民者可明而不可愚也人
  君之視聼得天下所同然則天且弗違矣而况承
  流於下者乎出一己之私智則人各有心矣安問
[049-44b]
  監觀在上者乎是故塞聰蔽明而具曰予聖常人
  所以被聰明之累也兼聼並觀而與天合徳聖人
  所以極聰明之用也然謂聖人舍一心而外求之
  則又不可聖人天聰明之盡者耳以己之聰明不
  失知天之聰明有在以其所見察乎衆人所不及
  見而實為天下所共見以其所聞通乎衆人所不
  及聞而實為天下所共聞百官之治治以此萬民
  之察察以此此所謂天與人一以貫之者也顧傅
[049-45a]
  説言奉天而必曰時憲者何也天命流行帝則必
  察無物不有無時不然純亦不已之聖人耳目之
  用與天為一自強不息之君子視聼所屬以天為
  準故郊壇對越者事天之禮也屋漏修省者敬天
  之誠也而視逺惟明聽徳惟聰者憲天之實也念
  念而察之事事而體之日日而新之天監常凛帝
  謂時通豈復有逸豫介於其間哉天子無逸豫而
  臣有敢為逸豫者乎君臣皆無逸豫而民有不並
[049-45b]
  化於無逸豫者乎天以民為心君以天為心臣以
  君為心民以君與臣之順天者為心事有必至理
  有固然也此奉天治民之要道也與
[049-46a]
  書經
 惟天聰明惟聖時憲惟臣欽若惟民從乂
           監察御史臣/黄登賢
  臣/謹按自古聖王恭己垂裳而廟堂之上四海之
  遙靡不景徳向風從欲以治非有竒智異術也其
  所存者天之心所行者天之事而已天者何理也
  理大公而無私記有之奉三無私以勞天下蓋言
  王者能奉天之無私也故曰髙明配天又曰浩浩
[049-46b]
  其天而憲天之説特見於傅説之告髙宗其奉三
  無私之義歟今夫天非有政教號令之施也維天
  之命於穆不已上天之載無聲無臭然人有善天
  必佑之人有惡天必棄之天之聰明何其無不聞
  無不照如是哉其無不聞無不照者惟無私也聖
  人以其無私聼者法天之聰則亦無不聞矣以其
  無私視者法天之明則亦無不照矣以無所不聞
  之聰聼天下以無所不照之明視天下而天下之
[049-47a]
  臣民猶有不恪共以奉職鼓舞而向化者乎君與
  天一徳則臣與民一心其效有旋至立應者抑臣/
  又按宋臣吕祖謙之説謂髙宗已造明哲之地傅
  説欲擴而充之必憲天之聰明而後已盖有明哲
  之資者已裕作聖之基而進以法天之學則莊敬
  日强純一不已俾庶明勵翼悉凛王章萬姓諴和
  胥歸王路而後憲天之道無餘藴焉此即傅説所
  以盡納誨之職而吕祖謙發之其所以資君徳者
[049-47b]
  誠匪細也夫
[049-48a]
  書經
 惟天聰明惟聖時憲
             編修臣/孫人龍
  孔安國曰聖王法天以立教於下無不聞見除其
  所惡納之於善其所施為未嘗不法天也
  臣/謹按傅説既言聖王奉若天道而此申以憲天
  之聰明者蓋以天髙髙在上雖若無所聼而實無
  所不聞雖若無所視而實無所不見惟聖王法天
[049-48b]
  之聰明以治其臣民乃所以為奉若天道也詩稱
  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而其實一元資始品物流形
  凡主宰乎羣䝉之上者初不待於呼籲而聲情畢
  達昭然帝謂之可通燭照乎羣生之上者初無事
  於表著而幽隱畢彰灼然帝鑒之有赫此無他維
  天之命於穆不已故易簡而理得正大而情見誠
  通復於一原神絪縕於萬化皆由陰隲之至公而
  宇宙咸渾涵於聰明中也若夫聖王法天行健而
[049-49a]
  自強不息孔安國以立教於下除其所惡納之於
  善闡發時憲之義良以天生民而立之君興化致
  治莫不欲其同歸於善故惟宸衷端虛靈之宰斯
  聲入能通而一心所融貫者常超乎萬彚之先是
  所以憲天之聰也睿慮澄昭灼之本斯物來能照
  而一心所洞徹者常周乎萬里之外是所以憲天
  之明也由是奉若天道而乾符克協泰運彌昌庶
  績咸熙品彚時若臣必欽若民亦從乂咸仰繼天
[049-49b]
  立極之聖人而成萬世太平之郅治矣
[049-50a]
  書經
 惟天聰明惟聖時憲
           監察御史臣/鹿邁祖
  蔡沈曰天之聰明無所不聞無所不見無他公而
  已矣人君法天之聰明一出於公則臣敬順而民
  亦從治矣
  臣/謹按萬物之所共戴者惟天兆民之所共尊者
  惟聖天即理聖即天也體天之德行天之道然後
[049-50b]
  三極以立而上下同流惟天鑒觀有赫至聰至明
  其所以無不見聞者無私故也無私則無所蔽而
  物無遁情故曰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
  聖人繼天出治凡惇庸命討皆出於天而寄於君
  者天臨之君主之臣行之與庶民共之㡬微疑似
  之間稍渉於偏即開天下以畸重畸輕之漸而與
  天心有間焉易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詩曰不顯亦臨無射亦保惟此心惺惺終日乾乾
[049-51a]
  俾存諸中者淡然無欲以養其清明之體澄然有
  主以善其權度之宜使聰明之用内不蔽於己外
  不蔽於人邇不遺而逺不禦斯與天合徳而王道
  於以四達而不悖蓋太虛無為而萬物各止其所
  者天之所以為天也明睿所照而羣生共獻其誠
  者聖之所以為聖也是故飽煖安佚猶畢雨箕風
  之各有其好禮樂兵刑猶春夏秋冬之各一其時
  而明通公溥稱物平施以照臨萬方者直如太和
[049-51b]
  元氣之流行於四時百物中也且夫憲天者當以
  天之心為心然而天之心寄於民天之聰明初未
  嘗以目視而耳聼也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以萬
  方之民命付之君民心即天心也民之心至私合
  天下之私而公出焉民之心至愚合天下之愚而
  明生焉闢四門明四目達四聰天下之聰明莫大
  乎是昔洪範次敬用之疇曰視曰明聼曰聰又曰
  思曰睿睿作聖蓋思者聰明之本作聖之原而必
[049-52a]
  統之以敬一敬而天人之理一以貫之矣
[049-53a]
  書經
 惟聖時憲
              編修臣/王檢
  臣/謹按書之言聖治也典曰天叙禮曰天秩章服
  曰天命刑用曰天討凡其政教之所被無一不推
  本於天焉非但以建極綏猷致其欽崇之詞也亶
  聰明作元后聖天子本天錫之姿以臨天下而又
  必以其睿智之徳兢兢焉奉若而不違則凡其耳
[049-53b]
  目之所及無非帝命之鑒觀而以人道治之實以
  天道治之矣今夫天道之成化無心也其視聼之
  所寄非有形聲之可求也然而日鑒在兹無形也
  而有形者莫能遁處髙聼卑無聲也而有聲者皆
  可通則天道之照臨是即君道之極則也故説命
  曰惟天聰明而繼之曰惟聖時憲夫聖人者本天
  道以治天下者也書曰敕天之命惟時惟㡬言其
  敬天之誠無一時一事之少間也敬之至斯憲之
[049-54a]
  精矣詩曰夙夜基命宥宻言其夙夜積徳以承天
  命者至深至宻是宸衷之淵微念念皆與天心相
  契也憲之者内惕其欽承外隆其昭事顯以致上
  律之功隱以盡崇效之實凛凛乎旦明乾惕之懷
  一私不雜而萬象咸周所謂清明在躬志氣如神
  也天下雖大萬物雖衆以一心運焉而可以一日
  而數周矣書曰光被四表格于上下惟時憲之聖
  人能之是以一代之禮樂典章人仰聖人之制作
[049-54b]
  而實皆天文之炳煥也一代之慶賞刑威人仰聖
  人之舉錯而實皆天道之昭垂也天以髙則明聖
  以公則溥極斯世情偽之故萬有不齊而聼以天
  聰視以天明則凡處於覆幬之中者固無不仰被
  其升聞之化而寧有情暌勢隔阻於照臨者乎易
  曰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徳夫惟憲之斯能合之也
  孔子曰奉三無私以勞天下奉天者憲天者也陳
  氏櫟曰憲天聰明則君與天一而漢儒董仲舒亦
[049-55a]
  謂聖人法天而立道然則聖人之至徳固即天道
  之至教也夫
[049-56a]
  書經
 慮善以動動惟厥時
             編修臣/秦勇均
  蔡沈曰善當乎理也時時措之宜也慮固欲其當
  乎理然動非其時猶無益也聖人酬酢斯世亦其
  時而已
  臣/謹按傅説告商王以憲天聰明此則憲天之見
  於處事者也天則之當然無過不及者為善天道
[049-56b]
  之自然流行不滯者為時立其極於至静之中而
  鼓其機於羣動之際此其故可仰觀於天而得之
  今夫天健行不息其動也直四時行焉百物生焉
  隂陽寒暑各得其平屈伸往來莫窺其迹舉天下
  之物而各正性命保合太和則惟其粹然至善而
  適當其時也然天無思也無為也無所為慮也天
  道無心而成化聖人有心而無為故憲天之主不
  能不藉於慮慮乃可以擇善慮乃可以審時而制
[049-57a]
  動之本一以貫之矣蓋人君之動四海之休戚關
  焉千載之得失繫焉使不熟思其是非詳審其利
  弊則制事無本動何以臧惟以善為的而運四海
  於一心計千載於一日即一言一行之微亦必圗
  度而後出之端居穆清神明黙運堯本文思為光
  被舜由執兩以用中即至疇咨清問亦惟欲求其
  百慮而一致以得至善之㑹歸而使天下之動貞
  於一而已夫動而克善則動得其正似可動而世
[049-57b]
  為天下道矣而尤必合之於時者何也同一善也
  或宜於古而不宜於今或適於彼而不適於此先
  時而行則有輕躁之弊後時而𤼵則有遲滯之愆
  故必準之以時則秩然而得其序藹然而適其宜
  神而明之化而裁之範圍天地而不過而所謂善
  者乃至精至粹不偏不倚而成其為大中之道矣
  周子通書慎動篇曰動而正曰道用而和曰徳動
  而正即善之謂也用而和即時之謂也何以慎動
[049-58a]
  亦慎之以慮而已周子之言不與傅説之意相發
  明也哉雖然慮徵於動而慮之本原不在於動也
  大學言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必先主靜以立
  人極舉萬事萬物之理皆探本於幾微握樞於宥
  宻至靜之中萬理悠然其來㑹至臨事之際不過
  再為審量稱物平施而自得其理若靜而未動無
  以裕其本原而徒慮之於動則其慮也非粗浮而
  不相入即紛擾而無所歸又何能得其善而協其
[049-58b]
  時也哉易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誠於
  靜斯神於動而天下之理胥渾化於何思何慮之
  天斯則聖學之極功人君憲天而出治至此乃為
  天人合一之道矣
[049-59a]
  書經
 慮善以動動惟厥時
             編修臣/陸嘉穎
  蔡沈曰善當乎理也時時措之宜也慮固欲其當
  乎理然動非其時猶無益也
  臣/謹按聖人之道與天合徳天者理而已自理之
  著於事者言之則曰善人君宰制萬㡬由修身以
  至平天下莫不各有事理當然之極大學所謂至
[049-59b]
  善也故静與天遊動與天適其靜也彚衆善於一
  心如明鏡止水粹然中涵迨由寂之感天人消長
  於是乎判政治得失於是乎分一或不慎鮮不有
  毫釐千里之謬者洪範云思曰睿睿作聖蓋思能
  通微慮能得止惟深故通天下之志惟㡬乃成天
  下之務動之所係逺且大慮之為用重以周要皆
  行乎其所不得不行而非一己之所得與易損益
  二卦皆曰與時偕行艮卦曰動静不失其時其道
[049-60a]
  光明時之義大矣哉竊嘗觀上古帝王創制顯庸
  財成輔相以左右民盡羙盡善動㒺不臧或數聖
  人之事先後作述易地皆然或一聖人之事次第
  敷施有條不紊或寛厚以養和平之福或嚴肅以
  振玩愒之風無意必固我之私化剛柔競絿之迹
  政無不舉令無不行惟其能相時而動也若夫急
  功好名而不切於時務優柔寡斷而不中乎機宜
  先時者躁後時者濡過不及之弊其失均矣堯舜
[049-60b]
  之學曰執中曰用中中無定體隨時而在傅説所
  言實祖於此要其所謂時者不外於法天而已天
  不言而歳功成日月相推寒暑迭運一動機也法
  天者秉剛健文明之徳必應天時行乃為大亨是
  以因時制宜不執成見不循徃轍人或見仁見知
  各得其一隅而聖人則如太和元氣流行於春夏
  秋冬而各協其候所以百慮一致動而無動也是
  必窮理格物以探其原集思廣益以精其辨清心
[049-61a]
  寡欲以養其明雷厲風行以致其决而後先天弗
  違後天奉若聖人之徳一天之徳也故曰天地無
  心而成化聖人有心而無為
[049-62a]
  書經
 慮善以動動惟厥時
           監察御史臣/孫宗溥
  臣/謹按人君經綸百為宰制萬有必先致謹於隱
  微幽獨之間而衡量乎措正施行之地使天下之
  物無以擾吾心而吾心之㡬審矣吾心之幾有以
  應天下而天下之理得矣統寂感存發之交而悉
  化其紛紜膠固之迹所由因心作則而各當其可
[049-62b]
  也今夫吉凶悔吝生乎動動者事幾所由見端而
  不可忽焉者也顧動之之先則為慮動之或當或
  否由於慮之有善有惡故欲慎持乎動者尤當審
  察乎慮夫善之涵於不慮之先者性命之精寂然
  而不動也善之形於方慮之頃者事物之理感而
  遂通也然必有省察之方以審乎善之㡬有克治
  之力以堅乎善之志因一念之甚微而善有擴充
  之量因一時之偶觸而善有日新之功夫如是可
[049-63a]
  以推行盡利而動㒺不臧矣乎然所貴乎時措咸
  宜者何也蓋善無定體隨時而在方其慮也意念
  乍萌與物未接故只見為善而時之妙理未呈及
  其動也經緯互形與心為準惟能協乎時而善之
  化裁始見茍徒執乎所慮之善而不克變通於其
  間則施之或失其當而逕行直遂反有實意而莫
  達者矣用之或非其宜而拘文牽義即有成憲而
  難遵者矣古今來好治之君其立心行政非不事
[049-63b]
  事求合乎理然或時異勢殊功效懸絶化未下䆒
  變故滋生此以見徒善之不足以為政而時之為
  義大矣哉且夫善之外非别有所謂時也從來驩
  虞小補之治毎假時宜之説以文其目前茍且之
  施卒之化不本乎因心治難臻於上理此舍善以
  言時而失厥本矣夫時亦從善見耳特以善如裘
  葛之良時如寒暑之候時非裘葛雖善何施故必
  有因勢利導之方而後見神明黙成之妙此帝王
[049-64a]
  經權悉協體立用行以制心之學裕治世之模而
  非後世違道以干民譽因循以便身圖者所得藉
  為口實也夫傅説之進告於王曰惟天聰明惟聖
  時憲天道惟時是以萬物雜然各得其職而不亂
  其光為日月其運為隂陽其威為雷霆其澤為雨
  露皆生於時者也使人君舉措設施昩於機宜干
  時而動即不得謂聰明矣故時者正王者憲天之
  學所以率作臣下丕冐羣生者胥此道也烏可以
[049-64b]
  忽乎哉
[049-65a]
  書經
 惟事事乃其有備有備無患
             編修臣/孫宗溥
  臣/謹按自古聖君主治於上賢臣輔治於下各有
  其當為之事而無敢稍自暇逸故兢兢業業一日
  二日萬㡬事其君之事百工惟時而思日孜孜思
  日贊贊事其臣之事君臣交相為理於以亮天工
  凝庶績而思患預防之意亦未嘗不寓於此焉益
[049-65b]
  之戒舜曰儆戒無虞而傅説之告髙宗亦曰惟事
  事乃其有備有備無患夫患伏於未形而備則豫
  於平日有備歸於事事則所謂有備者非防變於
  事外而别有經營也亦祗事其所事凡政令之所
  必修職業之所當盡善始慮終慎乃憲省乃成而
  已而備即於是儲而患即於是弭先儒張氏曰修
  車馬備器械事乎兵事則兵有其備故外務不能
  為之憂簡稼器修稼政事乎農事則農有其備故
[049-66a]
  水旱不能為之害此其大較也夫兵可百年不用
  而不可一日不備大司馬之法中春教振旅中夏
  教茇舍中秋教治兵中冬教大閲整飭其車旗戎
  馬器械熟習其坐作進退疾徐所以修軍實而壯
  武威非曰萬姓敉寧四夷賔服可忘戰備也若夫
  食乃民之天物土宜頒穀種以教稼穡勤樹藝自
  司徒而下迄於田畯皆各事其事既無曠土亦無
  惰民三年耕則有一年之蓄九年耕則有三年之
[049-66b]
  蓄而又有十二荒政以聚萬民遺人委積以待施
  恵卒遇旱澇之災而民不凍饑邑無流亡蓄積多
  而備先具也此就兵農二事言之而有備無患之
  意可以類推矣臣/又按林氏之竒曰此又戒之以
  預備於不慮治不忘亂安不忘危之事夫居安思
  危在治思亂是固朝乾夕惕之至意持盈保泰之
  良謨百王莫易者也昔周公之輔成王也作詩曰
  迨天之未隂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户夫以成王之
[049-67a]
  賢周公之聖君臣一徳以成郅隆之治豈猶慮見
  侮於下民而必綢繆於未雨耶誠欲吾君知王業
  之艱難而制治於未亂保邦於未危必有備乃可
  無患與傅説之告髙宗同一意耳是故思艱圖治
  者宵衣旰食惟時惟㡬而同寅協恭相與釐工熙
  載廟堂之經畫周及萬里而遙一日之章程慮及
  奕禩以後沴忒不作姦宄不生於以鞏固其苞桑
  而享萬世無疆之休也哉
[049-68a]
  書經
 惟事事乃其有備有備無患
           監察御史臣/程盛修
  臣/謹按凡人治己然聖人治未然未然者有備之
  謂也故重熙累洽不足恃而曰桑土綢繆豐亨豫
  大不足言而曰厝薪抱火古之人豈好為是私憂
  過計之言以動色相戒哉誠以天下者非一手一
  足之烈治天下者非一時一世之事繼體之主䝉
[049-68b]
  業而安外侮不生内憂不作循塗守轍不失為哲
  王改絃更張亦號為英辟舉而措之馴致太平不
  知治忽之幾即伏於此天下之大有耳目所及之
  處有耳目所不及之處有心思所到之處有心思
  所不到之處惟聖人見微知著先事預防故能化
  有事為無事不釀無事為有事國家承平歴年所
  矣四郊無壘𤇺燧不驚少者不見金革老者不聞
  鉦鼔文恬武嬉習為故常然鄉里暴横亂之萌也
[049-69a]
  奸民煽動亂之兆也城狐社鼠之蟠踞亂之藪也
  不早為弭之聚數千萬之游手而廹以饑寒何異
  驅數千萬之虎狼而縱之山林哉猶有説焉無平
  而不陂者天之道無静而不動者人之心人心之
  動乗乎其機事機之來發於其猝待其猝發而始
  圗之則國家受其害而百姓罹其殃當其未發而
  先制之則廟堂無旰食之憂而閭閻無震驚之患
  雖曰旱潦之後撫綏不可缺也而法制亦不可疎
[049-69b]
  嗷嗷之衆噢咻不可緩也而整齊亦不可少必使
  人人有感恩之心而人人無倖恩之心事事有不
  然之慮而事事無或然之慮是安得不賴封疆乎
  哉封疆之臣其付託也重其體察也真其呼應也
  捷彌縫其闕而匡救其災事半功倍也夫以得為
  之勢遇可為之時不為地方計長久民生計逺大
  鋤耰棘矜之軰視為不必憂椎牛發冡之奸視為
  不必畏一旦有釁鋌而走險明之徃鑒尚忍言哉
[049-70a]
  善乎蘇軾之言曰内無權臣外無强諸侯而可憂
  者姦民也去姦之道小惡不容於鄉大惡不容於
  國不避誅除搏擊之名而勿邀姑息寛厚之譽有
  備無患豈一朝一夕之故哉有備者何練軍實以
  固疆圉勸農桑以興地利嚴保甲以清邪慝老生
  之常談乎實救時之急務也
[049-71a]
  書經
 惟厥攸居政事惟醇
            右中允臣/涂逄震
  蔡沈曰居止而安之義安於義理之所止也義理
  出於勉強則猶二也義理安於自然則一矣一故
  政事醇而不雜也
  臣/謹按傅説告髙宗以憲天聰明此則約其要於
  君心乃憲天出治之本而天徳王道一以貫之者
[049-71b]
  也夫人君以一心為萬化之本大而為政小而為
  事四海之休戚萬年之利弊胥係乎此而雜霸之
  施與純王之道逈乎不同者醇與不醇之分也即
  心慕乎純王之道欲仿而行之而或求治之心過
  於鋭初無寛和優裕之意以行乎其間則張弛毎
  因以失宜或圗治之文失於繁初無誠懇篤實之
  思以維乎其内則措施自不能各當此政事之不
  醇皆由於心之不醇而心之不醇實由於居之不
[049-72a]
  安也原夫人心之體至虛至靈義理本其所固有
  自物欲日侵義理漸失而心役役而不寧擾擾而
  不静求所以涵養此心者仍非義理不為功蓋義
  勝者從循理則安此一定之理也誠知存理而由
  義矣而察之未精行之未熟則心與義理猶不免
  有迎距離合之迹欲求如堯之安安禹之所謂安
  汝止豈可得乎惟厥攸居者心依於理理融於心
  居之以凝一而散者自聚也居之以簡約而紛者
[049-72b]
  自靖也渾然中藏粹然内藴其養之也至裕其用
  之也不窮由是舉而措之一心即萬化之樞一理
  即萬事之準時中之極有以立於化裁之先斯用
  中之道自有以協於精一之則舉所謂龎雜之治
  紛更之端何自而生而寧有纎毫之不醇者哉而
  憲天之道乃可得而言矣天無心而成化聖有心
  而無為天無心而太極之理涵乎六虚推而行之
  而萬物於以各正也聖有心而皇極之建渾然一
[049-73a]
  元行而宜之而萬國於以咸寧也夫聖人斂其聰
  明於寧謐一如天之於穆之難窺運其聰明於酬
  酢一如天之變化而莫測攸居則其静也専惟醇
  則其動也直而憲天之全體大用悉該於是矣漢
  儒董仲舒有言曰正君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
  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方此探乎
  政事之所從出也又曰設誠於内而致行之則居
  之未安而所以求至於安者可以知其功矣宋儒
[049-73b]
  朱子有言曰人君為治之本在乎正心術以立紀
  綱紀綱不能以自立必人主之心術公平正大無
  偏黨反側之私然後紀綱有所繫而立其要在講
  明義理之歸閉塞私邪之路是皆可與惟厥攸居
  之㫖相叅而互証者歟
[049-74a]
  書經
 惟厥攸居政事惟醇
             編修臣/汪士鍠
  蔡沈曰居止而安之義安於義理之所止也義理
  出於勉强則猶二也義理安於自然則一矣一故
  政事醇而不雜也
  臣/謹按傅說以憲天出治告君即備舉其事而推
  本於一心曰惟厥攸居居者以心之所宅而言蔡
[049-74b]
  沈釋為止而安者即虞書所謂安汝止也漢儒董
  仲舒有言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
  官以正萬民一心所係其重如此茍非養之有素
  從容中道者不可以語居之安也惟聖主殫心宥
  宻緝熙光明夙夜寅畏時幾敕命其涵養也禮陶
  而樂淑其純粹也仁熟而義精故徳性堅定方寸
  澄湛如明鏡止水纎翳不染無少混淆廓然虗公
  物來順應由是大綱舉施之於政而協萬目張見
[049-75a]
  之於事而當在上者南面恭己而成化在下者日
  用飲食而徧徳朝無叢脞之煩野無竒衺之擾以
  純王之心布純王之政彰為至治醇而不雜是故
  備舉其憲天之事則發號施令㒺有不臧詰戎除
  暴㒺有不濟命徳而賞不僭討罪而刑不濫用人
  則賢能在列度務則時措咸宜善蓋一世而處之
  以謙功髙千古而守之以讓保泰持盈斯防維之
  具備逺佞寡過亦嚬笑之必嚴凡人已内外之間
[049-75b]
  變化云為經緯裁制行乎自然無所勉強盖心安
  於正則心之所發者無不正如是而政事修明猶
  有岐於紛雜者未之前聞此一心所以為萬化之
  原而期其政事之醇者必以攸居為憲天出治之
  本也
[049-76a]
  書經
 惟厥攸居政事惟醇
            監察御史臣/孫灝
  蔡沈曰居止而安之義安於義理之所止也義理
  出於勉强則猶二也義理安於自然則一矣一故
  政事醇而不雜也
  臣/謹按傅説告髙宗以憲天聰明之事如上文云
  云可謂詳矣此節復深探原本而曰惟厥攸居政
[049-76b]
  事惟醇者蓋天下之理散於萬事而筦於一心以
  事役心則逐事以分給而施之不勝其勞以心宰
  事則因心以赴㡬而操之不竭其用古之聖王其
  能聰無不聞明無不見者不於其聰明所被之途
  侈泛應之能而必於其聰明所從出之處裕存神
  之妙則人主之一心是也夫心何以云居也居之
  為義止而安者也理得其所止則至善之極不遷
  道得其所安則應務之神自暇夫然故廓然而大
[049-77a]
  公物來而順應大之為政則勿二勿三而偏倚有
  所不恃焉小之為事雖至纎至悉而紛擾有所不
  生焉惟其心一故也一故醇醇故不雜是之謂以
  天徳行王道也堯舜之惟危惟微所以謹此心而
  垂裳之治準此矣禹之不矜不伐所以持此心而
  文命之敷本此矣湯之不邇不殖所以清此心而
  九圍之式萬邦之懷基此矣髙宗繼堯舜禹湯之
  後傅説輔以憲天聰明而復推本厥居以為政事
[049-77b]
  之根柢斯純王之心法也董仲舒有言正心以正
  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其知本
  之論也夫
[049-78a]
  書經
 惟厥攸居政事惟醇
           監察御史臣/沈廷芳
  蔡沈曰居止而安之義安於義理之所止也義理
  出於勉强則猶二也義理安於自然則一矣一故政
  事醇而不雜也
  林之竒曰自此以上所以為髙宗謀者無所不至
  故又總結之蓋言如上之所云當謹者其本則在
[049-78b]
  人主先正其心術而已居者有所主於中也中有
  所主則政事不駁雜此其本也
  臣/謹按人君首出庶物以理萬㡬其政治之得失
  俱繫於一心之純疵故心一正而朝廷百官萬民
  胥歸於正矣茍其所居安於義理而循自然則敷
  政寧人之道安有不醇者哉此傅説之所以拳拳
  告髙宗也臣嘗紬繹其義考鄭注謂其所居行皆
  如所言則王之政事醇精其説將居行混而為一
[049-79a]
  又皆如所言説既與上文不相聨貫又於居行無
  所發明集傳易之是也據易之艮象曰艮其止又
  云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
  虞書益稷謨禹曰安汝止惟幾惟康大學曰在止
  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其所謂止與安者居之
  謂也止且安矣而必合之動靜推之幾康極之能
  慮能得則居之地政事因之此内聖外王一以貫
[049-79b]
  之之道也先儒以政為大綱事為細目易繫辭曰
  萬物化醇醇者精也前漢書云黎民醇厚醇者厚
  也説命醇同純蓋不雜之意然三義必相叅而其
  義乃備焉醇必視其所居而居之所自來不外説
  命下篇學古有獲及遜志時敏道積厥躬諸説而
  得之此人主心術之大防即精一執中之傳無有
  踰於此者故能聰明時憲作則萬邦恭黙之思協
  於成徳有不待啟沃而休命自揚者然善無常主
[049-80a]
  而安安能遷則安止之中又必精益求精以復其
  萬物皆備之天而後義理之宰無一理之不純物
  誘之防無一私之或雜天徳全而王道備兆民殖
  而庶績康太平之治將永永無極矣
[049-81a]
  書經
 非知之艱行之維艱
             侍讀臣/林令旭
  張栻曰髙宗蓋知之者説故告以雖己知之此非
  艱也貴於身親實履之耳此為己知者言也
  臣/謹按傅説因髙宗維服之言而更進之曰非知
  之艱行之維艱蔡沈傳以為得於耳者非難行於
  身者為難是蓋有見於天下之事萬物之理必貴
[049-81b]
  乎躬行實踐而不徒在乎口耳之敷陳而聼受也
  朱子曰知與行工夫須著並到二者不可偏廢如
  大學言道學即言自修中庸言學問思辨即言篤
  行然知行兩途其先後之序輕重之倫則固有斷
  然不可誣者致知者力行之本非知之何以行之
  也是論先後則知先而行後而力行又致知之實
  知之欲以行之也是論輕重則行重而知輕而其
  間難易之故亦可以明白而無疑焉人主臨馭萬
[049-82a]
  方並觀兼聼凡耳目之所接簡册之所陳工瞽芻
  蕘之所獻皆足以廣聰益明發邇見逺而其理之
  是非可否與夫利害得失之數如黑白之不相䝉
  如水火之不相入則未嘗不改容動色以致敬重
  之意如齊宣王於孟子一則曰大哉言矣再則曰
  善哉言乎是非不知孟子之言為可行也然無躬
  行之心故其所病不在於不知此知之所以易也
  如其行之其任重其道逺兢兢業業不敢荒寧矻
[049-82b]
  矻孳孳毋少暇逸知天之難諶則當承以敬畏知
  命之不易則當凛夫時㡬知創業之艱難則當躬
  行節儉以率下知事㡬之叢脞則當力圗明作以
  赴功知旁求俊乂之當殷則必盡其昩爽丕顯之
  實知聲色貨利之為害則必清其不邇不殖之源
  先儒所謂有是心即有是政者是也此行之所以
  難也然行之難自不行者而言則見為難茍能一
  日用力而行之毋旁撓毋疑貳毋中於功利之邪
[049-83a]
  説毋惑於近習之浮言思其艱以圗其易亦復何
  難之有董仲舒云尊其所聞則髙明矣行其所知
  則光大矣髙明光大不在乎他在乎加之意而已
  夫設誠於中然後能致行於外天下之逹道五逹
  徳三而所以行之者惟一一者何誠是也一有不
  誠則是三者皆為虚器故曰誠者聖功之本而知
  行合一之原也臣嘗讀易於咸得以虛受人之義
  此致知之事歟於乾得自强不息之義此力行之
[049-83b]
  事歟抑臣猶有説焉聖皇統御寰區勤求治理禀
  天亶之聰明圗郅隆之至治其所知所行寧猶有
  未盡者惟是四海之大萬民之衆為一人之所能
  知有非一人之所能行者故承流宣化必有一心
  一徳之人而後奉行盡善治化始昭此非殫忠竭
  力無以著勲猷也非公正純白無以服羣情也非
  精敏勤勞無以興庶務也非小心敬慎無以善始
  終也而或者上下相䝉茍且成習委蛇將順之意
[049-84a]
  多彌縫掩䕶之術巧上有徳意而視為具文上布
  明綸而等諸故事此則知之而難必其行之者責
  尤有所歸而弊尤不可以不察是又當因傅説維
  艱之説而盡克艱之義者歟
[049-85a]
  書經
 説拜稽首曰非知之艱行之惟艱
           監察御史臣/劉方藹
  蔡沈集傳言髙宗方味説之所言而説以為得於
  耳者非難行於身者為難
  臣/謹按惟精惟一發於虞書知之行之詳於説命
  其功一也程子曰學之道必先明諸心知所徃然
  後力行以求至所謂自明而誠也誠之之道在乎
[049-85b]
  信道篤信道篤則行之果行之果則守之固仁義
  忠信不離乎心朱子曰知與行常相須如目無足
  不行足無目不見論先後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
  是皆言知以啟行行以實知而與説之言相發也
  蓋徳業之所賴乎知者原為必欲行而求知也顧
  知猶可以人為啟行不可以人為助知猶可以虛
  而積行不可以虛而成一念之所明操之數年而
  不足終身行之不盡者一日知之而有餘則非艱
[049-86a]
  惟艱之故説固深為己知未行之髙宗勉而亦見
  其進修得力之有在矣惟天聰明惟聖時憲者王
  道之淵源惟厥攸居政事惟醇者王道之體要行
  中之條理多端總以憲天而攸居者為歸也若知
  而不行則亦何所不艱哉明知起羞起戎之失在
  笥省躬之義而一或不凛則惟口甲胄衣裳干戈
  之中即滋愆尤而四戒之行難明知天下之治亂
  在庶官而或徇所愛而官私昵誤為用而爵惡徳
[049-86b]
  則行於用人而任賢勿貳也難明知動當善時當
  審而或疎於慮過於動不能不失乎中正則行之
  在研慮慎動者難明知喪善喪功之為失而或不
  能化其有與矜之念則謙遜之行難明知有備無
  患之為得而或事事不盡出於周詳則備預之行
  難明知納侮作非之敗徳而或溺於私而啟寵䕶
  所失而恥過則窒欲遷善之行難要其所以難者
  總由立志不堅立志堅而於明諸心者力求其至
[049-87a]
  行之必果守之必固則凡憲天以作臣民之則攸
  居以措政事於醇者庶能如目之定體足之歩目
  而所謂非艱維艱者無不如其志之所定而成王
  道之易易徳業隆於世精一紹其傳以繼堯舜之
  心法治法豈不盛哉
[049-88a]
  書經
 説曰王人求多聞時惟建事學于古訓乃有獲事不
 師古以克永世匪説攸聞惟學遜志務時敏厥修乃
 來允懷于兹道積于厥躬惟斆學半念終始典于學
 厥徳修罔覺
            給事中臣/程鍾彦
  臣/謹按自羲農黄帝堯舜禹湯數聖人作以道統
  相傳即以治統相寄其間言心言性言徳言中者
[049-88b]
  則有之矣至於學之一字則自髙宗咨於傅説説
  承王命反覆闡發而學之義始明開萬世論學之
  源為人君務學之準厥功亦大矣哉其曰人求多
  聞時惟建事學于古訓乃有獲者此傅說詔王以
  為學之要而先言學而資于人不如反諸己之為
  有得也多聞者廣詢博訪資講論以備叅考也事
  即成己成物之事也人求多聞固欲其見之於行
  事然口耳之功不如神明之悟古訓者古先聖王
[049-89a]
  典謨誓誥之訓凡修己治人之道無不具載必求
  之於此然後有得若夫不師古昔自用師心而能
  長治久安者必無之理也於是遂言為學之要惟
  務遜志時敏蓋學之患莫甚於驕與怠驕則志盈
  志盈則不能受益怠則氣餒氣餒則不能自強惟
  卑遜其志而勤敏其行然後身之所修如源頭活
  水汨汨乎其來矣允懷者言又必深知篤信念念
  在兹然後所修之道如長日加益漸積而漸崇矣
[049-89b]
  雖然學之理有體必有用學之功有本即有末終
  始之謂也所以斆與學各居其半必也始之以修
  己設誠而致行之終之以教人鼔舞而作興之自
  始迄終一念常在於學庶幾由修而來由來而積
  積而至於莫知其然而然斯學古無餘功而有獲
  之效全矣易曰謙受益又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
  不息遜志時敏之謂也漢董仲舒有曰尊其所聞
  則髙明矣行其所知則光大矣允懷于兹道積厥
[049-90a]
  躬之謂矣若夫大學已徳之明必推及民徳之新
  而後止至善之理始備中庸成己之仁必通之成
  物之智而後合外内之道始全則又見斆學之不
  可偏廢而終始典學之義不益明哉
[049-91a]
  書經
 學于古訓乃有獲
             檢討臣/王太岳
  臣/謹按人君繼天立極聰明睿知之姿多得之聖
  性而大業所以富有盛徳所以日新者常成於聖
  學學之功所宜懋也蓋斯理之在天下千聖同揆
  後聖之心原可直契前聖之心惟心不可得見而
  言為心之聲故古人以心之所得者著於言後人
[049-91b]
  即以言之所得者證其心斯蘊之為徳行發之為
  事業罔不與古聖相符契焉此傅説所云學于古
  訓乃有獲者其㫖可深長思也雖然古訓之燦陳
  非一端也得其大略矣或未究其精微知其一説
  矣或未悉其繁變按之於心不能融㑹貫通則遇
  事理之㑹何以左宜而右有乎是故學之云者非
  徒逞渉獵之能也必有悦心研慮之致焉非徒恃
  規橅之跡也必有窮神通變之用焉易曰多識前
[049-92a]
  言徃行以畜其徳詩曰古訓是式蓋畜積盛則經
  權錯出有以待萬物之感式法勤則踐履篤實有
  以受萬物之備如是則學為實學獲為實獲不如
  是則過而不留或執而不化雖曰開卷有益要皆
  儒生尋章摘句之功耳豈有當於帝王之學建事
  之要哉臣/竊以為稽古力學之主其要尤有二焉
  曰惟精惟一曰無怠無荒精一斯擇之詳而守之
  約其學不流於玩物而喪志無怠荒斯徳日崇而
[049-92b]
  業日廣其學不淪於有初而鮮終董仲舒曰曾子
  云尊其所聞則髙明矣行其所知則光大矣髙明
  光大不在乎他在加之意而已人君誠加意於此
  使載籍所紀不為空言心力所求皆成實踐則堯
  之欽明舜之濬哲禹之克艱湯之日新文武之敬
  止敬勝皆將一以貫之而本聖學為聖治何不可
  繼唐虞而躋三代也哉
[049-93a]
  書經
 惟學遜志務時敏厥修乃來允懷于兹道積于厥躬
            給事中臣/邵錦濤
  林之竒曰功崇惟志業廣惟勤學之欲有得者惟
  在於此二者遜志則功日以崇時敏則業日以廣
  此誠為學之大方
  陳經曰信道不篤則所修雖來亦不堅凝惟允懷
  於此篤信不忘則來者積聚不散來如日知其所
[049-93b]
  無積如月無忘其所能也
  臣/謹按自古人君修己治人之道無不由學而得
  而其所以為學之方要在虗以受人勤以勵己積
  累以詣其極而己遜者其志虛己能而猶謂未能
  也敏者其功勤求及而常若不及也夫學問無窮
  非心與理相涵理與心相洽必無以深悉乎此中
  曲折之故而曲盡其義蘊之所存故必抑其志使
  入乎理之中沉潛體味不存一毫之滿假則能深
[049-94a]
  與理㑹静與理叅所謂㢲者入也入而後説遜志
  之義也顧志不可以不虗而功尤不可以不勤使
  學有作輟奮發於一朝不能無間於異日則事無
  由集理無由凝故為學之功無姑待無中止無勤
  始而懈終所謂自强不息體乾之道日進無疆象
  益之道時敏之義也合是二者而為學之功備則
  為學之效見雖道本吾所固有非自外至而遜敏
  既深則其所修怡然有得不啻如泉始逹源源乎
[049-94b]
  其來矣故曰厥修乃來也夫修之未來當遜敏以
  裕來之原修之既來尤加遜敏以期來之積念兹
  在兹釋兹在兹篤信而不忘服循而不己心愈虗
  而所集愈多功彌勤而所藴彌實前此修之來心
  融而理得也至此道之積業廣而功崇也蓋至道
  積于厥躬而為學之效全矣然則學之事無窮而
  握其要實惟此遜敏二者虚以受人勤以勵己惟
  虛益勤惟勤益虗由層累而日新由充實而廣大
[049-95a]
  修之來來之積其境遞遷其獲靡盡豈可以一二
  計哉洵乎盛徳隆於一身大業光於斯世未有不
  從學古中來者也
[049-96a]
  書經
 惟學遜志務時敏厥修乃來允懷于兹道積于厥躬
             給事中臣/張鉞
  蔡沈集傳曰遜其志如有所不能敏於學如有所
  不及虛以受人勤以勵己則其所修如泉始逹源
  源乎其來矣篤信而深念乎此則道積於身不可
  一二計矣
 惟斆學半念終始典于學厥徳修罔覺
[049-96b]
  蔡沈集傳曰言教人居學之半蓋道積厥躬者體
  之立斆學於人者用之行兼體用合内外而後聖
  學可全也始之自學學也終之教人亦學也一念
  終始常在於學無少間斷則德之所修有不知其
  然而然者矣
  臣/謹按古帝王師保居前勸講在後未有不䆒心
  於學者故黄帝有大酉小酉之藏周禮重小史内
  史之掌誠以修身之本致治之原不外是耳然而
[049-97a]
  帝王之學不與經生同經生但事尋章摘句而帝
  王之學則必有體有用成始成終統人已而無私
  兼生安而不恃功深於積累效近於自然而後學
  之事以備學之量以全蓋學必衷諸道道必體諸
  身而從入有由必先之以遜志而謙能受益力行
  不倦又必繼之以時敏而業廣惟勤夫天子至貴
  也而芻蕘一得未必無當於髙深天下至大也而
  日理萬㡬不廢觀書於乙夜悠然來㑹而信之堅
[049-97b]
  守之力非剛健篤實之所以日新其徳乎於是而
  日積月累道乃全備而靡遺矣而是道也引而近
  之不外飭己整躬推而逺之可以牖民覺世古之
  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誠以成己仁而成物知
  皆道之所寓也即皆學之所在也詩曰靡不有初
  鮮克有終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故必工
  夫綿宻日進無疆而後藏焉修焉息焉游焉道不
  期積而自積徳不期修而自修天徳王道一以貫
[049-98a]
  之而充積極其盛發見當其可此蓋學問之極功
  大而化之之謂聖歟
[049-99a]
  書經
 惟學遜志務時敏厥修乃來
              編修臣/王楷
  臣/謹按傅説以聖學進髙宗而立修道之極也蓋
  天徳者王道之本心法者治法之原故書道政事
  而説命下篇於學則諄切而詳明之至遜志時敏
  厥修乃來二語尤覺辭簡而該言近而逺是知帝
  王之治皆帝王之學為之也今夫學之理博引無
[049-99b]
  方矣其要在虗其中以為受勤其力以為功嘉修
  之無盡也竭心思耳目之用恒覺愈引而愈出故
  學於己者必資於人焉易曰君子以虗受人虗則
  公公則明既物我之見悉化亦是非之介不淆合
  天下之知以為知而聰明廣合天下之能以成能
  而道徳全學之始事端不外此然所謂遜志者不
  僅卑以自牧己也理道之遙深潛心以入始悉其
  義類之所歸故必斂抑其志氣而因端竟委原始
[049-100a]
  要終以研窮玩味於不己宋儒朱子曰遜順其志
  入事理中與為體㑹此説觧遜志更為細密可以
  叅觀獨是集益於人而進修者惟己退藏其志而
  奮勉者惟時故孔門論學首重時習而虞書亦曰
  欽哉惟時時之義大矣哉惟先時以圗其要而致
  力於初及時以殫其功而克勤於後日有就月有
  將終日乾乾而自强不息蓋不以偶緩者廢厥時
  因不以偶懈者廢厥學也由是深造自得厥修之
[049-100b]
  來如泉始逹疏之則益通而滙之則不竭尋源以
  徃取諸左右而咸宜矣至於修來而受於人勵於
  己者皆歸實用而無一端之或遺盛徳大業至矣
  哉總之學為要務學以修之來為歸宿修之來以
  遜志時敏為實功虛與勤交勉自有日進而無疆
  者嘗觀學記一篇言學之書也其中所引述每於
  説命之辭三致意焉洵乎帝王之治本於學帝王
  之學有其要也
[049-101a]
  書經
 監于先王成憲其永無愆
             給事中臣/鍾衡
  吕祖謙曰無愆徳之至難也舜徳盛矣臯陶惟曰
  罔愆而已
  王樵曰為治孰非學中事謂成憲不關於君徳固
  不可但監于成憲與上文學古自是相對而言如
  夫子逺宗堯舜之道而法則近守文武
[049-101b]
  臣/謹按帝王奉若天命道莫大於法天而纘承祖
  徳道又莫大於法祖說之告王曰惟天聰明惟聖
  時憲法天之學也至其敷政治人世世守之奉為
  成憲者則惟法祖為兢兢焉商自成湯受命懋昭
  大徳建中于民所以自學教人者載在仲虺伊訓
  諸篇可考而知也嗣後聖賢之君繼作至髙宗恭
  黙思道託之帝賚旁求肖形命朝夕納誨以輔台
  徳其言曰俾率先王廸我髙后以康兆民繼述之
[049-102a]
  意顯然見於言辭之間而説之告王於二篇則曰
  允協于先王成徳於三篇則曰監于先王成憲夫
  徳全於身為成徳法垂於後為成憲本成徳以敷
  成憲如三風十愆皆聖謨洋洋垂貽後昆者也徳
  既允協而復監兹成憲尚何愆之與有夫論學必
  曰師古學古訓以期有獲修徳之要也論治必曰
  由舊監成憲以期無愆建事之本也髙宗與傅説
  君臣相得説以湯望王王以伊尹期說觀伊尹之
[049-102b]
  訓太甲明言烈祖之成徳一則曰欽厥止率乃祖
  攸行再則曰視乃烈祖無時豫怠三則曰今王嗣
  有令緒尚監兹哉其反復誥誡無非期於法祖以
  免過愆今説之告王前後若出一口宜髙宗克紹
  成湯而成中興之令主説亦繼羙阿衡而為中興
  之賢臣也歟
[049-103a]
  書經
 惟説式克欽承旁招俊乂列于庶位
            給事中臣/楊二酉
  彭朂曰大臣以己事君不若以天下之賢事君一
  相得其人則天下之賢兼收並蓄庶位皆得其人
  臣/謹按古大臣身秉國鈞以堯舜君民為己任必
  其才可以馭天下之務必其識可以决天下之㡬
  又必其量可以容天下之善而後多士奮興以襄
[049-103b]
  庶績登上理而無難傅説言髙宗之徳茍至於無
  愆則説用能敬承其意旁招俊乂列于庶位蓋進
  賢雖大臣之責然君徳未至則欲進賢有不可得
  者責在君也雖然業自遜志典學以監先王成憲
  君徳其既盛矣乎君徳修而相職可舉矣乃或者
  訑訑之象見於顔面附己者則從而致之抗己者
  則從而斥之不以國是為念而但慿一己之好惡
  為去取外雖託進賢之名勢至賢人逺去君子道
[049-104a]
  消國家何賴有是臣哉且夫全才之難也有才者
  不必有徳而有徳者恒不見才况名賢不世出必
  欲人皆伊旦士盡臯夔勢必有所不能惟在知人
  善任量能器使則君子固収得人之效小人亦罄
  一得之長此貞觀能用魏徵等諸臣而興王衛靈
  能用王孫賈諸臣而保國用不違其才也是知非
  庶位不得其人之為患而輔相能得其人之為難
  故堯以不得舜為己憂舜以不得禹臯陶為己憂
[049-104b]
  果能休休有容好善如自己出則天下之賢皆争
  為之用争為之用即争為天下用也而君復能信
  之篤任之専俾得大其設施而不疑為權柄下移
  則君臣一徳庶績咸熈其可嫓羙於唐虞三代之
  盛矣
 
 
御覽經史講義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