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110 御覽經史講義-清-蔣溥 (master)


[043-1a]
欽定四庫全書
御覽經史講義卷六
  周易
 咸亨利貞
             編修臣/萬承蒼
  程子曰君臣上下以至萬物皆有相感之道物之
  相感則有亨通之理君臣能相感則君臣之道通
  上下能相感則上下之志通以至父子夫婦親戚
[043-1b]
  朋友皆情意相感則和順而亨通事物皆然故咸
  有亨之理也利貞相感之道利在於正也
  臣/謹按上經言天道故首乾下經言人道故首咸
  人道有五而君臣為首天生蒸民必授其權於有
  徳之君以統治之而後其情可一所以謂之咸也
  序卦曰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
  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
  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
[043-2a]
  義有所錯夫婦者人道之始君臣上下者人道之
  大是故乾統天咸統人以咸配乾明君道一天道
  也咸之為言同也莊周亦云周徧咸異名而同實
  凡物兩相附者皆可言同聖人在上合天下之人
  而徧覆之是之謂大同乾彖傳言首出庶物萬國
  咸寧正於此卦見之咸之九五即乾之九五剛健
  中正以臨臣民而施澤及下四則大臣之位以陽
  居隂剛而不過膺腹心之任與五同體商書咸有
[043-2b]
  一徳即其義也三處下卦之上分股肱之寄剛正
  無私亦能仰承乎五之徳者也二為在下之賢中
  正自守順而應乎五初為在内之民與四相應上
  為在外之民與三相應而皆順乎五此咸之備乎
  人道而足以配乎乾者也然而君徳必主乎剛中
  其公卿百執事必濟之以剛明其士庶人必應之
  以惇厚柔順古帝王統壹六合未有能易此者也
  文王彖辭言咸亨利貞葢已備舉乎咸之徳其曰
[043-3a]
  取女吉者特因兌下艮上而發陽先於隂之一義
  耳亨利貞即乾四徳之三咸不言元咸即元也在
  天為元在人為仁仁者以萬物為一體非是不得
  為仁非是亦不得為咸矣周公作爻辭則見夫平
  天下之本在於修身又内卦為艮一陽居上二隂
  居下有身之象故六爻皆以身言之五之咸其脢
  竊謂與艮其背同即篤恭而天下平之意若以感
  應之理言則此爻乃無思無為而四之貞吉則所
[043-3b]
  謂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者也
 咸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止而説
 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胡瑗曰天氣降於下地氣升於上二氣升降而交
  通則萬物以生以遂而各正性命聖人推誠信之
  道使其仁義教化藏人之肌膚淪人之骨髓然後
  感悦於心而歸之也
  臣/謹按卦本名咸彖辭爻辭皆言咸而不言感至
[043-4a]
  夫子作彖傳則以為有感之理焉夫獨不能感咸
  斯感矣天下之理不越感應兩端有感必有應所
  應復為感事變萬殊而理惟一致是不必預計夫
  應也第慎其所以感之者而已矣柔上而剛下者
  小往居上大來居三也二氣者隂陽也乾為陽坤
  為隂陽貴也隂賤也賤不敢干貴必陽先感而隂
  始從之是故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則為交泰然自
  泰卦觀之乾下坤上氣雖合而位則分乃天地之
[043-4b]
  既交也而方交之象則著之於咸三陽在上漸而
  下濟天以實施地以虚受絪縕化醇訢合無間此
  誠交泰之實而名卦曰咸所以立君極也蓋咸則
  公公則溥君臣上下之間以此交感至於恒久不
  已而泰運彌隆焉其在泰之傳曰天地交而萬物
  通上下交而其志同上下交即咸之象其志同即
  咸之義也泰之九二曰包荒不遐遺亦無非咸之
  義也夫子釋咸為感而於序卦釋泰為通繫辭又
[043-5a]
  曰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知通之由於感亦愈知泰
  之由於咸矣乾文言曰聖人作而萬物覩咸主君
  道故特稱聖人以明之聖人治天下未嘗有意以
  感人也當其静也此心之體廓然大公天地萬物
  咸歸性内及夫物來順應而心之用行焉於是乎
  有感即通時出而為仁足以有容時出而為義足
  以有執時出而為禮為智足以有敬有别聖人無
  心以天下人之心為心而各得其理之所同然誠
[043-5b]
  動於此幾應於彼不特用恩之地為感即用威之
  地亦莫非感也而天下有不化者乎夫一人之心
  千萬人之心也以和平之心感之則必以和平之
  心應之然而或有不應者則以人性本同而其情
  多變往往歆於所可説而不明於所當止此止而
  説之所以為咸也聖人知其然既道之以徳而復
  齊之以禮俾人皆循乎天秩篤於人倫自公卿百
  執事以及士庶人各盡其義之所當為而毋覬乎
[043-6a]
  分之所不逮由是行誼日修習尚日厚熙熙然一
  道同風與驩虞之象迥不侔矣大學言平天下在
  於絜矩而朱子釋之以為因其所同推以度物使
  彼我之間各得分願上下四旁均齊方正豈非咸
  之道得也哉
[043-7a]
  周易
 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
 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編修臣/僧格勒
  程子曰天地二氣交感而化生萬物聖人至誠以
  感億兆之心而天下和平天下之心所以和平由
  聖人感之也觀天地交感萬物之理與聖人感人
  心致和平之道則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感通之
[043-7b]
  理知道者黙而觀之可也
  張子曰能通天下之志為能感人心聖人同乎人
  而無我故和平天下莫盛於感人心
  鄭汝諧曰天地萬物雖異位其氣則一聖人億兆
  雖異勢其誠則一觀其所感而其情可見者感生
  於情也情出於正而後知感通之理
  張清子曰寂然不動者性也感而遂通者情也於
  其所感者觀之而天地萬物之情乃可得而見矣
[043-8a]
  臣/謹按天地萬物同一氣以隂陽之氣感萬物而
  萬物同受是氣者自氣化而形生焉聖人天下同
  一心聖人以和平之心感人心而天下同有是心
  者自無乖戾而和平焉然則萬物之化生天地之
  和平也人心之和平聖人之化生也觀於天地萬
  物之情可見位育通於一感而已故聖人治天下
  不恃乎刑政之務而恃乎感化之機凡人主之一
  嚬一笑皆足以動臣民而况以和平之心感之乎
[043-8b]
  然其所以感之者亦惟一誠而已誠則無不通治
  不本於誠則空文豈足以動人而聖人之心所以
  和平者又非一日之故也致中而喜怒哀樂無所
  偏致和而喜怒哀樂無所乖則大本達道之行而
  天地位萬物育此真感之至者矣
[043-9a]
  周易
 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編修臣/鄧時敏
  程子曰聖人至誠以感億兆之心而天下和平天
  下之心所以和平由聖人感之也
  臣/謹按治化感應之説先儒論之最詳竊以為咸
  卦所稱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實為古聖王致
  治之根本夫感應之理原不在事功上見然帝王
[043-9b]
  本心出治又當合體用以觀而感通之效愈見其
  大其在深宫寂處之時一物未接而天命民碞不
  敢稍放服食起居宦官宫妾一以正心誠意之學
  與為質對則天下之性命身心百姓之喜怒哀樂
  俱於至静之中一齊攝起隂陽之患血氣之隔皆
  在潛移黙奪之中直如元氣之運合宇宙為呼吸
  所謂予懐明徳不大聲以色此感人心之存於無
  形者也其在班朝莅官之時行一政用一人人心
[043-10a]
  秉彞之良如出一轍在朝則有大小臣工在外則
  有愚夫愚婦莫不惴惴焉以為如是則得如是則
  失不如是則可如是則否乃未幾而君令之下不
  特人人皆如其意之所出而且聖人之委曲周摯
  者更能取斯人天良所不到之處而使之愉快於
  是潜消缺陷之心但存蕩平之象所謂天下有道
  則庶人不議此感人心之徵於功用者也蓋天下
  多故之由皆起於臣民之心與君上之心彼此不
[043-10b]
  相浹洽為君上者非不欲出其心與天下相見而
  無如性情之剛柔好惡之偏倚不能克治以使之
  純粹則一言一動自以為至當不易而天下已有
  以窺其淺深三代以下非無刑賞嚴明之主而和
  平之化逺遜於古者不能感人以心也三代以上
  未必一夫之皆獲而和平之化超軼於後者能感
  人以心也竊以為禮樂刑政皆聖人精神以後之
  事農桑教養皆聖人性情衍設之文人主果能於
[043-11a]
  精神性情上做到至誠惻怛地位則雖法令所著
  偶有疎虞而天下萬世俱能諒其無過至和平二
  字尤宜推詳有時過喜而不和有時盛怒而反和
  性之得其平也有時賞人而人不感有時刑人而
  人反感法之得其平也天地之感物也以氣聖人
  之感物也以心緹室之灰遇陽而動豐山之鐘霜
  降則鳴此以氣相感者也刑期無刑四方風動明
  慎敬獄海内刑措此以心相感者也總而言之将
[043-11b]
  欲治天下之心使之感我此必不得之事也邪正
  善惡造化無補救之權而况於人乎将欲治一己
  之心以感天下此必得之事也匹夫慕義鄉曲有
  歌泣之節而况於君乎漢儒曰敬天以實不以文
  勤民以徳不以名又曰為治不在多言顧力行何
  如耳此感應之本也諸葛亮治蜀凡所廢黜僚吏
  俱無怨心陸贄為徳宗草制凡驕将悍卒莫不流
  涕此感應之效也夫以一事之當一言之善足感
[043-12a]
  人心而况於聖人之應天順人乎人主以聖人為
  法則和平之化即見於今日矣
[043-13a]
  周易
 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編修臣/林蒲卦
  程子曰聖人至誠以感億兆之心而天下和平天
  下之心所以和平由聖人感之也
  臣/謹按咸卦柔上而剛下即泰之内陽外隂上下
  交而志同之象也艮止而兑説即大傳所謂寂然
  不動感而遂通之義也其感通之理甚神惟聖人
[043-13b]
  之感人心足以當之感通之效甚大必天下和平
  乃足以盡之此彖傳所以推言天地萬物之感而
  復極其量於聖人然則聖人之所以感人心者果
  何如哉以天下之人之衆也比閭族黨羣聚而相
  與其心至不齊也利足以相競力足以相勝其聰
  明智巧足以相欺固日處於必争之勢矣雖賞以
  勸之法以齊之權以制之術以馭之猶囂然而難
  靖而欲其悉底於和平之域此非可强致於天下
[043-14a]
  也明矣夫聖人之治天下也有人治有天治以人
  治者法制禁令以輔天下之所不及者也以天治
  者因天地之自然順民心之固有而通乎天下之
  志者也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千萬人之心聖
  人之心也人心原無不同聖人因其同然者以感
  之寛平正直以協民之中無作好惡以遵王之路
  朝廷之意指常與草野相闗不必見諸告誠限以
  章程而所欲與聚所惡勿施早已黙孚天下之隐
[043-14b]
  感應之機㨗於影響蓋惟相動以天者無容强也
  至於天下和平則上下之心交相淪洽至治之氣
  蒸為太和隂陽正而風雨時怨誹消而詠歌作四
  海之廣被潤澤而大豐美萬類之衆欣作覩而樂
  生成書曰黎民於變時雍又曰無黨無偏王道平
  平此之謂也是知王道必本乎人情人情者聖王
  之田也膠於迹而不能感以心者不芸苗者也徇
  人欲而感以有心者助苗長者也聖人則不然當
[043-15a]
  其未感也渾涵之量廓然而大公及其方感也無
  我之衷物來而順應至於既感而虚明之體依然
  鑑空而衡平所謂心普萬物而無心情順萬事而
  無情初非簡棄一切姑託於清静無為之說又非
  私恩小恵僅流於驩虞小補之歸也所以程子於
  聖人之感而申其説曰至誠葢誠則明明則通也
  誠則公公則溥也明通公溥之用運乎千世萬世
  而無窮推諸南海北海而皆凖天下之感感以心
[043-15b]
  也聖人之感感以誠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
  故曰誠者聖人之本
[043-16a]
  周易
 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編修臣/路斯道
  來知徳曰感者感而應也無應不為感矣又曰無
  心以感之者寂也有心以感之者私也惟感之至
  公無所容心於其間則無所不感矣又曰和者無
  乖戾平者無反側聖人以徳感天下而無不通也
  臣/謹按人為萬物之靈而聖人者天地之心心之
[043-16b]
  全體曰性賦於有生之初心之大用曰情動於有
  生之後體用原於至一而物我無間者也世之言
  性者紛紛矣子思子以天命言性孟子主性善之
  説又曰乃若其情可以為善而以惻隐羞惡恭敬
  是非當之謂之四端蓋主其不雜乎形氣者而為
  言是為義理之性然其感而遂通者則知覺運動
  之心為之發而為喜怒哀樂之情於是氣質之性
  寓乎其中而人心道心判然矣此其感發之際與
[043-17a]
  接為搆間不容髮而危微以分故能中節者聖人
  等而下之為上智為大賢為善人為賢者其過不
  及者為智愚賢不肖而悖乎此者為無忌憚為下
  愚皆凡民也蓋人心主氣常足以充體道心主理
  常不足以帥氣是以小人常多而君子常少惟聖
  人辨之明守之定而執中以立人極常以静御動
  以理率氣而人心退聴焉即志壹之動氣也惟中
  故能和惟和故能平約之在一心達之在天下聖
[043-17b]
  人先得乎人心之所同然推而放之無不凖也徳
  備於一身知周乎萬物其感之也以徳而莫能名
  其感之之迹故去其心而咸以名咸也者無心之
  感也又咸皆也聖人首出而萬物咸寧咸之時義
  大矣哉然聖人髙居九五而念切閭閻袚濯深宫
  而丕冒海隅未嘗矜言淡漠崇尚無為謂之無心
  或未必爾葢其金錫圭璧之質而出身以加民憂
  勤惕厲之衷而整躬以率物非有心以要結乎天
[043-18a]
  下而應之者無不翕然從風又不得以有心名故
  取象於澤山而為咸也觀於詩之二南可見矣上
  有闗雎麟趾之徳下有鵲巢騶虞之化皆自然而
  致至究其所以感通之故微乎微乎是知人同此
  心心同此理上以此感下即以此應舉凡天下萬
  有不齊之倫胥納之於蕩平正直之中而會極歸
  極者又何有偏陂反側之可言乎故合億兆而為
  一太和和之至也厯萬世而期以太平平之至也
[043-18b]
  而其感之也則由於聖人之以徳化民而人情胥
  悦故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溥萬物而無心也
[043-19a]
  周易
 象曰山上有澤咸君子以虚受人
              編修臣/孫灝
  朱子曰山上有澤以虚而通也
  程子曰澤性潤下土性受潤澤在山上而其漸潤
  通徹是二物之氣相感通也君子觀山澤通氣之
  象而虚其中以受於人夫人中虚則能受實則不
  能入矣虚中者無我也中無私主則無感不通以
[043-19b]
  量而容之擇合而受之非聖人有感必通之道也
  臣/謹按咸之義主於感澤居下而其氣上升於山
  澤之感山也山居髙而其氣下通於澤山之受澤
  之感也山外實而中虚氣之所感至神而無迹惟
  虚故能受惟受故能感也君子居萬物之上而得
  相感之機體咸之感則亦以虚受人之感也葢山
  上有澤者澤非上於山而山之能受澤也以虚受
  人者人非有加於君子而君子之能受人也夫其
[043-20a]
  所謂虚受者何也寂然不動者所以澄其原感而
  遂通者所以妙其用廓然大公者所以立其宰物
  來順應者所以善其施皆虚也虚則無私無私故
  足以盡萬物之理虚則無我無我故足以通天下
  之情葢人之心虚則量無不包而實則物無自入
  河海之大百川趨之其所受者有地也器之貯物
  空其中則能容有物焉以實之則内先自窒也其
  何加焉夫天下之理不勝窮也事不勝紀也守理
[043-20b]
  之是而兩是相參則同是者必有其至是矣度事
  之可而衆可並較則僅可者或猶有所未可矣咸
  之君子不以己為斷而以人為衡虚之至也虚故
  無不受也雖然虚無不受則未知受之者之盡出
  於可乎否乎而要無慮此惟虚則未有不明而燭
  物者精矣惟虚則未有不静而揆幾者審矣其所
  受皆其所當受者也其無不受則亦必有權衡於
  受之之餘者矣虞舜之好問察虚也及其執兩端
[043-21a]
  而用中則虚之運量神焉而豈徒受之己乎抑又
  思之山澤通氣澤感而山受之似澤之為功於山
  也然澤之氣上通而山之氣復下濟則其蒸而為
  雲沛而為雨者澤復被之而非澤所能自為矣山
  之於澤以受始而不以受止故二氣之應相循於
  無窮此感通之極致也以虚受人則聖人之感人
  心而天下和平者何以異是哉
[043-22a]
  周易
 象曰山上有澤咸君子以虚受人
             檢討臣/萬松齡
  臣/謹按孚貴中實咸貴中虚惟其實也所性之體
  萬理畢周惟其虚也寸心之内一私不起萬理畢
  周而實者非膠於形迹一私不起而虚者非涉於
  杳𠖇是以君子之學必以咸為貴也咸之為卦艮
  為山而止於澤之下兌為澤而在乎山之上澤之
[043-22b]
  氣足以下潤山之氣足以上騰山澤之間二氣相
  感則為中虚之象君子觀其象而知其然也虚中
  以受其未至者未嘗有所将迎其已過者未嘗有
  所留滯而寂然不動之體乃可以感而遂通夫虚
  者道之源也目惟虚是以無所不睹耳惟虚是以
  無所不聞心惟虚是以無所不受無所不受則天
  下之善可以擇之極其精而用之極其當使稍有
  一毫之私先拒於内則本然之虚者為之窒而匪
[043-23a]
  靈匪瑩矣我不能不與物接聴其自往感亦因應
  也物不能不與我接順其自來受亦感通也虚故
  止隨感隨受故悦此其象所以為咸也故虚非守
  寂之謂思何可廢而思至朋從則己擾乎虚之體
  志何可無而志在隨人則己虧乎虚之量惟淵然
  莫測之中而嘗有澄然各足之象如水之止而萬
  類無不畢照也如鑑之懸而衆形不能自匿也居
  静以運動而静而無静動而無動故必待感而後
[043-23b]
  應而應亦如其無感常虚者所以能無所不受而
  不見其盈乎蓋虚則無可囿無可囿則無所受以
  為量而非有量以為限也虚則無可間無可間則
  即所受以見體而非離體以為用也入焉而即化
  探之而不窮由是著之為業則富有而無一毫之
  虧缺業何大也由是蘊之為徳則日新而無一息
  之斷續徳何盛也藏而愈有則顯而愈新顯藏迭
  用而内外一源咸之時義大矣哉是則所以感者
[043-24a]
  心也無心者不能感故咸而彖釋之曰感咸必加
  心而後為感然有心於感者亦不能感故山上有
  澤而為咸感必去心而後為咸無心而淪於空寂
  則虚即為心之累而虚巳入於岐途有心而滯於
  當幾則心更為虚之累而虚乃失其本始故有心
  不可言虚也無心亦不可言虚也心主於理而不
  逐於物即日感日應而仍虚也心繫於物而不主
  於理即未感未應而已非虚也惟萬理之畢周則
[043-24b]
  虚者未嘗不實而一私不起則實者又無時不虚
  君子之學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所謂以虚受
  人也然則虚中者無我也無我則虚有主則實實
  者虚之根虚者實之因虚而實實而虚者感之門
  也天地之心普萬物而無心聖人之情應萬事而
  無情惟虚而已
[043-25a]
  周易
 象曰山上有澤咸君子以虚受人
           監察御史臣/萬年茂
  臣/謹按周易卦序上經首乾言天地定位也下經
  首咸言山澤通氣也物必理而後和情以萃而不
  亂故乾象天徳咸象人心焉然而心非一人之心
  理非一隅之理也心役於物則心無所主而不足
  以妙感物之原物隘於心則心為有我而不足以
[043-25b]
  善應物之用孔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
  殊塗一致而百慮夫不察其所以同歸一致者而
  妄為應焉吾之心宜其岐而不能合也且夫巍然
  而崇者山也淵然而卑者澤也山崇而澤上之澤
  感山也而山不損其髙澤卑而山有之山應澤也
  而澤不病其溢夫山澤無情者也君子與人則猶
  是有情者也合天下人以為心而合天下心以為
  理其不可以有我與也亦明矣竊以卦位推之四
[043-26a]
  為咸主辭曰貞吉又曰朋從蓋九四陽徳而居心
  位陽則未有不正者也而心則未有無朋者也故
  三陽居中三與上應四與初應五與二應其應者
  皆其隂也陽惟隂之是應而未有以通於所應之
  外則陽之感亦惟應之是感而未有以神於衆感
  之中夫陽既與隂應而不能神於衆感矣而為所
  應者又皆陽之所統其分不能以相及而徳不足
  以相抗於是隐微之地翹然自負其剛明而私忽
[043-26b]
  之中狎焉日狃於近習固其勢也聖人知其然故
  著其義於虚而明其感於受曰虚則無憧憧之擾
  矣曰受則不從於其思矣曰人則不蔽於其朋矣
  夫初曰咸拇外馳而紛也二曰咸腓妄動而害也
  三曰咸股隨人而詭也不然而枯寂之躭五之脢
  也絶物以為無也不然而口説之騰土之輔也逐
  物以為有也君子之心以無心為心君子之受無
  受而無不受無受故不滯於實無不受故亦不淪
[043-27a]
  於虚實以養虚有為皆應跡也虚以含實明覺皆
  自然也故彖曰利貞心宰徳也象曰虚受徳宅心
  也感之道以天不以人受感之道以徳不以偽孟
  子曰所過者化所存者神虚而神焉受而化焉盛
  徳大業至矣哉
[043-28a]
  周易
 君子以虚受人
             修撰臣/錢維城
  程子曰君子觀山澤通氣之象而虚其中以受於
  人虚中者無我也
  臣/謹按自士君子學問之功以及人君宰天下之
  道莫不大乎能受而貴乎能虚虚則如空谷如止
  水有響斯應無滯響也遇物成影無留影也為卦
[043-28b]
  山上有澤以虚而通澤性潤下土性受潤故有以
  虚而受之象然不取象於山下有澤之損而獨取
  於咸者臣/愚以為山髙澤下似不相通乃屈而止
  於下以資其潤如聖人徳業已成而能不廢集思
  廣益之助人君尊隆已極而能不廢懸鞀懸鐸之
  招尤為感通之極非至虚者不能亦猶地中有山
  之為謙也舜禹大聖人也舜明四目達四聰雖邇
  言必察禹聞善言則拜而益之贊禹猶以滿招損
[043-29a]
  謙受益為諄諄夫聖人之知宜無不至矣人之自
  獻於聖人者宜無有過於聖人之知者矣然聖人
  且多方以求之降心以禮之如此詩云先民有言
  詢於蒭蕘書云皇帝清問下民聖人之視天下無
  可以為愚而忽之者故雖匹夫匹婦不敢不竭其
  千慮之一得以為髙深之助泰山不讓土壤洪海
  不擇細流惟聖不自聖聖之所以益聖也國語曰
  天子聴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典史獻書
[043-29b]
  師箴&KR1363賦矇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
  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夫以一
  人之身前後左右争獻其知以受而成焉是一人
  之聰明即天下人之聰明也四海雖大何必下堂
  階而灼見哉不然雷霆之震萬鈞之壓無不震懾
  摧折望風疑畏安所效其獻納哉此虚與不虚之
  效也臣觀三代以下能受言者莫如唐太宗然初
  則恐人不諫導之使言中則悦而從之繼且勉强
[043-30a]
  從之而猶有難色矣豈非治安己成功業已盛其
  量漸滿哉此程子所謂以量而容之擇合而受之
  者非聖人有感必通之道也葢凡境有量而虚則
  無量虚即隨物之所到以為量者也無量故無滿
  受天下之益而不見其盈聖人之心渾然一天地
  之太虚故曰大而化也由是言之虚則受不虚則
  不能受受則為咸不受則失其所以為咸中孚以
  虚而信及豚魚故有鶴鳴子和之應夬四以剛自
[043-30b]
  决故聞言不信而有聰不明之咎書曰好問則裕
  自用則小魏徵曰兼聴則明偏信則暗豈虚語哉
[043-31a]
  周易
 君子以虚受人
             編修臣/周玉章
  程子曰君子觀山澤通氣之象而虚其中以受於
  人夫人中虚則能受實則不能入矣虚中者無我
  也中無私主則無感不通以量而容之擇合而受
  之非聖人有感必通之道也
  吳慎曰虚者咸之貞也天地之常以其心普萬物
[043-31b]
  而無心聖人之常以其情順萬事而無情者虚而
  已君子之學廓然大公物來順應所謂以虚受人
  也
  臣/謹按聖賢學問必虚中以受人之益然後日進
  無疆故泰山不讓土壤以成其髙河海不擇細流
  以就其深君子觀山澤通氣之象而知能感由於
  能受能受在於能虚虚受者廓然大公物來順應
  若一有偏私擾其静正之體先儒陳琛所謂先入
[043-32a]
  者為主而感應之機窒雖有所受未必其所當受
  而所當受者反以為不合而不之受矣書云有言
  逆于汝心必求諸道有言遜于汝志必求諸非道
  豈必有合於心而始受之即所受者果當於理而
  其他遺棄者必多又程子所謂擇合而受之非聖
  人有感必通之道也且夫君子一身聖徳王功交
  有責焉者也徳無不懋而陳善納誨益有以增宥
  宻之修功無不備而嘉謀嘉猷更有以廣協恭之
[043-32b]
  治惟虚中善受則芻蕘工瞽皆得至於其前而嘉
  言罔伏矣特是人之來感者情偽不齊是非互見
  并有合天理順人情之事而或古今異宜經權異
  勢者於此拒之不可而輙受之則轉以滋累然君
  子惟虚故明此心如鑑之空如衡之平有感即應
  而其中是非可否灼然不淆則集思廣益既有以
  來天下之善而無稽勿聴弗詢勿庸自不得輕為
  嘗試由是以受之於人者施之於人而徳洋恩溥
[043-33a]
  天下並受其福大舜之好問好察執兩用中即此
  意也抑臣/謂虚者誠而已矣誠則無欲無欲則静
  虚動直因以得夫明通公溥不自有其心乃能合
  萬物之心不自有其情乃能達萬事之情天地心
  普萬物聖人情順萬事無一不在天地覆載之内
  即無一不在聖人胞與之中以虚受之實以誠感
  之耳易之中孚言誠咸卦言虚中孚曰說而巽孚
  乃化邦也咸曰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程子釋
[043-33b]
  之謂聖人至誠以感億兆之心而天下和平然則
  虛受之心與中孚之化皆一誠之所積而通也夫
[043-34a]
  周易
 君子以虚受人
           監察御史臣/張孝挰
  程傳君子觀山澤通氣之象常虚其中以受於人
  夫人中虚則能受實則不能入矣虚中者無我也
  中無私主則無感不通以量而容之擇合而受之
  非聖人有感必通之道也
  臣/謹按天下之理惟虚故能受惟受故能感惟感
[043-34b]
  故能通上蟠下際四達而不悖焉若不能虚則必
  不能受不能受則必不能感而物我之情窒矣然
  所謂虚者非心無所主之謂而無私之謂也方寸
  之間一有私意以蔽之則先入之見巳實其中雖
  有所受未必其所當受而所當受者或反以為不
  合而不之受矣是故仁義中正者所以主宰乎吾
  心皆實理也而空靈不昧仍屬至虚意必固我者
  所以障塞乎吾心皆虚氣也而沒溺蔽錮則為至
[043-35a]
  實守仁義中正之道則中虚虚故物莫不受而凡
  理義之悦心懿徳之同好皆覺其怡然順應觸乎
  外而動乎中存意必固我之私則中實實故物莫
  能入而凡嗜慾之紛擾朋從之往來反覺其與心
  相習徇乎外物而忘乎在己是則能受之道在於
  能虚能虚之道在於無私為君子者亦廓然而大
  公物來而順應斯巳矣凡人莫不有性性莫不發
  而為情情之最易見者莫如喜怒兩端君子之喜
[043-35b]
  因其人之可喜而喜之無私徳焉君子之怒因其
  人之可怒而怒之無私憾焉如鑑之空妍媸畢照
  妍者自得其為妍媸者自得其為媸而鑑不與焉
  如衡之平輕重悉稱輕者自得其為輕重者自得
  其為重而衡不與焉設使鑑而有意為妍媸衡而
  有意為輕重則必失其妍媸輕重之本然而鑑與
  衡俱歸於無用矣是以君子静則存動則察瞬有
  存息有養一念之偏私必絶一端之奇衺必拒清
[043-36a]
  明在躬常覺此中湛然無絲毫之䝉蔽於是乎無
  所不虚即無所不受如覆載之包容如江河之茹
  納故曰天地之常以其心普萬物而無心聖人之
  常以其情順萬物而無情天地以虚而感物聖人
  以虚而感人心極而言之三才之道盡於是矣而
  豈拘拘焉以量而容之擇合而受之者哉
[043-37a]
  周易
 恒亨无咎利貞久於其道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
 也
            侍讀學士臣/世臣
  程子曰恒之道可致亨而无過咎但所恒宜得其
  正失正則非可恒之道也故曰久於其道其道可
  恒之正道也不恒其徳與恒於不正皆不能亨而
  无咎也天地之所以不已葢有恒久之道人能恒
[043-37b]
  於可恒之道則合天地之理也
  臣/謹按聖賢之學以久而成帝王之功以久而備
  故湯之日新文之緝熙學進於無疆也堯之協和
  時雍周之太和宇宙業由於積累也自古明徳新
  民未有不要於久而能有成者此恒之所以致亨
  而无咎也然人一生之中亦有情好之偏私慾之
  蔽終身由乎其途而莫改者矣而不得為恒者以
  失其正故也失其正則不得謂之道既不得其道
[043-38a]
  又安得謂之恒哉且夫天位乎上地位乎下其間
  溫肅之用生養消長之機莫不各有當然之理自
  然之則惟天地無心而順布其當然之理潛率其
  自然之則故前有千古後有萬年鼓舞運量常如
  一日聖人知其然以至明者决擇乎是非而以至
  健者力持乎終始自身心意知之地以及於禮樂
  刑政之施不敢以輕心出之懼其浮而易輟也不
  敢以慢心間之懼其倦而中阻也不敢以驕心乗
[043-38b]
  之懼其盈而終弛也自一日以至百年由一事以
  及萬事酌乎義理彰厥有常恒有可恒之道而無
  始勤終怠之虞則學日進於髙明治日躋於隆盛
  心通造化而撰合乾坤胥由是也夫
[043-39a]
  周易
 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
            監察御史臣/陸秩
  臣/謹按正大者天地之情貞觀者天地之道而天
  地之道之見於恒者即可由久於其道推之據本
  義云天地之道所以常久亦以正而已矣程傳云
  其道可恒之道也又云天地之所以不已葢有恒
  久之道人能恒於可恒之道則合天地之理也又
[043-39b]
  朱子云所謂不易者須有變通乃能不窮又徐氏
  幾云有不易之恒有不巳之恒利貞者不易之恒
  也利有攸往者不巳之恒也林氏希元云惟其不
  易所以不已其説如此夫天地之化運於自然彖
  傳言正而推極於天地者蓋自觀化者就五行二
  氣中見其道之所以不易而因推本於正言之如
  寒暑之有往來也流峙之有髙深也往不一於往
  而又濟之以來髙不一於髙而又間之以深而往
[043-40a]
  來髙深之象則仍可於至不一之中而得其至一
  之道至不一者朱子所謂變通不窮也至一者卦
  之所謂恒亦彖之所謂貞也則論恒之由於正者
  又何不可於天地之道見之哉卦象風雷在天者
  也山澤在地者也而水火則天地並有之者也恒
  象雷風本義以為理之常蓋第就恒之所以名者
  言之究之山澤水火亦孰有外於理之常者至於
  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則恒也而又正
[043-40b]
  矣程傳言天地而又及於人之合天地者蓋正者
  人與天地所以同原恒者人與天地所以並夀立
  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
  曰仁與義則仁與義者所以效天法地克體隂陽
  剛柔之全而成參贊位育之功者也仁以長人義
  以利物長人以仁則飲和食徳之衆生生而不窮
  利物以義則因時制宜之模永永而無極天地之
  道即聖人久道化成之道矣傳由天地而推極於
[043-41a]
  聖人宜哉
[043-42a]
  周易
 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聖人久於
 其道而天下化成觀其所恒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
 矣
             檢討臣/萬松齡
  臣/謹按道無二致聖人之治功與天地之化功同
  其恒久而不已也於穆不已不已者恒也天之道
  也至誠無息無息者恒也聖人之道也顧恒之體
[043-42b]
  主於常而恒之用每適於變日往月來日月相推
  未始常也而不失其照之常寒往暑來寒暑相推
  未始常也而不失其嵗之常日月得天循其自然
  之理也四時變化亦循其自然之理也人苐見日
  月之照四時之成終古如斯而不知其所以能久
  照能久成者固有恒久不已之道存焉耳聖人繼
  天立極與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化民成俗之
  心無懈於宵衣旰食之頃然必運之有本而不遽
[043-43a]
  期其效推之有序而不急計其功朝乾夕惕日新
  又新不敢有一息之間以雜夫天命之原由觀刑
  而慎五典賔四門由關雎而桃夭化麟趾應自家
  而國而天下漸之以仁摩之以義而天下之人心
  於是乎化家敦禮樂户説詩書而天下之風俗於
  是乎成五帝三王之世所以風動時雍而比户可
  封刑措不用也自是而降如漢之文帝十年而外
  吏修其職民樂其業禁罔疎濶幾於刑措唐之太
[043-43b]
  宗初御宇内連嵗荒旱勤而撫之三年之後天下
  大稔獄訟稀息仁義之效較然可覩而况以性功
  為治功久道化成之效自非三代以下所可幾乎
  然八卦之中惟雷風之為象宜乎可暫不可以常
  而獨以恒名者何與蘇軾有云雷風非天地之常
  用而天地之化所以能常者以有此也若膠固不
  移則恒而失其正非所以為恒矣豈足以語夫天
  道哉聖人之治體夫雷風為恒之象酬酢萬變妙
[043-44a]
  用無方而其不易之體固無時而或易久照久成
  天地無心而成化也天下化成聖人有心而無為
  也聖人之恒一心如一日天地之恒萬古如一日
  道之在聖人與在天地寧有異哉然則天地萬物
  總不外乎恒乆之道顧性不可見而可見者惟情
  子朱子云性只是箇物事情却多般或起或伏然
  頭面却只一般蓋性者道之體情者道之用體隐
  而難窺用顯而可見見其情而性亦於是可盡惟
[043-44b]
  其用之變乃所以為體之常也夫天髙地下萬物
  散殊氣有參差而其徳性功用亘萬古而不易善
  觀天地萬物之情者舍恒奚以哉是則天人無二
  理治功化功無二道惟聖敬之日躋以進於無息
  由身心意知之微以達於家國天下之廣人心日
  益正風俗日益淳臻於風動時雍之盛不難矣又
  何驩虞小補之足云
[043-45a]
  周易
 聖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
             侍讀臣/林蒲封
  程子曰聖人以常久之道行之有常而天下化之
  以成美俗也
  臣/謹按天地生人生物而裁成輔相之功必賴於
  聖人葢聖人者體天立極而道濟天下者也其顯
  仁藏用既足以通乎易簡之原而純亦不已又有
[043-45b]
  以合乎於穆之運是以當動而動當静而静而動
  静不失其常當弛而弛當張而張而弛張克貞乎
  一不慕於小利不急於近功不惑於紛更不揺於
  浮説舉一事而必求衆情之協立一法而必圖萬
  世之宜神而明之優游而漸漬之胥天下含生負
  性之倫皆歸於範圍曲成之内莫不有以作其維
  新之化而成其蕩平之風此道之所為可大而可
  久也程子所謂行之有常者非聖人其孰能之然
[043-46a]
  考之易傳言化成天下者凡三見其在離卦則曰
  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其在賁卦則曰觀乎
  人文以化成天下而此獨言久於其道者何也蓋
  離之明而得其正則能照臨乎四方而萬物作覩
  賁之文明而止則能辨上下定民志而衆庶同風
  皆有可以化成天下之道然非貞之以久則其化
  亦未易至於成要之其久也非執一而不變之謂
  也亦非因循而不振之謂也聖人一誠而已矣誠
[043-46b]
  則無偏無偏則無弊而百年必世莫能易其規誠
  則無妄無妄則無息而四海九州可以通其志猶
  之日月之運行四時之逓嬗夜往晝來者即聖人
  之静専而動直也春溫秋肅者即聖人之仁育而
  義正也雷動風行者即聖人之令行而禁止也雲
  行雨施者即聖人之徳洋而恩溥也元亨者聖人
  誠之通利貞者聖人誠之復也聖人之道即天地
  之道也聖人之久於其道即天地之恒久不已也
[043-47a]
  聖人亦一天地而已矣
[043-48a]
  周易
 聖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
             編修臣/吳嗣富
  臣/謹按孔子釋恒卦之義而推之日月照臨四時
  代嬗固已極天地之大矣而恒之為義必騐之人
  事而後詳因舉而歸之聖人葢聖人御極欲使大
  化翔洽則必寛為之候使得從容以竟其業初未
  嘗急遽以期旦夕之成昔者堯禪舜舜禪禹聖聖
[043-48b]
  相承撫中天之景運萬邦協和從欲以治其所為
  優而柔之饜而飫之者悉皆浹於肌膚淪於骨髓
  此唐虞之治所以獨隆於千古也迨及成周文武
  成康之君耿光大烈繼繼承承仁漸義摩重熙累
  洽是以周書畢命之篇有曰既歴三紀世變風移
  四方無虞一人以寧由是言之則化之要於久也
  審矣何則人主之治天下不外乎興利與革弊然
  當其興革之始雖有所甚愛於天下而天下或轉
[043-49a]
  以為不便故曰非常之原黎民懼焉及其相沿既
  久耳濡目染習為固然夫固有潛移黙奪而不知
  者矣且夫紀綱法度之立亦未有猝而布之者也
  其施之也有次第其入之也有淺深茍刻期以程
  效則必不能委曲以盡其理故曰欲速則不達夫
  布治者既不可以驟而定而受治者亦不可驟而
  效則化之要於久也不益較然哉然臣以為政之
  有恒尤在心之不息後世人主非無奮發有為毅
[043-49b]
  然以三代為必可復然其始也勵精圖治綱舉目
  張乃不克居之以無倦則敏皇之念久而或渝振
  奮之氣又鋭而易退如是以為治雖使皇皇法堯
  舜一一師文王亦何益之有哉此無他圖始則易
  而要終則難也夫惟聖人以至誠無息之心行悠
  久無疆之政始之清心寡慾者久之猶然不邇聲
  色不殖貨利也此天徳之恒也始之明作有功者
  久之猶然自朝至昃不遑暇食也此王道之恒也
[043-50a]
  本天徳以行王道而總要於恒此所謂久於其道
  者也由是而漸摩之至舉凡五禮以節之六樂以
  和之八政以防之八刑以糾之者使天下安之如
  出入之常守之如髙曾之矩服而習之如饑食渴
  飲之不可暫去言乎道徳而道徳一也言乎風俗
  而風俗同也語曰禮樂百年而後興即此之謂也
[043-51a]
  周易
 聖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
           監察御史臣/侯嗣達
  朱子本義曰極言恒久之道
  程子傳曰聖人以常久之道行之有常而天下化
  之以成美俗也
  臣/謹按此言聖人得恒之道而致恒之效也聖人
  繼天立極以一心合撰於清寧而使心之清者常
[043-51b]
  清無一時之混淆寧者常寧無一事之擾累由是
  以欲通天下之欲以情類萬物之情優游漸漬無
  事不當其序無物不順其則以至政行俗美成其
  化於天下而無難而其道必持之以久久則變而
  不失其常動而不失其静存之中者存存而不息
  推之外者亹亹而不窮禮樂刑政協於度飲食教
  誨發其良固未有久而不得其效者譬之日月往
  來錯行其照臨萬古如新也譬如四時春秋代嬗
[043-52a]
  氣候萬古常正也聖人凖此以化導天下故其機
  亦不在旦夕之間葢人君承天理物所以教養斯
  民者本非茍且補苴之術則自無嵗月㨗奏之功
  凡其所運量雖未嘗不化裁推行與民變通而治
  原必要於克一迄今上遡中天之治放勲之後繼
  以重華乃始得臻於協和從欲三代之治盛於成
  康其先則文王始之武王繼之涵濡百年而後有
  以洋溢乎天下自古帝王未有能舍久道以成化
[043-52b]
  者臯陶曰彰厥有常伊尹曰始終惟一莫非恒久
  之謂也後世論治或専言法不知致治在道而法
  以輔之法因時為轉移而道則亘古而不易惟以
  法為用而本道以為質凡所為勸課農桑興立學
  校不操切以期速效搜剔賢才整飭吏治不煩擾
  以致紛更一日二日即可必世百年四海九州不
  異宫闕左右信乎得恒之道乃有以致恒之效也
  抑恒久之道不獨人君為然凡朝廷任官分職亦
[043-53a]
  必要之以久而後可考其成功故唐虞三載考績
  三考乃行黜陟漢之盛也為吏或長子孫葢化民
  成俗之事貴行之以専而需之以久所謂日計不
  足嵗計有餘若法方立而輙課其成事有端而不
  竟其緒守令數易則視官如傳舍大僚屢更則下
  不知所從始焉擇之貴精既焉任之宜久此亦久
  道化成之義也臣敢推廣其説以效芻蕘之獻焉
[043-54a]
  周易
 聖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
            監察御史臣/楊勲
  臣/謹按王道本於天徳聖人憲天出治以不息之
  心著為可大之業其精神運量於無窮斯徳澤涵
  濡於莫外自非近功小效所得而並也今夫天地
  之道恒久而不已則聖人之化成天下其道當何
  如哉夫論治而至於化成亦未易言矣民生必期
[043-54b]
  其遂何以使之老有所終幼有所長民性必期其
  復何以使之道徳以一風俗以同乃觀聖人在上
  仁周六宇至治之彌綸臻一世於豐亨豫大運際
  重熙徳教之洋溢洽斯民於心術性情舉飲和食
  徳之衆皥皥然順帝則於不知直不解聖人果何
  道以致此也而抑知聖人豈責效於旦夕間哉葢
  大化不可淺求而至治無庸驟幾故農桑樹畜因
  民之利必幾為經營區畫而民生始厚禮樂詩書
[043-55a]
  興民之行必幾為勞來匡直而民徳始正優游漸
  漬有以浹其肌膚而淪其骨髓而後從欲以治四
  方風動遊聖人之宇者莫不快化日之舒長也在
  昔成周之時文王積功累仁於前武王纘緒丕承
  於後至於成王禮明樂備然後教化大行萬邦咸
  休非久於其道而能然乎是知天地惟一元之運
  周而不息故資始資生性命各正而化成萬物聖
  人惟一心之誠純亦不已故引養引恬於變時雍
[043-55b]
  而化成天下觀於久道化成則信乎政貴有恒而
  王道必本於天徳也
[043-56a]
  周易
 雷風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監察御史臣/周祖榮
  程子曰君子觀雷風相與成恒之象自立於大中
  常久之道不變易其方所
  臣/謹按易之為書有交易之義有變易之義而要
  以不易者為之宗故其言人事也雖抱通變之才
  遊萬變之地而必有不易者以定其極所謂止於
[043-56b]
  其所也觀於雷風相與雖變而不失其常可知日
  用事物之間應接紛繁莫不各有當然之則如為
  君而仁為臣而敬為父而慈為子而孝所處之時
  不必盡同所操之理斷然不易譬之工之有矩木
  之從繩隨其所向歸於一定故曰方也然而不能
  自立則亦有難言者或中無定識遇一事而利害
  之見足以奪是非之明則游移而失所向或外無
  定力為一事而成敗之勢足以淆邪正之趨則輾
[043-57a]
  轉而莫能安此非方之有所拘抑亦心之無所主
  也惟君子擇至是之方以為之據執至正之方以
  為之歸操之於己有道義而無私曲此植體之所
  以不易也措之於世有中平而無偏陂此致用之
  所以不易也葢其智勇深沉退藏於一物未交之
  始而言行相顧全徳於百折不回之時固有神明
  於交易變易之義而守夫不易之經者豈硜硜拘
  執之學所可同日語哉昔明道程子與横渠張子
[043-57b]
  論定性之學有曰動亦定静亦定無将迎無内外
  此發明立不易方之㫖為下學者指其功也伊川
  程子又曰恒非一定之謂一定則不能恒矣惟隨
  時變易乃常道也此由不易之理而會通於交易
  變易之用為上達者宣其藴也二説相須而卦象
  立言之義無不悉備可互叅而見恒道之妙矣
[043-58a]
  周易
 明出地上晉君子以自昭明徳
            給事中臣/陸尹耀
  俞氏琰曰知所以自明則本然之明如日之出地
  而其昭著初無增損也大學所謂明明徳所謂自
  明與此同㫖
  臣/謹按此卦離火居上坤地居下離照文明坤道
  厚載隂以承陽麗天久照柔進上行昭融顯爍如
[043-58b]
  日之升曜采經天至明之象也故曰明焉然明無
  不照照無不徧者明之用也由微而著由晦而彰
  者明之漸也而出自地上則棄闇出幽向明繼照
  炳耀萬方光被四表有愈進愈明之勢故其卦為
  晉而象為明出地上也君子觀晉象而知徳之在
  我受之自人賦之自天天行至健法以自强人心
  至明進以自昭况明徳者虚靈不昧虚則能具衆
  理靈則能應萬事本無不明者也其有不明物欲
[043-59a]
  蔽之耳本然之明固未嘗息也故徳為君子固有
  之徳而明者亦君子之徳自有之明也自有此徳
  而自明之功不藉於後起自有此明徳而自昭之
  迹非假於强合内藴於方寸則仁義中正至足也
  外見於事為則五常百行非邪也徹吾蔽澄吾天
  内省於潛密惺於獨人所不見而昭之也我自昭
  之而已人所及見而昭之也亦我自昭之而巳格
  致誠正昭明徳於己也修齊治平昭明徳於天下
[043-59b]
  也堯之欽明文思克明峻徳舜之濬哲文明重華
  協帝湯之懋昭文之緝熙皆自昭其明徳也與巳
  之徳愈進愈明徳之明日呈日露如明之出地其
  徳有不於昭顯懿於萬古者哉
[043-60a]
  周易
 上火下澤暌君子以同而異
             庶子臣/林蒲封
  程子曰上火下澤二物之性違異所以為暌異之
  象君子觀暌異之象於大同之中而知所當異也
  臣/謹按火澤二物其為異易明然聖人取象於同
  而異者何也朱子釋之曰二卦合體而性不同第
  就卦體剛柔相應而言之耳程子謂大同之中知
[043-60b]
  所當異又曰聖賢之處世在人理之常莫不大同
  於世俗所同者則有時而獨異亦惟泛論其理而
  於火澤之所以同而異者究未嘗明言之項氏安
  世曰同象兌之説異象離之明夫以兑説為同則
  可而以離明為異則其説近乎鑿矣嘗考周子通
  書曰水隂根陽火陽根隂是火澤二物其本同也
  在卦離為中女兌為少女是火澤二物其類同也
  而一則炎上一則潤下故其象為同而異也本卦
[043-61a]
  彖傳所謂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者此也若夫火
  炎上而居上澤潤下而居下各得其位剛柔相應
  此其所以同為君子之同而異為君子之異與臣/
  因推而論之人情莫不好同而惡異然而天下之
  事未有有同而無異者漢任延對光武帝曰忠臣
  不和和臣不忠上下雷同非國之福帝深服其言
  其意似以同為非而獨有取於異者不知君子小
  人之分不在乎同異之迹而在乎公私義利之間
[043-61b]
  而已葢小人之心存乎私私則惟利是圖利之所
  共趨則同而利之所必争則異矣君子不然其所
  同者禮義㢘耻之防致君澤民之志至於立身行
  巳應事接物之間則惟義所適其心一出於至公
  往往獨行其是而不顧故其同也無阿比黨援之
  習其異也無分門争勝之嫌所謂和而不流羣而
  不黨古之君子莫不由之如禹稷顔子道同而出
  處異伯夷栁下恵聖同而清和異孔子之於齊魯
[043-62a]
  同一去也而遲速異孟子之於兼金同一餽也而
  辭受異至若禹臯益契同在一堂而都俞吁咈益
  顯其明良一徳之謨韓琦范仲淹同在政府議多
  不合而不害其公忠體國之實此皆所謂君子之
  同而異者也由是觀之帝王之治天下也肅紀綱
  謹法度勤政愛民用賢納諫其大要同也至於百
  官分職四民殊業文武並用徳威相反亦必有因
  時制宜而不能膠於一者夫惟象離之明照臨於
[043-62b]
  上如兑之澤普被於下而使百司執事共勵其忠
  誠之節各盡其職分之宜以克臻於一道同風之
  盛斯為聖人用暌之極則與
[043-63a]
  周易
 損而有孚元吉无咎可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
 用享二簋應有時損剛益柔有時損益盈虚與時偕
 行
           監察御史臣/陸尹耀
  張氏清子曰當其可之謂時當損而損時也不當
  損而損則非時
  臣/謹按損益二義不能偏廢損必濟之以益益必
[043-63b]
  濟之以損損與益均為治世之權輿籌時之善術
  也顧益之為用自上施下湛恩汪濊澤被萬方自
  可致民説於无疆而其道乃為大光若損下以益
  上損内以益外是取於民以奉其君雖急公奉上
  小民固分誼當然於義誠無可辭然意主於損則
  損所不當損而損違其時必致剥民以自富此慕
  義强仁者不為而况聖人為天子者哉乃復丁寧
  其義於此卦之彖辭者非欲其厲民以自養也亦
[043-64a]
  曰諴孚於衆志觀化於無心隨時消息善用其損
  善成其益耳葢損本拂情之舉或廹於時之不得
  已而計出於此當使此心大白於天下如嵗豐則
  從而豐嵗儉即從而儉損民原以為民天下後世
  實共見其不得已之心是為損而有孚矣於是衆
  志徯應國事以濟是為元吉矣本非厲民何咎之
  有雖一時濟變之權實萬世救時之法不可貞乎
  不特可施於一方抑且可達於天下不利有攸往
[043-64b]
  乎既以不得已而損之必以不得已而用之雖享
  帝享親而以誠相格則蘋蘩蕰藻亦可薦馨潢汙
  行潦亦可昭敬此二簋可用享也享猶從儉則凡
  損過以就中損文以就質者舉視此矣是一損而
  國用以充民財可阜不獨取於民之謂損而裕其
  民亦謂之損也損之為用如是然或膠執其見専
  於用損非因時之制也享宜備物而二簋可用者
  特詘於時之不得不然耳由是以觀卦畫過剛則
[043-65a]
  亢過柔則屈損剛之有餘以益柔之不足剛自不
  致終亢柔亦不致終屈時然則然也由是以騐物
  理氣盛而盈氣竭而虚損盈之太過以益虚之不
  及盈不得不損與時而偕損益不得不益與時而
  偕益時然則然也損與益一出於理勢之自然初
  非人力所能與斯可謂善用其損者矣乃知解衣
  推食小恵未徧益非其益也厚斂取盈民生日蹙
  損非所損也審乎損益之當然順時而行人事與
[043-65b]
  造化相維君心與民情相凖何損之非益善用其
  損正善成其益者哉
[043-66a]
  周易
 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彖曰益損上益下民説无疆
 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慶利涉大川
 木道乃行
           監察御史臣/陳大玠
  臣/謹按卦以益名而彖傳以卦體釋卦名義則有
  取于損上益下者何也葢為卦震居下巽居上損
  上卦乾體初畫之陽益下卦坤體初畫之隂自上
[043-66b]
  卦而下於下卦之下故為益夫上君也下民也君
  之於民饑由巳也溺由巳也解衣衣之推食食之
  平日制産授田而外如山林川澤之利損以予民
  一旦偶被災䘲則蠲租免賦發倉廩開府庫饑即
  賑以米寒即給以衣務使無凍無餒其道有以昭
  格天下而無外此民說之所以无疆而益道因之
  大光也由是觀之益下下下是小民之益也民説
  道光是大君之益也記曰王中心無為也以守至
[043-67a]
  正今益之九五君以中正而有孚恵心六二則臣
  以中正而永貞廸吉其無往不利而大有慶也宜
  矣抑又聞之君猶舟也民猶水也君能益民斯所
  由利涉與雖水患頻仍而出斯民於沉溺以登諸
  袵席又何慮乎大川之險哉惟是上有有孚恵心
  之君必下有利用大作與有孚中行之臣能奉宣
  徳意與為屯膏寧為渙汗則有孚恵我徳上信以
  恵下下亦信以恵於上如九五之象曰恵我徳大
[043-67b]
  得志也正謂此爾卦之二爻有曰王用享于帝吉
  民心之所愛戴即天命之所眷顧也民受益於君
  君受益於天禹曰惟動丕應徯志以昭受上帝天
  其申命用休理有固然也若乃百職庶司持籌握
  算祇畫國計之盈縮不圖民生之安全較及錙銖
  吝於出納是愛國而不知愛民也書曰民惟邦本
  本固邦寧有子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聖賢之垂
  訓均有得于損上益下民説无疆之㫖也夫
[043-68a]
  周易
 益損上益下民説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
             侍讀臣/李清植
  程子曰卦之為益以其損上益下也損於上而益
  下則民説之自上而降已以下下其道之大光顯
  也
  臣/謹按理財之道莫善於損益二卦聖人以損上
  益下為益而損下益上為損者非徒虚論其理也
[043-68b]
  揆以人事之實確是如此今且以農民論之夫田
  百畝則入亦百畝此常額也然種良者稼美糞多
  者田饒故均之百畝也上農耕之則所入必贏而
  貧農耕之則所入必耗損上益下之世農民優裕
  故耕者多贏合天下之農而皆贏所贏不可以數
  計矣豈非益乎若損下益上則農民乏資而耕者
  多耗合天下之農而皆耗所耗亦不可以數計矣
  豈非損乎推之工商無不皆然王者以天下為家
[043-69a]
  凡民間之藏皆外府也是損上益下正所以藏富
  於民而裕不匱之源孟子曰聖人治天下使有菽
  粟如水火陸贄曰散小儲以成大儲皆此意也又
  曰自上下下其道大光者大廷推恩雖極汪濊然
  或見格於輿議或中飽於私囊或宣布之不時或
  奉行之無狀則澤不下究而隔閡曚蔽之患生必
  使實恵均霑黎民徧徳始為自上下下而益道於
  是為大光也
[043-69b]
 益動而巽日進无疆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
 與時偕行
  顧象徳曰既奮發又沈潛學所以日新天下施地
  上生化所以不已此皆時之自然者故曰凡益之
  道與時偕行
  臣/謹按益動而巽二句本圖義以發聖學也後天
  圖首震次巽震者奮也在人心則立志之鋭者是
  也又惕也在人心則持敬之密者是也巽者入也
[043-70a]
  在人心則省察之精者是也又制也在人心則克
  治之勇者是也文王之徳之純實於此圖見之先
  儒之言學曰立志以端其本居敬以持其志又必
  省察以審其幾克治以踐其實其於圖義若合符
  契此卦震巽合體故夫子發其藴天施地生二句
  本天道以該王事也天以無心為施故文言傳曰
  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也王者之損己初無市
  徳於民之心是亦不言所利之謂也地以並育為
[043-70b]
  生故庾信曰物受其生於天不謝也王民之受益
  實有帝力何有之象是亦於天不謝之類也此卦
  五爻之辭曰有孚恵心勿問元吉吕祖謙釋之以
  為人君但誠心恵民不須問民之感然後元吉茍
  問民之感是計功利非誠心恵民者是也此其規
  模氣象豈驩虞小補者所能比擬故曰其益无方
  也又曰凡益之道與時偕行者天行之健萬古常
  運曾無一息之停所謂於穆不巳天之所以為天
[043-71a]
  也聖人希天王者憲天故聖人之學無間斷無休
  歇不以小成自安堯舜之惟時惟幾禹之惜隂湯
  之日新文王之望道未見皆其義也若諸子之日
  月一至冉求之中道而畫則其不行之時多矣王
  者之政治益求治安愈求安不以小康自足堯舜
  之兢兢業業禹之孜孜湯之慄慄文王之視民如
  傷皆其義也若齊桓公葵邱之後而有驕色唐太
  宗貞觀之末而有弛志則其不行之時多矣大抵
[043-71b]
  損益之機間不容髮無中立之理一日不益則損
  者至矣故中庸一書其於全體大用燦然純備而
  一言以蔽之曰至誠無息而已至誠無息則與於
  穆不巳者並運而同流聖人所以希天王者所以
  憲天豈復有加於此哉
[043-72a]
  周易
 益損上益下民説无疆
           監察御史臣/沈廷芳
  程子曰卦之為益以其損上益下也損於上而益
  下則民説之无疆為无窮極也
  臣/謹按王者祈天永命之道在於愛養生民而愛
  養生民之實在於使天下衣食之豐足惟因民之
  所利而利之而不専其利上不専其利而有以子
[043-72b]
  下則下䝉其福而被其澤人情和樂奉之為元后
  愛之如父母召康公之所謂王位在徳元用供王
  能祈天永命者道不越此是其説通於周易之彖
  傳有云益損上益下民説无疆臣/請得而敷陳之
  益之卦體震下巽上巽震二卦皆由下變而成陽
  變而為隂者損也隂變而為陽者益也損上益下
  所以為益臣/詳繹其義是葢為人君行慶施恵於
  民而言之耳夫上之取下有常經下之奉上有定
[043-73a]
  分禹貢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底慎財賦咸則三壤
  成賦中邦周禮太宰以九賦斂財賄毛詩倬彼甫
  田嵗取十千凡此皆經久之法以備軍國禄食之
  需不容過取而正不可不取者也過取乎民則難
  乎為民而有損乎下不取乎民則難乎為國而有
  損乎上是故君天下者代天以理民視天下之墾
  田定天下之賦税嵗有正供家有常數額外無苛
  征豪吏無溢取民之受益已自無窮何敢冀格外
[043-73b]
  浩蕩之恩乎是則益下之道固不必盡由於損上
  也乃易傳之損上益下民説无疆者臣/謂為人君
  行慶施恵於民而言之者何居蓋君民一體宜以
  一人勞天下不宜以天下奉一人務鳩斂而厚帑
  藏之積者匹夫之富也務散恵而收兆庶之心者
  天子之富也三代盛時思艱圖易省耕斂以行補
  助其徳恵雖史書不詳其事葢亦毎嘗行之漢文
  帝在位休養恬熙民情樂附故謳歌訟徳不衰豳
[043-74a]
  之詩曰萬夀無疆雅之詩曰羣黎百姓徧為爾徳
  漢書贊曰海内殷富興於禮讓斷獄數百幾致刑
  措豈非損上益下之明效大騐哉葢損上之時一
  以損己為念原不問民心之感然因民之所利而
  利之盡物之願則至誠有益於天下天下之人亦
  無不至誠愛戴以君之至誠之徳澤為恩恵矣此
  九五一爻所以又有有孚恵心勿問元吉有孚恵
  我徳之辭也雖然國家之用皆出於民能節則薄
[043-74b]
  取而有餘過侈則盡取而不足慎乃儉徳惟懐永
  圖時令有司計國儲之多寡因嵗事之登耗屢甦
  農民之困則損上益下正所以結人心凝天命而
  培千萬年不㧞之基矣
[043-75a]
  周易
 益動而巽日進无疆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
 與時偕行
            諭徳臣/覺羅蘇岱
  孔頴達曰益動而巽日進无疆者自此已下廣明
  益義若動而驕盈則被損无已若動而卑巽則進
  益无疆故曰益動而巽日進无疆天施地生其益
  无方者此就天地廣明益之大義也天施氣於地
[043-75b]
  地受氣而化生亦是損上益下義也其施化之益
  无有方所故曰天施地生其益無方雖施益無方
  不可恒用當應時行之故曰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也
  臣/謹按彖傳極言益道之大於卦徳而見聖學之
  益焉葢功不可缺序不可紊震動巽入是既奮發
  而有為又沉潛而深入精神日奮其得日深優游
  日久其養日純故徳崇業廣日日增益而不可限
[043-76a]
  量矣於卦體又見造化之益焉乾之一陽自上而
  下天之施也而物於是乎資始坤之一隂自下而
  上地之生也而物於是乎成形一施一生合同而
  運萬物通焉是天之施也而不言其施之之恩地
  之生也而不言其生之之徳萬物之育也而不自
  知其施生之故是生生化化之益无以加矣寧有
  方之可測乎凡此皆益即皆道也皆道即皆時也
  故人事之窮而通失而得造化之虚而盈消而長
[043-76b]
  咸與時而偕行時當益者无不益也是以聖人體
  自然之理神道設教必因時以厚民生制器尚象
  必隨時以利民用則天下莫不受其益造化運自
  然之理洪纎髙下皆因時而不偏飛潛動植皆隨
  時而不失則萬物莫不受其益聖人天地同一至
  公至仁之心天即聖人也聖人即天也此益道之
  所以為大也
[043-77a]
  周易
 益動而巽日進无疆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
 與時偕行
             編修臣/馮秉仁
  程子曰卦才下動上巽動而巽也為益之道其動
  巽順於理則其益日進廣大无有疆限也動而不
  順於理豈能成大益也以天地之功言益道之大
  聖人體之以益天下也天道資始地道生物天施
[043-77b]
  地生化育萬物各正性命其益可謂无方矣方所
  也有方所則有限量无方謂廣大无窮極也天地
  之益萬物豈有窮際乎天地之益无窮者理而已
  矣聖人利益天下之道應時順理與天地合與時
  偕行也
  顧象徳曰既奮發又沉潛學所以日新故日進无
  疆天下施地上行化所以不已故其益无方此皆
  時之自然者故曰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043-78a]
  臣/謹按聖人崇效天卑法地内而修徳於一身外
  而施利於天下無非體造化自然之理而已此其
  道莫著於益卦卦才下動上巽動則鼓奮發有為
  之氣巽則密沉潛觀理之思修徳者震動恪恭敦
  行不怠而又從容涵養深造自得則日新又新有
  層累而日上者湯之聖敬日躋成王之日就月将
  學有緝熙于光明皆此意也臣/又謂震得乾之初
  爻有自强不息之義巽得坤之初爻有柔順利貞
[043-78b]
  之義則動巽皆所以法天地故其益日進无疆无
  疆者天地之詞也坤之彖曰徳合无疆中庸曰悠
  久無疆聖人法天地以為功則亦與天地同一无
  疆益在一身者如是益在天下者亦然天地生萬
  物聖人養萬民其道一也天道髙而下濟地道卑
  而上行乾則資始坤則成物一施一生而品物流
  形各正性命其益萬物也誠無限量矣然而春生
  夏長秋斂冬藏天地之益萬物惟其時而已假令
[043-79a]
  氷堅木落之時而有甲拆勾萌之象豈得謂隂陽
  和而萬物生乎聖人法天地之益亦正法天地之
  時書曰惟學遜志務時敏厥修乃來乾之九三曰
  君子進徳修業欲及時也益在學問者必有取乎
  時之義而况恩敷四海利濟蒼生有不與時偕行
  者哉嘗考月令所載凡行慶施恵等事皆乗時布
  令無凌節無濫施此時之大槩也而其道有當及
  時者有當順時者值水旱而蠲賑因流離而安集
[043-79b]
  稍一後時民不聊生如天地之降時雨澤枯槁而
  成豐穰此及時之益也若夫政以時修事以時舉
  循作訛成易之序垂耕桑畜牧之經休養生息食
  徳飲和未嘗有格外之恩膏而斯民受福無窮此
  如戴天而忘其髙履地而忘其厚是順時之益也
  總之盡性以盡人物之性贊化育位三才皆有與
  天地合徳者觀於益道而知之矣
[043-80a]
  周易
 益動而巽日進无疆天施地主其益无方凡益之道
 與時偕行
            給事中臣/朱鳳英
  宋儒朱子曰動巽二卦之徳乾下施坤上生亦上
  文卦體之義又以此極言贊益之大
  臣/謹按此節乃言聖人體益之道以益天下凖諸
  人事天道而無不然者而因以著時中之用也葢
[043-80b]
  物我同體天人一原朝野上下間原無彼此之隔
  而應感施受之情幾立於此誠騐於彼往來迭用
  而不窮者莫不有當然之節主乎其中夫亦曰時
  而已矣夫時者天地之樞機黙運而常隐於不言
  聖心之因應无方而恒徵於有象試以益之在徳
  業言之動以勵進修之志而健行者自强巽以深
  研悦之功而緝熙者不已動以開巽巽以善動而
  日新之機愈引而不自知更以益之在造化言之
[043-81a]
  天道下濟乾元開資始之功地道上行坤元廣資
  生之用施因生而不窮生以施而不匱而品彚之
  盛普遍而不可極大哉時乎準諸天人而無或異
  者乎然就其一時各至者以觀一動一巽互為其
  根一施一生旋相為質而時固萬變而難拘就其
  一時合至者以觀即動即巽遜敏交致即施即生
  易簡同符而時又一定而不易則天下孰非時哉
  凡益之道可類推矣盈虚消長之故聖人辨之為
[043-81b]
  最精故極深研幾而迭運者在神明不在迹象化
  裁通變之宜聖人協之為至一故因心作矩而推
  遷者在宥宻即在流行與時偕行而聖人體益之
  道全矣臣/嘗思之聖人視天下如一家中國如一
  人而動巽相資敬勝與緝熙並懋施生互用愷澤
  與愛戴胥忘由是酌盈濟虚裒多益寡胥天下而
  無不被其益者正其益之廣大均平與天地合其
  徳者也然則時也者聖心一中之準所以統天人
[043-82a]
  上下而無間者哉
[043-83a]
  周易
 益動而巽日進无疆
             編修臣/秦勇均
  本義曰動巽二卦之徳
  程傳曰以二體言卦才下動而上巽動而巽也為
  益之道其動巽順於理則其益日進廣大无有疆
  限也
  臣/謹按聖賢之學所以能日新不已而造乎廣大
[043-83b]
  髙明之域者初非因任自然而可坐收成效也亦
  非勉强從事而以助長為功也其振作有為常足
  以迅赴其幾而其從容不廹又有以宻循其理夫
  是以畢生無止境而功之所詣為獨隆觀於大易
  下動上巽之卦名之曰益益也者以莫不增之謂
  也進之道也然非動則無以鼓進之機非巽則無
  以得進之序譬之行逺焉裹足而不前固自畫其
  進矣幸而奮其步武以為計程可至然不循其序
[043-84a]
  欲一蹴而至之如蹶者趨者不過崇朝而廢耳甚
  且㨗徑以窘步騖廣以自荒其不至扞格多阻者
  幾希故學之日進无疆斷非動而巽不可葢精神
  以奮發為先而理義非沉潛不入奮發則怠氣無
  自乗常以邁往而致其决所謂强有力者能勝果
  而確焉無難也沉潛則輕心不敢肆常以詳審而
  得所安所謂優而柔之使自得之饜而飫之使自
  趨之也剛克柔克日復一日説命所云厥修乃來
[043-84b]
  徳修罔覺者其效皆由於此今觀於雷風相薄之
  象迅擊起於下而草木甲拆者雷之功也其宣幽
  達滯披拂蕩滌於天地間使物情莫不暢遂者則
  風之力也雷動而風巽清寧之宇景象賴以常新
  即卦象以驗卦徳而日進无疆之義更曉然矣是
  以學易之君子無因循之失亦無凌躐之虞有淬
  礪之功復有安詳之度積累不疎於一息孰測其
  端倪功修罔替以終身孰窮其究竟無他動而巽
[043-85a]
  故也而動巽以日進其大要不外於遷善改過而
  已葢動於善之當遷而非巽以為循途之赴究不
  能精義以入神動於過之當改而非巽以為敦復
  之基亦何能洗心而藏宻惟其奮迅激昂之用即
  寓於優游涵泳之中斯遷善而自融其迹改過而
  不覺其難希賢希聖希天将有不知其然而然者
  其為益也豈不大哉抑臣/更進推之人君秉剛中
  之徳以法天行之健所云自强不息者固主乎動
[043-85b]
  而言詩言單厥心書言疾敬徳春秋之義樹徳莫
  如滋禮記之文莊敬則日强此固皆以動為益者
  也然朝夕之乾惕維殷而徳性之充養有素如堯
  之安安舜之溫恭湯之寛仁文之徽懿則又皆以
  巽為益者也葢動則運四海於一心巽則洽衆心
  於一巳日新而化理俱新無疆而皇圖永固則天
  徳王道一以貫之矣益之時義大矣哉
[043-86a]
  周易
 益動而巽日進无疆
           監察御史臣/吳文煥
  臣/謹按聖人之學必日進而始可言益也然非有
  以相資則不為功茍不得其道以加勵焉欲身心
  之際交修而奏效也庸可得乎惟觀於益之卦徳
  而可以知聖學矣益有求其益以為益者邁往之
  力宜奮於崇朝而不當拘乎其故益有忘乎益以
[043-86b]
  為益者積累之功當要之畢世而不可驟期乎其
  成今觀内卦固動者也古今艱大之業非有振迅
  之才以勵之雖有神聖之質安坐而不前幾無殊
  於愚鈍學之所以貴於能動也神動則敏志氣發
  而精神生形動則勤勉强深而才分出吾既以聖
  賢自期何容優游而坐廢所為求其益以為益者
  動之謂也以觀外卦則巽者也古今精微之㫖非
  有沉潛之志以入之雖有雄毅之姿一往而莫返
[043-87a]
  亦終失之淺嘗學之所以貴乎能巽也心巽則能
  宻意氣斂而静中之所得乃至理巽則不浮功力
  紓而遲久之所悟乃真吾既以粹精是務自不惜
  遜心以相求所謂忘乎益以為益者巽之謂也日
  進無疆從可知矣吾學之進退原無中立之幾巽
  而先之以動今日之進遲諸異日而不敢惟能動
  為能進也假令緩而赴之則将無以圖始學之隳
  於怠弛者固不少也而進其於何望也哉吾學之
[043-87b]
  進境非有中止之數動而繼之以巽一日之益深
  諸日日以為功惟能巽愈能進也假令廹而圖之
  則将難於持久學之荒於欲速者尤不少也而進
  其何由致也哉是故有震動恪恭之意則可以立
  致太平有和平寛厚之心則可以化成久道聖學
  也即聖治也一以貫之而已矣
[043-88a]
  周易
 天施地生其益无方
            監察御史臣/楊勲
  臣/謹按易下經之有益猶上經之有泰乾坤相交
  其小往大來者可以徵萬物之通巽震相協其陽
  變隂合者可以觀萬物之益故二卦皆有及物之
  功而萬物生生變化無窮之妙則尤著於益葢益
  之為卦上巽下震巽震者皆索乎乾坤之初者也
[043-88b]
  乾以初畫之陽下交於坤天道之下濟也坤以初
  畫之隂上交於乾地道之上行也而一施一生有
  其體且上卦為風風從天降是即天之施也下卦
  為雷雷自地出是即地之生也而一施一生有其
  象今夫兩儀定位者天地之體所以立二氣交感
  者天地之用所以行自太極握動静之樞而隂陽
  有互藏之宅静専而動直焉静翕而動闢焉其施
  也氣方行而朕兆莫窺萬物於是而資始矣其生
[043-89a]
  也氣已凝而胚胎有質萬物於是而資生矣由是
  雷霆風雨六子各贊施生之功水火木金四時各
  任施生之職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而生生者不息
  見乃謂象形乃謂器而芸芸者不窮其為益也何
  如乎是故天職施而後生者有資地職生而後施
  者皆實此天地之相成為益也而富有日新乃充
  周而無外且天施無形而流形以後仍各正其性
  命地生有象而成象以後仍保合其太和此天地
[043-89b]
  之善留其益也而顯仁藏用遂循環而不已以言
  其益寧有方也哉若夫繼天地之志述天地之事
  體乾父坤母之心以財成其道輔相其宜施生之
  無待於人者為天地因其功施生之有待於人者
  為天地平其憾盡萬物而煦嫗覆育之則无方之
  益在天地者又屬之聖人矣此一人首出所以參
  三才而立極與兩大而合徳也與
御覽經史講義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