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110 御覽經史講義-清-蔣溥 (master)


[037-1a]
欽定四庫全書
御覽經史講義卷首
  周易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
             檢討臣/孫景烈
  朱子曰此專以天道明乾義又析元亨利貞為四
  徳以發明之而此一節首釋元義也大哉歎辭元
  大也始也乾元天徳之大始故萬物之生皆資之
[037-1b]
  以為始也又為四徳之首而貫乎天徳之始終故
  曰統天
  臣/謹按此三句乃孔子總釋乾與元也說卦云乾
  健也葢天以形言定體之名健用形者也天之體
  以健為用聖人作易欲使人法天之用不法天之
  體故名乾不名天凡天下有形之物必敝皆以其
  形為累天雖有形而能永保無虧則所以總統之
  者豈非至健之乾哉然乾固統天而元實統乾子
[037-2a]
  夏傳云元始也而朱子又云大也言此卦之徳有
  純陽之性而元又為陽徳之首陽氣昊大而造物
  托始故曰大哉乾元所以深歎其廣逺也萬物資
  始乃釋乾元稱大之義資始以氣言若坤卦彖傳
  資生則以形言物先受氣而後成形故形曰生氣
  曰始萬物莫不有始而不能自為之始其所以始
  者皆資此乾徳之元陽有以發其機緘萬物遂含
  陽氣而兆胚胎不失其宜是萬物之自無而有舉
[037-2b]
  不外此元陽此乾元所以稱大耳盈天之下皆物
  也物之始不資於有形之天而資於天之乾且資
  於乾之元是天雖總統物而乾元乃所以總統天
  也審是而乾元之大愈見矣乾之徳曰元亨利貞
  而元居其首人之徳曰仁義禮智而仁居其先故
  元於人為仁於時為春君子體此而仁以育萬物
  則萬物既資於乾元而君子復有以培養其元氣
  由是萬物之氣俱足而災害不生夭札不作凡物
[037-3a]
  之戴乎天者息息與君子之性命相闗切血脈相
  流通仁貫四徳而常充春貫四時而常在其斯為
  體乾元而立極者乎文言曰君子體仁足以長人
  言無一物不在君子所愛之中故足以尊長乎人
  也明儒薛瑄曰元始統天仁道統人㫖哉斯言亦
  可謂善廣孔子之義者矣
  奉
上諭爾所進講不合朱子本義朱子云乾元天徳之大
[037-3b]
 始又為四徳之首而貫乎天徳之始終故曰統天此
 説最精爾講云天雖總統萬物而乾元乃所以總統
 天是添出天統物一層且將天與乾看成兩様了殊
 不知乾即是天若説天之外另有乾來統天豈天之
 外又有天乎更即爾講中所引薛瑄元始統天仁道
 統人二句論之是元統天不是乾統天仁者人也亦
 非人之外别有所謂仁爾講又云元於時為春春貫
 四時而常在夫春特為四時之首不得謂夏秋冬三
[037-4a]
 時皆有春以貫之也欽此
[037-5a]
  周易
 后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監察御史臣/侯嗣逹
  朱子曰裁成者所以輔相也萬物自有此理若非
  聖人裁成亦不能如此整齊所謂賛天地之化育
  而與之參也又曰裁成是截作段子底輔相是佐
  助他底
  臣/謹按此言聖人乗泰之運保泰之方也天地為
[037-5b]
  萬物父母亶聰明作元后后為父母之冡子故當
  上承天地之徳而賛助之后又作民父母故當下
  撫斯民而奠安之天地之道本乎太極分隂分陽
  時行物生皆有自然之發育然造化流行不過渾
  渾爾穆穆爾聖人為之裁為片段而成就之如嵗
  功則分為春夏秋冬人倫則分為君臣父子兄弟
  夫婦朋友以至水火木金土之各分其性飛潜動
  植之各分其羣所謂裁成之也而因有制作以輔
[037-6a]
  相之俾之春耕夏耘秋歛冬藏俾之君義臣共父
  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朋友有信以至笵金
  合土伐木取火治水以致其利用若於上下草木
  鳥獸以廣其生成所謂輔相之也葢天地以生物
  為功而所以成其能者天地不能自為頼聖人代
  為之裁成者立其大綱即輔相之始事輔相者盡
  其節目即裁成之終事其實原非兩事道言其體
  之自然宜言其用之當然其實亦非兩端總之所
[037-6b]
  以左右民耳民之性本善聖人因其所能而扶翼
  之民之質多愚聖人濟其所不能而開𨗳之上佐
  天地即下以佐民元后之道備矣而必繫之泰卦
  者一則百物豐盈乃可施其裁成之用所謂乗泰
  之運也一則經綸盡制乃可以長治而久安所謂
  保泰之道也又泰之為卦内陽外隂内君子外小
  人上下氣通君臣道合聖人之裁成輔相孰有外
  於此理哉我
[037-7a]
皇上代天子民時當極治正所謂泰小往大來吉亨之
  候也大綱小紀無不畢舉深仁厚澤普被羣生保
  㤗之方至矣然易之為道屢遷隂陽相乗泰否迭
  運循環反覆間不容髪極泰之時否常伏焉故曰
  無平不陂無往不復又曰城復于隍聖人所以兢
  兢業業雖四海昇平靡有怠忽而深宫獨處乾惕
  彌深時時恐庶政或有不平萬民尚多失所而所
  以密其心思善其經緯者是聖人之自為裁成也
[037-7b]
  所以防其逸欲致其清明者是聖人之自為輔相
  也天道下際故必諮詢善道以訪諸臣地道上行
  故必朝夕承弼以輔其上是又裁成輔相之所由
  出君左右民而臣復翼戴乎君以共相左右焉斯
  天地常交泰不復否矣抑中庸言賛化育參天地
  而必本於至誠則誠又裁成輔相之本歟臣敢廣
  其義以為
聖天子獻
[037-8a]
  奉
上諭易之為道泰否相循此氣運之固然以人事而論
 不得謂既泰之後方至於否既否之後自至於泰也
 如人心一念縱逸即否之機已伏焉一念敬畏兢兢
 業業克自修省即泰之機已兆焉此其倚伏甚㣲轉
 移亦甚㨗今爾謂正當泰小往大來吉亨之候夫以
 此時為泰朕則何敢然兢業增修持盈保泰原不必
 因既泰之後方懐此念凡所以防其怠忽致其欽畏
[037-8b]
 者我君臣固無時而不當存斯意也欽此
[037-9a]
  周易
 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
            監察御史臣/張湄
  程子曰萬物衆多則有善惡之殊君子享大有之
  盛當代天工治養庶類治衆之道在遏惡揚善而
  已惡懲善勸所以順天命而安羣生也
  臣/謹按有善無惡者人之性善善惡惡者人之情
  凡在人之所當然而不可易者即皆天理之所自
[037-9b]
  然而不容己者也葢天之為道福善而禍淫其有
  禍福之所不及則寄其權於人主之賞罰以輔乎
  温肅之宜於是兼容并包之中亦復類族辨物而
  天之道乃愈顯大有之象為火在天上是以無物
  不覆之天而加以無微不照之火則大有者既徳
  參乾坤且明並日月其於善惡之在人者豈復有
  幾微之或混哉雖然善惡亦最難辨矣善惡本有
  定而好善惡惡者無定好善惡惡本至公而好其
[037-10a]
  所善惡其所惡則至私以愛憎一人之私為進退
  衆人之法將任賢弗貳而任者未必賢去邪弗疑
  而去者未必邪如是則善者或在所遏而惡者或
  在所揚賞不足勸罰不足懲謂之順天可乎是故
  君子之觀人也不將不迎虚中以應若明鏡然妍
  者自妍醜者自醜皆因物造形而於已無與焉茍
  先以其人為妍則隨吾所見無往而非妍矣先以
  其人為醜則隨吾所見無往而非醜矣葢天無心
[037-10b]
  成化王中心無為遏惡揚善者一念不與天相似
  即乖乎彰癉之常一念稍以人相叅必拂乎鑒觀
  之意故孔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謂仁者之
  心純乎天理也古聖人五服五章以命有徳亦惟
  天所予則予之而未嘗有一毫之喜五刑五用以
  討有罪亦惟天所奪則奪之而未嘗有一毫之怒
  是以揚在一人而天下之善者莫不興遏在一人
  而天下之惡者莫不懼豈其智力足以勝億兆之
[037-11a]
  衆哉誠服乎其心也服乎心即順乎天順乎天即
  無不順乎人然則天不可得而知君子亦還問之
  衆人而已矣抑又聞程子之言曰賞必當功罰必
  當罪此後世刻核之論也若堯舜之世則不然罪
  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斯又以
  好生之徳上洽天心而非徒以不僣不濫為順天
  已也其斯為忠厚長者之風享國長久之道與
  奉
[037-11b]
上諭君子之善善惡惡皆物來順應一無成見若先有
 好惡之念存於中則好惡必不得其平爾所論先以
 其人為妍則隨吾所見無往而非妍先以其人為醜
 則隨吾所見無往而非醜數語甚是至引程子之言
 謂賞必當功罰必當罪乃後世刻核之論堯舜之時
 則罪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非徒
 不僣不濫而已此論錯誤夫堯舜之世所謂賞從重
 罰從輕者專為功罪之疑而未定者言之也若亦既
[037-12a]
 確然無疑矣則信賞必罰惟其當耳而復故為輕重
 於其間豈聖人之心哉不辜固不可殺而不經者亦
 未嘗少縱觀四凶可誅則誅之此可與眚災同肆赦
 者乎若使忘却疑字但謂堯舜之於人賞浮其功罰
 不蔽罪則聖人代天理物至公無私之心反為所掩
 矣不可以不辨也欽此
[037-13a]
  周易
 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聖人久於
 其道而天下化成
             編修臣/吳華孫
  程傳曰此極言常理日月隂陽之精氣耳惟其順
  天之道往來盈縮故能乆照而不已得天順天理
  也四時隂陽之氣耳往來變化生成萬物亦以得
  天故常乆不已聖人以常乆之道行之有常而天
[037-13b]
  下化之以成美俗也
  朱子本義曰極言恒久之道
  臣/謹按天地聖人同一悠乆無疆有恒之道貫徹
  於億萬斯年矣夫天地之氣化日新然其晝夜之
  推遷寒暑之往來皆有一定之常度此其所以能
  日新也聖人之治功極盛然其達之而不悖推之
  而皆凖皆有不敝之常法此其所以能極盛也恒
  久故也是以日月者隂陽之精四時者五氣之布
[037-14a]
  日月東西相從而不已五行四時十二月還相為
  本久照久成皆天之恒道為之聖人以仁育萬物
  以義正萬民而本之以誠行之以忠要之以不息
  天下成於變時雍之治皆聖人之恒道為之董子
  曰天不變道亦不變此之謂也且夫天地聖人所
  以能恒久者何哉夫天行健周天三百六十五度
  一晝夜而一周動而不已也惟其動而不已是以
  其光為日月其運為四時無一息之停聖人無逸
[037-14b]
  作所一日二日萬幾兢兢業業無曠庶官亦動而
  不已也惟其動而不已是以民已安而猶如傷道
  已至而若未見無一息之間復卦曰復其見天地
  之心乎益卦曰益動而巽日進無疆然則至誠無
  息一言該之矣雖然行之有次序焉夫日月相推
  而晝夜分明之所以不疲於照四時遞嬗而嵗功
  備物之所以無為而成王道無旦夕之功亦猶是
  耳其民日用飲食其道三綱五常其法禮樂刑政
[037-15a]
  其文詩書易春秋如日月之麗乎天而劑之以寛
  猛摩之以嵗時仁義並施剛柔互濟無偏無黨黙
  運於上不識不知順則於下民日遷善而不知誰
  之為者亦如百昌萬彚之潛滋暗長於氣化之所
  推移也所謂以純王之心行純王之政久於其道
  而天下化成王道之極盛也且夫天之於穆不可
  見日月四時以得天成變化之功王省惟嵗而卿
  士師尹庶民咸有賛㐮從欲之責至於六合同風
[037-15b]
  九州共貫化成而久道之效乃臻也則聖人亦安
  有自暇逸之時哉詩曰如日之升如月之恒皇極
  經世書曰三皇之時如春五帝之時如夏悠久無
  疆夫固天地聖人同揆爾
  奉
上諭爾所詮解天地聖人恒久之道至誠無息一言該
 之矣此語是但以天地聖人皆由於動而不已則不
 然太極之道動静互根乾曰静專坤曰静翕先儒以
[037-16a]
 為不專一則不能直遂不翕聚則不能發散聖人定
 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静立人極焉可見動未有不本
 於静者而非徒動而不已也且天日行三百六十五
 度天無心也天之静且不自知而况於動乎聖人亦
 非有所强勉而行之以忠要之以不息也聖人之静
 且不自知而况於動乎天道聖人莫非至誠之自然
 無息故曰於穆不已純亦不已又曰動而無動静而
 無静盖誠者動静之所以一源而顯㣲無間者也天
[037-16b]
 地聖人之恒久亦何所容心於其間哉皆誠之所為
 也欽此
[037-17a]
  周易
 水在火上既濟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諭徳臣/嵇璜
  王申子曰既濟雖非有患之時患毎生於既濟之
  後君子思此而豫防之則可以保其初吉而無終
  亂之憂矣
  臣/謹按一切制治保邦之説古人論之綦詳然臣/
  以為最切者莫如既濟之象辭何則人君當未濟
[037-17b]
  之世憂患方劇雖有侈心無自而生若當既濟之
  時所見所聞皆太平富庶之象於此而必欲設一
  無形之憂患以為警惕豈不甚難即或臣進惕厲
  之説君下憂勤之詔久之亦相習為故事且君臣
  之間既自以為憂矣勤矣而何者當思其弊何者
  當防其流究未嘗長慮而謹持之則亦與不憂不
  勤者等惟君子於此為能深之以思而備之以豫
  夫思者君子之真精神也豫者君子之大作用也
[037-18a]
  氣數所關萌芽未見而始終倚伏之數君子早已
  燭照數計而為之補救非徒恃其神明首出也乾
  惕兢業之志其自一身以及天下未然而作已然
  之觀始事而為既事之慮者不可勝數矣及其效
  或見於數千萬里之外功或成於數十百年之後
  人始歎君子之防之者何其豫而不知人見以為
  豫者猶其可見者也其消於無形杜於無象者宵
  衣旰食時已不知幾費精神矣所以唐虞三代其
[037-18b]
  致治之迹可見其致治之心不可見惟孔子於既
  濟之象辭有以特發之且以天下之大百官萬民
  之衆其可患者不一而足也而大要莫先於君身
  一人深宫静處凡聲色輿馬飲食衣服宫室之奉
  其顯然可患者明主既去之矣至於喜怒動静之
  間一念不謹或貽四海之憂一日不謹或貽數世
  之害程子所謂患常生於忽㣲而志亦戒乎漸習
  者不思則不得也若夫聽言用人張弛經緯之際
[037-19a]
  寛則慢猛則殘自用則小偏聽則蔽大臣慕清净
  而畏事易至因循小臣好議論而喜事易至煩擾
  内重則事多扞格而胥吏操廢置之權外重則事
  多專擅而岳牧啟威福之漸行保舉而黨援奔競
  或從此開重久任而怠隋懈弛或從此積欲興利
  而不免勞民欲除弊而不免驚衆其初見以為無
  患而其後遂為患之所叢生者比比皆是也救之
  於己著不若防之於将萌亦在思之而己傳曰思
[037-19b]
  則有備有備無患誠能思一身之患則正本清源
  而天下之患不生能思天下之患則持盈保泰而
  一身之患亦不生唐魏徵十思十漸之疏宋司馬
  光逺謀重微之規皆可與象辭相發明者也
  奉
上諭從來天下之事有形之患易知而無形之患難見
 若待患已有形而後思而防之則非所謂豫矣論語
 云為君難為臣不易君道之難其大要惟在防微杜
[037-20a]
 漸不必師旅水旱顯然有可患之事也即如朕日理
 萬幾平心順應當寛者寛當嚴者嚴不過隨事制宜
 因物付物原無成見而觀望之徒便已妄為揣摩多
 方迎合豈知朕心若先設一用寛用嚴之見則辦理
 政務安能事事得中毫無偏陂乎迎合之見最人心
 風俗之大患雖未嘗顯然有形而其流弊不可勝言
 正所當思而豫防早為杜絶者總之可患之處不在
 已然而在将然其審於幾㣲而防於未事朝乾夕惕
[037-20b]
 之意亦惟朕心自知之耳欽此
[037-21a]
  書經
 任賢勿貳去邪勿疑
           監察御史臣/呉士功
  唐孔穎逹曰任用賢人勿有貳心逐去回邪勿有
  疑惑
  臣/謹按人君撫有四海勢不能以獨理於是乎設
  官分職以代天工者皆於人是賴焉夫有治人然
  後有治法人之大較曰賢曰邪知其為賢則任之
[037-21b]
  必專而不可惑於讒間知其為邪則去之必力而
  不可制於依回此惟知人則哲能官人所由百寮
  師師而成俊乂在官之美也且夫人主操用舍之
  權以進賢退不肖要未有明知其賢而不任明知
  其邪而不去之理亦未有任其所任而不惟賢是
  任去其所去而不惟邪是去之心雖然賢與邪之
  品量不同而任與去之鑒别非易葢賢者來自田
  間勢處疎逖而難於親信本非常之姿而或以資
[037-22a]
  格限其選本大受之器而或以小試枉其材則掣
  肘生嫌而英豪反坐困於既任之後即邪者巧令
  孔壬計圖僥倖而善於彌縫或念其平日之小忠
  小信而曲示優容或憐其一端之末藝寸長而稍
  為姑息則希榮固寵而諛悦以求合於未去之先
  是惟清明在躬志氣如神情順萬物之情而無情
  欲通天下之欲而無欲夫然後智周靡遺賢否邪
  正瞭然如指諸掌所謂仁者之能好能惡也此任
[037-22b]
  賢勿貳去邪勿疑必先以㒺逸㒺樂之戒云顧任
  賢與去邪均闗用人之大而任賢則尤為急務焉
  賢臣者人主所與共天位治天職者也所任者賢
  則羣賢有彚征之吉而羣邪歛迹宵小僉壬無所
  施其伎倆故曰舜有天下選於衆舉臯陶不仁者
  逺矣湯有天下選於衆舉伊尹不仁者逺矣此任
  賢而邪自去之明效大騐也抑勿貳勿疑其始不
  外於知人而其終則歸於能斷陸贄曰執狐疑之
[037-23a]
  心者來讒慝之口持不斷之臆者開羣妄之門朱
  子有言勿字如旗脚轉旗脚一麾三軍聽令如惡
  惡臭如好好色皆務决去而求必得之誠能如此
  則任賢乃為能任去邪乃為能去豈復有疑貳之
  見存乎其中哉又聞司馬光曰竊見祖宗之時閒
  居無事常召侍從近臣與之從容講論萬事委曲
  詳盡所以然者一則欲使下情上通無所壅蔽二
  則欲知其人能否才器所任是以黜陟取舍皆得
[037-23b]
  其宜臣/愚以為司馬光此言實用人之本也誠使
  萬幾之暇時時與老成耆舊講論經邦之碩畫或
  取古今賢奸事蹟叅稽而互較之用以考鑒得失
  啟沃乃心則心正身修義理昭著於以推廣惠迪
  克艱之謀不難矣儻是非取舍决於一己之私乃
  欲斷而行之無所疑惑則其為害反有不可勝言
  者可不戒哉
  奉
[037-24a]
上諭朝廷用人進賢退不肖最是第一難事盖人主勤
 求治理斷未有知其賢而不用知其不肖而不去者
 惟是黜陟取舍無一不以用賢去不肖為兢兢而人
 之賢否邪正君雖神聖勢不能於耳目未周之處坐
 照靡遺况見聞所及即可知其人之行事亦未遽知
 其心術若何儻留心察訪又恐迎合揣摩百弊叢出
 究無以得其人之真此用人之難惟人君自知之並
 非局外旁觀者所得喻其微也且國家設官分職各
[037-24b]
 有專司熙績釐工需人孔急如百僚庶司一時不得
 其人遽将備位曠官者悉擯而斥之則人材一時難
 得而員缺又不可久虚更當何如也即如堯舜之時
 五臣舉而衆正盈庭四凶誅而羣邪歛迹致治可謂
 得人矣然當其用之之始驩苖共鯀未嘗不與岳牧
 同朝而究無傷於詢岳闢門之聖治是以人主操予
 奪之權以進退人材進君子而有一君子之未進退
 小人而有一小人之未退亦理勢所不免若因一二
[037-25a]
 人之黜陟遂謂君子難進而易退小人難退而易進
 殊屬過刻之論欽此
[037-26a]
  書經
 予違汝弼汝無面從退有後言
             編修臣/張麟錫
  陸贄曰非明智不能招直言非聖徳不能求過行
  招直則其智彌大求過則其徳彌光
  司馬光曰周易天地交則為泰君天也臣地也君
  降心以訪問臣竭誠以獻替則庶政修治邦家乂
  安
[037-26b]
  臣/謹按帝王檢身若不及從義如轉圜置敢諌之
  鼔植告善之旌立司過之士懸賞以待嘉謨而不
  匡者有罪凡皆導之使言内以備補察之司而外
  以通萬物之氣故其時下無依阿唯諾之習上無
  咈民從欲違道干譽之舉所由主徳純而四方歸
  極也竊嘗觀於唐虞之世詢四岳命九官咨十有
  二牧一切播穀敷教典禮明刑諸大政㒺不交修
  並舉功叙而績熙而帝舜猶凛凛於時幾勅命之
[037-27a]
  思慎憲省成之慮當是時豈復有片念怠荒纎㣲
  罅漏尚待補救於臣工哉乃讀其命禹之詞則曰
  予違汝弼汝無面從退有後言誠以天人理欲之
  際其界甚㣲而其幾易忽一念之不謹一事之未
  防而出此入彼有相乗於不覺者千里之應違由
  於寸衷之疎密此其所以慄慄危懼而不敢信心
  以自是也獨是禹當日者丕績懋著昌言屢聞一
  則曰克艱厥后再則曰慎乃在位惠迪之吉勗以
[037-27b]
  敬天幾康之飭朂以省身府事之治朂以養民其
  祗承之意篤棐之忱在帝固已深信而不疑而顧
  戒其面從而後言夫面從而後言豈禹之所以事
  舜者哉然則舜之為此言者何也曰此非慮其臣
  之欺而戒之切乃專求乎己之過而省之深也以
  嚴恭寅畏之衷時切叢過招尤之慮而絶不聞其
  臣之確指一事以明諍其非則意迫於莫解而慮
  且及於所必無以為或者其靣從也或者其面從
[037-28a]
  而後言也不然者深信禹之必非面從而因恃己
  之萬無過舉豈聖人兢兢業業之心哉夫君若舜
  而其臣猶儆以逸樂慢遊之失臣若禹而其君猶
  誡以面諛背憎之為一若君與臣不甚相知者而
  不知其惓惓愛主之衷與孜孜求諌之意實不啻
  精神血脈之交相貫注焉此隆古之世所為以交
  儆而成交泰之休也後世若漢文之詔羣臣曰二
  三執政猶股肱也其悉思朕過失及見知所不及
[037-28b]
  以啟告朕唐太宗飭詔令有未合務相執奏毋得
  阿從不盡己意由此觀之茍有願治之主未有不
  虚懐而樂善者也若夫無稽之言勿聽弗詢之謀
  勿庸俾誦言之士不得假直説以濟其私此又在
  乎如神之智秉乾綱而内㫁也哉
  奉
上諭舜之戒禹者曰予違汝弼汝無面從退有後言夫
 虞廷之上如禹臯稷契夙稱賢佐豈有面從後言之
[037-29a]
 事然此實千古為臣之通弊舜之為此言者盖必在
 廷諸臣尚有蹈襲此弊之人所以不憚諄諄訓誡也
 朝廷所依賴以匡正者惟此左右之諒直則是非可
 否之間自當侃侃不阿以引其君於當道而或面稱
 其是而背議其非則人主将何恃以繩愆糾謬此為
 君者之所以難也要惟為君者洞悉此弊而内㫁於
 心則逢迎之説不能惑有主之聽聞而本身出治自
 克協於大中至正之歸為臣者時時省察惟恐一念
[037-29b]
 之或蹈於是則自獻可替否以及分猷効職自無在
 不竭其欵欵之忠以畢致其元首股肱休戚相闗之
 誼如是則君臣一徳上下一心明良交慶庶績咸熙
 於以追唐虞都俞吁咈之盛為不難矣欽此
[037-30a]
  書經
 帝庸作歌曰勅天之命惟時惟幾乃歌曰股肱喜哉
 元首起哉百工熙哉臯陶拜手稽首颺言曰念哉率
 作興事慎乃憲欽哉屢省乃成欽哉乃賡載歌曰元
 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又歌曰元首叢脞哉股
 肱惰哉萬事墮哉帝拜曰俞往欽哉
            侍講學士臣/楊椿
  蔡沈曰天命無常理亂安危相為倚伏今雖治定
[037-30b]
  功成禮備樂和然頃刻謹畏之不存則怠荒之所
  自起毫髮幾㣲之不察則禍患之所自生不可不
  戒也舜作歌而責難於臣臯陶賡歌而責難於君
  君臣之相責難者如此有虞之治兹所以為不可
  及也歟
  臣/謹按有虞氏之世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可
  謂盛矣宜其恭己無為坐享昇平之治而作歌之
  日猶君臣責難祗畏天命有如此盖君者天之宗
[037-31a]
  子大臣者宗子之家相也明王奉若天道樹后王
  君公承以大夫師長不惟逸豫惟以亂民故其位
  為天位職為天職功為天功叙典秩禮命徳討罪
  無一不本之於天周頌曰敬之敬之天維顯思命
  不易哉大雅曰敬天之怒無敢戲豫敬天之渝無
  敢馳驅自昔聖君賢相當太平極盛之㑹尤莫不
  以天命為兢兢焉在易豐之彖曰豐亨王假之勿
  憂宜日中朱子謂豐大也以明而動故能成盛大
[037-31b]
  之勢然至於過盛則又有憂道焉聖人以徒憂無
  益故謹之於未然也周官曰制治於未亂保邦於
  未危繫辭傳曰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
  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夫制治保邦
  之道存乎慎行事之要本乎心心之敬肆則又在
  責難之言君有以儆惕乎臣臣有以啟沃乎君也
  前代有為之主始以徳義為心惟恐人之不言毎
  曲導之使言繼則聞人之言悦之而已不必其盡
[037-32a]
  從也久則恐人之言言之而不必受受之而亦有
  難色又其甚者或引之於當道輙自以為己知或
  格其心之非輙自以為無失夫自以為己知自以
  為無失是自以為賢矣自以為賢其下因莫不同
  聲賢之賢之則順而有福矯之則逆而有禍以唐
  太宗之英明於魏徴尚有不平之語而欲其臣之
  無隠衮職之無闕豈易得哉今觀帝舜之時惟幾
  惟康惟動丕應徯志豈尚有時幾之未勅百工惟
[037-32b]
  時撫於五辰庶績其凝豈尚有未興之事未慎之
  法度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豈尚有未省之功
  實翕受敷施九徳咸事俊乂在官豈尚有叢脞之
  患惰與墮之憂而舜以之責難於臣臯陶以之責
  難於君舜於臯陶之責難從而拜之即從而俞之
  盖聖人之於臣惟願其弼直不願其面從於進言
  者惟論其理之是非不計其辭之工拙鑒其心之
  誠摯不復問其事之有無臯陶平日之告舜曰無
[037-33a]
  教逸欲有邦益曰儆戒無虞無怠無荒夫舜豈教
  逸欲而好怠荒者哉而諸臣言之而不以為忤帝
  舜受之而不以為非古大臣之愛其君與君之自
  愛其慎㣲防患保泰持盈之至意不得不如此也
  有虞氏之治所以弗可及而君道臣道為千古人
  倫之至者在是也
  奉
上諭勅天之命惟時惟幾乃二典三謨之闗鍵史臣記
[037-33b]
 堯曰欽明文思舜曰温恭允塞堯舜之勅天命也君
 道也二十有二人欽哉惟時亮天功二十二人之勅
 天命也臣道也君臣交勅純乎義理無一毫私欲以
 間之人心之危者於是乎安道心之微者於是乎著
 而惟精惟一在是允執厥中亦在是知人安民時雍
 協中之治俱莫不在是矣舜先言股肱者欲臣之勅
 天命以承君而君之當勅可知臯陶先言元首者欲
 君之勅天命以帥臣而臣之當勅益可知舜與臯陶
[037-34a]
 咨儆一堂非有未熙之績未釐之工也其時從欲以
 治四方風動而君臣勅命之心不遑自逸故寓儆戒
 畏懼於歌詠之中史臣繫之二典三謨之末以著唐
 虞之盛所以致時雍風動之休者無非本乎勅天之
 敬也若云君臣責難此不足以盡聖君賢相之量當
 時舜與臯陶並此勅命之心實出於無心而不自見
 其為勅命又况有責難之意哉欽此
[037-35a]
  書經
 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無有作福作威玉
 食
           侍讀學士臣/張若靄
  蔡沈曰福威者上之所以御下玉食者下之所以
  奉上也曰惟辟者戒其權不可下移曰無有者戒
  其臣不可上僭也
  正義曰惟君作福得專賞人也惟君作威得專罰
[037-35b]
  人也惟君玉食得備珍食也為臣無得有作福作
  威玉食言政當一統權不可分也
  臣/謹按福威者人君御天下之大權玉食者人君
  享天下之大福也人君奉天命以命有徳五服五
  章而作福惟辟矣奉天討以討有罪五刑五用而
  作威惟辟矣富有四海而百里之内以共官千里
  之内以為御而玉食惟辟矣盖天子以一身居乎
  兆民之上臨制四海之廣所以整齊不紊者端在
[037-36a]
  奉天之威福以施於天下如網之有綱如絲之有
  總詩曰勉勉我王綱紀四方言太阿之柄不可倒
  持也至於天下乂安人民和樂則雖享天下之奉
  而不以為泰也若夫臣子受君之爵食君之禄行
  君之令而致之民其不可作福作威玉食也明矣
  然而所謂無有者非但攬權朋比貪冐無忌憚之
  彰彰較著者也人臣不能不宣布徳澤而有一市
  恩近名之念則已為作福人臣不能不奉行法令
[037-36b]
  而有一擊㫁丈致之私則已為作威人臣不能不
  受重糈厚禄而隠㣲寤寐之間有一念之侈然自
  放則皆玉食之類也必並此而無之惟知有君不
  知有身任重則思報稱之難位高愈懐盈滿之戒
  謨猷惟我后之徳夙夜矢匪懈之心功名有所不
  居况於威福温飽有所不計况於玉食小心謹慎
  而後為純臣也且夫人君亦曷嘗有威福惟我玉
  食惟我之意哉禮曰爵人於朝與衆共之刑人於
[037-37a]
  市與衆棄之大禹之菲食周文之日昃以一人勞
  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也洪範以三者歸之君曰
  惟辟有之所以明臣下之萬萬不可有也盖惟人
  君能好人而臣下孰敢作好人君能惡人而臣下
  孰敢作惡惟人君大烹以養聖賢而臣子孰敢封
  靡於爾邦此地道之所以輔君而贊化也夫
  奉
上諭爾所詮解洪範惟辟作福一節頗與朕意相合朕
[037-37b]
 思人君固操予奪之權以馭天下然賞者天命罰者
 天討何能自為威福也正惟不敢存作威作福之心
 而後爵賞刑威無不當天理而洽人情矣至於大官
 八珍之供亦不過以下奉上之名而大禹菲飲食周
 文不遑暇食可知聖帝明王宵旰焦勞克勤克儉之
 心無時釋於寤寐何嘗有惟辟玉食之一念耶且也
 人君而存一作福作威玉食之念則爵賞可以及佞
 臣誅戮可以加正士而酒池肉林将極其欲而無所
[037-38a]
 底止矣盖洪範乃箕子陳於武王之書箕子臣也其
 言故應如是朕所論者君道也君尚不可以作福作
 威玉食孰謂人臣而可恣意作福作威玉食乎哉欽
 此
[037-39a]
  書經
 君子所其無逸
            給事中臣/吳元安
  王樵曰無逸者君子敬戒惕厲之心也所其無逸
  者君子所以為敬戒惕厲之密也置此身於天理
  之中動静食息将必有事焉使有時而操有時而
  放則怠荒有乗其隙之所矣所謂無逸者無時無
  處而不在於無逸焉則君子誠無可以自逸之所
[037-39b]
  而君子之於無逸也乃恒其所者也是曰所其無
  逸
 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
  張栻曰周自后稷以農事開國歴世相傳相與咨
  嗟歎息服習於艱難而咏歌其勞苦此實王業之
  根本也周公之告成王詩有七月皆言農桑之候
  書有無逸欲其知稼穡知小人之依帝王所傳心
  法之要端在於此夫治常生於敬畏而亂常生於
[037-40a]
  驕逸使為國者毎念稼穡之艱難而心不存焉者
  寡矣是心常存則驕矜逸豫何自而生豈非治之
  所由興歟
  臣/謹按堯舜禹湯文武之君莫不以有位為憂未
  聞以位為樂也臯陶之告禹曰兢兢業業一日二
  日萬幾傳説之告高宗曰不惟逸豫惟以亂民此
  聖帝明王賢君察相所以防微杜漸居安思危無
  窮之計也盖天下之勞逸繫於人主之一心人主
[037-40b]
  時自處於勞則天下受其逸人主時自處於逸則
  天下受其勞若以今日之勞而冀将來之逸則其
  勞也浮而易倦惟以天下之逸而仍厪一心之勞
  則其逸也久而彌逺周公知其然也故以所其無
  逸者建君心之極而即繼以知稼穡之艱難知小
  人之依誠有見於君與民之相關而聯四海為一
  家通天下為一體者舉不外乎此故力田孝弟勸
  良民也賜半賜全振窮乏也珍禽竒獸不育於國
[037-41a]
  知稼穡之維艱也水旱盗賊必以聞知民生之不
  易也是皆上有怵惕維厲之心下有震動恪恭之
  意堂㢘咨儆海宇盈寧民生之逸豈有涯乎且夫
  王事未有不始於勤劬而荒於逸樂者也盖心以
  暫而易持事以久而生怠必幾康是勅無纎細之
  或弛明旦維嚴無罅隙之有間所謂徹上徹下無
  内無外而一以敬為主宰是主敬者勝逸之本也
  人君誠能修己以敬則安人安百姓一以貫之矣
[037-41b]
  而夙夜宥密之心豈以天下已治已安而遂得稍
  萌其逸豫乎至召公之告成王亦曰王敬作所可
  見古大臣之所以忠愛其君者惟以執競為惓惓
  而持盈保泰之思信可為萬世則也夫
  奉
上諭爾所奏發明無逸乃逸之義頗有見地無逸固是
 常存此心乃逸亦非因逸而即懈如知無逸之為美
 勉强持之旋復參以因勞得逸之私心是民未逸則
[037-42a]
 無逸民已逸而遂可自逸矣始勤終怠豈所其無逸
 者乎况君之於民分位雖懸呼吸原自相通所以相
 通者惟在無逸之一念暑雨祁寒蠶桑溝洫心民之
 心者事民之事事民之事者勞民之勞往復循環無
 有㫁續至天下日享和平之福而人君常以叢脞為
 心所謂先天下之憂而憂者憂未能與民同樂也後
 天下之樂而樂者民樂終未足以解憂也朱子言天
 地位萬物育則訓以自戒懼而約之自謹獨而精之
[037-42b]
 可見戒懼慎獨中自有位育氣象而位育時依然一
 戒懼慎獨之君子明乎此則得周公所陳無逸之實
 際矣欽此
[037-43a]
  書經
 爾有嘉謀嘉猷則入告爾后於内爾乃順之於外曰
 斯謀斯猷惟我后之徳
            監察御史臣/齊軾
  葛氏曰成王殆失斯言矣欲其臣善則稱君人臣
  之細行也然君既有是心至於有過則将使誰執
  哉禹聞善言則拜湯改過不吝端不為此言矣
  臣/謹按善則歸君過則歸己人臣之義也夫聖明
[037-43b]
  在上明目達聰有嘉謀嘉猷之臣君則用之有嘉
  謀嘉猷之告君則從之君臣原屬一體謀猷何必
  己出自後之臣子暗於大義欲以諌諍顯其直欲
  以君之聽信顯其榮惟欲立名罔思君徳毎遇事
  故先避嫌疑不知古之君臣一心一徳何嫌何疑
  君有善則曰賴吾臣之助臣有善則曰奉我后之
  徳皆出於至公之心而歸於大義惟君陳非獻諛
  之臣故能歸其美於上惟成王非導諛之主故能
[037-44a]
  収其美於下而皆非常情之所能測也觀此一條
  正見其君臣相與之際相愛至深相責尤切葛氏
  以為成王之失言臣/愚以為所見有偏未盡允協
  也
  奉
上諭爾所進君陳篇爾有嘉謀嘉猷則入告爾后於内
 爾乃順之於外一節昔葛氏謂禹聞善言則拜湯改
 過不吝乃成王欲其臣善則稱君為失言今爾謂善
[037-44b]
 則歸君過則歸己乃人臣大義而以葛氏所見為偏
 朕觀爾所論亦尚未得其平盖歸美於上出自臣子
 愛君之心則可若君以此導其臣則非取諸人以為
 善之義葛氏所見亦自有理要之為臣者當成君之
 徳而不沽己之名故入則盡所欲言出則不使人知
 而為君者則當納臣之忠旌臣之直揚其善於衆以
 昭廓然大公之量斯為上下交而志同義理兩全而
 無弊耳又嘗見人情品隲當世人物則罕所臧否以
[037-45a]
 避嫌逺怨而尚論古人又往往過於搜求多為苛論
 殊非平恕之道此亦學者之通病不可不知因所論
 奏并及之欽此
[037-46a]
  詩經
 百辟卿士媚于天子不解于位民之攸塈
            監察御史臣/叢洞
  朱子曰人君能綱紀四方而臣下賴之以安則百
  辟卿士媚而愛之維欲其不解于位而為民所安
  息也
  吕祖謙曰君燕其臣臣媚其君此上下交而為泰
  之時也泰之時所憂者怠荒而已此詩所以終於
[037-46b]
  不解于位民之攸塈也方嘉之又規之者盖臯陶
  賡歌之意也
  臣/謹按聖人奉天出治思與大小臣工共奠不拔
  之基而使天下永享昇平之福非徒欲其奔走承
  順縁飾文貎而已也必各出其中心之誠曲将其
  愛戴之忱不自安於怠緩悦從之習而即以仰贊
  一人兢兢業業克艱厥后之美則治日進於熙明
  民日躋於康阜所以主臣道合庶績咸理萬年有
[037-47a]
  道之長皆臣工忠愛之心有以㐮其成也如假樂
  之詩稱願嗣主既言其綱紀畢舉燕及羣工而因
  推言夫百辟卿士之所以仰答其君者且畧其鞠
  躬盡瘁之迹而祗述其責難陳善之意謂其所為
  媚於天子者曰不懈于位民之攸塈盖人臣之愛
  君若祗侈陳功徳之隆道揚慈惠之盛此不過揄
  頌之文感激之情不可以為媚于天子也媚于天
  子者出于天性之不容已達於至情之不自知其
[037-47b]
  所夙興夜寐篤棐不忘者惟是我后之社稷如何
  而靈長我后之土宇如何而鞏固我后之國祚如
  何而千秋萬年綿引於無替計惟天下之民飲和
  食徳共享太平之樂則民不致有暑寒之咨而天
  子乃以適其泮奐優游之樂亦惟天子之心持盈
  保泰不開燕昵之隙則一人不忘咨警之懐而民
  乃以䝉其懐保底定之恩故必天子之精誠常周
  於窮簷蔀屋之内誠求保赤之真時時與之闗切
[037-48a]
  念念與之維繫察其饑寒恤其疾苦補其缺䧟均
  其樂利然後水旱不能災而隂陽不能賊為之民
  者耕田而食鑿井而飲含哺鼓腹以生以養皆聖
  天子怵惕維厲不自荒寧之心隠貽之利當世賴
  之後世傳之以為有道之聖人太平之天子此百
  辟卿士之所為纒綿篤摯而不釋於懐者也故曰
  媚也媚於天子者益深獻納於天子者益切成周
  太和之治固君徳之隆亦百辟卿士媚兹之心有
[037-48b]
  以仰贊其盛與
  奉
上諭爾所進經義遵照朱子之説君能綱紀四方而臣
 下賴之以安則百辟卿士媚而愛之維欲其不解于
 位而為民所安息也但以愛言媚不足以履臣道之
 實而補出維欲其三字以不解于位專屬於君亦無
 以見君臣各盡之義以朕看來媚不得以愛言當作
 順字看不解于位不專指君亦兼臣説葢謂君能盡
[037-49a]
 道於綱紀以安其臣臣順天子之休命以盡其職又
 且慎終如始君與臣各不解于其位此乃后克艱厥
 后臣克艱厥臣之指與為君難為臣不易之言同是
 君臣交警之意人君以此能全君道人臣以此能全
 臣道君臣道合庶績熙明而民乃賴之以安息也朕
 意此經當作此解説欽此
[037-50a]
  史
 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檢討臣/阮學浩
  臣/謹按功利之中於人心也久矣先儒謂訓詁詞
  章皆足害道然未若功利之溺人為尤甚也今人
  發一念舉一事未有不從功利起見者功利之習
  深而所謂正誼明道之務循名則是核實則非身
  世之交受其弊也宜哉夫心術之辨不外公私兩
[037-50b]
  端性分之所固有職分之所當為者誼也道也皆
  公也縁是而志慮紛焉歆羨形焉則憧憧擾擾悉
  功利之私而已其始起於自私自便之情而趨向
  既岐末流遂逺甚且踰閑蕩檢敗身裂名而無所
  顧惜莫非一心之馳騖階之厲也試觀士子讀書
  稽古其講明切究於平日果能屏除聲譽攀援之
  見否也亦有口不言聲譽而取聲譽者益工外若
  絶攀援而習攀援也愈熟此其為學公乎私乎迨
[037-51a]
  身列仕籍矣家室之經營遷除之計較猶顯焉者
  耳乃若有官守者盡其職而即借盡職以梯榮有
  言責者盡其言而即假盡言以希遇此其立朝公
  乎私乎且夫天下之弊莫大乎共為一事而隂判
  兩途既已毫釐千里矣而猶矯托於道徳性命之
  説以顯為名髙以致巧詐之術日滋嗜欲之機日
  熾久之聲應成孚波靡不返安得復有學問安得
  復有事功哉今使為士者捐成心去故智羣以謀
[037-51b]
  利計功為恥則學校之氣静矣學校之氣靜而人
  材不出教化不興者㫁㫁無之也又使服官者化
  其謀利計功之私各殫厥心各恭爾位不黨同不
  立異則朝廷之氣静矣朝廷之氣静而政治不底
  於清明風俗不歸於醇厚者亦㫁㫁無之也盖公
  私之界祗於立心之誠偽别之凡無所為而為者
  皆誠有所為而為者皆偽也設誠致行而勿以私
  偽雜乎其間明體逹用胥不外此而求之矣夫周
[037-52a]
  秦之際功利之錮蔽已深而仲舒乃能首揭正誼
  明道之指開西京儒術之先而上契孔孟之㣲言
  逺有端緒夫豈偶然也哉
  奉
上諭董仲舒謂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不
 獨指為士與服官者言即人君亦不可不深明此意
 何也君有君之分分之所在即誼也明王奉若天道
 即道之當明者也一以功利為念則雖急於圖治祇
[037-52b]
 成驩虞雜霸氣習而不足語於純王之政矣至云有
 官守者盡其職而即藉盡職以梯榮有言責者盡其
 言而即假盡言以希遇似此居心臣子中未嘗不有
 其人但人君不可先以此心相待盖君惟患臣之尸
 位素餐與緘黙取容耳幸有能盡職盡言者而又預
 疑其梯榮希遇則逆億為心豈不沮人奮勉報効之
 志乎朕待臣下從無成心而於此等情狀要自不為
 所蔽孔子曰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朱子訓
[037-53a]
 以雖不逆不億而於人之情偽自然先覺必如聖人
 之言乃為無弊是知挾術任數即屬功利之見亦君
 道之不可不察者也欽此
[037-54a]
  史
 唐太宗以選人多詐冒資䕃敕令自首未幾有詐冒
 事覺者帝欲殺之戴胄奏據法應流帝怒曰卿欲守
 法而使朕失信乎對曰敕者出於一時之喜怒法者
 國家所以布大信於天下也陛下忿選人之多詐故
 欲殺之既而知其不可復斷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
 存大信也帝曰卿能執法朕復何憂
            給事中臣/馬宏𤦺
[037-54b]
  臣/謹按一成不變為法法者上與下共守之無容
  意為輕重者也而不能不奪於一時之喜怒喜而
  僭賞則倖澤者多怒而濫罰則扺網者衆書曰惟
  明克允又曰汝無面從退有後言大抵法有定而
  敕無定人主如欲以一時之敕易百年之法必有
  畸輕重而不自知者而其臣復畏威順㫖緘黙取
  容以成其失則詘法以從敕而法遂不信於天下
  矣唐太宗忿選人之多詐欲殺之以符前敕當是
[037-55a]
  時意在示信罰在必行殺一有罪之人以明天子
  之果無戲言於理亦未為大失而戴胄據法以争
  卒能挽回前㫖而不以沽直為嫌維太宗亦虛懐
  無我樂其臣之直言守法而不以拂㫖為忤使君
  臣之間而盡若此即天下亦安得有寃獄哉乃未
  幾殺瀛州刺史盧祖尚大理丞張藴古史稱祖尚
  奉使不行猶有辭難之罪若藴古則當官執法可
  賞而不可殺者幸即為戴胄不幸則為藴古前後
[037-55b]
  相懸迥若霄壌而其時顧寂寂無言者豈真法當
  其罪而無容言與抑嫌於黨援朋比而不敢言與
  魏徴曰陛下欲善之志不及於昔時聞過必改少
  虧於曩日譴罰積多威怒㣲厲夫太宗以一人之
  身始則求賢納諌舍己從人俾臣下皆得以盡職
  繼則威刑自恣戮及無辜而臣下亦無敢據法以
  争詎非善始者多克終者寡一時之小忿毎足以
  隳百年之大法歟夫執法者臣職也聽其執法而
[037-56a]
  不以敕奪者君道也敕不勝法斯忍忿存信而上
  下各有所守法不勝敕則朝更夕改而前後兩無
  所慿他日太宗有云法令不可數變數變則煩更
  敕百司詔敕未便者皆執奏其誠有所悔而善於
  補過者乎若夫古之聖王節喜怒平刑賞謹號令
  予違汝弼而一㫁以法則又安有既失之悔哉
  奉
上諭朕按戴胄此對與張釋之論犯蹕事相似但釋之
[037-56b]
 云方其時上使人誅之則己未免開人主妄殺之端
 不若戴胄所言敕者出於一時之喜怒法者國家所
 以布大信於天下持論甚正非釋之所及若唐太宗
 之為人殊不可與漢文帝比文帝天性純粹以仁心
 行仁政乃自然不嗜殺者太宗則假之而已觀其推
 刃同氣骨肉之間尚多遺憾何論其他即其納言從
 諌亦不過勉强一時而非出於中心之誠然安能久
 而不變此魏徴所以有陛下欲善之志不及昔時之
[037-57a]
 論也夫無始無終而自然純一自古惟性安之聖能
 之一有矯强則有初者必至於鮮終矣此則不可不
 勉欽此
[037-58a]
  性理
 明不至則疑生明無疑也謂能疑為明何啻千里
             修撰臣/金徳瑛
  朱子曰此為不能先覺而欲以逆詐億不信為明
  者發然明與疑正相南北何啻千里之不相及乎
  臣/謹按周子此章盖承上章無欲静虛明通之説
  而反覆以盡其㫖也聖人之心不以一毫私意自
  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湛如止水朗如明鏡而於
[037-58b]
  天下之事感而遂通無所處而不當虛之至故明
  之至焉盖天下外物之累明者猶在後而疑心私
  意之發於内而自生其蔽者最為切近而難知譬
  如人之目其逺可以見百里其細可以察秋毫雖
  有外物之障未必能阻其光之全也而惟纎毫之
  翳生乎其間則或至於尺寸之莫辨心之疑猶目
  之翳也欲目明者務去其翳欲心明者務去其疑
  有如事未至而先存圖度之心人未接而先存防
[037-59a]
  範之術是之謂疑疑則虚靈之體蔽而又何以生
  明哉使或以此而用人既已用之旋復防之或潜
  寓耳目於旁觀左右之伺察将所用者亦自覺其
  信任之不篤而觀望牽制無以盡其材矣或以此
  而聽言未遽究其中之可否利害而形似之間疑
  其有所為而發必至於避嫌拘忌而不敢吐其誠
  矣君子不能必人之不欺己而恃己之明有以勝
  之賢不肖可以交至於前而公言私言可以互入
[037-59b]
  於耳確有所見不妨盡發其根株窮其底裏使不
  肖懐私之徒曉然於日月之不可欺雷霆之不可
  犯而斷不存二三之見以優游於胸中為也况夫
  執狐疑之心者來讒慝之口持不斷之意者開羣
  枉之門物先腐則蟲生宵小之類且有乗其疑而
  借以行其罔者豈非蓄疑敗謀其流必至於此哉
  周子之言曰無欲曰静虛指其本也曰謂能疑為
  明何啻千里破其妄也夫人有夜氣明而旦晝則
[037-60a]
  昏者夜氣之時虛而旦晝有百為之擾故也人有
  旁觀明而當局則誤者旁觀之心公而當局有利
  害之切身故也人有考古明而處時事則惑者鑒
  於前者心無愛憎而接於今者容有好惡故也惟
  廓然大公怡然順應情順天下之情而無情欲通
  天下之欲而無欲乃稱聖人之明焉然而疑心之
  起往往展轉於不自知强制焉而不可欲緝熙於
  光明者其必由於學乎記曰清明在躬易曰君子
[037-60b]
  以虛受人所以屏去本心錮蔽明之本體也書曰
  學于古訓乃有獲又曰鑒于先王成憲其永無愆
  記曰致知在格物果其熟悉古今之成敗逺邇之
  情形人心之真偽亦自可以臨幾而立决明之大
  用也惟明之量克充則疑之數自減體用備具疑
  復何自而生此治心之法即御世之權也
  奉
上諭聖人之心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
[037-61a]
 累本見於中庸章句朕觀朱子語類中言此二句之
 義實有内外之分私意自内而生私欲自外而入所
 謂私欲者非但聲色貨利之利足以䧟溺人心即如
 耳目口體之在己身者不能戒謹恐懼易流入於非
 禮所當主敬存誠使無一毫之私也周子明不至則
 疑生義甚深逺與聖人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
 之㫖相為發明盖逆詐億不信即疑也先覺即明也
 誠至生明自然無疑人惟不能先覺故往往以逆億
[037-61b]
 私心待人然亦有居心渾樸不存逆億之見而於是
 非情偽皆不能先覺者此又何益豈可與自誠明同
 語乎必如此其義始備欽此
 
 
 
 
御覽經史講義卷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