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110 御覽經史講義-清-蔣溥 (master)


[047-1a]
欽定四庫全書
御覽經史講義卷十
  書經
 后克艱厥后臣克艱厥臣政乃乂黎民敏徳
             修撰臣/于敏中
  林之竒曰世之人徒以舜之為君恭己正南面而
  己不知舜之君臣其都俞賡歌於一堂之上自一
  話一言未嘗不以克艱為戒惟君臣不忘於克艱
[047-1b]
  兹所以享無為之治也
  王樵曰政乂民化正見其不可不克艱也蓋政自
  君臣出而民則觀上而興者也得於觀感風動神
  速故曰敏徳
  臣/謹按太平之世海宇乂安民生熙皥論治者莫
  不歎美夫風化之隆抑知其君若臣平日之兢兢
  業業居安思危圖所以敷政寧人者蓋無不自艱
  難惕厲中來也典謨所載有虞之時地平天成六
[047-2a]
  府修三事治庶績咸熙可謂盛矣乃大禹之陳謨
  必曰后克艱厥后臣克艱厥臣者何哉蓋大舜克
  艱之心惟禹知之為最深而大舜克艱之政惟禹
  見之為最切故君臣交儆念及于政乂民敏必推
  本於克艱亦曰鑒於已然防於未然憂其所當憂
  并憂其所不必憂戒其所當戒并戒其所不及戒
  而已不然豈以舜之大知而猶待禹之諄諄乎臣/
  因是而思天下無不可化之民亦無不可行之政
[047-2b]
  特一念之寛假久或流於廢弛一事之因循勢必
  難於整頓故曰艱也然而為臣子者各分一猷各
  任一職朝夕黽勉幸而無廢厥事其為職業也易
  副其為艱鉅也易勝若夫九州之大萬幾之賾紛
  然萃於一人戴黄屋而不有其尊履宸居而不有
  其貴求衣待旦早作夜思運天下於一心而無一
  時一事之不勞其智慮極言其艱并非股肱心膂
  所能代左右近侍所能窺即至於已治已安猶必
[047-3a]
  持盈保泰之是凛用以鞏苞桑而固磐石則后之
  克艱豈易竟哉進而論之天生民而立之君君代
  天而任之臣君體天道臣亮天工無不當以敬天
  為心者也夫天命不易奉若無違君之敬天以克
  艱厥位不待言矣至如為臣之道亦豈惟夙夜匪
  懈以事一人哉善夫羅從彦之言曰立朝之士當
  愛君如愛父愛國如愛家愛民如愛子蓋平居既
  存忠愛之心臨事自無瞻顧之念至性所發可以
[047-3b]
  對天地而質神明即至於鞠躬盡瘁猶恐此心有
  所未盡以負臣道而曠天工是之謂克艱是之謂
  敬天大禹陳謨朂君兼以自朂如此更讀益稷至
  勅天之命惟時惟幾數言愈可知有虞君臣雖賡
  歌颺拜時其交相勸勉者無非克艱之意終始不
  倦此無為之治所以稱極盛歟
[047-4a]
  書經
 曰后克艱厥后臣克艱厥臣政乃乂黎民敏徳
           監察御史臣/劉方藹
  蔡沈曰曰以下即禹衹承於帝之言也艱難也孔
  子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即此意也乃者難辭也敏
  速也禹言為君而不敢易其為君之道臣而不敢
  易其為臣之職夙夜祇懼各務盡其所當為者則
  其政事乃能修治而無邪慝下民自然觀感速化
[047-4b]
  於善而有不容己者矣
  臣/謹按天下之大庶政極繁兆民極衆一切待理
  于主治之后輔治之臣求其政無不乂民無不徳
  厥惟艱哉然艱在事克艱在心艱不盡在事克艱
  仍在心克者能也克者勝也勵精于始以能為克
  堅守于終以勝為克道心所發克則必能人心所
  發克則必勝曰艱厥后艱厥臣是厥后厥臣各有
  分内無窮之艱難永肩于身惕厲于心刻不少寛
[047-5a]
  毫不相貸務在殫心竭力必能勝之而有餘始不
  負投艱之責后克艱者無輕民事惟難無安厥位
  惟危慎終于始之心也臣克艱者為上為徳為下
  為民其難其慎之心也后以克艱明臣以克艱良
  政以克艱善民以克艱化則克艱要哉即唐虞之
  君臣以觀天必欽若時必敬授命官必欽亮功必
  欽恤刑必欽興事必欽省成必欽未嘗怠于心而
  儆戒無怠未嘗荒于事而儆戒無荒各竭其股肱
[047-5b]
  耳目之才而思日贊贊各盡其翼為明聴之職而
  思日孜孜元首明矣猶慮叢脞股肱良矣猶慮其
  惰庶事康矣猶慮其墮后則朝夕乾惕臣則夙夜
  匪懈以此勤政而政理則府修事治功敘而庶績
  其凝以此勤民而民化則勞來匡直輔翼振徳而
  於變風動自能不疾而速矣夫乂不易得諸政也
  敏徳不易得諸民也必克艱厥后克艱厥臣其政
  其民乃庶幾其乂且敏徳也則克艱要哉然在聖
[047-6a]
  后賢臣不敢謂政已乂也民敏徳也而或萌一易
  心也無時不以克艱之心各自凛也無時不以克
  艱之事交相儆也抑又思唐虞時政簡民淳后與
  臣尚且克艱於無盡况中天以後政則日繁民則
  日漓欲其又且敏徳尤艱於古則君臣之克艱尤
  甚於古思紹唐虞之治而君臣之所當思艱者其
  有盡乎哉
[047-7a]
  書經
 后克艱厥后臣克艱厥臣
              編修臣/劉慥
  蔡沈曰禹言為君而不敢易其為君之道臣而不
  敢易其為臣之職夙夜祇懼各務盡其所當為者
  林之竒曰世之人徒以舜之為君恭己正南面而
  己不知舜之君臣其都俞賡歌於一堂之上自一
  話一言未嘗不以克艱為戒惟君臣不忘於克艱
[047-7b]
  兹所以享無為之治也
  吕祖謙曰禹言君臣之道蔽以克艱一言可謂至
  矣葢以為難則存敬畏之心以為易則啓驕逸之
  志此治亂安危所自分
  臣/謹按自古君臣之徳業無窮而事功亦無盡其
  所以立體達用原始要終以貫徹乎徳業事功之
  内者總不外克艱之一心蓋萬方至大庶類甚紛
  天以其權付之后后以其任分之臣其間安危所
[047-8a]
  係得失所關后與臣負荷仔肩真無旁貸無寛假
  祇可以自喻而不可以告諸人者以為艱洵莫艱
  於此矣然艱匪徒知之已也人非庸材孰不氷兢
  自矢而私或間之欲或分之常則忽之終則易之
  求其克艱者往往而鮮是必后與臣以徳業為事
  功持此克艱之志久而弗懈其始也精以察其幾
  一以致其决而於天人之介確然不移則凡怠荒
  逸佚固早已絶其萌矣由是經理萬端宰制羣動
[047-8b]
  上顧天命下畏民碞欲興利也惟恐利未興而害
  即隨之欲除弊也惟恐弊未除而害且益甚夙夜
  戰兢常以不副厥后不副厥臣之心時凛於寤寐
  則克艱之中更覺其艱也是故創業之艱似倍於
  守成臣/獨謂守成之艱實倍於創業何者創業之
  初斯民久在水火一旦革故鼎新時至事起后若
  臣殫精竭力開太平之基而四方已定人無不樂
  其更生者惟是守成之後天下溺於晏安閭閻習
[047-9a]
  於奢靡萌孽恐其竊發也而防閑艱倉廩恐其虚
  耗也而儲蓄艱水旱恐其時遇也而賑恤艱囂凌
  恐其漸長也而懲治艱虞詐恐其日盛也而化導
  艱章程恐其漸弛也而振作艱㢘耻恐其日冺也
  而維持艱所以制治未亂保邦未危過嚴則猛而
  過寛則慢真有什伯千萬倍之艱者惟后勿敢易
  其為后臣勿敢易其為臣正心誠意交儆一堂未
  事而預謀當幾而詳審不競不絿無偏無黨神遊
[047-9b]
  千萬里之遥慮周千百世之逺説命曰惟事事乃
  其有備有備無患為君臣者欲事事有備無患則
  克艱之心詎敢須臾少釋耶昔孔子引人言為君
  難為臣不易夫難與不易原分重輕然亦就主治
  輔治别其責之大小耳試觀臯䕫伊旦無不以國
  事為己事其克艱之心未嘗減於君禹故統之曰
  克艱也但世不乏明主而每患少良臣三代以前
  君臣一徳喜起賡歌夐乎尚矣即漢之文帝唐之
[047-10a]
  太宗其時若申屠嘉魏徵輩亦能相與有成者蓋
  一人既以天下之心為心諸臣即當以一人之心
  為心則以實心行實政同心交輔上下克艱徳業
  成而事功著斯政乃乂黎民敏徳何慮治不古若
  耶臣/聞志不惕則神不凛古之人盤盂有銘刀劍
  有銘户牖有銘所以觸目而警心也臣/不揣固陋
  敬為萬世御座銘其辭曰天生蒸民作之君師動
  静語黙日監在兹遥遥寰宇一人是主惟命靡常
[047-10b]
  有徳斯祜於皇念哉惺惺靈臺敬勝義勝厥修乃
  來夙夜戰兢深宫乾惕一夫失所已饑已溺惟明
  乃斷惟虚乃公剛克柔克允執厥中安不忘危治
  不忘亂文徳武功有備無患一日二日端在謹幾
  漸不可長顯由於微理財有經知人則哲明慎用
  刑黎民徧徳清心寡欲去佞任賢乾綱獨攬國本
  乃堅從諫如流賞罰不忒持滿戒盈温恭允塞堂
  㢘咨儆上下交修禮陶樂淑永綏大猷欽哉元首
[047-11a]
  承先啓後祖考式憑克艱厥后又為萬世臣陛銘
  其辭曰堯舜君民引為己任布化宣猷期於克稱
  夙夜匪懈端在勿欺天威咫尺豈但四知工曰天
  工位曰天位受禄膺封何以無愧是惟盡職詎論
  尊卑各循已分知無不為敬則生明勤則生敏赴
  事圖幾怠荒悉冺公爾忘私國爾忘家殫忠竭智
  砥礪有加匪徇而情匪植而黨同寅協恭善類斯
  廣芸芸兆姓原吾同胞推心置腹轉達恩膏立綱
[047-11b]
  陳紀有條有理善則歸君過則歸己防微杜漸勿
  曠庶官功崇業廣永圖治安守經達權慎終如始
  道有當然敦行不已為上為徳為下為民欽哉聖
  訓克艱厥臣
[047-12a]
  書經
 后克艱厥后臣克艱厥臣
              編修臣/錢琦
  吕祖謙曰克艱者厥后厥臣各止其所之意君克
  艱君之事臣克艱臣之事思不出其位也
  臣/謹按古今治亂安危之機常相倚伏未有不自
  上下交儆乃克致於上下交泰者一日不宵旰則
  萬幾之叢脞因之一事不奮勤則百事之因循積
[047-12b]
  之其幾甚微而所關為最大無他勤苦之至造物
  亦鑒其衷怠玩之萌匪僻即乗其隙事有必至理
  有固然也今有尋常士庶之家其所治不過數人
  耳其所經理一日不過數事耳顧其父肯堂其子
  肯構必有相濟之美而後可以振厥家聲而况所
  治與所經理更有萬萬倍於此者且夫守成之后
  尤與創業異何則王者受命而興将欲垂統於無
  窮必不暇作晏安之想且其時天下甫定即凡一
[047-13a]
  切事宜但得規模大備已足觀矣若數𫝊而後風
  會日新文明大啟其間因革損益與時變通欲承
  先王之徳而褒大其功則其所為大備者當必進
  於美善焉而又承平日久玩志易生庶務日繁倦
  心易起昔匡衡有言曰聰明疏通者戒於太察寡
  聞少見者戒於壅蔽勇猛剛强者戒於太暴仁愛
  温良者戒於無斷湛静安舒者戒於後時廣心浩
  大者戒於遺忘必審己之所當戒而齊之以義然
[047-13b]
  後中和之化應然則持盈保泰之思較之撥亂反
  正之意洵當有深馬者若夫無曠庶官天工人其
  代之則后之艱即皆臣之艱也其大臣則職在調
  和燮理其小臣亦當効力宣猷其在外者則職在
  布化承流其在内者亦有官守言責然而為上或
  致於損下師古或易於泥今喜功者好言振作而
  未免紛更避事者托言鎮静而多致廢弛縱聖明
  寛大亦或舍短而録長而此中未慊寤寐能自安
[047-14a]
  乎然則如何説者謂后與臣總莫若以實心行實
  政臣/愚獨謂政患其不實心患其不虚試觀三代
  以後不乏勵精圖治之君臣顧往往欲興一利而
  弊即隨之甫除一弊而弊又?中之揆其故大約
  信心太過恃其意之無他而愈以增其偏執膠固
  之害虚則公公則明明則誠誠則自無不實故下
  文即曰稽於衆舍己從人蓋言心不可不虚也抑
  臣/更有説焉天下事衆勞不能獨安衆勤不能獨
[047-14b]
  逸世未有舉朝盡臯䕫稷契之臣而不能致君於
  堯舜者也慕笙簧之樂而委蛇自得雖賡歌之盛
  無補朝綱挾夙夜之誠而盡瘁鞠躬即吁咈之中
  無慚一徳商書亦曰為上為徳為下為民蓋臣責
  之所係若是之重且大則知人則哲人君用人之
  際是尤所當謹慎者歟
[047-15a]
  書經
 帝曰俞允若兹嘉言罔攸伏野無遺賢萬邦咸寧
              編修臣/諸錦
  孔安國傳云攸所也善言無所伏言必用如此則
  賢才在位天下安寧
  蔡沈集傳云舜然禹之言以為信能如此則必有
  以廣延衆論悉致羣賢而天下之民咸被其澤無
  不得其所矣
[047-15b]
  臣/謹按經義而知治天下莫大於用人用人惟其
  賢而賢之可見者先徵於言此舜禹孜孜相詢者
  急親賢也用以四言推廣其義藴而比次敷陳之
  以備
天家用賢之治理焉國家之政首在得人穆穆唐虞四
  岳五臣翼為明聴賔于四門都俞吁咈喜起臣鄰
  殳斨伯與帝曰工倕百揆庶尹朱虎熊羆兩階率
  舞九成來儀孰典禮樂䕫龍伯夷禹拜昌言九歌
[047-16a]
  勿壊地平天成萬世永賴亦越成湯得師者王用
  人惟己立賢無方汝鳩汝房誼伯仲伯司空明居
  巫咸伊陟甘盤傅說武丁中興聖惟從諫正則從
  繩豈無巨川惟賢楫之豈無酒醴惟賢糵之亦有
  鹽梅而不和羮功用曷施鼎鼐焉成繄惟古訓學
  則多聞允協成徳永綏兆民文武造邦誰贊厥功
  干城罝兎渭水非熊卷阿矢音鳳鳴雝喈成周太
  和邦實榮懐吉甫作誦宣平聿昭烝民韓奕江漢
[047-16b]
  崧髙洎乎春秋强弱詘伸晉文克伯三士上人管
  鮑髙國桓公以安衛多君子史蘧在焉展禽受命
  齊侯還師子産有辭諸侯賴之不貪為寶賢哉司
  城秦得奚余西陲式增倚相射父楚實有材宗國
  之楨新甫徂徠七雄並峙戰國之問駿馬市骨金
  臺集賢神師出拜甲士争先報燕樂毅復齊田單
  干木藩魏却秦魯連存魯端木霸越計然包胥救
  楚子房為韓相如澠池趙璧既完樂羊篋滿倚任
[047-17a]
  中山彼區區者偏霸是屛得賢之効尚莫與京漢
  髙新豐蕭曹魏丙南陽王業鄧馮冦耿堂堂武鄉
  抱膝隆中仁義之師儒者之宗唐之賢臣姚宋房
  杜開元之際九齡風度建中克復渾瑊馬燧外惟
  李晟内實陸贄憲宗恢宇相臣裴度㑹昌復振亦
  有徳裕中間馬周千載奇遇風雲㑹合明良作覩
  慶歴以還文富范韓君實作相磐石之安連茹彚
  征張秦范劉珥筆編年著録千秋眉山軾轍廬陵
[047-17b]
  敞攽長樂兩陳南豐二曾追韓躡歐包劉越嬴禮
  樂文章玉質金聲濂洛以來文教大成
聖主在上逺過漢唐師臣者帝賔臣者王賢退而吁賢
  進而俞賢集而都賢乏而需于以董正扈民無淫
  于以典禮有林有壬于以經費民用不匱于以勞
  民民之攸塈獻納雨露奉常寅清平司廷尉仙集
  蓬瀛司冦詰宄播以祥刑兵革無虞水土既平凡
  此光榮惟賢是成其在髙辛八愷挺生齊聖廣淵
[047-18a]
  明允篤誠其在髙陽八元孔多忠肅共懿宣慈恵
  和麟之儀儀鳳之師師芃芃黍苗湛湛露斯薄海
  來賀四方無侮九州攸同萬邦無斁毋曰無式有
  馮有翼毋曰無職有孝有徳非賢不乂非后不食
  雉膏待斟井渫用汲承天之祐
一人有慶心無為也以守至正萬邦咸寧羣黎百姓猗
  與萬載保泰之盛臣不勝竦懼戰慄之至
[047-19a]
  書經
 嘉言罔攸伏
             編修臣/竇光鼐
  臣/謹按禹之祇承于帝曰后克艱厥后臣克艱厥
  臣而舜之答禹首以嘉言罔攸伏為言此可以知
  帝王致治之本矣夫舜以濬哲温恭之徳廣敷奏
  明試之治豈真有或伏之嘉言乎而猶諄諄於此
  者何也蓋天下之理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盡而日
[047-19b]
  用飲食之事雖愚夫可以與知今有十事於此我
  知其九而不知其一則一事廢矣自一而積之至
  於十百千萬其廢者已不可勝計也而况所知之
  未至於九也人知其一而我用其一則一事舉矣
  自一而積之至於十百千萬其舉者已不可勝計
  也而况所知之未必止於一也聖人知其然故常
  導之使言言善而人亦善則揚其言并舉其人言
  善而人未必善雖棄其人不廢其言明目達聰之
[047-20a]
  朝寧有以言為諱者哉且夫古之所謂言者非如
  後世諫臺有専官也唐虞建官惟百夏商官倍周
  官三百六十無不得以言至於天子之前者然猶
  恐不及也則又有進善之旌誹謗之木敢諫之鼓
  史書過失工誦箴諫士傳民語御瞽幾聲之上下
  夫是以志同道通而嘉言不壅於上聞也中庸曰
  舜好問而好察邇言洪範曰汝則有大疑謀及乃
  心謀及卿士謀及庶人謀及卜筮詩曰詢于芻蕘
[047-20b]
  此帝王之治所以精粹純白無少瑕翳而其流風
  餘烈猶可以為後世法也唐太宗貞觀元年制諫
  官隨宰相入閣議事論者以為貞觀致治之本又
  嘗謂蕭瑀曰朕以弓矢定四方識之猶未能盡况
  天下之務乎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書内省
  數延見問民疾苦政事得失夫五品以上其人未
  未必皆賢即云賢矣其所見詎必有加於太宗哉
  而太宗孜孜求之若不及然故其時房杜王魏之
[047-21a]
  徒繩愆糾謬輔贊政事虞褚姚歐之屬更日入直
  商確古今至於治成道洽史書大有二十餘年幾
  致刑措君子不以多諸臣輔治之力而以美太宗
  聴言之功夫非其明效大騐耶陸贄曰君人者以
  衆智為智以衆心為心恒恐一夫不盡其心一事
  不得其理魏徵曰君雖聖哲猶當虚己以受人故
  智者獻其謀勇者竭其力由是言之兼聴則明偏
  聴則暗盡下則興矜己則敗史冊所傳其已事可
[047-21b]
  觀也然則舜闡克艱之㫖而諄諄以嘉言罔攸伏
  為言真萬世之金鑑也夫
[047-22a]
  書經
 儆戒無虞
            侍讀學士臣/金相
  林之奇曰舜之盛徳于淫佚怠荒諸事雖不至此
  然而儆戒之意實未嘗敢忘此益之所以拳拳為
  舜告也
  臣/謹按自古帝王運際艱難經營締造不遑寧處
  有慮必獲有為必成惟常懐憂危之念故能燭照
[047-22b]
  于未形彌縫於未著往往可憂之事自此而消若
  夫太平有象朝野清寧常自以為無足深憂往往
  可憂之機已隐伏乎其中而莫之覺由此觀之有
  虞而知儆也易無虞而知儆也難無虞而知儆者
  道徳之君也有虞而知儆者英明之主也無教逸
  欲有邦堯舜之無虞知儆也魏徵若在不使朕有
  是行唐太宗之有虞知儆也若夫有虞而並不知
  儆者斯又其次焉者也夫有虞知儆非材識明敏
[047-23a]
  者不能悔悟深切然俟事至而方為之備患至而
  始為之防則倉皇急廹已有杌隉難安之勢曷若
  國家閒暇及是時明其政刑之為愈乎臨渴掘井
  勞而無成未兩綢繆民誰敢侮惟彼聖哲知覺獨
  先深謀逺慮無處弗周盛明而念及艱危一日而
  計及百世何其愛民之深憂民之切至于如此其
  極也漢唐以下賢君類皆茍可以安而止夫茍可
  以安而止則未可安而必不止可知也是以得失
[047-23b]
  參半純疵相兼治不古若其以此哉明徳如舜怠
  荒佚樂寧或有此而禹陳克艱之謨益申儆戒之
  㫖其言罔失法度罔遊于逸罔淫于樂者修之身
  者也任賢勿貳去邪勿疑疑謀勿成百志惟熙者
  修之朝者也罔違道以干百姓之譽罔咈百姓以
  從已之欲者施之天下者也而貫徹乎始終檢束
  乎内外者則一以必儆必戒之心植其體而握其
  機焉在泰之上六曰城復于隍言不知所儆則泰
[047-24a]
  即轉而為否也否之上九曰先否後喜言知所儆
  則否可轉而為泰也盛衰因乎時補救存乎人主
  治出乎君翼贊恃乎臣使君曰無虞而臣亦曰無
  虞君曰可虞而臣反曰無虞其不至君日驕而臣
  日諂者幾希矣然則無虞加儆豈獨君道為然凡
  屬股肱孰不宜共體此心以分任其責哉
[047-25a]
  書經
 任賢勿貳去邪勿疑
             編修臣/秦葸田
  蔡沈曰任賢以小人間之謂之貳去邪不能果斷
  謂之疑
  臣/謹按平天下之道首重用人人品不同賢與邪
  二者而已用舍有定任與去二者而已其始貴有
  鑑别之識灼然而不淆其繼加以剛健之力毅然
[047-25b]
  而不奪蓋賢邪之判在心術而心術之辨在公私
  心術而果出於公歟其氣象必有光明磊落之槩
  其行事必有公平正直之體難進易退爵禄非所
  戀也矯枉從正時議所弗徇也潔已獨立而不藉
  聲援竭忠盡愚而不避艱險在大僚則以責難陳
  善為恭而不以趨走承順為敬在下位則以恪勤
  匪懈為職而不以營求干謁為心隐微幽獨之中
  但知有愛君奉國故曰公也如心術而或出於私
[047-26a]
  其情狀必有掩飾閉藏之態其行己専以便僻側
  媚為能始而患得終而患失脂韋諧俗而惟取模
  稜因循緘黙而但求保位其幸而循資歴俸以至
  大僚則容悦固寵而全無建白倘或淹滯下位則
  逢迎希冀而不憚卑汚處心積慮第知有身家爵
  禄故曰私也公與私之辨彰彰如是而任之去之
  往往有未當者則貳與疑之過也夫賢者之事君
  也議事則據理而不涉揣摩奉職則秉法而不容
[047-26b]
  假借如事屬可行縱破成例而不顧如不可行雖
  違成命而不辭處唯唯諾諾之中獨有謇謇諤諤
  之概而奸邪之人惡其不便已也遂委曲隐約以
  中傷之不曰沽名則曰賣直不曰歸過則曰攬權
  日浸月潤漸就疎逺而不覺甚且有不原其大節
  而微疵小過指摘交加吏議亦隨其後者此從來
  善人君子每不能久安於朝廷之上而展其素志
  皆貳之故也彼邪人之保位者反以是為戒茍同
[047-27a]
  隨俗務為彌縫非之無非刺之無刺當利害得失
  之交全不以民生國計為念其所輾轉躊躇者不
  曰拂上意則曰碍人情調停之外無他長承順之
  外無他術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貪營係戀而不去
  雖人主穆清之中時多鑒察然以其小心寡過也
  則寛大以容之矣以其備位年久也則姑且以留
  之矣而不知職事已為之漸廢人心已為之漸靡
  風俗已為之漸偷紀綱已為之漸弛而其人享有
[047-27b]
  禄位宴然自以為得計此則疑之説也然則如之
  何而後可亦惟曰誠而已矣剛而已矣誠則不貳
  剛則不疑果能確知其賢而任之開誠布公推心
  置腹與之斷大事而不疑其擅與之圖宻計而不
  患其私與之進退人才而不嫌其黨與之賞罰事
  權而不慮其専有所言而裁之以理無弗聴也有
  所行而規之以成無弗從也有所忤而曲諒其心
  無弗恕也有所薦而明試以功無弗容也光明洞
[047-28a]
  達表裏如一則真意交孚融洽膠固雖欲少自退
  諉而情有所不安稍為欺隐而心有所不忍矣夫
  然後利有舉而必興害有除而必去朝廷之上寧
  復有委靡觀望之習待人主之焦心勞思别求挽
  回轉移之法哉至於隂邪之輩一有覺察則立加
  罷斥雖無大過亦勒令退居不使倖位以妨賢路
  如此則賢安有不任邪安有不去天下安有不治
  者是以誠為體以剛為用之效也夫以大舜之徳
[047-28b]
  有虞之治其存心豈復有不誠其立政豈復有不
  剛而益顧以是諄諄進戒者實有見於誠之難盡
  而剛之未易足也誠者真實無妄而無一念之私
  剛者不可屈撓而無一毫之惑誠為剛之體必此
  心純粹中正全乎義理之公其燭物也如鑑之空
  而妍媸必當其處物也如衡之平而錙銖不差内
  不偏於喜怒好惡之情外屏絶乎籠絡駕馭之術
  乃能有所任而必果有所去而必决剛之用於是
[047-29a]
  乎行此所以堯舜禹授受止此執中之㫖而兢兢
  業業總不外人心道心之間蓋以為勿貳勿疑之
  根柢也今觀二典所載自分命羲和至二十二人
  惟以任賢為事則庶幾不貳而堯在位日久當疇
  咨若采則驩兠共工轉相推薦堯知其静言庸違
  而終未去四岳薦鯀堯知其方命圮族而終未去
  則堯之朝四㓙猶在側也亦可以見勿疑之難矣
  是以大學釋平天下首重用人而論用人則申言
[047-29b]
  見賢不能舉舉而不能先之命見不善而不能退
  退而不能逺之過即勿貳勿疑之説也而歸本於
  慎徳然則欲任賢去邪以平天下舍誠意正心将
  何從哉
[047-30a]
  書經
 徳惟善政政在養民水火金木土榖惟修正徳利用
 厚生惟和
             編修臣/王居正
  王炎曰政之大要莫切於養民六府養民之具也
  正徳所以養其心利用厚生所以養其身溝澮之
  導瀦之蓄井之汲水之修也鑽燧有變焚萊有禁
  火之修也産於地取之有時鎔範而成之金之修
[047-30b]
  也植於山林斬之有時掄材而取之木之修也辨
  肥瘠相髙下以植百物土之修也播種有宜耨穫
  有節榖之修也水以制火火以煉金金以治木木
  以墾土土以生榖此六府之序六府修然後可以
  正民徳先富而後教也織袵而衣耒耜而耕釡甑
  而㸑資六府以利用也老有奉幼有長鰥寡廢疾
  皆有養資六府以厚生也六府出於天地而修之
  在人三事行於天下而和之在人
[047-31a]
  臣/謹按古帝王之治天下也有綱有目綱一而已
  無古今之異所謂聖徳修而萬民化也目則有萬
  補偏救敝興利除害隨時而變因地而殊者也然
  嘗綜其大㫖惟一曰養民其養民也有三曰正徳
  利用厚生而其所以利用厚生者則又有六曰水
  火金木土榖宋儒吕祖謙有言雖歴萬世之逺不
  能外天地以有生外六府三事以為治是禹之功
  與天地相終始也審斯言也則後世之六府三事
[047-31b]
  不能有外於禹之六府三事而其所以修之和之
  者亦不過期於便民而止不必異也亦不必同也
  不必相襲也亦不必相泥也是故耕而食鑿而飲
  織袵而衣釜甑而㸑以至鑽燧有變焚萊有禁五
  兵田器之有其制舟車宫室之有其宜古聖王或
  相制以洩其過或相助以補其不足而成法既立
  守而勿失其歴古今而初無變易者固無論矣他
  如治河漕運錢幣田賦積貯諸大政漢唐而下損
[047-32a]
  益互殊因革不一載籍具在可考而知即如禹之
  時六府所最急者莫如水八載隨刋已奏平成而
  猶盡力於溝洫正以殺九河之支流防助河之霖
  潦而底平成於永奠也故其時無堤無堰而享安
  瀾之福者幾及八百年殷周而降代有决徙然前
  代河决不過慮壊民田廬而已近代則兼慮防漕
  夫古者獨去其害因收其利天下尚苦於争利而
  不勝其害若去害與興利一事並謀則欲去其害
[047-32b]
  而難乎為利欲留其利而難乎為害昔之治河者
  曰堤防省而水患衰今之治河者曰築堤以束水
  則水迅而自瀉河亦不濬而自深夫亦惟是講求
  乎利導宣洩之法兼察其衝擊之所從而預為之
  備稍有可虞不時修治其庶幾於國計民生交有
  賴乎此古今水政之異同也若夫金之屬有五其
  權重輕通貧富而可以通行者惟銅而已顧三代
  以前以榖粟為本以泉布為權故鼔鑄之法未詳
[047-33a]
  考管子曰禹鑄歴山之金以救民之困湯鑄莊山
  之金以贖民之無&KR1399賣子者此但因民之所利為
  貿遷有無之藉而已自太公立九府圜法而國之
  經用資焉矣厥後有輕重之制有直當之法法制
  遞更得失叅半宋元以來錢之流衍最盛而錢之
  滋弊愈多大約有錢不行之患有錢不繼之患有
  偽錢錯行之患而要其弊竇有二曰私鑄曰私銷
  乃其所以救弊之道亦有數策一如劉秩言重銅
[047-33b]
  禁則銅不他用而鼓鑄之用給銅不布則盗鑄者
  無因而公錢不破此與賈誼之論相合一如孔顗
  論鑄錢不可以愛銅惜工蓋不愛銅則鼔鑄無利
  若不得利則私鑄不敢起私鑄不起則斂散歸在
  公上鼓鑄權不下分此皆鼓鑄之良法可以參酌
  而行之者歟此又古今金政之一端也至於禹之
  時水土甫平田政孔亟於是咸則三壤成賦中邦
  而地利盡出焉迨法歴三代而井田之制乃大備
[047-34a]
  後世言田賦者必推之蓋其時土曠而人少又田
  皆在官之田而無在民之田故其法行之久而無
  弊自井田既廢田乃不在官而在民矣於是隨田
  之在民者税之而不復問其多寡則自秦始隨民
  之有田者税之而不復視其下中則自唐之兩税
  始復古之士往往思變其法則反至於煩擾無稽
  而國與民俱受其病則以古今異宜故也然則田
  賦之善政惟在薄賦以恤民初不關田之井與不
[047-34b]
  井也不然代田限田均田永業諸法昔人行之往
  往不便此非其明騐乎此又古今田政之權輿也
  乃若國以民為本民以榖為天故六府言土而必
  兼榖者正以見民之所重在此也考之王制記虞
  夏殷周四代之法乃云國無九年之蓄曰不足無
  六年之蓄曰急無三年之蓄曰國非其國然則古
  所稱九年六年之蓄者蓋率土臣庶通為之計耳
  固非獨豐公庾不及編氓記所謂雖有㓙荒水溢
[047-35a]
  民無菜色良以此也王制既衰雜以權術魏用平
  糴之法漢置常平之倉利兼公私頗亦為便厥後
  曰和糴曰義倉曰社倉或則謹其斂散於上或則
  専其出納於民奉而行之具有成效乃始而備儲
  後則専為軍國之需矣始而設於鄉社後則社變
  為縣縣變為郡矣窺諸立法本意已不相合而况
  胥吏之上下其手小民之隐受其累法久弊生可
  不慎乎要之積貯者天下之大命茍其法之既弊
[047-35b]
  也則當窮其致弊之由時弊則但理其時法弊則
  全革其法貴賤之數斂散之宜要在乎因時因地
  因勢而變通之不可執一而論也由此數者以觀
  之則六府三事之修於禹者不必盡有合於今也
  而其修於後世者亦不必盡有悖於古也化而裁
  之存乎其人神而明之存乎其心若執古人一定
  之法而曰必如是然後可以修六府和三事其於
  大禹修和之㫖詎有當哉
[047-36a]
  書經
 水火土木金榖惟修正徳利用厚生惟和
             編修臣/路斯道
  蔡沈集傳曰水火金木土榖惟修者水克火火克
  金金克木木克土而生五榖或相制以洩其過或
  相助以補其不足而六者無不修矣正徳者父慈
  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聴所以正民之徳也利用
  者工作什器商通貨財之類所以利民之用也厚
[047-36b]
  生者衣帛食肉不饑不寒之類所以厚民之生也
  六者既修民生始遂不可以逸居而無教故為之
  惇典敷教以正其徳通功易事以利其用制節謹
  度以厚其生使皆當其理而無所乖則無不和矣
  臣/謹按天之生斯民也必有以養之而生始遂必
  有以教之而性乃復而教養之責總以屬之聖人
  洪範五行云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
  土此五行者民之所由以生亦即民之所藉以養
[047-37a]
  也蓋天有四時以配元亨利貞之徳而五行之氣
  順布嵗功成焉地有四方以定東西南北之位而
  五行之次分屬民居奠焉其數則本於河洛在河
  圖則一六居北水之潤下也二七居南火之炎上
  也三八居東木之曲直也四九居西金之從革也
  五十居中土爰稼穡也在洛書則水木不易其方
  金火互換其位而耦數奠於四隅即土之分旺於
  四季也以其流行之序而言則水生木而木生火
[047-37b]
  火復生土土生金而金生水水復生木天命之所
  以黙運而不已也以其對待之體而言則南北為
  經水火之隂陽互根東西為緯金木之斂散各異
  土無定位冲氣居中而寄於坤艮二維地道之所
  以相與於有成也相生本於河圖相克本於洛書
  書言六府以相克為次蓋法洛書入用言之地道
  也孔頴達曰此言五行與洪範不同彼以相生為
  次此以相克為次蔡𫝊宗之朱子曰水如隄防灌
[047-38a]
  溉金如五兵田器火如出火納火禁焚萊木如斧
  斤以時之類古人設官掌此六府如此則逓克而
  生五榖之説不必泥也古者神聖首出仰觀俯察
  以開物成務其命官分職多取義於五行是以勾
  芒為木正祝融為火正蓐收為金正元𠖇為水正
  后土為土正雖歴代因革不同而龍火雲鳥亦假
  五行之方色以别職守則五行之各名為府有自
  來矣後世五行之専官不見而六官取象天地四
[047-38b]
  時其遺意也虞廷雖有六府之號而其官則二十
  二人之中已無不備若禹平水土司空職也水土
  之府兼修之矣后稷教稼司農職也榖府之修有
  専責焉益之掌火則以虞衡明火禁而火之府修
  夷作秩宗則以春官達木徳而木之府修至於臯
  陶明刑弼教實為秋官金行之府不賴之以修乎
  必如陳師凱之解水克火為烹餁火克金為煆冶
  金克木為成器為相制以洩其過斵木為耜揉木
[047-39a]
  為耒耒耨之利以生五榖為相助以補其不足共
  工之職足以兼之六府之修不若是易也乃獨歸
  功於禹者以禹宅百揆故也亦見財成輔相之道
  非聖人不能矣六府既修而有以養民之身三事
  不治則無以養民之心養民之政未備也其時敬
  敷五教則有契為司徒而正徳之事和矣制器鳩
  工則有倕作共工而利用之事和矣但見禮明樂
  備而俯仰有資法制修明民安樂利厚生之事不
[047-39b]
  有専官而亦無不和矣是不第養民之身且有以
  養民之心善政不既備矣乎然則人主而欲講求
  乎府事之修和亦正不必拘何者為水火何者為
  金木與土榖也庶職咸修而無不修矣亦不必専
  指何者為正徳何者為利用與厚生也萬幾咸和
  而無不和矣而其要則操之於一人之身洪範五
  事云貌曰恭恭作肅其休徵則為時雨若言曰從
  從作乂其休徵則為時𤾉若視曰明明作哲其休
[047-40a]
  徵則為時燠若聴曰聰聰作謀其休徵則為時寒
  若思曰睿睿作聖其休徵則為時風若貌澤水也
  言揚火也視散木也聴收金也思通土也夫五者
  來備各以其敘則百榖用成而民食自裕是六府
  之修一人修之也詩有曰羣黎百姓徧為爾徳則
  其身正不令而行徳有不正者乎月令曰命工師
  效功按度程禁淫巧則不作無益害有益用有不
  利者乎詩又有曰立我烝民莫匪爾極帝命率育
[047-40b]
  陳常時夏則躬自儉約以教導民而食時用禮緩
  急有資民生不有極厚者乎是三事之和一人和
  之也府修事和皆係之一人之身易曰后以財成
  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其是之謂乎
[047-41a]
  書經
 無稽之言勿聴弗詢之謀勿庸
             侍講臣/鄂容安
  蔡沈曰無稽者不考于古弗詢者不咨于衆言之
  無據謀之自専是皆一人之私心必非天下之公
  論皆妨政害治之大者也言謂泛言勿聴可矣謀
  謂計事故又戒其勿用也
  臣/謹按有精一執中之學必有執兩用中之治帝
[047-41b]
  王之道同條共貫質諸而不謬公平廣大建諸而
  不悖曠然一出於無私而已無稽之言為私言弗
  詢之謀為私謀勿聴勿庸所以期協于中也夫以
  禹禀資上聖屈己受言駸駸乎二帝之舍己從人
  樂取為善矣其於二者宜可無慮然且心法授受
  諄復告誡者誠以黈纊凝旒偏聴易壅保盈持泰
  集思宜廣也自昔言之邪正判於心之公私惟其
  人求多聞事罔獨斷也故古曰在昔昔曰先民而
[047-42a]
  浮游不根之談絶矣周爰諮諏周爰諮詢而嘉猷
  入告之益閎矣若彼私言與私謀者則豈苐不考
  于古罔咨于衆専己自是云爾哉或援引附會按
  之不適于用或伐異黨同執之勿顧其安巵言破
  碎予智自雄馴至飾六藝以文姦謂人言之弗恤
  周公之所謂譸張為幻仲虺之所謂自用則小其
  妨政害治正坐是耳聖王知其然也是故師氏詔
  媺保氏諫惡設鞀以招之懸鐸以求之矇瞍亦獻
[047-42b]
  其箴龜筮亦效其占凡以嘉言罔伏而詢謀僉同
  庶幾無稽弗詢不以擾我協中之治也抑洪範之
  篇次五曰建用皇極則曰無有作好無有作惡次
  七曰明用稽疑則曰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庶
  人蓋人主先清是非可否之源而後徐收明目達
  聰之用皇極之即為中也私言私謀之皆勿協于
  極也其理殆有互相發明者然則以執中之學布
  用中之治内外相資尤在窮理居敬之豫其功也
[047-43a]
  歟
[047-44a]
  書經
 禹拜昌言
            監察御史臣/吳煒
  臣/謹按古之所謂昌言者豈徒瑣瑣焉為無足重
  輕之論無關國計民生之利弊徒呫嗶空言以為
  具文云爾哉君陳篇曰爾有嘉謀嘉猷蔡沈集傳
  釋其義曰言切於事謂之謨言合於道謂之猷則
  凡不切於事而為迂濶難行之言不合於道而為
[047-44b]
  操切茍且之術皆不可謂之昌言而况以隂險不
  測之心為告訐沽直之弊有害於人心風俗者又
  其下焉者哉今夫進言者亦行其心之所發而已
  矣其心為卑鄙而無逺大之識則其言必出於瑣
  細世俗而不可以為經國之謀其心為拘牽文義
  泥於古而不達於今則其言必暗於事勢而不可
  以見之於行其心為蔑古荒經祇圖一時茍安之
  䇿而忘帝王逺大之規則其言必多無稽之論而
[047-45a]
  不可以信今而傳後其心為險僻徇私而非光明
  正大之體則其言必有乖於大義而不可以對人
  者并不可以對己是故其為言者皆其心之聲也
  夫聴言者亦觀其心之所存而已矣臣細繹古人
  昌言之義昌之為言大也謨則訏而猶則逺可以
  為定命可以為辰告所謂明徵定保而不徒為一
  時之計區區補苴塞漏已也昌之為言明也其義
  質之幽獨而無慚宣之朝野而無愧可以明目張
[047-45b]
  膽於大廷廣衆之前而不至如徇私隐射以開告
  宻之門者也而要其進言之本必先正其心始正
  其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
  民皆由於一心基之而其所謂正心之要必自存
  誠始其心果至誠而無私則其心為忠君愛國之
  心其言即為忠君愛國之言即有時出於憤激之
  論而其誠意之所積可以貫之金石而不磨亦可
  以諒其心之無他此即夫子所謂事君勿欺之論
[047-46a]
  信而後諫之至理故曰昌言也可以拜也否則沽
  名釣譽以為茍且功名之計甚則冐險藏奸以為
  報復私仇之隙此其心已不可以自問又何以結
  主知又何以對天下其與古之所謂昌言者不大
  相剌謬也哉又何拜之與有
[047-47a]
  書經
 臯陶曰都慎厥身修思永惇敘九族庶明勵翼邇可
 逺在兹禹拜昌言曰俞
            少詹事臣/張鵬翀
  宋蔡沈集傳身修則無言行之失思永則非淺近
  之謀厚敘九族則親親恩篤而家齊庶明勵翼則
  羣哲勉輔而國治邇可推之逺蓋身修家齊國治
  而天下平矣
[047-47b]
  臣/謹按唐虞之世君臣交儆故能無怠無荒以成
  風動時雍之治而臯謨所謂慎修思永者尤為修
  己治人之要九族之惇睦庶明之勵翼皆自慎修
  其身致之邇可推而逺即此修己治人長久之道
  也禹美其言拜之宜矣禹之進於帝曰慎乃在位
  安汝止惟幾惟康即慎修其身之謂也惟動丕應
  徯志以昭受上帝天其申命用休則所謂思久長
  而宜逺邇者亦不外是禹臯之言若合符節總期
[047-48a]
  於能慎而已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幾是人主所
  為慎幾微而防逸欲者實為四海人民所托命萬
  年基緒所係屬寧得有一時一事之或忽哉臣/
  倣昔人十思九徳之意約舉大端條列為十以備
聖主觀省之助
  一曰慎起居古者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一言一動
  無弗記所以儆惕人主使有所敬忌而不敢忽也
  今起居注之職猶左右史之遺然所記者班朝莅
[047-48b]
  官之大端而深宫燕閒非所及知左右&KR0591御又未
  必如古者之必擇正士也起居之不時動止之無
  節孰敢與知防惟在人主之自為檢制焉爾念此
  身為天地民物之主當保䕶愛惜以凝基命於宥
  宻雖在深宫燕閒無時不畏于天命畏于民碞而
  䙝慢無益之戲必有所不為者矣程子謂親賢士
  大夫之時多近宦官宫妾之時少斯亦敬慎起居
  之要㫖也
[047-49a]
  二曰慎玩好書曰玩人䘮徳玩物䘮志蓋有所玩
  必有所忘所玩者小所忘者大人主一心窺伺者
  萬端偶有所好不及自防久而溺焉則心為物漬
  始則明知其非而不能自止浸淫而與之化則并
  不知其非雖有諫諍亦無自入矣故漆器造而諫
  者十人玉杯興而賢臣三歎古之明戒也即琴書
  釣弋足以養性而怡情然以徳性為本自無沈溺
  之失若失其本而専事其末其去玩物䘮志也幾
[047-49b]
  何矣况人主一有玩好則迎合者必乗之以入玩
  好者貢獻之媒也貢獻者苞苴之漸也可不慎與
  三曰慎驕矜易曰崇髙莫大乎富貴人君為四海
  臣民所仰戴尊莫並焉勢莫隆焉所謂位不期驕
  禄不期侈者蓋不足以言之矣然驕矜所由大端
  有二一則享太平之盛自恃富强謂金甌無闕則
  縱心佚志萌焉一則膺睿哲之資自恃聰明謂舉
  世莫及則讒諂面䛕進焉二者皆著在前史為世
[047-50a]
  炯鑑然臣竊謂自恃富强者一經縱恣旋踵衰耗
  懼而修備或可改圖自恃聰明者予智自雄雖經
  摧折不能改悔往往至于淪替徳日新萬邦惟懐
  志自滿九族乃離欲求惇敘勵翼之功者可不戒
  慎乎哉
  四曰慎喜怒人大喜毗于陽大怒毗于隂隂陽并
  毗百疾交至謂喜怒之不可過也然喜為順境或
  能勉持所傷猶少一發而難制者惟怒為甚是以
[047-50b]
  聖賢之學必于怒時置其怒而觀理之是非則在
  物之可怒己無與焉此治怒之道也况帝王之喜
  怒有異常情喜則不免僣賞怒則不免濫刑僭賞
  則多倖濫刑則難堪况盛怒之下不能自制如唐
  太宗怒殺張藴古後雖悔之亦何所及此喜怒之
  不可不慎也
  五曰慎觀聴帝王明目達聰以廣觀聴蓋一人之
  聰明有盡天下之聞見無窮也兼聴並觀期於集
[047-51a]
  思廣益而眩惑聰明者甚多非窮理盡性獨觀昭
  曠之原則觀聴必有所蔽而猜疑因之以起詐偽
  乗之以入故觀聴不可不慎也且觀人之法必自
  聴言而詳而言非一端有似私而實公者有假公
  以濟私者有自為謀則過而為國謀則忠者若廓
  然大公虚中聴受則詐偽自然消沮一存逆億之
  見則無適非私衆進則疑其黨同獨陳則疑其立
  異自矜明察翻致欺誣虚詞惑聴則幻蜃成樓宻
[047-51b]
  奏傷人則含沙射影斯則事無定準人挾嫌疑大
  臣避嫌則舉劾不敢盡公小臣避嫌則庶事動多
  壅滯臣/嘗謂聴言者但當察其理之是否不必究
  其意之公私無益于國無濟于民雖公何補茍有
  益於國計民生雖私何害一人之自利有限而天
  下萬世之利無窮也竊謂聴言如此則集益宏多
  兼聴並觀無適非聰明之藉奚必臯謨禹拜哉此
  五者皆修已之要而治人亦在其中所謂慎修思
[047-52a]
  永者思過半矣
  六曰慎財用國家以理財為先務量入為出政之
  常經侈無益之費興不急之役縱心志之欲窮耳
  目之觀皆所以耗財用也臣/觀歴代侈費之主陳
  隋荒淫無足比數漢武帝唐明皇皆英主也一則
  外窮兵革内事神仙一則娛樂聲色蠱惑心志皆
  侈費無極工役繁興坐見富强立成耗匱覆轍相
  循良可痛已且濫用者必濫取搜括羨餘網羅市
[047-52b]
  貨以充私用者有之好奢者必吝予膏澤不下賞
  賚不行者有之此財用之不可不慎也
  七曰慎舉錯人主之大權莫重於舉錯舉直錯枉
  則民服舉枉錯直則民不服聖人之言萬世之凖
  則也古者爵人於朝與衆共之故用人必采公論
  草野至愚而賢否較然不可欺問有一二聲實不
  符者故國人曰賢猶必加察未有衆論共加指摘
  而可置之上位者也孟子曰國君進賢如不得已
[047-53a]
  蓋稍有不慎必至賢否混淆尊卑倒置使海内失
  望即早自覺悟旋加罷斥而轉移之際所傷實多
  此舉錯之不可不慎也
  八曰慎刑獄獄者天下之大命一成而不可易故
  君子尤加慎焉當今刑獄之事可謂至詳至慎無
  復遺議矣然臣/猶欲獻其愚慮者每嵗閲秋審冊
  罪至死者不下數千其情實而勾决者十不一二
  茍有一綫可生之路無不仰荷天地覆載之仁固
[047-53b]
  望斯人之遷善逺罪漸臻圄空刑措之盛也然而
  囹圄之中日積日多勢必填滿獄户治獄之吏不
  無煆煉周内豈能盡雪覆盆臣/竊謂數赦既非美
  政宜令一二公正大臣清强御史親歴其地清理
  刑獄酌量情罪而入告焉以施法外之仁以布維
  新之化用以明章國憲扶植人倫未必非教化轉
  移之一術也至如刧掠殺盗等類昔人所謂不待
  教而誅者今往往首惡經久逋誅為從輙從寛減
[047-54a]
  又豈足以懲奸宄而儆凶頑乎故好生之徳寧失
  不經而除暴安良正非姑息之謂也斯則于至慎
  之中又加慎焉者也
  九曰慎治忽書曰與治同道罔不興與亂同道罔
  不亡治忽之義有明徵矣人主孰不欲治安而往
  往即于危殆者禍生於所忽而患氣積也今天下
  休養百年仁漸義摩兵革偃息洵可謂治且安矣
  然臣/竊有慮者生齒日繁費用日廣自公卿至于
[047-54b]
  士庶鮮不患貧當久安長治太平無事之時而天
  下無寛然有餘之象幸而年榖時熟庶幾小康偶
  或水旱不時即勞補救豈可為萬年經久之計哉
  書所謂慎修而思永者可惕然深思矣事變之來
  每積於忽微而乗於不覺饑寒盗賊天下之患恒
  必由之念綢繆於未雨防禍亂於未萌此治忽之
  㡬不可不慎者也
  十曰慎怠逸書曰君子所其無逸古語曰戰戰栗
[047-55a]
  栗日慎一日葢恐勤於初者不免懈於後也近代
  政治之美莫如唐太宗尚有十漸不終之虞其聴
  言納諫為後世所希慕然始而賞諫繼猶樂諫終
  則勉强從諫是知始終如一者難也又云愛民之
  言不絶于口適已之事不忘于心是則表裏如一
  者又難也我
皇上天縱聖明孜孜求治宵旰憂勤必期追蹤唐虞三
  代之盛軌漢祖唐宗詎足比方然臣/竊觀當今治
[047-55b]
  象未知視貞觀時逺過與否是以區區之忱願益
  加勉而無怠焉修己之要治人之方雖非固陋所
  能知或足備觀省慎思之一助伏望
聖主念微臣/慺慺之愚衷俯賜采擇焉
[047-56a]
  書經
 在知人在安民
             侍讀臣/李清植
  傅氏元初曰知人安民千古致治盡此四字
  臣/謹按君之所治者民也所與共治此民者臣也
  治民之道為養為教甚多端矣而必以安之一言
  為要領有如厚民之生則因其所利而利之而不
  以科禁繁多者妨閭閻之作息此所以耕田鑿井
[047-56b]
  而忘帝力也又如正民之徳則率其所性而導之
  而不以文法峻宻者啓官吏之苛繩此所以不識
  不知而順帝則也若後世均輸和買諸法以及一
  切之鈎覈約束其初意本欲以便民也而適以擾
  民則與安民之意異矣其在詩曰誰能亨魚溉之
  釜鬵誰将西歸懐之好音説之者曰凡烹物者水
  火既調則不欲多以匕箸動之而魚為甚為其脆
  疏而易散也故老子曰治大國如烹小鮮西周之
[047-57a]
  治蓋如此是以詩人懐之厥後如漢之文帝宋之
  仁宗大抵皆載其清浄民以寧一殆得安民之遺
  意者歟雖然安民之政必得其人而後行茍奉行
  不善縱有良法美意而民不被其澤此臯陶所以
  必先惓惓於知人也夫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然
  考臯陶之言曰亦行有九徳亦言其人有徳乃言
  曰載采采蓋謂人必有徳然後可試之於事以騐
  其才也由此言之則知徳為本而才為末古人所
[047-57b]
  以有寧徳勝才毋才勝徳之論也今夫竹有本性
  也然後雖燬而不改其節玉有本質也然後雖碎
  而不易其潔物猶如此而况於人乎是故脊梁不
  竪者必不足與任重也脚跟不牢者必不足與行
  逺也然則論人者若不先原其居心察其行已而
  惟據其辦事以為衡必且以趨承㨗給為佳士以
  矜囂武斷為幹員以用智揣摩為達識以舞文遷
  就為通材風氣所驅遂使人人以圓通為活法以
[047-58a]
  軟欵為時宜此人才所由以寖衰風俗所由以日
  下也臣/嘗紬繹臯陶之兩言竊謂安民之道固必
  以知人者先之而後其政行而知人之道尤必以
  安民者核之而後其人得何者天地之大徳曰生
  聖主之大徳曰仁本天之生行君之仁而致之民
  者則臣也故程子以視民如傷為司牧之要訣王
  旦以民力既竭為救時之名言陸贄以散小儲成
  大儲為經國之至計諸葛亮以一夫失所皆亮之
[047-58b]
  罪為鞠躬之藎謀彼數子者皆三代以下之英也
  而以能存此意卓然為一時之名臣然則衡人者
  當知所重矣是故有能以固邦本為己憂以培國
  脉為己責而才猷又足以副之者其上也即使才
  猷雖短而仁心為質正道為坊者猶其次也其或
  旅進旅退而以曲謹自将以小謹自效抑又其次
  也若乃心存朘削利析錙銖而不顧大體不思逺
  猷必非俊乂之選矣夫唐虞之際其官牧皆聖賢
[047-59a]
  之侣而百僚師師百工惟時是以康衢之謡擊壤
  之歌熙熙皥皥可謂民安之至矣而臯陶陳謨猶
  諄諄以此為説者良以人存則政舉朝廷正則天
  下治為國之道舍此宜無大焉者也
[047-60a]
  書經
 在知人在安民
           監察御史臣/王興吾
  疏人君在於知人善惡擇善而信任之在於能安
  下民為政以安定之也
  臣/謹按臯陶之言乃古今治道之要而在知人在
  安民又一篇之要也蓋樹后王君公承以大夫師
  長原所以治民故安民為立政之本而安民之政
[047-60b]
  必待人以行故知人又為安民之本及禹聞言而
  嘆其事之難美其言之當故臯陶下復言九徳以
  為求賢之準以為必得如此之人而後可以行安
  民之政也夫自陶唐以來賢明之君歴代恒有其
  治功赫濯可傳後世者莫不由於用人之當而人
  才不同或以徳聞或以才著顧人主所用何如而
  治功因之亦異臣/竊考前事大抵仁主之用人先
  徳而後才英主之用人先才而後徳先徳而後才
[047-61a]
  如漢文帝之以厚重少文為主而不喜更張喜事
  之人宋仁宗之裁抑僥倖而朝多善類然其弊或
  至安静有餘振興不足故賈誼有可為嘆息之言
  包拯有無肯出身任事之語先才而後徳如武帝
  之以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而其弊則急功利
  而後仁義以至四海驛騷民生不安者有之惟聖
  主之用人則重徳而必佐之以才取才而必本之
  以徳務使相需以成而不使有所偏重夫是以得
[047-61b]
  人而成三代之盛也然知人則哲惟帝其難上以
  實求下以名應茍非實有以考騐之而欲其真實
  無偽也難矣故臯陶不曰用人而直曰知人也臣/
  以為安民之要在於舉賢任能而知人之法則在
  於精詳考核試觀於書堯之詢事考言舜之敷奏
  以言明試以功禹之乃言底可績臯之乃言載采
  采此即上古之考核也湯之徳懋懋官功懋懋賞
  武之建官惟賢位事惟能書雖不言商湯考核之
[047-62a]
  法而周制司馬論官辨材論定然後官之任官然
  後爵之位定然後禄之則其考辨之嚴可知也至
  三代而下雄才大略之主以信賞必罰驅策羣才
  以成大業者史不絶書然亦莫不考其實得其真
  而後用之其中如唐之太宗宋之太祖身致太平
  人材輩出史稱太宗之謂魏徵用人彌須慎擇宋
  祖之於州郡司牧以下咸躬自引對則其於人亦
  甚審察矣而明之洪武則垂於寶訓曰任以職試
[047-62b]
  以事而其人之賢否自見是舍核實之法而欲知
  人其道無由也然大臣之與小臣其地異而其職
  亦異小臣智効一官能効一職其官理其職修則
  其能也其官曠其職廢則其不能也此可以職事
  核之者也大臣則董羣有司以宣布徳意者也有
  表率之責有舉劾之權則當以察吏為職舉能其
  官惟爾之能舉非其人惟爾不任故大臣之賢否
  當自其所舉考之也况乎吏有能而不舉則良吏
[047-63a]
  無由激勸或所舉而非賢則不肖得以倖進是大
  臣舉劾之當否乃賢才進退之所係而賢才進退
  又治功隆替之所係也可不重歟是以知人必先
  考核而考核必先於大臣之舉劾始也
[047-64a]
  書經
 知人則哲能官人安民則恵黎民懐之
             編修臣/曹秀先
  孔安國曰哲智也無所不知故能官人恵愛也愛
  則民歸之
  臣/謹按帝王之用心以天下為命者也立於億兆
  臣民之上而政教布焉賞罰施焉恩威濟焉必有
  仁智合一之徳而後其權以肅其澤以逮而其治
[047-64b]
  以彰知人安民所由尚矣大禹之云知人則哲能
  官人者蓋人固不易知知人亦自不易也人類至
  繁而人性皆善然而善惡有異習始終有殊趨内
  外有二致如下文臯陶所云九徳之目其形跡易
  䝉而真性難掩者皆是也於此而不知則多偏聴
  獨任之私於此而灼知則廣明目達聰之用此所
  謂日月出而物無遺照權衡審而物無遺算也何
  其哲也由是岳牧卿貳任之而稱其職用之而盡
[047-65a]
  其材雖門第有所不拘雖資格有所不限而官得
  其人矣反是而懲責及之而貶斥隨之而無匪人
  者即無倖位至若地勢疎逺爵秩卑微或亦不能
  自達但擇所知之人其薦剡而糾罰者知之而寧
  有私意於其間哉大禹之云安民則恵黎民懐之
  者豈不以民罔常懐懐於有仁乎天子作民父母
  四海之蒼生皆大君之赤子也一人之心受其勞
  則萬人之身享其逸也夫帝天之命主於民心如
[047-65b]
  下文臯陶所云聰明明畏之㫖可思矣人君奉天
  以子民一夫不獲時予之辜凡如家人婦子日用
  飲食以至疾痛疴癢憂喜悲愉之故悉與聖明懐
  抱息息相關而固結而不可解則所以求盡乎安
  民之事者不一而足在臣工有不能盡喻之淵衷
  在百姓有出於望外之恩澤而如傷者彌殷而痌
  瘝者愈切彼民也尊親同志極之含哺鼓腹戴髙
  履厚而不能一日去諸懐者幾至欲歌欲泣也恵
[047-66a]
  之時義大矣哉粤若陶唐之后其仁如天其智如
  神於哲恵乎何難禹以為惟帝其難之者論其心
  也非論其事也論其事則亦已至矣孟子曰堯舜
  之知而不徧物急先務也堯舜之仁不徧愛人急
  親賢也千古帝王之治法洵仁智合一而異世同
  揆者歟
[047-67a]
  書經
 安民則恵黎民懐之
             檢討臣/郭肇鐄
  臣/謹按國家久安長治克成磐石之宗者固恃乎
  天心之眷佑祖徳之靈長而尤恃乎人心之蟠結
  聖王知其然也六合為家一物興念兢兢焉務使
  匹夫匹婦無不各得其所而後即安是以恩從祥
  風翺徳與和氣游光天之下至於海隅蒼生咸喁
[047-67b]
  然而致其尊親之戴此邦基之所以鞏固而洪化
  之所以郅隆也今夫人情莫不欲安也審矣豐穰
  聴之於天衍沃憑之於地和甘俟之於時至若召
  好而去惡圖易而思艱則唯屬之於君是知君人
  者天下依以託命者也於此而求所以安之或暑
  雨祁寒之不無怨咨也或金穰木饑之不無偏值
  也彼氓庶之延頸舉踵者方不勝㢘逺堂髙之慮
  而聖人已切切計之其大焉者則財成天地之道
[047-68a]
  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次之則興井牧慎封圻
  阜財求利器用凡自發號施令以及分職任官擘
  畫經營莫不與小民之身家隐然關注求之極其
  誠施之得其當行之欲其永逺而可遵洎乎闓澤
  㴻濡人有充然之樂而聖人之求寧求莫者尚殷
  殷而不去於懐也以此言恵恵莫大矣若是者葢
  仰體乎上天生民立君之意以副作民父母之心
  使之免於阽危而登諸袵席非謂其望恩倖澤者
[047-68b]
  可以干譽而市名也然民之身被而生其感者又
  奚煩召致哉沐浴膏澤咏歌勤苦則百世之仁也
  化溢四表横被無窮則覆露之徳也萬物熙熙懐
  而慕思則頌聲之所以作也其在禮記緇衣之篇
  曰君民者子以愛之則民親之易卦益之九五有
  孚恵心勿問元吉有孚恵我徳象曰有孚恵心勿
  問之矣恵我徳大得志也上下感應之機其不然
  乎其不然乎由此觀之羣黎不難徧徳體仁斯以
[047-69a]
  長人是以聖王之在上也勤恤民隐顧畏民碞登
  以春臺而荷以帡幪迨至仁洽道豐六合殷昌自
  别聲被色之倫以及跂行喙息之屬罔不涵濡聖
  澤而優游太平一時之蹈徳咏仁者方且採入風
  詩而被之琴管豈非大化之極軌也哉然則禹之
  所云安民則恵黎民懐之者亦可以識致治之樞
  紐矣
[047-70a]
  書經
 寛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温簡而
 㢘剛而塞彊而義彰厥有常吉哉
           監察御史臣/趙青藜
  臣/謹按人受天地之中無不善也無不全也無稍
  間隙而與生俱生也乃拘於氣禀染於習俗遂不
  能無毗隂毗陽之異此南方含忍為强北方果敢
  為强易所謂仁者見仁知者見知百姓日用而不
[047-70b]
  知者也聖人知其然為之建學立師陽以舒之隂
  以斂之柔克剛克以長養而造就之使矯其偏歸
  於大中則範圍曲成之道不茍矣蔡沈集傳以臯
  陶列九徳之目故謂九者皆指其成徳之自然非
  以彼濟此之謂而要其成徳伊始夫豈無所用力
  哉設無所用力而任其質之一偏往而不反則寛
  失之縱柔失之懦愿失之野亂失之過輕擾失之
  無斷直失於不能容簡失於多所畧剛失於上氣
[047-71a]
  而好争彊失於執己而不化質之美也適以益厥
  蔽矣其曷克成乃徳故朱子語類謂寛而栗柔而
  立便是教人變化氣質處葢原始之論與集傳殆
  互相發乎然是九徳備矣無偏倚矣而或作或輟
  猶未足以為吉也故君子之為學必期之以深造
  而國君之進賢必慎之以如不得已學記一年視
  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羣五年視博習親師七
  年視論學取友九年知類通達强立而不反深造
[047-71b]
  之謂也不反則有常矣王制命鄉論秀士升之司
  徒司徒論選士之秀者而升之學大樂正論造士
  之秀者以告於王而升諸司馬司馬辨論官材論
  進士之賢者以告於王而定其論論定然後官之
  任官然後爵之位定然後禄之此遲之久而又久
  者何大不得已於斯也而人之縁情飾貌得以僥
  倖而進者亦己寡矣是故九徳知人之目而有常
  又知人之要也林氏之奇曰如霍光可謂有濟亂
[047-72a]
  才而其在帝左右小心謹徳未嘗有過是其能亂
  而敬其出入殿門進止有常處郎僕射竊識視之
  不失尺寸者二十餘年此其亂而敬之有常武帝
  以是知其可用卒能擁昭立宣不負社稷之寄彼
  於九徳之一能守有常其成效已如此然則九徳
  固不必求其備也但求其有常焉可耳唐虞三載
  考績三考黜陟幽明葢九年以觀其深矣若夫取
  之俄頃而不次擢之曰吾以御特達士此英主之
[047-72b]
  雄略或然而非古也
[047-73a]
  書經
 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幾
             編修臣/杭世駿
  臣/謹按治道有汚隆王化有逺近皆决於王心之
  疎宻而已易云幾者動之微樞機之所以發善惡
  之所以分吉凶之所以兆莫不循是以之乎彰顯
  焉故云知逺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徳
  葢言幾也後世言治者昧於其幾而第言有萬則
[047-73b]
  萬幾二字宜若為有天下者之恒言而不知人君
  於此不可不明察其微而慎持其隙也葢幾有萬
  則其彰顯者不止於萬可知矣一日二日而有萬
  幾則期月旬朔之間不止於萬幾又可知矣一幾
  之不慎則一事叢其弊一方受其害猝至雜投其
  忽不及謀者必衆待其不及謀而思補救之何如
  先其未及發而豫籌之乎我
皇上秉神聖之資勵精圖治朝乾夕惕即以之希踪三
[047-74a]
  代盛王豈有不及然臣/竊觀今日之治理其美者
  僅僅如漢之文景唐之貞觀開元宋之淳化嘉祐
  而止甚且尚有不及焉者何也則以仁心仁聞能
  設誠而致行之者之難也夫有仁心仁聞而苦於
  設誠而致行之者之難此其間有幾焉葢辨之不
  可不早辨也臣聞天之生聖人之材甚吝而人之
  值聖人之時甚難聖人以天地父母為心愚臣/
  以堯舜吾君為責伏願
[047-74b]
皇上於深居淵黙之時隨事審其幾微行政或恐未當
  於天心用人或恐未慊於衆望讒夫女謁未必有
  内寵近侍恩澤或恐其踰制瓊宫璇室未必盛巖
  居川觀廵遊或恐其過時窮邊征戍宜時恤其饑
  寒閭巷惸嫠宜周知其疾苦有一夫不獲若已納
  隍之心有萬方有罪罪在朕躬之念夫然後坐明
  堂而出治風動從欲之休不難再見於今日矣
[047-75a]
  書經
 天工人其代之
             檢討臣/齊召南
  孔安國曰人代天理官不可以天官私非其人
  王肅曰天不自下治之故人代天居之不可不得
  其人也
  臣/謹按自古帝王代天理物未有不奉若天道以
  為兢兢業業者也惟天聰明惟聖時憲凡天之事
[047-75b]
  皆君之事特以事非一端君不能獨理也於是立
  百官以司其職選衆賢以任其官簡之升之命之
  糾之告戒之董正之使人無曠官官無曠事以共
  收其功如天之積三十日而成月積三月而成時
  積四時十有二月而成嵗夫然後可以於天無負
  粤稽上古建雲龍火鳥之名顓帝立重黎南北之
  正莫不直以四時之吏五行之佐目其羣臣此帝
  堯咨羲和以熙庶績帝舜命二十二人以亮天工
[047-76a]
  所為諄諄致意者也後世言天官者自垣階将相
  左右丞輔以及中外布列皆直以人官上名星辰
  而史䇿所傳如郎官上應列宿尚書為天北斗宰
  相取象三台亦皆實有其理而不可誣然則上古
  之世水官修而龍可以擾火官修而鳳凰可以致
  極於五行順序萬物遂長人氣和平風雨時節災
  沴不作休祥凝集皆自然之騐必至之符豈虚語
  乎哉周官以隂陽歸三公以天地春夏秋冬配六
[047-76b]
  卿洪範以嵗月日分屬之王及卿士師尹君者代
  天而總百工之臣者也臣者代天而分百工之事
  者也臣之爵禄雖詔於君而位曰天位職曰天職
  明位與職皆出於天非帝王之所得私故所用者
  必皆其足以代之之人所圖者必皆其有以代之
  之實人非俊乂雖親近不以授官人果賢才雖疎
  逺必以任職凡其為官擇人以實朝廷以親百姓
  至公至嚴至重至慎求不拂乎天之聰明而已臯
[047-77a]
  陶告禹曰天工人代而先之以無曠庶官㫖哉言
  乎夫庶官之曠非官之不備其數也亦非庶官之
  盡縱欲敗度置其職於不問也惟是人非六徳三
  徳之選徳非彰厥有常之吉容身持禄小大相師
  以趨承唯諾為協恭以引嫌推避為和衷官有人
  而如無人人在職而且廢職此臯陶之所為深戒
  者也伊尹有言任官惟賢才左右惟其人傅説有
  言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惡徳惟其賢即無
[047-77b]
  曠庶官之説也夫周公言三宅三俊之克宅克俊
  於有夏則曰籲俊尊上帝於成湯則曰陟丕釐上
  帝之耿命於文王武王則曰敬事上帝即天工人
  代之説也夫
[047-78a]
  書經
 予決九川距四海濬畎澮距川
            右中允臣/任啓運
  司馬遷曰九川弱水黑水河漢江沇淮渭洛也
  蔡沈曰九川九州之川也
  孔頴達曰川既入海然後澮得入川
  林之奇曰自畎而之遂自遂而之溝自溝而之洫
  自洫而之澮自澮而之川自川而之海
[047-78b]
  申時行曰先川而後畎澮除天下之害先大而後
  小也
  王樵曰畎澮田間水道旱則藉其容水潦則欲其
  洩水畎澮以川為脉絡川以海為都歸旱而川不
  入潦而畎澮不出皆田之患而川不距海則有侵
  畎澮之分犯陵陸之位者矣
  臣/謹按振古以來治水之功莫髙於禹提治水之
  要亦莫該於禹禹言決九川距海濬畎澮距川莫
[047-79a]
  細於畎澮莫鉅於海畎澮以分而容之海以合而
  洩之此古今治水之大法貫大小而一之者也後
  人之治水止治川而已矣夫天下之大川九而荆
  揚莫大於江冀兖莫大於河荆揚本澤國支流之
  分散者多故屢朝之治水不治江而専治河今之
  河道雖與古異然自黄河決而南注而永定河合
  恒衛諸水猶古之北河也謀治河而不於海謀所
  以洩則河不治不於畎澮謀所以容則河亦不治
[047-79b]
  今之謀所洩所容者亦有之矣或曰是當濬海口
  以為洩或又尼之曰吾嘗視海口未嘗不駛行也
  何待濬或曰是當擇下地鑿一渠以為容或又尼
  之曰所鑿之地不過方一二十里何能容是數說
  者徒為道旁之築而河臣又時去時來不能堅持
  一説以見其效之成臣/以為此皆其任未専其見
  未確之故也而求其見之確又莫若任之専唐虞
  之治水不勝任則鯀殛焉勝任則禹興焉其任専
[047-80a]
  也禹之治水先以導山身歴其地使源流分合之
  故皆瞭然心目之間而後導川從之其見確也今
  考之禹貢冀兖接壤而冀之賦上上兖之賦下下
  若是懸殊者蓋兖為河之下流海口之洩在此則
  多虚其地以與水故出賦者少冀為帝都之域畎
  澮之盡力皆在此故田治而民之出賦者多此所
  洩者廣而所容者多之明騐也要其治水之法所
  為曲折而詳備者則莫如濬畎澮距川之一言蓋
[047-80b]
  畎澮之必濬有定理而畎澮之因地無定形後儒
  泥古者不明地勢畫為溝洫之圖整如碁局曰此
  古溝洫法也然天下必無千里正方之地是溝洫
  非特今不可行即古亦不可行矣徇今者曰今之
  北地土鬆易圮而沙晦易湮必不可為溝洫也審
  如是則冀州為唐虞夏殷王畿之地禹之盡力於
  溝洫莫備於此而曰不可溝洫豈古聖之書盡為
  妄説乎臣竊以為論水之所洩所受皆當量川之
[047-81a]
  長短大小而為之謀川之所受者積數千里則非
  百里之口不足以洩所受者積數百里亦非數十
  里之口不足以洩今之海口果足以洩乎平居無
  事而往過之誠駛流也水潦驟至百川沸騰則不
  足洩而内潰矣知區區海口之不足以洩則鑿一
  二十里之渠之不可容亦斷可知矣古人畎澮之
  制大率略於南而詳於北非略南也南為澤國無
  地不足以容故無大潰決即今江南之圍田四周
[047-81b]
  之外皆大川田本與水平農民築土為之埂其址
  廣五六丈其髙可六七尺小水至其埂足以禦而
  年豐大水至其埂不足以禦而破者或半非常大
  水駕髙於埂田乃盡沒然猶有沒田無溺民為其
  埂猶足以支吾不能一日盡破而遷於髙阜以相
  保也其最髙之地或數里數十里川澤之灌所不
  及民自以工力鑿地為塘夫鑿地為塘其糧歴年
  賠納而民甘心為之且費財費力而為之者一畝
[047-82a]
  之塘足以濟五畝之稼亢旱有備而不至全荒則
  所賠者少而所救者多也今宜略仿此制募江南
  之精於農事者聴自為之而因以教人其地卑下
  者使仿圍田法掘地以為溝渠所掘之土即以為
  四周之埂其地髙旱者使如開塘法凡所開之溝
  塘皆永捐其賦即其中有魚蒲蓮芡之利亦聴其
  自入而無所取焉凡溝洫之廣狹連斷埂圍之大
  小髙庳皆聴民自為而不限以成法其所成之田
[047-82b]
  畀為世業即後有倍入亦但如定賦而無所增加
  人見溝塘之利則從而效之者必漸多而南方治
  田之法漸及於北禹所謂濬畎澮距川者古人治
  川之法亦行於今矣如是則於國帑無大費其可
  行一也民之生計必日饒其可行二也川水永無
  潰决之害其可行三也此謀川之大計而亦謀國
  之大計也然非得實心為民為國不辭謗不避難
  歴時久而深知地理者不能總其綱此又存乎朝
[047-83a]
  廷之専任不攝官不掣肘俾日歴其地與農夫野
  老反覆諏咨相度數千萬里從横地勢皆瞭然於
  心目而後舉而措之百年必世之功可立成也
[047-84a]
  書經
 禹曰都帝慎乃在位帝曰俞禹曰安汝止惟幾惟康
 其弼直惟動丕應徯志以昭受上帝天其申命用休
 帝曰吁臣哉鄰哉鄰哉臣哉禹曰俞
            給事中臣/馬宏琦
  蔡沈註曰禹既嘆美又特稱帝以告之所以起其
  聴也慎乃在位者謹其在天子之位也天位惟艱
  一念不謹或以貽四海之憂一日不謹或以致千
[047-84b]
  百年之患帝深然之而禹又推其所以謹在位之
  意如下文所云也止者心之所止也人心之靈事
  事物物莫不各有至善之所而不可遷者人惟私
  欲之念動揺其中始有昧於理而不得其所止者
  安之云者順適乎道心之正而不陷於人欲之危
  動静云為各得其當而無有止而不得其止者惟
  幾所以審其事之發惟康所以省其事之安至於
  左右輔弼之臣又皆盡其繩愆糾繆之職内外交
[047-85a]
  修無有不至若是則是惟無作作則天下無不丕
  應固有先意而徯我者以是昭受於天天豈不重
  命而用休美乎帝深感禹弼直之語故曰吁臣哉
  鄰哉鄰哉臣哉反覆嘆詠以見弼直之義如此其
  重而不可忽禹即俞而然之也
  臣/謹按唐虞之治千古言郅隆者咸首推焉及觀
  於書而知當日君臣動色相戒如此其肫誠而切
  直也蓋天理人欲之去留心術於以别誠偽而政
[047-85b]
  事於以分治忽理易亡而難存欲易滋而難遏或
  因循於積習或萌動於隐微或惑亂於聴聞或牽
  制於情愛所存所發乖於至善内之不能修身齊
  家外之即無以治國平天下是止不可以不安也
  然止之所在非辨之至明不能折衷於至當非行
  之至健不能確守於不遷又必由勉强以幾純熟
  積倉猝以至從容至於動静云為各當於理而無
  有止而不得其所者而後為安止則安止為最難
[047-86a]
  故禹未曰安汝止而先之曰慎乃在位是由慎得
  安未有安止而不本於慎者註云一念不謹或以
  貽四海之憂一日不謹或以致千百年之患一念
  至微而關乎四海一日至暫而關乎千百年其發
  明不可不慎之意誠為竦切茍非事無分於大小
  時無分於久暫莫不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如朽索
  之馭六馬曷能事事物物咸順適乎道心之正而
  不䧟於人欲之危臯陶曰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
[047-86b]
  幾正與此意互相發也禹既曰安汝止惟幾惟康
  而即繼之曰其弼直是有聖君在上端有賴於良
  臣之光輔也蓋人君臨御六合用人行政機務至
  繁必為臣者本純懿之修篤公忠之志左右贊襄
  隨時啟沃以匡其所不逮而人君亦必坦懐以任
  之虚中以聴之然後可以釐百工而熙庶績葢依
  古以來未聞上有敬慎之君下無弼直之臣而可
  以成盛治者孟子曰責難於君謂之恭陳善閉邪
[047-87a]
  謂之敬觀禹之所以陳善而責難於帝者如此帝
  即深感其言而發臣鄰之論君臣交儆直言無怫
  是則中天之盛所以敬天勤民之本端在乎此而
  民之丕應徯志天之申命用休豈倖致哉
[047-88a]
  書經
 禹曰都帝慎乃在位帝曰俞禹曰安汝止惟幾惟康
 其弼直惟動丕應徯志以昭受上帝天其申命用休
             檢討臣/陳兆崙
  蔡沈曰止者心之所止也人心之靈事事物物莫
  不各有至善之所而不可遷者人惟私欲之念動
  揺其中始有昧於理而不得其所止者安之云者
  順適乎道心之正而不陷於人欲之危動静云為
[047-88b]
  各得其當而無有止而不得其止者惟幾所以審
  其事之發惟康所以省其事之安至於左右輔弼
  之臣又皆盡其繩愆糾繆之道内外交修無有不
  至若是是惟無作作則天下無不丕應固有先意
  而徯我者以是昭受於天豈不重命而用休美乎
  臣/謹按此禹陳保治之道至深切也曰止曰安止
  可謂極簡約矣而天人之應舉在乎此然則一日
  二日萬幾必得所為極簡約者而守之然後可以
[047-89a]
  慎始慮終而登上理也蔡氏解安止謂順適乎道
  心之正而不陷於人欲之危是矣顧此苐學者熟
  聞之語且帝王之道更宜推而衍之以求其大者
  泛作道學常談恐未得其領要也葢此安止是𦂳
  承慎乃在位而言須𦂳貼在位講惟在位而後知
  為君之難惟知為君之難而後知安止之難何也
  如平時欲行仁行義見道極確而臨事或不無遲
  疑平時欲希堯希舜取法極正而臨事或不無遷
[047-89b]
  就此非其初心之所欲而事勢廹之也何謂事勢
  廹之葢在位則知時地不同古制有不可行於今
  者而遂謂宜叅用功利以濟之矣在位則知情偽
  不一古道有不可行於今者而遂謂宜雜用機權
  以馭之矣如是則時務之見擾擾於中而初心之
  所持者不固漢唐以下代有英君誼主而治不登
  於唐虞三代之隆正坐此也豈惟陷於人欲之危
  為足戒哉夫事物之變態古今所恒有也天下之
[047-90a]
  公理帝王所不能易也三代之治遞有變通亦遞
  相祖述貴持其大端師其美意未有可出此而入
  彼者若乃功利之效較仁義為速而其弊至争民
  施奪機權之用視堯舜為勞而其弊至上下相䝉
  聖人知為君之難而揺惑之易故曰安汝止曰敬
  作所此皆憂惕之辭貞固之意也且夫止者人心
  之不言而同然者也人心之同然即天下之公理
  而天之所以與我者故曰徯志曰申命得乎所同
[047-90b]
  然而天人胥應之矣明乎此止之非迂濶而必有
  其騐也明乎此安止之非一切茍且之計而久安
  長治之原也故臣/愚以為保治之道惟此為至深
  且切也然而既曰安止又曰其弼直者何也輔弼
  之臣君心所恃以决疑信也直亮之節天下所恃
  以陳疾苦也能堅人主之所信而因以宣上徳而
  達下情此禹所以自期也夫天之生聖人非偶然
  也天生聖人而得良弼非偶然也彼君若臣者亦
[047-91a]
  自知其非偶然也而慎始慮終交相儆勉以成重
  華協帝之治猗歟盛哉明乎安止之義即舜禹可
  學而至也
[047-92a]
  書經
 禹曰都帝慎乃在位帝曰俞禹曰安汝止惟幾惟康
           監察御史臣/張孝挰
  宋蔡沈曰天位惟艱一念不謹或以貽四海之憂
  一日不謹或以致千百年之患帝深然之而禹又
  推其所以謹在位之意曰安汝止也止者心之所
  止也安之云者順適乎道心之正而不陷於人欲
  之危也惟幾所以審其事之發惟康所以省其事
[047-92b]
  之安
  臣/謹按此正孜孜保治之事也禹終述孜孜之意
  而嘆美之而又推原其所以保守天位者而本之
  於慎也慎也者敬之謂也必敬以直内而後事無
  不宜必敬以静存而後動無不當然則安汝止者
  正慎乃在位之事而惟幾惟康者又止之所以能
  安者也幾者動之微動者幾之著方其静而未動
  也未有幾也幾既動而事始萌由是漸見於形象
[047-93a]
  而事成焉茍於幾微之初不知所審而欲其事為
  之著得以無過難矣由是言之惟幾者又惟康之
  本也人君慎其在位而必欲得其庶事之康非審
  於事幾發動之初曷由得之哉臣/嘗以是反覆於
  聖學相傳帝王授受之㫖而知言雖不同推求其
  義則同歸於敬而已何則所謂幾康者謂念必慎
  其所發事必求其所安非主敬而能如是乎即唐
  虞之執中必先辨乎人心道心之介而人心道心
[047-93b]
  非敬不能定其衡也伊尹所謂一徳者心一於善
  而無他念以雜之即朱子所謂不貳以二不參以
  三者也敬故也夫子存誠之説大要即一徳之義
  而其功不離乎慎獨者亦敬也啟之嗣位也能敬
  承繼禹之道殷王中宗嚴恭寅畏其在髙宗恭黙
  思道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凡此皆敬也所
  以丹書之訓首曰敬勝尚書開卷即以欽之一字
  為言易於乾之九三則曰日乾夕惕禮經一書特
[047-94a]
  冠之以毋不敬甚矣千古聖學未有不同歸於敬
  者也然則慎位幾康之説禹直上接二帝傳心之
  典法而開後世帝王修己治人之要道歟
[047-95a]
  書經
 禹曰都帝慎乃在位
            侍講學士臣/龔渤
  蔡沈曰禹既嘆美又特稱帝以告之所以起其聴
  也慎乃在位者謹其在天子之位也天位惟艱一
  念不謹或以貽四海之憂一日不謹或以致千百
  年之患
  臣/謹按天子者受命於天者也受命於天而在位
[047-95b]
  此位乃天位也當其亶聰明錫智勇聖神文武備
  於一身及其敷政教統臣民治亂安危基於宥密
  故雖極保佑申命之隆而凡位中所當為所當盡
  者天已謝其權於天子而不與是天設此位以待
  人君原非處以至尊聴其優游而玩愒蓋欲責以
  至重令其惕厲而憂勤在位之不可不慎也明矣
  所以眷命逾厚則勞瘁靡窮篤祜益深則責望彌
  切天雖不言而不啻其明言之者位有攸歸政無
[047-96a]
  旁貸也惟慎而不忽敬聰明亦凛明畏謹明旦尤
  勅時幾一念将萌嚴理欲之介一行未見慎邪正
  之防不敢出位以求斂之又斂惟期當位以處存
  之又存故道心為主而人心退聴天理無間而私
  欲?消内重者外自輕源清者流自潔永保天命
  長荷天休居天位而位尊治天事而事治子天民
  而民安其理不介而孚矣臣/本庸愚就慎位中敬
  箴十事其敬天曰勿謂天髙陟降在兹峻命不易
[047-96b]
  永言配之欽崇奉若戰兢自持曰明曰旦惟幾惟
  時君心主敬作聖始基其法古曰堯明峻徳舜執
  厥中禹湯文武聖敬皆同載稽典籍垂訓無窮匪
  古是則何所折衷君曰念哉責在朕躬其勤政曰
  書陳無逸食亦不遑乾行至健莊敬日强兢兢業
  業猶恐或荒矧敢自暇而為其亡體天之道作極
  惟皇其用賢曰惟賢輔治欲治求賢闢門籲俊典
  册昭然三徳六徳日嚴日宣其難其慎無頗無偏
[047-97a]
  克知灼見審擇居先其求言曰天子穆穆髙拱深
  宫安危利病匪言弗通在昔古帝明達為公惟耳
  司聴惟聴思聰廣收博採以亮天工其納諫曰言
  不逆耳不能動聴言而逆耳冀納明廷利行利病
  列於几屏所以禹拜至今為刑豈伊言者昧厥虚
  靈其防欲曰不邇不殖大徳懋昭正心誠意私欲
  ?消危從安伏損自滿招道在克己持盈戒驕防
  於未萌永絶根苗其戒滿曰如彼滄海納不見盈
[047-97b]
  如彼天地覆載難名久於其道天下化成豈容滿
  假使驕泰生緝熙敬止聖學光明其保治曰粤稽
  帝世喜起明良乃賡載歌交儆無忘元首勅命股
  肱贊襄思日孜孜保治悠長從欲風動亘古彌光
  其謹終曰謹終如始乃克有終至誠無息與天同
  功純亦不已廣運淵衷粹然至善萬理流通持之
  又久清明在躬
[047-98a]
  書經
 禹曰安汝止惟幾惟康其弼直惟動丕應徯志以昭
 受上帝天其申命用休
           監察御史臣/陳髙翔
  蔡氏沈曰止者心之所止也安之云者順適乎道
  心之正而不陷乎人欲之危動静云為各得其當
  而無有止而不得其止者惟幾所以審其事之發
  惟康所以省其事之安至於左右輔弼之臣又皆
[047-98b]
  盡其繩愆糾繆之職内外交修無有不至若是則
  是惟無作作則天下無不丕應固有先意而徯我
  者以是昭受於天豈不重命而用休美乎
  臣/謹按天道流行而賦於物莫不有其一定而不
  可易者謂之止自古聖賢因物付物事之未來無
  将迎之私事之既往無繫累之病故曰艮其止止
  其所也止其所則内不見己外不見人動静如一
  而性定是安止之説也顧論其體以主静為功而
[047-99a]
  論其用以慎動為要幾者動之微而善惡吉凶之
  先見者也故必謹之於此而由此而精之以至於
  應物之處無少差謬則謂之康康者理得而心安
  蓋事適其宜而物協其則也如是則在我者既無
  不盡矣而望道未見之心猶恐或失之故遍咨之
  左右博稽之羣工必使各伸己見而後已夫然故
  出務揆幾發號施令皆合民心而民無不應且合
  民心即克享天心而自天申之何疑焉獨是君茍
[047-99b]
  安止矣又何藉乎臣下之弼直而禹必兢兢言之
  者誠見夫中無定體善無常主非審異無以致其
  同非執兩無以用其中必合乎人心之同然乃得
  乎天理之本然此聖如堯舜所以咨岳詢牧望其
  繩愆糾繆而舍己以從人也三代而後人君非必
  盡能安止而茍虚心善下從諫如流則其時之政
  事必有可觀者如漢文帝天資謙讓郎從官上書
  疏止輦受言唐太宗嘉魏徵之忠讜馬周之鯁亮
[047-100a]
  孜孜延訪常若不及故後之論治者每推漢唐而
  首二君豈非能受諫之故歟又况大有為之君清
  明在躬仁心為質推誠以馭下正己以率物又復
  廣開言路奨許正直面䛕之言雖悦耳而必黜苦
  口之箴雖逆志而必納又何患舉事之不下協乎
  輿情而上當乎天心者哉
[047-101a]
  書經
 安汝止惟幾惟康其弼直惟動丕應徯志以昭受上
 帝天其申命用休
           監察御史臣/周人驥
  林氏之奇曰大學曰知止而后有定人能安其所
  止則意誠心正舉天下之物曾不足以動其心如
  是則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矣惟幾惟康
  其弼直言能安止矣又盡此三者然後有以盡夫
[047-101b]
  慎乃在位之道也
  陳氏櫟曰安汝所當止静也幾者動之微動者幾
  之著静而知幾以圖康又得直臣弼之則下應人
  心上當天心矣
  臣/謹按人君以一身繫天人之重所以下孚民情
  上通帝謂者存乎心而所以經緯萬端宰制羣動
  者恃乎理凡理之至當恰好無過不及處是之謂
  止顧理散見於事而實以心為樞紐必心純乎理
[047-102a]
  當萬感俱寂時此心如鑑之空如衡之平渾然惺
  然一無偏倚然後事至物來能灼見其理之所在
  而因物以付油然順應罔不各得其宜如是者謂
  之曰安然則止之云者即堯舜相傳之中也安之
  云者亦即所謂危微精一之㫖也安汝止三字固
  合内外貫動静徹始終而言其於聖功王道已總
  括無遺矣而下又言惟幾惟康其弼直三層者葢
  天下事理萬變無窮未事之前固須時時體認而
[047-102b]
  事之初來必審之而後是非可否不致誤於所從
  故曰惟幾事之既至必省之而後委婉曲折細密
  周到不留幾微之憾故曰惟康而又恐一人所見
  或偏所處未當必有左右之臣糾繩匡救於其際
  政治乃盡善而無弊故曰其弼直凡此皆以申明
  安汝止三字之義也林氏之説與集傳意義脗合
  陳氏謂安汝止為静夫聖學動静合一不偏言静
  且静而知幾以圖康一語於經文界劃亦欠分曉
[047-103a]
  似有不可從者至於丕應昭受之故葢天人上下
  總此一理至理所在民心順之民心所屬天意因
  之上有兢兢業業之主下有孜孜贊贊之臣一徳
  一心清和咸理則四海之時雍風動天命之申錫
  無疆其理固信而有徵者矣
[047-104a]
  書經
 安汝止惟幾惟康其弼直
              編修臣/劉慥
  蔡沈曰止者心之所止也人心之靈事事物物莫
  不各有至善之所而不可遷人惟私欲之念動揺
  其中始有昧於理而不得其所止者安之云者順
  適乎道心之正而不陷於人欲之危動静云為各
  得其當也惟幾所以審其事之發惟康所以省其
[047-104b]
  事之安至於左右輔弼之臣又皆盡其繩愆糾繆
  之職内外文修無有不至
  臣/謹按人主君臨天下所恃以為出治之原者心
  而已矣純乎道心則天理中存舉凡應事接物莫
  不合於當然之則若雜以人欲則私意紛擾於中
  以之揆幾度務必有過與不及之差而不得其止
  者大學言明徳新民皆當止於至善誠以天徳王
  道本有至當不易之準必精以察其幾一以致其
[047-105a]
  决而又操存涵養使天理渾然無間則清明在躬
  志氣如神自動静云為以及紀綱百度悉皆從容
  中道因應自然順適乎天命之正無往而非安其
  所止也至於一日萬幾必審所發易曰幾者動之
  微周子謂誠無為幾善惡葢以志慮方萌其端至
  微其發甚大一念不謹或貽四海之憂一時不謹
  或致百年之患古帝王早作夜思朝乾夕惕每出
  一令行一政必兢兢業業先致嚴於隐微然後於
[047-105b]
  事物之來洞其利弊悉其源流審張弛之宜權輕
  重之勢舉而措之天下罔非善俗宜民之政而庶
  事皆得其所安矣獨是主治者君輔治者臣一人
  精勤於上必為之臣者左右贊襄一堂交警竭慮
  殫精各盡其繩愆糾繆之職克副乎耳目腹心之
  寄而後上禆君徳下資治道有以成泰交之風奏
  郅隆之效故又繼之以弼直蓋面從後言盛世之
  所示以為戒而責難陳善尤人臣之所奉以為職
[047-106a]
  者也由斯觀之治道之得失君與臣交任其責惟
  人君主敬存誠謹幾慎獨以養夫義理之心而安
  其所止又於臨事之際周詳審慎出以精明斷以
  果决則主徳純粹既有以端治化之原而在廷諸
  臣復能和衷共濟効職宣猷将堂㢘一徳内外交
  修元首明而股肱良幾務理而庶事康百姓有不
  丕應徯志上天有不申命用休者哉
[047-107a]
  書經
 安汝止惟幾惟康其弼直
           監察御史臣/廖必琦
  程子曰事事物物各有其所得其所則安失其所
  則悖聖人所以能使天下順治非能為物作則也
  惟止之各於其所而已又曰安危之本在於人情
  治亂之幾繫乎事始又曰為宗社生靈長久之計
  惟是輔養主徳而輔養之道非徒涉書史覽古今
[047-107b]
  而已要使跬步不離正人乃可以涵養薰陶成就
  聖徳
  臣/謹按蔡沈註云安之云者順適乎道心之正而
  不陷乎人欲之危動静云為各得其當而無有止
  而不得其止者葢止即止於至善之謂順理則裕
  從欲惟危人君心安所止故能為萬事之樞紐然
  存之於静或不能不失之於動事之方發者幾也
  惟審其合於止而後發事之将成者康也惟省其
[047-108a]
  合於止而後安如是則審於己以修於内矣至於
  左右輔弼之臣又皆盡直言以匡正之以夾輔安
  止之道如是則審於人以修於外矣内外交修而
  慎位之道已盡将見君心愜適之處即民心同然
  之願民心恬愉之處即上帝引翼之機人心歸而
  天命眷保治之道皆基於是要之安止正慎位之
  功幾康亦止完得安止工夫弼直即於君止未安
  幾康未審者直以夾輔之則君心之所係綦重矣
[047-108b]
  真徳秀有云惟學可以養此心惟敬可以存此心
  惟親近君子可以維持此心三者交致其力則聖
  心湛然如日之明如水之清義理為之主而物欲
  不能奪矣此語正與禹意互相發在昔舜之戒禹
  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而又
  繼之曰無稽之言勿聴弗詢之謀勿庸兹禹之所
  以諄諄告帝者即帝之所以戒禹也主臣一徳内
  外交修有虞之治所以亘千古而獨隆歟而臣/
[047-109a]
  是又有進焉大學云知止而后有定則欲安所止
  者其道莫先於致知必其早辨於理欲之微乃能
  適於理而不危於欲安固不揺若性生焉中庸説
  道不可離而静存動察之功均不可以偏廢戒懼
  嚴於睹聞之未起慎獨謹於念慮之方萌由是而
  應事之間詳審精密自無不得其當又孔子之告
  公曰取人以身人君必能修徳於上臣下乃能盡
  其責難陳善之誠殫其繩愆糾繆之職常欲君身
[047-109b]
  之彊固君徳之清明故於天下之事有可否則斷
  以公道而勿牽於一己之私於天下之議有從違
  則開以誠心而勿參以二三之見啓心沃心皆由
  於此此至徳之所以日隆而聖治之所以彌固重
  華風動之休至今存可也
[047-110a]
  書經
 安汝止惟幾惟康
             編修臣/張九鎰
  臣/謹按帝王奉若天道所以統壹庶類而綱紀百
  為者其治益隆其道大備然未有不審乎至極之
  地而能隨所施而當乎可者葢衆善之歸得所止
  則為天理失所止則為人欲是非邪正之界出入
  消長之機有操之至密而幾微所宜早辨也大禹
[047-110b]
  告虞帝曰安汝止惟幾惟康是誠得慎位之原矣
  今夫人君日有萬幾倘放焉以自恣夫亦可惟適
  之安而非所語於止者葢在外凛淵黙之容而内
  念稍弛或且流於晏安觸事致精詳之意而一端
  偶間久且入於惰僻晏安之氣惰僻之萌私欲之
  所叢集也私有所錮而理愈以疎欲有所乗而道
  日以逺如是而欲得其所止是猶防川者決之使
  溢撲火者燎之使然其勢将日侵日熾而不可已
[047-111a]
  夫所謂安止非過為範圍也能適乎中而已非别
  為矩矱也惟協乎極而已心有所専矢猶射百步
  者不中乎的不止也意有所必赴如行千里者不
  至其途不止也其始必擇所止而不遷其終将得
  所安而甚適大學謂止於至善又曰知止而后有
  定誠有與經義互相發明者然而古之聖人於安
  止中又必再三省察者何也事幾之發至微也明
  者審於至微而慎守之義理之宜至順也智者履
[047-111b]
  於至順而詳度之葢實見我心不可忘兢業之懐
  而斷不以天下起昏渝之漸由是而㕘之密勿措
  之綱維百官得其宜萬事得其序固有隨所止而
  皆安者然要其端始於存誠其功歸於主敬本之
  身心以清其源通之事物以窮其義聖賢之學即
  帝王之學也於是穆然於唐虞三代之治要未有
  不先立其極以為萬世法也
[047-112a]
  書經
 安汝止惟幾惟康
             檢討臣/陳世烈
  蔡沈曰止者心之所止也人心之靈事事物物莫
  不各有至善之所而不可遷人惟私欲之念動揺
  其中始有昧於理而不得其所止安之云者順適
  乎道心之正而不陷於人欲之危動静云為各得
  其當無有止而不得其止者惟幾所以審其事之
[047-112b]
  發惟康所以省其事之安即下文庶事康哉之義
  臣/謹按禹陳保治之道既以慎乃在位言之則其
  所為乾惕兢業者益無不至而兹推慎位之意復
  言安汝止惟幾惟康者正欲帝審於理欲之交辨
  諸天人之際而無失乎此心之所當止也葢人君
  御世總在一心心如昧於所止将泛然無歸宿之
  地而私意因之淆惑於中嗜欲因之引誘於外既
  無以立事物之主宰則事至物來幾未能審又何
[047-113a]
  能安紛紜憧擾鮮有不失其當者矣夫止者心之
  所止也天下一事一物莫不各有當止之所能止
  其所則意誠心正縁感無從紛引其間斯足以握
  萬化之樞紐一如北辰之安其居而為衆星之綱
  維也然或勉强操持則涉於意見之偏究違乎至
  當之則要惟此心至虚至靈既廓然而大公亦油
  然以順應則無時非天理之周流而寂然不動感
  而遂通舉凡動静云為俱至當恰好臻於純粹至
[047-113b]
  善之地是以順適其所自然渾協其所當然此安
  汝止之義也雖然安止在心而心見諸事事有其
  幾貴審於将發之初事圖可安宜省於将成之際
  惟幾云者正於将發之初倍加審慎務使措施悉
  得其宜不致有幾微未協而後已惟康云者正於
  将成之際倍加省察務使應接悉得其當不致有
  纖毫留憾而後快葢以安止在於平時而幾康在
  於臨事惟臨事不懈於幾康則平時之安止非同
[047-114a]
  寂守而内修益純矣總之帝王相傳不過一心而
  傳心之要不過一敬惟敬則有以凛夫道心之微
  自不陷於人心之危此止之所由安也而惟幾惟
  康又必惕惕於事幾之際者豈非以此心不可一
  時不敬乎試觀伊尹言欽厥止文王咏緝熙敬止
  孔門言知止而后有定此止也即此敬也聖學師
  承原無殊㫖且敬之至慎之愈至則安汝止惟幾
  惟康者正慎乃在位之本而禹言保治之道不於
[047-114b]
  斯為更切歟
[047-115a]
  書經
 安汝止惟幾惟康
            給事中臣/程鍾彦
  臣/謹按人君繼天立極咸熙者在庶績密持者惟
  一心故養之於夙夜之先而心之寂然不動者不
  失其静虚之體審之於事物之交而心之感而遂
  通者適如其動直之用則内外交修顯微無間而
  古帝王養心之要端不易此矣夫本於天而為衷
[047-115b]
  具於人而有心萬理於以畢備萬事於以受裁湛
  然中存全體無乎不具大用無所不周天下之大
  事物之繁何一不待治於人主之一心必也不以
  紛華而動不以嗜好而馳天理渾然人欲退聴則
  操持有主而天君常泰此禹所云安汝止之㫖也
  由是至静而涵至動之機至虚而妙至實之用事
  至能揆物來能應審於念慮方動之時惟幾而有
  以善其發省於事為将成之際惟康而有以善其
[047-116a]
  成則處事之道得而安止之功密夫人心道心傳
  自虞廷而大禹陳謨又以安止為養心之要誠哉
  上以接虞帝之心傳而下即以開歴聖之心法矣
  彼仲虺之告湯曰以義制事以禮制心則執持有
  要而物欲不擾傅説之告髙宗曰惟厥攸居政事
  惟醇則宅衷有本而措施咸宜若文王之緝熙敬
  止武王之敬勝義勝總以治心為兢兢而聖經以
  正心為修身之要者豈無本哉在宋程子之對君
[047-116b]
  曰先聖後聖傳道傳心人心廣大無垠萬善皆備
  欲傳聖人之道不過擴充此心胡安定之入奏曰
  聖學以正心為要心者事物之宗正心者揆事宰
  物之權也朱子具封事曰古先聖王持守此心兢
  兢業業精一克復如對神明可見君心為治化之
  原而遏欲存理人臣所本此以為贊襄者乎要之
  至靈者心易縱者亦心涵養少疎而主宰無權故
  必主敬存誠以毖其修戒慎恐懼以謹其獨防其
[047-117a]
  外誘密其内存則清明在躬志氣如神皇衷無忒
  而四方有不從欲以治也哉
[047-118a]
  書經
 惟幾惟康其弼直惟動丕應徯志以昭受上帝天其
 申命用休
              檢討臣/吳泰
  朱子曰惟幾所以審萬事之幾惟康當求箇安稳
  處弼直以直道輔之應之非惟人應之天亦應之
  臣/謹按人君受天明命為天下臣民主天之眷顧
  亦孔厚矣惟是天所寄以視聴者民也民所仰為
[047-118b]
  父母者君也而君所恃以上凝承下咸和者心也
  是故徳惟善政心為之樞為政在人心立之宰天
  下之治忽天人之應違係焉葢不可不慎也顧心
  當動發有猝不及檢之防心方静存又寂無用力
  之處謹而持之其在幾乎精吾心之幾以與萬事
  之幾相際而審之又審庶乎無毫釐之差矣由是
  而發焉可以康矣而正不敢也君子以作事謀始
  一念以為康而事反不得其安一念不敢康而事
[047-119a]
  乃徐得其安禹之告舜曰惟幾惟康斯葢精一執
  中順適乎道心之正而不從乎人心之危所由以
  履帝位而不疚者哉嚴之在深宫凛之惟夙夜不
  獨天下之民無能窺洗心之密即在廷諸臣亦難
  喻基命之微而禹則又曰其弼直何也葢臣之事
  君不以趨走承順為恭而以責難陳善為敬説命
  曰惟暨乃僚罔不同心以匡乃辟孟子曰惟大人
  為能格君心之非賈誼曰主爾忘身國爾忘家公
[047-119b]
  爾忘私故仲虺美成湯不曰無過而曰改過吉甫
  頌周宣不曰無闕而曰補闕盛明之朝其君固兢
  兢業業以自强而其臣尤孜孜贊贊惟恐其君之
  一念未純一事未當以為大徳累者凡以盡輔弼
  之義云爾况舜大聖人也豈尚有未審之幾乖於
  至當以待百爾之糾繩而一堂如是其咨儆者慎
  之至也為君葢若斯之難也然而能如是人心悦
  焉人心悦而天意從焉矣積憂勤惕厲之衷以畢
[047-120a]
  注於閭閻故億兆人之悲愉欣戚悉入宵旰圖維
  萃逺近感孚之誠以潛通於帝謂故㝠漠中之誥
  誡丁寧悉自王心昭格是惟無動動則丕應徯志
  矣由是俾彌爾性茀禄爾康純嘏爾常休之至也
  詩曰保佑命之自天申之其昭受之謂歟知天之
  寵綏在君則天怒天渝宜敬也知天之付託在民
  則民事民依宜勤也知天與民之貫通在心則瞬
  存息養宜密也堯舜禹湯文武厯聖相承未有不
[047-120b]
  以心法為治法者故曰王道本於天徳又曰王道
  本於慎獨嗣後唐太宗曰人主惟有一心而攻之
  者甚衆可謂能體人心惟危之訓而又得魏徵王
  珪諸臣之弼直此貞觀之治所以幾於三代也治
  天下者而欲嫓隆三代繼美唐虞治心固其本哉
[047-121a]
  書經
 惟幾惟康
            監察御史臣/李㥳
  蔡沈集註云惟幾所以審其事之發惟康所以省
  其事之安
  臣/謹按君人之徳惟在一心心不可以縱且怠也
  則乗時圖治尚矣顧其間有要焉執其要而圖之
  則縱者斂怠者勵萬幾之來隨事致詳而至理之
[047-121b]
  在我者自無不各止其所而不可易謹稽益稷篇
  禹之所以告帝者既曰安汝止復曰惟幾惟康夫
  止者道體之無為康者至理之燦著而幾則天倪
  之微見者也前此之未兆則冲漠無端欲致力而
  無由後此之己形則物感紛乗将補救而莫及而
  惟此由寂而感由微而著邪正於是乎分是非於
  是乎判庶務之得失於是而别其途即國家之治
  忽亦於是而異其向由此而致謹焉澄慮於宸居
[047-122a]
  淵黙之中慎審於萬感兆朕之際無待云為而内
  之肆應者已烱然其不昧雖未措施而外之猝投
  者已秩然而有條幾既得矣從容而順適焉危者
  去而安者存偏者易而全者舉平康正直之理有
  不在於極深研幾之中乎故人以為幾康者安止
  之本而臣以為惟幾者尤惟康之源也易曰幾者
  動之微周子曰幾善惡誠以幾之所關甚重固聖
  功之本而萬化之所由基乎夫以帝之濬哲文明
[047-122b]
  炳燭幾先事幾之投無難坐照而大禹之入告曰
  惟幾惟康兢兢乎慎之又慎其謹小辨微之惕厲
  若較倍於恒人即異日帝之戒臣亦曰勅天之命
  惟時惟幾克艱厥后克艱厥臣帝治之所由光昭
  而天命用凝與
 
 
御覽經史講義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