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72 欽定河源紀略-清-紀昀 (master)


[034-1a]
欽定四庫全書
 河源紀畧卷二十四
 辨訛五
  梁寅河源記
 世多言河出崑崙者盖自積石而上望之若源於是
 矣而不知星宿之源在崑崙之西北東流過山之南
 然後折而抵山之東北其遶山之三面如玦焉實非
 源於是山也然凡水者山之血脈也山髙而廣則其
[034-1b]
 水必衆而鉅崑崙至髙廣者也而謂無一水源於其
 間耶其不言之者盖欲破昔之謬著今之竒故畧之
 爾
  謹案梁寅所指之崑崙山盖即禹導河積石山在
  古析支之地水經注所謂河曲者也故云河自西
  北東流過山之南然後折而抵山之東北其遶山
  之三面如玦焉是此山之為禹導河積石山明矣
  既誤指禹導河積石山為河出崑崙山遂以唐述
[034-2a]
  山一名積石山為禹導河積石山故云自積石而
  上望之若源於是矣自積石而上者自唐述山一
  名積石山之積石而上也若源於是者盖即指誤
  認之河出崑崙山其實乃禹導河積石山也夫河
  之不源於禹導河積石山亦何待辨因誤認禹導
  河積石山為河出崑崙山遂謂河源不出於崑崙
  夫豈其然寅為是説於心盖亦有未安故又從而
  為之辭曰水者山之血脉山髙而廣其水必衆而
[034-2b]
  鉅崑崙至髙廣而謂無一水源於其間耶是又周
  旋河出崑崙之説矣然終歸于不信故又云其不
  言之者葢欲破昔之謬著今之竒故畧之爾夫河
  之必出于崑崙亦何待其周旋惟終歸于不信乃
  益形其差謬耳要之崑崙自在回部積石自在羌
  中不詳核于漢志不確訪其地形但憑臆見輕詆
  舊聞宜其多誤也
  宋史
[034-3a]
 河渠志元至元二十七年命學士蒲察篤實西窮河
 源始得其詳今西蕃朶甘思南鄙曰星宿海者其源
 也四山之間有泉近百泓匯而為海登髙望之若星
 宿布列故名流出復瀦曰哈剌海東出曰赤賓河合
 忽蘭也里木二河東北流為九渡河其水猶清騎可
 渉也貫山中行出西戎之都㑹曰濶即曰濶提者合
 納憐河所謂細黄河也水流色濁繞崑崙之南折而
 東注合乞里馬出河復繞崑崙之北自貴徳西寧之
[034-3b]
 境至積石經河州過臨洮合洮河東北流至蘭州始
 入中國
  謹案山海經曰崑崙之邱河水出焉爾雅云河出
  崑崙虚水經云崑崙墟在西北河水出其東北陬
  是崑崙者河水所出之山非所繞之山也考宋史
  所叙河源在西蕃朶甘思南鄙之星宿海是即唐
  書所謂吐蕃之河源非漢書所謂西域之河源矣
  夫崑崙之在西域逺距星宿海西北數千里據宋
[034-4a]
  史所云星宿海流出復瀦曰哈剌海東出曰赤賓
  河復東北流為九渡河又貫山中行出西戎之都
  㑹曰濶即濶提者謂之細黄河此下始云繞崑崙
  云云則其所謂崑崙者去星宿海之東北葢以數
  百里矣尚安得以星宿海西北數千里之崑崙移
  於此乎又案今之
欽定與地全圖河自阿勒坦噶逹素齊老伏流始出之
  後東南過鄂敦淖爾䝉古語謂星宿為鄂敦謂海
[034-4b]
  為淖爾是所謂鄂敦淖爾者即星宿海也又東南
  流五百五十餘里至阿木柰瑪勒占木遜經其南
  繞其東復折而西北此即禹貢導河積石之處水
  經注以此為河曲梁寅河源記言河繞山之三面
  如玦然故宋史云河繞崑崙之南折而東復繞崑
  崙之北云云是即誤指禹貢導河積石山為河水
  所出之崑崙矣不詳覈于古書而全憑其臆斷誠
  如
[034-5a]
聖諭所云昆侖大山也河安能繞其南又繞其北此不
 待辨而可知其誣者也
  元史
 地理志河源附錄河源古無所見禹貢導河止自積
 石漢使張騫持節到西域度玉門見二水交流發葱
 嶺趨于闐匯鹽澤伏流千里至積石而再出唐薛元
 鼎使吐蕃訪河源得之於悶磨黎山然皆厯嵗月涉
 艱難而其所得不過如此世之論河源者又皆推本
[034-5b]
 二家其説怪迂總其實皆非本真意者漢唐之時外
 夷未盡臣服而道未盡通故其所往毎迂廻艱阻不
 能直抵其處而䆒其極也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
 所及皆置驛𫝊使騎徃來如行國中至元十七年命
 都實為招討使佩金虎符徃求河源都實既受命是
 嵗至河州州之東六十里有寧河驛驛西南六十里
 有山曰殺馬闗林麓穹隘舉足浸髙行一日至巔西
 去愈髙四閲月始抵河源是冬還報并圖其城𫝊位
[034-6a]
 置以聞其後翰林學士潘昂霄從都實之弟濶濶出
 得其説撰為河源志云云
  謹案河源在吐蕃中説已見于唐書元又遣都實
  徃探而其跡益著顧所言猶有未盡合者辨皆在
  上卷潘昂霄河源志條下此篇附于元史地理志
  之後亦即采潘志為之是以不盡錄但錄其縁起
  而其誤已不一而足矣如云河源古無所見案史
  記大宛𫝊云漢使窮河源河源出于闐漢書西域
[034-6b]
  傳云其河有兩源一出蔥嶺山一出于闐是史記
  明言河源出于闐漢書又言其河有兩源矣何得
  云河源古無所見乎又謂漢使張騫持節到西域
  度玉門見二水交流發蔥嶺趨于闐滙鹽澤案漢
  書西域𫝊云河有兩源一出蔥嶺一出于闐于闐
  在南山下其河北流與蔥嶺河合東注蒲昌海蒲
  昌海一名鹽澤是河有兩源一出蔥嶺一出于闐
  于闐河北合蔥嶺河乃注鹽澤非二水交流發蔥
[034-7a]
  嶺反趨于闐乃匯鹽澤也位置不知方嚮遂背此
  不過直冩漢書畧更字句而其錯謬固已如斯又
  謂漢使張騫到西域見二水交流發蔥嶺趨于闐
  滙鹽澤唐薛元鼎使訪吐蕃河源得之於悶磨黎
  山然皆厯嵗月渉艱難而其所得不過如此世之
  論河源者又皆推本二家其説怪迂總其實皆非
  本真云云夫漢使所窮西域之河源固已顯然了
  無可疑即唐使所訪吐蕃之河源雖不甚詳要亦
[034-7b]
  可信今乃謂其説怪迂總其實皆非本真豈確論
  乎且漢唐二書具在試反覆其辭亦何語為怪迂
  何事非本真乎盖元史不過欲自伸其論耳亦何
  必貶損前聞言之已甚如此乎
  明一統志
 崑崙山在朶甘衛東北番名亦耳麻不莫剌山極髙
 峻雪至夏不消緜亘五百餘里黄河經其南云云
  謹案此亦承潘昂霄河源志梁寅河源記宋史元
[034-8a]
  史之訛以亦耳麻不莫剌為崑崙山辨已見上各
  書條下矣
  僧宗&KR1575望河源詩自記
 河源出自抺必力赤巴山番人呼黄河為抺處氂牛
 河為必力處赤巴者分界也其山西南所出之水則
 流入氂牛河東北之水是為河源其源東抵崑崙可
 七八百里今所涉處尚三百餘里下與崑崙之水合
 流中國相𫝊以為源自崑崙非也
[034-8b]
  謹案宗&KR1575之説葢亦指大積石為崑崙故謂河源
  東抵崑崙可七八百里也辨亦見河源志諸書條
  下
  王鏊河源辨
 西域之跡發自張騫騫所厯諸國甚久且逺東漢之
 世大秦條女安息至於海濱四萬里外重譯貢獻班
 超遣掾甘英窮臨西海而還皆未覩所謂崑崙者何
 元使得之易乎禹本紀言河出崑崙去嵩髙五萬里
[034-9a]
 外國圖云從大晉西七萬里得崑崙之墟今元使行
 不及五千里云已踰之何崑崙之近乎自昔言崑崙
 者皆在西北元史所圖廼在西南何也然則元使所
 謂崑崙者果崑崙乎所謂星宿海者果河源乎未可
 知也又曰吾嘗考之河有兩源一出于闐一出崑崙
 之墟且漢史亦嘗窮河源矣謂出于闐其山多玉石
 采來獻天子案古圖書名其山為崑崙然非古所謂
 崑崙也元使所見其殆是乎若崑崙之墟彼固未之
[034-9b]
 覩也又曰佛圖調謂鍾山西六百里外有大崑崙又
 有小崑崙然則崑崙果非一乎崑崙之逺近不一河
 源惡乎定曰水經云崑崙在西北河水出其東北陬
 東南流入渤海其一源出于闐之南山北流與蔥嶺
 水合東注蒲昌海郭璞云河出崑崙潛行地下至于
 闐國復分流岐出合而東注鹽澤復行積石為中國
 河此定論也予見近世之論河源者毎以一犬之目
 轍廢千古之論故為之辨
[034-10a]
  謹案言西域之河源者始于史記而詳于漢書言
  吐蕃之河源者始于唐書而詳于元史兩家之説
  各有其是不可偏廢然河源有定而崑崙靡定盖
  載籍極博考據難憑故從河源之所出以定崑崙
  而崑崙得矣不從河源之所出以定崑崙而崑崙
  失矣此史記以于闐南山為崑崙之所以得而元
  史以大積石山為崑崙之所以失也今王鏊生宋
  元之後當舉世不信西域河源之時而能獨創此
[034-10b]
  論亦可謂豪傑之士矣所惜者明時幅員不廣加
  之考覈未精所論終屬謬悠匪但不足以辨駁元
  史幷不得為尊信漢書也如引禹本紀言河出崑
  崙去嵩髙五萬里又引外國圖言從大晉西七萬
  里得崑崙之虚信此荒誕之詞安可以窮實證之
  説乎又謂河有兩源一出于闐一出崑崙之虚謂
  元史所見者于闐南山之崑崙未覩崑崙之墟夫
  于闐南山則在西域元史所見乃在吐蕃豈不誤
[034-11a]
  乎且于闐崑崙之外復有一崑崙果安在乎元史
  所見之星宿海雖非西域之河源實蒲昌伏流之
  重發也今幷不知蒲昌以下之伏流豈能定星宿
  海之非河源乎又本山海經水經及郭酈二注之
  説謂崑崙在西北河水出其東北陬東南流入渤
  海又河出崑崙潛行地下至于闐國復分流岐出
  合而東注鹽澤復行積石為中國河則猶仍漢書
  以前之訛辨如不辨矣要之辨河源者不覩真跡
[034-11b]
  未聞確論騁繁博之詞懐影嚮之見則疑古非也
  信古亦非也是以左袒吐蕃之説而攻擊西域者
  固為失即左袒西域之説而攻擊吐蕃者亦未為
  得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