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72 欽定河源紀略-清-紀昀 (master)


[031-1a]
欽定四庫全書
 河源紀畧卷二十一
 辨訛二
  水經
 崑崙墟在西北去嵩髙五萬里地之中也注禹本紀
 與此同
  謹案崑崙在今囘部嵩髙山在今河南府登封縣
  北計崑崙至嵩髙不及二萬里何得云去嵩髙五
[031-1b]
  萬里乎酈注云禹本紀與此同則水經乃襲禹本
  紀之説也
  萬斯同水經河源辨云山海經言崑崙有三其一
  見西次三經之内曰崑崙之邱實惟帝之下都河
  水出焉而不言其道理其一見海内西經之内曰海
  内崑崙之墟在西北方八百里髙萬仞河水出東
  北隅此即西次三經之山但言有詳畧非二山也
  其一見大荒經曰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
[031-2a]
  黒水之前有大山名曰崑崙之邱下有弱水之淵環
  之而亦不言道理惟禹本紀言崑崙髙二千五百餘
  里去嵩髙五萬里夫河水所出之崑崙山海經所云
  者在西域于闐國去長安九千六百七十里長安去
  嵩髙不過千里今言去嵩髙五萬里則是大荒之崑
  崙非于闐之崑崙也何得言河水出其東北陬
  胡渭禹貢錐指云山海經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
  水之後黒水之前有大山名曰崑崙之邱案後漢
[031-2b]
  書西域𫝊論云甘英臨西海以望大秦距玉門陽
  闗四萬餘里而崑崙更在西海之南逺斯極矣禹
  本紀所云去嵩髙五萬里者當指此山水經引以
  説西北之崑崙非也
  謹案萬斯同胡渭之説皆謂禹本紀去嵩髙五萬
  里者乃大荒之崑崙非河水所出之崑崙水經不
  當誤合為一今考史記大宛𫝊贊云禹本紀言河
  出崑崙崑崙其髙二千五百餘里山海經云海内
[031-3a]
  崑崙之墟在西北河水出東北隅郭璞注云自此
  以上二千五百餘里上有醴泉華池去嵩髙五萬
  里見禹本紀則是河出崑崙去嵩髙五萬里皆禹
  本紀之言也既皆禹本紀之言則去嵩髙五萬里
  之崑崙即河水所出之崑崙矣何得以為非河水
  所出而别指一大荒之崑崙以當之乎至胡渭又
  引後漢書西海距玉門陽闗四萬餘里之説而申
  以崑崙更在西海之南云云若似乎大荒之崑崙
[031-3b]
  適合禹本紀五萬里之數者則其説愈巧而愈鑿
  矣夫禹本紀明言河出崑崙則非大荒之崑崙可
  知豈可因駁水經之誤而又自生一誤乎盖水經
  乃承襲禹本紀之浮夸而駁之者又紐合山海經
  之荒誕以訛益訛展轉引伸何所窮極耶
 其髙萬一千里注山海經稱方八百里髙萬仞郭景
 純以為自上二千五百餘里淮南子稱髙萬一千里
 百一十四歩三尺六寸
[031-4a]
  謹案諸書所云崑崙之髙參差不一而淮南子尤
  鑿而無據總之周秦以降中土之人目不覩所謂
  崑崙者而人人胸中各横一驚竒之見若似乎既
  謂之崑崙自當髙逺莫測矣影嚮揣摹横加尺度
  即一崑崙之髙而已變幻不同如此其他尚有足
  信者乎
 河水出其東北陬屈從其東南流入渤海又出海外
 南至積石山下有石門
[031-4b]
  謹案此數語乃仍山海經之謬辨已見山海經條
  下
 又南入蔥嶺山又從蔥嶺出而東北流其一源出于
 闐國南山北流與蔥嶺所出河合又東注蒲昌海
  謹案海内崑崙之墟在西北河水出東北隅以行
  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
  導積石山積石之山下有石門云云此山海經之
  言也崑崙去嵩髙五萬里此禹本紀之言也崑崙
[031-5a]
  髙萬一千里百一十四歩三尺六寸此淮南子之
  言也是皆荒誕之言未可㩀以為信漢書西域𫝊
  云河有兩源一出蔥嶺山一出于闐于闐在南山
  下其河北流與蔥嶺河合東注蒲昌海是則可案
  諸圖志確乎不易之論也柰何為水經者漫無決
  擇既已強牽諸説混合為一又以崑崙積石二山
  加之於蔥嶺之上而繼以南入蔥嶺云云則是河
  源在蔥嶺之西北矣恭考
[031-5b]
欽定輿地全圖囘部之西為蔥嶺其北為天山其蔥嶺
  以西水皆西流天山以北水皆北流則地勢之東
  南髙而西北下可知西北之水豈能逆流直上徹
  數百里之重巒疊嶂而復出於蔥嶺之東乎是以
  漢書但稱河出蔥嶺于闐未嘗言蔥嶺于闐之外
  復有上源既無上源則崑崙不得在蔥嶺之西北
  明矣至於積石一山近在西寧邊外五百餘里西
  去蔥嶺五千餘里故漢書稱蔥嶺于闐之河東注
[031-6a]
  蒲昌海南出於積石為中國河奈何反加積石於
  蔥嶺之上乎是以酈道元駁之云余考羣書咸言
  河出崑崙淪於蒲昌出於海外逕積石為中國河
  而經文在此似如不比積石宜在蒲昌海下矣考
  水經作者唐書題曰桑欽然班固嘗引欽説與此
  經文異觀其涪水條中稱廣漢已為廣魏則决非
  漢時鍾水條中稱晉寧仍曰魏寧則未及晉代推
  尋文句大抵三國時人今考其書頗為足㩀然獨
[031-6b]
  於河水發源自蒲昌以上悉屬影響猜疑縁察其
  致誤之由盖作書時係取禹本紀山海經淮南子
  西域𫝊稍為刪改雜綴成文非但不知夏禹王本
  紀之難憑并且不知漢書西域傳之可㩀任情牽
  合茫無主張遂使後人疑為蔥領之上復有河源
  如郭璞注山海經云河出崑崙潛行地下至蔥嶺
  山于闐國復分流岐出此即承用水經之謬説也
  葢三國時内地紛争西域阻絶覩聞不周記載恭
[031-7a]
  錯理則然矣惟我
聖朝大啟土宇混一内外圖書所通無逺弗届匪特西
  域舊疆瞭如指掌即葱嶺天山之西北亦復如在
  目前遂使數千年未决之疑竇一旦豁然貫通亦
  考古者之一大幸也
  後漢書
 郡國志隴西郡河闗積石山在西南河水出
  謹案此云河水出積石亦襲山海經淮南子諸書
[031-7b]
  之誤辨己見山海經條下矣
  後漢書注附/
 桓帝紀延熹三年燒當羌叛叚熲追擊於積石大破
 之注積石山在今鄯州龍支縣内即禹貢導河積石
 是也
  謹案禹貢導河之積石在今西寧府西南邊外五
  百三十餘里故漢書地理志云金城郡河闗積石
  山在西南羌中水經注云禹貢所謂導河自積石
[031-8a]
  山在西羌之中漢河闗故縣在今西寧府西南邊
  外而積石又在其西南羌中此則禹貢導河之積
  石也至鄯州龍支之積石在今西寧府之東南八
  十餘里即李吉甫元和郡縣志謂一名唐述山者
  是也水經注云河北有層山甚靈秀巖堂之内時
  見神人徃還俗不悟其仙者乃謂之神鬼彼羌目
  鬼曰唐述因名之為唐述山云云是此山本名唐
  述不名積石其謂之積石不知始自何人而注後
[031-8b]
  漢書者遂踵其失揆厥由來葢縁禹貢導河之積
  石逺在河闗西南羌中自南北朝時河闗沒入吐
  谷渾久而不復中土之人遂不知河闗以外之積
  石矣故隋大業二年於赤水城置河源郡以境有
  積石山立名河源城在今西寜府東南其境内之
  積石山即唐述山也以唐述為積石因以積石為
  河源展轉滋訛不復詳䆒郡名既立貽誤遂多正
  不獨後漢書注為然矣考唐儀鳯二年改置河源
[031-9a]
  郡為河源軍在鄯州西百二十里又於澆河故城
  置積石軍在廓州西南北五十里是皆仍隨氏之
  誤而不覺悟者也至張守節作史記正義始云河
  自鹽澤潛行入吐谷渾界大積石山又東北流至
  小積石山李吉甫元和郡縣志亦云小積石山在
  枹罕縣西北七十里河出積石山在西南羌中今
  人目為大積石此則己知西南羌中之積石而加
  唐述以小積石之名因目羌中積石為大積石小
[031-9b]
  大分名最為明晰矣盖二山之相去中間幾及千
  里且一在西寧邉外之西南一在西寧邉内之東
  南内外既異其方東西又殊其向彼此之各不相
  渉既已判然矣何事後之儒者紛紛之説猶自不
  一而足也尚書蔡沈𫝊云地志積石在金城郡河
  闗縣西南羌中今鄯州龍支縣界也既引漢書地
  理志似知河闗西南羌中之積石矣奈何復以鄯
  州龍支之積石相混以斷斷不能强合之二山而
[031-10a]
  必牽之使合乎故元都實窮河源仍以廓州西南
  之積石州為積石積石州即唐之積石軍也而至
  正中修宋史其河渠志亦云黄河自貴徳西寧之
  境至積石經河州此又宗蔡𫝊而失於考正者矣
  隋書
 地理志河源郡下云積石山河所出
  謹案以積石山為河所出乃承用漢書之誤辨己
  詳見上卷矣顧此又自有其誤者則以積石山河
[031-10b]
  所出屬之河源郡下也盖漢書所謂河出積石者
  在金城郡河闗縣西南羌中此禹貢導河之積石
  也隋大業二年於赤水城置河源郡以境有積石
  山名此積石山即唐述山元和郡縣志所謂小積
  石山是也既以唐述山一名小積石山為積石又
  因漢書積石為河所出遂以立河源郡之名此所
  以一誤而又再誤者也又考隋書地理志枹罕郡
  下龍支縣又有唐述山此則同一地理志前後不
[031-11a]
  數行而已自相矛盾如此其為書也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