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72 欽定河源紀略-清-紀昀 (master)


[032-1a]
欽定四庫全書
 河源紀畧卷二十二
 辨訛三
  通典
 案水經云崑崙墟在西北去嵩髙五萬里地之中也
 其髙萬一千里河水陬其東北陬屈從其東南流入
 於渤海又出海外南至積石山下有石門又南入蔥
 嶺山又從蔥嶺出而東北流其一源出于闐國南山
[032-1b]
 北流與葱嶺所出河合又東注蒲昌海又東入塞過燉
 煌酒泉張掖郡南又東過隴西河闗縣北云云案水經
 所云崑崙山者宜出於禹本紀山海經所云南入葱嶺
 及出于闐南山者出於漢書西域傳而酈道元都不詳
 正所注河之發源亦引禹紀山經釋法顯遊天竺記
 釋氏西域記所注南入葱嶺一源出于闐山合流入蒲
 昌海雖約漢書亦不尋䆒又水經云出海外南至積石
 山下有石門然後南流入葱嶺㨿此則積石山當在葱
[032-2a]
 嶺之北又云入塞過燉煌酒泉張掖郡南並今郡地也
 夫山水地形固有定體自葱嶺于闐之東燉煌酒泉張
 掖之間華人來徃非少從後漢至大唐圖籍相承注記
 不絶大積距數千里未有桑田碧海之變陵遷谷移之
 談此處豈有河流纂集者不詳斯甚又案禹導河積石
 者尭時洪水下民昏墊禹所開决本救民患積石之西
 沙鹵之地河流既小地勢復髙不為民患不事疏鑿以
 此施功發跡自積石山而東則今西平郡龍支縣界山
[032-2b]
 是也固無禹治水之功自蔥嶺之北其本紀灼然荒唐
 撰經者取為準的班固云言九州者尚書近之矣誠為
 惬當其漢書西域傳云河水一源出葱嶺一源出于闐
 合流東注蒲昌海皆以潛流地下南出積石為中國河
 云此禹紀山經猶校附近終是紕繆案此言惟憑張騫
 使大夏見兩道水從蔥嶺于闐合流入蒲昌海其于
 闐出美玉所以張騫傳遂云窮河源也案古圖書名
 河所出曰崑崙山疑所謂古圖書即禹本紀以于闐
[032-3a]
 山出玉乃謂之崑崙即所出便云是河也窮究諸説
 悉皆謬誤孟堅又以禹貢云導河自積石遂疑潛流
 從此方出且漢時羣羌種衆雖多不相統一未為强
 國漢家或未嘗遣使詣西南羌中或未知自有河也
 寧有今吐蕃中河從西南數千里向東北流見與積
 石山下河相連聘使涉厯無不言之吐蕃自云崑崙
 山在國中西南則河之所出也又案尚書云織皮崑
 崙析支渠搜西戎即叙又范蔚宗後漢書云西羌在
[032-3b]
 漢金城郡之西南濵于賜支續漢書曰河闗西可千
 餘里有河曲羌謂之賜支盖析支也然則析支在積
 石之西是河之上流明矣崑崙在吐蕃中當亦非謬
 而不謂河之本源乃引蔥嶺于闐之河謂從蒲昌海
 伏流數千里至積石方出斯又班固之所未詳也佑
 以水經僻書世人多不之覩或有好事者於諸書中
 見有引處謂其審正此殊未之精也不揆淺昧考諸
 家之説辨千古訛舛是故曲折言之
[032-4a]
  謹案杜佑之説不信積石在蔥嶺之北又斷積石
  之西無禹功一切禹紀山經掃落不遺餘力誠可
  謂魏晉以來之獨具卓識者矣顧以漢書西域𫝊為
  不足憑蒲昌以下伏流為紕繆謂崑崙在吐蕃中
  且誤指禹貢導河積石為在西平龍支縣界中是
  皆拘墟錯誤之談未可為允當之論也夫自古言
  河源者莫著於史記大宛𫝊及漢書西域𫝊而西
  域𫝊之言尤為明晰盖當日班超父子繼奠西垂
[032-4b]
  孟堅以其家人述其家事夫豈無耳聞目見者而
  姑妄言之嘗考西域𫝊之説證以今之
欽定輿地全圖其謂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東西六千
  餘里南北千餘里東則阨以玉門陽闗西則限以
  蔥嶺云云是皆揆諸疆域正以方嚮隠度不失累
  黍者也乂謂河有兩源一出蔥嶺一出于闐于闐
  在南山下其河北流與蔥嶺河合東注蒲昌海今
  自和闐以北蔥嶺以東和闐喀什噶爾諸河皆東
[032-5a]
  注羅布淖爾和闐喀什噶爾河者即于闐蔥嶺河也
  羅布淖爾者即蒲昌海也以今之地案之班書一
  一皆相脗合夫豈妄作而能若是哉杜氏又曰大
  磧距數千里未有桑田碧海之變陵遷谷移之談
  此處豈有河流是不信蒲昌以下伏流之説矣不
  知于闐河北合蔥嶺河東流三千餘里受水大小
  十餘而盡注於廣袤三百里之蒲昌海果使其下
  無伏流亦安得以容之乎且山海經云不周之山
[032-5b]
  東望泑澤河水之所潛也其源渾渾泡泡泑澤者
  蒲昌海也潛者伏也是蒲昌伏流之説山海經亦
  已言之矣又水經注云其水澄渟冬夏不减其中
  回湍雷轉為隠淪之脈當其澴流之上飛禽奮翮
  於霄中者無不墜於淵波即河之所潛也又云河自
  蒲昌有隠淪之證酈氏既謂蒲昌有隠淪之證又
  詳叙其靈異如此夫豈無所見而云然乎又案
欽定輿地全圖自羅布淖爾之東南至阿勒坦噶逹素
[032-6a]
  齊老千五百里其間沙連山斷伏流隠見可指者
  小大相望不絶是豈有桑田碧海之變陵遷谷移
  之談而為昔之所無今之所有乎且水之有伏流
  中土亦皆有之不獨河水為然恭讀
聖諭有云濟水三伏三見此亦一證然則河之伏流亦
  曷足為怪乎又讀
御製河源案語有云大河之源獨黄色為靈異盖河自
  蒲昌初伏於沙磧之中濳流千五百里故當其始
[032-6b]
  發為色獨黄苟非挾沙以行豈有出山即成黄色
  之水乎盖唐人雖至吐蕃實未覩河水潛流發源
  之處况自吐蕃西北至蒲昌海尚有千五百里其
  間伏流隠見亦烏從得而知之哉杜氏斯言其為
  檮昧之見矣至謂崑崙在吐蕃中則其説更為無
  據不過信吐蕃自云崑崙在其國中一語耳夫自
  古言崑崙者但聞在中土之西北不聞在中土之
  西南故山海經云海内崑崙之墟在西北水經云
[032-7a]
  崑崙墟在西北去嵩髙五萬里若崑崙在吐蕃中
  則在中土之西南而不在西北矣且崑崙者産玉
  之山也故爾雅云西北之美者有崑崙虚之璆琳
  琅玕焉史記大宛𫝊云漢使窮河源河源出于闐
  其山多玉石是産玉者為崑崙無玉者不得為崑
  崙矣今吐蕃無玉而于闐多玉豈得反以在吐蕃
  者為崑崙在于闐者為非崑崙乎杜氏又謂積石在
  龍支縣界中是誤以唐述山為禹貢導河之積石
[032-7b]
  石矣其失尤為顯著説已詳見後漢書注辨中不
  必更為深論也至謂孟堅以禹貢導河自積石遂
  疑潛流從此方出漢時羣羌不為强國未嘗遣使
  詣羌中故不知吐蕃河從西南數千里向東北流
  與積石山下河相連云云若斯之論深為允愜盖
  漢使未詣羌中故不知積石以上河源重發唐人
  不究西域故罔聞蒲昌以下伏流顯然去其兩非
  存其兩是遂成定論終古莫之能易矣
[032-8a]
  元和郡縣志
 河州枹罕縣積石山一名唐述山今名小積石山在
 縣西北七十里案河出積石山在西南羌中河自蒲
 昌海濳行地下出於積石為中國河故今人目彼山
 為大積石此山為小積石
  謹案李吉甫分别大小積石之名最為明備辨以
  見後漢書註條下矣獨是猶仍漢書河自蒲昌海
  潛行地下出於積石之語一似未知禹貢導河積
[032-8b]
  石之上尚有吐蕃河源者盖意在徴引漢書遂未
  暇詳䆒其誤考古不精難免粗疎之誚矣
  太平寰宇記
 鄯州龍支縣下云積石山在縣南尚書謂導河積石
 謂此山也
  謹案此亦以小積石為禹貢導河之積石辨已見
  後漢書注及通典條下
 河州枹罕縣下云積石山一名唐述山今名小積石
[032-9a]
 山在縣西北七十里禹貢曰浮於積石至於龍門西
 河西域傳河東注蒲昌海行地下南出積石為中國
 河續漢書郡國志隴西河闗縣積石山在西南河水
 出焉
  謹案禹貢西域𫝊續漢書所言之積石皆大禹導
  河之積石也唐述山一名積石乃小積石也樂史
  既知唐述山為小積石矣自當更有大積石在乃
  上文叙唐述山之為小積石既如此其清晰下文
[032-9b]
  引書又如此其相背上下各不相䝉盖縁其意在
  勦襲舊聞不察地形逺近遂致斯誤矣
  唐書
 吐蕃𫝊河之上流由洪濟梁西南行二千里水益狹
 春可渉秋夏乃勝舟其南三百里三山中髙而四下
 曰紫山古所謂崑崙者也故曰悶磨黎山東距長安
 五千里河源其間流澄緩下稍合衆流色赤行益逺
 他水并注則濁
[032-10a]
  謹案唐書叙吐蕃河源頗為清晰但其間猶有未
  盡惬者如以紫山為崑崙河源其間流澄緩下稍
  合衆流色赤云云是皆考古未精訪聞不實之語
  也夫唐吐蕃之地即今青海是所謂紫山即巴彦
  哈拉山是崑崙在回部不在青海前已辨之詳矣
  而此乃云紫山即古所謂崑崙是考古未精也恭
  讀
御製河源詩注云星宿海有泉千百湧出俱綠水惟西
[032-10b]
 南一河名阿勒坦郭勒此河實係黄河上源其水色
 黄從東南流更折而西北廻旋三百餘里穿入星宿
 海因㑹諸綠水黄色㣲淡自此合流東下屈曲千七
 百餘里至歸徳堡挾沙激浪水色全黄始名黄河又
  讀
御製河源案語有云大河之源獨黄色為靈異是河源
  出紫山即黄因㑹諸綠水黄色反淡何得云始流
  澄緩下合衆流色乃赤乎盖河自羅布淖爾伏流
[032-11a]
  行千五百里大磧之中至阿勒坦噶逹素齊老始
  出潛源怒發挾沙以來其色不得謂之澄其流不
  得謂之緩也夫地志之書事事皆當核實使後之
  人案蹟推求㒺有不合始為盡善乃若唐書所云
  考之于今相背有如是者豈非得之𫝊聞漫不加
  察率爾而成記載者乎故曰訪聞不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