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1a]
欽定四庫全書
河源紀畧卷二十二
辨訛三
通典
案水經云崑崙墟在西北去嵩髙五萬里地之中也
其髙萬一千里河水陬其東北陬屈從其東南流入
於渤海又出海外南至積石山下有石門又南入蔥
嶺山又從蔥嶺出而東北流其一源出于闐國南山
[032-1b]
北流與葱嶺所出河合又東注蒲昌海又東入塞過燉
煌酒泉張掖郡南又東過隴西河闗縣北云云案水經
所云崑崙山者宜出於禹本紀山海經所云南入葱嶺
及出于闐南山者出於漢書西域傳而酈道元都不詳
正所注河之發源亦引禹紀山經釋法顯遊天竺記
釋氏西域記所注南入葱嶺一源出于闐山合流入蒲
昌海雖約漢書亦不尋䆒又水經云出海外南至積石
山下有石門然後南流入葱嶺㨿此則積石山當在葱
[032-2a]
嶺之北又云入塞過燉煌酒泉張掖郡南並今郡地也
夫山水地形固有定體自葱嶺于闐之東燉煌酒泉張
掖之間華人來徃非少從後漢至大唐圖籍相承注記
不絶大積距數千里未有桑田碧海之變陵遷谷移之
談此處豈有河流纂集者不詳斯甚又案禹導河積石
者尭時洪水下民昏墊禹所開决本救民患積石之西
沙鹵之地河流既小地勢復髙不為民患不事疏鑿以
此施功發跡自積石山而東則今西平郡龍支縣界山
[032-2b]
是也固無禹治水之功自蔥嶺之北其本紀灼然荒唐
撰經者取為準的班固云言九州者尚書近之矣誠為
惬當其漢書西域傳云河水一源出葱嶺一源出于闐
合流東注蒲昌海皆以潛流地下南出積石為中國河
云此禹紀山經猶校附近終是紕繆案此言惟憑張騫
使大夏見兩道水從蔥嶺于闐合流入蒲昌海其于
闐出美玉所以張騫傳遂云窮河源也案古圖書名
河所出曰崑崙山疑所謂古圖書即禹本紀以于闐
[032-3a]
山出玉乃謂之崑崙即所出便云是河也窮究諸説
悉皆謬誤孟堅又以禹貢云導河自積石遂疑潛流
從此方出且漢時羣羌種衆雖多不相統一未為强
國漢家或未嘗遣使詣西南羌中或未知自有河也
寧有今吐蕃中河從西南數千里向東北流見與積
石山下河相連聘使涉厯無不言之吐蕃自云崑崙
山在國中西南則河之所出也又案尚書云織皮崑
崙析支渠搜西戎即叙又范蔚宗後漢書云西羌在
[032-3b]
漢金城郡之西南濵于賜支續漢書曰河闗西可千
餘里有河曲羌謂之賜支盖析支也然則析支在積
石之西是河之上流明矣崑崙在吐蕃中當亦非謬
而不謂河之本源乃引蔥嶺于闐之河謂從蒲昌海
伏流數千里至積石方出斯又班固之所未詳也佑
以水經僻書世人多不之覩或有好事者於諸書中
見有引處謂其審正此殊未之精也不揆淺昧考諸
家之説辨千古訛舛是故曲折言之
[032-4a]
謹案杜佑之説不信積石在蔥嶺之北又斷積石
之西無禹功一切禹紀山經掃落不遺餘力誠可
謂魏晉以來之獨具卓識者矣顧以漢書西域𫝊為
不足憑蒲昌以下伏流為紕繆謂崑崙在吐蕃中
且誤指禹貢導河積石為在西平龍支縣界中是
皆拘墟錯誤之談未可為允當之論也夫自古言
河源者莫著於史記大宛𫝊及漢書西域𫝊而西
域𫝊之言尤為明晰盖當日班超父子繼奠西垂
[032-4b]
孟堅以其家人述其家事夫豈無耳聞目見者而
姑妄言之嘗考西域𫝊之説證以今之
欽定輿地全圖其謂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東西六千
餘里南北千餘里東則阨以玉門陽闗西則限以
蔥嶺云云是皆揆諸疆域正以方嚮隠度不失累
黍者也乂謂河有兩源一出蔥嶺一出于闐于闐
在南山下其河北流與蔥嶺河合東注蒲昌海今
自和闐以北蔥嶺以東和闐喀什噶爾諸河皆東
[032-5a]
注羅布淖爾和闐喀什噶爾河者即于闐蔥嶺河也
羅布淖爾者即蒲昌海也以今之地案之班書一
一皆相脗合夫豈妄作而能若是哉杜氏又曰大
磧距數千里未有桑田碧海之變陵遷谷移之談
此處豈有河流是不信蒲昌以下伏流之説矣不
知于闐河北合蔥嶺河東流三千餘里受水大小
十餘而盡注於廣袤三百里之蒲昌海果使其下
無伏流亦安得以容之乎且山海經云不周之山
[032-5b]
東望泑澤河水之所潛也其源渾渾泡泡泑澤者
蒲昌海也潛者伏也是蒲昌伏流之説山海經亦
已言之矣又水經注云其水澄渟冬夏不减其中
回湍雷轉為隠淪之脈當其澴流之上飛禽奮翮
於霄中者無不墜於淵波即河之所潛也又云河自
蒲昌有隠淪之證酈氏既謂蒲昌有隠淪之證又
詳叙其靈異如此夫豈無所見而云然乎又案
欽定輿地全圖自羅布淖爾之東南至阿勒坦噶逹素
[032-6a]
齊老千五百里其間沙連山斷伏流隠見可指者
小大相望不絶是豈有桑田碧海之變陵遷谷移
之談而為昔之所無今之所有乎且水之有伏流
中土亦皆有之不獨河水為然恭讀
聖諭有云濟水三伏三見此亦一證然則河之伏流亦
曷足為怪乎又讀
御製河源案語有云大河之源獨黄色為靈異盖河自
蒲昌初伏於沙磧之中濳流千五百里故當其始
[032-6b]
發為色獨黄苟非挾沙以行豈有出山即成黄色
之水乎盖唐人雖至吐蕃實未覩河水潛流發源
之處况自吐蕃西北至蒲昌海尚有千五百里其
間伏流隠見亦烏從得而知之哉杜氏斯言其為
檮昧之見矣至謂崑崙在吐蕃中則其説更為無
據不過信吐蕃自云崑崙在其國中一語耳夫自
古言崑崙者但聞在中土之西北不聞在中土之
西南故山海經云海内崑崙之墟在西北水經云
[032-7a]
崑崙墟在西北去嵩髙五萬里若崑崙在吐蕃中
則在中土之西南而不在西北矣且崑崙者産玉
之山也故爾雅云西北之美者有崑崙虚之璆琳
琅玕焉史記大宛𫝊云漢使窮河源河源出于闐
其山多玉石是産玉者為崑崙無玉者不得為崑
崙矣今吐蕃無玉而于闐多玉豈得反以在吐蕃
者為崑崙在于闐者為非崑崙乎杜氏又謂積石在
龍支縣界中是誤以唐述山為禹貢導河之積石
[032-7b]
石矣其失尤為顯著説已詳見後漢書注辨中不
必更為深論也至謂孟堅以禹貢導河自積石遂
疑潛流從此方出漢時羣羌不為强國未嘗遣使
詣羌中故不知吐蕃河從西南數千里向東北流
與積石山下河相連云云若斯之論深為允愜盖
漢使未詣羌中故不知積石以上河源重發唐人
不究西域故罔聞蒲昌以下伏流顯然去其兩非
存其兩是遂成定論終古莫之能易矣
[032-8a]
元和郡縣志
河州枹罕縣積石山一名唐述山今名小積石山在
縣西北七十里案河出積石山在西南羌中河自蒲
昌海濳行地下出於積石為中國河故今人目彼山
為大積石此山為小積石
謹案李吉甫分别大小積石之名最為明備辨以
見後漢書註條下矣獨是猶仍漢書河自蒲昌海
潛行地下出於積石之語一似未知禹貢導河積
[032-8b]
石之上尚有吐蕃河源者盖意在徴引漢書遂未
暇詳䆒其誤考古不精難免粗疎之誚矣
太平寰宇記
鄯州龍支縣下云積石山在縣南尚書謂導河積石
謂此山也
謹案此亦以小積石為禹貢導河之積石辨已見
後漢書注及通典條下
河州枹罕縣下云積石山一名唐述山今名小積石
[032-9a]
山在縣西北七十里禹貢曰浮於積石至於龍門西
河西域傳河東注蒲昌海行地下南出積石為中國
河續漢書郡國志隴西河闗縣積石山在西南河水
出焉
謹案禹貢西域𫝊續漢書所言之積石皆大禹導
河之積石也唐述山一名積石乃小積石也樂史
既知唐述山為小積石矣自當更有大積石在乃
上文叙唐述山之為小積石既如此其清晰下文
[032-9b]
引書又如此其相背上下各不相䝉盖縁其意在
勦襲舊聞不察地形逺近遂致斯誤矣
唐書
吐蕃𫝊河之上流由洪濟梁西南行二千里水益狹
春可渉秋夏乃勝舟其南三百里三山中髙而四下
曰紫山古所謂崑崙者也故曰悶磨黎山東距長安
五千里河源其間流澄緩下稍合衆流色赤行益逺
他水并注則濁
[032-10a]
謹案唐書叙吐蕃河源頗為清晰但其間猶有未
盡惬者如以紫山為崑崙河源其間流澄緩下稍
合衆流色赤云云是皆考古未精訪聞不實之語
也夫唐吐蕃之地即今青海是所謂紫山即巴彦
哈拉山是崑崙在回部不在青海前已辨之詳矣
而此乃云紫山即古所謂崑崙是考古未精也恭
讀
御製河源詩注云星宿海有泉千百湧出俱綠水惟西
[032-10b]
南一河名阿勒坦郭勒此河實係黄河上源其水色
黄從東南流更折而西北廻旋三百餘里穿入星宿
海因㑹諸綠水黄色㣲淡自此合流東下屈曲千七
百餘里至歸徳堡挾沙激浪水色全黄始名黄河又
讀
御製河源案語有云大河之源獨黄色為靈異是河源
出紫山即黄因㑹諸綠水黄色反淡何得云始流
澄緩下合衆流色乃赤乎盖河自羅布淖爾伏流
[032-11a]
行千五百里大磧之中至阿勒坦噶逹素齊老始
出潛源怒發挾沙以來其色不得謂之澄其流不
得謂之緩也夫地志之書事事皆當核實使後之
人案蹟推求㒺有不合始為盡善乃若唐書所云
考之于今相背有如是者豈非得之𫝊聞漫不加
察率爾而成記載者乎故曰訪聞不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