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72 欽定河源紀略-清-紀昀 (master)


[026-1a]
欽定四庫全書
 河源紀畧卷十七
 証古四
 北山枝河
   謹按水經注載河之正源一曰蔥嶺北河一曰
   蔥嶺南河一曰于闐河其由蔥嶺折而東北曰
   北山雖非正源所自出而枝水南注每多巨浸
   一曰温宿之南左合枝水為今阿克蘇及烏什
[026-1b]
   河一曰姑墨川為今阿察哈喇河一曰龜兹東
   西川為今庫車東西諸河一曰敦薨之水為今
   愷都河謹以
欽定輿圖西域圖志及水經注計里參證方知北山之
   水較南山更為盛大酈注曰水出山而流入海
   者命曰經水引佗水入於大水及海者命曰枝
   水出於地溝流於大水及海者又命曰川水此
   載北山枝河雖與經水有殊然源流浩衍同注
[026-2a]
   于河亦所以成經流之大也
  水經注北河自疏勒逕流南河之北暨于温宿之
  南左合枝水枝水上承北河于疏勒之東西北流
  逕疏勒國南又東北與疏勒北山水合水出北溪
  東南流逕疏勒城下枝河又東逕莎車國南枝河
  又東逕温宿國于此枝河右入北河
   謹按西域圖志蔥嶺北河為今喀什噶爾河右
   入北河之枝河為今阿克蘇河阿克蘇河入喀
[026-2b]
   什河之處正在阿克蘇之南故酈注云左合枝
   水於温宿之南也惟酈注云枝水上承北河於
   疏勒之東西北流逕疏勒國南今考阿克蘇河
   所滙之水一曰庫克墨爾根河一曰特木爾烏
   蘇河一曰呼木阿里克河一曰托什干河俱出
   阿克蘇及烏什北山滙而東南流入喀什噶爾
   河與酈注所云西北流異又阿克蘇諸水發源
   處俱在北方未嘗逕喀什噶爾之南與酈注所
[026-3a]
   云逕疏勒國南微異古今河流容或遷徙乂東
   西曲注記載亦僅得大畧據酈注以考今圖不
   能不少有叅差要其大端固未嘗不脗合也
   又按酈注謂枝河與蘇勒北山水合水出北溪
   東南逕疏勒城下今考赫色勒河及特爾墨楚
   克河皆出喀什噶爾北山東南流南北夾喀什噶爾
   城相距僅一二十里與酈注北溪水合但酈注
   言此水與温宿之南左合枝水相㑹今阿克蘇
[026-3b]
   南左合枝水獨有一水其赫色勒河及特爾墨
   楚克河與阿克蘇發源諸水並不相通則所謂
   疏勒北山之水與左合枝水㑹者今亦不可考
   矣唐地里志疏勒鎮南北西三靣皆有山城在
   水中城東又有漢城亦在灘上又云赤河來自
   疏勒西葛羅嶺至城西分流合於城東北與今
   赫色勒河及特爾墨楚克河自喀什噶爾城西
   北流㑹於城東北方隅全合則所謂赤河者其
[026-4a]
   即疏勒北山之水乎
    右北河左合枝水即阿克蘇河
  北河又東逕姑墨國南姑墨川水注之水導姑墨
  西北厯赤沙山東南流逕姑墨國西其水又東流
  流右注北河
   謹按西域志圖庫車為古之龜兹漢書龜兹西
   距姑墨六百里然則古之姑墨當在今雅哈阿
   里克以西阿察哈喇河距庫車計六百里當即
[026-4b]
   所謂姑墨川也但阿察哈喇河兩水南下滲於
   沙土不注塔里木河與酈注所云右注北河者
   異或者在道元時其水右注北河今雖淤絶不
   通而其河尚存也西域記謂拔禄迦國西北行
   三百里度石磧至□山此則蔥嶺北源水多東
   流拔禄迦即姑墨所謂水多東流者非一水也
   姑墨川在姑墨西北意或近是唐地里志始墨
   州南臨思渾河西北渡撥換河思渾河當為今
[026-5a]
   塔里木河是撥換河即姑墨川也又考唐書謂
   凌山冬夏積雪春夏含凍雖時消泮尋復結氷
   今木素爾嶺自雅哈阿里克之西至阿克蘇之
   北堅氷積雪亘數百里正在姑墨西北其即所
   謂凌山乎酈注謂水導西墨西北厯赤沙山考
   漢書姑墨西距温宿二百七十里温宿為今之
   阿克蘇阿克蘇東行二日至哈拉玉爾衮之北
   三十里有鹽山自麓至頂俱紅土攪石葢即所
[026-5b]
   謂亦沙山也
    右姑墨川即阿蘇東境阿察哈喇河
  北河又東逕龜兹國南又東左合龜兹川水有二
  源西源出北大山南又出山東南流枝水左派焉
  又東南水流三分右二水俱東南流注北河東川
  水出龜兹東北厯赤沙積梨南流枝水右出西南
  入龜兹城其水又東南流右㑹西川枝水水有二
  源俱受西川東流逕龜兹城南合為一水水間有
[026-6a]
  故城葢屯校所守也其水東南注東川東川水又
  東南逕烏壘國南其水又東南注大河
   謹案酈注西源出北大山南又出山東南流枝
   水左𣲖焉又東南水流三分又二水俱東南流
   注北河謂西川出北大山東南流既别出枝水
   又東南流分而為三也下云二水俱東南注北
   河謂西川及别出枝水也下云枝水有二源俱
   受西川即上文枝水所𣲖也下云東南逕龜兹
[026-6b]
   城合為一水其水東南注東川謂此西川之水雖
   受西川而其下流則注入東川也酈注云東川
   水出龜兹東北厯赤沙積梨南流枝水右出西
   南入龜兹城此謂東川之水别出於東川之西
   故西南入龜兹城也云其水又東南流右㑹西
   川枝水謂東川東南流與西川枝水㑹也下云
   東川水又東南逕烏壘國南其水又東南注大
   河此則專謂東川也葢東西二川各有注河惟
[026-7a]
   西川枝水則東㑹東川同注河耳以
欽定西域志攷之庫車為古龜兹庫車之東有額什克
   巴什河即龜兹東川也庫車之西有赫色勒河
   下流踰山為烏什特河即龜兹西川也其東西
   枝水㑹合之處雖難一一脗合而二川同注大
   河則古今不易矣
    右龜兹東西川即庫車河
  大河又東右㑹敦薨之水其水出焉耆之北敦薨
[026-7b]
  之山在匈奴之西烏孫之東山海經曰敦薨之山
  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於注泑澤出於崑崙之東
  北隅實惟河源者也二源俱道西源東流分為二
  水左水西南流出於焉耆之西逕流焉耆之野屈
  而東南流注於敦薨之渚右水東南流又分為二
  左右焉耆之國城居四水之中治員渠成西去烏
  壘四百里南㑹兩水同注敦薨之浦東源東南流
  分為二水俱東南流逕出焉耆之東導於危須國
[026-8a]
  西去焉耆百里又東南注於敦薨之藪川流所積
  潭水斯漲溢而為海敦薨之水自西海逕尉梨國
  其水又西出沙山鐵闗谷又西南流逕連城别注
  裂以為田其水又屈而南逕渠犁國西又東南流
  逕渠犁國西又南流注於河山海經曰敦薨之水
  西流注於泑澤葢亂河流自西南注也
   謹按古之焉耆為今哈喇沙爾今愷都河即焉
   耆之水也酈注云二源俱道西源東流分為二
[026-8b]
   水即所謂左水右水也云右水又分為二左右
   焉耆之國城居四水之中是焉耆國城夾於西
   源右二水之中下又云南㑹兩水同注敦薨之
   浦葢此二水至焉耆城南分而復合也上於左
   水云注於敦薨之渚此於右水云同注敦薨之
   浦皆以西源言之下於東源二水亦云流於敦
   薨之藪即統承云川流所積潭水斯漲溢而為
   海葢謂西源三水東源二水滙流之地漲而成
[026-9a]
   海曰渚曰浦曰藪通曰海也攷愷都河東源有
   三哈布齊垓河即焉耆水之東源其西有玉勒
   都斯河即焉耆之西源二源㑹流為海核其形
   勢為今博斯騰淖爾無疑攷漢書西域傳焉耆
   近海多魚鳥魏書西域傳焉耆國南去國十餘
   里今哈喇沙爾南去愽斯騰淖爾四里西域記
   謂河耆尼國城周六七里阿耆尼即焉耆也酈
   注謂西源右水分為二夾焉耆城今裕勒都斯
[026-9b]
   河東距哈喇沙爾二三百里不夾哈喇沙爾左
   右城邑遷改不常以古證今但求大端之脗合
   而已其枝流𣲖别分合環夾難以一一泥求要
   無害其為合轍也
   又按酈注云敦薨之水自西海逕尉犁國其水又
   西出沙山鐵闗谷又西南流逕連城别注裂以
   為田其水又屈而南逕渠犁國西又南注於河
   攷漢書西域傳焉耆南至尉犁百里渠犁東北
[026-10a]
   與尉犁接則渠犁又在尉犁西南也酈注謂敦
   薨之水自西海逕尉犂國所謂西海即博斯騰
   淖爾謂逕尉犂國又逕渠犂國入河則是自騰
   喇沙爾南又西南入河與今愷都河出博斯騰
   淖爾西流至庫爾勒之地屈而西南流又屈而
   南流入大河方隅全合又考晉書楊宣攻焉耆
   軍次其國進屯鐵門所謂鐵門者或即所謂鐵
   闗乎又云未至十餘里熙國王/名率衆先要之於
[026-10b]
   遮留谷鐵門與遮流谷相距僅十餘里葢即酈
   注所云鐵闗谷也又考唐書地里志自焉耆西
   五十里過鐵門闗然則鐵門闗在焉耆之西愷
   都河必西逕鐵門闗始至古渠犁之地證之唐
   志而方位較然矣
    右敦薨之水即愷都河
  蒲昌海
   謹按山海經東望泑澤河水所潛葢蔥嶺和闐
[026-11a]
   諸河東注泑澤伏而不行故云潛也水經注謂
   水積龍城之西南龍城故姜賴之虚蒲昌海溢
   盪覆其國城基尚存而至大晨發西門莫達東
   門夫國城至大乃為蒲海所溢盪則其渾渾泡
   泡洄湍電轉者可想矣葢西域之水多注於河
   復合正源旁源諸河而盡注此海其左右沙山
   蟠積停聚不流以甚盛之水敵甚盛之沙力不
   勝而伏焉故其流愈激也㐲讀
[026-11b]
上諭及
御製河源詩按語始知西域河至羅布淖爾伏流至青
   海西南阿勒坦噶達素齊老上有天池重源潛
   發名阿勒坦河至哉
聖人之論能使全河伏見之&KR0890列若璣衡夫河既伏流
   力無所洩不行地上必由地中其趨於青海西
   南復出者勢也蒲昌海為今羅布淖爾西域河
   源至此而潛青海河源由此而發斯真大河之
[026-12a]
   鍵鎋謹採史籍所載可為蒲海證明者詳著於
   篇
  史記大宛傳于窴之西則水皆西流注西海其東
  水東流注鹽澤鹽澤潛行地下其南則河源出焉
  漢書地理志燉煌郡正西闗外有白龍堆沙有蒲
  昌海
  漢書西域傳其河有兩源一出蔥嶺山一出于闐
  于闐在南山其河北流與蔥嶺河合東注蒲昌海
[026-12b]
  蒲昌海一名鹽澤者也去玉門陽闗三百餘里廣
  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増減皆以為潛行地
  下南出於積石為中國河云
  後漢書西域傳其河有兩源一出蔥嶺東流一出
  于闐南山下北流與蔥嶺河合東注蒲昌海蒲昌
  海一名鹽澤去玉門三百餘里
  山海經西次三經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
  山北望諸毗之山臨彼嶽崇之山東望泑澤河水
[026-13a]
  所潛也其源渾渾泡泡註泑澤一名蒲昌海廣三
  四百里其水停冬夏不増減去玉門闗三百餘里
  即河之重源所謂潛行也渾渾泡泡皆噴濤之聲
  水經其一源出于闐國南山北流與蔥嶺所出河
  合又東注蒲昌海
  水經註其水東注澤澤在樓蘭國北故彼俗謂是
  澤為牢蘭海也釋氏西域記曰南河自于闐東於
  北三千里至鄯善入牢蘭海者也山海經曰敦薨
[026-13b]
  之水西流注于泑澤葢亂河流自西南注也河水
  又東注於泑澤即所謂蒲昌海也水積鄯善之東
  北龍城之西南龍城故姜賴之虚西域之大國也
  蒲昌海溢盪覆其國城基尚存而至大晨發西門
  暮達東門澮其崖岸餘溜風吹成龍形西南向海
  因名龍城地廣千里皆為鹽而剛堅也行人所逕
  畜産皆布氈卧之掘發其下有大鹽方如巨枕以
  次相累類霧起雲浮寡見星日少禽多鬼怪西接
[026-14a]
  鄯善東連三沙為海之北隘矣故蒲昌亦有鹽澤
  之稱也山海經曰不周之山北望諸毗之山臨彼
  岳崇之山東望泑澤河水之所潛也其源渾渾泡
  泡者也東去玉門陽闗千三百里原按漢書西域/傳蒲昌海去玉
  門陽闗三百餘里後漢書同惟水經/經作千三百里足證二書皆脱千字廣輪四百里
  其水澄停冬夏不減其中洄湍電轉為隠淪之脈
  當其澴流之上飛禽奮翮於霄中者無不墜於淵
  波矣即河水之所潛而出於積石也
[026-14b]
  括地志蒲昌海一名泑澤一名鹽澤亦名輔日海
  亦名牢蘭海亦名臨海在沙州西南見史記大/宛傳正義
  通典西州蒲昌縣東南有舊蒲類海今名婆悉海
  庭州蒲類縣蒲類海一名婆悉海
  太平寰宇記陽闗在縣西六十里壽昌/縣以居玉門
  闗南故曰陽闗闗之西三百餘里有蒲昌海一名
  鹽澤廣袤三百里即蔥嶺于闐兩河之所注西州
  交河郡蒲昌縣取縣東南蒲類海以為名蒲類海
[026-15a]
  者人呼為婆悉海
  輿地廣記壽昌縣本龍勒陽闗在縣西六里玉門
  闗在縣西北一百十八里二闗之西三百餘里有
  蒲昌海一名鹽澤廣袤三四百里則蔥嶺于闐兩
  河所注也
   謹按泑澤之泑多訓為黒西山經長沙之山泚
   水出焉北流注於泑水郭注泑水黒色也西次
   三經又曰泑山神蓐收居之郭注亦云泑音黝
[026-15b]
   黒之黝是山以泑名與水以泑名皆訓為黒則
   泑即黝也又北山經曰邉春之山杠水出焉而
   西流注於泑澤又灌題之山匠韓之水出焉而
   西流注於泑澤凡此皆以泑澤名或即敦薨之
   水所注之泑澤乎今羅布淖爾西境合受六丈
   水為黄河之正流其東境闢展哈密諸水皆隔
   於沙山不顯然來㑹但以地勢求之無不潛流
   交貫者當即山海經西流注泑澤諸水是也蒲
[026-16a]
   昌海容納之大於此可見其不能不潜達於青
   海為中國河葢叅考形勢而得知其概矣
   又按蒲昌海之得名鹽澤者水經注言鹽澤地
   廣千里蒲昌海廣袤三四百里凉土異物志云
   剛鹵千里蒺藜之形其下有鹽累棋而生與所
   云地廣千里為鹽剛堅者正合新唐書侯君集
   傳髙昌王麴文泰曰唐去我七千里磧鹵二千
   里髙昌即車師前庭其地磧鹵二千里然則鹽
[026-16b]
   澤東西地皆斥鹵蒲昌既在鹽澤中以其獨為
   河水所瀦蓄故名之曰海曰澤耳又考鹽澤亦
   名鹽水史記大宛傳貳師伐宛之後西至鹽水
   往往有亭是也葢鹽澤本剛鹵之地蔥嶺和闐
   二河合諸源自西來注亦必與鹵澤㑹流故河
   水兼襍鹽水又考蒲昌海東南伏流之境多為
   鹽水者所在多有顔師古漢書注謂燉煌西北
   有惡磧水又鹽苦謂之鹽水今安西州西南有
[026-17a]
   達布遜淖爾西域同文志謂即鹽池葢鹽澤千
   里時□小水東自燉煌西至交河北庭界皆有
   之惟通名鹽澤之蒲昌海則在今哈喇沙爾之
   南耳又考通典及太平寰宇記均謂西州有蒲
   昌縣以縣東南蒲類海故名今考蒲昌海為羅
   布淖爾在哈喇沙爾正南蒲類海為巴里坤池
   在天山北麓相距千數百里二海不得混而為
   一唐宋時偶有通稱耳又考西域圖志蒲昌縣
[026-17b]
   為今之勒木丕在哈喇沙爾東尚三百餘里唐
   人遂以蒲昌名縣者西域中大澤以蒲昌海為
   最著縣與海近在數百里之間即得取以名縣
   重巨浸也
   又案漢書西域傳謂蒲昌海去玉門陽闗三百
   餘里水經注載國邑道里多據漢書其於蒲昌
   海距玉門里數則云千三百里葢漢書三百里
   上脱去千字故道里不合耳伏讀
[026-18a]
御批通鑑輯覽謂蒲昌海在回部闢展西南闢展為古
   車師及髙昌地髙昌東至玉門闗一千三百里
   見於魏書蒲昌海里數自當畧同又考新唐書
   地理志陽闗故城西至蒲昌海南岸千里云至
   南岸千里則至北岸又不止千里矣以今輿圖
   攷之羅布淖爾東距黨河一千三百里伏讀
御製陽闗考謂今之黨城即古玉門闗禀承詳繹知水
   經注謂蒲昌海去玉門一千三百里與今道里
[026-18b]
   悉合不可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