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i0021 律呂闡微-清-江永 (master)


[002-1a]
欽定四庫全書
 律呂闡微卷一
           婺源 江永 撰
律尺


造律以定尺為先前漢律厯志度本起黄鍾之長以子
穀秬黍中者一黍之廣度之九十分黄鍾之長一為一
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是謂黄鍾之長九寸外加一寸
為尺明何瑭辨之曰度量權衡所以取法於黄鍾者貴
其與天地之氣相應也若加一寸以為尺則又何取於
[002-1b]
黄鍾殊不知黄鍾之長固非人所能為至於九其寸而
為律十其寸而為尺則人之所為也漢志不知出此乃
欲加黄鍾一寸為尺謬矣見何瑭律吕管見何瑭者朱載堉之祖舅也
 按此說發前人所未發使當時横累百黍為百分以
 為黄鍾之長十分之為尺九分之為律則黄鍾中度
 矣乃以横黍九十為黄鍾九寸則短於黄鍾者十分
 之一律短則樂聲髙不但誤當時且誤後世此劉歆
[002-2a]
 之妄作也
明鄭世子朱載堉著律呂精義曰臣嘗聞朱子曰律呂
漢書所載甚詳然不得其要史記所載甚畧却是要緊
處如說律數蓋自然之理與先天圖一般更無安排初
聞此語不曉其義及聞何瑭之説如此方悟漢志度本
起於黄鍾之長則黄鍾之長即是一尺古云長九寸長
八寸十分一之類尺一而律同也朱子所謂與先天圖
一般者夫先天圖出於河圖洛書者也洛書之數九故
黄鐘之律長九寸因而九之得八十一分與縱黍之長
[002-2b]
相合河圖之數十故黄鍾之度長十寸因而十之得百
分與横黍之廣相合蓋河圖之偶洛書之竒參伍錯綜
而律度二數方備此乃天地自然之妙非由人力安排
者也不幸為劉歆班固所亂自漢至今千數百年造律
不成蓋由律度二尺縱横二黍無分别耳何氏此論發
千載之秘破萬古之惑律學最要緊處其在斯與此前
代諸儒之所未發者也
[002-3a]
又曰律由聲制非由度出制律之初未有度也度尚未
有何以知黄鍾乃九寸哉以黄鍾為九寸不過漢尺之
九寸耳周尺則不然也商尺又不然也虞夏之尺皆不
然也黄帝之尺又不然也先儒謂夏禹十寸為尺成湯十二寸為尺武王八寸為尺
三代之尺不同尺雖不同而黄鍾則無不同也蓋黄帝之尺以黄鍾之長為八
十一分者法洛書陽數也黄帝時洛出書見沈約符瑞志洛書數九自乘得八十一
是為陽數虞夏之尺皆以黄鍾之長為十寸者法河圖中數
書稱舜同律度量衡堯舜禹相禪未嘗改制然則禹以十寸為尺即舜所同之度尺也
又曰黄鍾之律長九寸縱黍為分之九寸也寸皆九分
[002-3b]
凡八十一分洛書之竒自相乘之數也是為律本黄鍾
之度長十寸横黍為分之十寸也寸皆十分凡百分河
圖之偶自相乘之數也是為度母縱黍之律横黍之度
名數雖異分劑實同孰使之然哉天地自然之理耳
 按律尺有二法推本於河圖洛書此亦前代諸儒所
 未發者也然而圖書之妙不止於此一切聲律數理
 用律法度及干支納音無一不出其中後詳言之
[002-4a]
 又按律尺實有三法黄鍾九寸一寸分作十分此法
 黄帝時已有之載堉謂始於京房者非也辨見後
又曰成湯以夏尺之十二寸有半寸為尺則黄鍾之長
乃商尺之八寸武王以夏尺之八寸為尺則黄鍾之長
乃周尺之十二寸有半寸黄鍾無所改而尺有不同彼
執著九寸為黄鍾之律然則商之黄鍾太長周之黄鍾
太短豈不謬哉
 按商周之尺既不同則當時之命律也苐以數言之
 如淮南子云黄鍾八十一林鍾五十四以至仲呂六
[002-4b]
 十不言古尺之寸分亦不言當時之寸分矣
又曰古人算律有四種法其一以黄鍾為十寸每寸十
分共計百分其二以黄鍾為九寸每寸十分共計九十
分其三以黄鍾為八十一分不作九寸其四以黄鍾為
九寸每寸九分共計八十一分一切算術皆取法於河
圖洛書河圖十位天地之體數也洛書九位天地之用
數也是故算律之術或有約十而為九者著其用也或
[002-5a]
有約九而為十者存其體也史記律書生鍾分章用九
為十者也先儒誤以九分解之恐非古人立法之意若以十分解之尤簡易妙絶子一分
分去聲子即黄鍾也一分者總為一段也即是夏尺之一
尺也命黄鍾為一尺故曰一分前漢書叙傳曰元元本
本數始於一産氣黄鍾造計秒忽律厯志曰太極元氣
函三為一行於十二辰始動於子又曰算法用竹徑一
分象黄鍾之一此皆古人命黄鍾為一尺之明證也
 按淮南子時則訓季夏中央律中百鍾百鍾之名甚
 新異此即月令中央土律中黄鍾之宮者也夫黄鍾
[002-5b]
 之宮為黄鍾半律四寸五分此云百鍾蓋對黄鍾倍
 律言之倍律二百分本律一百分猶之半律之理也
 使百鍾之名義果如此不但可證黄鍾為十寸百分
 併可證有倍律黄鍾載堉之書以倍律二尺起積算
 其法有所由來矣
又曰累黍造尺不過三法皆自古有之矣曰横黍者一
黍之廣為一分也曰縱黍者一黍之長為一分也曰斜
[002-6a]
黍者非縱非横而首尾相銜也黄鍾之律其長以横黍
言之則為一百分太史公所謂子一分去聲是也以縱黍
言之則為八十一分平聲淮南子所謂其數八十一是也
以斜黍言之則為九十分前後漢志所謂九寸是也今
人宗九寸不宗餘法者惑於漢志之偏見也茍能變通
而不惑於一偏則縱横斜黍皆合黄鍾矣
又曰縱黍横黍二術雖異其律則同蓋縱黍之八十一
分適當横黍之一百分耳本無九十分為黄鍾者也至
於劉歆班固乃以九十分為黄鍾推原其誤蓋自京房
[002-6b]
始也房時去古未逺明知古法九分為寸以其布算頗
煩初學難曉乃變九而為十恐人不曉其意故云不盈
寸者十之所得為分此創始之辭也至歆則又以九分
乘九十分得八百一十分命為黄鍾積實欲牽合於黄
鍾一龠之數
 按載堉此說恐不然呂氏春秋黄帝令伶倫作為律
 伶倫取竹嶰谿之谷斷兩節間其長三寸九分而吹
[002-7a]
 之以為黄鍾之宮三寸九分者四寸五分之譌文也
 别有說見稽古夫黄鍾半律四寸五分則全律九寸寸下之
 分已有用十之法矣倘謂三寸九分之文不誤則當
 時以九分為寸既滿九分即當收為寸亦不得言三
 寸九分也蓋黄鍾九九八十一分若全用九數則半
 律不便命分不可曰四十又半分也故造律之始既
 約十為九寸分皆用九以法聲之陽亦即有十分為
 寸之法以便他律之命分蓋天地隂陽之數不可相
 無是亦自然之理然則以十十者法河圖以九九者
[002-7b]
 法洛書以寸用九分用十者兼法圖書如三才之竝
 立自昔然矣豈待京房始變九為十哉
[002-8a]
 右三尺格式從載堉書中摹出即明之工部營造尺
 兩端各去一寸者也營造尺即唐之大尺亦即商湯
 古尺當夏禹尺十二寸半用其八寸是為真黄鍾營造
 尺視今布帛尺稍短詳見審度
朱載堉曰有以黄鍾之長均作四段加出一段而為尺
者此商尺也適當夏尺十二寸五分傳曰成湯十二寸
為尺蓋指此尺也有以黄鍾之長均作五段減去一段
而為尺者此周尺也適當夏尺八寸傳曰武王八寸為
尺蓋指此尺也有以黄鍾之長均作九寸外加一寸為
[002-8b]
尺此漢尺也有以黄鍾之長均作八寸外加二寸為尺
此唐尺也有以黄鍾之長均作八十一分外加十九分
為尺此宋尺也唐尺即成湯尺而唐人用之故又名唐
尺宋尺即黄帝尺而宋人用之故又名宋尺七代尺共
五種互相考證皆有補於律也
又曰大明通行寳鈔格式包括三代古尺寳鈔黑邊外
齊中間均作十寸為商尺即今工部營造尺是也商尺
[002-9a]
八寸外齊中間均作十寸即是夏尺夏尺八寸外齊中
間均作十寸即是周尺十寸曰尺八寸曰咫殷以夏尺
為咫因而益也周以夏咫為尺因而損也殷尺太過周
尺不及惟夏尺得其中是故律家宗之又曰論語言三
代皆有所損益蓋指度量衡諸物而言耳律乃天地正
氣人之中聲不可以損益也律無損益而尺有損益是
故黄鍾尺寸不同


合古錢與累黍造尺


朱載堉曰按前漢食貨志曰王莽居攝變漢制以周錢
[002-9b]
有子母相權於是更造大錢徑寸二分文曰大泉五十
又造契刀錯刀契刀其環如大錢身形如刀文曰契刀
五百錯刀以黄金錯其文曰一刀直五千直字錢文作平周禮
註謂大泉乃周景王所鑄漢志亦云以周錢有子母相
權則非始於王莽明矣淮南子謂十二粟當一寸蓋漢
制也志云大錢徑寸二分者謂莽以漢尺之寸二分故
云變漢制非變周錢也然則大泉創自周而王莽因之
[002-10a]
其初行時廣狹厚薄與契刀錯刀同厥後二刀不行獨
大泉行於是盜鑄者衆而漸轉薄遂與二刀廣狹稍異
今取二刀為證必求廣狹同者乃真耳其不同者為盜
鑄無疑矣
                     
[002-10b]
[002-11a]
又曰唐㑹要云髙祖武徳四年行開元通寳錢歐陽詢
製詞及書字含三體錢徑八分唐六典云凡度以秬黍
中者一黍之廣為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一尺二寸為
大尺唐代之尺蓋有二種黍與大尺兼用焉所謂錢徑
八分者指大尺言也大尺去二寸即黍尺一尺也然則
唐尺之八寸為夏家之一尺也唐尺之十寸為商家之
一尺明矣
又曰黄帝尺宋尺皆以大泉之徑為九分漢尺以大泉
之徑為十分夏尺唐謂之黍尺以開元錢之徑為十分
[002-11b]
商尺唐謂之大尺以開元錢之徑為八分周尺以開元
錢八枚為十寸凡錢初鑄與制度合再入模即縮小故
大者為真也
[002-12a]
朱載堉曰上黨秬黍佳者縱累八十一枚斜累九十枚
横累百枚皆與大泉九枚相合然此佳黍亦自難得求
得此等佳黍然後可用若或不滿九枚錢之徑者慎勿
誤用厯代造律而致樂聲焦急其失坐在黍不佳也
載堉中黍辨疑曰古上黨郡今山西潞安府是也境内
産五色黍其黒色黍復有數種軟黍堪釀酒者名秬硬
黍堪炊飯者名穄一稃内二顆黍名秠律家所用惟秬
而已穄與秠弗堪用或誤用之非也古云秬黍中者蓋
謂㨂選中用之黍非謂中號中等之黍俗語選物曰某
[002-12b]
物中某物不中此中亦非指中等也古之遺語豈不然
乎或曰中讀去聲謂中式也其義亦通詩曰誕降嘉種
維秬維秠又曰實堅實好實穎實栗既用一嘉字其義
已括盡堅好穎栗不過形容其嘉而已則知異常者方
為嘉種也且秬之為言巨細之巨也聞其名則其形可
想見矣蓋謂頭等大號者為佳非以次等中號者為佳
也古人稼穡况又異常今之稼穡未及古人若選大黍
[002-13a]
庶近乎中若用中黍則失之小隋志宋儒論之當矣不
論古今槩用中黍非也夫黄鍾之律生於尺而尺乃生
於黍者也黍大則尺長而由是黄鍾之聲遂濁黍小則
尺短而由是黄鍾之聲遂清夫黄鍾宮音也最長最濁
是其本音則黍之最大者是乃真秬黍耳劉歆荀朂王
朴之流皆不知此理而泥於漢志中黍之文遂致所累
之尺短所造之樂哀非中和之聲矣此不可不辨也為
今之計且從蔡氏之說多截竹管權擬黄鍾復用人聲
與管相較聲是而黍非則易以大黍大之而益大至於
[002-13b]
大不得斯則黍理已盡若管内猶不滿乃管之非真而
當從黍也若非證之以人聲則黍未免失之小若非忖
之以黍數則管未免過乎大人聲管黍互相校正於理
極精古之神瞽考中聲之遺法大抵如此程子所謂以
上下聲考之則中聲可定矣總而言之寧擇大黍遷就
人聲切忌人聲遷就中黍不可復蹈劉荀王氏之故轍

[002-14a]
又累黍詳說曰縱黍累者名曰律尺以九為法横黍累
者名曰度尺以十為法二種之度尺數雖異二種之律
分劑則同昔人誤謂九寸乃九十分是以縱累則管太
長容黍却有餘横累則管太短容黍却不足皆不能合
千二百之說蓋惑於漢志之說也此說創於何瑭而臣
父深然之古來無此議論蓋自我朝為始而律吕精義
之所由作也或曰九分為寸原為三分損益設也今既
不用三分損益猶用九分為寸何也答曰黄鍾九寸空
圍九分皆取法於縱黍陽數古人造律之初意也故三
[002-14b]
分損益之法可廢而九分為寸之説不可廢也凡欲造
律先求古錢次求真黍後求美竹古錢洛陽多有不難
得也然須多得擇取好者可也一二枚錢不足憑據惟
真黍頗難得中式者乃真耳
又曰律家揀黍一法雖名為宻若篩取中黍其實為最
疎茍無格式大小幾何惟云中者尤非定論自漢以來
至於今日所謂中者正乃小者也惟極大者庶幾中者
[002-15a]
耳若欲揀擇中式之黍須將格式預先議定新法用銅
葉或鐡葉大小如錢中鑿一孔狀類黍形先於多多黍
内揀取一黍長依縱黍尺之一分廣依横黍尺之一分
置於二種尺上令黍與尺全合將黍納於孔中令孔與
黍全合然後將别黍一一納孔中觀其鬆緊緊者合格
式可用也鬆者名為小不能容者名為大如是選一般
者千二百粒實於管内不足者名為小有餘者名為大
不用大者小者惟用其中者耳千二百黍適重三錢然
或新陳曝潤再稱未必相同定須以重三錢為凖上黨
[002-15b]
境内地土肥處産黍尤佳非羊頭山黍可及也
 按載堉言累黍揀黍之法至詳宻矣然量黍之法究
 竟無定式古人言千二百黍實其龠舉成數約畧之
 辭耳未必無數粒之贏朒也其量也將投黍聴其自
 滿乎抑必須撼動乎聴其自滿中多罅隙非法也撼
 動則書又未明言也且量物之理投之輕與投之重
 則鬆緊有不同撼動少與撼動多則鬆緊又不同總
[002-16a]
 之黍非宻實之物難以取凖如尺度已善矣黍式已
 合矣量之未必適符千二百之數則又生其疑惑是
 宜有别法變通之詳見四卷量律新法


古錢别議


載堉言造律先求古錢次求真黍漢之大泉與契刀錯
刀之圓環累九枚為九寸唐之開元錢累十枚為十寸
皆是黄鍾之尺度大泉與二刀今時已難得開元錢固
多輪郭不無蝕毁擇其大者用之可也又有說焉我
朝鑄錢型模制度當時亦必有所取法嘗取順治通寳
[002-16b]
康熙通寳雍正通寳與載堉書所圖大泉校之正相符
又取乾隆通寳與載堉書所圖開元錢校之亦正相符
惟取京師所鑄背面兩字皆 清書而輪郭完好者用之
則今錢亦即古錢矣是亦可為用錢定尺之一助


律寸别議


載堉書考覈既精詳刻印亦工緻所載明初通行寳鈔
格式包括三代之尺取其格式黒邊外齊制為商尺取
[002-17a]
商尺八寸制為夏尺即黄鍾律尺所考校寸分又有泉
刀諸器且明載晉以後誤用王莽之貨泉為尺致律短
而樂聲髙則律之寸分不難定矣兹更有一說焉許氏
說文言周制寸咫尺尋常仭皆以人體為法大戴禮及
家語制言篇皆云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尋則人
身固有自然之尺寸矣史言禹以聲為律身為度不必
聖人即常人固亦有聲中律身中度者也考工記言人
長八尺中人之長也所謂布指知寸者中指中節兩横
紋間為一寸也横紋當中屈處有二上一紋為小屈處
[002-17b]
其寸短即周尺之一寸醫家所謂同身寸以此量人孔
穴而施鍼灸者也下一紋為大屈處其寸長蓋與黄鍾
九寸之寸相符雖人手不皆同用左手指節取其不短
不長符乎古今錢文之徑者定以為寸九倍為尺亦足
以見人身有律度之自然近取即得是或一道也或曰
宋崇寕間方士魏漢津嘗進聲律身度之說請帝指定
律其說近於諛且誕今復踵其說乎曰漢津之說非此
[002-18a]
之謂也彼謂左手中指三節為君指裁為宮管第四指
三節為臣指裁為商管第五指三節為物指裁為羽管
請帝三指合為黄鍾九寸其說謬妄無理當時主樂事
者為劉昺亦不盡用漢津之說苐以帝中指三節為三
寸作大晟樂今惟取中節為寸以與古錢相參證則大
異於魏劉之說矣按朱子深衣度用指尺注云中指中節為寸
又按聶崇義三禮圖有黍尺指尺其指尺引投壺記云
籌室中五扶注云鋪四指曰扶一指案一寸又公羊傳
曰膚寸而合何休云側手為膚案指為寸膚扶音義同
[002-18b]
家語布指知寸者謂此此姑備一說然鋪四指上狭而
下廣恐難取凖四寸也
 律呂闡微卷一